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品教案

2024-05-09

《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品教案(共8篇)

篇1:《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地震发生时的电影场面),有什么话要说?这是1976年在河北唐山发生的7.8级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像这样毁灭性的大地震,还有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在灾难中上演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6.6级地震中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请用响亮的声音再读一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

2、这场地震发生在(洛杉矶),大地剧烈(颤抖),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废墟),人们惊慌失措,一片(混乱),随处可见被震碎的(瓦砾),到处是火光冲天的(爆炸)。

洛杉矶颤抖废墟

混乱瓦砾爆炸

chàn(颤抖)砾(瓦砾)

zhàn(颤栗)烁(闪烁)

大家注意到了吗,颤抖的颤是多音字,颤栗是什么意思(就是极度寒冷或害怕时的打颤)。还有瓦砾的砾,是石字旁,要和闪烁的烁区分开。

3、谁能用这几个词语把地震中的场景再描述一下。

在这场大灾难中,人类是那么渺小,生命转瞬之间就灰飞烟灭了。可是,父亲与儿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板书:父子了不起)

(三)、重点品读

1、了不起的父亲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我认为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是“他挖了8小时------”读

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这句话中父亲的哪个动作感动了你? 父亲用什么挖,挖了多久,从中体会到没有工具,挖的艰苦,艰难,疲惫。

请带着体会再读一读。

是呀,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读好这个挖字,把挖字放在每个时间段的前面再读。师引:他挖了8小时,他挖了12小时------

生齐读:8,接着挖;12小时,还要挖;24,扔在挖;36小时,不停的挖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艰辛、劳累、疲倦......)

把各自的体会送进文字,你怎样读?(抽生读,说体会)缓慢、低沉(时间长)越来越弱(没力气)急促(救儿子心急)

时间一分一秒的在流逝,8小时过去了,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父亲? 12小时过去了,你------?24小时------?36------?

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坚持的父亲的形象,女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齐读。灰尘落在了他的身上,瓦砾割破了他的双手,父亲依然拼命地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就是因为他对孩子庄严的承诺。(不论------)父亲的承诺也饱含着对儿子浓浓的爱。(板书:爱)

事实上,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费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

当人们都来劝阻,让他离开时,激荡在他心中的依然是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

2、了不起的儿子

过渡:当他挖到38小时时,奇迹出现了——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生接读

经过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挖掘之后,听到了孩子的声音,他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激动、兴奋)

此刻,哪个标点符号最能表达你的心情,把各自的体会送进文字再读读。师引。

多艰难的灾后重逢啊,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最美的语言,最幸福的心情。

经历了生死的父亲用行动实践了对儿子的承诺,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儿子也同样的了不起,能从哪里看出来?

多么了不起的小小男子汉!仅仅7岁,在生死关头表现的如此沉着冷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勇敢?(课件)

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却充满着神奇的力量,正是这句话,让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的传奇故事!板画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中始终定格在我脑海中的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的人物(课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在废墟中跪寻女儿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

又是一位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带儿子回家。

但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生离死别的事,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地叮咛,就是风雨中为我们撑起的雨伞… …

父母的爱,就是——————

父母的爱,就是——————

父母的爱,就是——————

总结:是啊,每一位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颗深深的爱心,像阳光播散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像雨露滋润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四)、小练笔

让我们把这些微不足道,却饱含深情的爱珍藏在日记中。

五、教学反思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我认为自己的这节课的亮点有二。一是在检查字词时,用了描述地震的词语,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目的是让学生对地震的残酷有较深层次的体验。二是结尾,我用了汶川地震中的两个故事来定格父爱,并且引导学生从这种惊心动魄的爱引申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让体会的亲情。

篇2:《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品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

螺洋街道中心小学罗筠雯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读通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能在文中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交流。

课时重点:能在文中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能说说为什么感动。

教学准备:PPT课件以及录像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让学生谈谈课前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

2、播放有关地震的录像片。(看后说感受)

3、讨论:如果你处正处于其中,你会怎样呢?

