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的成语

2024-04-20

语的成语(共9篇)

篇1:语的成语

【成语】:三言二语

【拼音】:sān yán èr yǔ

【简拼】:syey

【解释】: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出处】: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示例】:

【近义词】: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言五句

【反义词】:长篇大论

【语法】:作主语、宾语、状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

篇2:语的成语

【简拼】:syey

【解释】: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出处】: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示例】:

【近义词】: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言五句

【反义词】:长篇大论

【语法】:作主语、宾语、状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

三言二语 成语接龙

【顺接】:语不惊人 语不投机 语不择人 语出月胁 语出月脇 语切情真 语吃气阻 语四言三

【顺接】:半部论语 不经之语 不言不语 谗言佞语 沉吟不语 沉默不语 出言吐语 村学究语

【逆接】:不壹而三 倒四颠三 鼎足而三 隔二偏三 观隅反三 接二连三 径一周三 举一反三

篇3: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一、公示语的功能及语言风格

公示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指示功能、提示功能、告示功能和警告功能。指示性公示语体现的是周到的信息服务, 没有任何限制、强制意义, 因此, 语言应用也不一定要求公众采取何种行动, 其功能在于指示服务的内容。如“问讯处” (Information) 、“售票处” (Ticket office) 、“小吃店” (Snack bar) 、“体育场” (Stadium) 等;提示性公示语没有任何特指意义, 仅起提示作用, 但用途广泛, 如:“预留席位” (Reserved) 、“油漆未干” (Wet Paint) 、“有电危险” (Danger!Highvoltage) 等;限制性公示语不同于前两种, 属于一种动态的信息提示, 对相关公众的行为提出限制和约束的要求, 语言应用直截了当, 但并不会给人留下粗暴、无理的印象。例如:“残疾人专用” (Handicapped only) 、“凭票入内” (Ticket only) 、“谢绝游客入内” (Closed to visitors) 等;强制性公示语要求相关公众必须采取或不得采取任何行动。语气最强, 语言应用直白、强制、没有商量的余地。例如, “严禁吸烟” (No smoking) 、“禁止带狗入内” (Dogs not allowed) 、“严禁右转” (No right turn) 、“禁止超车” (No overtaking) 等。

公示语的风格主要有简洁性、规定性和图文并茂性。知名学者丁衡祁曾用简洁、规范、统一、醒目、方便五个词来概括其语言特点 (2005) 。公示语语汇简洁, 措辞精当, 只要不影响公示语, 准确体现特定的意义、功能, 仅使用实词、关键词、核心词, 而冠词、代词、助动词等就可以省略。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理论。它由两位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和汉斯·弗米尔 (Hans J.Vermeer) 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弗米尔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 包括翻译本身, 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的,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主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 (张美芳、王克非, 2005) 。翻译目的论有三条重要法则:一是目的法则 (skopos rule) , 认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二是连贯法则 (coherence rule) , 也称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 , 是指接受者可以理解译文, 译文在其介入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应有一定的意义;三是忠实法则 (fidelity rule) , 又叫语际连贯 (intertextual coherence) , 是指译文和对应的原文应该存在某种联系。目的论所要求的忠实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来决定的, 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绝对一致, 但是译者也不可肆意篡改原文 (Nord, 2001) 。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的策略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充分体现在公示语中。因此, 在汉语公示语英译的过程中, 译者应掌握英汉文化差异, 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 使英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让外国朋友一看就懂, 真正达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作用。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在汉语公示语英译的过程中, 译者可采用如下几种翻译策略。

1. 替代法

对于普遍性的﹑国际性的公示语, 英语国家已形成了标准的译文, 因此, 在英译此类公示语时, 可直接用其译文。如, “无烟区”, 英语中有以下表达方法“No smoking except in designated area/No smoking in this establishment/No smoking except in designated guest rooms/This is a smokingfree facility”等。除此之外, 英语里还有许多关于停车的用语 (parking signs) , 对于这类词语的翻译, 也可以直接采用其译文, 如“私人车道, 禁止停车”可译为“No parking in driveway/No parking, private drive/Do not block driveway”。

2. 借用

根据在汉语公示语英译的过程中要遵循译文简洁明了的原则, 译者可在翻译时尽量借用已有的规范的公示语。很多公示语在英语中已有约定俗成的形式, 为英语国家人民所熟悉, 而且这些英语公示语大多语言精练。因此, 借用英语中现有的公示语公式, 应当是汉语公示语英译的首选方法。如英语中有用“No smoking”表示严禁吸烟﹑请勿吸烟, 对于类似的汉语公式语的英译可以借用其方式“no+noun/grunds”, 如“严禁入内” (No entry) , “严禁狩猎” (No hunting) , “请勿拍照” (No photography) , “禁放烟花炮竹” (No fireworks allowed) 。再如, 英语中用“danger/caution+noun/verb表示小心、危险等意思。在英译汉语公式语时可采取此方式, 如“小心玻璃”译为:Caution!Glass”, “当心射线”译为:“Caution!Wet floor”。若是不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进行规范的翻译, 而只是进行字对字的机械翻译, 译文就可能生涩难懂, 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惯例, 从而影响到交际目的的实现。

