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亚川:对当下新闻界的几点看法

2024-04-29

沈亚川:对当下新闻界的几点看法(精选8篇)

篇1:沈亚川:对当下新闻界的几点看法

沈亚川:对当下新闻界的7点看法

9月19日,知名媒体人、新浪副总编沈亚川参加人大新闻学院建院60周年庆典学术论坛活动,他在发言中对新闻业界和学界的某些现象提出尖锐批评,引发争议。这篇文章,是沈亚川先生发言的完整版本。

发言人:沈亚川

谢谢各位老师,同学们好!刚才三位老师谈的都是比较重大的命题,我就从业界这块提一些比较粗浅的看法,我的发言主题是在双重沦丧的时代休戚与共。1.我刚毕业的时候在学校教过几年书,对学校一直有很亲切的感觉,特想跟学界的老师们探讨一下。我现在一个基本的感受不是腐败,也不是说媒体活不下去了,我只是说我自身的第一个感受是现在很难做人,我在业界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不会做人。因为现在业界要批评一个记者,批评一个报道,或者批评一个平台是很难的,越来越难。

有时候你接受了邀请去开一个会,或者说一个媒体搞什么活动你去了感觉很不喜欢,或者一个什么首映式邀请你去,你看了以后觉得这个东西怎么这么烂,但是我没有勇气把这种批评说出来,当然我也更没勇气来把这种批评变成公开的表扬。

现在双微是主要的沟通工具,微信和微博。大家打开自己的微信和微博,不管是现在还在做媒体的,还是已经离开媒体在创业的,每个人发的都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东西,拉一个群多半是发红包,就是为了让大家转发他这个平台的报道,或者是他创业的产品,一定是这样的,双微就变成了广告场。如果你要提一点意见是很难的。我有一次在朋友圈批评了一家的产品,我刚发出去不到三分钟,这家媒体的领导就找人来说情,要求我一定删掉,这还是在朋友圈啊。所以,现在媒体同行之间,从互为磨刀石的良性关系已经变成了互相抬轿子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以前最喜欢批评南方报业,澎湃,我还比较喜欢批评中国青年报,其实是因为对这些媒体有期望,才会喜欢批评。今天万永铁桥都在,我再当面揭批下中青报。你们中国青年报办了一个新媒体叫刺猬公社,每周评选一个优秀报道,我也是评委之一,但我除了第一次参与了,后面都不再提名。我觉得你这个名字要改,叫刺猬公社是有毛病的,你应该叫喜羊羊公社!每周挑一个好报道是挑不出来的,没有像样的报道,但是挑坏报道很多,但是你不会挑。2.第二个是记者变演员,这行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出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就以天津爆炸为例。现在媒体去现场采访就觉得了不得,只要你去了就要拿出来吹一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去现场,媒体要发你的报道,同时,还要对你进行采访,因为你去了现场。所以现在基本上写一篇报道,一定要再写一篇记者手记。这在以前是非必要产品,我们是在报道里不方便说的就写一个手记作为补充,现在手记变成了标配。另外,跳槽也要搞个很煽情的辞职信,现在很流行,不管你是明星、主持人,还是记者,一定要如泣如诉,历数和老东家之间的恩怨。3.第三,平台吹牛逼。现在我觉得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很多平台都特喜欢吹牛逼,闭门造车,各自狂推各自的公关稿,推自己都不相信的数字和指标。比如天津爆炸,比如阅兵,我们这个专题做得怎么样,我们花了多少人,多少钱,花了多少分钟,吸引了多少PV/UV。其实他自己也不信,不管你信不信,但是这是标配。好像你不做这种吹牛逼的推广和包装,你这个总编就有问题。你吹的不够,你的领导就对你有看法。4.第四,内容反智化。媒体生存确实很难,但是现在一些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慢慢都没有了,以前我们还要讲一下你的判断力怎么样,你的突破能力怎么样,文本结构怎么样,这三大板块过去是最重要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少讲这些东西。现在大家都喜欢花絮式的报道,大家都变成了我很不喜欢的称呼,小编或者什么什么君,然后这些就被称为广受赞誉的互联网语态。我还是不喜欢那种轻佻的语态,这种反智的碎片信息。当然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觉得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姿放低,这样九零后才爱看。

不少H5也做得相当花哨,有效信息要拉到最后瞪大眼睛找半天才能看到。浪费资源不环保,这也是很烦的。5.第五,三观越来越不正。前面展老师讲的媒体腐败的事就不用说了。我再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一家新媒体,他们前段时间遭受了巨大的危机。有个医生给他投了稿,这个医生说我是支持柴会群的。

这家新媒体就登出来了,还特别写了不代表我们的立场。结果登出来以后,群情激奋,很多医生站出来,大家都说要抵制这家媒体,最后只能删掉,道歉,解释,挨个打电话。

我觉得这是很大的事,就是最基本的是非观没有了。不是说我支持柴会群,柴的事情确实有很大争议,而是不能有任何不同意见了,你替医生说话我就认你,你只要敢有不同意见,我就跟你没完。6.接下来要说的是,学界越来越少对我们业界的声援。一月份的时候,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我觉得踩踏事件最大的问题就是应当查清楚政府到底负有什么样的责任,但最后新闻学院的老师们,他们主要说有些媒体的报道,报道了新闻学院的学生遇难了,说不应该报,不应该采访他的家里等等。这个讨论最后就成为了整个事件的主要议题,我很不高兴,觉得这是在浪费公共注意力。

