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一

2024-05-05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一(精选9篇)

篇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一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概念及公约的适用范围

在当代社会中,买卖合同最复杂形式之一当属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由于此类合同的当事人常处于距离遥远的不同国家,其文化背景、法律制度各不相同,使得诸如货物运输、政府许可、海关手续、价款支付等等在国内贸易中均可迎刃而解。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确立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并由一方提供货物并转移所有权,另一方支付价款的合同。《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对此也在第1条第(1)款中作了类似的表述。该公约所采用的是以营业地是否分别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作为衡量国际合同的标准,至于双方当事人的国籍及其他因素,均不予考虑。

1.就调整范围来说,公约并不能解决与国际货物相关的销售问题,《公约》第4条规定:“本公约只适用于销售合同的订立以及买方和卖方因此种合同产生的权利义务”,至于其他的法律问题,如违约金、定金条款的效力等,都不属于《公约》的调整范围,要由相应的国内法去解决。因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国际性,无论是在合同的当事人,还是在合同的履行等方面都带有涉外因素。

2.就标的物来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是货物。现代国际贸易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各种有形动产可以买卖外,某些无形财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也可以成为国际国际贸易的标的物。虽然《公约》没有对货物下定义,但其采取了排除法,在第2条中规定了不适用公约的买卖范围:(1)购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的销售,除非卖方在订立合同前任何时候或订立合同时不知道而且没有理由知道这些货物是购供任何这种使用;(2)经由拍卖的销售;(3)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它令状的销售;(4)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5)船舶、船只、气垫船或飞机的销售;(6)电力的销售。同时在第3、4、5、6条又作了相应的补充。因为这些标的物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应当予以排除。故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实际上只是指无需经各国法律特别确认的动产实体物。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买卖合同是属于狭义的买卖,即原则上它只规范实体物买卖,而不规范权利买卖。关于知识产权,我国制定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规定了注册商标、专利权的转让、著作权的许可使用等合同。这些法律对有关合同的规定都很具体,其内容没有必要在《合同法》中再作规定,有关权利的转让问题可以由这些专门法去规定。

篇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一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

案例一,某年4月4日,香港C公司向我F公司在港的代理商S公司发来出售鱼粉的实盘,并规定于当天下午5时前答复有效。该实盘主要内容是:秘鲁或智利鱼粉,数量10,000公吨,溢短装5%,价格条款:CFR上海,价格每公吨:483美元,交货期:5~6月,信用证付款,还有索赔以及其他条件等。当天,S公司与我在北京的F公司联系后,将F公司的意见以传真转告C公司,要求C公司将价格每公吨483美元减至当时国际市场价每公吨480美元,同时对索赔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并随附F公司提议的中国惯用的索赔条款,并明确指出:“以上两点如同意,请速知,并可签约”。4月5日,香港C公司与F公司直接通过电话协商,双方各作了让步,F公司同意接受每公吨483美元的价格,但坚持修改索赔条款,即:“货到45天内,经中国商检机构检验后,如发现问题,在此期限内提出索赔。”结果,C公司也同意了对这一条款的修改。至此,双方口头上达成了一致意见。4月7日,C公司在给F公司的电传中,重申了实盘的主要内容和双方电话协商的结果。同日,F公司回电传给C公司,并告知由F公司的部门经理某先生在广交会期间直接与C公司签署合同。

4月22日,香港C公司副总裁来广交会会见了F公司部门经理,并交给他C公司已签了字的合同文本。该经理表示要审阅后再签字。

四天后(4月26日),当C公司派人去取该合同时,F公司的部门经理仍未签字。C公司副总裁随即指示该被派去的人将F公司仍未签字的合同索回。

5月2日,C公司致电传给F公司,重申了双方4月7日来往电传的内容,并谈了在广交会期间双方接触的情况,声称要对F公司不执行合同,未按合同条款规定开出信用证所造成C公司的损失提出索赔要求,除非F公司在24小时内保证履行其义务。

5月5日C公司致电传给F公司,辩称,该公司索回合同不表示撤约,双方之间有约束力的合同仍然存在,重申要对所受损失保留索赔的权利。

F公司认为是C公司单方面撤销合同。并告知,F公司的用户已将定单撤回,还保留由此而引起的损失提起索赔的权利。

双方多次的协商联系,均坚持自己意见,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香港C公司以我F公司违约为由,向香港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我F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这是一起关于合同是否成立的纠纷案,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上。

一、合同成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买卖合同之比较

在有关合同成立的问题上,各国的法律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1.合同成立之形式要件。具备法定的形式要件,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公约》第11条明确规定:“销售合同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条件限制,销售合同可以包括人证在内的任何证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与《公约》大体一致,但也存在着些许不同:

1、我国在1986年加入《公约》时,对第11条第(1)款作出保留,公约的此规定在我们没有法律约束力。在适用公约时,我国仅承认书面形式的销售合同的效力。而且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及海关对进出口贸易的监管需要,应当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要求书面形式。

2、书面形式的界定不同。我国《合同法》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所谓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但按照《公约》第20条第(1)款规定,书面形式并不包括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因此以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进行国内货物买卖交易,符合合同法上关于书面形式的要求,但从公约意义上并非书面形式,这也是区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法律认为,合同可以通过口头、书面以及行为等方式订立,《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基本相同。在合同形式问题上,尤其是商务合同,他们一般都采取“不要式”原则,只是对少数合同,法律认为必须采取特定的形式,否则合同无效或者不能强制执行,如不动产买卖合同就需特定形式。

2.合同成立之实质要件。我国合同法与《公约》均规定以要约和承诺的方式来订立合同,并且在要约、承诺的概念,撤销和撤回上都基本一致,例如,在承诺发表达方式上,合同法与《公约》都承认承诺的表达方式有二,一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作出,二是以行为方式作出,前提是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表明可以以行为方式作出承诺。但是,在某些方面,《合同法》与《公约》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1)按《合同法》规定,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其内容确定或可得确定,得因相对人的承诺而使合同成立,而《公约》第14条第(1)款规定: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发出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且表明要约在得到承诺时就将受其约束的意思,即构成要约。显而易见,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要约是否必须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定人发出的。按照《公约》的规定,非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人提出的建议,仅应视为要约邀请,除非提出建议的人明确的表示相反的意思,但《合同法》第15条却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如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以及商业广告等。

