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屯一中中学组演讲稿

2024-04-08

柳屯一中中学组演讲稿(精选4篇)

篇1:柳屯一中中学组演讲稿

濮阳县第二十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系列活动演讲稿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学校:柳屯镇一中

学生:刘 海 潮(中学组)

辅导教师:姜 慧 芬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柳屯镇一中刘海潮辅导老师:姜慧芬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当我呀呀学语的时候,爸爸妈妈告诉我,我是一个中国人,是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懂事的时候,爷爷告诉我,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像一头雄鸡傲立于世界东方的大国就是中国。从此“中国”这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我的心中烙上了永恒的印记。上学后,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冉冉升起,我的心中就装满了神圣,也装满了对祖国妈妈那份深深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慢慢知道发生在祖**亲身上所有的故事,才知道她的伤痕累累和自强不息。

忆往昔“雄关漫道真如铁”,新中国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峥嵘岁月,六十几年里,可使一位襁褓中的婴儿变成须发如银发的老人。在六十几年的征程上,劲厉的寒风也曾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也曾让追溯历史的我,触目惊心。但,在追寻高远“梦想”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更象一条涓涓细流,将奔腾不息的生命付诸远方大海的期盼;像一位乡间母亲,默默培养起一代又一代为生活、事业奋斗的孩子。也正是这些孩子,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在人生的琴键上弹奏出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占了其中之一;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福了世界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国精美的陶瓷、丝绸,征服了世界;中国传统的美德,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感动了世界。同学们,我们应该为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为这些民族之花而骄傲。其实,爱国,不仅仅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啊。所以,同学们,作为当代的一名中学生,我们的青春,背负着一种责任,一种寄托,一种祖国对我们的期待。我们应该努力的去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少年,把真情捧出来,把赤诚捧出来。化作长城上的一块砖,化作长江里的一多浪花,化作昆仑山上的一朵白云,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努力吧!

七十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写下了不朽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今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2:柳屯一中中学组演讲稿

柳屯镇一中举行百日誓师大会

(通讯员 冯学林)3月16日,濮阳县柳屯镇一中举行百日誓师大会。在大气而振奋的音乐声中,百日誓师大会正式开始。升国旗,奏国歌,校歌大合唱。现场气氛被点燃,校长致辞愿与学生并肩作战并鼓励他们珍惜时间,努力拼搏,续写母校辉煌;教师代表再次殷切叮咛,谆谆告诫;家长代表寄语孩子奋勇拼搏,以优异成绩感谢师恩回馈母校。热情高涨的九年级师生在焦文献主任的带领下集体宣誓:为梦想而全力拼搏!最后,在《超越梦想》的大合唱中,九年级学生纷纷在各班冲刺口号条幅上,郑重地签下名字,让梦想起航。

篇3:柳屯一中中学组演讲稿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案例,都是厦门市近年来中考数学试卷的压轴题.

案例一 ( 2013·厦门) 26. 若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 bx + c = 0的两个实数根,且| x1| + | x2| = 2 | k | ( k是整数) ,则称方程x2+ bx + c = 0为“偶系二次方程”,如方程x2- 6x - 27 = 0,x2- 2x - 8 = 0,x2+ 3x -27/4,x2+ 6x - 27 = 0,x2+ 4x + 4 = 0,都是“偶系二次方程”

( 1) 判断方程x2+ x - 12 = 0是否是“偶系二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 2) 对于任意一个整数b,是否存在实数c,使得关于x的方程x2+ bx + c = 0是“偶系二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此题当时全市的得分率仅为18. 5% ,传统地去进行演绎推理证明此题,难度很大,因为“韦达定理”在初中阶段考试大纲已不作要求,只作为选学内容,除非在考试时把韦达定理当场推导一遍,但有可能不得善终,应用韦达定理解题思路为:

对于| x1| + | x2| = 2 | k |两边同时平方得x21+ x2)2+2 | x1x2| = ( 4k)2,

即( x1+ x2)2- 2x1x2+ 2 | x1x2| = ( 4k)2,

由韦达定理得b2- 2c + | c | = ( 2k)2

当c≥0时,b2= ( 2k)2,因b是任意整数,所以不满足

当 c < 0 时,b2- 4c = ( 2k)2,,取 k = ± b,±2b,±3b,……,均满足条件.

