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号的用法

2024-04-22

书名号的用法(共8篇)

篇1:书名号的用法

哪些名称要用书名号标示

2007-2-2 9:57:29

书名号是用来标示某种“作品”名称的。所以,书名、篇名、报刊名以及作品的简称都要加书名号。

影视、戏曲、绘画、雕塑以及广播电视或报刊的栏目、晚会的名称也要加书名号。例如:

电影《英雄》 京剧《穆桂英挂帅》油画《蒙娜丽纱》

石雕《牧童》 《新闻联播》栏目 《正月正》晚会

协议书、公约、合同的名称也要加书名号,例如:

《租房协议书》 《小区卫生公约》 《出版合同》

学生证、毕业证、户口簿等证件不属于“作品”,因此不应加书名号。

篇2:书名号的用法

于演讲稿、文章、书籍、电视剧名、电影名、书法绘画作品、报刊杂志名称、话剧相声名称……

1今天,我写了一篇名叫《数学家的故事》的演讲稿。2 《男生日记》这本书是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3 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女主角是倪萍扮演的。4话剧《雷雨》将与近期和观众见面。

5《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

6每天早上,爷爷都会坐在客厅里看《人民日报》。7暑假里,我看了很多本《意林》。

篇3:浅谈书名的翻译

一、直译

文学作品名大都采用直译法, 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 直译为FortressBesieged。《围城》中, 将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像冲进去, 城里的人像逃出来。小说主人公方鸿渐虽然走进了这座围城, 却未能找到所期盼的幸福。书名凝练了小说的主题, 因此译名采用直译法, 即与原名在语言形式上贴近对应, 也再现了原名含蓄深邃的语言风格。

政治性经典名著, 学术类著作, 教科书, 工具书等书名, 用词简洁, 词义明确, 概括了全书的内容和用途, 因此翻译时一般也都采用直译法。如毛泽东的《实践论》 (On Practice) 《中国的证券市场》 (The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 《语法与翻译》 (Grammar and Translation) 《新英汉词典》 (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等等。

二、直译加解释

在翻译文学作品题目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 有的题目如果直译效果不尽人意。由于直译后题目所呈现出的信息量太少, 而有些外国读者不熟悉中国文化, 这样直译出的书名对他们来讲非常模糊, 毫无吸引力, 很难使读者对这本书产生特别的兴趣。所以翻译这种书名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直译的同时, 加上简短的对内容或是人物背景的解释, 这样才能起到书名导读的作用。

如《徐悲鸿的一生》, 如译为”Xu Beihong’life”, 一般英美读者对徐悲鸿并不了解, 因此看了这个直译的书名对这本书不大可能产生阅读的兴趣, 但如果增译几个反映徐悲鸿身份的词, 译为Xu Beihong-Life of a Master Painter, 由于增加了书名的关键信息, 使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 有助于产生兴趣, 而对于绘画爱好者特别是专业人来说更是如此。

三、意译

某些书名虽然语言简练, 却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在上述两种方法都无法奏效的情况下, 译者应该结合国外的文化特点和语言特点, 基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为作品创立一个新的名字。

如权延赤所著《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深得国内读者的好评, 作者突破了多年来国内撰写领袖传记的模式, 书中用一个个小故事, 从崭新的角度为我们刻画了毛泽东这一形象。英译名定位MaoZedong-Man, NotGod, 这个题目中“Man, NotGod”源于原名中的“走下神坛”, 但与此同时, 又非常符合西方文化特点, 可以说, 这一书名的翻译是相当成功的。

以上讨论的是书名翻译的常用方法, 从众多书名的翻译实践来看, 作品译名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一) 认真研究英美读者的阅读心理

我国每年出版几万种图书, 能选定翻译成英语对外出版发行的书籍必定是同类书中价值较高的, 但我国自古以谦虚为美德, 在书的命名上也不例外, 很多作者经常会在题目中运用“浅谈”“简史”或是“概论”等字样。在翻译时, 译者注意, 这些谦虚的词语不必出现, 否则会不经意地降低其学术价值。如《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不应该译为”Essentials of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而应该译为“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另外, 忽视英美读者文化心理和阅读习惯, 对中文书名逐字硬翻, 是翻译的大忌, 更是书名翻译的大忌。如将《永乐宫壁画》直译为The Yongle Palace Murals是不足取的, 我们知道,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 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书名可采用正副标题的书名形式, 增加关键信息含量, 凝练其艺术特色, 反映其艺术价值, 这样的译名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 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文学作品的书名, 往往体现着作者的爱憎情感, 译者在翻译时, 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 尽量减少个人的主观情感的干扰。《水浒》是中国优秀的古典小说, 褒之者把一百零八将译为英雄 (Heroes) , 亲之者将其译为兄弟 (Brothers) , 贬之者将其译为叛逆者 (Rebels) 。对于历史小说, 如果译者过分地把自己的情感显于书名译名中, 作为书名翻译来说, 不贴切, 也有失公正。《水浒》译名还是以WaterMargin为好, 既保留了原名的指称意义, 也体现了译者忠实, 客观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吴丛明.《鹿鼎记》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杂合”化表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6) .