4、小结: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大地震的情境,给人的感觉确实是惊心动魄。地震中也会发生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一次大地震中的一对父子身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5、读题,质疑: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教师巡视。

3、学生先交流初读感受。

三、检查反馈,深入情境

1、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大屏幕出示。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3、讨论交流: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感动?说说受感动的理由。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冲”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指导朗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的伟大。)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在一起。”(从这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激动人心的场面自言自语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想一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其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全文: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2、布置作业:抄写课后生词两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

2、通过研读课文词句,围绕“父与子的了不起”逐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伟大的父爱,儿子对父亲的高度信任感和对同伴的责任感。

3、品读课文,领悟抓住人物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重点:

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了不起”以及儿子的“了不起”。课时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流程:

一、回想画面,直奔“了不起”。

1、师(有感情地说):同学们,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这场灾难考验着人性的光辉,在这场灾难中有一对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请学生深情地齐读课题。

3、请学生自由快速地读一读课文,读后说说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地震中的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伟大、坚强、勇敢、了不起、先人后己„„[板书:了不起]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二、呈现主题,自学“了不起”。

1、请学生仔细默读课文,从哪里最能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最能看出儿子的了不起?请用波浪线划出词句,再在边上写写自己的感受。(出示自学要求,读要求)

2、学生边默读边找边画线,再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反馈交流,感受“了不起”。

※从哪里最能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学生汇报后,大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

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能读出很多的联想,请同学们自己再深情地读一读,看看你从中读出来什么。

1、“时间长,很辛苦”(课件把表示时间的字变成红色)

(1)三十六小时是多长?一天半,或者说两天一夜,人们应该会做些什么?

(上班、睡觉、看电视、吃饭„„)

(2)父亲有没有做这些事?(没有)他就在做一件事,他在不断地——挖

(3)出示句子比较(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说“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开始写呢?

更能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辛苦。

(4)引读句子,加深感受

挪走倒塌的柱子,他在挖,读红色的字(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搬走锋利的钢筋,裸露的石头他在挖,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

2、“没人再来阻挡他”,看出父亲的“执著、不放弃”

(1)也就是说曾经有人阻挡他,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为什么阻挡他?

(有些过路人,他们认为没有希望了。消防队长,他认为太危险了。警察,他认为对父亲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

(2)然而,父亲怎么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3)看出父亲怎么样?(执著、不放弃)

3、“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血迹”,外貌描写感受“了不起”。(课件把这几个词变成红色)

(1)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2)师:在这漫长的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甚至非常危险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有能会看到断腿、断手、尸体„„可能会有余震„„)

4、师:父亲抹掉眼角的泪水继续挖,在希望与绝望交织中继续挖,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你会怎样读这两句话?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5、师:读得真好!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父亲,感受到了这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板书:爱]我们一起再来读。

6、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一边是身上肉体的伤痛,一边是对儿子的思念之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对儿子爱的力量)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他许下的诺言。引读:

(1)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一起读。

(2)当别人劝他放弃的时候,回响在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一起读。

(3)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一起读。

7、过渡: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你又从哪里看出儿子的了不起?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这两段话: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你读出了什么?

(一是同学们害怕了;二是阿曼达非常勇敢。不仅自己战胜恐惧,而且还鼓励同学们,影响同学们;三是阿曼达非常无私、先人后已,获救时让同学先出去,自己最后一个出去„„)[适时板书:让]

2、这是怎么样的环境啊,七岁的阿曼达为什么会不害怕?(因为他知道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非常的信任自己的父亲。)[适时板书:信任](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结合课后“小练笔”

师:凭着这句话,儿子在不见五指的地狱顽强地等着。一直等了38小时,两天一夜!多么了不起的阿曼达!你能想象一下,七岁的阿曼达在废墟下漫长地等待中会想些什么,会和小伙伴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在作业本上。(课件出示小练笔的要求,学生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4、交流同学的小练笔,指名两个同学读一读。

四、结合习题,丰满“了不起”

1、师:父亲不顾一切地挖,儿子坚忍不拔地等,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

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再次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密联系在一起呢?(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是的,父亲的承诺让他们最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句承诺。(出示这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师:(结合课后习题)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次呼应,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信不疑、对父亲的信赖。)

3、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极度疲劳的时候,是这句话(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给了他力量;当儿子在漆黑的废墟下时,是这句话(生再齐读这句“不论„„”)给了他希望。

五、总结拓展,延伸“了不起”

1、师总结:让我们记住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拓展:

师:与这篇课文一样表现父爱的书或者文章还有很多,这儿两本书和一首小诗推荐给大家:就是《父与子》、《感悟父爱》。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小诗结束这节课吧:

总有一个人叫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叫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父子

不爱让 起

篇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在读中悟情, 在想象中悟形, 在回味中悟神。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 体会父亲和孩子之间爱与信念的力量。

教学目标:

1援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援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详案)

一、情境导入:几组数据, 一段视频

师: (板书:地震) 地震, 陌生而又熟悉, 关于地震, 你们知道些什么?

