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季的诗歌欣赏

2024-04-18

描写秋季的诗歌欣赏(通用17篇)

篇1:描写秋季的诗歌欣赏

描写秋季的诗歌欣赏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

一阵风轻轻吹过,

在风中扬起的长发,

如同落叶般飘飘荡荡,

想要挽留叶子的树,

此时也是万般的无奈,

丝丝的凉意想要渗透整个田野,

然而

放眼望去一块块整齐的庄稼地里却是累累的硕果,

就连沉甸甸的玉米棒子也在风中微微点头,

像是对这个无情季节的宣战

一个多么惬意的.季节,

一个自己曾经很喜欢的季节,

天高云淡

绚丽灿烂

伴随的还有收获的喜悦,

说是喜欢,

也许是因为那时的天真烂漫,

那时的清纯无暇,

那时的无忧无虑......

而不知何时自己已经不再喜欢这个季节,

也许是因为这个季节风尘弥漫,

百花枯萎,

又或许是因为光阴似箭,

岁月蹉跎,

早已使自己感觉不到这个季节的收获。

反而感触更多的是他的凄凉,

他的萧瑟,

他的无奈......

篇2:描写秋季的诗歌欣赏

鸿雁

斑斓的日光下

鸿雁。像一个遥远的梦幻

躲过猎人的贪婪

从榆树梢头

或是远山的皱褶

飞过,静寂的天空

向着遥远的南方

奋力翘首

承接。习以为常的往复

寒冷是诅咒

像章鱼汁淹没水草。南方

有温暖的窠臼吗?

是逃避是回归

处处是家。处处无家

逐水土而居者

注定是季节的过客

在它伟大凄唳中

寒号鸟开始衔草筑巢

暮色

季节和日子在记忆里交汇

疲惫的飞鸟敲打着

黄昏的门扉!荒野如卸妆的女人

把真实的背影留给

一棵独树,一条孤河

天气的预言,还没把真相穿破

但远山却已刺猬般卷起

粉红的软肋。而空旷街道的热情

被苍白的路灯否定

风声开始铁桶般震响

牧童的歌谣伴随落叶

将暮色无限拉长

而炊烟像幕布隐没了马群。

此刻,荒野只剩下

一条车辙,一件蓑衣

落日

秋天像一块石头

迎面掷来,呼啸着从耳边擦过

在原野砸出砰然的声响

不容置疑。夏季,

还未及收敛虚假的笑容

秋的脚步已将她踩碎

黄叶缤纷。黄花满地

秋的誓言在惊鸿的翅膀里

划成一束漂亮的弧线

此刻,落日那伟大的金黄

再也不能感动苍老的大地——

它的声音,如潦倒诗人的嗟叹

显得不足为奇。而田野

那蓄势待发的思想

等待着瓜熟蒂落的奇迹

我熟知,记忆与习惯

给了它太多颓丧与肃杀

惜别时的眼泪

十里长亭悲情的`色彩

使它声名狼藉。

但在歧视中,它目光依然如炬

穿透三百个高墙般的长夜

把一个复活的信仰

篇3: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在这里的“景物”是指自然景物和某些器物、动物,还有某些场景,而“描写”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现代汉语的描写和叙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叙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叙述),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描写)。但是由于受字数、押韵等的限制,古诗歌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基本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叙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仅仅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也算描写),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里我们要谈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修辞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奇特的句式)———列锦,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以上说的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明白了什么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来看高考题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上的设题角度,具体说来,一般分为下面三个角度: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结合实例来分析一下。

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层层深入地来提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类问题可以从下面角度来考虑答题:先将诗歌中的景物一一列举,再总结其共同点,如都是冷色调的景物,都是早春时节的景物等,然后结合诗人情感看意境特点,如凄清、荒凉等。即: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氛围或者画面)+情感。我们可以从画面色调来推断意境特征,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一般说来,如果画面色调是鲜活、明快、昂扬向上的,那意境就是优美、恬淡、闲适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愉悦的;如果画面色调是阴暗、凄冷、低沉的,那意境就是萧索、凄迷、荒凉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忧伤的。当然,也有例外,有时诗歌中也会出现以乐景衬哀情的例子。

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这一问题可以变形为:诗歌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诗歌是怎样来营造意境的———诗歌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此类问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夜晚到白天、由乐景到哀景等);3、写景的角度(由视觉到听觉、由声到色;4、用笔(大处着墨、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等);5、描写的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有声衬无声、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和联想等)。以上方面诗歌中有几条就回答几条,在回答景物描写手法时,因为这些景物都与作者情感有关,所以有时要考虑景物对情感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此题也可变形为:这首诗在情和景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就要明确景与情的结合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示例: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何异同?

