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2024-04-11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共6篇)

篇1: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一、评价方式要多样

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确定性的一面,也存在着不确定的一面。对前者可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对后者可主要采用定性评价,如采用描述性评语来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交流的主动性、所提出方法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定性评价是对定量评价的反思与革新,但从根本上讲,定性评价应该内在地包含定量评价。而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模式,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上,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更能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要彻底改变以前由学期考试“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将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将书面考试成绩、开放性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使教学与评价真正溶为一体,真正做到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二、评价主体要开放

要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在评价主体上,就要改变由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做法,重视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加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其他人员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人员要根据评价内容来确定,可以是任课教师、科代表、小组学生代替、小组内学生、实验员以及辅导教师、家长等。如对学生制作的细胞模型,可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后由小组评价,再由科代表或小组长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评价。由于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使过去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变成了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向交互活动评价,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三、评价内容要多元

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评价内容上要力图把生物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尽可能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建立自尊、自信、自强,且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评价可按以下内容进行(表1)。

四、评价操作要科学

为兼顾学生的差异和特长,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的操作方法一定要简明、有可操作性。为此,可把难以用笔试评价的如“调查、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态度、课内外表现”等学习内容细化成若干评价项目,用表格和得“★”(优秀★★★较好★★一般★较差)的形式作为评价的主要方法,期末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得“星”的总体情况,作出综合评定的等级。如“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时,可采用以下形式进行评价(表2)。

五、评价过程要动态

教学的结果是静态的,而教学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只有致力于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而要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一定要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为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学习表现,开学初,要为各小组准备一本学生发展记录本和一个档案袋。学生平时的测试情况、写的报告或小论文、小制作或标本、查阅的资料、收集的生物图片和照片、剪报、获奖、活动情况和课堂上的表现等,由科代表、组长、同伴等相互评价,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发展记录本和档案袋”中,教师主要进行指导。这样做,不仅能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还能清晰、全面的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评价重点要突出

人教版生物课标教材主要设置了资料分析(收集)、探究、实验等六大板块栏目,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就要根据不同的板块栏目突出重点,(见表3)。

七、书面考查要突破

书面考查虽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发挥书面考查的导向作用。书面考查应切忌只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要在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开放性(条件开放、策略开放、答案开放等)、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性,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等。如在试卷中可写些能激发学生积极答卷和具有丰富情感的语言;在栏目设置上,可使用“请你选一选、请你填一填、请你帮个忙”等;还可设置“自由发挥”栏目,供学生选做;在考查方式上,可设A、B卷,供学生选考;允许不及格学生申请补考;还可发动学生出考题,供考查选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以上评价原则很多是由学生自己直接参与完成的,他们面对同等水平、相同年龄人的评价,对智力的挑战会更有实效,产生的思维碰撞会更加激烈。因此,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性,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据对我区2 132名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要比传统的评价方式高出17.5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这种评价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一定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篇2: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我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及学习后的改进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闭卷考试、观察、检测等手段,通过学习我觉得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主动地自主学习,离不开学习的评价机制。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信息、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评价要“遵循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适应地理学科教学评价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多形式的需要,调整、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地理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以往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地理教学课、活动课、课外活动等等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新的平台和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改进的尝试,具体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学习档案袋评价。指导学生收集个人的地理学习作品及成果,建立档案袋,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评价。档案通常在开学初建立起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档案袋,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好的作品分类装入档案袋中,如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读书笔记、文章以及手工制作的成果等。如:我的制陶和造纸作品、我收集的地理小故事、我制作的成语卡片、我画的大运河示意图、地理长河中我的画卷、我出的一期地理专刊等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档案袋认真维护保管,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年级中进行展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及时予以评定,并写上客观的、公正的、发展性的评语。成绩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成绩稍差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商量改进的办法,避免在全班面前对较差的学生进行口头批评,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老师也可以把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档案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并把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汇报,共同分享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档案袋评价方式的推广很有意义,它能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此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档案袋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克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片面强调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特别是对那些爱动手的学生,则给了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机会。