[2]夏天.联想意义与译名[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2) .

篇4:法律文件的书名号使用问题探析

[关键词]法律文件 书名号 问题

如何使用书名号是一个长期存在着争议的问题。规范、准确地表达法律文件,有利于法律实践中准确地援引、查阅和检索法律文件,全面准确地传达法律文件的意义,体现法律文件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我国出版物中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一是用与不用,标准不一;二是随意简称,缺乏规范。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法律文件是否使用书名号的基本标准

在我国法律文件和法律作品中,大量存在应当使用而未使用书名号的情况。或者说,是否使用书名号,还存在标准模糊、用法随意的现象。例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一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召集。”

2.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作品一旦在报纸上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3.一份法律学术刊物的“征文写作规范要求”中的第三条规定:“中外法律名称均不加书名號。司法解释、行政法规规章、国际条约等加书名号。”

例1和例2在分别提及“宪法”“著作权法”时没有使用书名号;例3则明确要求“中外法律名称均不加书名号”。

法律文件的名称是否应该使用书名号?《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中对“书名号”的解释是:“书名号表示文化精神产品的专名号”。因此,是否使用书名号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所指对象为文化精神产品;二是专指、特指,是表示这一产品的“专名”,而不是泛指某一类精神产品。法律文件是智力性活动的成果,具有独创性和精神产品的本质属性,属于作品范畴,若特指某一具体的法律文件时应当使用书名号。《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也就是说,凡法律、法规的名称在公文标题中出现的时候,应该使用书名号。因此,例3中的标准是不符合我国相关出版要求及公文处理规定的。例2中的“著作权法”, 因为涉及其中的具体条款,显然是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该法的简称,应当修改为“我国《著作权法》”。

有人可能认为不使用书名号不会引起混淆,就没有必要使用书名号。如:人民日报是一份中国人了解国内外新闻大事窗口的报纸。人民日报是一份历史悠久、广为人知的报纸,即便不加书名号,也不会产生对报名的误解,但不能据此认为特定的法律文件也可不使用书名号。主要原因是:法律文件不加书名号可能会引起误解和混乱,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例1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否应该加上书名号,要做具体分析。第一,如果此处的“宪法”是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单独的成文法典,那就应该加上书名号;第二,若例1使用广义上“宪法”概念,即宪法性法律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法典及其修正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等宪法性文件,就可以不使用书名号。因为上述法律文件虽然是“文化精神产品”,但不是某一特定文件的“专名”,而是这类文件的总称。

此外,在众多出版物中,还存在不应使用书名号但却使用了书名号的现象。笔者曾在多部著作中看到过《德国宪法》《英国宪法》之类的表达。实际上,德国宪法的名称为《德国联邦基本法》;而英国采用的是不成文宪法,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典称作“《英国宪法》”。又例如:这学期该专业开设了《国际法》《行政诉讼法》等课程。该句中的“国际法”“行政诉讼法”属于课程名,不是教材名,也不是指该法律文件,因此不能使用书名号;如果为了突出课程名称,可以使用双引号。

本文认为,若特指某一专门的法律文件,需加书名号;若泛指某一类法律文件,则不应加书名号;同时应注意不应使用书名号但乱用书名号的问题。

二、法律文件的简称及书名号的使用

我国出版物在使用某一特定法律文件的简称时,也存在书名号使用标准不一的问题。例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称民事诉讼法”。

3.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卷首规定:“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

例1中的“宪法”没有使用书名号,应当理解为我国宪法性文件的统称,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简称。例2中的“民事诉讼法”没有使用书名号,但根据上文只能是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该法的简称。例3中的“民事诉讼法”使用了书名号,也是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文件的简称虽然与精神产品名称不完全一致,但还是应该使用书名号。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虽然使用了简称,但是还是作品的名称,并没有改变精神产品的本质特征;其二,已经在第一次使用全称后对简称进行了使用的约定,将同名文件的泛称与单本法律的专指明确地展示出来,便于读者的理解与使用。英美国家一般使用专款规定特定法律文件的简称,其简称的使用具有法定性和唯一性。比如,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 AS AMENDED的规定:“Following is the current text of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 (ADA)”,即对《美国残疾人法》确定了法定的简称:ADA。但我国法律文件一般没有这样的专款规定,即使提及也在书名号的使用问题上标准不一,如上述的例2和例3。

nlc202309010546

我国出版物中使用法律文件的简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首先,最常见的是采用“内容+效力等级”,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可以简称为《土地法》;其次,采用“适用范围/制定主體简称+效力等级”的方式,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为《中英联合声明》。还有一种特例:简称=效力等级,比如《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但在使用这一简称时必须注意:如果不会与其他公约相混淆时,并同时需加书名号。若直接使用“公约”,则有可能与其他海洋法公约相混淆,如1958年的《大陆架公约》。