答案:都采用了衬托手法,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以明丽的色彩反衬别离之愁,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忍。后者写满天风雨凄凄、暗淡的景色,正衬黯然神伤的别离之情。

以上仅是诗歌鉴赏的一个方面,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但是仅仅掌握这些还是不够的,同学们还要注意学会其他的切入角度。

参考文献

[1]、黄焕英诗歌景物描写学习方法指导工业《学园》2012.7

篇4:描写秋季的诗歌欣赏

卿建中字见中,四川资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老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爱国拥军书画院副秘书长、军旅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南海特聘书法家,中国当代名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艺术家”,《魅力中国》、《美术家》、《健康大视野》杂志顾问。师从书法大家李铎,入选“中国城市艺术家风采”2010年卷、《当代名家书画作品收藏集》等,多幅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全国人大、京西宾馆、八一大楼等国家和军队单位收藏并作为礼品赠送外宾。先后为《西路军》、《穿越生死线》、《决断黄昏》等三十余部电视剧(片)题写片名,应邀为全国一百多家寺庙题写匾额和对联,全国30余处碑林石刻留有墨迹。书法作品及理论研究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各类大赛、大展并获奖。荣宝斋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实力派系列作品集卿建中卷》、美术家杂志出版《军旅书法十大家作品集卿建中卷》、《卿建中书法作品集》等。先后获得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大赛金奖、“银坤杯”全球华人书法大奖赛金奖、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2009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选为“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2012年被读者和网民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法家。

昂扬大气雄浑洒脱

文/李铎

建中是一位兼天资、学力和悟性且有着无限艺术追求的军旅书法家。建中为巴蜀子弟,军中俊杰,酷爱书艺,尤善隶行,且为人严谨热情又不失军人之威严与洒脱。巴蜀山水赋予他天然的神思与灵悟,军旅生涯历练了他独具的品格和意志。他从一名士兵到机关干部再到统筹全局的领导岗位,在实践中不断历练自己,见识更加广博,思想更加成熟,修养愈加深厚,品性愈加稳健。工作经历涵养了他端正朴厚、谦淡优雅又不失灵性的个性气质。他自幼习书、临帖,数十春秋笔耕不辍。特别令他欣赏的是凡古代称得上大家者,不仅书艺精湛且都人品高尚。故学书先学做人,只有学其书,尚其法,效其品,方可得其真。在俗流滚滚的当下,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端正大气之态者,才是应当效法的榜样。本于此,建中在书法作品中处处蕴含着昂扬大气之风。谋篇布局之间激荡着一种雄浑洒脱之韵,笔锋之间暗含着一种傲然直率之气。从中能感到一名军人刚直不阿的情怀与品质。他起点高,襟怀远,成就空间大,相信他在追求德艺双馨方面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书坛新一代的栋梁之才。是为序

篇5:描写秋季的诗歌优秀散文精选

桂花飘香出桂枝。

夜月银晖窗前落,

篇6:描写秋季的诗歌优秀散文精选

鸿雁南归去,丹花满院香。

草衰沾冷露,米粟进农仓。

篇7:描写秋季的古诗词经典诗歌

蓬山岐路潇湘远,鸿雁无凭信纸笺。

夜半何由惊梦醒,昏昏厌厌向无眠。

篇8:李贺描写现实女性诗歌的三种视角

《尚书·舜典》中强调:“诗言志, 歌永言”。任何题材的诗歌中都关乎作者内心的抒发与寄托。已有的把李贺的女性诗歌与其生命寄托联系起来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在这些诗歌中有作者的政治寄托, 二是傅怡静的《三“体”合一的李贺女性观》中谈到的感情、情欲、理想生命寄托。笔者认为上述研究成果没有把具体作品与其观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李贺描写现实女性诗歌的认真解读, 本文认为此类诗歌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感寄托。

一、政治生命寄托。

古诗中以描写女性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由来已久, 屈原的《楚辞》中描写了大量“香草”“美人”意象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美政思想, 这种写作风格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 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等。

那么李贺的诗歌创作有没有受到影响?如果仅仅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进行推理就有点牵强。这要从李贺的生逢遭遇及其具体诗歌来探讨。

