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宜居村庄简介

2024-05-04

美丽宜居村庄简介(共6篇)

篇1:美丽宜居村庄简介

某镇某村申报东营最美乡村情况汇报

某镇某村位于东营区某镇政府东南15公里,人口242户、780人。全村共有党员39名,村两委成员4 名,其中女成员1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全村耕地面积3500亩,主导产业为棉花、果树种植及畜牧养殖。近年来,我村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方法,确保工作实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双促进、双加强”。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00元,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小康文明村、市级科技示范村、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抓民主、建制度,增强班子战斗力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村党支部认为只有建章立制,照章办事,用制度管好人,才能做好各项工作。为此,一是坚强制度建设。先后实施了重大村务报告制、村级重大事务票决制、村两委成员坐班办公“四定”制、党员星级评价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大家的制度大家定,自己制定的制度管自己,村内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坚持村务公开。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流程,结合我村实际,制定了“村级事务阳光操作”工作制度,村内重大事项均按照村党支部会议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组织实施决议和实施结果公开等流程开展,维护了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三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坚持村级党组织建设“三制”原则,不断完善村支部班子成员定期向党员代表大会述职述廉制度,健全村上大事党

员大会票决制等工作制度;注重村支部成员的团结,村支部班子能够做到工作中相互支持补台,生活中情同手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村班子中蔚然成风;高度重视党员培训工作,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村党支部本着“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多次开展党员培训,使全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今后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民生、办实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村党支部将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先后筹资400余万元,对全村村容村貌进行全方位治理,硬化村内道路3000米,衬砌地沟6000米,巷子整理衬砌4000米,安装路灯 80盏,栽植各类树木 20000余棵,达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标准。在全村开展了“整洁家园、从我做起”活动,对大街、房前屋后及下水道进行了全面清理,动用挖掘机200余小时,人工300人次,从根本上整理了村内脏、乱、差的现象,给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借助东营区国土局驻村帮扶的有利时机,争取资金300余万元在村内新建社区服务中心一处,对村内道路进行路面新上油面等等,通过实施以上工程项目建设,全村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党员们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敢打硬仗,各项工程顺利推进,在群众得到实惠的同时,党支部凝聚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转方式、调结构,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到发展经济上,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我村群众有养牛的习惯,可是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群众的收益很难保障,我们经过深入调查走访、征求养殖户意见,2011年组织成立了东营市东营区旭日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

社,推行“支部+协会+农户”生产模式,养殖户利益得到切实保障,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全村现有肉牛养殖大户30余户,2013年实现年收入500余万元;投资2400万元动工建设了占地130亩的旭日畜牧养殖小区,集养殖、新能源综合利用于一体,对推动某村现代、生态、富裕、文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被区政府列入区直部门重点发展项目。二是加快种植产业发展。东营市国土资源局东营分局驻村以来,2014年注册成立旭日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土局协调资金50万元配套高压电低压电以及修建停车场等配套全部完成。如今果园种植种类多样,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努力向“吃在农家,乐在农家”模式转型,种植产业结构的转型改变了以往某村老百姓的固有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三是发展水产养殖产业。我村利用多年的撂荒地开挖鱼池200余亩,正在稳步开发使用,投入使用后每亩年产值大约达到了1500元∕亩。四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对全村的富裕劳动力进行了摸底并登记造册,积极与村周边的企业东营海辰伟业、东营三威木业等公司加强沟通联系,有序组织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到企业务工,目前,有100余人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年人均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

四、抓文化、树新风,创建和谐村庄

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树文明新风。2013年成立了东营市旭日艺术团,团内现有吕剧演员 6 人,舞蹈队、秧歌队100余人。而今,全村每晚大约 150 人自发到文化大院广场组织舞蹈活动。

在村内成立了“文明诚信一条街”,推行红色教育、道德教育、诚实守信、移风易俗等文化。农闲时节,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秧歌、“打老虎”、棋牌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结合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在全村进行了“好媳妇、好婆婆”及“科技致富能手”的评选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人人参与的原则,确保胜出的选手个个都有典型性、代表性,对当选十名同志进行了隆重表彰,在村内掀起了一股人人争模范、家家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实现了村庄和谐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某镇某村村容整洁、村貌亮丽、富裕和谐,各方面都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再取骄人的业绩,成为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一面独具特色的旗帜,我们将努力成为宜居村庄的一颗灿烂的明星。

