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

2024-04-19

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精选7篇)

篇1: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

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虽出身贫贱,却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交情很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公元前494年,夫差带兵大败越王勾践,范蠡劝勾践忍辱负重,以图复国,并陪同勾践夫妇一起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回到越国,他与文种一起,定下了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兴越灭吴的策略。为了灭吴,他亲自到各地去寻找合适的美女,结果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西施,从此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深明大义、英雄美人的传奇篇章。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了吴国,成功雪耻。范蠡因功绩卓著,被封为上将军。他认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人,自己的名望和功劳在他之上,并不是件好事。于是,已经六十三岁的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携妻带子辞官而隐,化名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也有一说是与西施相携而归)。

归隐后,他就带领儿子和门徒们在海边结庐而居。齐国是东方的大国,农业和工商业都十分发达。范蠡一行人在海边一边努力垦荒耕作,一边又看准机会经商做生意,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由于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里,同时能力和才干又异于常人,很快,就连齐王都知道了他的名声,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想拜他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这与他的本意是相违背的,他不禁感叹:“努力治家能积聚千金,进入仕途为官能位至卿相,这是一个平民百姓最得意的事情了。但是长时间地享受名望,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他奉还了相印,散尽了家财,再次急流勇退,带着家里人悄悄地走了。

范蟊带着家人来到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尊称他为“陶朱公”。他的经商头脑和善于治财的才干又一次发挥了作用,没几年时间,天下人都知道陶有个陶朱公,富甲天下。后来,范蠡年岁已高,就把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自己带上夫人和小儿子一起游山玩水去了。

当行至熊耳山下的卢邑(今河南卢氏县)时,为当地景色所恋,决定在此定居。定居期间,范蠡带动当地居民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物资的差异,做转运生意,逐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不仅如此,他的夫人也教当地妇女种桑养蚕、抽丝织布,使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了改观。

最后,当他决定回陶时,他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慷慨,把积累的几十万家财中的绝大部分留给了乡邻和穷苦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他当年生活过的卢氏县莘川村改名为“范蠡”,把村边的湖改称“范蠡湖”,并载于清朝的《卢氏县志》上。

范蠡的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春秋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0xx年),宛令文种见范蠡。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20xx年),范蠡邀文种入越。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

助越灭吴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

归隐江湖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范蠡的轶事典故

范蠡归隐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而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后代诸多名臣都以此为警戒。

兴越灭吴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导致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11]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泛舟西湖

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早就等在那里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三迁他地,但是由于西施非常喜爱五湖风光,最后二人还是定居西湖。

三迁定陶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菏泽定陶区),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篇2: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

【拼音】jí liú yǒng tuì

【简拼】jlyt

【近义词】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反义词】激流勇进、知难而进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解释】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成语出处】宋・苏轼《赠善相程杰》诗:“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英文翻译】retire when in high office

【谜语】让贤

【成语正音】急,不能读作“jī”。

【成语辩形】急,不能写作“激”。

【产生年代】古代

篇3:春秋后期范蠡的政治贡献

范蠡, 出生于公元前536年, 字少伯, 楚国宛, 今河南南阳人, 是春秋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以及谋士,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出生较贫寒, 但是聪明睿智, 胸藏韬略。据说, 范蠡年轻时就学富五车, 上晓天文, 下识地理, 满腹经纶。然而即使有圣人之资, 在当时政治紊乱以及贵胄专权的楚国, 并没有被他人熟知。等到周敬王二十四年时期, 吴王去世, 连年征战, 战乱不休。夫差为了复仇, 与越王勾践大战, 勾践战败, 逃亡到会稽山, 范蠡就与勾践卧薪尝胆, 他向勾践概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 并且同时向勾践进谏:“屈身以事吴王, 徐图转机。”到最后, 夫差战败, 当越王摆宴姑苏台时, 正当举国欢庆之时, 范蠡急流勇退, 与西施隐姓埋名, 泛舟五湖。到目前为止, 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并没有实际的资料能够考察得到, 大多是民间传说。当范蠡退隐江湖之后, 就从商。一身布衣, 范蠡就第三次逃亡到陶, 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 就在这个“天下之中” 的地方定居下来, 从而在这一带经商, 无锡主要以五里湖养鱼为主, 是我国道德经商的鼻祖, 成为商圣[2]94。

范蠡在商界被称之为“商圣”, 历代以来, 对范蠡的评价大多集中在“谋略”上, 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就将范蠡列为九等人的第三等, 成为智人, 也就是有智慧有谋略的人;在三国时期, 刘邵在 《人物志》上也把范蠡作为学术家, 并且在文中记载“私通道化, 策谋奇妙, 是谓术家, 范蠡, 张良也”等。古往今来, 对范蠡的评价大多是当作谋略家来看待的。下面就对范蠡的政治贡献进行探讨研究。

