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主要内容

2024-05-21

幼儿教育学主要内容(精选9篇)

篇1:幼儿教育学主要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在对幼儿的国学教育,受到幼儿园和家长的重视,对幼儿的国学教育是丰富孩子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哈美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幼儿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国学常识普及。

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孩子国学常识的普及,让孩子了解关于的国学的基本知识,这样孩子在接受起来就不会陌生,同样在国学常识的普及中,也可以培养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二、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是幼儿国学教育中不可以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孩子进行这部分的教育的时候,要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诵读篇章,常见的国学经典诵读篇章有,《论语》、《三字经》《大学》、《中庸》以及各朝代的经典古诗等。

三、国学经典场景表演。

为了丰富幼儿的国学教育,幼儿园或者家庭给孩子举办一些关于国学的表演和比赛是很有必要的,一来可以激发孩子对国学的热爱度,二来可以让孩子在场景中深切的体会国学知识。

丰富孩子的国学知识,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是促进孩子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方法,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都需要把这部分内容好好实施,让孩子在国学知识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篇2:幼儿教育学主要内容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环境适应教育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走出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广阔。当然外面的环境与家庭小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环境适应教育,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培优班、青少年宫、图书馆、公园、商场等环境。

二、人际关系教育

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等。

三、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

四、情绪情感教育

3-6岁的幼儿,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如何发展积极情感,避免消极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篇3:西周时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

一、西周时期的家庭礼仪教育

周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并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 《礼记·大学》中就明确提出了“欲治其国, 先齐其家”的观点[1]35。家庭教育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学龄前婴幼儿和青少年全体, 其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祖父母、父母、兄长和家庭教师等。

在《礼记·内侧》中详细记载了从“子生”及至“十年, 出就师傅”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礼仪规范。对青少年在家中所要实行的行为礼仪也有明确的规定, 其中包括梳洗打扮、向长者问好、打扫居室以及起拜等。女孩的教育与男孩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1]36。《内侧》中有详细记载, 记述了女孩“十岁不出”, 在女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有关“妇道”的内容, 从言语谈吐、着装打扮、行为修养、性格脾气以及生活实际操作等方面, 对女性要学习的相关礼仪作出了严格的规定[1]37。同时, 周人还注意到了胎教的重要作用。例如, 周文王的母亲, 在知道有了身孕之后, 便“不视恶色”“、不听恶声”“、不出恶言”。家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也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焦点。由武王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文王身教的实效。在家庭教育中, 家庭教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记·内侧》中记载孩子降生以后, 在诸人中选取能够带给孩子“温、良、恭、俭、让”以及宽容、孝慈等优秀品质的人, 其中家庭教师排在首位。此外, 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还表现在家庭中所举行的如冠、寿、婚、丧以及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1]38。

二、西周时期的学校礼仪教育

西周的学校在商代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 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其中国学又分为两个阶段, 即小学和大学。小学又细分为两种:一种是贵胄小学, 建立在宫廷附近;一种是一般小学, 建立在郊区。大学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立在周天子都城里的大学, 成为“学宫”, 因其建立在辟雍的四门, 又称之为“辟雍”。天子有时会来这里泛舟或射箭, 因此有人也称大学为“大池”或“射庐”[2]55。这类大学同时也是养老、祭祀以及举办其他各种典礼的重要场所。另一种是设立在各诸侯都城里的大学, 称为“洋宫”。关于西周时期的乡学, 说法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西周时期, 天子都城、诸侯国都以及郊区都建立了各级学校。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客体及其教育内容。西周时期所设立的各级学校, 基本上都是专为贵族子弟服务的, 教育的客体主要包括士子与国子的贵族子弟以及部分平民子弟。有时候, 天子也要到大学“承师问道”。士子, 指周朝天子以及各诸侯国的太子。国子, 是指王公贵族的子弟[2]133。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 《师氏》中有明确的记载。对于国子教授三德, 即至德, 使之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敏德, 使之严于律己、信守承诺;孝德, 使之明晓逆恶。教三行:孝行, 以侍父母;友行, 以尊贤良;顺行, 以敬师长。《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中记载, 保氏为国子教授礼仪, 讲授礼、乐、射、驭、书、数六艺以及朝廷之容、宾客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丧纪之容与祭祀之容六仪。其中, 射也作为一种礼仪。同时其还要学习宾、军、吉、凶、嘉五礼。《王制》还记载, 司徒还研修六礼, 以节民性。其中六礼, 是指冠、祭、飨、婚、丧、相见六种礼仪。在西周时期, 教授礼仪知识的老师还有国老以及庶老。礼与乐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 行礼离不开乐。《礼记·文王世子》中指出, 乐修外。只有礼乐并行, 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恭恭敬敬、温文尔雅的人。大司乐、大小胥等作为乐师系统的官员, 都承担着在学校教国子乐舞的责任。《大司乐》中记述, 大司乐以乐德、乐语以及乐舞等教授国子。乐师掌管着小学教育。《春官·乐师》中记载, 乐师教国子小舞。其中, 小舞是指在年幼时学习的舞蹈。除了礼、乐之外, 国子们还要学习射、御、《诗》、《书》等内容[3]79。

