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鉴赏

2024-04-28

中国动画鉴赏(精选8篇)

篇1:中国动画鉴赏

影评--天空之城之天空之城下的爱

故事由希塔所坐的飞艇遭到空中海盗的袭击而开始。争斗中希塔从万米高空的飞艇上跌落下

来„„故事另外一个主人公少年巴斯是矿工机师的徒弟,这一天收工时,发现天上有个亮晶晶的东西正在慢慢地下落。是什么?UFO?他飞也似的跑过去,发现是一个好可爱的女孩子,在一团蓝光的包围下从天上飘下来……

《天空之城》的背景是建立在喧嚣的空想工业社会,对于海盗婆婆一家人来说,贪婪这个词汇是和她们的率直可爱一样理所当然的成为天性的一部分,我记得以前我曾对一个男孩说起城市里的一个很古老的欧式钟楼将被拆除的事情,我告诉他那是件很残酷的事情,因为历史是有生命的,这座完美的建筑是有血液的艺术品,可是男孩的立场是这与他无关,事实上他更希望能看到新的游乐园,有霓虹灯的街道,从某种角度说,这个男孩就像《天空之城》里的矿山里的男孩巴斯,他习惯了现有的生活方式,他所希望的是对于未知的世界的向往和探索,可当他遇到希达时,当他们来到向往中的天空之城时,当他们看到守护机器人轻轻拿开飞行器去保护压在下面的鸟巢时,他们终于明白应该去向往的是大自然和生命,故事的结局暗示出寓言般的主题,也许人类最终会被他们为权利和无尽的贪婪而缔造的完美的科学社会所毁灭,而不灭的永远是生命本身,就像天空之城勒普泰最后成为巨大的生命之树,而不管是飞行石或是机器人或是其它事物,它们的作用,往往取决于人的邪恶或善良,这颗飞行石,将永远属于拥有真正爱的人。

或许天空中真的有那么一座漂浮着的城,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看得到。人类的欲望从来都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城消失了。留下的,只是美好或伤感的回忆。

无论多少年,回头再看,依然是一个很美的梦。经典永远不会随着时间消退。《天空之城》的希达、《风之谷》中娜乌西卡、《龙猫》中的トト口、《红猪》中的罗素·波格,《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On your mark》中的天使等等,所有人的天空都是拥有着深蓝底色和浓重洁白的云层,每一个在飞着的人都是在用真挚的心热爱着生活。我想这世界也会有和我一样狂爱宫崎骏的人。他的动画总能把我拉回童年的时光,不经意间让我想起童年和少年的那段无忧无虑的光阴。

东京的某个街头,有一幢被藤蔓围绕的房子,这里就是诞生了无数经典动画的吉卜力工作室,这间屋子的主人就是就是享誉全球的动画大师宫崎骏。

“你叫龙猫对不对”,从憨态可掬的龙猫到小巧可爱的金鱼公主,从吐着蒸汽的移动城堡到到千奇百怪的神灵异兽,宫崎骏叹为观止的想象力令人为之倾倒。

主题:人与自然

广袤的草原,宛若世外仙境的森林,宫崎骏对自然充满着敬畏。1985年,他的首部动画长片《风之谷》描绘了一个几乎被人类毁灭的世界,女主角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生活在一个不需要带口罩的世界,影片上映后引发了巨大反响,贪婪的人类不顾一切地开采铁矿,导致了森林毁灭的悲剧,夸张的表现手法赤裸裸地展现了破坏自然的严重后果,令人触目惊心。

主题:战争与和平

宫崎骏1941年出生于东京,他的家族经营这一家飞机工厂,二战爆发后,举家搬迁,在战乱中的成长经历对宫崎骏日后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2004年,耗时三年大招的《哈尔的移动城堡》问世,影片一方面描绘着欧洲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美丽的田园山庄,一方面又揭示着战争的残酷。

说到反战作品,另一部不得不提的便是《萤火虫之墓》,此便宜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父母双亡的兄妹二人艰难求生的悲伤故事,情节催人泪下,将现实题材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精神:女性主义

日本身为漫画大国,各种卖萌装酷的美少女铺天盖地,而宫崎骏对此则非常不屑,他笔下的女性角色便是最好的反击。小魔女琪琪的天真活泼,幽灵公主的桀骜不驯,都是在男权主导的日本社会中特立独行的新女性形象,而在2001年的《千与千寻》中,女主角千寻便是这类女性角色的翘楚,身材

单薄的她跟普通小女生一样任性,但是为了家族,她发挥出了令人惊讶的潜力。此片让宫崎骏正式踏上了国际舞台,一举斩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更是超越了《泰坦尼克号》成为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电影,至今无人超越。

宫崎骏的女性角色既没有大得出奇的双眸,也没有挑逗性的举动,但她们的智力和体能 却完全成人化,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充满了不可战胜的善良和美德,日本曾做过动漫女性人物评选,《风之谷》的女主角娜乌西卡赢得了“最受女性形象”的桂冠,可见宫崎骏式的勇敢角色也正反映出当代日本女性对于自立自强的渴望。

技术:手绘

在这个电脑CG和3D动画横行的时代,宫崎骏对于手绘的执着可谓是特立独行,宫崎骏的创作过程非常独特,没有剧本直接从手绘开始,将电影的动画设定和关键场景花在印象稿上,再逐步发展成为完整的故事,宫崎骏放弃了对于速食漫画的追求,以不设限的想象力和对手绘精度的执着挑战这个浮躁的世界。

技术:音乐

如果说宫崎骏的电影让人沉醉在一个幻想的世界中,那么为想象插上翅膀的便是久石让的音乐,这位日本国宝级配乐大师至今已和宫崎骏合作超过25年,已成为影坛佳话,《魔女宅急便》全篇流溢的温馨曲调完美地衬托了魔女见习生琪琪青春懵懂的感情,让人禁不住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华。《天空之城》中的音乐,可谓是久石让配乐生涯的巅峰力作,由远及近的钢琴婉转而悠扬,仿佛一扇通往天空的神秘之门已缓缓打开,管弦乐的细腻演绎,使主题磅礴辽阔,荡气回肠。

久石让的指挥棒,宫崎骏的画笔,虽为不同的载体,却有着相同的使命,两者浑然天成,不张扬不刻意,正如《龙猫》中唱的那样“这正是生命中不可思议的相遇吧”!

