你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你

2024-04-18

你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你(精选14篇)

篇1:你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你

1、有期待的人,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

2、当我们都老了,我还是会记得你当初让我心动的样子。

3、所谓爱情,就是有那么一个人,可以轻易控制你的情绪,前一刻让你哭,下一刻又让你笑。

4、我期许,有爱的地方,便有美丽,便有温柔的阳光,空气和水。而在每个清晨,我第一眼的凝望的,就是窗前那抹最暖和的微光和身旁熟睡的你,那是我最美的祝福。

5、我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奋斗,都是为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和遇见一个优秀的你。

6、每一个女子的灵魂中都同时存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但只有懂得爱的男子,才会令他爱的女子越来越美,即使是星光一样寒冷的白色花朵,也同时可以娇媚地盛放风情。

7、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8、我不知道我的生命有多长,所以,我每天都会告诉自己,我这一生中最在乎的是你!!!因为有了你才让我感觉到世上的温暖,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

9、遇见一个温情脉脉,且对自己无比疼爱的男人,是女人最大的幸运。这种幸运胜过美丽的脸,和怎么也吃不胖的身材。

10、当遇到合适的人,彼此可以融合生活,不管简单也好,复杂也好,就不要犹豫,犹豫之间,他或她就有可能成为她或他的人。不要贪图物质的享受,也不要贪图精神的高尚,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贫贱富贵,开心就好。

11、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12、爱了,就会很有兴趣去了解他,愿意把全身心付在他身上,不论结果如何也不会后悔不会怨恨,就算是他让自己很生气了,以至自己狠下了决定要忘了他从此不理他,可当他轻柔的说一句话或作一个动作就让自己的心灵防线为之崩溃,忘了所有的抱怨与决心,只想爱他,好好地爱他。

13、世上最不容易的感情:一个是一向只知流泪的男人为你流了血。一个是只懂流血的男人,竟然,为你流了泪。

14、因为有你,这个冬天有了浪漫,一切都很温暖。我要让你懂我全部的心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默契。我愿意走入你的心田,成为另一个你。在爱情的国度里,总会有一个主角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人生可以重复着初恋,却不可以重复着后悔。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15、你实现我所有浪漫的可能,我希望这条幸福的路没有尽头。

16、做一个有爱人的女子。找一个爱人,你的最后一个男人。你爱的,爱你的,真心的,一起的。尊重你的选择,看穿你的逞强,体贴你的孤单,保护你的自尊,心疼你的脆弱。善良、正直,骨子里的男子气概,情投意合;不求甜言蜜语,只求好的性格和脾气;不求帅气多金,只愿有聪明的头脑和上进心;不求有车有房,既可一起厨房,也可一起流浪,还能陪他塑造自己的十里洋场。体贴疼爱,你是他唯一的女人,最后的女人。让你无微不至的宠溺,给你白头偕老的爱情。

17、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找对了人,他宠着你,纵容你的习惯,并爱着你的一切。

18、女人退一步,男人退两步。一个懂得爱的人,宁可扮演输家,也不去打败自己的爱人。打败了她,或者他,你想得到什么呢?真爱,就要懂得让步。

19、想你的时候,把你的名字写在手心,摊开是想念,握紧是幸福。幸福就是简简单单的依靠,就是手牵手的温柔。

20、需要你的人,才是你需要的人。

篇2:你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你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无奈,那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

时间,距离,人,甚至死亡。

相爱很容易,相守很难。

分开很容易,忘记很难。

你以为还会遇到另一个她,在扣扣和飞信上为你有专门的分组,然后眼睁睁的看(1/1)到(0/1)再到(0/0)。

你以为还会遇到另一个她,在你手机没电的时候发疯似的到处问别人到处找你,担心你出事担心你回不了家。

你以为还会遇到另一个她,逛街的时候总会买下好多可爱的情侣的东西,买衣服时不由自主往男装那儿瞟。

你以为还会遇到另一个她,她的喜怒哀乐都是源于你的心情和态度,她在乎你的忧伤你却总是忽略她的眼泪。

你以为还会遇到另一个她,她的每一条状态每一个分享都是希望你能看到,尽管她知道你可能从未留意过在乎过。

你以为还会遇到另一个她,她吵着让你陪她看电视,让你拥抱着她,那是她觉得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你以为还会遇到另一个她,任性着要你去给她买棒棒糖,她不爱吃,但你却是第一个给她买棒棒糖的人。

你以为还会遇到另一个她,在你沮丧时给你打打的笑脸鼓励你给你力量,在她心里你是最棒的。

你以为还会遇到另一个她,她的脾气很坏笑起来却很好看她为你哭为你笑为你奋不顾身为你遍体鳞伤。

……

你以为。

但事实却是,在以后的日子,你遇见很多人,有人像她的发,有人像她的眼,却没有一张是她的脸。

篇3: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历史上的许多名人, 都有着双重身份。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知道, 高俅是宋朝的太尉, 又是一名高技能的蹴鞠运动员;宋徽宗既是皇帝, 又是艺术造诣很高的书画家。 不过下面说的这位宋朝人, 他的另一个身份你就未必晓得了———他是蔡京, 宋徽宗朝的宰相, 或者干脆地说, 就是一个奸相吧, 私生活奢靡, 执政误国,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据说“宋体字”就是他创造的, 这些你应该知道了。 不过你知不知道蔡京还是北宋国家福利制度最重要的推动者呢? 无数贫苦的宋朝平民都曾从蔡京的福利政策中受惠。

蔡京执政之时, 正是北宋的福利政策全面铺开之期。 他推动建立的国家福利制度包括三个系统:一为居养院, 是政府设立的福利收养院, 收养孤苦无依的老人、孤儿、弃婴、流浪乞丐、残疾人, 被收养的孤儿还将获得免费的基础教育; 二是安济坊, 是福利医院, 免费收治穷苦的病人;三是漏泽园, 即福利公墓。 这三个福利体系, 基本上涵盖了对穷人 “从摇篮到坟墓”的救济。 按照蔡京政府的规划, 天下各州县及规模略大的城寨市镇, 都必须设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 以救济无法自存之人。

宋王朝的福利政策当然不是蔡京首创的, 蔡京执政之前, 北宋已建立了居养院与安济坊, 不过, 宋朝的福利机构却是在蔡京的推动下全面展开的。而当蔡京罢相之后, 北宋的福利制度则出现明显的收缩。 可以说, 极力发展国家福利确实是蔡京的执政偏好。

历史上的蔡京被列为北宋 “六贼”之首。 不过, 我们大可不必因人废政。 了解蔡京作为北宋福利制度重要推动者的另一个身份, 可以让我们发现一个更为立体的蔡京形象。

苏轼是一位工程师

蔡京26 岁在杭州钱塘县当县尉时, 他的上司杭州通判正是37 岁的苏轼。我们知道, 苏轼也是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宋代名士, 既是政治家、学者、蜀党领袖, 又是大书法家、美食家、大诗人, 不过我们未必知道苏轼的另一个身份———他还是一名充满奇思妙想的工程师。

苏轼晚年在惠州为官, 协助朋友修建了广州城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你没听错, 宋代广州已经建成自来水供水系统, 它的设计师就是苏轼苏大学士。 今天的广州博物馆, 还陈列着宋代广州城自来水装置的模型。

时为北宋绍圣年间, 新党执政, 作为旧党领袖的苏轼失势, 被贬岭南惠州。 他听人说起广州城缺乏饮用水, 恰好广州知州王敏仲是他的朋友, 他便给王知州写信, 提出一个解决饮水难问题的方案:蒲涧山 (即白云山) 有泉, 可在 “岩下作大石槽, 以五管大竹续处, 以麻缠之, 漆涂之, 随地高下, 直入城中。 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 又以五管分引, 散流城中, 为小石槽以便汲者”。

王敏仲根据苏轼的提议与设计, 真的将这个供水系统给建起来了。 苏轼又向他提了一个更细致的建议:“每竿上, 须钻一小眼, 如绿豆大, 以小竹针窒之。 ”为什么要在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 然后又塞住? 是为了方便日后检查哪一根竹管堵塞:有了这些小孔, 发现水管堵塞之后, 只要拔掉各节小孔的小竹针, 看哪处小孔不出水, 便可马上判断是哪一节竹管堵住, 更换那根竹管就行了, 不会累及整个供水网络。

凭着广州城自来水工程设计者的身份, 苏轼便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工程师。昔日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 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散文作家, 是新派的画家, 是伟大的书法家, 是酿酒的实验者, 是工程师……”林语堂果然是苏东坡的隔代知音, 不忘记将苏轼的工程师身份列了出来。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苏轼的词, 开宋词豪放派之宗, 执豪放词之牛耳。 与苏词并列于文学史的是南宋的辛弃疾词, 世称“苏辛词”。说起词人辛弃疾, 他也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武功高强甚至有点心狠手辣的大剑客, 吹嘘“十五好剑术”的李白肯定不是他的对手。

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这可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 而是一名剑客在抚剑感慨刀光剑影的往事。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府, 少年时, 济南已沦入金国之手, 他的祖父也在金朝为官。但辛弃疾要效忠的国家是大宋, 不是大金。

绍兴三十一年, 金主完颜亮攻宋, 后方中原故土的宋朝遗民趁机发动起义。 22 岁的辛弃疾也拉了一支2000 余人的队伍, 加入耿京领导的山东义军。 次年, 辛弃疾受耿京委派, 潜回南方的宋朝, 拜见宋高宗, “奉表归宋”。高宗大喜, 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 让小辛带委任状潜回金国, 召耿京归宋。 但辛弃疾回到山东时, 却得悉一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将张安国杀害! 张安国带着耿京的人头投奔金营去了!

