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2024-04-13

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精选8篇)

篇1: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摘要:台风灾害是当今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广东省位于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4300km,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高度集中,是中国遭受台风灾害损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台风的各种资料,分析广东省台风的灾害特征,并针对广东省台风灾害特点提出减轻台风损害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广东;台风;防御措施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通常又称热带气旋。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个阶段。其生命期平均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长可达一个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国际上对热带气旋的分级标准和名称如下:热带低压(TD-Tropical Depression),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TS-Tropical Storm),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STS-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台风(或飓风)(TY-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为方便叙述,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文一律统称台风。

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重要源地,这一海区每年发生的台风占全球台风总数的36%。而台风的结构以及它所处的环境流场决定了这一海区的台风受到西北方向的总合力而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广东省海岸线漫长,正位于这一源地的西北方向,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极易受到台风侵袭成为我国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据1950-1992年初步统计,广东省发生重大台风灾害近30次,其中自1985年以来因台风和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平均每年损失20亿元,1991年更是高达43亿元。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损失将不断增加。台风灾害严重制约了广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分析台风灾害对广东经济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1.1 发生频率高,发生时间集中

根据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对1949~2000年52年间登陆广东省 的台风进行了统计分析。(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49~2000年中,登陆广东省的台风数达182个,平均每年3.5个,其中登陆最多年份达7个(1952、1961、1993年),最少的也有1个,由图1可知各年台风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登陆广东省的台风中属于台风的就有54个,年平均1.04个,占登陆总数的30%;属于强热带风暴的有57个,年平均1.10个,占总数的31%;属于热带风暴的有40个,年平均0.77个,占总数的22%;热带低压最少,仅31个,年平均0.60个,占总数的17%。可见,登陆广东省的台风不仅数量多,而且强度大,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占了61%。从表1还可以看出,登陆广东的台风时期为5~12月份,长达8个月,其中7~9月份为台风盛期,这三个月登陆的台风占了全年总数的73.2%,可见台风灾害的群发性强,频度高。登陆广东的台风初台日期平均为7月3号,最早是5月2号,即1999年在惠来登陆的9902号台风;终台日期平均为9月21号,最迟为1974年12月2号在台山登陆的一个热带风暴。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1.2 台风灾害突发性强

在台风移动过程中,如果环流形势迅速调整,副热带高压强度迅速变化,便有可能突然转向,使预报失准,在台风实际登陆的地区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遭受损失。另外,本省近临南海,在南海形成的台风,从形成到登陆时间较短;在南海形成的热带低压也有可能在移到近海时,迅速加强成台风并登陆,使沿海地区碎不及防。如8309号台风在珠海登陆,仅仅一两个小时就将珠江三角洲约13.3万hm2农田和许多村庄变成一片汪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海那些突然加强,迅速登陆的台风。这类台风范围小,强度大,发展猛,移动快,给预报带来很大困难,常常在短时间内就成灾。如8609号台风7月20号14时在海南省文昌市附近海面生成,当天22时在徐闻登陆,前后不过8h,但是却造成了56人伤亡,农作物受灾面积14.9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13亿元。1.3台风灾害的多重性

台风不仅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而且由于台风的连锁效应还会带来多重性灾害。例如,台风暴雨可以引起洪涝,还会引发泥石流、山崩、滑坡和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而风暴潮造成的海水倒灌会导致内涝、土地盐碱化等。例如在斗门至台山之间沿海登陆的9316号太平洋台风,登陆时适逢天文大潮(农历八月初二)的高潮涨潮时段,带来了狂风、暴雨,并出现了历史最高风暴潮位,重现期达200年一遇。珠海、中山、江门等11个市37个县不同程度受灾。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台风受灾人口569万人,死亡25人,溃决堤围53 km,直接经济损失19.62亿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台风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影响

广东省每年都遭受台风灾害。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省人口的70%和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84%,是台风灾害的高风险区,承受成灾的经济损失达80%~90%,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1 台风对经济的影响

热带气旋是自然灾害的首恶,其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灾害损失量级明显增大,根据灾害普查结果,广东省平均每年因热带气旋造成4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70多亿元。2006年,广东省接连遭受0601号强热带气旋“珍珠”、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0605号热带气旋“格美”、0606号热带气旋“派比安”等热带气旋的影响,损失达250多亿元,是近年来广东热带气旋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1996、2008和2010年受热带气旋影响,也是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年份。1996年9月9日,在吴川登陆的9615号热带气旋造成建国后最严重的风灾,湛江气象台测得极大风速超过57米/秒,达到超级台风等级,损失严重。2008年9月24日,0814号强热带气旋“黑格比”于在茂名市电白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最大阵风65m/s(相当于17级),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死亡22人。2010年“凡亚比”呈现风大雨强,灾害严重损失大,造成了全省137人受灾,死亡、失踪共计13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4.75亿元。2.2 台风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台风引发的暴雨、洪水,可能导致洪泛区卫生状况恶化,引发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水土流失、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农业耕地遭到泥沙石的淹盖,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风暴潮引起的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受污染,土地盐碱化,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同时,由于受灾群众生活遇到很大困难,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大大降低生产积极性,使受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形成脆弱的社会环境,降低抗灾自救能力。另外,台风灾害对具有特殊文化特性的建筑或遗迹及具有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可能造成破坏。台风灾害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预测、预报的研究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虽然目前广东已建立了效能较好的台风路径预报模式,对台风天气预报也有一定能力,但对近海突发台风和突发路径台风的预报尚缺乏有效办法,因此要加强沿海的台风联防和对登陆台风的特别监测,同时应重视对台风的活动规律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引进和研制现代的先进探测工具和通讯设备以及加强资料处理和传输的现代化。