(2)在要约的变更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也有区别。虽然《公约》

与我国《合同法》都认为要约变更的前提是承诺对要约作出了实质性变更。但对实质性变更,二者有不同的理解,《公约》第19条第(2)款规定:有关货物的价格,付款,货物的数量,质量,交货地点和时间,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范围或解决争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条件,均视为实质上变更发价的条件。与我国《合同法》第30条相比,我们还可以发现,《合同法》规定的更加完备,限定的范围也更加广泛,除《公约》中规定的事项外,还包括了有关合同的标的和履行方式的变更均为实质性变更。

(3)合同法第20条第(2)款规定要约失效为要约人依法撤消要约,而公约中规定的是撤消或撤回要约。根据要约撤回的定义,本人认为,要约撤回时,要约并未生效,所以谈不上失效,故不能未失效的条件。由此可见我国合同法对公约的大胆吸收,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立法工作者的严谨。

(4)承诺生效的确定标准不同。《公约》第18条规定,承诺要约于表示承诺的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而不是发出之时。很明显其采用的是到达说,虽然我国《合同法》也采取了到达生效原则,但是还规定,通过函件电报,电传达成的协议,如一方要求签订确认书时,则合同不是在收到确认书时生效,而是在确认书经签订后才能成立。

(5)按照《合同法》规定,数据电文是书面形式之一,要约与承诺都可以采用数据电文的形式,《合同法》对以数据电文形式形成的要约和承诺规定了相应的生效规则,但《公约》中并无数据电文的任何规定。可见,《合同法》对《公约》有了新的发展。

(6)《合同法》中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原则。在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国内买卖合同必须遵守该原则的有关规定,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就不一定,要看其所选择的准据法,如果选用的是《公约》,则无缔约过失责任可言了。

二、常见的合同成立纠纷

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对于合同是否成立而发生争议进而导致纠纷发生是国际货物买卖纠纷中最为常见的情况。对于买卖双方来说,买卖合同成立是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得以明确的前提条件。如果合同尚未成立,对当事人来说既无权利可言,也无应当负担的义务。某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取决于买卖双方要约和承诺的有效成立。当一方发出了一项有效的要约,另一方作出了一个有效的承诺,该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即告成立。因此,要判断某项合同是否成立并解决相应的纠纷,就必须考察买卖双方各自向对方发出的要约和承诺是否有效成立。

1.常见的纠纷类型

对于合同是否成立的纠纷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买卖双方当事人对于要约有效期的争议

要约有效期对合同的成立至关重要。只有在要约有效期内作出的承诺才能导致合同的成立。一般来说,要约有效期需要在要约中明确规定。例如,“要约自发出之日起七日内有效”或者“要约在10月10日前有效”等等。在这里,要约有效期从何时开始起算至关重要。按照各国的法律以及有关的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惯例的规定,一般采取要约发出生效主义或者要约到达生效主义两种原则。前者指要约有效期自要约人发出要约之日起算,后者指要约有效期自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日起算。因此,在实际订立合同时应当在发出的要约中中明确规定要约采取何种计算原则,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双方的歧义,防止纠纷的产生。要约超过有效期之后作出的承诺不产生法律效力,合同自然不能成立。

(2)买卖双方当事人因要约撤销引起的争议

《公约》第十六条规定,要约人在要约中已经写明受要约人接受要约即承诺的期限或者以其他方式表明要约是不可撤销的,或者受要约人发出接受要约的通知之后撤销要约的通知才送达受要约人的,要约不得撤销。由此可见,要约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发出的要约的约束,不得随意撤销或者修改要约,否则就会引起买卖双方的纠纷。

(3)买卖双方当事人因要约撤回引起的争议

《公约》第十五条规定,要约于送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即使是不可撤销的要约也可以撤回,如果撤回要约的通知于要约送达受要约人之前或同时,送达受要约人的。可见,要约撤回是要约人在要约生效之前阻止要约生效的行为。因此,如果要约人撤回要约的行为是有效的,则受要约人就不能作出有效的承诺,合同就不能成立。在实际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要约人与受要约人应当按照《公约》的规定,正确处理要约撤回的问题,避免发生合同缔约争议和纠纷。

(4)买卖双方当事人因承诺修改要约内容引起的争议

《公约》第十九条规定,如果接受要约的通知对要约内容作了实质性改变,则这种接受就不能构成承诺。何谓实质性改变,前面已有说明。因此,有效的承诺必须是无条件的承诺,即承诺必须与要约保持一致性。承诺如果修改了要约的内容,则有可能影响合同的成立。在实际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承诺方对要约作了实质性的修改导致承诺无效,合同不能成立。

(5)买卖双方当事人对于沉默是否构成承诺的争议

沉默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臵之不理,既不表示接受也不表示拒绝。《公约》第十八条规定,沉默或不作出其他行为本身并不够成承诺。只有受要约人明确声明或作出其他行为表示同意一项要约才构成承诺。所谓作出其他行为,可以是根据该项要约或依照当事人之间确立的习惯作法或惯例,例如与发运货物或支付价款有关的行为,来表示承诺,而无须向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

2.引起合同成立纠纷的原因分析

引起合同成立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与下面两个因素有关。

(1)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当事人依据的国内法律、国际贸易公约或国际惯例不同,导致双方订立合同时对要约和承诺的理解有差异,因而发生纠纷。

(2)当事人在具体处理争议时采取措施不当,使一些本来能够避免的纠纷未能避免。

案例一中,香港C公司认为,F公司在接到C公司的实盘后,仅对价格和索赔条款提出不同意见,而在第二天的电话协商中,双方已取得了一致意见,即C公司同意了F公司对索赔条款的修改,F公司同意接受实盘中的价格条件,合同已于此时成立。C公司还认为,F公司通知该公司部门经理在广交会期间签署书面合同,这仅仅是一种形式(a mereformality)而已。而F公司认为,双方虽口头上就合同主要内容协商一致,但F公司提出要签署书面合同,合同应从双方正式签署后生效。当F公司接到对方已签字的合同文本后,提出要对C公司提供的合同文本进行完善补充,C公司未表态,后又将合同文本索回,F公司认为是C公司“撤约”,合同并未成立生效,当然谈不上要其履行开证问题。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已于1988年1月1日生效。我国是该公约参加国之一。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合同有关的国际条约同我国法律规定不同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也即,我国原则上采用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但我国在批准参加该公约时提出了两项保留:一是根据公约第95条的规定,我国在核准书中声明不受公约第1条(1)款b的约束,即不同意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因此,对于我国公司来说,公约仅适用在缔约国的当事人间签字的合同;二是根据公约第96条的规定,我国对公约的第11条第29款及有关的规定提出了保留,即不可以口头方式或其他非书面方式成立合同。因此,我国公司对外签订、修改协议、终止合同时都应采用书面方式。上述这两点都排除了公约对此案的适用。

