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就在你身边 参赛

2024-05-15

榜样,就在你身边 参赛(精选6篇)

篇1:榜样,就在你身边 参赛

榜样,就在你身边

津沽学院优秀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圆满召开

本报讯(记者 赵航可)4月15日下午2时,“榜样,就在你身边”津沽学院优秀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津沽讲堂圆满召开。学院党委书记李靖、新闻与传播系办公室主任訾维刚出席了这次报告会。

报告会一开始,李靖书记上台为此次报告会致辞,她对这些优秀同学的先进事迹做出肯定,并希望在座的所有同学向这些优秀同学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简短而精辟的致辞结束之后,会场两侧的大屏幕在主持人的介绍中闪过二十四张写着满满获奖经历的幻灯片,拥有这些荣誉的人,才是这次报告会的主角,在接下来的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其中的九个人与在场的同学分享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经验和经历。

首先出场为大家作报告的,是理学系0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班的白雪同学,拿到国家奖学金,市级三好生等多项奖励的她,教会我们很多她的学习经验。随后出场的还有07工商管理2班的李倩楠,艺术设计系08艺术设计4班的吴伟彪,外语系07英语专业3班的张晓蕊,07计算机专业1班的刘杨,文学系08对外汉语2班的王诗卉,表演系08声乐表演1班的于飞,法学系07法学1班的王超,还有来自新传系07新闻2班的刘煜飞。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来自07计算机专业1班的刘杨,因为儿时高烧不退连续注射庆大霉素的导致了不可恢复的“药物性耳聋”,从小时候就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但命运的残酷,并没有击垮他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从未停止过努力的脚步。曾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也是感动校园——天津市大学生2008人物获得者。十多年漫漫求学路,我们不难想象他付出过的努力和汗水。他笑看一切困难,勇敢迎接生命里的每一个挑战。这样一份乐观心态,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来自新传系的刘煜飞同样为在场的同学和老师做出了精彩的演讲,他说,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另一种则是蜗牛。也许人人都想成为雄鹰,但我们都知道,不可能每个人天生就身手敏捷的雄鹰。雄鹰的展翅高飞多少有些先天因素。但做一只平凡普通的蜗牛,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做一只蜗牛,凭着一种叫做“勤奋”的努力和一种叫做“执着”的韧劲,总有一天能到达金字塔的顶端。

接下来,同学们都向自己心中的“偶像”提出自己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最后,表演系08声乐表演1班的于飞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龙船调》,精彩的报告会再次被推向另一个高潮。一场报告会下来,很多同学都受益匪浅,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

篇2:榜样,就在你身边 参赛

开学到现在,快一个月的时间了.同学们应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一个月以来的数学学习的情况如何:

我的数学进步了没有?

我是不是比以前懂多了一点点?

我的成绩是不是比上学期好了不少?

我觉得数学现在是不是容易一点了?

我的数学课同桌帮是不是帮我很多?我有没有主动请教他(她)呢?

我下一步的数学学习还要在什么方面做得更好?我有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有没有请教过老师?

---------

人只有看看回头路,不断地总结提高, 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我和你们说过,东华初中的学生二点让我感触很多:一是个课的整体面貌,二是他们的解题规范和工整.我当时就想换了207,208班的同学努力后,也一定可以达到他们的书写水平和解题规范!于是我今天对大家提出了这二点要求,你必须无条件的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得更远.凭什么东华的学生能做到我们就做不到,也许我们努力后成绩要比他们落后一些,但是书写和规范我们是一定可以与他们齐驱并进的,因为这只是态度的问题,不是智力的区别;相反,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会得到惩罚!而且你想想,字体工整了,做事规范了,对你将来大有好处!

其实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已经做到了:207的温育霞,熊雅婕,曾文婷,袁海珊,李卓莹,张玉琳,陈慧仪,郑淑兰,彭丽珊,张桂连,关耀祺等等;208的温育新,王俊坪,杨廉威,余卓锋,吴靖邦,刘文露,邓婉婷,庞燕飞,江伊璇,杨晶晶等等.先不说他们的数学成绩如何,他们每次的作业,试卷,练习册等都是很工整规范的,这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其他同学就要向他们看齐,而且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其他同学也会最终达到他们的水平!

再说我们二个班的B同学,这个学期以来,A同学帮了B同学很多很多,当然B同学也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于是二个班很多B同学都在突飞猛进:

207班的袁健君,袁晓晴,季诗敏,卢淑玲,张玉琳,陈慧仪,杨晓菁,叶丽仪,刘颖琳,王婷郭文康,余瀚桦,谢家乐,李毅豪,薛豪,雷鄢军,李嘉航,罗子成;

208班的李嵘璋,曾嘉杰,胡承维,甘杨森,洪伟峰,梁海敏,廖梦琪,王越,梁素玲,吴明玉等.而其他同学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207班的蔡志军,古志强,张嘉伟,袁世杰,208班的黄武帅,袁海东,罗丽珊,莫耀文,刘浮萍,祁伟麟,刘俊炫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只要断地努力和付出,就一定能得到回报.虽然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不少失败,但刚好提供了让我们去拼搏战胜敌人的机会,最后的胜利一定自己!