还有,外滩踩踏事件以后,深圳的姚贝娜事件也被学界放大了。还有马航的空难事件,老师们非常非常喜欢批评这类事件。我觉得这个批评当然重要,但是我们业界已经被学界老师们批评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慢慢成熟了,这些东西很容易改的,任何一个流程正常的部门主任或者总监都能够把关的。那么什么时候更需要学界的老师对我们支持呢。比如说南方都市报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对深圳警队吃吃喝喝监督的时候,当全国很多警察都跳出来以各种形式比如晒盒饭跟南方都市报关系紧张的时候,这应该怎么做? 当时我们非常为南都的同行他们担心。我印象当中我自己的深切体会是媒体记者和警察之间,监督警察的报道是非常不容易做的,风险非常高。在过去十几年当中,警媒关系这一块是非常紧张的一件事情。我自己感同身受,我一篇六七年前的批评报道,一直影响到我现在。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盼望学界的老师们能够给我们一个有力的支持。

我记得上一次也是南都的事情,2003年的时候,展老师站出来,写了一封公开信给省委领导要求妥善处理。我印象还有2010年两会的时候京华时报一位女记者的录音笔被官员抢走,我记得有很多老师特别是王天定老师都给我们非常大的支持。有新闻学院跟我们联手维权的话,我们底气就会很足。

但这样的事情后来越来越少,特别是从2013年之后,就特别少了。当然去年到今年特别出名的刘虎案,我看到展江老师等也在大声呼吁。

所以我特别希望衷心希望能回到这种业界和学界互相支撑的好时候。我上次还专门发了一条微博,引起新闻学院一些老师比较大的不满。我说新闻学院有不少良师益友,使得我受益良多。

但是总体上学界还是有不少老师们,在复旦踩踏事件怎么报道,马航空难能不能采访家属,深圳姚贝娜事件该怎么报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发言,在一些重要问题的关键时刻却总是保持习惯性的缄默。学界如果总是乐于规训业界,怯于抗斥公权,就着实很难让人尊敬。7.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的风气特别不正。在业界现在有一个现象,很多主编不敢保护记者,不少上级不愿意替下级担责任。以前我们做这些事的时候,下属有任何事情主编是一定站出来扛的,你做稿子,我写检讨,要抓的时候先抓我。市场化媒体是这样,不是市场化媒体也有这样的。

我在央视干了四年,我的制片人也是这么讲的,你只管冲,我来掩护。也就是说不管是市场化媒体还是在央媒,我觉得多少是有这种传统的,但是现在不是了。当然学界看,情况也不太好,现在不少教授也不太敢替学生说公道话,很多教授怯于公共参与,还有的老师们居然也跟着揭批臭公知。这个我个人觉得非常不喜欢。

所以我说,这是职场规矩和江湖道义双重沦丧的时代。业界和学界相互影响,相互恶化。我今天讲的这些话既没有提供数据,也没有提供模型,就像一个老愤青跑到人民大学来踢场子一样,还是在人家做寿的时候。所以肯定又会被说成是不会做人。而且,一定还有人会说,你不是副总编吗,你们公司一天到晚删微博!他这样说确实有他的道理,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无言以对!大家都说微博越来越难看了,我也似乎只能无言以对。

为什么,当然首先是管制的因素,但是大家越来越不说话了,咱们教授们,总编们自己,几乎没有人说话了,现在,愿意公开说话的人很少很少了。当然可能很多老师们说了我没看到。你(朱学东)还在说,展江老师、王天定老师还在说,还有任志强这个大V也在说,当然他有班主任保佑。还有清华大学的尹鸿老师现在反倒比以前开始说的多一点了。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所以我就觉得各位老师在确保你们的项目,确保你们的课题和你们的职称之外,是不是能多一点公共参与,就从多发一条公共参与的微博开始。曾经有位教授在我朋友圈里面,我看她每一条发的都是她的旅游照,还是大头照,我就不说是北京哪个大学的了,我实在受不了,最后就把她拉黑了。刚才展江老师说平媒越困难就越腐败,我完全同意,其实现在网媒也很困难,门户也是。好几个门户都在裁员,前几天一家媒体集团旗下的新媒体电台索性直接宣布关闭,他们的主持人跟我说,说我这个月底就失业了,他们把40几个人的新媒体电台也关了。

所以现在网媒也特别的困难。现在媒体的日子,无论新旧,好像除了今日头条还喜气洋洋之外,其他都是惨淡的气象。但是我觉得,业界越困难,就越需要学界支持。业界越困难,也越需要自己挺住。

最后特别想说的一点是,我刚才没有听到有人说四个字,就是新闻理想。过去两年当中我也很少听到这个词了,很久没听说过了,我记得北大的胡泳老师说我们要在新闻学院进行新闻理想破灭的教育。反正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讲新闻理想了。

但是我想起前几天,我参加今日头条的头条号庆典,我居然在一个唱歌的小女孩身上听到了,好像叫邵夷贝,她上台发言,她说她是搞民谣的,她说她实际上在写新闻,把她的新闻理想写到民谣里面。

我觉得特别的震动。我就先说到这儿。得罪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包涵。

篇2:沈亚川:对当下新闻界的几点看法

叶先增

自我大学毕业至今已有五年整,我也已有一个啥都不懂教坛新手慢慢向教坛能手转变,在这五年化学教学中,我的见闻蛮丰富,现针对一些情况进行阐述和寻求同行指点。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韩愈在《师说》中就曾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在这种化学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准确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现成的规律性知识。教师更多地注重的是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至于这些知识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社会要求,很少的人去深入思考,这样教导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化学教学结果可想而知,这种化学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很大的束缚。由于缺乏以一个科学的教师化学教学工作评价机制,不论是会、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加之考试中标准答案卡得过死,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讲课完全按照教科书和参考书讲解,化学教学没有新意和创造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这种情况不改变,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课程改革的中心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化学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体念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智力素质、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化学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

1.很多内容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教师感到工作量太大

许多教师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而是盲从被课改的气氛所左右,使得合作学习形式化、探究学习泛化、表扬模式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化学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导致了化学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

2.许多教师在思想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课程理念

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新课程的创造者这一角色观念,他们认为课程和教科书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改革也应由专家教授来进行,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根本没有能力来完成课程改革的艰巨任务,因此他们没有积极主动地深入教育当中去,对新课程进行有效的开发和设计,工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

