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

2024-05-20

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共8篇)

篇1: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

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

既然是做课题研究,就要对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新的思考,有新的对策,有新的举措.产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成效:科研的本质就应当具有创新,创新具有新颖性、探索性、先进性、风险性等特点.它进一步体现了课题的需要性、价值性,评审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最重要原则就是看成果有无创新。因此,“创新”是课题研究的生命线,一个课题研究的“创新”程度也是课题成果高低的重要标志。

能够“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思人所未思、创人所未创”当然是一种高水平的“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一般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所能做到的。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创新”是一种过程性的创新,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是一种超越式的创新,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要是“崭新的”,完全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没有研究过的、没有基础的,也并不是说要自己完全创造发明的。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创新”有三种:一是“人无我有”的“创新”,这种“人无我有”也并不是说要完全自己首创的(这是一种创造),而是“人人心中或有,人人笔下皆无”的“创新”,即别人心中也有同样的想法,但没有人把它写出来,我最先把它说出来、写出来,就是我的“创新”;二是“人有我优”的“创新”,在别人成果基础上的超越或深入,别人有的想法做法,我在理解的基础上比他想得深一些,想得广一些,做得更好一些,做得更上一层楼,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提出属于自己的而又符合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新见地;三是“人优我变”的“创新”,吸收别人的经验进行革新改造,别人的想法做法已经很 1 优秀很完美,我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或换个角度思考,或从另个方向着手,或进行变革改造,或进行类比移植。

目前,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时,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创新”程度不够:有的课题研究选题不新,在炒别人的陈饭,又炒不出新的味道;有的课题研究思考不深,走别人的老路,没有自己的新意;有的课题研究做法不新,只是平常工作的延续,没有革新改进;有的课题研究成效不亮,或效果不明显,或没有提炼出自己的特色;有的课题研究表述平淡,形式单一,呆板枯燥;有的课题研究成果平庸,教育教学变化不大.成果数量不多,档次不高。以上种种表现,反映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不强,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因而,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要增强“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创新”:

一、选题要有“新”意

所谓具有“新意”的选题,指的是那些尚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预料经过研究可获得一定价值的新成果的课题,如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新设计、新手段等,这种创新的课题在哪里?一般而言,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点上,尤其是新旧之间的矛盾点。比如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新理论与旧理论的矛盾,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等等。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领域保持经常的关注.了解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的最新进展,包括新成果、新观念、新策略、新提法、新方法等,特别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存在哪些争论、分歧甚至冲突,要通过查阅相关报刊杂志、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行网络搜索,搜集与所研究的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比较,进行思 2 考.并对现行已有的理论、结论、常规、制度、策略、行为、观点等进行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否定,或进行变换角度的重新审视,从中选择一个别人没有研究过、或者别人研究不深入、或者与别人研究角度不同的问题,尽量选择切口较小的选题,避免重复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已经取得了成果的选题。

二、思考要有“深”度

中小学教师平时要善于去观察思考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现象多问“为什么”,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改进、解决的办法;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经常小结教育教学中最成功细节、有失误和有创新的细节,分析查找原因,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要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把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对问题和现象的思考,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比别人挖掘得多一点,比别人挖掘得深一点,从更深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和现象,从而得出别人没有得到的结论,实现课题研究有深度,有广度。

三、方法要有“适”度

课题研究要用到一些科研方法,但要把握一定的“适”度。有的老师在方案中把许多科研方法都罗列出来,什么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用到什么方法,或者用了科研方法,但用得不规范,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过程规范性的怀疑,进而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效的可信度。要通过学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教科研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在于科研方法的多少,3 而在于科研方法是否适当,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过程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方法,并且规范地按照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去实施。比如,要了解现状,就需要用到调查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或用问卷或用访谈,或两者结合起来用;要了解典型对象的变化,就要用到观察法,并且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运用多种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记录,及时整理反思。中小学教师对实验法要谨慎运用,因为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自变量和因变量很难确定,相关性很难把握,相关变量的控制更有难度,如果一定要用到实验法,最好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规范地操作。

四、举措要有“力”度

课题研究是靠“做”出来的,就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而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就需要有改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举措,而且这些新举措要有一定的“力度”,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区别,有所改进,有所革新。如果一个课题研究中的措施、策略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区别,那么 这个课题研究就没有什么创新,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一定要去思考改进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并且在 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不断进行探索,不断进行研讨,不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提炼,不断进行提升。

五、成效要有“亮”点

一个课题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的成效。这种成效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变化上,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上,也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变化上,作为全校性的课题还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校的管理、师 4 生的精神面貌上,对这些成效要进行全面概括提炼,同时要突出核心,突出“亮点”。

许多课题在表述成效时往往出现二个问题:一是过分夸大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在成效中罗列了学校近些年来取得的所有成绩和荣誉;二是只是进行面上的笼统的描述,没有实际的典型事例叙述和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个,一是以为一个课题研究可以改变一切,学校所有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这个课题研究带来的;二是没有仔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材料,只好笼统地进行描述。

因此,在进行课题成效表述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平时注意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比如典型的案例、调查的数据、观察的事件、教学的设计、研讨的记录等等;其次是对收集到 的材料要进行整理分析,尤其要加强对有变化的数据、事件的分析,进行比较,找出变化的特征,突出变化与课题研究的关系;第三是围绕课题的核心来组织材料,其实中小学课题研究所产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在表述效果时,必须选择那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措施与结果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内容,与课题研究真正成效无关的材料即便,是再大的成绩也要“忍痛割爱”,否则得不偿失,不仅不能增强课题研究的成效,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成效可信度的怀疑。

六、表现要有“奇”招

课题研究成果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要多种多样,许多课题的表现形式单一,只是文字叙述,给人呆朽枯燥乏味的感觉:要做到表现有“奇招”,一是要点面结合,在表现课题研究 内容和成果时既有面上的概括,也有点上的展开,既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定量的分析,既有数据的统计,也有案例的叙述,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具体的做法,5 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实际的操作;二是要“图文并茂”,学会运用各种图表,善于把一些数据的描述用图表的方式呈现,不仅清楚,一目了然,而且表现新奇,有变化:一个流程图更能反映出教学的过程,一个折线图更能表现出数据的变化,一个饼型图更能体现出各种事物的比例关系,一个结构图更能表现出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一个示意图更能展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个数据表更能反映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当然,图表的运用要适当,要根据内容和目的来确定运用哪种图表,同时要用文字对图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