可以看出,法律文件的简称及书名号的使用也应有统一的标准。最理想的做法是,法律文件的简称在本文件中设立专门条款予以规定,以确保法律文件简称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专属性。上述例3中的使用方法是较为可取的。在没有法定简称时,法律文件第一次出现时应该使用全称,并标注出使用书名号的简称。在使用简称时尤应注意书名号的使用,因为若不使用书名号,容易与相关法律的统称或泛指相混淆。

三、法律文件名中使用括号的问题

法律文件名称中有时候会出现括号,书名号与括号的位置值得注意。例如:

1.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草案)的议案。

2.关于印发《广东省名牌农畜产品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八)(草案)

本文认为上述表达存在问题。例1中的“(草案)”不是作为一个补充说明的部分,而是作为文件名称的一部分,是完整文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区别于正式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因此,应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草案)》。同理,例2应该改为《广东省名牌农畜产品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宪法修正案的表达,在实践中有多种情形,常见的简称有:宪法修正案八(草案)、“宪法修正案八(草案)”、《宪法修正案(八)》(草案)等。由于“八”和“草案”都是宪法修正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区别于前七次修正案及正式的法律文件“宪法修正案(八)”。因此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八)(草案)》”;简称为“《宪法修正案(八)(草案)》”。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杜巧阁.针砭法律文本书名号的使用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卷).

[2]杜巧阁.法律文件简称的法定化探析[J].江淮论坛,2010(4).

[3]武波.漫谈“书名号”[J].军事记者,2009(6).

[4]朱晴方 等.书名号[J].咬文嚼字,2002(7).

[5]黎洪波 等编.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5:书名号的误用

一、误用于课程、学科和课题名称

*(1)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有幸聆听李赋宁教授亲自讲授《英语史》课程。……所以,当我读到李先生赠送的《英语史》时,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

*(2)10年来,先后开设了《图书发行学概论》、《图书发行企业管理》、《图书市场信息学》、《图书储运学》、《对外图书贸易》等十几门专业课,培养了各类学生2900余名。

*(3)和平乡计划对全乡乡民进行一次以《社会公德》、《环境卫生》、《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培训。*(4)关于《书籍编辑学》的几个问题

*(5)1998年12月9日,浙江省财政厅会议室,《关于“两保两挂”的多视觉理论思考》联合课题立题会在此召开。

课程不同于课本、教材,不能用书名号。例(1)的第一个《英语史》是课程名,要把书名号去掉,第二个《英语史》是书名,使用书名号是对的。例(2)五门课程名称外加的书名号要去掉。例(3)三个书名号内是培训的主要内容,不是培训教材名,书名号可改为引号。例(4)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内容是谈论书籍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建设问题,“《书籍编辑学》”会使人误会是一本书的书名,书名号可去掉或改为引号。例(5)课题名称还只是一个研究题目。不是研究成果名称,书名号可改为引号。至于讲座的名称,则可用书名号,因为讲座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可作为作品看待。例如:

(6)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先生将主讲《20世纪中国画概述》,对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情况、艺术流派等予以总结和归纳。讲座于每周日上午9时开始。(《北京晚报》1999.4.3)

二、误用于征文活动名称

征文活动名称不是作品名称,可用引号,不宜用书名号。例如:

(1)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中华读书报于5月份开始,联合举办“书与人的故事”征文活动。(《光明日报》1997.05.27)

*(2)北京市教委与《中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迎接建国50周年》征文(《北京晚报》1998.12.23)

*(3)《素质教育进我家》征文启事

本报教育部与天津教育杂志社《家长》编辑部共同举办“素质教育进我家”征文活动。

例(1)征文活动名称用了引号。例(2)“《迎接建国50周年》”、例(3)“《素质教育进我家》”的书名号要改为引号。

三、误用于调查活动名称

*中央电视台还通过调查网,运用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三次专项调查,分别是:《专栏节目调查》、《栏目设置专项调查》、《“十四大”电视宣传效果调查》。例句中的三个书名号要删去,所讲的是三次调查活动,不是三篇调查报告。

四、误用于培训班、学校、出版社等文化教育机构的名称

*(1)开设《高等电子自控专业班》 *(2)联合举办《行知艺术函授学校》

*(3)苏联《真理》出版社1985出版计划草案

三例的书名号要删去。我国书刊中常常看到苏联和俄罗斯出版社的名称。俄文

原名有时用引号(《》)标示社名,不能照样移植于中文译名中。例(3)中的“真理”是出版社名,不是报刊名称,不能用书名号,改用引号(“”)也不符合我国习惯,把书名号删去即可。

五、误用于奖品、奖状名

*(1)获得《最佳印象》《自我审美》《卡拉OK》等6个奖杯 *(2)荣获《第五届全国发明奖》和《北京儿童用品优秀产品奖》

例(1)的书名号可改为引号,例(2)的书名号可删去,或改为引号。

六、误用于商标名

*(1)《华光》牌光胶片 *(2)《圣塘山》牌绞股蓝茶

商标名不用书名号,以上两例的书名号可删去。

七、作品和出版物名称该用书名号而未用

*(1)三年前,一位美国人和一位新西兰人合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学习的革命》,副标题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

*(2)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全诗共分三篇,由“地狱”、“炼狱”、“天堂”组成。