师:近几年来, 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地震的消息。请看——— (出示近年来有关日本、智利、海地、印尼等地的地震资料)

师: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 我国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 请看一段录像。地震造成了6万9千多人遇难, 37万多人受伤……

师:有一年, 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然而, 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一段生命的奇迹。这个故事就记录在我们的这篇课文里。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两个句子, 几个词语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 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

1.自由读文。

(1)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2)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1) 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这是一场 (突如其来、严重、破坏性很大) 的大地震。

(读) 1994年, 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 不到四分钟, 两个数字说明了是什么灾难?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

(读)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 如今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2) 检查生词。

师: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老师带来了一组地震后拍下来的图片, 请看。

地震引发火光冲天的——— (爆炸)

房屋塌陷, 遍地是——— (瓦砾)

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 (废墟)

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

废墟爆炸瓦砾

洛杉矶昔日砸

师:这一课的生字中还有一个, 我们要念准平舌音——— (砸)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词语)

(3) 整体感知。

师:两个句子、几个词语就在我们的脑海中再现了这场毁灭性的灾难, 这就是语言的张力。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 父与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再读课文: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触摸“父子之形象”

师:正如大家刚才所说的这样, 这对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 看看课文是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的。 (学生默读课文)

预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能用句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根据学生发言提炼关键词“了不起”, 板书“了不起”。)

四、精读悟情:几个对比, 一幅画面———感受“父亲之伟大”

师:了不起的父亲, 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 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 找一找, 哪些语句让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画下来, 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 圈点批注, 教师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荫预设一:几个对比

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大喊:“阿曼达, 我的儿子!”……他坚定地站起身, 向那片废墟走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 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 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 便绝望地离开了。

1援 这位父亲和其他父母的表现哪些是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父亲———冲, 大喊;其他父母———急匆匆地赶来, 痛哭并大喊。

师:可见所有的父母都深深地爱着孩子, 所以, 当得知孩子被埋的消息后, 他们——— (读出父母们的悲痛欲绝)

2援 这位父亲和其他父母的表现又有什么不一样?

父亲———他坚定地站起身, 向那片废墟走去;其他父母———哭喊过后, 便绝望地离开了。

3援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同样作为孩子的父母, 为什么在痛哭流涕之后别的孩子的父母就离开了, 而阿曼达的父亲却向废墟走去呢?

师:“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这样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造就了一个父亲有别于他人的选择。读——— (学生齐读)

荫预设二:一幅画面

1援聚焦“一个场景”———人物动作。

根据学生发言出示语段: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1) 品读一组数字。

师: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在这句话中, 作者罗列了一组数字, 你从这一组数字中读懂了什么? (挖的时间长)

师:36小时有多长? (2160分钟, 两天一夜, 整整54节课呀!)

师: 那么我可不可以这样写———请你读读这两句, 比较, 看看哪一句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与艰难, 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出示:

他挖了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你会怎样去读这一句来凸显时间的漫长与艰难呢?带着各自的体会, 反复读读这句话。

交流:你是怎么读的?来试一试!

(2) 品悟一个“挖”字。

师: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 父亲是怎么挖的?

师:在父亲挖掘的时候, 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预设:掰、抱、拣、扛、推、掏、搬、刨)

师:可是, 这么多动作, 作者只用了一个“挖”字,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作者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师: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背后, 一个平平常常的动作背后 (板书:动作) , 是一位父亲了不起的执着与坚持。一个字, 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 读好这个“挖”字。 (学生读)

师:36小时不停地挖, 您累吗?您为什么不停下来歇一歇?您渴吗?您为什么不停下来喝口水?您饿吗?您为什么不停下来吃点东西? (指名说)

师:在父亲的脑中回旋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父亲的心中有一个不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你体会到这些时, 你又会怎么读这段话呢?

2援解读“一句话”———人物语言。

根据学生发言显示语段: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 说:“太晚了, 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 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 我能理解, 可这样做, 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 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 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 精神失常了。

师:都有哪些人劝说过父亲? (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

师: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读)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 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 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显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父亲在说这看似一样的三句话时, 心情是一样的吗?请你自己再去读一读, 体会体会。

师: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 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失望、他的崩溃、他的……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 一块儿再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 请你们读父亲的这三句问话。

师: (引读) 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 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恳求地问———

师: (引读) 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 于是他急切地问———

师: (引读) 警察走上前来, 要父亲马上回家。父亲简直要崩溃了, 于是他问道———

师:透过这简单而重复的语言 (板书:语言) , 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面对众人的劝阻, 你为什么不离开?

