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2015年工作总结

2024-04-11

司法所2015年工作总结(共6篇)

篇1:司法所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XXXX司法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2015年是推进“六五”普法规划验收之年。一年来,XXXX普法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科学发展,广泛开展法制宣教工作,大力推进“法律六进”活动,为构建平安乡镇,促进我团社会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筹划,切实抓好“六五”普法验收准备工作。

年初及时制定并下发了《2015年全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今年是“六五”普法的验收年,团普法办紧紧围绕“六五”普法教育规划,紧扣“六五”普法考核验收标准,结合XXXX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平安XXXX”、“法治XXXX”创建工作。在开展好上述各项普法活动基础上,普法办还对“六五”普法活动启动以来的各项普法工作台账进行梳理规整,同时司法所先后12次深入各作业点、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督促各基层“六五”普法验收准备工作,2105年6月10日顺利完成了xx普法办对XXXX“六五”普法工作的验收。

二、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推进各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XXXX辖区普法对象有XXX人,其中干部XXX人,职工XXX人,(农业职工3600,非农职工2100,)中学生XXX人,小学生XXX人。离退休XXXX人,从业人员XXXX人。2015年,共开展大型法律宣传活动XX次,接受教育面人XXX余人次,举办干部普法培训班X次,培训人数XXX人次,分发普法宣传教材XXX份,普法经费支出金额XXX余元,XX个基层单位建立固定宣传专栏,宣传阵地的建立有力保证了普法活动的正常开展。今年来,我们共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以及“法律进单位”等法律六进活动XX场次,普法人数XXX人次,青少年普法教育7课时,普法对象达XXX人次。

XXXX普法办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载体和平台,营造浓厚氛围。利用街道各类宣传阵地,每月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与维护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12.4”、“3.8”、“3.15”、“宪法法律宣传月”“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大型法律宣传主题教育,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在全团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和法治文化。

1、“12.4”普法活动色彩鲜明:2014年12月2日下午,XXXX小学组织学生XXX余人参加“法制教育”大会。12月8日上午,XXXX准时召集全团各级干部XXX余人参加了普法考试活动,推动干部职工学法、懂法、用法,当天下午XXXX第一社区组织200余人举办的社区法制讲堂正式开课了,司法所进行了普法授课,强化司法所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12月9日上午,XXXX在团农贸市场举办了“12.4”大型法制宣传活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法制乡镇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2、2015年1月5日上午,XXXX普法办结合本团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充分利用乡镇“科技之冬”的舞台,为乡镇300余名职工群众开展普法授课,活动受到职工群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三月“道德建设月”普法活动丰富多样:3月4日下午,XXXX司法所干警到团第一社区为“春季职工培训班”第一期200余名职工群众开展普法“授课”。3月5日,又将学雷锋活动与“送法进社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学雷锋送法进社区”活动,活动发放法制宣传资料1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26余人次。3月9日司法所联合团妇联等单位在团农贸市场开展庆“3.8”妇女维权周大型法律宣传活动活动中,司法所干警共计解答各类咨询50人次,发放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宣传单300余份。3月13日,举办了以“3.15”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主题的大型法制宣传活动,共悬挂横幅2条,共解答群众法律咨询XXX人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资料XXX余份。3月29日上午,团普法办利用乡镇集市举办了一场以“反邪教”为主题的宪法法律宣传活动正式拉开XXXX“宪法法律宣传月”活动的序幕。

4、四月“宪法宣传月”普法宣传效果显著:2015年4月1日上午,团司法所负责牵头积极协调团政法办、信访、社管中心等部门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活动中,社管中心组织四个社区近400名社区居民到XXXX四社区居民会议室参加此次活动通过社区普法活动;同时4月1日至20日XXXX普法办还组织辖区职工、干部和学生统一参加“宪法法律宣传月”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采取网络、报纸自行答题和各地、各单位统一组织答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据统计,XXXX共计XXX余名干部、职工和青少年学生参加答题竞赛,通过此次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辖区群众的法律水平,增强了他们的法制意识。5、5月12日上午司法所接受XXXX第一社区的邀请,开展社区“普法大讲堂”活动;5月21日上午XXXX普法办联合第一社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系列之“送法进社区”普法授课活动,取得良好的普法效果。活动中,第一社区组织辖区300余名职工群众参加,司法所干警司法所干警则围绕“提高法律素养、共建和谐社区”为主题,通过向社区居民讲解关于民族团结基本常识、公民权利义务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等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牢固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法活动的不断深入,获得职工群众的好评。

6、为了促进辖区安全生产工作,增强去全团职工群众的安全生产法治意识,今年六月是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6月19日上午,XXXX普法办利用乡镇集市举办了一场以“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大型法制宣传活动,此次活动共悬挂横幅6条,共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50人次,发放各类安全生产普法宣传资料800余份;6月24日上午,XXXX司法所联合团政法办、派出所、团委及政工办等单位,在XXXX集市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活动共悬挂横幅两条,宣传画10余幅,发放宣传小册、宣传单、宣传扇等宣传品3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XX余人次。6月25日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为提高乡镇职工群众依法合理用地意识,XXXX司法所联合团国土资源分局开展了大型的土地法律宣传活动。7、7月2日上午,XXXX普法办联合团政法办、派出所、团委及团中、小学校等单位,在XXXX农贸市场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活动,宣传过程中,普法办组织全团33个基层单位参加“反邪教”板报评比、500余名青少年学生参加手抄报评比活动,通过板报、手抄报和漫画告等形式知青少年学生和乡镇职工群众我国目前官方认定的14个邪教组织的名称、拉人“入教”的惯用手法,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和职工群众揭示邪教的社会危害性,揭露邪教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反政府的丑恶面目,教育青少年学生和乡镇职工群众反对邪教、远离邪教。

