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尘埃落定》的读书笔记感触

2024-05-25

小说《尘埃落定》的读书笔记感触(精选7篇)

篇1:小说《尘埃落定》的读书笔记感触

昨天开始看的,白天没咋看,失眠的夜晚匆匆看完。读着读着,有种自己看过《尘埃落定》故事梗概的幻觉。并不是说《尘埃落定》不好,只是似曾相识的感觉。说民族风情吧,会想起暑假读的《芙蓉镇》。定位在那样的地方,又让我想起王明珂的那几本书。

主角,麦其土司的傻儿子,慢慢成长甚至变得不傻,让麦其土司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外部环境最初是模模糊糊的,后来清晰了些,最终土司制度土崩瓦解,终于尘埃落定。他没有投降,也没有西逃去西藏,而选了死亡。他是能让我们有些许共鸣的人物,却有时候显得特别遥远,他有时傻里傻气,有时聪明,至始至终也能看到他如何驾驭“下人”。如果当爱情小说看,傻子绝不是理想中的爱人,他原谅背叛,不在意处女这种问题,也会为爱情昏了头,但爱情还是像昙花一现。卓玛,塔娜,以及无数没有名字的女人,血缘和地位给了他太多。

土司的世界跟我们熟悉的世界也迥然不同。读完小说,感觉了解了一点儿另一个世界。命运不能解释,塑造面对命运的无助也许哼感人吧。

篇2:小说《尘埃落定》的读书笔记感触

在读这本书时,我一直感觉像是在重读《巴黎圣母院》,只不过与《巴黎圣母院》相比较起来,这本书显得更好懂些。

《尘埃落定》中作者以麦其土司甲一个傻瓜儿子的视角兼用写实与象征表意的手法,轻巧而富有魅力地写出了藏族的一支康巴人在土司制度下延续了多代的沉重生活。作者以对人性的深入开掘,揭示出各土司集团间、土司家族内部、土司与他的人民以及与国家军阀的斗争。作者阿来在小说中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藏族氛围。

令我惊奇的是在全书中,竟然都没有提土司“傻瓜”儿子的名字,或许这也是作者有意为之。但是这个傻儿子做的事情都是那么的顺应人心,具备领袖应有的心胸与胆魄。却在一些平常的事中尽显愚态。如果从书中的“我”的心理描写来说,“我”并不傻而且是异常的聪明,只不过在做一些事情时脑子就不够用了。最后也对他的死感到惋惜,但是这也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如果不是在这个朝代更迭,战乱动荡的时代,或许他也会是一代杰出的土司。但是任何事物只能顺应历史的潮流。

篇3:小说《尘埃落定》的读书笔记感触

如果说《倾城之恋》是一幅织锦缎, 描龙绣凤, 瑰丽华彩, 那么《多少恨》就是一段平纹细布, 低吟浅唱, 朴素温暖。虽然情节老套, 但经过爱玲善画丹青的妙手, 却也繁花似锦, 回味悠长。家庭的温情, 岁月的回忆, 纯洁的爱情, 朴素的情怀让我们欲罢不能。这部写于张胡之恋尾声的小说, 大概是因为不用再靠经世骇俗的言论赢取功名的缘故, 显得平实, 亲切, 自然, 像一朵低到尘埃里的小花。连张爱玲自己也在前面小序中写道:“我是这样恋恋于这故事”。

一、甫能灸得灯儿了, 雨打梨花深闭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勤于观察的张爱玲, 特别善于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一开头, 就营造了一种悲伤、幽怨的气氛:

现代的电影院本是最廉价的王宫, 全部是玻璃, 丝绒, 仿云石的伟大结构。这一家, 一进门地下是淡乳黄的;这地方整个的像一支黄色玻璃杯放大了千万倍, 特别有那样一种光闪闪的幻丽洁净。电影已经开映多时, 穿堂里空荡荡的, 冷落了下来, 便成了宫怨的场面, 遥遥听见别殿的箫鼓。