师:是啊, 他一心想的是救儿子, 说的是救儿子, 做的也是救儿子。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如此的执着呢?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读。)

师:他忍受着别人的误解, 承受着身体的极限, 坚持做着同一件事情。当你体会到这些时, 你又会如何去读这位父亲呢?

(指导朗读)

3援定格“一个形象”———人物外貌。

师:36小时过后, 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 (根据发言出示课文片段: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师:他为什么会成这样子, 在这36个小时里, 他可能有哪些遭遇呢?

想象:他挖呀挖呀, _____,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预设:划破了手;被石头砸伤了;余震袭来……)

师:他放弃了吗?他停止了吗?他绝望了吗?

师:是呀, (播放视频) 36小时, 他也许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36小时, 他也许承受了巨大伤痛;36小时, 他也许挖到了一只书包……他承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 一直不停地挖着……

师:36个小时过去了, 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位父亲的样子。你读——— (生读)

师:在这简洁而深刻的外貌描写中,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已经在我们的心中定格。 (板书:形象) 齐读———

4援进行“一次体验”———心理补白。

师:挖掘已经进行了36个小时, 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如果你就是阿曼达的父亲, 此时你会对着埋在地下的儿子, 自己深深爱着的儿子, 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配乐)

师:是啊, 正是这样的信念, 让这位伟大的父亲不眠不休、不离不弃, 36个小时坚持做着同一件事。

当他累了, 困了, 饿了, 快要倒下时, 给他力量的是这句话———

当人们劝他放弃时, 回响在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挖到一只书包, 一只冰冷的小手时悲痛欲绝, 濒临崩溃绝望时, 支撑他的还是这句话———

5援吟诵“一首诗篇”———情感升华。

师:此刻, 我想,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段文字了, 而是一位父亲用他的爱心、他的信念、他的双手谱写的诗篇。

全体起立,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这首感天动地的诗篇。 (出示)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五、总结拓展:一个主题, 几个片段———感悟“父爱” (机动)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父亲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 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发现了他深埋心底的父爱。孩子们, 父爱还存在于许多不朽的名著、经典中, 比如《温暖我一生的冰灯》《背影》等等, 老师推荐大家课后去看看。

师:在大灾大难面前不离不弃是一种爱。其实, 父爱还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让我们用心去体会, 去感受, 去珍惜。下节课, 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第二课时 (简案)

一、简单回顾, 直奔主题。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直入教学支撑点:父亲———孩子 (了不起)

二、聚焦儿子,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援感受儿子“让”的不简单, 寻找力量源泉。

2援想象填空, 体会儿子“等”的不容易。

三、紧扣“奇迹”, 回应主题。

篇4:《地震中的父与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内容:《带血的手指》《拐弯处的回头》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运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方法,并能加以运用。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结合文中的句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2.通过感情朗读深刻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小组过关检查。

3.用三个句子阅读方式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4.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引导学生谈感受。

学习过程:

1.课前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同走近三位父亲,感受他们身上不同的父爱。(出示课题)

2.整体感知,交流中深入体会写作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导学案及三个句子阅读法汇报、交流,教师顺学而导。(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不同描写方法塑造的三位父亲各具特包的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抓住文中重点词“了不起”感悟父子

师: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一样渺小,生命转瞬即逝,而这对父子却在这场灾难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通过阅读文中的父亲与儿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预设】

(1)父亲不顾别人的劝说,坚持挖掘。

A.都有谁来阻止父亲?他们是怎么说的?

B.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情景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救火队长的阻拦,警察的命令,都没能阻止这位执著的父亲,他仍然在不停地挖着。因为他坚信儿子在等他,父亲的担心、焦急和坚持,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指板书)

(2)儿子在废墟中鼓励同学不要害怕,洞口打开后让同学先出去,说明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

师:阿曼达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男子汉,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指板书)

二、抓重点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这句话的力量

【预设】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父亲坚持挖掘了多久?36小时啊,孩子们,足足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父亲在用什么挖掘?没有任何工具,就靠一双手在废墟里不停地挖着。你能想象此时父亲的双手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苦苦地挖掘呢?(父爱、承诺)他是怎样说的?

