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的诗句

2024-05-02

惆怅的诗句(通用9篇)

篇1:惆怅的诗句

一个人难免有的时候会心情惆怅,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关于心情惆怅的诗句吗?一起来欣赏吧。

心中惆怅的诗句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翻译】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翻译】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

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无题》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翻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篇2:惆怅的诗句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王维《终南别业》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杜甫《孤雁》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篇3:桥的梦幻:存在的焦虑与惆怅

在桥梁出现之前, 道路被水流所隔断, 舟船承担了过渡的功能。舟船的漂浮性和摇摆性, 固然给航行带来了某种乐趣, 但通过舟船航渡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而桥梁则通过其桥墩、桥台和基础, 与大地联系在一起, 它的稳定性给人以安全保障。海德格尔称赞道, “它使河流、河岸和大地相互成为邻里。”

一般而言, 这一特殊的建筑是道路的衍生物, 它在道路的危机时刻出现, 并使面临中断的道路得以延续。但其形态和功能均不同于一般的道路。桥完全独立于路, 构成一个自足和完整的建筑形态。这个架空的人造通道, 由包括桥身、桥面的上部结构与桥墩、桥台和基础的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桥赋予路以飞翔的形态, 使匍匐前进的路腾空而起, 如同爬行动物向鸟类的进化和飞跃。作为路的变体, 桥是对路的危机的拯救, 并实现了路的梦想。

然而, 在文艺作品中, 桥常常作为惊险情节展开的空间。桥出现在一个危机的节点上, 一个空间连续性断裂的时刻。这个偏离存在之中心的地带, 有着不确定的、未知的和偶然的特征。桥让两个彼此分离的空间偶然地联结在一起, 这一特性与情欲的发生机制颇为接近, 因而, 桥的主题常常包含着有关情欲的暗示。桥常常成为邂逅或分离的场所。商业电影《廊桥遗梦》、《魂断蓝桥》 (原名《滑铁卢桥》) 和《新桥恋人》等, 都表达过这一主题。

在河流或沟壑横亘之处, 桥梁超越其上, 建立了一条由此及彼的通道。桥梁比道路更加明确地勾画出“彼”与“此”的界限。桥提示了彼岸的存在, 诱发了对彼岸的梦想, 并且, 它可以满足彼岸梦想的实现。或者, 至少可以说, 桥是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中介物。正是据于此种理由, 海德格尔才会赋予桥以深沉的存在论意义——桥梁以自己的方式使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聚集于它自身。

但与海德格尔的乐观主义的哲学阐释有所不同, 在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笔下, 桥的主题则常常显出另一番面貌。挪威画家蒙克喜欢以桥为对象。在《不安》中, 桥被表现为一个焦虑和梦魇的空间。画面上, 人群如同幽灵一般从桥面上通过, 表情一派迷惘和焦灼, 远处有教堂的塔尖若隐若现, 暮色四合, 行人却不知将往何方。其情形宛若少年尼采所吟唱过的:“当钟声悠悠回响, /我不禁悄悄思忖:/我们全体都滚滚/奔向永恒的家乡……”相同的情形在《喊叫》、《忧郁》等作品中得到了强化。桥面上的孤独者是形象模糊、身份不明的人, 在无缘无故地喊叫, 或者陷于无边的忧郁之中。蒙克笔下的世界, 显露出黄昏景象。轮廓模糊的空间, 传达出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存在者无可名状的本体焦虑。桥, 在这里似乎不再意味着联结。它将人群置于悬空状态。它是大地的裂隙处的一个不稳定的粘连物, 远离家园的一处令人不安的地带, 一个无所依凭的场所。深渊之上, “神圣者”隐晦不明, “短暂者”无家可归。

电影《卡桑德拉大桥》把桥所蕴含的危机意识推向了极端。这是一部灾难题材的商业电影, 但其中所包含的生存焦虑经验, 却暗示着现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一列危机四伏的列车, 不停顿地驶向不可知的未来, 其终点将是一座深渊之上的危桥——卡桑德拉大桥。大桥并非通往幸福彼岸的通道, 而是通往深渊的陷阱。尽管危机在最后一刻得以解除 (列车在冲向危桥的一刹那, 停住了, 列车上的病毒威胁也消失了) , 但深刻的危机意识和浓重的宿命论色彩, 依然难以消除, 从中也可以看到基督教“末世论”神学的微弱光芒。

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桥却似乎更接近海德格尔式的桥的想象。中国古典绘画中的桥, 很少表现生活世界的惊险情节。它甚至都没有任何情节性的因素。桥并不作为“此岸”与“彼岸”之间的相勾连的通道, 它只是此岸世界的一片景色, 是融入天地山水之整体中的一个细小片段, 它总是与舟楫、草庐等事物一起, 构成静谧孤寂的风景的一部分。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绘一幅有桥的风景:“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尽管有因空间辽远而引发的“断肠”之愁, 但不同于蒙克笔下的空间焦虑, 桥在中国古典艺术家那里所指涉的乃是一种时间惆怅。桥依然与树木、流水、道路、房屋等一起, 构成了可供暂时栖居的处所。水流与桥梁, 并不构成空间冲突和对抗, 相反, 它们只是表达一组貌似对抗的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对话。水流模拟阻隔, 并非真正的隔绝;桥梁也模拟连通。它们只是阻隔和连通的代码。而在小桥与流水的阻隔和连通的游戏中, 给诗人及其他生存者带来的是某种情调、乐趣和意境。这种趣味在古典园林中的桥梁艺术上达到了极致。园林在一个缩微的空间里, 模仿外部世界的山水和道路, 并尽量增加复杂度和曲折性, 营造尽可能丰富广袤的空间。而每一个景物都被高度符号化, 成为外部世界之事物的某种拟像。以浓缩的空间来浓缩时间, 以对想象中更为丰富的空间的占有, 来完成对时间惆怅的克服和超越。

