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登记系统

2024-04-26

工商局登记系统(精选8篇)

篇1:工商局登记系统

自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临沧市工商局高度重视该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市局领导分别参加了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举办的培训学习,以市局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形式对全系统科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制定了行政许可公示、告知、问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了《行政许可法》在全市工商系统的顺利实施,总的来说

执行情况是好的,应予充分肯定。随着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对《行政许可法》学习的不断深化,工商部门在执行行政许可方面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任何对市场主体准入把关不严,或履行监管执法职能不到位,以及不当或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工商部门都会面临被问责的风险。现就全市工商系统登记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一:对注册登记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行政许可法》实施已经两年多了,但在工商部门中仍有少数领导同志对注册登记这一法定的行政许可行为,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还未能从依法行政的高度来研究、来对待、来落实,从而导致培训跟不上,素质提不高,登记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掌握不透彻、不熟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不强。

问题之二:注册登记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根据国家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广告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等,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求工商部门对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特事特办”,采取所谓“先发照后规范”的方式进行“变通”,从而导致登记法律法规“悬空”。

问题之三:对市场主体实施监管职能不到位。从去年全市工商系统开展的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清理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重登记轻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主要原因:一是片区管理责任制落实得不够好,虽然各县(区)局都建立起了县、所、片区三级执法联动考核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城区工商所(分局)的片区责任制范围较小,任务明确,容易考核,职能到位要好一些,而农村工商所由于受地域和工作人员不足的限制,片区的监管范围较大,一个片区大的涉及1—2个乡镇,监管职能到位就要差一些;二是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时间相对集中,审查项目较多,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就要完成年检验验照工作,质量上难以保证没有瑕疵;三是监管科技手段落后,目前已建立的电子经济户口,如何与市场巡查和片区管理人员联动,实施有效监管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问题之四:行政许可制度落实不到位。2004年7月以来,市局先后制定了实施行政许可事项首问责任、公示、窗口服务、服务承诺等若干制度,从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坚持制度不一惯、具体操作不规范,譬如,不按程序和规范填写“一次性告知书”、首问责任不落实等问题,让行政许可申请人往返跑的情况仍然存在。

问题之五:行政监督检查不到位。根据《行政许可法》、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市局的有关规定,行政监察部门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有监督检查的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更注重了对人、财、物的监察,对工作人员是否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监督恰恰是缺位的。

二、工作对策

对策一:提高思想认识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前提。首先,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认识。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指出全国工商系统要创新执法思想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尽心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尽职尽责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周伯华局长的重要讲话,进一步给我们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要求我们要开拓创新,认真履职,不辱使命。其次,要从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效能的高度来认识思考。注册登记工作是依法行政在工商部门履行职能中的具体体现,是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的首要环节,如果把不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给予了准入,视必就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规范注册登记工作是依法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使命所在。

对策二:提高人员素质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履职尽责的责任意识,登记人员要牢固确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的观念,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二是要着力在提高登记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上下功夫,不懂登记法律法规的人不能做登记工作,不精通登记法律法规的人做不好登记工作,因此,一方面,登记管理人员自身应当加强法律法规及业务学习,一方面,应在全系统对《行政许可法》、《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等登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登记业务知识进行再学习、再培训,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备案、验照权限委托工商所(分局)行使后,抓好学习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三是要相对稳定登记管理人员队伍。当前登记管理工作面临着行政许可申请人素质不断提高、法律法规本身不够完善、业务操作日益规范、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四重压力,目前全市工商

系统从事登记工作的同志中有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此,市、县局两级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注意选派一些综合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志充实到登记工作岗位,切实重视业务骨干的培养,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

对策三:严格依法办事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关键。首先,要正确处理严格依法办事与工作创新的关系。严格依法办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登记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须以依法行政为前提,工作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在依法的前提下,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推进职能到位的关系。要坚持规范性与和谐性相统一,进一步营造宽松和谐的执法环境,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全面依法行政,又要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在决策前,要积极做好法律法规宣传、解释、说服、汇报沟通工作,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工商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争取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工商部门的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配合,努力在实现职能到位和政府、企业、群众满意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三是要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登记工作要注重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将全部矛盾集中于登记机关,工商部门经常会遇到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要求“特事特办”违规操作的情况,对于确实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又非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应及时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如提请政府召开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详细记录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意见,以及工商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确属会议决定事项,风险共担。

对策四:加强监督检查是规范登记监管工作的保障。国家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市场监管情况怎么样,行政执法效果如何?要获取这些信息,通过开展监督检查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作为系统内的行政监察部门的职责,一方面,要确保同级党组制定的重大决策在本系统得以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将行政监察工作与工商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工作领域,每年有针对性地制定督查计划,适时开展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行政监察部门不但要对违反人事、财务工作纪律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而且要对贯彻落实行政许可事项若干制度情况倾注更多的精力,予以关注,切实推进职能到位,确保登记监管工作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发展。

篇2:工商局登记系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邮电部关于邮电通信系统企业登记注册的规定

(工商[1990]343号)

第一条 邮电通信企业是国家统一经营邮政、电信业务的公用性企业。邮电通信企业应当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和本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

第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包括北京市邮政局、北京市电信管理局,下同)以及重庆市邮电局(以下简称省市局),应办理企业法人登记。

