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休教师会上的发言

2024-04-13

在退休教师会上的发言(精选8篇)

篇1:在退休教师会上的发言

教师代表在欢送退休老师会上的发言稿

正宁县山河镇东关小学 巩晓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今天我们有幸在这里隆重聚会,欢送在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曹东霞老师、侯粉妮老师和王会珍老师光荣退休。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全体老师向三位光荣退休的老师表示衷心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老师您辛苦了!你们确实做到了“站好最后一班岗。”我们在岗的全体师生祝愿:三位退休老师生活幸福美满,身体健康长寿!

退休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它预示着人一生为集体工作;为国家奉献的使命会告一段落。可用一生辛勤工作的辉煌成果来展示人生风采;更可以用一生骄人的业绩和自豪的心态进入人生的另一境界;可以幸福、快乐地享受人生晚年美好时光。退休是可喜、可贺、可敬、可赞!

其次,我们真诚地期望三位老师退休以后,在保养身体颐养天年的同时,要常来我们工作一辈子的学校看看、走走。现在我们东关小学正基建四层双面楼,到2015年后季会搬进新楼,我们的学校将会焕然一新,你们来温馨一下我们新的环境。与我们年轻老师多交流谈心,给我们以更多的教诲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要多参加退休教师活动和集体广场舞,再享受集体的温暖。我们一定会真诚的欢迎和热情的款待。

最后我们衷心祝愿:三位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谢谢大家!

2014年10月30日

篇2:在退休教师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的所有领导、老师和学生向你们表示祝福: 祝福你们身体健康!祝福你们生活愉快!

今天这次酒会,是学校特意为你们准备的。浓浓的酒中,包含着学校对你们的感谢与祝愿。虽然你们退休了,但是学校没有忘记你们,而且永远也不会忘记!

还记得30年前,那时,你们风华正茂,正值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农场知青大批返城,学校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你们毅然响应农场的号召,从此,把自已的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到了七星一中的教育事业中来。虽然,你们在当时拿着微薄的工资,虽然,你们的生活一度清贫;即使,你们披星戴月,即使,你们腰酸背痛,就是现在,你们的双鬓已染霜华,但是,你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30多年来,七星一中的操场上,教室中,讲台上,都留下了你们深深的足迹。一腔热血育桃李,三尺讲台谱春秋。一届一届的学生,在你们谆谆教诲之下,从七星一中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如今他们有很多人生活在三江,成为建设三江,推动三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甚至你们的学生已走出国门,成为栋梁之材。30年来,你们的付出虽然没有巨大的经济回报,但是,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是你们今后享之不尽不财富!

作为七星一中的教师,30年的努力工作,你们也为一中积累了

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30年青丝变白发的执着,执教30年如一日的坚守,无怨无悔的30年的奉献。你们身上的这些品质,最终成为一中精神成长的最深厚的土壤。你们的30年,就是七星一中的风风雨雨的30年。你们见证了七星一中的发展与壮大,你们是七星一中辉煌历史的创造者与书写者!如今,虽然你们即将告别这所学校,但你们用30年光阴书写的精神,将永远留在这里,你们,将是七星一中后来者永远的楷模!

还记得你们在学校的最后一次合影,很多老师年看着工作了30年的熟悉的校园,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甚至有的老师动情地流下了眼泪,于是用照片把自己的身影定格在这个虽然简陋,虽然拥挤,但是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校园中。校长知道你们的心情,是舍不 得离开这所学校,离开这里的人,离开这里的学生。所以,校长还是想再次强调,一中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一中永远是你们的家。现在,在你们当中,也将会有一些人再反聘回学校,帮助学校度过师资缺乏的难关,为学校再尽一份心力。我代表七星农场以及学校、家长向这些老师表示感谢!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为农场的教育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付出了青春和心血,有很多人身体不好,所以校长希望你们在退休后注意调理自己的身体,希望你们身心愉悦,永葆青春活力!

最后,校长再一次祝愿所有的老师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希望你们常回学校看看!

篇3:在退休教师会上的发言

今天, 在这里隆重地举行庆祝《重庆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大会, 我作为《重庆日报》创刊时的工作人员之一, 出席这个大会, 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也使我回忆起创刊时的一些情景。

《重庆日报》是在我国建国初期,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快要结束, 即将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大好时期创办的。

从一九五二年元旦起, 重庆《大公报》改为公私合营, 由重庆市委直接领导, 成立了公私合营管理委员会,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白戈兼任主任, 大公报经理王文彬任副主任, 由总编辑陈伯林、编辑主任雷勃、采访主任杜宏三人组成编委会, 在市委直接领导下, 积极筹备市委机关报的出版工作, 经市委常委会定名为《重庆日报》。当时重庆是中央直辖市, 出版市委机关报要报中央宣传部核准, 由于《大公报》原属私营报纸, 涉及到统战问题, 中央宣传部又转报中央书记处核准, 当时周总理负责统战方面工作, 要请示周总理核批。原来打算“七一”党的生日时创刊, 因周总理批文七月下旬才收到, 故市委决定八月五日创刊。