也正因为这种空间的游戏性, 即使是桥的断裂, 也不成为空间危机的象征, 相反, 断桥的“残缺之美”, 所带来的是一种更奇妙的美学效果。“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陆游:《卜算子·咏梅》) 。由于桥的断裂, 而造成的人迹罕至的结果, 形成一种萧条和荒凉的意境, 更能激发时间惆怅的情绪。因此, 中国古典诗人和艺术家并不热衷于表达坚固的桥、不朽的桥和永恒的桥, 相反, 在所有材质的桥梁中, 他们更钟情于木桥, 即所谓“板桥”。木板桥在古典中国文艺作品中, 享有更高的荣耀。木桥的简约和质朴的品质, 符合古典中国的诗学理想。“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的情形, 被视作一种超迈的意境。另一方面, 板桥的脆弱性和易于显露的时间痕迹, 也更适合扮演桥在中国空间诗学中的游戏性角色。

现代中国艺术很少表现桥, 偶有表现, 往往是一个较为孤单的存在。习西洋油画的吴冠中、陈逸飞等人, 一俟转向表达风景, 他们笔下的桥也同中国古典绘画中的桥一样, 只是整体风景的一部分。

篇4:惆怅的盐城——黑井

养活云南千年的盐都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也许会记得里面提到过一种黑井盐,黑井盐就是产在黑井的盐。黑井,因盐而兴,这里产盐的历史很早,至少在两汉时期,这里就发现了盐井。从元朝开始,黑井的盐产业大力发展,在中国古代,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之一,于是,朝廷直接任命中央大员到黑井管理盐业生产,小小一个镇子,成了直属经济区,从元朝到民国,黑井几乎家家制盐,全国各地的马帮、生意人经南丝绸之路源源不断来到这里,给黑井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据记载,从元明清到民国光一个黑井盐的税收就一直占据着云南全省税收的50%以上,黑井不仅自己富足繁华,还几乎以一己之力养活了一个省,这简直就是经济奇迹。

到处是古的小镇

今天的黑井遍地是古迹,那都是繁华年代留下的产物,从民居豪宅到寺庙祠堂,黑井的古迹十分丰富。今天,我们看到它们仍可以想见当年的景象:以前的黑井长期是县治所在,这里集中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意人、马帮。当地人靠盐发家,家家有钱,建座豪宅对于黑井人来说绝不是什么难事。今天,仍旧保留着的武家大院,便是当年黑井最大的宅子,武家是黑井最大的豪门望族,在黑井世代以采盐、制盐、贩盐为业,在清代中期达到鼎盛,武家人建起武家大院,从破土动工,经过反复雕琢扩建,才修建完成。大院按照富人喜欢居于僻静处的习惯,全以木结构的武家大院,依山而建,具备气势,高踞于街面成排的商铺之上,有以势压人的优越感,连当年县衙,也怕官府的威严会被武家蒙盖,于是规定武家楼不得高过3层,大门不得面对正街。于是,武家大院的门,非常巧妙的被开在了侧边,虽然如此,依然隐隐可见出,依坡势而建的上下两个四合院落,构筑组成一个大大的"王"字,武家的霸气还是张扬存在的。据说一度有99间房,气派万千,这个时期有钱的武家还出了进士,加上对中央财政都有贡献,咸丰皇帝亲自为武家题写了。“画荻芳徽”匾额,如今这块匾额仍旧悬于大院门口,向世人讲述着一段辉煌的过往。

黑井的山上有一座大龙祠,曾是供奉龙王的祠堂,黑井历史上所产的盐均是卤水井盐,因此制盐者首先都供奉的就是井龙王,这座大龙祠是清代建筑,祠内一宝就是雍正皇帝所题写的“灵源普泽”匾额。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灵源普泽”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普天下的评价。大龙祠内还有一个古戏台,这里曾经是黑井最为热闹的地方,想当年,有钱的黑井人用轿子把全国各地请来戏班名角请到深山里的小城,在大龙祠一唱就是好几天,滇剧、花灯、京剧、川剧、昆曲……几乎所有全国知名戏种都到这里演出过,那时的大龙祠几乎天天有戏听天天有戏看,在这里黑井人就是用这种方式,炫耀着财富和实力。此情此景,今天想起都令人浮想联翩。