第三条 市、地、州、盟邮电局(以下简称地市局,其中包括分设的邮政局、电信局,下同)应办理营业登记。

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及地市局所属的城区邮电支局、邮电所和单独设立的邮政储蓄所、报刊门市部、集邮门市部、报刊亭应当办理营业登记。其中,属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营业登记单位,可以统一申请,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并核准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邮电所、报刊亭的营业登记费,按五十元人民币收取。

第四条 县邮电局(包括县级市、旗邮电局,下同)应办理营业登记。

县邮电局下属农村支局、所,以县邮电局为申请单位到县(含旗、县级市,下同)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营业登记,统一领照,免交营业登记费。

第五条 邮政运输单位利用邮政车、船的空余吨位或利用富余运力定班开展有偿运输服务的,应当办理营业登记。

第六条 下列单位不办理登记:

(一)不对外开展经营活动的地区邮电局、邮电通信生产单位,内部管理机构;

(二)邮票代售点、公用电话服务站、城乡信报站、邮政电信代办点、邮电临时服务点和流动服务车。

第七条 省市局应持邮电部的审批文件及其他有关文件、证件,分别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

邮电部直属的生产邮电通信系统专用产品的公司、企业,须经邮电部审批;邮电部直属的其他公司、企业,须经国务院授权部门审批。上述公司、企业经批准后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或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转到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

第八条 地市局和县邮电局应持省市局审批文件分别向所在市(含州、县级以上市辖区,下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

第九条 省市局直属的生产邮电通信系统专用产品的公司、企业,由省市局审批;省市局直属的其他公司、企业,由省市人民政府授权部门审批。上述公司、企业经批准后分别向所在市、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

其他应当办理登记的单位,由其直属的上级单位审查同意,向所在的市、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

第十条 领取《营业执照》的邮电通信企业,由其所隶属的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邮电企业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一条 邮电通信企业经营范围分为邮政业务、电信业务、邮电服务业务。邮政、电信业务除国务院有规定外,由邮电通信企业统一经营。具体包括范围如下:

(一)邮政业务:

1.国内邮件的寄递。包括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特种挂号信函、邮政、包裹邮政快件、盲人读物及其相应的挂号、航空、保价业务。

2.国际邮件的寄递。包括信函、明信片、航空邮简、国际快递函件、总付国际回信券、印刷品、印刷品专袋、包裹、小包、保价邮件、盲人读物及其相应的挂号、航空业务。

3、国际、国内特快专递邮件、电子信函。

4.机要通信。包括机要文件和机要刊物的寄递。

5.邮政汇兑、邮政储蓄、报刊发行和销售。

6.集邮品和邮政编码簿的印制、发行和销售。

7.邮政专用信箱、邮政信息服务。

8.国务院邮电主管部门规定开办的其他邮政业务。

(二)电信业务:

1.电话业务。包括国内长途电话、国际电话、市内电话、郊区电话、农村电话、会议电话。

2.电报、传真业务。包括国内电报、国际电报、用户电报、传真电报、报纸传真、船舶电报。3.数据通信业务。包括数据传输及信息服务。

4.无线电移动通信业务。包括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电召(对讲机)。

5.广播、电视和新闻信息传递业务。

6.电信线路和邮政、电信设备出租及代维业务。

7.电话号码簿、用户电报和用户传真号码簿及磁卡电话的磁卡的印刷、发行和销售。

8、国务院邮电主管部门规定开办的其他电信业务。

(三)邮电服务业务:

1.代发工资、代寄广告、代办保险和代收代兑业务。

2.信纸、信封、邮票、集邮用品和邮包包装品的出售。

3.邮购。

4.邮车、邮船货位出租业务。

审核邮电企业经营范围时,应按以上的经营项目、包括范围等用语规范核定。

第十二条 邮电通信系统其他从事物资、施工、工业等行业的企业,其经营范围按《企业经营范围用语规范》核定。

第十三条 邮电企业应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非邮电系统的单位经营国家规定统一经营的邮政、电信业务,须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审批,跨省经营的需报邮电部审批,凭部、省邮电部门批件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邮电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一九九0年十月十二日

篇3:网络店铺工商登记制度

关键词:网络店铺,工商登记,管辖权

一、网络店铺工商登记制度

(一) 网络店铺与传统店铺的区别

网络店铺是指卖家自己申请域名或在经营性网站上申请注册, 使用信息技术设施以及信息系统提供货物或者服务的小型的虚拟的交易场所, 它广泛地存在于个人间交易 (C2C) 和企业与消费者间交易 (B2C) 。网络店铺的年交易量在我国的零售业的交易总量中占有相当主要的比重, 因此, 调整我国的网络经济的市场秩序、规范电子商务行为就不应该忽视对网络店铺的法律规制。

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 网络店铺呈现出了许多与传统实体店铺截然不同的特点。首先, 实体店铺的设立依据我国现有的《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依法设立, 成立后的实体店铺也必须按照有关法律以法人或非法人的身份进行运营。而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店铺则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以遵循。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可以再网上申请域名或者在经营性网站上注册一个店铺来经营, 即便有《民法通则》, 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自身的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其法律性质没有明确界定, 扰乱了网络经济的市场秩序。其次, 在网络店铺的买卖过程中, 买卖双方是通过网络工具进行交流, 而非实体店铺的面对面的交易, 在货物交至买家之前, 买家是没有见过货物实体的。再次, 网络店铺与传统实体店铺的支付方式不同, 网络店铺可以用电子货币或电子钱包、邮局汇款、银行汇款等方式支付, 而且网络店铺的信用卡结算需要严格的认证加密系统, 传统实体店铺则相对比较简便、安全。最后, 二者存在法律责任上的差异。实体店铺的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一般都是依据我国现有的公司法和《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规则原则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网络店铺的虚拟性使得对其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二) 网络店铺工商登记制度

