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学段教学目标

2024-05-24

初中音乐学段教学目标(精选8篇)

篇1:初中音乐学段教学目标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初一学段目标: 歌唱:

1、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2、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3、能够正确演唱课堂所学的歌曲。欣赏:

1、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并能判断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

2、能记住2-3首课堂所欣赏过的主题音乐,并说出曲名。创编:

1、能够为简单的人物或画面选配音乐或创编配乐。

2、能够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

初二学段目标: 歌唱:

1、能用自然放松的状态主动参与到各种演唱活动中。

2、能用正确的换气演唱,并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音乐内容。

3、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欣赏:

1、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根据个人的认识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评价。

2、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创编:

1、能够为简单的旋律进行填词。

2、能够试着用各种形式表演歌曲内容。

篇2:初中音乐学段教学目标

3-6年级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参与合唱、齐唱、轮唱,并且能对指挥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有基本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了解变声期嗓音的保护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方法。同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出简单的、基本正确的评价。背唱4-6首歌曲,包括1-2首民歌,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的小片段。

7-9年级,主动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习基本指挥图示,对指挥的“起”、“止”以及表情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反应。学习变声期嗓音保护的要求,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学会分析作品的特点与风格。在音乐表现方面的情绪、意境都要有提升,同时能对自己以及集体的演唱做出简单的评价。背唱2-4首歌曲,1首民歌,1段地方戏曲或京剧。

篇3:初中音乐学段教学目标

一、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和要求

1.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音乐课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艺术性的课程, 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感悟相结合, 在实践过程中更加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具体”、“明确”、“科学”、“多元”、“可测”等原则。所谓“具体”、“明确”, 就是要求教学目标设置的每一个步骤, 这些步骤如何调整, 以及每个步骤所要达到的要求都是具体的、确定的。所谓“科学”, 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保持特点、发现亮点。让学生既要学得会, 也要学得好。所谓“多元”, 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忠于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 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音乐课程的内容。并且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方法, 使初中音乐课程多姿多彩。所谓“可测”, 就是要求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效果是经得起学生认可和课后考查的。

2.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音乐创造力, 这就对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教学主体的角度来讲,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表现形式。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 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应具有层次性和明确性, 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 从教学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讲, 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渐进的。既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课程的要求, 又能体现当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各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自称体系, 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另外, 初中音乐课程的艺术性和体验性要求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一定要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和引导者, 在具体教学实践时可根据学生特点向学生示范相关的目标行为, 从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有章可循, 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二、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新课程改革纲要将教学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具体到初中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中, “知识与技能”目标规定了初中生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中需要学会的科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强调了学生通过音乐学习,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感受性和体验性。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过度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的弊端, 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情感价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从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初中音乐教学目标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也是传统音乐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对所学习音乐的全面掌握, 其中不仅包括音乐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表演体验, 也要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音乐所涉及的创作背景知识、文化内涵、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

2.过程与方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 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方式被引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来,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使得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呈现多样化。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像结合的优势, 营造互动体验式的课堂氛围, 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接触方式和感性体验, 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标准在对中学音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阐述是重点涉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几个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都具有主观性、抽象性、不固定性, 学生在音乐学习时很难自主的把握和培养。这就需要音乐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课程中将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等技术具象化、形象化, 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体验, 以增加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情感。

篇4:初中音乐教学目标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目标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13

近年来,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也处在不断变革之中,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取代应试教育教学体制登上历史舞台。和应试教育“考试至上”的教学观念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力量。作为教学改革重点阶段的初中教育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音乐、美术一类的艺术性非考试科目开始得到重视,不仅学时得到保证而且对于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调整好自身的教学心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音乐的教学目标所在,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做好教学工作。

一、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是一种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将情感融入音符和旋律之中,是一门感性、抽象的艺术,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音乐可以划分为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的音乐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旋律特点。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初中音乐课本中所涉及的音乐类型广泛,并且考虑到学生智力发展和审美水平的不完全,初中课本中所涉及的音乐内容大部分较为简单,并且初中音乐主要是以愉悦学生身心为基本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就是利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放松。