宫崎骏是一位梦想家,仿佛轻轻一挥,便

魔法般的挥洒出一片绚烂太空,而他更像是一个苦行僧,不知疲倦伏案于动画世界,用手中笔探讨着人生命题,感谢这位留着白胡子挂着米色围裙的老爷爷,让我们再度回味了童年的无邪,初恋的心动和对和平世界的期许,而这些点滴片段也终将构成我们人生的吉光片羽,成为每个人心中浅吟低唱的挥之不去。

篇2:中国动画鉴赏

之《料理鼠王》的观后感

姓名:孙存

班级:英语翻译1201班 学号:12402102

上课时间:周二

《料理鼠王》观后感 纵使一个人再平庸,他也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是这部动画电影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有怀揣梦想的权力,哪怕他只是一只生活在阴沟里的老鼠呢。别看人家是老鼠,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瑞米,而他的梦想,是成为法国五星级饭店厨房的掌勺。也许作为人类的你,可能不会觉得这个想法有多么地惊世骇俗,但它是一只老鼠,是你在厨房里最没办法接受的动物。

由于在嗅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瑞米的一生都浸透在“厨师”的光辉理想之中,并且努力地在朝这个方向艰难地迈进,丝毫不去理会摆在自己面前的事实:厨师是这个世界上对老鼠最怀有病态恐惧的职业。不要以为所有的老鼠都像瑞米这样“不切实际”,至少他的家人都还算正常,而且对于瑞米的异想天开皆嗤之以鼻,只是快乐而满足地过着老鼠都在过的与垃圾堆为伴的生活。这个时候的瑞米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凡是看到能吃的东西,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尽情想象。

有的时候距离梦想与现实,真的只有一步之遥。瑞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竟然搬到一家法国餐馆的下水道里安家。这还不算什么,最神的是,这家餐馆的创始人,恰恰就是瑞米毕生的偶像--法国名厨奥古斯汀·古斯特,他曾说过的那句“人人都能当厨师”早就被瑞米奉为金玉良言。可是瑞米也有自己的麻烦,因为他不能让自己在厨房中被发现,否则就会引起惊天动地的可怕混乱,他很苦恼,因为自己是一只老鼠。

就在瑞米饱受折磨准备放弃的时候,却发现餐馆厨房里有一个倒霉的学徒林格尼,因为生性害羞而遭排斥的他,在厨艺上更是没什么天赋,即将面对被解雇的命运。于是乎,同被逼上绝境的一人一鼠,竟然结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同盟:林格尼以人的身份在前台“表演”,瑞米则奉献了他那有创造力的大脑,在幕后进行操纵--没想到,他们竟然共同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林格尼在瑞米的帮助下,成为了整个法国饮食业的“天才厨师”,他们撼动的,可不仅仅是巴黎,还包括整个世界的价值观。

整个故事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只能在厨房打杂的小青年的美食梦;另一条则是主角–老鼠审视自己能力和生存状态的严肃命题。命题尽管严肃,但放在一个老少咸宜的动画片里自然要“儿戏化”,老鼠在升华自己生存价值的过程中遇到的艰辛数不胜数,最后依然能够达成目标。

《料理鼠王》通过一个老鼠告诉观众的事,没有你做不成的,只要你肯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即使最后与目标失之交臂,只要你觉得奋斗没有白费,开心、快乐才

是最重要的,要懂得发掘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乐趣。结局也许不像许多人想像中的那么美好,但是你看,无论是小厨师还是小老鼠,他们难过吗?一点也没有,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让自己开心的元素。

篇3:中国动画鉴赏

关键词:影视动画鉴赏,应用,新颖性,生活观察和体悟

一、开设影视动画鉴赏及应用通识课的意义

影视动画欣赏是一门视听艺术, 既可以丰富学生知识, 也可以开拓学生眼界, 在欣赏过程中, 经过反复的品味观摩, 让学生由表层及内在地感受影视动画艺术的丰富内涵。同时通过欣赏优秀动画电影, 体会动画电影的不同风格, 感受不同形象的夸张、幽默, 真正了解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公共影视动画鉴赏课程将会带动所有喜爱动漫的艺术类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 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一起探讨学习, 丰富课堂教学, 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美术知识, 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影视动画鉴赏及应用通识课的现状

(一) 思想不重视, 定位不明确。

多数院校开设该门课程仅是因为教育部的红头文件, 对该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不明确, 不够重视, 流于形式。

(二) 课程随意性较大, 缺乏统一性。

由于该课程涉及面广, 包含内容众多, 无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等, 主要由该门课程的老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感觉来确定, 随意性很大。

(三) 教学设备陈旧, 教学环境不完善。

为节约教育成本, 一般采用大教室大班授课, 学生众多, 不便管理, 教学效率低。同时, 影视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 硬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影视鉴赏课程的效果。

(四) 教学观念陈旧.

大部分开设影视动画鉴赏的高校对该门课程抱着陈旧的教育观念, 认为高校非专业影视鉴赏无非是组织学生看看片子、写个观后感之类, 没有正确认识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中对大学生发展的价值, 不利于其全面素质的开发, 在审美和教育方面没有表现处独特的价值。

(五) 教学方法和内容匮乏单一, 缺乏新颖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 很少和学生展开艺术和思想上的交流、讨论, 而把看片作为唯一的授课方式, 学生的观影往往是盲目和随意的。由于学生人数众多, 各人喜好不一, 标准模糊不清, 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生双方没有形成互动的双向交流, 既违背了影视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也不符合21世纪大众传媒的本质要求。

