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助的学生张倩伊

2024-05-05

受资助的学生张倩伊(共8篇)

篇1:受资助的学生张倩伊

中国梦·我的梦

张倩伊,现年11岁。父亲在她刚一岁时,遭遇车祸去世了,同年母亲因不堪家庭重负离家出走。留下年幼的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仅靠种两亩田维持生活。

到上学的年龄时,爷爷和奶奶犯愁了,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能供得起你上学呢?一至二年级在村小上学,天天一人独自上学,一人回家,看到别的孩子围着妈妈撒娇,要钱买东西吃,自己只好躲在无人的地方流泪,没有欢乐。到读三年级时,村小没有三年级,要到镇上去上学,爷爷说:“孩子,我们上不起学了。”听说不让我上学,我哭得很伤心,我是多么希望上学呀!哪怕不吃饭也行。

要到九月一号了,是村里领导来到我家说小倩伊上学不成问题了,有省慈善总会的资助。

就这样,我成了鲍集中心小学的一名小学生。爷爷拿着资助的钱,把我安排在红太阳辅导站住。辅导站里王老师得知我情况后,在生活上又给了我一些减免,使我在这里生活得和别的孩子一样,我能感觉到快乐,也不再为生活犯愁了,更不再将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暗暗地,一种信念涌上心头,我瞅了瞅从学校背回来的书本,似乎看到了方向,心情也渐渐的平静下来,梦想的影子也在我老海里越来越清晰,我决心努力学习,不辜负政府对我的资助、不辜负爷爷和奶奶的期望、不辜负老师对我的呵护。连续几年来,我的各科成绩在班里都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县教育局、县关工委、学校的表彰。

我决心要向体育明星林丹、李娜等一样,长大为国争光,为人民做贡献,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做点事。

张倩伊

篇2:受资助的学生张倩伊

近年来, 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在校生的经济资助力度, 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社会自强奖学金、勤工助学、伙食补助、学费减免等助学体系, 受助贫困生的数量大幅增长, 这些工作保障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有效保障了贫困大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然而, 在这些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却出现并愈演愈烈的受助生弄虚作假、背信弃义、借贷不还的诸多现象, 造成国家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和大学生品质的下滑, 贫困生诚信缺失成为高校学生资助中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有:一是学生诚信意识淡漠, 在贫困生认定和助学金申请过程中, 谎报家庭经济情况;有些学生在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时, 弄虚作假, 少报、瞒报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二是在申请助学贷款和各类资助过程中, 提供虚假经济贫困证明, 欺骗学校和借款银行;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中, 各类困难资助均为学生本人提出申请, 有部分学生虽然并不困难, 但在“不要白不要, 要了也白要, 白要谁不要”的心理支配下, 却提出了困难申请, 提供虚假贫困材料, 骗取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资助;三是不按规定的用途和自己的承诺使用所获资助款项, 有些受资助学生在领取资助款项后不是按照规定去抵交学费或购买学习资料, 而是请朋友聚餐, 购买高档衣服和电子产品等;四是契约观念不强, 拖欠学费、不按契约归还贷款;不及时缴纳学费、偿还贷款。

高校在对学生特别是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有:一是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现象, 过多地把重心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上, 在大学生的德育、人格教育环节比较薄弱;二是诚信教育的理念落后, 目标不清晰。理念是教育的灵魂, 诚信教育的理念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成效;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 诚信教育的目标直接影响诚信教育的内容、方式选择和教育的实效性;三是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主要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 缺乏实践体验式教育。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的;四是学生经济资助工作重评定审查和资助, 轻视对资助款项的使用管理和对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五是缺乏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

二、高校受资助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诚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成败, 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严重挫伤了真正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 而且更为严重之处是造成了认定工作的困难, 严重损害了“公平与效率兼顾, 规范与透明并存”的认定原则。所以, 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在对受资助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法律环境。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来规范受助学生的诚信行为, 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诚信品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和完善学生缴费管理规定、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困难学生资助及管理办法等等。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 在重点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充分参与, 保证制定的规章制度符合学校的实际并在工作中严格、公正地执行, 既要使诚实守信的行为得到认可和褒奖, 又要严厉惩罚弄虚作假的行为, 使不诚信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 制定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方案和教育材料并在学校积极推广。方案应致力于建设全方位全覆盖的积极健康的校园诚信文化氛围。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受助学生亲自参与的以“诚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赛、“诚信承诺”签名、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等文化活动;开展“自助雨伞”、“无人售报”、“受助学生志愿服务”等诚信实践活动, 组织诚信讲座及专题报告、诚信行为标准讨论、失信行为警示等活动, 请成功人士进行关于诚信的案例分析, 带领学生到监狱参观, 接受情境教育, 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失信与失败的关系, 以此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使他们在活动中思考, 使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融会贯通, 逐步树立起“人无信不立”和“人人讲诚信”的道德观念。