某镇某村 二〇一四年八月

篇2:美丽宜居村庄简介

**村位于**镇西10公里处,国道111线路北,原**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420户1600人,有正式党员25名。全村总土地面积9000亩,其中耕地面积6500亩、经济林面积700亩。全村主要以玉米种植业为主导产业,2013年粮食总产量520万公斤。辖区内有集贸市场1处,占地6000平方米;个体工商户160户;有**中学1所、**民办小学1所。

为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目标,根据**村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和村民的愿望需求,经两委班子及全体村民代表讨论,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商贸提档升级引领经济发展。**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距**市主城区20公里,南有国道G111线国道贯穿东西,与G25通赤高速相连;北有京通铁路穿境而过,**火车站距村部仅50米;距**机场15公里,直 1 飞北京、呼和浩特、广州等大中城市。商贸物流蓬勃发展,全村共有160余户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占总户数的1/3以上。**集贸市场坐落于村西南,占地6000平方米,每逢集日客流量达到3000人,交易额近百万元。商业街两侧商铺林立,商贸、物流、住宿、餐饮等行业一应俱全,辐射附近16个村屯,为近万人提供服务。将充分利用这一基础优势,确立以“商贸立村”的发展思路,着力改善**市场的软硬件设施,大力推进市场提档升级。加强商业街两侧的环境治理,经营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增强商铺吸引力,实现业态的多样化,服务标准化,为群众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二、以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村现有大棚油桃种植小区一个,占地50亩,种植中大棚24座,年产油桃10万斤,供给**、沈阳市场。今后,将充分发挥大棚油桃种植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争取资金,组建大棚油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训村内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人尽快掌握这门种植技术,开发油桃采摘项目,加快推进油桃产业的 发展壮大。以恒辉菌业公司黑木耳种植产业为典型引路,扎实推进黑木耳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成立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三年的时间,将黑木耳产业逐步打造成为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带动本村农民致富,远期还可带动临近16个村农户共同致富。

三、以发展林果种植保护生态环境。全村现有经济林面积700亩,现已全部发包到各户。将以经济林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选育适应当地龙头企业酿酒需要的葡萄品种,大力培育发展沙地葡萄、苹果、梨等品种。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发展思路,狠抓经济林改造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把林果产业发展作为本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既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又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致富的双赢,建设花红柳绿、瓜果飘香的生态村庄。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宜业家园。在村内三横三纵6条砖路硬化的基础上,加快完成其他7条共4500延长米村内道路改造和农田机耕路建设,实现路面无积水、无坑洼,进一步改善村出行和生产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土地整理、节水灌溉等项目,打配机电井,实现节水增粮、农民增收。协调电力部门对负荷较大的两台变压器进行增容,提高浇地效率。同时加大排水排污、垃圾清理、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五、以配套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指数。在教育方面,提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进马头琴特色教育,扩大知名度。加快**幼儿园的建设进度,使本村儿童早日享受到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免费学前教育。在卫生方面,着力改善**医院软硬件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文化方面,加大村民休闲广场、蓝球场和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的建设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

篇3:美丽宜居村庄简介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房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日前,在英山县召开了全省农房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现场会。会议期间,我们采访了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德炳。

湖北省的农房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做得如何?

李德炳告诉记者,去年,湖北省农房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村庄规划编制进度加快。截止去年年底,全省740个建制镇全部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207个乡集镇有195个完成规划编制,2.6万个建制村有1.5万个编制了村庄规划。全省村庄规划编制率达到58%。

村庄环境整治由抓好试点示范,向抓好“一条线、一个面”实施整县整镇推进。全省有2162个村基本完成村庄整治任务。全年完成村庄整治投入13.2亿元,共建设、硬化村庄内道路3243公里,建设垃圾池1.2万个,垃圾中转点2380个,修建村庄排水沟渠2600公里,植树28.1万株,拆除废弃房屋、露天厕所等108万平方米。

各地加大了对农村住房建设的规划引导。通过村庄农房整体设计、向广大农民群众免费提供农村住宅通用图集,给予农民建房技术指导,农房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房质量安全状况大为改善。据初步统计,去年包括农民自主改善性住房、国土整理、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项目在内,共新建改建农房约34万户。为加快推进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住建厅会同鄂西圈办启动了特色民居改造示范项目,对13个项目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组织专家对示范项目、示范区段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工程进度现场督办,完成民居改造任务总量的40.29%。