3.很多教师还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

教师作为知识群体,虽然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的能力较强,但是,新课程改革毕竟不同于以往的化学教学,不论在化学教学理念、化学教学方法,还是在化学教学管理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受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所限,不知怎样进行有效的操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办法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5]。

4.原有的化学教学观念和习惯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许多教师在脑海里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习惯于自己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把知识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于自己和教科书的一些看法,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化学教学很难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二、学生自身因素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

1.存在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在个体的行为动机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即自我效能感。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具备从事学习活动的胜任能力,显著地影响其学习动机的强度,成为预测其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人人都会遇到困难,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采取拖延或试图回避的方式来处理困难的任务。如:他们觉得“好生”水平高,口才好,小组交流,回答问题是他们的事,自己还是当个旁观者“安全”些。又如: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不同时,总觉得是自己想错了,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习惯了老师“灌输式”化学教学,探究钻研能力薄弱,不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显得无所适从,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加之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校,学习能力和实验技能都存在差异,在新的集体有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许多同学不愿意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观点,往往出现每次小组讨论,都只有几个同学发言的局面,这就给我们组织探究性学习带来困难。

2.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不够强烈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中,成功高效的探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而这取决于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强弱。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的不良状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内在动机不强烈,而将追求考试分数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这种不良的学习状况同样反映到探究性学习中,在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最初的好奇心满足后,探究热情开始逐渐下降,有的同学觉得探究学习费时费力,对提高成绩似乎没有什么帮助;有的同学原来学习依赖性强,探究遇到困难时就特别留恋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还有些同学更直接抱怨: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天天作业都无法完成,哪有这么多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各种方案。有这些想法的同学,对探究性学习任务往往抱着应付的态度,如果我们任由这些想法拓展蔓延,充满活力的探究性学习课程又会回到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老路。

3.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与交流

篇3:关于改进新闻会议报道的几点看法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诗人杨万里面对西湖, 以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发现了西湖不同寻常的美: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新闻业界, 长期以来改进会议报道的呼声从未间断, 但却收效甚微, 是会议里无吸引人、感染人的新闻吗?不, 是缺少发现。有时候, 新闻就惊天动地或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而我们记者还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会议程序的完成。其实, 对媒体来说, 会议是最大的信息“供应商”, 会议是集中信息、经验、智慧、决策、部署的重要场所。

二、会议报道陈旧老套的原因

一是机械应对。程式化报道害死人, 长期与会议迎面相撞, 大多数记者形成了会议报道的思维模式。“时间+会议名称+领导排序+领导讲话=会议新闻”, 这就是会议报道的公式。甚至有电视记者总结出了会议的拍摄方式:“一扫台前会标, 二扫台上领导, 三扫台下听众, 四扫讲话领导。”所以, 我们的新闻报道被观众戏称为:“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如此机械应对, 如此机械、肤浅的报道, 怎能吸引受众?时间长了, 怎不令人生厌?

二是“怕”字当头。记者或许有想法, 但背离会议程序, 生怕剑走偏锋, 稍有闪失得罪领导、得罪会议主办方。尤其市县媒体, 宁愿“唯上”不“唯下”, 不犯错误比做任何事都重要, 所以大多会议报道不偏不倚, 循规蹈矩按照领导旨意、会议主办方要求报道。

三是“拿来主义”。记者偷懒怕动手动脑, 就着会议材料摘摘抄抄, 或者划划剪剪。故尔形成“会议报道数人头, 领导会见握握手, 主题报道唱赞歌”的报道模式。套用网友的一句话, 州市台十几分钟的电视《新闻联播》可以如此总结:“上级领导来走走看看, 州市领导开会调研忙, 各行各业繁荣兴旺。”

三、关于写出会议新闻精品的几点建议

(一) 增强掌控和驾驭会议现场的能力。

新闻事件是稍纵即逝的, 现场掌控和把握不好, 有价值的新闻就可能成为漏网之鱼。尤其电视是声画艺术, 就要充分发挥电视的视听综合功能, 所以记者要靠敏锐的观察力现场发现并抓拍到有冲击力、震撼力的画面, 采访到真实感人的同期声, 凸显电视新闻的鲜活, 给观众视听美感。2001年11月11日, 在中东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上, 上海电视台记者靠敏锐的观察和现场超强掌控驾驭的能力, 捕捉到一条鲜活的“大鱼”:后来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从后排到前排, 15米走了15年》。会议当晚, 上海台记者敏锐地发现:原先都是坐会场最后一排的中国代表, 坐到了会场的最前排。这个不经意的变化, 却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人拨开云雾见明月, 苦等15年, 终于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其间经历的甘苦, 通过采访两位关键代表中国对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和副部长龙永图, 加之现格特征, 才能赢得观众的喜欢或反感, 产生共鸣。因此, 动画要想成功, 决不能忽略角色动作那微小细腻的缓冲动作。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威廉姆斯.动画师生存手册[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场抓拍到一系列令人难忘的细节, 很好地表达了新闻主题。“在采访和调查研究中要想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必须有意识地观察、集中精力观察、随时随地观察, 只有这样, 才能防止‘视而不见’的现象发生, 才能真正做到‘见人之所未见’。”[1]同是获奖会议新闻, 1988年度全国优秀电视新闻特等奖作品《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了催眠会》, 充分体现了记者的现场驾驶和应变的能力。

(二) 会里找线索, 会外挖“黄金”。

可以说, 当前和今后会议仍然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总结表彰、新闻发布、产品推介、经验交流等等都离不开会议, 对于有新闻敏感的记者来说, 会议成为最大的“信息供应商”, 会里埋藏着巨大的富矿, 有待你去发掘。有时候在会场上挖不到好新闻, 依然可以沙里淘金, 从会议材料、公众关注的话题、会议插话、即兴发言等方面寻找线索, 会后对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着力追踪, 仍可挖到“黄金”。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一文, 就是《长江日报》记者从湖北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找到线索, 会后挖掘到的会议精品。1999年2月,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簰洲湾溃口暴露统计人口‘注水’”的情况后, 立即三下簰洲湾深入采访, 随后又到省计生委、公安厅、统计局核实簰洲湾“注水”人口准确数字, 上京采访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 用典型的虚报数字的事实, 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数字腐败的根源。[2]