这这这, 如何是好? 辛弃疾竟率领50名勇士, 直闯敌营。 其时张安国正在金营“与金将酣饮”, 辛弃疾突然闯入, 生擒张安国, “缚之以归, 金将追之不及”。然后, 辛弃疾押着张安国, 一路闯关南下, 抵达南宋杭州。 时小辛方23 岁。

南宋人洪迈写了一篇《稼轩记》, 形容辛弃疾的神勇:“赤手领五十骑, 缚取于五万众中, 如挟狡兔, 束马衔枚, 间关西秦淮, 至通昼夜不粒食。 壮声英概, 懦士为之兴起,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关羽之勇, 也不外乎如此吧。

篇4:你完全可以朝气蓬勃地中庸

中庸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但中庸并不是我们民族唯一的智慧。中国智慧大体分为三种——儒家、道家、法家。我们知道,儒、道、法三家都认为世界是矛盾的,但在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上,三家则很不一样。法家的主张三个字——讲斗争,而且还是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说:“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强调的是性质不同的两物不能相容。所以,你只能走极端,要么冰,要么炭,要么严寒,要么酷暑。这种极端的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后遗症。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一旦观点不同就死掐,然后网民们就纷纷“站队”。方舟子和韩寒掀起骂战的时候,凡是我所到之处,所有人都会问我,你是挺方的,还是挺韩的呀?我就纳闷了,我一定非得挺谁么?我谁都不挺行不行啊?对于方舟子,他有发表言论的自由。有些人立刻就说,那你是挺方的,但我还要接着说,你质疑韩寒代笔是不合适的,是侮辱人格的,除非你有铁一般的证据。

说到这里,只怕有人又要说,你是挺韩的。我也不是。人在江湖漂,总要挨一刀。你获得那么多名和利,你就得受这个。我只想说说道理和逻辑,但根本没人听,只热衷于“站队”,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事实上,道理和逻辑,远远比“站队”重要得多。

如果说法家是斗争的哲学,道家就是转化的哲学。道家认为,矛盾的双方是转化的,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一再强调的是,弱一点,软一点,小一点,低一点。韩非写过许多故事来说明老子的观点。其中有一个讲的是楚庄王与孙叔敖的事。孙叔敖是帮助庄王成就霸业的功臣,但这个功臣,为人处世却十分低调。孙叔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老爸生前,多次谢绝了大王的封赏。我死之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加封,而你是谢绝不了的。这样吧,你就挑一块最差的。儿子果真按照他爸的嘱咐去做,结果怎么样呢?按照楚国的政策,功臣的封地,两代以后就要收回,只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延续了好几代。为什么?就因为他那块地太差了,鬼都不要。

但是老子的思想也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如果都按照老子这一套去做,人人装孙子,个个缩脑袋,咱们这个民族,怎样才能实现“和平崛起”,又怎样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发展才是硬道理。按照老子的主张去做,恐怕是国家不能发展,个人也不能发展。所以,老子的思想,也是只能抽象继承的。怎样抽象继承?就是做人低调一点好,做事却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有一句话,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我很赞成。可惜这就不是道家思想了。是什么?儒家思想!

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实行,这道德肯定行不通。行不通,又提倡,结果只能造就伪君子

儒家,讲究矛盾双方的对立和谐。所谓“文质彬彬”,很好地诠释了儒家的矛盾思想。所谓“文”,是装饰、精加工;“质”则是质朴、本来面目。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应该质朴,同时有修养。如果过于质朴,一点修养也没有就显得粗野;而相反,如果太讲究修饰,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每句话都挑不出毛病来,这样的人就虚伪。由此可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最好。这就是中庸的“中”。

然后再说“庸”。“庸”这个字,有“常”的意思,普普通通,不唱高调。除了平常普通以外,“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用”。两个意思加起来,就是“常用”。也就是说,经常用到的这个普普通通的“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一定是常人之道。即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儒家的伦理道德学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任何人都能做到。所以,他们决不唱高调,决不提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

比如《礼记》里面讲,“出必告,反(返)必面”。什么意思呢?出门的时候,得告诉父母;回家后,跟父母打个招呼。这太好做了,太容易做了!但儒家认为,这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很高的道德。为什么?因为你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能够处处替别人着想。认真说起来,我看现在很多孩子还做不到这些简单的事。

在《论语·宪问》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如果是现在,肯定很多人说,好啊!多高尚啊!但孔子说,不可以。孔子反问,“何以报德”?就是你拿恩德回报了仇怨,又拿什么回报恩德?或许有人说,也可以“以德报德”嘛,那好,我问你,恩德用恩德回报,仇怨也用恩德回报,对于恩德来说,这公平么?

所以,以德报怨是可以讨论的。那应该如何呢?孔子说了八个字:“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康有为在《论语注》里说,“孔子非不能为高言也,藉有高深,亦不过一二人能行之,而非人能共行。”什么意思?“以德报怨”确实是道德高标,孔子难道不能提出这样的高标准么?能啊!那他为什么不说?因为孔子意识到,这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既然如此,就不能作为标准提出来。道不远人嘛!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实行,这道德肯定行不通。行不通,又提倡,结果只能造就伪君子。

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用最土的话说,就是三个字:看着办。如果再展开,就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以直报怨”难道就是随心所欲,没原则啊?当然不是,孔子是讲原则的,中庸本身就是最高原则。它不拘泥于以德报,还是以怨报,多种选择,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而不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既解决了问题,又坚持了原则。

道德绝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其实也未必会利人。我讲一个故事,民国初年,川陕大道上,几股土匪光天化日之下设置关卡,拦路抢劫。一时间子弹横飞,路人纷纷逃命。很快,这条路上没有人敢走了,贸易凋敝,土匪的财源也就断了。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财政困难”,几拨平日里很少来往的土匪竟破天荒凑在一起开会,达成一个协议:把这条路大体平均地分成几段,在每段的入口处各设一个“收费站”,向来往行人收取保险费,收入就归占据这段道路的土匪,收费标准明文规定。土匪之间还约定,收费只能进行一次,绝不可重复收费。收费之后,还要负责保护好该路段之内行人之安全,违者要接受处罚。这么一来,川陕大道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繁盛。这中间,行人和土匪双方各有所得:行人交费,也得到了安全保障,兵荒马乱的年代尤为可贵;土匪则坐地收钱,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奇妙的格局在当地延续了很多年。这只是个笑话,我想说的是,道德也是一个道理,它是一种聪明的自私,通过利人来利己。

服从不是妥协。找到我们共同能接受的底线,这才叫妥协

一段时间内,“中庸”这个词语被妖魔化,认为是无所作为,不讲原则,不求进取。这是对中庸的误读,中庸不等于你不积极进取,不活泼向上。你完全可以朝气蓬勃地中庸。中庸对所有人几乎都是适用的。对于艺术家有一点例外,他既可以中庸也可以极端,但他必须有天赋。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天才,更重要的是,任何成功的艺术家,一定是做到了极致。中庸也可以做到极致。

也就是说,所谓“中”是不走极端,但不等于不做到极致。极端是偏激,极致是到位。一件事情要成功,一定要做到极致。“庸”是平常,不唱高调,但不等于没有理想,理想是必须有的。

长期以来,我们都为一个问题困惑,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我常想,我的女儿是否要培养成单纯的白雪公主,如果白雪公主一定会吃巫婆的毒苹果,但我总不能从小就教育她算计别人,说假话,忽悠。就这个问题,我请教过自己的老校长刘道玉。他解答了我长期以来的疑问,“大学还是需要理想主义教育,大学生还是需要接受理想主义教育”。为什么?里面还是有个中庸之道。

理想主义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一定碰钉子,结果是什么?碰钉子的结果,一定是各退一步,社会不可能消灭我们这些大学生,社会一定会为大学生让一步,那社会能不进步么?当然大学生也会让一步,有人说,这不是妥协了么,妥协不就是投降么?我们不能妥协!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妥协的前提,正是独立、自由、平等。服从不是妥协,找到我们共同能接受的底线,这才叫妥协,我们的传统中缺乏这一环。农业民族不会妥协,商业民族才会妥协。我们开口闭口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恰恰是法家的思维方式。真正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买卖双方各有所得。此外,年轻人要敢作敢为,千万不要怕犯错误,只要愿意承担责任。一个人如果从来不犯错误,犯一次就会要了他的命。一个从来不生病的人,最后攒下来的一定会是大病。小病不断,小错不断,是最佳状态,这是中庸。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绝不是一个螺丝钉和法条。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的自由发展。而自由,甚于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更是一切充分發展的前提。

(摘编自《新华日报》2012年10月24日)

篇5:你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你

作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你总会收到很多这类邮件:很久以前的同事,或大学时代的朋友,甚至这些朋友已经成年的孩子,可怜兮兮地表示想“耽误您一个小时”,或“寻求您的专业建议”,又或者“请您出来喝杯咖啡”。

或许在你刚进入职场时,别人因为想征求你的意见或借助你的人脉办事而约你见面,会让你感觉良好。但是,这种想法很快就会改变。当你每周都收到几十封求助邮件,而处理每件事都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时,你会悲催地发现,你的工作效率变得无比低下。

