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安教授简历

2024-05-03

李维安教授简历(精选4篇)

篇1:李维安教授简历

李 维 安 教 授 简 历

个人简要情况:

姓名:李维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7年1月24日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位:经济学博士、商学(管理)博士

最后学历:博士生毕业

现任职务: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联系地址: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市卫津路94号

邮政编码:300071

联系电话:022-23500603(O)

传真:022-23501039

E-mail:liweian@public.tpt.tj.cn

学历背景:

85年9月—88年6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

88年9月—93年7月南开大学—日本一桥大学联合培养经济学博士 93年4月—96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商学(管理)博士

工作经历:

88年6月南开大学经济系讲师

96年6月—98年6月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

96年7月—97年11月南开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97年4月—99年3月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98年10月—99年4月日本东洋大学客座研究员

97年11月—至今南开大学现代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97年11月—至今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现代管理研究所所长 99年7月—至今南开大学MBA中心主任

97年11月—98 年9月《国际经贸研究》主编

98年9月—至今《南开管理评论》主编

01年10月—至今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委

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管理学会会长

天津市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天津市日本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兼职教授:

日本一桥大学(兼职教授、客座研究员)

日本庆应大学

日本东洋大学

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香港城市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

青岛大学

天津财经学院(兼职博导)

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兼职博导)

天津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华侨大学

主持的研究课题:

1.“SARS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管理策略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与影响深

度评估的社会组织治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003年5月——2004年3月

2. “现代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创新”,211工程项目二期,2001年—2005年

3. “适应E管理时代的现代管理学科建设项目”,985工程项目(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2001年7月—2004年7月

4.“网络治理结构、机制与应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年1月—2005年12

5. “我国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与治理结构改革的研究——以公司治理为主线的改革”,国家

社科基金 项目,2002年6月—2004年6月

6.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信用内部约束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应急项目,2001年9月—2002年9月

7. “跨国公司在天津市的技术渗透及相关政策研究”,天津科委软科学项目,2001年5月

—2003年5月

8. “与跨国公司良性互动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研究”,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2001年1月

—2003年1月

9. “21世纪管理人才需求变化与管理教育改革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项目,2000年1月—2002年1月

10. “天津商贸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99年6月—2000年3

11. “中日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1月—2001年12月

12.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融资渠道、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教育部社科规划基

金项目,1998年10月—2001年10月

13.“股份制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998年5月—2000年4月

14.“中日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日本文部省科研基金项目,1998年4月—1999年3月

15.“中国国有企业转轨中经营者行为制衡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8年1

月—2000年12月

16.“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系列研究”,211工程项目,1998年1月—2000年1月

17.“南开企业活力指数研究”,南开大学科研基金,1998年1月—2000年1月

18.“现代企业制度中经营者行为制衡机制研究”,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1997年5月—1999年6月

19.“转轨经济中经营者行为制衡机制研究”,教育部资助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1997年5月—1999年6月

20.“企业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国际交流基金项目,1997年4月—

1999年3月

21.“与跨国公司良性互动中的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研究”,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

奖励基金 项目

大型企业咨询项目:

1. 天津和平海湾电源集团管理咨询,天津和平海湾集团,1998年1月—1998年12月

2. 中海石油海洋工程公司管理咨询,中海石油海洋工程公司,1999年4月—1999年12

3. 南通醋酸纤维公司管理咨询,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1999年5月 1999—年10月

4. 青岛海景花园战略规划项目,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2000年1月—2000年6月

5. 关于南开大学国家科技园战略规划项目,南开大学允公集团 2000年9月—2000年12

6. 三九集团“壳”资本再造,深圳三九企业集团 2001年5月—2001年10月

7. 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管理咨询项目,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2001年6月—2002年

6月

8. 天津中集北洋集装箱有限公司管理咨询,天津中集北洋集装箱有限公司,2001年8月

—2002年5月

9. 天津市旅游集团战略设计与规划 天津市旅游局,2001年11月—2002年7月

10.天津鑫茂民营科技园战略规划,天津鑫茂集团,2002年4月—2002年12月

获奖情况:

1. 1996年 专著《股份制安定性研究》获北方十五省市优秀图书奖

2. 1997年 南开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培贤”基金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一等奖

3. 1999年 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4. 1999年 专著《股份制安定性研究》获天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5. 1999年 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天津市98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

6. 1999年 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

7. 2000年 南开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 2000年 专著《股份制安定性研究》南开大学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9. 2001年 专著《股份制安定性研究》获第二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基金优秀著作奖 10.2001年 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11. 2001年 天津市劳模

12.2002年 论文《改革实践的呼唤: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获教育部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3.2002年 专著《公司治理》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14.2002年 《跨国公司在华三资企业公司治理问题调查报告》获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