三、影视动画鉴赏及应用通识课教学改革

(一) 鉴赏

在课堂教学中, 常规的方法是先看后讲或者边看边讲, 极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消极而看片积极,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应大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设定, 先由影视动画鉴赏的基本知识点导入对影视具象语言的讲解, 再引出对影视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即首先观赏影片局部片段, 引出影视鉴赏基本的知识点, 包括影视艺术知识及内涵层次讲解。第二, 观赏正片, 导入影视语言学习, 具体讲解影视动画作品语言的构成元素及之间的功用和涵义。第三, 结合动画影片观赏进行点评, 讲解影像的美学特征:形象性、造型性、运动性、隐喻性和假定性的讲解。第四, 结合三到四部经典的影片观赏后具体讲授影视动画艺术的具体鉴赏方法, 即构图手段、镜头语言、运动方式等独特的动画影片, 由虚拟摄像机的运动、拍摄不同的角度等分析, 最后引出对影视动画色彩隐喻性、运动性、色调明暗性等全方位探讨, 使之多角度、全方位真正了解和掌握影视动画艺术的特殊美学特征。

教师要把学生带入特色课堂、兴趣课堂, 引导学生活跃的发散性思维, 从动漫影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开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拓展个人创造性艺术思维和修养。

(二) 应用

任何的创作灵感都源于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和体悟, 同时于此基础上进行形象的联系和艺术的再加工。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本质特征加以概括和提炼, 再辅以鲜明的特点作恰当的夸张再创造。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影视作品, 在原有故事的情节上能动的再创造, 打开宽广角的思维模式, 形象的将原始素材强调、夸张、再加工, 突出故事的高潮点, 传达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故事, 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根据文艺创作的需要, 走出僵化的思维模式, 构思出具有张力的故事情节, 形象生动的角色和场景不同于内心记忆中的同类事物, 千人千面。为了避免学生在第一视觉印象中留下乏味的枯燥感觉, 可以从身边熟悉及感兴趣的事物着手来培养和练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人物形象 (家人、亲戚、朋友、老师、学生, 也可以是自己喜欢和崇拜的明星、电视剧角色) , 再由生活中收集人物的具象鲜活特征, 加以概括、提炼和归纳, 避免人物的性格角色的脸谱化, 创作出或鬼马精灵或憨厚发呆或狡邪阴险或愚蠢笨拙的鲜活人物形象。不过在运用变形夸张的基础上还是要关注基本的人体解剖和结构, 这就需要完善基本的的美术基础, 不能随意、无准则的夸张和变形。故事中角色的设计要活灵活现, 同时善于运用角色的肢体动态语言表达具体的内容情节, 创造适合人物具体性格的服饰作为陪衬和烘托。

篇4:中国动画鉴赏

6月13日和14日,上海电视节的动画板块,“亚洲动画创投会项目培训和陈述”以及“专业论坛:‘精’还是‘准’——中国动画的市场发展之路”等活动陆续展开。

不乏故事 但缺剧本

在“亚洲动画创投会项目陈述”上,10部参赛作品的代表携项目亮相,这批作品的目标受众多为学龄前儿童,比如《赵云与咔哒盒子》《云上乐乐园》《小义大冒险》等,特点是剧集简短,每集控制在11到15分鐘内,人物形象简单易记,画面鲜艳多彩。

本届电视节动画片评委会主席、德国动画制作人妮可·基伯认为,中国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这些参赛项目,欧美市场其实还有更多期待。“为什么不利用中华文化进行动画的创作呢?”妮可·基伯说,如今全世界对中国元素都非常感兴趣,她希望片方去寻找既可以讲述中国的故事,又能在表述上跨越国界的项目,“这并非无法做到,只需把针对本土观众的节目稍作修改就行。”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李剑平也表示,本届电视节参赛项目对应的观众群体较为雷同,题材类型化不明显,这种定位的不准确,究其根源是因为中国动画的文学基础比较薄弱,导致了作品的逻辑性不清,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真正让中国动画在商业上有所作为。“中国不缺题材,不缺故事,但是把优秀的故事变成良好的剧本,现在我们仍欠缺。”中国移动通讯手机动漫基地副总经理曾达峰说。

对于目前市场关注的动画衍生产品,李剑平认为是好事,“项目都已谈到了商业性开发。”但同时他也指出,作为原创公司,仍需以做内容为基础,真正商业的操作需要合作,“而并非主观臆断,根据别人表面上的成功推衍。”

市场调研为先

谈及动漫传播的要素,曾达峰认为,“准”是前提,而“精”是卖点。好的市场定位应是动画从业人员优先考虑的,但从参与创投的项目来看,这一点也是最为缺乏的。

芝麻街首席执行官麦尔敏·明介绍了一套该公司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首先针对各个国家儿童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再寻找教育工作者和心理专家进行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确定,在发行商将产品进行推广之后,进行循环的评估与改善。“通常创作者都认为自己的作品不错,发行之后市场就会买账,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麦尔敏·明说,了解市场的需求最为重要。

篇5:中日美二维动画电影鉴赏

经济管理学院 14411207 王鑫

摘要:二维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电影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美国的迪士尼、梦工厂无疑代表动画电影产业的最高成就,同时以宫崎骏作品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也因其唯美的效果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广大影迷的喜爱,而中国动画电影也在不断学习中成长。本文将通过对中日美经典二维动画的赏析比较三国在动画创作上的异同,发现各国动画创作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取材 主题 人物 情节 画面 音乐

动画电影不仅仅是面向儿童和青少年,好的动画片是受所有群体喜爱的,适合各个年龄阶层。迪士尼动画,是动画电影产业的里程碑和活化石,它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并且见证了动画电影的成长与壮大,它一直致力于探究动画电影的改革创新,尽管其本身模式可能造成其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局限性,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毫无疑问其代表了当今动画电影的最高成就。而日本动画电影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 的思考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和隐藏在故事背后深邃的思考与淡淡的忧伤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中国动画早期的辉煌成就并没有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在动画产业衰落之后不断探索,吸取好莱坞电影的经验,也有过成功的尝试。下面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赏析各国经典的二维动画电影。