平常训练时老师传授的思想方法不涉及韦达定理,难以应对,这不得不让老师和同学们有必要去反思平常学习中做得不到位或者弱化了的环节,那么究竟怎么较好解答这个题目,又需要哪些数学方法,融合了哪些数学思想呢?老师讲解时应多启发学生要仔细观察,认真审题,创新解题,思维模式不要被僵化.

案例二 ( 2012·厦门) 26. 已知点A( 1,c) 和点B( 3,d) 是直线y = k1x + b与双曲线y =k2/x( k2> 0) 的交点.

( 1) 过点A作AM⊥x轴,垂足为M,连接BM. 若AM =BM,求点B坐标.

( 2) 若点P在线段AB上,过点P作PE⊥x轴,垂足为E,并交双曲线y =k2/x( k2> 0) 于点N. 当PN/NE取最大值时,有PN =1/2,求此时双曲线的解析式.

这也是厦门中考数学试卷的一个压轴题,这个压轴题主要是考察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函数与方程思想; 化归与转化思想; 待定系数法; 应用意识; 还有运算、推理、抽象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是一个传统的考题,也是很好的题目,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数学演绎推理证明的思维模式这个层面,平常只要有按老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去训练的同学都还是可以拿到分数的,当时全市的得分率是53. 5% .

从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了,《新课标》提倡的“教”与“学”的“创新意识”的前瞻性,这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能不能选拔到好的苗子和能否真正为祖国培养有用的后备人才. 老师教学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教”不创新,学生“学”就跟着不创新,培养的只是考试机器.

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寻找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猜想,争取一题多解,善于发现新问题,培养发散思维,摆脱思维的局限性,比如我在教学中碰到这样的案例.

案例三在讲解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应用题“配套问题”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时,有一个学生,由于他家里是做饲养场的,他的解答比较怪异: 假设鸡和兔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40 - 15 = 25只脚; 再吹一声哨,又抬起一只脚,25 - 15 = 10只脚. 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站着,10只脚全是兔子的,所以兔子有5只,那么鸡有10只.

碰到这样解答的学生作为教师的你应该怎样去评判答案的对与否呢? 很值得你去深思,我想至少不能一概的予以否定,而是要看到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否则我们可能不经意间扼杀了一个天才学生的诞生.

再比如,笔者在复习探究“函数及综合应用”时,讲到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四问题: 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些点分成两组,使得两组点各自满足某种函数关系,若点P同时满足这两种函数关系,则称点P是这两种函数的“交集点”.

( 1) 对于点A( 0,0) ,B( 2,﹣4) ,C( ﹣1,1) ,D( 3,1) ,若把点A和点B归为第一组,点C和点D归为第二组,请写出其中的两个“交集点”、;

( 2) 对于特定的实数m,n,是否存在某种分组方法,使得不同点E( 4,4 + m)),H( 0,4 +m) ,I( 3,1 + m) 有“交集点”,若有,请说明m与n的关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解题时学生会产生几个误区,1. 审题不清,本题要考察的知识点、数学方法和思想不是很明朗,导致解题方向不明,2. 应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解析式时,总是认为一次函数只需找两个点,二次函数要找三个点,受传统的思维定式约束,导致探索两组的“交集点”受到障碍,3. 忽视第一步的启发引导作用. 讲解时应引导学生领会“交集点”的界定,通过草图上不断尝试点的坐标带入,对第一步实例的观察———实例中点的坐标特点进而观察带字母的点的坐标特点,大胆猜想———在初中阶段接触的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就是反比例函数或二次函数,进而验证、归纳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要在草稿纸上不断画草图,即数形结合的方法,为开放性题,可多解,分组方法较多,老师分析时应引导学生避开这几个思维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加以引导,列举下面两种.

解 ( 1) 第一组: A、B看成直线

设y = kx + b( k≠0) ,把( 0,0) ,( 2,- 4) 代入

∴ y = - 2x.

第二组: ( 若把C,D也看作直线,则可求其中一个交集点 (-1/2,1) ,给 2 分)

若C,D看成抛物线

由( - 1,1) ,( 3,1) 可得对称轴为直线x = 1.

设y = a ( x - 1)2+ k,把( - 1,1) 代入得4a + k = 1.

∴ k = 1 - 4a. ∴ y = a ( x - 1)2+ 1 - 4a.