在黑井的镇边上,有一座庆安堤,位于龙沟河和龙川江的交汇口,这座堤坝始建于明末,于清道光年间才最终完工。是一座红砂石建成的大坝。从古至今,这座气势宏伟的大坝一直发挥着防洪作用,护卫着黑井镇的安全。有专家认为,黑井庆安堤是仅次于都江堰的古代水利工程。只可惜,今日的龙川江雨龙沟河早没有了昔日的汹涌,庆安堤的作用正在减弱,庆安堤变成了一处安静的怀古去处。

说黑井古迹,就不得不提漫山遍野的寺庙,历史上黑井曾有各种宗教场所多达54所,今天依旧保留着飞来寺、香山寺、三元宫、真觉禅寺、真武观、诸天寺等12处。一般游人常去的飞来寺建立于一块山腰大石之上,传说很久以前,黑井的能工巧匠们在现在的文笔塔的位置建造一座寺庙,在建造中,几个乞丐经常去和工匠们吃饭,工匠们也不介意。在临近完工之时,有一根大梁任凭工匠们如何想办法也无法接上。在他们束手无策之际,一天夜里,那几个乞丐将这座寺悄悄地修好,化成一阵风,将寺吹到对面山上的一个大石上。工匠们早上起来发现后,就将寺取名为“飞来寺”。黑井的寺庙古来香火旺盛,做生意的黑井人祈求平安财富离不开它们,只是当时代变迁,小镇没落,今日黑井的寺庙已再不能为黑井求回当年的辉煌。

节孝总坊的惆怅缩影

进入黑井,首先会吸引眼球的古建筑就是龙川江五马桥旁的节孝总坊。这座节孝总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是一座牌楼式全红砂石质牌坊。据说是慈禧太后下旨建的。不是为某一女子所立,而是为几十个女子所共立。是黑井、琅井、元永井三地87位贞节女因守节,获皇帝恩准兴建的。牌坊为沙石建筑,其结构为四柱三间,额坊上镶大理石,正中书“节孝总坊”四字,左右两边各书“霜筠”、“雪操”二字。石坊上雕人物、龙凤、花鸟等浮雕图案。整座牌坊雕刻精湛,无论从规模还是华美程度,均为云南境内所少见。这座牌坊构造之复杂,做工之精巧,造型之庄重,雕刻之精美都堪称云南之最,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堪称精品。节孝总坊还有一处细节值得品味,这座牌坊上的凤基本上都压在龙之上,正是晚清时期,慈禧太后独揽大权的体现,它证明着就算在离京城千里之外的地方,这个女人也必须体现它至高无上女性权威。

节孝总坊是座精美的历史建筑,但也是个惆怅的地方,所谓贞节无外乎妇女为丈夫守节,87位妇女看似荣耀上榜,可是要知道她们都失去了一生的爱情、一生的年华,丈夫一去(死或未归),她们就成了家里唯一的支撑!

以前就听说,牌坊下总有一位老人会独自坐在那看着牌坊独自沉思,黑井人都知道,那上面刻着她母亲的名字。也许,老人家就是在用这种方式一遍遍感谢着母亲的恩情吧!

篇5:寂寞惆怅的诗句

惆怅是一种心境,是由于想念你的.寂寞,浮动而出的忧伤。

1.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高適《送魏八》

2.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八》

3.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4.粉黛暗愁金带枕,鸳鸯空绕画罗衣,那堪辜负不思归!。——顾敻《浣溪沙·云淡风高叶乱飞》

5.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6.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7.万结愁肠无昼夜。——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8.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李白《塞上曲》

9.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10.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11.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12.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13.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14.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15.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16.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17.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8.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19.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20.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牛峤《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

2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2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3.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24.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25.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6.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

27.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8.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江淹《悼室人》

29.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0.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咏蝉》

31.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32.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33.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张曙《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34.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35.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李白《久别离》

36.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3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38.点点行行泪痕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39.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张嵲《墨梅》

40.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41.翠蛾轻敛意沉吟,沾襟,无人知此心。——孙光宪《河传·花落》

42.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谢灵运《七里濑》

43.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44.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45.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46.帘控钩,掩上珠楼,风雨替花愁。——乔吉《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4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8.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49.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司马扎《宫怨》

50.午醉醒来愁未醒。——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篇6:惆怅伤感的诗句

脸上有多少笑容,背后就有多少故事。你怎能看出我的`伤感?

1.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2.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 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3.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 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4.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 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5.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 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6.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 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7.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8.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9.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10.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 游次公《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11.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2.触目凄凉多少闷。 ——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3.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 李觏《秋晚悲怀》

14.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15.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16.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 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17.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18.辋川图上看春暮。 —— 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19.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王昌龄《送魏二》

20.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 薛涛《送友人》

21.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 杜荀鹤《送人游吴》

22.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 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23.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 —— 元好问《虞美人·槐阴别院宜清昼》

24.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 李颀《送陈章甫》

25.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6.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 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

27.娉娉褭褭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杜甫《石壕吏》

30.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 黄景仁《别老母》

31.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 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3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3.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 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34.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3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 薛道衡《人日思归》

36.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 李白《久别离》

37.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38.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 苏轼《送贾讷倅眉》

39.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40.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 薛涛《送友人》

41.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 岑参《送崔子还京》

42.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43.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4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適《别董大二首》

