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

2024-04-25

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共8篇)

篇1: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

从实证谈起:经营城市需要战略谋划

目前,中国经营城市较为成功的,既有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既有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城市,也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如杭州“对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基础性资源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了城市发展的良好条件”(朱铁臻:《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江海学刊》,.2)。贵州都匀市政府从开始,采取“资本置换”运作方式进行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城市功能得到较大改善。该市通过土地资源、闲置厂房等出让,实现了以资产到资本的转化,为城市建设筹集到雄厚资金。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赞许为经营城市的创新之举。

笔者认为,经营城市并不是把城市的所有资源和资产都拿来经营,它主要是指政府把传统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并组织生产的公共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从资产向资本的转化,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积累资金,谋求滚动发展;同时,政府要推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营城市的精髓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成本”。

经验表明,经营城市即使只在公共产品范围,仍然需要把握重点,找准难点,才有成功的亮点,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在不少地方经营城市的内容过于琐碎,比如,把桥梁冠名权、广告发布权等等都开列进去。这有可能导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经营城市需要战略谋划。

篇2: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

作者:龚绍东

关键字:中国企业 文化生存 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是21世纪中华文明复兴事业的重大战略之一,而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战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日益受到企业和社会重视。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战略格局中来,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中国企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对21世纪中国企业的时代要求。本文尝试探讨“21世纪中国企业如何实施文化建设战略”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力求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在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文化生存、企业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企业文化的战略重点、基本原则和文化模式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21世纪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的环境背景

21世纪的中国企业需要有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环境的企业文化。当我们把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放在现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考察,就会发现,中国的企业文化由于植根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比较注重精神、意识、理念、宗旨、价值、形象、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这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特色。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在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热潮之后,在90年代中后期未能跟上世界企业文化建设进程,曾出现相对冷清的局面。近几年,国内企业界又悄然兴起了企业文化建设热。各行各业各种所有制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始进行新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变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战略格局中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等概念的提出,表现出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视野和新领域。

值得中国企业注意的是,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已从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观、精神理念、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等方面,转向对企业文化影响力的关注,深入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注重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影响,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和文化变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这就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变革更具有可操作价值。虽然,我国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但是,我认为,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变革,重点仍应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战略和变革策略。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变革的重点应是建设的方向和变革的方法。现在,国内企业界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文化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们,正在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企业文化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研究成果,开始探讨21世纪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变革的战略与策略问题。这预示着国内新的一轮企业文化建设和研究热将要兴起。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战略意义深远。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

文化应属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列,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大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的延伸与深化。把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战略和文化变革策略问题,放在 21世纪中国企业的文化生存的层面上展开来看,我们会发现,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开放的中国社会正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国内市场国际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面对跨国企业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决定两者竞争胜负的最后一个筹码常常是文化。可口可乐、麦当劳、耐克、大众、微软、柯达等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海尔、联想、青啤、格兰仕等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成功,其克敌制胜的武器之一就是文化。因此,21世纪中国企业的生存必须从纯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方能与跨国企业抗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战略意义,就在于企业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属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列,既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生产,又关系到经济战略和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事关中国企业近3亿从业者的文化生存状况,并对中国2/3相关人口的文化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前景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将日益受到社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关系及其战略地位,就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文化是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经济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之一。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实施中国的经济战略、文化战略和政治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体系架构中,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国企业的文化复兴,就没有经济文化的繁荣,也就难以真正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企业发展推进企业文化不断变革并产生更有生命活力的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基本原则。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变革并重建适应市场经济生存环境的企业文化体系。也就是说,21世纪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变革和重建,即精神理念的转变、管理文化的变革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带动企业文化资源的整合更新。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中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和执行水平,充分发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当今中国一批有远见的优秀企业家及优秀企业把企业文化作为打造企业竞争力和构建企业持续经营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并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坚持中国特色。与时俱进和中国特色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增加企业文化中新的优秀文化要素,使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使企业文化永不衰退。坚持中国特色就是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优秀中国文化土壤,不断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断吸收当代中国和世界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华,使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着优秀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色。只要坚持与时俱进和中国

特色就可以使中国的企业文化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企业文化之林。

三、世纪之交中国企业的文化生存状况

当人们观察当代中国企业的文化生存状况,纵观中国现当代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企业文化从兴盛到衰退再到兴起的嬗变轨迹,可以看到世纪交替时期中国企业在时代变迁和文化冲突大环境中的文化意义上的各种生存状态。

中国企业的文化根基深厚,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国企业。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店训”,东亚毛纺的“东亚铭”,民生实业的“民生精神”,还有“鞍钢宪法”、“铁人精神”、“孟泰精神”,无一不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然而,20世纪后期,世界的疾变,时代的变迁,使两极世界疾变为多极世界;传统经济时代变迁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大变革,使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文化中心从政治文化转变为经济文化。随着逐渐打开国门,中国社会引发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震荡。引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经济文化与新经济文化的大冲突、大碰撞,引发一场跨世纪的文化大震荡,中国企业开始面临文化生存的危机。从1992年——2000年,中国企业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变革大冲突大震荡中岌岌可危,每个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过的文化生存危机。

