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教学

2024-05-14

活动式教学(精选8篇)

篇1:活动式教学

跟进式教学活动随想

我有幸参与了济南市跟进式下乡教学活动,并与济南市教研员面对面交流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我担任的教学课题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选择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稍复杂的方程》。由于多年不教数学,听说让我上公开课,一下蒙在那儿,不知所云。幸好范校长和朱主任一再给我鼓励,才下定决心去试试。

由于这节课的例题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也是本单元学习难点。过去,解方程教学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时分开进行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现代恢复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用一课时来完成。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内容不好把握,我的心里没底。第一次试讲是按部就班的按老套路老教法讲的,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较差,我的信心也一落千丈。又是范校长和朱主任不厌其烦的给我讲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教学改革的动向,教学的新理念,使我的信心又鼓动起来。

在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同仁的帮助下,我的课也越来越完善。但当我听完市教研员那精彩的课,非常惭愧,虽然我反复看教学资料,但只是围绕课本内的内容,并没有去想书以外的知识,更谈不上教学技巧。而孙老师在教学中却能摈弃课本,用自己的方法去教学。从而使我的想法活跃起来,对呀,为什么在教学中不可以打破常有的教学思路,抛开常人的想法,拥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

篇2:活动式教学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努力做到从知识的权威到知识的组织者的转变,从“教书先生”到“灵魂工程师”的转变。设计一个以“读、说、写、做”为基本框架的活动式教学过程,以替代以往“复习提问、新课讲授、练习模仿、小结作业”形式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平台,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取信息,激活气氛,整合教学内容,发展探索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全面启动了,带动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带动了教学手段、技术的更新。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意味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了自主求知、自主发展的特点的主动学习者。作为数学教师,我应充分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们共同参与下,在平等的对话中,完成整个“活动式”的教学过程,努力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我们应努力做到从知识的权威者到知识的组织者的转变,从“教书先生”到“灵魂工程师”的转变。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激活学生自主求知的热情和能力,组织一个以“读、说、写、做”为基本框架的活动式教学过程。

一、读——提取数学信息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波利亚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应重视这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知识。因此,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表达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即怎样读懂数学问题,甚至把非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1、重视数学语言的学习

伽利略说:“宇宙是一直对我们的目光开放的,但是我们如果不首先学懂它的语言,并学会解释用来书写它的那些符号,就不能了解它,而它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载体,也是表达数学的媒体,数学语言主要有三种,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语言各有魅力,教材的知识结构线索、推理过程关键环节的文字说明,重点概念和性质定理及运用条件,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一般用文字语言描述,它生动、明确,让人容易理解、记忆。而一些公式,几何教学中的论证过程往往借助符号语言表述,它简练、深刻,使用方便。一些示意图、表格及解题中思想分析图等,则用图形语言表述,它简洁明了,形态优美,作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联络和补充,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将为读懂数学创造条件。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加强数学语言的互译训练,以促使数学语言的发展。如在学加法交换律时,我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班上课时,通过(-2)+(-3),(-3)+(-2),17+(-5),(-5)+17等计算,先鼓励学生寻找规律,并用文字语言组织说明,再抽象成符合语言,即用字母公式表示,然后练习巩固。在另一个班上课时,直接出示公式,学生记忆并练习,练习的错误明显增加。事实证明数学语言的互译训练激发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敏性,对数学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读数学的情境

在平时教学中设置一些读数学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传达的意义,有利于学生读能力的提高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我选用了一个故事形式的题目:从前有一个穷人走在路上,当他走过一座桥时,碰到一个魔鬼,魔鬼说:“你有钱吗?”穷人回答:“我没钱,我口袋只有几个铜板。”魔鬼说:“我让你每过一次桥,口袋里的钱就增加一倍,但是每次一过桥你必须给我24个铜板。”于是穷人从桥上走过去,果然口袋里的钱增加了一倍,于是给了魔鬼24个铜板。又从桥上走回来,钱又增加了一倍,但是这次穷人的口袋只有24个铜板,于是穷人的钱全部被魔鬼拿去了。我先问学生:“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读取什么数学信息?”学生很感兴趣,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穷人的钱成倍的增加,假设原来是x个铜板,过一次桥变为2x”,“穷人的钱越来越少,每过一次桥减少24个铜板”„ 我再问:“穷人原来有多少钱?”于是列方程变成水到渠成的事。学生们读懂了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把数学化了的问题进一步符号化,巩固了学生读数学的能力。