一、权衡利弊, 劝说越王勾践暂缓出战

公元前494年, 越王勾践知道吴王夫差想要攻打越国之后, 就立刻召集满朝文武百官讨论, 决定先发制人, 攻打吴王夫差。当范蠡听说这个消息之后, 对越国以及吴国的形式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范蠡认为此时攻打吴国是非常不明智的, 就劝说勾践“如果吴国在伍子胥以及孙武的辅助下, 就会先攻打楚国, 北威齐晋, 名显诸侯, 并且国力正在逐渐地上升, 夫差的父亲已经死了, 他肯定会更加的发愤图强, 进行军事准备, 但是越国在最近两年国力上得到了增强, 经济上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然而, 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而且战争实力与吴国相比也相差很多, 此时进攻吴国, 实在是没有必要, 有可能自己都会受到严重损伤。”然而, 越王勾践并没有听取范蠡的意见, 执意去攻打吴国, 结果果然如范蠡分析的那样, 越王勾践惨败, 落荒而逃。吴王夫差乘机追击越王勾践, 致使越国国内战火纷纷, 并且杀戮四起, 民不聊生, 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越王勾践也只有落荒而逃的下场, 才有了后来的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最后, 勾践就率领余下的手下, 占据了距离越都不远的会稽山, 吴王夫差也占据了越都, 勾践被困在会稽山。由此可以看出, 范蠡还是相当有谋略的, 能够正确地分析实事政治,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

二、绝处逢生, 献良策

当越王勾践逃往到会稽山之后, 范蠡也跟随越王勾践来到此处。勾践只剩下五千越军, 后悔没有听取范蠡的意见。勾践想着要么俯首称臣, 苟且偷生, 寄居在别人的麾下;要么以死相拼, 也就是以卵击石, 最终落得一个好名声, 但是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越国只有彻底的沦为吴国的领地。正当越王勾践主意不定时, 范蠡又出来向勾践进谏, 再一次的显示出才华。他已近察觉了勾践此时的心理, 他知道越王勾践想要急着统一中原, 但是辅佐大臣的意见又不统一, 于是, 他就像越王勾践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那就是卧薪尝胆。卑微的去求和, 寄居在别人的麾下, 给他们做奴做婢, 等到取到了吴王夫差的信任之后, 再进攻吴国。正处绝望的勾践听完范蠡的意见之后, 似乎看到了光明, 重新燃起了希望。因此, 就带着自己手下的五千将士委曲求全, 寄居在吴王夫差下。尽管貌似是屈辱的, 但是只要最终能够打败夫差, 也是值得的, 这是勾践对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吴国夫差也同意了勾践屈服于吴国, 并且给吴国放马, 同时做吴国的奴婢, 这样, 范蠡就和越王勾践在吴国的石室中度过了漫长的三年。吴王夫差赏识他的才华, 让他投身于吴国, 放弃越王勾践。但是被范蠡婉言谢绝了。范蠡的深谋远虑, 使得勾践在吴国取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 并且同时通过珠宝来贿赂吴国的伯喜否。当吴王病重之时, 没有药物能够治愈, 为了能够确切地知道吴王夫差的病情, 越王勾践就主动口尝吴王的粪便, 并且找到了病因, 最终治愈了吴王, 同时也获得了吴王更多的信任。吴王认为勾践已经对自己没有任何的戒心了, 诚心地臣服于自己, 因此就放心地将勾践释放回国[3]76。

三、广泛交友, 奋发数年振国邦

当范蠡与越王勾践返回到越国后, 面对着破乱不堪的国家, 人民的生活更加的苦不堪言, 感慨万千, 心如刀绞。当年吴王与勾践一战, 致使越国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受到严重的损耗, 本来就不是很强大的越国, 经过战争的洗礼, 更加的贫困。很多朝廷大臣看到如此景象, 都感到复国无望。于是, 范蠡向勾践进谏, 要越王勾践劝说大家, 不要惊慌, 接下来的工作要做好其奋战。越国勾践采取了范蠡的这计谋, 对满朝文武百官进行劝说, 做好接下来的准备。同时, 范蠡对越国内外的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及预测后, 范蠡认为如果要想战胜以及消灭强敌吴国, 就必须对自己本国的国力进行恢复, 并且还要处理好与邻近国之间的关系。如果自己本国的国力不强或者是没有大国的支持, 就不会强大的。为此, 范蠡以他独特的眼光以及气度, 不计前嫌, 与文种携手共同促进越国的发展, 制定相应的对策。 于是为越王勾践制定一套:亲近楚国、依附晋国、讨好齐国的政策, 避免与吴国发生攻打, 争取时间从而使越国慢慢强大起来。经过了三年的石室生活以及会稽生活, 使越王勾践更加的信任范蠡, 就把一切外交事务以及其他国内事情都交给范蠡处理, 并且还对范蠡说“:我勾践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 勾践积极采取范蠡的建议, 进行安邦定国, 范蠡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被勾践所采纳, 这时文种与范蠡成了勾践的左右手, 是越国不可或缺的人才。按照两人的政策, 越国进行了长达20年的辛苦工作。

