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禁烟公益广告词

2024-05-11

经典的禁烟公益广告词(通用15篇)

篇1:经典的禁烟公益广告词

1. 你吸烟,我受罪,电梯吸烟更伤肺。

2. 亲,你吸的不是烟气,是怨气。

3. 亲,如果电梯里都是你的亲人。你还会吸烟吗?

4. 让烟雾远离电梯,让文明快乐升降!

5. 上上下下拒绝“烟”没,文明乘梯告别“熏”陶!

6. 上下一支烟,害了别人,惹了众怒,失了文明。

7. 同乘电梯是有缘,请您熄灭手中烟。

8. 吐纳香烟有度,止于电梯方寸。

9. 吞烟吐雾没啥潇洒,更上层楼需要“净”界!

10. 我不想被痛苦“烟没”,请还我呼吸自由。

11. 无烟一身轻,更上一层楼。

12. 吸烟乘梯止步,请勿制造毒雾。

13. 吸烟是燃烧生命,还电梯一片清新!

14. 吸烟坐电梯,害人又害己!

15. 小空间大烟雾,夺命烟要熄灭。

篇2:经典的禁烟公益广告词

2. 一己畅快剥夺一室呼吸,电梯拒绝吸烟!

3. 扼制吸烟的“风度”,提升文明的“梯度”。

4. 电梯相逢是缘,吸烟扰人共怨。

5. 请不要让你的自私污染了我呼吸的空气。

6. 电梯吸烟素质低,害人害已害身体。

7. 人人都知吸烟有害,电梯禁烟责无旁贷。

8. 一人快活众人遭殃,烟雾上升素质下降

9. 电梯禁烟我带头,健康生活尝甜头。

篇3:经典的禁烟公益广告词

城乡偏见在公益广告中广泛存在,表现为题材的偏见和叙述角度的选择。城乡偏见违背了公益广告谋求公众利益、呼吁社会公平的基本立场,不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媒体环境。

本文以央视奥运公益广告为由头、以传播理论为支撑,探析中国公益广告中存在的偏见、误读和缺位,探讨其原因和方法。

1、现象:缺失的话语权和失衡的拟态环境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指出,受众按照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拟态(虚假)环境,去理解与想象一个“现实”的世界。所谓的“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构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

媒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民众对社会的理解,并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抽象解读影射到政府政策的制定、社会资源的分配等现实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对现实的拟态将潜移默化中促使预期成为现实。公益广告的号召性作用使其对现实的影响力更为明显。许多公益广告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的行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取得的社会反响来看,“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作为一个立足于倡导社会风尚的公益广告起到了树立行为典范、引导群众模仿的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换个角度而言,农村背景在广告中的缺失则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对奥运期间文明行为的忽视。

传播主体建构拟态环境的方式包括客观型拟态环境和主观型拟态环境两种。 (2)

(1)客观型拟态环境:公益广告对农村题材的把关

“拟态环境”通过媒体人对典型事件的选择和把关发挥作用。在公益广告创作中, 同样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所选择的事件、角色都受到传播者主观性的影响。如“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系列选择了城市文明行为, 而舍弃了农村精神文明题材和农村居民的角色, 很大程度上是由创作者的思维和偏好所决定的。

(2)主观型拟态环境:公益广告对事件意义的提取

“拟态环境”还通过从特定的事实中提取意义发挥作用。如,在“保护藏羚羊”公益广告中,传播者从道德家的角度批判牧民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却忽视了对背后根源的探悉。保护野生动物必须同当地的经济环境结合,只有为当地居民制造其他的收入来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破坏环境的动机。传播者在“保护动物”和“牧民无收入来源”两个伴生的事件中强化前者而忽视后者,是一种对事件意义的提取角度,而意义的提取直接引导观众对同一事件的解读方式。

话语角度的偏见是另一种在农村题材的公益广告中广泛存在的提取意义方式。2008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走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希望》、《建设新农村共创和谐路》等公益广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农村面貌和农民关心的问题,意在呼吁政府对农民利益的重视、呼吁对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尊重等。但在表现过程中忽视了对主体话语权的把握,将农村的人与事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从城市人的观察角度窥视农村生态。这无法从根本上准确地表达农村群众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也无法顾及农村受众的收视心理需要。

2、原因:城市土壤培育媒体意识形态

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中城乡的失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传播者作为一种主观主体,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生存环境、利益牵连的影响,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集团、商业集团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1)媒体生态决定意识形态

阿尔杜塞的批判理论将媒体构建的意识形态归因于社会组织形态,认为意识形态存在于社会结构中,产生于社会机构所从事的实践行为当中 (3) 。按照这一模式,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响到受众对现实的认识。

媒体生存的社会组织形态以城市为主体。电视媒体运作需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财力和政策扶持、商业集团的广告投入、观众的收视偏好等。电视媒体的运作更离不开各种相关行业的紧密联系,如广告公司、调查公司、政府部门、商业企业等。媒体与这些传播活动的间接参与者连接成的关系网络形成了直接影响媒体意识形态构建的社会组织形态。这些支撑电视媒体运作的企业事业单位都存在于城市环境中,农村资源对媒体运作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