(三) 制作受助学生诚信档案, 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 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一是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二是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 即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 以便参照定位;就高校困难生认定方面, 以生源类别、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多个因素为主要参数, 建立一个学生贫困程度的量化评定公式及贫困生分类办法, 统一评定标准, 以减小仅依靠某单一因素而产生的评定误差。要规范和完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程序。通过运用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 并将结果记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有可能的话与金融个人征信系统联网, 把重要的诚信和失信行为记入其中。这样可以为大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注重个人诚信打下基础。

(四) 建立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和有效载体。诚信教育应以有效活动为载体, 让青年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诚信, 并回归现实生活, 从点滴做起, 在生活中实践诚信;要建立长效机制, 保证诚信教育的常态化, 保证诚信教育效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凌芳, 黄丽敏.新资助政策体系下广西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 12

[2].李祖超, 夏丽君.高校学生资助新体系下的诚信问题预测与防范[J].理论月刊, 2008, 4

[3].隆娟, 郭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文学教育, 2010, 3

篇3:对受资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学生;资助工作;感恩教育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少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形成了以国家资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资助体系;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立体化资助模式,搭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尤其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资助工作作为推进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手段,重要性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中提出要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湘西自治州结合州情实际,提出要大力实施教育脱贫工程,要求构建覆盖贫困村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发展帮扶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实行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和生活资助。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覆盖面将进一步增大,受资助学生人数也会更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现行资助制度下萌芽出来的感恩教育缺乏问题也将进一步突显。

一、受助群体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当前,学生资助、社会救助等确实为困难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助怀有感恩之心,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受助不感恩的不良现象,令人堪忧。

一是思想存在误区。现阶段,学生资助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精准脱贫对象家庭中的贫困学生和其他发生特殊致贫事故的学生,因此,存在部分困难学生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思进取,坐等其成,出现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二是界定有待加强。贫困生作为一个具有隐性特征的群体,在实际操作中,贫困生的界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尤其是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贫困生数量多、资助工作力量薄弱,贫困生界定更加困难。现阶段,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均把精准扶贫对象户中的学生纳入资助工作范畴。但在实施精准扶贫之前由于识别标准不统一,个别一直享受资助政策的家庭因为不符合精准扶贫政策,导致资助被取消,部分家长和学生表现出不理解,甚至出现到教育部门上访的事件。

二、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随着受助群体的扩大,单纯的资助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必须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功利主义也日益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中,片面追求利益的同时,使部分人的道德出现滑坡。一些社会资助和个人资助因为过于注重经济的资助,忽略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同时由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服从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更多地人们关注自身发展,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判断,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造成学生在意识上产生失恩现象。

(二)学校教育中的功利色彩影响。多年来,中小学教育更多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学校又将重心放在考试知识的掌握上,关心最多是升学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虽然一直提倡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实际上,普遍还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智能方面的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并充分尊重他们,从而导致学生的能动性丧失。

(三)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再穷不能穷孩子,是中国父母的传统心态。当前90后、00后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要求更多的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三观教育,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育。个别单亲家庭和孤儿家庭,因为缺乏父爱或者母爱,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有更大的差距。

三、加强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对策

在资助工作中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备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受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对经济资助的长效运行有推进作用。

(一)引导受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正确感恩观的形成。感恩不单单是传统美德的要求,更是健全人格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感恩教育需要遵循由知到情再到行的一个过程,利用对学生的经济资助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把握受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育人效果。感恩品质的形成大致包括三个阶段,即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认知层面是指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德,正确分析施恩方的目的和意义,产生心理的认可;情感层面,是基于认知产生的情感共鸣,产生心理上的愉悦与幸福感,近而形成自觉的感恩意识,并伴随回报恩情的冲动;实践层次,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具体行为,升华成自主的习惯行为,形成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良好品行。学校要加强感恩教育,教育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学生在对待家庭贫困和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时,要逐步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态,坦然从容地面对问题和挫折。

