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口初中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

2024-04-29

尧口初中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共8篇)

篇1:尧口初中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

尧口初中受资助优秀学生事迹材料

(单位联系人:谢忠华 手机:*** 电子邮箱:zxshan01@qq.com)

华菁,女,尧口初中七年级(4)班学生。黄三河资助对象,自受资助以来,她成了一名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更大进步;学习上刻苦钻研,勤奋踏实;工作上积极负责,注重团队合作;生活上作风简朴,严于律己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品德上:开朗善良,尊师爱友,孝顺长辈

华菁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庭以务农为生。从小她就随着父母一起参加务农劳动,一家人生活很是拮据,从小的经历让她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艰苦的生活也锻炼了她的意志。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让她永远铭记在心。她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敬爱老师。她知道是老师们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她的健康成长和进步。她还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对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同学,总是能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为乐,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们。以一颗真诚的心,换来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

二、思想上:积极进取,严格要求,不断进步

自受资助以来,华菁始终贯彻党的先进思想,努力学习的党的知识。作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她始终不忘要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用一个共青团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求知,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处处发挥着先锋模范的作用。

三、学习上:乐于探究,勤奋刻苦,成绩优秀

知识改变命运,自受资助以来,她深知一个生在偏僻农村的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在学习上,她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勤于钻研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不懂就问的学习作风,加上谨慎谦虚的良好习惯,使她成绩一直名列第一。多次获得表彰,每学期都荣获学校“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的称号。她深深的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必须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标准。她始终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四、能力上:扎实肯干,以身作则,工作出色 入学以来,华菁一直担任班长,职务意味着责任。自从担任此职以来,她尽心尽力,以身作则,在搞好自己学习的同时主动和同学们一同分享她的学习经验,共同探讨新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并配合班主任老师一起搞好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工作。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忙碌的服务工作,她都尽量协调好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做好老师的小助手和同学们的好朋友。一直以来,在工作上她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和同学们的信任。

五、生活上:勤俭节约,互帮互助

自受资助以来,华菁同学日常生活节俭,乐于助人,努力发挥一个优秀学生干部应有的素质,与同学加强沟通与交流,融洽同学间的关系,促进同学间的学习和合作,使同学间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友爱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初三的中考,她将带着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以更高的要求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追梦的路上充满艰辛、布满荆棘,追梦的路上有苦有累,但她相信自己,会用汗水和努力为自己铺出一条通往梦想的五彩路。带着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支持,将再接再厉,为做好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学生”而努力奋斗!

2013年7月14日

篇2:尧口初中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

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实践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为人民谋利益、巩固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2010-2012学,在县教育局正确领导和关心指导下,我们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贫困生助学工作,各部门按学校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民生政策,紧紧围绕贫困生助学工作的目标,以实施“免”“补”工作为重点,以社会捐资助学为补充,实行学校补助与社会助学相结合来开展工作。三年来,我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构建了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做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爱心助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现将2010-2012学的贫困生助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

为了抓好扶贫助学工作,成立了扶贫济困工作领导小组。朱为东校长任组长,曾祥贵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班主任具体落实,每个学期开学初,学校提出“百名教师进千家,温暖送进每一户”的教师家访,要求各教师开展对贫困生的摸底工作,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所有学生及贫困生的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深入思考,认真总结,对全年贫困生助学工作的回顾。三年来,在上级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00%的学生享受“两免”,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捐助。

1、规范操作流程,狠抓过程管理

① 对困难学生实施减免相关费用及实施补助的工作是 实施义务教育的经常性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三年来,我们实行资助活动严格执行公示、公开,增强资助工作透明度。公开、公正做好贫困助学金的发放工作。对助学金的发放,我们严格按制度办事,经过申请、评选、公示、审核确定等几个阶段,接受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贫困学生手中。校长对各部门的资助工作及资料档案进行检查。

②为了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助困名额的确定、贫困助学金发放等各个环节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资助均由学生本人、学生家长提出审请,班主任签字,校长审核盖章后,资料档案班主任和学校各存一份。通过将贫困生档案资料建立专档,加大了资助面,避免多头资助,重复救助。

2、落实专项资金,狠抓好资金筹措工作。

①规范资助工作,严格按上级文件要求对所属学生进行资助,将政府的温暖惠及到每一位学生。

②加大救助的争资、引资工作力度。坚持政府救助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落实补助贫困学生的补助。广泛开展经常性助学筹资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监督检查