1.网络店铺工商登记的内涵与必要性

网络店铺工商登记的内涵。对从事营利性活动的市场主体实行工商登记制度是市场准入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工商登记是指登记机关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管理目的, 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依相对人的申请, 对符合法定条件、以营利为目的的相对人的法人资格、经营条件等方面的法律事实给确认的行为。工商登记具有以下法律特征:其一, 工商登记是登记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职权行为。没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登记机关不得作为, 因而放宽或附加登记条件都不是依法行政行为。其二, 工商登记由相对人提起, 属于被动行使职权的行为。没有相对人的申请, 就没有登记行为的发生。其三, 工商登记是羁束行政行为。是否给予登记, 登记机关无自由裁量权,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登记, 登记机关必须依法受理并给予登记, 反之应当拒绝登记。其四, 工商登记的内容为法定内容。我国法律规定了市场主体登记的“法定条件”, 申请人应当提交“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资料, 报登记机关审核。其五, 工商登记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经登记后获得“营业执照”的主体被社会推定为“合乎法定条件”, 因而登记行为会产生证明力, 影响利益相关的第三人。

网络店铺工商登记的必要性。对网络店铺进行工商登记是对其进行管理的必要方式。网络店铺在其经营过程中暴露出众多由于缺乏管理带来的问题。买家买到了假货, 如果是在实体店中购买, 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要求的一倍赔偿;而在网上购物遇到此类问题, 因为卖家没有经过工商注册, 属于个人对个人的行为, 虽然卖家涉嫌破坏交易秩序, 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是让其承担法律责任却难以真正实现。

伴随着网络店铺数量的激增, 网上店铺不进行工商登记、不主动纳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首先被忽略的是工商登记, 笔者登陆相关网站发现, 网上开店很简单, 只要你向可以提供虚拟空间的网站公司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和银行账号, 就可以在家里做生意了。工商登记根本不被提及。目前工商部门对网上商场的监督还只是限于备案登记和电子认证。即必须是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并颁发了营业执照的公司或者企业, 才能在工商部门通过备案登记。但对网站的电子认证, 只是一种宏观的被动管理, 是建立经营者自觉自愿的登记基础之上。而对于一些非网络工商开展的网络经营活动, 即以二级域名注册的网上商城、拍卖行等, 则很难让其到工商部门备案登记。

2.网络店铺工商登记的建议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继续按照现行企业立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做好网络店铺的登记管理工作。我国现行立法允许设立的企业既有法人企业, 也有非法人企业。因此, 各类网络店铺要么依据《公司法》注册登记为公司制企业, 要么依据《合伙企业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登记注册为非法人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一如既往地按照企业立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做好网络店铺的登记管理工作, 建立与完善对网络店铺的“经济户口”的监管体系, 并且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设定审查制和准则制等审定方法。对网络店铺发展的早期, 规定只有通过法定条件的审定, 例如对于货物贸易来说, 要求卖售人应具备一定的供货能力, 有传输货品的能力, 有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等, 才能允许进入市场;对于服务贸易来说, 要求提供服务方应当具备一定的服务技能, 有服务的品质担保能力, 才允许进入市场, 才有可能才网络交易中作为卖售人参与交易。随着网络店铺建设的完善, 可实施适用准则制, 规定只要符合了法律规定的条件, 就可以作为卖售人参与交易。[1] 为了鼓励公众参与网络经济活动, 对于买受人, 规定只要具备网上交易能力和有效的网上支付工具, 能为自己的交易决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可。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传统职能, 成立专门的网络店铺监管小组, 互相配合, 共同探讨对网络店铺经营的服务于管理。

3.结合网络店铺的经营特点, 完善工商登记备案制度

网上经营登记备案。网络店铺工商登记备案制度应该主要是对辖区内网络店铺的登记备案, 应规定登记受理、审查、核准发放网上经营电子标识及编号、网上公告等程序;登记备案的内容包括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和网站的基本情况, 尤其是网站登记和企业登记的关系, 网络店铺的经营组织形式, 如法人、合伙、个体工商户等等, 注册号在网站登记中可作为备案号。目前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已开展实行网站登记备案制度。鉴于网络店铺经营的统一性, 建议网站备案和信用登记评分应有电子监管小组统一管理。网站登记备案制度既有利于明确网上经营行为的合法化, 也为各级政府机关规范网络经济秩序提供保障, 建立了有形市场和网上市场之间的链接, 为工商管理机关和其他政府机关监管网上市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网络店铺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对网络店铺网上经营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现象进行监管。无照经营的网络店铺不能获得合法的备案登记资格, 不得从事网上经营。鉴于网络店铺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应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对部分前置审批条件、超经营范围的规定不要设置太高的门槛, 以免给工商行政管理套上“枷锁”。

4.明确对网络店铺监管的管辖权归属与信用等级评分制度

首先, 关于管辖权。网络店铺的经营运作无地域限制, 从这个角度讲, 国家工商总局应当建立统一的注册于认证中心。但是, 具体的监管还须落实到网络经营者所在地或者消费者所在地。因此, 笔者认为:从登记的角度, 应采用属地登记与统一备案相结合的原则, 即各省级工商局有登记权, 报国家局统一备案。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网站, 国家局直接受理登记, 发放电子备案标识。用注册号作为电子备案标识编号, 可避免编号的混乱。从监管的角度, 属地管辖与级别管辖相结合。国家局管辖其登记备案较大的网络店铺;各省级工商局管辖其登记的网络店铺。

