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司法所总结

2024-05-17

2018年司法所总结(共6篇)

篇1:2018年司法所总结

2018年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总结与2018年司法所 2018年司法所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帮教安置工作申报了省级先进集体,人民调解案例获得区优秀案例一等奖,并在全区优秀人民调解案例大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矫正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在两会期间根据区司法局工作指示,对帮教对象进行了全面排查,未发现重新犯罪,并补助8名生活特困的帮教对象1600元、矫正对象8名1800元,衔接帮教人员6人,衔接率和帮教率均为100%;接收矫正对象6人,解矫2人,现在册39人,其中缓刑19人,假释11人,暂予监外执行6人,剥夺政治权利3人分别两次支部个别矫正对象参加区司法局主办的矫正教育活动,7人听了刑法理论,8人参加了心理疏导讲座。矫正工作走访到位,矫正平台操作良好。按期对帮教对象进行危险性评估,并填写“南京市帮教对象等级管理测定量表”。

篇2:2018年司法所总结

两会期间温陈司法所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立足抓小、抓早、抓苗头,将矛盾纠纷排查在基层,将矛盾纠纷调解在基层,尽全力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尽全力防止矛盾纠纷恶化,坚决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加强基层调解建设,提高基层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技巧和水平。

一年来,温陈司法所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5件,其中渉军纠纷庭纠纷1件,90年代大学生分配1件件,其他纠纷20件。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在镇党委政府对大排查大调处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在司法所的牵头下,今年年初就明确了集中开展人民内部矛盾大排查大调处工作的目标、任务,提高了对开展人民内部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及时调整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直接抓,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矛盾纠纷分析会,主要领导亲自参加,确保节假日及重大活动和庆典的顺利进行。

二、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重点排查调处

一年来,我们针对山林权属纠纷、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当前难点问题开展重点排查调处。镇综治办、司法所及时组织人员到各重点矛盾纠纷产生地点开展调查、调处。镇党委、政府领导对重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各工作点和各村委会也十分重视,积极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近年来,由于毛竹和木材价格的日渐攀升,山林权属纠纷频频发生,一直以来被双方所惯用的模糊边界开始不再适用,当地村民往往因为几跟毛竹或几袋松油而争执不休。而且山林权属纠纷问题大有集体爆发之势,所以保持矛盾纠纷排查,尽全力从根源上去解决山林权属纠纷将是万安司法所的一大挑战。

三、注重调解技巧和调解方法学习,加快矛盾纠纷调解 在2018先后组织各村调解委员会学习了人民调解纠纷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对人民调解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分别从练就四个基本功--“望、闻、问、切”,运用好人民调解四大策略,巧用八大人民调解技战法等方面不断学习。

人民调解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各村的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充分发挥调解委、人民调解员第一道防线作用,对辖区内矛盾纠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及时掌握了各种矛盾纠纷的产生情况,及时化解和调处产生的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了矛盾纠纷的激化、恶化,实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少出村”的目标,缓和、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

四、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为依法开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我镇在大会上对镇干部进行了依法行政学习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排查调处中,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调处,严格按程序调处,提高了调处质量,真正依法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善于利用法定节假日、主题日进行法制宣传。同时,在进村入户时,不拘形式,借田间地头开展普法,走到哪里,就把法律宣传到哪里,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大大减少了采用非法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的现象,也减少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五、存在的问题

温陈街道土地权属纠纷占到排查纠纷的70%,这使得大部分的矛盾纠纷都不得不在土地解决,这一特殊情况也导致万安调解会更重实效,而轻记录和轻宣传,能解决的基本可以口头协议解决,不能解决的就一直僵持不小,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文档建设和宣传上。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们深入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着力解决了影响基层社会稳定的纠纷隐患和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努力为构建和谐温陈和促进经济发展奋力崛起做出了贡献。

温陈司法所

篇3:2018年司法所总结

一、坚持公正高效司法,全力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方向,积极依法保护权利人创新热情,增强河南省经济发展内生动能。