《重庆日报》的创刊, 受到当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同志的重视和关怀。小平同志七月份就离开重庆上调中央工作, 在他离开重庆前, 我们根据市委指示, 专门请小平同志为报纸题了《重庆日报》报名, 并为《重庆日报》创刊题了“发展生产, 交流城乡, 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祝贺重庆日报创刊”的题词, 给我们以很大的鼓励。

市委对《重庆日报》的创刊非常重视, 专门作出:“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员会关于出版《重庆日报》的决定”。市委第一书记张霖之、第二书记曹荻秋、第三书记王维纲都写了祝贺文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白戈为报纸创刊写了《发刊词》。所有这些题词, 决定、文章、发刊词为我们办好《重庆日报》指明了方向、方针和方法, 指导我们为重庆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 交流城乡, 建设新重庆而服务。要我们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曹荻秋同志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时, 于1955年2月, 市委又专门作出《关于改进重庆日报工作的决定》, 加强了对报纸的领导。

《重庆日报》创刊时, 条件是很简陋的, 特别是人员的不足, 市委非常重视, 责成市委组织部多次抽调适宜做报纸宣传报道工作的干部到报社工作, 1960年又批准了我们从普通高中抽调几十名同学参加新闻培训班, 后来这批学员中很多人都成了报社的骨干。

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是我们党报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市委的部署下, 市属各级党组织都设立了新闻秘书, 作为通讯员, 为报纸反映情况, 写通讯报道。广大群众也很关心报纸, 普遍成立了读报小组, 使报纸成为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

密切结合党的中心工作, 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又一特色。《重庆日报》从创刊起, 主要的宣传报道, 都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的, 报社的记者深入工厂、农村第一线。当时条件比较艰苦, 有些地方公交车也难到达, 主要靠步行。但很多同志都能出色的完成报道任务。

我离开《重庆日报》工作岗位快30年了, 在这近30年中, 《重庆日报》有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1997年重庆直辖后, 历届市委对《重庆日报》都加强了领导, 报纸面貌不断创新, 在2001年10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成立的十年多中, 各方面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 创刊时只有单一的一张对开四版的《重庆日报》, 现在已是拥有15报、2刊、12网站和20家公司庞大的综合性的传媒集团, 自从中央提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后, 《重庆日报》由正、副总编辑带头, 开展“走、转、改”活动, 写出大量的生动深入的报道。

不久前, 我们离退休老同志分批参观了正在兴建的现代化报业传媒大厦和文化产业创业园, 集团党委书记牟丰京, 总裁管洪亲自到工地接待, 大家参观后备受鼓舞, 接着集团主要领导又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了今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 使我们看到了更加美好的前景。

篇4:在退休教师会上的发言

2010年4月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593个党委、9923个总支和支部、21万多党员,紧紧围绕中央“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和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全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云南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教师节刚过,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决定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总结会议,就是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推动全省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意义非常重大。

刚才,玉溪市教育局、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师大附中、云南工艺美术学校6家单位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省教育系统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工作扎实、富有特点、成效显著,听了以后很受教育、很受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云南教育系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对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和总结评比,确保了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不断增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党组成立了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领导小组,明确活动目标、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先进位创教书育人先锋,执政为民创服务育人先锋,凝心聚力创和谐校园先锋,强基固本创科学发展先锋。建立了委厅领导挂钩联系点制度,每个领导联系1~2个高校,加强分类指导。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全省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认真按照省委高校工委和教育厅的安排部署,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了创先争优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分层指导、分类推进,不断增强创先争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注重分层指导,分类推进,把创先争优活动贯穿于高校党的建设全过程,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把创先争优活动贯穿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各个环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把创先争优活动贯穿于中小学经常性的教育始终,不断加强中小学党组织自身建设,把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作为重要任务抓好抓实;把创先争优活动贯穿于机关履行职责的具体实践中,以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队伍、效能型部門为切入点,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积极带动和影响广大职工认真履行职责,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

(三)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不断增强云南教育的公平性和共享性。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云南大学开展了“党性教育、岗位奉献、服务群众、亮牌示范、组织创新”五项活动;昆明理工大学开展了党团组织“三进社区”争创活动;云南师范大学开展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秉承联大精神、争当学子先锋”等主题活动;曲靖市教育局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实施了“提质增效工程”、“教育民生工程”、“和谐校园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保山市一中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了“七个一”活动和发放“党员管理手册”等活动。这些特色鲜明的生动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深化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从云南实际出发,办云南特色的教育,全省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价值建设取得明显成果,素质教育成效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通过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逐步在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均衡配置校舍、老师和招生指标资源,逐步均衡配置、均衡分配优质学校,扶持民族和民办教育,促进了我省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共享。全省初步建立起了覆盖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资助体系,各级各类资助措施共30多项,云南教育公平迈出了坚实步伐。仅2011年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投入近94亿元,约757万学生受到资助。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115 821人,年终就业率为95.9%,比上年同期增长了0.8个百分点。组织开展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四)夯实基层、打牢基础,不断提升教育系统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组织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年”,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党员专家队伍、党员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切实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的党组织覆盖率。创先争优活动中,全省教育系统共有3 787个基层党组织、1 750 181名党员作出公开承诺;共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5 135个;共有89 398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168 323人次。云南大学等12所学校的党组织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省级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省招生考试院工会等6个单位被省委创先办确定为“省级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示范单位”;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对昆明医科大学党委等20个基层党组织进行首批示范点授牌。

