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

2024-04-27

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通用8篇)

篇1: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

大学体育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我部在原有的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以形成我院特色的体育课程,保证我院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方针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使用权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学制:标准学制4年,可在3~6年内完成。

四、学分:总学分17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教育学及社会实践等课程有34学分,专业必修课70学分、选修课 总数为40学分。

五、本专业课程结构特点说明: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三大部分。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必修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程两部分,安排1854学时左右,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6类课程领域的相关内容,组合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主项提高课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副项提高课每个学生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而且不能与主项提高课重复。

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生至少要选修40学分。其中专业方向选修课至少要选修16学分,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从第二学年开始选择。公共选修课至少要在科学技术类和人文社会类各选修4学分,专业选修课是选修课程中的重点,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才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合格人才。实践性环节分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约需16-18周时间。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

为了实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和人力、物力资源状况,课程设置就必须满足以下特点:

1、增大学科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模块”化,必修课程“学科”化,专业选修课程“方向”化,公共选课程“领域”化。

2、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

3、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进入到完全学分制。

六、相近专业: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七、毕业与获得学位的条件

参见《xx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办法》和《xx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暂行规定》

篇2: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

根据学生的选课安排,本学期我们继续学习篮球方面的知识,由xxx老师负责我们对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学习篮球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

本着对篮球的热爱,我们选择了篮球课程,在x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学习,一起在学习中收获着无穷的乐趣。乔老师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教学态度严谨,治学方法高明。每次课前首先让我们慢跑,再做课前准备活动,在热身之后开始对我们讲解篮球方面的一些知识,并组织大家一起训练。在他耐心细致的讲解下,同学们一个个心领神会。训练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动作很不规范,但x老师从不批评同学们一句,而是更加耐心的指导,甚至在课间休息时自己不休息,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打球的过程中胳膊摔伤,乔老师立马对该同学做一些简单的处理,然后令同学送往诊所就诊,下课后还亲自到诊所看望,使大家对x老师优秀的师德师风无不敬佩。

x老师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的对大家进行知指导学习,在课堂上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先进,能真正针对同学们的一些通病和特点进行指导训练。课下休息时耐心的为大家辅导解疑,使大家对课堂上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对一些有特长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上的训练场地还行,据大家反映,就是篮球的质量有点不好,希望学校能对篮球质量有所改善。让同学们都能在篮球训练中找到乐趣,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篇3: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体育文化的内在含义

体育文化在广义上说是师生双方在大学教学中所产生并保留的全部内容的总和, 这个“文化形式”要正式出现, 就需师生在高校的体育工作、体育学习、各项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堂中由实践得来。从狭义上看, 体育文化则是要着重发挥大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包含体育运动中所派生的体育规则、体育职业性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举动和体育精神信念等内容。

2.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

首先, 体育文化具备鲜明的层次性。诚然, 大学生均是文化素养高的群体, 所以大学校园便要构建比较健全的体育硬件设施和教学器械, 与此同时为学生供应海量的体育文化资料;在大学体育课堂实践中, 教师要着力培育学生学体育、用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尽早适应异常激烈的体育竞赛运动, 以便于在相互竞技中学到为人处事的基本知识, 借助于体育竞技, 加强与他人的交流, 进一步了解社会, 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主人翁意识, 帮助学生确立在社会中的地位, 更好地健全心理状态。其次, 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 经由大学体育文化的教育,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全方位认识, 增强公民自豪感与体育自信心。

二、将高校体育教学同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对策

1.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 加强体育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举办体育节时, 其主要内容就以体育和健康为主, 并将全校的师生看作参与主体, 在融入一些竞技体育还有健身体育以及娱乐体育的同时, 加入一些文化元素。应该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的拓宽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 而且还丰富了其相应的内容及其实现形式, 进而实现让学生都能更多, 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真正意义的实现了集健身性以及娱乐性还有教学性等为一体的活动。并能在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身兴趣以及自我个性。另外, 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毛病在提高自身体育能力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随时展现自己技艺以及菜才华的舞台。近些年以来,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和组织了一些体育文化节, 不仅能够加大了学生同教师之间体育交流,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传播体育价值观念, 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自身的体育兴趣。还有各大高校通过合理利用现阶段的体育资源, 来组织以及承办各种相关的体育赛事, 进而使得校园里的学生焕发了属于自己的那份青春, 激涌出了那些令我们振奋的希望, 并在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 也进一步的促进和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建设。