七、成果要有“高”度

课题研究做了,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或大或小的成果,真正的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所改进、变化,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显性化,用课例、实录、图片、录像、数据等把这些改进、变化反映出来,展示出来。课题研究最完整“成果”是结题报告,对结题报告要尽可能规范化,要按照结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式、基本要求去组织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所得,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提高结题报告的质量。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档次化。课题组成员要勤于耕耘,善于动笔,写出尽可能多的、质量高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并且勇于投稿,积极参与评奖,发表获奖的数量越多越好,质量越高越好,档次越高越好。

创新是课题研究永远追求的目标,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来自于课题研究过程的“创新”,中小学教师要致力于创新,要勇于创新,要善于创新,用“创新”的意识来引领自己课题研究的“创新”行为,6 用课题研究过程中点滴的“创新”行为来实现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篇2: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

撰写人:张杰

一、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领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 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 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 按规律办事,从苦教到巧教 * 发展教育教学理论 * 教育创新

* 培育优秀教师和教育改革家 * 从教书匠到教育家 *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专家的本土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概念和特点

* 概念:在已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小学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 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就是寻找规律、探索未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属于比较典型的应用研究。* 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 以微观研究为主 * 群体性研究

* 教育研究的客观性与现实性

* 客观性:真实、以基本事实为依据,可证实或证伪 * 现实性:在时间上是现在而不是过去或未来。

三、教育科研与写论文的关系

* 区别:科研是从发现问题到求解的系统的探索过程;写论文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 联系:论文是科研成果的呈现方式之一,不搞科研或者课题研究也可以写论文。* 已发表教师论文的类型

* 教育教学中的感想、体会;总结归纳工作经验;教材的某章节教学探讨;某一类学生的调查;高考中考考题分析;迎考复习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教材、教法的经验介绍。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类型

* 教研活动 * 以学科组为中心研究课标、教材,集体备课,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想法,以年级组为中心分析学生、班风、班集体和组织学习等。有代表性的如小课题研究 * 专题研究

* 以研究学校、年级或班集近期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主,开展调查,提出解决方案,采取措施,直至解决问题。

* 课题研究

* 以课题申请者关注的教育问题为核心,进行以理论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

五、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 基本概念:运用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程序,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认识活动。* 与一般课题研究的区别:

* 都是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无本质区别;

* 相对于教育管理部门立项的课题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 研究方法多为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等。

六、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开展教育科研的条件

* 个人条件

* 时间:看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总结思考的时间; * 持续性:有长时间做一件事情的毅力; * 反思能力:思维的逻辑性与概括力; * 积累:知识与经验,久病成医。* 环境条件

* 研究与学习型组织

* 激励机制

* 研究条件

* 经费、文献资料、网络、基本设施等。

七、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

* 从班主任日常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课题 * 从学科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课题 * 课程标准、教材内容 * 学生与教师

* 从合作课题中确定个人承担的子课题 * 从成功经验中找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 从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发现问题 * 从对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课题

八、申报的小课题举例 * 选题不当的课题举例 *

1、网吧与中学生;

*

2、化石燃料的作用与大气污染;

*

3、艺术教育从兴趣入手;

*

4、高考高分作文的探索与实验研究;

*

5、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6、学生作文水平与情商关系的研究;

*

7、弘扬哈萨克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选题比较好的课题举例

*

1、初中数学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 *

2、课堂导入技巧的有效策略研究;

*

3、分层次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4、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

5、优化小学数学学科作业设计研究;

*

6、伙伴互助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7、额河奇石文化开发应用研究。

九、什么是课题指南

* 什么是课题指南和申报办法

* 管理机构发布的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研究类型、方向、范围和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 管理机构对课题申请者的具体要求 * 申请课题的条件

* 申请书和材料的准备:材料格式与份数

* 申报程序与经费要求

* 课题受理要求

* 受理的时间、方式、费用等。

十、设计课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 研究的范围大小适中 * 研究的问题难易适度 * 课题的主攻目标要明确 * 研究方法要适用

* 与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紧密结合

十一、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 所选课题是理论性、应用性还是综合类型

* 主要背景材料、研究的主要问题、课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是否具有研究的紧迫性 * 他人曾做过的工作、他人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研究本课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分析可行性 * 预测所用时间,规划研究程序和步骤

* 预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总成果,及成果的表现形式

十二、小课题设计中的问题

* 找不到要研究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过程和基本事实描述不清楚,虚构问题; * 研究的目的不明确:论述不清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际价值,写了许多空话、套话; * 内容杂乱:对研究的对象、要开展的研究工作与活动分析不清楚,把自己的愿望和教学活动作为研究行为;

* 思路和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不知道怎么做;

* 无研究结果:为研究而研究,以为写几篇论文就可以了,问题是不是解决了不知道,问题解决的标准不清楚。

十三、文献资料的查找

* 意义:

* 明确课题的地位

* 了解已有的研究

* 借鉴研究方法

* 修改研究方案

* 发现新的课题

* 信息资源: * 印刷品:

* 一次文献:图书、期刊、会议文献、档案、辞典、百科全书等

* 二次文献:目录、索引、文摘等

* 三次文献:综述、述评

* 录象带

* 光盘数据库

* 因特网

* 怎样查找? * 资料的整理

十四、设计研究方案、填写申请书

* 开展研究工作的理论框架 * 设计几套方案 * 可操作性 * 系统性

* 申请书的基本格式

* 课题名称:一个简洁的陈述句 * 课题分类:种类或研究领域 * 主持人与研究队伍情况

* 设计与论证,一个课题的灵魂

* 研究条件,个人的研究经历和物质准备,前期工作 * 预期的成果

* 已有的同类研究成果 * 研究经费预算 * 审查、审批栏(管理机构填)

十五、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人员分工。* 格式:

*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依据或背景;意义;目的

*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明确变量及其定义和操作定义;制定衡量因变量的指标体系 * 研究内容

* 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 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 研究结果的预期

* 附件:资料、经费、参考文献等

十六、科研课题的实施

*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人、财、物的配备,一般应有半年以上的准备期。* 按照课题设计的研究周期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一般有周、月、季度、学期、学年进度表。* 研究人员的业务培训,包括审查开题报告、专题讲座、技能训练、资料交流、管理制度等。* 研究队伍内部的职责分工 * 研究工作开始时的摸底调查 * 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收集用于实验对比的数据 * 调查研究的开始