关于西周时期学校礼仪教育的入学年龄与学习内容。由《礼记·内侧》中对入学年龄以及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记述中, 可以看出, 儿童在儒学的最初几年学习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礼仪与知识技能, 过了13 岁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乐舞等较难的内容。到了20 岁行冠礼之后, 开始学习专门的礼仪制度, 其间, 还要继续学习乐的知识。这种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做法, 非常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从《大戴礼记·保傅》中我们可以看出, 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洒扫、应对以及进退之礼;明白一些处友、事兄、事父以及事君之道;知晓一些饮食之节、礼仪之则以及相对简单的基础文化知识[3]156。其中说到的“履小节”就是指学习并实践洒扫、应对以及进退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的礼仪。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教学方法。西周的学校有不同的场所、层次与科目, 学制长且具有定期的考核措施, 因此, 其课堂教学比较正规。在西周的各级学校中, 学习内容多, 涉及范围广, 因此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只有实施大量的实习与实践活动, 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西周时期各级学校非常注重实施情景教学法, 使学生们置身所涉情景之中, 真切地感受相关的礼仪知识, 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3]212。情景教学法主要通过学校不定期举行的各种典礼活动而开展, 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直观、生动且亲身参与其中的礼仪教学形式。西周的礼仪教育是遵循着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进行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西周时期, 学校对国子们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对于迟到的学生, 小胥会惩罚他们饮酒, 对于在乐舞训练中表现不认真的国子, 小胥会对其进行鞭笞。《礼记·学记》中记载, 当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于体罚学生的教鞭。可见, 西周时期的学校对于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 有一套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西周时期的社会礼仪教育

社会教育, 是指官府通过下发政令以及所倡导实施的礼仪, 对社会民众进行劝谕、诱导, 以实现教化的目的。社会教育中的有关礼仪与学校中的礼仪教育联系密切, 它既延伸了学校的礼仪教育, 同时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实践证明, 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 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官府下发的教谕。西周时期, 凡是天帝、周王和官府下发的政令或言论, 统称为“教”。《周礼·大灾》中详细记载了大司徒的职责范围。其中一项职责便是借助六行、六德与六艺“三物”教化万民。大司徒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的居民实施“十二种教育”, 而且还要在每年的正月初一, 为王侯公卿宣布教典。而小司徒的职责是在每年的正月, 结集属官一起观览悬于象魏上的教典, 并督促他们积极执行[4]99。《周礼》中, 任职于地方官系统的官吏一般都承担着教化民众的责任, 因而被统称为“教官”。而掌管着天神、人鬼与地示之礼的官吏则被称为“礼官”, 隶属于春官系统。社会中的“教官”与“礼官”, 分别起到了教化与普及知识的作用。“九嫔”是设立在宫廷之中, 专门教育嫔妃的女官, 教授嫔妃如何按照礼仪侍奉天子。西周时期, 在社会上举行的不同规模的典礼形式异常频繁。西周时期的典礼有以下几种。射礼, 包括大射、宾射、乡射与燕射。军礼, 这种礼仪比较繁琐, 出征前、出城后、踏上征途时、行军途中以及凯旋归来时祭祀过程中入太庙的仪礼等, 划分比较细致, 要求比较严格。军事化教育与训练, 包括专门的训练以及普通的军事演习。祭祀礼仪, 包括祭祀山川、天地与鬼神等。人生礼仪, 诞生礼、冠礼以及婚丧礼等。通过社会中这些频繁的典礼活动, 为西周民众的礼仪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实践性基础, 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礼的学习与接受[4]192。

从西周时期礼仪教育的形式中, 我们可以整理总结出这一时期礼仪教育的特点, 即受到王室的高度重视;从小抓起, 将礼仪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过程的始终;礼乐结合、全面发展, 综合提高学子的综合素质;注重实施情景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完成。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形式及其呈现出的特点, 对当今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政府要深刻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实施的迫切性, 花大力气建立健全礼仪教育制度体系, 及时出台学习礼仪的相关政策, 营造良好的学礼氛围, 鼓励人人学礼仪、讲礼仪。从娃娃抓起, 实行终身教育。将礼仪教育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求学过程中, 并注重胎教以及做好学生毕业后的有关礼仪的再教育工作, 使礼仪这一系统工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修养的终身教育项目。注重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倡导礼仪教育的外在形式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在塑造, 全面提升全民的道德人文素养。实施情景教育, 注重礼仪教育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要适时设置情境,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礼仪中的细节。礼仪教育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教育,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不仅要了解礼仪的具体要求与规范, 同时也要积极地去实践。

摘要: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在我国礼仪制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礼在礼仪制度建设上取得的较高建树, 与其礼仪教育制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西周时期,礼仪教育,礼仪制度

参考文献

[1]朱筱新.从“礼仪”谈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

[2]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A].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Z].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保傅[M].中华书局, 1983.

篇4:幼儿教育学主要内容

开学第一天,家长在前面引路,孩子跟在后面。孩子的头上、肩上、背上、手上都是包包,而且要一路小跑地跟着大人走。有家长想帮孩子拿东西,幼儿园却规定不许帮忙。

幼儿园的服装是统一的,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春天穿套头衫,夏天穿短袖衫,秋天穿长筒衫,冬天穿棉衣。到了幼儿园,要把普通衫换下来,穿上一件宽松的、便于玩耍的外衣,然后再换上运动鞋,才能到操场上玩。从操场回来后,上衣要再换回来,还要再换上普通鞋子。这还不算,孩子睡午觉后,醒来还要换一套新衣服。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太麻烦。幼儿园的老师说:“就是这样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

冬天,幼儿园要求孩子穿短裤上学。有的孩子刚入园时,经常被冻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家长也为此担惊受怕,怕孩子冻坏了。幼儿园的老师就说:“没事的,孩子来幼儿园冻两次就好了。”后来,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确实挺好的,才放下心来。

