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纪录片解说词

2024-04-29

党员纪录片解说词(通用6篇)

篇1:党员纪录片解说词

在路上

【开篇镜头的字幕】

选择从这里开始……

幸福也从这里开始……

那年我大学毕业,从七月流火的南方来到清爽大连工作。当时只为了心里的足球情结,和苏小明《军港之夜》中轻轻摇动的战舰。当然,看不到年轻的水兵在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却一路看到了许多悠长而空旷的上坡路,梧桐树影下不高不低的小洋楼,以及晃悠晃悠从旅顺开往大连的古老列车……

有谁能忍心拒绝这座美丽的城市呢?

劳动公园春天的玉兰,海之韵清晨的日出,深夜里东港驳船的倒影,北大桥下午比蜜糖还甜美的海风,星海广场尚未曾被围合起来的辽阔气场。万岁街,不老街,七七街,一德街,五四路,高尔基路,长春路……不知从哪个瞬间开始,我便知道自己离不开了。

离不开的还有这个给了我生计和梦想的地方。我如此热爱这里,为她感动,为她心安,为她向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反复而细致地描述每一个关于她的故事。

斗转星移,数年过去了。好像是在一瞬之间,我突然疲惫了起来。疲惫不是因为忙碌,或许是因为岁月的流转,许多东西模糊了,不只是西岗区的老体育场,不只是龙王塘的掩映亭阁,不只是老虎滩渔人码头上的轻轻海风……模糊了的,还有我们内心的宁静、笃定以及对个人理想的深情厚谊。

是我们的梦想变大了,还是我们的心胸变小了?是我们的社会现实了,还是我们的情感褪色了?是我们眼里的欲望拥挤了,还是别人的议论终于让我们变得纠结了?

然而,你可曾忘了,每当我们搭乘雨后清晨的BRT,从人民路到延安路,从星海湾到小窑湾,从中山广场到星海广场,透过车窗的一幕幕都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足迹。

我们不要忘了,这些足迹带给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多少美丽。如果你在清晨漫步一方公馆的小路,你可以听见自己最真实的心跳声,还可以触摸到在那晨曦中掠过国际游艇港的温润海风;如果你在沈阳理工大学校园听上一堂课,然后向高高的白杨树唤醒大学的美好时光,让曾经的记忆浸满书香;如果你在午后来到龙德广场,看一出王家卫的电影,你会不会想到临近的starbucks坐一坐,发发呆;如果你在阳光冬日来到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把自己完全融入滑雪圣地的狂欢,你又会不会有一种超越自我的快感…… 我们更加不要忘了,那一年,当我们风尘仆仆,穿越城市的万家灯火,终于盼来了这个家园开始在北京孕育新的希望,那份心头洋溢的喜悦和自豪又抚平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我们额头上刻下的皱纹……是啊,如果有一天卫星城建好了,城堡酒店竣工了,通州北苑项目落成了……如果城市每一个正在经历变迁的角落又遍布了我们新的足迹,这些城市会生出怎样的一种发展灵感。

如果我们不是坐在原地等待,观望,抱怨,而是伸出双手来建设,交出真心来热爱,洒下青春和汗水来浇灌,我们所坚守并期许着的美好家园,会否又让你更加无法割舍与离开。

和一方一起,相信发展的美好,相信坚持的珍贵,相信创造的生机,用耕耘家园的情意,铺筑重新建构自我价值的机遇。在大连,在沈阳,在北京,在江西,在吉林,在福建,在云南,在每一个我们已经涉足或尚未涉足的城市……一方邀你一起上路,向未来,书写奇迹。

你对这个家园有多少爱,你就会收获多少爱。家园会以你善待她的方式报答于你,会以你热爱她的方式回馈于你。

【结束镜头的字幕】(也需要配音)

如果你是太阳,就一定会从地平线上升起

2013,和一方一起

在爱与责任中,一同发现幸福的真意……

植根一方,分享百年(略加重)

篇2:党员纪录片解说词

“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白银基地”情况分析

中央电视台将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纪录片频道,每天播出4小时纪录片,频道序号为CCTV—9,新的纪录片频道将在全国范围内委托定制纪录片,全国的制片人和纪录片摄制组参与创作,开启了在“制播”分离模式下纪录片创作的新时代。新的纪录片CCTV—9对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催化”。“纪录片发展的春天来了”、“纪录片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到来了”。这是业内人士对即将开播的纪录片频道的赞誉。

中国西部纪录片白银基地的成立正是顺应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既是和CCTV—9的对接,也是打造白银纪录片产业化发展平台的需要。白银纪录片基地以制作大型的电视专题片、系列纪录片、电视剧、数字电影等为重点。以弘扬主旋律、反映白银改革发展成就、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文历史为己任,创作出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影视精品。2010年召开的“西部纪录片(白银)高峰论坛”为中国西部纪录片白银基地的成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甘肃的纪录片创作有白银的声音,通过纪录片,让白银走向全国。所幸的是,在纪录片制作方面,我们白银电视台并不落后(较甘肃省而言)。

2009年,白银电视台大胆实践,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创作了14集的大型人文电视系列片《黄河258》,今年拍摄4集纪录片《黄河S湾秘事》,规划中的建党90周年献礼片《陇原枪声》(又名《靖远起义》,5集)、反映会宁教育的纪录片《师魂》、红色题材