四、重点发展军事, 把握时机, 一举歼灭吴国

在数年的增强国力期间, 范蠡主张重点发展军事, 充实国家的军事人才。范蠡全面对军队进行整治, 在训练士兵的条件上, 为越王勾践提出了很多计策。于是, 范蠡就在以下几方面做了调整:为了能够防备吴国再次进攻, 就对吴国战争破坏的会稽城郭进行了重修; 同时为了能够征调兵员, 积极地扩充军队, 并且在越国里编有里间等行政组织;为了更好地消除吴王夫差对越国的戒心, 向吴国赠送玉锦, 并且向夫差进谏美女。据说范蠡为了民族大义, 将自己的妻子西施也进谏给了夫差;为了能够使吴王夫差的国库空虚以及粮库空虚等, 范蠡就借着饥荒的名义向吴国借贷口粮, 从而又将种子返回给吴国, 让他们替越国种植粮食, 而越国人民只是收取现成的粮食[4]51。同时, 范蠡在外交政策上, 尤其是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越国的作战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同时又为吴国争取了盟友, 对以后的作战是相当有帮助的。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很多次都否决了勾践的意见。终于, 等到了公元前482年时, 吴王夫差为了能够与晋国争霸, 就率领全军北上, 与诸侯国进行会盟, 就仅仅留有太子留守吴国, 这时越国的国力已经逐渐强大, 范蠡认为时机已到, 就劝说越王勾践可以攻打吴国, 勾践就遵循范蠡的意见对吴国开始进攻。等到公元前478年时, 吴国正好又遭到天灾, 越国军队在范蠡的指挥下, 节节胜利, 出其不备的就进攻吴国的薄弱地区, 就在这一年, 在吴国与越国之间的战争, 越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等到吴国灭亡之后, 勾践更加的重用范蠡, 成为越王最为倚重的朝臣。但是, 范蠡发现, 越王勾践只能够共患难, 并不能够同乐, 因此, 就退隐江湖, 逃离越国。

范蠡在政治上的成就, 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帮助越王勾践夺回了国家, 并且打败了吴王夫差。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及谋略, 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 回国之后制定战略方针, 使越国的国力得到增强, 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自身国家发展二十多年, 最终在天时地利人和下一举歼灭了吴国, 使他也成为春秋时期最为有名的政治家以及军事家。

参考文献

[1]商聚德.范蠡的品格及思想试论[J].河北大学学报, 1998 (3) .

[2]刘纪兴.范蠡思想研究简论[J].江汉论坛, 2006 (7) .

[3]刘炳强, 姚洁.范蠡治家思想浅探[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8 (4) .

篇4:财神范蠡的财道故事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人物,他协助勾践彻底击败吴王夫差而雪耻复国,继而助勾践北向称霸中原。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务农经商,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为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范蠡经商“夏则资皮、冬则资丝、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齐家、治国样样精通,又深明保身之理,先儒而儒被后世尊为儒商鼻祖。

范蠡在人越辅勾践灭吴后,功大位尊,但他并不贪图高官厚禄,而是隐身而退,偕西施,泛五湖经商。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看出越王勾践心胸狭窄,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就和西施化装成渔家夫妇,重金叫了一条渔船,出齐门经陆墓、蠡口、黄埭,在漕湖畔定居后,经商致富。

小生意起家,独特的经营方法。赢得好口碑

范蠡经商,与众不同。夏天,漕湖一带竹子上市,农民要把竹子扎成排,撵到无锡后宅、硕放去卖。范蠡买竹子,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买了竹子后,他把粗的做成铁锄柄,细的削薄做扫帚。秋天,漕湖一带芦苇上市,农民把芦苇扎成捆,装船摇到无锡荡口、甘露脱手。范蠡买芦苇,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买了芦苇后,他把芦花扎成既漂亮又柔软的扫帚。芦杆编成芦帘。拣粗的压扁织成芦苇席。冬天,漕湖一带的农民又砍树又整株,留足烧年货的柴禾后,多余的摇到吴县望亭、浒墅关出售,范蠡专买货劣价低的树桩,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都要。买了树桩后,他把小的树桩做成木榫,大的做成砧板,长的做成棒槌。