首先,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载体,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旋律和歌词为媒介实现自己与歌曲创作者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互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情感积极向上,思想阳光或者是充满教育意义的歌曲让学生进行欣赏。例如《欢乐颂》《爱的奉献》等;还可以添加进一些爱国主义歌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其次,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欣赏可以释放学生的精神压力。从进入初中开始,学生的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压力也就相应的加大,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力,音乐这门科目因为不涉及考试,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灵活性较大,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展现美的所在,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放松,重新调整学习心态,从而为接下来紧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二、完善个性和人格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和身体快速成长阶段,并且在此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逐渐成形,如果期间受到不良精神的影响,或者自身期待受挫后都会导致个性和人格的部分扭曲。而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表现艺术具有影响人心灵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和人格,或者是最大限度的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首先,从学生刚入学开始,教师就要借助音乐辅助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建立。虽然创作时代和创作者个性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情感导向的歌曲产生,但经过时间的沉淀所留下的大部分都是具有良好精神和价值导向的歌曲。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性的选择一些音乐,并且引导学生找对情感欣赏角度,以此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满足学生的情感诉求,进而引导学生从歌曲中获得力量和正能量。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来尽可能的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众所周知,大部分心理治疗过程中都会运用到不同类型的音樂,以此来引导咨询者进行情感的宣泄或治愈。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不会如心理咨询师一般专业,但教育心理学部分的知识足以支撑起此部分的教学工作。例如对于性格冲动易怒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多听一些柔和、清新的歌曲,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内向、自卑性格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择旋律跳跃活泼的歌曲;对于悲观、消极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择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歌曲……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尽可能纠正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健康的心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反而会逐渐的退化,这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初中阶段就是学生想象力退化的一个分水岭,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技巧性、刻板化的知识内容占主导,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背诵和技巧训练,反而忽略了自身想象力的锻炼。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的主观性,不断唤回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对于初中生来说,大部分都不具备音乐欣赏天赋,尤其是遇到古典、原生态音乐时更容易找不到欣赏角度和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将歌曲的创作所处时代特征,创作者的个性特点讲给学生听,从而给学生一个欣赏背景铺垫,然后结合歌曲的特点给学生讲解欣赏角度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体会到歌曲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例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以背景黄河流淌时波澜壮阔的场景为依托,自然而然的在脑海中形成,甚至是水的轰鸣声都可以宛如在耳边回旋。

其次,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基础后,教师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自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不告诉学生歌曲名字和特点,让学生进行盲听,并且根据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并形容出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在听取学生想法后再进行总结。因为音乐是一门主观性的艺术,所以学生感受到的情感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性的否定某一种想法和观点,如果学生思维导向出现根本性错误,教师可以给予纠正,对于其他,教师则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

篇5:初中音乐学段教学目标

阅渎教学,落实学段目标,体现学段教学的特点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丽阳乡中心学校 黎吉件

一次我镇举行青年教师“六个一” 比赛活动,我就是选手之一,当时我选的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儿童认知水平,我做了“精心”的设计。预设是美好的,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然而,一篇课文教完了没有多少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没有多少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词语,更没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出作者的写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我失落地退出舞台,我的课与预想的效果甚远。这令我始料未及。我困惑,为何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我对这个问题不得不反思。

难道对教材把握不透?不对呀!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深入钻研教材,通篇课文我朗读了几十遍直至背诵下来,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放过;接着查阅了大量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包括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历代图片、圆明园的建筑风格等;然后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突破的方法等。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难道教学方法不恰当?为了上好课什么引情导读、课件演示等许多特级教师的一些手段我都用上了,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我百思不得其解。

现今我在做“文本细读”课题时,认真的学习了新课标,进行了比读(原版与修订版),让我豁然开朗:

中年级阅读教学可定五项: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

3.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

4.培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5.突出段落训练。

高年级阅读教学具体指标是:

1.学会预习课文,养成预习习惯;

2.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3.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4.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习浏览,拓展阅读。

原来阅读教学目标没有把握: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的学段目标落实不到位。

细细想想,是啊,目前小学阅读教学模式大同小异,不就是激情导入,让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然后再读课文,重点往往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感悟上。语文教学千篇 一律,忽略了各个学段的的特点,没有落实各学段的目标,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费时、低效。我这节课也莫非如此?