三、想象练习: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让我们想象阿曼达遇险前的那段美好时光。

当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

当阿曼达得到老师的表扬,沾沾白喜时,父亲

当阿曼达受伤了,疼得直流眼泪时,父亲

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作为父亲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当人们都来阻止,让他离开时,当他满身疲惫,就要倒下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生齐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此时此刻,更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四、写作方法提炼

1.“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

作者虽然写的是父亲的外貌,但是通过外貌描写,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对儿子坚定的爱

2.找出其他描写方法,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

例:语言描写

(1)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大喊”体会到父亲的伤心和极度痛苦)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从中看到了父亲的焦急、伤心)

(3)“是儿子的声音!阿曼达!我的儿子!”“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通过对话感受到父亲的激动、高兴)

(4)“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5)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6)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同学们,父亲所有的语言描写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

《带血的手指》

出示:两手按着木板缓缓地向前推着,’飞散的锯末在风中抛洒着,不时地落到父亲的棉袄上,沾在父亲凌乱的胡须上。父亲一次次匆匆地俯身,又一次次缓缓地直身。每一次起身,父亲都要捶捶后背。

1.看一下,能不能从一些重点字词中感受到什么。(结合表示父亲动作的字词,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艰辛)

2.谁能把父亲一心想为儿子挣足学费的艰辛读出来?(指导朗读)

3.老师直接写成“父亲在锯木头”怎么样?

(把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省去,这样写不好。用上动作描写更能体现出父亲急切想为儿子挣足学费、非常辛劳的情状)

4.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语言描写)

【预设】

(1)“你们先吃,就剩两块了。”印象中,这样的话父亲不知说过多少遍。

(2)“甭慌,你先把衣服穿好,外面太冷。”父亲嘱咐着哥,却完全忘了自己的疼痛。

(3)哥打算辍学,父亲大怒:“多大的事就退学,明天给你们钱!”

(4)从不流泪的父亲在我们面前大哭起来:“都怪我没本事啊,供不起你们上学……”

父亲的这些语言描写,虽然简单,却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朴实真挚的爱。这篇文章主要就是通过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拐弯处的回头》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说过:“父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渎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但有时候我们真的还不能完全读懂父亲。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拐弯处的回头》,体会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父爱。

(课件出示句子)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就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生交流)

这句话采用动作描写,爸爸很爱弟弟,也很心疼弟弟,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不然他就不会在拐弯时悄悄回头瞟弟弟一眼,他还是不太放心弟弟。他当时一定想:儿子怎么会这么不小心呢?会不会很疼呢?但是他希望儿子能成为小男子汉,变得勇敢、坚强。所以“看到儿子受伤,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这位父亲的爱和其他人的爱表达方式不同。

师:父爱如山,造就我们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海,培育我们豁达宽容的胸襟;父爱如天,树立我们明朗高远的志向。试问天下又有哪个父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动作来代表父爱的话,那就是-《拐弯处的同头》。(生读课题)

写法总结

这三篇文章主要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时只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方面,这就要看文章写作时表达的需要。在习作时,可以根据需要,抓住人物几个方面进行描写,也可侧重一方面进行描写。

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师:这是老师捕捉到的生活中的画面。这是为孩子挡风遮雨的父亲,他只希望孩子不要着凉;这是陪孩子玩耍的父亲,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孩子快乐地成长;这是教孩子知识的父亲,他希望孩子成长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头脑和智慧;这是为孩子擦拭眼泪的父亲,他告诉儿子摔倒不哭,要学会坚强。

2.课件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感人画面,师配乐解说,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父爱的伟大。

师:这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父亲,看着压在废墟下的儿子的尸体,用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大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瓦砾堆里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目的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还是父亲,他跪在地上,捧起儿子的双脚,擦拭上面的泥土,但是此时儿子已经感受不到他父爱的温度。

妙笔抒怀

父亲被许多人赞美着。现在请拿起笔,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来抒写父亲最令你感动的场景,表达对父亲的深情吧!(学生练笔,交流)

作业布置

篇5: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救儿子的画面。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深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重点句子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促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学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亲情,学会关爱别人,增强做人责任感。教学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经过,感受父爱伟大。教学难点:

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方法: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自读自悟,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资料视频,2008年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

2.重点句子段落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伸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一遍。

1、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呢?在地震中父与子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求:用你们的坐姿告诉我你们读好了。二.初读感知

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谁知道? 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30万人„四分钟„伤害

师:30万人,不到4分钟。这是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印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场大地震带来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

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高高飞架的立交桥转眼间变成残垣断壁;出示课件豪华的小轿车被坍塌的房屋硬生生地拦腰砸断;出示课件消防队长看着原来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变成一地的瓦砾束手无策;出示课件而地震过后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对生的希望。出示课件昔日美好的家园如今已变成这般模样。

2、理解词语

师:孩子们,地震过后的洛杉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的荒凉,我们把这样的地方就叫做废墟(出示带词的图片)而刚才我们在画面中所看到的火光冲天的就是爆炸(出事图片)后再出示第一张图片出现第二个词。地上一片又一片的是瓦砾。出示词语。