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圆满完成。截止去年12月,2009年2.36万户改造任务已全部竣工,民政部门组织实施的1万户农村特困家庭农房改造、扶贫开发部门组织实施的1万户扶贫搬迁也全部完成任务,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认可。

村镇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为探索适合湖北省农村地区实际的污水、垃圾处理工艺和运行模式,启动村镇污水处理项目30个,其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22个、村庄污水处理项目8个。目前,已有1个小城镇污水处理厂、4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其余项目今年8月底以前全部投入运行。

村镇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得到有效探索。去年,在仙洪试验区洪湖市瞿家湾镇、新堤办事处展开了村镇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试点工作。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采取了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集体经济相对较好的村,采取了承包管理模式,集中委托管理;对集体经济较弱的村,采取了轮流值班的方式。通过分类管理,使村庄环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适应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如恩施州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为乡镇办事机构,负责统一协调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接受县市建设规划部门业务指导。黄冈市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了村镇建设管理所,要求各县(市、区)根据乡镇规模大小,确定人员编制,由各乡镇从综合配套改革定编的公务员中选配,在县级建设规划部门指导下,切实履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

面对成绩,今年的农房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如何上台阶?

李德炳介绍说,今年湖北的农房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将以建设中心镇和“宜居村庄”为重点,努力实现“四新”要求,即规划编制要有新进展;农民生活环境要有新改善;乡村面貌要有新变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要形成新机制。

为实现“四新”要求,将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到今年年底以前,完成全省所有2.6万个建制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

二是从今年起至“十二五”期末,将全省100个重点中心镇,建设成城区人口规模达到6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以上的小城市,基本实现城镇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分区明确、产业结构优化、人居环境良好、生态协调和谐、风貌特色明显、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目标。

将按照小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标准重新审视和编制重点中心镇规划,科学确定重点中心镇发展定位。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承载力,增强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重点中心镇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支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公共服务的配套水平、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三是从今年起,全省“百镇千村”工作的重点转向建设中心镇和“宜居村庄”,在抓好100个重点中心镇建设的同时,每年确定200个中心村或农村新社区作为建设试点,“十二五”期间建成1200个“宜居村庄”示范点。重点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精心设计特色农房,制定村庄规划实施方案;改造危房和土砖房,新建农房,实现居住宽敞、舒适目标;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硬化村内道路,安装路灯,实现集中供水,雨水排放明渠化、污水排放暗沟化,建设文体活动设施和绿化小游园;保护生态和改善人居环境,山体保护良好、河道水塘清洁、村民居室内外整洁、生活垃圾定期清运、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家禽家畜圈养;提升品位、构建和谐村庄,塑造村庄特色风貌,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富裕、平安、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建设“宜居村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依据村庄规划,组织搞好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的施工设计,引导农房建设向镇区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集中,大力整合各类支农项目和资金,鼓励农民新建改建农房,全省每年新建改建农房40万户。按项目性质和时间要求,将土地整理、移民搬迁等农房建设项目纳入当地规划,并统一组织实施。切实推进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的特色民居改造,今年6月底前要完成13个示范点及2个示范区段共26个村、4411户的改造任务。继续坚持突出重点、成线成片整体推进,确保全省完成2000个村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2010年启动200个中心村或农村新社区建设。其中88个新农村试点乡镇,每个乡镇启动2个中心村或农村新社区建设;仙洪试验区3县(市)、鄂州市3个区、脱贫奔小康7个县(市)、整县推进村庄环境整治10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要启动2个中心村或农村新社区建设。

四是今年全省要完成国家和省定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各地将以县市政府为平台整合资金、统筹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县市自筹资金,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投入的力度,全年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完成5万户,争取8万户。

五是加快在建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步伐,确保今年8月底以前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并对示范项目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着力探索三种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营模式:乡镇自营模式,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指定或委托镇属企事业单位负责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营管理;乡镇项目打包委托经营模式,即将县域内乡镇污水厂打包,由县市政府与有污水处理厂运营资格的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由取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负责污水处理厂的经营管理;以城带镇模式,即由县市政府制定或委托县市城区污水处理厂负责县域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营管理。进一步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村镇垃圾处理模式,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行洪湖等市村庄垃圾收集、环卫保洁模式,探索建立村镇环卫保洁及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

