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2022-06-25

第一篇: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

1

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二篇: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精选)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

作者: 李荣 所属班级: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7班 关键词: 教学方法

2009-09-18 00:00:00.0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5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6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7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8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教务工作部职责

1、在主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全院各部(中心)的教学工作,保证教学正常运转。

2、制订全院教学工作计划和校历,提交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

3、对学院教学和教改工作、专业与课程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供院长决策参考。

4、提出各专业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意见和要求,交由各部(中心)制订落实,汇总后组织专家审定,报学院本部教务处及主管院长审批后下发执行。

5、根据教学计划下达教学任务,审核任课教师资格和教学进度,编制课程表。

6、全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全院性教学质量检查、评价、教学评估和总结。

7、提出制订和修订各专业实习计划要求,提出教学基地的检查、评估方案,负责临床见习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联系和管理工作。

8、管理全院学生的学业成绩。根据学生的考试、考核成绩、考勤等情况,审查并公布补考名单,提出升留级、休学、退学、复学、毕业、结业、肄业学生建议名单,负责毕业资格的审查。

9、领导、组织和监督全院各级各类考试考务工作。包括各类考试、考查和补考等以及辅导、考试时间、试室安排等。监考人员的安排由教务部负责,教务科在安排监考人员时,将优先安排该课程所属教研室、部(中心)的人员监考,所缺人员由教务部协调解决。

10、提出教学设备经费的使用原则与规定,负责全院的教学器材、设备、试剂和药品的采购、供应和教学固定资产的建帐管理工作。

11、审定各部门选用的教材。组织教材的征订、保管及发放工作,提出自编教材、讲义、实验(实习)指导等工作计划。

12、配合人事部门提出兼聘教师的条件、聘任方案,全面参与规划师资结构与数量,审核批准各部门提出的教师进修、培训规划。

13、协助外聘教师的联系。

14、负责管理和协调全院教室的使用。

15、核定各部门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并上报学院办公室。

16、组织协调全院性教学资料的统计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17、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二、公共学科部、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部工作职责 学科部是一个或几个性质相近的专业(课程)组成的教学行政组织,各学科部主任在主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和教务工作部统筹安排下开展工作。各学科部主任着重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具体管理,负责本部门的教学工作、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建设工作和课程建设工作,其基本任务是:

1、负责本部下属各教研室的行政、业务领导。组织本部门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业务学习;检查、考核本部门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订本部门各学科、课程及实验室发展规划建设;制定学期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保证教学正常运转。

2、负责组织下属各教研室制(修)订本部门各学科和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审批书、教学进度表。

3、负责组织和审批下属各教研室制(修)订本部门各类教学人员的授课计划,并负责检查执行情况。

4、经常检查本部门各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组织本部门各类教学人员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和教学经验交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本部门各类教学人员的教学进程与教学质量。

5、按教务部门的安排,做好本部门各类课程的院内考试、考查和补考的辅导、出卷、分卷、阅卷及成绩分析与上报工作,管理本部门各类课程的学生考试成绩、试卷。参加国家、省、市统考科目的监考及可能的出卷、阅卷等工作。

6、领导和组织本部门各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组织本部门教师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开展教学改革专题研究。负责电教实验中心实验人员的业务领导与指导,实验人员应积极参加其所属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

7、负责规划本部门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数量,制订本部门各类教学人员的进修、培训计划;对教师的考核材料进行审核并签署评审意见,报教务和人事部门备案。

8、负责对外聘教师日常教学业务管理工作。

9、负责组织和协调本部门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评估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10、审核本部门各类教学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申请,送教务和人事部门备案,报主管院长审批。

11、审核本部门各类课程的教材选用方案;组织编写补充教材(讲义)等。

12、按学院经费使用的要求对本部门教学器材、设备、试剂和药品的申购计划进行审核,报教务部门汇总审审批。

13、负责审核本部门教学人员的各类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计划外工作量须预先书面报教务部审批。

14、审查本部门教师的调课申请,并报教务科审批。

15、按学院和教务部门的要求,组织本部门的各类教学资料统计、上报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16、临床医学部负责院内临床见习的组织实施,协助教务部做好各实习基地的实习质量监控管理工作。