(五)创新载体、典型引路,不断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教育系统的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有榜样、做有方向、赶有目标。积极开展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活动,深入推进杨善洲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去年,在喜迎建党90周年活动中,有7所学校党组织和25名先进个人分别受到中央和省委表彰。今年,又有2所学校党组织被中央命名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10所高校党组织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5人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组织开展了“五个100”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省教育战线上涌现出来的100所创先争优先进学校、100个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100名优秀共产党员、100名优秀共产党员标兵、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创先争优活动优秀载体评选活动”中,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的“三生教育”活动获教育部一等奖,昆明市第三中学“校际帮扶活动”、大理州实验小学“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昆明市官渡区民航路小学“争创先进、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德宏州教育系统开展的“三联三创”活动等获教育部褒奖。

(六)服务群众、牢记宗旨,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四群”教育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党组扎实开展“四群”教育活动,通过开展领导蹲点联系,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基层,密切了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全省教育系统立足教育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把“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活动的主题,精心设计载体,搭建活动平台,紧扣教育行业的特点,广泛开展“教真育爱示范岗”、“教书育人先锋岗”、“党员校园服务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学生标兵·服务标兵”等活动,不断掀起“争做落实纲要标兵、争建群众满意机关、争创人民满意学校、争当学生喜爱教师”的热潮。积极组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志愿服务先锋队,组织开展党团员自愿为民服务活动,努力把创先争优打造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在全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中全面推行“四亮四创四评”和授旗评星活动,1 195个基层单位和16 602名党员持续开展授旗评星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机制,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始终保持创先争优的激情,形成奋勇争先、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七)把握主动、强化责任,不断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全省教育系统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建设领导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干部深入到院系和学生中间,加强正面教育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切实引导到刻苦学习、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上来,紧紧把广大师生团结在党的周围,切实维护了学校安全稳定的大局。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推进平安校园、文明校園、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等系列创建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省州市、县共有18 000余所学校幼儿园参与了“平安校园”创建,覆盖率达90%以上,评选出各级“平安校园”6 200多所,创建率达到了35%。其中,22所学校被教育部、公安部消防局评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46所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

(八)注重宣传、强化引导,为云南教育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主渠道、主旋律、主阵地的作用,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校园网、橱窗、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做法、经验和工作成效,充分激发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有2人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人分别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全国高校大学生优秀年度人物”,10人被评为“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213人获得“云南教育功勋奖”。截至目前,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共编发活动简报107期,交流、推广各学校各单位,特别是示范点建设单位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其中,3期简报被教育部采用,16期简报被省创先办采用。省委创先办有21期简报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云南日报》刊登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相关新闻报道近30篇,人民网、新浪网、云南网刊登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相关新闻若干条。被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208个、先进集体212个,营造了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全省教育系统在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广大师生,加强基层组织,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大力弘扬。

(一)在不断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改革中创先争优。以贯彻落实《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统领教育各项工作,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快我省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学校现代管理体制改革、现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教育国际化办学体制改革。

(二)在不断创新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中创先争优。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三)在不断破解学有所教难题、促进教育公平中创先争优。立足教育实际,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四)在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创先争优。围绕加强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管理者服务作风三位一体的校风建设,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和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能,坚决治理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净化教育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构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五)在不断加强主阵地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创先争优。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建设领导的主动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主阵地,弘扬主旋律。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把学校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健康文化、有益文化的重要阵地,坚决抵制低俗、庸俗、有害文化对学校的侵蚀。

三、深化创先争优成果,进一步推动云南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把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作为基层党建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抓手,積极引导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和我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争先创优、服务群众、凝心聚力、强基固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认真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把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把力量凝聚到推动云南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实际行动上,扎扎实实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当前,全省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和省委光荣书记在我省2012年教师节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李培书记在全省庆祝2012年教师节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分解任务,细化措施,落实责任,扎扎实实抓好贯彻落实。

第二,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动力。要继续依托党校、教师进修学校和远程教育网等,采取专家辅导、集体学习、个人自学、交流讨论等形式,抓好党员队伍的全员培训。要把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教育和日常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国家和我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完成好今年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6项任务,进一步解决制约我省现代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计划,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全面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学校的现代管理和发展。

第四,扎实开展“四群”教育和“跨越发展先锋行动”,深入推进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系统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抓住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片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机遇,细化具体工作措施和方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紧扣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事关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影响学校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完善措施,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

第五,切实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形成促进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按照科学、依法、民主的要求,把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的要求贯穿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强学校的基础管理、全程管理、系统管理、集约管理、精细管理。既注重解决保障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制度缺失问题,又注重解决促进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制度障碍问题,更注重概括提炼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用制度的形式使之固定下来,形成促进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为进一步推动我省现代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篇5:在青年教师会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受殷校长的盛情邀请,来参加我们青年教师会我感到十分荣幸。在此我首先向殷校长及在坐的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谢意。因为你们给了我一个与大家交流和共同学习的机会。老师们,我们认为今天的青年教师会是我们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在坐的各位青年教师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我们每年每学期都会在开学之初,召开青年教师会,同时在五四期间安排老师们出外踏青,说明我们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因为你们是我们学校排头兵,是我们学校的中坚力量,是我们学校的希望和未来。