2.成立相应的体育俱乐部, 并加大宣传力度

应该说, 成立体育俱乐部, 能够增强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以及领导能力还有社交能力。此外还能在培养学生自身体育精神的同时, 拓展了体育教学自身的延伸性以及连续性。在成立体育俱乐部过程中, 还需要相关校领导加强重视, 并倡导和调动学生们积极有效的参与进来。进而在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过程中, 能够在丰富体育文化自身内涵的同时, 也能有效的拓宽学生自身的认真视野以及实践范围。从而促进校园文化部的整体发展。当然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 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来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例如, 使用一些报刊或者橱窗来多做一些宣传海报;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进行宣传, 从而在校园中努力的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利用当前的一些互联网路来制作一些课件, 并放到校园内容的局域网中, 以方便学生浏览。这样就能在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的同时, 有效的增强了他们内心的体育意识。

3.对教学管理理念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 并不断地创新教材体系

在当前的一些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校园体育文化能够顺利的开展, 就需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来不断的对高校自身的体育制度, 并通过使用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的制度, 来约束和制约校园内部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另外, 需要我们对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并结合当前学校的自身的实际情况, 来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办法, 来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以能够将体育文化自身的生命力还有时代特色都能够呈现出来。此外, 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 所设置的课程内容, 应该具有持续性以及大众化的特点, 以确保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中来。应该说, 在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游泳以及网球还有羽毛球和体育舞蹈等等。另外, 在当前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换言之就是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在大一以及大二阶段开设体育课的情况。争取将体育课堂贯穿到大学四年当中来, 并在开展教学过程中, 并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 来适当的增添一些课程。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文化观念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理念与文化形态均遭到持续性的影响与冲击。同时, 大学生人文主义思潮也逐步被淡化, 在大学体育课堂中, 培育青年学生人文理念与精神成为教学的一大任务。本文结合大学体育文化的特征, 系统阐明将大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之间结合的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文化观念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理念与文化形态均遭到持续性的影响与冲击。同时, 大学生人文主义思潮也逐步被淡化, 在大学体育课堂中, 培育青年学生人文理念与精神成为教学的一大任务。本文结合大学体育文化的特征, 系统阐明将大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之间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教学,高校学生,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田爱华, 刘海斌, 孟昭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5) .

[2]王海英.太极柔力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效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36) .

篇4: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

一、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体育的必然选择

1.终身体育的产生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保罗于1965年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即:教育应该是每个人从生到死的继续过程。随之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早川大芳首先提出:终身体育又称“生涯体育”,它是终身教育的延伸,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教育与培养的总和,即要在人的一生实施体育。

2.终身体育的内涵

从终身体育的定义出发,我们可总结出这一结论:终身体育指的是人在一段时间内与体育的关系问题。这一时间是人的一生,即从生命开始到结束。

3.终身体育是大学体育的必然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体育在培养青年一代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和承担社会义务的积极态度,使生活更富有意义等方面实行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识和现实意义。大学体育就是要从和平,人权,公正,民主实践,职业道德,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多方面角度,组织、鼓励全体人员在知识、价值观念和技能方面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生活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终身体育是一个客观现实和客观要求,是学校体育不可回避的一个走向,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二、实现大学终身体育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终身体育已成为大学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任务已由学习技术,增强健康深化为“学会锻炼,学会知识,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目标转化。大学体育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当今大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转化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

我国高校现在体育教学思想大致以运动为目的进行教学。要和终身健身接轨,就必须以运动为目的的教育向健身为目的的教育转换。

体育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当我们确定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教育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刻认识到,不但学习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形成认识规律,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是更重要的目标,即“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

2.建立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

终身体育就是使体育伴随人的一生,实现对人的身心发展、社会发展、文明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学必须要围绕着终身教育的目标来设计和营照教学的模式,体系,环境和方法。体育课的内容应允许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方法要以启发式和指导式相结合。大学体育教学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和自觉性及自我锻炼能力的培植和养成,有利于发挥师资,场地和器材优势,有序的扩展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在运动中享受其中的乐趣,并不断提高,持之以恒。

3.构建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等学科。可针对大学生终身健身的基本条件,采用必修课,选修课,体育知识讲座,训练队及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发运动者的爱好情绪并使之上升至理性。

4.构建有利于终身体育能力形成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评价时,既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改变那种“千人一面,万人一项”的评价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5.终身体育目标下整合教师的素质,根据需求转变自身角色