*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研究工作。* 文献法:查找、收集、整理、加工各种文献。

* 调查法:选择和研制测量工具、进行初步预测、确定测试方法和样本容量、测试、统计、分析等。

* 经验总结法:寻找典型经验、加工、验证、推广、再加工。* 实验法:分组、测试、引入自变量、再测试、统计分析等。

* 研究过程的记录,主要有各种研究活动、会议、研究对象的行为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记录。

* 研究数据的档案管理,包括各种原始数据、经验、体会、案例。

* 研究结果的加工、整理,主要是各种总结、阶段成果、分报告、专题报告的撰写等,每一项研究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成果。

* 研究周期结束或者研究计划完成,课题进入结题阶段。

* 结题工作分工:成果汇总(打印形成最终成果、成果定稿、成果目录)、研究工作总结、档案工作、联系课题管理机构。* 组织成果鉴定,初审与终审。

* 联系报刊或出版部门争取发表,或者应用部门。

十七、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 说明部分,成果来源、内容摘要、关键词、引言等。* 主体部分:要研究的问题(预期目的、意义、假设、概念定义)、背景与文献综述(政策与理论依据、基本事实、他人的研究)、研究程序与步骤(设计、对象、方法、工具、结果)、分析与讨论(解释、评价)、结论与建议(回应目的、后续研究建议)。* 文献索引 * 附录

十八、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举例

(一)*

1、课题名称:启发、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2、问题:(1)大多数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不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2)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

3、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和教师的发展。*

4、核心概念界定:

*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 启发、互动、合作、探究的界定(略)。* 5、研究计划

* 时间:共一学年,按月设计活动内容; * 学科:各学科志愿加入; * 基本步骤:启发(诱导)、探究、归纳(提升)、变式(回授)、巩固(调节)。*

6、课题的实施:具体表现在四种课型和五种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上。

* 新授课:落实知识基础、强调内容建构,熟悉基本类型、抓好方法指导;

* 复习课:加强内容整理、构建知识系统,熟悉基本题型、提炼基本方法;

* 练习课:设计训练内容,重视知识延伸,强调归类总结

* 讲评课:优化题型解法,注重纠错补漏,兼顾知识迁移。

* 五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小组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练习法。

*

7、总结交流与反思

* 本学科每一单元或每一章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组织本学科课题组教师进行一次总结交流,通过反思分析得失;

* 一学期结束后,进行研讨课交流,对研究目标进行评价,写出阶段研究报告,提出下一学期的研究方案。

*

8、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展示启发、互动等教学模式的典型课例,完成研究报告。

十九、中小学课题研究举例

(二)*

1、课题名称:某小学班级小主人行动研究

*

2、问题:(1)班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养成“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大多数同学想为班级做事又没机会;(2)学生把少先队干部看成荣誉而缺乏责任;(3)只把小干部看成老师的助手而不作为学生的代表,学生缺乏合格班级小主人意识。

*

3、目标:通过班级管理制度改革,如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进行“小干部”轮换、按民主程序选举等,让小学生学会“民主”。*

4、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 *

5、研究行动(第一阶段)(1)制订计划;

*(2)设计问卷(对小干部、小主人、集体观念的认识);(3)班级民主生活制度的建立与运作;(4)创设情景开展民主教育活动;(5)开展“班级小主人行动”的班、队会。*

6、组织专题研讨,分析行动的得失。

*

7、进行阶段总结、效果评价(主体意识与民主观念)与交流。*

8、设计新的相关活动。* 相关活动举例

*(1)设计开放性学生问卷:你对班干部是如何看的?并进行统计分析;

*(2)进行班干部制度改革试验:学生当家制、小秘书制、班务分担制和值日班长制; *(3)设计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游戏活动;

*(4)组织“班级小主人”标准的讨论与调查; *(5)调查了解学生对班干部角色的认知; *(6)开展共同制订班规活动; *(7)组织“今天我当家”活动。

二十、中小学课题研究举例

(三)*

1、课题名称:某中学某班学生抄作业原因与矫正对策研究。*

2、问题:(1)班里抄作业风气盛行;(2)各科教师的批评教育收效甚微;(3)班里师生关系紧张。

* 3、目的:找出学生抄作业的主要原因,通过班级活动,逐步矫正学生抄作业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班风。

* 4、时间:一个学期。

*

5、实施研究:(1)制订方案与周工作计划;(2)分学科调查学生抄作业的情况,了解抄与被抄者的基本情况;(3)核实调查结果并对学生进行分类;(4)进行追因调查(成绩、态度、习惯、负担);(5)设计集体活动(开展关于诚实的讨论、自信心与成功经验主题活动、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协商布置作业、分组完成作业、组建帮扶小组、开展角色互换等)。*

6、对活动效果的反思与评价(抄作业现象基本消失、最佳矫正措施)。*

篇3: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

能够“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 思人所未思、创人所未创”当然是一种高水平的“创新”, 但这种“创新”不是一般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所能做到的。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创新”是一种过程性的创新, 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 是一种超越式的创新, 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要是“崭新的”, 完全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没有研究过的、没有基础的, 也并不是说要自己完全创造发明的。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创新”有三种:一是“人无我有”的“创新”, 这种“人无我有”也并不是说要完全自己首创的 (这是一种创造) , 而是“人人心中或有, 人人笔下皆无”的“创新”, 即别人心中也有同样的想法, 但没有人把它写出来, 我最先把它说出来、写出来, 就是我的“创新”;二是“人有我优”的“创新”, 在别人成果基础上的超越或深入, 别人有的想法做法, 我在理解的基础上比他想得深一些, 想得广一些, 做得更好一些, 做得更上一层楼,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提出属于自己的而又符合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新见地;三是“人优我变”的“创新”, 吸收别人的经验进行革新改造, 别人的想法做法已经很优秀很完美, 我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 或换个角度思考, 或从另个方向着手, 或进行变革改造, 或进行类比移植。

目前, 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时, 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创新”程度不够:有的课题研究选题不新, 在炒别人的陈饭, 又炒不出新的味道;有的课题研究思考不深, 走别人的老路, 没有自己的新意;有的课题研究做法不新, 只是平常工作的延续, 没有革新改进;有的课题研究成效不亮, 或效果不明显, 或没有提炼出自己的特色;有的课题研究表述平淡, 形式单一, 呆板枯燥;有的课题研究成果平庸, 教育教学变化不大, 成果数量不多, 档次不高。以上种种表现, 反映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不强,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 因而, 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要增强“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创新”:

一、选题要有“新”意

所谓具有“新意”的选题, 指的是那些尚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预料经过研究可获得一定价值的新成果的课题。如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新设计、新手段等。这种创新的课题在哪里?一般而言, 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点上, 尤其是新旧之间的矛盾点。比如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 新理论与旧理论的矛盾, 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等等。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领域保持经常的关注, 了解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的最新进展, 包括新成果、新观念、新策略、新提法、新方法等, 特别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存在哪些争论、分歧甚至冲突, 要通过查阅相关报刊杂志、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行网络搜索, 搜集与所研究的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 了解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 进行比较, 进行思考, 并对现行已有的理论、结论、常规、制度、策略、行为、观点等进行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否定, 或进行变换角度的重新审视, 从中选择一个别人没有研究过、或者别人研究不深入、或者与别人研究角度不同的问题, 尽量选择切口较小的选题, 避免重复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已经取得了成果的选题。

二、思考要有“深”度

中小学教师平时要善于去观察思考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对一些现象多问“为什么”, 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 探索改进、解决的办法;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经常小结教育教学中最成功细节、有失误和有创新的细节, 分析查找原因, 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要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 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把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对问题和现象的思考, 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 比别人挖掘得多一点, 比别人挖掘得深一点, 从更深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和现象, 从而得出别人没有得到的结论, 实现课题研究有深度, 有广度。

三、方法要有“适”度

课题研究要用到一些科研方法, 但要把握一定的“适”度。有的老师在方案中把许多科研方法都罗列出来, 什么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等,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却没有用到什么方法, 或者用了科研方法, 但用得不规范, 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过程规范性的怀疑, 进而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效的可信度。要通过学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 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教科研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不在于科研方法的多少, 而在于科研方法是否适当, 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过程的需要, 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方法, 并且规范地按照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去实施。比如, 要了解现状, 就需要用到调查法, 并根据实际情况, 或用问卷或用访谈, 或两者结合起来用;要了解典型对象的变化, 就要用到观察法, 并且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 运用多种工具 (如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等) 记录, 及时整理反思。中小学教师对实验法要谨慎运用, 因为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自变量和因变量很难确定, 相关性很难把握, 相关变量的控制更有难度, 如果一定要用到实验法, 最好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规范地操作。

四、举措要有“力”度

课题研究是靠“做”出来的, 就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 而课题研究要有“创新”, 就需要有改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举措, 而且这些新举措要有一定的“力度”, 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要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区别, 有所改进, 有所革新。如果一个课题研究中的措施、策略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区别, 那么这个课题研究就没有什么创新, 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 一定要去思考改进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新途径, 新方法, 新策略, 新模式, 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 不断进行探索, 不断进行研讨, 不断进行总结, 不断进行提炼, 不断进行提升。

五、成效要有“亮”点

一个课题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 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的成效。这种成效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变化上, 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上, 也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变化上, 作为全校性的课题还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校的管理、师生的精神面貌上, 对这些成效要进行全面概括提炼, 同时要突出核心, 突出“亮点”。

许多课题在表述成效时往往出现二个问题:一是过分夸大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在成效中罗列了学校近些年来取得的所有成绩和荣誉;二是只是进行面上的笼统的描述, 没有实际的典型事例叙述和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有二个, 一是以为一个课题研究可以改变一切, 学校所有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这个课题研究带来的;二是没有仔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材料, 只好笼统地进行描述。

因此, 在进行课题成效表述时,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平时注意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 比如典型的案例、调查的数据、观察的事件、教学的设计、研讨的记录等等;其次是对收集到的材料要进行整理分析, 尤其要加强对有变化的数据、事件的分析, 进行比较, 找出变化的特征, 突出变化与课题研究的关系;第三是围绕课题的核心来组织材料, 其实中小学课题研究所产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在表述效果时, 必须选择那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措施与结果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内容, 与课题研究真正成效无关的材料即便是再大的成绩也要“忍痛割爱”, 否则得不偿失, 不仅不能增强课题研究的成效, 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成效可信度的怀疑。

六、表现要有“奇”招

课题研究成果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要多种多样, 许多课题的表现形式单一, 只是文字叙述, 给人呆板枯燥乏味的感觉。要做到表现有“奇招”, 一是要点面结合, 在表现课题研究内容和成果时既有面上的概括, 也有点上的展开, 既有定性的分析, 也有定量的分析, 既有数据的统计, 也有案例的叙述, 既有经验的总结, 也有具体的做法, 既有理性的思考, 也有实际的操作;二是要“图文并茂”, 学会运用各种图表, 善于把一些数据的描述用图表的方式呈现, 不仅清楚, 一目了然, 而且表现新奇, 有变化:一个流程图更能反映出教学的过程, 一个折线图更能表现出数据的变化, 一个饼型图更能体现出各种事物的比例关系, 一个结构图更能表现出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 一个示意图更能展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个数据表更能反映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当然, 图表的运用要适当, 要根据内容和目的来确定运用哪种图表, 同时要用文字对图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

七、成果要有“高”度

课题研究做了, 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或大或小的成果, 真正的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所改进、变化, 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显性化, 用课例、实录、图片、录像、数据等把这些改进、变化反映出来, 展示出来。课题研究最完整“成果”是结题报告, 对结题报告要尽可能规范化, 要按照结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式、基本要求去组织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所得, 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提高结题报告的质量。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 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档次化。课题组成员要勤于耕耘, 善于动笔, 写出尽可能多的、质量高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 并且勇于投稿, 积极参与评奖, 发表获奖的数量越多越好, 质量越高越好, 档次越高越好。

创新是课题研究永远追求的目标, 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来自于课题研究过程的“创新”, 中小学教师要致力于创新, 要勇于创新, 要善于创新, 用“创新”的意识来引领自己课题研究的“创新”行为, 用课题研究过程中点滴的“创新”行为来实现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 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篇4: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

一、 选题要有“新”意

所谓具有“新意”的选题,指的是那些尚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预料经过研究可获得一定价值的新成果的课题。如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新设计、新手段等。这种创新的课题在哪里?一般而言,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点上,尤其是新旧之间的矛盾点。比如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新理论与旧理论的矛盾,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等等。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领域保持经常的关注,了解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的最新进展,包括新成果、新观念、新策略、新提法、新方法等,特别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存在哪些争论、分歧甚至冲突,要通过查阅相关报刊杂志、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行网络搜索,搜集与所研究的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比较,进行思考,并对现行已有的理论、结论、常规、制度、策略、行为、观点等进行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否定,或进行变换角度的重新审视,从中选择一个别人没有研究过、或者别人研究不深入、或者与别人研究角度不同的问题,尽量选择切口较小的选题,避免重复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已经取得了成果的选题。