可是,判断哪些求助值得认真对待,却相当困难。如果求助的人和你关系很近,你肯定愿意帮忙;而如果你和对方不熟甚至根本不认识,完全可以直接拒绝。但还有很多人属于“灰色地带”,你没那么想帮他们,但好像也很难说不。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用以下五种方式来拒绝或巧妙回避对方的要求:

1、要求对方提供更多信息

有时,人们找你帮忙纯粹是听了别人的建议。如果求助者本身并不清楚为何要找你,就会导致你们漫无目的、低效率地交流。一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因此,除非对方能确切说明想要咨询的问题点,否则最好拒绝。

为有效区分求助者,你可以这样回复:“希望我能帮上忙。你能否具体说说想讨论的问题,以及需要我做什么?”仅仅这一小步,就可以帮你过滤掉一大部分不会再回信的求助者。当然,如果他们回信,你就可以引导他们往下一步去:为他们提供相关信息。

2、分享信息

如果了解求助者对哪方面信息感兴趣,你就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人们通常一开始就表示希望电话沟通或见面,而如果你和他们不太熟,那他们就要自己争取这种权利:求助者要先证明自己已经充分吸收了公开资料。

如果你在博客、播客、著作或视频里讨论过相关内容,你可以发送链接,并告诉对方(例如):“你要出版的那本书听起来棒极了。我曾发表过一些关于如何成功发售新书的文章,应该能回答你的大部分问题。如果你看过之后仍有疑问,可以再联系我,我很乐意帮忙。”如果他们回信提出具体问题,那么很好,这证明他们有很强烈的动机,值得帮助。但事实上,这一步之后,你将再过滤掉80%的求助者。

3、邀请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如果你想与求助者见面,但苦于没有时间一对一交流,你可以邀请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这种方法非常高效,因为一方面你能同时与多人交流,另一方面求助者也有机会认识新朋友。如果你不想自己组织活动,也可以邀请他们参加你计划出席的社交早餐会或业界人士聚会。

4、推迟接受请求

保护自己时间的另一个方法是推迟接受请求。例如,今年我收到超过50项播客采访请求,但我需要大量时间来写书以及推出一项网络课程,因此我回复他们:同意接受采访,但需要推迟几个月。对方基本都会同意我的要求。如果接受邀请,那你就必须信守承诺。但如果把相似的邀约都集中安排在方便的时间段,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也更能从中得到快乐和益处。

5、直接拒绝

有些邀请或求助根本不值得你花心思去找理由回绝。你不得不直截了当拒绝。如果对方和你基本没交集、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或态度不够端正,又或者你实在分身乏术,你就要迅速而坚定地拒绝:“非常谢谢你的邀请,但我的日程全都满了,所以不得不拒绝。希望你的项目顺利。”对方或许会不高兴,但你迅速而礼貌地回绝,会让他们找不到怪罪你的借口。

篇6:读《世界上另一个你》有感

最艰难的时候,有没有谁,愿意陪你一同走过?

他叫丹佛·摩尔,易怒、危险且令人生畏,但是他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也为人们燃起了希望。他没受过教育,每天不停为“主子”捡棉花,但积蓄始终是零。后来,他跳上了路过的火车去流浪,万万没想到在那座陌生的城市里,他会遇到一个白人百万富翁,并且成了他的朋友。

他叫朗·霍尔,是一个百万富翁,有着敏锐的艺术眼光,以及绝佳的生意手腕。从卖罐头窜升到投资银行,再到买卖毕加索、凡·高的名画。他在好莱坞有大庄园、画廊及欧式古堡。而他也想象不到,他的下一页人生,竟是与一名流浪汉一起写下。

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且坐拥亿万资产的高端艺术品经销商,一个是没有读过一天书,从小生活在农场主庄园里的黑奴后代,两个看似没有丝毫关联的人却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公益活动互相在对方的人生中携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同于以往书籍仅从单一的角度来诉说一个故事,她是由朗·霍尔和丹佛·摩尔共同完成的作品,在阅读中不断地切换视角去看同一件事,你就会体会到心灵的奇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流浪汉的圈子里是不问名字的,明白为什么一个原本目标就是赚钱,慈善的主要目的也是为做场面的富翁却最终愿意将一个黑人流浪汉奉为心灵的导师和救赎者。

两位作者的故事都从小时候开始讲起,肤色的差异注定两人的生活轨迹就像两条各自延展的平行线一样,一条通往富裕高端的天堂物质世界,另一条去向肮脏混乱的地下流浪汉世界,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能够让这两条具有天壤之别的“平行线”产生交点。然而,当这两条“平行线”都延伸到同一个背景时间的时候,时光就在那一刹那巧妙的交合,为双方同时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丹佛与朗之间的信任与友谊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低人一等”世界中的黑人雇工、流浪汉对于白人他始终心怀戒备并用凶悍来掩饰自己的无所适从,并且坚信只有凶狠才能使自己得到最周全的保护。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来自朗与妻子黛博拉真情实意的关怀与“爱”之后,丹佛选择不再用凶悍来包裹自己,并与朗进行了这样一番真挚的对话:

“然后他的微笑变得一本正经,仿佛他忽然看到一束光,然后窗帘又被拉上。他盯着从他咖啡杯冒出来的水蒸气看。“关于你的请求,我想了很久。”

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请求你什么?”

“当你的朋友。”

我下巴掉下来一英寸。我已经忘记是几时在仙人掌花咖啡店跟他说过,我要的只是他的友谊,他说他会想一想。我很震惊竟然有人花一个礼拜时间去想这种问题。我早已忘了那段对话,但是丹佛花了不少时间准备他的答案。”

也正是这样一次关于友谊的“深思熟虑”使得丹佛对于生活、生

命、生存的态度慢慢开始转变,他不再需要凶悍来进行消极式的自我保护,转而用一种“爱”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身边的朋友,于是在得知黛博拉身患绝症时会“天真”的认为只要自己每夜向上帝虔诚地祈祷,必然能够对黛比小姐的病情有所帮助。并在黛博拉去逝后陪同朗一起渡过难关,代替黛博拉继续爱着这个世界。

对于朗而言,一开始去流浪者之家的公益行为,完全是出于对于妻子的尊重并坚信自己的妻子不可能长久忍受流浪者之家的恶劣环境。但一切在遇见丹佛以后发生逆转,丹佛对于友谊“慎重”的态度,迫使朗打破了一直因游走在物欲商场中而自然形成的对于友情的无谓态度。而在自己的妻子患病后,使朗惊讶的是,丹佛反而比自己更具有信念和理解力,甚至在面对妻子即将离世的最后时光里成为了他的心灵牧师。

正如全书结尾处所述:“人们往往以为自己与别人有很大的不同,被那个在上之人不同地看待,然而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者,终要一步一步走向家园”。

篇7: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作文

当小丑从马戏团改行,换了体面的职业,他“一切都好”,或是因为收入更高了,工作更安全了,不用再如天天翻跟头般辛苦了。但小丑想念着不卖汉堡的自己,或是因为那曾是自己付出大半生心血的地方,那是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这样的人生,成为“小丑”后再成为“卖汉堡的”。“小丑”正是我们心中最初始最本真的热情所在,“卖汉堡的”则是我们最终选择的道路,或主动或被迫,却总比“小丑”看上去更适合我们自身之外的世界。

前几年在英国达人秀中爆红的苏珊大妈,一夜成名后更多地出现于各类综艺中,她坦言,比起现在一夜红人的身份,她更想念曾经无忧无虑歌唱的自己。可见,每个人本身都倾向于灵魂中那追求着天性的自己,但却总轻易地倒向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一个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放弃“小丑”的自己。这并非坏事,却足见其中悲哀。我想,究其原因,便是人们对内心真正所求与自身生存提升的权衡取舍的不同。

我们生活在一个营养挂帅的时代,谈情怀谈热情已经不再是主流。人人都想让自己“一切都好”而狠心抛下初心;且更多地,不像改行的小丑,而直接成为了“卖汉堡的”。并不是说人们应该不顾一切地守着“小丑”的理想与本心,但着实应该反思抛弃初心的功利化心态。这警示了我们常处于一种匮乏的状态,匮乏初心的追求,最坏的结果甚至是匮乏自身的意义,正如抛下舞蹈的邓肯,最终又何来“一切都好”?