第二:个人学习资料册评价。地理课因为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经常需要学生针对某些地理问题自己去搜集、查找一些学习资料,以弥补课本内容的局限。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查找或图书查找,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影印资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实物资料。并且按照查找资料的内容分类整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地理人物或按照地理事件的分类装订成册。上课前使用它起到预习作用;课后重读,可以起到复习作用;平时多浏览,更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个人学习资料册和档案袋的区别是:档案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资料册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平时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依据。坚持个人学习资料册的使用,既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从中锻炼了学生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日常学习表现评价。例如:上课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探究及主题活动的表现等等,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评议的方式,并且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在评议中甚至发生争议和冲突,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班主任老师和课任老师合作,使学生学会比较、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进步。

第四:课堂纪律评价。在课堂中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可以采取民主评议,即小组评议与任课教师评议相结合,从而约束学生的行为,保证稳定的课堂秩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五:持续激励式评价。对进步幅度较大的同学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只作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鼓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

第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参加校、区、市期中、期末统一考试,并且把期末成绩折合成一定的比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的各种评价方式,特别是档案袋评价使学生清晰明了地了解自己在地理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坚持实施之后,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又可以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积极性,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新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新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评价要为教学服务,推动教育的发展,推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就是要通过评价给予学生快乐,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强大的动力,从而激励、推动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给出,教师充当着裁判者的角色。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是学生探究科学的合作者,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但不再是独裁者。教师与学生科学学习交往的时间虽然很多,但还是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空白。况且,每个教师总是会受心情等主观因素制约,影响评价的客观、公平。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多人参与学生评价的方法。例如学生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后,让同组同学评一评自己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参与课后调查、实践后,让家长或接触的社会人员来评一评;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后,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作为能动、鲜活的个体,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有看法,因此,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评一评。这样,同学、家长、社会人员、教师和自己都成为了学生的评判者。通过这么多人的眼光去评价一个学生,再合并这些人的评价结果,我想应该比以前只有教师评价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性。

二、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过去评价学生以一张试卷定好坏。其他人也只看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评判学生。这样其实不能如实反映学生一学期的真实情况。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一路里是认真的,取得优秀成绩是必然结果,获得他人表扬是理所当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偶然一次取得了优秀,也被人赞扬,这样就使这部分学生淡化了自己的缺点,一直抱着不努力学习也能取得高分的侥幸心理,不能扬长避短,从而荒废学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勤奋刻苦,因一时疏忽,失去了优秀,就被人认为是差。导致这部分学生心灰意冷,丧失了恒心与信心,平常的表现也一落千丈。因此,我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增加了一些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

1、跟踪评价。既然试卷评价遗漏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就要跟踪学生的发展轨迹进行即时、即现评价。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作业袋,把他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放进去。例如把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他人对自己的即时评价,课堂、活动中自己的问题、想法和独特见解等,标好日期,都收入到作业袋中。看着沉沉的作业袋,也就显示了学生深深的科学历程。

2、作业展评。科学课的作业,根据课程特点,主要是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小制作、实验报告、调查资料等。这些作品是反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把每次课文中的实践性作业都布置学生认真完成,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不管好坏都要上交。例如《热气球》一课,布置学生制作竹蜻蜓,学生作品交上来后,我带领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飞,竹蜻蜓成功升空,学生的评价也就出来了。再如《听不见的声音》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超声波的资料。然后,组织召开讨论会。先小组交流,再推荐全班交流。学生交流过程中,作业好坏也就出来了。这种作业,都不是直接给出评价,都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实际应用中自己显现出成绩来,然后把所有资料存入作业袋。其他学生在观赏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作品的优劣就一览无疑。而每位学生通过展览,能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缺点,从而取长补短。这样的评价,无须一句话,就对学生以激励或鞭策。