(一)积极应对知识产权案件大幅攀升态势,依法审结大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随着河南省商标注册量、专利授权量大幅增长,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数量亦大幅度增加。2015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4 250件,同比大幅增长。全省法院坚持快办案、办好案工作目标,克服案多人少矛盾,攻坚克难,加班加点,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 450件,其中审结著作权案件1 920件,同比上升35%;审结商标权案件777件,同比上升21%;审结专利权案件332件,同比上升43%;审结不正当竞争案件196件,同比上升54%。

(二)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维护健康的经济运行秩序。对无偿使用他人音像作品、美术作品盈利行为,假冒、仿冒知名商标生产、销售商品行为,抄袭、假冒他人专利行为,虚假宣传、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等行为进行了严厉制裁,“山寨”、“傍名牌”等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有1 800余件著作权案件、740余件商标权案件、300余件专利权案件中的被控侵权人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部分责任人受到刑事处罚,权利人司法维权成功率达到95%以上。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等权利人的著作权,“中国石化”、“中粮集团”、“伊利”、“娃哈哈”、“双汇”“、百岁山”、“宋河”“、邦杰”“、恒源祥”“、七匹狼”“、九阳”、德国“拜耳”等公司的商标权,河南活顶尖机械、洛阳中冶重工等公司的专利权均得到司法保护。

(三)不断提高审判效率,维护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热情。大力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提高庭审查明案件事实的效率;加强对侵害音像作品、美术作品著作权、侵害商标权等类型化案件的调研,不断探索更加合理高效的审判流程,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周期不断缩短。2015年,全省法院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审理周期一审平均96天,二审平均57天,均低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审6个月、二审3个月的民事案件审理期限;一审裁判文书生效率达到92.5%。通过提高知识产权审判效率,有效提振人民群众创业信心和创新热情。

(四)公正审理新型疑难复杂知识产权纠纷,确立市场竞争规则。准确确定知识产权权利行使边界,加强对市场主体新型竞争手段的研究,依法确立市场竞争规则,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其中对使用他人知名商标注册企业名称、假冒专利进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重点进行规范。河南高院副院长史小红亲自审理全国知名药企山东“新华”公司起诉某医药企业的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除了责令侵权企业对权利人进行赔偿外,还要求侵权企业在名称中停止使用“新华”字样,对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坚决贯彻严格保护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司法保护主导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精神,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提供范例和指引。

(一)依法严惩知识产权刑事犯罪,加大刑事处罚的威慑力。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在犯罪手段、犯罪证据、假冒产品鉴别、涉案物品价值确定等方面与普通刑事案件的区别,提高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准确性。对假冒“飞鹤”、“茅台”、“五粮液”、“人头马”、“丁桂儿”、“美的”等知名商标,生产、销售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家用电器的犯罪分子全部判处实刑;重视财产刑的适用,在法律幅度内处以较高的罚金,从经济上剥夺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能力和条件。全省法院依法审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87件,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42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69人(不包括适用缓刑)。其中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十大督办案件之一的宗某某等28人制售假冒“金龙鱼”、“鲁花”注册商标生产食用油案,依法对28名被告人分别处以十二年零六个月至一年零三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 704万元,有力地震慑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此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八大典型案例”。

(二)逐步提高民事侵权赔偿数额,提高侵权人违法成本。依法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3 339件。在法律允许的幅度内提高赔偿数额,依法判决侵权人赔偿权利人经济损失及合理的维权成本,充分反映和实现知识产权的真实市场价值,杜绝权利人赢了官司、丢了市场现象的发生。依法审理晋江福源食品公司诉某食品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在查明被控侵权人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基础上,侵权人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100万元。

(三)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遏制侵权动机。对侵权主观恶意较大、情节严重的侵权人,尝试处以惩罚性赔偿,加大法律制裁的威慑力。对非法获取富士康公司及美国苹果公司计算机数据,将“水货”苹果手机刷机谋利的吴某等9人除分别依法判处二至五年有期徒刑外,并处罚金441万元,且罚金全部执行到位。审理的刘某诉闫某、潘某侵犯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一案,在查明被控侵权人重复侵权的事实基础上,直接按照双方当事人在前次侵权诉讼中约定的最高额进行判决,减轻了权利人的举证责任,对恶意侵权行为进行了严厉制裁。