8、暑期青少年普法活动注重实效:7月29日下午,XXXX司法所联合团政法办、团委、妇联等单位,在第一社区举行以“安全知识 伴我左右”为主题的老少共建安全法律知识讲座,第一社区组织2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同时,邀请第一社区的老党员、老干部参加此次讲座。此次安全法律知识讲座,使青少年学到了在课内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孩子们防范安全隐患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做到安全出行,营造了良好的社区安全环境;7月30日下午,XXXX普法办联合团政法办、团委、妇联、第一社区组织了辖区200余名青少年学生开展了反邪教警示教育法制讲座活动,活动中,司法所干警向青少年发放普法宣传单,讲解邪教的特点、危害,教育大家要认真学法,远离邪教,要有勇有谋的敢于同邪教作斗争,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8月1日上午,XXXX司法所联合第四社区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100余名青少年送上一场以“法制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法制教育讲座。针对暑假期间,青少年相对缺少学校和家人的约束,行动较自由等情况,司法所干警从法律概念入手,就青少年群体在假期经常发生的交通安全、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常见法律问题进行讲解,其中,对打架斗殴行为从犯罪成因、违法成本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讲解;8月18日上午,XXXX普法办再次联合团政法办、第二社区组织了辖区200余名青少年学生开展了“法律引领我成长”为主题的暑期青少年普法授课活动,受到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8月25日上午,由XXXX普法办联合团安全办、团委和第四社区在XXXX四社区举办了一场安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中,第四社区组织辖区内100余名学生家长参加活动,授课干警结合青少年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安全案例、安全隐患,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法律知识以案释法,向青少年学生和家长宣传法律对青少年学生的保护。在此次活动中,XXXX悬挂横幅1条,共解答学生家长法律咨询20人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资料100余份。

进入暑期以来,XXXX司法所相继开展暑期“青少年法律大讲堂”活动进社区,进单位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开展,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法律知识,而且极大的增强他们敬畏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升青少年预防犯罪的能力,为度过一个健康、愉快、安全的假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9、深入开展九个一工程,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要求,各部门能够完成九个一工程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做好3335工程。

三、工作存在不足和今后努力的重点。

在开展普法工作过程中,司法所存在以下不足:

1、普法宣传形式单一。一年一度的全民普法考试和领导干部任前法制考试仍存在走过场、抄答案。相关部门、单位的普法宣传仅停留拉横幅、贴标语、出宣传栏等,效果甚微。

2、普法宣传力量不足。承担普法任务的仅是司法所普法办,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3、普法宣传活动未实现常态化。除了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例行宣传以外,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认为普法宣传是软任务、软指标,其余时间没有将普法宣传摆上本单位的议事日程。

下一阶段普法宣传工作的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普法宣传工作。针对xx普法办在“六五”普法验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

2、普法宣传形式多样化。在团广播电视台开辟法制宣传建设专栏,定期推出专题报道,组织干警撰写普法宣传稿件,积极投稿宣传法制宣传开展工作,做到“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网络有文章、手机有信息”,实现媒体全覆盖,使法制宣传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3、实现普法宣传常态化。建立法制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对于青少年从小抓起,在小学设立法制讲堂,定期开展法制授课活动育,对领导干部定期开展法律学习培训、考试。

4、推动各单位和企业与司法所签订常年法律顾问,为决策提供法律建议。

XXXX法律服务所 2015年11月2日

篇2:司法所2015年工作总结

2014年,XX司法所在区司法局的正确领导下,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三大重任,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为促进街道经济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一、司法行政工作

(一)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了不断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促进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我所以《基层司法所公共服务规范》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了政治业务学习、内部人员管理、岗位目标责任、业务档案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每月召开所务会议,坚持开展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法律培训班、认真学习典型案例,不断的讨论交流,充分提高我所工作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

(二)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水平,全力确保社会稳定。

1、紧紧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维护XX街道稳定,我所定期召开村(社区)人民调解员例会,研究分析做好调解工作的技巧,并深入到各村进行指导。做到了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确保了年内无个案上访、集体上访,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实效。

2、创新调解组织,建立行业性专业调解委员会。今年年初,司法所在分析XX街道当前矛盾纠纷类型和特点上,成立了交通事故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交调委的成员由司法所、交通工作站负责人等人员组成。截止目前,共处理了大小由道路交通引发的事故10余起,其中涉及到死亡、案情比较复杂的有5起。虽然件数不多,但是交通事故的赔偿调解工作呈现专业性强、调解难度大特点。交调委建立后,都能及时有效的化解矛盾,等到了当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的肯定。

3、加强业务培训,调解员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今年共召开街道、村(社区)两级调委会及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4次,通过“全国模范调解员”“区金牌人民调解员”XXX及XX法庭法官的集中培训讲课和结合例会学习等形式,帮助基层调解员提高了调解综合素质能力,使矛盾纠纷苗头隐患能在初始阶段得到及时排查化解。截止1—11月底,街道各级调委会总共调解案件736起,成功调解736起,调解成功率100%,涉及金额1113余万元。

(三)深入推动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取得新进展。

1、结合街道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我的群众观”活动,率先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学法、懂法、用法活动。为全体机关干部分发《公务员法律知识读本》,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形式,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2、多次邀请XXX律师针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信息公开条例》、《婚姻法》、《合同法》、《人民调解 2

法》等农村适用法律法规进行培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街道领导班子的法律素养。

3、结合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指导村规民约修订与规范。结合XX村创建市级民主法治村工作,我所立足本职,通过全面参与、外出学习、召开会议、民主讨论、规范程序、律师把关等形式积极指导、参与村规民约的完善和修订。目前,我街道的村规民约重新修订试点工作已在XX村完成。2015年,此项工作将在全街道推开。

4、以各种纪念日及群众集中活动日为契机,开展特色普法宣传活动。在“3.8”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浙江法治宣传月等特殊日子,我们通过举办讲座、悬挂横幅、发放普法资料、法制宣传环保袋、图片展览、解答法律咨询、发送普法短信等多种形式普法宣传活动。在今年“12.4”首个国家宪法日,我们精心准备小品《拆迁轶事》参加区依普办举办的法治文艺汇演,同时由我所牵头,联合援助中心、浙江XX律师事务所、街道等相关科室一起开展了“12.4”国家宪法日广场法律咨询活动。一年来,共组织开展各种活动50余次,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5000份,受教育群众达12000人次。

(四)抓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全力预防重新犯罪。

2014年是社区矫正“公正执法、规范履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年,司法所以社区矫正“公正执法、规范履职”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建设,有效拓展社