15.2002年所著《现代公司治理研究: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的资本结构》一书,收录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管理科学文库。

篇2:李维安教授简历

北京大学李维教授莅临公司考察指导

6月26日上午,ILO(国际劳工组织)LED-VCD(地方产业诊断与价值链升级)中国项目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课题组组长、专家委员会主任李维教授莅临公司考察指导,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王春山、市港航局局长王瑞华以及高新区领导陪同考察,公司董事长高法民陪同参加相关活动。

李维教授做为ESPS企业软实力系统研究领衔专家,领导心智模式研究领衔专家,是一位经历了政、商、学三界历练的当代实践派管理专家。李教授一行先后深入车间、综合办公楼、研发中心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公司项目建设产生浓厚兴趣,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李教授表示,通过参观学习,看到了一个大企业的未来,高标准建设、高科技研发、高速度发展,必将把民强品牌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企业,我们也会把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带给大家,戮力同心,努力把民强这个品牌打得更响亮。

篇3:李维安教授简历

纵观几千年来,不同时期的热病,不同性质的热病(即不同病种),乃至不同人的同一种热病,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手段及预后均有许多差异。国家名老中医周平安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著名呼吸热病、疑难病专家,临证50余年,治学严谨,既精通中医传统理论,又注重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在治疗外感发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基于SPSS 21.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统计、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探索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医案均来自2008年7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平安教授门诊,并且符合以下条件:病案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现病史、舌苔脉象、处方用药)记录齐全;符合外感病证及发热的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此次共收集66例,其中男30例,女36例,年龄1~86岁,就诊次数1~3次,合计75次。

1.2 数据预处理

在进行统计分析前对医案中的数据进行规范统一,将原始医案中的半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规范化语言。

1.2.1 数据的规范化

由于中药药名描述的多样性,首先需要对中药药名进行规范。根据《中药大辞典》[2]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药学》[3]确定中药正名,保证中药名称的统一,防止异名同药。另外,将复合中药名称拆分到最小独立单位,如出现“藿佩”“苍白术”之类,将其拆分为“藿香、佩兰”“苍术、白术”,余皆仿此。

药性涉及寒、微寒、温、微温、平、凉、大寒,共7类;药味涉及苦、辛、甘、微苦、酸、咸、涩、微辛、淡,共9类;归经涉及肺、肝、胃、脾、心、大肠、肾、胆、膀胱、心包、小肠,共11经。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治疗外感发热药物及其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和系统聚类。

1.2.2 数据的量化

将数据库中的中药字段采用二值量化处理,此药物出现即为1,没有出现即为0。按照药物的四气五味,约定性寒者在寒项下赋值为1,余各项赋值为0;性热者在热项下赋值为1,其余各项赋值为0,以此类推。对大热、大寒者分别在热、寒项下赋值为1.2;微温、微寒者分别在温、寒项下赋值为0.8,其中平性赋值为1。约定具有某味者,在该味下赋值为1,其余各项为0;味微者赋值为0.8;淡附于甘,在甘项下赋值为0.5;涩附于酸,在酸项下赋值为0.5。若某药归某(些)条经,则约定在这(些)条经下,各记1,其余均为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

1.3.1 频数统计

在上述基础上,利用Excel 2003进行频数统计,根据所有的用药记录算出每一味药的用药次数,即该药的频次;每一味药的用药次数除以上述条件下的病例总数即为该药的用药频率(用药频率=频次/病例数×100%)。

1.3.2 关联规则

使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药物关联分析,关联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Modeler中提供了Apriori、Carma等算法。其中,Apriori算法最早由Agrawal和Srikant于1994年提出,现已成为数据挖掘中简单关联规则技术的核心算法[4]。置信度和支持度是关联规则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个关联规则的覆盖量是关联规则能够正确预测的实例数量,常称为支持度。正确率常称为置信度,是将正确预测的实例数量表示为它在关联规则应用所涉及的全部实例中占据的比例。

1.3.3 聚类分析

使用SPSS 21.0对使用频数较高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变量之间的相似性测度选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correlation)。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把数据中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数据归为一类,把一些相互疏远的归为不同的类[5],从而寻找出周平安教授的临床组方用药规律。

2 结果

2.1 频数统计分析

2.1.1 用药频数统计

在所有医案中,共用中药131种。对这131种药物进行频数统计,最高频率为92%,为黄芩,共用69次。其中,用药频数在16次及以上的中药共计24味,结果见表1。

2.1.2 药性、药味及归经频数分析

对用药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62味中药的药性、药味及归经进行频数统计,涉及7种药性,9种药味,归属11经。从药性来看,寒凉药比例重于温热药;从药味来说,苦、辛味的药物比例远高于其他药味。对于药物归经,以归属于肺经药物为主,其次是胃、肝经,结果见表2、表3。