那一年,农历四月十三日立夏,范蠡和西施摇了一船货色,来到无锡与东桥相交的西桥做买卖。那里有个泼赖的妇女,说话爱占上风,买货总爱挑剔。大家叫她快嘴婶。这天因为丈夫弄坏了一把破扫帚,夫妇争吵了一早晨,丈夫认了输,拿了锄头上工了,她还在背后“败家精,败家精”的骂个不完。不一会。她端了一盆脏衣裳,看到范蠡的芦花扫帚象把鹅毛大扇,就放下脚盆挑拣起来:“扫帚卖不卖?”范蠡和气地说:“你要不要?”快嘴婶火了,将衣袖一捋,双手一叉,面孔一板,眼珠瞪得溜圆:“买不买由我!”范蠡和颜悦色地说:“卖不卖由我。”

西桥附近不少百姓听见吵声。都涌来围观。有个白发老翁上前相劝:“别与那妇人一般见识,你卖给她就是了。”

范蠡对大家拱拱手说:“诸位乡亲,这位婶婶家境清寒,屋内泥地,买这华而不实的芦花帚不合用。”这番话说得大家点头称赞。快嘴婶刚要转身去洗衣,范蠡却又叫住她不要走。

“什么事。”快嘴婶说。

“你还没有买东西。”

“不要买。”

“你现在不买,等会儿也要来买。”

快嘴婶又动肝火了,习惯地将衣袖一捋,双手一叉,面孔一板,眼睛一瞪:“买不买由我。”

范蠡和颜悦色,热情相告:“卖不卖由我。”

众人纷纷说范蠡的不是,白发老翁上前婉言相劝范蠡说:“强拧的瓜不甜,她不买也就算了。”

范蠡面对大家拱拱手说:“这位婶婶在家料理家务,照看孩子,丈夫在外耕作,时值农忙,惜时如金,方才看见她丈夫上工匆忙,手拿的锄头柄已老,木榫已碎,我这里有货,何乐而不为?”

众人点头称是,白发老翁对快嘴婶说:“这位先生言之有理。”

范蠡对快嘴婶说:“刚才我没有向您讲明,当然是我的不是,望婶婶万勿见怪。”

快嘴婶火气顿时烟消云散,买了竹柄和木榫刚踏进家门,果然见丈夫一手拿着碎木榫,一手拎着铁锄没精打彩地回来了。丈夫见老婆已经买了竹柄木棒,乐得咧开了嘴说:“这回你想到了家。”快嘴婶说:“要不是西桥堍的那个老头催我买,怎么想得到。”于是,这么长那么短地将刚才的事讲给丈夫听。丈夫听了妻子连珠炮似的话后,说:“难道这个老头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快嘴婶婶越说越玄:“我看跟神仙差不多。”

快嘴婶婶等丈夫去上工,抱着孩子到村头,逢人便说:“西桥堍做生意的老头是个活神仙,你要买的东西,他肚里全有谱。”经她这么一说,西桥的百姓纷纷赶来看范蠡卖东西。

有个白发老翁付了钱要买芦苇帚,范蠡收了钱却不给货。白发老翁不明白范蠡肚子里打的什么鼓,在一旁呆看,他见范蠡除了只剩一把扫帚外,其余的货都卖光了,便忍不住问他:“是我短少你的钱?”

“分文不少。”

“是我不该买你的东西?”

“那有卖主把顾客推出门的!”

“那你为啥不给货?”

范蠡上前扶着老翁亲昵地说:“我见你鹤发红颜,精神焕发,可是高龄年迈,步履艰难,我货卖完了,只有这把芦花帚,你诚心要买,我给你送货上门。”白发老翁恍然大悟,感动得连声说:“没见过你这样的经商,没见过你这样的为人。”

范蠡把白发老翁送到村东香樟树下的家门口,那老翁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打量着范蠡,只见这商人双目炯炯。气宇轩昂,老翁忽然高兴得眉飞色舞,猜测道:“你莫不是赫赫有名的范蠡大人?”说完要跪下叩头。范蠡连声说:“不敢当。”拔步往漕湖方向走去。

没多久,范蠡行商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西桥附近的大街小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漕湖拜访,可是偌大的漕湖哪里去找呢?后来传说,范蠡和西施摇着小船,沿着望虞河出望亭,往无锡南泉、大浮一带营生去了。