媒体人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媒体意识形态。电视媒体机构建在城市,媒体人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的生活经历、工作背景都浸染于城市文化之中,对农村的陌生和隔膜感导致了传播过程中的浅薄理解和误读。

商业广告的思维惯性延伸到公益广告。商品广告是支撑媒体生存的资金来源。城市市场是商品销售的主阵地,大量的商品广告以城市为背景,直接面对城市消费者。广告创作者在大量接触这类商品广告后再进行公益广告制作,很容易落入思维惯性中,将城市作为主要表现对象。

(2)阶层霸权影响媒介环境

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不可否认地在社会构成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意大利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的“霸权”解释为:霸权产生的过程会以各种方式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从本质而言,如果对事件的解读促使某个群体的利益凌驾与其他群体之上,即可称为霸权。丹尼斯·莫姆比则提出:“霸权”是一个必然出现的结果,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它是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协调的结果 (4) 。

从公益广告来看,强势阶层对弱势阶层的思想教化即构成“霸权”。例如,将特定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弱势群体,从城市人的眼光片面地理解农村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自以为是的指导和干预。上文提到的“保护藏羚羊”公益广告,并未深入了解当地牧民的生存机制,仅停留在反映问题的浅层,未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违背了公益广告为特定群体争取利益的本意,缺乏人文关怀。

传播者选择的叙述方式将一个群体的地位凌驾于另一个群体,也构成“霸权”。这一现象在捐款扶助类公益广告中尤为突出。广告片使用大量画面表现受助者的窘迫和得到帮助后的欣喜,对比出施助者的慷慨和伟大。诚然,这些都或许是客观的写实,但却在二者之间明显地划分出界限。窘迫与慷慨、无能与伟大,是否可以看作是对施助者的歌功颂德?

3、涉及农村题材公益广告的实务建议

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家庭拥有电视机总量已达到3.3亿台,如按每台电视机有2名观众来计算,全国电视观众就达6.6亿人,其中农村电视观众要占60%以上,随着国家广电总局“村村通”广播电视计划的逐步实施,农村电视观众所占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 (5)

如何从文化心理上满足农村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何全面呈现现代农村风貌,反映农村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完整呈现当代社会状况,呈现多元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景观?这些都需公益广告的制作者转变观念、探索策略。

(1)和谐处理城乡关系

媒体以呈现客观完整的社会形态为职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涉及农村的题材中,为受众呈现相对完整的“拟态环境”。公益广告作为一个特殊的传播类别在话语权的分配上必须保持相应的城乡平衡,积极挖掘新角度、新方法,而不片面地固守对农村“贫穷”、“落后”、“封建”的刻板偏见。除了惯常的“扶贫”、“环保”、“计划生育”等题材外,还可以表现农村新风尚、展示农村新风貌。在叙述角度上要尽力做到贴近生活,真正做到从农村的角度看农村,避免生搬硬套城市的道德、习俗。

在无指定对象的主题中,将农村和城市都作为平等的展现舞台。如上文提及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奥运公益广告,大可以挖掘现代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亮点,倡导乡村生活新风尚。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公益广告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更有利于创造公平、和谐的媒体环境和社会风气。

(2)提高媒体人的职业素质

传播者的主观偏见直接影响公益广告所宣扬的意识形态。加强公益广告制作者的职业素养,保持公正客观的职业态度可确保一个相对真实的“拟态环境”的实现。

一要了解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在公益广告制作过程中,媒体需对被表现对象作深入、全面的考察,了解问题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复杂关系和深层原因。可通过实地考察、访问、体验生活等多种手段了解各方当事人的立场和心态。

二要协调各方的压力和利益公益广告以揭示社会问题为手段,牵连到政府、企业、民众的各方利益。在完整呈现事实的同时,必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明确各方在其中应扮演的角色,避免不切实际的呼吁。在处理赞助企业的关系时,必须牢记公益广告的本旨,避免公益广告成为商业作秀。

(3)调整公益广告运作模式

企业公益广告日益成为企业宣传的重要方式。企业参与公益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带来公益广告中的“霸权”。企业公益广告的目的主要运用公益广告的隐性诉求功能将品牌传播隐藏在感性的表现过程中,以达到长远的、深层次的商业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此类广告在把握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平衡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企业主的意愿常常凌驾于公益性之上。在广告中出现商品或品牌,从企业的话语角度颂扬其公益愿景而非从表现对象的角度呈现现实需要,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都削弱了公益广告的社会性。

调整公益广告运作的模式,订立相应的标准规范企业公益广告创意和制作的度量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在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中的主体地位、强化非商业公益力量在公益广告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可更加有效地确保公益广告惠之于民。

4、结语

公益广告中的城乡偏见是一种失衡的“拟态环境”,表现为对农村题材的片面提取和对特定意义的片面提取。偏见的产生具有深厚的根源:一方面,媒体经营运作的社会组织形态影响到媒体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城市作为相对强势的群体对农村存在媒体控制上的“霸权”。