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起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终身的思想并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应根据健身运动的原则,不断地研究学生体育运动中的新问题,从心理、生理主客观多方面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和浓厚兴趣。掌握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的特点,帮助克服心理弱点,以助于学生对运动保持良好的兴趣。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启蒙阶段,是走入社会体育的转折点,因此,必须为其将来打良好的基础。教师利用多种条件,积极改进方法,不断增加知识,努力提高自我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形成身体的内在需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地锻炼,感觉到生活离不开体育。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终身体育。

(作者单位 江西省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篇5:大学体育教学论文

一、体育教学文化品性的应然

1.体育教学应蕴含生命文化

在体育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体育运动与生命及其内在精神之间的关联认知越来越清晰,人们观赏、参与体育运动,从而对于生命的含义、生命的极限、生命的价值等愈加珍视。而从历史传统来看,中西方都认可体育是一种生命文化的表征。儒家文化中,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中,强调了射和御的教育,强调了礼乐和射御的结合,达到造就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人格的境界。孟子和荀子则提出了形神兼具、以动养生,学以致用、技贵于精,公平竞赛、广招贤才等体育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则提出法道、贵柔、重啬、节欲、守静的体育思想。从儒家、道家的体育倡导中可以看出,其都强调体育对于生命的发展的意念性、道义性及和谐性。因此,体育教学天然蕴藏的这些生命文化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展现,让受教育者能够在教学中对生命文化有所感悟、有所内化。

2.体育教学应彰显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中因个体或群体内在意志或思想朝积极方向延展并能够对他人或社会群体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作风与意识,不管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体育精神的产生都是体育活动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孕育产生的。总体上来说,体育精神包含很多种类,是立体多元和丰富多彩的,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拼搏精神,即发挥人的意志力和信念力,在体育活动中拼尽全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二是团结精神,即在体育活动中,与他人精诚合作或融入团体之中,积极认真地完成体育实践赋予自己的责任,共同达成特定的体育目标;三是友爱精神,即在体育活动中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形成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友好氛围;四是科学精神,体育活动要遵循基本的身体与运动科学规律,在技战术安排、运动时间与空间、运动技巧等,都蕴含着科学精神。因此,体育所包含的这些体育精神都理应在体育教学之中予以彰显与体现,既要将其充盈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又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对象进行输送与培育。

3.体育教学应蕴藏美学文化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展示人的体魄、智慧与精神的实践活动,本向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一是体育活动展现了人的形体之美,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能够塑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健康体魄与优美身形;二是体育活动展现了人的竞技之美,体育运动尤其是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以其高难度、专业化、接近人的身体极限等充分展现了人类对身体能力的追求,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展现了不同的竞技景观,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竞技审美;二是体育活动展现了人的艺术之美,优美的体育动作,健美的肢体语言、紧张的比赛节奏和扣人心弦的竞赛过程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有比赛现场的环境、色彩、灯光、音乐,运动员的服装,拉拉队的舞蹈,甚至随着比赛的进行人们欢呼、呐喊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情绪,这都是美的形式,是艺术性的体育表现;[1]体育活动之中所蕴藏的这些多层次、多维度的美学品味要求在体育教学之中予以展现,使受教育者能够学会审视体育的美学意义,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4.体育教学应折射民族文化

体育既是世界共通的语言,也是民族特性的表现,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有着特定的民族性和文化根源,都是从特定民族文化根基上产生并最终走向世界的。因此,民族文化是体育活动的最深层基因与密码。我国不仅有享誉世界的强国体育项目,还有众多体现各民族特征的民族体育、传统体育和群众体育,都折射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人,强调的是人体发展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之道,注重形成的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体育文化的升华与塑造,要求人在体育锻炼中生成人的精神品格、自我涵养和自醒品质。在体育教学之中,必须要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追求的这些优异因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活动之中体验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增强体育的文化觉醒与文化生成。

二、体育教学文化品性的困惑

1.体育教学对人性的迷失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体育教学作为教育形式的一种,必然也要遵循这一基本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人本身上。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见物不见人”、“见技不见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人性与文化的缺失成为普遍。其主要表现在:其一,课程认知的单一化,社会、学校简单将体育教学界定为增强体质、传授技艺、娱乐身心的课程,认为其只要完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即可,对人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更加不予重视;其二,教学内容被固定化,体育教学应该是内涵丰富、文化多元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却被相应地肢解为固定的知识技能与运动技巧,学生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应的教学内容,而缺失参与权、主动权;其三,教学空间被局限化,体育教学基本上都被限定在学校教育制度体系之中,往往与地方体育资源、体育文化传统等脱节,对于人的社会活动空间漠视,进而使受教育者感受不到更具感性和人性的体育内涵。