篇4:秀美村庄 宜居家园

2014年初,邓三龙厅长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将“秀美村庄”列为全省林业发展的新思路之一,提出要将乡村打造成“远看像公园,近看像花园,住在其中是乐园”的宏伟蓝图,从而揭开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随即,全省作出了“秀美村庄”三年行动计划,将山川绿化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将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向美化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延伸,着力建设人们期盼的宜居家园。

生态的春风已吹向乡野的千村万寨。我们相信,一个个绿树成荫、鲜花竞开的村庄定会为绿色湖南建设添上最为美丽的色彩,为三湘人民带来更为真切的幸福。

乡愁寄予绿色情愫

历来,绿色家园就是国人心中的一份情愫,与乡愁相伴,情真意切。

绿色、生态,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理应成为乡村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显然,实施村庄绿化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人们的印象中,农村向来生态良好、景色优美。事实上,由于森林资源集中,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生态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山地造林绿化的持续发力,远眺下的农村的确是一幅青山廊外斜的秀美画卷。然而走进画中,那绿水青山掩映下的村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由于缺乏绿化美化意识,甚至认为“花钱植树种草不如投资上项目”,虽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了,却了无绿意,成为被人讥讽的“富裕秃头村”;有的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村庄绿化建设一味模仿跟风,与城市绿化建设如出一辙,缺少特色,还存在成本高、成活率低的问题;有的由于缺乏投资渠道和扶持力度,村庄绿化规划难以实施,或是后续管护无法到位。缺树少绿,显然无法被称为新农村。村庄绿化美化具备综合的效益,可以改善村容村貌,增添农村新气象;可以创造优美健康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可以塑造良好的形象,吸引投资;可以加快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村庄的造林绿化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报告》显示:近3年来,城乡之间绿化不平衡。在2012年和2013年的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村屯造林绿化亟待加强”。加快村庄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刻不容缓。

历来,绿色家园就是国人心中的一份情愫,与乡愁相伴,情真意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这样一句诗情画意的描述,轻易地勾起了许多人对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向往,引发了无数人对故园的深深眷恋。绵延的乡愁中,总有着或深或浅的绿色底蕴,村头四季常青的大樟树、夏日池塘旁榕树上的知了声声、秋日屋角的桂花飘香、冬天里雪满枝头的万籁俱寂,它们的鲜活生动,让乡愁色彩明亮,也让乡愁难以割舍。然而,绿色的消退走远,就像时间的流水带走昨日的记忆一般,成为乡愁暖暖念想中的一道伤痕。用绿色消除乡愁,用绿色再续美好,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美丽中国”成为了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美丽中国,农村不能掉队,同样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呼吁让人振聋发聩。村庄,是农村这个有机结构中鲜活的细胞,它们的健康活力决定着农村的精神风貌,因此农村美关键在于村庄美。建设生态村庄,让农村居民生活在“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环境之中,不只是一种诗意栖居的美丽蓝图,更是美丽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三湘大地,绿色湖南建设也在书写着美丽乡村的篇章。2012年4月颁布的《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指出: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旨,在全省开展“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引导基层单位和城乡居民创建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医院和绿色家庭。农村村庄和城市社区是绿化工作的基层节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以“绿色创建”为抓手,提升村庄、社区人居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绿色湖南建设给予了三湘百姓幸福生活新的指引。

承载悠悠乡愁的,不应该只是儿时在村庄里转悠的记忆,更应该是天更蓝、水更碧、村更美的现代新农村。给力美丽中国建设的,不应该只是城市的舒适便捷,更应该是乡村的绿色发展。助力绿色湖南建设的,不应该只是绿色经济的硬指标提升,更应该是人居环境的软着落。而林业,将这些梦想照进了现实。早在2006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的通知》,同年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2006年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办好16件实事的通知》,要求依托林业重点工程,以农村学校、医院、文化站、村庄街道等公共设施和庭院四周为重点,结合村庄整治规划,采取以村为单位、整村推进的方式,鼓励和扶持各地开展“小康林业示范村”、“生态文明村”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屯绿化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林区创建活动。2013年,国家林业局按照突出“林业”特色、“生态”主题、“文明”要义、“农民”主体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林业生态文明示范乡村创建活动。造林绿化从山上延伸到山下,从改善生态向美好家园迈进,村庄正逐步成为林业建设的新战场。