3、口试或笔试相结合评价。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基本知识还是要记忆的。我在每节课前或后,会找来同学,以口试形式及时测试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在单元结束后,记忆内容较多时,以小练习等笔试形式进行评价。

4、评语评价。成绩报告单的评语,让同学从冷冰冰的等级分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评语中有表扬,有鼓励,同时饱含着老师的期盼之情。科学课中,同样可以用评语评价。我设计了如下这张评价反馈表。

在师与生、生与生、家长与学生中都可以用。长辈的评价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同学间评价为了避免互挑毛病,影响团结,以发现对方优点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参照课堂教学的要求,反思自己的表现,可写出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新标准说: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需要对学生作出以上评价,要改革评价内容和评价时机。

首先要改革终结性评价的内容。不能单纯考查对科学知识的记忆,要增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题目。要屏弃一些狭窄的单一性答案的题目,增加开放性试题,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追求试题答案的多样性、新颖性和独创性。要打破试卷的狭窄性,注重科学知识的延伸性。甚至可以出现一些学科间整合的题目。例如:《植物和环境》一课,调查校园中树木的生长情况,学生不但要考察树木的现状,而且要运用旧知分析形成现状的原因,更要注意形成原因的多样性。这样的评价内容,体现学科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注重题型、时间的开放和地点的开放。

其次,更加应该重视学生参与整个学习科学的过程的评价。如在参与实验操作时,表现出来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参与情感、闪现出来的独特见解、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领导能力;在常态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等。汇总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显示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方面的才能。对这些及时点评,才能体现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例如:《太阳高度和气温变化》一课,观察和记录教室内一周的气温变化,则不仅要检查学生分析的结果,更要检查学生是否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记录温度,小组的同学是否能互相提醒,合作精神好不好。就是加强过程评价,削弱结果评价。

不遗漏学生每一刻的每一个优点,让它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老师、同学的即时评价,感觉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听到赞美自己的声音。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到快乐无比。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快乐中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快乐中提高科学素养。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

日常行为观察评价

日常行为观察法是指在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井由此大致判断学生达到某种等级水平的办法比如: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测评不能像认知领域那样要求学生给出最高表现,也没有标准答案,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学生在情感领域的发展水平总是表现在外部行为、习惯上,因而可用观察法来测评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水平。

活动性表现评价

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能力,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激励学生进步。表现形式可以采用等级评定加描述性评语,此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在评价中应该注意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

篇3:足月妊娠引产常用方法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足月妊娠引产的产妇60例, 所有产妇均为头位单胎、足月妊娠、无严重并发症的初产妇。所有产妇引产原因为过期妊娠、胎膜早破以及胎盘老化等症状, 且无前列腺素和催产素禁忌的患者。将6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 采取三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米索前列醇组、蓖麻油煎鸡蛋组以及低浓度催产素组, 评价三组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有产妇在年龄、孕周以及宫颈成熟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1.2.1米索前列醇组

将50μg的米索前列醇放置于产妇的阴道后穹窿, 每3h更换一次, 一直到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对产妇应用的米索前列醇每天剂量不能超过0.2mg, 如果产妇给药后的24h内无规律的宫缩, 第2天可重复以上方法一次, 一共为两次[3]。

1.2.2蓖麻油煎鸡蛋组

用50mL蓖麻油煎3个鸡蛋, 给予产妇一次服用, 如果产妇24h内无无规律的宫缩, 第2天可重复以上方法一次, 一共为两次。

1.2.3低浓度催产素组

选取2.5IU的催产素加500mL的5%葡萄糖液给予产妇静脉滴注, 初始滴速为8滴/min, 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滴速, 一直到产妇维持有效的宫缩。催产素在临床中的使用剂量不得超过10IU, 滴速不得超过40滴/min。