2.2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在本次分析中,以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医案中用药次数不少于16次的前24种药物为分析对象,将前项最小支持度设置为30%,规则的最小置信度设置为90%,分别进行二项关联及三项关联分析。

2.2.1 药物二项关联分析

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时最常用的8个药对:柴胡、黄芩,炙麻黄、杏仁,紫苏叶、黄芩,杏仁、黄芩,桔梗、黄芩,金银花、黄芩,炙麻黄、黄芩,薄荷、黄芩,结果见表4。

2.2.2 药物三项关联分析

周老治疗外感发热医案中最常用的三项关联药物组合是解表药→柴胡+黄芩或者解表药→炙麻黄+杏仁的配伍,其中解表药主要是紫苏叶、荆芥、薄荷,这样的组合体现了周老治疗外感发热时注重散表寒兼清里热的表里和解之思想,结果见表5。

2.3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根据上述频数统计结果,选取使用频数在16次及以上的药物共24味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情况见图1,聚类结果见表6。聚类树形图可以直观地显示不同药物的聚类情况:聚类树形图可以显示聚类过程中每一步合并及被合并的两项之间的距离以及观测量或变量加入到一类的聚类水平,因此可以根据此图跟踪聚类过程;由于接近的两类先聚为一类,因此可以通过聚类过程仔细地查看哪些观测量更接近[6]。从图1可以看出,功效相同或相近的药物聚为同一类,当聚为9类时达到较好的聚类效果,表6可以直观看出周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常用的配伍组合。

3 讨论

3.1 药物频数分析

通常情况下,药物在治疗某种疾病时被组方的次数可以反映出其在治疗该病时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药物使用频数的多少代表着该药在治疗某病时的地位,即说明其是否为治疗某病的首选或主要药物。

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医案中用药频数在16次及以上的中药共计24味,主要有解表药、清热药、宣肺止咳药、化湿药四大类,不难看出,解表药、清热药、宣肺止咳药使用频率较高。其中黄芩、柴胡的用药频数分别是69、59,远远高于其他药物,这与周平安教授主张表里和解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是一致的。

3.2 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对于药物性味综合分析,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时不但使用味苦性寒凉之药,而且喜佐用辛温之品。周平安教授认为外感发热既然为热性病,定当以清热为主,宜用苦寒之品,但慎用大苦大寒之药以免过于寒凉而闭门留寇,既让邪气透散出去,内热也清出去;同时也应当稍佐辛温之品以解表,但避免过于辛温而助热,意即发散表邪,给热邪以出路。寒温并用,清透兼施,从苦寒药与辛温药的用量上把握平衡。

药物归经方面,首选归属于肺经的药物,直达病所。周平安教授认为外感发热多具有表里同病、寒热夹杂的共性,一般除了有发热、恶寒、鼻塞、头身痛等全身症状及咳嗽、咯痰等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之外,易见呕恶、腹泻、胸腹胀闷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因此,用药之时应适当选用归属于脾胃经的药物照顾脾胃。同时,对于有腹满胀、大便干结难下的病人,周平安教授会选用清利大肠之品以通腑泄热,脏腑表里同治。

3.3 药物关联分析

通过二项关联分析,最常见的药对为柴胡、黄芩,炙麻黄、杏仁,以及解表药物(包括紫苏叶、荆芥、薄荷等)与黄芩的配伍。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病喜用柴芩为伍清泄少阳之热、调畅少阳枢机,使表寒得散、里热得清,表里自和;炙麻黄、杏仁为伍,取麻杏石甘汤之意,宣降肺气,清泄肺热,配合紫苏叶、荆芥、薄荷轻清辛散之品,使热邪透散,清透兼顾。三项关联分析为解表药→柴胡+黄芩或者解表药→炙麻黄+杏仁的配伍。如此看来,周平安教授在治疗外感发热时既重视清里热,又注意解表以透热,解表清里,清透兼施,体现“和解”之思想。