3、读数学延伸到课外

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将读数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外推荐学生看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组织一些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数学问题具体的提出、解决和应用,提高阅读水平,增加对数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基础,同时也拓展了数学课堂的容量。

二、说——激活课堂气氛

说数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叙述自己参与知识探索活动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探索发现的数学结论,发表自己各种不同的解题见解,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畅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我国传统教学中,师生等级观念较重,所谓“尊师重道”,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虽然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影响了教学的良好效果,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通过提问、讨论、陈述等形式说数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气氛。

1、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和想法,对学生的一些创新思路,一些虽不完整但却富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即使是浅显的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对待。记得在学有理数的加法时,一个学生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1+1为什么不等于1?这个学生数学成绩较差,平时也很调皮,他提问时有点恶作剧的性质。问题一问出,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我当时很气愤,但是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给学生们讲了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我说:“你的问题问得很好,爱迪生小时侯也问过老师同样的问题,他的理由是两根蜡烛可以熔为一根。老师相信你长大后也会很有出息。”经过这件事,这位同学上数学课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进,慢慢地开始也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了。每节课我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提问,在提问中,掌握知识,发现知识,发展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有些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在学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在3点和4点之间,钟面上分针和时针在什么时候重合?有学生就问:“能否跟在圆形跑道上跑步的追赶问题一样考虑?”学生能将时钟问题与追赶问题联系起来,说明提问对知识的内化起了促进作用。提问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的前奏,我们在教学中应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得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2、讨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学生能发现、解决的问题,我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寻找一定的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主要是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议题,教师参与其中,这种讨论较适合思考余地较大的议题,有利于培养胆子较小的学生的积极性。小组讨论是指教师设计一定的议题,分小组讨论,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教师巡视,各小组记录讨论过程并在班内交流,这种讨论能发挥每位同学的能动性,在各个小组中产生竞争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们从安静地坐着听我“讲”,到自己轻声地自己“讲”,到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敢于争论。我看到了学生们丰富的思维活动力量。

3、陈述

新课程的教材为了降低难度,突出重点,有些概念没有明确指出,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自己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于教材没有定义的几何体,让学生自己命名,并肯定他们的“非数学化语言”,学生们很有成就感。我还经常在一节课快结束时,鼓励学生陈述自己一堂课中的收获和疑惑,学生说得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是比老师格式化的“课堂小结”效果明显好,并且唤起了学生说数学的积极性。

三、写——整合教学内容

我国中学生对于数学技能的掌握在熟练、“自动化”方面基本达到要求,但由于缺乏自身的感悟与思考,故在理解程度、概括水平上有所欠缺。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写数学,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写数学不仅指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规范的书写,也指写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成果。

1、书面练习

在以往教学中,总是教师先讲解例题,学生模仿练习,表面上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但这样也容易使学生在解题时不肯动脑筋,思维定势,久而久之,数学思维疆化,很难突破常规。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我在出示例题之后,只是略作点拨,或者让学生讨论,而后就请学生板演或书面练习,然后一起寻找书写方面或技巧方面的问题,并及时指出、纠正。这样的练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们思维非常开阔,一道题有时会找到多种解题方法。比如在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时,有的同学用了估算的办法,有的同学利用计算器求近似值再比较,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作差法,有的同学提出了作商法,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书写渐渐规范了,并且提高了数学分析能力。

2、记录

在数学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记录一些学数学的心得体会、疑惑、研究成果。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有同学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结果,然后在班内交流。在一节课结束时,要求他们再记录下本节课的得与失。在一章结束时,和学生一起写教学的体会,并在班内交流,学生们提出的一些有创意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好的方法,我鼓励他们及时记录,整理成小论文。有时还要求他们完成实验,记录下一些真实感受、实验收获等。

通过写数学,人类经验与个人经验融合,情感与理性直接对话,从而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