1.3观察标准

观察三组产妇的一般情况、胎心率、临产发动时间、总产程、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体重以及Apgars评分。

1.4效果评定

产妇在用药后12h内出现规律宫缩, 并且宫口开大到2cm以上或产妇用药后12h未临产, 但宫颈Bishop评分在2分以上则视为有效;产妇用药后的12h内未临产, 宫颈Bishop评分在2分以下则视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产妇的引产有效率比较

一次用药后米索前列醇组的引产效率明显高于蓖麻油组和催产素组 (P<0.05) , 二次用药后米索前列醇组和蓖麻油组引产效率明显高于催产素组 (P<0.05) , 米索前列醇组与蓖麻油组无明显差异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三组产妇的临产发动时间、总产程以及产后出血比较

米索前列醇组的产发动时间短于蓖麻油组和催产素组 (P<0.05) , 蓖麻油组又短于催产素组 (P<0.05) ;而三组总产程以及产后出血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2。

2.3三组新生儿体重以及Apgars评分比较

米索前列醇组新生儿体重为 (3 385±40.61) g, 发生窒息1例;蓖麻油组新生儿体重为 (3 401±42.86) g, 发生窒息1例;催产素组新生儿体重为 (3 398±55.22) g, 发生窒息2例。三组新生儿体重以及Apgars评分之间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足月妊娠在临床中的引产方法具有很多种, 决定引产是否成功主要是观察产妇的宫颈是否成熟, 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动规律宫缩[4]。足月妊娠引产能够降低严重并发症, 保证胎儿的健康。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米索前列醇、蓖麻油煎鸡蛋以及低浓度催产素, 而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方法都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效果[5]。米索前列醇能够诱发产妇宫缩和软化宫颈, 促进产妇的宫颈成熟和扩张, 另外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产妇的宫颈平滑肌, 促进其规律宫缩, 保证胎儿的顺利娩出[6]。而蓖麻油能够促进肠蠕动的功能, 会增加产妇子宫胎盘的血流量, 将羊膜和蜕膜感受器转化为前列腺素, 软化和展平产妇的宫颈, 另外鸡蛋内含有大量的钙和热量, 能够增强产妇子宫内的钙离子浓度, 促进产妇的子宫收缩, 加快宫颈成熟的时间, 提高产力来达到引产的目的。而催产素的应用是将产妇的子宫收缩牵拉, 使宫颈软化, 但是该方法对产妇宫颈局部的作用并不明显。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中显示米索前列醇在引产效果以及临产发动时间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可以减少产妇的待产时间, 有效缓解产妇因分娩而出现的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7]。但是米索前列醇具有非常高的羊水粪染率, 主要是因为粘膜将米索前列醇吸收后通过胎盘传输到胎儿的体内, 增强胎儿的肠蠕动功能, 因此胎粪排入到羊水中[8]。蓖麻油煎鸡蛋的引产效果以及临产发动时间虽然稍逊于米索前列醇, 但是仍具有较好的宫颈成熟促进作用, 而且产妇服用方便, 经济安全, 能够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蓖麻油煎鸡蛋组产妇在临床中服药后出现轻微的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情况, 但不需要进行相关处理。低浓度催产素是三种方法中引产效果最差的一种, 而且造成的剖宫产率非常高, 主要是因为催产素需要静脉滴注, 要专人陪护, 加重了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量, 还对产妇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 极难形成用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 足月妊娠引产临床常用的方法中以蓖麻油煎鸡蛋最为合适, 不仅具有较高的引产效果, 而且产妇还乐于接受, 临场应用简单、经济、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足月妊娠引产临床常用方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主要选取足月妊娠引产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三组, 采取三种临床最常用的方法:米索前列醇组、蓖麻油煎鸡蛋组以及低浓度催产素组, 评价三组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一次用药后米索前列醇组的引产效率明显高于蓖麻油组和催产素组 (P<0.05) , 二次用药后米索前列醇组和蓖麻油组引产效率明显高于催产素组 (P<0.05) , 米索前列醇组与蓖麻油组无明显差异 (P>0.05) 。三组产妇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体重和Apgar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都具有非常高的效率, 但是蓖麻油煎鸡蛋安全有效、简单经济, 更适合足月妊娠产妇分娩引产。

关键词:足月妊娠,米索前列醇,蓖麻油,催产素,引产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忠桢, 李娟.米索前列醇用于妊娠晚期引起羊水栓塞死亡2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34 (5) :300.