从此以后,人们学着范蠡的样子在西桥行商。每到立夏日,四面八方的人来到西桥做买卖的,吃的、用的、耍杂的应有尽有。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要来这里赶集,西桥两旁人山人海。后人为了纪念范蠡,把那座石板桥叫做“范蠡桥”。

运用智慧,择地经商,诚信重义,富好行德

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今山东)的陶地,此地是天下的中心,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汇集之处,外商巨贾多在此进行贸易,在如此繁盛地区经商,消息灵通,销售额大,范蠡认为此地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便选择此地经商而致富。他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这里良好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在齐国,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

把握行情,“人取我予”。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在山东一带,范蠡经商的传说很多。著名的有范蠡贩马。他在吴越生活了数十年,深知那里需要好马。而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是难事,南北两地马的价钱悬

殊,这肯定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但问题在于,马匹的运输很困难,千里迢迢,运输费用高不说,路上盗匪极多。给这桩生意增添了极大的风险。

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他的货物畅通无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门。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不但赚了一大笔钱也,还和路上的盗匪搞好了关系。

让货等人,“待乏贸易”。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夏则资皮、冬则资丝、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他经营的最大宗商品还是粮食。在古代中国,农产品是市场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但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而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所谓“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丰年和灾年大致是轮换交错的。根据这个规律,范蠡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灾年粮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因为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如此一来,他不但自己致富,也平抑了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灾年民不聊生,为后来历朝历代解决饥荒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诚信重义,“不求暴利”,富好行德。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

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范蠡在齐国致富后,“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后来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他又把钱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不卖假冒伪劣,慷慨地回报社会,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

篇5: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

如今,这位金发碧眼、长相甜美清新、主持风格犀利泼辣的当家女主播,却决定离开这个红极一时的岗位。

坎坷入行

凯蒂·库里克出生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一个富裕家庭,有着良好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凯蒂小时喜欢田径和体操,还是学校拉拉队队员。她从小就是个爱笑的孩子,还曾因为在不合适的场合无法掩饰笑容而被老师批评。

1979年大学毕业后,凯蒂先后在美国广播公司(A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做新闻助理。在她还是CNN的助理编辑时,有一次一位女主播因故没来上班,凯蒂自告奋勇顶替她播了一次新闻。当时CNN还在创始初期,管理比较松散,凯蒂主持的节目居然被直播了。但由于她第一次出镜缺乏经验,效果十分糟糕。CNN总裁看了该节目后大为恼火,当即给新闻栏目的制片人打电话说:“我再也不想在节目中看到她了。”结果,她被辞退了。

1984年,凯蒂进入全国广播公司(NBC)。她从普通记者干起,直到成为驻五角大楼通讯员。凯蒂进行过多次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独家采访报道,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990年,凯蒂成为《今日》节目的通讯记者。1991年4月,凯蒂正式成为《今日》的“当家花旦”。

《今日》俏佳人

《今日》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凯蒂接手的时候却处于低谷之中。不知是凯蒂的青春亮丽与平易近人正好对上了《今日》一贯坚持的轻松漫谈的风格,还是新面孔带来了新鲜感,从她接手主持的第一周起,《今日》的收视率就开始回升,不到一年就打败了ABC的《早安,美国》,最高收视率达到20%。库里克也因此被称为“美国甜心”、“《今日》俏佳人”。

《今日》节目的卖点离不开凯蒂出色的采访能力。1993年白宫举行落成200周年庆典,凯蒂应邀出席。第一夫人芭芭拉亲自给她当导游。正巧老布什总统从旁经过,凯蒂见缝插针,对老布什进行了20分钟的独家采访,提出了诸如“您在‘伊朗门事件中的作用”等尖锐问题。节目播出后,凯蒂名声大噪,《今日》收视率也大幅上升。希拉里、劳拉成为第一夫人后首次接受电视采访,选择的都是凯蒂的《今日》栏目。

为了与凯蒂的《今日》竞争,ABc和排名第三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都出尽怪招。以CBS为例,每天早晨7:30,一辆大巴就会来到曼哈顿通用汽车大厦前,装载着CBS早间新闻战的最新武器——前一晚从时代广场上搜罗来的48个游客,他们将成为CBS《早间节目》的现场观众。CBS对此宣传说:“锁定频道,您会在《早间节目》里看到周围人的熟悉面孔。”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CBS在2002年决定摒弃有两个固定主持的节目模式,改由四人主持。《早间节目》前半个小时播严肃新闻,之后播出软新闻。CBS鼓励主持人自曝私生活,试图建立与观众的感情纽带:女主播斯多姆小姐曾在镜头前解除化妆,向观众展示她眼睛下的一块斑;男主持人史密斯则采访了一位早年帮助他克服精神抑郁症的医生。