中国企业的文化兴衰,在近10年的大变革与大冲突中尤为明显。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使曾经充满生机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生存状况发生了疾变,有许多企业连同其文化一起衰落下去,许多曾经红遍中国的著名企业、名牌产品、百年老店和老字号,如今在社会生活及市场中已难觅踪影。也有许多企业连同其文化一起经过变革兴盛起来了,一批老的著名企业、老的名牌产品重又红遍中国。如青岛啤酒、北京烤鸭、同仁堂等。一批新的著名企业、名牌产品不仅红遍中国,还走向世界。如海尔、联想、长虹、格兰仕、万向钱潮等。大量企业范例表明,衰亡的企业其衰亡历程是从企业文化的变质衰败开始的。兴盛的企业其兴盛历程是从企业文化的变革复兴开始的。当我们从更高更广的视野来审视中国企业的文化生存状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显现出强势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定显现出强势存在,而弱势企业的文化生存状况必定是弱势。这揭示出一条经营之道: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当今中国企业的文化生存状况虽有改观却仍不容乐观。在20世纪后期社会大震荡中生存下来的中国企业,虽然开始逐渐适应了目前的生存环境,但是,像海尔那样能够创造企业良好的经济生存环境和文化生存环境的企业还不够多。虽然,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从拿来型的移植、套用、摹仿,转向自主型的借鉴、创新、变革,但文化建设和变革的局势很不均衡,东部沿海企业好,中西部企业差,大中型企业好,小型企业差。因而,许多企业搞一些摹仿型的庸俗化、表面化、教条化的企业文化建设,玩表面形式多,搞深层变革少,宣传的多,真做的少,仍然走不出文化生存的困境。这就是当今中国企业的文化生存状况。

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变革是中国企业走出文化生存困境的正确方向。经济危机使日本和韩国许多兴盛红火的大企业一个个破产倒闭了,其主要败因之一就是企业文化的恶化衰败。因而,日韩企业界就发出这样一种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美国的世界500强大企业在诚信危机中也一个接一个轰然崩溃,无一不有着企业文化衰败恶化的深层病因。企业品格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它是指企业和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企业伦理、企业品德、企业行为和企业作风),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信用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它决定着企业理念的正确与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与否。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理念的营造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引发我国企业界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因为企业不仅面临国内企业的竞争,还要和国际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因此,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变革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开始吸收国外企业文化,与时俱进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突出的代表是海尔文化。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像海尔一样在实施着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文化复兴已经启程。

四、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的规划与设计

一般说来,在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了三个管理阶段: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这三个管理阶段是在是企业管理文化不断进步的三种管理文化模式。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做大,要想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具体到中国企业,就是必须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变革战略。中国企业展开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变革需要进行可操作的战略性、策略性研究。与时俱进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必须创新,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最新成果。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界在深化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许多创新成果。用定量化研究方法创造性地进行企业文化测量研究,建立企业组织分析模型和组织文化测量研究步骤;定量化分析诊断和评估企业文化;用组织文化关系模型研究组织文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文化的效益研究,开拓了研究的新领域,为诊断组织文化和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和理论框架,以及文化变革的策略和方法。中国企业应以科学态度和方法来实施着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学习和借鉴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理论及其实证分析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和文化变革策略研究,并制定出可操作性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具体有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企业文化生存状况诊断分析。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企业文化生存困境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剖析深层病因,并提出解困对策思路建议,内容包括:一是分析企业文化现状(企业文化优势长处分析、企业文化弱势问题分析、企业文化生存困境分析);二是剖析造成企业文化生存困境的深层病因(企业文化变质衰败原因分析、企业文化生存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三是提出企业文化生存解困对策思路(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和企业文化变革策略的基本思路建议)。第二,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的类型选择与规划。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为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战略定位并制定战略规划。一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进行战略的类型选择与规划。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一般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只达到初级层次的企业,不能按高级层次进行战略的类型选择与规划。二是按企业管理的阶段特性进行战略的类型选择和规划。企业管理的阶段特性一般可分人治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当企业处于人治管理阶段时,不能选择与文化管理阶段不相配的企业文化建设战

略。

第三,企业文化变革的路径和策略选择。这方面主要是根据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战略定位并制定战略规划,设计企业文化变革的路径和确定变革策略。一是企业文化变革的路径设计。即企业文化的定性和定量评估—→企业文化的梳理整合—→确定企业文化变革策略—→设立企业文化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变革的展开。二是企业文化变革的策略选择。即在企业文化诊断评估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确定文化变革的突破口和策略方法。实施企业文化变革的策略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激发全员积极参与。

第四,企业文化体系的基本架构模型设计。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构成要素。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系统,其包括物质、精神、行为、制度4个子系统。应根据企业文化系统内涵来设计企业文化体系的基本架构模型。一是确定企业文化体系的基本理念架构。即确定企业文化基本要素及关系结构。如整理、提炼与创新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品格;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环境,企业标识;企业行为文化,企业人的行为,企业人际关系;建立、完善与创新的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制度文化的内涵,企业组织制度文化;还有的企业品牌文化。二是设计企业文化体系的基本组织架构模型。即将企业文化诸基本要素按各自的性质、关系、层级,设计构建成一个系统结构模型。

第五,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变革的操作流程设计。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需要设计操作流程。一是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操作流程设计。对于新企业,主要是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操作流程设计。对于老企业,主要是进行企业文化建重的操作流程设计。二是以企业文化变革为主的操作流程设计。对于运营状况良好的老企业,主要是进行企业文化变革为主的操作流程设计。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变革并重的操作流程设计。对于运营状况不好的老企业,需要同时进行企业文化变革和企业文化重建并重的操作流程设计。