五年级属于高年级(第三学段)学段,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 篇章训练”上。那么在本课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段目标,体现学段教学的特点呢?

1.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读笑话――《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引情则导致毁情。其二,圆明园的毁灭与昔日的辉煌学生完全能够自读自悟,我硬是通过课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一个来回。其三,学生早已明白的东西(内心有想法),我没完没了分析,真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地方,我一笔带过。(如:为什么说这一园林是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教师应该抓住这句话,通过引读、品读、赛读等形式进行品读感悟,然后通过师生对话交流,把圆明园的“辉煌”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那么本阶段本课的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哪里?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还是应该从检查、交流学生自学结果开始,从检查中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困惑,并根据学生需要的解决的疑难问题,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新的阅读方法。这样做正是不同学段(三四与五六年级)阅读教学区别之处。

2.把它落实在教学中的实处,还要探寻适合本学段的特点的教学策略

(1)抓预习,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要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扎扎实实抓好预习工作。我班的学生是我一手带出来的,知根知底,他们的语文能力有一定的“厚度”,同时对新课文也有预习的意识。因此,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有疑难的问题。但是,从课堂的进行情况来总结,学生预习不太理想,如:第一段的“不可估量”的“量”读成了“重量”的“量”。为了避免预习流于形式,以后在新课进行前,我一定要组织学生互相检查。

(2)紧扣中心,板块推进。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分来那个大板块,一是描绘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二是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却为花三个自然段详写它昔日的辉煌?这是本文的构思巧妙之处。紧扣本文中心“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分两大板块细读文本。首先让学生带着疑问“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激发美感。正因为圆明园它是那么的“美”,所以它的“毁”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学生们的愤怒与惋惜之情自然地溢于言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学生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感受。这样做从而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又进一步领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写法。

(3)创设情景,换位思考交流。

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通过抓重点词句“侵入、闯进”“凡是能拿走……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进行品味,感受侵略者的野蛮、贪婪。然后创设情境,采取不同的角色对话交流“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王公大臣或是士兵,或是京城的老百姓”等,你又会怎么做?“现在面对耻辱的历史,我们又应该怎样做?”阅读是个性的载体,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被调动起来,情不可抑,学生就敢想敢说。同时也解决了高年级的学生不爱发言的表面现象。

(4)多媒体从旁辅助,实现拓展阅读。

篇6:高年段如何落实阅读教学目标

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笔者感到语文阅读教学学段目标不落实、年段特点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语文老师的辛苦付出与成效不成比例。以下笔者以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高年级阅读教学定位不准,原因何在其一,目标定位不准,解读课标不足,学情分析不够,理解教材不透,更有急功近利的问题。部分老师的心愿是好的,总想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忽视了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教师不停地扩充课堂容量,加大难度,超纲超标。也有些老师则“浅”化了课堂,“淡”化了语文味道,于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对教材理解和使用不到位,是平时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越到高年级,教师钻研把握教材方面的问题越突出。一方面,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大量新课文,可供学习的相关资源却不如老课文多,使得部分教师在理解教材上出现了偏颇;另一方面,高年级课文名家名篇多了,有了一定深度,这对高年级语文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情况则是,有的教师忽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挖得过深,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其二,没有针对学生和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哪些是学生能够自读自悟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巧妙引领、提升的?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明确地思考。学生早已明白的,老师还在没完没了地分析、提问,真正需要老师帮扶的地方,却一笔带过。

一方面,教学策略失去年段特点,缺少层次性。例如,在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课堂上,教师都提出让学生“划出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说四年级在老师的提示下悟情悟法,那么经过两年的学习实践,学生理应知道为什么要划出这些句子了,这种方法理应已经内化成学生的能力了。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如引领学生带着要探究的问题,自主读书,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独特的认识。另一方面,老师们虚心好学,但往往只是缺乏思考的“克隆”,使好创意形式化。部分教师善于“借用”研究课观摩课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然而,目的不明确,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信手拈来。许多老师喜欢用自学提示,但自学提示内容欠科学,常见的就是,教师把一个个问题搬到投影上,或者把教学环节从纸上搬到投影上。自学提示应提示什么?真正要考虑的应主要是学习方法。