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切实落实社区公益服务,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社区矫正流程规范,作用发挥效果明显。社区矫正严格按照工作要求,规范业务、严密监管、强强教育。全街道38名矫正对象按时报到履行登记手续;建立健全了街道村(社区)两级的社区矫正网络机制,设立了“五位一体”的网格化帮教模式。同时,我们结合矫正对象实际情况,制定了全街道社区矫正分类矫正方案;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及矫正工作,通过走访、谈话、定期汇报、集中授课等形式,切实做到周闻其声,月见其人,全面实施月度考察和考评。目前,38名矫正对象认罪态度积极,服刑表现端正,生产生活稳定,没有重新违法犯罪现象。

2、安置帮教扎实有效,真情帮扶妥善安置。为进一步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结合各自实际,采取有效多样的帮教方法,确保安置帮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全街道刑释解教人员共98人,我所对所有刑释解教人员全部建立了个人档案,指定专人实施帮教,完善帮教考核记录。对外出打工的刑满释放人员,采用短信、电话等形式落实帮教。每年年底我所都会走访慰问经济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并为他们送上一定的帮扶资金,为其解决客观困难,让其感受到党的关心,社会的温暖。

二、法律服务工作

今年来,我所积极拓展法律服务范畴,为全街道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法律服务保障,得到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 4

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发挥所所合作优势,将法务前置融入街道具体工作。

司法所充分发挥所所合作优势,积极引导律师主动参与街道具体工作,律师通过参加法律咨询接待、审查修改法律文书、开展法制宣传讲座、参加重大事情商讨会等多种形式,为街道有关事务进行法律分析和处理,并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和建议。据统计,今年以来,我街道的法律顾问通过电话等方式回答法律问题40余次,当面处理事务6件,参加群众来访接待法律咨询26场次,参加起草法律文书32份,审查并修改法律文书18份,参加会议15次,给出法律意见28条。

(二)帮扶弱势群体,开展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工作。我所始终坚持法律援助有援必援,应援尽援的工作原则。通过与XX所5名律师的通力合作,全心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一年来,共为1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主动介入,为需要帮助的法律援助对象争取最大的利益,为群众提供帮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当地政府分忧解难。

今年以来我所积极参与街道“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做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及时和矛等盾纠纷的有效调处等工作,为建设法治XX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总之,一年来,XX司法所在区司法局和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 5

工作中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2015年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015年司法所工作思路

1、在“六五”普法的收官之年,做好五年来相关普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做好验收考核的准备工作。

2、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探索建立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全力排查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和隐患,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3、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落实“五位一体”帮教管理措施,完善日常考核制度,整合司法所、社区、单位、家庭的力量,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教工作。

4、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健全帮教工作责任制,加大帮教力度,拓宽安置渠道,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继续提升所所合作工程,不断拓宽法律顾问法律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6、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辖区的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维,不断拓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司法行政工作。

7、积极配合街道党工委做好XX新城的征地拆迁和拆迁遗留户司法强拆工作。

篇3:司法所2015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公正高效司法,全力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方向,积极依法保护权利人创新热情,增强河南省经济发展内生动能。

(一)积极应对知识产权案件大幅攀升态势,依法审结大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随着河南省商标注册量、专利授权量大幅增长,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数量亦大幅度增加。2015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4 250件,同比大幅增长。全省法院坚持快办案、办好案工作目标,克服案多人少矛盾,攻坚克难,加班加点,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 450件,其中审结著作权案件1 920件,同比上升35%;审结商标权案件777件,同比上升21%;审结专利权案件332件,同比上升43%;审结不正当竞争案件196件,同比上升54%。

(二)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维护健康的经济运行秩序。对无偿使用他人音像作品、美术作品盈利行为,假冒、仿冒知名商标生产、销售商品行为,抄袭、假冒他人专利行为,虚假宣传、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等行为进行了严厉制裁,“山寨”、“傍名牌”等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有1 800余件著作权案件、740余件商标权案件、300余件专利权案件中的被控侵权人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部分责任人受到刑事处罚,权利人司法维权成功率达到95%以上。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等权利人的著作权,“中国石化”、“中粮集团”、“伊利”、“娃哈哈”、“双汇”“、百岁山”、“宋河”“、邦杰”“、恒源祥”“、七匹狼”“、九阳”、德国“拜耳”等公司的商标权,河南活顶尖机械、洛阳中冶重工等公司的专利权均得到司法保护。

(三)不断提高审判效率,维护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热情。大力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提高庭审查明案件事实的效率;加强对侵害音像作品、美术作品著作权、侵害商标权等类型化案件的调研,不断探索更加合理高效的审判流程,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周期不断缩短。2015年,全省法院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审理周期一审平均96天,二审平均57天,均低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审6个月、二审3个月的民事案件审理期限;一审裁判文书生效率达到92.5%。通过提高知识产权审判效率,有效提振人民群众创业信心和创新热情。

(四)公正审理新型疑难复杂知识产权纠纷,确立市场竞争规则。准确确定知识产权权利行使边界,加强对市场主体新型竞争手段的研究,依法确立市场竞争规则,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其中对使用他人知名商标注册企业名称、假冒专利进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重点进行规范。河南高院副院长史小红亲自审理全国知名药企山东“新华”公司起诉某医药企业的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除了责令侵权企业对权利人进行赔偿外,还要求侵权企业在名称中停止使用“新华”字样,对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坚决贯彻严格保护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司法保护主导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精神,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提供范例和指引。

(一)依法严惩知识产权刑事犯罪,加大刑事处罚的威慑力。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在犯罪手段、犯罪证据、假冒产品鉴别、涉案物品价值确定等方面与普通刑事案件的区别,提高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准确性。对假冒“飞鹤”、“茅台”、“五粮液”、“人头马”、“丁桂儿”、“美的”等知名商标,生产、销售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家用电器的犯罪分子全部判处实刑;重视财产刑的适用,在法律幅度内处以较高的罚金,从经济上剥夺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能力和条件。全省法院依法审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87件,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42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69人(不包括适用缓刑)。其中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十大督办案件之一的宗某某等28人制售假冒“金龙鱼”、“鲁花”注册商标生产食用油案,依法对28名被告人分别处以十二年零六个月至一年零三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 704万元,有力地震慑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此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八大典型案例”。