篇3: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

关键词:品牌经营 经营战略 经营理念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14-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1999年的工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已占近2/3的比重。在国有企业以年均10%~15%的速度下降的同时,民营经济却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大多数民营企业产品粗劣,经营粗放,企业文化沉淀单薄,这削弱了民营企业在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要想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育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应该实施品牌经营战略[1]。

1 新世纪消费市场特点的分析

1.1 感性化趨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已悄然发生变化,消费者消费意识日益成熟,消费观念已由过去的单纯重视商品物质性、追求商品物质性效用,转向注重商品的精神性、形象效用,这也是消费演进的必然历程,这就是进入21世纪消费者市场快速发展的感性化趋势。譬如我们喝可口可乐时,不仅是解渴,更重要的是在消费一种代表美国文化的生活方式。

1.2 品牌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外国名牌的涌入,加速了中国消费品牌化的趋势.人们变得逐渐相信品牌,追宠品牌,此时品牌代表了产品的一切.消费也变得经典化,时尚化.这样市场竞争在技术、成本、服务等因素上既是费尽心机且数番轮回也难有大的突破,于是顺乎天而应乎人,必然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竞争因素——品牌便自然而然走上了竞争的前沿,历史也一次又一次证明,产品很容易因为科技的发达而被他人快速抄袭,甚至因为竞争的异军突起而落伍过时,强劲的品牌则因其固若磐石的宝贵资产,得以跨越时空历久弥坚。因此,厂家不能再只生产产品,而必须创造品牌。

1.3 全球化趋势

品牌全球化,这里主要是指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在许多国家、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的趋同状况,它反映的是品牌的张力,是品牌趋同性和一体化。1966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可口可乐不再是美国公司,而是全球性公司。近年来,品牌全球化趋势在国际投资、贸易、消费等领域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2 民营企业品牌品牌经营的劣势分析

2.1 民营企业缺乏品牌经营的先进理念

品牌的内涵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品牌以产品为物质基础,没有高品质产品为支持的品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有高质量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塑造出强势品牌,强势品牌还需要其它优势来共同充实,这就涉及到怎样去经营品牌。“新粤商”在搞实体经济方面无疑是“第一高手”,但在全国资本化进程的资本运作领域则处于二流角色,这些年来,广东“老字号”企业很少像北京全聚德、同仁堂等企业那样在全国扩张,广州百货、餐饮等很少走出岭南,问题就出在品牌经营和运作上远离市场,没有在品牌宣传推广等理念上实现突破,对品牌推广形式偏颇而又单一,除了广告,还是广告,品牌经营理念与21世纪激烈的竞争市场格局完全不匹配,其最终结果是被淘汰出局。

2.2 规模太小,资本不雄厚,品牌经营的实力欠缺

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0.78万户,占8.9%;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仅1.7万户,占1.4%。私营企业集团仅1563户,占0.13%。1997年,96万户民营企业中,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的不过100多家,超过亿元的40多家。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民营企业虽然伴随着经济改革已经走了20多年,但企业的规模一般还太小,资本积累并不雄厚,要完成品牌经营这项艰巨的任务,还有许多先天不足的因素,这就更需要民营企业的领导着开拓性的工作,做周密的计划,实现品牌经营的突破。

2.3 我国民营企业的先天发育不足使其在品牌经营的效果不佳

我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育与兴起,改革开放后得益于经济短缺的巨大市场空间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法律法规滞后而出现的政策空间,催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这样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不成熟,制度不完善,信誉度低下,因此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的形象并不完美,消费者对其施行的品牌经营活动易产生心理上的对抗,严重影响了品牌经营的效果。

2.4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方式制约了其品牌的经营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方式使我国民营公司不断地产生、发展、消亡,而品牌的建立不仅要求大规模的生产,而且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持之以恒的积累,短命的企业不可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声誉。其后果就是中国欠缺有实力的品牌,在众多的世界级品牌中,由中国人创造的品牌寥若星辰。

2.5 民营企业往往缺乏品牌经营的创新型人才

民营企业往往因资金和规模普通偏小不足以吸引人才,经营环境差无法留着人才,分配认识上的误区不能尊重人才,造成民营企业经营人才紧缺.而品牌塑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两次促销、一两支广告、一两个营销策划方案”所能解决问题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充分利用有利的市场营销环境、企业内外两种资源和全新的思维理念来全力打造、精心雕饰。因此它具有两重性:过程的艰难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特别地,在21世纪这个连“驰名商标”、“著名品牌”多得都让消费者引起混淆的市场中,要塑造一个新的品牌,意味着从其他品牌争取顾客,就必须花更多的成本。而这样的工作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完成,这是民营企业不具备的.

3 民营企业品牌品牌经营的战略对策

3.1 更新品牌经营的理念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1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更加激烈,竞争的手段也会花样翻新,企业经营者必须不断更新品牌经营的理念,树立品牌经营的全球化意识,站在21世纪这个新的经济发展角度看品牌经营.如自来水管品牌,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镀锌管产品将被淘汰,而新兴的塑胶管材则是发展方向,那么生产镀锌管的企业品牌形象会受到产品淘汰的影响,必须慎重对待,适时过渡进行品牌的延伸[2][3]。企业经营理念、文化底蕴等也是影响品牌成长的重要因素。环境品牌经营理念是21世纪品牌经营的显著特点,21世纪低碳世纪,环境品牌必然是受大家青睐的品牌.