幼儿园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有运动会、歌舞演出等,以启发幼儿的智力。但是,幼儿园却不注重知识教育,孩子没课本、没作业本,只有一本绘画本。也没有音乐、外语等教育。家长问幼儿园都教什么?老师说:“教孩子眯眯笑,教孩子说‘谢谢’。”

在日本幼儿园,即使夏天燥热,也不开空调。孩子要经常跑步,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不能哭叫。春天看樱花,夏天种地瓜,秋天收果实,冬天玩雪花。年复一年,随着孩子一年年长大,孩子们都有了独立的生活能力。

日本对幼儿的教育,除了培养热爱生活、对各种事物感兴趣的态度以外,还特别重视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日本幼儿园中,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孩子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孩子,但一定是最努力向上的孩子。

有关教育专家说:“日本幼儿园这些做法,目的就一个,让孩子有独立生存能力,让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这些做法与其他一些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更与中国一些家长百般溺爱、呵护孩子的做法背道而驰。日本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中国教育界和家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篇5:幼儿园出纳的主要工作内容

2、加强现金管理,严密手续;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专款专用;

3、认真做好财务账,做到日清月结,不出差错,做到票帐相符,账账相符;

4、负责备用金、支票、发票的保管;

5、协助园长做好年度预决算;

6、幼儿保教费、伙食费发票的开具,出具伙食费结算表;

篇6:三级安全教育主要内容

第一级:公司

1.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安全是关系到每位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要求每位职工在工作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不违章冒险作业,有权拒绝违章指挥,有责任制止他人违章作业。三级安全教育是新工人入场后进行的第一次正规的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公司每年将组织多次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如安全竞赛考试、安全图片、安全录象、标语、简报等,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在这目标。

2.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规定

(1)我国的安全生产的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具有一票否决权”。早在1952年毛主席就明确提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1959年周总理指出“安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3条规定: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交通运输人员犯前款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第114条规定: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3 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规章制度、纪律

近几年来,由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建筑队伍,他们大都不懂得安全操作规程,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低下,在工作中经常冒险莽干,使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严峻的局面。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形势虽然严峻,但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仍然取得可喜的成绩,91——95年连续五年没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工伤频率也低于公司规定的事故频率。92年——94年连续三年被公司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93年省年检中荣获第三名。在公司多次的年检中也名列前茅。这些成绩都是广大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职工们再接再厉,发扬成绩,年年实现职工做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我们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很多,主要有公司的“安全生产暂行条例”,“安全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等,因此要求我们职工在实际操作中要严重遵守,同时也必须严格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定,如:“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条例”等等。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史,重大事故教训

上面说过了本企业在公司、市、省的安全检查中,曾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并不能代表将来,因此,我们每位职工要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只有遵章守纪,才能保障安全。但本企业以前也曾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我们要吸取血的教训,避免事故的发生。防触电、防火、防垮塌及急救常识(1)、触电伤害是施工中“五大伤害“之一,电是一种既看不到,闻不到,又摸不得的东西,所以要求我们不是电工人员就不能私自拉接线路和使用非本工种的机具,日常使用机具时的线路不能随意拖地,不能让重物压在下面,万一有人被电触到,应立即切断电源,使其脱离电源。一方面向工地报告,一方面将受伤者平躺在地面上进行人工呼吸,待其清醒后喝些生理盐水,让其好好休息,不能走动,严重者要送到医院抢救,途中也不能中断人工呼吸。

⑵、火灾事故也是一种较容易发生的事故,特别是要做好宿舍、工棚、仓库的防火工作和易

燃易爆(如汽油、柴油爆炸)的管理工作。要求我们在宿舍里不能随意拉接线路接电,因为线路短路也能造成火灾,有吸烟的同志应随手将烟头熄灭,不能随地乱扔,留下火种,不得在木工棚内使用“三炉”,万一发生火灾,要懂得使用灭火器。

⑶、在控制土方时,要检查护壁支撑系统是否牢靠,发现变形,裂缝要及时报告,并采取加固措施,方可继续作业。

⑷、其他防止事故发生的办法,如防高处坠落,防物体打击、防机械伤害,防止重伤害等。6 发生事故后如何抢救、保护现场

万一有事故发生,我们每位职工都有责任积极抢救,投入抢救工作,首先要认识发生事故的类别,若是触电事故,要将被触电者首先脱离电源,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一方面积极投入抢救工作,一方面立即向上级报告,并保护好现场。

上面说过,安全是关系到每位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幸福、企业声誉、效益,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的大事,在思想上要高度的重视,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第二级:工地(单位工程)

参加本单位工程的一切施工人员都应认真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严禁穿“三鞋”,高空作业人员要挂安全带,严禁酒后上班,不违章冒险作业,做到三不伤害,即: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别人伤害。严格遵守企业和单位工程的6有关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安全工作搞好,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参加施工的一切人员要遵守“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条例”和“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本工地这级的安全教育内容按“工地工人入场安全教育”和公司的“安全技术标准”进行。第三级:施工班组

施工班组的每位人员都要做好个人安全防护,遵守本工种的操作规程,遵守“建筑安装个人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明确各自的岗位责任制,按规定用防护用品,建立班组安全活动制度,记录好活动内容。塔吊工、电工、架子工应经过专业培训,按照培训的各种防护设施,不随意移动。

1、木工班组

所使用的锯台、刨床,手电钻、砂轮等应有可靠的防护装置,使用中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木工班组是一种比较危险作业的工种,高处作业时多。不得往架上堆放模板,拆模时,要注意不得让模板往下掉,吊运模板不得堆放过多,千斤头要用两条,散状模板要用吊笼,不要在危险处作业,不得攀登支撑架,拆除模板,不得留下悬挂松动的模板,模板要经工地同意方可开始,严格执行公司的“安全技术标准”。