其次, 实行网络店铺信用登记评分制度。即网络店铺所有者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提供所拥有的网络店铺登记备案资料 (包括所有者的基本情况和网络店铺经营的基本情况) , 领取并安装电子备案标识, 并取得信用等级评分。所有在取得认证和备案的网站上进行交易的公民或企业, 必须实行实名制和信用等级交易, 以使其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提高。

二、在线商主体登记制度之应因

登记管理制度是通过国家公权力的方式赋予主体法律上资格, 同时方便公众在必要时予以查询。有学者对公司登记进行了反思与检讨, 认为我国立法目前应继续坚持登记要件主义立法例, 以此为根据, 公司登记的一般效力表现为公信力、对抗力和证明力;特殊效力表现为设立登记的确权效力和其它登记的免责效力。电子商务主体的登记应当率先参照已有的公司登记制度。[2] 因此, 电子商务主体资格准入制度的执行主体也应当具有权威性和公众认可性, 具体的牵头执行机关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营业执照公示是我国离线经营者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 营业执照记载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者的主体资格和基本身份信息。但是由于网络经济天然的虚拟性, 法律对于网络化的商品经营者的营业执照有着更高的要求, 但是这方面尚且没有全国性的法律, 只是一些地方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或者是相关的规定散见于部门规章之中。

按《北京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 经营性网站的设立比照企业分支机构的设立予以管理, 登记后, 对经营性网站颁发《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证》并予以公告, 即《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证》是网站主体身份证明。[3] 在实践中, 对于虚拟经营者的营业执照审查可分为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前者主要针对已经在工商管理行政机关取得营业执照的企业, 如果其网上业务与原登记经营范围相同, 只需要进行形式审查即可。而对于那些尚未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或者个人, 则需要工商管理机关依据现行有关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 要求其在网上进行营业执照的申领时进行全面的实质审查。笔者认为, 如果在线企业或者网站的内容发生变更, 可以考虑办理变更登记, 将增加的营业方式记载于登记簿上, 以便对外公示。此外, 出于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目的, 笔者对于强制登记的态度是对于非企业组织设立网站的, 应当视其组织性质, 对于其从事与组织目的或者事业范围相同的信息服务, 毋须强制进行登记, 而超出此范围的在线经营, 一律需要获得营业执照。

在登记程序中, 对于法律上有特殊要求的企业还应当审查其前置程序。根据《电信条例》第7条规定:“投资者设立经营互联网服务业务的企业, 或者现有企业欲经营互联网服务业务, 在办理企业登记程序之前, 必须申领经营许可证。”依据我国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 需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行业包括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 该企业在申请经营许可证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 应当依法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

为确保网上交易主体的合法性, 允许通过资格审查的企业或者个人在其网页上公示“审查合格”的标识。各地方也都相继出台了保障交易安全的公示制度, 如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营业执照副本 (网络版) 管理试行办法》第5条规定, “申请设立从事互联网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经核准登记注册, 同时核发营业执照副本 (网络版) 。”依该《办法》第2条规定, “营业执照副本 (网络版) , 是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 营业执照的电子数字证书, 是在互联网上确认经营主体资格的证明文件。”通过以登记为主线的在线交易主体的身份认证, 保障了其相应的真实主体的存在, 同时允许通过资格审查的企业或者个人在其网页上公示“审查合格”的标识, 以充分确保消费者对合法交易主体的身份查询, 实现法制环境下信息公示的便捷性与公开化。

参考文献

[1]王令浚.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D].对外经贸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7:59.

[2]齐爱民, 徐亮.电子商务法原理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28.

篇4:深圳工商登记“变法”

10点13分,李经文把营业执照拿到了手上。认真到近乎有些倔强的李经文看了看表,总共用了1小时13分钟。“放在以前,起码需要20天,”李经文说。他觉得还不够过瘾,当场决定再给自己办一张,不到半个小时,他又拿到了一张“世界美协文惠进出口商品服务中心”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总是随身携带相机的李经文很开心,让工作人员给自己拍了照,并发到了自己的微博上。他在微博中说,“我仅用1小时13分就拿到了营业执照,且不收任何费用,这在香港也做不到。”

工商局的“玻璃门”

3月1日碧波办证大厅的经历让李经文印象深刻,李经文曾在香港、江苏等地多次开办过企业,对中国大陆工商登记工作的繁琐之处十分了解。

就在此前,同样在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罗湖分局,李经文也遭遇了注册的尴尬,“我要注册一个进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由个体户来搞,这里没有过先例。名称核准就很麻烦,一次又一次,折腾的人想发火。”李经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看来,注册资金、场地审查和各项前置审批是摆在很多创业者面前的“三座大山”。

按照此前的办证流程,名称核准只是整个繁琐的办证程序中的第一步。核准后,要到银行开设公司临时账户,并找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最后凭验资报告去工商部门办理名称核准。

“注册资本实缴登记”是另一道门槛,按照2006年《新公司法》规定,注册资本存放在银行验资账户,在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前不得动用该笔资金。这无形中提高了公司设立的资金门槛,降低了资本利用率。

“过去企业办证确实很难,有个说法叫‘玻璃门看似容易,实际很难,主要是门槛太高。”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袁作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

“人们说工商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确实存在个别现象,但‘事难办的症结不在工商部门。”袁作新说,成立一个外资企业要跑几十个公章是事实,但大都在前置审批部门,工商注册只是最后一个环节,“结果对执照难办的不满情绪都堆在了工商部门”。

罗湖分局企业登记注册科副科长李丽华举了一个例子,“深圳市万象城要办一个卡拉OK厅,要提交卫生、环保、文化、消防四个前置审批许可的证件,企业把所有证件都办下来,花了几个月时间不说,最头疼的是,四个证上的地址写了四条路。”

万象城恰好处于四条路的交叉地带,原则上写哪条路都不算错,但一旦将来出现问题,工商登记部门就可能被追责。李丽华说。

“我们只能委婉地劝说企业去把地址改成统一的名字,可是人家好不容易把那些证办下来,已经很难了,还要再去改一次,怎么能不生气?”