回顾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们学校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今天的李店镇小在安陆市教育战线已经小有名气,甚至在孝感市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的功劳,我们青年教师更是功不可没。

我简单的总结了一下,觉得我们青年教师在如下几个方面做的较好。

1、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的青年教师都是各年级的把关教师,你们能勇立潮头甘当重任,特别我们学校教师严重缺编,老教师有体弱多病,经常中途换将,但我们的年轻教师都能够乐意接受学校临时分配的任务,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看了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果,我们的青年教师与同科老教师相比基本都名列前列。

2、在教研方面:代表我们学校外出讲课、说课、或者编写教案、以及各类竞赛等等任务都是压在我们的青年骨干教师身上。只要是教导处作了安排,我们青年教师都能够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接受任务,并且都能够精心准备,最后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3、经验总结方面:有关论文、案例和以及各类征文的撰写,都是我们青年教师居多。我们学校每学期在省级、大市级、市级论文都有很大的收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开了我们青年教师是不可想象的。

4、养成教育方面:我们学校的特色是大课间活动,期间的各类活动安排,也都是我们青年教师承担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我们青年教师。

总之,我们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现在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从我们学校现场会后,很多学校都学习了我们的经验,他们是后发先至,有很多学校已经超过了我们,如果我们还沉溺在昔日的成绩中,我们就会落伍。所以还希望我们的教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充分利用我们的年轻优势,开拓进取,展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为我们学校的发展,再立新功,再创辉煌。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短视:

①教育的不利形势、教师弱势群体、悲观失望情绪。

②教育会有光明的前途。

2、攀比:

①同龄的打工者。

②其他行业的从业者。

3、懈怠:

①无大志、无理想、撞钟类型的。

②做事情应付被动、什么事情都是被逼着做,自己失去主动性。

4、不顾形象:

①不论场合、不论时间、地点,随意发表不利于自己及教师形象的言论,做出有损自己 1

及学校的事情。

②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不利于团结。

建议和想法:

我们学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我们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你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新的形式对你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能适应未来的需要,是在座各位青年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我想就如何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要正态。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有位教育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他的学生毫无准备地进入一个大礼堂,并独自找一个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这位专家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学生盲目随意就坐,还有的学生十分钟爱于后面的位置。专家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十年后,教授研究对他的调查结果发现,坐在前排的学生成功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永远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教授认为:决定个人发展高度的,并不是他的学历,也不是目前所拥有的知识,而是他蓬蓬勃勃向上伸展的愿望。试想一个根本没有专业理想的教师,要求他能从专业使命感的角度来对待自己的那份差事,可能吗?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境界不同,而决定一个人境界的,更多的是人的职业品格,人生状态。一个人的书读多了,世面见多了,对待工作自成高格。因此,我认为年轻时不能没有梦想。

其次要多读。“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长流长满,不致枯竭。读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博览群书,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视野。天文地理、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尤其是百科知识方面的书籍更要多读,否则如何面对未来孩子的追问。二是多读业务方面的书,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都要认真阅读,细细品味。重点内容重要章节,更要反复读。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利用网络来获取知识也特别重要。

第三要广听。听是获取教育理论、教改动态和教学经验的又一种有效途径,它是读的补充。听比较随机,形式多样。老教师的示范课、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探讨等都是听的好材料。走出校园,倾听专家骨干的讲座、报告等更是有目的的活动,他们都是直接面对听众,用理论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直观形象的讲解。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帮助我们获取实践经验,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多读”和“广听”都是学习。学习贵在坚持,我们应努力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第四要善思。思是加工,是对读与听所获取的材料的内化,因此是读和听的发展。思则得,不思则不得。对于读与听到的各种信息要进行比较筛选,哪些内容对我们的教育有积极的作用,哪项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思要求质量,能举一反三。比如听了低年级的课想到高年级的,听了某学科的教法改革联想到另一学科中的尝试与运用。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教学素质的一部分。以上所讲的思考都是零星思考。思考还有一种方式,即聚合思考,光有零星思考是不够的,通过一定时间的零星思考,必须对某一问题这方面的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作聚合性思维,以便突破性发展,使思考达到升华。

第五要争上。青年教师要十分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尤其是公开课、尝试课、研究课更要争着上,因为在这些课的背后,有一大批教师在支持着你,帮助着你。课前的多次讨论,反复修改,不断充实,逐步提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备课到上课都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课后的评价更是点拨引导,扬长避短的好机会。因此这种自加压力更能使自己快速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第六要勤写。写是学习实践后的总结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不会写就不会有突破,因此对于青年教师尤为重要。写也是灵活多样的:教学后记——写出每节

课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课堂随笔——记下一道准备题的设计或难点的突破;课题小结——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做法整理成书面文章„„这样每课写一点,记一点,几年下来自己积累的素材将会十分丰富。这些素材是我们教学研究的可贵资料,也是自己成长的足迹。这些资料还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切磋,培养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确表述自我观点的能力,修词炼句的能力。

总之,青年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关键要靠摆正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从多读、广听、善思、争上、勤写做起,认准方向,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你就一定能大有收获。

希望:

希望大家爱岗敬业,为求实进取而尽心;希望大家开拓创新,为服务学生而尽力;希望大家无私奉献,为学校发展而尽职;希望大家潜心钻研,为自我提升而尽责;希望大家以身示范,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尽善尽美;希望大家把职业当事业,力争成为名师;把课堂当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繁忙和繁琐,但我们要在繁忙中找寻工作的快乐,在繁琐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老师们,青春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我们不仅要青春无悔,我们更要让青春光彩无限。

篇6:在毕业班教师会上的发言

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个紧张忙碌的日子里,我们学校全体管理人员及毕业班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吹响一曲进军的号角。今天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动员会,也是明确目标,加油鼓劲的誓师会。我代表学校作个简单的发言。

随着小学考试形式的不断改革,校际竞争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是竞争强度日趋激烈,各校质量差距日益拉近;二是竞争手段日益科学,从苦干蛮管转向了巧干、活干;三是竞争规则趋向多变,小考方式的不断变革,从素质教育到排名站类,从等第评价到分数评价;四是竞争范围不断扩大,原来我们的质量压力只有城关的学校,如今又多出了新塘、欧阳海、三樟、洋塘等学校。

而且今年是我县教学质量年,我们如何向关心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以及关注学校质量的家长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想我们只能成功,不准失败!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力争第一名。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全校上下目标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就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小考成绩。

一、做好人的工作,激活多方,形成合力。

影响六年级工作的各种因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家长是三个关键点,激发三方奋力拼搏的积极性,是我们搞好六年级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积极性。一流的教学质量比一流的校园更为重要,那是学校的生命线。而一流的质量来自于我们全体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这是我们学校多年以来传承下来的光荣传统,多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我校的生存和发展,维系于此。目前来说,我们主要是要克服人到中年的身心疲惫和职业倦怠感,更要克服学校高位平台上运行的高原反应,点燃我们自身创业和守业的壮志豪情。

我们的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整个六年级组一定要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通有无。有经验的教师要热心帮教,年轻教师要虚心请教,共同探讨复习备考的方法和策略。信息渠道广泛的教师就要争取贡献更多的复习方法,做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质量共谋、目标共承、学生共进、师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一个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我们构筑的共同愿景前面,我始终相信,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的高度。

其次是要激活主体,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是主导,但毕竟在考场上拼搏的是学生,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这是我们学校六年级工作的立足点。

从树立信心着眼,营造毕业班氛围,全方位构建每一名学生的自信系统。要抱着“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的理念,认真而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教育的闪光点和我们学校质量的增长点,特别要注重创设舆论氛围,增强拼搏意识。舆论是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观点,它对学生有着一种无形的约束或激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处在一种特定的舆论环境中,就会从叛逆走向顺从,从顺从走向认同,进而内化为一种澎湃的动力。因此,各班更要富于创意地营造浓烈的毕业班学习氛围,培养良好学风,采用黑板报、主体班会、个例谈心、家访、座谈会等形式,采用设置倒计时牌、冲刺小考的口号等活动,强化他们奋发作为,最后一搏的意识,引发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另外,要定期召开各种层次的学生会,在常规方面严格要求,在学习方面科学指导,在心理方面及时疏导,在管理方面适时表彰激励。让学生时刻在状态,树立考试意识,竞争意识。时刻牢记:氛围、状态、方法、勤奋。

第三,引导家长,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把家长调动起来投入我们的毕业班工作,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思路。教育孩子要从教育家长做起,振作孩子要从振作家长入手。我们用更加理智的行动、更加温暖的语言,更加周密的安排,一点一点地赢取家长的心。让家长配合学校一起做好学生的工作,毕业班工作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三股力量以最小的角度形成合力。

二、管理决定成败

1、团队协作,明确目标

俗话说: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罗盘。同样,教师、学生也应该明确各自的奋斗目标,要求学生细化自己学习目标,每个阶段乃至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甚至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对每人、每天做的每一件事情进行清理控制,强化“今日事,今日毕”的观念,既要有学习目标,又要有各学科单科成绩目标。例如:英语,数学两科也要制定学习目标,会考能打8分,9分更好,少则至少也要能及格;我们行政会建议以后每期评三好学生,英语,科学期末统考,必须达到85分,否则减少指标,少评或不评;这学期也一样,六年级的学生学校组织的三次联考若是综合科目没有85分以上,语数成绩再好也不予推荐上重点初中。

2、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管理作用。

一个优秀的班级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一个班级的成功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理念,班主任是班级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班级的灵魂,更是毕业班工作的主帅。班主任要守好,管好一个班,要让本班师生呈现出最好的精神面貌,为此,我们希望班主任做到“五勤”:眼勤,多观察;嘴勤,多提醒;手勤,多指导;腿勤,多深入学生;脑勤,多思考现状与发展策略;希望班主任做到“身体力行”,在学生到校之前到校,在学生离校之后离校,并且每天反复巡视班上(包括科任教师上课的时候),一是成为学生的主心骨,二是真正摸清家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随时调整自己的思想策略。例如,经常了解学生动向,如果有确实不能参加6月27号毕业考试的,一律不让他报名,避免上5个零学分的怪现象。班主任的核心作用还表现在与教师的联系上,成功的毕业班主任带完一届毕业班后应该能与科任教师结下深厚的情谊,如果没有,我说你这班主任没有当够本,也错了位。我的经验是,带一届毕业班就带出一批优秀班主任及任课骨干老师,班主任尤其要做好学生工作,促进全面发展,加强英语数学两科的重视与学习,不能只是一味地教自己的一科,不管别的科目课堂教学。