篇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一

(一) 风险的定义及风险转移的内涵

对于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 目前国际上也并无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 《德国民法典》规定的“物的意外灭失或意外损毁风”;《日本民法典》规定为:“其物因不应归责于债务人的事因而灭失或毁损”。中国《民法学》中规定的风险:买卖合同中的风险是指买卖合同的标的物由于不可归责于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毁损、灭失所造成的损失。

“风险转移”是指对于货物风险从买卖双方的当事人的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具体说来, 国际货物买卖所说的风险转移是通过国际组织制定或历史形成而又被人们普遍遵守的一整套法律规则, 在发生货物的毁损灭失之后, 没有其他约定或法定的解决措施时, 来合理分配损失如何在当事人之间承担的问题。因此, 许多学者也将其称为风险负担。

(二) 国际货物买卖中风险的特征

1. 不确定性 (或然性) 。

风险是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伴随物, 其是否发生、发生的时间及后果都是不确定的, 地震、台风、火灾, 水灾、海啸、大雪、暴风雨等。如果能够肯定发生或肯定不能发生的事件, 都不能被称之为风险。

2. 不利益性 (损害性) 。

风险的发生, 只有导致合同项下货物的毁损、灭失, 才构成法律上的风险。正是由于风险会导致上述各种情况发生, 从而给当事人带来损害, 风险才具有了损害性的特征。

3. 多样性。

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就毁损、灭失风险而言, 具体到各项国际货物买卖中, 就有数不清的各种形式存在。因此不论是从抽象还是具体的角度来看, 风险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4. 普遍性。

风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国际货物买卖中, 只要有国际货物买卖的地方, 就有风险存在。而且风险产生的时间也遍布货物买卖的各项环节始终。正因为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风险的普遍性才得以体现出来。

(三) 风险转移中的风险负担一般原则

1. 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原则。

《公约》采用了所有权与风险相分离的方法, 确定了以交货时间作为风险转移时间的原则。《公约》第69条规定, 在不涉及货物运输的情况下, 从买方接收货物时起, 风险转移于买方承担。我国的《合同法》第142条也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 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都是以交货时间作为确定风险转移的标准。

2. 过失划分原则。

虽然规定了以时间交易确定风险转移的原则, 但如果卖方对于货物灭失或毁损有过失。则按过失确定风险的负责。如《公约》第66条规定, 货物在风险移转到买方承担后遗失或损坏, 买方支付价款的义务并不因此解除, 除非这种损失或损坏是由于卖方的行为或不行为所造成的。从交货时间起, 风险从卖方转移于买方。这一原则的适用有一个前提, 即风险的转移是在卖方无违约责任的情况下。假如卖方发生违约行为, 则适用过失划分原则。

3. 国际惯例优先。

有些国际惯例对风险转移已有自己的规定。这些规定往往在人们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被优先适用。如《公约》第9条规定, 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 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再如《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规定的在FOB、CIF、CFR等交易方式中, 合同的风险划分是以装运港船弦为界。卖方承担货物越过船弦前的风险, 货物越过船弦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

二、影响风险转移的因素

(一) 国际贸易术语对风险转移时间的影响

如果双方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采用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贸易术语, 则风险转移的时间应按这些贸易术语的规定来确定, 而不按公约的规定来确定。不同的贸易术语下, 规定了不用的风险转移时间。在国际贸易中, 最常采用的就是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根据《通则2000》的规定, 这三种贸易术语下风险都于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由卖方转移到买方。但如果选择了CPT或者CIP时, 则风险转移的时间为货交买方的时间。所以在贸易买卖合同中要注意贸易术语的正确使用, 以规避己方的风险承担。

(二) 当事人违约对风险转移的影响

1. 买方违约对风险的转移的影响。

买方违约是指买方不接受或不及时接受符合合同的货物。买方违约必影响风险的转移, 因为, 在通常情况下, 买方接受货物的同时就接受了标的物的风险, 如果买方不收货物或不及时收货, 势必会使货物仍留在出卖人手中, 这时如果发生风险, 对卖方而言是不公平的, 因其加重了出卖人的责任, 因此为了体现对双方当事人的公平, 各国法律包括《公约》对此都作了专门规定。按照《公约》第六十九条规定, 如果卖方已按约定的时间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 而买方没有在适当的时间内接受货物, 即使他没有实际占有货物, 风险也自货交他处置时转移。

2. 卖方违约对风险转移的影响。

在这里仅讨论卖方所交的货物严重不符合合同约定时的违约及情况。在正常情况下, 货物风险随着支付而转移, 但如果卖方支付的货物严重不符合合同, 则等于没有支付, 即使货物已在买方手中, 但风险仍由卖方承担。《公约》第六十六条规定, 在合同履行中如果卖方违约会对风险转移有影响, 买方可拒绝履行支付价款义务。我国《合同法》第148条也规定, 因货物质量不符合要求, 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 买方可以拒绝接受货物或解除合同, 买方拒绝接受货物或解除合同的, 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

三、关于风险转移条款的约定及对策

(一) 要充分利用协议优先适用原则

《销售合同公约》第6条明确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不适用本公约, 或在第12条的条件下, 减损本公约的任何规定或改变其效力。”又如《统一商法典》第2-509条更是明确指出“若当事人的协议与本条不同, 以协议为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公约》所赋予当事人的权利并充分加以利用。

(二) 涉及运输的货物的风险转移条款的约定及对策

1. 作为卖方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作为卖方我们最好不要在合同中规定地指定的交货地点交货。如前所述, 由于《公约》第67条已经规定:“除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外, 运输风险应由买收人承担。”因此, 只要我们把货交给第一承运人, 那么我们就已经完成了风险转移。当然如果买方坚持要求我们在指定地点交货, 那么此种情况下我们则要注意:一是要选择有信誉的运输机构;二是一定要获取清洁提单以降低风险, 或一旦出现风险便于索赔。

2. 作为买方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作为买方我们尽量要在合同中约定由卖方在指定地点交货。这样只要货物由卖方在指定地点交货之前, 一切风险均不转移至买方。而如果卖方坚持不同意在指定地点交货, 而只同意约定交付运输时风险转移。我们要注意, 如果卖方过于强调此项时, 一定要尽量搞清货物是否存在问题。在不能改变此项约定时, 一定要备注要求卖方同时满足在以下三个条件:一是选择信誉好的大型运输公司;二是一定要卖方提供清洁提单;三是货物保险的种类只能是一切险。当然如果卖方允许风险进行约定, 则可以约定“货物自交付给买受人之日起, 其风险负担由买受人承担”, 这是比较稳妥的。