“现在大不同了,按照最新的登记程序,他们可以先办营业执照,其他审批部门再根据营业执照信息进行审批,就不会再出现类似问题了。”李丽华说。

宽进严管

按照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深圳市从3月1日起,全面推行新的商事登记制度。

“计划经济下制定法律法规,是把企业和人都预设成‘坏人,要通过制定制度,把人和企业管住、管死。”袁作新表示,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制定任何法律规章,应该把企业和人看成是好人,打开市场大门,再进行宽进严管。

“过去注册资本‘三虚一逃的现象非常严重,虚假注册、虚假材料、虚假场地、抽逃注册资本非常普遍。”袁作新说,很多企业就去找中介公司垫资,一方面让中介公司从中牟利,另一方面也给注册部门提供了寻租空间,容易产生勾结。

“问题这么严重,不管是人员意识问题还是廉洁问题,都说明制度有问题。”袁作新介绍,在“新政”下,深圳的工商部门只登记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再登记公司的实收资本,也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和注册登记费。这意味着开办公司,无须再为注册资本发愁。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只认缴1元的注册资本,在理论上都是完全可以的。

另一个明显变化是,个体工商户、公司等营业执照上将不再记载“经营范围”这一项,可以自由选择增减经营项目。用袁作新的话来说,此前的规定很不合理,就像一个人出生前就必须决定自己将来是做什么的,取得出生证之前就要取得律师证、会计证等资格证明。

在李经文看来,目前深圳的商事登记改革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香港,“虽然香港的门槛也很低,但注册和变更都要收取很高的费用。登记费要2000多港币,名称、法人、地址等任何一个事项的变更都要收取几百甚至上千港币。”

“我们的制度借鉴了香港的不良企业‘除名制度,但更加完善和人性化,是建立了‘黑名单即经营异常名录,给违规企业‘缓刑期,避免误伤。”袁作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动了谁的“蛋糕”

新政推行并非易事。袁作新说,方案征求意见时,相关前置审批监管部门的阻力很大,甚至有点“舌战群儒”的意味。

“以前审批和营业执照互相捆绑,所有部门都已经习惯了,总希望发营业执照的时候为审批部门把一道关”。 袁作新说,原本由工商部门配合进行的监管变成了最后的兜底,仅仅是一处流程的改变,恰恰是在回归法制,谁审批谁监管。

新政还不可避免地动摇了一个群体的饭碗——注册会计师。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曾表示,当前验资证明和企业年检审计业务占深圳市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收入的80%以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甚至达到了100%。如果取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不亚于“灭顶之灾”。

这一度让注册会计师行业“如临大敌”,甚至有上街抗议的传闻,而袁作新则全程参与了“谈判”。在袁作新看来,深圳需要出具审计报告的企业不到10%,却养活了将近10万会计师从业人员。“利用政府资源和企业来养活整个行业,本身是不对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谈判的结果是,取消验资证明文件,而新政中也吸取了注协的部分修改意见,例如引入注册会计师对股东承诺的事项进行专项审计,以确定其是否履行了承诺。

另一个吃“工商”饭的行业——中介公司比较乐观。《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罗湖分局嘉宝田办证大厅楼下看到,这里依然活跃着很多中介公司业务员,他们名片上的内容大都相似:全国大额增资3万~3亿,代理工商营业执照一条龙服务,提供房屋租赁合同,代办环保、消防、卫生等。业务涵盖了从前置审批、验资、办照到变更的所有环节。

深圳市一家代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政对中介公司确实影响很大,但来办证的很多人并不了解政策细节,“不是不需要打资金了,只是暂时不用验资证明了,以后该缴多少还是要缴多少,否则怎么向别人证明你的资金实力”。在他看来,新政并没有“消灭”这个行业,只是把很多程序推后了,中介公司依然可以生存下去。

与行业利益的博弈相比,对改革者而言,真正的难题在于敞开大门之后,怎样才能“让好的企业如鱼得水,让不良企业寸步难行”。

“一个重要的制度设计,就是要建立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把违法违纪企业的信息通报给全社会,通过社会监督来限制企业。”袁作新说,外界把新政看成完全没有门槛,甚至看成开办“皮包公司”“违法企业”的乐土,是纯粹误解。改革后皮包公司后果会更惨重,因为所有的信用记录都会对公众公开。

这套信息公示平台还处在建设阶段,袁作新预计,整套系统将于年底前建成使用,而在过渡期,将整合原有政府信息平台的部分功能作为替代。

篇5:工商局登记管辖范围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公司以及该公司投资设立的控股50%以上的公司;

(二)注册资本3000万元(含)人民币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

(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权登记的其他公司;