乡音吹响绿色号角

让湖湘大地上每一处山寨、每一个村庄,都在绿色的润泽下成为宜居之地。

nlc202309021618

春风吹来待新绿。2014年3月18日,是一个“花沾雨露展娇妍,柳吐新绿沐春风”的日子。湖南省“秀美村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湘中明珠娄底市正式启动。

娄底,位于湖南省中部,历来矿产资源丰富,有着“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等美誉,却也因矿产资源开采使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湖南“秀美村庄”行动在此启动,别有意味。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在启动仪式上直言:我们在娄底这个因矿产资源采伐而历来生态环境较差的地方开启“秀美村庄”建设,说明我们有着迎难而上的决心,也相信在此将“秀美村庄”建设好,那全省的“秀美村庄”也一定可以建设好。

根据湖南省林业厅制定的《“秀美村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2014年起,在广大乡村广泛开展身边增绿、“五边”(城边、路边、水边、村边、房边) 造林、“千万株珍稀树木进农家”活动,力争用三年时间改变乡村空地绿化低、庭院景观差、优良树种少的局面,打造宜居人家,充分展示湖南良好的生态形象。要求2014年完成所有行政村的“秀美村庄”建设规划,“秀美村庄”创建覆盖面达70%;2015年全面开展“秀美村庄”创建行动,100%的乡村参加创建活动,50%的乡村达到“秀美村庄”建设标准;2016年90%的村达到“秀美村庄”建设标准。

启动仪式后,湖南各地按照“村庄周围森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河渠公路风景化、基本农田林网化”的要求,狠抓村庄绿化规划,大力开展身边增绿、房前屋后植绿活动,加大庭院绿色经济发展力度,努力打造“山环水绕、村在林中、树在村中”的自然美景。到5月底止,全省22331 个行政村开展“秀美村庄”建设,占全省43792行政村的51%。省林业厅和各市州林业局创办的100个示范村全部落实到村,带头开展了“秀美村庄”建设,各县市区也开展了示范村建设。社会各界和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秀美村庄”建设中。全省投入“秀美村庄”建设资金7.1亿元 ,其中社会资金4.1亿元,“五边”造林绿化8.6万公顷,269万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植珍贵树木1850万株。

多年以来,湖南林业一直关注和支持着农村绿化工作,开展了绿色通道、三边造林等工程建设,始终将农村的人居环境纳入其中。尤其是近年来,全省多个市州积极参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都将村镇绿化作为重点区域。其中,株洲市芦淞区投入450余万元,对30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株洲县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全县280个村全部列入绿色村庄建设范围……全市887个村庄全面完成绿化建设任务。郴州市自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来,全市每年创建绿化示范乡镇50个,绿化示范村200个以上。

2012年1月,本着让一批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村庄、社区成为“绿色湖南”在基层一线的建设示范样板的目的,湖南省绿化委员会启动“绿色村庄”、“绿色社区”评选活动。此次评选,对“绿色村庄”提出了“集中公共绿地的绿化率要达到80%以上、80%的农家庭院实现绿化”等硬指标,也对村民绿化意识、生态产业支撑、绿化特色等有所考量。历时一年,在全省评选出“绿色村庄”、“绿色社区”各20个,营造出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社会氛围。

2013年2月,湖南省千万株珍贵树木进农家活动在益阳市赫山区铜子岭村启动,在赠送珍贵树种树苗的同时,给群众发放了《珍贵树种栽培手册》,其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力争1亿株以上珍贵树木进农家。

湖南幅员辽阔,山区、丘陵面积宽广,据《2012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全省共有行政村(涉农社区)4万多个。要让每一个村庄都拥有宜居的环境,那么全省的村庄绿化建设必须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专项推进。因而,“秀美村庄”三年行动计划在此前各项村庄绿化举措的厚积薄发中跃然而出。湖南省林业厅造林处一位负责同志说:“我们建设的秀美村庄,是覆盖全省的,可全面推广的。不是集中资金建设几个超级豪华村庄来作秀,不是只选择几处村庄进行蜻蜓点水般的绿化,而是让湖湘大地上每一处山寨、每一个村庄,都在绿色的润泽下成为宜居之地。”

那么,湖南秀美村庄建设到底遵循什么原则和建设成什么样子呢?湖南省林业厅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建设原则是: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在“秀美村庄”规划中,一方面要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本着农民自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增加农民对“秀美村庄”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规划要力求体现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整体协调,分类指导。“秀美村庄”规划要体现整体协调和统筹发展观念。根据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村庄类型,实行分类指导。