(二)逐步提高民事侵权赔偿数额,提高侵权人违法成本。依法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3 339件。在法律允许的幅度内提高赔偿数额,依法判决侵权人赔偿权利人经济损失及合理的维权成本,充分反映和实现知识产权的真实市场价值,杜绝权利人赢了官司、丢了市场现象的发生。依法审理晋江福源食品公司诉某食品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在查明被控侵权人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基础上,侵权人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100万元。

(三)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遏制侵权动机。对侵权主观恶意较大、情节严重的侵权人,尝试处以惩罚性赔偿,加大法律制裁的威慑力。对非法获取富士康公司及美国苹果公司计算机数据,将“水货”苹果手机刷机谋利的吴某等9人除分别依法判处二至五年有期徒刑外,并处罚金441万元,且罚金全部执行到位。审理的刘某诉闫某、潘某侵犯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一案,在查明被控侵权人重复侵权的事实基础上,直接按照双方当事人在前次侵权诉讼中约定的最高额进行判决,减轻了权利人的举证责任,对恶意侵权行为进行了严厉制裁。

(四)不断完善“双轨制”保护模式,形成强大保护合力。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涉嫌犯罪案件移交工作力度;切实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及时沟通、反馈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如河南高院与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合力化解春泉节能公司的专利纠纷案,依法、迅速保护该公司的专利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中院分别与当地工商局、专利局、版权局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讨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使知识产权保护“双轨制”发挥最大功效。

三、突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促进河南省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手段,不断加强对河南省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司法保护,助力河南省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

(一)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精准发力”。高度重视河南省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产业的发展,对专利技术多、产品附加值高、知识产权纠纷内容复杂、损失数额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提起的知识产权诉讼,坚持“又快又高”的审理原则:在审理周期上突出“快”,不给抄袭、模仿者在市场上喘息、盈利的机会;在赔偿数额上突出“高”,充分考虑创新企业的研发成本、丧失的市场份额和侵权人的违法收益,使侵权人承担较重的法律制裁,使高新技术企业有集中精力搞研发的信心和底气,促进河南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打击侵害名优作物种子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确保权利人及广大农民利益不受侵犯,维护河南省粮食种植安全。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对销售假玉米种子的被告人郝某等人判处六年零六个月至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总额506万元。积极引导农产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培养品牌优势。针对河南省地理标志众多但保护不力的现状,多次召开座谈会为河南省的地理标志保护现状把脉问诊。向省政府提交了《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情况调研报告》及《司法建议书》,助力以“铁棍山药”、“信阳毛尖”、“灵宝苹果”、“原阳大米”、“禹州钧瓷”等为代表的河南省地理标志产业做大做强;该调研报告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优秀调研报告”。

(三)着力维护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品牌和商誉。针对河南省知名食品加工企业“被傍名牌”多发的情形,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全力维护河南省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的市场商誉,为河南实现“天下粮仓”向“国人厨房”跨越保驾护航。对假冒“双汇”商标生产火腿肠的被告人张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一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三全公司诉山东某食品企业确认不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依法认定三全公司对“一代粽师”具有在先使用权,判决三全公司不侵害对方的“一代粽师”商标专用权;此外,“思念”、“莲花”、“杜康”、“宝丰”等一大批食品加工企业都通过知识产权诉讼打击了侵权行为,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促进河南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河南省的传统艺术门类如戏曲、剪纸、版画、民间传说、陶瓷等,从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等不同角度进行保护;依法维护了“慈云寺”、“盘古神话”“辛亥女侠刘青霞”、“妇好爵”、“妇好方斝”等作品创作人的著作权,增强了作者深挖我省深厚历史文化的信心。依法审理“濮上园”商标权纠纷案,认定濮阳市某公园使用“濮上园”名称不构成对“濮上园”商标权的侵害,有效平衡了知识产权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通过审理“牛忠喜烧饼”、“四知堂药酒”等案件,厘清了传统文化与商业使用之间的法律界限,增强了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

结合河南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际情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符合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特点的审判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三合一”试点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合一。”最高人民法院也将推进“三合一”试点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的两种举措同时推进。河南高院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五个知识产权“三合一”试点高院之一。2015年年初,召开了全省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对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知识产权刑事审判多头管辖、配合不畅等问题,下发了《关于配合郑州、洛阳中级人民法院做好知识产权“三合一”刑事审判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落实郑州、洛阳两个试点中院对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集中管辖的规定,有效解决各地中院知识产权刑事司法经验不足、保护理念不清晰、执法尺度不统一的问题。加强各地法院在送达法律文书、提审被告人、安排庭审场所、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配合,提高刑事审判效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二)牵头成立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机构。为有效整合、充分发挥省内知识产权法学人才和学术资源优势,加强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研究,提升知识产权整体保护水平,河南高院牵头省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省工商局、省知识产权局等行政执法部门,郑州大学等省域高校,以及省律协、专利代理公司等实务部门,成立了河南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为全省从事知识产权审判的人员提供了交流、研究、咨询、合作的平台。洛阳中院也联手洛阳市知识产权局和河南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洛阳市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研究机构成立后,对新型、疑难、复杂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为知识产权审判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坚持贯彻以公开促公正的司法理念,利用庭审网络直播平台和裁判文书网络平台,把案件审判的过程及裁判结果展示在“阳光”下,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凡是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全部实行庭审网络直播。河南高院和郑州中院还采用“三微一体”平台直播知识产权案件的庭审,吸引了众多网友和媒体的关注和互动。对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裁判文书实现全部上网。

(四)完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针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技术问题复杂且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探索建立技术问题专家咨询机制,由技术专家对涉案技术事实判断问题提供技术咨询和审核意见,提高技术事实查明的科学性、专业性、准确性和中立性。多地中院成立了由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企业代表、高校专家教授、科研机构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库,为知识产权审判提供智力支持。2015年,先后向有关技术专家咨询330余次,有效解决了技术事实认定难题,增强了裁判的公信力。

五、完善司法服务举措,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做好审判工作的同时,全省法院积极延伸,不断增强司法服务的针对性,积极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社会效果。

(一)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增强知识产权审判社会影响力。全省法院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案件,到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以及侵权行为地开展巡回审判,以案说法,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培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省法院开展巡回审判350余次,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二)积极开展走访活动,主动提供司法服务。全省法院积极开展走访企业、举办座谈会等活动,及时发现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行、管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做好知识产权的布局和保护。河南高院院长张立勇带头走访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河南宇通、河南科隆、广安生物等高科技企业,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指导;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南阳、周口、焦作等地中院院长也都亲自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报告,征求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司法服务举措。