17、审核本部门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申请,并向教务和人事部门上报有关材料备案,报主管院长审批。

18、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19、做好本部门教学督导工作。

三、电教实验中心职责

1、负责对本中心实验人员的行政领导,组织本中心教学人员的政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本中心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制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工作总结,保证实验教学以及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实验人员在业务上归各部相关教研室领导和指导。

2、负责管理和维护全院教室和实验室内电教设施,并负责安全工作;负责各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的保管、使用、维护、保养和安全工作,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出和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3、负责全院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人员的调度使用,合理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

4、协助公共学科部、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部及相关教研室共同做好实验室以及中心研究室的规划和建设。

5、经常检查本中心的日常实验教学工作,组织实验教学质量分析和实验教学经验交流,及时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督促本中心各实验室的实验人员认真参与相关教研室的教研及科研活动。组织本中心实验人员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开展实验教学专题研究。

7、负责规划本部门实验人员的结构与数量,制订本部门实验人员的进修、培训计划,并对实验人员的考核材料评审签署意见,报教务和人事部门备案。

8、审核本中心实验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申请,并向教务和人事部门上报有关材料备案,报主管院长审批。

9、参与实验课程的实验教材选用或编写补充教材(讲义)。

10、在公共学科部、基础医学部和临床医学部教研室的指导下,拟出实验教学所需的教学器材、设备、试剂和药品的申购计划,每学期定期报给教务部门和学院审批,由教材设备科统一组织采购。

11、负责审核本部门实验人员各类教学和科研工作量。

12、按学院和教务部门的统一要求,组织本部门的教学资料统计、上报和实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13、负责教学仪器设备的维修;试剂、菌种、耗材的保管。

14、协助各教研室教师制订实验教学计划。

15、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16、做好本部门教学督导工作。

四、教研室职责

1、认真执行教务部及所属各部下达的教学任务,根据本教研室师资教学水平的实际情况,公平、合理地安排和组织教师任课和承担各项教学任务,切实组织好各教学环节,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2、制定本教研室的学期和政治、业务学习计划,按照上级和学院有关规定组织本室的教学、教研、教改和科研活动。

3、审定本教研室所承担各门课程的学期授课进度、计划,定期检查教案、授课进度计划执行情况和课程教学质量,经常组织教研室教书开展教学质量分析和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4、做好相关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相关实验室实验模型、标本和教学设备添置计划,做好样本陈列室的建设计划。

5、按教务部门的安排,严密组织、合理安排本教研室所承担各课程的日常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见习教学;学生平时辅导、考试和考查工作。

6、检查本教研室教学人员执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和听课制度的执行情况,经常组织公开课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7、拟定本室教学人员的进修、培训计划,并报所属部审批,并报教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备案。

8、负责本教研室教学人员的考勤、考核,统计和认真审核本教研室人员各类教学和科研工作量。

9、组织本室各类人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改革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并督促其按时完成。

10、负责对外聘教师的日常教学业务管理。

11、完成学院、教务部和所属各部门交办的其它任务。

12、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五、实验室职责

1、根据本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组织制定和实施学期、工作计划,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2、组织本室的政治、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负责室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督促室内人员执行工作规范,并检查、考核室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

3、协调本室各课程的学期实验计划,协助中心安排本室各项实验任务。

4、具体组织所属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督促所属实验员做好仪器设备的经常性维护和保养以及场地的保洁工作。

5、申报本室所属仪器设备的购置、维修、报废等计划和实验材料、低值易耗品的购置计划。适当参与仪器设备和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验收工作。

6、协助中心做好对本室所属仪器设备的财产登记和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7、负责经常性地检查实验室防火、防盗、防水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8、组织本室人员参与编写所辖实验指导书和报告书。