[2]武建华, 孟淑梅.米索前列醇引产引起子宫破裂1例[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6 (9) :6-7.

[3]陈江鸿, 贺红英, 钟华.120例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6) :69.

[4]巫可珍.口服米索前列醇引产与催产素引产方法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5 (10) :1588.

[5]刘文杰.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17 (4) :251-253.

[6]黄柴蓉, 杜明昆.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中期引产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16 (10) :588.

[7]五泽华, 李蔚玑, 欧阳为相.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32 (5) :328.

篇4:常用的收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信息;评价方法;信息收集

教育包含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测量及评价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的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可靠的评价信息是评价中最基礎的要素之一,离开了材料,描述和判断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教育评价是在科学、系统及全面地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后,对教育的作用做出判断的过程。对教育评价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不仅是教育评价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更是对评价的对象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以及为教育的决策提供依据的桥梁。为保证收集到的评价信息准确、真实且可靠,评价者需要熟练掌握以下五种最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

一、文献法

在评价活动中,评价者为了要获取第一手资料,常常会优先选择对已有的文献及档案等现有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因此,文献法是评价者收集信息资料过程中最基础,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二、测验法

测验是心理和教育测量的基本手段,也是教育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收集信息的方法。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费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每位教师都希望能够把学生培养成才。然而,学生个人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智力发展程度都参差不齐,因此,教师通常用测验的方式获取评价信息,然后做出客观、公正、合理、恰当的评价,使不同的学生能够“长善救失”。

三、访谈法

访谈法在教育评价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评价机构还是评价个体,评价者常常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评价信息。访谈法是通过对被评价对象直接提问,从而了解真实情况的方法。访谈法获得的信息是被评价对象自己陈述的,一般可作定性分析。

四、观察法

观察法在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教育评价中常用的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之一。如,校外的评价者经常通过观察,了解学校的校园建设和师生的精神面

貌;通过听课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在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时,观察能获得其他方法收集不到的重要信息。

五、问卷法

问卷法是教育评价过程中最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之一,它的特点在于效率高,并且能够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定量分析。例如,在教育评价中,评价者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向教师了解对教育教学及对学校工作的看法,或了解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反映等。

文献法是对现有的文献进行调查;测验法、问卷法是通过以问题的形式系统地收集信息;访谈法和观察法是评价者通过感官搜集资料。

各种收集信息的方法都各有所长,不同的方法能够收集到的信息也不尽相同。因此,评价者需要在收集信息时根据所要评价内容的特性,结合最适当的方法,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在评价中评价者还应当同时使用多种方法,以获得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从而使评价能够真实地揭露被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使评价结论具有坚实的依据,进而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青.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刘知新.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5:现代教学中常用评价方法

(1)问卷调查法(2)访谈法(3)测验法(4)量规法(5)档案袋评价法(6)观察法(7)活动法(8)学生自我评价法

2.量规的设计一般包含几个要素?

(1)主要评价要素(2)主要评价指标(3)评价指标权重(4)分级描述等

3.档案袋设计时要注意哪些?