3.2 加强预防措施的研究

加强台风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民防灾意识,用科学方法防御台风。加建防御台风的人工建筑的建设,而这些工程设施修建时既要考虑防洪,更要注意防御风暴潮,海堤的建设要考虑最高潮位,也要考虑海浪的掏刷作用,基底的加固是重要的,堤外防护林带的建设应是经济实用的。提高已有建筑物及拟建建筑物的防台抗台的标准。确定台风过境时的紧急避难措施,如确定避难场所、做好抢险抢修的准备工作等,以减轻台风可能造成的灾害。各级政府应加强防台风抗台风的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和指挥防台抗台。3.3 加强灾害治理对策的研究

增强减灾意识,并增加对台风灾害治理的投资。对已造成灾害的地区做好紧急避难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不断迅速收集和整理灾情资料,加强对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的评估研究,建立台风灾情库及其信息系统,为台风灾害研究工作做准备。加强重大台风灾害形成规律及台风灾害链的研究,尤其是沿海主要经济开发区的台风灾害综合研究。进行灾害区划和减灾对策研究,建立防灾减灾专家系统。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灾害成因与对策专辑), 1991, 37~42.[2]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21~154.[3] 梁必骐.广东的自然灾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03~117.[4] 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广东水旱风灾害[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67~204.5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5] 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减灾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3): 267-278.[6] 孙广忠.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及减灾战略[A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C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86.6

篇2: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根据历史台风路径、强度和灾害实况等资料,对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划分为较大、重大和特大3个等级,同时提出按照3个等级进行科学设防,从而提高防灾抗灾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研究表明,(1)在1949~的57 a里,福建共出现特大台风灾害40次,平均约3年出现2次;在所有台风移动路径中,直接登陆型台风的致灾风险最大,闽南-粤东地区是历史上我国大陆遭受特大台风灾害最频繁的地区,平均每年有1个西太平洋台风穿过巴士海峡后在闽南-粤东沿海登陆.(2)地形作用极易在迎风坡形成台风暴雨中心,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德化、安溪、南安和永春的台风暴雨平均雨量分别是崇武(沿海站)的3.1,2.8,2.7和2.7倍.(3)防台减灾是一个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科学-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组织领导,依靠行政手段,动员全社会防灾抗灾,才能把灾害减轻到最小程度.

作 者:魏应植 吴陈锋 孙旭光 WEI Ying-zhi WU Chen-feng SUN Xu-guang  作者单位:魏应植,WEI Ying-zhi(福建省气象局,福建,福州,35000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吴陈锋,WU Chen-feng(厦门市气象局,福建,厦门,361012)

孙旭光,SUN Xu-guang(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海洋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SCIENCES 年,卷(期): 30(10) 分类号:P458.1.24 关键词:福建   台风灾害   特征   防御  

篇3: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山东庆云

庆云县位于鲁西平原的东北部, 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是易灾、多灾与灾情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庆云县农业气象灾害成灾机理研究, 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建立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防御体系, 从而减少农业灾害损失[1]。并结合有关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库和服务保障系统, 寻找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最佳实施方案及集成方法, 形成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业务体系, 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4]。

1 庆云县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1.1 干旱

根据表1中干旱等级划分标准, 1971—2000年庆云县干旱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庆云县春、夏、秋3季干旱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季节特征。庆云县的春旱和秋旱比较严重, 1971—2000年, 庆云县共发生中度以上春旱13次, 其中严重干旱5次, 特大干旱3次;秋旱中度以上共12次, 其中严重干旱3次, 特大干旱4次。二是显著的连季特征。几乎每年都有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发生, 甚至出现了春夏秋连旱。

庆云县有记录可查的旱灾24年次, 分别出现在24个年份。大约平均每2年就出现1年干旱灾害。其中春旱成灾13次, 发生概率为28.9%;春夏连旱成灾5次, 出现几率为11.1%;各个不同时期的旱灾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的可能。

1.2 洪涝

庆云县夏季洪涝灾害频繁。据资料记载, 1952—1964年连涝4年, 马颊河多处决口, 陆可行舟。该灾害往往是盛夏速降暴雨或大暴雨所致, 或客水大量入境等因素而致。

由图1可以看出, 1971—2000年庆云县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但该区仍多发涝灾。1949—1994年庆云县有记录可查的涝灾有23个年份, 出现机率为51.1%。其中, 全年性降水偏多造成涝灾5次, 出现机率为11.1%;大涝年出现2次, 出现机率为4.4%;轻涝年有3次, 出现机率为6.7%。

2 庆云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2.1 建立灾害防御体系

目前, 庆云县尚未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农业气象作为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轨道, 迫切需要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4]。特别是农村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别, 一些气象灾害的预警还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而建立,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亟待加强。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 通过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之间相应关系的判别, 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防御技术, 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

2.2 庆云县农业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

2.2.1 农业干旱灾害的防御。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 根据不同气候、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发生规律及危害机理, 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 根据气象条件、作物状况和土壤特性优化灌溉模型和灌溉日程表决策系统, 采取土壤增墒保墒抗旱技术。

2.2.2 农田涝渍灾害的防御。

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 针对农田涝渍灾害的致灾程度、综合影响、定量评估方法及重点发生区域, 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 包括农田排灌基础配套设施, 建立防灾抗灾耕作栽培体系, 构建耐渍、避洪的复合高效生态系统等。制订防灾抗灾、临灾对策和灾后应变措施, 包括灾害判别、灾后补救、改种补种、促进成熟、损失弥补等方面内容。

3 小结

庆云县有关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经验分析的层面上, 缺乏对农业灾害成灾机理的深入探讨。目前庆云县的农民接受气象预警通道有限, 对气象科普知识掌握不够, 人员设备及部门合作也有限, 农村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亟待提高。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研究, 提高该县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保障能力, 切实保障该县的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蓉.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灾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9) :9354-9362.