9、协助中心组织校内外技能培训与考核工作。

10、完成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13、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第三篇: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我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及学习后的改进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闭卷考试、观察、检测等手段,通过学习我觉得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主动地自主学习,离不开学习的评价机制。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信息、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评价要“遵循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适应地理学科教学评价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多形式的需要,调整、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地理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以往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地理教学课、活动课、课外活动等等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新的平台和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改进的尝试,具体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学习档案袋评价。指导学生收集个人的地理学习作品及成果,建立档案袋,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评价。档案通常在开学初建立起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档案袋,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好的作品分类装入档案袋中,如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读书笔记、文章以及手工制作的成果等。如:我的制陶和造纸作品、我收集的地理小故事、我制作的成语卡片、我画的大运河示意图、地理长河中我的画卷、我出的一期地理专刊等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档案袋认真维护保管,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年级中进行展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及时予以评定,并写上客观的、公正的、发展性的评语。成绩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成绩稍差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商量改进的办法,避免在全班面前对较差的学生进行口头批评,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老师也可以把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档案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并把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汇报,共同分享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档案袋评价方式的推广很有意义,它能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此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档案袋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克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片面强调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特别是对那些爱动手的学生,则给了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机会。

第二:个人学习资料册评价。地理课因为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经常需要学生针对某些地理问题自己去搜集、查找一些学习资料,以弥补课本内容的局限。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查找或图书查找,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影印资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实物资料。并且按照查找资料的内容分类整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地理人物或按照地理事件的分类装订成册。上课前使用它起到预习作用;课后重读,可以起到复习作用;平时多浏览,更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个人学习资料册和档案袋的区别是:档案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资料册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平时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依据。坚持个人学习资料册的使用,既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从中锻炼了学生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日常学习表现评价。例如:上课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探究及主题活动的表现等等,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评议的方式,并且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在评议中甚至发生争议和冲突,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班主任老师和课任老师合作,使学生学会比较、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进步。

第四:课堂纪律评价。在课堂中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可以采取民主评议,即小组评议与任课教师评议相结合,从而约束学生的行为,保证稳定的课堂秩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五:持续激励式评价。对进步幅度较大的同学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只作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鼓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

第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参加校、区、市期中、期末统一考试,并且把期末成绩折合成一定的比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的各种评价方式,特别是档案袋评价使学生清晰明了地了解自己在地理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坚持实施之后,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又可以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积极性,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新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新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评价要为教学服务,推动教育的发展,推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就是要通过评价给予学生快乐,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强大的动力,从而激励、推动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给出,教师充当着裁判者的角色。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是学生探究科学的合作者,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但不再是独裁者。教师与学生科学学习交往的时间虽然很多,但还是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空白。况且,每个教师总是会受心情等主观因素制约,影响评价的客观、公平。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多人参与学生评价的方法。例如学生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后,让同组同学评一评自己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参与课后调查、实践后,让家长或接触的社会人员来评一评;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后,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作为能动、鲜活的个体,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有看法,因此,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评一评。这样,同学、家长、社会人员、教师和自己都成为了学生的评判者。通过这么多人的眼光去评价一个学生,再合并这些人的评价结果,我想应该比以前只有教师评价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性。

二、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过去评价学生以一张试卷定好坏。其他人也只看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评判学生。这样其实不能如实反映学生一学期的真实情况。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一路里是认真的,取得优秀成绩是必然结果,获得他人表扬是理所当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偶然一次取得了优秀,也被人赞扬,这样就使这部分学生淡化了自己的缺点,一直抱着不努力学习也能取得高分的侥幸心理,不能扬长避短,从而荒废学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勤奋刻苦,因一时疏忽,失去了优秀,就被人认为是差。导致这部分学生心灰意冷,丧失了恒心与信心,平常的表现也一落千丈。因此,我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增加了一些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

1、跟踪评价。既然试卷评价遗漏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就要跟踪学生的发展轨迹进行即时、即现评价。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作业袋,把他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放进去。例如把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他人对自己的即时评价,课堂、活动中自己的问题、想法和独特见解等,标好日期,都收入到作业袋中。看着沉沉的作业袋,也就显示了学生深深的科学历程。