(三) 在途销售货物的风险转移对策

对于在途销售的货物, 由于在该批货物出卖前, 已经交付运输, 此时买、卖双方往往都不清楚货物在运输中的具体情况, 因此购买在途销售货物的风险比较大。《销售合同公约》第68条的规定, 对于在运输途中销售的货物, 从合同订立时起, 风险即转移至买方承担。因此如果我们作为货物的卖方, 只要按此公约执行进行正常的货物销售即可。但如果我们是以此种方式购买货物是合同的买方, 则一定要引起充分的注意。一是要充分审查单据是否属于清洁提单;二是要审查保险。如果该批货物仅投保了平安险, 那么如出现单独海损是不赔偿的, 所以我们还要关注货物运输路段的天气、气候等情况及运输工具的条件, 如船舶的大小, 抗风险的能力等等。因此, 如果我们能够在交易中有一定的优势, 那么可以在交易合同中对于运输风险的转移有另外的具体约定。如约定货物的风险从交付时起转移。或要求卖方对于该货物风险提供担保等。

综上, 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 风险无处不在。为避免风险损失, 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合同条款中关于风险的约定, 同时在贸易术语、交易条件、运输方的选择等多方面, 要充分注意合同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以期达到尽量避免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劲松, 吴志攀.国际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光远.论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转移制度[J].时代经贸:理论版, 2007 (3) .

[3]马德才著.国际货物贸易中的风险分担原则[J].对外经贸实务, 2000 (10) .

[4]王京禾.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解释[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87.

篇4:英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写法研究

一、合同的基本格式及其语言特点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制作,买卖双方均可负责。买方制作合同称为购货合同(Purchase Contract);卖方制作的合同称为销售合同(Sales Contract)。通常买卖双方都备有事先制作好的空白格式合同,或称作标准合同(Standard Form Contract)。由于合同的性质及实际情况的差异,合同格式局部细节各种各样。但是一般而言,合同格式由约首、正文和结尾三部分构成。

1. 约首

约首即指合同的开头。它一般载明合同的名称和编号、订约时间与地点、订约双方的名称与法定地以及电报挂号、电传、电话等事项。此外,有的合同还包括有较长的序言,说明订约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当然,约首所载明内容的多寡遵循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原则。从约首所载明的内容看,由于它的法律作用在于确定合同的效力范围和有效条件,所以也称其为效力部分(Effect Part)。例:

Contract

Contract No. _____Cable Add. _____Telex _____Fax _____Signed at _____

This contract, made and entered into this _______ day of _______, 19 _______, by and between _______, a corporation organized and existing under the law of _______, having its principal office at _______ (hereafter called “A”) and _______, a corporation organized and existing under the law of _______, having its principal office at _______.

此实例内容规定合理,序言阐述严谨明确,产生了简洁扼要、重点突出的效果。

2.正文

正文即指构成合同主要内容或中心内容的条款部分。由于它反映了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以称其为权利和义务部分(Rights and Obligation Part)。正文的格式比较简单,一般即将买卖双方商订的条款按顺序排列。例如紧接上述英文约首后正文条款的排法:

1. COMMODITY: ……

2. QUALITY: ……

3. 结尾

结尾和约首一样,也属于合同的效力部分。它主要载明合同生效日期、合同使用文字、文本、份数和买卖双方当事人的签字。结尾的格式一般在正文条款之后有一段结尾语,然后再由买卖双方当事人签字并署名日期。例:

IN WITNESS WHEREOF, this contract is made in two original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each language being legally of equal effect. Each party keeps one original of the two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contract.

The Buyers _______ The Sellers _______

Date _____________Date ____________

有些合同结尾不包括结尾语,只要求买卖双方签字及注明日期即可。

从上述实例中的约首和结尾的语言分析来看,专门法律术语的运用并不多,但是选词用词很准确、很规范。特别是agree一词的运用颇具典型性。该词不仅体现其本身的表面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从法律这个更深层次揭示了买卖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原则在合同中的应用。同时,主体英语或法律公文的专门词语得到较多的运用。例如:hereafter, hereby, hereinafter, herein, hereof, hereto, whereas, whereby, whereof等主体形式加介词构成的副词。这些公文特有的规范书面语突出地体现了合同严肃庄重的文体风格。

二、合同正文英文条款订立的原则

正文作为合同的主体或本文,其作用在于确立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以,条款的内容和多寡是双方当事人商谈的中心。由于正文条款内容复杂,涉及法律问题也很多,所以订立条款必须明确、具体、切合实际,否则很容易引起争议或损害赔偿。

1.必须载明条款的必备内容

每项条款都有必备的内容要求。任何不具体、不明确、不切实际的条款都会使买卖双方权利与义务界限不清,从而产生争议。据此,一定要载明条款的必备内容。例如SHIPMENT条款主要规定有交货时间、装运港和目的港、转船以及分批装运等内容:

SHIPMENT: Shipment during May from London to Shanghai. The Sellers shall advise the Buyers, 45 days before shipment month. Partial shipments and transshipments allowed.

通过以上实例不难看出条款内容的重要性。每项条款都会在不同方面涉及许多复杂法律问题,所以买卖双方必须在签订合同之前对合同条款的内容认真仔细地进行磋商,把条款规定得适当、明确和切实可行,以免日后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2.条款的表示方式

与条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条款的表示方式。许多条款的表示方式都有明确规定。如不遵守就会和条款内容一样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请看下面一项仲裁条款:

ARBITRATION: All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execution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contract, shall be settled amicably through negotiation. In case no settlement can be reached through negotiation, the case shall then be submitted to _______ in accordance with its arbitral rules of procedure. The arbitral award is final and binding upon both parties.