*(3)历史剧《东周列国》分“春秋篇”和“战国篇”,各30集。*(4)由李先念题写片名的“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宣传图片将出版发行 *(5)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有许多风格独特的雕塑品……。图左一为墨西哥城科技馆前的雕塑“出壳”。左二:“起跑”。左三:“太阳神和月亮神”。

(6)1989年,何鄂的另一件代表作《绣花女》在第七届全国美术展上获“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光明日报》1999.01.05)

*(7)昨天,我国1999-2“汉画像石”特种邮票发行。该套邮票共6枚,由“牛耕”、“纺织”、“舞乐”、“车马出行”、“荆轲刺秦王”和“嫦娥奔月”

组成。(8)虎年作为“虎头”的《戊寅年》生肖邮票设计得虎虎有生气。(《光明日报》1999.01.07)

例(1)书名正题用书名号,副题也应当用书名号。例(2)的三个篇名、例(3)两个篇名的引号要改为书名号。例(4)图片名“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改用书名号。例(5)三个雕塑名要改用书名号,如例(6)。例(7)邮票名的引号改为书名号,如例(8)。

篇6:书名号散文

至于说书名号亦能表停顿,这也许就是后来赋予书名号的新功能了,但应该仅限于书名号之间才有这种功能,如果放在一句话的结尾,或者段落的结尾,这种功能就应该不存在了,要不然书名号后边连逗号、句号也不须用,真是如此,那就相当混乱了。

一九九六年六月一日实施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并没有赋予书名号的这种功能,说到它的使用,只是说“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后来,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而且得到了普遍认同和使用,但有人把它扩大至专栏、专题、丛书、单位等名称,则应该认为是不对的。

书名号最初人们称它为“尖括弧”,建国初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还没有这个符号,当时的书名号就是一条波浪线,现在的古籍中还保留着这种用法。书名号原是俄文中的符号,上世纪五十年代俄文热的时候被人借来,大致相当于现在引号的功能。引用书名时,波浪线用起来麻烦,日常应用中大家都喜欢用引号,这样增加了引号使用的压力,于是有人借用书名号,时间长了,便被人们所接受,专用作为书名号。影响之大,就是现在的台湾和香港,也慢慢地接受了这种用法。但它的表停顿的功能,确乎应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情况,虽然还存在着争论的话题。

现在的文字,包括标点的使用,要王力、吕叔湘、张中行等老辈看去,论规矩和章法,要气死他们了,世风如此,没有办法,又能怎么样,地球还不是照样转着。翻翻他们那些修改病句、文章的著作,是不能不佩服他们的严谨了,现在谁还能在乎这些,谁还能静下心来做这样的事情。

(文字根据自己在一个群里有关书名号使用问题的对话整理而成,没有对方的表述,似乎亦能看得明白,保留下来,算作一点纪念。)

关于马河声

壬辰年的秋天里,在网上看到马河声先生所制黄宾虹造像图片,心里是异样的感觉,许是正好翻着宾翁的画册,一直沉浸在他的水墨世界里,看到这样惟妙惟肖的造像,是觉得真是画出了宾翁的神貌,与他的山水笔墨是妥帖的吻合,心里才荡漾出一些神奇的.水花吧,于是有了一睹原作的愿望,就还专程造访了懒园一回,在原作前细细打量,感受这神秘的艺术之美了。

造像以晕染法的用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水墨渲淡,注重墨气,氤氲着水墨的表现的力,以墨气实现对人物骨气的表达,而又以墨彩实现对色彩的暗示,明暗交错之中体现出透视原理,让抽象的笔墨追寻造化,从而超乎像而立于形,同时巧妙地吝惜着用线技巧,萧萧肃肃的几笔,和造型手法相互融合,造境以传神,形神互应,在观者看来,就已是达到了心物交融的境界。丹青难写是精神,人物脸部,五官、皮肤皱纹、神情,清晰而富有表现力的质感,界破了虚实,呈现出人心之美,凸显着人物的精神,形神的逼真,难免深深地拨动观者心里的琴弦了。

更能让观者产生心灵震撼的是人物造像所透露出来的一股沉哀之气。造像人物眉宇之间的颦蹙、眼神的深邃审视,以及鼻唇沟漠然无语的表白,分明是透露着深沉、哀悲的气息,于人或是一瞬的情感的表达,但于画却成为永世的记录。这种气息,在以黑色为主导色彩的画面中,与眼镜、胡须等物象,呼应而更加突出,愈是增加了整幅画面的沉哀的美。悲与美是相通的,悲从属于美,受着美的制约,深沉、哀伤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却是人世的大美,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美,更能打动人心。

传统的水墨人物造像,大多以留白的姿态来增添虚空的幻觉,通过观者的想象来赋予画面空白的无限的感觉,这幅人物造像,却因前后不同的题跋,把一种传统模式中让观者具有想象幻觉的空灵的空白打破,以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书法线条造型作为手段,转换为物理视觉上的深度空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实现了由空灵向充实的转变,给人一种有力的充实的美。清常州派词论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论充实的美,说,“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是足以能给观者带来创作的感动的。不同时期的题跋所带来的空间感的表达,亦表明了艺术家的心理意识流转变动,除此而外,画面的效果,艺术家的目的还是要让观者感到是直觉的而不是靠想象联系的真实性,是扎实的存在,因而亦是有力的打动人心的存在。