(二)营造受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资助政策实施的关键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公开、公正、准确的认定,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进行科学合理地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阻止个别学生不诚信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宣传渠道,让学生深入了解新资助政策实施的意义、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既可以让受助者明确国家这一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是构建社会和谐、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又能让其他非受助学生对受助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教育部门要会同扶贫部门、乡镇、村委会,从制度上做好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班主任、班级和宿舍同学等多层面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消费情况等进行了解,建立跟踪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学校要充分利用团委、社团等各种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讲道理、明事理,把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融合,让受助学生的心灵在温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接受洗礼。要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网络等宣传阵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感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排解受助学生的孤独情绪,养成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篇4:受资助的学生张倩伊

日前, 海南大学隆重举行“2009年度刘建贤、张永清助学金”颁发仪式, 海大外国语学院2009级学生王璇等40名优秀贫困大学生受到资助。

在颁发仪式上, 刘建贤、张永清两位社会人士向海南大学捐赠了50万元人民币的助学资金。刘建贤先生表示, 三十年前, 他是一名学生, 通过老师的哺育和自己的努力, 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用知识形成了智慧, 用智慧创造了财富, 创造了财富要懂得知恩图报, 回馈社会。刘先生希望同学们心怀感恩, 刻苦学习, 努力成为海南乃至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对两位捐资助学的爱心义举表示感谢。他表示, 海大广大师生将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重要契机, 团结一致, 努力奋斗, 力争早日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有较好影响的“211工程”综合性大学, 成为引领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篇5:仁化七千余名贫困学生受资助

据了解,今年来,仁化县将教育文化扶贫列入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三个依托”的教育扶贫,多措并举筹集了助学资金213万元,发放给全县7529贫困学生,及时解决了农村学生的“读书难”问题。

该县依托挂点各村的100多个帮扶单位,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捐钱捐物解决贫困学生求学中的困难,并推荐有意愿的贫困子女免费入读中等职业、技工学校,确保贫困户的学龄子女不因生活贫困失学。该县依托“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款和县慈善基金会,专门划拨了10万余元,帮助50多位低保户子女圆大学梦;依托东莞虎门企业家协会、香港德善医疗集团、省四季公益促进会、江可伯助学基金等社会组织或企业,牵线搭桥让社会爱心人心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长期跟踪了解受助对象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给予物资上的帮扶,用爱为贫困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同时筹集了118万元善款,用于建设红山镇中山村小学和长江镇莲河村小学的教学楼,改善了50多位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环境。

篇6:受资助的学生张倩伊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使用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高校贫困生作为中国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较其他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态不容忽视。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受资助前后主观幸福感的对比研究,对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科学可靠的测量,有助于我省各高校在实施各项资助政策的同时,根据贫困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贫困程度、不同性别来制定各项资助分配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同时测量结果也可作为有关教育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参考。

然而,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对我省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却较为少见。基于此,本研究从性别、贫困程度等方面探究了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了解贫困大学生受资助前后的主观幸福感变化情况及某些影响因素,探索贫困大学生对自己总体生活质量的评价情况,进而展开对其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为本省大学生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和贵州民族学院四所学校的贫困生中抽取2000名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问卷的调查,剔除无效及有规律的问卷,实收有效问卷1845份,回收率达92%。

1.2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两个部分组成,避免了前研究中要么重认知,要么重情感的问题,而是将主观幸福感当作一个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共同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特点的复杂构念来研究。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而快乐感量表由Diener(2000)编制。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对实测数据使用SPSS19.0 for Windows和Amos19.0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贫困生受资助前后的主观幸福感对比

*P<0.05**P<0.01***P<0.001(下同)

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表明:贫困生在资助前后的主观幸福有着显著性的差异,资助后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资助前。可见,资助贫困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同时有助于减轻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压力及自卑心理,能较大地提高贫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不同性别学生资助前后的主观幸福感对比

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不同性别的贫困生在资助前后的主观幸福均有着显著性的差异,资助后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资助前。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在资助前后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受资助后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资助前;男女生受资助前后,其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提高,但女生稍弱于男生。研究结果表明:对贫困生的资助这一政策能有效地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改善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认知方式(如:把贫困当成耻辱、理由和挫折)、适应大学生活(消费攀比、“金钱至上”等次文化的冲击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压力)。贫困生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心理,以致于出现一些反社会的过激行为。因此,除了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资助外,还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搞好心灵上的扶助。至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把贫困资助与大学诚信教育结合起来。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改革助学金和奖学金发放制度,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争取掌握一技之长,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可以采取学校或者国家助学贷款的形式,这有利于评估贫困大学生的诚信,还能增强其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把国家资助与社会资助结合起来,广泛吸纳社会资助。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在高校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助学金和奖学金。(2)开拓思路,增加对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救助内容,进一步改进资助体系。近年来,已实行农村扶贫贷款,主要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农村子女进行高校读书。呼吁社会各企事业单位承担起资助贫困生的义务,在适当的短期用工中,优先考虑勤工助学的学生。(3)在物资资助的同时精神上给予鼓励,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积极学习,不怕吃苦的意志品质。做好贫困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帮助贫困生适应环境,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积极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部门,这都有利于预防和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摘要:对贵州省内20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对比了贫困大学生在受资助前后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表明: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在资助前后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受资助后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资助前;男女生受资助前后,其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提高,但女生稍弱于男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