(三) 要有铁肩担道义的风骨。

会议新闻精品的产生, 除了具备敏锐的新闻发现力和掌控驾驭现场的能力外,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敢于做报道的胆识和勇气, 也是不可缺少的, 尤其在舆论监督的报道上面。就拿《天安门事件安全是革命行动》这篇消息来说,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 新华社敢于发表, 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 这不仅是出于记者的新闻敏感, 更是出于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要让人民知道重要事情的勇气与胆识。在这方面, 区域性媒体的记者, 因种种顾虑而“漏”报甚至不报新闻的情况较为突出。重要的新闻信息虽可确定, 但有关部门未明确表态, 为保险起见, 缓报。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 导致大量新闻被打入冷宫, 严重浪费了新闻资源。类似广东佛山人民广播电台能抓到1997年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亏损企业入住高级度假村开扭亏会议》的会议新闻精品更显难能可贵。佛山电台记者听说连续多年亏损的广州冶金集团, 在号称“五星级酒家”的顺德市碧园高级度假村召开扭亏会议, 立即前往采访。记者通过采访调查, “将会议的铺张豪华与企业的巨额亏损, 扭亏的帽子与享受的实质进行鲜明的对比, 客观冷静地报道事实, 在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中抓到了十分典型的事例, 给人以较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3]

参考文献

[1]南振中.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 (下) 《新闻战线》2004.8.P13.

[2]董广安.纪元主编《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消息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1日第1版.P351.

篇4:对当下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几点看法

摘要:2014年,计算机行业整体处于低迷态势,微型计算机产量和出口持续下滑,全行业效益增长放缓;产品结构不断调整,硬件移动化势头不减;重点企业转型整合,行业需要更多创新和突破。长期来看,计算机作为未来核心计算设备的功能不会改变,随着新技术的突破,计算机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计算机;产业

1、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这么多年计算机产业发展,我们过的计算机产业是比较成熟的。但是随着移动设备的流行,计算机产业出现了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近年来,计算机整机市场特别是消费类整机市场萎缩速度已超过预期。国际咨询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出现拐点后,这一市场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下滑。从国内看,整机产量和行业收入的拐点出现在2012年,增速迅速下降,2013年和2014年则真正陷入负增长。面对不利的市场形势,国际厂商纷纷做出调整,2014年年初索尼宣布出售自己的PC业务;惠普将个人电脑和打印机业务单独拆分出来;国内企业则出现小企业退市、大企业整合转型的情况。我国计算机整机行业的企业个数由2008年的185家,下降为2014年的160家,实际有PC整机产出的企业不到100家,其中90%以上为代工企业;国内品牌整机企业除联想外,长城、海尔、同方等产量都在迅速萎缩,转向其他业务发展;联想正努力向利润更高也更有发展前景的移动业务、企业级和云服务业务市场转型。

2、我国计算机产业面临的形势

从市场总量上看,PC行业的需求一直处于缓慢的下滑状态,企业对新PC的需求在减弱。根据2014年9月市场研究公司TNS实施的调查,发现PC仍然是工作中最常用的设备,但是在美国雇员中PC使用量已从2011年的84%下降至2014年的71%;移动商务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在户外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模糊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2014年,我国累计生产微型计算机3.51亿台,下滑0.8%。其中,笔记本电脑2.27亿台,下降5.5%。计算机全行业实现销售产值22729亿元,同比增长2.9%,低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全行业增速7.4个百分点,低于上年2.6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计算机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222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99.6亿元,同比增长5%,比上年下降7个百分点。计算机行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95.6元,比上年提高2.6元,远高于全行业88.4元的成本水平;销售利润率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低于全行业1.9个百分点。

另外,2014年,我国计算机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9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年回升2.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整机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严重,同比下降34.6%;零部件制造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1%。

3、计算机产业发展几点思考

产业的继续发展是硬道理。为了适应当下的消费趋势,计算机产业发展需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和寻找新的增长点。

3.1智能化趋势,为计算机行业提供新的机遇

智能化趋势已成。智能化正在对人类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甚至说正在改变这个世界。人们对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的需求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量的智能化装备成为年强人向往拥有的产品,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具体来说,以智能化穿戴设备、超高清智能电视、智能型家居产品为主角的未来物联网技术,也将为消费类PC行业提供新的机遇和出路。实际上,任何一款智能化设备都不能脱离物联网和云计算这两层底层技术环境而独立存在,在这个应用环境下,任何设备都只能是一个技术节点,包括PC在内。由于这样的使用前景,PC反而可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重新焕发生机,PC会是未来计算环境中的核心设备。

3.2主题笔记本越来越主流化

主题笔记本,比如游戏本发展迅猛,为整机市场带来新的亮点。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增的笔记本品牌几乎全是游戏品牌,如雷神、机械师、机械革命、战神……都是在2014年里从默默无闻做到声名鹊起,传统板卡厂商也十分看好游戏市场,msi、技嘉都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游戏本,msi更是在国内市场增长较快。在PC市场整体下滑的2014年,游戏本一枝独秀,让厂商们看到了市场的新亮点。基于游戏本的爆发式增长,英伟达推出了有利于游戏本功能改进的9系显卡,在加强笔记本显卡性能同时,降低功耗,为游戏本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3政府对国产化的支持

政府对国产化的支持,为国内计算机市场增加新动力2014年,我国信息安全相关政策频繁推出,从重要部门招标禁用Windows8系统,到即将推出“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再到有关金融行业将全面落实国产化替代等,软硬件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国产IT厂商即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需从硬件、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乃至行业解决方案全面实现国产化,其中硬件设备是能够最快实现国产化的领域,无论是国产终端、服务器还是ATM等应用设备的推广应用,都将为我国计算机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与动力。