电影院是虞家茵和夏宗豫初次见面的地方, 梦幻般的建筑, 依稀可闻的箫鼓, 都暗示着一场虚幻的恋情即将拉开序幕, 却逃不脱曲终人散的命运。

小说写家茵第一次去夏宗豫家教书, “天气特别好”, “光致致的立体式”的“乳黄水泥房屋”晶莹剔透, 幻丽洁净, 好象电影院一样。“半隔离的小洋房”, 被阳台荫蔽着的大门, 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文章接着描写了房间内部陈设:

客室布置得很精致, 那一套皮沙发多少给人一种办公室的感觉。沙发上堆着一双溜冰鞋与污黑的皮球, 一只洋娃娃却又躺在地下。房间尽管不大整洁, 依旧冷清清的, 好像没有人住。里间用一截矮橱隔开来作为书房。

寥寥数笔, 写出了一个没有女主人的家的纷乱。用宗豫自己的话来说, “等于小孩子玩的红绿积木搭成的房子, 一点人气也没有”。正是因为如此, 宗豫才如此羡慕家茵家里的烟火气。一个家里, 再有厨子老妈伺候着, 也没有一个女主人的打理来的亲切。因为阿妈们只是按部就班的安排这一切, 没有放感情在里面, 她们怎么知道主人细小的生活习惯。床头睡前随便看看的小说, 门前放票据的匣子, 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了吧。

小说对于家茵的房间的描写就细致了许多:

壁角放着个洋油炉子, 挨着五斗橱, 橱上搁着油瓶, 饭锅, 盖着碟子的菜碗, 白洋瓷脸盆, 盒上搭着块粉红宽条的毛巾。小铁床上铺着白色线毯, 一排白穗子直垂到地上, 她刚才拖箱子的时候把床底下的鞋子也带了出来, 单只露出一只天青平金绣花鞋的鞋尖。床头另堆着一叠箱子, 最上面的一只是个小小的朱漆描金皮箱。旧式的控云铜镇, 已经锈成了青绿色, 配着那大红底子, 鲜艳夺目。

“这房间是她生活的全貌, 一切都在这里了。”文章通过宗豫的视角写出了弄堂小楼中的一间房, 狭小而局促的情景, 透着生活的窘迫。然而一切又是实实在在的, “这地方才像是有人在这里诚诚心心过日子的”。

在《多少恨》里, 张爱玲不再卖弄圆熟的叙事技巧, 只是娓娓道来, 男女主人公的家居陈设, 既揭示了主人的性格, 又恰当的烘托了氛围。又如:

家茵的房里现在点上了灯。她刚到客房公用的浴室里洗了些东西, 拿到自己房间里来晾着。两双袜子分别挂在椅背上, 手绢子贴到玻璃窗上, 一条绸花白累丝手帕, 一条粉红的上面有蓝水的痕子, 一条雪青, 窗格子上都贴满了, 就等于放下了帘子, 留住了她屋子的气氛。手帕湿淋淋的, 玻璃上流下水来, 又有点像“雨打梨花深闭门”。

梨花一枝春带雨, 孤灯冷雨, 暗中独坐, 写出了家茵惆怅寂寞的心情。

在窗户玻璃上贴手帕, 恐怕是每个住过筒子楼的人都有的回忆, 因为没有阳台, 像手帕之类的小物又特别容易丢失, 只好拿回来贴在玻璃上, 一来容易干, 二来是平整。越是以上匮乏的年代, 越是要整齐利落的出门。记得小的时候, 衬衣的领子要端端正正的翻在绒线衫的外面, 裤子要用装满滚水的白搪瓷杯仔细熨过, 手帕领巾等小东西则放在枕头下面压得平平展展的。一种十分珍惜的感觉。相似的情形在电子时代读起来, 竟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张爱玲经常把自己的喜好写进小说里。她是那样渴望爱与被爱, 希望所包围。只有满满当当的物质才能驱散她的不安全感。那些洋油炉子上咕噜噜煮着的东西和窗台上晒着太阳的粉红棉鞋里子, 屋里孩子的笑声, 都有她对家庭生活的憧憬。

