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拆迁诉讼中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2024-05-09

征地拆迁诉讼中需要收集哪些证据?(精选4篇)

篇1:征地拆迁诉讼中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征地拆迁诉讼中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征地拆迁中,如何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是拆迁征地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与拆迁组织协商过程中保护好证据,才能维护合法权益,那么哪些属于证据呢?董国女律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整理出相关内容供被拆迁者参考。

征地拆迁诉讼中需要收集的证据:

一、当事人在房屋拆迁补偿纠纷诉讼中需要收集的证据

(1)被拆除房屋的所有权证;

(2)证明被拆除房屋的结构、房屋的性质、房屋的建筑面积等证据;

(3)当被拆除的房屋所有权证上记载的所有人与主张权利的被拆迁人不同时,还需要提交证明拆迁人对于被拆迁房屋享有接受补偿安置权利的证据;

(4)证明房屋被拆除的时间的证据;

(5)已达成前拆补偿协议的,还应当提交拆迁补偿协议;

(6)经过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裁决的,还应提交裁决书;

(7)拆迁许可证;

(8)房屋拆迁公告及张贴公告的照片资料;

(9)新建建筑物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工程竣工验收证明;

(10)房屋被拆除前的面积丈量报告;

(11)向被拆迁人支付补偿金、房屋搬迁费、电话迁移费、及过渡期安排补助费的凭证;

(12)提供过渡时期临时用房给被拆迁人的证据;

(13)用以安置被拆迁人的房屋平面图、建筑面积、竣工验收报告等。

二、当事人在土地征收补偿纠纷诉讼中需要收集的证据

(1)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2)地上附着物估计的证明

(3)征地实施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

(4)证明依法申报征地的文件;

(5)征地方案

(6)征用土地方案公告及证明公告的图片资料;

(7)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8)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9)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的建设用地批准书。

综上所述,董国女律师提醒被拆迁人房屋拆迁纠纷与土地征收补偿拆迁纠纷属不同类别,需要区别对待。保存好相关证据,更好维护被拆迁者合法利益。

篇2:征地拆迁诉讼中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交通事故工伤赔偿诉讼案中需要哪些证

核心内容:交通事故工伤赔偿诉讼案中需要提交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证明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证明赔偿事项的证据共三大证据。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提高人民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工作效率。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介绍。

【本文导航】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二、证明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

三、证明赔偿事项的证据

【正文阅读】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为公民的,应提交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注册登记资料、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3、当事人在诉争的法律事实发生后如有变更的,应提交变更登记资料;

4、当事人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中死者亲属的,应提交死者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证明及继承人基本情况的证明;

5、提交肇事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证明;

6、提交受损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证明。

二、证明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

1、提交公安交管部门制作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认定书》。因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交管部门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责任加以认定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它能证实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且关系到当事人承担责任的轻重。

2、提交公安交管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因调解终结书是公安交管部门在法定期限内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损害赔偿事宜经调解后无法达成协议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当事人收到调解终结书后,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提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证明赔偿事项的证据

根据《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赔偿范围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残疾用具费、后续治疗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营养费、住宿费、法医鉴定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财产损失等16项。而上述赔偿费用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来予以证实,否则难以得到人民法院的采信和支持。

1、医疗费。它包括医药费、治疗费和住院费等。证明医疗费的证据主要有:门诊病历、住院病历、、门诊收据、住院费收据、住院费用明细清单、诊断证明书;

2、误工费。它是当事人因治疗、伤残鉴定、处理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导致收入的减少。证明误工费的证据主要有:出院通知单、医院出具的病休证明、法医鉴定书、所在单位的误工证明及出事前三个月工资表。若误工人员的工资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纳税的起征点,还应当提交税务部门出具的完税凭证。

3、护理费。它是由于受害人无法自理必须护理而支付给护理人员的工资。证明护理费的证据主要有:医疗机构出具的需要护理的证明(包括护理时间和护理人数);护工从事同等级护理证明的劳务报酬标准或者护理人员收入减少的证明;若是家属护理的,应当按照家属的误工费提供证据。

4、住院伙食补助费。它仅是针对受害人在住院期间而言,其主要证据包括住院费收据、出院小结和住院病历。

5、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只要具有死亡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注销证明、殡葬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三者之一项即可,并提供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的相关统计数据。

6、残疾赔偿金。它是受害人因劳动能力的丧失致使需给予收入的减少。其证据包括:法医鉴定结论、法医鉴定费收据。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7、残疾用具费。它是受害人因伤致残需配置残疾用具所花去的费用。其证据应当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受害人需要残疾辅助器具的证明;国产普及型器具的价格标准;配置机构出具的更换周期和维护费用的证明。