3. 创造性翻译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其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句子结构的不同:英语重形合 (hypotaxis) 、汉语重意合 (parataxis) 。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因此, 英语结构紧凑严密, 汉语结构简练明快。英语句子好比一棵参天大树、一串葡萄、一串珍珠、一树荔枝。而汉语句子好比一根竹子、一盘珠子、一江波涛。因此, 在翻译汉语公示语时, 译者可采取创造性的翻译, 即译者可以打破原有的语言形式, 进行重新创作。例如, “共同保护水环境, 迎2008绿色奥运”, 如把它逐字翻译成:“Protect water environmen together;Embrace the green Olympic 2008”, 虽保留了原文的结构, 但这种松散的结构无法传达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有人提议把它译成“Protect our water together for a green Olympics”。在这里, 介词for表示目的, 恰好可以体现出原文的目的性和感染功能, 而且行文简洁流畅, 符合公示语简洁明了的原则, 以最简洁的形式获得最佳的反馈效果。

4. 拼音法/拼音加注法

在翻译街道名称和旅游景点的名称时, 拼音法是一种很有利的方法, 尤其对于其中的汉语专有名词。街道名通常包括两部分:专名和通名, 例如, “苜蓿园大街”和“童卫路”、“苜蓿”和“童卫”是专名, “大街”和“路”是通名, 其相应的英语表达法为“MUXUYUAN Ave”、“TONGWEI Road”。对于景点名称的翻译, 可以采用拼音加注法, 因为旅游景点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单纯的拼音法无法传达中国的文化信息。例如:“紫金山”可译为“Zijin Mountain (Purple Mountain) ”, “夫子庙”则译为“Fuzi Miao (Confucius Temple) ”。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我们减少不顾文化差异、译语文习惯和交际目的等重要因素的死译、硬译和一味忠实于原文的译文, 更好地认识汉语公示语翻译的特点、原则, 提高汉语公示语英译的质量, 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了有效达到公示语英译的目的, 译者应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 从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出发, 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文化习惯, 灵活地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使译语读者读得明白, 容易接受, 从而实现公示语的交际目的。公示语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受到文化习惯、场合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 探究公示语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社会意义的问题。译者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公示语的语言特点, 强基固本。其次, 还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为净化我国的语言环境而努力。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 只有认真探讨英语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和语言风格, 才能真正准确发挥英语公示语在我国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公示语属于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译者应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 运用其应遵循的三个法则, 遵循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四大策略。

关键词:公示语,功能,语言风格,翻译目的论,英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戴宗显, 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中国翻译, 2005, (6) .

[2]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 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 2002.6, (11) .

[3]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5, (2) :21.

[4]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9-32.

[5]杨永和.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中综述[J].外语教学, 2009, (5) .

篇4:语的成语

【关键词】习语 中国成语 英语习语 文化差异

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习语是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整体意思不同于它们在词典里单独的意思。英语习语是英语文化和生活所得。英语习语包括,谚语,俗语,俚语,惯用搭配。之后英语习语可以由两个词,很多词,甚至一个完整的句子组成。据估计在英语语言中有至少25000个习惯用语。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国璋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所以,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精髓,凝结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这就给习语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考虑到翻译习语的困难,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翻阅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二、文化与成语之间的关系

文化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习语与文化密切相关。习语是一面可以反映文化特色独特的镜子。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些的英语文化的话,有些成语翻译起来会使我们完全不知所措。例如,我们怎么能翻译“it’s case of January and May”。如果它被翻译为“这是一个一月和五月的情况”。人们会问,这两个月有什么讲究。这个翻译是完全失败的,因为它没有传达实际的意义。这意味着老夫少妻。这句话源于 “商人的故事”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起源。一月是一个人,他六十多岁。他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五月。因此,习语来自于文化和日常生活.不可能有脱离文化的习语。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在熟悉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翻译。

三、中国成语和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

1.宗教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religion).在中国,人们信奉佛教。中国习语明显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直译为“embrace the feet of Buddha”其实,成语的意思是,“when someone gets stuck into a difficult situation caused by lack of preparation, he seeks help at the last moment。”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直译为“drop one’s cleaver and become a Buddha,” 实际上,它意味着,“achieve salvation as soon as one gives up evil.”

然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所以一些英语习语与基督教有关。例如,“as old as Adam”字面翻译为 “和亚当一样老”,它在汉语中没有任何意义。在基督教中,亚当是由神创造的第一人,所以这个成语,其实就是很久以前或者特别老的意思。

2.生活环境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在中国,自古以来农业在中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习语与农业有关,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ick up the sesame seeds but overlook the watermelons。瓜熟蒂落,A melon falls off the stem when it is ripe.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是适用于渔业和航海。自古以来,渔业在英国是非常兴旺的。于是关于渔业和航海业的习语在英语习语中占很大一部分。例如,“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是指when one has become successful。当某人发财时,“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意味着由于处于一个不寻常的环境而感到尴尬,不舒服,“Miss the boat”。意味着错过了机会。

3.习俗的差异(Differences in customs).生活在不同社会人有不同的习俗。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待动物方面。例如,在中国,龙是神圣的象征,代表中国的图腾。中国人形容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中国关于龙的成语往往是褒义词。龙腾虎跃,龙凤呈祥,这些用来表达良好的祝愿。然而,在西方,龙总是与邪恶和恐怖相关。例如,“chase the dragon”是指一个习惯性的毒品使用者。猫头鹰的形象,也使两国人之间产生不同的感受。中国相信,在猫头鹰是死亡和灾难的预兆。有一种说法,夜猫子进宅。猫头鹰访问一个家,预示着这个家庭中的不幸。相比之下,猫头鹰在英国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例如,“as wise as an owl”是指很聪明。

4.历史上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y)。很多成语是从历史中得出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习语存在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在中国,很多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例如,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所有这些成语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翻译“meet one’s waterloo”,如果它被翻译为见到某人的滑铁卢,它是完全错误的,它的意思是“遇到的最终障碍并被它击败,惨遭失败”。这个成语来自英国历史上的滑铁卢战役,法国著名将领拿破仑·波拿巴,最终被打败了。