2、筋绑扎班组

所使用的切割机的防护装置安全好,切片不能有裂缝,吊运长钢筋要用两条钢丝绳,绑扎时不得站在钢筋骨架上和攀登骨架上下,起吊钢筋后,严禁站在钢筋下方。

3、泥水班组

所使用的硷振动器、插入式、割机、砂沙浆机等施工机具的操作规程,严禁高空抛物,不得在架上放过多砖头,穿戴好个人所需的防护用品,严格执行公司的“安全技术标准”。工地工人入场安全教育

一、事故形成机理: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偶合形成。间接原是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后者虽然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且是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

从事故形成机理看,我们要保证安全生产,把伤亡事故降下来,除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和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外,应该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懂得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科学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自觉地遵守国家和企业各项安全生产法令、规程和规章制度。下面专讲建筑工人在施工生产中应注意事项和一些安全操作规程。二、一般规定:

工人入场安全教育主要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3)城劳字第333号印发的《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条例》和国家建工总局(80)建工劳字文印发的《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施工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的。

1、参加安全生产的职工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的各种活动,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意见,搞好安全生产。

2、遵守劳动纪律、服从领导和安全检查人员的指挥,工作时思想集中,坚守岗位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非本工种作业,严禁酒后作业。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包括安全技操作规程和质量的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违章指挥的指令有权拒绝,并有责任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4、听从班组长和现场施工员的指挥,服从分配,团结一致,共同完成好生产任务。

三、施工现场:

5、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不得穿拖鞋、高跟鞋或光脚上班;不得穿硬底和带钉易滑鞋上高空。

6、施工现场的各种设施,“四口”防护,安全标志、警示牌,安全操作牌等,不得任意拆除或移动,要移动必须经现场负责人同意方可。

7、施工现场的交通指示标志,不得随意拆拿;场内工作要注意车辆来往及机械吊装。

8、不得在工作地点或工作中开玩笑、打闹以免发生事故。

9、不得带小孩进入施工现场,不得叫小摊贩进入工地卖点心。

10、起重机械在工作中,任何人不得从起重臂下或吊物下通过。

11、井字架摇头回转半径以内(一般7米)非操作人员不得进入,当重物升空后任何人不得从吊物下方通过。

12、井字架吊笼在运行中,任何人不准将头、手、身体伸入井字架内,吊笼升空后不得从吊笼下通过,吊笼未停稳前任何人不得入内取物。

13、乘坐人货电梯,应待电梯停稳后,按顺序先出后进,不得争先恐后,不得站在危险部位等候。

14、沙浆机在运行时,机筒口的灰浆不准用砂铲、扫把刮扫,砂浆机料口的防护棚要完好,不准站在砂浆机的防护栅上倒水泥,以防工具或脚滑进砂浆机造成事故。

15、砼搅拌机在运行中,任何人不得将工具伸入筒内清料,进料斗升起时,严禁任何人在料斗下方通过或停留。

16、现场电源开关、电线线路和各种机具设备,非操作人员不得使用。

17、使用手持电动工具,应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电源线要架空。

四、高处作业:

18、什么叫高处作业:根据GB3608-83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

高处作业指的是在建筑、设备、作业场地、工具设施等的高部位作业,也包括作业时的上下攀登过程。

19、凡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以及其他不适于高处作业的,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20、上高处作业前应检查所使用工具是否完好,所携带工具应放在工具袋内,随取随用。操作前应检查操作地点是否安全,道路是否畅通,防护措施是否完善。工作完成后应将所使用工具收回,以免掉落伤人。

21、高处作业,不准上下抛掷工具等物,不得在高处作业下方操作,如需要上下交叉作业必须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22、在没有防护设施的高处、悬崖和堵坡作业,必须戴好安全带。

23、遇有恶劣气候,风力在六级以上时,应停止高处露天作业。

24、暴风雨过后,上岗前要检查自己操作地点的脚手架有无变形歪斜。如有变形及时通知班组长或施工员,派人维修,确认安全后方可上架作业。

25、不得站在砖墙上或其他危险部位安模、砌墙、划线刮缝等。

26、在外脚手架未搭设前,或在外墙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不得从事外墙安装模板、砌墙作业。

27、登高作业都应从规定的斜道或扶梯上下,严禁跳跃或攀登脚手架杆、井字架或利用绳索上下,也不得攀登起重臂或随同运料的吊篮上下。

28、在高处或脚手架上行走,不要东张西望;在休息时不要将身体倚靠在栏杆上,更不要坐在栏杆上休息,不准在脚手架上午休、睡觉。

五、吊运、堆放材料:

29、现场材料堆放要稳固成堆成垛,搬运材料、半成品等应由上而下 逐层搬运,不得由下而上或从中间抽取,以免造成倒垛伤人毁物事故。

30、吊运零星材料,应用吊笼,吊运砂浆应用料斗,并不得装得过满。

31、用斗车运送材料,行走中两车距离应大于2米,坡道应大于10米。

六、使用脚手架:

32、脚手架、脚手架的防护栏杆连墙点、剪刀撑以及其他防护设施,未经施工负责人同意,不得私自拆除移动。如因施工需要必须经施工负责人批准方可拆除或移动,并采取补救措施,施工完毕或停歇时要立即恢复原状。