——生态优先,兼顾效益。坚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同时要把绿化美化与发展林业经济有机结合,既要提高绿化美化效果,又要提高绿化的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要充分考虑山区、丘陵、平原等自然地理条件因素的影响,采取灵活多样绿化形式。要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相协调,注意保护、发掘、继承和发展各自特色,采用多样化的绿地布局,避免千篇一律,充分展示乡村风光。

——保护为先,造改结合。要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古树名木、环村林带等原有绿化成果,坚持改造与新建结合,尤其是要注意保护乡村古树名木和乡土绿化树种,不搞毁绿造绿。要充分利用村庄土地资源和绿化空间,见缝插绿,提高村庄绿化率。

建设标准是:

——村庄绿化。村庄绿化率90%以上。村庄绿化率是指村内自然村落范围内绿化合格面积/宜绿化面积的百分比。自然村落范围包括自然村落内的道路、水渠、房屋、晒场、房前屋后的小水塘、禾堆地、排水沟及人们生活起居直接联系的空坪隙地。

nlc202309021618

——道路绿化。道路绿化率90%以上。道路绿化率是指自然村落范围内及连接自然村落的道路造林绿化合格长度/宜造林绿化长度的百分比。

——公共绿地。每个行政村至少建有1处2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庭院绿化。全村80%的农户和100%的单位庭院实现绿化、群众参与绿化意识强。农户庭院户均栽植珍贵树木5株以上。

——村容村貌。村容整洁,村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化活动健康丰富,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无重大生态安全事故。

乡韵实现绿色梦想

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排除心中乡愁,实现绿色梦想。

湖南历史文化丰富,民俗风情独特。在推进秀美村庄建设中,湖南省按照政府主导、尊重民意,生态优先、兼顾效益,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探索出联村建绿模式,通过领导办点建、单位联合建、村民自主建的方式,动员单位筹资、社会捐资、村民集资,共建秀美村庄,真正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排除心中乡愁,实现绿色梦想。

领导带头建绿

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万乐村是湖南建设秀美村庄的一个样板,今春,湖南“秀美村庄”三年行动的启动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2013年,万乐村被确定为娄星区首批联村建绿重点村,全村现已绿化山头地块40多公顷,三边一区(水边、村边、路边、景区)栽植桂花、玉兰、香樟、罗汉松等苗木4000多株,筹资150万元建成一个村级活动广场,过去抛荒的土地全部建成珍贵苗木基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年58岁的万乐村村民罗小东说,村里实施了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环境变美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改变了。

娄底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蒋宏程说,2012年,娄底市启动“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中心工作就是联村建绿。

联村建绿活动主要是发挥党政机关示范带头作用,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干部职工人数,按照适龄公民每人每年植树3-5棵的要求,在对口的乡镇、村庄投工投劳投资,进行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实行包栽包活包成林。

在资金的落实上,联村建绿整合部门资金,吸纳社会资金,发动个人捐款,构建了造林绿化多元化投入机制。

娄底市各县(市、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推进"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每个乡镇则不少于30万元用于建设秀美村庄,各级政府想方设法整合林业、扶贫、水利、公路、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用于联村建绿。2013年,全市有30个村达到绿色村庄标准。

今年,娄底市有829个单位已联村建绿228个村,栽植各类苗木146.87万株,到位资金4125万元;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31处,栽植苗木977.1万株。

公众参与建绿

在联村建绿活动中,娄底市通过宣传发动,组织社会名人和个体私营业主捐资造林。林业部门利用林业项目扶持大户,技术上实行一对一服务。

近几年,娄底市从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的煤矿老板逐渐增多,他们通过租赁林地,发展油茶、珍贵树种、绿化苗木、木本药材。

娄底市恩口煤矿的沉陷区现已建成面积200多公顷的林苗一体化基地,基地是由湖南宜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卫国投资8000万元建成的。他说:“启动绿色湖南建

设以来,全省苗木需求较旺,因此转型投资林业建设。不仅自身受益,也绿化美化了村庄,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

据了解,像这样的大户,娄底市有近20个。

娄底市林业局局长龚洵胜说,联村建绿的初衷,是通过示范带动,让群众参与进来,使植树造林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两年的实施情况看,群众非常认可这种方式。