二、 思考要有“深”度

中小学教师平时要善于去观察思考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现象多问“为什么”,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改进、解决的办法;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经常小结教育教学中最成功的细节、有失误和有创新的细节,分析查找原因,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要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把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对问题和现象的思考,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比别人挖掘得多一点,比别人挖掘得深一点,从更深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和现象,从而得出别人没有得到的结论,实现课题研究有深度,有广度。

三、 方法要有“适”度

课题研究要用到一些科研方法,但要把握一定的“适”度。有的老师在方案中把许多科研方法都罗列出来,什么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用到什么方法,或者用了科研方法,但用得不规范,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过程规范性的怀疑,进而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效的可信度。要通过学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教科研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在于科研方法的多少,而在于科研方法是否适当,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过程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方法,并且规范地按照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去实施。比如,要了解现状,就需要用到调查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或用问卷或用访谈,或两者结合起来用;要了解典型对象的变化,就要用到观察法,并且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运用多种工具记录(如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等),及时整理反思。中小学教师对实验法要谨慎运用,因为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自变量和因变量很难确定,相关性很难把握,相关变量的控制更有难度,如果一定要用到实验法,最好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规范地操作。

四、 举措要有“力”度

课题研究是靠“做”出来的,就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而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就需要有改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举措,而且这些新举措要有一定的“力度”,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区别,有所改进,有所革新。如果一个课题研究中的措施、策略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区别,那么这个课题研究就没有什么创新,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一定要去思考改进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不断进行探索,不断进行研讨,不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提炼,不断进行提升。

五、 成效要有“亮”点

一个课题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的成效。这种成效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变化上,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上,也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变化上,作为全校性的课题还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校的管理、师生的精神面貌上,对这些成效要进行全面概括提炼,同时要突出核心,突出“亮点”。因此,在进行课题成效表述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平时注意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比如典型的案例、调查的数据、观察的事件、教学的设计、研讨的记录等等;其次是对收集到的材料要进行整理分析,尤其要加强对有变化的数据、事件的分析,进行比较,找出变化的特征,突出变化与课题研究的关系;第三是围绕课题的核心来组织材料,其实中小学课题研究所产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在表述效果时,必须选择那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措施与结果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内容,与课题研究真正成效无关的材料即便是再大的成绩也要“忍痛割爱”,否则得不偿失,不仅不能增强课题研究的成效,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成效可信度的怀疑。

六、 表现要有“奇”招

课题研究成果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要多种多样,许多课题的表现形式单一,只是文字叙述,给人呆板枯燥乏味的感觉。要做到表现有“奇招”,一是要点面结合,在表现课题研究内容和成果时既有面上的概括,也有点上的展开,既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定量的分析,既有数据的统计 ,也有案例的叙述,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具体的做法,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实际的操作;二是要“图文并茂”,学会运用各种图表,善于把一些数据的描述用图表的方式呈现,不仅清楚,一目了然,而且表现新奇,有变化:一个流程图更能反映出教学的过程,一个折线图更能表现出数据的变化,一个饼型图更能体现出各种事物的比例关系,一个结构图更能表现出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一个示意图更能展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个数据表更能反映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当然,图表的运用要适当,要根据内容和目标来确定运用哪种图表,同时要用文字对图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

七、 成果要有“高”度

课题研究做了,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或大或小的成果,真正的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所改进、变化,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显性化,用课例、实录、图片、录像、数据等把这些改进、变化反映出来,展示出来。课题研究最完整的“成果”是结题报告,对结题报告要尽可能规范化,要按照结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式、基本要求去组织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所得,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提高结题报告的质量。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档次化。课题组成员要勤于耕耘,善于动笔,写出尽可能多的、质量高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并且勇于投稿,积极参与评奖,发表获奖的数量越多越好,质量越高越好,档次越高越好。

创新是课题研究永远追求的目标,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来自于课题研究过程的“创新”,中小学教师要致力于创新,要勇于创新,要善于创新,用“创新”的意识来引领自己课题研究的“创新”行为,用课题研究过程中点滴的“创新”行为来实现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本文节选自《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7期。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

篇5: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微型课题研究

一、什么是微型课题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也称微型科研,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微型课题主要是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周期上界定的。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研究的周期控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如: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方法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的研究;导入新课的方法探究;培养学困生自信心的策略研究;提高作业效率的研究;指导学生办好手抄报的方法研究等等,都属于微型课题的研究范畴。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问题即课题。微型课题研究倡导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从自身的需求和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剖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自我诊断,然后在若干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对策即研究。教师在确立自己最感兴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最终目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收获即成果。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认真填写《微型课题研究手册》,积极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

1.从研究目的看 “微型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都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课题,都是发生在学生和当前的课题。

2.从承担者的角度看 “微型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

3.从研究内容看 “微型课题”的微型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

4.从研究方法看 “微型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5.从研究成果看 “微型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研究报告的形成既具有个性意义的“理论支撑”,又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质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

四、怎样做微型课题研究

研究流程:选题→立项→研究→结题。

(一)选题

1、选题要把握“真”与“实”,提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1)列出你遇到的所有问题。

(2)分析这些问题的相互关系,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出最令你头痛的问题,找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分析问题的真伪,透过问题现象找到问题的本质。

如:一物理教师在进行单元测验情况分析时发现,学生的成绩与平时的付出,平时的练习作业不相吻合。从平时的作业看,有80%的学生都能“认真”完成,按设想如果平时能如此认真完成作业,测验拿80分应该没问题。可测验的结果,80分以上的同学不到3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物理成绩差是问题现象。为了找到问题的本质,这位老师进行了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调查分析。一是问卷调查,二是个别谈话,三是作业分析和试卷分析。发现主要问题出在作业的设计上,或者说根本谈不上设计,要么是书上的原题,要么是其他教辅资料上的题,一是缺少针对性,二是作业量不科学,三是作业形式单一。这些因素造成作业效度降低。找到了问题本质——作业效度低。由此提出了微型课题“提高初中物理作业效率的研究”。