① 加大资助贫困生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开学初,学校通过专栏、新生入学须知以及利用会议向贫困生宣传国家、省和学校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措施,让家长、学生、教职工对有关资助措施应知尽知。另一方面 学校加强对助学工作操作程序、资金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公布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②救助资金要严格执行帐务管理制度,分配、使用和发放实行集体研究制度。严格规范程序,确保救助金发放规范,杜绝救助资金在发放过程中代签、代管、托管、隔期发放、滞留、截留、顶冒等违规违纪行为,确保救助资金发放及时、足额、准确,学校领导负责对各班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良好的救助保障环境。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贫因生资助是一项长期系统而艰巨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保证。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想长期做好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要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宣传工作。助学贫困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光靠几个人是无法做得最好的。因此,利用学校各种的资源优势,深入宣传,积极联系社会各界,发动社会力量,来帮助贫困家庭学生。

2、进一步做好贫困学生档案资料的更新工作。做好贫困生助学工作是一件非常繁杂的事情,每学期需要随时注意数据的更新。

篇3:尧口初中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

近年来, 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在校生的经济资助力度, 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社会自强奖学金、勤工助学、伙食补助、学费减免等助学体系, 受助贫困生的数量大幅增长, 这些工作保障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有效保障了贫困大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然而, 在这些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却出现并愈演愈烈的受助生弄虚作假、背信弃义、借贷不还的诸多现象, 造成国家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和大学生品质的下滑, 贫困生诚信缺失成为高校学生资助中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有:一是学生诚信意识淡漠, 在贫困生认定和助学金申请过程中, 谎报家庭经济情况;有些学生在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时, 弄虚作假, 少报、瞒报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二是在申请助学贷款和各类资助过程中, 提供虚假经济贫困证明, 欺骗学校和借款银行;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中, 各类困难资助均为学生本人提出申请, 有部分学生虽然并不困难, 但在“不要白不要, 要了也白要, 白要谁不要”的心理支配下, 却提出了困难申请, 提供虚假贫困材料, 骗取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资助;三是不按规定的用途和自己的承诺使用所获资助款项, 有些受资助学生在领取资助款项后不是按照规定去抵交学费或购买学习资料, 而是请朋友聚餐, 购买高档衣服和电子产品等;四是契约观念不强, 拖欠学费、不按契约归还贷款;不及时缴纳学费、偿还贷款。

高校在对学生特别是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有:一是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现象, 过多地把重心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上, 在大学生的德育、人格教育环节比较薄弱;二是诚信教育的理念落后, 目标不清晰。理念是教育的灵魂, 诚信教育的理念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成效;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 诚信教育的目标直接影响诚信教育的内容、方式选择和教育的实效性;三是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主要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 缺乏实践体验式教育。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的;四是学生经济资助工作重评定审查和资助, 轻视对资助款项的使用管理和对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五是缺乏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

二、高校受资助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诚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成败, 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严重挫伤了真正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 而且更为严重之处是造成了认定工作的困难, 严重损害了“公平与效率兼顾, 规范与透明并存”的认定原则。所以, 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在对受资助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法律环境。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来规范受助学生的诚信行为, 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诚信品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和完善学生缴费管理规定、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困难学生资助及管理办法等等。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 在重点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充分参与, 保证制定的规章制度符合学校的实际并在工作中严格、公正地执行, 既要使诚实守信的行为得到认可和褒奖, 又要严厉惩罚弄虚作假的行为, 使不诚信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 制定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方案和教育材料并在学校积极推广。方案应致力于建设全方位全覆盖的积极健康的校园诚信文化氛围。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受助学生亲自参与的以“诚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赛、“诚信承诺”签名、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等文化活动;开展“自助雨伞”、“无人售报”、“受助学生志愿服务”等诚信实践活动, 组织诚信讲座及专题报告、诚信行为标准讨论、失信行为警示等活动, 请成功人士进行关于诚信的案例分析, 带领学生到监狱参观, 接受情境教育, 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失信与失败的关系, 以此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使他们在活动中思考, 使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融会贯通, 逐步树立起“人无信不立”和“人人讲诚信”的道德观念。

(三) 制作受助学生诚信档案, 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 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一是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二是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 即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 以便参照定位;就高校困难生认定方面, 以生源类别、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多个因素为主要参数, 建立一个学生贫困程度的量化评定公式及贫困生分类办法, 统一评定标准, 以减小仅依靠某单一因素而产生的评定误差。要规范和完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程序。通过运用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 并将结果记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有可能的话与金融个人征信系统联网, 把重要的诚信和失信行为记入其中。这样可以为大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注重个人诚信打下基础。