不妨设a为1,则y = ( x - 1)2- 3.

求y = ( x - 1)2- 3与y = - 2x的交点

( 2) 存在( 分组方法较多,请老师们批改时注意)

法一: 第一组: 把E,F,G归为一组,看成直线.

∴ y = x +1/2n.

因为E( 4,4 + m) 在该直线上,代入得: n = 2m.

∴ y = x + m.

第二组: 把H,I看成直线.

设y = px + q( p≠0) ,把( 3,1 + m) ( 0,4 + m) 代入得:

∴ y = - x + 4 + m.

求y = x + m与y = - x + 4 + m的交点:

∴交集点为( 2,2 + m) .

∴当n = 2m时,这种分组的“交集点”存在.

法二: 第一组E,H,I看成抛物线

由( 4,4 + m) ,( 0,4 + m) 可得对称轴x = 2.

设y = a ( x - 2)2+ h把( 0,4 + m) ,( 3,1 + m) 代入

∴ y = ( x - 2)2+ m.

第二组: F,G看成直线.

∴ y = x +1/2n.

当y = ( x - 2)2+ m与y = x +1/2n有一个交 点时,( x - 2)2+ m = x +1/2n.

得 x2- 5x + m + 4- 1/2n = 0.

Δ = b2- 4ac = 25 - 4( m + 4 -1/2n) = 9 - 4m + 2n.

∴ 9 - 4m + 2n = 0 得 n = 2m- 9/2.

∴当n = 2m- 9/2时,这种分组的“交集点”存在.

从以上两种解法说明,通过认真观察,只要紧紧抓住点的坐标的内 在特点规 律———比如点F (0,1/2n) ,G(2,2 +1/2n )暗示着一种线性发展趋势所以归为一组,而不是生搬硬套使用待定系数法,就可以快速有效而又合理找到“组合”,从而求出“交集点”.

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初步给学生总结一些创新解题的方法步骤,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即: 第一步,仔细观察; 第二步,大胆猜想; 第三步,尝试特殊值法或图形法; 第四步归纳寻找共同点进行“数学建模”; 第五步,归纳总结规律性问题; 第六步,加以验证,即从特殊到一般再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过程. 当然这些步骤要放到实际应用中不断锤炼和完善.

有了这些理念,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篇首【案例一】的解法

解答 ( 1) 解: 略

( 2) 解法1: 存在. 通过观察所给的例子发现: 方程x26x - 27 = 0与x2+ 6x - 27 = 0 ,发现b = - 6,c = - 27和b =6,c = - 27,视( b,c) 为坐标,则可得( - 6,- 27) 与( 6,- 27)两个点,这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猜想b、c两个量满足二次函数关系( 因为初中数学学的四个函数中只有二次函数关系关于Y轴对称) ,故大胆假设c = mb2+ n,接着用待定系数法求出m、n,而后加以归纳、验证即可. 此法是从函数的思想入手加以解决的.

∵方程x2- 6x - 27 = 0,x2+ 6x - 27 = 0是“偶系二次方程”,

∴假设c = mb2+ n.

当 b = - 6,c = - 27 时,有 - 27 = 36m + n.

∵b是整数,∴对任意一个整数b,当c = -3/4b2时,关于x的方程,∴x2+ bx + c = 0是“偶系二次方程”.

解法2: 存在. 通过观察给出的例子所有方程根的特点猜想方程x2+ bx + c = 0两根的绝对值| x1|、| x2|与| b |满足) . 从而得c =-3/4b2,而后加以归纳、验证即可. 此法是从方程的根入手加以解决的.

∵方程x2- 6x - 27 = 0,的两个根是x1= 3,x2= - 9,

而|3 | =1/2× 6,| - 9 | =3/2× 6,

又“偶系二次方程”x2+ 6x - 27 = 0,x2+ 3x -27/4= 0的两根的绝对值| x1|、| x2|与| b |也有同样的规律.

假设方程x2+ bx + c = 0两根的绝对值| x1|、| x2|与| b满足

∵b是整数,∴对任意一个整数b,当c = -3/4b2时,关于x的方程,∴x2+ bx + c = 0是“偶系二次方程”.