其三,部分课堂语文能力训练流于形式,不能面向全体,不能落实到位。经常可以看到,课上老师找一两名学生说说主要内容就行了,当学生说不好时,教师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简单些,再简洁一些”,于是有些学生就把要点简洁下去了,其实他并不知道怎样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蜻蜓点水。有人喜欢热热闹闹的课堂,活跃的课堂。殊不知随着年龄的增加,真正应该活跃的是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观察和教学质量监控来看,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容乐观,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尽如人意。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或缺少自信,很多老师不敢或不愿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有的课堂上的质疑也就是走走形式。甚至在有的课上,学生明明预习了,或已经第二课时了,老师还在让学生交流看题目时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于是顺乎教师意愿提出早已明白的问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落实起来困难重重,老师的设计考虑的多是便于顺顺当当地教学,有的设计很有创意,但仍是“牵着学生走”。预习了却不交流检查,无法预知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状态,缺少相应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检测。

二、高年级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目标,体现学段特点

(一)强化目标意识,了解学段特点

1.研读课标,为高年级语文教学定位。

与第一、二学段相比,第三学段要求更高更细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高年级主要是篇章教学。它所承载的任务更多,理解性阅读比中年级加强了,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要整体把握文章,感受作品中的形象,领悟表达方法,逐渐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淀为语文素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学段都有的内容,需要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不同。例如,默读,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了,中年级是“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则加入了“默读有一定速度”。由此看来,到了高年段,课堂是不是更应该静下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静心读书,静心思考呢?再如,老师们在研读课标时,更多的还是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了各学段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要注意的。

2.研读教材,理解到位。

高年级的篇章教学,需要整体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研读教材,要高站位,不能只关注一课,要研读年段之间、单元之间的关系;要研究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来丰厚课堂;要研究教材与听说读写训练的关系;要研究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要研究每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可供学生借鉴,对学生形成什么能力提供平台。

3.找准学生起点,设置准确的课时目标。

有人说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看你往上画什么。殊不知,不止我们老师在画这张纸,家长、亲友、媒介„„包括学生自己,也在描画。如果说入学时各张纸上的内容差距还不大的话,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有些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家长丰厚的学识、各种兴趣班、大量的书籍、琳琅满目的网络视频使他们见多识广。而有些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贫乏,家长忙于生计,学生的生活半径很小,有的家中几乎没有课外读物。所以,越到高年级,教师越应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提升。

(二)研究适合学段特点的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知识积累、方法掌握、能力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适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整体入手,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在了解文脉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提领全篇,长文短教。教学中更重视自

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1.挖掘、运用背景资料,品出句子深刻的含义。

中年级侧重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年级则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例如,对《草原》一课,学生读一遍就很容易理解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但领悟其中的民族情深恐怕就有些困难了。教师可以采用发现、探究式教学。在学生自学,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基础上,先出示一份介绍内蒙古人民平时如何待人接物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去发现“在迎接中央来的这个访问团时,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引领学生探究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究,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蒙族同胞对访问团的迎接不仅仅出于热情,更出于一份浓浓的民族情。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学会品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提出了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要求。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呢?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发现词语的特点,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想象、对比、朗读等方法。(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例如,《金色的脚印》中有一段文字:“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嚎叫着。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可以让学生思考:这几个叠词出现在句中,给你怎样的感受?(可怜、凄凉、孤独„„)边想象边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金色花》中,有两段对仙人掌开花前后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对比读,“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金黄色,12个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从前后用词的对比中看出,不同的词语、不同的描写,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从中学生能感悟到语言表达的魅力。

3.关注表达,迁移习作。

对比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高年级明确提出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阅读中习得方法,才能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文本,发现表达特色,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听课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讲《草原》一课时,把本课感悟表达方法的侧重点放到了观察顺序上。其实,这种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学生在中年级就已学习了,到了高年级,本课的侧重点应放在体会作者写景与感受紧密结合的写法上。老舍在表现草原美景的同时,更多表达的是他独特的个人感受,或想高歌一曲,或想低吟小诗。这不正是高年级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范例吗?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源。品味好的题目,既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又可以使学生学习为自己的文章拟题;探究文章的构思、结尾的精妙,使学生既得“意”又得“法”,学会为自己的文章精心布局;欣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使学生认识到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修辞,可以准确写出特点,更好地表达情感,使文章增色;感悟