公益广告中的城乡偏见直接影响到公益性和公信度,影响到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也影响到媒体环境的健康、和谐。制作涉及农村题材的公益广告需要媒体内部消除城乡误解和隔膜,更需要稳固公益力量在公益活动中的主导性,并试图通过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弱化强势阶层的“霸权”作用。

殷切期待公益广告能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4]Walter Lippmann, Public Opinion[M],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22

[2]黄顺铭:《拟态环境:主体建构与主体解读的多重意涵》, [J].中华传播学会2001年年会文件, 200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温春雪:《魏洪国, 试论农村电视观众心理需求》, [J]《.记者摇篮》, 2007年10月

篇4:禁烟公益广告词

2、西方::“亲爱的女士,难道您真的愿意亲吻一只烟灰缸吗?

3、台湾:“当地烟,本地烟,成瘾苦海都无边。前人唱,后人和,饭后一支,神仙生活,错错错!烟如泪,人苦透,咳嗽气喘累受够!喜乐少,愁苦多,一朝上瘾,终身枷锁,莫莫莫!”

篇5:经典的禁烟宣传广告词

2. 小小一支烟,危害万万千。

3. 无烟世界,清新一片。

4. 让你的肺清亮一点。

5. 香烟是魔鬼的契约。

6. 现在吞云吐雾,以后病痛缠身。

7. 吸烟是继战争饥饿和瘟疫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8. 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9. 也许,你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医院禁烟)

篇6:经典的抗癌公益广告词

2. 人类健康来源于预防,特别是肿瘤。

3. 用服务呵护健康,以科技预防癌症。

4. 扼杀癌症于萌芽,维护健康于永久。

5. 一天之计在于晨,防癌之计在于早。

6. 科技治癌早预防,造福人类保健康。

7. 科技防癌早治疗,健康身体(态)全家好。

8. 用科技预防癌症,让健康永驻人间。

9. 健康从小处着手,癌症从预防开始。

篇7:经典的禁烟公益广告词

一、唤醒模式

Thayer的唤醒模式 (Thayer's Arousal Model) 特别重视唤醒 (arouse) 在情感与思想产生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根据Thayer的理论, 唤醒是个体行为态度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 单独呈现信息不足以改变或不能较明显地影响受众行为。广告中的情感诉求能直接影响受众产生不同的唤醒状态, 然后做出相应的认知或反应。央视春节公益广告是从以下几方面唤起受众情感的。

1. 广告情感的温和诉求手段。

情感说服是一种温和的诉求方法, 和广告直接的功能诉求相比, 受众更容易接受情感说服。借用广告大师叶茂中在《营销中的劝诱》文章中的描述, 如果说美女 (Beauty) 、动物 (Beast) 、儿童 (Baby) 是3B原则劝诱, 那么亲情 (Fami-ly) 、友情 (Friendship) 、爱情 (Forever Love) 就可以称为3F原则的真情劝诱。而在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中, 关于亲情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2013—2015年的公益广告中, 主打的就是亲情, 在这种情感的温和诉求方式的作用下, 渗透人们的情感, 直击受众泪点, 温暖人心。2013年春节播出的四则《关爱老人》公益广告, 其中, 以《妈妈的等待篇》为例, 这则广告拍摄了一个年轻的妈妈伴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慢慢变老, 以这种温和的方式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无私,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受众传达了要多回家看看的理念。

2. 聚焦热点。

公益广告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 情感类公益广告的运用, 更要贴合社会热点和现实, 其中最动人的往往是平常人家的点点滴滴, 它们好比动人的诗篇、多情的乐章和迷人的绘画, 但又更胜于这些, 正是因为它们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 那份最真切的感情才会来得更加浓烈。首先, 情系社会热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离不开人们的劳动。同时, 中国人口分布不均, 劳动力大小密度不同, 这些现实条件直接导致劳动力输出或流入不同城市, 长期外地工作往往直接导致家庭温暖与情感的流失, 形成聚少离多的家庭现状。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和社会热点, 情感价值在公益广告的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央视播出公益广告以来, 从第一支关于乘车难的公益广告, 到受人关注的给妈妈洗脚, 直到近三年央视春节公益广告播出的《关爱老人》系列和《时光倒流篇》, 都聚集社会关于关爱老人、孝敬父母的热点。这几则公益广告表明了空巢老人的孤独和对子女疼爱的情感现实, 告诫子女应在关爱老人上付出行动, 这种通过情感表述的社会热点, 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 通过再现生活当中的场景, 以更加真实的手法表达某种思想。近三年的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都是通过拍摄生活小细节来感染受众。以《回家篇———家乡的滋味》为例, 用镜头伴随男主角一路从非洲回到中国的牡丹江, 乘车、坐飞机, 加上“这一生, 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的广告文案, 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下, 一切显得那么急切而愉悦;另一边, 妈妈在家包着饺子, 贴上窗花, 做好饭菜等儿子, 一切都是那么焦急而期盼。当儿子回到这片冰地时, 带着行李欢乐的滑翔着, 即使一头栽进雪堆里, 依旧喜笑颜开;而到家后, 妈妈忘却了自己手上有面粉, 只管迎上前去, 双手紧紧抱住儿子, 将白色手印映在儿子身上。这一幕幕真实的细节, 正向受众诠释着最为真挚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说服力源自于点滴生活场景, 丝丝浓情在生活细节中展露无遗, 而这些生活场景也会引起受众共鸣, 形成清晰的呼声, 让大家回家过年。