《大会师》、生态题材《大移民》、工业题材《铜城——共和国不会忘记》。2011年将是白银纪录片创作的有利时机。

还有部分设想中的选题正在酝酿,如反映白银城市建设为内容的专题片。如《白银蓝天梦》(白银空气治理);《我家的变迁》(白银棚户区改造);《最后的火车》(白银工业史);《黄河畅想曲》(聚焦黄河旅游文化经济带);《铜城儿女》(劳模、先进专访);《党旗飘飘》(党建工作);《红色记忆》(长征、西路军纪实);《荒漠化的省思》《宋平和郭富山》(绿色、环境、生态、人文);《绝响》(民间音乐、民间文艺);《黄河野鸭》(地理、环境);《旱塬古象揭秘》(考古)等。

中远期目标:28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会师》,反映发生在70多年前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的历史事件,史诗般的讲述那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抢救性的发掘历史资料。纪录片将历时3年,于2016年3月前完成,5月推广发行,9月拟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16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师魂》,以写实的手法,艺术的表现会宁的教育精神,以大山深处的几个点、几个人展开纪录,突出故事性(矛盾冲突的设计)、突出人物命运(人物命运的细节展示),突出地域文化(黄河高原的民俗风情),实现继《脊梁》后又一部反映会宁教育的影视作品。

近期目标:8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陇原枪声》,以发生在1932年的靖远起义为线索,反映中国共产党上世纪30年代的“谍战”故事,把我省地下党员血雨腥风的人生传奇搬上荧屏。

白银纪录片基地的优势:

1、制作优势:整合电视台的优势资源,把优秀的编导、摄像和制作人员集中到纪录片基地,打出拳头产品。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心是一个全国性机构,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甘肃省电视台)和我们有很好的合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2、机制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经营创收。

3、人才优势:影视是一个重装备、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白银基地”具备灵活、科学的用人机制,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吸引优秀的影视业人才加盟。以干事业的精神吸引人、以丰厚的补助留住人、以先进的文化培养人才。争取使白银纪录片基地成为培养高端影视人才的摇篮。

4、竞争优势:白银纪录片基地成立后,白银的地方影视制作实现了和国内、国际同行之间的“同台竞争”。我们已经走过的两年多的纪录片创作历程为我们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和教训;中央电视台即将推出的纪录片频道为白银纪录片基地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其实早在两年前,其他各地市州也积极行动起来了。酒泉台已经在央视《探索·发现》累计播出了十多集自拍节目,平凉给央视制作的《关山》已近尾声,天水的大型纪录片《渭河两岸》正在制作,张掖台的数字电影《卧佛寺传奇》正在拍摄,还有像《百年青海》、《茶马古道人家》等纪录片的推出,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请相信我们,把白银纪录片团队“扶上马”,她就一定能“淌出一条路来”。

中国西部纪录片创作中心白银基地

篇3:解读纪录片解说词的表达内涵

1 纪录片解说词的特性及功能分析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解说词能够提高一部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研究纪录片发现几乎每一部纪录片都会有解说词的出现,由此可见,解说词对于纪录片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1.1 特性

解说词的写作不能天马行空,解说词不是播音稿,并不是说只要语言流畅,文笔优美,就是一篇成功的解说词,解说词是视听作品的一部分,它与视觉画面的关系,注定了它有着独特的特点。

1.1.1 画面性

画面性是解说词的本质特性,对于解说词而言,要充分考虑与画面的结合,如果不考虑画面而只是注重解说词的表达,那么它只能算是一篇播音稿,而不是一篇完美的解说词。解说词最大的功能是辅助画面进行阐述,将画面无法完全表达的、隐藏于画面之外的东西通过解说词来呈献给观众,从而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解说词的写作必须和画面结合,画面通过解说词来补充,解说词通过画面来表现。

1.1.2 思考性

在纪录片中,画面和解说词同样重要,对于观众而言,画面是直观的,能够一眼看明白的,而解说词是文字的表述,它所承载的东西,能够让观众进行思考。解说词的写作虽然要求尽量口语化,但是口语化并不是指的解说词能够浅显直白毫无内涵,而是深入浅出,使观众在明白讲述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思考,这样的解说词就能够深化主题,加长这一部作品在观众内心停留的时间,而这样,也是一部视听作品的成功之处。比如《夜与雾》中,有一段影像使人触目惊心,画面是冰冷的黑白色调,一团一团的头发堆积成山,解说词是简单的一句话:“只有女人的头发,1千克15芬尼,用来做布。”纳粹党集中营的惨无人道和超越人极限的丑陋肮脏感就扑面而来,让人过目不忘。

1.2 功能

纪录片中出现解说词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解说词的出现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解释画面,在剧情片中,解说词起着交代人物关系、讲述故事情节、推进情节发展的功能,在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功能就显得更加复杂化。

1.2.1 叙述作用

在剧情片中,解说词最主要的功能是叙事,解说词在纪录片中也担负着这一项功能,对于解说词来说,叙事是它的最基本功能。在纪录片中,尤其是片子开始和段落的开始,解说词需要说明人物、地点、时间、事情的起始,纪录片的剧情性不强,但并不是毫无情节性,纪录片的情节隐藏在全片所有的段落中,每一段落的开端都需要将人物关系和时间地点告诉观众,对于大多数纪录片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人物关系的复杂化,而是人物或者其他生物的生存状态。这是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区别之处,如果在剧情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许需要一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的片子来表现出来,而在纪录片中,则只需要几句解说词就能够完成这一任务。比如在《我们的同一天》中,有一句解说词:“今天我们要拍摄萨沙第一次刮胡子的场景。”如果在剧情片中,可能会通过萨沙和其他人的对话或者其他方式来表现这是萨沙的第一次刮胡子,在纪录片中,一句话就足够了。