虽然竞争激烈,但是拥有凯蒂的NBC的《今日》,就像一个总是获得更高分的“大姐大”,王者地位令人望尘莫及。2001年,NBC为了留住这棵摇钱树,将她的年薪从700万美元一下涨到1500万美元,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身价最高的女新闻主播。这次合约期满后,据说NBC又开出了年薪2000万美元的天价。有分析人士指出,《今日》每年为NBC带来2.5亿美元的广告收入,是最赚钱的电视新闻节目,凯蒂一个人就值7000万美元。

爱已成往事

从出道开始,凯蒂不仅在事业上一路高歌,在个人感情世界里,也一度找到了满意的归宿。

1988年,凯蒂与律师杰·莫纳罕相识在一次聚会中,两人一见钟情,一年后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甚笃,莫纳罕对妻子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1990年,他们的第一个爱情结晶——大女儿艾丽诺出生,为他们浪漫的小家庭增添了巨大欢乐。此时的凯蒂已经步入了事业的高峰期,可谓事业家庭双丰收。1996年,小女儿卡罗琳又降临。然而,当这个四口之家沉浸在美满的氛围中时,他们没想到的是,噩运的魔爪已伸向他们。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丈夫莫纳罕病逝于结肠癌。

自丈夫过世后,凯蒂把精力放在抚养两个女儿及发起抗结肠癌运动的集资活动上。2000年3月,她发起成立“全国结肠癌研究联盟”,希望通过教育、研究等手段来消除此病对人类的威胁。2001年,她将自己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整个过程通过电视直播,让成千上万的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她的结肠内部。2002年,她通过好莱坞明星筹款500万美元,在纽约长老会医院成立了以丈夫名字命名的“杰·莫纳罕肠胃健康中心”。

急流勇退

2006年4月份,凯蒂宣布离开老东家NBC《今日》节目,转战一向是“男人天下”的cBS《晚间新闻》主播台。尽管cBS仅仅开出了1500万美元的年薪,比凯蒂在NBC的报酬要少,但这对雄心勃勃想要改变新闻史的凯蒂来说是一个值得付出的“小代价”,因为她即将成为美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晚间新闻的独立女主播。

凯蒂跳槽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甚至还牵动了华尔街股市的波动——新东家涨了,老东家跌了。得知她即将去CBS上任的消息后,希拉里·克林顿给凯蒂打来祝贺电话,南希·里根也给她写了一封贺信。

到CBS上任后,凯蒂不仅是《晚间新闻》的主持人,同时还将担任它的执行编导。

然而,据美国著名《人物》杂志的消息,这位当家女主播将在今年6月合同期满后离开这个自己工作了5年的岗位。

CBS曾对凯蒂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她在激烈的新闻收视率争夺战中击败NBC和ABc,为此给她开出高达1500万美元的年薪,并提供种种工作便利,然而最终未能如愿。今年以来CBS观众总数仅为640万人,与第二名ABC有200多万人的差距。分析人士认为CBS收视率不高与其体制有关,单靠凯蒂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扭转乾坤。

对于今后的去向,凯蒂在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三缄其口,只是说希望从事—档多层面叙事类节目的主持或制作。

篇6:范蠡的钱经

先富国后富家

越王使用了七件计策中的五件,就灭掉了强大的吴国。这些计谋治国已经奏效,现在该用于治家了

却说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称霸中原后,因功被封为"上将军"。高官显位荣华富贵自不待言,然而范蠡却放弃大好前程毅然向勾践辞行。

钱经杂志:辞却高官,夫欲何为?

范蠡感慨道:计然为越王制定了七件计策,越王使用了其中五件就灭掉了强大的吴国。我用这些计谋治国已经奏效,现在该用于治家了。

范蠡举族北迁,由海路到达齐国,自称鸱夷子皮。这个古怪的名字,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时就要像这种皮囊一样,混沌能容。范蠡从商选择隐姓埋名,这与频频亮相媒体甚至不惜制造绯闻的某些现代商人似乎背道而驰。看来古代的范蠡在营销策略上还没看到好坏名声均可带来商业利益。

据史料记载,范蠡抵达齐国后,在海边结庐而居。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十六七岁,二儿子才十一二岁。范蠡与大儿子辛勤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蔬菜,同时兼营副业。他带领全家养猪、养羊、养鸡,农闲时也做做生意。据考证《养鱼经》一书是范蠡的著作,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内塘养鱼专著,所以很可能范蠡还开塘养鱼。估计这时的西施经过熏陶也是养殖高手了。如若谈起牛羊鸡鱼饲养秘方,昔日的美人应该不输于现代的饲料大王刘永好。由于范蠡治家有方,又善于经营,不几年,竟成了当地的大富翁。

货币欲其行如流水

加快资金的周转,要使商品和货币的周转像流水一样不停,才能把生意做活

钱经杂志:请问先生,交通不便、储物困难,何以商业流通?