一、取材

迪士尼或梦工厂的二维动画电影大多取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在各国都不存在熟悉程度的差异,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受欢迎。从早期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美女与野兽》到近些年的《公主与青蛙》无一不是出自《格林童话》,早期作品较多地遵从原著,后来迪士尼为了创新,颠覆了青蛙王子的故事,变成了公主的侍女吻了青蛙王子后也变成了一只青蛙,但其取材依然是大众所熟知的故事。还有一部分作品赋予动物人的性格,讲述大自然的故事,例如《狮子王》,这类故事取材更加不存在背景知识的差异,全世界的观众都能看得懂。迪士尼也有较少的作品取材于中国元素,但他能以独特的方式让观众在不知道花木兰的故事也能被这部电影所吸引。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美国动画甚至这个电影行业都会有意加入中国元素,当然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打入中国市场,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国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例如三维动画《功夫熊猫》在全球市场大获成功。但我很遗憾的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可拍出来的电影确实美国的。所以,中国电影还有很多东西学习。

除了美国动画电影之外,以宫崎骏、新海诚等为代表的日本动画也备受观众好评。他的取材源于日常生活,我们不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理解动画片的背景,他真正做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千与千寻》、《追逐繁星的孩子》、《弃宝之岛》等故事都是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开始入手,但后来的发展就远远超出了日常生活所能想到的。

反观中国的二维动画,因为我们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完善,所以很少有不错的作品问世,在我看来只有《宝莲灯》、《梁祝》、《小倩》与美国动画有一比之处(这里只是就同一类型的二维动画进行比较,我国早期的动画还是很有特色的,甚至比现在的动画电影要好的多,例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现在贺岁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虹猫蓝兔奇侠传》我不提也罢)。这三部电影都取自中国古典传说,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如果给外国人看他们可能一时看不懂,这正是这些电影为什么只在国内取得不错的反响,而无法打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主题

由于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各国动画片表达的主题也不同。美国的动画片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追求自由,彰显个性。虽然《花木兰》仍保留了中国化的情境和神韵,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渗入其中。例如,皇帝知道木兰是女的还要让她做宰相,这一情节的修改渗透了美国的女权主义。花木兰形象便是美国宣扬女权主义而竖起的一面隐性的旗帜。代父从军前的木兰也是一个处于男权社会下,要靠美丽装扮起来,靠生儿育女给家庭带来荣耀的女性,而天生不是这块料的她对“自我”产生了怀疑。恰逢代父出征的机会,她便本能的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以彻底的男装将女性身体包裹,像男人一样冲锋陷阵,打破了“女子不如男”的说法。木兰凭借毅力和聪明在训练中赢得尊敬,靠个人机智制造雪崩战胜敌人,在回家途中奋力抢救皇帝,拯救国家,女英雄在创造一系列奇迹时逐渐发现了自我。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便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部电影里的真实写照。

美国动画片出于商业定位的考虑,在主题方面一直偏于浅层次化,多以善恶、勇气、友谊等无争议的绝对价值观作为主题,符合每一位观众的审美。宫崎骏的影片则不同,往往把不可调和的现实世界矛盾作为影片主题,如《幽灵公主》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终并未解决,《千与千寻》中的是非标准也如现实一般复杂。日本动画片在看后更让人有种发人深省的意味,它在叙事时突出矛盾,强调主人公心灵的成长。

中国动画片更多强调传统美德,将太多的东西强加于主人公一个孩子的身上,反而显得有些不接地气,往往表现出超出这个年纪的成熟。《宝莲灯》中的沉香就像是中国教育塑造出的乖孩子,缺少了一丝童趣。相反,千寻是个极其平凡的孩子,她爱哭,脸上还有可爱的小雀斑,但她更真实。而《梁祝》无论从任何角度都更符合美国动画片的标准,祝英台与花木兰的性格十分相似,这可能是因为《梁祝》出自台湾。

三、人物设计和情节设计

中日美三国在人物设计上都有共同点,主人公大都是孩子,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但看到的东西却有点差异,这种差异与电影反映的主题相一致。除此之外,电影都有幽默的设计。美国人固有幽默情结,迪斯尼也一直延续其温馨、搞笑的风格。这种幽默方式也贯穿《花木兰》影片始终。例如,当花木兰从军后,那些“王大哥”、“柳大哥”便构成了整部片子埋伏的笑料。日式动画片中的幽默是一种温馨的感觉,它表现的是孩子的天真和童趣。而中国动画片的幽默在这点上与美国动画片有点相似,他会设计几个人物来烘托搞笑的气氛,如《小倩》中的燕赤霞和白云,二人打打闹闹,笑料百出。人物设计方面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主人公都会有个“小宠物”。比如,花木兰有木须龙,《弃宝之岛》的小遥有布娃娃,沉香有小猴子,这些人物设计使得电影更加生动有趣。

在情节设计上,属日本动画片的节奏最紧凑,可谓环环相扣,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千与千寻》讲述小女孩千寻和父母在森林里迷了路,父母偷吃了食物变成了猪,千寻为了变回父母,她替汤婆婆工作,因为她的天真善良结识了小白、锅炉爷爷、无面人等朋友,在众人的帮助下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最后终于救出了父母。整个故事一波三折,叙述有张有弛。而且结局不像中美动画片的大团圆结局,它是开放式的,引导全片的千寻与白龙的关系在片尾留出了一个悬念,让观众在结束观影后仍为之挂怀。而美国动画往往都有一部分歌舞场面,我个人认为如果这种歌舞场面做好了就会烘托气氛,衬托高潮,但如果做不好就会显得情节拖沓,而且过多的话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宝莲灯》在情节设计上太过平铺直叙,毫无悬念。但《小倩》这部电影蕴藏大大小小十几个危机,层层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目不暇接。而且更多呈现出现代感,笑点处处可见创意,在鬼世界里,趣味事不断地发生,鬼的名字与性格都很好笑,楼梯鬼会救人,还有抬胎火车,连燕赤霞的捉妖法宝都变成了一个超巨型的机器人,可谓创意十足。