二、锦瑟年华谁与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

小说对家茵外貌的描写不多, 也许是因为她的美是淡定从容的, “意态由来画不成”。文章的开头, 在电影广告底下徘徊着的家茵, “穿着黑大衣, 乱纷纷的青丝发两边分披下来, 脸色如同红灯映雪。”“小而秀的眼睛里”露出“执着的悲苦的神气”。

她那种美看着仿佛就是年轻的缘故, 然而实在是因为她那圆柔的脸上, 眉目五官不知怎么的合在一起, 正如一切年轻人的愿望, 而一个心愿永远是年轻的, 一个心愿也总有一点可怜。

一个年轻的、眉眼间含着淡淡悲哀的女子, 一出场就为全文定下了忧伤的基调。

张爱玲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家茵的年龄, “二十五岁”, 正是花容月貌、谈婚论嫁的好时光。恋爱中的女子, 应该是衣香鬓影, 笑魇如花吧。可是家茵的衣着是不入时的:

她穿着件袍子, 想必是旧的, 因为还是前两年行的大袖口。苍翠的呢, 上面卷着点银毛, 太阳照在上面也蓝阴阴的成了月光, 仿佛“日色冷青松”。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常用的意象。家茵房间里的旧镜子成了月洞门, 袖子上的太阳光也成了月光, 月亮幽幽的、安静的观察着人间的一切。

张爱玲在作品中多次描写家茵这样的新女性形象, 她们受过较好的教育, 年轻善良, 自食其力。像《十八春》中的曼桢, 《创世纪》中的潆珠, 都是这样的职业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捉襟见肘的窘迫生活不仅没能压垮她们, 反而磨砺了她们的意志, 成为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部分。小说中破了的热水瓶, 塌了一块的地板, 公共的洗浴空间, 只有一个的饭碗和缺了边的蓝边菜碗, 一点点不经意地出现在镜头里, 反衬出女主角的独立坚强。可是对于一个女性, 即使活到八十岁, 好年华不过是几年吧, 小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青春韶华的眷恋。

三、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爱情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 但似乎特别喜欢描写嘎然而止感情, 《金锁记》里的长白与世舫, 《创世纪》里的潆珠与耀球, 《花凋》中的川嫦与云藩, 朦胧美丽的恋情刚刚开了个头, 就被女主角毅然决然却又万般无奈地掐断了。也许在爱玲眼里, 带着仅有的一点点自尊, 以一个苍凉的手势离开是最好的解脱。

家茵和宗豫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电影院的相识, 礼品店的邂逅, 都为恋情的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随着家茵成为宗豫女儿小蛮的家庭教师, 他们逐渐了解, 一起谈心, 看电影, 享受着恋爱的欢乐。虞老太爷的出现破坏了纯洁的爱情, 小蛮妈妈夏太太的到来也无疑使家茵与宗豫感情变得复杂。在现实面前, 家茵抽身而退, 无奈地选择离开。

从表面上来看, 家茵为了小蛮有一个完整的家庭选择分手, 其实真正导致他们分开的是他们自己有所保留的爱。家茵既不可能放下自尊, 去做宗豫的妾, 又不可以叫宗豫离婚, 成为光明正大的妻。她永远在等, 等一份承诺, 等宗豫来决定他们的未来。没有螺的家茵拿不住的不仅仅是香水, 还有她的爱情。就这样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小说运用“看手相”、“骨牌算命”和“吃梨子”几段细节描写来刻画家茵进退维谷的复杂心情。