33、搭设内架不得有临时观点,不得随便用定型模板,未安装的门窗框、扇临时靠墙设架,单排架子横杠一般不准直接架在已安装好的门窗框、扇上。

34、单排架搭在窗台上的横杠应设垫木,并不得压在窗扇上,压在门框樘上的横杠下应设支撑,并固定牢固。不准用53加乱油桐搭架使用。

35、内脚手架宽度不应小于60厘米,立杠间距在150-200厘米以内。使用活动钢筋(管)人字架,如有变形应先调直后使用,活动架竖起后,应挂上撑钩。

36、所有内架搭设必须牢固,不得有探头板(架板一般伸出横杠长度大于20厘米为探头板)。不使用5*10模骨当架板,架上只准堆放少量材料和单人操作。

37、半架宽度不得大于40厘米,高度不得超过60厘米,必须和家内侧立杠绑扎牢固。

38、架上用木凳搭设半架应固定牢靠,两只凳脚底端用木版连在一起,以保持凳子在架板上的平稳和架板受力均匀,只准站人操作。

39、室内粉刷不得用单杆斜靠在吊绳设架操作。

40、高处作业不准用砖头垫高架板,也不得在架板上垫砖头站人操作。

41、钢架板在使用前应检查有无断裂或缺少拼板,竹木架板使用前要检查有无腐烂、断裂。

七、使用梯子:

42、梯子(木):(1)、使用梯子不得缺档,不得垫高使用,梯子横档(踏板),不得小于4×4.5厘米,踏板间距以30厘米左右为宜;梯梁断面大于3×8厘米,长度不得超过5厘米,木梯宽度不得小于30厘米。(2)、使用梯子时上端要扎牢,下端要采取防滑措施,单面梯子与地面夹角以75°±5°为宜。(3)、梯子上部第二个踏板为最高安全站立高度,第一个踏板不得站人或超过。(4)、梯子上只允许一人操作,梯子上有人时不准移位。(5)、人字梯(折梯)在梁中应设撑杆(钩)并能锁固。(6)、在通道处使用梯子,应有人监护或设置围栏。

八、杂物清理:

43、清理安全网,如须进入安全网,事先必须先检查安全网的质量,支杆是否牢靠,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安全网清理,清理时一手抓住网筋,一手清理杂物,禁止人站立安全网上,双手清理杂物或往下抛掷。

清理杂物时,地面应设监护人,禁人入内,或是加设围栏。

44、在建工程每层清理的建筑垃圾余料应集中运至地面,禁止随便由高层往下抛掷,以免造成尘土飞扬和落物伤人。

九、防火防爆:

45、不准在临时工棚内使用电炉、煤油炉,不准任意设灶。

46、在易燃、易爆场所工作,严紧明火、吸烟等。

47、消防器材、用具、砂堆、消防用水等不得挪作他用或移动。

十、夜间施工:

48、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灯光,照明灯具应架高使用,室内不低应2.5米,室外不低于3米,线路应架空,导线绝缘应良好,灯具不得挂或绑在金属架上或脚手架和树上。

49、在临时工棚和宿舍内使用的照明电灯根据消防规定以60瓦以下为宜。50、非电工不得乱拉乱接或随便移动电源和照明灯具。

补充教育:

接受教育人:

篇7:党性党风教育主要内容精选

守纪律 讲规矩 作表率

二、活动目标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围绕“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教育特别是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立和增强社区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大力推进“清廉社区”建设,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三、活动内容

今年宣教月重点组织开展好以下几项活动:

(一)召开宣教月活动动员大会。5月上旬,组织社区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贪途欲海无归路》,采取以案说纪、以案说法的形式,深刻剖析腐败案件产生的成因及根源,阐明违反党的纪律、破坏党的规矩的严重危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到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

(二)认真组织集中学习。5月1日至5月31日,围绕“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以及“三抓一促”学习教育活动,每周五下午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及组长开展集中学习,“两委”班子轮流讲课,每位学员都要写学习笔记。不定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省纪委十届五次全会,学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学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以多种形式开展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开展座谈等活动;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利用远

程教育平台开展专题辅导报告,引导党员干部明纪律、守纪律,懂规矩、讲规矩,把握角色定位,做清醒人和明白人。

(三)大力开展廉政文化活动。5月下旬,举办廉政大讲堂,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讲廉政党课活动,对党员干部开展纪律和作风教育。在社区广泛宣传教育廉政文化,设立宣传展板和专栏,公开各级纪委部门投诉、举报电话,弘扬廉政文化,传播廉洁理念。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宣教月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党委高度重视,落实好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带头参加活动;积极组织协调,严格监督检查。

篇8:社区建设中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区公民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中面向社区居民业主进行的,以政治思想、道德法纪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是按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地为所属社会承认的成人一生任何阶段所提供非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1]社区公民教育是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公民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公民教育起源于古代希腊城邦中对公民进行的讲授城邦知识,树立爱国精神,培养忠诚战士的教育。现代公民教育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开展。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开展时间较短。然而社区是社会机体的细胞,搞好社区公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社区公民教育首先要明确社区公民教育的内容。应当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脉相承并交叉呼应,构成国民教育的综合体系。