8、被扶养人生活费。其证据包括扶养人、被扶养人身份证明及家庭情况证明,包括被扶养人有无生活来源。

9、后续治疗费。通常依据法医鉴定结论并参考病例证明。

10、营养费。主要是医疗机构开出的诊断证明,并应在诊断证明中注明加强营养。

11、住宿费。其证据表现为住宿费收据,据实结算。

12、交通费。它是受害人及其必要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事而支出的必要的车、船费。通常就是交通票据。

13、法医鉴定费。它是受害人在法医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或者伤残鉴定而用去的费用。有医院病力、诊断证明书、法医鉴定书即可相互印证。

14、精神损害抚慰金。精神损害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受到不法侵害、遭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关于具体的赔偿数额,法律对此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涉及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15、财产损失。它是因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财物所收到的损失,通常为财物受损的评估报告(如:价格部门的鉴定结论)和修车发票。

篇3:征地拆迁诉讼中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我国的人权理论研究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却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的法律传统一向重视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永远超过个人利益。当发生犯罪时, 广大民众渴望的是对犯罪人的快速、从严惩处, 期盼的是公共安全的维护和正常秩序的恢复, 忽视的是对个人权利的关注和尊重。 (2) 在刑事诉讼中, 公权力一直处于强势地位, 私权是弱势者。然而最近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将“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总则。这让公权力机关在针对私权时不得不慎重考虑。该规定让我们不难看出人权制度又迈出了相当重要的一步, 从而更加有利于在侦查机关收集电子证据的过程中更好地完成刑事诉讼法这一根本任务。

一、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障人权的冲突及原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 侦查人员常常使用秘密手段来进行技术侦查措施, 如安装窃听器、跟踪装置或秘密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收集犯罪证据, 以增加打击犯罪的力度, 提高侦破案件的效率。但是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底线, 滥用这些手段, 很容易造成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与此同时, 鉴于我国没有对侦查人员在收集证据时进行严格的限制, 我们担忧侦查人员为破案心切而私自篡改所收集电子证据的这种可能性。

(一) 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障人权的冲突

1. 搜查、扣押中公权力的强制性与私权力防守性矛盾。

公权是人们为保障和促进私权而设立的;公权存在的价值来自于私权对无法独自维护利益领域的让渡, 因此公权干预私权的现象是必然会发生的。 (3) 同时, 随着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 当公权的行使超过必要限度时, 私权必将遭受到侵犯。在搜查、扣押中, 侦查机关收集电子证据时, 往往需要搜查犯罪嫌疑人使用的计算机、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等。由于被搜查和扣押的计算机、手机或者储存介质中存放着大量的的电子证据, 其中既可能有犯罪嫌疑人的电子证据, 也可能有与案件无关的公众或个人数据。这些数据一旦被侦查机关强制的干涉, 难免保证与公众隐私相关的电子数据不让他人知晓。如此, 侦查机关在搜查电子证据时极有可能侵犯犯罪嫌疑人及他人的隐私权。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侦查机关为查明案件事实, 拥有强大的国家权力与广泛的追诉手段。同时, 对于公安机关依法取得的电子证据, 还将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与作用。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 无论是对无辜的个人、还是被追诉的被告人, 刑事诉讼的国家强制性都直接危及到他们的人权。

2. 技术侦查中的秘密侦查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技术类侦查措施包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邮件检查、密摄密录等。随着犯罪方式隐蔽化、智能化的发展, 秘密侦查日益成为公安机关控制和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新《刑事诉讼法 (草案) 》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 在必要的时候, 经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决定, 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秘密侦查有它存在合理的理由, 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秘密侦查因为其秘密性而具有强大的控制功能, 使得犯罪嫌疑人的一切活动处于监控之下。但这也掩饰不了会侵犯公民的隐私这一事实。

(二) 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人权保障冲突的原因分析

公民人权的保障从理论上看来, 均立足于公民自由权利的行使, 免受不当的干涉。二者冲突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私权利的收缩。

一直是对公权采取一种盲目肯定的态度, 这也是由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建立在等级差别基础之上的思想观念更加强调一种社会绝对不平等的状态。公权力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个人在社会中不过是沧海一粟。往往由于这种原因, 在电子证据的搜查、扣押过程中, 面对强大的公权力机关个人只能选择忍受。

2. 公权力的滥用。

在电子证据收集过程中, 批准搜查、扣押的权力由侦查机关自己掌握, 这种“自批自侦”没有实现司法权力的制衡。同时, 搜查、扣押没有明确的范围。被搜查扣押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存放着大量的电子数据, 其中可能有与案件无关的电子证据;被扣押的计算机设备可能关系到公民的私生活。然而对于这种无关的电子证据侦查机关既没有明确的告知义务, 又没有对当事人的异议权加以保障。