45.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

46.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47.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48.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49.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5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篇7:惆怅悲伤的诗句

有多少爱的.花语,就有多少情的悲切,那些与惆怅有关的花语,就是爱情的所有一切。

1.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2.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3.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4.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皇甫松《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

5.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6.凤帏寂寞无人伴。——朱淑真《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7.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王之道《如梦令·一晌凝情无语》

8.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9.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黄升《清平乐·宫怨》

10.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李白《幽涧泉》

11.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陈维崧《好事近》)

1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3.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14.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白居易《青门柳》

15.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16.人天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17.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司马扎《宫怨》

18.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19.千古盈亏休问(王沂孙《眉妩》)

20.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21.斜月帘栊。——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22.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3.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24.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

25.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江采萍《谢赐珍珠》

26.不知何日始工愁。——王国维《虞美人·弄梅骑竹嬉游日》

27.欲盈掬。——黄机《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28.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郑觉齐《扬州慢·琼花》

29.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30.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31.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32.午醉醒来愁未醒。——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3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34.花月两模糊,隔帘看欲无(杨基《菩萨蛮》)

35.飞絮濛濛。——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36.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37.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致酒行》

38.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李璟《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39.燕子归来愁不语。——李好古《谒金门·花过雨》

40.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

41.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朱彝尊《解佩令》)

4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3.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44.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45.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46.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47.湖水湖风凉不管,看汝梳头(龚自珍《浪淘沙》)

48.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孔夷《南浦·旅怀》

49.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曹组《卜算子·兰》

50.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5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篇8:惆怅的诗句

中国与印度的龙象之争

一山之隔的印度, 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熟知又生疏, “龙象之争”往往成为国际舆论炒作的热点, 就连印度本国人也热衷于拿中国说事。3月28日出版的印度《经济时报》, 援引刚发布的《2012年财富报告》指明, 中国将在2020年取代美国, 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又将在2050年被印度超越。3月25日出版的印度《当代科学》杂志刊发了印度国家科学通讯和信息资源研究院的一份基于2011年度免费期刊信息分析平台 (SCImago) 院校排行榜 (SIR2011) 的分析报告。该排行榜对世界3042个主要学术机构在2005至2009年发表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处理, 印度111所 (其中85所高校) 和中国285所 (其中239所高校) 被纳入。该院得出结论, 中国高校科研实力三倍于印度, 并各排出20所顶尖高校。北京大学以50473分领衔中国高校, 是印度榜首印度科技学院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的2.5倍。报告仅揭示印度高校的科研问题。2月2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虽以“印度的科学”为封面话题, 却把视线引向高等教育首要使命——人才培养。主打文章《印度崛起》的作者理查德·斯通认为, 资金已不再是发展的制约因素, 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是大学教育:学风不正, 腐败丛生, 科研热情丧失, 杰出人才消匿, 死读书的庸才充斥校园。受访的社会生物学家拉加万·贾德卡斥责, “教育体系仅能培养追随者而非开拓者”。

印度顶级大学毕业生纷纷出洋

印度大学教育的痼疾, 经由宝莱坞影片《三个傻瓜》而为世人所知。片中虚构的皇家理工学院, 其实就是现实中的印度理工学院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与印度科技学院齐名, 只是前者以教学为主, 后者以科研为导向。

事实上, 印度理工学院并非一所大学, 而是16所, 均独立设置, 以地名来区分, 但拥有统一的校务委员会, 总统亲自出任总督导, 国会还专门为该校颁布法案。荣登上述排行榜的20所印度顶尖高校, 印度理工学院独占7席, 足以作为全球性标识来表征该国度。该校公然宣称, 其在印度的角色相当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之和。2011年报考该校的学生数量逾48.5万人, 招生名额仅9618名。为跻身该校, 甚而催生“一个兴隆的产业”, 英国记者安吉拉·萨伊尼在去年出版的《极客民族——印度科学如何超越世界》中对此加以详尽描述。

2009年出品的《三个傻瓜》今年作为贺岁片在我国公映, 它近乎真实地还原该校真相, 并喜剧化地予以嘲讽鞭挞。而早在2004年,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就试图解读这个神话。作为资深媒体人的校友桑迪潘·德布耗时14个月在全球采访成功校友, 他发现, 神话中竟深藏着两大问题:其一, 该校毕业生普遍遗忘所学知识, 却铭记竞争之道——与最优秀者展开殊死搏斗。该校工程学毕业生年薪最高近400万卢比, 而印度高中教师人均仅10万卢比。以前的“年轻人是因为擅长科学和工程而报考印度理工学院, 现在的学生图的只是工作——即便这意味着试卷占据其所有课余时间” (《极客民族》) 。其二, 该校毕业生纷纷出洋。印度理工学院全球校友联盟宣称, 近20年至少20%的毕业生供职于硅谷。不过, 人才流失比率从过去10年最高70%下降为今天的30%。按该校教授苏克哈特姆在《真正的人才外流》中所言, 如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校毕业生赴美首要动机为“舒适安逸的生活”、“对一流科学技术的使命感”、“强烈的正义和公平意识”, 那么, 时至今日, 这些民族精英甘愿在西方为勉强糊口而怡然自得, 竞争之勇荡然无存, 如影片台词所说:“学校不再是一个育人的地方, 而是一个工厂, 批量生产蠢驴。这些蠢驴在这里先学工程学, 然后去读MBA, 接着在美国当银行家, 就为了敛财, 生活对他们而言, 就是一张利润报表。”