3.4政府对优质企业的帮助

优质企业对社会的价值无需质疑。优质企业在增加国家税收收入、提高国家知名度、增加就业岗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政府支持优势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占有。优质的计算机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更强。我国的计算机产业水平在亚洲是比较领先的,因此鼓励我国的计算机企业去开拓国外的市场。政府可以从政策层面、从资金层面,对敢于开拓国际计算机产业市场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补贴或者是税收等方面的支持。特别要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开拓新的海外销售渠道、寻找海外合作商。

3.5强化产品的自主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才是一个产业发展起来的根本。自主创新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是否强大的衡量指标。实践证明,自主创新是我国计算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和唯一的选择。没有自主创新的产业很难持久有序的发展,因为该行业无法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节奏。只有切实的提高计算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牢牢的把握住企业产品的主动权,才能获得最有力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价值。目前,我国计算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有待加强,一些核心的关键的技术还是靠国外进口。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计算机企业一定加大力度引进人才,一定要加大力度提高科研公关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方式。比如,通过国内外选拔、招聘、再培养或者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重点培养等方式,建立专门的研究队伍,并通过多种方式把研究队伍培养成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自主技术是一切创新的基石,进入行业发展成熟期更为明显。只有拥有自主的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创新的立足点和突破点,而不只是拘泥于表面化的产品设计和简单的功能变化。

3.6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计算机使用领域是可以开发出来的。近几年计算机与不同的产业融合,形成了一大批融合了计算机的新产品或新科技。这些新产品或者新科技,就是信息技术推广的成果之一。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开发适合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的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我们的计算机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订单。同时,我们的计算机企业也因此需求的多元化,开发出更多多元化的产品。

4、结语

篇5:沈亚川:对当下新闻界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闻记者,新闻点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对于新闻记者新闻点的挖掘产生了重要影响, 需要不断发现新的新闻点, 面对社会每天发生众多事件, 如何更好的选取新闻点成为困扰每位记者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记者, 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都是新鲜的, 追踪新闻线索, 报道的消息, 完成任务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要从多方位、多角度以及多方面挖掘新闻点的角度出发,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新闻服务, 写一个好消息, 采访新闻素材的挖掘工作。在笔者多年在基层采访的经验, 为了挖新闻素材好, 必须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态度要勤奋

这是记者的基本素质。闻在瞬间发生, 必须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 如果没有不辞辛苦, 雷厉风行的尽职调查, 拖一拖, 懒一懒, 新闻变成旧闻, 就会失去新闻价值的。此外, 越来越多的藏在草丛中的新闻资源, 只有放心身段, 经常深入基层, 才能找到新闻的富矿, 发现, 挖掘和收集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中央要求记者“走基层, 转作风, 转变作风”, 我们在行动实施, 是为了突出“勤”到基层群众中去, 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 发现蕴藏着巨大的基层, 时代精神, 普遍推广有意义的典型特征, 新的东西, 好的做法和经验, 特别是为了切中时弊, 这是必要的勤奋, 契而不舍的精神。有了“勤”的精神, 才能拥有新闻资源的“采矿权”, 才能拥有新闻发布的话语权。

二、知识要广泛

一个合格的记者, 必须做杂家。必须知道古今中外, 时事历史, 天文, 地理, 政治, 经济甚至社会的社交活动, 民俗风情等, 可能不一定是一个专家, 但是你必须掌握一般知识有所涉猎的。因为记者不得不面对各行各业, 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上, 你不知道受访者的领域, 就不能进入这个圈子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采访, 不能真实准确把握和反映的热点新闻和因果关系的特点。因此, 记者必须抓紧时间学习开发通常收取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丰富自己的知识基础, 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针对新闻点挖掘时, 新闻记者要多读书多读报, 写新闻首先必须要研究新闻,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日积月累, 新闻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准备要充分

在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要采访一个地方, 一个单位或前一个人物, 要查找接受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行业知识, 专业特点, 知识背景材料, 清楚地知道被采访者在国民经济中位置, 价值和其它意义等。因此, 记者采访时, 接触能够快速沟通, 与他们沟通, 然后混合, 切入正题, 尽快。例如, 我最近去采访前工矿企业, 历史上第一个矿山企业, 技术装备水平, 当地的贡献, 并在采矿企业发生的一些变化, 等检查看看它再次, 矿干部工人暴露后, 双方觉得谈得来, 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特别是, 和工人去地下, 体验他们的生活, 他们非常感动, 感受到更多的记者朋友, 什么话都愿意告诉记者, 记者自然走进他们的世界, 心灵, 深入细致地了解, 作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挖掘出的新闻材料非常丰富和详细的故事。回来写报告的真实, 生动, 不仅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但煤矿工人说, 看完手稿:你不仅把我们的头脑中说出来, 但让我们开始新的理解文章本身。

四、角度要多方位

新闻点需要从多角度发挥新闻的不同层面的内涵, 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众多关注目光, 以保证新闻的社会价值功能。此外, 要对新闻进行多作比较, 从一般中找特殊, 从共性中找个性, 角度要巧。而新闻报道, 要求真实客观, 为了做到这一点, 还没有偏见, 我们必须扩大范围的采访, 多点、多角度审视新闻事件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例如, 你要采访一个人或一个事件, 不只是听这个人或事件, 表示对此案的中心人物怎么说就怎么写, 记者必须与领导, 同事和证人广泛接触周围的中心人物, 在深入调查, 一方面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 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新闻素材, 以了解更详细的人物和事件, 以生动的细节写一个好消息, 准确, 客观真实人物和事件还原良好的深寝具。