3. 侦查权、隐私权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立法上, 即以电子数据为代表的作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并不多见。首先, 对于侦查权来讲, 基于电子证据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电子证据种类, 在搜查、扣押中侦查人员应特殊对待。但是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规定, 而是将其和传统证据混杂在一起。比如, 在对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必须要求专业人员收集法律并没有规定。其次, 公民受“伤害”最严重的隐私权, 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而相关法律规定散见在各部门法中。而在刑事诉讼法中对于公民隐私方面的规定少之又少。

二、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障人权的冲突的解决方式

收集证据的目的, 是为了如实地反映案件事实的本来面目。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 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对象和犯罪工具的犯罪活动逐年增加, 这也让侦查机关在具体的打击犯罪过程中的难度加大。而对其收集对象的电子数据作为定案依据也遭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侦查机关在收集电子证据的过程中同时要完成保障人权的任务, 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 明确电子证据收集过程中的公权力和私权益合法界限

我们往往这样想, 在何种情况和程序下公权力才有理由干预到私权当中?国内外都将维护“公共利益”作为公权干预私权的合法界限, 公共利益是公权的核心。从国外相关法律规定, 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只有公共利益才是限制公民行为并要求其将私权及其相关利益予以让渡的原因。所以说, 在电子证据的搜查、扣押中, 侦查机关不得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只顾惩罚犯罪。更不能以公共利益为由使得侵犯人权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

公权力与私权力的矛盾归根结底就是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的矛盾。公权力的行使必须不能超过维护公共利益的界限, 那么在收集电子证据过程中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就是对私权的恣意侵害;我们就应该对公权力超过的部分加以限制以此来保障私权的正常行使。只有这样刑事诉讼法才是一部“民权法”而非“治民法” (4) 从立法上具体来说:

1. 严格规定发现和收集电子证据的主体。

只有主体明确, 才能更好地、更及时准确地收集电子证据, 主要有侦查机关、辩护律师。而侦查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和海关缉私部门。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对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在电子证据的收集中, 一方面, 必须由两人以上进行提取收集, 并在电子证据转化后的材料上进行签字。这样有利于收集电子证据的公正合法, 防止侦查人员为了破案篡改电子数据, 损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要求这些主体在收集电子证据后必须附材料说明计算机取证时的取证系统、取证方式、时间、地点等。

2. 遵循提取电子证据的规则。

主要有关联性规则、可靠性规则和搜查、扣押规则。在主体确定的情形下, 通过这些规则, 规范证据的证据能力;规范电子证据可靠性来保证其真实性;规范搜查、扣押中侦查人员的行为, 依法进行各种类电子证据的收集取证。

3. 确立电子证据收集的具体原则。

作为指导侦查机关及辩护律师等取证主体进行刑事电子证据取证活动的基本准则, 调整刑事电子证据取证活动的纲领性准则, 主要包括比例原则、强制侦查中的令状原则、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

(二) 技术侦查中的秘密侦查与公民隐私权冲突的平衡

技术侦查中的秘密侦查与公民隐私权冲突本质上也是技术侦查内在价值与技术侦查不外在价值的矛盾。我们认为要消除技术侦查中自身的矛盾, 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完善技术侦查的不足支出;二是重视并通过立法来规范合理之处。所以, 我们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 一是兼顾原则。

从理论上来讲, 技术侦查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平衡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为此我们必须树立这种思想观念, 一方面, 我们在技术侦查活动中, 要注意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防止其沦为技术侦查的客体。另一方面, 我们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下通过技术侦查实时、准确地查明犯罪事实,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等。

2. 二是权衡原则。

如果技术侦查措施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无法达到第一个原则要求时, 侦查机关必须就两项价值做出选择。要么放弃外在价值, 要么放弃内在价值, 结果虽然会保障了人权, 但是可能出现犯罪打击不力。反之, 放弃了内在价值追求了外在价值, 其结果虽然打击了犯罪, 显然不利人权的保障。侦查机关在侦查的过程中进行价值权衡时要做到, 使有罪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是无辜者免受法律的追究。同时, 技术侦查的内在价值应保持适度的克制。

3. 对于监视电信通信等以电子数据为目的的技术侦查措施, 我们必须适当谨慎。

由于技术侦查等措施直接关涉公民的隐私权、自由权及其他基本权利, 根据程序法定的原则, 立法应对技术侦查的种类予以明确规定。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八章规定了监视电信通信、扫描侦查、实验技术手段、派遣秘密侦查员等措施。 (5)

4. 在人权保障下赋予诉讼权利。

由于技术侦查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重要权利, 故应赋予被追诉人对所获得信息的知情权及异议权, 以防止电子证据的不当使用。国外类似规定为, 窃听结束后, 应立即通知当事人和辩护人在法定期限内审查有关文书和录音。在期限经过后, 法官决定调取当事人指出的、明显无意义的对话记录, 删除被禁止使用的录音。公诉人和辩护人有权参加删剪工作, 并且应当提前24小时得到通知。 (6)

三、结语

我们知道,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并不能杜绝公民人权的侵犯, “法律必需稳定, 却不能静止不变”。 (7) 同时也不能期望侦查过程中保障人权完全理性化, 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操之过急的想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拒绝竭尽全力, 放任侦查机关在收集、搜查电子证据的任意性。我们虽然不反对设立各种电子证据收集措施, 赋予侦查机关对新形式犯罪的查证权, 但这一查证权应是有限查证权。我国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完善, 需要我们的刑事证据制度和程序作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而更为重要的是, 不仅需要立法者对人权意识的进一步加强, 还有赖于我们个人对人权意识的不断健全。

参考文献

①樊崇义, 戴莹.电子证据及其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N].检察日报.2012-5.