四、做——发展动手能力

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数学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多提供学生做数学的机会。做数学不仅指单纯的数学题目的练习,主要是指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发现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知识。如在学《截一个几何体》之前,我让学生们准备马铃薯、萝卜、泥土等做成的几何体模型,课堂上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切割实验,纷纷找到了答案。我在旁边及时巩固每一个知识点,使学生们在切泥土的过程也学到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在学《字母表示数》这一节课中的“a能表示什么”时,我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体会为什么要学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动手实践获得了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初步形成了符号感。做数学为数学的重点由“数”转向“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在教学中,由学生动手“做数学”代替教师个人“表演”,让学生在“做”中动脑筋、动手,合作交流,这正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追求。

在新课程教学中,数学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师也不再是权威的支配者,而应从每一节的基本内容的设计着手,改变以往“复习提问、新课讲授、练习模仿、小结作业”的课堂形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平台,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例谈“活动式”作文教学

但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最惧怕写作文,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痛苦,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满篇,所写的作文内容大多缺乏生活,枯燥乏味,面目可憎。而这与我的作文教学形式有关。我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事先根据训练要求,选择一两个或两三个作文题目,让学生选一个当堂写作,写完后再收上来进行批改,一般讲评都到一周之后了。学生写作文时,大多愁眉苦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而我改作文,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写作兴趣也不浓厚。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获得启发,将“活动”纳入作文教学中。

“活动式”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活动氛围和活动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既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又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进入可持续发展的佳境。

初一是学生初中学习的起始阶段,作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写作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而在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中,人物描写、场景描写是训练的核心所在。比如,进行人物肖像描写的片段训练,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自己身边司空见惯、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辛勤的清洁工、正在指挥交通的交警、校园里晨读的学生、公园里正在跳舞的老太太、玩悠悠球的老大爷等,然后把他们拍摄下来。作文课上,我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然后进行描写人物的作文片断训练,并在班内展示交流。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活动”,既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怎么写的问题,一举两得,轻松快乐。

不仅片段训练可以采用“活动式”教学形式,整篇作文写作也可以采用“活动式”教学形式。

比如培养学生写作写景状物的文章,观察、描写景物的能力是关键。事先师生在学习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共同归纳观察的方法。然后,我以“春”为话题,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采用各种方式观察、记录春,为写作积累素材。一周后写作训练时,学生所带的素材,有的是一组展现春天特点的照片,有的是体现春天足迹的视频,有的是观察日记。有了这些鲜活的素材,再加上教师恰当的写法指导,还怕写不出好作文?

再如,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话题进行写作,在写作之前,我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自己商议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要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校园,针对生活中的大语文进行探讨、研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有疑惑及时和教师联系,老师根据学生具体的疑惑或问题进行提示或引导。自由完成任务的时间为一周。一周后,各小组选择自己认为最恰当的方式来展示活动成果。在活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有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社会上的各类人如大学教师、大学生、中学生、商人等进行采访;有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误用成语、词语的现象进行搜集整理;有小组搜集商铺名并进行分类;有小组收集对联并进行分类整理;有小组搜集广告语并赏析其表达效果;有小组对电视、电影中的词语误用进行整理辨析;有小组写宣传稿,宣传要规范、正确地使用汉字、词语,呼吁人们勿滥用汉字、词语……经过“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活动后,让学生再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话题进行写作,学生不仅有内容可写,而且强化了规范使用汉字、词语的意识,还培养了合作意识、交际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作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可以采用“活动式”教学形式,写作议论文也可以采用“活动式”教学形式。

初三学写议论文,大多学生最大的苦恼就是缺乏材料,缺少论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领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充分了解社会上的热点、焦点事件,用心去感受周围的变化,广泛积累素材。每周师生共同选定一个话题,学生围绕话题搜集资料,要求每天搜集1~2则材料,可以是成语俗语、名言警句、诗词名句、古今中外作品中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积累丰富了,学生写作议论文就得心应手,写出来的议论文其论证必然充分有力,富有说服力,而且更贴近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吸引了人们阅读的兴趣。

作文评改也可以采用“活动式”。学生写完作文,立即以小组为单位立即进行批改。教师针对所训练的题材、体裁等,明确给出评价标准,并要求每组推介出具有某方面亮点的作文,师生共同鉴赏、评价。而且,反馈及时,学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也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被认同感,极大地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篇4: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