五、视角要特色

视角独特关系着新闻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新闻要及时突出一个人或一个事件不同于其他人物和事件的最显着的特点, 以及新闻稿可以站稳脚跟, 有吸引力, 有影响力的元素。要有新闻敏感性, 多渠道获取素材, 记者每次采访和写作, 是一种创新和创造新的对象的采访, 新闻报道的新发, 抓住这个特点是区别于其他事情写深, 写实是最好的事情, 而剩下的事情可以被忽视或掩盖了, 这是成功的新闻的关键。如矿山企业对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说, 受访工人是苦、脏、累、险等, 现代采矿企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水平低的矿山企业掌握知识的高技术工人设备, 脏, 累, 除了保险, 不怕困难, 但也学习科学技术, 这是现代矿山企业工人在这方面, 不仅要展现出新的一代工人在现代风格的新亮点矿山企业和新闻报道, 以满足交货时间的趋势,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论

因地适宜、就地取材, 从社会点滴中挖掘新闻点, 不能忽视日常工作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很容易被忽略, 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培养新闻敏感性, 从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基于记者手脚勤的工作态度、具备广泛知识、作好准备、多角度挖掘、抓典型特色的角度挖掘软文写作素材, 需要继续锻炼写作经验的积累, 更自然地写来得心应手, 水到渠成。此外, 作为一名记者, 要学会抓住不同事物和人物的典型特征, 充分表现新闻典型特征, 这也是记者必须具备的较强能力与素养。也要善于从这些事物的变化中, 发现其转变的异常之处, 新奇之处, 也就能找到报道所要选取的角度。新闻点一定要努力做到具体形象, 新鲜活泼, 生动引人, 通俗易懂, 使读者一看一读之后, 即能对它产生感情, 对阅读新闻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王玉森.刍议新闻工作者如何挖掘新闻线索[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 (1) .

[2]唐海涛.企业新闻采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6, (1) .

[3]许信昌.写稿不是为了报答主人的“热情”[J].传媒观察, 1986, (3) .

篇6:沈亚川:对当下新闻界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地方新闻;引导力

进入全媒体社会后,很多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冲击。地方电视新闻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条件下,地方新闻如何谋求新的发展之路,一直备受业界关注。本文经过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唯有提高地方新闻的引导力,让其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才是地方新闻的出路。到底该如何提升地方新闻的引导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闻体系

新闻是一个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唯有完善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闻体系才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新闻品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首先,要改变地方台中规中矩制作新闻的方式,丰富新闻的内容。应该将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地方新闻的主要内容,不仅仅要让地方台成为老百姓知晓国家大事的渠道,更成为传达人民意愿的喉舌,让新闻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新闻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大量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素材,将新闻报道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生牌”是关键。就地方电视台而言,无法与中央和省级电视台那样雄厚的实力相比拟,但是地方电视台却具有自己接近性强的优势,其主要原因是当地的电视用户比较关注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就是地方台的真正优势所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地方台将重新寻找到新闻强大引导力的出路。笔者所在的盘锦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分设时政新闻部、社会新闻部、晚间新闻部、资讯部四个生产部门,设置《盘锦新闻》、《晚间新闻》、《第一资讯》、《国际时讯》(直播)、《在基层》等节目和栏目,构建起自己的新闻传播平台,虽然因人力物力所限,水平有待提高,但自己的新闻体系还是初成雏形。

二、增强地方台的服务意识

以往的媒体垄断经营模式在受到全媒体时代的冲击后,逐渐被打破,新的媒体传播格局逐渐形成,在新的媒体格局下,“内容为王”的竞争模式逐渐形成。不管新闻传播平台的规模大小,只要新闻内容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要地位。广告收入是电视台发展的主要依靠,收视率直接影响广告主投放广告的份额。地方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节目内容是关键,因此要对节目编排以及经营战略做出调整,制作出好的节目内容提高收视率,提高服务意识,才能赢得忠实的观众。

这种调整不是单靠电视台对节目进行一般的改编,而是应该对当地的收视人群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其对于新闻节目的要求、情趣、观看习惯等,制做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新闻节目。人民群众是电视节目收视的保证,提高电视台的服务意识,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好的电视节目,还可以建立观众对于电视台的忠诚度,保证收视率。一直以来,我国的地方台通常都是向上级电视台积极供稿,而上级电视台却很少将新闻资源分享给地方台,这样的现象严重导致信息资源的共享,地方台由于资金、信息资源不足,难以制作出精良的节目。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各个地方台的协作,引进“他山之石”,丰富本地的新闻资源。让本地的观众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解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新闻等等,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盘锦广播电视台的《第一资讯》、《国际时讯》两档节目就是立足于这方面的探索所设,引进的大量新闻资讯受到受众的欢迎,这也为《盘锦新闻》、《晚间新闻》两档新闻提供了有益的良性补充,使之服务性特点更加凸显。

三、增强地方电视台创新意识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冲击,势单力孤的地方台唯有增强创新意识,将创新融于实践,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高度发达的媒体技术,任何一家媒体都不能一家独大。新闻的最大特性就是分享传播,只要新闻被报道出来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为了让新闻的价值最大化,电视台与新媒体将走向融合之路。地方台要想改变在夹缝中生存的现状,必须走创新之路,开始与新媒体相互联合。地方新闻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广大资源,将媒体资源运用于电视新闻,丰富地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地方新闻的引导力。

四、对地方电视台工作制度进行调整

一直以来,中国很多部门都受到机制制度的影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地方电视台受到机制制度的影响更加严重。笔者所在的盘锦广播电视台,目前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当前条件下,迈出大的改革步伐当然要谨慎,但这步是迟早要迈的,早迈早主动、晚迈会被动。在这个全媒体时代,传统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台的体制机制改革,应该摒弃以往的模式,引入更多的竞争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完善奖惩制度,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让地方新闻更具引导力。

时代的发展速度是人们无法预料的,在这样的一个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新闻的引导力对于人民群众了解事实的真相有着重要作用。地方台是当地人民群众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唯有进一步增强地方新闻的权威性,提高地方新闻的引导力,才可以让当地的人民群众获得真实的信息,并对新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思考,这样才真正履行了新闻工作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李振富.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困惑及对策研究[J]. 东南传播,2011,12:140-141.