马河声先生浸淫于黄宾虹水墨笔法多年,心慕手追,而多有约会,三段题跋,以宾翁的艺术成就、道德操守,以及艺事春秋分而述之,综之以高山仰止作结,可谓解人,殷切之间,时值甲申仲冬,而操如椽大笔为先哲造像,神貌逼真,栩栩如生,既不愧于当时,应有教于来者,亦足以随时光流转而不朽矣。

关于送书

人老了难免出丑,回忆与絮叨也便成了爱好,因为出了本书,新近就为送书的事忙来忙去,一时兴起,还想到了过去的一些有关送书的旧事,不管是人送书于己,还是己送书于人,影影绰绰的,和现在的送书的事交错在一起,终于也能用文字连起来了。

是一个大雪天,办公室内的暖气烧得正好,我似乎要昏昏欲睡了,有人敲门,没有等回声,人就进来了,是一位老领导,已退居二线,脚下的步子也并不快,手里提着塑料袋子,袋子里装了五、六本书,说是要送与我的,取出来看,全是新闻写作方面的,印象深的是一本《报纸编辑学》的书,他说你搞宣传,这些书是应该看的,我收拾房间时看到了就给你拿了过来。我当时不知是怎样的感想,但后来这件事就一直刻在了脑海里,时不时地就能闪现出来。忽然有一天,听说他住进了医院,心脏出了毛病,加了起搏器,我和同事就到医院里看了他一回,精神状态似乎还不错,以后就很少见面了,大致他已不太出门。不过每逢打雷闪电的天气,我心里总会有一个念头跳过,老领导身上的起搏器不会受影响吧。这也许是我对他最真诚的感念了。

还有一次是我送书。当时不知是遇到什么困难了,现在已记不清,想去找一位朝夕相处着的领导帮帮忙,拿什么东西到人家家里去呢,他的儿子正在上初中,偶尔也还让我给补补课什么的,就决定买两本书吧,好像还有一本是英文词典什么的。到了他的家,很客气,说是感谢,一手捏着书脊,另一手稍微用力,使书圈起来,大拇指刺啦啦把书整个迅速划过一回,觉得里边不会夹带什么东西吧,确证没有后就放了下来。后来的事情还是靠自己化解掉了,这一点是记得清的。从此以后,我觉得送书是在干世界上最傻的事情,于别人可能不是,但于我自己,却是有很深的感受。

是另外一位领导,他喜欢写毛笔字,我当时也喜欢,他有事无事地也会到我的宿舍刷两刷子,但我不喜欢他这个人,可也没有办法,因为他是你的领导,过得去也就行了。他有一天送我一册米芾的行书字帖,已没有了封面,并说,你写写米芾,字上的怪毛病就慢慢退去了。我本来不想要,但碍于面子,先收下来,过了没有几天,就还给了他,记得是说了自己入不进去的敷衍的话。我现在想,他也许是对的,看到了我的字的缺点,但我不喜欢他这个人,就宁愿错误着,怪毛病就一直延续下来。

有这样几次送书的经历,我送给别人的书,或者接受别人的送书,都是很谨慎的。书印出来,送人是少不了的,怎么送,送给谁,其实都是较为苦恼的事,我实在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好在出版社留给的书的数量不多,有还是没有,大多情况下不愉快的状况就能搪塞过去,也会不伤别人的面子,只要不自视太高,心里就会平和起来,尽量满足别人的要求,于人于己都是很轻松的。不过,一本书,能到确实喜爱它的人手里,也应该是它的造化了。

关于学国文

知堂《药堂语录》中绍介光绪辛卯年刻,江阴郑守庭所著《燕窗闲话》二卷,说作者写小时候琐事,朴实可取,并引其中一节佐证之,“予少时读书易于解悟,乃自旁门入。忆十岁随祖母祝寿于西乡顾宅,阴雨兼旬,几上有《列国志》一部,翻阅之,解仅数语;阅三四本后,解者渐多;复从头翻阅,解者大半。归家后即借说部之易解者阅之,解有八九。除夕侍祖母守岁,竟夕阅《封神传》半部,《三国志》半部,所有细评无暇祥览也。后读《左传》,其事迹已知,但于字句有不明者,讲说时尽心谛听,由是阅他书益易解矣,然所解时有谬误者。读‘子罕言利’,误认子罕为宋之乐喜。读《易经》‘象曰’,不知为大象小象,误认为舜弟,窃疑所言俱佳,想为舜所化,克谐之后学问大进也。思之俱堪发粲。”