反观故事中的小丑。他将自己大半辈子留给自己热爱的马戏团事业,当他老了,他退休了,卖汉堡的他生活舒适,偶尔想起翻跟头的自己,必然可以会心的一笑。其实,初心与现实并不矛盾,只是当下人在现实中的贪婪让人最终失去“想”的资本。世界上会有两个你,在最好的时光里去追寻那个本真初心的你;在时候到了的岁月中回归另一个自己,想起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时,便有所牵挂却也能不留遗憾,在时光的流逝中保有对初心的微笑。

篇8:铭记你,成为你

让我铭记终身的第一位老师是李永敦老师。李老师是我初三时的物理老师,他那生动有趣的课堂以及独特的培优方式让我记忆犹新。

初二时,我不喜欢物理。虽然物理成绩还不错,但我学得很苦。到了初三,换了李老师任教物理,他那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对物理有了极大的兴趣,成绩也一跃成为班级的佼佼者。李老师不像一般老师那么死板,他的课堂总是笑声阵阵,班上个别女生看李老师“不凶”,便在上物理课之前擅自调位。李老师发现后,并不严厉批评, 只是戏称其为“游离分子”,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那个擅自调位的女生闹了个大红脸,便自觉地坐回原位了。为了让我们记住南极“S”、北极“N”,李老师在黑板旁边的学生成绩名次表中找了半天,先是面露遗憾之色,突然又灵机一动,把双手一拍,道:“有了,有了,‘王春S’!”原来,李老师在找名字中带“南”字的,偏巧,我们班上没有名叫什么南的同学,但我们的英语老师却叫“王春兰”。在我们这里的方言中,“L”“N”不分,“南”“兰”同音,李老师便把英语老师“王春兰”念成了“王春S”。哄笑声中,我们全都记住了“南极S”。虽然我们不敢当面叫英语老师“王春S”,可是,私下里却不知“温习”了多少遍,直到今天,回忆起来仍忍俊不禁。在学习光速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我们记住一年有多少秒,李老师张口就来:“三年一班有53人,分6个组种了三块洋芋。”就这样,李老师总是把深奥枯燥的物理讲得那么生动有趣,那么形象好记,他的智慧和幽默让我们学得非常轻松和开心,时过二十多年,回忆他的课堂,依然记忆犹新。

而每当想起那些李老师夹在我作业本中的小纸片———一道道物理思考题时,我的心底总会生出柔柔的感动。为了激发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更为了让优生更优,李老师在班上宣布:最聪明的学生和他最喜欢的学生的作业本中藏着秘密,那是奖励。如今,面对学生,我总喜欢用“一日一题”来激励学生思考高难度的数学题:一块小黑板往讲台旁一竖,每日一题,做出来的表扬,不做也没关系———这正是李老师给我的启示呀!

让我铭记终身的第二位老师是许弟双老师。许老师是我初中时代的语文老师,也是我最崇拜的一位老师。

许老师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黑板字,真让我佩服得不得了。而课堂上,他对作者生平事迹的详实介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独到理解,更让我如醉如痴。正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文学。因为母亲病残,姊妹三个都在读书,我家境贫寒,中学以前,我没有买过一本书籍,没有过属于自己的课外书,哪怕是连环画和小人书,我都没有过。但是我记住了许老师介绍的那些书籍、那些作家,所以当我跨进师范的大门,便一头扎进了图书室,在那里尽情享受着书籍的馈赠,贪婪地汲取着精神的食粮。

无论过去了多少年,我仍清楚地记得临近毕业之时,别的老师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要勤奋,要争分夺秒,而许老师从不空洞说教,他每天一下课就扎在我们中间,或给我们辅导,或跟我们聊天,藉此了解我们的思想状况、安慰我们躁动的心灵。他从不给我们施加压力,总是那么随和地侃侃而谈,他的亲和让我感到分外的温暖。

许老师是和一块手表一起永存在我心底的。中考前,我们的教室封作考场,由于我们班是全镇唯一的重点班,班上多数学生是集镇上的,他们便回家复习去了,而我来自高山上,学校离家几十里地,只能呆在寝室里面复习。夏日是那般酷热难耐,没有风扇,只有蚊虫相伴。许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寝室让给我复习,自己却跟别的同事打游击去了。许老师发现我没有手表掌握时间,担心中考时我写不完作文、答不完题,便把自己的手表摘下来给我戴上。第一场考的是语文,考试一结束我便给他送还手表去,他却不要,让我继续用,直到所有的考试全部结束……许老师并不是我的班主任,他只是我的语文老师,而我,也只是他的一名极平常普通的学生,可他对我的呵护与关怀,却穿越时空,感动了我一生!

篇9:大数据显示:你完全可以远离癌症

这是迄今为止用大数据对中国癌症进行的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这些大数据来源于中国癌症中心肿瘤注册数据库22个注册单位,数据涵盖2009年至2011年,包含中国72个地区,占中国总人口数约6.5%的样本。研究人员由这些数据估算了在2015年中国新发肿瘤病例和死亡病例。

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人们能从中找出事物的规律、主要原因和发展趋势,现在这项代表中国癌症最全面的大数据,不仅能为中国人的防癌抗癌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世界的防癌抗癌提供借鉴。中国人最常见的4种癌症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这些癌症占了全国癌症病例的57%,同时又占全球癌症病例的1/3到1/2。

《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中的大数据最重要的长远意义是,再次明确阐明了一个理念,人们患癌的主要原因不是基因和遗传,而是后天环境和生活方式,无论是癌症的产生、死亡和预后,先天因素都只是次要原因,后天因素才是重要原因。

中国癌症大数据显示,大部分癌症可以通过减少癌症危险因素和有效的临床诊治来预防。同时,约60%的癌症死亡可以通过减少可控危险因素暴露来预防。例如,控制慢性感染可减少29%的癌症死亡,主要是胃癌、肝癌和宫颈癌;控制吸烟可以减少23%~25%的癌症相关死亡。

2015年12月,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外源性因素对癌症发展的实质贡献》的文章,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研究人员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绝大多数癌症都可以追溯到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外源性因素,接近90%的癌症都是如此,只有10%~30%的癌症的发生可以归结于基因突变。

不同的研究当然有不同的数据、事实和方式,从中国人患癌的大数据来看,显然是支持后天环境才是癌症产生的主要原因的结论。至少从统计意义上看,中国的癌症占了世界的近一半,主要诱因就是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包括吸烟、饮食不当,以及严重的空气、土壤和食物污染。

中国癌症大数据提示,通过改善空气、水、土壤和食物污染,以及建立和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完全有可能把中国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中国人完全可以远离癌症。

(来源: 北京青年报,有删减)

责任编辑/邹佳璇

篇10:世界上另一个你读书心得

第一个是一个名叫露西的小女孩,仅有7岁的她连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都不懂。一次偶然的机会,雷塔(露西母亲)向她解释了无家可归的含义及为什么有些人无家可归。小露西细细聆听着,事后竟要给无家可归的人筹钱,最后还去了救济中心帮忙,并影响了其父母及周围的其他小朋友。小露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每次在完成一个小阶段性的任务后,并没有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停下来,而是一直做下去,因为她真的想帮助别人,小小的心灵并没有那么多顾忌,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在看这个例子的过程中,我不禁想问一下自己“曾几何时,自己也是这般一心助人,为何如今,帮一个人,要看其关系与我是否紧密,我是否有时间等等”。或许这就是长大了的缘故吧,要考虑的事情多了,可我们最初不也是那么简单,我们的本心,初衷并不应该遗忘。

第二个是亚伯,亚历山大一家的故事,他们的儿女想要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可是夫妇两已经绝育了,最终他们领养了一个黑人婴儿亚伯,天意弄人,亚伯有脑瘫,亚历山大夫妇悲痛欲绝。但他们的小女儿艾芙瑞花了几个小时,用画纸和胶水做了一张剪贴画,上面贴满她和亚伯的照片,为亚伯祈祷。亚历山大夫妇意识到:上帝选择了我们作为亚伯的父母。开始着手为亚伯寻找治疗方法。亚伯在治疗过程中显得非常坚毅,这也激励着亚历山大夫妇的其他儿女。他们的朋友也决定领养一个孩子,后来,亚历山大夫妇办理了领养第二个孩子的手续。亚伯的涟漪效应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也影响着读者。

书中其实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真正帮助一个人,就不要考虑他的身份、你帮助他之后他的反应种.种,以你帮助人的初衷出发,无视外界因素干扰,不求回报,持续做下去。不过虽然我认同这一点,但是现阶段要我实现,说真的,我做不到。

最后分享两个语录:1、她很难找到朋友愿意跟她一起冒险深入精神的海洋,大部分人只乐意在岸边看着。有些人偶尔会鼓起勇气走到浅水区,但是但部分人走到水没头顶的地方就害怕了。

2、“祝福”无家可归的人和“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完全是两码事,将二者区分开来非常重要。我曾以为给他们一顿饭吃或者给他们几件衣服就是帮助他们。但后来发现,我多半只是再帮我自己,让自己觉得温暖,柔和,乐善好施。

诚然,对无家可归的人来说,看到有人关心他们就是一种“祝福”。但是若要真心想帮助他们,你就要吓到坑里,跟他们待在一起,知道他们恢复了力气,猜着你的肩膀爬出坑去。帮助别人就是要找到他们变得完整的土经,并陪伴他们做出改变。

篇11:你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你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却有相似的人生情节。

《欢乐颂》的热潮过去了,我才趁着暑假恶补了全集,前面一直就那样漫不经心地看,只是感觉制作精良,五个姑娘都很美,演技很好,并不惹人犯尴尬症。

直到看到樊胜美那部分,才真的感觉被打动。

戏剧来源于生活,虽然做了夸张和美化,但在剧中人物身上总能找到身边人的影子,种种感动,或者无奈。

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真正理解樊胜美的,看到后面可能会心疼她,甚至是怜悯她,却很难真的去理解她。我看到很多评论表达的都是,“这样的家人还管他们干嘛?”“怎么会有对孩子这么狠心的父母?”如此种种。

电话里,樊胜美委屈了也会一遍遍责问,“我究竟是不是你们的亲生女儿?”,但还是一而再地对家人妥协,那时候我也有点怒其不争。但看到在火车站找父母的情节,看到家人出现在上海她的圈子里,她瞬间摘下大女人无所不能的面具展露真实的自己的时候,我想我真正的爱上了这个坚强又软弱的女孩儿,也原谅了她的家人。