②杨琳.刑事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J].2006 (5) .

③杨浩宇.小议限制公权下的私权保障[J].知识经济.2011, (20) .

④陈瑞华.刑诉法:一部民权法.而非治民法[N].南方周末.2011-9.

⑤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李昌珂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28.

⑥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M].黄风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34.

篇4:浅析行政诉讼案件中证据收集

关键词:法律援助;行政诉讼;证据收集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

受行政诉讼性质决定,其证据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1)行政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最终事实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2)行政诉讼被告必须自始至终地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

(3)行政诉讼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证人和原告收集证据,作为被告代理人的律师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4)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力,而无收集证据的义务,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判断证据。

二、我国的行政诉讼证据收集制度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复查性诉讼,是对另一种业已形成的法律关系进行合法性审查的一种法律活动。理论上,作为原告的行政当事人与作为被告的行政主体在行政诉讼中是平等的诉讼主体。事实上,原告、被告方通常是非公权力当事人和公权力机关,双方的地位和收集证据的能力是极为不平等的。在行政诉讼中,用来支持原告诉讼主张的相关证据常常掌握在被告或者与被告有一定关系的其他行政机关手中。当事人很难从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手中取得相应的证据,甚至会在进行证据收集和调查时面临不配合、阻挠、干扰等。

三、法律援助工作者面临的困境

首先,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原告的当事人大多属于弱势群体或受害者,很难与强大的公权力抗衡。他们大多是普通百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当事人不会说普通话,与其交流障碍重重。但是他们大多又不懂程序,急于求成。

其次,大多数行政诉讼案件的原告由于法律意识不足或者权力资源不足,没有能力收集到足够且有效的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笔者曾接待过一个当事人,他刚坐下便开始长篇大论地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当我们请他拿出相关的文件材料时,他只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一份手写的“伸冤书”。对于这样的当事人,法律工作者们往往有心而无力,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行政诉讼证据的基本规则

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各类证据,只有合乎法定要求才会具有效力。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提供各类证据的具体要求如下:

1.书证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所提供的书证,除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对书证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⑴原则上应提供书证的原件,在提供原件确有困难时,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按照规定,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⑵提供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版,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⑶当事人提供报表、图纸、会计账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附有说明材料。⑷被告提供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行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书证,应当附有由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并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签名。

2.物证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物证的,原则上应当提供原物,在提供原物确有困难时,可以提供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如果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时,当事人应当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3.视听资料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所提供的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当事人应向法院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在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时,可以提供复制件;②当事人应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③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对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外国语视听资料,当事人应同时附有由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準确的中文译本,并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签名。

4.证人证言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载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②需有证人的签名。如果证人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③应注明证人出具证言的日期。⑷应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5.鉴定结论

被告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①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②应有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⑶应有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④应有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⑤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对于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还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6.现场笔录

被告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供的现场笔录,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笔录的制作形式有特别规定外,一般应当载明制作现场笔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执行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现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

7.积极主动地调查和收集证据

除了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诸如合同、契据、函电、书信、鉴定书、诊断书和其他证据,我们也可以主动根据当事人提供的材料和线索进行调查,在一定范围内帮助当事人收集证据。

四、结语

我国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收集制度本身并不完善,加之行政诉讼案件法律援助工作者面临的其他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行政诉讼案件的证据收集渠道并不宽广。但这并不代表法律援助工作者不能有所作为。每一个法律援助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为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弱势群体尽到绵薄之力。

关键词:

[1] 易萍,胡思博.行政诉讼证据的失衡特征研究——对行政诉讼中当事人证据收集能力偏移的根源考察 .《山东审判》 ,2012年1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征地拆迁诉讼中需要收集哪些证据?】相关文章:

GIS在征地拆迁管理中的应用01-27

征地拆迁协议04-15

征地拆迁报告04-21

征地拆迁案例05-05

征地拆迁政策05-15

铁路建设征地拆迁07-17

铁路征地拆迁工作07-17

征地拆迁访谈提纲07-27

征地拆迁新闻稿件07-27

征地拆迁工作方案07-27

上一篇:购房消费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无悔的选择难忘的深情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