四、画面及音乐

虽然只是二维的平面动画,但日美的画面效果却给人不同的感觉,其画面美感却不输于当下的3D电影。宫崎骏在二维动画影片中表现3D空间感的手法常被称为宫崎骏三段式。即通过场景设计和调度,让角色或道具在场景中按左右、上下、进深3轴方向多次运动,以延伸观众对画外空间的想象。而迪士尼动画的画风,在早期偏向于简笔风格画,有圆润的弧线感,显得柔和纯真,在电脑动画时期更注重效果因素,可是这两种都缺少了日本动画电影本身对画面的唯美追求和精细处理。《宝莲灯》也是我国第一个向国际潮流靠拢的动画片,它首次采用三维、二维电脑制作,无论是平面动画的纵深感、动作感,还是对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觉,都有着高度逼真的幻觉化感受,开始向好莱坞电影靠拢。《小倩》这部电影的画面更加唯美,充分发挥线条变幻莫测的自由度加上画面中山、石、天、地、武器等场景的细腻感和真实感,让观众身临其境。

背景音乐的烘托更有助于烘托电影氛围。电影《花木兰》邀请了著名歌手Christina Aguilera 献唱,其主题曲《Reflection》开头温柔动情,表达了木兰从军之前作为一个女子的温婉动人,副歌部分铿锵有力,把木兰勇敢面对自己的决心和从军的坚毅表达得淋漓尽致。《千与千寻》的配乐起伏有致,含蓄优美,与内容及其相符,比如千寻在幻境中逃跑时,音乐诡异地表现出魔幻世界的不可预测性和主人公内心的恐惧,而到了结局时,美丽的景色加上悠扬的音乐,极好地烘托了气氛。《宝莲灯》是中国动画片首次子啊电影中出现插曲,而且是三个插曲,这部电影也捧红了这三首歌《想你的365天》、《天地在我心》和《爱就一个字》,为影片增色不少,甚至有种喧宾夺主的意味,观众可能已经忘记电影的剧情,可这三首歌却深深地印在观众心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配乐与剧情就比较做得比较成熟,片头曲采用我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梁祝》,表现出对原作和对故事经典的崇敬之情,虽然小提琴并不是中国传统乐器,但是由小提琴表现的拥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效果,让人感到眼前就有两只蝴蝶在翩翩飞舞,运用与影视作品中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刘若英为本片而演唱的歌曲《蝴蝶》作为本片的主题曲,以柔和的曲调和优美的歌词描述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符合本片的主题,因此在本片中,先后两次都予以采用,贯穿整部电影。本片插曲以萧亚轩的《你是我心中的一句惊叹》,以坚定而又自由的旋律,表现梁祝之间的爱情,也表现出梁祝不甘于当时传统说教思想的束缚,勇敢自由的爱情。

篇6:中国动画鉴赏

在这个学期美术鉴赏的学习中,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映了两部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分别是《龙猫》,《借物少女艾莉缇》对此我感触颇深,并且在课下时,我也自己找到了他的许多其他的作品观赏,在欣赏动画的同时,我感触深刻的是,在欣赏他的动画之时可以让自己毫无顾忌的放松自己的精神压力,并且觉得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新世界一般。说实话以前的我对动画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在欣赏过这几部作品之后,宫崎骏的那种空灵自然童真的动画王国吸引了我,使我沦陷,并且不断的拨动着我内心中的那根感性与情感的琴弦。让我感受到动画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作者运用得当,因此它传达情感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不仅会传达出作者本想传递的信息与情感,同时也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因为每个人领悟力是不尽相同的,欣赏的角度也是不同的。

在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中,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影响宫崎骏动画作品情感展现与传达的因素。

一、首先人物是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是作者的精神世界与实体世界结合的产物,所以动画中的人物的情感变化(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外部行为),甚至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衣着都是表现与传达情感不可缺少的方式。在宫崎骏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动画中的人物主要是以孩子为主题的,在他的动画中,孩子的一颦一笑,一动一静,都是无比传神的,但是在我看来,他们虽然无一例外的都是孩子的形体出现,并且显示出孩童的躯体的柔弱与精神的幼稚,但是在一些困难与挫折面前他们却拥有无敌的智慧与能力,他们不会害怕,即使恐惧也只是暂时的,他们总是有无穷的勇气,正如那句话说的一样,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精神,正如千寻那般为了拯救自己爸爸妈妈,不惧恐怖的另一个世界;正如艾莉提那般为保卫自己家园的安宁,以身犯险来到人类世界;在动画的情节一步步铺展开来之时,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一点点的改变的,变得更加无坚不摧,但是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童真世界,而现实世界的我们总是没有那么坚强,富有那么多童真。又有多少人外表强大,内心却脆弱不堪一击呢?只想逃避事事的纷扰,也许在宫崎骏动画中,这也许是一种反差的运用,外形的柔弱与内心世界强大的鲜明对比。

二、动画中的配乐也是烘托与传达情感的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在宫崎骏动画中,那些悠远空灵的乐曲是一个典型的标志。在乐章的领入中,带我们走入一个故事的世界,并沉湎其中,音乐可以展现出人物的快乐,忧伤,平静等等。而在宫崎骏动画中运用最频繁的音乐基调还是平静,祥和,在他的音乐中不断地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圣水般的洗涤,让自己归于平静,归于最初的自己,归于自然。这也许是他动画的目的所在,它使我们寻觅到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寄托。

篇7:中国动画鉴赏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25 12:37:00

关键词:本土文化、文化生态、动画形象、动画教育

内容提要:

当下,中国动画艺术处于低谷时期,由于国外动画的大量引入,动画形象在中国年轻一代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提倡中国动画形象的本土化,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动画形象,并作为一种文化战略举措开拓中国自己的动画市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动画形象必然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传统艺术形象在造型语言的背后深深地传递出传统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尺度。本土文化确立了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关系,这恰是现代动画艺术语言所要借鉴的资源,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动画艺术与本土文化资源的结合必须通过动画教育改变动画从业人员的创作理念,提高对民族本土文化的亲和度来实现。因而动画教育不但要解决动画创作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还应该加强对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教育。