可能对很多生活在城市,生活一路顺遂、衣食无忧的女孩子来说,很难理解樊父樊母,可出身农村或者物质生活较为匮乏的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父母的世界其实很小,孩子就是他们唯一的动力和依靠。他们可能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不懂得那么多大道理,但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在他们的观念中,孩子会重复他们的生活,而他们也会重复自己父母的人生。可他们没有料到世界变得这么快,养大的孩子无法在身边照料自己,如自己一般为父母养老送终,所以他们会焦虑、会失去安全感。

如此,他们的孩子所承受的不单单是一份父母之爱、养育之恩,还有很多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力。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受的教育与父母灌输给我们的思想越发的不一致起来,父母面对外面的世界也越发无力起来,他们已老,我们却还未长大。

樊胜美对家人,我们与其理解成是爱,还不如理解成是责任。父亲生病倒下的时候,她走投无路了,也不会想着去卖父母和哥哥的房子,而是理所当然地选择自己背上一身远超自己偿还能力的债务。

而母亲第一时间想到舍弃女儿,甚至放下尊严去求曲筱绡,也不愿意动儿子的房子。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没有很看重自尊这种东西,也就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女儿的尊严;另外,她高估了女儿的能力,可能在她看来,女儿能在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世界过着自己无法理解的生活,那区区十万,一定不成问题,即使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女儿要如何才能负担这一切。

这种下意识的选择才是人最真实的样子。

樊胜美固然是个好女儿好朋友,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全部否定她的母亲,归根结底,只是彼此观念不同,却又有着无法割舍的牵绊。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不能不承认,物质生活的水平确实是影响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不是樊胜美,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们慢慢长大,就不得不开始接受生活的`压力,接受身边人的索取,接受自己消化痛苦。

两代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可能也是这个时代的阵痛,很多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的人都开始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小孩,他们中大部分人都会表示,愿意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会像自己的父辈教育自己那般的教育小孩,希望孩子获得自己没有机会得到的美好的童年和人生。

篇12:《世界上的另一个你》经典语录

——朗·霍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以前我花很多时间,担心自己是不是和别人不同。事实上,无论我们是富是穷,或是介于中间,这个世界都不是我们最后的安息地。所以,就某方面来看,我们大家都是流浪的人----就只是一步一步走回家。

——朗·霍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圣经>说,上帝不会因为我们爱自己原本就想爱的人而称赞我们,不会的。我们去爱不可爱之人才会受上帝称赞。上帝给我们的完美的爱是无条件的。

——朗·霍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我还是个游民的时候,也学到一件事;当你走到绝路,再也没办法做什么,这时候上帝就接手。 “人们以为自己掌控一切,其实才没有。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该过去的也一定会过去。”

——朗·霍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每个人都要有勇气站出面对敌人。因为外表看起来像敌人的人,内心却不一定是。我们和其他人的共通点比我们想象得还多。当我还是危险人物的时候,你有勇气站出来面对我,然后改变我的生命,你爱我的内在。上帝原本要我做的样子,那个本我,在生命里一些丑陋的路上迷失了。

——朗·霍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我知道,当挚爱的人过世,我们不太能会感谢上帝。但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对一些让我们受伤的事情心怀感激。因为有时候上帝做伤害我们的事,却可以帮助别人。 如果你们想听真相,那就是,有结束就有开始。我们的视线里有东西结束,但在别的我们看不见、听不见也摸不到的地方就有东西开始。黛比小姐的身体躺下来,她的灵魂上升。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只是改变形态,然后再继续走下一段。

——朗·霍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事实是,无论我们是富是穷,或是介于中间,这个世界都不是我们最后的安息之地。所以就某些方面来看,我们大家都是流浪的人——就只是一步步走回家。

——朗·霍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如果你要的是一个真正的朋友,那么,我永远是你的朋友。

——郎·霍尔 丹佛·摩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是惧怕的'即使是我们真的想死'对抗病魔真的是特别痛苦吧'没有真的体会谁都你知道是多么的痛苦' 丹佛是个伟大的人'

——朗·霍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从那天起,这几个字——“我们醒来了!”——就是我们开口的第一句话,这句微不足道的话,提醒我们一件之前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一个流浪汉却有足够的智慧看出事物最根本的本质。

——朗·霍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人们以为自己掌握一切,其实才没有。该发生的会发生,该过去的也一定会过去。

——郎·霍尔 丹佛·摩尔《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更多正能量语录共享阅读:

1、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经典语录

2、早安正能量的句子

3、微商励志正能量语录

4、30句正能量哲理句子

5、女人正能量语录

6、积极向上正能量语录

7、激励人进步的语录

8、职场励志语录选择

篇13:你可以选择幸福

《小明和小强的故事》。

小强没有上大学, 年轻时候就外出打工, 娶了个农村媳妇, 一起打工一起养孩子一起回家盖楼一起养殖一起照顾父母和孩子, 一直幸福到老。

小明学习优异考上大学, 努力工作, 和女友由于异地工作分手, 终于按揭买房, 娶了媳妇却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聚少离多, 孩子在城里上学借读费昂贵。小明一直在紧张的压力下生活, 辛苦一辈子, 退休后还继续被返聘回去工作, 最后过度操劳, 身体提前衰退而去世。

小明和小强, 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个孩子, 生活观不一样, 追求不同, 命运截然不同。

其实, 网络上的这个故事有点简短了。故事省略了很多的生活细节。关于健康很关键的一环:小明和小强, 在五六十岁的时候, 体检身体, 都查出了血糖偏高。

那么, 小明和小强面对糖尿病的时候, 他们俩分别会如何对待呢?

新《小明和小强的故事》之“初遇糖尿病”

小强在医院查出血糖值偏高, 大夫说这是糖耐量受损, 暂时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大夫建议他从饮食和运动上, 改善生活习惯, 从而改善自己的健康问题。小强回去以后, 听大夫的话, 好好的学习糖尿病知识。原来糖尿病并不可怕, 只要从饮食和运动各方面注意好了, 身体状况跟健康人没有两样。小强将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慢慢改善, 戒烟限酒, 坚持饮食定时定量, 保持规律的运动, 血糖一直处于正常水平。他还将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向自己的家庭人员推荐, 家人也都在他的影响下, 生活也越来越健康了。

小明在医院查出血糖值偏高的瞬间, 就崩溃了, 没想到自己也会得糖尿病。由于对糖尿病了解甚少, 小明心想着家庭的压力, 想快速治愈糖尿病, 他轻信了很多宣传能快速治愈糖尿病的虚假广告, 以身试“药”, 不仅耽误了自己身体的治疗时间, 还由于长时间血糖不稳, 出现了各种高血糖症状, 没几年, 糖尿病并发症也慢慢出现, 日后, 小明饱经糖尿病并发症的折磨。

>>学会保健选择健康

正当很多老年人要享受晚年生活的时候, 糖尿病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从此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如何管理好糖尿病, 怎样学会保健, 他们也面临着一次次的选择……

从怀疑否认到接受事实

有的糖友在确诊糖尿病后, 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并且抱有幻想, 走进了糖尿病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

有一些病情较轻的糖友, 经过一段正规治疗, 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 血糖降至正常, 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就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被治愈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目前的科学水平, 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也就是说人一旦得了糖尿病, 就不可能真正治愈, 哪怕临床症状可以暂时消除。

误区二:糖尿病治疗只是降糖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重要诊断指标的, 但在糖尿病的治疗上绝不是仅仅降糖就可以了。糖尿病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血脂异常可引起一系列慢性病变, 所以有学者又将糖尿病称为糖脂病。同时糖尿病病人还易并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其比率约要高于正常人4~5倍, 而且动脉硬化的进展很快, 可使血压上升, 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或脑中风等。所以, 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治疗决不能单纯降血糖。

误区三: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了解高血糖危害的糖友、都希望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能迅速降到正常, 能像正常人一样饮食。许多糖友以为自己的血糖是一下子升高的。其实人的血糖升高是一点点变化的, 只是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力, 在病症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不被觉察, 所以, 当病症被觉察时, 血糖已发生变化很久了。如果此时要把血糖迅速地恢复正常, 就像一个拉着重物艰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一样, 人体对突然降低血糖是无法马上适应的。

误区四:注射胰岛素会成瘾

社会有一种流行的、愚昧的说法就是“胰岛素成瘾”, 造成许多糖友拒绝胰岛素治疗。其实, 胰岛素是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的一种激素, 体内胰岛素不足, 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是机体必需的激素, 它不同于一般概念的激素。糖友用胰岛素是补充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 不存在“上瘾”的可能。事实上, 不少病情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 血糖恢复正常, 感冒、发烧、肺炎等疾病控制后, 可换为口服降糖药治疗。某些2型糖友在外出、旅游时也可短期停用胰岛素治疗, 改用口服降糖药。

走进误区以后, 对血糖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有些糖友认为糖尿病能治愈, 一味地降低血糖, 最终导致了低血糖的现象。有的打胰岛素的糖友, 起初不敢打胰岛素, 否认胰岛素, 最终还是听从的医生的建议, 打了胰岛素, 才发现, 原来胰岛素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 打上了就依赖上。学习了科学的糖尿病知识后, 从一开始的否认、怀疑到最后的接受糖尿病, 选择只在一念之间。