(四)不断完善“双轨制”保护模式,形成强大保护合力。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涉嫌犯罪案件移交工作力度;切实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及时沟通、反馈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如河南高院与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合力化解春泉节能公司的专利纠纷案,依法、迅速保护该公司的专利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中院分别与当地工商局、专利局、版权局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讨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使知识产权保护“双轨制”发挥最大功效。

三、突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促进河南省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手段,不断加强对河南省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司法保护,助力河南省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

(一)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精准发力”。高度重视河南省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产业的发展,对专利技术多、产品附加值高、知识产权纠纷内容复杂、损失数额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提起的知识产权诉讼,坚持“又快又高”的审理原则:在审理周期上突出“快”,不给抄袭、模仿者在市场上喘息、盈利的机会;在赔偿数额上突出“高”,充分考虑创新企业的研发成本、丧失的市场份额和侵权人的违法收益,使侵权人承担较重的法律制裁,使高新技术企业有集中精力搞研发的信心和底气,促进河南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打击侵害名优作物种子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确保权利人及广大农民利益不受侵犯,维护河南省粮食种植安全。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对销售假玉米种子的被告人郝某等人判处六年零六个月至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总额506万元。积极引导农产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培养品牌优势。针对河南省地理标志众多但保护不力的现状,多次召开座谈会为河南省的地理标志保护现状把脉问诊。向省政府提交了《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情况调研报告》及《司法建议书》,助力以“铁棍山药”、“信阳毛尖”、“灵宝苹果”、“原阳大米”、“禹州钧瓷”等为代表的河南省地理标志产业做大做强;该调研报告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优秀调研报告”。

(三)着力维护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品牌和商誉。针对河南省知名食品加工企业“被傍名牌”多发的情形,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全力维护河南省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的市场商誉,为河南实现“天下粮仓”向“国人厨房”跨越保驾护航。对假冒“双汇”商标生产火腿肠的被告人张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一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三全公司诉山东某食品企业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依法认定三全公司对“一代粽师”具有在先使用权,判决三全公司不侵害对方的“一代粽师”商标专用权;此外,“思念”、“莲花”、“杜康”、“宝丰”等一大批食品加工企业都通过知识产权诉讼打击了侵权行为,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促进河南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河南省的传统艺术门类如戏曲、剪纸、版画、民间传说、陶瓷等,从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等不同角度进行保护;依法维护了“慈云寺”、“盘古神话”“辛亥女侠刘青霞”、“妇好爵”、“妇好方斝”等作品创作人的著作权,增强了作者深挖我省深厚历史文化的信心。依法审理“濮上园”商标权纠纷案,认定濮阳市某公园使用“濮上园”名称不构成对“濮上园”商标权的侵害,有效平衡了知识产权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通过审理“牛忠喜烧饼”、“四知堂药酒”等案件,厘清了传统文化与商业使用之间的法律界限,增强了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结合河南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际情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符合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特点的审判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三合一”试点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合一。”最高人民法院也将推进“三合一”试点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的两种举措同时推进。河南高院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五个知识产权“三合一”试点高院之一。2015年年初,召开了全省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对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知识产权刑事审判多头管辖、配合不畅等问题,下发了《关于配合郑州、洛阳中级人民法院做好知识产权“三合一”刑事审判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落实郑州、洛阳两个试点中院对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集中管辖的规定,有效解决各地中院知识产权刑事司法经验不足、保护理念不清晰、执法尺度不统一的问题。加强各地法院在送达法律文书、提审被告人、安排庭审场所、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配合,提高刑事审判效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二)牵头成立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机构。为有效整合、充分发挥省内知识产权法学人才和学术资源优势,加强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研究,提升知识产权整体保护水平,河南高院牵头省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省工商局、省知识产权局等行政执法部门,郑州大学等省域高校,以及省律协、专利代理公司等实务部门,成立了河南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为全省从事知识产权审判的人员提供了交流、研究、咨询、合作的平台。洛阳中院也联手洛阳市知识产权局和河南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洛阳市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研究机构成立后,对新型、疑难、复杂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为知识产权审判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坚持贯彻以公开促公正的司法理念,利用庭审网络直播平台和裁判文书网络平台,把案件审判的过程及裁判结果展示在“阳光”下,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凡是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全部实行庭审网络直播。河南高院和郑州中院还采用“三微一体”平台直播知识产权案件的庭审,吸引了众多网友和媒体的关注和互动。对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裁判文书实现全部上网。