3.4 药物聚类分析

根据系统聚类结果,聚一类为柴胡黄芩配伍,即小柴胡汤之意。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原文记载“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明确了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的要领,即用于邪入少阳,居于半表半里。柴胡宣散透邪,使邪从太阳而解;黄芩苦寒,善清已郁之热、半里之邪;二药合用,既能宣透清解半表半里之邪,又能使气机升降复常[7]。周平安教授认为少阳为阴阳出入之枢纽,若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不和,则不能透邪外出,因此周平安教授多选用柴芩为伍,清泄少阳,调畅少阳枢机,使表寒散、里热清,表里自和。聚二类为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即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属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对它的认识,历代医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表邪已解、邪热迫肺者,症见发热、咳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二是用于表邪未尽、热邪迫肺者,其症见发热、喘咳、口渴、无汗或有汗、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正如冉雪峰所说:“麻杏石甘汤能发汗,又能止汗,伤寒内郁为热者可用,温病热自内发者亦可用,无汗表未解者可用,有汗表未尽者亦可用。”周平安教授在临证时多以生石膏配伍少量炙麻黄,取石膏甘寒清热之功、炙麻黄辛散解表之力,二者合用,清热宣肺为主,兼有解表功能,使表邪散、里热亦由表而解,即为解表清里剂的代表方剂。聚三类为羌活、紫苏叶、荆芥、薄荷,皆为辛散轻扬之品,具有外开皮毛、发汗解表之功,此外,紫苏叶尚能醒脾化湿、宽中除满,薄荷又可疏肝解郁、醒脾健胃,羌活又有祛风胜湿止痛之力,对于外感风寒挟湿尤为适宜,而荆芥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者,均可广泛应用。四药合用,重在发散表寒,又可宣肺、醒脾、疏肝。聚四类为金银花、连翘,取银翘散之意。《温病条辨》卷一:“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恶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金银花、连翘为伍,既能疏散风热,又可清热解毒,二者合用,重在辛凉解表、透风热之邪外出,同时兼顾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的特点。聚五类为射干、桔梗,射干苦寒,清热解毒利咽,桔梗苦辛平,宣肺、利咽,二者相伍,清热解毒利咽宣肺,为治疗咽喉肿痛之常用组合。聚六类为豆豉、青蒿、生黄芪,豆豉辛凉解表,青蒿清利少阳湿热,黄芪生用补气解毒,《本草备要》赞其“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肥腠理,泻阴火,解肌热”。聚七类为防风、辛夷,防风祛风泄邪,辛夷辛散温通,二药合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所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者。聚八类为款冬花、紫菀、炙枇杷叶、前胡,皆可宣降肺气而止咳。聚九类为藿香,芳香化湿又可解暑,主要针对于暑湿外感或外感夹湿者。根据此聚类结果,治疗外感发热在临床配伍时,可以将上述聚为同一类的药物配合使用加强药效。

由此可以看出,周老在治疗外感发热时擅于使用表里同治的方法,或调理上下内外气机,或解表以除里邪;遵循“和”的原则,“不和则为病、治病以求和”;以“和”为目的,使表里之邪解、正复而人安和。此即周老“表里和解”之思想,既是治则,也是治法[8]。

通过对周平安教授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名医的学术思想,把握疾病的治疗规律。频数分析可以直观了解用药比例,掌握名医常用药物;关联规则用于研究药物使用规律,对其进行配伍分析,发掘其治疗思想。系统聚类分析可以挖掘出名医治疗某种疾病的基础方药,不同层次发现药物的组合使用情况,这些组合是名医多年经验的积累,有着明确可靠的疗效,可以直接指导疾病治疗,为初学者治疗某种病证提供宝贵的经验。

摘要:目的 探索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配伍及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筛选整理周平安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医案,对所用药物通过SPSS 21.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1)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分析总结出解表药、清热药、宣肺止咳药位居前三位;苦寒与辛温之品并用,但以苦寒清热为主;以归属肺经药物为主,直达病所,兼顾脾胃,或清泄大肠,表里同治。(2)关联规则分析提取出柴胡、黄芩,炙麻黄、杏仁两组常用药对及解表药→柴胡+黄芩、解表药→炙麻黄+杏仁两组常见的配伍组合。(3)聚类分析得出柴胡、黄芩,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羌活、紫苏叶、荆芥、薄荷,金银花、连翘,射干、桔梗,豆豉、青蒿、生黄芪等9组药。结论 周平安教授在治疗外感发热时几个用药特点:(1)苦寒辛温并用,以苦寒清热为主;(2)解表清里,清透兼施;(3)脏腑同治,照顾兼证。

关键词:周平安,外感发热,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参考文献

[1]吴银根,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高学敏,王永炎.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4]薛薇,陈欢歌.基于Clementine的数据挖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98,435-450.

[5]饶媛,邱仕君.基于聚类分析的邓铁涛教授临床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5-7.

[6]李茵,杨晓敏.活血化瘀药的模糊聚类分析[J].中药视窗,2008,9(19):715-717.

[7]钱妍,吴整军.小柴胡汤抗感染与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76-578.