该仲裁条款规定了三种常用的方式:一是规定在我国仲裁的条款;二是规定在被诉方所在国仲裁的条款;三是规定在第三国仲裁的条款。该实例中的空格正是为说明这三种方式的变化而留的。如果条款内容条理不清,合同不仅无法履行,而且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

总之,条款内容及其表示方式紧密相关的。但是,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条款表示方式则要依据商品的特点或类别、合同的性质和买卖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原则下而定。以上仅是订立条款时的规律性及原则性说明。在实践中,所订立的任何条款都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认真磋商,以免日后产生争议。

3.常用的专门术语及计量单位名称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性质决定了正文条款涉及到的专门术语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延伸到许多领域内。合同条款中专门术语的运用是交易的需要,合同自签订之日至履行完,要涉及某特定商品、价格、运输、保险、商检、银行金融等一系列领域各自的专门术语,因此,熟悉常用的专门术语仍是起草合同条款的一个必备条件。

国际贸易术语是指用一个含有简短概念的外文缩写来表示商品价格的构成、买卖双方各自应负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以及货物所有权转移的界限。由于它表明了商品价格的构成,所以在外贸业务中,往往把贸易术语称价格术语(Price Terms)。价格术语涉及交货地点、运输及其费用、保险及其保险费、进出口许可证申领和进出口关税的交纳四个方面的问题,按交货地点的不同可分为出口国内陆交货、出口国装运港交货、进口国目的地交货三大类价格术语。其中以第二类出口国装运港交货中的FOB,C&F,CIF三种价格术语在国际上使用最为普遍。如果对此心中无数,不了解这些术语丰富的法律内涵以及实务中的运作程序,后果会十分严重。

条款作为合同的正文是合同的精华部分,因为它用有限的条文浓缩了无限的内容。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研究,特别是对正文条款的研究应该是无止境而富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篇5: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一

国际货物买卖是指具有国际性因素的以支付价金的方式换取货物所有权的交易行为,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则是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缔结的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协议。由于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不履行合同的情况实属常见,除了与当事人无关的事实导致的不履行合同之外,更多的是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造成合同的不被履行。为了保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顺利履行和合同目的的实现,合同中所涉及的双方权利义务通常是具体而详尽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卖方获取货物价款的权利和交付货物的义务以及买方获取货物的权利和支付货款的义务。

若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订立合同的当事人没有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其合同义务则视为是违约。对于除了因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或合同落空等原因造成的不履行合同的行为,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违约责任。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即是法律赋予守约方的一种对利益损失的救济,目的是保护受害方的权益,使其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违约造成的损失。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的违约行为主要表现在:不交货、延迟交货、货物(品质、数量等)不符、货物上存有第三方权利或要求、提交的单证有瑕疵等。《公约》作为专门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性文件,对于买卖双方在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实施救济的权利和途径在一般性规定的基础上又分别做了具体的安排。鉴于卖方违约的主要形式有不交货、延迟交货或所交的货物与合同不符,买方除了可以采用买卖双方均可使用的救济方法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相应的救济措施:

1)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若卖方所交付的货物与合同规定不符,而且这种不符合合同的情况已构成根本违反合同,买方有权要求卖方另外再上交一批符合合同要求的货物,以替代原来不符合合同的货物;

2)要求对货物不符之处进行修补:即买方对于卖方所交付的与合同不符的货物,在不服的情形不很严重的情况下,要求卖方进行修补的救济权利;

3)购买替代货物:如果买卖合同被宣告无效,在宣告无效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买方以合理的方式购买替代物,则有权要求卖方赔偿合同价格与替代货物价格之间的差额。这实际上承认了买方在卖方根本违约时有权解除合同并通过购买替代货物使自己的合同目的得以实现的救济方式;

4)卖方应对不履行义务做出补救:根据《公约》第48条的规定,卖方即使在交货日期之后,仍可自负费用,对任何不履行义务做出补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买方主动采取的救济措施,但它最终起到了对双方订立合同的预期利益的维护效用,因此对于买方来说也是一种对利益损害的救济;

5)要求减价:《公约》第50条规定,如果卖方所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且这种不符是买方愿意容忍的,不论买方是否已支付货款,买方都可以要求降低价格,减价按实际交付的货物在交货时的价值与符合合同的货物在当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比例计算;

对于“要求减价”的这个救济措施是实际操作当中最常用到的,且看一案例:台湾某出口商与斯里兰卡某进口商在签订的货物买卖合同中约定以CIF Colambo价格条件销售丝绸,合同价款共计514.50美元。但在产品接受出口检验时被发现其中混有不合格产品,约占货物全部39.4%,且卖方未予清理。因卖方在合同与信用证上均未标明在货物中混有不合格产品的比例,故当买方发现货物存在瑕疵后拒绝支付货款,并要求卖方减价赔偿损失。在这个案例中,买方认为卖方虽在产品出口检验时发现大量不合格产品,但未作任何清理即装船出口,且合同中未约定允许货物中混有不合格产品,致使卖方交货品质与合同不符,构成违约的卖方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是如果按照正常的渠道去申请索赔,必然费时费力,所以减少价金的救济方法值得提倡。通过该种方式不仅补偿了买方因卖方违约遭受之损失,同时,因卖方不必向本国主管机关申请准许赔偿的汇款手续,使今后的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不受任何影响。通过该种救济方法,买方达到了与请求赔偿损失同样的索赔目标。

6)拒绝收取货物:《公约》规定如果卖方在规定的日期前交付货物,买方可以收取货物,也可以拒绝收取货物。如果卖方交付的货物数量大于合同规定的数量,买方可以收取也可以拒绝收取多交部分的货物。如果卖方收取多交部分货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他必须按合同价格付款。

篇6: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一

作为买卖合同的两种形式,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无论在合同的成立,合同的基本条款,还是在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归属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共识。但是,由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鲜明的涉外性,导致了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和显著不同。本文针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试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与我国《合同法》为出发点,通过制度的比较,扼要地分析比较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在贸易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合同法的一些构想。由于很少有人充分地总结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的异同并进行比较研究,故研究二者的异同,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国际和国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概念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首先,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确立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并由一方提供货物并转移所有权,另一方支付价款的合同.我国《合同法》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买卖关系的主体是出卖人和买受人。国内货物买卖合同作为买卖合同的主要形式,是一种转移货物所有权,并以支付货款为对价的诺成性双务合同。

(二)国际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特征的比较

作为买卖合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在许多地方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具有买卖合同的一般特征。但是,二者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1、合同当事人不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即货物的卖方和买方;但根据中国《对外贸易法》规定,只有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批准,取得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和组织,才能作为当事人与外商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个人不能订立此合同。

2、特征不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相比,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具有下列特征:(1)复杂性。由于国际货物买卖是跨越一国国界的贸易活动,合同所涉及的交易数量和金额通常都比较大,合同的履行期限也比较长,又采用与国内买卖不同的结算方式,故相比国内货物买卖合同复杂的多.(2)风险性大。在进出口活动中,双方当事人要与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或银行发生法律关系,长距离运输会遇到各种风险,使用外汇支付货款和采用国际结算方式,可能发生外汇风险。(3)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买卖双方面临着法律适用多样性的问题。国内货物买卖合同中一般只适用本国法即可,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从签订到履行要涉及到国内法、外国法、国际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规范。