四、结论

总而言之,习语生动,简洁,赋予表现力,它们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所以掌握成语,并将其翻译成汉语,对我们来说并非易事。此外,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很好的掌握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努力掌握习语翻译的技巧并能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地利用他们的优势。熟能生巧,做更多的练习,才是一种有效途径,才会使翻译工作更淳朴,赋予表现力和更精湛。

篇5:闲言淡语的意思及成语接龙

【拼音】:xián yán dàn yǔ

【简拼】:xydy

【解释】:①无关紧要的话。②犹闲言冷语。没有根据的讥刺他人的`话。

【出处】:宋·沈瀛《减字木兰花》词:“笑杀常何,空有闲言长语多。”

【示例】:这些~,只当作一段开台锣鼓吧! 马烽《吕梁英雄传·起头的话》

【近义词】:闲言冷语

篇6:茶语的散文

岁月不再矜持,年华不再似花,精力不再充沛,思维不再敏锐――不得不承认,骄傲和狂放逐渐消褪,于记忆的沟回里,风华的回声逝去悠远。如沉淀的沙,因搅合时间的泥与水,日渐污龊和浑浊,淤在今生的长河里,梗阻了经历,沧桑了年轮。

每个人,每段人生,总会有着那么一抹幽香,清澈如水,荡涤灵魂,沁人心脾,芳菲心情,值得去回味、去珍视。是以波澜不惊,宠辱淡定,无论精彩与黯然,只要用心走过、路过,就是安然和从容――这一路来有花太香,再前行有景太美!无论生活赐予的是怎样的际遇,都散发出一股浓郁,随遇而安,缘自天成,好好把握就是结缘、惜缘、随缘!

有友赠予我一盒“铁观音”。说实话,初看那茶色和茶形,犹如年少时候在农村山坡上牧牛时,所见到的那种“干牛屎”一样。对于喝惯绿茶的我来说,见到这样色泽、形态都不入眼的茶叶,自有先入为主的三分不喜。不过既然是好友馈赠的,那绝非敷衍滥陈之品。于是当作朋友的面,请出茶具,烧开滚烫的沸水,立即借花献佛,沏茶敬奉。

茶之乌龙极品,是曰“铁观音”,诗云“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据说欲获得此茶,须得历尽千辛万苦去深山老林寻觅树高6――7米的野生老茶树采撷而来,经过“凉青”、“晒青”、“摇青”等繁琐的工序提炼制取,实属不易。故而有人将此茶的品茗过程,称之为“沏功夫茶”,大约也是因为此茶的来之不易,所以在享用时也需气定神闲地“磨洋工”,慢慢地呷着、抿着,徐徐地咽下,用那份虔诚,去领悟“茶神”,膜拜“茶仙”,感召内心深处那种清新自然之心旷神怡。也许人与人之间的交谊,也同此“茶道”――由相识到相知,总有一个慢慢沉淀精髓、萃取完美的过程,于是换得真情扑鼻香,恒久、绵长、悠远!

品茶而知韵,饮茶既是饮人生,兰麝一般的清爽,几泡几种风韵,总抹不去那汩汩清香。“铁观音”的风格,不在乎那刺激眼帘的哗众取宠,却把那醇厚甘鲜弹入舌尖,如同巧指弄弦,抑扬顿挫着那悠扬的音韵,动感的不仅仅是味蕾,还有发乎心、源自神、留于胸臆的超乎寻常的“节律”,唇齿间挥洒的激越,怎一个“余音缭绕”而了得?喜看红尘世事,情之梅花三弄,谊之高山流水,绪之平沙落雁,爱之春江花月,神之渔歌晚唱,逸之阳春白雪等等,无一不若似这一盅琥珀色的清茶,能够提神醒脑,激扬城府,集万千风情于一舒张、一卷曲、一枯叶!

篇7:书语的作文

我第一次的接触书籍是父亲给我买的格林童话。那时,我因得到新书,兴奋了好几天,每夜缠着父亲为我念书,因愤恨白雪公主的继母的恶毒,为白雪公主的遭遇伤心而久久不能入睡。虽在此时看来这本书着实幼稚了些,但它却深深扎在了我的心上,只因其为我打开了阅读之路的大门。

但真正让我在读书这条路上一去不复返的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林黛玉的忧愁善感,贾宝玉对封建社会的反抗,也写出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衰亡过程,它为我们显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与黑暗。这使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而也正是这本书不仅让我体会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知道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讲述了一种精神,讲述了作者的所思所想。

但现在的许多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书仅仅只是书罢了。故在这浮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了。我曾读到过一本书,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每一件古董都述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但从未有人愿意停留片刻来听其述说。”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如今人们对书的态度。

书虽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但需要静下心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正如品茶一般,需静心去体会其中的涩与甜。静下心来,你会发现书中世界之神奇,静下心来,你会发现书中之世界之百变,静下心来,你会发现书中世界之庞大。但也正因读书需静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

正如我说的一般,如今生活节奏太快,阅读已被人们忽视。但最不应该被忽视的便是阅读啊!因为阅读就如同你的第二个人生。通过阅读,你能体会的人生百态,体会世间冷暖。而当你已习惯阅读,或者说你已阅读过不少书,从量变达到质变,你便会如第一次睁眼的婴儿一般,慨叹世界之壮观,慨叹世界之精彩。也从而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个人学问,这同时也是我心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含义了。

但书所讲述的故事谁又有幸能听到呢,我之所以能有幸听到,也只不过是仗着自己是一名学生,不会被凡事打扰,能凑出点时间来细细体会书所叙述的故事罢了。但人总会长大,故我只希望时间在走慢一点,好让我多与书说几句话,多听听其讲述的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虽是如此,但我仍希望长大后的我不与大人们“同流合污”啊,不会成为一个浮躁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放弃阅读的人,使认真听书叙述的故事的人又少一个。我也唯恐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书会变得如古董一般无人问津。而当它们想讲出那有趣的故事时,却发现自己早已无人拜访了,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吗?