(四)完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针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技术问题复杂且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探索建立技术问题专家咨询机制,由技术专家对涉案技术事实判断问题提供技术咨询和审核意见,提高技术事实查明的科学性、专业性、准确性和中立性。多地中院成立了由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企业代表、高校专家教授、科研机构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库,为知识产权审判提供智力支持。2015年,先后向有关技术专家咨询330余次,有效解决了技术事实认定难题,增强了裁判的公信力。

五、完善司法服务举措,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做好审判工作的同时,全省法院积极延伸,不断增强司法服务的针对性,积极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社会效果。

(一)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增强知识产权审判社会影响力。全省法院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案件,到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以及侵权行为地开展巡回审判,以案说法,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培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省法院开展巡回审判350余次,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二)积极开展走访活动,主动提供司法服务。全省法院积极开展走访企业、举办座谈会等活动,及时发现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行、管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做好知识产权的布局和保护。河南高院院长张立勇带头走访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河南宇通、河南科隆、广安生物等高科技企业,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指导;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南阳、周口、焦作等地中院院长也都亲自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报告,征求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司法服务举措。

(三)主动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典型案例宣传。严格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谁执法、谁普法”主体责任,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积极组织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强化司法保护效果。河南高院连续两年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发布“河南省法院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维权范本和司法引领;各中级法院也分别采取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典型案例,开办专栏、制作专题节目等形式,传播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念。中央电视台先后对全省法院审理的“海底捞”、“澳门豆捞”、“牛忠喜烧饼”、“盼盼食品”等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进行采访报道,塑造了河南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形象。

六、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法官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

2015年,全省法院始终把加强知识产权法官队伍建设作为夯实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法官队伍的政治素质,提升知识产权司法能力和水平。

(一)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学习党规党章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引导全体知识产权法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体知识产权法官司法为民宗旨观念不断增强,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二)持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廉政谈话、召开亲情恳谈会、悬挂廉政亲情寄语等形式前置关口、防微杜渐,营造廉荣贪耻、风清气正的司法氛围;进一步查摆和整改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四风”和“六难三案”等问题,注重边学边查、边查边改,对审判流程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增强反腐倡廉实际成效,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确保队伍清廉、司法清明。

(三)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大力推进专业化建设,加强对新法律、新领域、新技术的学习培训,使知识产权法官能够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提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输送多批次法官参加国家法官学院培训;并举办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与实务培训班,邀请全国知识产权法律界知名专家吴汉东、刘春田、李顺德教授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进行授课,对知识产权前瞻性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讲授,知识产权法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全省法官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中国知识产权报》等权威专业期刊、报纸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

七、总结

篇4:2015年司法改革要略

关键词:司法改革 规范 政策评价

2015年,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一批有影响的改革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限于篇幅,现就一年来司法改革有关情况从规范、政策、观念层面择要介绍如下:

一、政策导向与评判标准

1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称“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统筹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统筹政策、方案、力量、进度,确保改革任务相互协调、改革进程前后衔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的政策取向、责任分工、时间进度、成果要求,其中列出的改革举措都要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内出台具体落实的政策、措施。2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该《实施方案》。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改革(下称“四项改革”),是这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居于基础性地位。5月5日,“中央深改组”同意山西等11个省市区开展“四项改革”试点。这是继2014年上海等7个试点省市后的第二批试点。12月9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请示》,同意于2016年在北京等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适时推开“四项改革试点”。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要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让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平衡。试点中,要按照司法规律,综合考虑队伍实际和办案量,科学合理确定法官、检察官员额。在省一级设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遴选工作要严格标准、优化程序、择优录取、逐步增补,不搞迁就照顾,确保业务水平高、司法经验丰富、能独立办案的人进入员额。要扩大选任范围,选拔更多品质好、有法律素养、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1]

司法责任制改革,要坚持法官、检察官权责统一,遵循司法亲历性和权责一致性规律,赋予法官、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明确错案责任追究的标准和程序,增强操作性、可行性,促使司法人员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司法机关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司法人员的积极性。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都需要按照权责利相适应的原则加强职业保障。[2]