208班的梁素玲上个学期和假期的反思书里总说自己学不好数学,但她一直在努力拼搏,虽然她的手受伤了只能一只手写字很不方便,但她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努力拼搏,这次的考试她拿了100分;207班的袁晓晴,季诗敏也拿了100分,她们常说数学难,学不好,可能她们自己都想不到会考满分.实际上,她们平时的付出与努力就决定了付出就会有收获.我认为207,208的同学,开学一个月的数学学习情况非常不错:A同学不断超越自己,B同学不停地请教和进步,如果晚自习再认真些,周末再努力一点,经过大家的给力,再加上老师的辛勤,207,208的每位同学都将获得自己满意的数学成绩,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HOLD住我们的学习动力!一个个胜利的果实就在前方等着我们品尝!冲吧!

数学老师:

篇3:教师“教科研”,就在你身边

一、“教科研”的内涵

“教科研”, 即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而言, 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运用科学方法, 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条件, 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 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探求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真相和性质, 摸索和总结其中的教育规律, 并取得科学结论的、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过程。本文中的“教科研”, 专指一线教师的“教科研”, 所以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要解答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据此, “个人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便成为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当今, 科技进步速度加快, 知识更新周期缩短, 教育矛盾层出不穷, 因此, 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科研”。为此, 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教科研”工作要求, 其最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新理念, 学会思考, 创新方法, 提升质量。同时, 教育行政的推动已然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外驱力。归根结底, “教科研”已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科研”变得玄虚

然而, 面对“教科研”, 不少一线教师存在畏难情绪, 缺乏正确认识, 缺少实践勇气。于是, “教科研”便成为一线教师的额外任务和沉重负担, 整天疲于应对。闲聊时, 许多一线教师能说出内心所想, 表达个人观点, 但一提到写论文、做课题、搞调查, 许多一线教师茫然了。一般来说, 他们对自己至少有三点质疑:一是质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二是质疑自己方法的妥帖性, 三是质疑自己语言的流畅性。这种极度的不自信, 导致许多一线教师不仅找不到写论文的素材, 更缺乏积极的自我构思;这种极度的不自信, 导致许多一线教师认为“教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 自己不具备进行“教科研”的素养和能力, 从而对“教科研”望而生畏。这样一来, 一线教师不会写论文, 害怕写论文, 不想写论文;一线教师不会做研究, 害怕做研究, 不想做研究。于是, “教科研”变得玄虚起来。

三、让“教科研”回归教育教学实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们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么, 如何充分激发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内驱力?如何让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变成论文, 变成课题?关键在于:让“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教育教学实践, 让“教科研”的理念和方法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内心, 让“教科研”成为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 让“教科研”的过程和成果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助推器。

“教科研”应是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 这是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以下简称“南京市教科所”) 的一贯主张。自2004年, 南京市教科所就致力于“教科研”方式的创新:从“个人课题”研究的开创, 到“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与倡导。在这一过程中, 南京市教科所促进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具体而言, 有三方面:一是引导一线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寻找问题;二是引导一线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三是引导一线教师积极构思, 在写论文、做课题时不仅有话可说, 更有理有力地阐述, 充满自信地表达。

四、“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经过近九年的实践和探索, 南京市教科所已形成了以“个人课题”研究为主体, 以“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为两翼的教师“教科研”发展战略, 让“教科研”走进基层学校, 走近一线教师, 实现“教科研”的落地生根。

1.“个人课题”研究:倡导一线教师研究身边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校级课题研究, 往往与一线教师的研究旨趣、研究需求、研究内容相去甚远, 以致许多一线教师在所谓的研究中, 经常是“种别人的田, 荒自己的地”。为此, 南京市教科所经过探索, 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了一种立足现实、具有实效的课题研究方式——“个人课题”研究, 帮助一线教师“种自己的田, 结自己的果”。

2004年, 南京市教科所首次提出“个人课题”研究的概念。“个人课题”研究, 即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学校或教育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 旨在倡导一线教师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 例如“作文教学问题”“课堂导入问题”“班后段教育问题”等。其目的在于:培养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并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和提炼, 进而提出有价值的课题。

2005年, 南京市教科所在全市范围进行“个人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从宣传发动、申报立项、过程指导、结题鉴定、成果运用等方面对“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 着重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2006年, “个人课题”研究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经历了培训、申报、评审立项三个环节, 重点是摸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程序。在“个人课题”研究首次尝试时, 全市共有2 200余名一线教师申报项目, 其中1 625项被批准立项。