篇8: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一、人称指示变异

按照指示的“自我中心性” (egocentricity) 原则, 说话者以自身视角为出发点确定言语活动中参与者的角色以及言语活动发生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坐标。说话者是“主角”, 对于说话者的代词指示应该选用第一人称, 受话者是“配角”, 选用第二人称指示, 而言语活动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则是第三人称指示。

1.第一人称代词。

(1) 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一般来说, 第一人称单数代词yo指的是说话者。在某些特殊的言语活动中, 说话者面对的对象是自己或者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自己, 这时说话者与受话者的角色重合, 即产生说话者的“自言自语”。如:

1) Ah, yo, quédesgraciado yo!

2) He sido tonto!

3) Lo queme pregunto es s, i como líder, puedes asumir laresponsabilidad de tales proyectos.

4) Cada vez tengo más preocupaciones con mis hijos.Y es quesi túno te preocupas por ellos, no sé quién lo va a hacer.

说话者通过“自言自语”将自身角色一分为二, 凸显作为言者的“我”与听者的“我”身份不同。

(2) 第一人称复数代词。西班牙语中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nosotros/as指的是包括作为说话者的我或我们在内的集体。无论是主格人称代词nosotros/as, 还是与之对应的其他格代词 (如nos、nosotros/as) 、形容词 (如nuestro/a、nuestros/as) 以及动词第一人称复数词尾变化形式 (如somos、eramos、fuimos) 等都不能反映出受话者以及第三者是否包括在该集体之中。由于不能从语法角度判断nosotros/as的具体指称对象, 说话者经常利用这种模糊性来虚指受话者或第三者, 甚至是虚指说话者自身。西班牙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发生指示变异的情况主要有5种:权威复数、谦虚复数、社交复数、合作复数和泛指复数。

权威复数即常说的“帝王复数”。西语中国王、教皇、国家领导人使用nos以及与之对应的动词第一人称复数变位形式指称自己, 并虚指充当受话者的人民, 如“Nos estamos deacuerdo con esta decisión”。一方面, nos以及estamos的使用显示了说话者的尊贵身份, 另一方面也从语言的角度反映出位尊者的意志即人民的意志, 具有不可抗拒的权威性。

谦虚复数是说话者以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指称自我。在例5) 、6) 中, 说话者实际谈到的只是自己的行为和见解, 复数形式hemos和creemos使“我”的想法和观念更客观, 并在此基础上虚指受话者, 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突出双方的团结和统一。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 说话者甚至可以运用谦虚复数来虚化对自身的指称。

5) Lo que hemos hecho es nuestro deber.

6) Creemos que en esto se ve la necesidad de construirviviendasmás económicas.Santos, J·L.:Bajarse almoro)

在上例中, 我们看到, 虽然从生理角度讲, Jaimito作为男人, 不可能怀孕, 但是他却说“estamos embarazadas”, 将Chusa怀孕的事实扩大到自己身上, 表现出他对Chusa的关心和与之分担的意愿。此外, 社交复数还经常用于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交际场景中, 如父子之间、师生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等。 (Carricaburo, 1997: 66) 社交复数反映了权势高的说话者的权威, 他们享有拉近交际双方距离的优先权。例10) —12) 分别是母亲对孩子、教师对学生和医生对病人的要求。处于较高地位的母亲、教师和医生在对地位较低者发出要求和命令时, 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复数形式。

10) Y ahora vamos a acostarnos tranquilamente.

11) Este ejercicio lo hacemos por escrito.

12) Eshora de que tomemosnuestrasmedicinas.

合作复数是通过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及对应的语法形式, 表明受话者共同参与活动的可能性, 以达到将说话者自身的观念、意见、想法更好地传递给说话对象的目的。合作复数反映的是说话者需要对方配合并与之互动的意愿, 受话者指示最终真实与否, 取决于随后受话者的态度。合作复数是写作和演讲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手段, 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如empezamos、veamos、estudiamos、como hemos visto、como podemos ver、hemosmencionado等就是合作复数的典型例子。泛指复数指的是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不指向特定的指示对象, 而是泛指“人们”。泛指复数通常用于表达普遍性的经验及认知结果。例如:

13) No podemos pronosticar si va a haber otra guerramundia.l

14) En fin, asíes la vida, ocupémonosdelnegocio nuestro decada día que se nos da hoy.

2.第二人称代词。

(1) 第二人称单数代词。上文中我们谈到当说话者自言自语的时候, 说话者会交替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来指称说话者自身。在其他情况下, 说话者也可能会采用第二人称单数代词来指称自身。例如:

1 5 ) L a s v i s i t a s t e m i r a n , t r a g a n s a l i v a , y d i c e n q u eestásmuy bieny, aunque túsabes quemienten por piedad, quierescreerlas y las crees.