知堂所引似乎是在佐证郑著文字的朴实,其实阅读之后的效果,并不惟是如此,一篇小文引用文字几占全文泰半,这样大篇幅地引用,引用的内容却要喧宾夺主了,这就正如请人吃饭,其实主要还是吃菜,“吃饭”倒是位居其次的事。果然知堂就提到了他先前所作的文章,《我学国文的经验》,说自己之所以还能写些文字,并不在于读之经书,而是自别处来,所谓别处,亦即闲书小说,要者还是强调了自己“乃自旁门入”的窍门。而后引申开去,“平常我劝青年多学外国文,主张硬读,对于一种文字约略入门之后,便来查字典看书,头一次即使只懂得十分之一二,还是看下去,随后复阅就可懂三四分,逐渐进至七八分之多,那便有了把握了。”

这似乎才是知堂所要说的,把他先前所作的文章的题目,《我学国文的经验》,试着标为所引郑文的标题,亦未尝不是绝妙的点睛之笔,除此而外,于学外国文,还是如此,不要急,慢慢来,渐悟,渐悟,亦不过如此罢了。这也让我记起一件事来,有一年的夏天,拿了先前买过的一册费秉勋著《八卦占卜新解》,面见先生,要他签名,并说读到装卦的部分,读不懂了,要先生写两句鼓励的话,先生说,读不懂,就跳过去,顺手写下了“理洵闲览”四字。直到现在,平日里读书,也还得益于先生所谓的“闲、跳”之说,深夜思之,便觉得“闲”是心态,“跳”为技法,亦可与知堂之意相仿佛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有些道理与知识,随着年岁与阅历的增长,明晓起来,亦为自然的事,实在是不必太过于着急的,关键乎还在于有心。

篇7:怎样正确使用书名号

1.怎样正确使用书名号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和法规文件等的名称,例如:《中学生》、《语文报》、《涛声依旧》。

使用书名号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书名号里还要用书名号时,外用双内用单,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在书写时不能放在一个格子里。《读〈石钟山记〉有感》

(二)书名与该书中的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苟子•劝学》《史记•项羽本纪》

(三)写文章时,题目不要加书名号。

(四)和“序”有关的书名号,如《<农村调查>序言》,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该文只是序,而非正文。

如果正文与序同时存在,则应该这样写,如:

《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

这两个书名号都是正确的,如果写成《<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或者《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都是不正确的。

(五)使用书名号时,必须弄清楚,句子本身是否在强调需要加书名号内容的名称性,如果强调其名称性,则用书名号,如果侧重强调题目的内容,那么需要加引号而不是书名号。如:

我刚走进电影院,就看见屏幕上赫然投着“生死抉择”四个字。

这篇文章,题目为“梅花岭记”,其实是在赞颂明末抗清殉国的史可法。

上句如果把引号换成书名号就不妥当,因为从句子的本身看,原句是在强调题目的内容,意在与“其实是在赞颂明末抗清殉国的史可法”形成对比。

再看一个句子:

大家都知道赫赫有名的《铁道游击队》,但你知道它的真实的政委是谁吗?

上句中的书名号的使用是不对的,从后半句可以看出,此处的“铁道游击队”并非电影名称或者小说名称,而是指“铁道游击队”这支队伍,应该把书名号换成引号。

(六)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名;而专栏名、专题名、丛书、单位等名称不能用。例:

①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有的请她讲:“如何多才多艺”;有的追问她:“怎样身兼数职”;还有的让她讲什么都行„„(书名号分别改为引号)

②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书名号分别改为引号)

③对于《雅思(IELTS)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如今一个全新的同样来自英国的职业外语水平测试——《博思(BULATS)考试》,也已由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推出。(书名号分别改为引号)

④《红旗飘飘画丛》出版前后(书名号分别改为引号)

⑤在《人间指南杂志社》里有6位编辑。(“社”指单位,书名号应去掉)

⑥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重庆卷)(第二个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⑦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当代文坛大家文库》:《巴金七十年文选》、《冰心七十年文选》<《夏衍七十年文选》、《施蛰存七十年文选》、《柯灵七十年文选》,这些书都是留

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2005年江西卷)(第一个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⑧《上海文学》新开《自由谈》一栏,本期刊登王安忆、陈丹青关于当代影视剧的长篇对谈《生活与故事,故事与影视》之一,广征博引,分析精当。(“自由谈”是专栏,因此,不应用书名号,而改为引号。)

⑨出版社在2004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2004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属于出版社发的文件,应该加上书名号。)

⑩今天,《美丽天使》杂志社3位编辑来我市采访,请市府办小周安排一下。(“xx杂志社”或“xx出版社”不用书名号。有了“社”字就指单位了,不是指杂志或报纸的名称了,因此,书名号应去掉。)

今天语文课(苏教版五下练习4)遇到这样一个标点符号使用辨析的题目:“大家喜欢读的几本书:《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上下五千年》等,在儿童书城都可以买得到。”

参资上是这样说的:“句中冒号应改为逗号”没有提到要在书名号之间添加顿号,而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在在书名号之间添加的顿号。

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了3种观点:不用、要用、可用可不用。

1、不用:人教版三个版本的普高语文教材都不在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加停顿号,人教版普高语文教材编者或许认为书名号(引号)已能把那些并列的词分隔开来了,没必要再加顿号。