(四)专业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公司、典当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从事旧机动车经纪业务的经纪公司、因私出入境中介公司、境外就业中介公司、人才中介服务公司、征信公司、商标代理公司。

(五)西客站地区、首都机场地区、天安门地区、机动车交易市场、古玩城市场、潘家园旧货市场内设立的公司。

区县工商分局登记管辖范围:

(一)市工商局受理范围以外的有限责任公司,由企业注册地所在分局负责登记注册;

篇6:工商局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子洲县工商行政管理局2014年1月16日

子洲县工商局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我局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

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意见。

以“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为原则,按照转变政

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降低社会创业门槛,促进

市场主体发展,支持个体户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从2014年1月2日到1月15日,子洲县工商局新登记各类

市场主体68户,变更企业注册资金1户。其中新登记个体

工商户5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户、私营企业5户,迎来

2014注册登记工作开门红。(办公室 纪少华)

送:县委办、县政府办、市工商局、《今日子洲》、康锦宏副县长

篇7:工商局基层登记工作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工作报告给大家参考!

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规范窗口登记注册行为,市工商局探索推行了精细化管控体系,从制度建立、人才培养和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基层登记注册工作水平,确保了各类登记数据“零差错”,

一、制定三个规范,实现基层窗口“登记制度”精细化

近年来,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权先后下放到工商所,不断提升登记注册效率的同时,也使基层工商所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出现了部分单位审查材料不严、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整体登记监管工作质量。针对以上问题,该局结合基层实际,全面整合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个体工商户登记申请材料及登记文书填写规范》、《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申请材料及登记文书填写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申请材料及登记文书填写规范》三个登记注册行为规范。

“三个规范”分别从名称核准登记、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换照登记、许可证有效期限到期的登记、《营业执照》丢失补领登记、登记数据录入、登记档案管理9个方面,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的过程进行了具体规定。重点突出了“六个统一”:统一登记材料提交标准,统一登记要求,统一登记管辖,统一文书填写规定,统一数据录入规定,统一档案管理规定。其中,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材料较多的实际,对因合并新设立、续存以及因分立新设立、续存的登记类型专门进行了细化规定,进一步细化到每张表格、每个栏目应怎样填写、登记注册流程的每一步应如何处理、应注意哪些问题等。“三个规范”的制定与应用,为基层工商所登记注册员提供了实用的“工具书”,

二、搭建三个平台,实现登记岗位“人才培养”精细化

紧紧围绕“学习型工商建设年”主题活动,积极搭建“三个平台”,努力建立专业的登记注册人才队伍,实现了登记岗位“人才培养”的精细化。

(一)搭建网络学习的平台。借助红盾信息网,进一步建立了“登记注册之窗”专栏,定期登载、更新登记注册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网上登记注册“业务练兵”活动,通过评比知识竞赛标兵的.方式提升基层登记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同时,通过红盾信息论坛建立起业务交流互动平台,定期发布登记注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点”,警示基层工商所规范操作行为。针对基层登记注册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进行及时反映,由市局组织相关科室进行及时研究解决,达到了基层单位之间横向互相促进,市局与基层之间沟通指导的良好目的。

(二)搭建实地指导平台。定期开展基层单位调研活动,由市局组织注册骨干到各工商所进行业务指导,面对面地谈、手把手地教,现场解疑答难、剖析典型案卷,现场抽查已经形成的登记档案。今年9月份,通过开展基层登记注册工作调研活动,市局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人员深入52个工商所,检查登记注册档案419卷,纠正不规范登记数据76个,纠正数据录入不全面、不准确案件48起。同时,针对《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申请材料及登记文书填写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申请材料及登记文书填写规范》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征求基层人员的意见和建议389条。

(三)搭建集中培训平台。坚持把“三个规范”作为基础教材,先后组织全系统登记注册员进行了16次集中培训,每项培训课程结束后都进行严格的考试,成绩低于90分者视为不合格,调离登记注册岗位。通过培训,使每名登记注册员都能熟练掌握登记业务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达到了100%符合岗位技能的目标要求,为顺利开展登记注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健全三项机制,实现基层登记“监督管理”精细化

精确的登记管理流程是保证基层登记注册工作质量的前提。为此,该局立足实际积极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基层登记“流程管控”精细化。

(一)建立流程跟踪机制。设计制作了《登记注册流程表》,由责任人员记录登记注册事项的操作流程,从咨询服务到受理申请、从审查核准到归档发照,每个环节均由具体办事人员签字,并填写办结时间,详细反映登记事项的办理进度和具体负责人员,为登记注册问题建立了责任追溯体系。《登记注册流程表》由工商所长负责管理,定期对登记注册业务进行审查,避免登记注册员业务知识不全面、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导致工作疏漏等问题。同时,督导登记注册员把登记注册的有关信息录入登记管理系统,防范数据录入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保证机读数据与书式档案数据相一致。

(二)建立集中核审机制。针对个人独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材料的复杂性,推行市局集中核审制度,工商所在完成初审后,将登记材料完整地录入登记管理系统,统一由企业注册局行使核准权限,进行网上二次核审,经二次核审通过后方可由工商所发放《营业执照》。针对核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工商所反馈并纠正,保证了个人独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数据的准确性。