印度实业家纳里尼·蓝金·萨卡领导的21人委员会1946年为印度理工学院所设计的蓝图意在根除照本宣科, 激励自主创新。而如今, 却因血腥竞争而频发自杀现象。德布虽描述“一所非凡印度大学的故事及其校友们如何重塑世界”, 其警示之声却在邻邦中国激荡回响。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生源地

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去年11月14日公布的《2011年度国门开放报告》表明, 中国大陆连续两年成为留美国际学生第一大来源地, 2010至2011学年157558人, 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21.8%, 比上一学年净增近3万人, 飙升23.3%。

4月3日的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中国人锁定国外大学》的署名文章, 提及高等教育咨询机构Grok China的观点, 中国人已成为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最大国际生源, 形成年产值为25亿美元的产业。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同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 申请今年秋季赴美读研的中国学生人数持续7年以两位数字的增幅在攀高, 占海外申请总量的47%。

然而, 《2011年度国门开放报告》却发现, 中国赴美留学呈现低龄化与低学历化走向:研究生年增长率15.6%, 本科生年增幅高达42.7%。当然, 其中不乏大批弃高考而意在攻克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SAT) 、擒获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课程 (A-Level) 的高中生。中国的高考生源自2008年突破千万之后全面下降, 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锐减至957万, 2011年滑至933万。虽有人口自然波动因素, 但2010年放弃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中21.1%出于留学目的, 2011年出国留学的高中生递增28%。从4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高中生留学意愿及生活意识比较研究报告》中得知, 70.1%的中国高中生对出国留学感兴趣, 79.9%的中国父母赞成孩子出国留学, 77.6%的中国高中生出国旨在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 该比例远超韩国 (39.1%) 、美国 (37.9%) 和日本 (16.8%) 。

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再次显示中国留学低龄化走向:2005至2006学年, 在美国上中学的中国学生仅65人, 而2010至2011学年, 人数已达6725人, 增幅逾百倍。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 2010年我国出国留学28.47万人, 学成回国仅13.48万人。自1978年以来, 我国人才流失高达74.23%, 为世界之最。难怪国际教育界惊呼, 中国无可匹敌地担当全球最大生源地角色;难怪国内舆论界警示, 中国顶尖高校与名牌高中势必沦为西方大学的预科部;难怪中国家长坦言, 滚滚留学潮实则是因惧怕应试教育而涌动的一场大逃亡。

以印度反观中国

印度理工学院是在尼赫鲁时代作为“国家要害机构”来设计的。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1945年出版的《印度的发现》中写道:以它现处地理位置, 印度决不可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 要么崛起, 要么沉沦。

篇9:永恒的无奈与惆怅

“努力如是之者,

成功其庶几乎?”

1958年话剧《茶馆》首演,剧作者老舍看完演出后,兴奋不已,挥毫为是之写下了这帧条幅。是之收到条幅之后,既没有向旁人显露,也没有裱起来挂在墙上,而是把它锁进了抽屉里。这一放就是三十年,与他接触较多的朋友也一无所知。是之不尚声华,质朴纯真的风格悠然可见。

曹禺题词——

“初望殿堂,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往复追寻,渐悟妙境。

思虑通审,志气和平。风规自远,才见天心。

求艺无垠,可胜言哉!”

这是1987年,曹禺在是之60岁诞辰时写下的古代一位著名书法家的名言。其中不乏对是之的肯定、鼓励及关怀和期待,同时更深刻地道出了艺术事业发展的不可改变的规律。

是之终身喜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最后的一纸书联——

“留得清白在人间”。

这是是之应一位朋友的要求所写,也可看作是他晚年的心声。

舒乙曾感慨地说:“我在后台见过这样的场面,化好了妆,是之坐在一个角落,极庄重,几乎就是正襟危坐,双目微闭,绝不再说闲话,渐渐进入角色,单等开幕铃响上台。这是一个画面,画的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大艺术家。”

李龙云说:“于是之是那样丰富与矛盾,他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具备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全部复杂。

是之虽然十五岁就因贫穷辍学,帮助母亲去当衣物,他的人生却是读不尽,也说不清的。这是一个“永远的于是之”。

从“程疯子”到“周萍”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是之在老舍的《龙须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程疯子。

他当时还只是一个23岁的青年人,却“一炮打响”,誉满全国,受到北京市文联的正式嘉奖,奖品是一套灰色的“中山装”。那时,是之不但要到龙须沟边上的老街坊们身边深入生活,还天天写 “演员日记”。他熟悉城市贫民的生活,排练开始以前就创造性地写出了6000多字的“程疯子自传”,把其家庭、地位、经历、文化、性格等娓娓道来,真实地写出了程疯子那“疯疯癫癫”状态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这个人物自传不但得到了导演焦菊隐的充分肯定,还得到了老舍的高度赞扬。从这个戏上演起,是之就已经算是“成名成家”了。