2、要用:《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和引号都只有标示作用(书名号标示书名、篇名、报纸名或刊物名等,引号标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而没有停顿作用。这也就是说,在并列书名号(引号)之间,如果不加其他标点符号的话,是没有停顿的。而并列的书名号(引号)所标示的内容之间是应该停顿的。因此,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仍需加顿号。如: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广东教育版2004年6月第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112页)

3、两可:并列的书名号或引号等标号标明了句中词语的性质或作用,使这些词语自然地在线性的语流中区分为不同的意义片段。意义片段是语气停顿的重 范红英(范红英)11:46:23

要依据,交际中的合理停顿必然出现在语流中的意义片段之间。因此人们很容易将由并列的书名号或引号等标明的意义片段的界线和停顿联系在一起,认为在这些地方是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停顿的。停顿,固然表意清楚;不停,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没人会在这些表示并列的、已由书名号或引号标明性质的意义片段上产生理解障碍。当然,不排除在此有必须要停的情况,否则会有歧义,但那只是极少数,完全可以个别处理。因此,我们认为,从表达上看,只要不会产生歧义,并列的书名引或引号之间是否用顿号是两可的。

篇8:从目的论看书名的翻译

信息文化交流在这个以市场经济导向为主体, 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频繁, 也越来越重要。书籍, 作为信息和文化的载体, 在不同国家间输入和输出无疑是经济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环。而书名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 书名的翻译自然具有开门点睛的作用。正是书名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书名的翻译一直困扰着翻译者。在书名翻译实践中, 书名的翻译实际上一种很强的目的性行为, 它包含了对于文化和语境等各种因素的分析考虑。这些都决定了译者对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总而言之, 书名翻译是以目的性为导向的。

2 目的论和书名翻译

2.1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 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角度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Vermeer认为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 是基于源文本的一种翻译行为。不同的翻译行为, 其目的也必然不同。这一新的理论强调了译者的地位, 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翻译语言更是翻译文化。目的论重视翻译的目的性, 认为在翻译时译者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 从原作所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也就是翻译结果决定翻译方法。威密尔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环境中为译语目的和译语读者而生产的译语情境中的文本” (Nord, 1997:12) 。在目的论中, 为什么要翻译原文, 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 是译者必须要知道的 (李德凤等, 2007:112) 。

每次翻译都是针对特定的受众, 翻译就是为特定的目的, 在特定的语境下为特定受众翻译文本。该理论包括三个原则, 即目的原则 (skopos rule) , 连贯原则 (coherence rule) 和忠实原则 (fidelity rule) 。目的原则是最核心的, 也就是说, 翻译行为是由其目的决定的。每个文本就是因一个特定目的而产生的, 也应该服务于这个目的。因此, 一个文本的翻译方法取决于翻译目的。这一理论强调了作者, 读者和翻译者之间的关系。源文本的地位要远远低于其在对等理论中的地位。它只是要为译者所用的信息源, 是译者的“原材料” (Vermeer 1987b:54) 。源文本不再是翻译好坏的唯一标准。

2.2 目的论和书名翻译

书名是整个书的灵魂, 是最少的文字却包含了最丰富的信息, 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纽带。读者分两种, 为读书而读和为兴趣而读。本文只关注那些为兴趣而读的潜在读者。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或者说眼球社会, 很多读者会通过书名而去判断买不买这本书, 如此一来, 书名就尤为重要, 决定着书的销售和影响力。无怪乎说作者和出版商在书名上下的功夫甚至要超过对书的内容。书名的翻译最注重的莫过于译文消费者的反应。翻译得好的书名无疑与书籍的畅销有密不可分, 不可否认的关系。

源文本的书名可以被认为是信息的提供者。译者选择他/她认为对翻译目的有用的信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可以根据翻译目的自由选择翻译策略。即便是同一个文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翻译版本。书名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书籍的销售, 争取更多的读者。书名的翻译要注重其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译文读者的反应。书名翻译应遵循目的原则。翻译的书名应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迎合他们的口味。好的书名的翻译能为该书更好的开拓目标市场。因而在翻译书名时, 很可能不能照搬源语中的书名, 而应翻译成一个适应目的语市场, 适应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书名。书名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标题只有一个字, 也或者是个短语, 或者是简单句或者复合句。名词短语在英语书中尤为常见, 而在中国, 动词短语的书名却更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另外书名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大多数书名是不完整的。因而译者在翻译书名时, 要明确翻译目的, 有所取舍。

3 目的论指导下的书名翻译方法

书名的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译者首先要理解书的内容, 完全可以为了让译文有同等或更好的受众反应而进行适当的改造或完全的改写, 让译本更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 更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可以灵活运用直译, 意译, 改译等方法。