1.2.2 渲染情感

纪录片并不是完全机械的记录,每一步片子能够存活下来,都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思想或者情感,对于纪录片来说,机械式的记录只能表示这部片子的编导对这部片子毫无感情,虽然有一些纪录片是要营造出一种无机质的冰冷机械感觉,但是它的叙述和解说词绝对不会是毫无感情的,比如纪录片《夜与雾》在这部片子中,画面是冰冷毫无机质的黑白色高调,解说词是冰冷如同利刃,但是这种画面和解说词的组合,是为了营造集中营的残酷气氛,有一句解说词是:“现在池塘里冰冷的水和垃圾,把密密麻麻的坟墓填平了。水寒冷而泥泞就如我们的记亿,战争已经平息,但我们不能闭上眼睛。”语句冰冷,但是让观众的内心非常沉重,这样的句子在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所占比例非常大,对于情绪的渲染作用很大。

2 解说词与画面配合的关系

作为视听作品的一部分,纪录片解说词从文字上看,它断断续续,段落和段落之间常缺乏语言和形式逻辑上的连贯性。相比较文字的优美而言,其更加注重与画面的结合。

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结合,构成一种特定的屏幕语言。它并不只是简单的解释画面,不是依附或者从属于画面,而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比如前文提到的《夜与雾》中那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段落,画面先是一缕头发,然后是一堆头发缓慢地拉镜头,然后发现是堆积成山的头发,配上解说词:“只有女人的头发,1千克15芬尼,用来做布。”如果没有画面,只是这样的一句话,对于观众并不会造成很大的震撼;如果只有画面没有解说词,那么一缕头发和暗色的一堆头发也不会让人清楚的明白,纳粹党用死去女人的头发来做布这一让人毛骨悚然的现象,更多的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

解说词并不是万能的,很多人认为解说词能够将画面解释清楚,或者能够将故事的条理解释清楚,但是对于纪录片而言,解说词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的纪录片存在着滥用解说词的现象,将解说词作为串联整部作品的主要部分,甚至通过大段的解说词将整部纪录片讲述出来,忽略了镜头效果对于观众的直观刺激,那么对于视听作品来说,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视听结合的作品,而只是一篇优美的有声散文。

3 解说词的具体表现形式

电视纪录片是视觉和听觉的有效结合,将画面、同期声、音乐、解说词有机组合起来,形成的纪录片才是真正成功意义上的纪录片,在这几部分中,解说词和贯穿整部作品的音乐一样,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熟悉解说词的表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部电视作品中,视与听的完美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有人偏重于视觉即镜头,有人偏重于听觉即解说,但是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对于视听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会导致对于纪录片创作的片面化。

3.1 配合剪辑

纪录片的创作需要高超的剪辑技巧,对于纪录片而言,完全通过画面进行剪辑并不是唯一的剪辑技巧,很多纪录片的剪辑都是通过解说词进行转换的。声音的内在关联性在转场技巧上,属于相似体转场,并且,通过声音的连接,能够使整部片子显得优美流畅,行云流水一般。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中,通过解说词“有一种海珍品并不在其中,因为属于它的季节才刚刚到来。”将路边烧烤摊和潜水员的镜头完美地组接到一起,使这一部分显得并不突兀,如果没有解说词,只是通过画面组接的话,完全不相关的镜头组接到一起,会显得非常生硬,对于整部作品而言,就是一个明显的瑕疵。

3.2 省略过程

纪录片不同于剧情片,对于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完全可以省略,事实上,即便是剧情片,也只是显示给观众与主题、故事相关的信息,这样能够使得剧情非常紧凑,不会给人一种冗长的感觉。

在纪录片中,经常通过解说词来简明扼要地说明过程,将不必要的过程省略。对于纪录片而言,通过长镜头的方式表现重要信息是必要的,对于信息量不大但是对于连贯性有利的镜头经常是通过解说词来说明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对于纪录片来说,卓玛寻找松茸和加工松茸在东京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是次重要情节,如果要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话,就会显得太过繁琐,所以通过解说词,短短的不到一百个字就将这一个过程省略,从而进入到下一个段落,而下一个段落或许是需要解说词和画面重点描述的段落,也有可能仍旧是一个简略的过程性描述,这个主要看段落和主题的关系。

4 解说词的表达运用

4.1 同步于纪录片的画面

在以前的纪录片中,解说词与画面是不可能同步的,也就是说解说词一般都是和原有的画面独立分开,两者属于不同层面的东西,而且,解说词本身也失却一定的客观性,带有很大成分的主观色彩,大部分属于制作者的单方面热情洋溢的说道。随着时代的进步,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纪录片的解说词地位逐渐被提高。有了不同的运用方式。画面与解说相互配合的方式都是现代众多的纪录片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式。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所熟知的《动物世界》当中看出。在整部的画面中,真实世界的动物不同于动漫,他们的语言一般人也无法解读,因此需要一定的带有客观意义的解说带领我们认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长相特征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尤其在使用一些比较危险的画面或者一些正常人类无法达到的画面时,解说员需要根据自己的猜测以及一些正常的推理判断对拍摄到的画面进行一系列的解说,这也就相应的提高了解说词和画面配合的难度。而如果降低了配合度,将画面和解说词分裂开来,就容易使得两者失却一定的协调性,观众虽然看过画面,但是带有很多的疑惑,听过解说词后又不容易将之前的画面与之相联系,降低他们对于整体纪录片的兴趣,而作为本身比较客观的纪录片,虽然有画面作为衬托,带有一定的色彩感,但是相对来说会比较长,单方面的画面输入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因此解说词与画面的同步对于纪录片的魅力提升很重要。