篇4:李维安教授简历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李维渤教授(1924—2007)离开我们已两年了,对于他的离去,我们无不为之感到痛惜。他不仅在声乐教学上硕果累累,①而且一生还致力于声乐理论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他把西方最前沿的声乐理论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翻译介绍给我们国内声乐界,为我国的声乐理论建设贡献弥巨。在其众多的声乐理论译著中,以歌唱机理与技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者威廉•文纳所著(William Vennard,1909—1971)的《歌唱——机理与技巧》和弗•兰皮尔蒂(Lamperti•Francesco,1813—1892)等所著由译者李维渤教授命名的《嗓音遗训》最具有其代表性,因为前书是“歌唱机理及技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者”,后一本书是收集了西方声乐史上几位声誉昭著②的声乐教师和歌唱家的遗著;前者是代表了科学、理性主义的歌唱机理与技巧研究的最大成就,后者可以说是代表了经验主义声乐教学法的最高典范。③为纪念先生诞辰85周年,让我们更多的声乐界的后辈们能够记住这位学者型的声乐教授,笔者特别将上面提到的这两本译著介绍给大家,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李维渤教授为我国的声乐理论建设和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

《歌唱——机理与技巧》——

歌唱机理及技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

在我国,随着上上个世纪末西洋声乐艺术的东渐,相应的声乐艺术的理论传播也顺次跟进,国内很多声乐家时时也在关注跟踪着西洋最新的声乐理论成果和发展动态,也有的声乐学者为了便于国内声乐学唱者的接受和理解,在借鉴西洋声乐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对发声法、语言、歌唱风格、嗓音自身“乐器”等多方面的探究,结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撰写了不少的声乐理论专著和论文。④这无疑对我国的声乐事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嗓音自身“乐器”的探究和理解,关于歌唱发声机理与技巧的理论学说由于我国科技等多方面的原因,和西方比,我们的确是落后了。二十世纪我们对喉的研究显然落后于西方,⑤为缩小这方面我们和西方的差距,李维渤教授把目光投到了西方,由他引进翻译的由歌唱机理及技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者——美国国家声乐教师协会前主席威廉•文纳博士所著的《歌唱——机理与技巧》一书改变了目前国内上述的这种现状。威廉•文纳博士利用科学的研究手段,探究了歌唱中发声器官的生理与机理结构,并与心理活动有机结合,客观地论述了歌唱的技巧和训练的手段,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该书共分声学、呼吸、起音、声区、共鸣、元音、吐字、协调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涉及到众多自然学科指导下的大量的实验图片、实验数据、统计资料等内容。为增强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作者在书的后面还增加了字库和索引两个部分。此书在中国问世后,在传统的“经验主义声乐教学法”仍被应用的今天,以科学为基础的机理教学法也逐渐被我国声乐界的许多同志所了解并被付诸实践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著名声乐家尚家骧是这样评价这本著作的:

威廉•文纳的著作堪称集前人经验之大成。他治学态度严谨,收集资料广泛,研究深入,思路开阔而条理分明。他在《发展声音》中声称“愿作为机理教学者生……作为机理教学者死。但我是个心理——机理教学者”。他力图把发声的各种感觉、想象、概念、理论,用生理上的发声机能和科学知识来理解、来解释,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他在声乐上的主要贡献是:深入研究了声带的振动,进一步证明了声带的两种机能状态(轻机能和重机能),才是造成人声声区的根本原因,从而科学地否定了17世纪以来的“声音进入胸腔或头腔”,或“声音从一共鸣腔转到另一共鸣腔”才形成声区的传统的错误概念(即以主观感觉来代替实际的生理机能和科学原理)。他进一步统一了“一声区论”和“多声区论”的毛病。他认为,如果不是被错误的声区理论或发声的错误所误,而是很自然、放松地去发声的话,本来是很容易取得声区的统一和不出破裂音的。……他废除了声区的概念,而代之以两种声带机能状态的概念……

另方面,他又用科学实验否定了“窦声”、“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重要性。他不否认人身的各腔体能起共鸣作用,不过,他认为在歌唱中,最本质的、最重要的共鸣腔体应是喉和咽腔。传统所谓的“胸腔共鸣”这术语,其实并不科学的,因为……,所谓“胸腔共鸣”,实际上,更多的是气管和支气管在起共鸣作用。这样,也就能说明为什么唱响亮的低音时只感到上胸部分振动而感不到胸腔的下端有振动……

“胸声”则又是另一回事,它其实就是用声带的重机能状态来歌唱。“胸声”并不出自胸,这和“头声”并不出自头的道理一样。由于人体声门以下和鼻腔以上的共鸣腔体是固定不变(或变化极小)的,所以,歌者的主要发声和共鸣器官应是喉和咽腔。

总之,他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批判地吸收前人的经验,使声乐教学进一步摆脱了以传授感觉为主的经验主义方式,而置于具体又可靠的生理和物理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使“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声乐学习变得更具体,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⑥