3.孩子们,请齐读这几个词两遍。这些词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生字,同学们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生:爆

师:还有吗? 生:墟

师:好,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爆字,如果让你写的话,你会注意什么呢?老师讲墟字的写法。

4、好,拿出你手中的笔在你课前准备好的田字格本上试着每个字写两个,看看谁写的又漂亮又准确。注意握笔和写字的姿势。(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5.好,孩子们在这样一场地震中父与子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6.生汇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评价:你说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真不错,如果再加上时间和地点就更棒了,谁再来说一下?(评价:孩子,你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真了不起。师:孩子们,在这样的大灾难中啊,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转瞬之间就灰飞烟灭了,可是课文中的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快看一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啊?在课文中找一找。

7、师:一起告诉我怎样的父与子啊?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师:是啊,了不起的父与子。三.精读悟情 1.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看看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请你把它画下来,做上批注。2.交流。

师:我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汇报。(第6自然段,生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除了消防队长劝过他,还有谁劝过他?还有谁劝过他?

师:好心人。其实这两位同学所找的就是我们课文的这一部分,(出示课文)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坚定的信念(评价:孩子,你太了不起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就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你有了自己的体会)(很会读书的孩子)师:好心人啊,请你们快来帮帮这位需要帮助的父亲。师:谁愿意帮助我?生读: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师:勇敢的消防队长你也来劝劝这位着急的父亲吧。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生读:

师:英勇的警察,你也来劝一劝这位即将崩溃的父亲吧。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生读:

师:我们听到父亲说的话。出示课件(父亲说的三句话)你体会到父亲是怎样的心情?

生:着急(要求学生说的具体点)师:读出父亲的着急。

师:父亲是多么着急呀,此时儿子还在废墟之下,你读得再着急些。(评价:进步多了)多读几遍。师:三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此时心里有那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

3、师引读

师:老师和大家合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你们只读父亲所说的话。师:好心人上来拉住父亲,父亲是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这些好心人,他恳求的说(生:谁愿意帮助我)好心人没有帮助他,摇摇头都走了。消防队长走来了,父亲以为看到了希望,他着急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消防队长也没有帮助他。警察走上前来,却对父亲说:“请你马上离开。”一心只想救儿子的父亲听到这样的话,他简直就要崩溃了。他问道(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没有一个人帮助这位可怜的父亲。孩子们,我们通过语言(板书:语言)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执着,也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我们还从哪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读他挖了-------阻挡他

出示课件(他挖了-----阻挡他)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些词语深深打动了我。师:为什么打动你?

生:因为我看出了父亲为了救儿子不顾劳累,不畏生死。

师:孩子们,36小时已过去,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个小时而是给我们罗列了这些时间的变化?

生(评价:你读懂了课文,你读出了父亲坚定的信念)

孩子们,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汇入到这段话,你会怎样读好这些时间的变化呢?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生读

师:你为什么声音越来越大(急切)谁还有不同的读法?指名生读。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这位疲惫的父亲。指名生读,你为什么把时间读得这样快?(评价:你把课文读进了自己的内心)

孩子们,就让我们把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一起读。

师:36个小时,同学们,父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可能只做挖这一个动作吗?它还可能会做什么动作?

师:当他遇到大石块时,他用力地(生:推);当他看到坍塌的天花板时,他用力地(生:砸);当他已经推不动也砸不动时,他还努力的在(生:挖)父亲还可能做许许多多的动作,(板书:动作)可是,在这里作者只用了一个“挖”字。你们从这个“挖”字感受到了什么?

生1:急切;生2:坚定的信念;生3:对儿子深深的爱;生4: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评价:孩子,你说的太好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挖”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此时对儿子深深的爱,父亲的执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孩子们,36个小时,父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一直在重复地做着一个动作“挖”。36个小时啊,也就是一天半的时间父亲不吃不喝,只是在这里挖寻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父亲此时的模样。出示课件:(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生读:请你来读一读这段话。同学们请看这个字,我们在平时读它的时候,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这节课之前,老师求助了字典和网络。我有了一个记这个字的好方法,你们想不想知道?

课件出示:

1、血(xie)用于口语 血淋淋、流血、一滴血

2、血(xue)用于书面语 血压、血液、血管

3、没有血(xue)的读音。再请一位同学读这段话。齐读。

师:孩子们,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勇敢、坚强、爱儿子、执着

师:通过外貌描写(板书:外貌)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同学们,36个小时,这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呢?