2、选题要突出一个“微”字,切入点越小越好。

选题时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也就是说,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基础上选题。

如:学生数学成绩差的问题,可分解为课堂教学枯燥、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师一言堂、学生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其中“教学缺乏针对性”又可分解为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练习设计缺乏针对性。通过分解将问题尽量细化,然后再在问题网络的末端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如上,可立一个“数学练习中分层施教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3)拟题要注重一个“明”字,问题要清晰,研究点要明确。

课题名称是课题最高度的概括,要简明、醒目,使人一看就能对课题有个大致的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做到准确、规范、简洁。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比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高中学生,而不是初中学生或者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而像“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来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

如“班主任的德育素质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就不宜作为课题名称。不能用有结论性的口气,不宜用疑问句,不要用正标题再加副标题。

简洁: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在课题名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含糊不清。如:关于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有益于增强教育事业心的研究

(2)课题名称外延太大。例如:关于自主教育的研究——范围太大,无法操作。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同时出现两个研究中心,这是课题研究的大忌。

(3)题目过长,罗嗦。例如:根据农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搞好农村中学评议教学工作的研究。

(4)课题名称不是方案设计名称,而是撰写论文的名称。例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人文关怀充满语文课堂;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拟题要注意的三点:一是形式上以“研究、探究”等字眼为特征。二是内容上要包含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研究结果、研究状态、研究方法等,或其中部分内容。三是用词上要要讲究科学严谨。不用感性的不确定词语。课题标题的基本结构:

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研究结果(或状态)+研究 如: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研究

学生 午休效率 提高 研究

细化课题的方法:分析语法结构,给中心语加上限制语。其语法结构是:短语+研究,短语中心语的限制越多,课题就越小。如: 学科教学中分层施教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分层施教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施教的研究 小学数学练习中分层施教的研究

(4)选题要防止一个“误”字,误选就会因犯方向性错误而徒劳无功。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实践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特征。在我们的微型课题研究中要注意选题的方向性,避免走入理论研究的误区。如:《网上教育资源的研究》、《中学语文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研究》、《儿童潜能研究》等。

第一,微型课题承载不起这样大型的问题研究。第二,我们没有能力开展这样的研究,不管是理论素养,还是工作性质,时间空间是极大的制约因素。第三,我们没有责任开展这样的研究,这是大专院校和专门的研究机构中专家的事。第四,我们更没有必要开展这样的研究,研究那些高深的理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无补,我们的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中架设桥梁,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

(二)立项

1、逐层申报,分级立项

按照石泉县微型课题研究管理办法,校内微型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由各学校教研处负责。教研处统一组织本校的骨干教师对普通教师的申报方案进行指导,帮助教师选择课题,填写申报表,确立校级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公平、公开的评审,择优推荐到县级立项。县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负责择优推荐优秀课题到市级立项。

2、简化申报手续

县级立项的微型课题需填写《石泉县微型课题申报表》,在县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校级立项的微型课题填写《××学校微型课题申报表》在学校教研处备案。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微型课题的设计方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问题提出:“问题的提出”一般从三个方面表述。(1)讲述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情景、事件、困惑;(2)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法规的要求;(3)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A、讲述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学科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教育教学事件、情景、困惑,一定要具体,不能泛泛而谈尽讲些框框。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太多,一个即可。

B、表述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法规的要求,应是该学科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或者上级文件(法律、法规)对相应问题的有关要求,几句话即可,不必长篇大论。有些课题也可以不写这一点。

C、主要谈谈为了解决“所提的问题”,提出某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名称要小而实际,具体而且有可操作性,最好能从课题名称能看出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甚至研究方法。

课题界定: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简练、准确,要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要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修辞手法。对课题涉及的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如:《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作业质量的研究》,高年级:小学阶段的4-6年级;作业质量:包括作业书写的规范性、正确率、完成的时间等。

内容规划:即明确课题要研究的内容,规划的研究内容要切合实际,同时,还要对研究内容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落实到人。

研究设想: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

①研究方法:把本课题能用到的诸如课例描述法、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列举出来。②研究步骤:“步骤”通常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填明起止时间和每一阶段完成的主要工作。

③研究措施:是指解决第一部分中所提出的某个问题而准备采用的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策略等。

预期成果:预期成果要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来表述,课题内容不同,其侧重点不同。“预期成果”是指立项申报前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应该取得的成果所做出的一种预计,也就是说有的成果可以实现,有的成果可能实现不了。因此,预期成果不能定得过高,也不能定得过低。“过高”不容易达到也不利于结题,“过低”没有研究意义,不利于申报立项。表述时可以根据第三部分“研究措施”来写。最终成果常常以文字材料(如日记、经验、论文等)和公开课(如: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等)形式显示出来。日记、经验、论文、公开课是看得见的成果,即显性成果。个人意志的增强、胸怀的拓展、学识的增长等许多潜移默化的成果是看不见的成果,即隐性成果。

4、填写课题申报表。(举例略)

(三)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规模较小的研究形式,教师既可以组建一个二——三人的小组开展研究,也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研究。但不管是建立课题组也好,还是一个人研究也好,都必须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要求来规范我们的研究过程,约束我们的研究行为,没有严格的、规范的研究行为作保障,课题研究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1.严格执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课题研究的步骤。根据研究计划合理安排课题研究的时间和顺序,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周、本月工作的日程安排等等。

2.课题组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尽管微型课题研究的规模小,课题组的成员不多,但一旦建立了课题组,就必须分工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谁做、要达到什么要求、如何考核评价等,都要明确具体。主持人要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讨论研究计划和方案,领会其精神实质,认清研究的目标,熟悉、掌握研究的步骤和方法,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操作要领。

3.建立研究台帐或研究手册。研究台帐或研究手册是理清研究思路、计划阶段研究工作、记录研究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台帐或研究手册记录课题研究的大事,课题研究工作安排,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培训、交流、考察学习的内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档案资料等等。为执行计划、调控过程、提高效率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积累完整的研究资料打下了基础。

4.定期检查、总结、交流。为了掌握课题研究的进度,调控研究过程,要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总结交流,检查是否认真执行了计划,研究到了哪一步,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了哪些效果,资料收集是否完整、保存是否完好,下一阶段的工作做什么等等。如果是个人单独进行的研究,也要进行自查自纠。