2、作业展评。科学课的作业,根据课程特点,主要是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小制作、实验报告、调查资料等。这些作品是反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把每次课文中的实践性作业都布置学生认真完成,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不管好坏都要上交。例如《热气球》一课,布置学生制作竹蜻蜓,学生作品交上来后,我带领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飞,竹蜻蜓成功升空,学生的评价也就出来了。再如《听不见的声音》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超声波的资料。然后,组织召开讨论会。先小组交流,再推荐全班交流。学生交流过程中,作业好坏也就出来了。这种作业,都不是直接给出评价,都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实际应用中自己显现出成绩来,然后把所有资料存入作业袋。其他学生在观赏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作品的优劣就一览无疑。而每位学生通过展览,能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缺点,从而取长补短。这样的评价,无须一句话,就对学生以激励或鞭策。

3、口试或笔试相结合评价。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基本知识还是要记忆的。我在每节课前或后,会找来同学,以口试形式及时测试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在单元结束后,记忆内容较多时,以小练习等笔试形式进行评价。

4、评语评价。成绩报告单的评语,让同学从冷冰冰的等级分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评语中有表扬,有鼓励,同时饱含着老师的期盼之情。科学课中,同样可以用评语评价。我设计了如下这张评价反馈表。

在师与生、生与生、家长与学生中都可以用。长辈的评价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同学间评价为了避免互挑毛病,影响团结,以发现对方优点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参照课堂教学的要求,反思自己的表现,可写出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新标准说: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需要对学生作出以上评价,要改革评价内容和评价时机。

首先要改革终结性评价的内容。不能单纯考查对科学知识的记忆,要增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题目。要屏弃一些狭窄的单一性答案的题目,增加开放性试题,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追求试题答案的多样性、新颖性和独创性。要打破试卷的狭窄性,注重科学知识的延伸性。甚至可以出现一些学科间整合的题目。例如:《植物和环境》一课,调查校园中树木的生长情况,学生不但要考察树木的现状,而且要运用旧知分析形成现状的原因,更要注意形成原因的多样性。这样的评价内容,体现学科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注重题型、时间的开放和地点的开放。

其次,更加应该重视学生参与整个学习科学的过程的评价。如在参与实验操作时,表现出来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参与情感、闪现出来的独特见解、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领导能力;在常态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等。汇总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显示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方面的才能。对这些及时点评,才能体现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例如:《太阳高度和气温变化》一课,观察和记录教室内一周的气温变化,则不仅要检查学生分析的结果,更要检查学生是否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记录温度,小组的同学是否能互相提醒,合作精神好不好。就是加强过程评价,削弱结果评价。

不遗漏学生每一刻的每一个优点,让它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老师、同学的即时评价,感觉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听到赞美自己的声音。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到快乐无比。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快乐中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快乐中提高科学素养。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

日常行为观察评价

日常行为观察法是指在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井由此大致判断学生达到某种等级水平的办法比如: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测评不能像认知领域那样要求学生给出最高表现,也没有标准答案,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学生在情感领域的发展水平总是表现在外部行为、习惯上,因而可用观察法来测评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水平。

活动性表现评价

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能力,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激励学生进步。表现形式可以采用等级评定加描述性评语,此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在评价中应该注意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法。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展示、表演、竞赛、评比、观察、检查、评语等。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方法我觉得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但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要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第四篇: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8)启发法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却有其特殊的作用。 有哪些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运用技术的教学

从教学活动特征可将模式分成以下五类: “指导──接受”模式; “自学──辅导”模式; “探索──发现”模式; “情趣──陶冶”模式; “示范──模仿”模式;

1.你觉得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反思呢?(15分)

答案: (1)回顾教学事件,保持“反思”习惯。(3分) (2)保持“学习”的习惯。(3分)

(3)教师叙事(3分)对每点加以说明的,各点增给(1-2分)

2.请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各需要反思些什么。(11分) 照参考答案

(1)就“教学前反思”而言,教师的

“教学反思”意味着:上一节课或在更早的时候,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等等。(4分)

(2)就“教学中反思”而言,需要反思的是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去应对这些教学事件,而我这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等等。(4分) (3)就“教学后反而言,意味着刚才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暗示了什么?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等等。(5分)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2.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入学之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就成了主要的教育者。教育者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的精