本题以新定义“偶系二次方程”为背景材料,提供5个符合定义的实例,需要学生具备较“跳跃”的思维,大胆创新探索,通过尝试、观察、实验发现根的绝对值与系数规律,或发现系数之间的规律. 解法上,寻找b、c之间的关系. 考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函数与方程思想; 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 还有运算、推理、抽象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更重要的考察了学生有没有具备创新意识,即能否运用合情推理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应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

篇4:柳屯一中中学组演讲稿

关键词:探究教学;新课改背景;中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探究教学的概念

“探究”原用于科学研究中,指的是科研工作者在获取数据或解释科学现象时候的路径方式。现在研究被用在更宽泛的领域:如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尝试;学生用以获取知识的解决办法;社会工作者解决社会领域矛盾的活动等。现在,在探究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探究教学的概念和新思维。探究教学根据词源意义,可以总结为: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吸已有研究成果和一线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并根据教学的客观环境和现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地理课堂开展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掌握基本概念,形成团结的班级氛围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并在知识的重难点中形成有意注意,增强对本章节的理解。讨论进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地理学科情感,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实效性。

二、中学地理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中学地理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五河一中为依托,进行问卷调查、课堂观摩、与教研员访谈和询问一线教师等方式了解中学地理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其找到解决的办法。

地理探究教育不受重视。首先,学科地位不受重视。在文理科中,地理学科的地位都比较尴尬,在高考的比例中的分值较小导致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五河一中地理和其他大门类学科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导致参加比赛、竞赛,学科探究的机会较少,在探究教学中无法吸收最先进的教育方法。其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为了应付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简单的学习,甚至部分学生放弃学习地理学科的情况,使得探究教学无法开展,学生不予配合。最后,地理探究教育尚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五河一中在创新教学模式上,尚没有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

教师对探究教学缺乏深刻认识。通过问卷调查、和其他地理老师交谈中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探究教学缺乏认知,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学校整体探究教学环境的影响,在五河一中,传统教学为主,探究教学为辅,探究教学没有被普遍接受和采纳;二是受现行高考体制影响,部分教师认为探究教学不适合应对高考。笔者在与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访谈时发现,被访谈的教师大部分认为,探究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帮助,但是我国的素质教育名存实亡,一考定乾坤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因此,选择能最快提高应试成绩的教学方式成了教学方式选择的金规铁律.而现代高考知识要点多、考点明确,与探究教学相比,传统教学能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考试目标。

课堂探究教学不理想差。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较少教师能较好的控制探究教学课堂,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探究教学效果差。探究教学部理想表现在以下幾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死板。教师在创设教学场景即探究环境时,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要,简单的把课本基本导入搬入探究教学环境中,使得学生失去探究的新奇感和兴趣,造成探究教学的失效。二是问题设置缺乏层次感和导向性,学生思维往往停留在一个问题层面上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探究教学要设计一整套的环境,层次引导,步步深入,如果问题的设计都停留在表面上,就无法到达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三是教师课堂干预太多,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地理课堂上,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形成问题意识和理解能力。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山区中学地理探究教学优化措施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地理探究教学创设条件。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时才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才肯动脑筋去思考,积极去参与。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对象缺乏兴趣时,则会感到学习空乏无味,产生厌恶情绪,不愿参与。所以,地理学习兴趣是地理探究学习活动是否成功的前提,地理教师应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视为地理探究教学的关键,努力提高地理教学的兴趣,场景的设计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增强教师培训力度.转变教师传统观念。培训是充实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影响教师们不愿主动学习或研究探究教学。因此。增强对地理教师探究教学的培训是必要措施,引导地理教师转变观念,主动学习、研究探究教学。探究教学培训可采取统一组织培训和教师自主参加培训两种形式.对于自主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校给予一定的补偿或奖励。

研究课堂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一,深入理解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新考试大纲.从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地理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学生记忆多少地理知识而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树立科学的地理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这说明,新的地理教学方式应该是一种能力教学和过程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第二,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合理选择教学案例,探究教学能否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与探究教学案例的合理选择关系重大。教师应该在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后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取舍书本案例或自行设计探究案例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掌握一些地理探究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技巧,把握探究问题的层次和难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但如果提出的问题有多个、那么问题之间一定要有适当的梯度和较强的关联性,使探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艳妮:论探究学习实施策略[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刘晓琴:探索课堂新模式,还原数学真本色[J]-神州(中旬刊)2011(4)

上一篇:国内庆祝中秋的习俗介绍下一篇:培四生活适应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