5.善于合作交流。微型课题研究涉及的面虽小,但要做成功离不开学校领导、同组老师以及学生的支持,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论、实践的指导,更需要一个研讨、合作的氛围。因此,要主动和领导、同伴、学生交流、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微型课题研究也离不开专家的引领,要多向专家请教,多与教科研人员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研究的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们提倡融研于教,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研究,但平时肯定要花时间充电、补课,回家要看看书、写写文章。因此,要取得家人的理解。6.收集保存好研究资料。

收集保存研究资料是老师们最容易疏忽的工作。那么,在研究中,老师们要注意收集保存哪些资料呢? 基础性资料:(也把它称为原始资料),包括下载、复印文章、文摘等理论资料,以及国家、市教育局、学校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等政策性的资料。过程性资料:包括微型课题研究的申报表、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研究目标责任书、教学案例设计、调查观察记录、研究日记、会议及研讨活动记录、接受培训及考察学习的材料、学生作业、有关试卷、图片等与研究过程有关的所有资料。

结果性资料:包括调查或观察报告,工作小结,研究课课例、实录,研究报告,随笔或论文,经验总结,师生作品,课件,结题鉴定意见等能反映研究效果的材料。

(四)结题

1.成果提炼的意义

一线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往往存在行动多于思考、感性多于理性,做了很多事,效果有一些,成果却寥寥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明确成果提炼的意义。①成果提炼使研究更科学更规范;

②成果提炼促进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③成果提炼有利于其推广应用;

④成果提炼有利于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给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2、结题报告的撰写

问题的提出:同研究方案 研究步骤与时间:同研究方案

研究过程与方法:

1、本课题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如: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并要阐明每种方法用于研究什么具体问题。

2、研究过程要突出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不能报流水帐,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二是如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体现是如何运用研究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如采取问卷调查法,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把问卷附在报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研究成效:“成效”是指成果和效果。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是微型课题的两种成果表现形式。研究成果中涵盖着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作品、个案、谈话记录、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发表或交流的文章等各种资料。可结合自己的课题选择其中的部分形式作为成果形式。

①认识成果——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等。

②操作技术成果——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

③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等。

问题讨论与建议:①问题讨论:主要是讲研究的不足。回顾研究过程,觉得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也就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不要多,两三条主要问题即可。②建议:结合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醒别人开展类似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篇6:《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学习体会

2010年5月8号,在我校组织的百名专家进校园活动中,我们聆听了曾继耘教授《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使我对课题研究又有了新的认识,懂得了很多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现就学习后的体会总结如下:

通过听报告,深深地认识到自己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很肤浅,“问题即课题”?想想确实有道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课题,一个真正的课题需要一个或若干个真正的践行者用时间、用心血、用毅力来做成。而一个人要想真有所成就,就需要持之以恒去钻、去啃、去干。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注意随手记录资料、发现好的资料,注意随时保存、珍惜到典型单位考察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了自我教育理论的学习、促使自我的教学反思、改变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树立了自我的研究意识,并推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篇7:《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读后感

一、小课题研究的含义

课题研究就是从规范性层面审视我们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把我们付出的努力成果化。教师课题有大课题与小课题之分,大课题主要是从片宏观的层面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学校的重大教育管理问题,主要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小课题则从微观角度解决教学困难,旨在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以行动研究为其方法,寻求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投入的周期短、涉及面小。

二、小课题研究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中小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过于理论化,也不能过大。“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实践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微型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研究,正好呼吁了当下教育实践成果化、教学研究理论化、教研能力专业化的需求。

三、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首先,发现问题。具备问题意识是研究的前提。在教学中,要随时思考当前教学存在何种困境,这种困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其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在充分借鉴前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小课题研究的关键一步。再次,用找到的方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即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由于教学的可变性与学

篇8: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

一、什么是研究问题

本文讨论的研究问题, 指的是课题研究这种研究形式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研究问题有时候难以说清楚, 是因为它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几个概念关系紧密, 如麻烦、困境、话题、领域、主题、课题等。研究问题与这些概念均有内在的联系, 但又不能等同于这些概念, 可以说, 研究问题是一种“特定问题”。

要理解研究问题, 我们需要分辨三组概念。

1.问题与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课题。课题是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的界定, 它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研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 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 确定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的一种专题研究。中小学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 主要是一种实践性研究, 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寻求真实的答案或改进的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可见, 课题不一定源自问题, 但课题研究一定离不开问题。也就是说, 我们确定一个课题题目的原因和依据是多种多样的, 并不一定是基于问题 (尽管我们提倡在选题时要基于问题) 。但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 因为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 就是本文所指的研究问题。

因此, 课题是一种有主题内容、有研究边界、有强烈指向和有系统设计的研究形式。研究问题是课题的“心脏”, 决定着课题范围大小、层次深浅、价值大小和难易程度,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成果。

2.问题与主题

问题与主题 (这里主题与话题、领域是同义词) 有直接关系, 有时候, 研究问题就是研究主题。比如, 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这是一个话题、领域, 同时,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也可以成为一个研究问题。当然, 从实际操作上看, 我们会觉得这个研究问题过于宽泛或者宏大, 没有针对性或者可操作性。但相对于学生发展研究、德育研究等层面来看, 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研究问题也没有什么不妥。

研究问题源自研究主题, 任何一个研究问题一定归属于一定的主题领域,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关心的是, 什么样的话题才适合做研究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可以参考下面几条原则。

一是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定是带有一定创新性的问题。这里的创新性, 不是原创, 不是发明, 而是指问题具有时代性的新特性, 如从“四有好老师”的角度看师德建设;或者是伴随教育改革出现的新内容, 如当下课程改革提出的学段统筹、学科融合、实践性课程等内容;或者是研究问题的切入点新、研究方法新, 如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研究学生纪律问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等。

二是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定是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问题的目标要明确、范围清晰, 而且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最忌空泛、不聚焦, 如果只是按照上级精神和要求落实工作任务, 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问题, 那么, 这样的工作任务就不适合作为研究问题。

三是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定是具有可行性的问题。要关注研究结果, 要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课题, 不要关注过于宏观的问题, 要考虑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可操作、能研究。

最后, 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 最好是有理论支撑的问题。没有理论依据的研究问题, 容易流于经验层面, 缺乏深度和说服力, 也不容易推广验证。

3.问题与难题

这里专门把难题拿出来讲, 是因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在初次接触课题研究的时候, 往往容易把研究问题和自己遇到的难题当成一回事。事实上, 大部分教师都是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才做课题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朱旭东教授专门用两个英文单词来区分, 即problem和question, 前者是难题, 后者是问题。简称P问题和Q问题。