(四) 建立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和有效载体。诚信教育应以有效活动为载体, 让青年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诚信, 并回归现实生活, 从点滴做起, 在生活中实践诚信;要建立长效机制, 保证诚信教育的常态化, 保证诚信教育效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凌芳, 黄丽敏.新资助政策体系下广西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 12

[2].李祖超, 夏丽君.高校学生资助新体系下的诚信问题预测与防范[J].理论月刊, 2008, 4

[3].隆娟, 郭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文学教育, 2010, 3

篇4:对受资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学生;资助工作;感恩教育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少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形成了以国家资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资助体系;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立体化资助模式,搭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尤其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资助工作作为推进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手段,重要性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中提出要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湘西自治州结合州情实际,提出要大力实施教育脱贫工程,要求构建覆盖贫困村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发展帮扶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实行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和生活资助。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覆盖面将进一步增大,受资助学生人数也会更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现行资助制度下萌芽出来的感恩教育缺乏问题也将进一步突显。

一、受助群体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当前,学生资助、社会救助等确实为困难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助怀有感恩之心,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受助不感恩的不良现象,令人堪忧。

一是思想存在误区。现阶段,学生资助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精准脱贫对象家庭中的贫困学生和其他发生特殊致贫事故的学生,因此,存在部分困难学生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思进取,坐等其成,出现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二是界定有待加强。贫困生作为一个具有隐性特征的群体,在实际操作中,贫困生的界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尤其是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贫困生数量多、资助工作力量薄弱,贫困生界定更加困难。现阶段,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均把精准扶贫对象户中的学生纳入资助工作范畴。但在实施精准扶贫之前由于识别标准不统一,个别一直享受资助政策的家庭因为不符合精准扶贫政策,导致资助被取消,部分家长和学生表现出不理解,甚至出现到教育部门上访的事件。

二、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随着受助群体的扩大,单纯的资助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必须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功利主义也日益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中,片面追求利益的同时,使部分人的道德出现滑坡。一些社会资助和个人资助因为过于注重经济的资助,忽略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同时由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服从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更多地人们关注自身发展,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判断,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造成学生在意识上产生失恩现象。

(二)学校教育中的功利色彩影响。多年来,中小学教育更多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学校又将重心放在考试知识的掌握上,关心最多是升学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虽然一直提倡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实际上,普遍还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智能方面的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并充分尊重他们,从而导致学生的能动性丧失。

(三)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再穷不能穷孩子,是中国父母的传统心态。当前90后、00后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要求更多的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三观教育,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育。个别单亲家庭和孤儿家庭,因为缺乏父爱或者母爱,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有更大的差距。

三、加强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对策

在资助工作中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备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受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对经济资助的长效运行有推进作用。

(一)引导受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正确感恩观的形成。感恩不单单是传统美德的要求,更是健全人格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感恩教育需要遵循由知到情再到行的一个过程,利用对学生的经济资助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把握受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育人效果。感恩品质的形成大致包括三个阶段,即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认知层面是指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德,正确分析施恩方的目的和意义,产生心理的认可;情感层面,是基于认知产生的情感共鸣,产生心理上的愉悦与幸福感,近而形成自觉的感恩意识,并伴随回报恩情的冲动;实践层次,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具体行为,升华成自主的习惯行为,形成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良好品行。学校要加强感恩教育,教育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学生在对待家庭贫困和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时,要逐步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态,坦然从容地面对问题和挫折。

(二)营造受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资助政策实施的关键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公开、公正、准确的认定,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进行科学合理地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阻止个别学生不诚信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宣传渠道,让学生深入了解新资助政策实施的意义、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既可以让受助者明确国家这一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是构建社会和谐、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又能让其他非受助学生对受助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教育部门要会同扶贫部门、乡镇、村委会,从制度上做好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班主任、班级和宿舍同学等多层面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消费情况等进行了解,建立跟踪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学校要充分利用团委、社团等各种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讲道理、明事理,把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融合,让受助学生的心灵在温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接受洗礼。要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网络等宣传阵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感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排解受助学生的孤独情绪,养成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篇5:受资助学生发言

双南小学郭焕清(辅导)

亲爱的爱心伯伯:

您好!今天,站在这里,我要代表我的全家,代表所有受您们资助的学生,代表所有受资助的家庭,说一声:谢谢!谢谢您们的爱心,谢谢您们的善良!谢谢您们的心有他人!