2007年, 第二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 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指导方略。与2006年相比, 申报项目成倍增长, 达到4 200余项, 全市有1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 2 200项批准立项, 方案的质量显著提高。

2008年, 第三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 重点是建立“个人课题”研究的三个层级, 即校级、区县级、市级。“个人课题”研究申报时, 采用“自下而上, 逐级立项”的方式。与2007年相比, 申报项目超过10 000项, 全市有2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

2009年至2010年, 第四期和第五期“个人课题”研究继续推进, 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匿名评审。此外, 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2011年, 第六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此外, 第三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召开。2012年, 100个重点“个人课题”研究项目立项, 并展开研究。此外, 第四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甘肃兰州召开。

近九年的探索, 一路走来, 一线教师对“个人课题”研究情有独钟, 热情不减。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课题”研究符合一线教师的研究需求。具体而言, 有三方面:一是“个人课题”研究的选题强调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以解决教师身边的问题为指向;二是“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从学院风格转向具体实践, 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三是“个人课题”研究的程序简约, 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五步研究法”, 即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

2.“教育案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描绘身边的个案

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学, 整日和学生们打交道。从课堂里的对话到课堂外的交流再到社区中的互助服务等, 可见教师生活在一个个教育事件中, 行走在一个个教育情境里, 而“教科研”就是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件和真真切切的情境进行分析与研究。于是, 在2008年, 南京市教科所又推出了“教育案例”研究, 倡导教师把一节成功或失败的课作为研究对象, 把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故事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 南京市教科所对“教育案例”研究进行规划, 从“教育案例的内涵”到“教育案例的特点”再到“教育案例的体例”, 为一线教师清晰地呈现了“教育案例”研究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教育案例”研究, 即对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感性叙述和理性分析。可见, “教育案例”研究包括四个关键点:一是要有“实例”, 二是“实例”要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 三是要有对“实例”的感性叙述, 四是要有对“实例”的理性分析。总之, “教育案例”研究的倡导, 使一线教师对身边的典型个案善于发现, 精于描绘, 勤于反思, 乐于研究, 让一线教师进一步体会到“教科研”就在身边。

“教育案例”研究的推出, 为一线教师找到了进行反思的有效路径。从2008年至今, 广大一线教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理念、写作规范、研究路径已有了较好的了解和掌握, 参加“教育案例”研究评比的一线教师逐年增加。

3.“教育叙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

2009年, 南京市教科所又提出“教育叙事”研究, 倡导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 通过叙事的方式开展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即讲述“教育故事”。“教育故事”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改实验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 旨在呈现具体、真切、生动的教师经验世界, 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 表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另外, “教育叙事”研究有四方面需要强调:一是强调题材的鲜活有趣, 二是强调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三是强调主题的鲜明深刻, 四是强调语言的亲切感人。

“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 其根本在于:倡导教师关注、记录和体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倡导, 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崭新的反思和研究路径, 促进一线教师在“叙事”过程中不断“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行动”,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摆脱“追求功利”的困扰, 拉近一线教师与“教科研”的距离, 让更多一线教师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科研”, 从而逐渐找到研究的感觉, 体验研究的快乐。

在南京, “个人课题”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创新举措, 贴近一线教师的生活实际, 鼓励一线教师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打破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坚冰, 改变一线教师对“教科研”的看法, 点燃一线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热情。

篇4:财富:就在你身边

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曾经卖掉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药厂,这在当时令同行感到不可思议。

开药厂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前景被人看好,而且利润也十分诱人。哈默对此的解释是: “我不关心明天的钱,而在乎眼前,你可以说我目光短浅。”退出医药业后,哈默作了一个更令人吃惊的举动,他到了当时政局混乱的苏联。苏联因为“十月革命”后的政权没有很好的巩固,地区之间战乱不断,许多地方瘟疫流行,特别是粮食缺乏,许多人被活活饿死。哈默在这里发现一个令他欣喜的信息:苏联的农民因为担心时局,把粮食堆在家中不肯出售。而另一部分人却买不到粮食,他们的购买欲望十分强烈。

哈默开始从美国运来大量的小麦,他的举动被人们称为“班门弄斧”,因为苏联大量种植小麦,长途运输来的小麦在苏联根本没有竞争力。

但是,人们的估计错了,哈默的小麦成为苏联人心目中的“定心丸”,销售量高得出人意料,他换取了苏联的大量毛皮和白金。

1921年,哈默在莫斯科官方的报纸上看到苏联即将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这则新闻看过后,他并没有往心里去。但是当他准备回国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苏联商店中的铅笔很少,而且价格很贵。哈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苏联办一个铅笔厂。他很快得到了苏联当地政府的同意。他在苏联的举动令朋友们大惑不解,并为他担心。可怜的哈默,莫非是被“伏特加”灌昏了头脑?他怎么会想到去生产2美分一只的铅笔?