4.2 适应于纪录片的风格

解说词是应用写作中的一种问题,专为媒体制作服务,在创作时应该保证具有完整的形象性、通俗性、精确性等的特点,不过因为不同的纪录片所需要的风格不尽相同,因此在创作时所要注意的内容也就不同。

就一些要求艺术表达效果比较强纪录片而言,在描写一些风景图画等时,需要将在解说词的创作上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于文体的形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尽量避免使用过分口语化的表达方法,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与画面所要传达的美感适时配合。比如一些地方旅游的纪录片在其解说词内一般都会运用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简短的词语对地方的特色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够了,使观众对其有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之后会为纪录片所吸引,达到吸引游客,拉动地方经济的目的。

而在一些历史纪录片中,解说词应该保证面向大众,做到浅显易懂,同时为了保证原汁原味或者是说保证纪录片的古典美,纪录片中适当的使用一些古文或者古诗等,会提升整体的表达效果。如在《故宫》这一纪录片中,有一些解说词适当的运用了一些文言性质比较浓厚的句式,为观众具体的呈现出了当时的情境,提升了解说词的内涵。

4.3 配合纪录片中其他电视元素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一般都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在纪录片播放的同时,还会有一些声音和环境氛围的配合,因此解说词要适时的与这些元素进行配合,达到比较好的视听效果。避免过分依赖于解说词,使得整个纪录片陷入说教之中。这也就是说解说词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需要将其与其他内容看做一个整体,制作者需要保证解说词不会占用大面积的播放时间,与声音做到一定的配合,在音乐或者环境氛围出现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时,解说词的适量提示作用为观众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避免将观众的想象限制在画面内容中,使得他们陷于片中无法自拔。

5 结论

纪录片有着独特的视听魅力,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同时哲理性和生动感也是不可忽视的特点,纪录片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解说词的写作有着与剧情片的念白完全不同的写作方法,在纪录片的解说词创作中,做到艺术和哲理的完美结合,这才是一篇成功的解说词。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瞰[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84.

[2]阿兰·罗森沙尔.纪录片的良心[M],1980.

篇4:纪录片解说词刍议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从诞生那天起,纪录片就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再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运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它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其基本特性是纪实、叙事、真实。而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也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是纪录片的生命。

一、纪录片解说词的特性及功能

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诉诸他们听觉器官的一种文字语言,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纪录片要想达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仅靠“电影眼睛”式的纪实手法是不够的。纪录片所纪录的对象是人和事,并最终归结为人。因而无论是在被纪录的过程还是在被理解和接受的过程,都应该有情感的负载。从这个意义上讲,纪录片需要一种诗性的语言,这为纪录片解说词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存在空间和创作表达。

1.纪录片解说词的特性

从纪录片的构成与需要来看,纪录片解说词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第一,画面性。纪录片解说词虽然要诉诸于观众的听觉,但其本质仍然是画面。因为,现代纪录片是声画一体的。这也是纪录片解说词的本质特征,对此的深刻认识将直接影响纪录片解说词作用的发挥。

第二,思辨性。虽然受众是通过听觉器官听到解说词中的内容的,但受众对其理解却是要通过理性思维。因为画面是直接的,是一种“一看就懂”的、“无需经过学习”的短路符号;而解说词则具有人类语言特性,观众需要通过理性思维的填补才能理解解说词中所表达的含义。

第三,依附性。纪录片解说词是不能独立于画面而存在的,它必须是天然的与画面相配合而存在。但这种依附性并不意味着解说词与画面的主次与从属关系,而是一种逻辑上与创作上的必然。

2.纪录片解说词的功能

上述三点特性可以说是纪录片解说词的本质特性,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使得解说词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作用,具体讲纪录片解说词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叙事功能。影视作品是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的,纪录片也不例外,解说词在纪录片的叙事过程中,能使受众迅速了解人或事的概况,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等。解说词还可以将画面难以表现的情境、意念等,通过抒情写意,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引发人的情感冲动,领悟意境的升华;同时,解说词还可以直接表达人物内心活动,揭示内心情感。

第二,剪辑功能。解说词能够利用声画之间的关系,起到转场的作用;解说词不像画面那样具有具象的造型功能,但能够间接造型,能够为无法拍摄或无法重现的画面进行补充说明。

第三,价值功能。一段富有文学性的解说词,不仅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还能让观众从解说词中领悟到深层次的哲理,加深对影片的认同感,提高纪录片的内在价值。

二、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随着纪录片发展和创作的需要,纪录片同样要有故事性及深刻的哲理性。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的纪录片,声画结合是其制作过程中的内在要求。解说词的运用,要根据纪录片内容的具体需要而定。格里尔逊曾对夸大解说词作用的现象提出过警告:“不要相信凭旁白就可以讲故事,只有结合画面及声音才能完成。此时,旁白使人不舒服,不必要的旁白更加令人不适。”[1]解说词与画面相结合,构成特定的银幕语言;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相配合,但又不依附或从属于画面。对于这样一种关系,我国著名电视片撰稿人陈汉元先生在《话说运河》一书中所阐述的非常到位。“我只想说明一点,一篇再妙的解说词,往往并不是一篇比较像样的散文。因为,它不仅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些文字看起来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因为,它不是纯粹地解释画面,也不独立于画面之外,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而是初冬、早春江面上扑朔迷离的雾。”[2]