一、创设生动丰富的数学情景,让学生愉悦地感悟数学

在教学中应尽量将教学内容渗透在学生熟悉的情景里,使学习内容贴近于真实生活,形式生动活泼,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能满足好奇心的活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亲身感悟和理解。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的数学含义,我用电脑制作了一幅动画:一个男孩在俏皮地跳舞。我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让学生站起来模仿男孩的动作跳舞,结果全班同学都做到了。我问:“你们怎么这么厉害呀,都学会了。”学生齐说:“这太简单了,不就是两个动作吗?只不过这两个动作在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罢了。”我又问:“像这样的循环现象,你们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一周规定为七天,每一周都是按“一二三四五六七”的顺序反复出现的,这个规定是一种循环现象。

生:钟面上有12个数字,时针由1时—2时—3时—4时—5时—6时—7时—8时—9时—10时—11时—12时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的。这也是一种循环现象。

生:我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从前,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和尚。

从前,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和尚。从前,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和尚。……

学生故意不停地说下去。这也是循环。

看到水到渠成,我接着出示了如下几道题:

(1)36÷4 =

(2)5.34÷1.5=

(3)1.332÷4=

(4)1÷3=

(5)58.6÷11=

让学生自己动笔算一算。我问:“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真奇怪,数学中也有循环现象。

生:……

“循环”的含义就在这种生动、轻松、丰富的情景中感悟和理解到了。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先从个别情景感知的基础上,又从生活中常见的循环现象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完成感知的提升,再通过对算式的计算,抽象出“循环小数”的意义。这样由感知——探究——抽象逐步地完成了对“循环小数”这个概念的认识。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过程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听例题讲解、看示范表演、做巩固练习,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模拟、推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一个数学规律是如何发现的,以及结论和规律又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概念、公式的来龙去脉、内涵和特征,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从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主探索中掌握知识。有效的操作活动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再创造”。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活动,结果学生发现了如下的剪拼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能,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了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三、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体验

不同的个体对于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能力和体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去说想说的话,让学生表达自己在观察、操作、实验、猜想、模拟、推断等活动过程中的不同感受;去用自己想用的方法,去感受内心的情感,去凸现个性的潜能,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在进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发现了好几种方法,我都让他们一一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体验。虽然有个别的剪拼方法并不好,但教师此时关注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性表现。

篇5:苏州园林活动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把握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精美语言;同时加强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把握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精美语言;同时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水平。

4.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与习惯的习得与养成,如圈画、点评、比较阅读等方法;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

【教学重点】 目标1、2、3。【教学难点】 目标2、3。【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让学生自行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完成下列任务(可一组多选):

1.“走近叶圣陶”: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制作成PPT准备课堂上演示,播放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大家大致了解作者作为文学家、教育家的历史地位、思想价值与人格魅力,增加一定的文化积淀。

2.“苏州园林面面观”:搜集、整理苏州园林的有关资料,文字、图片、视频均可,尤其欢迎游览过苏州园林的学生将自己或家人亲自拍摄的风景照、纪念照贡献出来与大家共享,并制作成PPT准备在课上展示,播放时间也在一分钟左右。

3.“美文美读”:为朗读课文寻找合适的配乐,并作好朗读准备。

二、课上活动 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近作者增加积累

请“走近叶圣陶”小组播放有关作者的PPT图文资料。本文虽是当作说明文来教,但此版教材里叶圣陶选文仅此一篇,应就此机会让学生增进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要及时点评、强调其中有价值的信息。

活动二:观赏风景表达感受

请“苏州园林面面观”小组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PPT风景图片资料,然后请大家说说“观后感”。若有学生游览过苏州园林,可请其结合亲身感受来谈。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主观感受(“美”感为主),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与课文学习紧密相关的亮点,及时点拨、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活动三: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1.紧接上一活动环节,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一段、用其中哪一句话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特色?看谁的“火眼金睛”特别厉害,发现得又快又准。

教师要激发、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快速找出全文中心句,即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教师及时点拨。如: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如果提炼这一句的中心词,你们认为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完美的图画、图画、完美,均可。)如果用一个字表达呢?(——美。)这种美用作者的话说是一种什么美?(——图画美、“如在画图中”的美。)