二、合同的主要条款比较

(一)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合同的核心部分,是合同权利和合同义务的集中体现。买卖合同一般有约首,正文和约尾三部分组成,约首包括合同名称,编号,缔约日期。缔约双方的名称,地址及合同的序言等;正文是合同的核心,主要规定了有关当事人权利义务各项的条款;约尾一般注明合同的文字及文本数,合同的生效,有效期及 双方的签署和日期等。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内货物买卖合同在合同的基本结构上相当一致,都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由于其涉外性与复杂性,对主要条款的规定更加严谨,限制的更加严格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条款,2.包装条款,3.价格条款,4.保险条款,5.支付条款和不可抵抗条款等。

三、买卖双方义务比较。

买卖双方的义务是买卖法的核心内容,也是买卖合同内容的具体体现。下面我就从我国《合同法》和《公约》的比较出发,分析国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在买卖双方义务上的不同。

(一)卖方的义务

卖方的义务主要是要按合同约定的方式、时间、地点交付货物,提供约定的有关货物的各种单据,并保证其所交付的货物符合合同的各项要求,同时还必须对货物所涉及的有关权利承担担保义务。但在实现其义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差异:如交付义务中交货地点的差异。当合同当事人对交付货物的地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合同法》和《公约》对

此采用了不同的补缺原则。《合同法》采用的是“约定———推定———法定”顺序补缺,尽可能充分的尊重当事人的真实意图。而《公约》则不同,因为《公约》调整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处于不同国家,因而补充协议显得不太实际,而且耗时较长,故《公约》没有采用补充协议的补缺方式,而是采用刚性的规定方式

(二)买方义务的比较

货物买卖合同作为一种双务合同,买卖双方的义务都是相对应的。买方的基本义务主要有两项,一项是支付价款,另一项是受领货物。公约与合同法对此规定是最主要的区别在买方的付款义务上。

1、在国际贸易中,买方支付货款的义务不仅包括支付货款,还应包括按照合同或任何法律,规章的要求履行相关的步骤及手续,以便使货款得以支付。

2、《合同法》规定,在当事人未约定或价款约定不明确时,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约定,未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价款;但《公约》无此种规定,尽管公约并不禁止当事人以补充协议的形式来约定价款。

我国《合同法》与《公约》相比,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不足:

1、承诺生效问题

逾期承诺有三种情况,即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况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因其他原因超出期限后到;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但按照通常情形也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到达。《合同法》只规定了前两种情况,而未论及第三种情况;而《公约》中则将一、三两种情况概括为正常情况下的逾期一同加以规定体现了以上三种情况,本人认为这实际是立法技术上的问题,也是《合同法》相对于《公约》不足之处.2、知识产权担保问题

《合同法》中规定卖方义务时指出卖方有按时交送货物的义务,有对货物所有权提供担保的义务,却没有像《公约》第41条那样对货物的知识产权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一点显然是不适应现代国际贸易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买卖合同日益增多的趋势。

3、我国《合同法》中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还有很多漏洞,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合同法》只是规定对于标的物的状况出卖人对买受人应承担什么义务,买受人对出卖人享有什么权利。因此亟需指定物权法对此明确规范,这就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使之臻于完善。

篇7: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买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 址: 邮编: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 国籍:____________

卖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 址: 邮编: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 国籍:____________

经买卖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上协商一致,达成本协议各条款,共同履行:

第一条 货物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 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 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条 商标: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条 价格:____________________FOB________________

第六条 包装: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条 付款条件:签订合同后买方于7个银行日内开出以卖方为受益人的、经确认的、不可撤销的、可分割、可转让的、不得分批装运的、无追索权的信用证。

第八条 装船:从卖方收到买方信用证日期算起,45天内予以装船,若发生买方所订船舶未按时到达装货,按本合同规定,卖方有权向买方索赔损毁/耽搁费,按总金额____%计算为限。因此,买方需向卖方提供银行保证。

第九条 保 证 金:卖方收到买方信用证的14个银行日内,向买方寄出____%的保证金或银行保函。若卖方不执行本合同,其保证金买方予以没收。

第十条 应附的单据:卖方向买方提供:

1.全套清洁提货单;

2.一式四份经签字的商业发票;

3.原产地证明书;

4.装箱单;

5.为出口________ 所需的其他主要单据。

第十一条 装船通知:卖方在规定的装货时间至少14天前用电报方式将装船条件告知买方,买方或其代理人将装货船估计到达装货港的时间告知卖方。

第十二条 其他条款:质量、数量和重量的检验可于装货港一次进行,若要求提供所需的其他证件,其办理手续费、领事签证费应由买方负担。

第十三条 装船时间:

第十四条 装货效率:每一个晴天工作日,除星期日、节假日外,每舱口进货为________ 立方(吨)。

第十五条 延期费/慢装卸罚款:对于________载重吨船来说,每天________U.S.D.。

第十六条 不可抗力:签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由于台风、地震和双方同意的不可抗力事故而影响合同执行时,则延迟合同的期限应相当于事故所影响的时间。

第十七条 合同争议的解决:

第十八条 本合同于 年 月 日在________市用________文签署,正本一式两份,买卖双方各执一份,买卖双方签字生效。

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动产赠与合同

赠与人(以下简称甲方)、受赠人(以下简称乙方),双方就赠与图书事宜订本合同,其条件如下:

第一条 甲方将以下图书赠与乙方: 全套 卷 册 出版社发行

2全套 卷 册 书店发行

第二条 甲方于 年 月 日前将上述图书交付予乙方。

第三条 乙方将受赠的图书陈设于乙方协会的阅览室,并委托管理员,提供会员阅览,保管费用由乙方负担。

第四条 乙方若未能履约、或善尽保管的义务时,甲方可撤销合同。

第五条 乙方如欲解散协会,则对所受赠图书的处理须遵照甲方的指示。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赠与人(甲方):

受赠人(乙方):

篇8: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一

1国际货物贸易合同防范法律风险的意义

分析国际货物贸易合同在签订前、签订中、签订后三阶段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措施,无论对于相关企业,还是对于外贸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可以保护相关企业的财产安全,又有助于保护行业的发展,还能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由于此类合同通常是由于条款不明或法律不同而导致的法律风险,交易双方属于是跨国交易,不同的国家的交易习惯和法律规定通常有较大的区别,很容易发生纠纷与冲突而国际交易通常订单较大,双方投入很高,一旦双方的合同在施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对双方都会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 因此,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做好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纠纷的发生概率,提高合同的成功率。