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者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它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3.教育措施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内容是不相同的,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教育手段指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如教师教具、实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 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 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活动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

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比如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等,都属于这类现象。当然,有些教育现象既是教育社会现象,又是教育认识现象。比如,制订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等。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包括教师、学生、

二、小学教育的性质与特色: 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就是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儿童、青少年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重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女童、边远贫困山区以及少数民族的教育都应该得到保证。儿童、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基础教育为人的健康成长、人的社会化创造了机会,勾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问。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儿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工作和服务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身体素质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办好了,才能确保更高一级教育的顺利开展,才能为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颁布了大量的教育文件和政策,要求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的、逐步上升的过程,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必须建立在小学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对于受教育者个体来说,小学教育是个体整个教育和学习历程的基础,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因此,要加大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连贯性与衔接性,就必须增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因而,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小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小学与初中教育的衔接。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辅助教材

四、小学教育的作用:

1.小学教育对教育对象的作用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占据特殊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

(1)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2)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开端。这个时期,儿童具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全面和稳定。因此,教师在儿童这个发展阶段应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养成认真负责、诚实、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性格;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感知力,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儿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注意能力。小学教育是人的~生中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使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形成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通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儿童不仅形成了对世界、对自然的初级看法和认知,而且逐步了解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原则的认知,能进一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2.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要创造条件,保证子女接受法律规定的教育。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3.小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小学教育的目的(辅助教材P11-14) 1.小学教育目的的含义

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产生怎样的结果。这种教育目的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2.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和结果是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最根本的问题。教育目的对培养人的标准的规定及其所体现的超前性,使它具有导向性,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培养目标。人们确定小学教育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引导受教育者向期望的方向发展,改变盲目发展的情况。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因此,小学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受教育者还是对整个教育活动本身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小学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待,是人们的需要和愿望的反映。 (3)评价作用

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3.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历程

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目的在当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 人才培养起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对以后的教育目的的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六、小学教育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指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过若干个案的研究,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个案研究一般常同典型调查结合进行,进行的步骤与调查法类同,包括: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观察、调查,收集资料;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2.行为研究法

行为研究法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它主要用于观察、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分析研究、探求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 3.调查研究法

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 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

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研究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感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5.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是指教师根据自身日常教学经历进行的理论总结,是一种较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随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其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洞幽察微。教育随笔有助于培养和激发教师的理论研究兴趣。

一、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思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

二、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 1.纵向反思

即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 2.横向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境界。 3.个体反思

个体反思有多种类型。

(1)课后思:即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心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 (2)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月后思:对于教师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

(4)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进行宏观反思。 4.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或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写随笔短论随笔短论是指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以及教材等其他相关教学因素有理有据地发表议论,

这是教学反思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反思预案的“实”与“虚”,反思教学行为的 “得与“失”,反思课堂效果的真与“伪”,反思成功的课堂,也反思失败的课堂等。把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独到见解、对课堂的最新认识、对教学行为的自我审视做及时性、建设性地记述,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积淀,并有效缩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差距。 2.做案例点评

案例点评,以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教学案例为目标,抓住其中的要点

(或要害),实施“点击性评论。可以回眸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断,可以反思令人遗憾的失误环节,用心揣摩,透彻剖析。自我点评与他人评议同台,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同构,情感的释放与智慧的提升共融,借此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锤炼 其专业能力。 3.写备课经历

这是近年来才被大家认可的一种教学反思形式。写备课经历,可以就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一个教学事件的设计、一个教法或学法的预设等,写下自己怎样采集他山之石”,记录自己怎样集腋成裘”;写下思维的灵光一现,写下内心的感动和感悟,写下自己的迷惘和遗憾。不要贪大求全,不要平铺直叙,更不要 记流水账”,不需要粉饰性地加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 4.讲教学故事

这种反思活动,可以促使教师的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其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每一次教学活动、每一节课,几乎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教育教学故事,教师要特别注重即时记叙那些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故事,原汁原味最好,真实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5.写教案反思