李贺一生才华卓荦却怀才不遇而又孜孜以求。虽出身唐郑王之后却因避父讳而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 驳斥无耻奥步, 鼓励李贺应试。终因礼部官员听信谗言, 选拔人才敷衍从事, 致使他名落孙山, 遭遇到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正如其在 (810年) 《仁和里杂叙皇甫浞》里写到:“那知坚都相草草, 客枕幽单看春老。归来骨薄面无膏, 疫气冲头鬓茎少”。

终因礼部官员昏庸草率, 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 遭馋落第。当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就必然在诗歌中去寻求, 借重与已有的传统创作手法, 他在其描写现实女性的诗歌中确实表现出了这种倾向。正是这种对于读书人来说毁灭性的打击, 使其毕生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缺乏入世而超世的襟怀、乐观旷达的心胸, 于是他那种奇思异想一旦与冰冷的社会遭遇, 其诗也就显得刺激狠透, 正如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叙》中描述的“荒国陊殿, 梗莽邱垄, 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 牛鬼蛇神, 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于是他笔下的诸多女性呈现出怨妇的形象, 这种类型化的形象塑造不能不说与其政治生涯的不得志无关。李贺早年的积极入世精神在其《雁门太守行》中表现的最为充分, 还如《公莫舞歌》等表达作者那种甘为君王出生入死的决心, 然而现实不允许其有这样的报复, 于是后期的诗歌便带着某种种怨恨在其中。而且这种怨恨多借助于女性的口吻来表达。如《感讽六首》之五“晓菊泫寒露, 似悲团扇风。秋凉经汉殿, 班子泣衰红。本无辞辇意, 岂见入空宫。腰衱佩珠断, 灰蝶生阴松。”描写班捷抒遭遇被弃的幽怨之情, 还如《堂堂》描写了被冷落幽闭的后妃, 这类诗歌形象与作者的身世遭遇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历来研究李贺的著作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非写实的诗歌中, 而对他的关乎仕途前程的诗歌少有人探究。实质上通过这类诗歌的解读会让我们对其整体的生命状态作一全面的把握, 对我们正确解读其描写现实女性的诗歌多一份佐证。读书为官是唐代士子们的理想人生征途, 李贺也不例外, 这在他的早期诗歌中表现的很为充分。如他的《高轩过》“殿前作赋声摩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 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文中对来访的韩愈盛赞有加, 诗末两句表明诗人渴求改变自己困窘的处境, 期待在韩愈的帮助之下能够飞黄腾达。《雁门太守行》中所表达的“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舍生忘死的精神。他的《马诗》中所奋斗不息的品格。还如《吕将军歌》中塑造的出生入死、神勇无敌的将军形象, 实质上是作者自己的理想化身。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了解李贺也是个积极入世的诗人。这种精神品格是其生命的基本构成, 因此也会注入到其他题材的诗中, 这对解读其现实女性诗歌是一个参照。

二、爱之生命的寄托, 自我悲悼之情的抒发。

李贺诗歌中不乏艳歌丽句, 例如《石城晓》“春帐依微蝉翼罗, 横茵突金隐体花。帐前轻絮鹅毛起, 欲说春心无所似。”清代王琦就谈到“长吉此诗, 专为娼女晓起将别之况。”这类诗歌往往显得“意新语丽, 当时工于词者莫敢与贺齿, 由是名闻天下”。李贺这类流露艳情的诗歌不少, 虽是如此, 若探寻其精神渊源就不能单就其诗歌描述而下结论, 认为其就是一种情事体验的表达。笔者认为这是李贺纯真之爱的寄托, 诗人一生交际范围狭窄, 很是孤寂, 母爱让其人生得到爱的滋润, 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其把对母亲的爱上升为对女性都持有一种爱的情愿, 并通过幻想, 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构建一种女性存在的和美境界。如《咏怀.其一》“长卿怀茂陵, 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 春风吹鬓影。”诗中勾绘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美好生活情境, 寄托着诗人对爱的向往之情。