首先,解说词要与画面内容相呼应,达到声画统一。解说词的创作离不开画面,每一段解说词都要与画面所展示的内容相关或相符。纪录片解说词的风格要与画面或主题相统一,使纪录片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协调统一。

例如《中国神秘宝藏之谜:秦始皇陵宝藏之谜》中山丘树木与秦始皇画像叠加画面的解说词:

“秦始皇从13岁继位,就开始为自己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在出巡途中死去,共修建了37年。”

这段解说词讲述了秦始皇修建自己陵墓的规模之大与历史之久。这种历史题材纪录片,其解说词具有叙述历史的功能,而且解说词的风格比较符合叙述历史的风格,较为正式、严肃。

其次,解说词不能只是对画面的重复性描述,而是要紧贴画面并升华画面内容,传达画面的深层概念或情感信息。

例如《沙与海》中,表现刘泽远一家做家务活时的解说词:

“除了天气预报,外面的世界都对他们无关紧要。”

这句解说词看似和画面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对画面内容的升华。刘泽远一家生活在沙漠中,靠放牧维持家庭收入,但他们不是游牧。唯一能影响他们的就只有天气这个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其余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这揭示出农民生活的简单与无奈。

再次,解说词所包含的信息量不能过大,要给画面和受众以表达和体味的空间。

例如《中国神秘宝藏之谜:秦始皇陵宝藏之谜》中旷野、太阳、秦陵兵马俑画面的解说词:

“史料称陵高50余丈,周5里余。墓基极深,并用铜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动的兵马俑,我们依然为之赞叹。”

随后镜头接兵俑特写和两个士兵俑的中景镜头,共8秒时间没有解说词,接着继续讲述其地宫的结构: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 …”

这两段解说词间的间歇给予画面足够的余地表现时间与空间,让受众更深刻地感受秦始皇陵带来的震撼。

解说词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是一篇完整的散文,而是间断的语言片段。如果能将一部纪录片的解说词连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不用观看画面,仅靠听解说词就能了解整部影片所表现的内容与含义,那么,纪录片就将与广播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三、纪录片解说词的表现形式

“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是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发展的。当画面与自然语言组合在一起,实现视听结合时,在画面和解说之间表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是‘声画语言结构’。”[3]

1.补充画面

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的,如果要想表现过去或者将来仅靠画面是不可能的,于是解说词发挥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

例如《中国神秘宝藏之谜:秦始皇陵宝藏之谜》在叙述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面积时,其解说词:

“秦始皇陵坐落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以东5公里处的宴寨乡,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从空中看,秦始皇陵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秦始皇陵的布局和结构,完全仿照秦都咸阳设计建造。高大的封土丘之下的地宫,象征着富丽堂皇的皇宫。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面积,引起考古界不小的震动。”

实拍中过程中,画面仅能拍摄到些山丘,观众或许能从片名猜出这是要叙述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但具体的位置却不知道,也不清楚除了要讲述地理位置之外还要讲述什么。解说词的运用,起到了补充画面的作用,使观众不仅知道秦始皇陵的具体位置,而且还对其建筑规模有了深刻的了解,扩大了画面信息量。

2.剪辑手段

记录片剪辑有时候无法仅通过画面自身完成,因此,适当利用解说词进行镜头间的组接,能使整个纪录片显得自然、流畅与和谐。

例如《西藏的诱惑》中,当叙述完一位艺术家的事迹转向下一位艺术家,由画家韩书力转向作家龚巧明的解说词:

“西藏的诱惑:同样也使作家们心驰神往,神往高原大地无处不在闪耀着的神奇的光点。一位刚届中年的女作家,因为西藏的诱惑,毅然离开了秀丽的川西平原。”

由龚巧明转向日本画家平山郁夫时的解说词:

“神奇的西藏,对国外的艺术家也富有极大的诱惑力。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就曾经带着兴奋不已的心情,踏上西藏的山路。”

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在由各种历史已久的传统的海珍品转到被列入中国人的食谱仅有30年的海胆时的解说词:

“有一种海珍品并不在其中,因为属于它的季节才刚刚到来。”

当听到这样这的解说时,观众并未受到画面由海滩上的各种海珍烧烤摊切到职业潜水员王厚喜潜水捡海胆这种切画面而造型的视觉跳跃,反而使得剪辑流畅,没有丝毫的跳跃和生硬,增加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3.升华主题

纪录片画面是镜头序列或镜头流,在这转瞬即逝的镜头切换中,想让观众能够完全领悟纪录片的深层次主题信息是不容易的。而解说词不会受制于画面的时间和空间,它可以引发观众想象与思考,这将有利于展现记录片的思想内涵。

例如《圆明园》中,在叙述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而用武力打开清政府大门时,画面为咸丰帝在圆明园中抽大烟、一系列军队交战的情景以及众多清军倒下的情景,其解说词为:

“此时,居住在圆明园中的是大清帝国第八代皇帝咸丰。在咸丰看来,西方人是野蛮的化身,不可理喻。面对来自西方的大炮和军舰,年轻的皇帝优柔寡断、束手无策,一场结局早已注定的战争即将发生。”