(三)主动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典型案例宣传。严格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谁执法、谁普法”主体责任,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积极组织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强化司法保护效果。河南高院连续两年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发布“河南省法院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维权范本和司法引领;各中级法院也分别采取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典型案例,开办专栏、制作专题节目等形式,传播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念。中央电视台先后对全省法院审理的“海底捞”、“澳门豆捞”、“牛忠喜烧饼”、“盼盼食品”等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进行采访报道,塑造了河南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形象。

六、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法官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

2015年,全省法院始终把加强知识产权法官队伍建设作为夯实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法官队伍的政治素质,提升知识产权司法能力和水平。

(一)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学习党规党章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引导全体知识产权法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体知识产权法官司法为民宗旨观念不断增强,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二)持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廉政谈话、召开亲情恳谈会、悬挂廉政亲情寄语等形式前置关口、防微杜渐,营造廉荣贪耻、风清气正的司法氛围;进一步查摆和整改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四风”和“六难三案”等问题,注重边学边查、边查边改,对审判流程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增强反腐倡廉实际成效,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确保队伍清廉、司法清明。

(三)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大力推进专业化建设,加强对新法律、新领域、新技术的学习培训,使知识产权法官能够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提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输送多批次法官参加国家法官学院培训;并举办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与实务培训班,邀请全国知识产权法律界知名专家吴汉东、刘春田、李顺德教授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进行授课,对知识产权前瞻性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讲授,知识产权法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全省法官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中国知识产权报》等权威专业期刊、报纸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

七、总结

篇4:2015年司法改革要略

关键词:司法改革 规范 政策评价

2015年,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一批有影响的改革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限于篇幅,现就一年来司法改革有关情况从规范、政策、观念层面择要介绍如下:

一、政策导向与评判标准

1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称“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统筹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统筹政策、方案、力量、进度,确保改革任务相互协调、改革进程前后衔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的政策取向、责任分工、时间进度、成果要求,其中列出的改革举措都要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内出台具体落实的政策、措施。2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该《实施方案》。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改革(下称“四项改革”),是这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居于基础性地位。5月5日,“中央深改组”同意山西等11个省市区开展“四项改革”试点。这是继2014年上海等7个试点省市后的第二批试点。12月9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请示》,同意于2016年在北京等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适时推开“四项改革试点”。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要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让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平衡。试点中,要按照司法规律,综合考虑队伍实际和办案量,科学合理确定法官、检察官员额。在省一级设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遴选工作要严格标准、优化程序、择优录取、逐步增补,不搞迁就照顾,确保业务水平高、司法经验丰富、能独立办案的人进入员额。要扩大选任范围,选拔更多品质好、有法律素养、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1]

司法责任制改革,要坚持法官、检察官权责统一,遵循司法亲历性和权责一致性规律,赋予法官、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明确错案责任追究的标准和程序,增强操作性、可行性,促使司法人员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司法机关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司法人员的积极性。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都需要按照权责利相适应的原则加强职业保障。[2]

“省级统管”不等于实行垂直管理,而是基于民主透明原则在省级平台上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依托多个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统筹管理,要坚决抵制利用“省级统管”扩张部门权力的做法,防止在“省级统管”改革中上下级法院从审级监督指导关系演变为行政隶属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归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深入了解一线司法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把解决了多少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孟建柱书记强调,老百姓对司法的期盼和要求,说到底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矛盾纠纷得到更加公正地解决,让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地维护,让公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对司法体制改革,老百姓看重的不是出了多少文件、建了多少制度,而是公平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是不是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二、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6月5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该《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积极稳妥的原则,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对新进法律职业岗位人员实行考试和职前培训,促进新旧制度妥善对接;明确了法律职业的范围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在司法考试制度确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四类法律职业人员基础上,将部分涉及对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保护和克减、具有准司法性质的法律从业人员纳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建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将现行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加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法律职业人员任职前培训制度,统一职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加强职前培训的组织保障;完善对法律职业资格的管理,加强法律职业资格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档案管理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法律职业资格暂停、吊销制度。

三、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

2014年12月30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该《意见》,要求坚持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改革创新与于法有据相统一、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与适应司法办案需要相统一的原则,健全处置涉案财物的程序、制度和机制。《意见》针对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随意性大、涉案财物保管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规范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程序的要求;针对及时、妥善处置刑事诉讼涉案财物问题,提出了规则要求,确保及时返还、合理处置;针对办理非法集资、传销、地下钱庄、涉税犯罪以及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案件中涉案账户查询难、冻结难、划扣难突出问题,提出探索建立统一的专门查询机制,建立涉案账户紧急止付制度,完善集中查询、冻结和定期续冻制度;针对刑事裁判中涉及财物部分存在的“执行难”,特别是判决继续追缴违法所得、责令退赃被害人损失的“空判”现象,完善了违法所得追缴、执行工作机制;针对超范围查封、扣押、不当查封、扣押善意第三人财物等问题,完善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权利救济渠道。

由于涉案财物处置涉及不同的诉讼领域、不同的执法司法环节,情况较为复杂,政策性、操作性要求都很高,难以用一个文件统一规范。因此,《意见》重在明确政策或者政策取向,为中央政法单位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办法提供依据。

3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向社会全文公布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规定》。

四、建立防止、追究干预司法的制度体系

排除非法干预、保证公正司法,需要首先从司法机关内部做起,从司法领导干部做起。四中全会要求建立一整套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体系,包括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制度,防止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制度,以及规范司法人员接触、交往行为的制度。这项改革相关文件公布之后,法学界普遍给予高度评价。

(一)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2月27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3月,“中办”、“国办”印发该《规定》。《规定》明确了履行领导职责与干预司法的界限;明确了司法人员全面、如实记录的义务,不如实记录应当承担责任;规定了报告和通报的基本程序;明确了应当予以通报、公开、处分的行为范围。