我的命运是不幸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失去了经济来源,失去了家庭的支柱。我和妹妹、母亲一度对生活绝望了,就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您,爱心伯伯,伸出了无私的双手,是您的关爱让我多了一份生活的保障,是您们的高尚给我莫大的感动,鼓励我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当我利用这些钱时,我会想到父亲般的慈爱,感到母亲般的关怀。我一定不辜负您热情的期望,更加努力,克服暂时的困难,努力成才,回报社会。

我感谢您的不仅仅是钱,更感激的是您的爱心,感谢社会上的热心人们!因为生活有了你们才更美好更和谐。。。

我非常感激您的善良和仁爱,感激您对贫困学生的热心关注和真诚的帮助。

您知道吗?从此以后,我又多了一位亲人,那就是您-----爱心伯伯!您知道吗?您的爱心,能驱散冬日的寒冷;您的爱心,能融化我们心灵的坚冰!因为有您,阳光更加灿烂;因为有您,世界更加多彩!永远的祝福您工作顺利,一生平安,家庭幸福,生意兴隆。

再次祝福您好人一生平安!

双南小学六(1)班:陈文凤

篇6:尧口初中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

日前, 海南大学隆重举行“2009年度刘建贤、张永清助学金”颁发仪式, 海大外国语学院2009级学生王璇等40名优秀贫困大学生受到资助。

在颁发仪式上, 刘建贤、张永清两位社会人士向海南大学捐赠了50万元人民币的助学资金。刘建贤先生表示, 三十年前, 他是一名学生, 通过老师的哺育和自己的努力, 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用知识形成了智慧, 用智慧创造了财富, 创造了财富要懂得知恩图报, 回馈社会。刘先生希望同学们心怀感恩, 刻苦学习, 努力成为海南乃至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对两位捐资助学的爱心义举表示感谢。他表示, 海大广大师生将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重要契机, 团结一致, 努力奋斗, 力争早日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有较好影响的“211工程”综合性大学, 成为引领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篇7:仁化七千余名贫困学生受资助

据了解,今年来,仁化县将教育文化扶贫列入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三个依托”的教育扶贫,多措并举筹集了助学资金213万元,发放给全县7529贫困学生,及时解决了农村学生的“读书难”问题。

该县依托挂点各村的100多个帮扶单位,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捐钱捐物解决贫困学生求学中的困难,并推荐有意愿的贫困子女免费入读中等职业、技工学校,确保贫困户的学龄子女不因生活贫困失学。该县依托“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款和县慈善基金会,专门划拨了10万余元,帮助50多位低保户子女圆大学梦;依托东莞虎门企业家协会、香港德善医疗集团、省四季公益促进会、江可伯助学基金等社会组织或企业,牵线搭桥让社会爱心人心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长期跟踪了解受助对象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给予物资上的帮扶,用爱为贫困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同时筹集了118万元善款,用于建设红山镇中山村小学和长江镇莲河村小学的教学楼,改善了50多位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环境。

篇8:尧口初中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

一 调查结果

1. 积极动机统计

调查受资助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采用选择预选答案和自行补充的方式获取结果。统计结果表明, 促使受资助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主要动机有:知恩图报、利他精神 (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和承担社会责任) 、学习到新知识、学校压力 (教师号召, 周围同学、朋友、参与等) 、相关单位给予的表彰、扩大人际交往圈、获得相关评奖评优资格等。

2. 消极动机统计

消极动机的调查同样采用选择答案和自行补充的方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消极动机主要有:活动没有新意、对活动具体内容不了解 (开展活动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等不明确, 对人员的条件要求不清楚) 、活动中缺乏较好的管理 (组织、考核) 方式、不方便 (时间不允许、条件不方便) 、需要自己出费用等。

二 调查结果讨论

1. 积极动机应加强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 应对积极动机予以加强。针对具体情况, 讨论结果如下:

(1) 知恩图报。加强感恩意识教育,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知恩图报”作为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之一。这说明受资助大学生心里认可感恩行为是正确的, 但在自己身上, 却不知如何表达。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学校主抓的一项长期工作。将感恩意识树立在全体学生的意识中, 才能更好地让受资助大学生主动感恩。因此, 举办各类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演讲、DV大赛等各种以感恩为主题的比赛形式;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从对父母感恩开始, 使感恩意识扎根学生心里;还可以通过开设感恩教育主题课堂、班会教育、集体感恩活动等, 使感恩行为日常化、大众化, 让受资助大学生摆脱心理负担。