活动四:读文填表理清顺序 1.苏州园林这种“如在画图中”的美是怎样创造表现出来的呢?看看作者在总说之后是怎样分项说明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从第3到第9段中每一段的中心句;若无中心句的用简要文字概括之。2.请以小组为单位,将下列各段中心句或中心意思讨论填入以下表格(投影),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各组完成后派代表投影展示表格,并作简要说明。

此环节更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因素。教师要及时评价、相机点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以及段落或语句之间或并列、或主次、或因果等逻辑关系,并进行适当的方法技能指导,同时强化语言与思维训练。

第二课时

活动五:修饰标题述说理由 请学生回顾本文内容,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修饰语,即用“ 的苏州园林”为题,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苏州园林,并结合课文陈述理由。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即时点评,目的是考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同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对课文词句能学以致用、表述出色者应及时予以表扬。如采用课文中选用的修饰语:“如在画图中”、“充满画意”、“别具匠心”、“自出心裁”、富有“自然之趣”、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入画”、“使游览者感到无限欢悦”、“着眼在画意”等等。

活动六:抢答词语积累语汇

1.请学生合上课本,根据课件逐一所示的词语释义内容,快速抢答出该词,要求所说词语均出自课文《苏州园林》。

2.说出另一个与该词意思类似的词语(不求答案统一,相关即可)。如: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自出心裁——别出心裁)

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胸中有丘壑——胸有成竹)

指随声附和,文中指不该相同而相同。(雷同——相同、亦步亦趋、因袭)

活动七:争做导游巧作解说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先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假如你是一名苏州园林导游,我们在座的乃是慕名而来游览苏州园林的游客,大家请你把最能表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一个方面作个介绍,你想对游客说些什么呢?请选取课文的某一段或段中某部分内容,改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请大家都来过把“导游瘾”吧!鼓励学生大胆创设、表达,尤其肯定其中有创意的回答。教师特需“慧眼”与“聪耳”去感受、发现“导游”中既立足文本、又富有个性风采的精彩解说。

活动八:美文美读 对话赏析

1.还未到苏州实地游览,苏州园林就让我们感到如此美不胜收,除了感谢刚才各位“导游”妙语解说之外,当然更要感谢叶圣陶这位大家为我们写就的这篇美文。下面请“美文美读”小组为我们进行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用心听读课文,认真品味语言的妙处所在,并随手圈画出感觉特别精妙之处。

2.读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处来,并说说欣赏的理由,师生对话、赏析。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语体风格等方面来赏析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而又生动等特点。

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生成性为主的教学环节,要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个性化特点,重点处或疑难、障碍处,教师须巧作点拨。最后可小结: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典范说明之作,将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与准确、严密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

活动九:拓展阅读强化内功

快速阅读《美丽的苏州园林》(上海S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教材P49),完成以下思考题并填表(投影表格): 1.这也是一篇写苏州园林的说明文,它写了哪几处地方?各处的特色又是什么?完成下表(有几处写几处):

2.本文跟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相比,在说明的内容和顺序方面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三、课后活动

以下活动可选其一,也可均选;以小组分工合作形式完成或个人独立完成均可。

活动一:“我为课文配插图”

通过互联网查找、收集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给课文第3-9段文字分别配上合适的插图,使之成为一篇图文并茂的“新版《苏州园林》”,并将它制作成网页发表在校园网上。

活动二:“寻访上海的园林”

通过互联网以及实地游访,查找、收集与上海有关的园林资料,制作成PPT在校园网发表;鼓励部分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模仿《苏州园林》写一篇《上海园林》,发表在校园网以及学校周报上。

【点评】

这是一个新颖、充实、完善而富有创意的“活动式”教学设计,有诸多方面可以借鉴。

语文“活动式”教学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方式,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操作平台,实施语文的全程教学;强调教学“活动场”的培育,使教学空间、语境空间、心理空间三者合一和谐开放互为作用,形成良好的“活动场”效应,即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与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创造性地并可持续地发展。本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活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即围绕着《苏州园林》这篇经典课文,在充分研究其活动资源、学生的活动心性以及媒体所具有的辅助度量的基础上,考虑多种活动类型、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的设计。例如词语积累等陈述性知识类的,采用可调动学生兴趣的如抢答的形式,课文理解、朗读、语言赏析等程序性知识类的,则主要采用分步研读、配乐朗诵、角色转换、表格辅助等多种活动形式。对于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活动板块,每一板块由若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与活动环节构成。如“课中”板块第二课时分为“修饰标题述说理由”、“抢答词语积累语汇”、“美文美读 对话赏析”、“争做导游巧作解说”几项活动,其中“美文美读 对话赏析”活动又包括配乐朗诵、语言赏析两个环节,而每一活动、每一环节尽量践行“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思想,活动内容围绕“动”字做文章,坚持“活”的方针,力求活动的参与程度高、思维程度深、探究空间大、创意机会多、实践收益广。