教案反思又被称作反思教案,即在教案付诸实施之前或之后对教学方案的解读和完善。教学预设从尘埃落定”走向教育反思,是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应该把解读教案和完善教案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要通过反思教案,把自己对教材或教法的心得感悟,把最新的教学创意及时“记录在案,并使之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备忘录。

四、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有助于教学研究的深入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Et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实践智慧不等同于教学经验,因为它是对教学经验的理性认识;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因为它关注的是具体化、情境化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更新观念,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标准评价不同学生,达到不同目标,实现人人学有所成的教学目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方式注重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善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建立自信心,认识自我。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更新观念,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

2.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十个手指伸出都不一样长,何况是一个班的学生呢? 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不

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从而达到不同的目标。 3.注重评价语言,展现评价的激励功能 (1)评价语言的亲切性; (2)评价语言注重准确性; (3)评价语言充满激励性; (4)评价语言充满人文关怀。

4.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

通过即时评价,教师可以把握课堂学习状况,调控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可能挫伤学生自尊心与错过思维训练的好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采用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间的讨论和评价,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5.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发挥评价的交流功能 (1)鼓励自我评价

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对达到的目的程度负起责任时,他才是真正的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方面真正的负责。 (2)互评

互评是指互相评价和反馈,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或作补充,并陈述出自己的理由。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2.情境教学——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内容,创设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

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前苏联教育家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明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可见教学的情境创设既是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评价一堂课上得好坏重要标准。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采用以下8种方法:(1)生动讲授法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因而生动的讲授是创设情境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要求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2)观察演示法:通过观察、演示,进行小实验、小操作等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 (3)组织讨论法

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它的效果是单纯讲授所不能替代的。课堂讲授中适当组织讨论可以创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积极和谐气氛。

(4)质疑问难法:老师通过有目的设置疑问,创造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

(5)联系实际法

联系实际法,是学生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音、美配合法

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讲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的美感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7)实物刺激法

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课堂教学中去,创设一种刺激氛围,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或学习创作欲望。

(8)师生感染法: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去塑造学生的情感。这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上传: 贺贻松更新时间:2012-5-23 15:41:38

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根据对平时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信息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同步教学法、探索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一、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却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原理、计算机的组成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讲文件的复制粘贴。

二、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运动技巧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也是一种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面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

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同步教学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同步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等。而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义。此教学法有两种应用模式。

第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很广。如讲文件的保存,这是讲windows基础操中的重点兼难点之一,教师在讲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操作,边操作边向学生讲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类型等在保存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带着学生反复操作,还可轻松地向学生讲清楚“保存”与“另存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求计算机教室装有计算机投影仪,这对有条件的学校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一种教学模式为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首先教师讲解或演示一遍,使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更为广泛的学校,因为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不需要计算机投影仪,但这种方法教师比较累。教师在教学讲解时,除了讲解具体功能及作用外,由于学生没有直观的视觉参照,还要强调每一步操作鼠标所指向和点击的具体位置,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操作,教师要找好参照物或说清楚具体方位,也可让相邻同学互相帮助找。这样,其教学效果与第一种教学模式完全一样,还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生任务。这种方法最好在学生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情况下使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起好引导作用,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探索式教学方法多用于趣味性强、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

五、任务式教学法

任务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任务式教学法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完全一样。任务在含义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操作数量上的任务;一种是操作速度上的任务;一种是操作质量上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主要有:一种是全体同学都按同样的要求完成任务。这主要是指教师在讲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如:窗口的使用,创建文件夹,保存和打开文件等;另一种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别完成难易程度不一样的任务,如学生学完指法后,优秀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输入速度每分钟80个字以上,中等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输入速度每分钟50个字以上,而差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输入速度每分钟20个字以上。 以上是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五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非独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迫切需要广大在信息技术教学一线上的教师结合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实际情况去探索、实践已知的和未知的教学方法及应用模式,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和推广。

二、主题活动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具体来说就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法,只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是属于启发式的、探究式的学习,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上一篇:传销骗术如何识破下一篇:创业教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