这段解说词让人们以画面内容为基础展开联想,从中搜索出更多的信息,引发观众深刻的思考。

联想是一种在审美感知中连带想起其它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观众看纪录片,实则是在“欣赏”纪录片。解说是语言与画面结合,营造一种适当的语言氛围,充分调动观众的思维与联想,唤起观众的形象感,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

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讲到中国人过生日为什么要吃长寿面时的解说词:

“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呢?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面条于是当仁不让的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受欢迎的生日主食。”

这样的解说词,能使观众很自然地联想到关于生日与长寿面的种种情境,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4.提高深意

纪录片之所以能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其中很关键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它所表现的深度,能引发思考,让人回味无穷。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除了要让观众得到画面美感的同时,最好能给观众以思想和观念上的启迪。因此,可以借助于解说词表现比较有深度方面的信息。

例如《失落的文明》中,有很多富有哲理意味的解说词在《希腊:辉煌的时刻》中:

“对于古代玛雅人来说,国王们的鲜血把所有人都胶着在一起。国王的献祭保证了玛雅世界的稳定,也保证了神灵的约束力和人民的信仰。他处在玛雅这个世界的中心。如果把国王除掉,那么整个系统就将崩溃。”

在古壁画和残缺的遗址画面中,配上这段解说词,使得国王对于玛雅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以深刻地彰显出来。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每集的最后都会有一段富有哲理性的总结,如在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最后的解说词:

“五味使中国人的味道千变万化,也让中国人在体会他们各自的人生况味时,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语境。在中国人的厨房里,某种单一的味道很难独自呈现,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段解说词配以五味参与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的画面,让五味不仅仅停留在味觉的基础层面,同时上升到处世为人经世治国的深层哲理层面,提高了纪录片的表达深度。

5.创造意境

意境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息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艺术想象的总和。[4]意境的获得是通过心悟,其构成必须做到情景交融。一部好的纪实片不应仅满足于再现生活,而应该艺术地表现生活。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没有情感的表现,艺术也就停止了生命。”而解说词恰好能够充分发挥听觉优势,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出画面以外的抽象思维和个人情感。

例如《西藏的诱惑》中,夕阳渐渐落入湖面,宽阔的原野上一条道路通向天边,云笼罩着高山,群鹰、太阳… …老、中、少三代喇嘛背着行囊在朝圣的路上,其解说词:

“落日,悲壮得有如英雄的感叹。面对此情此景,有人觉得迷茫,有人受到启悟,然而,却都感到心灵的震撼。

路啊,你来自何方,又通向何处?为了心中的佰,我愿付出千辛万苦;

路啊,你来自何方,又通向何处?为了心中的祈求,我愿日夜跋涉在漫漫长途……

西藏的诱惑,是一种境界。

西藏的诱惑,是一种精神。”

这样的解说词与画面相配合,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藏的那种神秘感,抒发了对西藏的无限向往与倾倒之情。

6.突出细节

纪录片画面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往往会对影片的整个结构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声音能够引起观众注意,适当运用解说词能够充分突出细节,更好地服务于主题。

例如《失落的文明》中,经常会利用解说词来进行细节的展示;其中《印加:祖先的秘密》有这样一段描述用头盖骨饮水的解说词:

“一个新的首领出现了,他就是阿塔瓦尔帕。根据祖先的传统,阿塔瓦尔帕用敌人的头骨饮水… …一个里面镶嵌着黄金的头盖骨… …那是他哥哥的头盖骨。”

这段解说词让原本不起眼的头盖骨立即进入受众的视野与脑海,让它在受众的心中思考与其他的头盖骨地位的不同,因为那是阿塔瓦尔帕的哥哥的头盖骨。

《史蒂夫·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力量》中在讲述乔布斯的第一台电脑的来历及推出时的解说词:

“史蒂夫·乔布斯的第一台电脑,实际上是他朋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创意。沃兹尼亚克负责实际操作,而乔布斯负责构思未来。各位请看苹果一代,没有电源,没有封装,只是个雏形。1970年,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家用电脑俱乐部向他的同仁们,推出了苹果机的原型。”

画面上是一台老式电脑、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照片、苹果一代内部结构、还有坐满人的屋子。这样的解说,使得受众对苹果一代的印象大大加深,不是因为它有多独特,而是这样的解说让一闪而过的苹果一代的雏形从视觉到听觉深入受众的脑海。

四、总结与展望

2000年以来,世界纪录片发展进入黄金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开始关注社会并步入市场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纪录片声音元素之一的解说词,也在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而不断多元化。

纪录片解说词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创作理念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解说词的创作必须紧密结合纪录片的发展趋势、纪录片的内容主题、纪录片受众的心理以及纪录片的画面。纪录片解说词既要符合纪录片的核心“真实”,也要具有艺术性和想象空间,能够吸引观众。并且,纪录片解说词要与画面相结合对画面内容和影片主题进行升华,揭示哲理,实现解说词及纪录片的价值。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决定了纪录片的表现的优劣,从而决定着纪录片的质量。好的解说能让纪录片充分体现它的人类“生存之镜”价值。明确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理念能让创作者更好地把握纪录片的表达与表现。