篇6:活动式教学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尤其在乏味的数学教学中。我想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变成一种体验式活动,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放手,不至于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避开机械模仿和重复练习的枯燥,激起探索、创新、攻克难题的激情。

关键词:创新精神; 体验式活动; 情景教学; 趣味性; 独特美

数学,在大部分学生的心中,变成了“枯燥、单调、乏味”的代名词,使同学们谈“数(学)”色变。我想,这都是因为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导致后果,也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都经历过和思考过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摆脱这种困境,去迎接一片新天地呢?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把教学变成一种体验式活动。现在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情境教学,把数学教学变成体验式活动的前提条件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数学教学的体验式活动中,兴趣是良好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才能达到“体验”的目的。

示例1:人们都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么,我在讲授圆一章时,充分利用了问题的价值。首先,我精选了一些三解形、球、圆锥、圆形及轮胎的模型,这会让学生很形象,很直观地感受物体的差异,然后提问:

1.这些物体当中哪些是圆? 2.圆与其他物体如何区别?

3.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形,而不做成其它形状? 4.从圆的直观感觉上,我们如何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

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跃跃欲试,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儿独特美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和独特美。但这些都要让学生自己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对数学美的真实感受,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我在讲旋转与对称一节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图片或图案,然后在同学面前大胆展示。这样既感受到所做图形的对称美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这都是体验式活动带来的理想效果。

在教学中中我还充分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奇、引人入胜、富有智趣价值的数学游戏。例如:在讲授“图形的认识”时,课后我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圆和正方形三种图形,自己组成完美图案,看谁组的又多又漂亮?并帮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利到数学活动中来,优化数学过程。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在外面打工,所以他们大部分都有自由支配一定数额资金的权力,我正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介绍储蓄、保险、股票、债券等知识。比如让他们自己到银行存款,了解定期、活期的利率等问题,又比如,大部分同学假期在家会做菜,在做菜时,为了解菜的咸淡程度,我们会怎样做?这用到了我们所学的什么数学知识等等,在这些体验式的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四、通过阅读、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有人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那么另一种体验式的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数学知识,了解其产生,发展和应用。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都有“数学与文化”内容,其中的“笛卡尔的故事”、“„对顶角相等,看不同的数学文化”、“中国古代魔方”、“从勾股定理到费马大定理”、“高次方程的根式解与阿贝宝、伽罗华”、“探索事物的奥秘——数学的威力”等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把握数学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都是体验式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五、重视学以致用——体验式活动的升华

体验是学生直接与带来的成功感受,是真切的、深刻的、是自立自愿的情感渗透和价值态度的自然融合与升华。那么要让学生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就是要“学以致用”。在讲授“数据的收集”一课时,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布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 我们班在开元旦晚会时想买一些大家都喜欢的水果,应买些什么水果,各买多少才合适呢?就这个具体问题与同学合作,讨论一下,做一个调查。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要求学生剪一个双“喜”字,然后提问:双“喜”字是否是对称图形?在剪时为什么要将纸对折?然后再把作品分组展示、评比。通过以上这些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展示机会,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达到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篇7:活动式教学

1、Warming Cup exercises 热身运动

活动设计T: Clap your hands once twice three times. Ss: (Do the motion.)

T: Let’s chant. OK? Ss : OK! Music, ready!