同时, 还有诗人自我怜爱之情。李贺自身羸弱, 性格孤僻, 以己推人, 常把自己的爱怜之情付与他人, 表面上是同情他人,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境况的悲悼, 这种写法与同时期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如出一辙。在柳宗元的游记中, 作者多写一些被人所冷落的景色, 从而暗喻自身的不得志。李贺虽出身望族, 才华出众, 然而家境贫寒。可是到他父亲, 家世已经衰落, 父亲做边疆小官且死的很早使原本寒素的家境变得更加困窘。李贺在《感春》中用“日暖自萧条, 花悲北郭骚”来诉说家庭的贫寒。在《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欲将千里别, 持此易斗粟”叙写年幼的弟弟为糊口而远走他乡, 可见家庭是多么的困窘。这种无奈困顿的情绪也自然出现在其现实女性诗歌中, 如《夜来乐》“剑崖鞭节青石珠, 白騧吹湍凝霜须。漏长送佩承明庐, 倡楼嵯峨明月孤。续客下马故客去, 绿蝉秀黛重拂梳。”虽然身处奢华的环境中却能够体会到孤寂、无奈, 这种悲观情绪的渲染不能说与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无关。这种落寞绝望的情绪使我们不禁联想到作者多舛的命运。《冯小怜》“湾头见小怜, 请上琵琶弦。破得春风恨, 今朝值几钱。裙垂竹叶带, 鬓湿杏花烟。玉冷红丝重, 齐宫妾驾鞭。”写身价一落千丈的冯淑妃, 当日集三千宠幸于一身, 而“今朝”又“值几钱”, 作者落寞悲观的情感在整首诗所营构的氛围中显现了出来。

诚然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了一些艳情表达的倾向, 例如《大堤曲》中“鲤鱼尾与猩猩唇”一句按照陈允吉先生的解释:“郎食二句:表面上说此女子与北人饮食相得之欢, 实际上是用隐匿手法暗指男女的性爱行为”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颇有不妥, 因为此类诗句其本质还是出于爱的寄托, 不是基于情爱的表达, 而是其生命之爱的寄托, 在诗人笔下的这些女性身上同时也承载着他的自我怜爱之情。

三、慨叹生命的短暂。

在李贺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对时光流失的无奈和绝望, 如《天上谣》中的“东指羲和能走马, 海尘新生石山下”中就颇有沦桑巨变之感。还如《秦王饮酒》《古悠悠行》等。关于这个主题, 有许多学者已经很明确的指出了, 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就说“细玩昌谷集, 舍侘傺牢骚, 时一抒泄而外, 尚有一作意, 屡见不鲜。其于光阴之速, 年命之短, 世变无涯, 人生有尽, 每感怆低徊, 长言永叹。”这样的生命格调同样体现在其现实性的女性诗歌中, 但是表现在此类诗歌中的生命慨叹的缘起又是与其他类诗歌不同的, 在这类诗歌中作者流露出对女性美的留恋, 同时也有青春难驻的感伤。

他的《大堤曲》就能很好的证明此观点。李贺此诗沿用南朝乐府古题, 使用大堤女子的抒情口吻, 抒写了与北人的强烈恋情, 通过一系列幻想性形象的着意描摹, 生动的刻画出大堤女的美好形象。诗歌通篇以五言句式为主, 中间又使用了一组三言诗句, 形成音节错落之美, 使诗篇洋溢着民间歌谣的风调。与李贺同时代的沈亚之在《送李胶秀才诗序》一文:

余故友李贺, 善择南北朝乐府故词, 其所赋亦多怨郁凄艳之巧。诚以荩古排今, 使为词者莫得偶矣。

《大堤曲》总体上借用大堤女子的口吻写与行客的炽热恋情, 诗中大部分的意象是幻想性的。句中所用的“青云髻与明月珰”“鲤尾与猩唇”“桂香、莲风与菖蒲花”意象纷繁, 令人眼花缭乱。诗末四句“莫指襄阳道, 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 明朝枫树老。”诗中把难得一见的菖蒲花与老枫树相对比, 美丑对比强烈, 绵绵的爱意与生命的飘泊感放在一起, 取得令人刺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通过上述几首诗的分析, 在这类诗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压抑的气氛, 这些诗的共同之处在于诗人把对美的留恋和不可驻留通过诗中的女性口吻或怨恨、或感叹、或惆怅等方式来加以表达, 在这些诗中流露出作者不可释怀的幻灭感。这些现实女性的诗歌中流露出的时间观往往是因为对女性的怜爱和同情而抒发的。

篇9:描写秋季的作文

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中又迎来落叶知秋的季节,秋风习习,送走了夏的酷热,迎来了秋的清爽。我感叹这个季节的到来,怕秋天的落叶,怕凄凉的孤雁南飞的景象,怕这恼人的秋风把我吹迷失在这个伤感的季节。