3. 心理策略。

情感诉求要求从受众心理着手, 紧抓受众的情感需要。诉求广告能满足其需求, 从而影响受众印象, 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广告情感诉求有必要采用一些心理策略, 达到刺激受众的心理, 对受众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从以下两点来看:①充满情感, 刺激兴奋点。一则广告要满足受众的某类或某种情感需求, 广告制作者必须以受众为中心, 抓住受众的需求点。因为受众的需求是情绪、情感产生的直接基础, 一旦触发了他们需求的兴奋点, 其情绪会高涨, 感受会增强, 记忆也会随之深刻, 在此时其行为也会更快、更强烈的展现出来。就2015年《只盼这一天》来看, 讲述了大兴安岭林区, 在空无一人的皑皑白雪地里, 只有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狗默默的等待, 画面不断切换小男孩伸手翻看日历, 静静的站在窗户旁眺望的神情, 牵动观众情绪。终于, 当父母拿着行李出现在他视野时, 他扔掉望远镜, 匆忙起身奔跑, 摔倒, 再爬起来, 满心欢喜的投入妈妈怀抱, 一家人, 这一刻, 团圆了。整个拍摄以留守儿童为主体, 通过默默期待父母回家, 等待一家团聚, 来反映出个体的欢乐, 进而折射出社会所共有的情感, 刺激受众感受着这个平凡的家庭在社会生存的辛酸与快乐, 从而关注留守儿童, 引起社会的关怀与感动。②利用暗示, 引导规范。人是群体动物, 他们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 同样的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系统, 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相互作用, 它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积极有效的行动。所以有着广泛认知水平和参与度的公益广告对于这种发展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它可以通过很多形式进行表达描述, 从而唤起凝聚在人类内心的情感意识, 引导人的积极行为, 使意识和谐转化为物质和谐。这种暗示小可至中国社会方方面面, 大可达全球共同关注。在国际, 《中国年篇》借用拍摄全球各地与中国共襄盛举同过中国年, 通过学习包饺子、点炮竹和舞龙舞狮等来暗示中国年正在让世界相连, 以期达到世界共同欢度中国年的美好愿望。

二、传播效果

情感类公益广告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情动人, 进而影响认知, 以达到理念的重塑, 所以, 在传播时要更加注重受众的接收过程, 一步步打动受众, 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它的传播效果。

1. 动之以情。正如美国著名广告人洛宾斯基曾说过的那样, “我们坚信一流的感情才能组成一流的广告, 所以我们每次都要刻意在广告中注入强烈的情感”。而公益广告的情感表达主要就是通过细腻的画面演绎, 感人的对话旁白以及深情的背景音乐, 共同来唤醒人们内心的真挚情感, 打动受众。从2013年至2015年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 早已不见了那种原始的严肃的说理式的影子, 而是由动人的情感类公益广告占据首要位置, 特别是关于亲情类的公益广告, 通过一个动作, 一个微笑, 一个习惯;一声儿子, 一声妈妈, 一声爸爸;一句问候, 一句关心, 一句祝福, 这样一系列富有情感的画面声音来打动受众的心。

2. 影响认知。

在接收到感性广告的心理影响后, 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到认知因素, 即广告中情感诉求可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反应, 在积极的反应情感后, 其心境也会变, 在这种氛围下, 受众易于接受某种理念认知。2015年的《时光倒流篇》通过拍摄瀑布回流, 蒲公英重合, 火车归站, 饭香返厨, 烟火重聚等时光倒流场景, 将受众带回时光流逝的体验里, 而后, 出现“我沉入梦乡, 你还在我身旁”的文案, 情真意切的表达了它的主旨, 即莫非要一场时光倒流, 才能让你留在父母身边更久, 感染着每个游子, 重新唤醒他们对父母的思念, 意识到陪伴的短暂与不可再来。

3. 塑造形象。

传播的理念被接收后, 在长期传播过程中, 自然会形成品牌形象。自2013年央视开始播出的情感类春节系列公益广告, 通过展示简单真挚的中国传统情感, 尤以2013年播出的系列《回家篇》为例, 无论是身处非洲的牡丹江青年, 还是工作于广东的父母, 或是开店在重庆的福州情侣, 还有远在台北的上海老人, 他们的回家只为了那份等待与关爱。温情的画面, 动人的音乐, 一幕幕无一不透露满满的情感, 传达出浓烈的央视温情味道, 改变了央视原有的理性严谨的形象, 使央视在理性中带着一丝温暖的情感气息。