3.2 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经营战略

民营企业的劣势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品牌塑造过程中不能冒进,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塑造战略。

(1)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可采用“低价格品牌”战略

我国存在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其价格敏感度非常高。民营企业在塑造品牌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低成本生产的优势,选择以较低价格进入市场,以吸引消费者试用本产品。较低价格可以降低消费者消费的转换成本,当消费者真切感受到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之后,自然会成为该产品的忠实顾客。在建立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之后,企业再根据需要对品牌形象逐步进行修正。

(2)以高品质的“搜寻商品”,来促进“经验商品”品牌建设战略

菲理普·纳尔逊于1970年提出了“搜寻商品”、“经验商品”之间的区别。民营企业可以首先在其高品质的“搜寻商品”上使用品牌,利用“搜寻商品”的消费者容易鉴别品质这一特性,将品牌印入消费者,然后将这一品牌用于“经验商品”的品牌塑造中,这样,通过品牌联想就使“经验商品”获得高声誉的品牌。

3.3 制定品牌经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品牌塑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往往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我们知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有周期性的,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市场特征,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就以各阶段的特征为基点来制定和实施,因此民营企业应制定品牌经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避免民营企业品牌经营中的随意性、主观性,使民营企业品牌经营管理能够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根据各周期产品促销的要求制定品牌经营的策略,逐步打造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强势品牌[4]。而且品牌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是不规则的,它受到市场环境及企业市场营销决策、品牌知名度等影响。品牌知名度高的,其生命周期就長,反之亦然。例如,像国际知名品牌“可口可乐”百年来仍是如此受欢迎。

3.4 建设品牌经营的创新团队

进入21世纪企业与企业间市场竞争加剧,这迫切需要企业经营者创新性地工作,特别是在经营品牌这样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创新系统工程中,需要企业广泛储备人才,打造品牌经营的创新团队,只有创新团队才能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地制定出紧跟市场竞争需求,反映企业经营特色的品牌经营策略。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大企业可以凭借其名气和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人才,中小企业无论在品牌、管理规范化、培训和员工福利等方面,都很难跟大型跨国企业相比,吸引人才的劣势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往往因为其规模小、制度不健全等在人才竞争上处于劣势,这要求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更应该在人才引进、使用等方面进行开拓性地工作,建设品牌经营的创新团队,才能在新世纪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有了品牌经营创新团队独树一帜的工作,经过长期的沉淀和积累,才能慢慢形成品牌个性,形成使竞争对手无法跟风、抗衡的核心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价值取向,海尔是最好例证[5]。

参考文献

[1]马仁秒.创立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9):65-66.

[2]田秋实.论品牌延伸战略[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6):85-85.

[3]李锡禹.企业形象对品牌延伸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5(11):278-281.

[4]袁俊.企业品牌战略和品牌建设[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0):12-15.

篇4:21世纪初武钢的发展战略

指出21世纪初武钢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及发展战略重点目标和措施,即推进工艺升级,建成一流的`技术装备;推进结构调整,开发一流的精品名牌;推进技术创新,培养一流的核心能力;推进非钢发展,形成一流的高新产业;推进转机建制,创造一流的企业效率。

作 者:刘本仁  作者单位:武钢集团 430083 刊 名:冶金信息导刊 英文刊名:METALLURGICAL INFORMATION REVIEW 年,卷(期): “”(4) 分类号:F4 关键词:发展战略   目标   措施   结构调整  

篇5: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自古以来海洋就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统一强大、社会的稳定繁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此一地理特征决定了海洋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在世纪之交,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余年,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之后,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如何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的号召,如何设计新世纪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如何认识建设海洋强国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古今中外的史实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皆可国势走强;反之,则有可能沦为落后挨打的地步。昔日的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二战后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和现在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美国,无一走的不是海上兴兵强国之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更是直接证明中国的统一、稳定、繁荣和昌盛与海洋休戚相关。中华民族的兴衰和耻辱均与海洋密切相关。秦朝的统一,西汉的强盛,唐朝的繁荣,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以及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可以看出,重陆轻海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四、五百年间由强到弱,大国地位不保,以及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东西方均有过各自的海洋文明。西方海洋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对外探索,冒险,扩张和侵占,其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和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换言之,西方海洋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外向型的。我国古代海洋文明是黄土文化和农耕意识在海洋上的延续,其特点是闭关自守,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宣扬以我为主的封建统治和文化。总之,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内向型的。虽然在元末明初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并且也曾一度走出国门(郑和七下西洋),但最终并未形成向外发展的有利结局。中、西两种海洋文明之差异,就在于前者是以陆定海,而后者是以海定陆。在一定意义上讲,此种差异奠定了世界格局的基础,并影响了其后的发展。

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投入海洋的科技力量和资金不断加大,海洋的调查研究和勘探开发突飞猛进,新兴海洋产业和高新科技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和运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航运、捕捞和军事利用等活动,而是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

这一时期,尽管我国海洋事业也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在海洋上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尖锐的挑战。首先,从海洋观念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历史上以农立本,全民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淡薄。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至今没有彻底改变。其次,从环境和资源角度来看,由于人口膨胀和开发广度扩大,海洋环境总体上呈污染加重趋势。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遭到破坏。再次,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海洋管理机构不健全,综合管理能力薄弱,执法力量分散。最后,从海洋权益角度看,中国与所有海洋邻国存在划界争议,并有岛屿被侵占的复杂情况存在。岛屿属归和海域划界都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