“省级统管”不等于实行垂直管理,而是基于民主透明原则在省级平台上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依托多个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统筹管理,要坚决抵制利用“省级统管”扩张部门权力的做法,防止在“省级统管”改革中上下级法院从审级监督指导关系演变为行政隶属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归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深入了解一线司法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把解决了多少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孟建柱书记强调,老百姓对司法的期盼和要求,说到底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矛盾纠纷得到更加公正地解决,让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地维护,让公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对司法体制改革,老百姓看重的不是出了多少文件、建了多少制度,而是公平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是不是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二、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6月5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该《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积极稳妥的原则,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明确了法律职业的范围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在司法考试制度确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四类法律职业人员基础上,将部分涉及对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保护和克减、具有准司法性质的法律从业人员纳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建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将现行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加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法律职业人员任职前培训制度,统一职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加强职前培训的组织保障;完善对法律职业资格的管理,加强法律职业资格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档案管理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暂停、吊销制度。

三、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

2014年12月30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该《意见》,要求坚持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改革创新与于法有据相统一、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与适应司法办案需要相统一的原则,健全处置涉案财物的程序、制度和机制。《意见》针对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随意性大、涉案财物保管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规范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程序的要求;针对及时、妥善处置刑事诉讼涉案财物问题,提出了规则要求,确保及时返还、合理处置;针对办理非法集资、传销、地下钱庄、涉税犯罪以及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案件中涉案账户查询难、冻结难、划扣难突出问题,提出探索建立统一的专门查询机制,建立涉案账户紧急止付制度,完善集中查询、冻结和定期续冻制度;针对刑事裁判中涉及财物部分存在的“执行难”,特别是判决继续追缴违法所得、责令退赃被害人损失的“空判”现象,完善了违法所得追缴、执行工作机制;针对超范围查封、扣押、不当查封、扣押善意第三人财物等问题,完善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权利救济渠道。

由于涉案财物处置涉及不同的诉讼领域、不同的执法司法环节,情况较为复杂,政策性、操作性要求都很高,难以用一个文件统一规范。因此,《意见》重在明确政策或者政策取向,为中央政法单位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办法提供依据。

3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向社会全文公布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规定》。

四、建立防止、追究干预司法的制度体系

排除非法干预、保证公正司法,需要首先从司法机关内部做起,从司法领导干部做起。四中全会要求建立一整套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体系,包括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制度,防止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制度,以及规范司法人员接触、交往行为的制度。这项改革相关文件公布之后,法学界普遍给予高度评价。

(一)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2月27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3月,“中办”、“国办”印发该《规定》。《规定》明确了履行领导职责与干预司法的界限;明确了司法人员全面、如实记录的义务,不如实记录应当承担责任;规定了报告和通报的基本程序;明确了应当予以通报、公开、处分的行为范围。

有学者认为,《规定》的进步之处在于第4条,它将司法人员“独立(于违法指令)”的义务、“不服从(违法指令)”的义务进一步细化、明确为“拒绝执行(违法指令)”的义务,如第4条,实际上赋予了司法机关以及司法人员对于上级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违法指令,有拒绝执行的义务。这种拒绝执行上级领导违法指令的义务,就是司法人员“独立(于违法指令)”的义务、“不服从(违法指令)”的义务的具体要求和体现。《规定》通过赋予司法人员“拒绝执行(违法指令)”的义务,将《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司法人员独立、客观、公正行使职权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4]

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两个规定”实施办法》,在诸多方面对“两个规定”的要求作了细化。例如,检察机关领导干部既属于领导干部,也属于司法机关内部人员。为管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实施办法》明确,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干预、插手、违反规定过问司法办案活动的,同时适用“两个规定”。

8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实施办法》,在《规定》的基础上,规定了全面记录的对象、方式,需要向上一级党委特别报告的事项,需要层报最高人民法院的事项等。其中,《实施办法》设计的操作方法,特别是在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立“外部人员过问信息专库”并定期汇总分析的规定,受到学者的高度评价。[5]