环境描写与表现主要人物个性的关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侧面描写可以烘托人物。

例如,学习《桥》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发现表达上的特色。文中不但有老支书言行的正面描写,还通过汹涌而来不断上涨的洪水和乱哄哄你拥我挤的村民等侧面描写的烘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发现修辞手法对表现洪水凶猛及情况危急的作用,发现结尾的妙处,感悟到题目的含义。

例如,《木笛》一课,描写了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体现了朱丹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责任感。文中对朱丹没有眉目的描写,而侧重衣着描写: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衣衫上精心绣上了梅花。教师引领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外貌描写与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关系,体会到这有气节的梅花不正是朱丹傲骨的表现吗。这样可以防止习作中外貌描写脸谱化的现象:双眼皮、大眼睛„„

高年级在感悟表达方法的同时,要适时练笔,读写结合。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特点,选择时机渗透习作训练。除了仿写、改写、缩写,还可以写感受,可以巧妙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运用补白的方式,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又锻炼了习作能力。有些课文的结尾为读者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如,《半截蜡烛》一课,机智勇敢的杰奎琳拿着装有机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刚刚踏上最后一级楼梯,蜡烛熄灭了。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令人意犹未尽。可先品味这种结尾的好处,再抓时机,请学生续写后来的情况。

学习了《鲸》,在感受说明文用词准确、科学的同时,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尝试介绍身边的事物。从法布尔的小品文中,感受到说明文原来也可以写得这样生动,这样引人入胜。于是,《香烟的自述》《多功能水壶的述说》等一批富有情趣的小品文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

4.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高年级更应重视发展学生思维,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很多文章都具有画面感,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本描述的场景、画面。

高年级更应多给学生主动质疑解疑的空间,使学生养成善疑好问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能力。例如,学习《百合花开》一课,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比原题“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高年级更应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设计的问题有适宜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空间。还要给足学生时间去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语言表达上的,或学习方法上的。例如,学习《新型玻璃》,在学生交流合作编制的表格后,教师增加了一个环节——创设“发现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并发明了相应的玻璃”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人类的发明都源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奇思妙想。这样既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深入了,又为完成课后第3题“当小发明家,把想发明的玻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来”埋下伏笔,解决了学生写想象文的最大问题——胡思乱想,没有根据,缺乏合理性。

篇7:初中音乐学段教学目标

摘要: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教学目标中的三个方面:①知识。②技能。③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 三个维度 互动目标

教学目标:在“放下”中上升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今天要谈的例子是一次磨课时关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经历,是《惊弓之鸟》的三次教学目标确定。

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

(一)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具体的细节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中人物之间对话。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学会推理判断。

基于专家指导的教学目标

(二)1.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受推理的过程。

3.品读关键字词,引导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

(三)1.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更羸善于观察、思考、推理的过程。

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

细细分析三次的教学目标,不难看出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是过于关注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目标,如“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是知识目标,应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而“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中更羸的推理过程。再有理解更羸的话。这仅仅关注的是对课文的理解,目标的设定仅仅是在“教课文”,而不是在“教语文”。何为“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吴忠豪教授认为:“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所以我们认为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制定是在“教课文”,离“教语文”目标甚远。

基于专家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有了明显的不同,第一条关注细节描写,感受更羸善于观察,从而理解其推理过程,第三条“品读关键字词,引导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这还都是认知目标,缺少能力目标,一堂课学习完了学生对某一点的语文能力还难以形成。第二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爱的真谛”,有点重复,可以和第一条目标合并。

经过专家的再次指导和行动小组的商讨,最后我们确定了两条教学目标,就是上面的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

(三),大家一致认为这两条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目标整合优化。把抓住细节描写体会课文情感与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去阅读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整合,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整合。二是目标的表

达准确和明确。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一堂课

一、两个目标足已,要一堂课一得或一课一得。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可测量性。“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这条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生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四是教学目标体现了发展性。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应该说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抓住细节描写去阅读文章的语文能力已初步形成。