[2]张星, 郑有飞, 周乐照.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等级划分与年景评估[J].生态学杂志, 2007, 26 (3) :418-421.

[3]山东省德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德州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212-213.

篇4:果树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1 晚霜冻害

1.1 受冻症状

春末的霜冻通常称之为“晚霜冻”。晚霜冻多出现在果树萌芽期至幼果期,一般萌芽开花早的桃、杏、李、苹果、梨等果树较易遭受晚霜冻。萌动的芽遭受霜冻后,外观变褐色或黑色,鳞片松散,不萌发,以后干枯脱落。花蕾期和花期遇霜冻,由于雌蕊不耐寒,轻霜即可冻坏雌蕊花托,而花朵照常开放;稍重时可冻坏雄蕊,严重时花瓣变色脱落。幼果受冻,多畸形,长得慢,最后落掉。幼叶受害,叶缘变色,叶片变软,甚至干枯。

1.2 防御措施

(1)熏烟。用作物秸杆、落叶或野草作燃料,里层为干燥的柴草,中层为潮湿的野草,外面再盖一层薄土,堆高1~1.5米,堆底直径1.5~2米,每亩3~4堆,在凌晨2时左右(霜冻发生前)、气温下降到2℃时点燃。

(2)树下灌水,树上喷水。水的热容量大,对气温变化具有调节作用,下霜前及时抢灌,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霜冻危害。另外,下霜前往树上喷水,也有利于缓和霜冻。

(3)花期放蜂传粉和人工授粉。授粉可以促进子房中一些营养组织的发育,从而增强花器的抗逆性。据试验,有蜂区比无蜂区能减轻受冻率40%以上;人工授粉也有同样效果。

(4)加强果园管理。早春树冠涂白,可延迟萌芽和开花,以躲过霜冻;冻害严重的果园,要充分利用晚茬花,增加果品产量;适当晚疏果,多留果,搞好套袋,提高果品产量和档次;受冻花、果、枝、叶恢复稳定后,及时进行修剪,剪去冻伤严重不能自愈的枝叶和幼果,疏除影响光照的密挤枝、徒长枝,以调整枝量,促进花芽形成和果实发育。

2 雹灾

果树受雹灾后,其光合作用及抗逆性下降,应加强管理,减轻损失。

(1)巧追肥。树上喷叶面肥,促进受伤植株枝叶和果实恢复生长,叶面肥以氨基酸类肥料为好,可选用500倍液的喷得利或300倍液的氨基酸微肥,也可用300倍液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2)防病虫。主要有轮纹病、早期落叶病、红蜘蛛、食心虫等,可用600倍液的抗菌灵+3 000倍液的螨虫清+500倍液的喷得利混合喷施,也可选用500倍液的果病清+1 500倍液的吡虫啉+300倍液的氨基酸微肥进行喷施;若将根外追肥与喷施药剂结合进行,则效果更好。

(3)摘残果。雹灾过后,及时将受伤特重的果实摘掉,集中清理出园。有些套果袋的果实果面被砸伤,对这种果子应及时摘去果袋,并喷药杀菌;有些果袋被砸破而果实无伤的,应先喷药杀菌,待药液干后再套好袋子。

3 涝灾

果树受涝后,根部较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往往会因通气不良造成烂根,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甚至还会出现死树现象。果树遭受涝灾后的管理措施是:

(1)排水。对水淹果园,雨后及时疏通渠道,排出果园积水,并清除淤积在枝叶上的泥浆及悬挂在植株上的杂物,扶正被洪水冲倒的树株,必要时可用支架进行支撑、固定,促进果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排水后,可扒开树盘周围的土壤晾晒、散墒,促进水分蒸发,待经历3个晴好天气后再覆土。对外露树根,重新埋入土中;对外露树干和树枝,可用1∶10的石灰水刷白,并用稻草或麦秸包扎,防止因曝晒造成树皮开裂。

(2)中耕。水淹后,果园土壤板结,容易引起果树根系缺氧。因此,当土壤稍干后,应抓紧时间中耕。中耕时要适当增加深度,将土壤混匀、土块捣碎。

(3)追肥。果树受涝后,根系受到损伤,吸收肥水的能力变弱,不宜立即进行根部施肥。生产上,可用0.1%~0.2%(w)磷酸二氢钾或0.5%(w)尿素溶液进行叶面追肥。待树势恢复后,再施用腐熟的人畜粪尿、饼肥或尿素,促发新根。

(4)修剪。及时剪除断裂的树枝,清除落叶、落果。对伤根严重的树,及时疏枝、剪叶、去果,以减少蒸腾量,防树、枝死亡。

(5)防治病虫害。涝后要及时喷洒1遍高效农药,防止病虫害滋生蔓延。

篇5:乡镇台风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台风(含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以下统一简称台风)灾害是xx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了有效做好防御台风工,规范各部门职责和工作程序,及时、妥善处置因台风造成的各种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根据xx镇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防汛储备物资验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2)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细则等。

3、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基本情况

1、河流分布情况

xx河在xx区境内。全长xx公里,流域面积xx平方公里,于xx村注入xx江。河道坡降大,平均坡降xx%,又是由xx条支流组成,河床卵石覆盖层厚,河水猛涨猛落,流量变幅很大。

2、境内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征

xx镇属xx气候区,气候温凉,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xx℃,大于xx℃积温xx℃,年日照小时数xx小时,无霜期xx天,年均降水量xxmm,降雨年内分配极度不均匀,xx%集中在xx月份,由于降雨的相对集中,极易造成山洪暴发。