(1)为什么收集材料(2)收集什么材料、(3)怎样收集材料(4)对材料的评价形式。

4.调查问卷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前言部分(2)个人特征资料(3)事实性问题

篇6:安全评价常用法规标准目录汇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01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05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席令第七十四号,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主席令第六十五号,2008年)法规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2001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2004年)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2007年)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2004年)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2003年)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务院令第146号,1995年修订)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令第9号,1988年)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5号,2007年)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年)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2002年)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2005国务院令第445号)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2006年国务院令第455号)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2006国务院令第466号)

《农药管理条例》(2001年修正,国务院令第326号)

《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1995国务院令第190号)《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务院国发〔1987〕105号)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05年国务院令第449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373号)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0国务院令第279号)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03国务院令第393号)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04国务院令第405号)

《道路运输条例》(2004国务院令第406号)

《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2004国务院令430号)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1991国务院令第77号)

《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2002国务院令第355号)

《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2004)

《河南省消防条例》(1999年)规章、文件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发改投资[2003]1346号)

《关于贯彻落实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要求的通知》(安监管司办字[2003]92号)

《关于做好2004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安委会安委办字[2004]23号)

《关于做好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电力和贸易等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二字[2005]34号)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国家安监局令第1号,2003年)

《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安监总局令第11号,2006年)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劳安字〔1990〕2号)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劳部发[1994]498号)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号,2005年)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号,2006年)

《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国家计委等计价格〔1999〕2255号文)

《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 第11号)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2005年)

《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国土资发[2006]296号)

《电石行业准入条件》、《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76号)

《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0号)

《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9号)

《钨、锡、锑三个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2006年第94号公告)

《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2007年第3号公告)

《铅锌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7年第13号)

《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国家民改委2007年第52号公告)

《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发改能源[2007]141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04国家安监局令第10号)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2国家经贸委令第36号)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04国家安监局令第11号)

《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办法》(2006安监总局令第7号)

《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2006年安监总局令第5号)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年安监总局令第8号,2006年)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令第35 号,2002年)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令第37号,2002年)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国家安监局公告2003年第1号)

《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国家安监局等八部局公告2003年第2号)

《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补充和修正表》(安监管危化字[2003]196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劳部发[1995]56号)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1990公安部令第6号)

《化工部安全生产禁令》(1994化学工业部令第10号)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化工部(1991)化劳字第247号)

《小氮肥安全技术规程》(化督发(1995)904号)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1994公安部令第18号)

《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73号,2004年)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2002年)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1999公安部令第39号)

《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30号)

《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劳部发[1995]161号)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铁道部铁运[1995]104号)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07交通部令第1号)

《造纸行业原料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90)轻生字65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2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

《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卫监发〔1997〕第60号)

《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监局令第13号,2000年)《特种设备目录》(国质检锅[2004]31号)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劳部发[1996]276号)

《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劳部发[1993]356号)

《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国质检锅[2003]207号)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1999]154号)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劳部发[1996]40号)

《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管理规则(试行)》(国质检锅[2003]213号)

《压力管道安装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规则》(国质检锅[2002]83号)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2000]250号)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2003国家质检总局令第46号)

《电梯监督检验规程》(国质检锅[2002]1号)

《游乐设施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国质检锅[2003]34号)

《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2006年质检总局令第92号)

《超高压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2-2005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

《河南省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豫安监管技装[2005]136号)中国加入的国际公约

《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第167号国际公约,2001年全国人大批准)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第170号国际公约,1990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1994年全国人大批准)

《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第155号公约,1981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建议书》(1990年第177号建议书)安全评价专项规章、导则、标准、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工作的通知》(安监管办字[2001]39号)

《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国家安监局令第13号,2004年)

《关于贯彻实施《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的通知》(安监管司办字[2004]139号)

《安全评价机构考核管理规则》(安监总规划字[2005]65号)

《安全评价人员考试管理办法(试行)》(安监管规划字[2005]4号)

《安全评价人员考试要点(试行)》(安监管规划字[2005]4号)

《关于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活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安监总办字[2005]98号)

《安全评价人员资格登记管理规则》(安监总规划字[2005]108号)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编写指南(安监总规划字[2005]177号)