11月初,中央政法委首次向社会公开通报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典型案件。

(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制度

3月26日,中央政法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提出五方面的举措:明确了司法办案人员拒绝内部人员干预、说情或者打探案情等不当要求的义务;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明确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违反规定干预办案的调查处理职责与程序;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违反规定干预办案的通报制度;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违反规定干预办案,或者对办案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责任追究制度。

8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实施办法》,对法院工作人员受请托过问案件作了禁止性规定,对如何处理当面请托和邮寄涉案材料提出了行为指引;对因履行职责过问案件和批转、转递涉案材料进行了严格规范,必须全程留痕;对法院设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信息专库作出了明确规定;对法院工作人员违规过问案件规定了更加刚性的惩罚措施;为如实记录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情况的办案人员制定了保护性措施。

(三)规范司法人员交往行为

6月5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以下称《意见》。会议要求,广大司法人员要做公正司法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

9月24日,“两高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应当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接待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因办案需要确需在非工作场所、非工作时间接触的应当经过批准,因不明情况或者其他原因在非工作时间或非工作场所接触的应当事后及时报告;任何个人、组织可以反映或者举报违规交往行为,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如实记录、及时核查,向实名举报者反馈结果;违规交往行为记入个人廉政档案作为司法人员年度考核和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司法机关每季度进行汇总分析,报告同级党委政法委和上级司法机关。《规定》明令禁止五种不正当接触交往行为,附加了兜底条款。《规定》还重申了司法人员公务回避制度,明确了对司法人员违规交往行为予以处分的规范依据,界定了“司法人员”、“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范围。

五、律师制度改革

9月15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2015年,国家出台了多个有关律师制度改革的文件。

(一)律师代理申诉制度

6月18日,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建立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案件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具体任务是:原案件处理正确的,律师帮助信访人准确理解政法机关依法作出的法律处理意见,劝导其服判息诉;原案件处理可能存在错误或瑕疵的,律师向政法机关提出建议,促使问题进入法律程序解决;信访人生活困难,符合相关救助规定的,律师协助申请人开展救助申请工作。

《意见》明确,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遵循以下原则:自愿平等,尊重信访人意愿,不强制化解,不偏袒政法办案单位、不误导信访群众;依法据理,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向信访人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通情理,向政法机关提出法律意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维护信访群众合法权益,尊重政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公正处理意见;无偿公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向信访人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意见》列举了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四种模式:坐班值守型、专案专人服务型、专家评查型、代理型。实践中,一些地方从源头预防、过程化解、申诉代理、末端处置等方面探索创新了一系列运作模式,丰富了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意见》就律师接谈信访人、评析信访案件、释法劝导、提出处理建议、引导信访人依法申诉、帮助申请救助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基本方法,同时鼓励律师结合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得到依法公正处理。

(二)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案件听取律师意见

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办理死刑复核案件听取辩护律师意见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最高人民法院在办理死刑复核案件中就辩护律师提出查询立案信息、查阅案卷材料、当面反映意见、提交书面意见、送达裁判文书等事项的处理办法和流程。《办法》规定,辩护律师可以联系最高人民法院查询立案信息和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辩护律师要求当面反映意见的,案件承办法官应当及时安排。最高人民法院还公布了相关审判庭的联系电话和通信地址。

(三)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9月16日,“两高三部”印发《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分别就保障律师知情权、申请权、申诉权,以及会见、阅卷、收集证据和发问、质证、辩论辩护等权利提出明确要求:其一,保障律师知情权,律师向办案机关了解案情时,办案机关应当依法告知;办案机关作出重大程序性决定时,应当及时告知。其二,保障律师会见权,明确律师会见在押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尤其是明确了三类案件中律师提出会见申请时办案机关不得以法律规定之外的理由限制律师会见,律师会见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办案机关不得派员在场,看守所为律师会见提供便利。其三,保障律师通信权,除特殊情形外办案机关不得对辩护律师同嫌疑人、被告人的往来信件截留、复制、删改等。其四,保障律师阅卷权,同时规定了律师的保密义务。其五,保障律师申请收集、调取证据权,明确了律师向办案机关提交自行收集的证据材料,申请调取办案机关未提交的证据材料,申请向被害人等收集案件相关材料,申请检察院、法院收集调取证据,申请向正在服刑的罪犯收集案件相关材料等。其六,依法听取律师意见,明确了办案机关应当听取律师意见的情形和相关附卷程序。第七,保障律师庭审权利,包括保障律师庭审前的申请权,保障律师参加庭审和安全检查、出庭便利的具体措施,庭审过程中的诉讼权利保障、申请休庭、发表辩护代理意见,向法庭提出异议,申请查阅庭审录音、录像以及与庭审相关的通知和文书送达等内容。第八,侦查机关对律师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或者所属的律师协会。《规定》还明确了律师执业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机制、对侵犯律师执业权利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提出了规范法律服务秩序的具体措施。[6]