秋季渐凉的时节,心底总会有一丝惆怅和几许淡淡的忧愁。阵阵秋风,将秋叶毫不怜惜的从树梢拽下,枯黄的秋叶在空中翻飞,无可奈何的`随风飘散,是怎样的孤独无助。一阵阵恼人的秋风,吹起秋的美丽,秋的伤感,人已到中年那种无助与伤感,犹如这被秋风吹落的落叶,遗落在曾经莲花飘香的季节……

端坐在仲秋的门楣,看北来的雁阵在黄昏的天空中盘旋而下,那掠过我头顶的一只,是否还是旧时相识?它们还能找到去年曾经栖息的枝桠吗?雁过无声,一丝惆怅划过心底。我知道,有些美丽,早已成了过往。

篇10:描写秋季的作文

秋季,秋高气爽,大雁南飞,花谢了,叶子落下来了。天空中,大雁在高飞,天空更蓝了。云朵笑了,天空更有精神了。

田野里,高粱红了脸,仿佛喝醉酒了的`大汉。苹果笑呀笑,笑红了脸。葡萄像一颗颗紫的发亮的小宝石,挂在葡萄架上……小溪在欢快地唱歌,刷刷,小溪也筹备过冬了。枫树落下黄色的叶子,它也筹备过冬了。小蚂蚁见到一片黄叶,回去说:秋季来了,大伙筹备过冬啦,秋季来了,大伙筹备过冬啦,秋季来了,大伙筹备过冬啦……小刺猬听见了,也快点筹备过冬了。小刺猬一边说一边挖洞:冬季来了,我要快点挖洞,冬季来了,我要快点挖洞,冬季来了,我要快点挖洞……这话让松鼠听见了,他也一边找松果一边说:秋季来了,我要快点找松果,我要快点找松果……又传到蝙蝠耳朵里,又传到非常多动物的耳朵里。他们也要筹备过冬了。

秋季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啊。

篇11:描写秋季的作文

瞧!在空中一排排人字型的大雁正成群结队地向南方飞去。在秋天,酷热的日子已经荡然无存,成为了连绵大雨,让人们重新从炽热中站了起来,找回了凉爽。

在半空中,一片片火红的枫叶使用轻盈的舞姿飘下来。成为了一大片火海,夏天遗留的绿叶已经寥寥无几,大家也可以看见。

在地上五彩缤纷的太阳花仍旧美丽。人们重新将厚厚的衣服穿在了身上,人类似乎变得胖乎乎,跟夏天比厚,夏天只能甘拜下风。

在“丰收之季”农民伯伯是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地,再是,老百姓们也在尽情地享受秋天的凉爽和乐趣。然后,秋天的蚊子已经快饿死了,因为人们已经穿上全部的“铠甲”蚊子只能够望洋兴叹喽!

篇12:描写秋季的诗歌欣赏

一、明确景物描写的各种方法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们知道景物描写都有那些方法。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修辞手法

例如,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对偶等。具体示例如下。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选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比喻手法。)

析:用春天梨花怒放,到处一片白色来比喻“胡天八月即飞雪”。

2.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选自《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运用拟人手法。)

析: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选自《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手法。)

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瀑布喷涌,山陡水急之状。

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选自《竹枝词》,运用双关手法。)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诗句含蓄表达出:“倒是无晴胜有情。”

5.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选自《如梦令》,运用借代手法。)

析:“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选自《春行即兴》,运用对偶手法。)

析:“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二)观察角度

例如,正面和侧面、实和虚、动与静、远与近、视觉和听觉等。具体示例如下。

1.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选诗为白居易的《夜雪》,采用了正面和侧面的观察角度。)

析:从“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三个侧面来表现雪大;“夜深知雪重”是从正面描写雪大。

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选诗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观察角度。)

析:诗歌的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是虚写。既写出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选诗为王维的《山居秋暝》,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观察角度。)

析: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静),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动)。颈联进一步写动景。

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选诗为杜甫的《绝句》,采用了远近结合的观察角度。)

析:前两句为近景,后两句为远景。

5.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选诗为徐凝的《庐山瀑布》,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的观察角度。)

析:前两句从声音上写出了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后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它的新奇和柔和。

(三)表现手法

例如,白描、烘托和渲染、对比和衬托、比兴、象征手法等。具体示例如下。

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选自《敕勒歌》,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

析:白描即指纯用线条勾勒,不事雕琢,不加渲染烘托,不注重色彩。简而言之,就是用简练的叙事性语言突出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2.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选自《入若耶溪》,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析: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两种,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3.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选诗为徐兰的《出关》,运用了对比、象征的表现手法。)