3、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水土流失情况

我镇属典型的微丘区,xx河沿岸的xx村以砂性土为主,其他村以粘性土为主。因xx河上游控制工程的缺建,加之河道坡降太大,流速太快,河床难以稳定,极易造成沿岸耕地水土流失。

4、社会经济情况

(1)区域内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我镇辖xx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xx年末全镇总人口xx万人。

(2)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等

我镇常用耕地面积xx万亩,是xx市xx区重要xx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5、台风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1)境内有国家小(Ⅰ)型水库一座,已除险加固,当家塘坝xx座,通过近几年整合八小提升工程和烟水工程等涉水项目,塘坝均得到治理。修复穿境全镇的xx河水毁堤埂xx米。

(2)安装了台风山洪预警设备(无线广播xx个点:分别是xx。水位监测站xx个:xx河xx大桥和xx水库。手摇报警器5台)。

(3)主要存在问题是:部分村民房屋破旧、老化;农电线路树木清障存在隐患,村组道路安全易塌方和滑坡险段的安全警示和防范不够;农业大棚和养殖大棚的安全防范的宣传不够,防范意识不强;防御台风山洪灾害知识宣传力度不大,防御台风山洪灾害意识不强,应急队伍不健全。

三、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1、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台风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2、危险区、安全区的具体划分

危险区:(1)xx村片(地质灾害点):xx户,共

xx人,有xx联系负责转移人员。xx村xx地质灾害点,xx村xx隐患点;(2)xx水库下游片:xx社区xx等xx个行政村xx个社区,xx个村组xx户xx人;(3)xx河片:xx村xx等

xx个自然村xx人,xx村xx人。xx村低洼地段xx人。地质灾害点人员转移地点向xx街道转移,其他片受威胁人员按村转移路线转移。以上除外其余为安全区。

四、组织指挥机构

1、镇组织成立指挥机构。成立防台风应急指挥所,由党委书记xx为政委,xx镇长任指挥长,成员由自然资源规划所、民政办、财政所、派出所、供电所、水利站、农业综合服务站、城建办、卫生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防台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xx个工作组,xx个应急抢险队(xx人由镇政府干部、基干民兵和相关企业组成),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台风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抢险队,每村xx人以上,各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应急办备查。

2、镇应急中心职责。负责组织、指挥全镇防御台风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制订镇级防御台风预案,部署防御台风减灾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和各村(社区)组织灾后恢复及相关协调工作具体组织镇和村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防台风工作组负责村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工作。

3、应急办。承办镇防御台风的日常工作,及时了解台风动态、雨情、水情和灾情,以及镇直相关部门和各村委会防御台风工作情况,根据区防指部署,负责召集应急、水利、气象和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会商台风动态和影响,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防御台风工作意见,督促各村和各相关部门落实区防指部署的各项防御台风工作措施,指导各村委会制订防御台风工作预案。协调其它各工作组开展工作,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监测组:负责监测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滑坡点移位信息。

信息组:负责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组织转移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宣传组:负责把握全镇台风防御宣传工作导向,及时做好防御台风、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宣传报道工作宣传和正面典型宣传。

4、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在镇防台风应急指挥所统一领导和组织下进行工作。镇党委书记李旻任指导员,镇长许大胜任指挥长,分管人大主席吴毅任常务副指挥长,党委副书记夏昌福任副指挥长。

监测组工作人员:

组长:xx

成员:xx

信息组工作人员:

组长:xx

成员:xx

转移组工作人员:

组长:xx

成员:xx

调度组工作人员:

组长:xx

成员:xx

保障组工作人员:xx

组长:xx

成员:xx

宣传组:

组长:xx

成员:xx

镇台风灾害防御工作责任人、工作人员均用手机联系。

五、监测预警

1、监测内容及要求

台风山洪灾害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房屋倒塌、大棚倒塌农业或养殖受损、电线中断、通讯网络故障等信息。

台风灾害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2、预报预警内容

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当接到以上各种预报时镇村两级负责人应引起重视。

预警启用时机。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整、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1)在一般情况下,台风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台应急指挥部发布,区—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滑玻、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区级防汛指挥部和镇应急指挥所;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预警方式:可用程控电话、广播、移动电话预警;使用鸣锣、手摇报警器报警。

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篇6: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及台风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

各直属单位、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国外项目部:

为了进一步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因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等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保持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根据中国有色集团《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及台风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中色安〔2011〕12号)的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度汛和台风防御工作,认真部署安全检查、隐患治理及值班、巡查、预报、抢险、报告等工作,做到逐级部署,逐级落实责任。

二、突出重点,加强防范

各单位要在汛期或台风来临前扎实细致地开展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筑施工重点检查现场排水、基坑边坡支护、脚手架工程、垂直运输设备、施工用电、临时工棚等安全防护落实情况,严防汛情或台风引发坍塌等事故的发生;露天矿山重点检查排水系统、防洪设 1

施运行情况、边坡稳定性、爆破器材等危险化学品库房的防雷措施落实情况,严防滑坡、垮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发生;固定生产或办公场所重点检查厂房、办公楼及生活宿舍的稳固性及防雷或避雷设备安全运行情况,确保汛期排水、防雷、防台风措施落实。

三、加强值守,及时预警

根据排查情况,各单位要针对汛期及防御台风存在的重大隐患,制定专项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加强演练,确保应急措施有力、救援工作有效、转移安置有序。