3.1 直译。

直译指的是“把原来语言的语法结构转换为译文语言中最近似的对应结构, 但词汇则依然一一对译, 不考虑上下文” (陈德鸿、张南峰, 2000:60-6 1) 。即基本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以人名, 地名命名的书。英语书籍比中国书籍更多的使用人名, 地名命名。对于这类书名可以进行直译, 直译既保留了内容也保留了形式。比如, Romeo and Juliet就翻译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Johnnie Alone翻译成《孤独的约翰尼》,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 derlan d《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当直译时则直译, David Copperfield曾被译成《块肉余生述》, 恐怕我们现在觉得很奇怪, 不如直译成《大卫·科波菲尔》。同样的, 中国书名也可直译成英文以保留原文韵味, 《红楼梦》翻译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四书》就是Four Books。对于那些以书中主人翁命名的书籍, 直译也可让这些主人翁名字家喻户晓, 也成为某种性格的代言词。比如我们现在家喻户晓的哈姆雷特指的是那些优柔寡断的人, 一提起堂吉珂德就让人想起勇敢却愚蠢的人。

3.2 直译和解释相结合

有些书名如果直译, 对目的语读者就太过抽象, 也丝毫没有吸引力, 因而要加入一些解释以便目的语读者更好理解。Oscar描述的是一个名叫Oscar的聪明勇敢的爱斯基摩狗, 但如果直译成《奥斯卡》, 恐怕中国读者想到的是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 而翻译成《猎犬奥斯卡传奇》就让中国读者一目了然。Dick Francis的Comeback如果直译成《归乡》则无法让读者获得关于该书的信息。该书实际上讲述的是主人翁在异国他乡生活, 最后回到家乡却被卷入一宗案件的故事。最后被翻译成《归乡噩梦》则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样的, 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翻译到国外是Three Kingdoms:China’s Epic Drama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3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有些书名会关系到该国的历史文化, 因而在翻译这类书名时, 译者要弄清楚作者想要通过书名表达的东西, 进而准确的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著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这个书名是引自玄学派诗人John Donne的“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it tolls thee.”这句话表明了Donne对待死亡的态度, 而海明威引用这句话作为自己小说的标题也是点明了该书的主题。自然, 《丧钟为谁而鸣》要更加贴切于原标题。

3.4 改译

书也是一种商品, 要销售, 要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所以译者要翻译的让书更具有吸引力, 要为目的语国家读者所理解。由于文化差异, 在源语国家里很有含义的书名却让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摸不着头脑。所以译者就要充分考虑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 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等要素, 大胆摆脱原文的束缚, 对原文标题进行改译, 让目的语国家读者理解接受, 更加有效的刺激译文受众的购买欲。例如, An d erso n的W i n esb u rg, Oh i o, 直译的话, 只是个中国读者完全陌生的地名, 但翻译成《小城畸人》, 不仅表明了故事发生在一个叫Winesburg, Ohio的小人, 畸人也表明了这个主人翁的性格特点。Mary E.Pearce’s Polsinney Harbour讲述的是两个人同时爱上一个美丽少女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Polsinney港湾, 如果翻译成《波尔西内港》, 目标语读者不可能知道这是个爱情故事, 所以翻译成《渔港情深》既点明了发生地, 又透露了故事梗概。再比如广为人知的小说继而被搬上银屏的The bridges of Madison C o u n t y, 要是直译成《曼迪逊城的桥》, 怕是要失去很多中国潜在读者, 而翻译成《廊桥遗梦》确实是让人赞叹不已, 译名本身就很浪漫, 交代了这是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 也让中国读者有更多的遐想空间。一个好的译名应该能够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联想, 更好的是基于本国历史文化的联想。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译名《魂断蓝桥》就是利用了中国的一个古典故事。一位男子在蓝桥等待他心爱的女子。女子因故迟到, 等到蓝桥的时候, 男子却已经因为洪水身亡, 女子也因伤心过度跳河而死。因而中国读者一看到魂断蓝桥这个译名自然会想起这个伤感的故事。可见, 在翻译书名时, 可以利用目的语国家的典故, 对原名进行改译, 以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联想, 达到极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书名的翻译实践表明其翻译与别的翻译不同, 有的可以说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 但却又是不可否认的翻译的很好的书名, 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 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翻译书名要考虑到让其受广大目的语欢迎, 接受, 而翻译目的论则能很好的适用于书名翻译。在具体的书名翻译实践中, 译者应考虑好该从源语中提炼什么样的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 过滤掉那些译语读者不熟悉甚至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相悖的东西, 充分考虑译语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 考虑译语读者的感受, 以便让译文符合目的语消费者的预期, 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 目的论为译者提供了一个指导书名翻译的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决定手段”, 把翻译目的论应用于书名的翻译, 对原文作者, 标题, 目的语读者等进行仔细分析, 根据目的决定手段, 确定翻译的方法技巧, 实现翻译目的, 译出好的书名。

参考文献

[1]陈德鸿, 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60~61

[2]李德凤等.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2

[3]任小明.试论书名、题目的翻译——从Future Shock的译名谈起[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 (1) .

[4]肖小勇.英文小说标题汉译之浅见[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 (12) .

[5]袁品荣.译书名忌浮躁[J].上海科技翻译.2000 (3) .

[6]赵秀明, 张文斌.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重新审视严译名著《社会通诠》[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 (6) .

[7]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上一篇:殿前欢,殿前欢贯云石,殿前欢的意思,殿前欢赏析下一篇:事业单位申论答题技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