(CAI) Ss chant, acts, and clap, speak loudly:

活动思路:在很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教室里的气氛会变得压抑,沉闷,紧张,这样的氛围会影响到学生和老师情绪。因而教师刚开始的动作一定要夸张,要求学生和老师的声音一定要响亮,通过大声的说让紧张的心情得以轻松自由。

通过说、唱、跳的活动忘记有那么多众目睽睽的盯视,通过大幅度的动作尝试运动的好心情,通过唱游的方式完成数字单词(1---10)的复习巩固。

心理医生:

A、受到很多人关注的时候,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表演欲望增强,另一种是恐惧自己失败。

B、全方位的运动,全感官的参与使记忆更加顺畅。

2、GREETING and revision 教学常规

设计:T: Welcome to English garden .Class begins. Stand up ,please. Ss起立。

T: Good morning! Ss:Good morning ,Miss Wang.

T: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s?

Ss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n ask one by one.

思路:如果说设计中的第一步能够让气氛稍为缓和,使课堂向好的氛围发展,那么常规的课堂则是更进一步的让学生放松身心,感受到一个民主、自由、轻松、安全的空间。会话练习在全班的操练中完成,“欢迎到英语天地来”这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小主人的感觉,从被动听课的角色拉到主动探求的位置。

心理医生:A、人在紧张的情况下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沉默不语,还有一种是喋喋不休。

B、在主动的位置上,人会变得更为自信。

3、Presentation

活动设计:1.1,T:I’m hungry .I’d like something to eat! I remember I have some candies here.(T shows some candies.) Now Let’s count! (共有15粒)

Ss count together.

T: Oh, Here’s another one .This time ,How many?

Teach: sixteen. T: Bounce the ball 16 times.

How many candies can you see? I can see…

Ss read after T several times to be sure Ss grasp them.

(Use another words instead of “candies”, make sentences “How many …can you see?)

Ask and answer “ How many … can you see?”

(T shows the picture. CAI)

1.2、Teach :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With the cards, stick them on the BB, and do the motion after teach the each word, eg: Shake the body 17times. Play the Pingpong ball 18 times. Stamp the foot 19 times.)

1.3、T: Go go go ,Touch 16.

T: Walk ,Touch 18. Fly …, Touch 19.Ask four Ss do the motion.

1.4 Let’s do an exercise.(CAI)

Ask and answer: How many … can you see?

活动思路:通过学生都比较喜欢的糖果的数目由15增加到16来引出16 的教学。并归纳了14到16这些数字读音的.规律。而17,18,19 数字这部分的教学不安排复杂的步骤来引出,而是用了单词集中教学法。再次通过数糖果来渗透本节课的重点句型的教学。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替换单词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初步完成这五个数字的教学之后,我安排了“听后做”的小“律动”,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融合起来,完成动作。并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增加活动的竞争性和组员的集体荣誉感。在最后安排了一个“看、数、说”的同桌交流环节,让学生的眼、耳、口都动起来。

心理医生:1、对于有规律的事物人们总是容易记忆,而且不易遗忘。

2、集中识记的遗忘率较低。

4、Drills 操练

总体活动思路:按照常规,这些单词和这个句型的教学我们可以直接让学生读卡片和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数数、说说,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设计对不起这些天真活泼的学生。这样的操练都显得机械,久而久之会大大减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到的知识设计到孩子们乐意玩的活动中,是一件聪明的事情,各个活动的设计就是知识和娱乐的完美结合,是思维与动作的结合,富有节奏感。那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本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我把体育、常识、数学各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语言点的学习难度就下降了,而且兴趣和主动性增强。

活动1、小小预想家。

活动设计: 请一个同学射转盘上的数字,其他同学在他射之前猜他会射到哪个数字(1―20)。

心理医生:这个环节能使平时不敢发言举手的同学也大胆、放心、兴奋地踊跃参加,是一个增强信心,鼓励进取的一个好机会。

活动2、头脑风暴。(Up and down .)

活动设计:师或请一生写下一个数字让两位同学来猜,其他同学用“Up and down”来提示这两位同学他们离这个最终目标的远近。由于生生之间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故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

心理医生:学会劳逸结合,动中有静,静中取动。

活动3、小小估价员。

活动设计:在这一个活动环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猜价钱的的游戏,以角为单位来估计这些食品,而大部分的食物都是在15---20角之间的。而且这一块我收集了许多学生们爱吃的东西(如薯片、火腿肠、牛奶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思路:这个活动的创意是受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游戏的启发而来,难度比较低,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从以往的枯燥机械,或者单纯的趣味性中解脱出来,提醒学生我们的生活很精彩,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注意在这个环节要给速度慢的同学以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受重视的感觉。