要加强汛期和台风预警工作,随时关注当地气象信息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汛期和台风值班值守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对可能影响安全的重点部位进行巡视巡查,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上报,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防止险情扩大。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篇7: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14年11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4年11月2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和管辖海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大风、龙卷风、暴雨、高温、干旱、雷电、大雾、灰霾、寒冷、道路结冰和冰雹等所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遵循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统筹规划、社会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协调机制。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等气象灾害防御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生、海洋渔业、安全监管、电力、通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建立监测、预报、预警的联防制度和应急预案主动响应、信息沟通制度。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保障当地气象观测、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应急处置、灾害评估与调查、人工影响天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所需经费的支出。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防雷减灾、气象应急保障、人工影响天气等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加强气象科普场馆或者设施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教育内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培训课程,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气象等部门应当给予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配合并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科学避险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参与应急演练等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气象灾害防御有关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气象灾害防御有关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和服务等工作。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发生机理、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技术研究,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人才培训制度、人才共享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二章 预 防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或者委托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组织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等因素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阈值库,并依法向社会公布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防御重点区域、风险阈值等信息。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本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相关内容应当纳入城乡规划。

编制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渔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航空、旅游、通信、能源、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应当与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相关要求相协调。第十四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防御原则;

(二)防御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御工作现状;

(四)气象灾害易发区和易发时段;

(五)防御分区及战略布局重点;

(六)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

(七)防御工程及保障措施;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指导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高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生、海洋渔业、安全监管、电力、通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应当与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设施检查。气象灾害应急演练主要包括演练准备、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和评估总结等内容。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等部门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并向社会公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气象灾害防御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气象灾害隐患排查;

(二)确定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三)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档案,确定防御重点部位,设置安全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四)定期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五)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安全培训;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指导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供查阅、使用气象资料便利,指导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鼓励非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第十九条 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为停课信号,停课信号生效期间,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停课。未启程上学的学生不必到学校上课;在校学生(含校车上、寄宿)应当服从学校安排,学校应当保障在校学生的安全;上学、放学途中的学生应当就近到安全场所暂避。

第二十条 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除必需在岗的工作人员外,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地点、工作性质、防灾避灾需要等情况安排工作人员推迟上班、提前下班或者停工,并为在岗工作人员以及因天气原因滞留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避险措施。

第二十一条 编制城乡规划和主体功能区、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以及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立项,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沿海城市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水利、海洋渔业、海事等部门制定近海台风应急预案和海上台风应急预案,指挥近海地区及海上作业平台、船舶等防御台风气象灾害,根据台风情况做好人员转移,提高沿海城市对台风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大风、龙卷风多发区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防风需要,建设和完善紧急避难场所、避风港、避风锚地、避风带等设施,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提前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固道路、港口设施。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城市管理等部门制定城市暴雨应急预案,避免因暴雨导致城市积涝;对已出现积涝的地区及时进行整治疏通。

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部门应当做好排水管网和排水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保持排水通畅,针对城市积水易涝区域增加、改造排水设施并制定排水措施,设置明显的危险警示标志。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等部门制定农村暴雨应急预案,指导农村居民做好房屋选址、建设等暴雨灾害防御措施,避免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水利部门应当在洪涝灾害易发区修建河道、水库、堤防等防洪设施,监测与核实水库、山塘容量。国土资源部门应当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日常排查,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当科学规划,逐步增加绿地率和水域面积,调整能源结构,减少人为热源排放,减轻高温热浪的影响;根据干旱灾害特点,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抗旱工程,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保障干旱期城乡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贮备;电力监管部门、电力企业应当针对高温和干旱做好供电准备、电网运营监控和电力调配。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高温天气期间减轻劳动者工作强度,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当合理调度水资源,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约用水的先进技术,引进耐旱品种和抗旱耕种技术,适时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减轻旱灾影响。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公共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防雷标准和规定,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维护。

第二十七条 农村学校、雷电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和种养殖区应当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安装雷电防护装置。雷电防护装置的安装和维护应当列入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计划。

第二十八条 大雾、灰霾多发区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和完善机场、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码头、人口密集区域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灰霾监测、防护等设施,并做好交通疏导、科学调度和预防工作。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当在寒冷天气来临前,引导群众做好防寒保暖准备,及时向社会开放应急庇护场所和救助站;指导农业、渔业、畜牧业等行业采取防寒、防霜冻、防冰冻措施。

低温、霜冻多发区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业结构,采取综合有效防御措施。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应当制定应对道路结冰、线路覆冰的防护方案。根据冰冻可能发生的情况,发布道路出行建议,进行交通疏导;加强供电、通信线路巡查,做好积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 冰雹多发区域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冰雹灾害的调查,确定重点防范区,组织人工防雹科学试验,适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预警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物资储备,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排查气象灾害隐患。

各级人民政府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结合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以及农业生产实际,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和指导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区域人工增雨、防雹、消雾和防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根据当地农业抗旱、生态建设以及重大社会活动服务需要适时依法开展。

第三十四条 鼓励建立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巨灾保险制度。

鼓励通过保险等方式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加强下列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设施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一)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加大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密度;

(二)在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以及山区、海洋和重点林区、矿区、渔区,农作物主产区,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第三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桥梁和配置大型港口机械的港口等,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设施纳入工程建设投资计划,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第三十七条 气象灾害防御设施依法受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及其警示标志。

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受到损坏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或者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确保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正常运行。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无线电管理等部门。

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时,涉及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无线电管理等部门应当统筹考虑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生、新闻出版广电、海洋渔业、安全监管、旅游、通信、民航、电力、海事等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气象灾害信息共享机制。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开放气象数据接口,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交换和共享气象信息。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水旱灾害、森林火险、地质灾害、农业灾害、环境污染、电网故障、交通监控、城乡积涝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信息。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与发展改革、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新闻出版广电、海洋渔业、安全监管、旅游等部门建立气象预警信号的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公安、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海洋渔业、旅游等部门,加强专项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为农林果业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道路交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海洋生产安全、旅游安全等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卫生等部门,加强气象条件对疾病、疫情、环境质量、物价影响的气象预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四十一条 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区域数值天气预报开发应用。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研究总结影响当地天气系统规律,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四十二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可能发生气象灾害时,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进行加密观测,组织跨区域预报会商和监测联防,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完善城乡预警服务设施,健全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系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气象灾害易发地段设立明显的警示牌,在城镇显著位置、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重点工程所在地、应急避难场所等以及气象灾害易发区域,根据需要设立气象灾害预警传播设施或者利用现有的传播设施,及时准确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气象灾害防御需要,设立公益性气象广播电台、电视频道,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边远农村、山区、渔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装置等及时向受影响的公众传播信息,实现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有效衔接。