还应该指出,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我们至今缺乏一个全面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工作尚未列入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总起来说,从纵向上比,我国的海洋事业在过去50年间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从横向上比,我们同世界上发达的海洋大国相比,至少存在着二十年以上的差距。

新世纪的到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契机。在世纪之交,世界迈向多极化之际,中国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争取在21世纪中叶以前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富强国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的工作之一,就是应该从国家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洋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争取把海洋工作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建立国家的海洋发展观,确立长远的海洋发展战略。

关注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绝之声。15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世界航海先行家郑和就指出:“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曾写到:“昔时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人云以我为主,我岂能付之不知不问乎?”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许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和革命先行者的思想和主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也同样十分重视海洋问题。1953年,毛泽东同志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近海就是太平洋北部。江泽民同志最近也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建设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而奋斗。”

21世纪在我国实施东部大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在国家统一问题上,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台湾问题更加突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台湾问题的解决,可以作为东部大海洋战略的切入点。

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外国的武力威胁也将是长期存在的。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由于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从1993年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目前年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约占全部石油需求的五分之一。从中长期看,石油需求的一半可能依赖进口。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在有可能划归我国管辖的几百万平方公里海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争议区。岛屿归属和划界争议的解决,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同样需要强大的综合海上力量作为保证。

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腾飞和复兴,建设海洋强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样才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海洋强国的概念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军事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海洋经济强国。海洋产业的产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使海洋开发总体实力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二,海洋科技强国。在国内,推动科

学发展,大力提高技术能力建设。“十五”期间使海洋科技贡献率从30%左右提供到50%左右,2015年提高到60%,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三,海洋军事强国。建设一支以海军为主体的海上综合力量,有能力保证台湾问题的解决,有能力反封锁反制约,有能力保护未来我国的海上运输线。此外,海洋强国的概念还包括国际海洋事务强国,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已经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和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等。西部大开发是我国21世纪初叶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是一项中期发展战略。同时,还应考虑和启动东部的大海洋战略。东部的大海洋战略可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接替战略,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走向海洋的时机已经到来,条件已基本成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制定和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应该是东、西两翼的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开发内在的空间和资源;东部大海洋战略,是发展外在的空间和资源。两者相辅相成,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是一致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建设太平洋地区海洋强国,是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中国在21世纪的整体发展战略应该是西部的大开发和东部的大海洋两步走的方略。

篇6: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

21世纪工作网以招聘、求职、HR文件下载新、闻资讯为主,为了更好的发展,现诚邀各大宣传媒体合作,及商家企业入驻。

21世纪工作网的企业招聘可以覆盖青岛地区及周围部分地区,会员主要来自于青岛驻地各大高校,并与各大高校成为战略伙伴,内容:各媒体每月为21世纪工作网刊登一次招聘信息,各大商户每月参加有21世纪工作网举办的招聘专场会。

21世纪工作网按照企业登记数量支付各媒体费用。

商家企业入驻的费用按照标准收取,不落价。

21世纪工作网收费标准:

五星雇主单位(含有21世纪工作网的铜牌一块,两年的网站登记费用、媒体宣传费用、一年的招聘会

场地费)500元

四星雇主单位(含有21世纪工作网的铜牌一块,一年的网站登记费用,媒体宣传费用、一

年的招聘会场地费)300元

三星雇主单位(含有21世纪工作网的铜牌一块,一年的网站登记费用。)100元

篇7: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

【摘要】:本文在对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个地区网络教育的历史与现况进行系统诊断,对内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及对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1999年至2010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措施。

【关键词】: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构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网络的通贯全球,网络化、信息化浪潮的涌动迭起,科技生产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雏形的孕育诞生,网络教育发展战略已日益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笔者在对我国网络教育的历史与现况进行系统诊断,对内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及对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谨求教于行家,并供有关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时参考。

一、战略思想依据系统诊断与预测分析,参照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制定的有关跨世纪教育发展(振兴)行动计划,和未来经济科技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远景规划要求,在确定我国未来网络教育发展战略时,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民族素质,加快我国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战略指导方针。

战略的基本思想是:更新观念,理顺关系;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加强协作,优势互补;突破难点,分步推进。

・“更新观念,理顺关系”,强调的是要面向21世纪,破除狭隘、分散、孤立的本位主义观念,树立全中国一盘棋、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通荣辱与共的新观念;破除网络教育只是计算机教师或教育部门的事的逃避主义观念,树立构建网络化学习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新观念。

・“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强调的是既要根据国情,按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而分层推进;又要瞄准全球网络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在一些方面还要走出国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面向全球招生,振兴我国网络教育产业。・“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人、财、物、技术优势,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电信网络、函授邮递网络、书报发行网络的多信道多网络组合优势,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沟通与合作,取长补短,优化系统结构功能。

・“突破难点,分步推进”,强调的是要找弱点抓重点破难点占领制高点,有计划,按比例,树典型,带全面,逐步推进,力戒眉毛胡子一把抓,避免重复建设。

体现该战略思想的基本策略是:以网络教育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为领头雁;以网络教育环境建设(包括国家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地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为基础;以师生使用网络的技能提高为突破口;以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教育创新体系为目标。

体现该战略思想与基本策略的具体设想是:实行“统”“分”结合、“多元”发展、“五模式”并存的弹性战略。

这里的“统”,是指政治上坚持一个中国,坚持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文化上坚持计算机汉文化的统一。对编码方案、内码方式、