我本人在学习这本书后,就颇受教益,比如过去老师们经常讲所谓的声音“往后靠一点”、“往前靠一点”实际上指的是共振峰的问题,这本书告诉大凡优秀的嗓音必须同时具有男声为2800—2900赫的高共振峰(女声可高至3200赫)和一个处于400—600赫之间的低共振峰。突出两种共振峰的嗓音听起来既明亮又圆润。老师要求声音“往后靠一点”实际上是指要学生突出一点低的共振峰,反之同理。另外李瑞津发表在《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上的《“打呵欠”是声乐教学中一举多得的有效方法——〈学习李维渤先生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有感》及韩萍发表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上《浅析李维渤教授的声乐教学特点》等论文也便是学习李维渤教授歌唱机理教学法后的切身体会。机理教学法对我们学员自身也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有一种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对人体自身的发声器官决不允许处于茫然和无知的状态,要摆脱经验主义教学法所表现出的很多教学语言表述上的模糊与随意,学员对包括声学、物理学等多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总之,“这是一部集当代声乐科研与个人歌唱与声乐教学心得于一体的悉心之作。它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尤其在英语国家,被认为是声乐教师应人手一册的声乐文献。在本书中,他详细地剖析了发声器官的生理与机理,客观地论述了歌唱的技巧与手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本书极高的参考价值。”⑦“本书不同于一般声乐书籍,它包括了当代很多声乐研究者的精辟观点与成就,科学地解释了一些嗓音现象,对我们声乐工作者来说是一本极有参考价值的声乐文献。康拉德•奥斯本(Conrad L.Osborne)在1977年冬的《音乐通讯》(Musical News Letter,Winter,1997)中曾写到:‘我认为,说本书是迄今出版的英语声乐书中最有价值的一本,决非言过其实。”⑧。如果你没读过这本书,随便选几个本书后面字库中的专业术语去看看吧!牵涉到如此众多关于普通科学、声学、乐器学、生理学、语音学、神经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岂能用渊博这两个字来概括李维渤教授的学问呢?试想作为一位人文艺术工作者,要翻译这本大量自然科学专业术语充斥于其中的西方声乐理论文献,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可以想象这本书的背后凝聚了李维