作者对宗豫的描述是参杂了一种怜惜的感情的, 仿佛处处为他开脱。可是这份无奈中也透着对没有主见, 缺乏牺牲精神的男子的不满。自始至终, 宗豫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行动来实践他的诺言。他既没有阻止乡下原配的到来, 也没有表示要与家茵结婚。在与家茵的交往过程中, 宗豫的爱始终停留在表面上, 浅尝即止。他最大的决心不过是买了一副新碗筷, 要与家茵一起吃饭而已。家茵在爱里走了一遭, 真真切切的体会了甜蜜与悲哀。她只能以远走他乡来结束这段恋情。正如同家茵自己说的, 过不了多久, 就会忘了, 小蛮, 还有宗豫, 甚至她自己。

小说运用了一连串巧合强调缘分, 仿佛冥冥之中有一根线让他们相识相恋。他们的爱情故事里充满了太多的不真实, 没有柴米油盐的琐碎, 也没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倔强的女主角, 优柔

《愤怒的葡萄》——追梦与博爱精神

柴媛媛 (湖北省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448000)

摘要:自从探险家发现了美国这个新大陆, 美国也就被看成是天堂的所在地。西部在美国人的眼里更是新的边疆和机会的象征。在美国西进运动中, 人们被赋予了追寻梦的力量, 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在艰苦的追梦过程中更能体现爱的力量。

关键词:追梦;博爱;西进运动

自从探险家发现了美国这个新大陆, 美国也就被看成是天堂、伊甸园的所在地。欧洲殖民者纷纷来到美国这个神秘的沃土, 因为这个传说中流着牛奶和蜜的地方正是他们梦想中的迦南。欧洲殖民者不断向西拓展, 开辟属于他们的新的疆域。西部土地在文化上也被转化成神秘的伊甸园, 西部神话给开拓者们注入了新的力量, 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西部象征着迦南, 象征着新的美好的开端。

一、西部追梦

斯坦贝克在他的伟大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中讲述了在1930年美国大萧条的背景下乔德一家人由于穷困生活的逼迫背井离乡到西部寻求梦想, 寻找伊甸园的艰苦历程, 最终到达加利福尼亚才意识到美国梦破灭的悲惨经历。小说可以阐释为美国寻梦的载体, 成功地刻画了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追寻美国梦过程中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在这部作品中, 成千上万的家庭踏上了通向希望之乡——加利福尼亚的大路, 乔德因破产而一家人迁徙是无数家庭在那个灾难年代向西迁移的一个缩影。农民的破产大致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风沙, 其二是拖拉机。风沙使土地减产, 使这些“分益农户” (耕种地主土地并与之收益分成的农民) 不能给土地持有者以充分利益, 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 土地持有者就动用了拖拉机, 使农业工业化, 以期有效降低成本。一台拖拉机可取缔十至十二户农家, 于是农民被拖拉机从土地上赶走, 尽管他们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数十年, 尽管最初是他们的先人将这块土地最根本的持有者印第安人赶出了出去, 还为此流了不少血。

这些被没收了土地的农民只好变卖了家当, 换来一辆旧汽车, 拖家带口地往西部的加利福尼亚迁移。迢迢的路程, 吃尽了苦头, 有好多人不曾到达就已经死了, 更可悲的是加利福尼亚并非传说中的那般美好。大片的良田是有的, 但是都早已有了主人, 人家宁可荒着, 也不肯让他们播种;工作的机会也是有的, 但是由于迁来的移民太多且人人都饿着肚子, 而使人家成功降低了薪金, 低到六个人摘一天桃子的工资仅够一顿晚饭的程度, 眼看着, 用血与命消除了的农奴, 就要复活了。饥饿的农民终于明白:我们养一匹马, 是为了让它干活, 可是在冬天没活可干的时候, 我们却不也会让它饿着, 而我们的之所以挨饿, 在于我们是人, 不是马。