有学者认为,《规定》的进步之处在于第4条,它将司法人员“独立(于违法指令)”的义务、“不服从(违法指令)”的义务进一步细化、明确为“拒绝执行(违法指令)”的义务,如第4条,实际上赋予了司法机关以及司法人员对于上级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违法指令,有拒绝执行的义务。这种拒绝执行上级领导违法指令的义务,就是司法人员“独立(于违法指令)”的义务、“不服从(违法指令)”的义务的具体要求和体现。《规定》通过赋予司法人员“拒绝执行(违法指令)”的义务,将《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司法人员独立、客观、公正行使职权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4]

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两个规定”实施办法》,在诸多方面对“两个规定”的要求作了细化。例如,检察机关领导干部既属于领导干部,也属于司法机关内部人员。为管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实施办法》明确,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干预、插手、违反规定过问司法办案活动的,同时适用“两个规定”。

8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实施办法》,在《规定》的基础上,规定了全面记录的对象、方式,需要向上一级党委特别报告的事项,需要层报最高人民法院的事项等。其中,《实施办法》设计的操作方法,特别是在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立“外部人员过问信息专库”并定期汇总分析的规定,受到学者的高度评价。[5]

11月初,中央政法委首次向社会公开通报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典型案件。

(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制度

3月26日,中央政法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提出五方面的举措:明确了司法办案人员拒绝内部人员干预、说情或者打探案情等不当要求的义务;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明确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违反规定干预办案的调查处理职责与程序;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违反规定干预办案的通报制度;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违反规定干预办案,或者对办案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责任追究制度。

8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实施办法》,对法院工作人员受请托过问案件作了禁止性规定,对如何处理当面请托和邮寄涉案材料提出了行为指引;对因履行职责过问案件和批转、转递涉案材料进行了严格规范,必须全程留痕;对法院设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信息专库作出了明确规定;对法院工作人员违规过问案件规定了更加刚性的惩罚措施;为如实记录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情况的办案人员制定了保护性措施。

(三)规范司法人员交往行为

6月5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以下称《意见》。会议要求,广大司法人员要做公正司法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

9月24日,“两高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应当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接待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因办案需要确需在非工作场所、非工作时间接触的应当经过批准,因不明情况或者其他原因在非工作时间或非工作场所接触的应当事后及时报告;任何个人、组织可以反映或者举报违规交往行为,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如实记录、及时核查,向实名举报者反馈结果;违规交往行为记入个人廉政档案作为司法人员年度考核和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司法机关每季度进行汇总分析,报告同级党委政法委和上级司法机关。《规定》明令禁止五种不正当接触交往行为,附加了兜底条款。《规定》还重申了司法人员公务回避制度,明确了对司法人员违规交往行为予以处分的规范依据,界定了“司法人员”、“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范围。

五、律师制度改革

9月15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2015年,国家出台了多个有关律师制度改革的文件。

(一)律师代理申诉制度

6月18日,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建立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案件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具体任务是:原案件处理正确的,律师帮助信访人准确理解政法机关依法作出的法律处理意见,劝导其服判息诉;原案件处理可能存在错误或瑕疵的,律师向政法机关提出建议,促使问题进入法律程序解决;信访人生活困难,符合相关救助规定的,律师协助申请人开展救助申请工作。

《意见》明确,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遵循以下原则:自愿平等,尊重信访人意愿,不强制化解,不偏袒政法办案单位、不误导信访群众;依法据理,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向信访人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通情理,向政法机关提出法律意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维护信访群众合法权益,尊重政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公正处理意见;无偿公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向信访人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意见》列举了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四种模式:坐班值守型、专案专人服务型、专家评查型、代理型。实践中,一些地方从源头预防、过程化解、申诉代理、末端处置等方面探索创新了一系列运作模式,丰富了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意见》就律师接谈信访人、评析信访案件、释法劝导、提出处理建议、引导信访人依法申诉、帮助申请救助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基本方法,同时鼓励律师结合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得到依法公正处理。

(二)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案件听取律师意见

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办理死刑复核案件听取辩护律师意见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最高人民法院在办理死刑复核案件中就辩护律师提出查询立案信息、查阅案卷材料、当面反映意见、提交书面意见、送达裁判文书等事项的处理办法和流程。《办法》规定,辩护律师可以联系最高人民法院查询立案信息和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辩护律师要求当面反映意见的,案件承办法官应当及时安排。最高人民法院还公布了相关审判庭的联系电话和通信地址。

(三)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9月16日,“两高三部”印发《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分别就保障律师知情权、申请权、申诉权,以及会见、阅卷、收集证据和发问、质证、辩论辩护等权利提出明确要求:其一,保障律师知情权,律师向办案机关了解案情时,办案机关应当依法告知;办案机关作出重大程序性决定时,应当及时告知。其二,保障律师会见权,明确律师会见在押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尤其是明确了三类案件中律师提出会见申请时办案机关不得以法律规定之外的理由限制律师会见,律师会见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办案机关不得派员在场,看守所为律师会见提供便利。其三,保障律师通信权,除特殊情形外办案机关不得对辩护律师同嫌疑人、被告人的往来信件截留、复制、删改等。其四,保障律师阅卷权,同时规定了律师的保密义务。其五,保障律师申请收集、调取证据权,明确了律师向办案机关提交自行收集的证据材料,申请调取办案机关未提交的证据材料,申请向被害人等收集案件相关材料,申请检察院、法院收集调取证据,申请向正在服刑的罪犯收集案件相关材料等。其六,依法听取律师意见,明确了办案机关应当听取律师意见的情形和相关附卷程序。第七,保障律师庭审权利,包括保障律师庭审前的申请权,保障律师参加庭审和安全检查、出庭便利的具体措施,庭审过程中的诉讼权利保障、申请休庭、发表辩护代理意见,向法庭提出异议,申请查阅庭审录音、录像以及与庭审相关的通知和文书送达等内容。第八,侦查机关对律师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或者所属的律师协会。《规定》还明确了律师执业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机制、对侵犯律师执业权利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提出了规范法律服务秩序的具体措施。[6]

此外,2015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改革试点在北京、上海有序推进;“两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情况中期报告。

注释:

[1]孟建柱:《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切实提高政法机关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1月20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检察日报》2015年3月18日。

[2]王治国:《孟建柱在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坚定信心决心,深入推进改革试点,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司法规律的司法体制创造经验》,载《检察日报》2015年7月25日。

[3]这里的“人民群众”、“老百姓”主要是指普通公民、社会大众,而不是“广大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4]万毅:《防止司法干预 司法人员要“守土有责”》,载《检察日报》2015年4月3日。