从20世纪60年代起,动画开始了自己文化商品产业化的探索之路,逐步诞生了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动画制作强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市场开始逐步趋于饱和,出现萎缩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动画大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动画强国进军尚处于萌动时期的中国动画市场,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我国的动画事业,同时也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中国动画工作者。这批专业人士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扩展了文化视野,尤其是受到西方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对动画的认识从根本上转换了思维方式。应该说,为开辟中国本土化的动画市场,迎接中华民族化的动画产业明天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然而,正像民众所关注的那样,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当代流行的像米奇、史诺比、凯蒂猫、圣斗士、青春美少女等等,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发生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中国动画从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大闹天宫》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开始,就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的借鉴和探索,并开始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可以说,中国动画人在立足传统、注重本土、开发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强国的压力之下,我们愈来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丢掉了自己市场和民族文化观念,失去应有的观众群体。这看似是市场的因素所导致的,但究其根源是丢掉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与动画教育中缺少本土文化教育内容也有直接关系,教训是深刻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咤闹海》等动画形象影响了一代人,而又一代人却迷上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的孩子更是时尚,竟把外国的动画形象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而中国本土的动画语言符号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没有传播的可能。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动画片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轻视市场,缺少关爱,总之缺乏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由此便引发我们深刻的反思,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朝阳产业,我们虽然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势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这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市场和观众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动画原创这一条生命线,笔者认为,中国的动画产业应该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形象。为了占领中国的动画市场,美国的动画业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主题,《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难到不足以引起我们中国动画业界人的反思吗?为什么美国动画设计师能够从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找到动画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的文化现象,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关键问题是我们没有摆脱文化的殖民心态,没有重视自己文化,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传统,长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观念制约着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使之缺乏信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原创性。弄清当代中国的动画艺术问题,首先应该理顺文化与商业观念,在民族文化上多思考,多做文章,否则永远处于模仿和照搬的局面,而动画艺术缺乏生命力、时代感和民族性。但是借助民族本土文化,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一味回到“古装戏”状态,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生态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血脉联系。也就是从文化生态体系中,寻找当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并想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动画问题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超越了动画产业自身的范畴,如果我们不从文化层面上去思考、调整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策略,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业面临的问题。

我们所关注的“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与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着文化与现代人群的关系,文化与民众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等相关的文化存在。自西方古希腊科学思想的完善,到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人们在极力追求物质财富的丰裕,追求创造文明,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地下能源,科学技术改变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科学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些人类无法抗拒的来自自然界的报复的悲剧也在一次次上演。大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被打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失控,新生疾病出现,自然资源被肆意利用而匮乏,人类的伦理道德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人类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是以科学理性的世界观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当运用这种观点去发展科学的时候也破坏了自然生态。而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亲切的,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关系始终是协调发展的。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懂得了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那就是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这表现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并影响了中国审美思想的形成。历史塑造了中国人重人文轻数理的思想,但同时也塑造了一种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精神。21世纪科学技术是否已发展到与人类社会相处的极致状态,文化的冲突是否愈演愈烈,人类社会正在呼唤和平、呼唤人文关怀、呼唤科学与情感精神的结合。人类生活需要物质的繁荣,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活享受,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优秀的文化生存环境也需要与人来共存,并能互相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完善,相互依存,共同持续发展。如何总结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把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整合统一,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生态共荣,与文化生态共存的和谐空间,或许这种创作理念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保持我们的文化生态关系。在动画创作中我们所借鉴的东西可以说不胜枚举,那些曾在中国人心理上崇拜的精神文化,那些衣食住行直接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其宝贵的人文资源都可以运用动画创作之中。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我们决不能重复要科学就忽视人文,要现代化就要丢掉传统文化的愚昧做法。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动画似乎一夜之间被技术所取而代之,动画的手工时代需要技术,现代进入电脑时代仍需要技术来不断完善动画艺术,但动画的文化原创、艺术原创仍是动画的生命和灵魂。我们认为对文化生态的认识与保护,应借鉴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保护的经验,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起尊重文化的时代风尚,认识现代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弘扬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话。传统艺术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一种文化遗存,是工业现代化的前身,在信息社会仍会有它生存的空间。21世纪世界经济将更加趋向一体化,但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个性化发展。如果我们把动画定为一种文化产业,从中可以开发一些有益的创作理念,把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符号转化为现代动画原创的基因,以此引导市场,引导观众,就能构建传统与现代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文化生态观的定位方面,笔者主张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利用宝贵而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发展动画事业,同时业内人士有必要从根本上改变视传统文化为“封建迷信”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纠正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我们的创作与研究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里去体味动画语言的亲情和温暖,否则面对本土文化,我们当代人就无法接近它、理解它、认识它,就会用片面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去丢弃它。如果认识不到位,我们不但不能拯救一个文化产业,反而会加剧破坏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生态。

由于动画市场的日趋繁荣,近些年来,中国的动画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相关动画专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相继红火起来,但目前投放市场的优秀作品还不多,尤其是原创性较强、艺术生命力感人的动画作品非常少。虽然有动画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但从根本上来看,仍是动画造型方面存在着问题。我们关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就是解决如何利用这些有益的东西丰富我们的文化产业开发,以此充实包括动画创作在内的文化产业,否则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无法传承给当代人和后人。就我国动画造型艺术创作而言,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仍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探索,说到底缺乏一种文化责任感,无论是对动画剧本的解读,形象的塑造,造型语言的探索研究,还是对动画艺术的认知程度,大都浮在表面,艺术水准还不高,造型形式模仿意味较重,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一些单调而重复的造型语言充满荧屏,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卡通动画形象,因缺乏原创而总觉缺乏艺术生命力。近些年来动画创作的原创性的确存在问题,对本土文化的造型形式认识不够,运用起来总有模仿之感,对外来动画形象借鉴更是简单模仿,让观众接受起来缺乏认同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文化人做后盾,同时又需要有志于文化产业的开拓者。中国动画队伍的现状是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而年轻一代刚刚进入角色,面对动画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如何在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不容易。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大多是近几年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美术或相关学科的知识,但专门从事动画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严重不足,还有一批是从计算机、绘画、影视等专业转行从事动画行业的新兵。因国内目前还缺少该行业的职业培训,所以动画行业的主力军业余人员较多。对新兴的现代意义上的动画行业来说,人才短缺是个严峻的实际问题,人才结构的非专业化也存在潜在的问题。从动画艺术设计人员来分析,他们接受国外动画艺术样式的影响较大,对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缺乏感情,而对美国、日本等国外的动画却情有独钟,这种情况也是单一时尚文化传播的结果。如果让他们接触中国本土文化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的确存在一些文化认同问题,而目前正在就读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学生,大多只注重艺术表现和技术的开发,所学的动画创作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专业模式,中国本土艺术形象内容的课程在动画教育中没有占应有的位置。从课程设置上看,中国动画形象的内容太少,缺少真正意义的动画专业课程,实务性课程和项目设计课程较薄弱,把传统艺术的课程运用于动画之中缺乏针对性。针对中国动画产业的人才需求,其本科教育结构有待调整,而大批的职业教育人才更显短缺,应作为重点来发展。所以说,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动画艺术方面专业人才更需要加快培训的速度,提高培训质量,调整专业结构,营造动画专业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认同和感情,并致力于创造具有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优秀动画作品。