好景不长。仅仅三年后,是之在《雷雨》中扮演周家大少爷周萍,却碰到了“鬼打墙”。他说:“‘程疯子’成功了,后头就是《雷雨》的周萍,惨败。足见演员是骄傲不得的。《龙须沟》里的人物几乎都是我童年时的街坊四邻,《雷雨》里的就不行了,特别是周家的人,他们从未在我的生活里露过面。为了排戏,也找了一家名门望族去看了几次,谈了谈,却引不起我任何举一反三的想象来。戏组里的同志们也用他们所记得的生活启发我,同样无效。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就像一块湿劈柴,怎么也燃不起火苗来。”

戏组的工会小组在“工会日”里,拿是之当重点,帮助他突破表演。这种“隔靴搔痒”式的帮忙,只能是越帮越忙。是之竟然对导演哀求说:“干脆你教我吧,你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排戏时,由于紧张,站位不对,导演竟然要上场用手大力掰动演员的双脚。是之羞愧难当,连连摇头,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是之丧失了演戏的信心,自认“根本就不是块能演戏的材料”,甚至出现了要马上改行去做共青团工作的念头。是之在演戏的道路上,跌入了惨不忍睹的低谷。这是许多喜欢是之的观众,都始料不及的吧?

小人物“老马”

有人说:“冬天来了,难道春天还会远吗?”是之经过了六年半的“冬天”,才迎来了“春天”。

在梅阡的剧本《骆驼祥子》完成以后,是之写了申请扮演次要角色老马的报告。报告的字数并不比老马的台词字数少,其中包括了他对人物的丰富想像和全面理解。他在经过艺术创作上的迂回徘徊以后,终于再次找到了“大海里游泳”的美妙感觉,再次找到了扮演“程疯子”时那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是之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住在—个大杂院里,院子里有几位拉洋车的车夫,附近还有租赁洋车的车厂。车夫们有个“请会”组织(自发形成的经济互助组织,大家把血汗钱集中起来,以解决穷哥们儿的一时之需),每当要发个通知或记记账本的时候,他们都要找是之——大杂院里唯一的“知识分子”去抄抄写写。

此刻,是之又一次在生活积累的启发、激励下,获得了难得的创作热情与灵感。他甚至觉得如果不扮演老马,不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扮演好,就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也愧对当年那些同甘共苦的人们。

是之所以看中了小角色老马,首先是因为他对人物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其次是他看中了人物身上难得的哲理性。他在创造老马这个形象的时候,真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表情,一句台词,无不引发起观众的丰富联想和深刻领悟。

只有两场戏、二三十句台词的小角色,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艺术容量,能够写出一篇出色的短篇或中篇小说了。戏剧评论家说:“难能可贵的是,于是之是从生活走到生活,而不是从后台走到前台。他的身后,有着一片可以引人充分联想的生活空间。”

是之说:“街坊车夫老郝叔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辛劳都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在人间。说来也怪,人过中年,阅人遇事也算不少,但对老郝叔,我老是不能忘记,总觉得再能为他做些什么才可以安心似的。”

从《茶馆》走向巅峰

1958年初,老舍的《茶馆》上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从《茶馆》刚刚交稿的时候起,是之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部戏,并且积极申请扮演主人公掌柜王利发。

他说:“我特别喜欢《茶馆》,它是通俗的、平民的,但又是非常深刻的,还有,它美。我觉得在还能演戏的时候,演上《茶馆》这样的剧本,以后再去干什么别的事,我都知足了。”

nlc202309030658

“我狭隘地不喜欢高贵的、情节太多的作品;喜欢以性格为主的作品,觉得后者更真实些;不喜欢浪漫主义而喜欢现实主义。因此,在戏剧上,我喜欢《龙须沟》、《茶馆》。不是不想更开阔些,但始终未能突破。从《龙须沟》到《茶馆》,这些戏塑造了我。”

是之扮演的王利发继“程疯子”之后又一次获得了可喜的成功。如果说《茶馆》是一曲人生的交响乐,是之扮演的王利发就是这首交响乐的灵魂。

《茶馆》里有一场重头戏——“三个老头撒纸钱”。原来的剧本中并没有这场戏,是之觉得全剧的最后应该让常四爷、秦二爷和王利发,根据自己的身世、经历和感悟,谈谈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他大着胆子向老舍提出建议,被欣然采纳。

是之这样谈到《茶馆》:“这个剧本写得‘真’,就像老舍先生为人那样‘真’。老舍先生结交三教九流,是精通世故的,他不精通世故写不了《茶馆》。但老舍先生对人、对事又是非常真挚的,我觉得缺少了这种真挚也写不成《茶馆》。一个老人,精通世故而不世故,返璞归真,待人特别真诚,我觉得这种品格,就决定了他写东西不撒谎,不浮夸,不说假话。由于老舍先生有那么一种品格,所以他的作品里头,就没有故作多情的东西,没有矫饰,没有文字上的做作和雕琢。但评价他的真实,我不愿用‘提高’、‘加工’这样的词,倒情愿用‘提炼’或‘筛选’这样的词。他的《茶馆》,真像沙里淘金一样,排除了大量沙子之后,找出了本身就有光的那点东西,他既没有拔高,也没有夸张。”