三、思路决定出路

我认为有几个当前必须要做强做好的工作

1、科学训练是考试致胜的法宝。“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三个教学原则中,唯有“训练为主线”几乎所有老师都能做到。但我还是提倡加强教师的命题能力的培养,各学科教师要多掌握资料,时刻关注考试改革的走向、关注教研动态,广泛收集信息,学会筛选高质量的习题。“只有教师跳入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习题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几个度”。首先,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三度”:

A、力求广度。知识的覆盖面要广,思维的空间要广,因为小考没有明确的考纲,所以我们必须全面的学习复习。

B、挖掘深度。在大纲、教参的要求范围内挖掘深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挖掘深度。

C、适当降低难度。重在双基的落实,而不是一味增加难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循序渐进,要靠平时的积累,不靠多做难题,因此这是针对全县出的试卷。

解题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平时练习和考试来进行的。有了好的习题,并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训练效果,还要研究训练的组织和安排。在训练的组织安排上,我们注意把握以下“三度”:

A、控制强度。一味地加大运动量训练,把某一科变成了学生的主科,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巩固、提高,这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而且影响学生其他科的学习时间。

B、保证频度。训练应保证有适当的频度,很多老师为了减少麻烦,经常用增大强度的方法来减少频度。很长时间才做一次练习,而一次练习又做很多。这样实际上是叫做暴饮暴食,还不如将同样的习题量分散完成,效果反而更好,也符合记忆规律。堂堂有练习,天天有作业,开展好“四清”运动;问题堂堂清,作业天天清,矫正周周清,反馈月月清。

C、提高效度。力戒重复的陈题旧题。练要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着眼点要放在中等学生的提高上,要做到每练必批,每练必评。

2、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有一句谚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话基本是贬义,但不无道理。考试检测是提高学生分数质量的最好途径,但我们要细化,学校建议大家尽早,最好是期中考试前结束所有新课,由教导处统一组织搞4次月考,包括四科总分前面两百名全校公布并大力倡导,各班成绩自己班上大力宣传,激励先进,强化竞争意识。另外要要求学生做好错题笔记,认真总结并纠正。错题集上的题目是学生薄弱方面的反映,通过分析错题原因,可使复习更完善,知识掌握更牢固。

3、以班主任为核心是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班主任是龙头,但其他教师必须跟上,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讲责任。我建议后阶段多抽时间重点训练学生四科全面发展的思维,尽可能把体育室外课变语数知识提升课,全校抽两个早读时间,专门读英语与科学,由教导处统筹安排,班主任具体协调,落实到位。

篇7:在全镇初三教师会上的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明确目的要求,强化紧迫意识。一是制定奖罚制度,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二是通过开初三教师会和座谈会等形式,让干部教师深刻认识严峻形势,鼓励大家以此为契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排除一切消极因素和干扰,下茬立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竭尽全力让学生进步,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三是把“教育教学质量” 提到最显著位置,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尺。让教师形成紧迫意识,积极投身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

二、强化制度,狠抓落实。一是建立领导包班。包班领导全权负责检查、督促所包班级学生的纪律、学习、生活;二是加强常规管理工作。在常规管理上做好“三个落实”即:各项制度要落实,要强化学校管理,做到说服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自觉遵守与强制要求相结合,惩罚过错与奖励先进相结合;各级责任要落实,要落实责任,明确职责,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合作,要做到权、责分明,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各项活动要落实,在学习上组织练考,品德上开展理想前途教育、礼仪教育、考试诚信教育等教育活动,在增强学生体质中,注重营养供给和早操锻炼。

三、重视教学管理业务,提高教学成绩。工作措施:一是加强练考管理。教师要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突出考点,注重知识联系,举一反三;对练考中学生的做题、教师的批阅、讲评、成绩汇总、学生的评后卷进行检查。二是发挥教师的群体作用,强化以班主任为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的班级管理小组,分工负责,各负其责;同课头教师要经常商讨复习内容和方法,集思广益。三是强化巩固效果。一方面强化讲评效果,另一方面强化对讲评后试题的巩固反思。

四、提倡钻研,出奇制胜。在最后的十五天时间,提倡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出狠招、出成绩。

篇8:在退休教师会上的发言

一、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上下功夫

现行的基础教育背景, 考试热、培训班热、择校热, 这些热的背后, 关键是优质教育的缺失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不能匹配,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第一, 稳步实施连锁办学。

从1999年开始, 我们通过连锁办学的形式, 带动新校的开办。2002年, 成立了第一所公办的小学教育集团。截至目前, 已经成立了12个教育集团, 连锁办学的学校有11所, 涵盖25所学校71所校区, 总共中小学生有8万余人;集团化办学覆盖的学生达到5.5万名, 集团化办学的覆盖率达到70%以上。2006年在西湖区集团化办学实践的基础上, 杭州市委以文件的形式在全市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浙江省在改革开放30年推出了100个经典案例, 基础教育领域唯一入选的就是西湖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 这个做法得到了社会普遍好评, 也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