渤教授多少的心血和汗水。

《嗓音遗训》——

经验主义声乐教学法的最高典范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声乐艺术也才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历程,但取得的成绩却非比一般,国内声乐家频频在国际声乐大奖赛上摘得桂冠,亦令西方声乐界惊叹不已,但是我们仍需要保持一个冷静沉着的心态,我们要追赶世界一流声乐艺术,把“美声歌唱”艺术这个“舶来品”唱得真正如欧美歌唱家那样“原汁原味”,按照西方声乐审美意识,我们确实不及西方,我们至今还没有一个可以与上个世纪的卡拉斯、吉利以及当代世界三大男高音等并驾齐名的世界级的可称得上是伟大歌唱家的出现。这一点,李维渤教授算是看得非常清楚,他并没有为中国有歌唱家在国际声乐大奖赛上频频获得佳绩而沾沾自喜,甚感满足,他内心是冷静的,他深深地知道我们与别人的差距。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借鉴西方最新、最前沿的声乐理论研究成果(比如“机理教学法”),我们更要学习西方传统的经验主义的声乐教学法。因此,李维渤教授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西方,投向了西方声乐艺术的传统,而西方声乐艺术在其几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里,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副其实的大歌唱家和声乐教授,出现了数次美声歌唱艺术的“黄金时期”,同时为总结这些大歌唱家和声乐教授们的演唱和教学实践经验,不少有关歌唱艺术的经典理论文献也随之而出,这本译著——《嗓音遗训》可称得上是经典的经典,堪称是世界声乐史上的一部“绝品”,“奇书”。作者通观了世界声乐发展史,将声乐史上各发展阶段的各重要环节上出现的大师们的重要教学经验和嗓音训练的观点熔于一炉,如译者前言所说,此书介绍的历代大师的“实践经验和传统观点”,是每个声乐爱好者必须借鉴的“宝贵财富”。⑨全书共由《歌唱艺术的衰落与复兴》(弗•兰皮尔蒂LampertiFrancesco,1813—1892)、《歌唱艺术的法则》(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849—1931)、《文雅的歌唱艺术》(亨利•伍德爵士,Henry J•Wood,1869—1944)、《嗓音遗训》(乔•巴•兰皮尔蒂,Maxims of Giovanni Bttista Lamperti,1839—1910)、《卡鲁索和泰特拉基尼谈歌唱艺术》(卡鲁索,E.Caruso,1873—1921,路易莎•泰特拉基尼,Luisa Tetrazzini,1871—1940)等几个部分组成,大凡对西方声乐艺术史了解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历代声乐大师对当时歌唱艺术的杰出贡献了,无论是他们的演唱还是教学经验,至今在西方声乐艺术的历史星空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的歌唱技艺和艺术水准,至今仍是现代声乐人向往的目标和攀登的高峰。比如本书第一部分的作者弗•兰皮尔蒂这位19世纪声乐教授,他在洛蒂的爱剧剧院教授声乐的成功使他驰名全意大利,学生从意大利各地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云集到他门下,是集二百多年来意大利美声学派教学经验之大成的人,⑩他的声乐教授经验总结在本书分成了13个论题,涉及到声区、呼吸、发音、嗓音支持法则的应用等等方面,涉及到声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论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对于后来的学唱之人探究其歌唱和教学精髓,实在是一笔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另如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卡鲁索,他是20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其美丽响亮的歌喉举世无双,被人称为金嗓子,{11}另外以乔•巴•兰皮尔蒂著的《嗓音遗训》作为这整本书的书名,显然译者也别有用心,这个“训”字不仅包括嗓音和其它歌唱技艺训练的经验总结,还包括大师们留给后人的“训言”、“建议”和“忠告”,因为书中这样的“训言”、“建议”和“忠告”实在太多。比如卡鲁索在谈其歌唱艺术时曾说到:“永远不要试图改变嗓音的应用音域或自然特质。嗓音可能唱得较高,但只能是通过合理的发展而永远不能靠‘强迫……一位轻型男高音如试图以蛮力唱出他音域以外的低音,则将永远唱不了正统的男高音角色,两三年后也许就不能再唱了”。{12}事实上,这种‘强迫、‘蛮力用嗓现象在我国当今的声乐界大量存在,舞台上的许多歌者唱他自己根本就不能胜任的高音时面红脖子粗、声嘶力竭的现象也时时令人扼腕。所以,像这样一些“训言”、“建议”和“忠告”实在是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和消化吸收的,不能说在当今没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比如在把握学习声乐的心态时,亨利•伍德在《文雅的歌唱艺术》中就说到:“应坚决把一种人排除在歌唱学习之外。这种人的抱负就是看到在广告牌上他的名字比其他任何人的都大。他或她的相片登在所有带有插图的报纸上,并被描述为‘世上最伟大和最杰出的歌手赚大钱和穿华丽衣服。对于一位诚实的教师来说,这种学生是一种令人讨厌和可咒的人,必须坦率告诉他们,他们的脑袋和心中充满这种妄想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艺术家的。”{13}“不要去找那种鼓吹经过一年半载训练就可保证使这个可怜的学生掌握完美的发声、风格、美声歌唱的学生来说,并非不重要的,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聘任合同的所谓专家”。{14}“声乐训练的鉴定家或裁定人应是教师。但我要明确的是,现在的某些歌唱教师是音盲。这种非难的部分成因是由于他们的职业现状。如果一个人从早上10点一直教到晚上10点,他除了只能听他自己的学生歌唱外就不可能听他人的歌唱了。每个好的歌唱教师必须能够以每星期五天和每天上五或六小时课就足够维持生活,否则他的耳朵将变得麻木和音乐智慧变得疲劳。他将忘记良好歌唱的音响应是怎样的,音乐的音响应是怎样的”。{15}通读全书,类似于这样的“训”,如谈话般的那样通俗易懂,但含义却是如此的深刻,时至今日仍有那么强烈的现实意义。正如书的译者所说:“此书介绍的历代大师的‘实践经验和传统观点,是每个声乐爱好者必须借鉴的‘宝贵财富”。

这两本译著是李维渤教授众多的声乐理论译著中最具代表性的,以上所述,限于个人学识,尚不足以解读出这两本书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由于语境、心理、环境、历史等原因,译著中个别句子也许比较难于理解和晦涩难懂,但瑕不掩瑜,这丝毫不影响李维渤教授在这方面为我们所作的巨大贡献。我惟一忧虑的是,现在有谁将能够接下李维渤教授翻译引进西方声乐理论工作的这面大旗?我们何时能够再拥有类似于《歌唱——机理与技巧》这样的西方声乐理论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结束这些文字前,禁不住又想到:在如今大多数的声乐老师都热衷于“埋头苦干”在课余赚取私人小课学费的时候,李维渤教授生前却反其道而行之做起了西方声乐理论翻译这个艰难而又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他图的是什么呢?也许李维渤教授这几本书的稿费还抵不上一个声乐教师几次私人声乐小课学费的收入或者压根就没有稿费收入,(从《歌唱——机理与技巧》由王次炤教授写的序了解到,翻译的《歌唱——机理与技巧》一书还只能是在中央音乐学院现任院长王次炤教授为首的校领导们基于学科建设的考虑出发和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和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本着其远见卓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得以出版的,否则这本译稿说不定至今还躺在哪里睡大觉呢)我想这是李维渤教授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然,有着一股为振兴中国的声乐文化的神圣使命使然,一种超拔的生命文化意识使然,一种淡薄名利、不为外界浮华所动的高尚人格使然。