范蠡答曰:务完物,无息币。

“务完物”指的是重视商品的质量。范蠡笑说,这说起来容易,但你们现代人真是匪夷所思,要物流有物流要仓储有仓储,但南京冠生园为什么有陈陷月饼,南极人为什么卖发霉内衣?再说“无息币”,就是要加快资金的周转,要使商品和货币的周转像流水一样不停。范蠡说“货币欲其行如流水”,才能把生意做活,滞塞不流的“死钱”无异于商业自杀。范蠡提出不要靠囤积居奇以抬高物价,应该薄利多销,以加快资金的流动,去获取利润。如果中断买进卖出的过程,也意味着商业资本生命的停顿。

对现金流的认识,范蠡不亚于现代讲学授书的经济学家。

钱经杂志:请问先生,赤手空拳何以致富?现代社会商品流通条件好转,为何商品积压却成为另一个顽瘤?

范蠡:农商兼顾,去末取实;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先秦诸子一般重视的是“农时”,而范蠡的人生目标由富国转为富家后,开始重视市场行情的“时”,而此时与他同时代的人还对市场混沌不知。范蠡虽然以种粮种菜为根本,却没有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当时被视为末流的商业成为他富家的途径。他认为要掌握好市场的供求关系,要了解人们何时会使用什么商品,掌握“时”与“用”两者变化的规律。如此,各种各样货物的流通状况也就可以洞察无遗。何时会有丰收的年景,何时会有歉收的年景,何时会有饥馑的年景,应当有所预见。丰年时百物落价,荒年时则百物价格上涨,经营者要有预见性地做好物资的储备。

关于这点,相信现在的商人人尽皆知,但在操作上却南辕北辙。城市存在大量空置房、企业库房堆满过时产品,出版社大量库存积压图书。范蠡摇头感叹:时用不分,预测失常啊。

颇具经商头脑的范蠡深刻理解农商互利、共相发展的辩证关系,主张农末(商业)俱利。

夏置皮袄旱聚舟

当大多数人不投资时,投资;当大多数人都急于想投资时,卖出

钱经杂志:那么先生经商有无技巧呢?

范蠡答曰:夏购皮袄,冬日卖;干旱买舟,雨水出。

在19世纪美国有一位富豪,当人们询及他致富的秘诀时,他回答说:“冬天买草帽。”其实,范蠡的“夏置皮袄旱聚舟”的理论,与美国富豪冬天买草帽同出一辙,这种投资方法就是现代经济学中被称为反向投资的投资策略。

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经济学家计然就提出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反向投资策略。干旱时众人一窝蜂投资造车时,此时应该一反众人的投资方向去制造舟船。因为干旱时节众人造车,车的供给大增,必然造成价格下跌,造车的利润有限。而雨季骤然来临时,船的需求大增,众人来不及造舟,船的价格势必高涨,利润一定相当可观;反之,雨季时期,众人见舟船的投资利润高涨,便会一窝蜂地投资造舟。此时聪明理智的投资人,应该反众人投资方向而行,制造车子。

这种朴素的投资理论也就是所谓现代经济学中的反向投资策略,就是当大多数人不投资时,投资;当大多数人都急于想投资时,卖出。但要实践反向策略,其困难度远较“随时买”还要高。反向策略相信,当大众对未来的看法趋于一致时,大部分的时候是错的,同时反转的力量会很大。范蠡无疑是运用反向投资的高手。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珍珠

货物价格昂贵之时,应当乘机抛出,视若粪土而不怜惜;而当货物价格低贱之时,应当乘机买入,视同珠宝金玉而加以珍惜

钱经杂志:经营商品时,如何掌握买进卖出的时机呢?