这种形式有几方面的优点:一是缩短了新学校的成长期。这几年西湖区城市化推进非常明显, 在这一进程中, 新成立了一大批学校, 通过这样的形式,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老百姓能够对家门口的学校比较满意, 从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择校热。二是实现了教育品牌的拓展。通过学校的自主申报, 学校得到这些连锁办学的自主权, 这几年也实现了一个法人、多个校区办学, 这种形式较好地促进了名校品牌的扩张。三是创新了集团化办学的管理模式。从连锁办学到集团化办学, 逐步实现人事、财务、管理、教育教学“四统一”, 通过扁平化管理, 把名校的教育资源或者文化移植到新学校, 这个实践也普遍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 真正让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好学。

第二, 积极创新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

西湖区有独特的区域背景, 在改革开放30多年进行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城市化推进。第一次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 我们新开办了6所小学、2所初中。第二次大规模的城市化推进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 也是洋文化进入了我们大陆, 所以实施了集团化连锁办学, 其中包括12所小学、3所初中。现在我们面临着第三次城市化推进, 这次城市化推进覆盖了西湖区广大的农村。

西湖区有独特的背景, 省委省政府在西湖区, 原来80%的高校在西湖区, 也包括浙大、中国美院这样全国比较著名的高校, 机关干部的住房也集中在西湖区。除这些以外, 西湖区还有广阔的农村地区和城郊结合部, 随着老百姓富裕了, 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又非常强烈, 如何在更大区域层面上实现均衡优质发展?应该说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反思, 如果沿用原有的上个世纪90年代末那种集团化办学形式, 一个法人、多个校区的办学模式, 因为路途比较远, 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 对管理会带来很大的不便, 或者管理会带来很大的瓶颈。怎么办?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 探索通过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形式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形式就是由名校委派优秀的管理团队去接管这些学校, 实现资源的整合、互动、共赢。它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委托管理。由名校的校长任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组长, 统筹整个共同体的责任;委托管理方由名校派出的管理团队去承担管理的责任。二是资源共享。这种紧密型共同体最大的特点, 背后有一个名校在支撑。在名校资源的支撑下, 双方通过文化理念共融、规划章程共同制定、课堂教学改革共同深化、教师培养培训共同推进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学校, 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实现了评估考核。我们借助第三方评价, 委托浙江大学和专家团队进行评价, 三年为期进行初态、中态和期终三次评估,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年一小考, 三年一大考”。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行政部门又给予了比较大的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撑, 这种形式实施下来效果也非常好。

城郊结合部各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话题, 农民的孩子家庭条件好的要向城市流动。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实施以后, 初步改变了这种状况。我们的生源不流, 甚至倒流, 不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曾经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城市的孩子往农村的学校进行流动。所以实施这一政策, 当地的老百姓非常欢迎, 当地的党委政府也非常欢迎。

第三, 依托信息化来促进均衡发展。

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如何通过加大对信息化改造、建设的投入, 提升教师的师能, 提升教学的管理, 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在这方面我们通过“三个一”来加快信息化步伐。一是建立一个指挥中心。我们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与装备中心, 从区域内统筹整合信息化工作。二是铺就一条高速公路。两年投入了6000万元, 大力建设信息化平台, 建设数字化校园。今年我们启动了全自动教室的打造, 最终的梦想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 整合前期的优质教育资源, 能够拉近空间距离, 实现教师和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三是建设一个网络共同体。通过建设区域内教育信息网, 整合教师资源和学校管理资源, 真正把网络变成一个大课堂, 实现资源整合、共同成长。

二、在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共融共享上下功夫

均衡优质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教师的流动。有人说韩国、日本的教师有一种统一的做法, 到了一定的年限全部要轮换。我们觉得这种做法法可能未必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 因为这会给老师带来一种没有根或者没有家的感觉。这几年在这方面根据我们的区情, 一方面是面向全体教师来发展每一个教师, 构成教师成长良好的教育生态;一方面是支持区内加大力度达到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共享, 进一步推进教师资源的柔性流动, 通过这种办法实现教师资源区域内的整合, 这也是教师流动很好的办法。

第一, 构筑一个覆盖前沿的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我们通过顶层设计, 建立了教师培训的一揽子工程, 覆盖全员。前几年有一种做法, 因为财力有限, 把所有资源都向一些骨干老师倾斜, 上公开课、出国培训、外出考察, 都集中在骨干教师身上。现在经济富裕了, 我们有能力来构建覆盖全体教师的培训培养体系, 新教师有新教师的平台,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有他们非常广阔的平台, 中老年教师也有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建设, 通过这些培训体系的构建, 激发我们整支教师队伍发展的内驱力。