哈默从德国法伯铅笔公司高薪聘请了技术人员,很快就把铅笔生产出来了。

第一年他就在苏联获得了250万美元的纯利,第二年达到了400万美元。小小的铅笔,让他的名声大振,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据说,哈默总结了美国著名的有“世界富族”支撑的沃尔顿家族成功的一句话:“如果连身边的财富也发现不了,也许,你一切都完了。”

造物主总是把世上的许多事情弄得十分神秘。其实,真正的财富不在远处,而往往存在于你目光所能及的几步之内。

企业家们有句名言:不怕口袋空空,只怕脑袋空空。只要肯动脑筋,垃圾也能变成黄金。

篇5:美就在你身边

处都存在美,只是因为你还没有发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抱怨在生活中找不到美,其实,美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黎明,当我们还在酣睡时,母亲早已悄悄起身,在厨房为我们准备早餐,等我们起床,热气腾腾的早

餐摆在桌上。

匆匆地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脚下的路也在匆匆后退着,心里想着该如何渡过这漫长的一天。却不曾

留意到,这时的路已经变得十分干净,远处还有清洁工那忙碌的身影。

母亲为了让孩子的早餐有营养,便不惜昨日工作的辛苦,早早起床准备早餐。清洁工为了让我市能在第一时间变得干净,在人们都酣睡时,已经开始工作了,难道这不是重活动中的?

走进校园,看到同学们在校园里读书的身影与老师往返于教学楼与办公楼之间的身影,不觉的感受到

这也是一种美。

在街上,你有时也许会发现,有人在把自己手中的食品袋扔手垃圾箱的同时,也会将桶外的垃圾随手

扔进去。

在公交车上,有人给老人让座;走在校园里,有向老师问好的声音,这也是美。

身边美好的事处处存在,只是我们缺乏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当我们合家团聚,欢度佳节的时候,我们祖国最可爱的人,他们还在守边疆,我们的监护人员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忙碌着。他们总是这样年复一日的继续着,这不禁使我们赞叹他们的美。

除夕之夜,当一家人聚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春晚的工作人员们还在为带给更多人欢笑

而忙碌着,他们也应该是美的拥有者。

其实,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体会,就会发现,原来,美就在我们身边。

美来源于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你会感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就

在你身边,你会觉得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就我们而言吧,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作文进步了,这就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也应该把它归

于美。

只要你拥有善于发现的双眼,生活就会给你其实,去读它吧,用心的去读吧,你会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美”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晚上,我在中央一套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节目,主题是:美就在我身边。

在这一年里,我们身边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最美人物”: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孩刁娜、最美警察惠淼……里面有太多感人的事例。

在第一课“探索美”里,宇航员之一刘洋姐姐讲述升上太空时,却被地球的美所震叹。她说:“这颗我们世代栖息的星球,在茫茫宇宙中竟是如此的美丽,犹如一颗玲珑剔透的行星,在漆黑一片的宇宙中,安安静静地焕发出梦幻般的、蔚蓝色的光芒,像极了一颗镶嵌在黑色丝绒布上的蓝宝石,简直是一种超越了语言的美。那是我的家,在那里,有我的朋友和最亲的家人,就在那一刻,地球离我是那么的遥远,但又是那么的亲近。”

在第二课“创造美”里,运动员焦刘洋姐姐和同学们分享她15年游泳生涯的心路历程。焦刘洋姐姐告诉我们:“兴趣也许是最大的动力,却不一定是持久的动力。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出最美的感受,需要我们常说的„贵在坚持‟。”

在第三课“传递美”里,有一位特殊的奥运冠军:徐莉佳。徐莉佳姐姐一眼弱视,一耳弱听,却夺得中国帆船史上的首枚金牌。还有“最美的司机”吴斌的女儿:吴悦,用她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道来她眼中的爸爸,感动了现场的所有观众,也感动了我。

篇6:美就在你身边周记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按照惯例,“第一节课”是在cctv1台上的一个节目——《开学第一课》。

第一堂课是“探索美”。“神九”的女航天员刘洋告诉我们:在茫茫无际的太空中探索,是一件奇妙的事。姚明也在非洲大草原说,同学们,做完功课,就出去认识大自然的美丽吧。他们已经知道,探索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因此才会如此呼吁我们。

第四堂课是“和谐美”。它讲的都是团队合作,有陈一冰带领的中国体操男运动员、娅伦老师的少年合唱团。他们都合作默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上一篇:追忆我的初一生活下一篇:物业简单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