从失望无助到自信坚强

糖尿病让很人多感到失望和无助。本来自己身体好好的, 可是发现了糖尿病后, 就要永远面对糖尿病, 因为它是终身性的疾病。特别是在运动方面, 本来运动就不容易坚持, 但是医生建议糖友最好要每天运动, 选择了就坚持走下去。

1.运动不是时间越长越好。

糖友张叔叔, 在刚查出糖尿病的那年, 他听大夫说运动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于是每天早上起来就骑车去山下, 到了山下, 再去爬1个小时的山, 这样他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低血糖, 摔倒在路上, 被人送进了医院。其实如果运动过量, 即便是血糖降下来了, 却引起软组织和关节损伤、视网膜出血等病症, 便是得不偿失。张叔叔虽然知道了运动的意义, 但是没有自信, 过量的运动, 反而得不偿失。

2.运动=快乐。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特别是糖友, 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之外, 还要面对糖尿病, 这时的糖友会感觉到莫名的失落感, 不知该如何走下去。运动就能让糖友们感受到快乐的意义。因为运动能降血糖。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增强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 并且能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有效地改善糖代谢, 达到降糖目的。运动还能提高药物疗效。这一作用在肥胖的2型糖友身上体现更为明显。研究发现:运动减少体内脂肪后, 糖友体内的胰岛素抵抗也随之减轻, 从而提高了降糖药物的疗效。只要糖友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相信一定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3.运动=健康。

人到老年的时候, 身体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毛病, 那么合理和科学的运动可以产生一系列有助于健康的生理作用。

神经系统。肌肉活动可以使大脑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和兴奋性, 而运动强度的改变则可以起到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同时运动也有利于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运动还可以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延缓老年人思维能力的衰退、增强记忆和分析能力。

心血管系统。长期运动, 会使冠状动脉供血增多, 心肌纤维增粗, 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肌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心脏工作效率和能力提高, 从而胜任高强度及长时间劳动或工作的供血要求。

呼吸系统。长期的运动锻练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加肺组织的弹性、增加肺组织摄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 从而增强肺组织的工作效率。

肌肉骨骼系统。长期锻炼可以使肌纤维变粗、弹性改善, 肌肉增大和肌力增强;运动可以增加关节滑液分泌, 增强韧带和关节囊强度。运动还可以促进骨骼中的钙磷代谢, 增加钙的吸收, 因而能有效地防止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好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进行锻炼。

从最初盲目地运动到后来快乐、健康、科学的运动, 就是自信的最好表现。

从焦虑、恐惧到自我调节

饮食治疗是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 很多初患糖尿病的糖友, 不了解食物的成分含量, 但是由于焦虑和恐惧并发症, 特别小心的吃饭, 高热量的东西一点儿也不吃, 一个劲儿地吃粗粮和蔬菜, 结果血糖控制地不理想。饮食方面糖友忌焦虑, 要学会自我调节, 选择合理饮食, 因此糖友要注意几个“固定”:

1.营养比例固定。

根据病情和全天热能消耗确定糖友每日允许摄入的总热量。然后再按照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约50%~60%, 脂肪占总能量的的约25%~35%, 占总能量的约10%~20%的比例进行分配。同时, 在适宜糖友的食物中, 力求食物多样, 这样能避免某些营养素的缺乏。

2.主食固定。

在确定了每日总热量和三大营养素比例后, 要计算出主食的总量, 一般大约控制在200~300克, 主食的选择要粗细粮搭配, 并且多选择血糖指数低的食物。保证每日摄入粗粮的数量, 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 如果今天全吃粗粮, 明天全吃细粮, 这样由于血糖指数不同, 同样会导致餐后血糖的不稳定, 不利于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和糖尿病的治疗。

3.进餐时间固定。

临床上为了减轻胰岛的负担, 使之合理分泌胰岛素, 糖友一日至少应进食3餐, 而且要结合临床情况定时定量。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或易出现以及病情控制不好的糖友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 但时间必须相对固定, 否则会造成血糖的紊乱。

4.各餐比例固定。

糖友三餐及加餐的饮食要搭配均匀, 餐餐有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质, 并且比例固定。这样可减缓的吸收, 增加胰岛素的释放。

糖尿病的到来肯定会让糖友感到焦虑和恐惧, 糖友们害怕自己的身体出现并发症, 于是过分紧张、小心, 这样反而控制不好血糖。多学习饮食的知识, 多听取营养师的建议, 在饮食中出现小问题的时候, 能自我调节, 保证血糖的稳定性。

从自责到理解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 给糖友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包括测血糖的仪器, 平时吃的药, 定期去医院检查等等, 这些会让糖友觉得自己给家人带来了负担, 于是产生了自责自罪的心理。而有的糖友则选择了理解家人, 积极地面对糖尿病。

1.选择大夫。

有些糖友, 血糖已经能控制得很好, 但是他们还是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 还得去大医院找大专家看病。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之后, 看到了大专家, 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的, 驾驭好“五驾马车”, 开心的生活。还有的糖友, 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负担, 不愿意老去医院, 认为去一趟医院就会花很多钱。其实糖尿病虽然只要控制好就没什么问题了, 但是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糖友们定期去医院检查还是很有必要的。大夫作为糖友的引导者, 他们会根据糖友的病情开出治疗的方案, 只要糖友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就行了, 糖尿病大多数时间还是需要自我管理的。

2.选择器材。

有些糖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甚至都不买血糖仪。其实这些让儿女们更加痛心。所以糖友们可以去买一般的血糖仪就行了, 自己常用一个血糖仪, 血糖监测的数值也会越来越准确的。还有的糖友为了省钱, 打完胰岛素不换针头, 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糖友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否则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 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 甚至出现将针头留置在体内的意外。

面对糖尿病, 不一定要去最好的医院, 不一定要看最好的大夫, 也不一定用最好的药物或者器材, 因为糖尿病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只要战胜了自己, 就会控制好糖尿病。从最初的自责到最后的理解, 关键的问题在于糖友选择了什么。

从悲观到乐观

乐观与悲观的区别就是: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 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发现了糖尿病, 是选择乐观地生活下去, 还是选择自暴自弃, 悲观地等待着不好的结果?其实健康是可以选择的, 规律的生活方式, 积极地面对, 快乐的生活下去……

1.远离烟火。

尼古丁不仅会使血糖升高, 尿糖增加, 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而且还会引起下列疾病。

加重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病人很容易并发心血管疾病, 因为尼古丁会使血管壁硬化,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 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 导致动脉壁水肿, 妨碍血液流动, 使胆固醇容易沉积。日子一长, 便发生动脉硬化。尼古丁还会使人体组织释放儿茶酚胺, 出现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 导致发生高血压、心肌缺氧, 引起心绞痛发作, 加重冠心病病情。长期饮酒, 也会加速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硬化, 促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加重肝脏负担:肝脏是酒精的解毒脏器。肝功能正常者, 肝脏解毒能力强, 能把大部分有毒物质加以转化后排出体外。糖尿病患者的肝脏解毒功能差, 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 还可发生高脂血症和代谢紊乱。

引起胃炎:酒精对胃黏膜是种刺激, 会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 发生炎症。若长期空腹饮烈性酒, 还会引起萎缩性胃炎, 影响营养吸收, 发生贫血和周围神经炎等疾病。

损害胰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 酒精会刺激胰腺, 使其分泌的消化酶和胰腺液成分发生改变, 进而导致胰内蛋白质过分浓缩, 使蛋白质不断堆积, 形成栓子, 堵塞胰腺导管, 造成钙质淤积, 成为胰腺结石。而烟是导致胰腺癌的因素之一。

2.少喝酒。

由于乙醇可以抑制脂肪、蛋白质转变为葡萄糖, 如果糖尿病人在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时饮酒, 会加重磺脲类降糖药和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反应, 出现头晕, 症状较重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心慌、恶心、走路蹒跚等。

另外, 喝酒以后, 糖友出现的低血糖反应还容易被误当作“酒醉”, 这就更危险。如果没有及时对低血糖采取措施, 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低血糖昏迷、休克, 由于脑组织受损, 个别严重者可致死, 即使侥幸活下来, 脑组织已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 留下后遗症。所以, 糖尿病人在饮酒后出现头晕、蹒跚等表现, 本人或家人切不可将之作为“酒醉”处理, 必须尽快送医院救治。

3.保证睡眠。

睡眠是糖友血糖稳定的保证, 但还是有些老糖友会失眠, 因此老年人在睡觉的时候要选择科学的睡觉方式。

一忌睡姿仰、俯。俯卧影响呼吸、心跳, 容易做恶梦;仰睡则四肢肌肉不能放松, 容易疲劳。较好的睡姿是身体向右侧而卧, 为了避免疲劳, 也可以左右交换睡, 但一般以保持右侧睡为佳。

二忌睡前多虑。睡前思虑过多则心绪不宁, 忧愁焦虑难入睡, 辗转反侧易失眠。宜, 做到“神静志和, 心境安宁”这样才能熟睡。否则情绪波动, 不仅难以入睡, 还会伤身损气。

四忌睡前进食。晚饭过饱或临睡前进食, 既不利于养生, 也不利于安眠, 对于糖友来说也不容易控制血糖。

五忌睡前多语。古人言:“食不言, 睡不语”。语多伤气, 临睡宜静, 倘若睡前说话不断, 一夜必定难以安眠。

三忌睡前恼怒。平时做事不宜怒, 睡前恼怒更不

新《小明和小强的故事》之“面对糖尿病”