这些人不仅饿, 还遭人恨。富人恨他们, 因为他们的饥饿让富人害怕, 害怕他们造反;穷人恨他们, 恨他们有可能跟自己争抢工作, 即使抢不去, 也会由于他们低廉的工资竞争, 而使自己的工资受到削减。所有人都恨他们, 因为他们赤裸裸的贫穷还带来了疾病与肮脏, 破坏了加利福尼亚天堂般的美景。西部追梦的艰难困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小说中的乔德一家人, 每个都写的鲜明跳跃。爷爷奶奶的固执, 爸爸的吃苦耐劳, 约翰伯父心中深深的罪恶感, 母亲的勤劳善良, 不倒的信念, 诺亚的天真, 汤姆的英雄气概和善良, 还有康尼的自私, 奥尔对家庭的贡献, 甚至于罗莎夏只关心肚里的孩子, 露西和温菲尔德调皮捣蛋却还识大局。这一家人被迫背井离乡, 途中经历了亲人的去世和走失, 终于来到加利福尼亚的时候, 现实的残酷让他们美好的梦想破灭。但他们并没丧失信念, 坚信一定会有办法。

二、博爱精神

凯西牧师是个非常典型的人物, 他是乔德一家西迁的旅途中博爱精神的象征, 他同乔德一家上路, 在路上的所见所闻, 让他寡断的男主角, 太谨慎的爱是注定要分手的。“像一支黄色玻璃杯放大了千万倍”的电影院, 月亮门镜子里的花, “浮在清而深的沉默的水上的孩子的话”, 都成了“上上中下下下莫欢喜总成空喜乐喜乐暗中摸索水月镜花空中楼阁”的预言。

随着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面世, 传奇的情节, 显赫的身世, 或明或晦的情色描写, 仿佛就是爱玲的全部。其实, 细腻的家庭生活描写, 丰富的心理世界刻画, 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通过对《多少恨》的解读, 我们不难发现, 其实在张爱玲的作品中, 有家, 有爱, 有生活。

动摇了自己的信仰, 愈来愈迷惑, 但他始终保持了一颗博爱之心, 为了救乔德而牺牲自己, 被警察带走, 出狱后由于带领大家进行罢工而被杀死。凯西牧师的逃亡之旅也是觉醒之旅, 他在看到人民的苦难后不断思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贫穷的发生, 可以说是理性的代表, 虽然最终他死了, 但他已经打开了一扇门, 为汤姆乔德, 为更多渴望自由, 渴望幸福生活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他一直坚信这些无家可归的人能通过爱找到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很多评论家将凯西阐释为家庭的一个精神导师。在故事的开头, 凯西暗示了他同基督教的分离, 并声称他开始寻找另一个精神信仰, 要为新的事业服务。

凯西博爱的思想激励着乔德一家在几乎绝望的情景下坚强地活着, 开始将他们的爱奉献给移民们。在凯西博爱精神的影响下, 汤姆也从关心自己的家庭转变成为移民们幸福生活奋斗的一个英雄。汤姆乔德, 这个稳重而极富正义感的男人杀过两次人, 但两次杀人的目的却完全不同, 第一次只是一种酒后的冲动, 这也是他不愿提及的原因, 而第二次是为了凯西牧师, 在凯西被杀后, 他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杀死了那个凶手, 这次他认为自己做的对, 当汤姆看到凯西为了人们的利益而牺牲时, 汤姆毅然离开他的家庭, 开始为穷苦人们的生活而奋斗。最终他也走上了凯西牧师的, 带领农民反抗的道路。他是凯西播下的火种, 燎原的火种, 凯西向他讲的那段所谓”传道书“上的话, 就是他的信条, 也是战斗的意义。表面上, 这次西迁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 当这次旅程使这些移民们失望时, 它变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寻求。