例15) 中, 指示中心从说话者偏移到受话者, 从而发生了指示变异:第二人称代词指代的正是说话者本人。通过转移指示中心, 说话者一方面寻求与主观自我的分离, 从更加客观的角度 (受话者或者第三者的角度) 来观察自身的经验、想法;另一方面, 说话者将自己的主角地位转移到受话者身上, 从而激发受话者的理解与认同。

此外, 西班牙语中的第二人称单数代词tú也经常表示泛指, 用于描述客观、普遍存在的经验。这时tú不指向交际活动中的任何具体的人或物。例如:

16) Estás allíflotando, pasando de todo, y un día va unamano de un tama o bastante gigantesco ydice (...) .

(2) 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历史渊源看, 用复数代词 (如vos、vuestra merced等) 来指示单一的受话者源于拉丁语。罗马帝国后期, 为了解决帝国内外的危机, 戴克里先进行了帝制改革, 创立了四帝共制体系, 即东西罗马各有两帝, 自此人们开始使用第二人称复数形式来称呼帝王。而在现代西班牙语中, 第二人称复数代词指示受话者也可能发生变异。例如:

17) !Québien vivís en Espa a!

18) En la universidad aprendéis poco.

在上述例句中, 受话者是单一的个人, 但是说话者却使用第二人称复数形式来进行指示, 将受话者纳入所属的集体中进行群体指示, 属于第二人称复数代词的类指现象。

3.第三人称代词。在人称指示中, 第三人称代词的指称对象最广泛、最不确定, 没有确切的指示对象, 可与交际活动中除说话者和受话者之外的任何第三者相对应。

19) Ja!!Calma dice ella! Me deja tirado en la calle a las dosy media de la madrugada y dice quecalma. (Rico-Godoy, C.:Cuernos demujer)

例19) 中, 说话者采用第三人称代词 (ella) 及其相应的动词短尾形式 (deja、dice) 来指示言语行为的对象, 拉大了双方的距离, 由此表达出自己对受话者的不满、训斥等强烈的感情色彩。

4.无人称形式。相对于第一、二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是人称指示中的“无人称”形式。西班牙语中的某些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也具有隐藏人称信息的功能, 我们统称为无人称形式。式: 1) 单一人称动词, 如haber、hacer、ser、tratarse、falta、bastar、da等;2) 动词的非人称形式, 如原形动词、副动词和过去分词;3) 不定代词uno/a;4) 动词第三人称复数变位;5) Se加上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位;6) 被动句;7) 自复被动句;等等。例如:

20) Hay que cuidarsemás, si quieres aprobar.

21) No fumar en este recinto.

22) Haberlo dicho delante demamá, listo.

23) Ah, se siente, esas cosas se piensan antes.

24) !Se tiene que pagar la luz ahoramismo!

如果我们对上述例句进行转换, 加上施事主语, 可以得到如下句子:

25) Tienesque cuidartemás, siquieres aprobar.

26) No fumes en este recinto.

(27) Deberías haberlo dicho delante demamá, listo.

(28) Ah, te sientes, esas cosas tienesque pensarlas antes.

(29) !Tienes que pagar la luz ahoramismo!

二、指示变异与言语礼貌

对受话者的指示是交际活动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言语行为之一。面对常规的第二人称代词指示语以及上述指示变异形式, 说话者对交际活动发生的语境、交际目的、双方的身份、地位以及情感距离进行衡量, 然后进行自主选择。其中, 礼貌是变异指示重要的语用功能, 是说话者为了维护、协调与受话者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而采取的语言策略。

Brown& Levinson (1987) 以著名社会学家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为基础研究礼貌。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渴望展示在公共视野中的自我形象”, 分为“积极面子” (positiveface) 和“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积极面子指的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许或被接纳为同伴, 而消极面子是指个人具有行为的自主性, 不受他人的干涉。面子是脆弱的, 言语活动中交际双方的面子都可能受到威胁, 即出现“威胁面子行为” (FTA) 。说话者为了维护双方的积极面子而采取的礼貌策略称为“积极礼貌策略” (positive-politenessstrategies) , 反之为“消极礼貌策略” (negative-politenessstrategies) 。

首先, 在西班牙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指示受话者的各种情况中, 无论是对受话者的虚指, 还是在受话者指示中虚指说话者, 说话者与受话者都以“集体”的方式出现在言语活动中。其次, 说话者用tú指称自身, 是说话者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听话者身上, 从而将自我经验与此时处于指示中心的受话者分享, 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这也是积极礼貌策略的体现。最后, 我们将Brown& Levinson的5种策略进行修改, 并用之概括西班牙语中的受话者指示。

三、结语

言语活动中说话者有意识地偏移指示中心, 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受话者或者第三者身上, 从而缩短或扩大作为参照点的自己与交际活动中其余人或物的距离, 产生指示变异。本文我们对西班牙语中受话者的指示变异情况进行了逐一考察, 并结合Brown& Levinson的礼貌策略研究了受话者指示变异的各种机制, 指出语言自身的开放性使指示具有发生变异的可能, 而变异本身则受到礼貌这一重要语用原则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enveniste, E.Problemas de lingüísticageneral[M].Campinas:Unicamp, 1988.

[2]Brown, P.&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Carricaburo, N.Las fórmulas de tratamiento en el espa ol actual[M].Madrid:Arco Libros, 1997.