血糖值偏高, 糖耐量受损, 是良性改善病情恢复健康?还是发展成为糖尿病?得了糖尿病以后, 是控制好病情、健康生活?还是任由糖尿病恶化、并发症发生发展?这些不仅跟个人的生活习惯相关, 跟个人的心情心态也密切相关。

小强在学习糖尿病知识之后, 心里对于健康生活习惯的概念清晰了很多, 他积极热情的跟家人交流, 似乎是因祸得福, 越来越注重个人和家人的健康, 不仅是全家人的健康得到了改善, 家人之间也因为交流更加亲密了。

小明确诊了糖尿病以后, 心情很糟糕, 自己内心一直很失落也很悲观, 家人的劝慰和照顾, 挽救不了小明内心的沉重。小明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他在自己内心的黑暗里不愿意出来, 沉默寡言, 不愿意跟家人交流。家人一直关心他的病情, 时刻照顾他, 可小明和家人之间还是越来越远。

>>沟通, 拉近心灵

沙皇尼古拉一世时, 李列耶夫因叛乱被判死刑, 在绞刑中绳索断裂了。在当时, 类似这样的事情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 李列耶夫却在第二天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只因为他向着人群大喊:“你看, 他们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这句话惹怒了国王。

本该被赦免的人, 却因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再次赴死, 这次不成功的沟通代价是生命。糖友因为糖尿病, 变得郁郁寡欢、沉默寡言, 或许也是因为与人沟通的方法没有选对, 而选错的代价是幸福。

与子女做朋友

做惯了家里的顶梁柱, 习惯了孩子对自己的依赖, 骤然闲下来会让很多老年人心理产生极大的落差。不少老人在这时会钻牛角尖, 子女的一句平常话, 也可能让老人感觉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样, 子女与父母交流的障碍就越来越大, 时间长了之后, 子女说话战战兢兢, 老年人的心情也每况愈下。如果老人此时再受到疾病的困扰, 心情就会更差, 总觉得自己不但不能继续支撑一个家, 反倒还要给子女增加负担, 心情抑郁, 甚至有些老人产生了活着是子女拖累的想法。这样不仅于健康无益, 也让自己在与子女之间产生隔阂。

其实, 与其继续做一位想威严, 却又有点“力不从心”的严厉的家长, 不如试着与自己的孩子交个朋友。无论是自己对疾病的恐惧, 还是生活上的烦恼, 或者对孩子为人处事的意见, 都可以敞开心扉的讨论,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里, 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就渐渐变浅了。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事事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办, 长者应当是指导者和参谋, 不要遇事专断独行。对子女的兴趣爱好, 不要以老思想、老眼光去看待, 只要不有碍社会公德, 就大可不必挑剔。面对一些新鲜事物, 和新奇的想法, 首先想到的别是拒绝, 可以试着接受一下, 或许自己心中那年轻的感觉也被呼唤出来了呢。

心宽嘴甜, 随喜随缘的老人最招儿女喜欢。只是在原则问题上, 老年人不能一味迁就, 该讲的不讲, 该制止的不制止, 这样下去, 家庭矛盾反而会加剧。说的再严重一点, 假如子女在外犯了法, 老人还庇护或设法逃避, 这就是糊涂老人在帮倒忙了。

和老伴谈恋爱

看过这样一部电影, 一位魔术师, 擅长用各种小魔术逗女朋友开心, 就连求婚的戒指也是他用魔术“变”出来的。婚后几十年的生活中, 时不时的一个小魔术成了生活最好的调剂。金婚纪念日那一天, 在补拍婚纱照时, 男主人公又给老伴“变”出了一枚钻戒。这个贯穿了他们婚姻生活的小魔术, 也许老伴早已知道其中关窍了, 但看到戒指的一刹那, 她脸上的欢喜却是发自内心的。

生活中, 并不是每个老人都会这样浪漫的方式, 那就换一种方式, 比如路上碰到一个卖花的小姑娘, 买一只老伴喜欢的鲜花送给她, 这可是比年轻人手捧一大束玫瑰花还要浪漫的事。

爱情没有固定的模式, 可以轰轰烈烈, 自然也可以温情脉脉。曾看见这样一幕温情的画面: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公共汽车上走下来, 手里各自提着袋子。下车后老大爷把老伴儿手里的袋子拿过来, 然后另一手拉起老伴儿准备过马路。老大爷走路看起来十分轻便, 而老伴儿显得有些蹒跚。老大爷走在稍前面的位置, 照顾着老伴儿的速度, 直到过马路后上了台阶才松开老伴儿的手。

牵手过马路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动作, 但在两位老人做来, 给人的感觉却是格外的温暖, 即便是这个简单的牵手动作也值得回味。正如琼瑶对于“什么是爱情”有这样的描述:爱情就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 两位携手走过几十年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仍然可以牵手在林荫道下散步。看到这样的描述, 脑海中就可以浮现这个场景, 是何等的美啊!

爱情既简单又复杂, 人生暮年的爱也可以有最真挚的爱。年轻时, 双方都忙于工作, 还要兼顾养老育幼, 谈情说爱的时间少之又少, 如今既然有时间了, 何不好好温习一下恋爱这一课。

对朋友敞开心扉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 友情是人间感情的三大支柱之一, 是快乐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论语》开篇讲:“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英国培根也说:“友谊使人欢乐倍增, 使人痛苦减半。”有了真正的朋友, 生活就会丰富多彩, 和谐愉悦。老年人更需要多交一些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胸怀大度的朋友。人的情绪都是需要出口的, 老人也不例外。如果能有一些朋友整天说说笑笑, 不仅能分散了注意力, 排解孤独, 更能活跃自己的生活。

结成忘年交可以互助互补, 增进老人与社会的联系, 让生活增加有一些朝气;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不能时时陪伴在自己身边, 邻里之间却是可以时常见面的, 把邻居变成朋友, 无论在生活上, 还是心理上都有益处;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在一起, 会有更多话题, 人也能变得开朗起来;知心的朋友之间, 可以分享幸福与快乐, 也能共同承担痛苦与悲伤。对于糖友来说, 一位血糖控制很好的老人, 或者一位内分泌科医生, 都是难得的益友, 更是良师。平时接触中, 可以与他们交流一些控制血糖的经验, 也可以学习着更好的控制血糖, 更能在碰到糖尿病带来的问题时助自己一臂之力。

每一种朋友, 都可以为生活增添一些亮度。对身边的人以诚相待、以礼相待, 朋友自然会多起来。老年糖友如果觉得自己生活无趣, 不妨考虑一下, 自己是不是交朋友方式不太对呢?

学会与自己沟通

常言道:要说服他人, 首先要说服自己。这正说明自我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自我沟通是一种内心准确认识、把握、修正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绪乃至行为, 从而达到提升自我、有效与周围沟通的过程。

事实上, 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沟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无论是遇到快乐的事还是悲伤的事, 无论是处于积极的环境还是消极的环境;无论是遇到生活上的挫折还是心理上的挫折, 自我沟通的目的在于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个现实, 并适应这个现实, 或者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现实。

糖友要知道, 得了糖尿病, 只是人生中遇到的一处挫折, 大可不必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 心理负担过重。首先要相信医生, 遵照医生的嘱托, 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积极配合治疗, 其次, 自己要做好生活方式的调整, 加强监测。要明确一点, 控制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 很多糖友通过自己的努力, 同样获得了精彩的人生。

这样的一种修炼常常需要转换视角、开放心灵。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紧闭心灵的窗户, 就看不到外面的阳光;拒绝他人的接近, 就等于把自己置于自我的“山巅”上。于是, 他人万物在你的俯视之下, 不自觉中, 与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开放心灵时, 才能让外面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吹进你的心灵。

新《小明和小强的故事》之“与糖尿病之战”

糖尿病一经确诊, 就将终身伴随。既然是一辈子要相伴的, 那就不应该去抱怨或者钻牛角尖, 因为那是无济于事的。与其破罐破摔, 不如抱着与糖尿病和平共处的心态。

小明的生活由于糖尿病的来临变得一团糟了。没心情工作和生活不说, 更没有心情做自己最爱好的事情了。以前小明最喜欢摄影, 现在也没心情了, 摄影是一门艺术, 讲究心情和心态。小明再也没那个闲情去优雅的抓拍生活里的幸福瞬间了。生活灰蒙蒙的。

小强的生活依旧, 虽然血糖值偏高, 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 其他的兴趣生活爱好一点都没有改变。年纪大了, 带带小孙子, 种种花, 听听戏……小日子不紧不慢, 却丰富多彩。

>>乐活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富人去向哲学家请教一个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他有着数不清的财富, 可他却总是不快乐。哲学家想了想, 将他带到窗前, 对他说:“请你向窗外看, 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很多人。”有钱人老老实实地回答。然后, 哲学家将他带到一面镜子面前, 问他:“现在你看见了什么?”“我自己。”有钱人又老老实实地回答。“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 分别只在于一层薄薄的银子, ”哲学家说, “但是这一点银子就叫你只能看见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而一个眼中没有别人的人, 是享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