此外,2015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改革试点在北京、上海有序推进;“两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情况中期报告。

注释:

[1]孟建柱:《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切实提高政法机关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1月20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检察日报》2015年3月18日。

[2]王治国:《孟建柱在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坚定信心决心,深入推进改革试点,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司法规律的司法体制创造经验》,载《检察日报》2015年7月25日。

[3]这里的“人民群众”、“老百姓”主要是指普通公民、社会大众,而不是“广大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4]万毅:《防止司法干预 司法人员要“守土有责”》,载《检察日报》2015年4月3日。

[5]参见何海波:《堵住干预与过问,司改路上一大步》,载《人民法院报》2015年8月21日。

篇5:2018年司法所总结

2018年,双牌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全面依法治县理念,认真落实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在法治双牌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双牌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围绕目标,强化法治建设工作体制和机制

1、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县委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司法局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组织协调全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各乡镇街道、县直部门也相应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人主抓普法工作。根据县委法治办制定印发的《双牌县2018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制定2018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并积极实施。

2、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单位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模式,形成普法工作合力,不再是司法行政部门唱“独角戏”。县委法治宁远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确定工作范围,明确工作职责,量化目标任务,责任到岗到人。各相关部门指定专人担任普法信息员,及时向普法办报送普法信息。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重点工作目标,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3、完善工作保障,严格监督检查。把普法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确保全县普法工作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县人大的法律监督职能,切实把法治创建工作纳入法律监督,通过组织视察和评议等形式,听取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工作汇报,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县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定期的对各单位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抽查,对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从而强化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

二、深化重点普法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法律素质

一年来,我县坚持高标准实施“七五”普法,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原则,创新普法形式和载体,健全普法组织和队伍,加强普法阵地建设,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为重点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本我县举办了2期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增强了广大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在县司法局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县级党员干部教育警示中心,积极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教育警示全县党员干部要洁身自好,坚守法律底线。

二是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针对青少年学生特点,选取了与学生学习、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制作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形象生动的宣传展板,开展全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巡回宣传活动,同时在各学校举办法治讲座,提高了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完善和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为全县50余所学校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定期为学生进行法治辅导。

三是加强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宣传,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提高管理人员法律素养,鼓励他们合法经营,希望能够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和更好的法律服务。

四是加强农民法治宣传教育,广大农民是“七五”普法的重点人群。县委法治办、县司法局积极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文化下乡、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培养“法律明白人”3000余人,使广大农民成为学法、知法、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用好载体、丰富形式,营造浓厚的普法氛围

今年以来,我县利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普法氛围。

一是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为了进一步推进“七五”普法,加快“法治双牌”建设,提高全县公民的法律素质,一年来,我县持续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及形式多样的主题法治宣传活动。针对青少年学生、农村村民、社区居民等重点普法对象选取与学生、村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制作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形象生动的展板,开展法治巡回宣传活动,极大的提高了辖区居民的法律素养,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扎实开展“主题日”法治宣传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掀起法治宣传工作的高潮。抓住“三八”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综治宣传月”、“6.5”世界环境日、“6.26”国际禁毒日等节点,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县普法讲师团、志愿者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农村举办法治讲座200余期,受教育人数近10万人次。

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我县坚持把法治文化建设切实纳入文明城市创建的大局中,营造法治文化氛围,通过制作法治文化墙、建设法治宣传一条街、建设法治公园、社区法律图书室、法治展览室等方式,让群众更好地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真正使法治文化建设融入群众生活,让广大居民处在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中。同时我县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加大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广场、公园和法治文化长廊、村民法治学校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就能享受法治文化大餐。2018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七五”普法任务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单位对普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干部和工作人员在学法用法上主动性不够。