“师不为利,何以为名利所困?良知不被世俗所浊,又怎能与巧取豪夺之辈同流合污?所以,李老师,您就是我们学生心目中的神圣、中国声乐教育界的良心。……我敢起誓,您的一生和业绩,不了解您的人,无知无谓,一旦了解,定会崇敬备至。因为只有懂得信仰的人,才会懂得真正的崇敬,因为他们崇敬的不是浮华和显赫,而是精神和良心、学问和境界!一个人抑或是一个民族,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脊梁,不能没有良心,不能没有境界,更不能没有责任和高尚的品德”。{16}

我还想用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说过的一席话来做个补充,“要成就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除了在专业技能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之外,他还必须具备一种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他必须首先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丰富的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责任感的人。我们很难设想在我们的社会,一个毫无理想、思想浅薄、贫乏、狭隘,只考虑个人私利,对国家、民族、人民感情淡薄的人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艺术家”。{17}

显然李维渤教授属于“真正的音乐艺术家”。

①比如学生中曾有多人如李红深、刘克清、孙禹、袁晨野等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还有一些学生正活跃在国内外歌剧舞台上和声乐教育领域中,如:刘秀茹、陈晓伦、张述洲、程桂鲜、王惠英、方丽娅 、高永平、谢琨、郎昆、郑盛丽、刘东、黄飞翔等。其中,刘东是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毕业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②很多人所说的声乐的“心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语言教学法”、“比喻教学法”、“歌曲教学法”等实际上我认为仍然还是属于经验主义教学法的范畴,所以声乐教学法应该就是科学理性推动下的“机理教学法”和传统经验主义下的“经验主义教学法”两大类别。

③如应尚能著的《以字行腔》,汤雪耕著的《怎样练习歌唱》,赵梅伯的《唱歌的艺术》等,发表在全国音乐期刊上的声乐论文当数以万计。④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色不大,如早年有有林俊卿博士多年研究嗓音发声后所著的《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冯葆富大夫也作过关于喉的研究,作的论文有《新的喉机能外科——甲状软骨成形术(实验研究)》曾发表在1978年第3期的《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于善英教授联合上海音乐学院的倪瑞霖教授在浙江大学声音测试中心作过歌手共振峰的研究,但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国外的研究成果。而在西方,1854年加西亚发明了喉镜,第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发声,此后,西方对喉及其歌唱机理与技巧的研究一直就没有中断,如:1863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海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的声学巨著《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一译《声音感觉论》)付梓问世,1741年费伦(Antoine Ferrin)撰文介绍他对从狗身上切割下来的喉所进行的使声门边缘靠近,用风箱送气进入气管,从而发出了“真正的嗓音”的实验后,喉在发声中的键作用被清晰昭示,1837年缪埃勒(Johann Mueller)把从人的尸体上取下的喉作了更细致的实验(将喉放到一定的装置上,施以不同的空气压力,检测声带的位置、张力、振动等)后,声带振动产生声音(人声)已为事实所确证。20世纪50年代早期由法国嗓音科学家、自然科学及物理学博士,本人又是位男中音歌唱家的于松(Raoul Husson,1901—1967)又提出“神经阵挛学说”(Clonic theory),……一直到威廉•文纳(William Vennard,1909—1971)的著作——《歌唱——机理与技巧》问世,是集前人之大成。

⑤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第331—332页,华乐出版社2003年5月

第1版。

⑥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李维渤译,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年版,内容提要。

⑦同上,后记。

⑧当然,我国其他声乐家早在李维渤教授之前也翻译过西方一些声乐经典文献,比如汪启璋的前苏联声乐专家N.K.那查连科编著的《歌唱艺术》,郎毓秀翻译的意大利P.M.马腊费奥迪著的《卡鲁索的发声方法》,赵梅伯著的《歌唱艺术》也简单地介绍了西方过去一些大歌唱家的发声方法和艺术见解,但都不如这本书囊括的内容这

么详细。

⑨参考本书内容提要,上海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⑩同⑤,第191页。

{1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215页。

{12}弗•兰皮尔蒂等著《嗓音遗训》,李维渤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289页。

{13}同上,第113页。

{14}同上,第112页。

{15}同上,第120页。

{16}孙禹《长歌当哭——悼恩师李维渤》,《人民音乐》2007年第10期,第45页。

{17}于润洋《对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音乐史论问题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304页。

陈 岭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讲师

孙静梅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优护落实计划下一篇:三现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