2.体育教学对技术的追逐

体育教学理应是充满生命张力和彰显文化魅力的课程,是让人能够在体育活动之中既强健身体,又能够感受体育的魅力与精彩,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深受技术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和追逐竞技成绩的大背景下,教育者普遍持较强烈的技术教学观,对体育的文化品性与文化张力视而不见,这极大地限制了体育文化的彰显。通常,在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以某一项技术的达标作为最终取向,重视“术”而忽略“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重视技术的讲解、演练与训练,以受教育者掌握技术为主要培养过程,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采取“放羊”式管理,以“活动化”、“游戏化”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很难从课程中感受到体育美感;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一般是硬性指标作为衡量标准,融入文化评价的弹性评价比较少见。

3.体育教学受功利的诱惑

“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价值的基础和最高标准,认为追求和实现人的幸福和利益是人们行为的最根本目的,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从共有的自然本性和行为的必然选择。[2]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流的教育环境中,体育教学往往被置于边缘位置,这也是导致其文化功能难以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更多的功利主义倾向则体现于实际的体育教学之中:一是体育被赋予了宣传的功能,很多学校寄希望于体育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在短期内通过学生在体育比赛或体育项目中获得名次来彰显其办学实力,从而获取宣传资本,以提升其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体育被赋予了利益色彩,众多体育教师以学生在体育赛事中获得的奖牌及名次作为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的砝码,日常教学中仅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提升,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培养;三是体育被赋予了升学杠杆,众多家长寄希望于通过子女的体育特长作为升学的“捷径”或“加分项”,向体育教师传达其迫切的功利心态和升学需求,致使体育教学承担着满足“升学”意愿的功能。在这种功利趋动和浮躁心态的.双重压力下,体育教学的文化属性渐被后置,体育教学沦为了现实功利的工具。

三、体育教学文化品性的培育

1.体育教学目标:注入文化品性

体育教学目标规定着发展方向和最终要达成的教育培养取向,是体育教学运行的“牛鼻子”。而体育教学要完成文化品性的注入与养成,必须要全面修订、更新教学目标体系,要将文化品性作为体育教学的逻辑起点之一,将体育的各文化元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完整地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使文化实践成为体育教学的常态,有利于彰显体育教学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文化价值。

2.体育教学内容:融入多元文化

要将体育的多元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要从社会现实与生活旨趣出发,建构体现文化要点的内容体系和教学形式:一是体育教学内容要输入学生生活世界。教育者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比较强的体育文化资源,研究学生对体育活动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创造或借用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兴趣能引起共鸣的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并能够在参与中收获文化感知;二是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差异性,学生对于体育追求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取向是有着较大差别的,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往往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到体育的快乐与享受,从而在精神上产生满足感;三是体育教学内容要多样性,体育教学并非是完全的以身体活动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亦可穿插介绍讲解一些体育常识、体育故事、体育人物等内容,甚或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展现体育医学、体育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形式,也能够增长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

3.体育教学过程:拓展交互空间

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即要从传统具备单纯工具性课程转向兼备文化培养的复合型课程,表明其必须要从过去封闭式、单向度的直线性课程,转向主客体互动、动态式调整和注重文化培养的课程。[3]而这种转换更多地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其一,体育教学主客体要充分互动,要抛弃过去教师完全主导教学过程,以活动式或项目式的教学活动为主线,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应该是师生充分商讨,双方以协商、合作、对话、交流、碰撞的方式共同来确定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双方能够相对以平等、自由的姿态来完成教学活动;其二,体育教学互动要实现精神升华,体育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是技术、技能的训练场,在完成相应运动知识与运动技巧教学内容的同时,双方还要探讨体育精神、体育情感,在充分互动过程中实现彼此精神上的体验与升华;其三,体育教学时空要纵横延伸,体育教学的信息传达过去仅仅局限于课堂,要促进体育教学文化的渗入,就要逐渐打破这一时空局限,创设更多的体育教学课外实践及教学时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与自我锻炼的方式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将体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体育观感与实践中。

4.体育教学评价:体现科学人性

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异于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取向的特殊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评价被同化为普通课程,过于追求标准化评价、终结性评价,对于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习惯养成、情感体验、课堂态度等缺乏足够的介入。[4]要促进文化表征在体育教学中的实现,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实行多元差异化的评价体系。

一是树立文化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理念决定着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评价理论要突破传统观念,将教学功能定位于强身健体与文化自觉生成的综合体,更加注重体育文化要素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渗透程度与效度;

二是拓展评价内容,更加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文化评价,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文化,注重弘扬体育精神,增强体育审美情趣,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完整、全面、和谐的体育教学认知;

三是更新评价手段,体育教学评价要在以科学性和多样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等,综合运用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专项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构一套科学化、人性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白冰.论体育运动与美学艺术的关系[J].少林与太极,(11).