P问题引起我们的研究动机, 为我们提供研究方向。我们需要根据这个研究方向, 确定具体的研究领域。根据确定研究问题的原则进行细化, 就变成研究问题, 即Q问题。比如, 初中班主任经常遇到学生早恋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若干研究问题, 如“初中生早恋的成因”“初中生早恋的危害”“初中生青春期教育的策略”等。能够清晰地表述自己遇到的难题, 是教师做研究的第一步, 能够将难题转化为研究问题就跨入了研究的门槛。

二、研究问题的类型

一般而言, 研究问题根据背后的研究逻辑, 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与“如何评价”。研究“为什么”的问题, 在研究内容上一般表述为研究事物的价值、意义、功能和作用。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就要围绕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去研究, 研究组成要素、框架结构等。研究“怎么样”的问题, 一般就要聚焦在方法策略、手段路径等方面。研究“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般表现在标准、指标、体系、测评等方面。

只有弄清楚自己的研究意图, 确定研究问题的层次和类别, 才能把握住研究问题的实质与核心, 并据此设计研究过程, 选择研究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这四类问题, 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 后一层次的研究问题, 包含着前面所有层次的问题。比如, 要研究学业质量标准、测评的问题, 就应该对学业质量的内涵、要素、结构等进行研究, 对学业质量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价值有了解, 对提升学业质量的方法策略有研究,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才能对学业质量标准有系统的了解, 提出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如何表述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这么重要, 那么, 研究问题在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中应该如何表述?要不要专门列一级标题来阐述?研究问题的表述的句式应该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在回答这些疑问之前,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案例】

课题题目:《班级“微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研究》

开题报告概要摘选:

一、问题提出

1. 时代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对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效果和频次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现实需求。解放教师, 降低教师工作强度。长时间高强度、高负荷工作, 势必导致教师身心双重疲惫, 最终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二、文献支撑

“微教育”的理念和思路比较清晰, 强调“利用微时间, 捕捉微现象, 预防微问题, 创设微组织, 搭建微平台, 开发微课程, 实现微体验”, 强调“及时渗透”“及时解决”。

三、核心概念

“微教育”模式是通过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短时间交流完成的有效教育模式。“微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节省时间、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身兼多项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 “微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目标

探索一系列适合班级“微教育”活动开展的实践策略, 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五、研究内容

1.梳理班级“微教育”相关研究成果, 概括“微教育”活动的内涵特征、功能价值和形式种类。

2.以5 分钟“微交流”、10 分钟“微故事、15分钟“微活动”三种“微教育”活动为实践案例, 探索“微教育”活动开展的操作流程和模式。

3.结合“微教育”活动实践效果分析, 探索“微教育”活动在班级德育活动中的实践策略。

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课题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也就是这个课题到底要研究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探索“微教育”活动在班级德育活动中的实践策略。这个概括从哪里来?自然是从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中来。研究问题在研究报告中的表述, 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阐述清楚的, 它是一个结构性的表述, 是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框架。

1.研究问题的表述从“痛点”入手

要想让别人了解课题到底研究的是什么, 就应该从选题的背景入手, 从研究背景分析导入。这部分在开题报告中一般叫“问题的提出”或“研究背景”。有的教师将研究背景视为“套话”, 容易谈一些空泛、空洞的内容, 这是由于没有理解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研究背景要谈“痛点”, 阐述引发本课题研究的直接动机, 要紧扣研究问题而谈。如上文案例中的问题背景分析, 从“微教育”对学生发展需求和降低教师工作强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体现了本课题确定研究问题的扎实基础和研究价值, 也让人更清晰地了解到研究问题的现实必要性。

2.研究问题要以文献综述为支撑

研究问题的确定原则之一, 就是要找到理论依据。文献综述的目的不仅是要收集、分析已有成果, 提炼主要观点, 发现研究不足, 更重要的是阐述对课题的启发和借鉴, 寻找本研究的切入点。文献综述对研究问题的支撑作用, 要体现在对相关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上, 并据此对自己的研究问题做出调整和完善。在实际的研究中, 容易出现文献查阅与研究问题不匹配的问题, 这种不匹配要么是文献过于宽泛, 聚焦不到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上去, 要么是过于狭窄, 漏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比如, 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 在文献查阅时, 一般都会对“阅读教学”和“传统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 这是必要的。但容易忽略一个内容, 就是有没有探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尝试”的研究呢?事实上, 这个课题属于“怎么样”的类型, 即实施操作型的研究问题, 如果在文献综述中忽略了对核心问题研究现状的查阅, 不利于研究的推进, 也容易导致走弯路或者重复研究。

3.研究问题以“概念界定”为核心

研究问题最重要的表述方式是概念界定, 借助概念来明晰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清晰研究边界。因此, 在开题报告中, 概念界定一般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要思考清楚一个概念, 一般要从三个层次去阐述, 即上位概念、同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通过归纳、比较和演绎三种思维去思考。概念界定不能照搬文献中的定义, 需要根据研究背景分析和已有研究成果, 结合自己的思考, 进行具有个性化和操作性的定义。也可以借用已有概念, 进行确认。需要注意的是, 在课题研究之初界定的概念, 一般是操作性的概念, 用以规定研究内容、确定研究重点, 这样的概念一般会随着研究的深化得以完善和修订。

4.研究问题以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为载体

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 在课题开题报告中一般直接体现在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两部分中。课题点评专家一般通过研究目标与内容, 了解课题研究问题的实质性内容。研究目标即研究希望达成的目标, 是对研究预期成效的表述;研究目标可以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清晰化。研究目标中, 核心目标或者说不可或缺的目标, 是要取得对研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最终结论, 这种分析和结论的呈现形式, 因研究问题类型不同而不同。如研究方法策略性的问题, 研究目标里必然要形成或者提炼出若干策略来。研究内容是达成研究目标的载体, 从某个角度上看是对研究目标的一种细化和分解。在表述上, 不宜把将要进行的研究活动、任务放到研究内容中。

我们可以把研究问题的表述看成这样一个有逻辑性的框架:从研究背景中实际“痛点”入手, 以文献综述为支撑, 以概念界定为核心, 具体化为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以此完成对研究问题的价值、可行性、边界以及内容的完整表述。

上一篇:电销公司工作总结下一篇:非常经典的英语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