在这个故事里, 富人快乐的障碍是“银子”。在每一个不快乐的故事里, 都有阻碍人找到快乐的东西, 每个人碰到的障碍都不相同, 有人因为疾病困扰, 长期郁郁寡欢;有人因为没有朋友, 感到孤独寂寞;有人却又因为害怕人情世故, 焦虑异常……快乐, 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过什么样的生活, 过得快乐与否, 这些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做一名艺术家

一直有这样一种口号:艺术无国界。其实还有一句:追求艺术不分年龄。老年糖友选择做一名艺术家, 不仅能陶冶自己的情操, 更能让生活中充满乐趣。事实上, 在忙碌的社会中, 人在年轻的时候, 为了追求价值奔波, 除了专业的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之外, 大部分人只能看着别人“艺术”。但退休后, 人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热爱的艺术。这里当然并不是指真正要对艺术成就的追求, 而是指“艺术心情”。

近年来, 老年摄影队伍不断兴起与壮大。很多糖友担心, 摄影拍照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拍得容易成为作品难, 初学摄影的人, 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的作品和新颖独特之处了。但是, 单单在捕捉和记录那些平常的镜头的时候, 人的心也着实愉悦了一回, 至于拍出来的照片是不是具有大家风范又如何呢。同时, 摄影艺术的动静结合, 在寻找景物的时候, 不知不觉的就多走了几步, 让枯燥的运动变成了有趣的探寻, 使得坚持健身变得容易不少。

很多糖友因为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影响, 在不适合做剧烈运动时, 通过作画来对身心进行自我调节, 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全神贯注、怡情畅怀、手脑并用的轻微动作, 对中老年人尤有好处。当然, 作画是看似寻常却艰辛的事, 许多赏心悦目、神韵洒脱的作品, 往往是作者多年的苦心凝就。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既不可气躁心烦, 更不要轻易罢笔。

书法艺术不但有着自身的高雅与洒脱, 更能使人心态颐和、健康益寿。书法重在一个“静”字, 不“静”不能为, 惟有“静”, 方能怡情, 方能养性。心猿意马、心躁神乱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因此, 习书时, 必定不思声色得失, 不想荣辱进退, 烦恼远去, 雅兴近前, 在凝神静气中使身心得到极大放松, 对人体能起到很好的修复作用。研习书法需要的条件也比较低, 只需一张纸、一支毛笔再加一瓶普通的墨汁, 有时候这些都不需要, 一桶清水、一片空地足矣。在清晨的公园里,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幕情景,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 手持一支长长的毛笔, 在石板路上“挥毫泼墨”。以水为墨写下的“墨宝”只能留存很短时间, 水蒸发了, 字也就不见了。可是在这过程中的气定神闲却是最让人羡慕的, 那种悠闲, 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呢。

做一位爱心人士

如果对这些艺术都没什么兴趣, 或者觉得在这些领域没有造诣实在没什么价值, 可以选择换一种方式寻找乐趣。养花养鸟, 是许多老年朋友用来解闷的法宝。当我们赋闲在家, 为花浇一瓢水, 给鸟喂一捧食, 既陶冶了情操, 又于身心大有益处。

医生一般不建议糖友饲养宠物, 因为很多宠物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更有可能造成抓伤咬伤等意外, 对糖友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其实宠物有很多种, 糖友想要解闷, 不妨选择一些安全一点的宠物, 比如鱼或者安静一点的小鸟。看着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看着鱼缸中鱼儿的数量日益增多, 多有成就感啊。清晨伴着悦耳的鸟叫转醒, 这样悠然自得的生活多少人羡慕啊。

门前的一片小空地, 经过自己的精心打理, 也可以变成一片漂亮的小花园。几株盆栽也能给居室空间带来生气。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每天精心呵护, 它们也能成为生活的伴。现代科学也证明, 花卉是天然的“芳香制造机”, 它的香气可以镇静安神、活络血脉。而且, 花卉还是高品质的“空气净化仪”, 它能够制造对人体十分有益的“负离子”, 其分泌的杀菌素, 能杀死多种病菌。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哭花、葬花, 那一幕也着实感动了不少人。但这样敏感的情绪, 对健康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林黛玉最后的结局也与她敏感多疑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任何生物都有它的生长周期, 花开花谢、岁月更替, 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 没有一种动物或者植物能保证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糖友用它们陶冶情操, 可千万别陷进去才好。

生活中的简单快乐

很多人追随着快乐, 却又总觉得快乐是那么遥不可及, 艺术与自己距离甚远, 养花养鱼又总是不得其道, 看着别人生活丰富多彩, 自己却只有羡慕的份。其实, 快乐有时候真的很简单, 根本不需要什么条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 就是快乐, 糖友更是觉得健康是最大的奢侈, 因此影响了心情。殊不知, 糖尿病对健康的影响可大可小, 因为血糖控制不好, 发生严重并发症的例子确实不少, 但得了糖尿病还能颐养天年的也大有人在。事实上和很多疾病比起来, 糖尿病并不能算大病, 毕竟控制好血糖,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糖友依然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因为得了糖尿病就觉得生活中没有了快乐, 生活质量才是真的受了影响了, 这才是大大的不值。

不要以为把清早的时间用来欣赏世界是在浪费光阴。早晨清新的空气, 鸟儿嘹亮的叫声, 最能使人心情愉悦, 去公园里散散步、跳跳舞、听听空竹飞舞的声音, 一定会给你一个美丽的心情, 让人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这样生活, 会让人觉得脚踏实地, 品味出生活的许多滋味。就算什么都不做, 只是欣赏这个美好的早晨, 本身也是一种收获。

或者, 晚饭后, 与老伴结伴出门, 在温暖的夕阳下, 看着倦鸟归巢, 听听周围人的欢声笑语, 和老朋友随意地聊聊家常……心情放松一点就会发现, 这些无比平常的生活中, 也充溢着快乐与幸福。

篇14:在另一个时区想念你

又是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了几天才开始提笔写下这封信,实在是愧疚于离家11年,一直都没机会陪你过一次中秋。每年的中秋佳节,我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生活充实,心里却是空空的。想起小时候,还没有中秋假期,为了完成作业,你帮我用尽所有的比喻来描述月亮,现在想起来,那幅景象代表的就是团圆啊。以前小,任性,总是嫌家里人多太吵闹,长大了,独立了,家人团聚的机会越来越少,才懂得珍惜。

你的个性一直都让我感到困惑。你从不服输,凡事总要争个第一,生在困难年月,没有机会得到正规教育,却靠着自己的努力以第一名考入大学,再后来当上总工程师。可是到头来你却喜欢安稳平淡的日子,再也不折腾了。与你相反的是,妈妈开始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只记得那次妈妈趁公派机会去了美国,这一去,就再没回来。

那些年,你独自抚养年幼的我,对我从没有太高的期望,也从不要求我什么。小时候,我的同学都很羡慕我有你这样的爸爸,空余时间总带我吃好吃的,带我逛商场,甚至在作业多的时候帮我完成作业。你说你要给我双倍的爱来弥补妈妈的空缺。

记得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妈妈从美国寄来了一封信,是在美国法院起诉离婚的通知书。她之前并没有告诉你她的决定。这是我第一次在你眼里读出了情绪,有挫败感,也有委屈。之后你打了一通又一通的越洋电话,在电话里你们说不了两句就开始吵得不可开交。唯一的一点共识,就是我要去美国继续我的学业。2003年,我一个人踏上了去美国的旅程。在机场,我们都没有哭。

我在美国的这些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提着两个大箱子在机场转机,英语不好却要硬着头皮学习复杂的美国历史和地理,黄皮肤的姑娘经常被要求表演功夫,多年未见的妈妈和我之间的代沟……我从没告诉过你这些故事,我怕你埋怨妈妈没有照顾好我。她其实过得也不好,一直兼职好几份工作。我想,她也是不服输的,她不回国可能只是不想让你轻看她吧。

在这些年里,我从高中升入大学,再从大学毕业,兼职的时薪从9美元涨到毕业时的60美元。毕业后我就开始创业,也收获了可以依赖一生的好朋友们,以及我的丈夫——R。我知道你一开始是不愿接受R的,他比我大,还有很严重的慢性疾病需要我照顾。我们是在实习的公司认识的,我只是实习小妹,他是我的领导。他教我做事做人,给了我很多帮助。后来他去做手术,我去探望,医院成为了我们的紅线。很多人羡慕我们现在的感情这么好,我想,在医院里建立的感情大概会比较特殊吧,会更容易让人明白什么叫作不离不弃。

后来我们两个在市政府领了结婚证,这就算礼成。对于没有举行婚礼,你很不满意。其实你不用担心,我现在过得很幸福,只是常常会牵挂着你,常常想起小时候和你一起赤脚走过鹅卵石路,想起你每天接送我上下课时给我买的小蛋糕,想起你在为我做的树叶书签上写下的“别粗心,争取成功”,还有在给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一辈子不服输的你告诉我,你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现在是我们年轻人做决定的时候。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时区,我还是怀念小时候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只有咱们两人的日子。

爸,中秋快乐。

女儿

年 月 日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

【赏析】

作者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内心最纯粹的感受,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恩与思念。这种源于亲情的忧伤,表达却很温暖可心,是从心底里发出流遍全身的真情。简单的文字,朴实的叙述,真实的情感,最容易叩开读者的心灵之门,进入人的灵魂深处。

上一篇:看庄镇抓好“五个到位”做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下一篇:学生自律委员会各部门组成、职责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