把丢掉的时间找回来

几年后,“文化大革命”似乎从天而降。人们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它就已经来到了身边。

是之刚刚从罗马尼亚出访回来,下了飞机,就被关进剧院的“牛棚”,一下子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理由是他有“公安六条”(当时文件上规定的有历史问题的人员)的“罪名”。过去曾经演出过的、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的《茶馆》更是被定为特大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毒草”,军工宣队领导人逢会就加以严厉批判,甚至拍桌子破口大骂。

是之在“文革”之后这样事实求是地说:“对《茶馆》的批判也点了我的名。我惶恐,我要求自己要‘态度老实’,于是我批判了自己,也批判了《茶馆》。假如老舍先生还在,我会坦率地告诉他这些事的。他将怎么对待我呢?大约是宽容,但我更希望受到他的责备,这样我能够心安。”

在当时那种悲惨的情况下,是之连演戏的资格也被完全取消了。是之曾经在叶浅予给他的角色画像中说明:请看这三幅画——1948年《大团圆》里拉提琴的人;1958年《茶馆》里王掌柜;1978年《丹心谱》里丁文中。正好十年一幅画,很可惜,1968年由于“文革”中丧失了创作的权利,没有扮演角色,也没有可画之对象。

是之曾非常悲痛地说:“‘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我才39岁,就让人家从舞台上给轰下来了……当时那种难受劲儿,比让我去死好受不了多少。”

1989年,是之已经63岁高龄。他深感过去浪费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必须抓紧机会再多演几部戏。他主动地申请在我执笔的《新居》中,扮演主要角色澹台文新—— 一位经历坎坷的老翻译家。

澹台文新曾被打成“右派”,还曾因为冤案坐过牢。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他不顾年老体衰,把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翻译成英文,而且坚持要高标准、高质量,要和与汤显祖同期的莎士比亚争高低。

这个为新时期大唱赞歌的剧本,就是在是之的精心策划和热情指导下写出来的。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受到观众欢迎的戏,刚刚演出了8场就被有关上级命令停演了。理由是“作者是为有问题的知识分子说话,打抱不平”。剧场已经卖出去的票,也要全部把钱退还给观众。

是之对此十分不解,我也十分不解,但只好硬着头皮去执行。事后,有关领导又羞羞答答地改变了说法:“这个戏修改以后,还可以演出。并不是大毒草!”是之愤然质问对方:“请你们查查发下来的文件上,到底是怎么写的吧!”

这场不小的艺术创作风波,让是之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他激动地对我说:“他们真不知道,‘枪毙’一个戏,能给创作人员带来的伤害会有多么的大啊!”

“我赶上的尽是开水”

有时,老天爷真是很不公平的。此刻的是之,身上已经出现了老年痴呆病(也就是“弥漫性脑血栓”)的前期症兆。记忆力明显减弱,口齿不清的毛病也日益严重。

1992年7月16日,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大庆,老版《茶馆》在首都剧场进行告别演出。不幸的是,这既是《茶馆》的绝唱,也是是之扮演的王利发的绝唱。

那天,不但剧场观众席里坐满了人,就连剧场两边的通道上也站满了人。然而,是之却痛苦得几度忘掉了台词。

是之说:“两三年前,我就有了在台上偶尔忘台词的毛病,这逐渐使我就有了上台的负担。再演《茶馆》,我这负担就更觉沉重了。果然,演了400场的熟戏,在舞台上偏偏屡屡出毛病。我害怕第一幕伺候秦二爷的那段台词,它必须流利干脆,前两场就已经出了些小毛病了,那一天就自觉要坏。开幕前,后台特别热闹,院内、院外的朋友们纷纷要签字留念,我就特别紧张。我跟天野同志说,‘我今晚要出毛病,跟你的那段戏,你注意点儿,看我不成了,你就设法隔过去。’天野叫我放心,他说他‘随时可以接过去’。幸亏他有了准备,使我勉强能够继续演下去。好容易勉强支撑着把戏演完,我得带着歉意向观众去谢幕。观众偏鼓掌鼓得格外的热烈,而且有观众送花束和花篮,还有不少观众走到台上来叫我们签字,我只得难过地签。有一位观众叫我在签字时写点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写了一句话——‘感谢观众的宽容。’我由衷地感谢那位观众,他赐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表达了我的惭愧。当听到一位观众在台下喊着我的名字说‘再见啦’时,我感动得不能应答,一时说不出话来……我演戏以来只知道观众对演员的爱和严格,从来没想到观众对演员有这样的宽容。”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是之硬是说了一句自我调侃又充满悲愤的话“也许我在舞台上说得太多,老天爷便惩罚我不让我说话了!”