但现实中的社区公民教育往往只是国家公民教育的贯彻,容易成为自上而下的教条,教育内容也由于实施途径的困难而变得单一。体现在公民教育上,是政府包办。对公民教育内容上过多的政治观和道德观点偏狭,手段上过多依赖政府主导和施行。政治道德意识的强化是好的,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八荣八耻”,从“三观”、“五爱”到“四有”、“三德”,再到“四人”、“三个主义”,这种德目体系的完整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是需要一贯坚持的教育内容。一方面每个国家均是如此,从美国的制度教育、宪法教育到德国的民族教育、责任教育,无不体现出极强的目的性和阶级性。另一方面依靠政府组织发挥国家动员力是实现政策目的有效和完成治理所必需的,中国遭遇的非典、地震,中国卓有成效的治水、抗灾,中国政府强大的施政效率和承载国际赞誉的团队治理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市场改革,思想解放,随着政府职能的改变和在企业及社会范畴公权力的弱化,随着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公权力渐渐从基层市民社会中退出,出现了一个公私之间的社会地带,出现了公私价值观的对抗和冲突,这种冲突是社会地带公民教育真空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没有民主与社会参与,没有民间组织的践行和家庭道德的传承,没有公民自主的社会意识的培养和自己践行社会管理活动,自上而下的政治集权是危险的,道德信条的推行是困难的,就会出现传统道德扶正的危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危机、弱势群体和心理归属感关怀的危机,引发一系列问题。

二、社区公民教育内容的确定应当围绕社区基本现实与公民教育的目的

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五个方面。社区功能也要相应地体现在以上五个方面。社区建设体现出政府建议、公民参与的特点。但是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分层的变动,社区结构的调整,人群聚集和管理模式的变动以及文化历史传统的遗留等原因,社区功能定位与社区基本现实也体现出新的变化。社区建设要密切关注这些新特点新变化,社区公民教育也应当围绕社区的功能和社区建设的特点展开,以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社会和谐的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使社区向着基本自治的方向努力。

首先,城市的不断扩大,道路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小城镇建设加快,使得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周边的旧社区通过改造被纳入到城市范畴,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加,自治的需求增加,需要探索社区建设社区自治的途径与丰富社区公民教育的内容。其次,随着产业结构和人群聚集的变化,很多老社区逐渐成为老龄化社区,有的是以中产职业阶层为主的社区,有些新社区则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为主。在不同的社区中,社区教育内容应该体现出针对性,比如在一些自由就业者或失业青年集中的社区,犯罪问题与青年的道德培养就值得关注。第三,市场经济使得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向现在的社会人转变,人的心理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分散冲击了人群的组织性与凝聚力。组织力薄弱不利于资源配置和国家动员力的实现,归属感的缺失更是引发了一系列心理与社会问题。第四,面对日益强烈的民主、信息透明和参与管理的要求,多数人的自主意识孱弱,民主参与、自我管理制度和方式的缺乏等,都要求社区教育给予改变。

从教育理论上讲,教育内容的确定也要围绕教育的目的,促进公民教育功能的发挥。社区建设的原则就是政府主导,公民参与。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公民学会如何参与,在参与中显示出自主的责任感,实现自我管理。同时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行途径从历史实践上看都是自下而上的,随着村民自治的践行,基层社区自治概念也在推广,社区自治要依靠政策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依靠教育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现代社会已摆脱了那种农村社会中频繁的相互走动、相互了解状态,沟通和心理归属感的缺失,以及人员的流动、隔离与漠视都是纠纷、道德行为恶劣甚至犯罪的重要原因,会极大地影响社会和谐。社区担负着对公民的邻里关系、品质、法纪、心理等进行教育,维护社区和谐的重要使命。公民教育的定位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应当不仅围绕国家政策的贯彻施行,而且要基于社区功能和社会基本现实,应当丰富而具体,适合社区居民特点,有别于学校教育。它应当基于社团和民间组织建设自下而上激发,不仅仅要适应国家的动员力,还要在地域亲缘关系消解之后,弥补法制对社会关系调整的不足。这里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要还权于社会及中介组织;还需要公民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理念的培养,以及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公民教育内容载体承担重任。

三、社区公民教育内容的确定及框架体系的侧重

既然 “完全以政治观价值观为内容的公民教育不足以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2]那么,笔者通过以上分析试图给出社区公民教育内容的框架。基于历史传统与文化特点,基于教育目的与社会现实,社区公民教育的内容应当重点包括:

1.民主政治与法纪教育。

公民教育重在民主、法纪意识的确立,包括对政治生活、政策制定、民生与社会问题改善的积极参与,法纪品行教育,法制建设中具有传统优势的社区犯罪矫正,作为道德法庭制裁教育措施的社区道德矫正等。面对近年来公民对社区选举、财政、环境、物业、公共安全等问题参与愿望的提高,如何引导公民通过公平正义的程序满足自身诉求,如何在社区建设中发挥民主作用等,也应当包含在教育内容中。

2.心理适应与责任教育。

面对社会竞争与压力下人际关系疏离后公民严重的心理危机,公民教育内容应当包括:公民人际沟通能力与意愿,相互信任,互帮互助,适应环境改变,协调邻里关系的心态,树立参与和接受公共服务的志愿,树立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对弱势群体的归属感心理关怀,对环境或他人的容忍力,心理承受能力,感恩与善意,心理卫生等教育。

3.危机应对与科学教育。

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安全危机,公民教育内容应当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改变、卫生、公共安全等危机预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地震、火灾、公共安全等危机处理的能力,防火、防震等公共安全的基本常识教育,公共信息的取得等。教育公民树立科学观念,尊重与满足信仰需要。树立科学就业观、终身学习观,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4.和谐社会与伦理教育。

面对日益增多的群体事件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公民教育内容应包括:公民的生态环境、社区环境教育,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传统道德与家庭伦理观教育,现代礼仪与文明公民教育,社区和谐教育,网上社区网络道德教育,纠纷调解与利益诉求程序等。

这些内容在横向上体现为认知、适应、信任、参与、体验、训练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即公民通过认知树立民主意识,适应社区环境,信任他人,参与管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伦理道德规范,在互动活动中体验民主自由与责任感觉,并反复得到训练的过程。同时,社区公民教育的内容需要融入和贯彻到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活动中去,适应社会进步与文化变迁,其教育手段与方式也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5.