注释

[1]林少雄著:《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5页。

[2]中央电视台编:《话说运河》,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5页。

[3]姚治兰著:《电视写作教程》(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26页。

篇5:经典纪录片解说词

达依乡中心小学距赫章县城12公里,坐落于达依乡磨石村。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一块育人宝地。 本学期,我校共有学生313人,6个教学班,有教师21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占教师总数的52.38%,专科学历10人,占教师总数的47.62%,按照国家规定,教师学历全部达到规定标准。 我校“十二•五” 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自20xx年启动以来,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遵照《赫章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精神,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创造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打造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保障机制

20xx年,我校根据赫章县教育局文件《赫教发【20xx】34号》文件精神、《赫章县“十二五”(20xx—20xx年)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仔细研究,确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专人分管和负责办公室业务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制定规划,从宏观上把握工作方向,定期召开继续教育专题会议,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形成了团结、拼搏、务实的教师继续教育领导集体。

在制度建设上,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引入激励机制,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根据分级管理、分层实施的原则,制订完善了一系列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另外,我校每年投入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逐年递增,有力地保障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坚持“强化能力,提升素质,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的思想,以“国培计划”为抓手,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创新精神、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五年来,我校围绕县教育局和乡教管中心的工作安排,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小学新课程标准》、《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等为教材,安排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每科的辅导老师,定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要求他们写出学习计划、总结、学习笔记。同时我校根据教师实际,有计划的选派各科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

通过这些培训,教师们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有了显著提高,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师德师风有了很大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也在逐渐转变,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四、取得的成果

辛勤的耕耘迎来了累累硕果。五年来,我校先后荣获: 。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 篇,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乡前列。继续教育的成果,在我们学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五、今后工作的打算

篇6: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

第一集 千年局变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第二集:峥嵘岁月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遭暗杀,他和许多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成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1916年袁世凯终于随着83天皇帝梦的破灭而败亡,但北洋政府却连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继5月4日的学生游行之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都行动起来汇聚成自1840年以来涉及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爱国运动,中国为什么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15年9月15日一本杂志在上海黄浦江畔创刊,一年后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发行量接近16000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发端,《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提出要想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

租界和占领区则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的战舰仍在中国内河扬威,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

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看上去还十分弱小,但站在它身后的却是越来越多的正在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国人,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然而,中国太难改变了,就像鲁迅曾经说过的那样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将如何改变中国,怎样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呢?

从1922年1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13个月时间中有30多万人参加的100余次罢工,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也让中国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决心与共产党合作。

大革命失败了,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多年以后,毛泽东对外国朋友说,我们原先都不是拿枪的,都是爱和平的人,有种地的、有做工的、有当教员的、有做生意的,我是当小学教员的,我没有准备拿枪去打仗,毛泽东将武装革命形容为“逼上梁山”。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8月7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1936年,纵横十余省跨越二万五千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第三集 中国新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1953年11月30日鞍山钢铁公司的数百工人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他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9时许,中国第一根钢轨诞生了,近百年来中国机车只能行驶在外国重轨上的历史于这一刻终结。就在这一年鞍钢诞生了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中国最大规模的自动化高炉也在这里投产。毛泽东亲自发来电报祝贺,称赞鞍钢的三大成就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此时,新中国经过3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被突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但这样的做法很快就被停止了,而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被削弱和破坏,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段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了严重错误估计,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才能解决问题。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下发,“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就在尼克松访华的4个月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几年后,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对此评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一大批艰苦创业的知识分子和英雄模范,构筑了新中国的精神家园,历史赋予了每一代人各自的使命,任何人都难以超越自己的时代,历史将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代人走过的足迹,历史也将忠实地把发展的课题留给后来者。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第四集:伟大转折

2007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建。30年前,这里曾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之后,人们开始企盼着新的生活快些到来,但是,很快出台的“两个凡是”,再次让人们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

1977年秋天,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因“文革”而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使570万中国青年获得平等考试的权利。几个月后,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数千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科学家获得了新生,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逐步展开。

人心所向,正在汇成一股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邓小平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纷纷表示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作了一个主题发言,在三张16开的白纸上他写下了后来影响中国进程的400多字的发言提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的这篇讲话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它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贯穿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

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不断下滑,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逐渐放弃20世纪四、五十年代采取的凯恩斯主义,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促使欧洲向统一市场迈出决定性步伐,日本通过全球贸易登上了经济强国的位置,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私有制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此时的中国,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一场奋力图新的社会变革,如春潮股涌动,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是几代中国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与探索,1982年,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一路上都在默默地观察和思考,几天后80岁的邓小平登上了珠海罗三妹山的山顶,当有人建议原路返回时他却意味深长地说,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世事如登山,不走回头路,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为特区建设留下这样一段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坚持改革开放的郑重表态。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35个金秋,刚刚进行了五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变化和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人用这样的方式向改革的倡导者致敬。今天全国人民无不感到兴奋和自豪,当前主要的任务是要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有系统的改革,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国庆盛典结束二十天后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一项重要的决定。邓小平对这次大会作出这样的评价,大会说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思想的突围带来了实践的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闸门逐步打开,一个个围绕着市场而生,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诞生了,继四个经济特区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开放的逐步扩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新的生活方式开始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到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新的观念,对成功的渴望正汇聚成一股创业的热潮。