三、结语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益广告的宣传, 而一个好的能感染到受众进而被接受的公益广告才会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情感诉求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情感的运用, 易于受众接受, 在其接受并被感染后, 付诸于行动, 作用于社会,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那么, 它就是一则成功的公益广告。作为央视的公益广告, 在近三年春节期间, 通过感情浓厚的镜头, 向人们展示了亲情、文化及感情, 打动亿万观众。在这过程中, 向社会树起了旗帜, 引领公益广告发展方向, 甚至影响商业广告制作模式, 让情感类的广告得以回潮与重塑。

摘要:本文以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为例, 旨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因素在广告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从唤醒模式到传播效果来看情感的运用方法和效果, 进而看出情感类公益广告的价值, 展示央视公益广告的向导作用, 提高在公益广告设计中对于情感元素的运用率。

关键词:广告心理学,情感诉求,央视春节公益广告

参考文献

[1]张洪.公益广告:60秒的正能量[J].今日中国, 2013.

[2]周象贤.广告情感诉求探微[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3]孙建中.电视公益广告中亲情观念的回归和重塑[J].中国广告, 2013.

篇8:经典的城管公益广告词

2. 美丽河源你我家,城市管理靠大家。

3. 市城管理全方位,美丽河源零距离。

4. 城市管理一起来,河源因你更精彩。

5. 城·载和谐文明,管·护万千百姓。

6. “河”衷共济齐管理,“源”远流长铸魅力。

7. 城市管理千斤重,美丽河源在心中。

8. 群策群力参与城市管理,同心同德建设幸福河源。

9. 城市管理齐参与,幸福生活共受益。

篇9:黄河的经典公益广告词

2. 谁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让我们行动起来,让黄河之水不再混浊不清!

3. 让黄河水清起来!

4. 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5. 保护母亲河,爱护大自然!

6. 黄河已入青天去,空余九曲万里沙.

7. 保护黄河,保护中华民族的血脉

8. 让黄河母亲与华夏儿女同在

9. 黄河母亲再也受不起伤--保护黄河,人人有责

10. 别让黄河母亲断肠

11. 保护黄河,是每个华夏儿女的义务

12. 黄河不再咆哮,黄河在呻吟 。

13. 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14. 让黄河之水源源不断,让母亲乳汁永不干涸。

15. 母亲:你真的很累,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的母亲.

篇10:医疗的经典公益广告词

2. 治病找医院,疗效是关键!

3. 权威医疗机构,疗效不打折扣!

4. 健康人生从这里开始!

5. 远离疾病困扰,拥有健康人生!

6. 好男人,就应该抬起头来,勇敢面对!

7. 爱心由我奉献,疗效请你验证!

8. 有健康,自然就有快乐。

9. 医院,守护你的健康!

10. 专业医疗,呵护女性健康。

11. 您的健康,我的心愿!

12. 好广告不如好疗效

13. 女人需要呵护和关爱

14. 门诊部——使您轻轻松松,安坐无忧!

15. 合作医疗进万家,农民健康需要它。

16. 天若无情,合作医疗献真情。

17. 外患病莫惆怅,合作医疗有保障。

18. 农民有病不要怕,合作医疗战胜它。

19. 合作医疗齐参加,造福村民益万家。

篇11:经典的禁烟公益广告词

随着电视和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 广告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 而公益广告是广告宣传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旨在传播某种公益观念,以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1]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新闻媒体之一,具有多种服务功能:一方面,它不仅可以进行新闻传播, 还可以让观众得到更好的社会教育;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 换言之,央视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通过央视所播放的公益广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呼吁公众聚焦某些社会问题, 并以一定的公众准则来规范自身行为, 以此来倡导某种社会风尚。 然而,央视公益广告的收视率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公益广告的特殊性,它所设计的广告主要是为公众谋利益, 使公众的福利待遇有所提高,所以它的言语、图像和色彩等方面都带有一定的严肃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以娱乐为主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并不能很好地诠释公益广告所传达的思想和正能量。

本文拟从多模态的角度来对央视公益广告进行研究与解读, 目的在于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公益广告,使他们能够受到感染并传播公益正能量,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

二、多模态理论框架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图像、声音、色彩等一系列非言语符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和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视觉冲击的多模态时代,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字上,而是通过视频、音频、立体动画等多种渠道、多种模态来获取信息,所以说多模态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模态是指人类借助感觉器官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而多模态话语指的是人们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

20 世纪90 年代,多模态话语这一理论才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 在国外,研究者们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更多的模态纳入研究视野,并把研究范围逐渐转移到除文字以外的其他研究领域。 O’Toole在Halliday的研究启发下,用多模态话语的方法论解读视觉交际话语并应用于建筑、 雕塑和绘画中。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以声音、文字、形象等多种交流模态来传递信息的语篇,他们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出发,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为研究基础, 主张图像也是社会符号,从而建立了图像分析的理论框架,主要分析图像、声音和颜色等在语篇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构图意义、互动意义和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主要是用来阐释图像作为一个整体是以何种方式来呈现内容的,分为动态方式的 “叙事过程” 和静态方式的 “概念过程”;互动意义则是用来分析图像和观看者之间是通过何种关系互相联结起来的, 即图像如何给观看者传递特定的信息,观看者又是如何去理解图像的;构图意义是指整体图像之下的各个元素是如何排列组合来传递意义的,其关注的是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对“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的多模态意义解读