篇9:附接语的辖域

摘要对附接语的分类应该从其功能出发,而辖域概念的引入在对附接语功能、意义的分析方面会带来诸多便利,从而使人们可以在一个新的视角上对附接语的研究产生更清晰的理解。句法上的附接语一方面是自由的,可以在句子中心以外作功能分析,并受动宾钳制原则的制约;语用上则根据Grice合作原则中量原则的需要而对句子的成立与否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附接语;辖域;句法限制;语用限制

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

一、附接语的种类

附接语是附属的连接成分,Halliday尽管将之列为小句级的成分之一,却仅仅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成分,即小句的实际构成公式应为:S+P+(C)+(A),其中S=subject,P=predicate,C=complement,A=adjunct。表面看来,附接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实则不这么简单,因为根据动词中心说的观点,附接语的取舍取决于动词的价质。有的动词可以不带附接语,有的则必须带附接语。即针对小句中动词的价质而言,有的附接语是必须的。有的是选择性的。如:

①He came yesterday,

②He lived in Chicago,

例①中的come是个一价动词。所以小句中的come带有一个体言he,至此,该句从形式或语义上来讲是完整的,即yesterday的有无。无损于该例句的合法性;但例②则不然,因为live是个二价动词,即它应该带有两个论元才可以保障其语义的整合性,所以该例中的附接语in Chicago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一般来说,英语中的附接语位置大体有三种情况,即句首、句中和句末。句首的附接语往往与篇章的衔接有关,句中的附接语主要有频度副词和程度副词,句末的附接语则往往表示方式、地点、时间、原因等。

但有的附接语的位置则相对灵活,会根据不同需要出现在小句中的任何地方,唯一的限制是,鉴于附接语是小句级的成分,小句的下级单位是词组,即小句是由不同的词组构成的。小句的分析方式必须以词组为单元进行分分合合,所以这些相对自由的附接语必须插在那些可资分割的词组界限之间,而不能将有关词组分割开来。如:

③a.Only Hilda helped Tony because of his iniu-ry。

b.Hilda only helped Tony because of his iniurv,

c.Hilda helped only Tony because of his injury,

d.Hilda helped Tony only because of his injury,

e.Hilda helped Tony because only of his iniury,

例③表明,一些特殊的附接词没有十分固定的位置,它们总能根据语气等的需要出现在句法许可的边界处,以对相关的成分形成强调或判定,所以Eva KoktovaTM将它们称为焦点功能词,因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突显句子中的焦点,以引起受话者对相关信息的注意。

英语中也有些附接语成分的位置相对固定,但却有不同的修饰对象,因而会引起句子理解方面的歧义。如:

④I heard the man in the next house,

a.I heard the man in the next house(singing tohis children as he often does),(modifier/part of anoun phrase),

b.I heard the man in the next house(but he ranout of the back as I approached),(prediction adjunct)

c.I heard the man in the next house(but I couldno longer hear him when I left it and wMked roundoutside),(subject modifier)

例④中的in the next house虽然始终处于小句的末端。但它可以根据所修饰对象的不同而使该句有不同的理解。(a)句可以理解为小句中名词词组the man in the next house中的一部分,是对theman静态性质的一种描述和说明,即“相邻房子的主人”。但句(b)中附接语in the next house修饰的成分为句子的谓语。即说话者听到那个人在相邻的房子里,是the man被听到时的动态位置之所在,所以等说话者接近时,他(the man)却从后边溜走了。例句(c)中的附接语则充当了小句发生的环境成分。即“我”在附近的房子里听见了那个人,而当“我”离开时则听不到那个人的存在了。例句(a)的情况与(b)(c)两句略有不同,因为它修饰的是名词词组。所以它只是名词词组的附加成分,而不是小句的附加成分,即它只是传统语法中的定语,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附加语,故应排除在本案之外。如此,英语中的附加语排除其他因素但仅从其句法结构功能的角度来划分似乎存在以下情况:附接语应主要分为谓词附接语和句子附接语,作为谓词附接语的成分可以分为必须附加成分和选择附加成分,而作为句子的附接语成分因其是表述的焦点而不可或缺,所以在小句中尽管从句子结构上看似可有可无,但因其是话题信息传递的中心所在而不能被取消。以下是附接语的大致划分情况:

从附接语的内涵来看。它们是句子语义系统中较为次要的语义单位,既可能是对句子语义的必要补充,也可以是对小句意义的附带说明,更有的附接语(譬如焦点功能词类)对小句中的某些语义成分只产生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来讲,附接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一个副词、否定词、作限定成分的助动词等,也可以是一个词组。甚或一个句子等。

二、附接语的辖域

1.辖域的概念

辖域(scope)指的是某一语言形式在话语中所作用的范围,是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从表达式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算子(O)与一个语言表达式(E)相结合而得到语言表达式(E.O)的话,E就是O的辖域。英语中辖域的概念广泛用于疑问句、状语及否定词的研究。辖域本来只是一个逻辑学概念,在逻辑学里。一个简单的命题可以分析为个体词、谓词、量词和联结词等成分。例如对于句子“所有的学生都是党员”而言,设S为学生(S=student),P为党员(P=pany member),那么该命题的逻辑式就应m该是:vx(S(x)→p(x))。这种分析方式叫谓词逻辑,其中的符号v叫作全称量词,即对于所有的变

量x而言。如果x是学生,x同时为党员。命题逻辑中处理的主要是事件的发生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数量的关系,而且这些数量的加入对相关命题真值的判断意义重大,所以在谓词逻辑中才加入了量词的概念,因此,涉及到量词的谓词逻辑。即量化逻辑。

许多语言学家发现。自然语言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即语言中有些数量词或频度词如always等数量词在语义解释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由上文中关于附接语的分类可以发现,英语中的附接语如副词、助动词、否定词、介词短语等也起着同样的作用,它们也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辖域,从而在对相关句子命题的解释中举足轻重。