篇8: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

战略枢纽城市的研究

牵头部门:市政府办公厅

配合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商贸局、市外经贸局、市外侨办、市投资促进局(金融办)、市海洋与渔业局、市侨联、市贸促会、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福州保税港区、福州海关,相关县(市)区委、政府、正文: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着眼世界大局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对于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亚太繁荣、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以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为主要切入点和落脚点,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对促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进一步加快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积极打造战略枢纽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福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城市,长期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探索对外开 放的新模式,不断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当前,福州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战略枢纽城市为契机,树立更新开放理念,构建福州市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福州开放型经济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做大海洋经济。福州拥有占全市国土面积46.91%的海域面积、占福建全省1/4的海岸线和占全省1/3的海岛,海洋自然资源、港口岸线资源、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福州市大力推进“海上福州”建设,加快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2013年,福州市海洋生产总值1585.0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9%。我市与海丝沿线国家在海洋产业上的合作拥有良好基础和潜力,加快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海洋经济健康、有序、蓬勃发展。

3.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福州在台湾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纽带作用。福州作为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省会城市,区位条件独特,联系十分密切,是对台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重要窗口,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自与东盟国家签订自贸协定以来,福州作为台湾与东盟的经贸跳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东盟与台湾的许多进出口贸易都在福州转口。另由于福州在东南亚的侨资优势,福州在台湾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方面也起了一定的桥梁作用。

4.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弘扬“3820”工程战略精髓。制定形 成于20年前的“3820”工程,科学谋划了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布局,经过20年来的实施实践,这一战略布局引领奠定了福州的城市格局和产业布局。当前,形势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客观上要求福州必须选准突破口,找准主攻方向,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将是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在更好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也是一个重要抓手,将有利于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实现重大跨越。

二、打造战略枢纽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福州市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现代对外开放的重要的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具有比较明显的基础和优势:

1.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早在晚唐时期,福州对外贸易就初具规模;明代,福州港取代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郑和七下西洋皆以长乐太平港为基地;清代,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将福州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拥有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侨台资源。长期以来,侨居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万榕籍海外乡亲和在台湾的80多万榕籍乡亲为福州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聚居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的105万榕籍华侨华人,为福州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的桥梁作用。依托“海上丝绸之路”资源,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批侨资工业区,如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建元洪工业集中区等。

3.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日益加强。截至2013年,东盟在我市投资项目已达339项,合同外资8.95亿美元;福州市企业“走出去”投资东盟项目共58项,投资总额3.66亿美元(经商务部审批数据),其中中方投资额3.20亿美元,呈年均两位数增长。2013年,福州与东盟、中东、非洲等贸易总额超过64.45亿美元,占同期全市外贸总额的20.5%,此项外贸进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东盟已成为我市第三大外贸伙伴。

4.率先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海洋产业合作。作为我国远洋渔业发源地之一,福州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等国建立了7个远洋渔业捕捞基地。在印尼瑟兰岛、金马安、巴淡岛和缅甸维桑建立4个境外渔业养殖基地,签约项目总投资5亿多美元,面积近9000公顷,为全国率先拓展境外养殖积累经验。2013年,福州拥有远洋渔业企业15家,远洋渔船队395艘,全市远洋渔业产量22.79万吨,产值22.15亿元,全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印尼金马安渔业综合基地两个项目成功列入“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第一批支持项目。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项目规划已经启动。5.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福州立体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对外通道加快拓展。实现所有县(市)通达高速公路,2013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07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488公里;高速铁路总里程275公里;福州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区域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和对台“三通”的主要口岸之一,生产性泊位13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5个,已开辟了东南亚、马尼拉和越南等多条东盟外贸班轮航线;福州空港国内航线(含港澳台)69条,国际航线8条,航线覆盖点日益增多。今年成立了福州航空公司,于10月30日开业并首航。

我市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除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省内兄弟城市竞争等外部环境问题外,在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平台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有待完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外通道不够通畅,对外人文交流合作载体不多;二是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各种优惠政策利用还不充分,亟待进一步优化整合;三是海洋产业合作平台相对缺乏,在优化港口布局、开辟新航线等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2.文化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投资环境和文化习俗研究不够,缺乏了解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参与意愿,与海外侨胞沟通不够深入,鼓励企业 “走出去”及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有待加强。

3.财政资金扶持有待进一步加强。挖掘保护海丝文化遗产点、加强港口、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合作走廊,开辟新的空中运输航线,建设跨境商务平台、跨境产业园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加快打造战略枢纽城市的措施与建议

为加快枢纽城市建设,要找准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优化合作布局。我市制定了《福州市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的贯彻实施意见》,提出把福州打造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枢纽城市的总体构想。以东盟国家为重点,深化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交流合作。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基础,以经贸合作为主轴,以人文交流为支撑,加快统筹陆域、海域和海外资源,全面融入国家、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促进海、陆、空港三位一体建设,形成海陆空齐头并进、贯通南北、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重要交通枢纽。

1.海上通道。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充分发挥我市港口资源优势,将福州打造成为连接东盟、台湾和内陆的区域性国 际航运枢纽。不断提高港口公用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核心港区公用航道等级,完善集疏运体系,重点建设罗源湾深水航道二期和江阴进港航道三期工程。加快推进罗源湾、江阴、松下等港区建设,将罗源湾港区打造成可靠泊超大型船舶并以散货中转运输为特色的大宗散货仓储物流集散基地;将江阴港区打造成可靠泊世界最大船型的集装箱船舶和具备商品汽车整车进口功能等特色的综合性港区;积极推进松下港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储运中转基地建设。加强我市与东盟国家在港口方面的合作,支持境外港航企业与我市合作建设港口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基地和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内陆省市到我市开发建设“飞地港”。鼓励我市企业到东南亚国家投资港口项目,加强与境外航运公司合作开辟新航线,拓展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通道。