篇8:落实学段目标做好起步作文教学

一、关注“阅读”激发说话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指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 低段作文起步教学应主要结合阅读教学进行, 要扎实做好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为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课内习得法。

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 课堂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很大部分。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 丰富课堂生活, 在学生理解感悟文本中提高理解感悟生活的能力。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历史、传统、民族、人文、道德、礼仪、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绝大多数配有彩图。教师在指导阅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文字内容, 也要充分发挥图画和实物的作用, 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去阅读课文, 去观察、感知事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此基础上图文结合, 学习、理解、运用文字和生活经验就会收到更佳的效果。如教学《风》这课时, 把学生带入大自然, 让学生亲身体验风、感受风的存在形式。正如文中所说,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只有树叶沙沙响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唱歌了;树木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跳舞了;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风的存在形式。学生说道:当老师的头发飘起来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和老师说悄悄话呢!当我的红领巾舞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夸我们顶呱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阅读提高了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审美和想象能力, 同时, 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2. 课外增容量。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凡是教师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 语文教学效率就高。学生的语文实践也证明, 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 语文能力就强, 学习效果就好。因此, 可以说, 只注意于课内, 而忽略课外, 工夫只是用了一半。因此,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 也应成为作文生活化策略的口号。在教学中, 我注重让学生大量地阅读, 从童话故事到成语故事;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小学生百科全书;从卡通书到图文结合, 根据学生的要求选择不同的书籍。另外, 在我班还设置了专门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采用多种形式, 如讲故事比赛、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名人知多少、我的小本本 (在阅读中所做的记录和感想) 展览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关注“生活”拓展习作时空

“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 努力找出一点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 引导学生学会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观察。

如草地上飞过一只美丽的蝴蝶, 悄悄地跟过去观察一下它那对美丽的大翅膀, 它翩翩起舞的姿态, 它自由自在地陶醉大自然的情景。春天到了, 到郊外去观察, 眼看、耳听、鼻闻、手摸、脚踩, 具体地感知春天的特点。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 校长的讲话, 教师的讲课, 父母的叮嘱, 上学路上的风景, 交警指挥, 餐桌上的闲聊, 一次实验, 一次体验, 一阵风雨, 一张照片, 一个过客, 一次电话等等。记得有一次, 二年级作文《我的爸爸》中, 我尝试要求学生一周内交稿, 让学生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 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父亲, 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听到的事情记录下来, 从而写出一段生动而深刻的纪实小作文。最后, 学生的那种可爱、天真全都跃然纸上。在生活中学写作文,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意生活, 善于观察, 真心去感受生活, 作文就会成为他们忠实的记录者, 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生活的滋味, 丰富敏感的心灵。

三、关注“想象”激活习作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指出:“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激发想象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写进“总目标”, 并与“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摆在同样的位置, 所以, 想象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 就会找到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阅读需要借助于想象, 写作更离不开想象。有了想象就可以使文思纵横驰骋, 凌空翱翔, 从而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有了想象力, 就可以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甚至广及天上人间、古往今来, 创造出种种现实图景和神奇幻象。如学了《坐井观天》, 可让学生续编故事的结尾:想想青蛙最后有没有跳出井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跳出去了, 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如果它不肯跳出去, 还会发生什么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得以发挥, 个性得以发展创新。可见, 想象力与阅读能力、作文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四、关注“积累”丰富习作泉源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的学习更强调积累、内化, 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行语文教材内容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而已, 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学生学习语文内容的全部。那么,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探索如何有效训练低年级作文时, 作为语文教师, 应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 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陶冶他们的情操, 并最终达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 阅读能力有限。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学生学习拼音时, 开展了亲子阅读。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读学生感兴趣的书, 在学生遇到拼读、理解障碍时, 家长适时点拨,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阅读的快乐。随着学生拼读能力的提高, 识字量的增加, 学生基本能独立阅读时, 教师可介绍一些学生喜欢适合的读物引导学生阅读。同时注意评价监督, 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成就, 体验阅读的快乐, 为写作提供语言素材。

上一篇:描写我想变成神笔马良为话题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采购合同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