[5]参见何海波:《堵住干预与过问,司改路上一大步》,载《人民法院报》2015年8月21日。

篇5:司法所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我乡司法行政工作以中央、省、市及县有关会议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县司法行政机关和乡党委、政府既定工作安排,以 “强化业务、服务大局、创先争优、提升形象”为总体思路,以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核心,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为抓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深化“六五”普法依法治乡工作,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

1.深入推进“法治**”创建活动。严格按照 “法治**”创建目标考评体系有序推进普法依法治镇工作,促进“法治**”创建工作的有效落实。以提高司法行政机关对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加大在重大节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一维两不”学法用法教育活动,在全乡逐步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2.建立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充分发挥乡普法依法治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完善日常化、动态化管理机制,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督导。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建立社会普法教育机制。

3.切实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借鉴**镇**村、**镇**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成果,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及普法依法治理结对帮扶活动,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八个一”建设活动,积极指导各种条件相较优越的村取得县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命名表彰。

4.突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八 1

进”活动,充分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严格执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党委重大事项决策前法律咨询、政府办公会议会前学法、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等制度。在全乡中小学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深化青少年法制教育“渗透式”教学,促进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进千家万户活动,切实增强农村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效性。扎实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做到全覆盖、常态化。

5、强化信息调研报送。极力超任务完成县司法行政机关既定的信息调研任务,提高信息调研质量。

二、加快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6.全面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全乡开展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进一步完善乡、村、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7.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法律服务力度。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主动对接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积极为乡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

8.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9.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覆盖全乡的法律援助服务站点建设,完善便民措施,降低援助门槛,实现“应援尽援”。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继续开展法律援助“大回访”活动,采取电话回访、现场回访、委托回访等形式,扩大回访范围,增大回访数量。

三、规范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切实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10.扎实做好特殊人群的管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特殊人群精细化管理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确保“双实名制”、重点人员“必接必送”、流动人口异地委托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十项工作机制落实到位。加大执法力度,杜绝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进一步规范法律文书和执法程序。完成社区矫正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加大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平台、人口信息查询平台的运用,对重点管控对象进行定位监控,杜绝“三假”人员,初步实现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去向清。

11.增强特殊人群的帮教效果。进一步发挥我乡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用,落实挂帮责任。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心理风险评估、心理干预工作。

12.着力提高特殊人群的安置率。加大对生活困难的“三无”刑释、社区服刑人员的关怀救济力度,协调解决落实低保和临时救助金。有针对性的开展刑释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推荐,推广“分散式”安置模式,鼓励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接收吸纳刑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将重点安置任务分解到成员单位分散落实。

13.健全违法青少年群体的帮教机制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怀工作机制。建立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机制。与派出所、中心校、法庭、综治办等单位共同协作,形成机制,摸索出一套违法青少年的帮教模式,建立我乡的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机制。建立违法青少年信息台账和工作台账,落实成员单位责任,建立成员单位与违法青少年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一帮二”结对跟踪帮扶机制。加大对未成年人违法和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的宣传和执 3

行力度。

四、建立完善“三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4.建立大调解格局,在全乡范围内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为党政分忧,为群众解难。继续巩固和完善警民联调、诉调对接、访调对接机制,强化对涉法涉诉案件的分流、转介,切实减轻政府信访压力。

15.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好矛盾纠纷的日常排查调处和专项排查调处活动,逐级排查分流调处好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特别重视化解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程建设中发生的矛盾纠纷。

16.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4月20日前,完成辖区内所有调解组织的验收备案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员业务技能培训,按照培训分级负责的原则,在5月30日前开展一次本乡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确保每个人民调解员至少参加一次以上培训。加大人民调解案件卷宗评查指导力度,对人民调解的申请、受理、审查、调解、卷宗制作、回访等各个程序进行规范,实现人民调解工作“四个规范”(调解组织规范、调解阵地规范、调解工作程序规范、调解文书规范)。

五、切实夯实基层基础,为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大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17.切实加强司法所建设。积极向乡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争取资金支持,开展市级“五化”司法所和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强化司法所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18.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司法所阵地建设中同步开展信 4

息化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安装司法行政专网。

六、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全县政法队伍建设年活动

19.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认真执行中央、省、市、县关于转变作风的各项规定,深入开展“五个梳理”,切实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转变作风、找准问题、对准目标,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化节约意识,完善节约措施,大幅度降低行政成本。

篇6:司法所2015年工作总结

xx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在市委、政府和自治区司法厅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以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扣市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司法行政工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的主旋律,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查找新问题,抢抓新机遇,把握主动权,进一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全面提升,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得到提升

(一)狠抓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促进了“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的全面开展。市、县及其直属部门单位坚持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法制知识培训、讲座和研讨活动。市、县普遍实行了干部学法用法登记考核制度,定期对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学法笔记、心得体会进行检查,在市、县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对新拟任的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考试考核。

(二)以“与法同行”活动为载体,“法律进学校”活动丰富多彩。市、县普法依法治理机构积极协调各类学校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作用,充分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积极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积极作用,营造了有利于青少年学法用法的良好环境,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狠抓农民和居民学法用法工作。市、县、乡和相关部门单位充分利用橱窗、广播、电影、法制文艺节目等形式,面向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实施了“千村万户送法工程”建立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普遍开展了“送法进乡村”、“送法进市场”、“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企矿”等活动。市沙坡头区以“普法之冬”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冬季党员轮训的有利时机,变冬闲为冬忙,开展“千村万户送法工程”为近万户农民免费发放了12套《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加强了对农民和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为抓手,推进“法律进企业”活动的深入开展。以“五五”普法讲师团成员为骨干,深入各企业采取举办培训班、专题辅导、讲座、研讨等形式,开展针对广大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律送到企业,使法律惠及到每个企业职工,促进了企业依法经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中冶美利纸业重点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安全生产法》组织系列讲座,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不由断增强,企业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