乔德的妈妈可算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 她善良、宽容、乐观, 外柔内刚且乐于助人, 如果没有她的维系, 那么乔德一家大概早就分散了, 她最基本的信条就是“我们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 这也是她力量的源泉, 她认为只要大家都团结在一起, 互相关爱, 就没有理由不过上好日子, 但她的思想有些局限的地方是:认可凯西与乔德做的事, 也怜悯穷人, 乐于互相帮助, 但她没有他们那么强烈的反抗精神, 她只要一家人都过的好好地, 都平安即是最大的满足, 认识不到导致他们贫穷的根源是什么。但最后她放乔德走, 以及要女儿罗夏莎去为那个濒死的人喂奶, 又使她的形象无比的光辉起来, 那熠熠的光彩, 犹如圣母降临。乔德一家与凯西牧师, 是千千万万个流亡家庭的代表, 他们平凡却乐观, 也并未放弃生活的勇气, 正如约翰·斯坦贝克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感言:“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 勇敢无畏的精神, 宽恕和仁爱之心。”这正是他所要歌颂的, 他相信无论多大的困难, 多么艰难的生存条件, 人类都将战而胜之, 这也是他在本书中不断传递出来的信息, 多么温暖人心的力量。

乔德一家虽然在寻求美国梦中失败了, 但他们在精神上胜利了。他们超越了美国梦, 学会了为整个人类而奋斗。斯坦贝克在这部小说中洞察了美国之梦与现实的矛盾, 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然而在这部小说中, 他仍然赞美了人们坚强的意志和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 章玉东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5。

[2]曾令富.试析《愤怒的葡萄》的思想内涵[J].外国文学评论, 1998, (3) .

edition, New York, 1958.

参考文献

[1]侯平.张爱玲“触电”电影——从电影《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看张爱玲的编剧特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07) .

[2]罗昌智.唯一的张爱玲——以张爱玲散文的“世俗”为话题[J]名作欣赏, 2006, (22) .

[3]王宏图.浮世的悲哀: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哲学[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5) .

[4]陈晖.张爱玲作品中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3) .

篇4:小说《尘埃落定》的寓言性浅析

关键词:《尘埃落定》;寓言性;分析

寓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能够用故事来表达出深刻的哲理,有着鲜明的讽刺性与哲理性,由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尘埃落定》就有着寓言化的文化意蕴,这部作品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创新性获得了第五届矛盾文学奖。

1.以反讽式的叙述策略为手段

《尘埃落定》中充当叙事的主角“我”,不是一正常人而是一个傻子。傻子有他特有话语体系,表达的方式,言谈之间带着随意性、没有规则性等特点,这对中国小说业已定性的严谨性、规律性、标准性、一本正经的官方话语体系毫无疑问是一种挑战。所以在《尘埃落定》中就出现一种不同于原始的表达方法:第一其时代背景不明确,通常“史诗”都有最基础的时代标签,但是《尘埃落定》刻意淡化历史背景,读者只能够根据傻子的一些片段中进行研究。第二傻子对他所处的时代状况并不关注,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目光和理解来体会那个时代,小说描写与小说描写的时代是截然不同的,就是由于这种远离历史、观望历史的角度,让小说展现出一种远离于“主流思想”以外的“个人姿态”。对所有历史事件都是用“傻子”的眼光进行评判,这样就可以防止陷入俗套和偏见之中,这就使得这部小说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历史。“傻子”视角的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增加描述的可信度。傻子对世界的认知由于没有文化造成的偏见,比一般聪明人更能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目,再加上傻子的说话一直都是率直而又淳朴,可以无所忌惮地说出所认知的真相。小说中的所发生的事物本身是非现实的,但是通过意象所反映数来的理念却是真实的。从某些方面来看,《尘埃落定》特别详细的刻画了许多意象,每一种意象都是反映着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不没有相关量的精确性,在所有状况下都不单单代表某一种思想,而是指许多相互交融的思想,虽然意象是虚幻的,朦胧的,象征性的,但是其具有多重意义指向。