[2]任静波.提升产经新闻引导力之我见[J]. 新闻三昧,2009,09:36-37.

篇7:对当下美剧热播的几点粗浅思考

然而, 这些已经近似于“抄袭”的模仿也并没有观众来买账。举例来说, 前两年热播的《男人帮》就被观众指出是仿照美剧《欲望都市》拍摄的, 故事主要讲述了三位男性的爱情以及他们的爱情观。但不少网友觉得, 美剧《欲望都市》是对生活有所感, 所以每集能谈出一点独特的感悟, 主题明确而清晰。而《男人帮》的编剧本无所感, 只好闭门造车强说愁, 说来说去, 不知所云。剧集或主题混乱, 或没有主题。观众只能看到三个大老爷们聚在一起, 装疯卖傻扮萌, 没事找事, 婆婆妈妈, 唧唧歪歪, 贫嘴寡舌。缺乏主题思想, 讲不出《欲望都市》那样的人生与爱情的哲理, 只能玩语言游戏。

说到底, 这种形式上借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产电视剧的现状, 要改变, 就要找出国产剧“失败”的根源。

由于美国各商业电视网激烈的竞争环境, 使得美国的电视剧制片方也在不断细分观众, 甚至出现了为部分特定人群制作电视剧的情况。比如《Sex and the City》就是一部特别拍给女性观看的电视剧, 从2007年开播的《Gossip Girl》则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国产电视剧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差, 它没有设置固定的收视人群, 而是想尽可能地用一部电视剧来满足所有类型受众的需求, 老少皆宜。为了迎合所有观众的口味, 将爱情, 亲情, 伦理, 案件, 甚至于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因素统统杂糅到一起。可是这样往往使得剧集变得不伦不类。模糊了目标观众群的同时, 也模糊了剧集本身的定位。

美剧有其独特的播出模式———季播。所谓季, 就是指播出季节。美剧一般一年播出一季, 一周播出一集, 而剧集的拍摄制作只比播出提前十几天, 并且是边写边拍, 这样, 美剧就可以随时把新发生的事件、新出现的话题引入到故事中。所以, 美剧的剧情往往在时间上能与现实接轨, 如《反恐24小时》第一季的播放就是在9·11事件之后。故事围绕美国洛杉矶反恐小组主管杰克·鲍尔展开。除此之外, 无论是戏里人物的穿着打扮, 还是季节气候, 也都跟播出时的日子差不多。如果播出日期是感恩节、圣诞节或者是新年夜之类的, 就会出现戏里戏外的人共同过节的场面。比如《老友记》播出了十年, 其中有九年都在感恩节那天晚上播出了与感恩节相关的故事。

国产电视剧都是剧组把整部戏拍完之后再卖给电视台的。因为电视剧需要很长的拍摄周期, 被卖出后还要进行预审备案, 就算再新的故事等和观众见面也都过期了。这种时效性的缺乏不能不说是国产电视剧的一大遗憾。

近几年来, 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国产电视剧不外乎就是四种类型:宫廷剧、家庭伦理剧、战争剧与青春偶像剧。电视剧不仅题材有限, 而且翻拍现象非常严重, 四大名著、金庸的各个武侠剧等, 都被翻来覆去拍, 并且越拍越差。每当有新剧上映时, 各个频道都会抢着播出, 这就造成了一打开电视机几乎所有频道都播出同一部电视剧的局面。跟风也是国产电视剧一大弊端, 今天清宫戏一部走红, 一夜间就会冒出几百部模仿的作品, 直到把这个题材拍滥为止。

而美剧的分类既严谨, 又不互相冲突, 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各种题材的电视剧供观众选择。中国观众可以寻求到任何一种自己喜爱的电视剧题材, 比如情景喜剧有《人人都爱雷蒙德》、《生活大爆炸》;家庭剧有《美少女的谎言》、《兄弟姐妹》;职业剧有《急诊室的春天》、《律师风云》;科幻剧有《X档案》、《英雄》;青春剧有《橘镇男孩》、《绯闻女孩》;警匪剧有《CSI》、《犯罪心理调查》;都市生活剧有《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历史剧有《罗马》等等。

综观美剧流行的原因, 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对观众审美趣味的把握。美剧在我国播出后, 打开了我国观众的视野, 同时也给国产电视剧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很多仿照经典美剧拍摄的电视剧, 这其中有一些成功的作品, 比如以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改编成功的《家有儿女》。

篇8:对教学规范的几点看法

摘要:教学规范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教师关丁教学探索的智慧的结晶、关于教学总结的精华的积累,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依赖的根基,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明确指向。但它不是万古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价值取向的进化而与时俱进,所以要重新审视课堂规范,了解和明确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教学规范;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文章编号:1005 - 6629(2015)5 - 0045 - 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2012年,笔者有幸代表常州市参加了在连云港高级中学举行的江苏省化学评优课的活动,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2014年10月,本校义有一位化学老师代表常州参加本年度的省评优课活动,在这两次活动的磨课、听课过程中,笔者对教学中的“规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课堂教学规范作为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则体系,长期被教育者、学者们作为研究的对象。通常教学规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教学实践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所共同依据的教学理论,遵循的教学规律、原则、模式,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即一般而言教学规范有两类:一是各学校为了保证基本的教学效率,根据一定的依据制定的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规章制度;另一类就是教育实践者的自我规范,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及经验的总结等。

关于自我规范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很多细致的研究,例如冯克诚编写的《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一书,就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的规范方面作了深入的介绍。金正昆编写的《教师礼仪规范》则从教师的衣着、仪态、形象、举止等方面讲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规范。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教学情境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的规范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在第五届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指出:课堂规范不是万古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价值取向的进化而与时俱进的,我们面临课堂规范的解构与建构的挑战。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李学红局长认为: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规范,了解和明确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时代的课堂教学规范除了要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各省的教学要求之外,尤其要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学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和体现化学学科观念等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学规范”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与大方。