心理医生:1、人们对于熟悉的领域,总能大侃特侃,信心大增。

2、生活就是知识。

5、课堂延伸

活动设计:T:Which number do you like?Choose one number you lik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1)、 把英语数字单词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构成一定的含义让学生猜成语。

(七上八下)

(2)、按规律填空。eleven ( ) thirteen ( )fifteen ( ) seventeen ( ) nineteen ( )

(2)

(3)、有关数字的脑筋急转弯。Four ― one = Five

活动思想: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的课堂知识得以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以特殊的方式训练单词的认读与个人的联想能力,特别是请学生自己选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这个时候英语也真正表现为一种语言。(当然,这一点在前面一个环节中也体现了。)英语不单单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而是扩大了它的范围,用于学习其他知识。这就大大丰富了英语学科的内容涵量。

6、 Goodbye

活动设计:T: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hank you. You are great. Now where is number 1? Number 1 to Number 10 stand in a line.Go back to the classroom.

活动思路:孩子上课也是有情绪的,教师上课开心气氛好,孩子的功劳占首位,如果没有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备得再好也是徒劳。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就犹如多给自己一些信心。最后离开教室采用了个别报数,十人一组,由组长喊口令的方式。这种形式结合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灵敏,也以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结束了本节课。

心理医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以身作则,给孩子作一个文明礼貌,体贴别人的好榜样。

课后小结:孩子反应很好,从他们的眼神、表情中看出他们这一堂课很开心,从他们的发言,作业情况看,数字单词基本掌握,句型都能运用。

心理医生:1、重复简单的工作,兴趣会消失,难度拔高的工作,激情难以产生。

2、Every dog has his lucky day. 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

篇8:语文“活动式”教学浅探

所谓“活动式”教学, 顾名思义“活动”就是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 那么究竟什么是“活动式”教学呢?“活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被动参与的认识活动或者实践活动, 也不是学生自发进行的活动。我们这里所讲的“活动式”教学是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 一种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语文“活动式”教学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学生主动积极参加的科学合理有序的主体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潜能为基本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的,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活动式”的内容为主要载体, 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和互补。

二、语文实施“活动式”教学的价值分析

1. 实施“活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活动式”教学通过一定的活动设计, 可以让学生完成多种尝试和多种体验, 可以让他们在竞争和合作中学习到多方面的知识。这种学习的过程和经历, 将对他们的学习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 通过“活动式”教学, 学生是主动积极地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从而可以使他们自己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促进自身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2. 实施“活动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活动式”教学中, 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同时学生可以独立地进行问题的思考, 并探讨解决的方案。这种让学生面临新的环境而独立解决问题的设计,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是“活动式”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3. 实施“活动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方法, 往往只注重通过教师的命令、要求, 或者规定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在现代教育形势下已没了优势。而通过“活动式”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在兴趣当中自身的价值观得到升华。可以说, “活动式”教学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理念, 恰恰是其能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

4.“活动式”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活动式”教学从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与探索能力等多个方面, 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活动式”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通过独特的活动和多样化的尝试, 达到自身素质的形成。可以说“活动式”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语文“活动式”教学的基本内容

1. 表演式

表演活动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将难以理解的语言文字通过活生生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晏子使楚》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分组, 进行角色分工, 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进行剧中人物的表演。通过这一活动, 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合作精神。

2. 辩论式

辩论是一种非常好的“活动式”教学形式, 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口才和快速反应能力, 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中, 可提问“骗子到底是该憎恨还是应该给予赞赏呢?”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进行辩论。在辩论当中, 学生的思想火花进行激烈的碰撞,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辩论当中, 教师应该对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辩题进行思考, 这是辩论式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3. 奖励式

奖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奖励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更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感受自己的价值, 增强他们的信心。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教师表扬、学生互相激励 (如鼓掌、击掌等) 等。

4. 演唱式

音乐是让学生用一种直感的方式, 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生动的感受。唱歌对活跃气氛、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都有好处。如在教学《阿里山》一课时, 为了能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引导学生即兴演唱。

语文“活动式”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广大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活动式”教学, 可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上一篇:艺术类百科知识竞赛题下一篇:常识判断专项习题150道(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