1988年一场抢购商品的风潮席卷了全国,三个月内居民储藏存款减少300亿,95%的物价都在上涨,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普遍上涨了20%至50%,价格问题还只是中国在改革之路上需要解决的诸多困难之一,破除旧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逐渐积累并触及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198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的元旦献词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中国面临着1978年以来最不平静的一段日子,1989年5月到6月北京发生了一场政治**,这场政治**的背后既有国内小气候的原因,也有国际大气候的影响。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将往何处去?邓小平坚定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在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认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果敢的选择,也是明智的选择。对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邓小平提出不要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发展才是硬道理。发表这些意见时,88岁的邓小平再次来到中国的南方,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多次谈话,十多年后当人们再次聆听这些朴素的话语,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资本主义发展了好多年了,几百年了,我们才多长的时间,我们尤其是被耽误几十年了,不耽误这几十年,我们现在的面貌就完全不同了,再耽误不得了,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当人们回首20世纪时会发现,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社会思想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如何继续?新世纪的晨光中世界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第五集 世纪跨越

当20世纪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信息革命已全面来临,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提速。在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带领着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向新世纪。此后的13年,每个关注中国发展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中华民族释放出的惊人活力,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将如何建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将开启怎样一段新的航程?

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正是在1992年上海宝山钢铁集团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宝钢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王均瑶在浙江创办国内首家包机公司被誉为“胆大包天”。刘永好在四川成立希望集团,这是中国第一个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王选在北京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他领导的北大方正集团成为推动信息化的先行者。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出口呈现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同时,一批大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来华投资新主角,1993年,世界500强之一的摩托罗拉公司把全球董事会从美国搬到中国来召开,董事们乐观地认为中国将是摩托罗拉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下岗,这个词汇开始频繁出现,根据劳动部门公布的资料,1993年,全国下岗职工累计达300万人,此后逐年上升,到1997年时突破1000万人,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也有百万工人相继下岗,其中纺织工人就有27万。

在经济体制转型中,广大下岗工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短时间内出现的成千上万的下岗工人,党和政府没有坐视不管,而是想尽办法加大再就业的培训力度,积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管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去世,联合国为这位老人降半旗志哀,百姓们自发前来送行,感谢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感谢他带领中国人走上富强的道路,这一年全世界都听到了一个坚定的声音,中国将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十五大将无疑以这一点为标志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经过五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997年时的中国人拥有了许许多多值得珍藏的记忆,这一年中国创造了1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这一年,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人们开始体会几千年来所向往的小康生活。这一年,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一百年前被迫割让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两年后,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力量,在一场不期而遇的危机中这份力量更是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1997年10月26日****访问美国,对于渴望到世界市场游泳的中国经济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远行,在嗅觉灵敏的国际观察家眼中这是一次将会影响世界的对话,一时间,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的欢迎晚宴的请柬成为最热门的入场券,正是这次访问,确定了中美两国将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访问也加快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

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随着击槌敲响,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此时,距离中国递交复关申请已有15年,有人说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刻,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的确变了,变得自信和从容了,中国又没有变,细心的人们发现经济市场洗礼后,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已越来越多地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而这一变化的背后,也离不开法制的不断完善,有人说: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从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间,中国的法制建设快速推进,全国人大共修订法律167件,其中,涉及市场经济的有61件。

十六大不仅总结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而且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世纪的晨光中,人们发现中华民族燃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复兴之梦,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这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和实践,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启了一段新的奋斗征途,获得了充分自信的中国人站在了新世纪新阶段的起跑线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薪火相传。

第六集 继往开来

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了,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国内外的评论员留下了精干、务实、亲民的第一印象,13亿中国人和国际社会众多观察者注视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他们将如何管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何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好民族复兴之路?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他们履新不到一个月的首次集体行动,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在革命胜局已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半个多世纪以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新生政权,2002年的冬天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这里重温历史,是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2002年冬天里的这次出行寓意深远,它向全社会宣誓责任重于泰山,几个月后这一执政为民的誓言化为了带领全体民众共渡难关的具体行动。2003年春天,一场意外的灾难在毫无防备间到来,一种被称为非典型性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病迅速波及了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当时还不为人类了解的病毒所造成的猜测,疑惧和恐慌比病毒本身更快地蔓延。这是一场与病毒争夺生命的战役,它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测试着中国社会对应突发事件的“抗体”,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全世界的眼光都在注视着中国,注视着刚刚上任的中国领导人。

2003年4月14日下午,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上,人们惊喜地看到了胡锦涛的身影,在这座当时已有1000多人感染SARS病毒的城市里,党总书记和普通百姓的手握在一起,无论疾病灾难,无论艰险困苦,中国的领导人用言行表明,他们始终同人民在一起,有这样的领袖就有同样恪尽职守共赴危难的百姓,这场春天降临的全球性瘟疫,终于在夏天到来时被送走了,中国,赢得了胜利,当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人们发现中国的胜利还不仅仅是打赢了抗击非典一战。

这是地处戈壁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征程从这里出发,5时20分,胡锦涛总书记前来为中国的航天员壮行。北京时间9点整千年一刻,38岁的航天员杨利伟带着一个民族的梦想起飞,浩瀚的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人在2003年拥有了一份新的珍贵记忆。

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快速发展的中国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意味着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006年11月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全部48个非洲国家的众多首脑和代表共聚北京,这一年恰逢新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这也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同时接待这么多位国家首脑。南非总统姆贝基认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把非洲大陆带向充满希望的未来,为此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希望诞生在北京天安门》的文章,一位埃塞俄比亚记者则写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就是一个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历史性的会议。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代赋予我们庄严神圣的使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民主形式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丰富。

上一篇:做企业文化的践行者 创建幸福和谐大家庭下一篇:芯片公司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