(五)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不断创新。市、县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广泛利用“消费者维权日”、“国际禁毒日”、“法制宣传日”和“税法宣传日”、“综治宣传日”、“安全生产宣传日”以及各种专项整治活动,农村集贸日,物资交流会等有利时机开展大型宣传活动,采取举办法制报告会,悬挂横幅、标语、办法制宣传板报的方法,大力宣传与构建和谐社会、与平安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公民法治意识,营造成了浓厚的法治氛围,截止9月底,全市各县、各部门共举办各类法制讲座和报告共87场次,集中培训69期,培训人员达5.4万人次;开展集中宣传活动61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9万余份,制作展版186块,接待群众咨询5千多人次;开展法制文艺演出89场次;组织集中统一考试3次,参加考试人员达7万多人。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扩大了“五五”普法宣传教育覆盖面,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xx年,市、县坚持把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法制教育等依法治理相结合,以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市(县)和“依法治理示范单位”活动为抓手,以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三大工程”建设为重点,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市、(县)进程,市、县继续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为突破口,从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监督、责任追究等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事项实行了听证会、公示、公开制,扩大了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市、县各部门积极推进了以依法行政为重点的行业依法治理,进一步加大了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教育力度,充分发挥了行业依法治理的支柱作用,各执法机关不断完善执法程序,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实行了重大事项的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责任制度及错案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各基层单位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基层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大了基层依法治理力度,规范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程序,使基层依法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规范和强化了基层依法治理工作。

今年,有2个村委会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有1个社区、1个行政村、1所学校、1个企业和2个基层单位被命名为区级“依法治理示范单位”。

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深入人心

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中心,狠抓律师、公证管理、法律援助等工作,年内全市律师共办理各类案件xx件,解答法律咨询4010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800份,办理公证事项xx件,解答公证咨询1500人次,向财政上缴公证收费20余万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80件。

(一)为政府决策及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组建了政府法律顾问团,指派律师为政府的决策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和建议,协助政府解决应对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银行欠债、职工欠薪、拆迁安置等带有普遍性和前瞻性的法律服务,预防和减少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政府的声誉和利益。

(二)组织律师为企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了律师在企业中金融危机对宁夏经济影响的调研活动,深入企业调研,提出了律师为企业服务的具体措施,为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妥善解决了企业发生的各类纠纷。开展了律师事务所“结对”活动,律师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为各镇(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60余场次,为广大农民群众无偿起草、见证各类协议6万余份。引导群众依法创业、依法经营。

(三)进一步强化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组织律师参与处理敏感性、群体性涉法上访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方式反映利益诉求,为有效防止社会矛盾激化提供了法律服务。全年参与信访接待50余次,处理了大量信访事件,减少了不和谐因素,化解了社会矛盾。

(四)进一步强化公证事务服务经济建设。公证为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办理了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公证、拆迁中的证据保全公证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合同公证等,预防了纠纷、减少了诉讼、公证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五)狠抓法律援助工作,维护了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完善了法律援助工作制度,规范了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加大了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应有的服务,做到了应援尽援,解决了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无钱打官司及打官司难的问题。

四、人民调解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中卫市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和《中卫市人民调解员“以案定补”暂行办法》等文件,为全面科学实施三调联动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市不断探索创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三调联动工作操作规范,成效显著,自治区领导在多次调研中给予了充分肯定,为总结和推广我市三调联动工作经验,9月4日,我市成功召开了全区三调联动现场会,我市三调联动经验叫响全区。全面巩固提升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全市465个镇(乡)、村(居)调委会全部进一步强化了六有四落实标准,创建规范化调委会213个,积极做好调解员报酬和待遇的落实,基层调委会调解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0余件。

五、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巩固提高

按照区厅规划和全国司法所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巩固、完善、提高工作,不定期深入各基层司法所开展督导指导检查,全市各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巩固率达到100%。沙坡头区创建镇罗、文昌、迎水、香山4个司法所为标兵所,海原、中宁各创建2个标兵所,全市标兵所达到22个,标兵司法所创建率达到50%以上。市司法局被推荐为“全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先进集体”。基层司法所真正成为维护一方稳定的“三驾马车”之一,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沙坡头区两个镇党委政府给市司法局写信表扬该地司法所。两名成绩突出的司法所长破格享受正科级待遇。两名司法所长被推荐为“宁夏司法行政30年特殊贡献人物”。

六、安置帮教为“保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进一步规范20个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将登记在册的1376名刑释解教人员全部纳入安置帮教管控范围,今年接收的264名刑释解教人员全部按照分类管理的办法建档帮教,培养树立48名安置帮教转化典型,帮教率达96.4%以上,安置率达83%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7%。对全市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对社区矫正骨干进行了业务培训。

xx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上取得新成就,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服务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上取得新成效。重点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一、全面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和“五五”普法验收工作

xx年是“五五”普法全面总结验收的关键一年。为此要重点做好法制教育,进一步推动全民学法用法工作。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二是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继续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三是按照全国“五五”普法规划和自治区“五五”普法实施意见,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四是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加快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五是求真务实,强化措施,全力以赴抓好“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依据自治区《验收方案》和《验收标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结验收方案,并精心组织,积极做好总结验收的宣传发动工作。加强对全市“五五”普法骨干的培训,提高总结验收水平。六是统筹兼顾,强化各项措施落实,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发展。七是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研究论证工作。

二、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努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强化各镇(乡)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了落实建立健全服务窗口、拓宽申请渠道、简化受理程序等便民措施,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得法律援助。重点抓好农民工和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法律援助工作氛围,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向社会大力宣传法律援助工作意义、援助对象、内容、方式等,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健全完善援助机构内部工作机制,业务指导机制,确保法律援助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三、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活动

一是要做好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对涉及政治经济等重要事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法律咨询、决策建议和论证等作用,协助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业务,提高政府法律顾问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二是巩固规范法律服务各项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围绕推进企业依法经营,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加强对法律服务业的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服务人员办理重大影响案件的指导制度,加强对律师、公证员的执业经历、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和管理,提高大局、维稳意识、保持正确的执业方向。同时,组织和引导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依法履行代理、辩护等职责,积极参与打击金融诈骗、合同诈骗、侵吞国有资产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认真办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方面的法律事务,结合扩大消费和“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活动配合相关部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公证执业监督,严把公证质量关,不断提高公证办证量和公证的社会公信力。

四、在加强基层基础上取得新成效

坚持不懈地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层、建设基层、服务基层、发展基层,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水平。

上一篇:向党说句心里话下一篇:服务区餐饮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