2.空中通道。加强“一带一路”航空运输重要节点建设,加快建设福州长乐机场二期工程,促进福州航空公司发展。吸引更多外航和国内航空公司开辟国际和地区航班,加大榕台空中航线密度,增开福州至东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国际航线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国内航线,争取对东盟主要国家城市航班全覆盖。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引进发展包括东南亚的航空服务业、动漫及其衍生产业、航空物流业、商务会展、科技研发、商业贸易、总部经济及其休闲旅游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3.陆路通道。加快建设京台、沈海复线、莆炎等高速公路福州段以及长福和东南绕城高速公路,推进合(肥)福(州)、福(州)厦(门)高速客运专线以及福(州)平(潭)等铁路福州段建设,进一步畅通我市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陆上通道。积极拓展港口腹地,鼓励发展“陆地港”、海铁联运,打造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

(二)推进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自由贸易区是我市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新载体,我市应以自贸区建设为新抓手,全面拓展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战略枢纽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福州自贸园区要在全省自贸区框架下,依托省会中心城市优势,推动福州保税港区(含福州保税区)等4个片区建设,加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衔接互动,重点加强两岸在现代服务业、航运物流业、汽车产业、海洋产业和金融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构建两岸物流合作示范区、两岸电子商务试验区和两岸金融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成为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创新引擎。

1.推动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加快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合作示范区和电子商务试验区建设。探索在试验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允许和支持台资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支持区 内企业发展对台离岸业务,实施对台离岸业务税制改革试点。争取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试点,允许对台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设立外汇帐户,推动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重点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和两岸电子商务信用贷款;允许台资企业在区内开设电子商务网站,持股比例可高于55%;允许区内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试点采取“出口产品入区退税、进口产品二线出区按行邮税征税”的管理办法。

2.推动两岸航运物流业合作。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两岸航运发展合作制度和运作模式。开展启运港退税试点。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流程,形成高效率的船籍登记制度。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舶,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福州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对台资船舶实行国际船舶登记政策。允许台商以超过49%的投资比例在福州设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经营国际船舶运输业务。允许设立台商独资或控股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建设两岸航空保税物流中心,实现保税物流中心与航空货运站、快件中心、进出口货物海关监管区域无缝连接,形成覆盖率较高的服务网络和经营网络。

3.推动两岸汽车产业合作。推进福州保税港区与台湾台中自贸港区共同打造海峡两岸汽车营运中心,带动两岸汽车产业交流与贸易,争取在福州保税港区开展汽车整车平行进 口试点;允许两岸中转业务的进口汽车适用于保税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配额内免税购买台湾进口汽车;允许从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口的台湾高档汽车配件实施零关税;加快发展“台北、台中—平潭—江阴”航线;由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福建国检局,对经台湾质检部门检验过的小3C进口汽车予以认可,不再对其进行检验。

4.推动两岸海洋产业合作。打造两岸水产交易和冷链物流中心,强化与台湾水产品加工、新品种新模式养殖开发、病害防治及水生生物病害防治药物研制等方面的合作,建成集养殖、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闽台水产科技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中心,允许台湾企业通过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平台开展国际海产品交易,三年内分期分批发展300家台湾海产企业作为海交所会员通过交易平台开展两岸及东盟领域海产品贸易,尝试上线交易台湾海洋企业先进技术、服务,在报经国家主管部门同意后,探索研究在台湾地区搭建交易所分支机构。

5.推动两岸金融改革试点。打造两岸金融交流合作先行区,支持在区内开展对台金融交流合作的各项试点工作。允许在区内设立的台资保险公司经营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允许台资银行在榕分行参照大陆关于申请设立支行的规定在福建自贸区内设立异地支行,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适用;允许台资金融机构在区内与内资机构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合资期货 公司,并可在全省经营相应业务。打造两岸资本运行的中转地和汇集地。继续支持扩大人民币与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争取形成新台币现钞结算中心。支持在区内试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制,允许外商投资企业根据意愿随时向银行申请将外汇资本金结汇使用。

(三)加快产业融合,促进多领域对接合作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上升期,蕴藏巨大商机。福州要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地区经贸往来,进一步推动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等多领域对接合作交流,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1.推进产业合作与发展。