第二, 精心打造我们区域内的名师工作室。西湖区历史上是一个文教区, 有丰富的名优教师资源, 我们通过两个工作室的打造, 盘活了这支教师资源:一是特级教师工作室, 二是首席教师工作室, 把这些优质教师集中起来, 为整个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服务。这种形式非常好, 一是把优势教师资源转化为非常好的培训资源, 名优教师挂牌, 在他周围选拔集中了15到20名优秀教师, 通过这个平台来发展。二是为教师的发展拉高了平台, 我们搭建了100个名优教师工作室, 如果每个名优教师工作室当中有20个普通教师, 就会有2000名教师在这些工作室当中来研讨、交流、碰撞。三是通过组成这样一个团队来发展教师, 改变了原有的通过一个教师单兵独战的成长道路。原来一个教师往往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杀出一条血路, 来完成教师成长的路子;现在组成这样一个平台, 教师共同来发展, 实施下来效果非常好。四是缩小了城乡教师之间的差距。我们规定在这些工作室当中, 异校老师要占80%, 农村教师要占60%以上;工作室的活动, 必须要有多少时间确保在异地或者在农村学校开展活动, 有效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教育教研活动。

第三, 我们用一种机制推进了区域教师的流动, 这几年实施下来效果也非常好。简单地说根据中国特有的背景, 原来教师流动非常困难, 至少有这么几个关要过:一是校长要同意, 就是调出的学校要同意:二是调入的学校要同意: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分管的职能科室要同意, 分管局长甚至局长要同意。这些完全限制了教师之间的发展。我们把这些篱笆都拆掉了, 每个教师凭自己的实力, 要到有编制的学校去应聘, 经过考核这个学校同意了, 就可以直接到我们教育局办手续, 从而实现了教师跨校流动。说白了, 这种形式的教师流动, 其实就是把教师的人事权交给校长, 校长要有吸引力, 吸引优秀教师过来;同时让优秀的教师在我们区域内能够趾高气扬, 能够活得有价值;此外也让我们的校长对这批教师宝贝, 只有校长宝贝教师, 教师才能宝贝学生, 才能达到今天学者专家领导作报告的这些目的。我们每年通过这样的机制来流动, 都达到了10%左右, 将近有40名教师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了流动。树木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 这样一个机制就是肥沃的土壤, 让我们的教师茁壮成长。

第四, 加大政策调控, 促进我们区域内教师柔性流动。这方面我们在区域内出台了很多政策, 促进区域内教师的流动, 达到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干部提拔使用都要有跨校的经验, 你要提拔正校长, 必须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在职称评审上, 要有两到三年农村学校或者相对薄弱学校支教的经历。比如一些学科带头人的考核, 优质课的评审, 这些都需要有跨校或者农村学校交流的经验。我们集团覆盖率比较高, 要求集团化办学的学校, 每年教师必须要流动10%~15%, 通过这些平台推动教师队伍的柔性流动。每年在我们区域内教师之间的流动、交流状态还是非常好的,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在全区教育特色凸显上下功夫

学校的课程大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课程, 校长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一方面就是校本课程, 从某种角度讲, 校本课程为校长搭建了一个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坚持特色办学, 我们觉得既切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在基本均衡达到以后更高层面要求的需要。西湖区在区域条件相对比较均衡的情况下, 如何为校长搭建舞台, 积极鼓励校长创新, 凸显区域的特点?

第一, 重视课程的开发。这一块张绪培会长刚才讲了很多, 昨天北京二实小的副校长跟我交流的时候, 也讲到在这样的背景下校长的责任, 觉得校长大有可为。他们学校李烈校长积极推进对学生的评价, 都是非常好的实践。我们区域内也有这方面的很多实践, 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因为张绪培会长已经讲了很多, 我这里不再啰嗦。

第二,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改已经进行了10多年, 10多年下来, 有一个非常大的成效, 我们在理念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如何进一步深化课改?这几年我们在实践当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也就是上午谈松华教授所说的, 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课堂建设?我们积极推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区域层面如何推进?这个话题校长更有话说, 在这个平台更广阔。我们在区域层面如何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建立了指导、培训、研发和评估四位一体的课改体系, 并专门设立工作经费予以保障。

第三, 积极推进社团建设。社团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适应了多元智能和因材施教的内在要求, 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实践。这几年我们在区域层面大力推进, 教育层面通过两项政策予以保障:一是每个学校给予一定的社团建设经费;二是如果学校要组建一些特殊的社团, 涉及到经费比较高, 或者要聘请高层次的人才, 在评估以后也全额予以保障。通过这种途径, 大力推进学校的社团建设。这一块的实践, 也是为了将来让我们的孩子成年以后, 回忆他的学生时代或者校园生活是有滋有味的。明天有的校长要去保俶塔实验学校, 他们在社团建设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四, 关注教育的对外交流。我们既加强了跟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地区的交流合作, 也加大了区域内的交流合作。这些交流合作, 其实说得简单一点, 就是寻找一个学校发展, 或者校长成长, 或者区域发展的参照物。我的观点是, 你的参照物找得有多高, 最后你就会达到怎样的高度。这一块我们也是非常活跃, 每年这些交流都在1100余人次以上, 目前我们已与25所国外的学校、4所港澳台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 国内的学校不计其数。

这一次有非常好的机会, 简要地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区域内这几年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践, 非常感谢中国教育学会给我有这么一个平台跟大家进行交流, 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非常感谢这一次全国小学校长大会, 正因为有这次大会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朋友, 朋友多那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我们可以多交流, 共同探讨一些话题。欢迎各位领导、专家、校长到我们西湖区走走看看, 多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上一篇:新目标英语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莱钢电大关于2003级计算机专科的毕业实习报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