《关于开展安全评价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规划[2006]76号)

《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规划[2006]108号)

《关于加强和规范安全评价工作监管的若干意见》(安监总规划〔2007〕59号)

《安全评价通则》(AQ 8001-2007)

《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

《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8003-2007)

《安全现状评价导则》(安监管规划字[2004]36号)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安监管管二字[2003]38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安监管危化字[2004]127号)

《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安监管技装字[2003]115号)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评价导则》(国防科委委爆字[2004]31号)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安监管危化字[2004]71号)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企业生产条件评价导则(试行)》(安监管危化字[2004]122号)《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产装置安全评价通则》GB 13548-92

《关于印发《河南省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细则》等三个分类评价细则的通知》(豫安监管危化[2006]237号)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细则(试行)》安监总危化〔2007〕255号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目录(试行)》安监总危化〔2007〕225号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试行)》安监总危化〔2007〕225号 6 常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文件

6.1 综合

GB/T 15236-1994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

GB/T 13861-19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 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 6442-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GB/T 672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

GB/T 16180-2006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GB/T 15499-1995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GB/T 14002-1992 劳动定额术语

GB/T 14163-1993 工时消耗分类、代号和标准时间构成

GB 12801-199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 5083-1999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 50187-199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Z 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 190-19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GB/T7694-1987 危险货物命名原则

GB 12268-2005 危险货物品名表

GB 13690-1992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T 15098-1994 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类别划分原则

GB 15258-1999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GB 15603-1995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

GB 16483-2000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GB 17916-1999 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GB 17915-1999 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GB 17914-1999 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GB 18265-2000 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

GB/T 3723-1999 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

GB 3869-1997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6.2 生产环境安全卫生条件

GB 2893-2001 安全色

GB 2894-1996 安全标志

GB 16179-1996 安全标志使用导则

GB 7231-2003 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

GBZ 158-20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 1251.1-1989 工作场所的险情信号 险情听觉信号 GB 18217-2000 激光安全标志

GB 13392-2005 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

GB/T 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14778-1993 安全色光通用规则

GB 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T50033-2001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 4387-1994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GBJ 22-87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 6389-1997 工业企业铁路道口安全标准

GB 50013-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T 3608-1993 高处作业分级

GB 4053.1-1993 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2-1993 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3-1993 固定式工业防护栏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4-1983 固定式工业钢平台

GB 5725-1997 安全网

GB 16909-1997 密目式安全立网

GB/T 4200-1997 高温作业分级

GB/T 14439-1993 冷水作业分级

GB/T 14440-1993 低温作业分级

GB 50019-200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 87-198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 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495-2002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6.3 生产系统、装置设备安全

GB 50028-2006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 50029-2003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GB 50030-1991 氧气站设计规范

GB 16912-1997 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GB 8958-200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GB 50177-2005 氢气站设计规范

GB 4962-1985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GB10892-2005 固定的空气压缩机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

GB 50195-1994 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

GB 6222-2005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

GB 11984-1989 氯气安全规程

GB 14544-1993 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

GB 12710-1991 焦化安全规程

GB 19041-2003 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产安全规程

GB 50072-2001 冷库设计规范

GB 50074-2002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 50156-200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06年版)

GB 19288-2003 打火机生产安全规程

GB 15606-1995 木工(材)车间安全生产通则 GB 15081-1994 玻璃工厂工业卫生与安全技术规程

GB 50295-1999 水泥工厂设计规范

GB 13746-1992 铅作业安全卫生规程

GB/T 14442-1993 毛皮生产安全卫生规程

GB 15600-1995 炭素生产安全卫生规程

GB 6514-1995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

GB 7691-2003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安全管理通则

GB 7692-1999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及通风净化

GB 12367-2006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静电喷漆工艺安全

GB 12942-2006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GB/T 14441-1993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术语

GB 14443-1993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层洪干室安全技术规定(2007即将实施)