2.附接语的扩展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一个命题在自然语言中的相应表达形式基本上等同于一个小句。小句的典型构成形式是SPCA,其中SP是必选项,而C或A是任选项。在这个句子结构中,附接语A似乎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事实上英语中有的句子不存在附接语形式,但如果在一个命题表象形式中出现了附接语,则其作用有时候会显得非常重要,且因其所在位置的不同、甚至其辖域解释的不同。都将对句子的命题解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附接语包括数量词、否定词、助动词、副词、介词短语甚或句子等,这里似乎有扩大之嫌,因为在传统语法甚至在功能语法中,数量词一般被看成是体词的一部分,如例⑤中,many是名词性短语many students中的前置修饰词,否定词和助动词则是动词词组中的一部分,如其中的can和not便是如此,而clearly和in themuseum的位置则显得微妙,因为它们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既可能属于动词词组,又可能属于小句中的补语成分,同时又存在属于附接成分的可能。

⑤Many students Can not see the picture clearlyin the museum。

笔者的看法是,以上成分(含数量词、助动词、否定词、副词、状词成分等)均应作附接语解释。其理由如下。

(1)从句法的角度来看。小句结构中只有动词才是唯一必须的因素,所以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动词是句子分析的中心,所有的其他成分均是对动词的限制或补充,如否定词限定动词的真值情况、助动词限定动词的可能性、副词说明动词的进行貌、状词等说明动词的处所时间条件等。分析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任何小句都可以按照X标杆理论分析为动词短语的形式,即把句子中的谓语动词看成是短语的中心,其主语看做是specifier,而将其以后的成分一并看成是comple-ment(见例⑥)。

例⑥中的小句He ran away即是如此,从图例中可以看出它可以分析为动词词组。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句的句法功能可以等同于一个动词词组,而从直接成分分析法的角度来看,在一个短语中只有其中心词是不可或缺的。其他均可以缺省。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小句可以作为一个动词短语分析。一个动词短语的最短捷形式是实义动词,也就是说,一个实义动词就可能是一个句子。所以,一个句子中,只有实义动词才是句法分析中唯一不可缺少的成分。

(2)名词性成分是动词成分的必要补充。从认知的角度讲,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世界是运动的,所以语言系统的本质也是运动的。体现在小句的层次上。即每个小句都是在表达物理世界中的一种运动形式;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不是运动的,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主体。于是在自然语言中就应运而生了用名词性成分来表示小句运作过程的主体的方法。所以名词这种体言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动词句子中必要的补充。从句法生成的角度来看,每个动词因其动作形式的不同,因而会联系到不同的动作对象,例如“跑”只需要一个动作主体,因而我们可以说“他跑”;而“杀”则不仅需要一个施动者。另外还需要一个受动者,所以我们只可以说“他杀约翰”,而不能说“他杀”。句法上“跑”之类的动词被称作是一价动词,而“杀”则为二价动词。综合以上(1)(2)两点来看,一个句子中真正必要的成分是动词形式和体言形式,而其他成分则是可以选择的。

(3)从句法的角度看,数量词亦属于名词词组,即是名词性短语的修饰成分(modifier),但它的作用往往并不局限于名词词组本身,从语义的层面来看,其影响往往是开放的,即其数量意义往往会延伸到名词短语以外。如:

⑦All congressmen are not gentlemen in thenight club,

例⑦中的all形式上属于做主语的名词短语,然而它却又与动词词组中的not发生了作用。同时也可认为它与介词短语in the night club有一定的关系。此例中的not既可看做动词短语判断系词are的一部分,也可以看成是对全句的否定,同时也可以与all发生关系形成部分否定,还可看成它是在对其后的gentlemen in the night club做整体否定(即理解为“不是夜总会中的绅士”)。最后还可以对in the nigllt club作局部否定(即理解为“在夜总会中的表现不绅士”)。本例中的inthe night club亦可有双重属性,即既可属于其所在的名词短语,又可在全句中与not和all等发生关系。同理,小句中的助动词等亦可作如此分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小句是逻辑上的一个命题的话(形式上表示为P(X)),那么上述词类均可相当于该命题逻辑中的一个量词形式,从而对该命题中所有的变量(设x=x1;x2;x3…xn)进行选择并最终导致不同的解释:

Q(P(x1;x2;x3…xn))

其中,Q是附接语部分,它对命题逻辑中的变量的修饰形式为,它既可以修饰其中的每一个变量。同时又可以修饰它们不同的排列组合,那么该句从理论上讲会有(xn)n个可能解释。但如果某个逻辑命题不止有一个附接语,那么它们的修饰范围既有顺序的关系,又有不同排列组合的关系:

Q1 Q2 Q3(P(x1;x2;x3…xn))

可见,上述各词类既有句法上的各自分属,又会在逻辑解释中延及其他,这就是它们语义解释上的共同点。据此,笔者认为本案中的附接语应取其广义,即它应包括上述所言之不同词类。

(4)根据上述分析,自然语言的解释应分属不同的系统。一是句法系统,二是语义系统或逻辑

系统。在句法系统中,实义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它既可以支配体言之类的次核心成分,又可以支配如我们此处之所谓的附接语类边缘成分。一个小旬的生成其实就是一个动词的价质所决定的完整形式。而在语义系统或逻辑系统中,小句是一个命题形式。作为语言解释的基础,谓词和体词是其中的原型形式,而对该命题意义的最终认定,则需要附接语之类的成分对其进行选择和取舍,如用R(h)代表He didn’t run quickly中的基本命题heran,而增加否定附接语not后其逻辑形式成了~R(h),再加上副词性附接语quickly之后,则句子又有了另外两种解释,即Q[~R(h)]和~Q(R(h))。所以从逻辑系统上来讲,附接语的成分会最终决定一个句子的意义。