生:余震、石头掉下来、爆炸、失去生命。

师:就算是这样,父亲他有放弃吗?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 生:他对儿子的承诺。

出示课件: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承诺。(齐读)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呀。请你们再读这句话(生齐读)师:父亲了不起的形象能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都要归功于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进行细致的刻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也能向作者来学习。

四、拓展激情。师:一句承诺让我们感动,也让老师不禁想起了在另一场大灾难中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此刻痛失孩子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走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小婴儿,此时在梦中甜甜地睡着。她的妈妈在灾难来临之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坍塌的天花板,在她即将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她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了这样的一段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 出示课件(小练笔)师:孩子们,平时不善言辞的父亲也许不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那浓浓的父爱,可是今天,这几位父亲,却让我们知道了父爱的伟大。此时你想对自己的爸爸,或者是对阿曼达的父亲甚至是全天下所有的父亲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指名生读自己写的句子

教师评价:他也爱你、把这些告诉你的父亲、你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可怜天下父母心。

师:孩子们,一句承诺把父亲与儿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板书:画红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将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五、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语言

父亲 儿子

动作

篇6:《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跟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是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情况,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经典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研读,深入体会

(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他们的所作所为源自于父亲说过的哪一句话?父亲想到这句话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透过这些表现,体会到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3、想到这句话后,父亲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1、就在父亲开始挖掘的时候,其他孩子的父母也来了,他们又是怎样表现的?体会到这些父母是怎样的心情?

2、就在这些父母放弃挖掘的时候,还有哪些人物对这位父亲进行了善意的阻挡?

(三)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其他人都放弃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看视频。

2、而这位父亲仍坚持挖掘,对此,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找一找文中的描写。(课件: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

(课件: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他挖了很长时间,没人再来阻挡他。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3、与原文对比,读读这段话,看看少了哪些内容?加上这些内容有什么好处?

4、文中有些内容并没有直接描写,还需要我们展开想象,文中就没说发生了什么情况使父亲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谁知道?

(四)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父亲挖掘的过程中,突然从瓦砾堆里传来儿子的声音,父亲是怎样的心情?儿子呢?分角色朗读,学生评价。

(五)“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1、儿子是怎样在废墟下度过这漫长的等待过程呢?请自由读读16-18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看看阿曼达现在在哪里?

2、结合视频想想,阿曼达当时是怎样的处境?他会怎样想的呢?他是怎样安慰同学的?

(六)“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后,阿曼达第一个露出了小脑袋,父子俩会说些什么?

2、从阿曼达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

(七)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是什么让阿曼达在危险面前能够这样做?

2、谁来说一说,他们了不起在哪里?

三、延伸,情感升华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课件:唐山大地震的故事。)

2、学了这篇课文,又听了这则故事,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诵读这段经典。

2、总结课文。同学们,我们懂得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爱。虽然这样的灾难不是每个家庭都会碰到的,但这样的爱与信任源自于每个家庭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正是有了这些点点滴滴爱的基石,才会创造出爱的奇迹。

3、爱的延伸:(1)、有感情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地震中父子间的似海深情。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3)、推荐阅读作品:刘墉散文《爱的礼物》【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创造奇迹

信任

【设计意图】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十三位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

我紧抓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坚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坚持不懈,遵守诺言和儿子坚强勇敢,先人后己。”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点,以点带面,同时把朗读感受,展开想象,升华情感结合起来,反复诵读感悟,让学生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并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

1、用情感唤起情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课文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直接影响着学生。所以,我都会用心去感悟文本,在课堂上尽量把自己对文本的热爱,对课本的感悟释放出来,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但绝不是生硬的给予,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2、借助语言自悟情感

学生的情感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去思维,去想象,去入情入境地读,借助语言文字产生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情感动情处,引导学生自悟情感,只有学生自悟到的情感,才更有生命,才是真挚的情感。如引导学生对挖掘这一自然段的理解。

3、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朗读是最好烘托情感的方法,所以这两节课上我注重朗读,不断地引导学生朗读关键的句段,让学生感悟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4、借助媒体渲染情感。

我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里,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体悟文本的情感。

5、经典诵读激发情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父爱》这首经典小诗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唤起情感。并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实时重温这首经典小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6、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篇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乌市59中附小 执教者:刘娇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1.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1—4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1---4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齐读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文章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检查词语:洛杉矶

昔日

疾步

颤抖

三初读课文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1)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们?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叹息

混乱 废墟

血迹

(3)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让你印象深刻? 课件出示图片-----感受(4)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2文章中的父与子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生说 四学习1---4自然段,感受父亲得了不起