2合同未签订之前的法律风险隐患及防范对策

一份国际货物贸易合同的成功履行, 离不开签订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许多纠纷往往就是在双方签订合同前的准备工作不足,对前期准备不够重视导致的。 本节主要分析双方未签订合同之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和其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及相应的防范。

2.1 主体合格与否

在签订合同之前, 首先要明确合作的主体是否具有进出口经营权,这是企业能够从事相关行业的资质,如果没有该经营权的话,即使签订了合同,也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比如,甲公司向丙公司出具委托书,委托乙公司作为外贸代理商,代表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外贸合同,购置一套进口的电视宽带设备。 然而,由于乙公司并不具备进出口经营权,因此不能当作受托人,所以即使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委托协议, 这份协议也是无效的不受到法律保护。 最终由于甲公司选择的主体不合格,导致其巨额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在进行国际交易时,相关企业想要做好业务,就必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办理需要的每个证明,避免由于手续不全而导致的法律隐患。 要从源头防范其法律隐患,在签订合同之前,检查合同双方主体是否符合要求是防范风险的第一个步骤。

2.2 签约人合格与否

合同签订双方的主体全部合格, 也并不代表合同的签约人就是合格的。 因为合同是需要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合同的签订人也需合格,既能够签约。 因此,在签约前,不仅要检查合同双方的主体是否合格,还要检查合同的签约人是否合格。 这通常是通过一些法律文件来证明。 一般来讲,企业重要的合同中,其签约人多为企业老总,如果是授权委托签订的,一定要认证检查其委托证明和受委托人的签约资格。 因为很多诈骗公司会做一些噱头很高,实际虚假的名片来进行签约。 此外,若合同签订双方是集团公司时,还要注意签约人所在的公司,因为有些人还会拿其集团作为噱头进行交易, 但实际上只是集团下的一个国内小分公司。 从法律上看,母公司与子公司是独立的,两者不存在连带,如果签订合同后存在纠纷问题, 只能找签订者的小公司解决[2],而不是其母公司。

总之, 在签约之前一定要做好前期查证工作, 不能冲动签约。 对签约的主体、签约人的资格和所在公司必须查证清楚,全部都符合法律规定时,才可以避免在签订前的法律风险,避免在发生纠纷时,无法维权。

3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隐患及防范对策

完成了前期查证工作和商谈后,双方开始拟定条款、签订合同,此步骤中存在更多的法律风险,稍不注意就会埋下隐患。 本节就详细分析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和其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及相应的防范。

3.1 口头协议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中第十一条内容认可了口头协议的效益,我国也于2013 年承认了除书面合同之外的其他合同形式[3]。 许多合作双方在亟需购买或卖一批货物,或者工期较紧时, 通常会和一些交易次数较多的老客户通过口头商谈的方式达成买卖意向。 这种交易方式比书面合同更省时间,也更方便,但也因此使合作双方面临许多法律隐患。 比如,合同的某一方否认合同的存在或否认合同的某一项条款, 以此拒绝付款或发货。 再比如,当此项交易存在纠纷时,由于没有书面内容,取证较难,很难有效保护双方的权利。 针对这两种风险,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防范: 1只与合作多年的老客户签订口头协议,与陌生对象签订时要查证其信誉情况;2在签订口头协议时,要找一个有效的第三方当证人;3如果在签订之前查证过程中认为合作对象在履行合同时可能存在问题, 则可要求对方提供担保物;4签订口头协议时,注意保留电话录音、消息文档等证据;5对于一些订单大、信息较少的合作对象,必须使用书面合同。

3.2 书面合同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由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国际通行的《公约中部分条款存在差异, 会导致书面合同在签订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隐患主要是由于合作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误差[4],以下举例分析:

(1)承诺条款。 其主要的法律风险主要是其承诺期限的不清晰。 比如《公约》里认为,承诺期限包括工作日和节假日,而国内的《合同法》里认为,承诺期限只包括工作日。 这使得合作双方因为适用法律不同,导致其承诺期限的天数存在差异。 为避免由于此类法律规范存在的纠纷, 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可写明具体的日期,而不是只写天数。

(2) 品质要求。 进出口商品对货物的品质要求通常较为严格,这种要求有时候不仅指的是质量,还包括其加工方法或工艺的一些专业要求。 比如,甲公司(买方)与乙公司(卖方)签订了进口一批食物的合同,合同中不仅规定了这批食物的品质要求,还规定了对这批食物的加工工艺。 但乙公司在加工食物时,却没有采用这种工艺而是采用了更高科技的工艺, 最终使得整批食物被退回,给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从条款来分析,既然乙公司已经签订了合同,就必须按照合同要求的工艺进行加工否则就是违约。 因此,在履行合同时,不仅要注意对货物的质量要求,还要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加工,否则就会造成违约。

(3)数量条款。 此项条款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隐患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货物数量是否符合规定,另一方面合同内规定的数量是否明确。 比如,在有些合同中对于数量不好把控的货物会写成约多少吨,或约多少件,但却并没有在价格处有对应而是写一个明确的价格。 这样导致货物提交方在多装时,却不能得到足够的货款。 比如,乙公司向甲公司提供某商品20 吨,每吨价格是80 美元。双方签订的合同中约定其金额为1 600 美元,重量可以增减10%,甲方通过银行开具信用证。 结果乙方提供了22 吨的商品,但去银行办理议付时却由于所需支付的总额大于了其1 600美元,导致不能支付。 因此,在签订合同时,若数量是一个范围值时,其信用证金额也要进行对应的调整,以免出现此类纠纷。

4合同签订之后的法律风险隐患及防范对策

双方签订完成合同,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在合同的履行阶段也存在一些法律风险。 本节就详细分析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其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及相应的防范。

4.1 履行合同时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由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国际通行的《公约中部分条款存在差异,会导致在履行合同时存在的法律风险隐患主要是由于合作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误差[5],以下举例分析:

(1)交单过程。 国际法中规定在交单时,需要所有和货物相关的单据,而国内并没有对单据进行区别。 此项差异容易造成的法律风险就是违约行为,比如我国企业交单不全面,或者在提交后还对其进行修改,这对于我国法律没有造成违约,但在国际法律中却是违约行为。 因此,如果我国的企业需要交单时,在备份后,可提交所有的单据,并尽量在交单之前审查清楚,没有错误后再提交。