3.附接语的辖域特点

一般说来,每一个附接语都有其固有的辖域。在一个逻辑式中,每个附接语的辖域往往是其后附接的最小的括弧内成分:

其中vx,vy,vz的不同辖域均用下划线作了表示,其中vx的辖域最大,它包括了其右所有在最外一层括弧中的成分,而vy和vz的辖域只包含在其后紧邻的一层括弧内的成分。我们将自然语言逻辑式中附接语所直接作用的范围叫做该附接语的辖域。

另一方面,逻辑式中的辖域是固定的,而在自然语言中则不尽然,即一个附接词可能有不同的辖域。因而会在语义结构上产生不同的逻辑式,从而也会产生不同的歧义形式。歧义的消除主要靠语用手段,如上下文或世界知识等。

三、附接语辖域的作用机制

1.附接语的句法限制

附接语作为句法的一种形式,在使用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按照范晓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句法、语义和语用是语言研究的三个平面,其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即语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句法是语义实现的手段,语用是对语义的选择和确认条件。据此,附接语亦应有来自各个方面的限制,鉴于语义平面是语言单位静态的基本义,此处略去不说,以下重点讨论附接语使用的句法和语用方面的限制。

Van Valin认为英语是一种构造语言,它有相互依赖的各种关系和固定的语序。从英语的表层结构来看,英语的句子可以看做是谓语与其论元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英语的句子又是论元与非论元的关系。这样,英语的句子结构就可以分成谓语动词、论元和其他成分三部分,这在Van Valin的语法中分别被称做核心、中心和边缘成分三部分,即在正常的句子分析中,小旬的核心是句子的主要谓语动词,句子的中心是含核心在内的论元,而边缘成分则是传统语法中作为附接语的副词、介词短语等。因此附接语是句子边缘成分的一部分,即其句法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对松散的,因而一个作附接语的成分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也就是说。按照动词核心、论元中心、附接语是边缘成分的说法,附接语的位置是相对自由的,应在句子的主要成分之外予以分析,这便是我们上文对句子辖域思考的理论基础,从例⑧可以看出reluctantly的辖域解释范围。

⑧Reluctantly he went there yesterday,

He reluctantly went there yesterday,

He went reluctantly there yesterday,

He went there reluctantly yesterday,

He went there yesterday reluctantly,

但上文Van Valin的分析是以句子谓语为不及物动词为例分析的。不及物动词多是一价动词,往往只涉及一个论元。如果是二价动词或多价动词情况又是如何呢?其实,即使是多价动词,按照乔姆斯基的X标杆理论,句子依然是一个动词词组,即多价动词的出现并不会改变其句子核心的地位。不同的是与多价动词相联系的多个论元的情况,其中必然有一个会成为句子的主语。另外的一个则可能是句子的宾语或表语。众所周知,主系表结构是一种辨识结构,不会对附接语的位置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主谓宾结构则不同,因为作为主语的论元与作为宾语的论元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和句法地位,即句子的谓语与句子的宾语之间的关系较之与主语之间的关系密切。作为推论,附接语在一价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中是相对自由的,而在二价以上动词的句子中是有相对限制的。据Tomlin的观察,作为附接语的句子状语可以插到主语与动词之间,但往往不能插到宾语和动词之间。

2.附接语的语用限制

附接语在使用上除了句法限制外,还有各种语用限制。凭直觉,从上文的例子中也不难看出作为附接语的副词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可能会对人们的理解造成情绪或意义等方面的冲击。关于附接语的语用限制,我们首先还应从其相互位置说起。

由上文看出,附接语是边缘成分,因此一个句子除了核心、中心成分之外,可能还有多个甚或完全不同种类的附接语同时出现,这时它们的相互位置就成了问题。一般来讲,不同的附接语根据其本身种类或意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辖域。辖域大的附接语必须辖制辖域小的附接语而不能相反,从例⑨可见一斑。

⑨Tomorrow he’s coming at night,

At ni曲t he’s coming tomorrow,

Hallidaym认为,句首成分一般是主位。而主位的特点就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信息单位。其辖域可以延及其后跟从的整个大的信息单位,因此我们不能说These houses my grandfather sold and the rest0f his property he left to me,因为本句的主位thesehouses对本句第二部分的内容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即缺乏信息上的联系。但却可以说There hesold but those he didn’t。例⑨中旬首成分实则是句子的主位,因此tomorrow从语义上来讲大于且包含at night,这与其主位辖域范围的作用是一致的,因而可以成立;而第二句at night作主位的情况则相反,它与其作为主位的作用相对立,因而不能够成立。总之,辖域大的附接语一般应在辖域小的附接语之前,以正确表达其间的相互关系。

关于附接语的第二个限制是有些句子必须带有附接语。从句法上来看,附接语是边缘成分。它在表层结构上要在句子中心之外分析。似乎其有无并不影响句子的主要结构。实则不然,英语中有的句子必须带有附接语成分,否则该句子就不能够成立。如:

⑩This house was built,

This book reads,

This house was built last year,

This book reads easily,

比较④⑩中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些句子的附接语是不可或缺的,这些附接语的语用限制可以用Grice合作原则中的量原则加以解释。即“makeyour contribution necessary;say no more than youmust”,意即人们在交谈的时候,必须要交流信息,即话语是交流信息的需要。这种要求反映在句法上就是每个句子中一定要有表达新信息的焦点成分出现,否则该句子会因为信息的冗余而被认为没有出现的语用必要。

上一篇:上林湖自然风景作文下一篇:集约发展道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