1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了不起)师:随机板书2默读1—4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3生汇报。4师:总结 五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2.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篇8:《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品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 历尽艰辛,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语言平实, 情感真挚, 令人震撼。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 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体会父爱的伟大力量, 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4.体会重点句子“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的作用。

其中目标2和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目标4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课标要求, 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读中悟, 悟中品。

教法:情境创设法、品读感悟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 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 教师深情描述:这就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 短短4分钟时间, 3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 当人们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悲伤之中时, 一对父子却创造了一段生命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对父与子, 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吧。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样通过画面的直观展示, 刺激学生的感官, 拨动他们的心弦, 引发阅读的期待。

本课篇幅较长, 教师可以设计“预习导航”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课件出示预习导航)

(1) 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联系上下文等自主识字。

(2)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问题, 做批注。

这样在导入新课之后, 由于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 教师只需要进行预习检测和复习巩固即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

接着, 根据学生预习课文时产生的疑问“课文的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让学生快速读文, 边读边找出相关的段落, 做批注。这样从“了不起”入手,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层次。

2.聚焦父亲, 读中悟神。

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研读教材, 选择好切入点。因此, 这一环节我准备这样设计:地震的混乱中, 父亲大哭了一阵, 猛地想起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快速读文, 找出这句话。学生通过读书, 会很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我会继续引导:“这个承诺, 促使父亲重新振作, 疾步走向儿子所在教室的那片废墟。自由读课文第5耀12自然段, 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边读边做批注。”

接下来, 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 会找出许多人劝阻父亲的语段 (课件出示) 。

学生通过反复练读父亲面对好心人、消防队长和警察的劝阻, 所回答的这几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出父亲回答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语气也是不同的。

五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 在关注文本细节、体会蕴藏在文字深处情感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 因此教师可以出示读书提示 (课件出示) :抓住人物语言展开想象, 体会父亲的心情。帮助理解, 再次品读、交流、感悟、探究,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语气、神态的想象补充, 以及朗读再现, 深刻感受父亲因爱而执着地救援儿子的行为。

学生还可能会找出“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来谈父亲的了不起。这段话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挖”“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和“到处都是血迹”等词语来谈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进行读书, 进一步升华情感, 从而体现新课标中的“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一要求。

学生有可能还会对“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质疑:“为什么作者会写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 而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呢?”这个时候可以进行句式比较 (课件出示) 。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通过对比朗读, 联系上下文, 品读感悟, 深层次与文本对话。在朗读方法上, 有的学生会认为, 时间很紧迫, 为了争分夺秒救孩子, 这几个时间词语要读得语速快一些。有的学生则认为, 父亲挖得时间长, 很辛苦, 很累, 应该读得越来越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这个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 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思考空间, 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这样通过齐读、领读、接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让学生明白作者抓住人物动作、外貌刻画人物的方法, 从而感知挖掘过程的艰辛和父亲的执着。

3.关注儿子, 升华情感。

在学习描写儿子的这些段落时, 可以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 运用“读、思、品、议”读书感悟的学习方法, 来完成本环节的学习。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下面两段话:

(1)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 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 不论发生什么,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儿子的临危不惧, 在废墟下的顽强等待。

(2) “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再次强化了文章的重点句子, 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宽度和厚度, 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本文的难点。

4.展开联想, 即时练笔。

(音乐响起, 出示课件。) 文章中, 孩子们就在这漆黑的瓦砾堆下, 38小时无水无食物, 在恐惧和危险中等待救援。而这些仅仅是通过简短的父子对话一带而过, 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文章没有写。相信学生读到这里也会产生疑问, 为了帮助学生解疑, 我准备设计一个小练笔:同学们, 当灾难来临的那一刻, 当地震发生的一瞬间, 教学楼像山一样压下来, 把孩子们压在了漆黑的废墟下。儿子在废墟下苦苦地等待了38小时啊!这38小时里, 他和小伙伴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你动手去写一写吧。

联想是文本延伸的一种方式, 此时通过联想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 可以再次使情感得到升华。

5.课外延伸, 拓展阅读。

“老师不禁想起一首短诗, 献给我们这位父亲: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最后, 介绍给大家两篇文章:《背影》和《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相信大家用心感受后, 会再次感动。”阅读设计既联系课文内容, 又延伸到课外, 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从一个中心线索、两个“了不起”入手, 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板书, 清晰明了, 使人很容易就能从板书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内涵。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了不起子

执着顽强

不论发生什么,

上一篇:小班优质科学活动下一篇:行政介绍信开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