[2]马卫平.体育与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3]王莹.高校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篇6:合作教学大学体育论文

1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1.1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作教学通过学生间相互帮助解决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鼓励对方激发学习的热情,当学生通过合作后就会加深对该问题的印象,进一步感受共同完成任务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合作教学通过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长跟优点,通过集体讨论后得出最优方案,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教师也省去了平时学生分散的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懂得与同学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2引导学生认识团队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跟合作精神,而这种精神俨然已成为当代人必要的一份综合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入合作教学模式则能很好的锻炼到每一位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体育项目是可以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的,例如一些田径运动,通过接力赛等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活动进行当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的意外,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能够团结有爱,互帮互助,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优良品质。

1.3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合作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通过对不同问题探讨来解决各自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讨不仅能够更加的理解文章所写内容,还能够加深同学们的友谊,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每一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应充分跟学生进行互动,在教学上对于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增进师生情感,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跟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也相对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2应用合作教学模式的注意要点

2.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加强合作教学模式的同时,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还更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由于相对比较开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多的是参与到学生当中去,而不只是以一个指导老师的身份去参与,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过多的干预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教师要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教导学生的话,学生就会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跟教师进行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跟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同时也可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这样就能很好的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用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2.2合理安排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将每一种体育技能进行整合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不高,而且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从而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2.3明确分工责任

任何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只有大家明确自己的目标,将自己职责内的要求都做好,才能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往往要借助于他人的成果,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事,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给每一位学生制定各自的任务,明确责任,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进步。

3合作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有序合理的分组

合作教学模式与理论学习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合作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分工合作。仅仅把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几个学生凑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只能说这是对合作教学的误解。我们这里所讲的合作教学是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我国许多高校当中一般上大课学生都比较分散,对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更容易接受分组的学习方式,因为分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差不多,所以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大学体育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分组是实际教学的基础。例如,足球项目分组时可以先对那些运球较好的分为一组,其他就可以相对少些,然后对那些运球较好的一组带相对较差的那组,对于那些已经学过的内容,在进行巩固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分组,将那些学得稍微较好的与学得较差的分为一组,这样就可以让那些学得较好的学生带动那些学得较差的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更加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3.2指导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在充分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那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些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从以前的被动去学到现在的更加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观念的转变。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更多是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不是过多的干预,如果过多的干预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相应的降低。因此,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学会如何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学习,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权。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团队的重要性,这不仅在学习当中起到作用,也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定教学内容上,教师应给每一个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给每个小组制定任务时要确定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其中,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成员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3提出适当的问题,调整合作学习方式

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学生一些必要的体育技能外,还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讨论来得出结论。在整个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跟学生确定基础锻炼的重要性,一些必要的身体锻炼还是非常需要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体能储备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可以看作是学生积极恢复身体练习的一个手段。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比较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制定最佳的学习方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跟内容,就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教师跟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使合作教学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里面,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更加深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4交流经验与总结

篇7: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

关键词:微课程;体育教学;移动学习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软硬件设备性能的提高,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通信设备的广泛应用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习惯。大规模开发的网络移动学习资源,更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便捷。微课程由于具有学习内容微型化、学习时间灵活化、学习形式多样化,以及移动性、针对性强等众多优势,迎合了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化学习的需求,正逐渐成为备受大众关注和喜爱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多年实际访谈和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当前多数学生没有自觉锻炼的习惯,有些学生虽然有主观锻炼的愿望,却因找不到锻炼方法、没有锻炼氛围而打消了念头。因此,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规律和锻炼需求,创新性地为学生开发个性化、多样化、网络化的体育微课程系统,优化课程体验,满足学生移动学习和锻炼的需求,探索信息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体育微课程

1.1概念的界定

通常,微课程(microlecture)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具体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等)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及相关拓展内容。体育微课程就是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是记录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过程中围绕某个体育锻炼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及拓展内容。