笔者以2013 年央视“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即《老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打包篇》为语料来进行研究。 其中,《老爸的谎言》讲述了一位年近花甲的父亲勇挑生活的重担,独自照顾患病中的妻子,并刻意轻松应对在外地工作的女儿的电话, 让女儿安心工作。 语言朴实无华,主旨哀而不悲,让漂泊在外的子女们情何以堪。 《妈妈的等待》借以悠扬的乐曲,讲述了一段关于母亲流逝的青春的故事。 曾经耐心引导你奔跑的人,曾经默默鼓励你成长的人,随着岁月流逝已经跟不上你的步伐。 广告呼吁身为子女的我们,不要以任何借口,而是应该停下脚步,等一下那个为你无怨无悔、奉献自己青春的女人。 而《打包篇》主要讲述了一位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 他的记忆时好时坏,有时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但他在一次聚餐时却还能记得打包一份儿子最喜欢吃的水饺,一份深埋在父亲心底的爱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来对央视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打包篇》中出现的动态画面进行多模态意义解读。

(一)再现意义

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我们可以把图像的再现意义分为 “叙事性再现” 和 “概念性再现”。 其中,前者指的是通过图像中的参与者及其连接起的图像标志即“矢量”来展开行动、叙事的变化过程,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而后者的显著性特点是没有矢量,包括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3]这三则广告均属于叙事性再现。 《老爸的谎言》中多个镜头都聚集在年迈的父亲身上,他既是主要动作的参与者,又是矢量的发出者。父亲在整个画面中出现多个动作过程, 包括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老房子里, 听到电话铃声响起时接电话等一系列动作共同作用,从而构成了叙事再现中的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而接到女儿打来的长途电话后,父亲一副轻松的表情,和女儿聊起“惬意”的生活,又构成了言语过程。当镜头切换到医院,原来是年迈的父亲在照顾住院的母亲,向女儿隐瞒了母亲生病住院的情况,则构成了心理过程。这一“谎言”像一根刺,深深刺在千千万万漂泊在外的儿女的心上。 它向观看者阐述了整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也体现了亲情的伟大,引起观看者的共鸣。

(二)互动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图像互动意义的实现是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的,即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

1.接触

接触指的是图像中的表征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某种想象的人际关系主要借助于目光指向而建立,这种图像依据目光指向可再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 如《老爸的谎言》这则广告中年迈的老父亲,即图像的参与者, 和受众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目光接触,属于提供类图像,它在向受众提供这样的信息:空荡的小屋里,电话铃声响起,年迈的父亲告诉女儿自己很忙,一切安好,可转身却是老人孤单地外出,独自照顾生病的妻子。 这些信息让受众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并深切地意识到父母把对子女的想念深深埋藏在心底, 这种无私的爱、纯洁的爱足以唤起人们及时行动,勇敢地表达自己对父母那份埋在心底的爱。

2.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与取景的框架大小有关, 图像制作者通过改变框架的大小和镜头的伸缩来表明观看者与图像参与者的关系是亲密还是疏远。 如 《妈妈的等待》 这则广告一开始以远距离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位年轻的母亲手拿冰糖葫芦在等待放学的儿子,图像制作者采用远距离镜头使观看者意识到他们与图像参与者之间是疏远的人际关系,他们并不能亲身经历画面中两个人物的故事, 但可以通过母亲和她年幼儿子之间的追逐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守护;紧接着,图像制作者采用一系列的长镜头向观众呈现孩子的成长过程, 说明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是很亲近的人际关系, 能让观看者真切地感受到图像中两个参与者所经历的事情正发生在自己身上, 也反映了自己当前所面临的一种处境。 同时,它还可以让观看者深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母亲曾经也为自己付出了很多, 现在该是回报母亲的时候了,从而达到图像的交际目的。

3.态度

态度通过视角来体现。 Kress和Van Leeuwen把视角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从水平视角来看,正面视角能给观看者带来一种真实的感受, 而倾斜的角度则让观看者觉得自己难以融入图像所呈现的世界中;从垂直角度来看,俯视说明观看者相对参与者而言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 平视说明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仰视则表明参与者相对于观看者而言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 《打包篇》广告中图像制作者主要选择正面视角, 让观看者有种面对面的感觉,有助于观看者更加清晰地观看画面,并掌握画面所传达的相关信息, 以增强公益广告大范围传播的目的。 同时,广告中还有侧面的拍摄,尤其是当父亲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房间的时候, 它表现了父亲内心的孤独。 该广告大多都是采用平视的视角,目的在于与观看者建立平等的关系。 但当拍摄父亲在家门口却找不到家时采用的则是俯拍的视角,让观看者从上往下看,从而感受父亲渺小的身影,并体会父亲找不到家时内心的孤独与紧张, 呼吁天下儿女要及时地给予父母一定的关心和爱护。