在动画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多年来,一提到民族化、本土化、中国风格,许多人总认为是落后的、陈旧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观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然而这种认识在当今动画艺术创作领域又是极具普遍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关注诸如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研究的思路也是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的,但是真正把这些审美因素导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创新就太少了。以动画创作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塑造创作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大量深入的调研中,我们开始逐步感受到本土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其造型形象有待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化为动画造型形象,使之把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倍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的动画语言。应该说这一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一个时期以来,艺术界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不是“拿来主义”,就是“虚无主义”,对于艺术创作更是如此,缺乏深入的研讨和现实的分析。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应该说上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借鉴传统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的具体形象,将无法脱离它自身的功能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在造型的形态、制作工艺、技术加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不能形成动画的一个整体,那么动画造型艺术再美也无生存的价值。动画是一个形象化较强文化产业整体,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技术是血脉,是连接艺术与技术因素,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在动画造型形象选择的同时又不可忽视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所主张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型制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新生代的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的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动画技术的规律,动画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篇8:中国动画鉴赏

一、中国动画发展史记

中国的动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即黄金时代 (1926——1966) 、白银时代 (1976-1990) 、黑铁时代 (1990年——2002年) 、迷茫时代 (2002年——现在) 。

黄金时代 (1926—1966) 的中国动画虽然技术没有那么先进, 数量不多、品种也并不丰富, 但是一定是中国动画最好的时代, 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 也是在世界动画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动画的代表人物非万氏兄弟莫属, 1926年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以及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便是出自他们之手。而他们在1941年制作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更是深深地震撼了世界。

紧随黄金时代之后的是中国动画发展的白银时代 (1976-1990) , 在这个时期种下了一个动画概念, 成了日后动画发展的镣铐和束缚, 即动画应该注重教育目的和写实主义, 发展到日后动画便被视为专门针对儿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个时期及其早前拍摄的动画片《放学以后》《小号手》《小八路》等动画作品更是奠定了说教意味的发展基调, 但是这个时期的动画还是不乏优秀作品的, 例如《哪吒闹海》《三个和尚》《九色鹿》等优秀作品, 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有了发展, 出现了《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邋遢大王奇遇记》等至今仍然广受欢迎的优秀动画片。

中国动画发展的黑铁时代 (1990年——2002年) 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结束了闭门造车的时代, 开始接触国际的新技术, 尝试数字生产的手段;而且从1995年开始中国动画片跟随改革开放的大潮不再采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 正式投入市场化的生产。市场化的动画制作, 在竞争的压力下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但是却因为受制于制作观念的局限, 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反而开始走向了固步自封的下坡路。

最后便是中国动画当前正在经历的时期迷茫时代 (2002年——现在) 。在日本、美国动画纷纷涌入中国之后, 中国市场被外来动画占据的问题早已经引起了中国动画制作人的注意, 只是要改变那根深蒂固的观念实在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而身为文化大国, 拥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面对动画这一现代社会的产物经历过短暂的繁荣期后到底应何去何从, 也许我们可以看一下身为动画大国的美国和日本是怎样制作可以风靡全球的动画的。

二、中国动画出路何在

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 我们的动画也并不是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 反而是在动画出现的最初阶段有过一段辉煌灿烂的成就, 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之路上渐渐落入了教条化的窠臼, 束缚了自身的发展道路才会造成今天的尴尬困境。下面我们将通过探讨日美动画中的成功之处为中国动画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一) 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观念的改变。中国曾于1998年拍摄了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动画电影《宝莲灯》。可以说是开创了无数个第一的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先河, 三维动画的先进技术, 优良的音乐制作, 充满趣味性的故事情节, 相比同时期的动画电影, 可以称作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大片, 虽然相比随后1999年美国拍摄的《花木兰》仍是摆脱不了人物性格平面化, 说教意味较浓、人物刻画粗线条等毛病, 但是从这部动画片中仍然能看出中国动画人希望发展中画的诚心和野心, 只可惜一部《宝莲灯》后, 中国动画电影又继续陷入了一段长时间的沉寂。

时至今日为止, 中国的动画观念仍然没有走出早年的动画是专门拍给儿童看的, 动画片应该寓教于乐的传统观念。例如现在最热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 不可否认在小朋友中它确实是一部很成功的, 很受欢迎的动画片, 而且其每年迎合生肖主题制作的贺岁档电影也有其突破之处, 但它仍然只是针对儿童和幼童的动画作品。所以要使中国动画获得发展, 首先得在观念上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 只有改变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传统观念, 改变动画寓教于乐的僵化模式, 中国动画才有希望获取生命力, 迎来它的崭新明天。

(二) 类型化动画的制作

“类型”是影视作品在商业市场中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近两年在中国电影圈也开始有了类型片制作的尝试, 例如《全城热恋》、《全球热恋》系列, 《北京遇上西雅图》等, 均获取了亮眼的成绩。在动画领域, 类型片制作最成功的算是日本了。日本的动画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魔法类的动画, 其最具代表性的非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莫属, 在国际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更是在第七十五届奥斯卡上勇夺桂冠。

二是家庭生活类的动画作品, 此类动画作品的代表作为《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此种动画主要是从生活的细节入手, 以生活的温馨细节, 以及不经意的幽默温暖取胜。