(2) 利他精神。在促使受资助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动机中, 为社会、为有需要的人献出一份爱心, 把参与公益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的动机占参与调查同学的58.41%。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需要、自己的付出对别人意义重大时, 会感到光荣和自豪, 会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公益活动中去。尽管在访谈中有部分同学提出不同的观点, 认为部分受资助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潜藏着自私成分, 如通过公益活动 (如东盟博览会志愿者) 使自我感觉高人一等, 加强自我评价和获取自豪感。但是利他精神仍然应该继续作为一种针对大多数人的有意义的宣传和呼吁。只是在开展公益活动过程中更应该细致地对待可能潜藏在利他精神背后的自私因素, 尽可能地去满足其需求, 如给予参与者相应的佩戴标志, 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参与者姓名, 组织参与者集体活动, 以及采取其他合适的方式让参与者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一方面满足了这部分参与者的需求, 能够更好地留住这部分参与者, 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的人以他们为榜样, 加入到参与公益活动的队伍中来。

(3) 学习新知识。实践表明, 大学生在学习之外参与公益活动, 可以获得组织整合、协调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在相关的专业培训当中学到新的知识, 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 从初期的简单参与到组织策划公益活动,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参与者的一个培训锻炼过程。除此之外, 相关社团在组织公益活动时, 会有相应的培训, 如礼仪、办事程序甚至专业技能等, 因此, 在公益活动中应当重视服务者的自身能力的提高, 多提供一些锻炼学习机会, 让服务者感觉到劳有所获。

(4) 组织或群体压力。组织或群体压力是影响部分受资助大学生参与动机的重要因素。例如, 部分受资助大学生可能是由于社会压力或学校的号召鼓励而参与公益活动的, 其动机除了追求德行的自我修炼之外, 还存在以此体现自己积极向组织靠拢、博得教师及学校赞赏的可能。如有同学认为参加公益活动, 能够更早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献血为例, 国外有研究报道指出, 多达56%的人承认周围人的压力是其参加献血的唯一原因。可见, 组织对个人的控制或群体压力对部分受资助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应当营造好受资助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组织氛围, 在组织的带动下, 让这一部分大学生由环境影响转变到自主参加公益活动。

(5) 获得评奖评优资格。受资助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另一重要动机是对奖助学金的渴望, 如广西大学现在已有的国家及社会类奖助学金有近一半是需要申请者有参与公益活动的经历或者当选者必须完成一定时间的公益服务。为了能够在来年有资格参加此类奖助学金的评选, 部分受资助大学生加入到了公益活动当中。针对此类动机, 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应当加强资助体系对公益活动的影响, 使受资助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能转变到参加公益活动是其义务这一动机上来。

2. 消极动机需减少和消除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 消极动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活动内容缺乏新意。消极动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认为活动内容缺乏新意, 为此原因不愿参加者占56.64%。目前社会团体及广西大学各公益社团号召组织的活动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主。不少同学认为到敬老院、孤儿院打扫卫生、到公园捡垃圾等工作“缺乏技术含量, 做得没什么意思”“感觉有点掉价, 怕碰到熟人”。针对这种情况, 应当做好相关的活动指导, 让活动组织者在策划活动时尽量将活动内容活跃化, 在完成相关单位要求完成的任务外, 增加一些环节让同学们觉得有一定挑战性, 使其完成后有成就感。

(2) 对活动具体内容不了解。换言之, 这是因为公益活动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才使许多同学错过了公益活动的报名招募。这是许多同学没有参加公益活动的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消极因素。一个社团要开展一项公益活动, 可能会召开社团干部会议布置相关工作, 一环接一环的工作任务布置为其主要工作方式, 这就使很多在工作线路以外的同学对于活动的性质、内容了解不清。对此, 应该增加更多的宣传途径, 除了常见的海报宣传以外, 还应建立目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途径, 如微博、博客、论坛等, 通过这些形式, 让更多的同学清晰地了解活动的内容, 也能更好地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3) 活动中缺乏较好的管理。这一点在本次调查的消极动机中位列第三。有些学生仅仅是参加公益活动而没有认真工作, 抱着“只要参加了就行”的心态, 严重打击了想好好参与服务的同学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发生, 相关组织应该做好完善的考评体系,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不让公益活动沦为功利活动。

此外, 时间不合适和需要开支经费也阻碍了部分受资助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经费的解决还需要得到社会团体和学校等组织的支持。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组织受资助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工作中, 教育、引导与宣传工作都是较重要的环节。为此, 应营造良好的氛围, 不断巩固积极动机的激励作用, 消除和减弱消极动机, 使更多受资助大学生能自主参与公益活动, 进而带动其他大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从而形成全员感恩的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张爱卿.动机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张爱卿.动机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金税实训总结下一篇:试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