1.2体育微课程的特点

作为体育微课程,区别于其他微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参与性一定要强,要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其中。为此,体育微课程一定要精心建构,要精炼有趣,而且张弛有度,兼有一定的热身功能。另外,体育微课程还具有如下特点:(1)多样化。借助强大的信息技术,体育微课程要能够持续动态地更新和丰富学习锻炼的内容和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锻炼需求;(2)个性化。体育微课程要能让不同锻炼目标、技术水平、身体体质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锻炼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3)互动性。体育微课程应建立实时的共享互动平台,通过学习者的积极交流,让学生积极表达和分享学习锻炼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营造积极热烈的体育锻炼氛围;(4)档案性。体育微课程应建立有安全、详细、真实的学习记录功能,能够反映学生学习锻炼的历程,通过持续有效的学习与激励,辅助学生形成长期的锻炼习惯。

2体育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2.1设计目标

立足于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体育锻炼意愿和体质健康水平,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设计开发具有激励体育锻炼长效机制的体育微课程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育锻炼,感受体育文化魅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从而有效地改善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2需求分析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跟学生的访谈交流,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于体育微课程设计开发的信息处理需求总结如下:教学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涌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融合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塑造顺应时代发展的微体育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改善传统大学体育教育模式过于统一僵硬的局限,可以解决在实际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因性别、体质、技术基础水平不同而形成的锻炼需求和技能掌握速度的个体差异问题;可以照顾到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环境和氛围,建立长期健身和健康管理习惯,推进信息环境下终身体育学习的智能服务型教学建设。学习需求从实际访谈和课堂教学经验来看,虽然现在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有规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有些即使经常锻炼的学生,也基本都没有自我医务监督的能力,对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重要性及其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上,但同时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体育,有着强烈的锻炼愿望和需求。而从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来看,提高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状况也是学生面临的一项现实任务。所以大学体育教育迫切需要变革当前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灵活多样的微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观念上重视并热爱体育,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健康,把体育锻炼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这样即使学生离开学校的环境后,仍然能够成为独立、忠实的体育实践者和健康管理者。因此,把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时、有效、丰富的教学资源,普及体育文化,增加体育锻炼意识和机会,无论是对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锻炼,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必要性。

2.3体育微课程功能模块

根据体育微课程的设计目标和数据处理需求,构建如图1所示的模块化的微课程学习活动流图。图1体育微课程学习活动流图其中在模块化应用中,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学习锻炼导航:为学生提供详细全面的检索和咨询服务,协助其熟悉使用体育微课程的方法和流程。课程资源:按照基础理论、体育项目、体能训练等分类建立目录,每个子目录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将多个教学微视频衔接成一个连贯、完整的课程系列,每个微视频配置相应的课程说明(可采用穿插在微视频内或单独附上两种方式)和形象实用的练习模式。我的体育微课程:本模块是课程系统的核心,全面记录我的体育微课程的学习档案,具体包括我的体质测试信息、我的锻炼项目、我的锻炼历程、我的微积分等。经验交流互动:为学生提供彼此之间以及和老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交流锻炼知识和体验,分享自己的体育锻炼或活动微视频。在线运动指导:主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体育锻炼进程表及个人运动处方,帮助并监督学生逐步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

2.4体育微课程学习的平台设计与实现

本课程平台采用C/S结构,通过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实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系统,在线学习锻炼。后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MicrosoftSQLServer2012,数据库服务器端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Server2016企业版,客户端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10专业版,前台应用程序使用Javascript、SQL等语言开发。前台界面应尽可能简洁有趣,以视频、动画、图片集等多种形态表现页面内容,以微电影、小游戏、问答测试等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同时系统应操作简单易用,学生能够很快熟悉并喜欢使用体育微课程的各个服务项目。为此,系统的资源内容和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

2.4.1课程目标设计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专项技能掌握程度以及专项运动的特点,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分层设计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各知识点学习目标。