(三)建立问题整改机制。采取书式材料和机读资料相互对照的方式,每季度对各工商所形成的登记材料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登记材料填写是否规范、材料是否齐全、数据是否准确,登记事项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登记程序,是否及时建档立卡和实施信用监管等。检查的方式从严从细,坚持逐档、逐页、逐项检查,细化到保证每个标点符号都要使用正确。一方面,检查档案材料填写是否存在缺项、漏项或者错填、误填现象。另一方面,检查档案材料填写前后是否一致,书式档案与机读档案是否对应。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明细,返回原登记单位修正。今年以来,共检查档案1600卷,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类登记注册问题98个。

篇8:浅议网络经营主体工商登记制度

借助于互联网的普及化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 网络经营成为新的经营方式。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3年12月, 我国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12000家, 实际运营的个人网店数量则多达1122万家。然而网络经营活动的空前繁荣之下却暗藏危机, 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约有6000万网民遭遇网购欺诈, 年被骗金额高达300多亿人民币。由于网络经营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交易双方往往对对方真实身份无从得知, 更不易对其是否有经营资格进行查验, 这就导致受害方遭遇欺诈等不法侵害后无法追究其责任。因此, 对网络经营主体进行工商登记有如下必要之处:

首先, 网络经营主体进行工商登记是遵守我国商事法律制度的要求。我国一贯实行的是商事登记的强制主义原则, 即要获得商事能力、进行商事活动, 必须首先依法进行工商登记。工商登记作为最安全可靠的“筛选器”, 在经营者进入市场的门槛处设置筛选准入机制, 将不合格的经营者排除在市场之外, 使得符合法律规定和市场要求的经营者进入市场, 从而在最低限度上保障了交易的合法性与安全性。此外, 工商登记还具有公示作用, 交易相对方可已通过工商登记簿查阅经营者的注册信息和资信情况, 确保交易对方是合法的经营者。网络经营主体与传统经营主体并无实质区别, 只不过它将营业场所从实体变成了虚拟体, 将传统“面对面”营销手段变成了网络“点对点”营销手段, 将传统经营搬上了网络世界。营销方式的先进性不能改变其商行为的本质, 也不能脱离商法规则的制约, 因此网上经营主体仍然要进行工商登记, 这是商事法律的要求, 也是网络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鉴于网络商贸活动的特殊性, 对网上经营主体的工商登记制度也应做相应调整。

其次, 网络经营主体进行工商登记是保障网络交易安全的必然要求。交易安全一直是商事法律法规所要维护的重中之重。工商登记制度使交易双方主体登记在册, 各项信息透明公开, 各项交易活动皆处于法律的规制之下, 能够保证最基本的交易安全性。对于网络经营主体来说,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灵活性, 加之我国对网络经营主体的准入门槛较低,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无论其在现实中有无进行工商登记, 都可以通过网络自主进行经营活动, 这就导致了网络经营主体良莠不齐, 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网购诈骗活动的非法经营者。受欺诈的交易相对人也难以通过一个虚拟的交易账号认清实际交易者的身份, 事发后难以找到真正的责任主体。通过工商登记, 可以将虚拟的网络账号与其后真实的经营主体身份连接起来。虽然正常的交易活动无需知晓交易对方真实身份亦能顺利完成, 但在交易之前, 工商登记的公信力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初步的安全性判断依据;而在交易过程中及交易完成后, 一旦出现欺诈或者其他纠纷, 工商登记记录则能迅速为受害者追索责任人提供线索, 从而最大限度保障交易安全畅通。

二、《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之规定与不足

我国目前涉及网络经贸活动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有上百件, 但并没有有关网络经营主体工商登记的专项立法。网络经营行为是商行为的一种, 因此尽管专项法律欠缺, 仍然要受传统商事法律法规的制约。在现行的法规中, 直接规定了网络经营主体的工商登记事宜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2014年3月5日起施行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明确规定:“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 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该条款则确立了网络经营主体需要进行工商登记的原则。

网络经营主体根据主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现实中经过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此类网络经营主体包括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企业。前者往往是以现实产业为基础, 将经营活动拓展至网络层面, 或采取自建独立域名的网站或借助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网络经营活动。由于此类网络经营主体已取得营业执照, 因此不必重复进行网络交易相关的工商登记, 《办法》规定, 该类经营主体只需要“在其网站首页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即可。后者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 为其他网络经济主体提供经营平台服务, 也可开展自营业务。因该主体的特殊性, 《办法》直接规定“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

一类是未进行工商登记的自然人网店店主。在网络经济时代, 人人皆可成为网络经营者, 自然人可以在第三方服务平台上注册账号建立网店, 无需经过工商登记注册, 对注册资本和经营场所更是没有过多要求, 甚至在《办法》出台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匿名开网店也是被允许的。由于门槛较低, 网店水平参差不齐可想而知。《办法》则确立了“网店实名制”制度, 规定“从事网络商品交易的自然人, 应当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展经营活动, 并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交其姓名、地址、有效身份证明、有效联系方式等真实身份信息。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 依法办理工商登记。”该条款是严格的强制登记主义在互联网条件下的变通, 旨在鼓励个人创业、繁荣网络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起到保障交易安全、便于工商部门管理规制的作用, 实际上取得了工商登记的效果。

《办法》中涉及网络经营主体工商登记的仅有寥寥数个条款, 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亮照经营”问题。

在传统市场中, 经营主体必须将营业执照置于营业场所的显著位置。如果说借助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网络经营活动的企业和自然人可以由平台代劳, 那么拥有独立域名自主进行网络经营活动的企业该如何“亮照”?是将营业执照数字化, 由企业申请、工商管理部门颁发, 加载在网络经营界面醒目位置, 以明确市场主体的身份和经营资格, 还是仅将传统营业执照进行扫描上传, 以表明商家具有真实商主体资格即可?