篇6:2018年司法所总结

县司法局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县司法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8年工作总结

(一)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加强司法所建设,完善社区矫正、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等工作制度,为司法所争取了10名基层政法干警招录计划,体检考察工作已全部结束。10个司法所全部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实现了省、市、县、镇街四级联网。健全完善县、镇(街)、村居(社区)三级调解网络,全县已建成467个基层调解组织和16个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了“调解质量万里行”活动、调解员等级评定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牢固树立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626起,调解成功615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二)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刑释解教人员无缝化衔接、社会化帮扶机制,全县837名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率达到了100%,实现一人一档。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了矫正人员档案和台账,对每名社区矫正人员落实了监管责任人,对不服从监管的三名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处罚,确保刑罚执行依法规范到位。建立综合定位平台,全县624名正在矫正人员全部实现实时位置监控。严格执行判前社会调查审查审核制度,今年已开展的31起判前调查被全部采用。目前,我县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334人。

(三)“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开展了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送法进校园”等系列宣传活动6次,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法制图书2000余册。建成普法短信平台,每月发送普法短信4次。打造“六六一”工程升级版,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学生、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工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领导干部带头讲法治活动。加快“法治**”建设进程,高标准建设了以**县烟草公司、**县第三初级中学等一批“法制宣传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富有**特色的法治宣传阵地品牌。今年4月,**县被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

(四)法律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组建了2支由专业律师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深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专项法律服务。严格执行律师业务公示制度,年内未发生一起律师重大违法违纪事件,律师业务量、业务收费同比增长10%以上。到今年11月,全县律师共担任常年法律顾问116家,代理各类案件769件,其中刑事辩护及代理186件,免费解答法律咨询2300余人次。继续实行公证员“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公证程序,积极开拓业务资源,今年已开拓了金融公证新业务。到目前为止办理的960件公证事项中,群众满意率达100%。积极降低援助门槛,减化援助手续,实现了咨询、受理、指派、办理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已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71件。认真开展司法鉴定“规范化管理年”活动,推进司法鉴定工作健康发展。

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按照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宣传工作方面,2018年我们在各类报刊杂志网络发表刊物96篇,其中省级6篇,市级20篇,在网络上共发表70篇。

二、2018年工作打算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全力服务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加大“六五”普法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法律六进”活动,以“六六一”工程为载体,继续开展法制讲座、送法下乡、送法进校园、送法进农家等活动。推行领导干部讲法治活动具体化,制定配档表,每月集中开展一次活动。开展好“12.4”国家宪法日、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普法考试等系列活动。开发普法宣传网上平台和网上普法考试系统,提高法制宣传效果。加大法治**工作创建力度,开展“民主法治标范村、法治机关、法治学校、守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做好电视栏目“法治**”的拍摄、编辑和制作。

(二)提高特殊人群管理水平。建立刑释解教人员无缝化衔接、社会化帮扶机制,落实对“三无”人员等重点帮教对象的无缝隙管控措施和有效安置政策。继续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完成县社区矫正管理局立户列编工作。开展“社区矫正规范执法年”活动,严格落实执法规范,进一步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分类管理、分级处遇监管和分阶段教育机制,提高教育矫正质量,最大限度的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三)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继续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六统一”活动,力争年内省级规范化司法所达80%以上。用足用好现有司法所专项编制,解决司法所人手不足的现状,真正实现司法所垂直管理。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开展一次人民调解员全员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工作领域的“三个创新”,强化人民调解的调处、预防、宣传“三个功能”,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在村居设立司法行政工作室,推行村级司法行政协理员的做法,进一步充实壮大基层工作力量。

(四)全面提升法律服务水平。组织法律服务团队,积极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合同的法律咨询、评估,继续完善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接待,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认真开展“公证质量建设提升年”活动,坚持为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特殊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提供上门服务,提高公证社会公信力。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实现应援尽援。深入实施《山东省司法鉴定条例》,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加强对司法鉴定从业人员的监管,提高司法鉴定质量。

上一篇:幼儿园生活老师常识下一篇:粮食系统安全生产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