2 教学规范的几个方面

2.1 教学理念要“规范”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再看课堂教学:

论功能,教学包括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论教学,教学是一个信息和隋感交流与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并共同发展的过程。

论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论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论质量,教学评价要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 教学设计要“规范”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 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简单来说,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以两次评优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1)在2012年“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课教学设计时,笔者最初的一稿是按照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一般规律进行设计,见图1。

在磨课的过程中,多数同行提出这种教学设计虽然知识体系很完善,教师讲解很顺畅,但最严重的缺陷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地跟着知识在学,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严重不符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引入时直接让学生观察镁条,没有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镁制品着手,脱离了生活、生产实际,不能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在学生猜测镁的可能性质的时候,给的时间不够充分,且没有能很好地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学生在进行猜测时很教条。

三是介绍镁的制备时,主要由教师进行讲述,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能得到利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所以该教学设计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变。

在经过多次上课的体验和修改以后,最终将教学设计定位成以下流程,见图2所示。

其中,问题一为“为什么要提取镁?”,问题二为“怎样提取镁?”,问题三为“怎样使用镁?”。 本设计的整体构思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探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笔者设计一定梯度的探究问题、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层面,以镁的提取为线索,融合了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使学生掌握了镁与水、二氧化碳、氮气等物质反应的新知识;

能力层面,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归纳等解决问题;

学科观念层面,学生通过对镁的提取流程与原理的学习,培养了化学学科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价值观等,实现了对学科观念的建构。

本节课设计旨在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促进“以知识传递为主”向“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主”的转变,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形成相应的学科观念,保证可持续发展。

这样在新理念指导下,经过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得到同仁们的一致好评。

(2) 2014年,本校另一位老师参与省级优质课评比的课题为“溶液的配制与分析”,这节课包含两个知识点: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属于概念教学,而溶液的配制则有新仪器——容量瓶的使用和实验操作规范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会安排成两节课,第一节先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配制的步骤,第二节让学生配制溶液并进行误差分析。现在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如何才能合理安排这些知识点呢?

该老师最初的教学设计:

[反思]

该设计多处采用了学生设计、生生评价、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等学习手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整体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从学科观念看,这节课主要体现了实验观,而计量观、价值观体现都不明显。

二是从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还不够自主,还是就着教师给定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学习,没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从教学观看,本节课预设的内容过多,生成的资源较少,不能体现问题探究观、潜能开发观、行为实践观等。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没能得到实现。

之后的几次磨课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对应的改进:

首先,在引入环节中加入了生理盐水的实物和医院挂水的图片,除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之外,还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在讨论完0.9%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方法后,增加了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体现了化学的计量观。

第三,新仪器容量瓶由原先教师直接展示改为学生设计——烧杯容量大与量筒精度高的结合,而容量瓶的使用也由学生在观察容量瓶的构造后,小组讨论总结得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也有了立足点。

第四,将播放溶液配制的视频改为教师演示实验,并安排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从做中学的乐趣,并能进行相互指正、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五,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小组进行实验指点,还要及时将学生做得好的和不够好的实例用拍摄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以此代替“大家来找碴”的视频资料,这样课堂生成性资源可以充分地被利用,更能起到有的放矢的教学目的。

经过两次磨课,笔者认为当今时代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要有教学设计一般环节外,更重要的是要能体现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尤其注重通过改变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希望用附性的行为标准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它旨在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它旨在转变教师角色,在有效教学行为中成为学生发展的倾听者、引领者、指导者、促进者;它旨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分享思考、交流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2.3 教学过程要“规范”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过程理论则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在此,笔者主要讲教学过程的以下几个方面:

2.3.1 教学实验要“规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本身就是一项集观察、注意、想象、分析、概括和创新等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所以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规范。

首先,学生实验要规范。例如,在两次参赛的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实验时,有这样一些现象:使用胶头滴管经常伸入试管内部;滴加试剂时,出现一位同学持试管,一位同学持胶头滴管滴加试剂的情况;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人扶玻璃棒,一人倾倒溶液;还有同学用酒精灯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过多等。在此教师就要展开操作指导,规范仪器的使用。

其次,教师实验要规范。教学中许多实验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才能让学生明白操作方法,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所以,教师的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有些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不能这样操作,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这样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在溶液配制这节课中,容量瓶使用前的检查是否漏水、转移溶液、摇匀等实验操作均是新仪器的使用,需要教师的规范操作指导,本校该老师除了自己动作准确、规范以外,为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最规范的指导,还配制了相应的示意图,如引流操作:

2.3.2 教学板书要“规范”

当下随着PPT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一些教师忽视了板书的作用。实际上,精心设计的板书能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的脉络,清楚地表达事物间的关系,能将教材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整体感知概括能力,也便于学生高度注意、聚敛思维。

进行板书设计时,内容要能概括教学要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结构和教学程序,并能形成知识网络。更加重要的是,板书还要能动态地展示学生学习认知的发展历程。所以,要合理规范地安排正板书与副板书的版面位置和内容。

如:笔者在“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课的板书设计如图4所示。

此设计将整个黑板分为三块,其中三分之二为主板书,主要呈现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右边三分之一则为副板书,主要用于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以及经过学习后,疑问的解决情况,体现学生成长的足迹。

3 结语

通过两次磨课活动,笔者认识到教学规范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带来好处,能不能让每个参与者从内心感受到这种规范的必要性。教师要做到教学规范则要认识教育思想、理念和具体方法的联系,同时要把思想理论与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所有教育者需要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反思、优化、总结,以形成符合时代意义的教学规范。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课堂规范的反思、重构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1,(3):37~40

上一篇:大班科学活动:我的陀螺转起来下一篇:读在职研究生的时间管理三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