2.以人性寓意的传达为目的

《尘埃落定》里所描绘的困境是人类都具有的弱点,而不单单属于没落的土司社会。土司制度是落后的奴隶社会的制度,世袭制度的继承使野蛮的土地上构成了等级清晰的集团,形成逼迫人向下而不是向上的制度,这个制度土司制定的,血肉高贵的人是制作这种制度的艺术家。所以,权力是与生俱来的理念在土司的管辖的社会上理所当然地构建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骨架。再这样的社会关系下,权力使人的生命活动及活动的产物变成了来制约自己的力量,相反的反对或支配、管理人自身,包括人的本质及各种性质发生的变化,精神文化方面宗教信仰的存在和价值理念、心理状况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变化。马克思说过,私有制的出现导致的不公平社会分工的固定化,由此致使的劳动异化,导致人向不完整的方向发展。权力使人性改变,权力使人由亲近变得疏远,权力使人由爱变恨,体现了人性共同存在的弱点。在土司的权力范围之中,对权力的渴望贯穿小说。麦其家族以外的争夺中,麦其土司等到了汉地的“贵客”,一个整天沉醉于美食和姑娘们的美色中的国民政府官员,这个贵客带来先进的军事武器增加了麦其土司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麦其家的“运气”和“灾祸”的结合体罂粟。在机关枪和新式军队的双重震慑下,麦其土司与汪波土司的开启了战争,没有任何悬念,战火烧到了敌人的内脏,夺回了失去的土地,叛变的人的头颅也被割了下来,并且得到汪波土司双倍的赔偿。但是另一方面,罂粟花开满了麦其家,麦其土司的占有欲越加严重。无辜的查查头人不仅仅丧失了美丽的央宗,而且倒在了自己的管家多吉次仁的枪口之下。而且二太太心中的嫉妒使其丧失了理智,使其点燃了仇恨的火焰,忠诚的多吉次仁为此丢掉了性命…..权力对人的生命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对掌权者和无权者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构成了影响,表达了赤裸裸的人性。

结束语:

整部小说对蛮荒的土司社会进行了大肆的嘲讽和完全的不认同,思考的不单单是尘埃落定的宿命,而是荒谬的土司文化一定会消失,表达的不单单是“血性的英雄”、“蛮野的时代”的完结,更是在一种姿态到另一种姿态的阶段,社会总显得卑劣恶俗;从一种文明发展到另一种文明,人心阴暗而浑浊。真正给读者带来思想的震撼和拥有一定含义的寓言。作者根据反讽式的表达策略为手段,以人性寓意的表达为目的,毫无疑问使得《尘埃落定》成为一部寓言小说。

参考文献:

[1]周丽佳.多维度的“我”——对《尘埃落定》“傻子”形象的叙事学解读[J].学理论.2009(02)

[2]梁洪润.浅析《尘埃落定》中“傻子”的人物形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3]邓金洲.在历史中拷问人性——阿来《尘埃落定》试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篇5:尘埃落定小说读书笔记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从一位傻子的角度来写藏族部落的兴衰,显得冷眼旁观,众醉我独醒的滋味。这个土司和太太生出的“傻”儿子,虽然在生活上显得傻呆呆,却在某些事情上有神奇的预见和灵xing。他曾经做过许多聪明人也办不到的事情:他识得翁波意西的智慧,明白他精神的力量是普通人无法比的;他在边界里散粮食给其他土司的人民,获得大家的推崇;他可以开始在边界建立集市贸易,获得数不清的的财富;他还获得了茸贡土司的女儿——一位最美丽的女人塔娜的爱和婚配。在阅读中,我发现,这个“傻”少爷似乎有一双天眼,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世界,看不到的将来,看不到的本质。所以,由他来给我讲述故事,我们读者倒是有与众不同的角度和收获。

书中有个人物是老土司,他曾经是能干智慧的,但是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知道他自以为是,自封为王,肆意妄为,富甲一方,霸权当地,像“皇帝”所以,时代变迁,民族变化,他肯定会成为一个失败者。也是历史的车轮碾过,旧社会旧制度必然变化和摧毁的。

本书的语言文字精彩出色,比喻拟人非常多,新颖又具有感qingse彩,如:“罂粟果实的味道四处弥漫,整个大地都像醉了一般。”“浓稠的白色,一点一滴,从一枚枚罂粟果子中渗出,汇聚,震颤,坠落。罂粟挤出它白色的乳浆,就像大地在哭泣。“门像个吃了惊的妇人一样“呀”一声””。生动地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描写,贴切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篇6:小说《活着》读书笔记感触