(三)构图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图像构图意义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图像的“信息值”“取景”及“显著性”。 “信息值”通过元素在构图中所放置的位置赋予参与者与观看者特定的信息, 以此来区分新信息和旧信息、理想与现实;“取景”通过一些切断或连接语篇的成分来表示意义上是所属关系还是非所属关系;“显著性”通过元素放置在前景或背景、尺寸、亮度等因素来吸引观众不同程度的注意力。 《妈妈的等待》这则广告中多个画面表明母亲和孩子的位置处于画面的正中央,成为图像的核心内容和信息的提供者,说明他们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地转变,尤其是母亲从年轻到年老的转变,这是对女性真实的写照。 这则广告中的图像并没有任何框架,而是以全景的方式将参与者完整地呈现出来,并将元素放置于画面的左侧,表示已知信息,向观看者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女声轻轻的哼唱中,母亲从陪伴孩子然后到注视着孩子,最后到等待孩子,这是在忠实地描述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我们人人都会遇到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向观看者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身居何位,还是要找点时间, 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常回家看看,时刻谨记父母的深爱。 画面中的右侧则表示新信息,尤其是在最后出现的凝练的语言“别爱得太迟,多回家看看”,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呼吁身为子女的我们常回家看看,要勇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广告画面以简洁的蓝天、大树做背景,通过纯净的背景音乐,以视觉上的流动感吸引了观看者的注意力,从而显著地突出了作品所传达的含义:父母对我们的爱,如涓涓细流,任凭光阴流逝仍经久不衰,放慢前行的脚步,等一下步履蹒跚的父母。

《打包篇》这则广告中把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置于画面的中央位置,成为核心信息的提供者,属于已知信息, 它反映了观众所熟悉的话题———失智老人的逐年增加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画面中父亲带着眼镜看自己儿子的照片出现在右边,属于新信息,它向观众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父亲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连儿子都不认识了,为下文中“打包饺子”的举动做铺垫;同时,画面中对周边环境的虚化和晕染也被用来表明父亲记忆的模糊。 广告中暖色调的房间与父亲孤独在家坐着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形象地描绘出父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让观看者体会到父亲内心的苦楚与落寞。 广告以暗色为主色调,来创造一种悲情、压抑但温馨的场景,从而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 广告最后有关父亲“打包饺子”的举动以及儿子和周围就餐人的表情运用了黑白色, 给观看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广告最后一行字幕“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却从未忘记爱你”的出现,让观看者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那种无私、 不求回报的浓浓的爱。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运用多模态对“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的意义解读,可以使公益广告对人们的心灵有所触动,鼓励人们多多关注弱势群体,多多关爱老人;还可以体现出“关注老年群体,体现人文关怀”的基调,从而触动人类的共同情感。

四、结语

电视公益广告以流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用声、光、电、形、色等作为表现美的构成元素[4],充分运用生动、准确的艺术语言,并增加各种艺术手段,将深邃的内涵融入令人动情的视觉形象当中, 以多时段和高频次进行播出, 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一种“势”,从而震撼观众,影响观众,所以说它的影响是生动而且深远的。 通过对央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化意义的解读, 有助于观众正确地领悟公益广告所要传达的思想, 为其解读和欣赏公益广告提供了新视角,使其具有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思想,以期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意识。

参考文献

[1]江涛.广告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33.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3]Kress,G.&Leeuwen,Theo Va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43-118.