2.“注册条件”问题。

《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 从事网络商品交易的自然人“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 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对于其中的“注册条件”, 《办法》并无详细解释。推测立法者的意图, 该条可以理解为“具备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条件的, 办理个体工商户的工商登记;具备企业法人注册条件的, 办理企业法人的工商登记”。但由于经营资金、经营场所、经营者的自然人身份、经营内容等诸多问题的限制, 判断自然人网络经营主体是否构成合法经营行为、是否营利或是否营业并不容易。需要进一步作出详细规定。

3.“审查主体”问题。

《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第三方交易平台对向其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已进行工商登记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经营主体身份进行审查和登记”, 对提出申请的自然人的“真实身份信息进行审查和登记”, “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实更新”。其中“审查”一词, 多见于行政法规文件用语, 主语多为行政主体, 而非企业性质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因此多有学者认为该条款超出了平等主体间提供义务的范畴, 加大了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责任, 有将企业“准行政机关化”的倾向。因为对于同是企业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来说, 是无权也无法对网络经营主体提交的信息真实性加以实质性审查的, 只能作形式上的审查, 而该“审查”, 实质上则为“收集和转交行政机关”。

三、网络经营主体工商登记制度之完善建议

第一, 传统的工商登记制度应当在网络市场层面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但更应改变思路, 因地制宜。工商登记作为市场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网络市场中仍然适用, 但具体实施细则应当进一步考量和制定, 对于网络市场中出现的新市场主体及时予以确认和规制, 在鼓励人们从事网络经营的前提下, 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同时加强网络监管与防控, 为网络交易安全保驾护航。

第二, 推广工商登记类电子政务, “网事网办”, 分类登记, 提高工作效率。互联网最大的特点便是方便快捷、拉近距离。传统经营主体欲进行网络经营, 可以通过网络向工商管理局的在线系统提交申请, 也可以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交申请材料。对于欲进行网络经营的传统企业、个体工商户等, 原则上无需再向工商行政部门申请网络经营的营业执照, 但可对经营方式进行变更登记;对于欲进行网络经营的自然人来说, 原则上不能通过自建网站的方式进行, 只能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经营活动, 则其应当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交个人真实的身份信息。对于“亮照经营”问题, 无论是扫描营业执照上传还是注明企业名称等登记信息似乎都难以令交易相对人辨证真伪。因此, 工商行政部门可以为提出网络经营申请的企业制作并发放网络版的营业执照, 即便于网络经营主体上传和公开, 也具有足够的公信力使交易相对人放心交易。对于提出网络经营申请的自然人, 也可以制作类似的实名认证标识, 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发放, 便于自然人网店进行公开。

第三, 完善网络经营的监管措施。基于网络经营的特殊性, 仅实施传统的实地监管已不能满足需要。网络经营借助于互联网空间进行, 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 消失速度也快, 难以查明幕后之人的真实所在。因此应根据网络经营者登记的实体所在地, 实行实地监管与网络监管同步进行的方式, 避免不法经营行为的发生和在网络与实体之间的转移。同时, 面对执法者数量少、技术层次不高的客观问题, 可以鼓励民众参与到网络监管中来, 例如, 民众可以对未进行登记或未将营业执照进行公示的经营主体进行举报, 对于所发现的不良与违法情况等信息也可以反馈举报到监管主管机关。对于证据问题, 可以通过截屏、照相等方式一并上传。

第四, 应当进一步健全网络经营信用评价体系。网络交易的无国界性意味着交易双方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顺利完成交易, 同时其虚拟性也使得双方并不清楚交易对方究竟姓甚名谁。这种交易风险性使得信用度成为评判经营主体的重要依据。行政机关与第三方交易平台联动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能够使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并行, 及时披露不良交易主体信息, 更好地维护网络市场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最后, 仍要进一步制定并完善针对网络经营主体实施的工商登记相关法律法规。应根据经营主体类型的不同, 实行有区别的登记制度, 进一步完善登记细则, 特别是自然人进行网络经营的注册条件应尽快予以明确。对于第三方平台的登记信息真实性“审查”权, 应明确其权利性质及实质内容。因第三方交易平台在网络经营中的确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其应进一步规制, 促进网络经营有序发展。

摘要:工商登记制度是商事法律对传统经营主体在主体公示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制制度, 旨在确认经营主体资格, 保障交易安全。随着网络经贸活动的发展和网络经营主体的出现, 传统的工商登记制度不能有效地在网络经营领域内发挥作用。网络经营中欺诈交易等非法行为频繁发生, 却因网络经营的虚拟性而追索经营者无门, 然而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为保证网络经贸活动健康发展、确保网络交易安全, 探讨网络经营主体工商登记制度的构建确有必要。

关键词:网络经营主体,工商登记,法律规制,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http://www.100ec.cn/detail--6161363.html.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国每年约6千万网民遭遇网购欺诈http://www.100ec.cn/detail--6119230.html.

[3]高富平.在线经营主体身份认证——论我国在线交易安全解决方案[J].河北法学, 2007 (4) .

[4]冯果, 柴瑞娟.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8) .

[5]高富平.电子商务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高富平.自然人网上经营实名制的意义[J].信息网络安全, 2010 (8) .

[7]杨柳.网上店铺商事登记问题的思考[J].学理论, 2012 (35) .

上一篇:以仙人球话题的作文250字下一篇:伙委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