三是体育题材类的动画。因为体育竞技的种类多样性在根本基础上保证了材料的丰富。例如篮球、足球、棒球、乒乓球、网球、高尔夫球、台球等都曾被运用到动画的创作中。例如广受欢迎的《灌篮高手》《网球王子》《足球小将》等都是体育题材类的优秀动画。而在这些动画中, 也不是只有体育而已, 爱情、亲情、友情等各种感情副线的加入, 以及主角们在追逐梦想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以及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也是这些动画中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这就更进一步扩大了此类动画的受众群。

四是言情类动画。此种动画在日本可谓是良莠不齐, 有很多并不健康的畸形恋爱, 但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例如《秒速五厘米》《恶作剧之吻》等清新可人的校园爱情还是值得认可的。

五是机器人动画。机器人动画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想象世界的新高峰。机器人动画帮助人类克服了肉体本身的局限性, 满足了人类无所不能的幻想。从人形机器人到巨型机器人, 再到可变形的智能机器人;从主角性格平面到亦正亦邪, 甚至上升到对人性的探索;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 日本机器人动画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三) 文化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

1.纵向分析中国黄金、白银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

分析中国黄金时期和白银时期的动画, 是极具艺术性和中国特色的。例如具有开创意义的《铁扇公主》和《大闹天宫》吸取了戏剧造型的艺术, 展现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骄傲的将军》作为动画电影“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 借用京剧的诸多元素, 大气的色彩和流畅的造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牧笛》《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动画更是让世界叹为观止, 此类动画中淡雅、深远的动画风情是日本曾来拜师学艺都无法掌握的中国艺术精髓;还有经典的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渔童》《人参娃娃》等以年画为创作概念, 至今看来仍然是栩栩如生。

除了水墨、戏剧、年画等经典文化元素的使用外, 这些动画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大多取材自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文学名著。相比黄金时期和白银时期的动画, 中国动画中也有大量取材自传统文化的故事, 并且还增加了取材自成语故事、思想著作、名人故事的动画片。例如《自古英雄出少年》《快乐论语》《新三字经》等。看似种类丰富, 但是相比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动画总觉得不仅没有突破好创新, 而且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艺术上, 早期的中国动画都以制作精良, 画面优美著称, 相比那些动画, 这些动画片大多显得粗制滥造, 虽然其中也不乏精品之作例如《西游记》和《哪吒传奇》。还有就是这些动画片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只不过是生搬硬套, 具有极强的说教性, 缺乏趣味性, 甚至有的动画连儿童观众都无法吸引, 就更不用说青少年观众及成人观众了。

2.横向分析日美动画中文化元素的运用

1998年美国迪斯尼将中国古代经典故事《花木兰》成功改编成了美国版的动画电影, 巧妙地将现实的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 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 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拍摄《花木兰》的时候, 为了使影片突出鲜明的东方风情, 公司特意指派出一组创作人员在中国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此外, 几百名迪斯尼画师融入了中国画的画风和艺术手法, 工笔水墨相间, 画面柔美, 颇具东方韵味。

《花木兰》以及《功夫熊猫》在进入中国市场时, 都曾给电影界人士当头棒喝。这种棒喝使我们开始反思。为什么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资源可以被人家运用得风生水起, 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却得不到其价值的彰显呢?

分析上述两个文本, 不难发现这两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 不仅通过借鉴中国民间传说或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来丰富电影的题材, 并且结合时下的潮流文化, 融入鲜明的美国精神和美式幽默, 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体验的电影, 在借鉴外国文化时也不失自己的特色。当然除此之外, 精细的制作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日本动画中, 不同的动画类型中都会运用到不同的文化元素, 这就充分保证了日本动画的丰富性。例如早年风靡, 而如今依然深受欢迎的《圣斗士星矢》便是取材自古希腊神话, 运用关于希腊众神以及星座的传说, 穿上华丽的战斗、爱情、友情、魔力等因素, 形成一个庞杂但有序的系统。除了这些神话传说的运用外, 日本动画还将触角伸向了印度佛教的领域, 例如《圣传》《天空传记》等广受欢迎的动画作品。日本动画除了擅长运用国外的文化元素外, 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加以了充分使用, 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千与千寻》, 还有《地狱少女》《百鬼夜行》《幽灵公主》《犬夜叉》等都是以日本本土的精灵鬼怪题材为主, 要么把故事时间设定在古老时期, 要么设定在现代时期再融入精灵鬼怪的传说, 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总是能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和惊喜, 这也就是日本的动画总能保持勃勃生机的魅力所在。

纵向与中国自身黄金、白银时期制作的动画进行对比后;再横向与这些美国、日本动画进行对比, 中国现代动画的问题就更突出了, 制作粗糙、缺乏创意、题材单一、受众片面等都是中国动画的严重问题。

(四) 对外输出模式的改进

日本动画的成功之处, 还在于其独特的海外输出模式。善于模仿的日本民族将东西方文化特质与审美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融入了作品之中, 日本动漫人物造型追求商业化, 这也给其作品的海外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得不提的是在海外输出有重大贡献的宫崎骏, 有他制作的电影《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作品打开了漫画输出的一条新的道路——剧场版动漫。日本动漫作品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长篇, 这种模式已经被韩国成功的运用到现在出口海外的影视作品上了, 可见作品的长度对其收益的影响还是十分大的, 我们比较熟悉的《龙珠》系列, 《美少女战士》等都体现了这一特色。漫画周期所带来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 他还可以促进周边衍生商品的商业化进程。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日本漫画的输出模式是非官方性质的产业整体输出。日本动画的这种“图书杂志出版+电视播放+衍生产品的制造=滚动发展模式”是庞大的文化生产群,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输出模式。输出方向主要以文化相似为基础的亚洲为重点。欧美地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相异还是受到了一些限制。输出内容主要以虚拟性和多样性满足受众需求, 提供无线的想象空间, 多种多样的解读。可以看到的除了出口所能带来的相应的经济效益之外, 作品的价值也可以体现在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上。这种影响力为日本漫画业在世界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村晚 雷震 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下一篇:省、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现场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