2.4.2课程资源内容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健康状况、体育知识技能掌握水平以及学习锻炼需求选择参与性强的体育项目,并划分单元、分设知识点和锻炼内容。单元和知识点的分解要合理、独立、连续,便于分设锻炼目标和内容。锻炼内容的设计应短小灵活精炼,同时设置不同难度、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的锻炼任务和进程,以便于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锻炼内容主要以三维动画或专项教师现场录制微视频的形式呈现,通过讲解和领做,并辅以文本形式的说明和扩展,方便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与锻炼。而考虑到学生在反复锻炼中不断的纵向进步,锻炼内容也要具有适当的过渡性和衔接性,要配备有一定梯度的强化练习。同时,锻炼内容还要照顾到不同单元、知识点间的连续性,能够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不同的锻炼项目和内容,可进一步做如下设计:体育健身资讯与体育基础理论:选取某个知识点或前沿问题,采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现场录制微视频或者设计新颖有趣的三维动画等方式进行创意、详细、深入的讲解、点评,时间以十分钟左右为宜。运动技能类:采用教师本人演示或三维动画等方式,针对某个或某组技术动作、某种体能锻炼方法,从多侧面多层次设计完整和分解动作示范演示(包括基本演练展示、动作分解流程展示等),讲解技术概念和动作要点,剖析要领诀窍,时间也以十分钟左右为宜。运动表演与领做类:结合背景音乐,设计具有新颖有趣、热烈动感、有气势、感染力强的表演和互动场景效果,结合节奏感强的口令指导,进行即时领做练习或表演。体育比赛视频:参考体育新闻的形式,及时设计更新灵活、动态的体育赛事短视频,增加体育锻炼的情趣,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2.4.3教学环境设计体育微课程要做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其中,系统设计必须足够开放,要能够简易快捷地在智能手机等手持移动终端上或传统PC上呈现课程内容。

2.4.4学习活动设计体育微课程要让学生喜欢使用,还需要特别对学生学习锻炼历程予以关注。针对学生彼此不同的身体体质、锻炼需求和学习特点,可采用短视频知识点讲解演示(某个技术、技能等)+交互式领做跟做练习+交互式练习反馈交流+追踪记录学习锻炼行为的模式进行设计;同时,根据训练强度、时间和技能难易程度设计锻炼目标和任务,将所有体育学习锻炼过程嵌入到任务中,制定关卡与等级,通过签到与通关升级等微积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具体可以分为下面两种形式:个人自主学习锻炼:学生根据自身体质状况和锻炼需求自主选择学习与锻炼时间、地点、内容,学习与锻炼历程自动记录在个人体育档案中。班级集体学习锻炼:学生可以按照科目、教师等进行搜索,加入到适合自己的班级,按照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学习内容,根据教师设置安排的课程进度进行同步微视频学习与锻炼。教师可以灵活配置课程活动,利用个人体育档案的记录与跟踪功能,统计每名学生的活动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与锻炼情况。

3体育微课程的实际运用

各高校新生入学阶段,体育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主动向学生提供顾问式咨询,通过互动交流和体育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熟悉体育微课程教学平台,协助学生制定初步的体育学习锻炼方案。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手持移动终端或传统PC等在网上创建账号,并随时随地登录体育微课程学习的平台,通过搜索进入想要学习和锻炼的模块内容,或者通过导航模块了解课程内容和信息,在我的体育微课程模块里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在交流互动和运动指导模块中获得进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我的体育微课程模块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准确记录学生的体质信息、锻炼规划、锻炼频次强度等数据内容,并以微信方式定时向学生发送锻炼提醒,督促学生及时锻炼并做好记录。对于学生在长期使用体育微课程过程中积累的档案数据信息,体育教师在获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通过积极综合分析,还可以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如从学生对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使用频次中,体育教师可以分析出学生的锻炼兴趣和锻炼规律,掌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潜在教学问题和改进途径。通过这些信息,教师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运动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改进传统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务实,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个体需求与发展的全面动态关怀,提供精细化、智能化的体育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把体育锻炼习惯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信息环境下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数字化体育课程的教学途径正在为各高校所重视。灵活专业的体育微课程一定会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大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和提高身体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篇8:大学体育教学发展趋势

学生、体育老师、教学场地、体育器材是大学体育教学的组成基本要素,这几者之间应该按照合理的比例来配备,一旦比例失调,体育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教学质量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目的。一项高校调查研究,对我省及周边省市的二十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学校体育部主任或者体育老师。

1、大学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高校扩招的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从2002年到2005年我国大学的学生总数的增长率达到了66.62%,而体育教师数量的增长率仅仅只有26.3%。

2、大学体育教学场地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场地面积由4.75㎡/人下降为4.1㎡人,负增长13.68%,长期以来大学体育场地严重不足。