范蠡答曰: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珍珠。

范蠡是精明的商人,他注意研究商品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在他看来,商品价格昂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而价格低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贵,即“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当货物价格昂贵之时,应当乘机抛出,视若粪土而不怜惜;而当货物价格低贱之时,应当乘机买入,视同珠宝金玉而加以珍惜。看来,范蠡早就掌握了物价贵与贱的辩证关系。如今的股市有很多人抱着“贵出如珍珠,贱取如粪土”的信念,追涨杀跌不亦乐乎,结果落得丢盔弃甲败走股市。如果当年有股票市场,相信范蠡定会成为范股圣。

范蠡在齐国的生意越来越大,为人怜贫恤苦仗义疏财,名气逐渐大起来。不久,连齐王也听说他是个贤人,就把他请进都城临淄,拜为相国。这次,范蠡在相国的位置上呆了两三年,感叹地说:“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于是将相印归还给了齐王,把钱财分给了知交好友以及在海边垦荒时的老乡们,自己则带着妻儿,一身布衣,悄悄地离开临淄,向西而去,在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隐居下来。

这次出走的原因不知是否真是范蠡对泰极否来的预测,但是在陶地的发展是范蠡商业生涯的顶点,陶朱公的称呼也由此而来,“富比陶朱”成为中国商人的理想。

钱经杂志:请问先生,为什么要选择定陶作为自己的经商大本营呢?

范蠡答曰: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为生可以致富矣。

范蠡认为,定陶位于全国的中心,四面都可以和其他诸侯国相通,是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理想场所。于是,范蠡便在定陶置办产业,积聚货物,根据时机买卖最能获利的商品。看来注重商业信息、占据交通枢纽是商人的不二法则,在定陶经商可能就像今天的商人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收集信息一样便利。

范蠡十分善于用人,他的商业经营活动一直都是只赚不亏。在十九年之中,积累家财至数千金之多,又多次分散给贫贱时的朋友和本家兄弟,资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史称,后来范蠡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无法亲力亲为,便放手听任子孙去经营整治家业。幸运的是,范蠡的子孙从商手法也相当老到,擅长积累财富,聚集家产有上亿之多。可惜的是,这其中没有留下范蠡如何与子孙交接班的细节,否则这足以成为中国家族企业顺利交班的成功案例。

故事链接

公元前494年,范蠡再三劝阻越王勾践伐吴,但勾践执意孤行遂遭溃败。退保会稽山后,勾践欲自杀,范蠡再次劝阻并厚赂吴王身边重臣,终于保得勾践性命。范蠡随勾践到吴国做了三年人质,陪伴勾践上演了卧薪尝胆的历史佳话,演绎了将西施送给夫差的美女计谋,最终使勾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归国后,范蠡与文种鼎力辅佐越王,奋发图强,筑城立廓,发展生产,终于兴越灭吴,完成勾践称霸大业,使越国成为强国。

篇7:范蠡的“捞人”哲学

显而易见,这个结论过于偏颇、武断、绝对,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然而,许多腐败案例却又不断显示,这个结论似乎包含几分道理。而且,“出身贫寒的人更加贪财”的看法也并非始于今日,而是自古即有。近日,在读《史记》时,司马迁所记述的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的一段故事,似乎就反映了古人对这个问题所持有的同样观点。

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历尽卧薪尝胆的辛酸,最终击败吴国、报仇雪耻,成为春秋霸主。范蠡认为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便隐姓化名、弃官从商,并最终大获成功,成为远近闻名、腰缠万贯的富豪。

然而,不幸的是,在他的三个儿子中,二儿子却因为违法犯罪在楚国被拘押,全家人为此忧心如焚。但派谁去楚国“捞人”?曾经历尽贫寒的大儿子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便自告奋勇。但范蠡认为应当派自幼锦衣玉食的小儿子去。但大儿子以死相争,最终取得了去楚国“捞人”的资格。

结果不言而喻,大儿子由于自幼历经贫寒,过于看重钱财以至于背信弃义,使“捞人”的任务功败垂成。当大儿子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到家里时,全家人痛苦万分,抱尸大哭。然而,范蠡却笑了,并说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也就是说,范蠡之所以不主张派大儿子去“捞人”,就是因为大儿子从小与范蠡一起拼搏奋斗,历尽贫寒与辛酸,性格充满贪欲,过于看重钱财,最终必然会害死其弟。而小儿子一出生便是“富二代”,口含金汤勺,花钱如流水。在托人办事时,该花的钱花到了,人自然能够“捞”出来。

范蠡主张派小儿子去“捞人”的故事虽然与今天人们认为的“出身贫寒的人更加贪财”一样偏颇、武断、绝对,但的确可以给那些出身贫寒、历尽艰辛、最终身居高位的人敲响警钟:切莫把贫寒的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转化凝聚成体内的负能量,最终让贪欲之念毁了自己的理想和前程。

【原载2015年11月1日《法制日报社区版·茶楼》】

上一篇:挂点牛仔岭下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结范文下一篇:沙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