(2)货质保证。 由于货物质量标准在各国之间也存在不同因此在履行合同时可能出现合作方随意制定标准, 使标准太宽松没有参考价值;制定的要求太苛刻,履行困难;相关条款不清晰,质量不好把握等等问题,导致交货时发生纠纷。 针对此项风险,合作双方在履行合同时,首先要明确好参考的标准条款,不应随意要求。 其次,卖方在制作时严格按照标准,并进行产检[6]最后, 合作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都要时刻做好证据留存工作,用以查证。

4.2 违约救济时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违约救济时存在的法律风险隐患主要在解除合同方面和免责条款方面。 在解除合同方面,由于国内要求与国际要求不同国内并无对根本违约的明确定义。 导致在出现根本违约时,合作双方对其概念认定出现差异,或没有正确进行合同解除通知。 比如,在适用国际法的时候,如果双方对其产生争议,我方的企业很难给出有效的法律条款来辩护,导致我方陷入被动。 比如,在通知合作方接触合同时,需要通过书面的形式方便留证,如果只通过口头形式进行通知,合作方可能当作不知继续生产货物,最后甚至会要求买方赔偿卖方为履行合同的费用。 因此,在解除合同时,需要通过书面形式进行通知,并要求对方回复签收信息用以日后查证。

在免责条款方面的风险主要是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在通知和提供材料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其通知的方式不当,当企业面临不可抗力时,通常是一些较为紧急的时候,此时多使用电话等方式来通知合同另一方, 难以留下有效的证据, 举证较为困难。 应对此类风险,企业可在后续补发一份函件,以此作为证明

5结论

篇9: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终结

买方: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同编号:789009346

卖方:艺福茶业有限公司

第一条 买卖标的1)商品名称:洞庭碧螺春

2)品种:绿茶

3)等级:特级

4)农药残留指标:

日本对于茶进口很严格,从2009年5月起,日本将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其中对茶叶农药残留限制明显变化,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限量为0.01ppm。

5)交易方式:文字说明买卖

6)产地:产于我古著名风景旅游胜地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

第二条 数量和计量单位、计量方法

1)数量:250g/罐,257~263g范围内均合格。20罐/箱,1000箱

2)单价:每罐150元人民币 FOB上海

3)计量方法:理论重量:对某些按固定规格生产和买卖的商品,每件重量大体相同,可以从件数推算出总量。

第三条 包装

包装:须用坚固的木箱或纸箱包装,适合长途海运/邮寄/空运和多

次搬运、装卸及适应气候的变化。并具备良好的防潮、防霉等能力,不能造成运输过程中箱件破损,货物散失。以商品的存放和运输安全为前提,保证货物在没有任何损坏和腐蚀的情况下安全运抵目的地。

第四条 货物的价格

1)单价:人民币3000元/箱FOB上海

2)成交金额:人民币3000000元

第五条 货物的交付

1)运输方式:由买方负责FOB班轮运输。

2)装运

1、装运时间:从卖方收到买方信用证日期算起,30天内予以装船起运。

2、装运港(地):上海。由卖方提出,经买方同意后确定。

3、目的港(地):横滨。由买方提出,经卖方同意后确定。

4、分批装运和转运:一次性到货,不允许分批装运。

5、装运通知:(1)卖方必须在装运期前10天,用电报/电传向买方通知合同号、货物品名、数量,发票金额,件数,毛重,尺码及备货日期,以便买方安排订仓。

(2)买方须在预计船抵达装运港日期前5天,通知卖方船名,预计装船日期,合同号和装运港船方代理,以便卖方安排装船。如果需要更改载货船只,提前或推后船期,买方或船方代理应及时通知卖方。如果货船未能在买方通知的抵达日期到达装运港,则

在装运港所发生的一切仓储费和保险费由买方承担。

(3)卖方在货物全部装运完毕后24小时内,须以电报/电传通知买方合同号、货物品名、数量、毛重、发票金额,载货船名和启运日期。如果由于卖方未及时电告买方,以致货物未及时保险而发生的一切损失由卖方承担。

6、滞期和空仓费用:船按期抵达装运港后,如果卖方未能备货待装,一切空仓费和滞期费由卖方承担。

第六条 货款的交付

支付条款:买方须于2014年6月20日前将保兑的、不可撤的、可转让的、可分割的即期付款信用证以传真形式开到卖方,货到付款。该信用证的有效期延至装运期后15天在中国到期,并必须注明不允许分批装运和转船。买方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出信用证,卖方有权发出通知取消本合同,或接受买方对本合同未执行的全部或部分,或对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向买方要求赔偿。

第七条 货物的检验

检验的时间和地点

在装运港所在地上海进行检验,即以离岸质量、重量(或数量)为准。货物在装运港装运前30天内,由双方约定的上海商检局对货物进行检验,该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作为决定交货质量、重量或数量的最后依据。检验机构对货物检验后,货物运抵达目的港后,如买方对货物进行检验,发现质量、重量、数量或农药残留指标有问题,有权向卖方提出异议和索赔。

第八条 争议、索赔、仲裁、不可抗力

1)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

交由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裁定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向法院或其他机构申请改变仲裁裁定。仲裁费用由败方承担。仲裁也可在双方均能接受的第三国进行。仲裁进行过程中,双方将继续执行合同,但仲裁部分除外。

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进行法院审理期间,除提交法院审理的事项外,合同其他部分仍应继续履行。

2)在 货 到 目 的 口 岸 买方在30天内复检如发现货物品质,规格和数量与合同不符,除属保险公司或船方责任外,买方有权凭中国商检出具的检验证书或有关文件向卖方索赔换货或赔款。

3)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双方应立即通过友好协商决定如何执行本合同。不可抗力事件或其影响终止或消除后,双方须立即恢复履行各自在本合同项下的各项义务。如不可抗力及其影响无法终止或消除而致使合同任何一方丧失继续履行合同的能力,则双方可协商解除合同或暂时延迟合同的履行,且遭遇不可抗力一方无须为此承担责任。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在不可抗力发生后,卖方须立即通知买方并提供事故发生的证明文件。

第九条 合同的生效、变更与终止

本合同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合同自双方或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

章或合同专用章之日起生效。

合同履行期间,双方同意变更合同内容的,订立书面变更协议。变更协议是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双方权利义务履行完毕,本合同终止。

买方: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卖方:艺福茶业有限公司

上一篇:学习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下一篇:骨干教师培训完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