析:将关内烂漫的桃花与关外茫茫的白雪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的极为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明确景物描写的答题思路

试卷上一般是以这样的方式提问:这首诗写景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时也会改变提问方式,如:请分析这首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样的题我们如何作答呢?一般来说分为三步:一是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是结合诗句阐释分析这种手法,三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以2015年高考题为例。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考的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它的第一问是:“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我们来看这两首诗: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通过诗句比较,不难看出: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直接描写;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是间接描写。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的三个步骤可以总结答案如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表现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再如,201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它考查的是《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其中第二问是:“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我们上面刚刚讲过,答题思路我们也清楚要分三步走。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不难了。

另外,2015年高考,上海、北京、四川、天津、湖北、安徽也都考查了景物描写的方法。景物描写很可能也成为2016年的考查重点。

篇13:描写秋季的好词

秋天 秋分秋季 中秋 秋色 秋收秋雨 秋果 秋风 秋凉 秋菊

深秋 寒秋 晚秋 金秋秋日 秋霜秋粮 秋野暮秋 初秋

夏秋之交 夏末秋初 秋头夏尾 夏去秋来 秋天来临 正是秋初

时值秋季 金秋时节 金秋十月 时近中秋 金黄季节暮秋季节

晚秋时节 八月中秋 溽暑全消 暑消霜降 秋色宜人 秋空辽阔

秋江明净 秋水长天 秋风冷月 秋风红叶 秋风习习秋雨绵绵

秋实累累 秋菊盛开 秋兰飘香 秋风落叶 秋叶胜花秋旱无雨

秋粮登场 秋收秋种 秋收繁忙 秋收冬藏 红叶满山 红叶缤纷

落叶飘飘 落叶飘零 桐叶金黄 落叶枯黄 树叶凋零 乱叶飘丹

叶凋相济 一叶知秋 枫林尽染 层林尽染 枫林如火 丹枫迎秋

篇14:描写秋季景色的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5、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6、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7、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8、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9、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11、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12、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13、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14、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1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16、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1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8、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1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0、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2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篇15:描写秋季天气的成语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少云而高。云轻薄而淡。

秋风萧瑟:①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长松千树风萧瑟。②冷落;凄凉: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秋雨绵绵:指金秋时节的`雨,预示着丰收与喜悦。还可解释为心情十分惬意,温柔似水。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的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天朗气清: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篇16:诗歌景物描写学习方法指导

一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 借代、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学生应加以重视。在分析鉴赏时, 必须把握修辞效果。因此学生不但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 且能说明作用。如比喻是为了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反问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表意凝练, 抒情酣畅, 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二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 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 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 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 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三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 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 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 流泻山石之上, 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 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 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

四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 虚是联想想象之景, 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主要包括: (1) 神仙鬼怪和梦境, 例如,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 (2) 已逝之景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3) 设想未来之景,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之景。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 “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声色结合, 绘形绘色

诗歌中把声音和色彩相结合, 构成活泼且又绚丽的一幅幅画面, 景物如在眼前, 富有生活气息。如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诗中前两句绘形绘色, 运用色彩美, 展现了一幅美丽图画:红红花瓣上带着隔夜雨滴, 碧绿的柳丝在早晨轻烟中更是迷人可爱。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 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 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且明丽, 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 山青翠, 花红艳, 鸟翎白, 碧波绿, 景象清新, 赏心悦目, 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六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生机勃勃, 鲜艳夺目, 清新刚劲, 形象鲜明, 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 俯视, 仰视, 远眺, 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七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 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 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 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 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 只寥寥数笔, 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 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 它要求的是既简洁, 又传神。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 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 寥寥数笔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管家修筑粮仓的画面, 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 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 融情于景, 构造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此外, 景物描写诗还从多种感官出发, 运用侧面描写, 对景物展开描述, 如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从触觉、视觉、听觉出发, 表现夜雪之大。

篇17:描写秋季美景的诗句

2、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寄远》

5、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7、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8、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9、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10、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11、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寄远上人》

12、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13、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佚名《行香子·天与秋光》

14、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纳兰性德《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15、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6、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曹雪芹《残菊》

17、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18、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19、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20、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孟郊《秋怀十五首》

21、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八首》

22、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23、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24、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5、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26、淡淡横朝烟,脉脉深秋思。——刘道著《湘江秋晓》

27、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28、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9、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30、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31、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32、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3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34、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汤显祖《江宿》

上一篇:大学生现实表现鉴定下一篇:专家讲座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