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在周边绿化示范村的带动下,从村级道路和公共活动区域着手,引导和发动群众建设精品院落,自主打造秀美村庄。

在联村建绿的带动下,娄底市所有村庄的群众都参与到“人均房前屋后5棵树”活动中来,各级政府尊重群众的意愿,群众喜欢种什么树,就种什么树,林业部门免费给每家每户提供树苗。村庄越变越美,让群众看到了造林绿化带来的好处。今年,仅娄星区农户自费购买苗木就超过400万株,其中一半是珍贵苗木。

各地争相建绿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湘西竟有这样美丽的乡村。

走进花垣县花垣镇蚩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具有湘西独特风格的吊角楼,灰色的墙体,红色的屋檐,整齐地排列着。村里道路大部分都已硬化,街道干净整洁,各家各户门前都种着2棵桂花树,村子周边种着红叶石楠、樱花、银杏、紫薇、黄花槐、杜英等树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局长丁子健说,目前全州已有102个村达到绿色村庄标准,力争3年内使全州2000多个村全部达标。

花垣县县长隆立新说,去年5月,花垣县就提出通过“同建同治(即城乡同规划、设施同建设、环境同整治、产业同推进、事务同管理)”,大力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建设秀美村庄。由此,全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开展了创建秀美村庄行动。他们成立了同建同治办公室,由县委书记负总责,全县分阶段开展了治脏和治乱,集中整治死角死面,清理全部垃圾,拆除私搭乱建。针对不同的村庄类型,还提出在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保护、发掘、继承和发展各自特色,避免千村同面、千篇一律。

如今,像蚩尤村一样,湖南各地都在努力地描绘着秀美村庄的画卷。

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坪坦村是全县秀美村庄建设的示范村,也是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坪坦村布局堪称侗寨经典,整个村寨坐落于山水之间,寨子周边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散发着古朴自然的魅力。沿青石板路走入寨门,首先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干栏式吊角楼,芦笙广场、孔庙、萨坛在吊角楼间相拥而立、错落有致。村寨绿树成荫,花香阵阵,今年林业部门还在村里建了一块公共绿地,供孩子们玩耍。73岁的杨雄义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侗家人。他说:“这些年,村、支两委筹资保护村寨古老建筑和原生态文化,林业部门帮忙搞绿化,真是变化太大了。”

邵阳县蔡桥乡福林村掩映在绿树林中,全村90%以上的农户庭院实现了绿化,村组道路两侧全部种上了树。福林村是一个以发展油茶、绿化苗木、柑橘为主的村。去年,村、支两委筹资2800多万元,创建了五龙休闲生态农庄,建成一个面积达153公顷的绿化苗木基地,预计年产值1200余万元,可解决全村300余人的就业。今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筹建名贵苗木基地,在村内路边、水边、房前屋后及宜林荒地栽植桂花、红叶石楠等绿化大苗8000株,栽植丹桂、红豆杉4.8万余株,力争用3年-5年时间,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超过80%。

篇5:美丽宜居村庄简介

柯庄村位于固原市区15公里处,辖八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9.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13亩,共有户籍人口630户2208人。全村主要经济收入以养殖、种植和劳务收入为主,2019年农民可支配收入为10037.5元。

一、坚持村庄规划引领,突出建设成效

坚持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村庄建设相结合,按照“规划引领、产村融合、农房改造、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基层治理”九项任务,立足柯庄村村情实际,高起点编制《开城镇柯庄村美丽村庄建设方案》,突出建设成效,建设“聚焦提升类”高质量美丽村庄,大力提升村庄宜业宜居水平。

二、夯实村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

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美丽村庄建设有机结合,完善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村容村貌,争取自治区住建厅1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投资1600万元新建沥青道路7公里,混凝土巷道2.8公里。改造文化活动广场1处2180平方米,安装污水管道1500米、小型污水处理站1座;新砌围墙1200米,农户大门改造30户;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改建卫生厕所57座,建设景观亭1座,游园步道300米。夯实了村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