第四十四条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单位收到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准确、及时、无偿地向公众传播,并标明发布时间和发布的气象台站名称;在紧急情况下,应当按照应急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传播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避难场所、救援电话等信息。

电视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应当在电视屏幕持续显示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图标,并以字幕形式播发预警内容。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后,当地广播、电视媒体除播发预警信息外,还应当同时不间断滚动播出气象台站监测到的台风、暴雨最新情况和相应的防御指引;通信运营单位应当及时安排优先通道,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受灾区域内的手机用户发布预警信息。

第四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在收到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学校、医院、企业、矿区、车站、机场、港口、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场所的管理单位在收到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广播等途径,及时向公众传播。鼓励企业参与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设施的建设。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实时发布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定期公布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范围、产品、种类、标准和传播渠道。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行业的指导和监管,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等,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气象信息员或者协理员并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为气象信息员或者协理员提供必要工作条件。

气象信息员或者协理员协助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民政等部门做好下列工作:

(一)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二)接收和传达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三)收集并向相关单位报告灾害性天气及影响情况;

(四)参与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应急处置、灾情调查等。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四十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后,有关人民政府、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预案规定开展应急响应行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启动和终止,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时间,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并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单位向社会公告。

对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气象灾害危险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实施,并及时转移避险。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需要,应当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一)组织救援和救治受灾人员,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保障措施;

(二)标明危险区域,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

(三)抢修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四)启用本级人民政府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调用救灾设备、设施、工具;

(五)组织并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的生产、供应;

(六)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惩处哄抢财物、哄抬物价、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七)采取措施防止发生衍生、次生灾害;

(八)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十一条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后,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和处置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决定。

第五十二条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有关部门进行气象灾害情况调查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调查人员如实提供情况,不得隐瞒、谎报气象灾害情况。

气象灾害情况调查评估应当包括气象灾害损失情况、造成灾害的原因及相关气象情况、灾害发生前后气象预报服务情况等内容。

第五十三条 气象灾害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有关部门综合分析造成气象灾害原因、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明确部门职责,排除灾害隐患,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复或者加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或者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的;

(二)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三)未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五)未按照规定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以及未按照规定采取应急措施的;

(六)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后,未采取措施及时向公众传播的;

(七)隐瞒、谎报或者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八)其他不依法履行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的。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擅自批准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

(二)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时,未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严重影响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实施其依法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二)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停课而未停课的;

(三)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的雷电防护装置,未按照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

(四)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防御警示标志、警示牌的;

(五)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或者通信运营单位未按照要求向公众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六)对重大气象灾害瞒报、谎报、拖延不报或者阻挠气象灾害调查、事故鉴定的;

(七)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未履行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广东气候特征

广东地处我国大陆的最南端,大部分属亚热带气候区。

光温水风等气候资源丰富,且雨热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

1981-201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21.8℃,最冷1月平均13.3℃,最热7月28.5℃。平均年降水量1789.3毫米,最少年1314.1毫米,最多年达2254.1毫米,12月最少(32.0毫米),6月最多(313.5毫米)。

年平均气温分布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岛南端徐闻最高23.8℃,粤北山区连山最低18.9℃。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呈多中心分布:3个多雨中心是恩平-阳江、海丰和龙门-清远,其中恩平平均年雨量超过2500毫米,海丰接近2500毫米,龙门略少为2100毫米。年暴雨日数最多的是海丰,年均13.5天。全省86个遥测站中,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2.0℃出现在韶关,极端最低气温-7.3℃出现在梅州,最大日雨量640.6毫米出现在清远。

1951-2010年,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平均为5.2个/年。全国各地气象部门学习传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1月13日,中国气象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主持会议,传达了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内容,要求气象部门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各地气象部门迅速学习传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国气象局有关要求。

会议强调,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要认真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深刻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六个重点改革领域的主要内容,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四条重要经验,深刻领会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等方面的主要任务。

会议要求,按照中央精神,要认真做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与贯彻落实,并结合部门实际,对气象部门改革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要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江西:学习传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1月13日,江西省气象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迅速学习传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省局党组成员,省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薛根元就全省气象部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六点要求。

一是各单位要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高潮,要组织本部门人员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切实把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抓好学习,加深理解。

二是省局党组根据中国气象局党组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研究部署全省气象部门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和具体措施,当前一个时期就是通过报告会、辅导讲座、讨论会和支部学习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学习和讨论,加深对对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为下一阶段的贯彻落实奠定思想基础。

三是联系气象部门实际抓好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的精神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各单位要密切联系部门实际,尽早思考,尽早谋划,边学习、边领会、边思考,要着力思考、调研、谋划江西省气象事业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与改革等重大举措,同时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征求到的意见,在改革发展大局中抓好工作的整改落实。

四是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省局党组和党组成员对照检查材料已经上报中国气象局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督导组和活动办,党组成员相互谈心、交换意见、统一思想,召开了民主生活预备会议。各单位还应结合三中全会精神,抓紧时间撰写对照检查材料,针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征求到的涉及本单位的意见,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突出重点,提出整改措施并抓紧时间整改。