一是现代农业。重点拓展种质资源、茶业、食用菌、香药以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合作。分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种质育种选优工程、菌草民生国际工程、香药种植示范推广工程等建设,推动在东盟国家、南亚国家、南太平洋岛国建设一批“良种选育基地”、“菌草示范基地”、香药种植示范推广基地;在东盟国家、南太平洋岛国中相对发达的地区建设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香药提取等互惠的项目。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现代海洋产业合作,争取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地福州,大力推进福建省海峡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二是先进制造业。积极开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环保节能、轻工食品、纺织化纤、冶金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合作。在江阴港区重点建设中印(尼)合作专属园区。支持我市船舶制造企业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海洋工程船舶、游艇等方面的合资合作,积极开拓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修造船市场。加快推进福州高新区、台商投资区、临空经济区、闽台蓝色经济产业园区等建设,大力推进液晶面板、海钜新能源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加快福顺晶圆科技、兆元光电、科立视(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旅游业。抓住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的契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深入挖掘整合“海丝”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福州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枢纽中心城市为目标,重点推出包含三坊七巷、中国船政等元素的闽都文化之旅,包含茉莉花茶、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等元素的清新茉莉温泉度假之旅,以及包含郑和下西洋、马尾罗星塔、闽安古镇、重游“丝绸之路”等元素的“梦寻海丝”之旅等“一程多站”式的海丝特色旅游线路。持续加强“中国温泉之都”品牌建设,着力打造 “闽都文化、温泉养生、海峡度假、生态休闲”四大旅游支撑品牌。联合海丝沿线国家城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宣传营销和线路设计,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经济走廊和环南海旅游经济圈。

四是金融业。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双边、多边合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建立与东盟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关系,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来榕设立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各类贸易融资产品。扩大我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引导我市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我市法人金融机构开展东盟有关业务,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金,为“海丝”相关项目和“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支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为福州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提供更为便利的外汇资金开户、调拨以及贸易融资、担保抵押等离岸金融业务。

五是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推进水产品加工基地和果蔬主产区加工的冷链设施建设,以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市场为基础,发挥福州保税区、福州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势,打造中国-东盟冷链物流产业集中区域。以向莆铁路江阴支线的开通运营为契机,通过福州保税港区与闽赣陆地港对接,以海铁、海高转运优势,积极承接闽北山区以及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出口业务,吸引台湾高雄、基隆、台中和东南亚国家在江阴港大力开展国际中转,打造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

2、加强贸易合作。

一是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重点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扩大商品进出口和服务贸易合作。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福州在 对外合作中以低端工业为主、加工贸易为主、单向开放为主的格局。用好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等自贸区优惠政策,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吸引台资企业借道福州拓展东盟出口市场。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收购或自建国际营销网络,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及海外货仓。鼓励重要资源、原材料和先进装备技术、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

二是加强电子口岸平台建设。推进福州保税港区和台湾基隆港自由贸易港区电子口岸对接平台建设,实现两地实时交换有关数据,争取实现贸易通关单证无纸化。充分利用ECFA协议和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力争推进榕台两地贸易便利化方面先行先试,落实好《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取与台湾、东盟国家海运陆运信息互通、海陆空原产地管理的互认、口岸查验结果互认等。推进福州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平台建设,鼓励对台及东盟地区跨境电商业务发展。积极探索与东盟联合建立汽车营运中心。

3、扩大双向投资。

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国家(城市)经济动态、外经贸运行情况、世界500强和台湾百大企业投资动态以及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和分析。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来榕投资。大力发展“采购东盟初级原材料-福 州加工-返销东盟”和“东盟加工-采购福州高端原材料”等产业合作模式,实现区域产业合作和互补。

二是进一步拓展境外投资合作。充分发挥我市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积极组织福州传统产业进行抱团式转移提升,带动我市产业零部件和辅料出口,通过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机械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和引导出口数额大、易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相关行业企业到具有优势互补的东盟国家投资办厂,分散出口风险,规避贸易壁垒。鼓励企业在人口数量多、市场潜力大、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东盟国家,积极参与建设境外投资贸易区,并促其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

4、推动人文交流。

一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与印尼三宝垄市正式结好工作,并加强与海丝沿线重点国家的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我市与郑和航海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与互联互通,争取成立郑和经贸文化友好协会联络办公室机构。举办“福州日”活动,宣传福州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是发挥侨务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侨团、商会联系交往。通过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等活动,大力推动“福州文化”走出去,传播推介闽都文化,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榕籍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与家乡的联谊。开展常态化的项目信息 推介和人才技术引进工作。

三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进福州与全国其他城市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积极参与陕西省、福建省轮流主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争取承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组织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主流媒体大型采访活动。

(四)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增强我市枢纽地位和作用

要扩大我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必须要搭建好载体和平台,才能有效对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企业走出去。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等载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1.争取中国-东盟海洋合作项目落户福州。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作为外交部拟推出的第二轮海上产业合作项目之一,将是国际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争取“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福州,是福州加强与东盟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尝试,有利于福州市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城市经济地位。我市要加快项目规划设计和申报工作相关事项的研讨、评估,进一步完善项目申报实施方案,全力推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马尾。同时,结合海洋合作中心的申报,以马尾“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项目为切入点,以及中国-东盟渔业产业园、福建海峡现代 渔业产业园项目的筹建,把我市建设成具有成熟市场体制的海产品交易中心和高水平的海水养殖、捕捞、加工、出口基地,积极吸纳国内和东盟国家相关企业为会员,建立大宗海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努力实现海产品线上交易、线下交割、人民币结算。

2.申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东南亚、欧洲及非洲地区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枢纽,进一步加强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延线国家多边投资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市要围绕海丝主题,争取在海交会上加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利用重大活动、商品展览、项目合作、经贸交流等方面搭建平台,提升丰富海交会内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急流冲水扼腕拼搏--高技术风险企业的21世纪经营战略】相关文章:

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04-19

水冲水库工程特性表04-18

在急流中教案05-04

中职我愿意是急流教案05-07

我愿意是急流优秀教案04-08

沙尘暴天气的高空急流统计特征及动力学分析04-27

上一篇:幼儿园主管日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论儿童期家庭教育与创造性发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