篇12:公益广告的经典广告标语

2. 文明的XX让XX更闻名

3. 文明XX世界闻名

4. 文明和谐社会文明促进效益

5. 树立科学发展观争创全国文明城

6. 发扬丛飞精神倡导人际互助创建文明XX

7. 我骄傲,我是文明XX人……

8. 万众一心手牵手,共建文明新XX

9. 为社会添一份和谐让XX多一点文明

10. 创建文明从点滴做起构筑和谐从你我开始

11. 做文明XX人当诚信好公民

12. 群策群力心连心共建环保新XX

13. 创造文明XX,大家都有责任

14. 让文明滋润XX使深圳更加和谐

15. 让绿色和希望一起成长

16. 车行XX礼让为先

17. 你给XX一份清洁XX送你十分舒畅

18. 让一让交通更顺畅

19. 文明花常开XX春常在

20. 打造绿色社区创建文明XX

21. 同筑文明路共育和谐花

篇13:经典的文明功德公益广告词

2. 邻里是兄弟,相敬又相让。

3. 良言一句,三冬亦暖,恶语伤人,六月犹寒。

4. 礼仪是文明的使者,微笑是和谐的花朵。

5. 礼仪城市,客满天下。

6. 礼为先,德为美,和为贵,爱为本。

7. 礼让天下之人,畅行天下之路。

8. 礼貌待客客礼貌,安全行车车安全。

9.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

篇14:经典的土地保护公益广告词

2. 遵守规划计划,严格依法用地。

3. 爱我土地,稳中发展。

4. 半垄半亩,当思强基固本;寸土寸金,恒念万物土生。

5. 保耕地,惠民生,促发展,共和谐。

6.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7. 保护耕地全民参与,合理用地国人受益。

8. 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珍惜资源代代受益。

9. 保护土地功在当代,珍惜资源利在千秋。

篇15:商业广告应该注意广告的公益内容

一、商业广告为什么要关注公益内容

笔者认为, 广告主在传达商品信息时, 如果能够关注广告的公益内涵, 对消费者会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长远来看, 有利于消费和谐。陈培爱教授认为, 和谐广告要追求“真善美”, 笔者对此深表认同。广告作为传达商品信息的重要手段, 应该而且能够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引导消费和谐。我国有些企业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广告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 令人担忧的是, 仍然有不少企业忽视广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传达了很多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信息, 甚至严重污染了人们的视听。关注公益内容不仅帮助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 而且对帮助消费者进行正确对消费选择至关重要。广告对消费和谐可以而且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成本上说, 商业广告的公益化并不增加广告主的额外成本, 相反, 商业广告的公益化会使企业受益无穷, 有利于建立企业和品牌的良好形象, 从而进一步增加销售。所以笔者认为商业广告公益化不仅从道德的角度是善行, 而且从经济的角度也是可行的。商业广告可以兼容公益广告的内容, 二者并不矛盾。

二、商业广告应该如何关注广告的公益内容

1.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 去关注广告的公益内容。关于广告的“真”,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 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笔者认为商业广告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善”、强调“美”,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消费和谐。如今公益广告有一种商业化的趋向, 早就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 笔者认为在广告业应该大力提倡商业广告公益化的做法, 通过商业广告不仅宣传品牌, 促进销售, 而且潜移默化地传达对大众心灵有益的信息, 长此以往, 对消费和谐定会大有裨益。

广告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一致, 在宣传商品和品牌的同时, 不要给社会带来精神垃圾。从创意的角度, 可以考虑增加商业广告的公益内容, 用“善”和“美”的方式传达品牌形象。当然, 笔者不否认商业广告的目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商品销售, 但是, 增加销售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传达有害于消费者和社会的信息。近年来, 不少企业在广告策划和广告创意时, 注重传达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善”, 例如, 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 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都反映了企业诚实守信、关怀消费者的经营理念。

2.在商业广告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和消费者进行情感的交流, 更打动其心灵。多年从事可口可乐广告策划活动的代理商麦肯公司认为:广告就是用震撼人心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销售点子, 这简洁凝练的表达了商业广告的底蕴。要想打动消费者的心灵, 弘扬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个正确的选择。养生堂龟鳖丸“父子情深”系列广告所表现出来的“养育之恩, 无以为报”, 明智地选择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亲情和孝道作为诉求点, 运用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体现出浓浓的社会人文关怀, 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因而感人至深。特别是生日篇那一句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颇具哲学意味的广告词──“几乎所有的父亲都知道儿子的生日, 又有几个儿子知道父亲的生日!”更是一遍又一遍地撞击着受众的情感神经。该广告在传达商品信息的同时也有很明显的公益内容。

3.商业广告公益化还可以从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 结合产品或服务的特点, 以清新、独特的切入点传达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品质, 同时有像缕缕清泉滋润消费者的心田, 打动人心。爱立信的企业形象广告:“沟通就是理解”、“沟通就是关怀”、“沟通就是爱”, 让消费者都感觉不到这是商业广告, 针对现代社会人与人缺乏真诚沟通的热点社会问题, 广告通过抓取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戏剧性片断, 表现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很有人情味, 使观众认识到电讯沟通不仅改善人们的生活, 而且使人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中有真诚、关爱、信赖、理解、尊重。这样的广告不会让消费者感到厌烦, 会使消费者对这样的企业产生尊敬和爱戴之情。农夫山泉早期的“一分钱行动”, 广告立意为每购买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就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出了1分钱。一时间广告引来无数热评。先不论这一分钱是多是少, 究竟能为山区的孩子做多少事, 但广告表现出来的爱心及话题的确是让人深思。

4.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通过广告对消费者进行更多对的人文关怀, 让人适当放慢脚步, 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广告信息。“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金钱”, 美国人富兰克林的这句名言激励了几代人, 忙忙碌碌的生活节奏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是现在许多人逐渐意识到, 过度忙碌是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 因此一种倡导“慢生活”的生活方式悄然兴起。慢生活能使心灵得到放松, 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使自己能享受一种健康的高品质的人生。学会享受慢生活, 你才有可能放弃“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 不再苛求自己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却忽视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慢生活不是懒惰, 放慢速度也不是有意拖延时间, 而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调解与排遣。在倡导快乐慢生活方面, 麦当劳的广告:“你理应休息一天”, 语言平实无华, 但是体现出对消费者的关心, 教人以平和心态享受人生。在当今激励竞争的社会中, 恐怕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应该心安理得地休息一天。从某种角度讲, 麦当劳的这条广告也含有公益的内容。

三、我国商业广告公益化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猫(教案)下一篇:北师大版三年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