篇9:幼儿教育学主要内容

道德自主  述评  道德主体性发展  道德体验  道德实践教育

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特定形式的教育。从教育的空间看,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教育的形式看,既包括道德环境教育,即指某种言与行的道德环境的塑造作用,以及道德实践中的体验与感知,也包括道德的说教或灌输,以及非灌输式的道德价值判断的认知教育。个体道德的形成虽然离不开教育,但其最终形成必定依赖于个体对特定道德环境与道德教育环境的偶然的或主动的建构。所以,道德自主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理论上有诸多的探索,实践上更是丰富多彩。

一、学校“道德自主”的不同研究维度和研究方法

虽然道德自主这一概念经常在文献中得到运用,但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内涵也还不够清晰,学者们多倾向于把它作为含义清楚的概念,使之成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学者们更主要是在道德教育目标这一维度上使用“道德自主”,似乎这一概念的内涵不言而喻。关于“道德自主”,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开展的,比如强调道德主体性发展,强调道德自主人格培养,更多的则是探讨道德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道德体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教育等。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如下几个维度。

1.把道德自主作为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比如,邓惠明的硕士论文《“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提出了“主体——发展”式道德教育模式[1]。所谓“主体”,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道德活动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道德创生能力的个体。所谓“发展”,是指道德个体不仅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既能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按社会要求发展与提升自己的品德水平,满足完善自身人格与德性发展的需求。当然,道德自主可以提升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建构水平,即增强个体的道德适应性和主动性,但是否可以提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道德自主的内容是否仅仅包含道德选择能力、判断能力、践行能力及构建能力的要素提升,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从道德自主人格角度研究道德自主

蒋红斌提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问题。[2]他认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与“被动服从式”道德人格相对的一个概念。其本质特性是“自主性”和“选择性”,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里,道德主体是自由的、自主的,因而也是自为的。而自由的道德选择,则必须是根植于道德主体心灵深处的、充分体现道德个体主体性的、自主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外设的“选择游戏”。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实践形态在当代表现为主体选择性道德人格,其构成成分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

3.作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道德自主

道德自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主体性道德。主体道德教育是一种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3]。万美容把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概括为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模式[4]。

4.关于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方法的研究

道德自主教育方法主要有:道德两难问题法,增强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移情法,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情绪辨认、情感体验与道德敏感力、理解能力;社会行动法,指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与训练,增加他们对道德生活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参加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与道德践行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领会社会道德价值,组织学生就道德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与感悟,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社会实践体验,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1]。

二、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各类学校举办了多种活动。其中,开展道德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学生道德自主选择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必定是在生活实践中的活动。所以,从传统道德说教的弊病中,人们很快发现道德教育必须走向实践。张华比较早地提出了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主体参入式回归,用“交互主体观”统摄道德教育过程,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将道德教育过程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民主交往关系[8]。从实践看,学校主要是通过开展专题活动的形式加强道德实践教育。专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比如义工活动、同伴互助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红领巾活动、文明小交警活动等,有的甚至超越了道德教育的范畴,比如安全教育等。很多学校还开发出系列的道德实践教育校本课程,应当说,道德实践教育越来越生活化,更多地包涵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孝敬父母这样的道德情感问题都纳入到道德实践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学校道德实践教育还主要限于专题的实践活动,课堂内的道德实践教育被严重忽略,因为课堂教学还主要是知识传授,没有走向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2.增强道德体验

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很多学者提出从说教走向道德体验教育。道德体验教育成为重要的研究潮流,也是重要的实践活动。刘惊铎提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的观点,认为可以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从而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13]。而冯建军则提出另一个概念,即道德学习[14],虽然道德学习也强调情境创设与道德体验,但道德学习的概念可能更能表达道德建构的内涵。从实践上看,道德体验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和样态,并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道德体验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丰富,涵括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采取的形式则主要是通过角色的模拟和表演,在特定情境中增强学生体验。但学生在角色模拟和表演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演讲或辩论,而没有很好地走入情境,或者说没有真正地呈现为一种心理上的体验;即使有体验,也不深刻,更多地是一种既定思路下的简单对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所以,如何开展体验教学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形态,而且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情境设置形式化、联系生活的简单化、教育主体的虚化等[15]。但更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这些。道德体验教学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开展,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在课堂,因此,道德体验教学的空间非常有限。