五是抓好当前的各项工作。要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各责任单位要对中国气象局目标管理任务进行梳理、分析,对照考核项目,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完成考核任务。各市、县气象局要按照省政府“十二五”气象项目建设协调会议精神,按照省气象局、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联合发文的要求,抓好 “十二五”市县资金配套经费落实。要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对“十二五”规划项目进行优化,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建设内容。要抓好气象现代化有关工作,印发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召开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一并推进综合改革工作。

六是尽早谋划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各单位要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紧调研分析2014年全年重点工作任务,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春节前对2014年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重点工作任务做出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省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谢梦莉传达了郑国光局长在中国气象局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会上的有关要求精神,就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纪委通知精神,加强全省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要求。

广西:学习传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1月13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召开专题学习会议,迅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家清主持学习会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将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当作全区气象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来抓。区局党组做到先行一步,进行了初步学习,下一步要在全区气象部门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潮。要通过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支部学习会等方式及时组织党员学习全会精神,要通过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开设宣传专栏等形式在全区气象部门营造浓厚的学习贯彻氛围,要采取多种措施将全会精神组织好、传达好、学习好。二是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抓好广西气象发展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新形势下,气象工作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全区气象部门干部职工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切实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广西气象现代化,取得广西气象事业发展新的更大的成绩。三是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要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局党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明确学习贯彻重点,将学习贯彻工作抓到实处,取得实效。(记者 曾涛)

河南:学习传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1月13日,河南省气象局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出席会议,省局各内设机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省气象局副局长孙景兰要求,全省气象部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切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省局党组的工作安排上来,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全省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孙景兰要求,全省气象部门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切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一要切实落实好中央和省领导批示精神,做好今冬明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切切实做好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各项气象服务工作;二要扎实推进好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 切实召开一个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为下一步整改问题、建章立制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要确保完成好2013年各项目标任务,认真对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梳理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查遗补缺,加快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四要科学谋划好2014年工作任务,要在认真总结今年工作和深入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提出明年工作思路和措施,为做好明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周爱春)

浙江:迅速学习传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1月13日上午,浙江省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学习传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局局长黎健结合浙江工作实际,对下一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把学习领会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乃至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提高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在认认真真学习上下功夫,在深刻理解上下功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以三中全会精神指导、谋划、推动浙江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二是要紧密结合浙江气象实际,深入思考浙江气象工作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融入点和结合点,重点在推进公共气象事业发展、推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全面纳入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新型公共安全体系、深化气象社会管理改革、加强气象依法行政促进全面履职、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完善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三是要抓好当前的工作,为改革发展奠定基础,抓紧完成目标考核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基层综合改革,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当前气象服务工作。

西藏: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部门改革

11月13日,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召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了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王鹏祥对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精神提出要求:一是要统一思想,在全区气象部门掀起学习高潮,全体干部职工要把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学习内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西藏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稳定、民生”四件大事上,为2020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气象现代化,有力保障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一目标夯实基础。二是要突出“西藏高原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体系”两个体系建设,提高全区气象部门防灾减灾的意识和防灾减灾的标准,减少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要积极参与西藏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务实管用的制度,推进西藏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气象服务工作。三是要结合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贯彻“强基础、提能力、重服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立足区情、整体规划、试点先行、突出特色,着力强化县级气象机构工作基础,努力转变县级气象机构工作职能。四是将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弘扬改革精神,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务制度、公务接待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各项改革,加快转变机关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强化法治思维和依法发展气象的意识,推进制度创新,更好地用制度管住干部的行为,用机制规范权力的运行,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四风”的漏洞,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通讯员 任璐 唐丽莎)

干部学院迅速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1月13日下午,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召开全体处级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高学浩主持会议,传达学习了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内容。干部学院副院长肖子牛,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欣,全体处级干部参加会议。

会议要求,学院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把三中全会精神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认真思考学院未来发展的工作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要按照党中央及局党组要求,认真做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通讯员 康伟)

山东:省局党组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1月13日,山东省气象局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体传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严重违纪违法案及其教训的通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重要讲话、中国气象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文件等。

山东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史玉光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上级领导讲话和文件精神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有关文件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全体干部职工,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他强调,要认真做好召开省局党组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局纪检组要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同当前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思考、研究山东省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措施,促进全省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记者 孙彦)气象局组织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10月26日,气象部门司局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京开班,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依法治国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研讨新形势下依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等重大问题。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开班式上作传达学习报告。开班式由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主持,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矫梅燕、于新文等在京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和各内设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开班式。

据悉,这次气象部门司局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主要任务,是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依法发展气象的能力和水平;深刻领会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提高领导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能力;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气象干部队伍。通过学习和讨论,把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质,以理论学习的有益成果推动依法推进气象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此次研讨班为期5天,中国气象局领导和外请专家将围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部门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等问题做专题报告,全体学员将就相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在研讨班的第一讲上,郑国光带领学员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气象部门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以及落实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管党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并为学员列出气象改革发展、气象法治建设如何适应依法治国新形势、新要求等思考题。

郑国光指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气象部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将全国气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法治中国建设上来,直接关系到能否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直接关系到气象部门法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也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气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郑国光强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各项气象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必须树立强烈的法治意识,深刻理解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发展大业,靠法治为改革发展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切实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自觉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自觉地把气象法治建设与法治中国建设融为一体;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正确处理气象法治建设与气象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确保气象法治建设能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深入思考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思考如何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气象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就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的新要求,郑国光强调,要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上从严,要在狠抓“严教”与“严规”上从严,要在党内政治生活上从严,要在管理干部队伍上从严,要在加强作风建设上从严,要在执行党的纪律上从严,要在自觉接受监督上从严,要从严把好党建规律关。