三、抓好村庄生态建设,拓宽产业思路

坚持把生态建设与美丽村庄建设相结合,依托六盘山旅游环线穿村而过和柯庄村区位优势,结合“四个一”林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建设,以引导群众发展乡村观光农业、农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等高质量旅游经济为目标,突出抓好绿色村庄建设,坚持农村绿化果园化、绿地菜地化,统筹实施广场巷道绿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庭院及四旁经果林及经济作物种植,完成生态绿化465亩,山地绿化根据山势走向栽种不同树种,打造景观型绿化,主要种植油松,樟子松,云杉,金叶榆、太阳李等;主道路栽植行道(红花槐)树2000棵;农户房前屋后及川道空地种植山楂,红梅杏,苹果、大果榛子、鸡心果等经果林105亩。既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群众产业经济收入。把柯庄村建设为经济型、生态型、和谐型绿色村庄。

四、推进村庄垃圾分类,倡导乡风文明

篇6:邱畈村宜居村庄提档升级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邱畈村是一个合并村,2002年与一河之隔的潘家桥村合并成现今的邱畈村,总人口2028人,五个自然组,全村版图面积8.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6亩,水面315亩,山场面积9440亩,水系大小五条,邱畈河流经本村长度4200米,大型拦水坝3处,全村铺设自来水网6800米,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农资超市、便民超市、话费充值代办点、卫生室、图书室、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篮球场、健身场地都在邱畈居民点同一个平台上,全村共531户,其中10户以上的自然湾31个,自古就是一个居住条件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加之极为方便的交通条件(全村硬化水泥路24公里),给我村创建宜居村庄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自然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2010年度我村同时被市、区命名为生态文明村、区生态村,2012年被镇授予生态文明示范村,2011年被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3年被省住建厅授予宜居村庄荣誉称号。

二、创建宜居村庄成果

1、基础设施

出行方便是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解决制约农民生活困难的第一难题,村借2006年村办公场地必通水泥路之东风,增收节支,积极从各方筹措资金,九年来我村修通通组通湾公路九条,总里程24公里,五户以上自然湾都通了水泥路,该成果使全村86%的人出行方便。

集中居住,便于各项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光纤、数字电视、自来水、交通等项目均已实施到位,2008年村投资12000元聘请市城市设计院,结合我村自然河流及人文、交通相适应的实际,计划在邱畈、黄畈、钟家咀成品字型的三个适于建房的地方,规划出28亩的面积作为三个集中居民点,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目前已初具规模,邱畈62户,黄畈50户,钟家咀12户,以上三点建房必须统一图纸、统一放线,实行一点一特色。全村98%的农户都进行了房改,三个居民点已有78户建起了沼气池,使用上了清洁能源。

2、公共设施建设

自2008年规划定局后,村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以“宜居”为中心做文章,着力打造邱畈居民点,投资32万元在原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曾都区第一家农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便于农闲之时,老人们在此健身、休闲、娱乐,随后成立了农业机械合作社及宜发生物菌种协会,农资超市、便民超市、图书室、话费充值点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真正意义上让农民过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为了让居民点更有吸引力,自2012年以来,村先后投资300万元,对邱畈居民点上下河道进行硬化,兴建公厕两处,建、购垃圾池、桶共62个,建小型拦水坝2处、提灌站一座,改扩建卫生室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以上硬件的投入极大的吸引了村外及外县市20余农户到此建房。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年来村结合小农水、土地平整项目,全村共硬化水库、堰塘88口,硬化干渠8000米。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各项基础设施工作紧紧围绕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做文章,前后投资12万元,在集中居民点公路沿线植常青树,固定保洁人员5名,垃圾清运车1辆,确保居住环境优美、舒适。

三、宜居村庄提档升级

1、在河道硬化1200米的基础上,今后计划延伸硬化主河道2000米,既靓丽居住环境,又提高了防汛、灌溉能力。

2、在4200米主河道上修建拦水坝8处,增加人工湿地面积400亩。

3、兴建保鲜库1处,以宜发生物菌种种植协会为依托,改造茨森林200亩,便于发展食用菌种植,年产50万筒菇,增收300万元。

4、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之东风,号召广大农户四旁植大规格的常青树80万株,让村容真正成为夏季绿树成荫、冬季门前常青。

5、改造引用水源5处,总面积100亩,蓄水达10万立方米,还我碧水蓝天。

6、以上各项工程总投资400万元。

在紧紧围绕宜居村庄提档升级,向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冲刺的同时,结合全国花五年时间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的这一活动,经常性教育广大村民讲究卫生光荣、污染环境可耻,为下一步创建省级卫生村奠定好人文基础。

洛阳镇邱畈村委会

上一篇: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分析-数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销售年终总结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