[2]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

[3]庞丽娟等.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篇7:受资助的学生张倩伊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贫困学子凭借着坚持和毅力,度过了高三奋斗的岁月,终于圆了大学梦。通过南宁晚报报名获得第三季“福彩情 学子梦”助学活动资助的30名学子中,有两名毕业于广西大学附属中学的农村女孩,她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黄露娇:希望多参与公益活动

黄露娇是一名生于普通农村家庭的女孩,家住桂林市平乐县源头镇。在今年的高考中,她以590分(理科)被广西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专业录取。

黃露娇的父亲早年因意外事故去世,妈妈一个人扛起了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重担。爷爷奶奶已经上了年纪,弟弟妹妹也都还在读书,妈妈一个人去到广东打工,辛苦工作养活一家人。黄露娇身为家中的长女,深知自己的责任,所以,在报读大学时特地选在广西区内,她说:“离家近一点,有空的时候还能回去帮帮家人。”在选择专业时,黄露娇选择了自己感兴趣、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会计学专业。

高中阶段,家人给了黄露娇很大的支持。“妈妈很勤劳很节俭,自己再辛苦也要送我读书。每次回家,爷爷都会对我说家里的问题不用担心,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黄露娇还特别想感谢一个人——高中班主任刘家崇老师,“刘老师很幽默很体贴,班会课会给我们看搞笑小品,也会从家里拿月饼和水果来和同学们分享”。紧张的高中阶段,因为有家人及老师的陪伴和理解而不那么难过。

对于获得“福彩情 学子梦”活动的资助,黄露娇十分感恩。7000元的资助金,对于这个贫困家庭来说,犹如雪中送炭,解决了黄露娇学习和生活上的燃眉之急。谈及未来,黄露娇表示假期要去做兼职,大学毕业后要尽快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还提到大学期间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性的社团,多多参加公益活动,回报社会。

许静静:对未来充满向往

许静静家住崇左市大新县福隆乡平良村,今年以593分(文科)的佳绩被山东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录取。

“其实我是个复读生,上一年考得不理想,决定复读一年,立志要考上好大学!”许静静表示,对今年的高考成绩是比较满意的,她考取了一所985大学和就业前景挺好的金融学专业,希望未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许静静家是村里的低保户,父母在家务农,收入微薄。可家人一直很支持孩子的学习,父母省吃俭用供着许静静和今年同样参加高考的弟弟读书,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姐姐。“爸爸和妈妈都是不太会表达他们感情的人,可是他们的行动可以说明一切。”许静静说到,为了让她复读的这一年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父亲特地来到南宁打工,坚持每天送她去上学,节省花在路上的时间。今年年初,父亲在工作中不幸摔成重伤,至今无法工作,住院治疗的昂贵费用给原本就拮据的家庭造成更大的负担。

许静静弟弟在崇左一所普通中学读书,姐弟虽然不在一所学校,但一到周末许静静会和弟弟通电话,互相给对方加油鼓劲。许静静没有让家人失望,成绩基本保持在年级前五,也获得了学校的“三好学生”和“学习之星”奖学金。今年年初,福彩资助的第一笔助学金2000元,许静静主要用于购买高考资料,剩余的部分存着上大学时再用。对于考上大学再获5000元资助,许静静感到很惊喜。

篇8:受资助的学生张倩伊

辽宁省教育厅近日签署了由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资助的“辽宁职业教育开发与培训项目”协议书, 该项目资助金额89万新元 (约420万元人民币) , 将选派186名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和专业带头人分批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培训。这也是近年来辽宁职业教育获国外资金资助较多的项目。

据了解, 上述资助费用将用于90名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和96名专业带头人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及相关企业的学习和生活所需费用。项目执行时间为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 管理干部在新加坡学习2周, 专业 (数控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 带头人在新加坡学习6周。 (新华网)

上一篇:院士工作站申请范文下一篇:一篇写景范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