我想先简述一下这个故事,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感受一下福贵的充满苦难的一生。

富贵是地主儿子出身,父亲和他一样是个败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亩地,在福贵父亲手里一折腾就变成了一百亩,到了福贵手里因为赌博债台高筑,这剩下的一百多亩地也给霍霍完了。在还清债务之后,福贵父亲去世了,剩下福贵和母亲,妻子家珍和肚子里怀的儿子有庆,以及六七岁的女儿凤霞,一家人从砖瓦房搬进了茅草房,福贵开始了下地干活的农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贵去城里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给国军充壮丁,幸运的是历经战火幸存不死。回到家已是两年之后,母亲早死了,有庆也已经会走路了,凤霞因为发高烧变成了聋哑人。一家人心酸团聚之后,生活继续对着一家人进行着无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话却是“你回来之后一切就都好过了”。

后来有庆慢慢长大上学,一家人为了让有庆上学差点将凤霞送人。日子是越过越紧巴,公社倒闭,上交给公社的粮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灾年粮食歉收,方圆几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实善良的凤霞会因为被人抢走刚从地里挖出的一小块地瓜而和人打起来,家珍会因为被队长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泪,然而福贵的磨难不止于此。县长夫人难产需要输血,有庆的血型匹配,结果被无良医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贵痛苦的是新县长是他被抓当壮丁时认识且关系要好的春生。

此后,福贵的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凤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结果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刚从有庆的死中缓过来的家珍紧接着去了。凤霞的丈夫二喜和凤霞生了个孩子苦根,孩子三岁时,二喜在工地干活发生意外而死,此时就剩下富贵和苦根爷孙俩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岁的时候发高烧,福贵赶着收棉花,给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结果孩子吃豆子撑死了。前后几十年,身边的人相继离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福贵悲伤,但是依然顽强的活着,后来他从宰牛的手中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继续着生活。

我想福贵的苦难应该到此为止了吧,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

看完这部小说,心里很感概,看书的时候常常会为福贵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感叹着自己的人生幸运。但是幸与不幸也是相对的,福贵能从一碗稀米汤中喝出幸福与满足,这对于我来说却很难。从旁观者的角度,我有时候认为福贵是幸运的,经历了破产,灾荒和亲人的离去,他依然顽强的活着,有时候又认为福贵是不幸的,命运只惩罚他一个人活着遭受着这一切的苦难。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和钦佩就是家珍和凤霞了。家珍本是个女学生,米行老板的女儿,就因为被当时还是地主少爷的福贵看上了,就嫁给了福贵,用富贵的话说是嫁给富贵后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劳任怨,伺候福贵,操持家务,这种心态值得令人钦佩。还有凤霞,尽管变成了聋哑人,可是始终保持着对这个家的付出和爱护,保持着自己老实和善良,没嫁人前下地干活挣工分,操持家务,嫁人后帮助邻里扫大街,织毛衣,获得了邻居们的称赞。我想有这两个女人在福贵的生命中出现,也是福贵的一种幸运。

篇7:小说《小公主》读书笔记感触

小公主莎拉是驻守印度的英国军官(上尉)的女儿。由于家境富裕,莎拉在的关爱下,从小过着极优越的。七岁那年,莎拉被父亲送往一所上流女子学院住读。善良的`莎拉愚笨的娥梅加婕建立……

莎拉真可怜呀!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公主,跌落,成了任人驱使的小女佣。那是因为,她的父亲去世了(与世长辞),她的家,破产了。现在,她虽然不再那么富裕,不是小公主了,但她的内心是公主的典范,行动更是像公主,没有把她那高贵的身份掩盖,因为,莎拉就是天使,乐观的天使,坚强的天使……如果富有就是公主,那么当公主也太容易了吧!

上一篇:写作老师下一篇:治保会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