GB 14444-2006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喷漆室安全技术规定

GB 14773-1993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静电喷枪及其辅助装置安全技术条件(2007即将实施)

GB 15607-1995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粉末静电喷涂工艺安全

GB 17750-1999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浸涂工艺安全

GB 20101-2006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有机废气净化装置安全技术规定

GB 50320-2001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GB 50322-2001 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

GB 50050-1995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 9237-2001 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

GB 10080-2001 空调用通风机安全要求

6.4 防火防爆安全

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199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

GB 50160-1992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1999版)

GB 50222-199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

GB 50098-1998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

GB 50351-2005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GB 50183-2004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4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073-2001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GB/T 15604-1995 粉尘防爆术语

GB/T 15605-1995 粉尘爆炸泄压指南

GB 15577-2007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 16543-2008 高炉喷吹烟煤系统防爆安全规程

GB 17269-2003 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 17440-1998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 18245-2000 烟草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范

GB 19081-2003 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 19881-2005 亚麻纤维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T 17919-1999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收尘器 防爆导则

GB 5908-2005 石油储罐阻火器

GB567-1999 爆破片与爆破片装置 GB 12955-1991 钢质防火门通用技术条件

GB 14101-1993 木质防火门通用技术条件

GB 14102-2005 防火卷帘

GB 14907-2002 钢结构防火涂料

6.5 消防灭火

GB/T 4968-1985 火灾分类

GB/T 5907-1986 消防基本术语 第1部分

GB/T 14107-1993 消防基本术语 第2部分

GB 13495-1992 消防安全标志

GB 15630-1995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T 4327-1993 消防技术文件用消防设备图形符号

GB 3445-2005 室内消火栓

GB 3446-1993 消防水泵接合器

GB 4452-1996 室外消火栓通用技术条件

GB 4453-1984 消火栓连接器

GB 17945-2000 消防应急灯具

GB 4351.1-2005 手提式灭火器 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

GB 4351.2-2005 手提式灭火器 第2部分: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钢质无缝瓶体的要求

GB 8109-2005 推车式灭火器

GB 4396-2005 二氧化碳灭火剂

GB 15308-2006 泡沫灭火剂

GB 18614-2002 七氟丙烷(HFC227ea)灭火剂

GB 6051-1985 三氟一溴甲烷灭火剂(1301灭火剂)

GB 17835-1999 水系灭火剂通用技术条件

GB 50219-1995 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84-200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5年版)

GB 50261-200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38-2003 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51-1992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0年版)

GB 50196-1993 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2年版)

GB 50281-1998 泡沫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93-199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1999年版)

GB 19572-2004 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及部件

GB 16669-1996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及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GB 16670-2006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

GB 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263-200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3-1992 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J 110-87 卤代烷121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47-2004 干粉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16668-1996 干粉灭火系统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GB 50116-19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66-199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17681-1999 易燃易爆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验收技术要求

6.6 工业防尘防毒 GB 7230-1987 气体检测管装置

GB/T 17061-1997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

GB 12358-2006 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 通用技术要求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 13733-1992 有毒作业场所空气采样规范

GB/T 12331-1990 有毒作业分级

GB 5044-1985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T 5748-1985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GB 5817-1986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T 6719-1986 袋式除尘器分类及规格性能表示方法

GB/T 12138-1989 袋式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

GB 8959-1988 铸造防尘技术规程(2007即将实施)

GB 12434-1990 耐火材料企业防尘规程

GB 13691-1992 陶瓷生产防尘技术规程

GB/T 13910-1992 滑石粉加工防尘技术规范

GB/T 16911-1997 水泥生产防尘技术规程

GB/T 17270-1998 石英砂(粉)厂防尘技术规程

GB 12475-2006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 17397-1998 铝电解生产防尘防毒技术规程

上一篇:乡镇卫生院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发言稿下一篇:需专家论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