3.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国内最早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是陶西平的一篇关于德育实效的论文,文章对道德选择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强调不是简单地去灌输某种道德观念或准则,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判断和检验,从而实现道德的内化。从实践来看,学校对道德灌输的低效性已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自主判断和选择教育。同时,学生道德选择也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这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探索道德尊重的教育,让学生在师生的相互尊重中获得道德自主的体验。李耀臻的博士论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实现方式[5]。他把道德选择教育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允许选择——道德选择教育的先导,尊重主体——道德选择教育的本质,提升能力——道德选择教育的核心,完善人格——道德选择教育的归宿,并提出了道德选择教育的实现形式,即在道德冲突中做出选择,在选择中得以提升和完善,从而做到德育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回归人的自由。更多的研究则主要是围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在批判传统道德价值的专断与道德教育的价值服从的基础上,或者是在分析现代道德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包括增强道德认知,提供道德价值分析,回归生活世界和加强道德实践教育等。比如,薛文平认为,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给予学生道德选择的自由,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正确选择和掌握科学的选择方法[6]。道德选择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思辨与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这一点,西方德育模式早有研究和实践,并总结出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断、推理、选择和反省等理性能力为根本目标和惟一任务的主知型道德教育模式[7]。但是,如何重视道德认知深度,促进学生道德辨别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个重要的研究任务和实践任务。个体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存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没有足够的道德辨别能力,对道德词汇的理解就是肤浅的,从而难以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追求善的初衷也会被引上歧途[7]。除此之外,这些研究还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道德选择教育真的可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另一个就是道德选择教育的背景问题。这些研究无一例外都认为是道德价值的多元才有必要推进道德选择教育。也正因为如此,道德选择教育便成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其实,道德选择在任何社会都存在。道德更主要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可能的生活的选择,即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如何处理的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可能生活的选择问题的教育。

三、有效开展学校道德自主教育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道德自主需要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重点是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特别是日常的生活世界和实践交往中的生活世界;加强道德体验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经验的主动建构;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教会学生道德选择。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还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实践上也需要更有效的探索和行动。

1.进一步明确“道德自主”的内涵

在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看出“道德自主”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强调学会道德选择,自主建构道德关系,自主践行道德等。这种表达似乎形成了“道德自主”的三个维度,但能否构成还需要研究。现在的问题首先在于,这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可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出“道德自主”的本意。或者说,“道德自主”的核心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推敲。道德选择或许是道德自主的重要体现,但问题是,道德选择只可能是一种认知上的选择,而实际生活中由于道德生活的极其复杂,个体选择何种道德生活或与他者的何种道德关系并非是由认知完全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况且,即便理性上可以做出认知的选择,实际行动则未必按理性认知行事,即知未必行。所以,道德判断与相应的认知选择不过是道德自主行动的前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践行道德同样需要进一步探讨。

“道德自主”不应定位于简单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上,而应定位于:在日常生活世界和道德实践中自主理解道德现象、理解道德意义,进而通达道德世界,建构出自己的道德关系世界,并可能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行动。这里,自主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道德自主一定是在实践交往的生活世界中形成的,是在相互的关系建构中形成的。这就表明,自主一定不是绝对的自主,而是受到他者世界的先行的关系构造的制约。在他者关系的制约中,个体必然受到既定道德关系框架的限定,但人仍然是自由的,需要在相互关系中做出自身的选择,可能是一种经验的选择。所以,道德自主并非是绝对的自由自觉的选择和建构,而是指不受到某种特定的道德指令的强制,做出自我的道德建构。

2.关于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

道德总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选择也必然是可能生活的选择;德育回归生活和人本,是主体性道德的必然要求,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和旨归应当是实现生活的更美好,那么,道德选择教育真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道德选择的前提既可能是出现道德两难和冲突,也可能是道德生活出现多种可能而不简单地是对与错的问题;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即道德生活有多种可能,那么,人究竟选择何种更适合自身的道德生活则不简单地是一个道德认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道德选择教育究竟教什么还需探讨。道德选择更主要的是个体建构自身道德意义与世界的问题,即自己如何与他者相处的关系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就不仅仅是提供道德价值分析的问题,而可能更应是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建构。

同时,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道德认知教育或价值教育,往往通过道德案例开展教育,但由于道德案例或道德故事无法完整再现道德实践;并且由于道德实践生活的复杂性和情境性,道德认知无法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提供准确的指导。道德实践总是存在特定的情境与经验建构,道德认知是否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则存在诸多的偶然性。为此,道德选择教育应当是通过道德案例或故事,不断地接近道德事实,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道德意义的理解和通达。只有达到足够的理解,才能实现个体有效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3.“自主践行道德”这个概念尚需进一步厘定

显然,个体并不必然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道德行动受到具体的情境、经验与情感的约束。个体根据特定的道德认知和选择,必然自主地践行相应的道德。理性的认知与实践之间并不相等,只有当理性的认知成为一种信条才可能产生持续的道德一致行动。自主践行不应当是一种道德的自律或修养行为,而应当是自主地在交往实践中或主体间实践的道德建构行动。自主践行道德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从事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应把它理解为在交往的生活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社会和世界处理好关系。这种相互的道德关系建构显然是一个复杂的、情境式的建构。

4.道德实践教育的空间限制问题

道德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世界,无疑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但如何回归生活世界,则是实践中的难题。通常的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往往是采取专题道德实践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学生活的全过程,而专题道德教育则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完成道德生活和实践的教育。况且,专题教育的主题往往单一,无法体现和再现人的道德生活的全部。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互动和生活化,成为单向的传授式教学,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好。课堂教学主要是一种认知的教育,但认知仍然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往互动机制,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也才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

参考文献

[1] 邓惠明.“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评论,2000(2).

[3] 张玉茹.论试主体道德教育理念的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4] 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党建.2001(10).

[5]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 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服从与灌输到自主与选择.现代教育科学,2004(5).

[7] 许瑞芳、杨华欣.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外国教育研究,2011(12).

[8]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9] 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10]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2002(5).

[11] 丁晓东.走向交往实践的道德教育.教育探索,2005.5.

[12] 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13]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2).

[14] 冯建军.论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学习.教育评论,2002(2).

[15] 赵杰.对道德体验教学的反思.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周宏斌(1966-),男,山西大同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督学。]

上一篇:抹不去的情缘经典伤感美文下一篇:幼儿背诵唐诗的5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