nlc202309030659

在1995年秋天,是之有一次模仿毛泽东讲话时产生了严重失语。同行者回忆说:“这天晚上宾馆组织了一个联欢会。观众是住在宾馆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一些旅客听说大名鼎鼎的于是之在场,十分希望他能即兴表演一个节目。主持人走到于是之面前说:‘是之老师,您行吗?’于是之答:‘行!行!我今儿行!’于是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著名表演艺术家、全国人大代表于是之先生也来到了咱们这个联欢会场,接下来,请是之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人们欢迎的掌声是非常热烈的。于是之拿着一张写好的纸片走上小舞台。所谓于是之的演出,仍然是保留节目——用湖南口音模仿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上)的那段讲话。会场上安静下来以后,于是之开始表演——‘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毛泽东的讲话只念了半句,便卡在那里。停了半分钟之后,他重新端起纸片,第二次试着往下念,但又卡在那里。于是开始第三次念,而第三次只念了四五个字,就念不下去了。片刻之后,他把纸片从眼前挪开,双手垂了下来,十分沮丧地说——‘念不了了……’在场的观众一惊,停了半天,于是之又重复了一句——‘念不了了!’主办方见状,匆匆走上前把他搀扶了下来。后来,我们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于是之瘫坐在椅子上。几个小时之间,他好像老了十岁,他嘴里自言自语地嘟囔着——‘完了!这回真的完了!真完了!全完了……’夜已经很深了,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突然,他坐起身,眼睛盯着我跟我说——‘看来,我是绝对不能再回到舞台上去了,我完了!’说到此处,于是之热泪盈眶,接着轻声啜泣起来。”在片刻以后,于是之竟然说出了这样一句令人痛心的话来:“我这条鱼(于)算是背透了!一辈子走到哪儿赶上的尽是开水!”

“人不能和命争”

作为“一代名优”,是之对于舞台是难舍难分的。1996年秋天,他的戏剧生涯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虽然当时的“老年痴呆”已经露出了明显的症状,可是,怎么能够轻而易举地走下献出了青春,又献出了终身的艺术“圣坛”呢?

在这种情况下,是之竟然爽快地同意了我代表剧组发出的邀请,答应在我执笔的《冰糖葫芦》里,客串扮演一个只有两次短暂出场的、只有几句台词的群众角色。

当我把这个信息告诉剧组的人们以后,全体演职员都为之欢呼雀跃。许多老演员为再次能与是之精诚合作而兴奋;不少年轻演员更是能与是之同台献艺感到荣耀。我们还为是之选择了很好的搭档,那就是曾经和他一起主演过《雷雨》、《虎符》和《洋麻将》的老演员朱琳大姐。

是之、朱琳扮演的一对知识分子老夫妻,是我特意新写上去的角色。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事先和是之商量好:“这段戏的情节比较简单。同时,我只给你写10句左右的台词,而且每句台词都不超过4个字。”他连连点头称是,充满信心地表示:“只要这次没有问题,咱们以后还可以接着来!”我也点头赞同,仿佛眼前出现了他能继续演戏的曙光。老实说,当我看到是之脸上闪动着孩子一般的兴奋表情,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快活。

为了照顾是之的身体,我们集中先排练他和朱琳的那场戏。那天排练场上的气氛是严肃而热烈的,全体演员乃至舞美等工作人员都到场了。排练场里挤得满满的,导演陈格外的耐心,告诉是之不要着急慢慢来,戏不多,很快就会完成排练任务。

朱琳也对是之说:“我已经把两个人的台词都背下来了,万一你忘了我可以提醒,一定会很顺利的。”是之更是笑着点头,表示感激,也表示赞同。他们坐在那里对台词的时候一切还好,基本上可以丢掉剧本了;站起来走位也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排练是愉快的,大厅里发出了轻微的笑声和议论声。是之好几年没有排戏了,脸上展现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意外的喜悦神情。

出人意料的是在休息以后,导演进行细致的排练时遇到了麻烦——有几句台词是之总是说不出来。只有四五分钟的戏,硬是排了将近一个小时也不能完整地串下来。虽然别人都没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但于是之的脸色渐渐泛红起来,显然是有些着急。

在休息的时候,是之突然有些激动,站起来用不连贯的语言,对自己和导演说:“我是有病……不然……这点儿戏早就排完了……你们着急,我更着急……我耽误了时间,实在对不起大家……可是没有办法……怎么办呢?”

刚好,吃午饭的时候快要到了。郑榕和我以及陪同来排戏的是之夫人李曼宜,把包子和稀饭端到是之的面前,劝他吃点儿饭,先休息休息、放松放松。是之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不肯吃饭,也不肯吭声。他的脸色发白,直瞪瞪的眼睛望着楼窗以外很远很远的地方,思绪如云,心潮翻滚……

人是有命运的吗?是之曾给友人刻过一枚印章:“不信天命”。是之也说过:“人不能和命争!”这一切的一切是天意,还是人意?有时真让人觉得是有命运的。不是吗?是之就抗争过命运的摆布并且屡屡败下阵来。这是很不公平的,也是很遗憾的。 同时,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吧?看来,确乎我们只能做到“小势可造,大命难违”了!

人生的许多道理是在你经历过以后方才能懂得的,可惜那已经是为时过晚,追悔莫及了。或许,这就是我们永恒的无奈与惆怅吧!

或许,是之多变的人生是有着特殊价值的。它给了我们——既平实、朴素,跌宕、坎坷,又孤独、哀伤的复杂经历,让后来者能够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上一篇:雪五年级优秀作文450字下一篇:2023开展廉政承诺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