中国气象局党组传达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圆满闭幕。当日晚,中国气象局党组立即召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主持会议,他要求气 象部门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工作部署上来。

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晓农、矫梅燕、于新文参加会议,副局长宇如聪列席会议。局各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与会。

郑国光指出,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极为繁重,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注重从思想上、制度上谋划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打开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又要敏锐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钉钉子精神,继续做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继续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继续做好作风整改工作,继续做好从严治党工作,继续做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为明年开局打好基础。

郑国光要求,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增强信心、锐意改革、勇于担当,开创工作新局面;认真学习领会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是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科学内涵,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和任务要求,深入研究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决定》的举措,全面推进气象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发展气象事业;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全面推进气象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方面进行认真思考,结合全面做好各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深入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成果巩固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

篇8: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特征,防御措施,河南安阳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 东经113°37°~114°58′、北纬35°12′~36°22′之间, 地处晋、冀、豫3省交汇处, 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 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 东与濮阳市毗邻, 南与鹤壁、新乡连接。西部为山区, 东部为平原。历史资料表明, 安阳市经常发生旱、涝、洪、风、雹等气象灾害。由于降雨过程在时空上分布不均衡, 因此造成年内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1 安阳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

安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雨量集中, 降水季节性明显, 极易形成洪涝灾害。1963年、1982年、1996年发生了3次大水, 造成了重大损失。此外, 1995、1998年局部地区也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洪涝灾害。经过笔者多年的观察与总结, 安阳洪涝灾害发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涝洪灾害发生时, 降水强度大, 降水量多且集中

安阳市地处北暖温带,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水温适宜。年平均降水量556.8mm, 降雨多集中在6~8月, 这几个月也是安阳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的月份。比如1998年6月21日, 一场罕见的狂风暴雨裹夹着冰雹袭击了安阳市, 市区最大降雨量160mm。市区、龙安区、安阳县、汤阴县遭受严重损失, 全市耕地受灾面积4.77万公顷、受灾人口70.11万人、损坏房屋36 790间、倒塌17 030间、84条输电线路中断;造成14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7.18亿元。

1.2 洪涝灾害突发性强、来势猛、危害大、灾情重

洪涝灾害有很强的突发性, 不像旱灾那样由轻到重, 它来势凶猛, 往往使人来不及预防和躲避, 因此灾情严重。洪涝灾害常导致山洪爆发, 河水陡涨, 破坏植被, 冲毁和淹没良田、建筑物和交通设施, 淹死人、畜。如1995年8月2日17时50分, 安阳县西部马家、善应一带突降暴雨, 致使善应镇交口沟山洪爆发, 沟内水深2m有余, 水流湍急, 行驶于沟内的大小车辆计28部被冲毁, 死亡22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1.3 发生频繁, 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布不均

洪涝灾害发生频繁, 全市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3~3.1次, 其中林州市0.5~3.1次, 安阳县0.2次以下。最大值出现在恒河中下游两岸, 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别为2.0~3.1次。全市年平均最大值3.1次, 出现在汤阴;最小值0.3次, 出现在内黄。

2 防御措施

针对安阳市洪涝灾害发生的特点, 并结合安阳市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安阳市防洪措施要从硬件工程和软件工程2方面来抓。

2.1 硬件工程

安阳市的洪水主要为来自洹河、金线河、洪水河的洪水, 防洪工程措施应主要针对这3条河流。

2.1.1 加强堤防。

积极加强3条河流的堤防工作。防洪抢险无小事,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要求, 加固大堤。“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克服麻痹大意思想, 尤其是在降水量集中的6~8月, 做好大堤的巡视工作, 以防为主。

2.1.2 治理河道。

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对于河道中拦水坝、码头、桥梁、公路、铁路等对河道有影响的工程, 应当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 按照防洪规划指导线实施, 对于有碍泄洪的设施, 要坚决撤除, 不留后遗症, 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 根据防洪标准, 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建或者拆除。加强河道的清淤工作, 以免在洪水来临时造成上压下顶之势, 不利于洪水的泄流。

2.1.3 水库工程。

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对辖区内各类水库逐一细化, 落实防汛措施。小南海、彰武水库已按设计标准除险加固, 其他的小水库也要进行加固,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调蓄水能力, 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2.1.4 分洪区建设。

分洪区安全设施建设, 应贯彻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按年安排、重点突出、因地制宜、平战结合的原则。当确实上游有大的洪水来临时, 根据上级防汛指挥部的安排, 可以安全正常分洪,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设施的安全, 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2.2 软件工程

有了防洪硬件工程, 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洪预警机制, 也就是软件工程。

2.2.1 加强上下游的联防制度。

安阳市要做好洪涝灾害防御工作, 一定要做好上下游的联防, 对上游的降水量以及客水的流入, 下游的排洪能力, 要做到心中有数, 上下联防,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做出正确的决策。

2.2.2 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能力。

气象部门一定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仪器 (多普勒雷达) , 利用已经建成的自动雨量站等资料, 提高强降水的预测能力。及时发布各类预警信号。在暴雨、强降水来临之前, 能够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工作, 减少经济损失。

2.2.3 建立起准确、及时、有效的预报、预警系统。

根据安阳市防汛的特点, 即洪水来得急, 预见期短, 利用现有的网络和设备, 如气象短信, 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的短信服务等, 在政府做出重要的决策之后, 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到人民群众, 使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

2.2.4 建立健全安阳洪涝灾害防御预案。

只要抓好硬件工程和软件工程, 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就能够减少, 即使在洪涝灾害发生时, 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士峰, 崔广臣, 杨国顺.三江平原洪涝灾害及治理措施[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0, 20 (1) :65-67.

上一篇:交通安全伴我行600字下一篇:【012】绞车运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