3、大学合并、一校多区,体育教学管理不足

当前,大学合并的现象很多,为了扩充学校实力,几所大学合并成一所大学,有的规模较小的专科学校依附在名牌大学下面,从而以学校规模向社会广而告之,不断扩招学生。另外,为了扩充办学资源,很多大学在本省市甚至外省均购置土地新建校区,这些都会对体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各个学校间的情况不尽相同,体育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也不同,在合并成一个学校后,体育教师就会在不同的校区间进行调配,这样就会产生很多体育教学教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4、忽视体育理论知识教育

在我国,很多大学体育教学中多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为辅甚至少至没有,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的文化水平与身心素质不能在同一水平上得到提升。很多大学在体育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往往忽略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无法理解该体育项目其中的真正涵义、就不明白如何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进行更为有效的锻炼,仅仅只是在模仿体育老师来摸索掌握技能。

二、扩招形势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的变化

1、教学班增加,学生与教师比例失调

包括学生、老师、教学场地和器材,教学班是体育教学各大要素组合在一起的基本单元,国家对高校教学学生和老师人数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并很可能会产生教学安全事件。《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八条指出:“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而在当前大学普遍的实际教学中,学校通常会安排几个班级一起上某个项目的课程,有时候教师仅仅一到两人,学生数与教师数比例失调,通常很多学生都在课堂中混混就过去了,因为体育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这就与国家相关规定相违背了,影响了教学质量。

2、体育课类型不断多元化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类型比较单一,项目设置不合理、不完整,大多是跑跳之类的运动,实用性低、趣味性低,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都不高。我国大学体育课的类型已从传统的基础课、保健课等教学模式向现代的俱乐部课、专项课、选修课、训练课等教学方向在不断发展,情况良好。现代体育中,基础课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高达90%。调查中开设俱乐部课有8个学校、训练课有7个学校,个别学校在选修课程中也开设了瑜伽、艺术体操等项目,学生兴趣都比较高,积极主动参与。这都说明一些大学的体育教学在改革在创新,它们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兴趣爱好方面、运动能力高低等因材施教,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生体育技能均得到很大提高。

3、体育课运动项目不断增加

一个学校的体育课运动项目的开设情况能充分反映出这所学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它的教学内容、体育场地和师资状况也能体现。体育课开设的运动项目课程越多,学生的选择就越多。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的运动项目已由传统的六大项目,即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武术、乒乓球,向网球、羽毛球、太极、游泳、田径等项目在扩展。个别学校还开设了一些特色项目,如手球、瑜伽、艺术体操、台球、象棋、围棋等,大大吸引了学生,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反响不错。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学校在开设体育课的运动项目上变化并不是很大,但是有少数学校在做了充分的需求调查后开设了丰富的运动项目,给学生更多的体育选择,丰富学生大学生活,体育课教学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积极发展。

三、对大学体育教学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

1、体育项目俱乐部的开设极具可待

大学扩招的形势不可逆转,这其中带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体育教师与教学班、学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体育场地和教学器材的不足、教师的缺乏,致使大学生对体育的热情降低,大学生体育技能也很难得到提高,我认为可在学校开设一些针对型的体育俱乐部,比如羽毛球、篮球、排球、手球等等,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相互学习切磋,有利于提高体育技能,体育俱乐部也可邀请体育教师给予指导,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不仅能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也可以避免学生因为盲目性锻炼而带来的伤害。

2、体育理论教学应得到重视

体育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充分认识这一点。首先,师资力量是必须得到重视和提高的,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以前只重视教授动作和技能,现在除了技能训练,体育理论知识也要对学生中加强传授。理论加实践,才能使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

3、充分吸收西方教育经验

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吸取西方教育有利经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采取鼓励性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一个小进步及时表扬,给予肯定,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体育教材上也要根据长期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也可以考虑安排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并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游戏活动。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社会上生存,有所成就,不仅要以高文化知识水平作为支撑,大学生还应以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作为砥柱。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教学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为指导思想,适当增加体育教学资源,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设置科学体育课程,促进我国大学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校普遍扩招的形势给当代大学体育教学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扩招致使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师资力量跟不上进度、体育场地及器材严重不足、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不到位等,但也使高校体育教学类型多元化发展,体育教学项目不断丰富。扩招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应对,采取开设体育俱乐部、加强体育理论教学、积极吸取西方体育教育经验等,使大学体育教学往良好趋势发展。

关键词:高校扩招,体育教学,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利落.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杨贵仁.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体育科学,2010(3).

上一篇:小个子女人诗歌下一篇:月伴于我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