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与律师制度(名词解释)

2024-05-22

公证与律师制度(名词解释)(共8篇)

篇1:公证与律师制度(名词解释)

法律行为公证:国家公证机构依法证明当事人有关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的事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

律师见证:律师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以律师事务所的名义依法对其亲眼所见的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证明的一种业务活动。

法律援助: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予以减免费用提供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书证:是指能够根据其表达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

公证:国家公证机构依法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证明的活动。

提存公证:公证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债务人为债权人利益交付的债之标的物进行保管,待法定条件出现时交付给债权人的证明活动。

提存:是指债务已届清偿期,债务人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债之标的物时,债务人将标的物提交给法定的提存机关而消灭债的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

保管: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遗属或其他有关法律意义的财产、物品、文书,如结婚证书、产权证书、毕业证书等,代为保管,防止丢失或损坏的活动。

非诉讼法律事务:无争议法律事务,或者是已经发生的纠纷,但不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而是通过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直接协商、调解或提请仲裁解决的法律事务。

律师的义务:律师在执业活动中依法应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范围和限度。公证员协会:是指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公证行业自律性的群众组织。

专利文书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照法定程序,对专利所有人或者申请人的专利,专利权转让或者使用许可合同,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或者进行专利权诉讼所用的有关具有法律意义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予以司法证明的活动。

辩护权:是指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而进行申辩活动的权利。

代书:是指律师根据委托人提供的事实和证据,以委托人的名义,依据法律代替委托人书写诉讼文书和其他法律事务文书的一项业务活动。

公证书复查程序:是指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向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公证机构据此进行审查所适用的程序。

具有法律意义文书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具有法律意义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赋予债权文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证明活动。

侦查阶段律师法律帮助:是指在刑事公诉案件的侦查阶段,律师接受犯罪嫌疑人的委托,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为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等活动。

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是指律师事务所接受企业的聘请,指派律师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工作范围,运用律师拥有的法律知识和工作技巧,为聘请企业提供综合性的法律服务。

公证的效力:指公证证明在法律上所起的效用和约束力,公证证明的内容,通过制作公证书表现出来,因此,公证的效力又称公证书的效力。公证书的强制执行效力:是指赋予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经公证证明后,如果债务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债权人有权持此文书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委托公证人制度:是指对送回内地使用的发生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件及文书的公证申请,必须由我国司法部考核后在香港,澳门律师中委托的公证人予以办理并出具证书,非我国司法部委托的公证人以外的其他机构或其他人员出具的证明文书,送回内地使用的,内地不予承认的制度。

律师法律咨询:是指律师就当事人提出的法律问题给予解答,作出说明,提出建议以及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业务活动。律师法律责任:是指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违反法定义务,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总称。

拒绝公证:是指公证申请受理以后,在办证过程中,发现证明对象不真实,不合法或者其他违反法律的事由,而拒绝办理公证的行为。

有无违法犯罪记录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我国公民或者曾经在我国居住过的外国人的申请,对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期间,是否受过我国司法机关刑事制裁这一事实的真实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民事诉讼中的特别代理:是指通过委托人的特别授权,律师有权对案件实体问题的重大诉讼行为,直接作出决定性的明确表态的诉讼代理。

法人资格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人资格证明活动。

委托合同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签订委托协议行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依法予以证明的活动。

使(领)馆公证: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国际条约,对特定地域或特殊情况下的公证事务,由我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履行证明职能,予以公证。

公证调解: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就经过公证证明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对当事人双方进行劝说以及双方当事人据此相互谅解达成协议的活动。

转托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委托后,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和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为了切实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将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代理权转委托其他律师代理的诉讼行为。

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夫妻双方订立的关于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的分配,产权归属等事宜的协议,以及关于夫妻婚前财产的权利归属问题的协议,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

执行证书:是指当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书所规定的义务时,原公证机构接受债权人的申请,依法作出的该公证债权文书已经生效的证书。

认证:是指外交,领事机关在公证文书上证明公证机构的签名和印鉴属实,或证明前一认证的签名和印鉴属实的行为。公证制度:是进行公证证明活动的一项法律制度,是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办理公证事项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公证书:是指公证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制作的,证明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的文书。

公证中的回避:是指公证员不得参与与自己及亲属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的公证,以防止执法不公,而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可分为公证员自行回避与当事人申请回避两种。律师论辩:是指律师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依据事实和法律确定对案件的见解,反驳对方错误的观点和看法,以便得到正确的认识或者共同的意见,以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而进行言辞交锋的专业活动。

公证协会:是公证业的自律性组织,依据章程开展活动,对公证机构、公证员的执业活动进行监督。

买卖合同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买卖合同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证明当事人之间签订买卖合同的行为以及买卖合同本身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

个人律师事务所:是指律师个人名义出资设立并以其个人全部资产对律师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律师执业机构或律师组织形式。

涉外公证:是指公证机构对含有涉外因素的公证事项,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

涉外经济公证:是指当事人,证明对象或公证书使用地等因素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涉外因素的经济公证。

律师职业道德:律师在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律师职业道德只约束律师职业人员,是在职业环境和职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律师事务所检查考核:是指司法行政机关定期对律师事务所上一的执业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其执业和管理状况作出评价。

律师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是律师的自律性组织。

律师阅卷:指律师接受当事人委托,为完成代理的诉讼事务。了解案情而查阅,摘抄、复制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材料的行为。公证行政法律责任:公证机构、公证员在办理公证事项的活动中,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及行政纪律的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应当承担行政上的法律后果。

公证利害关系人:是指与公证事项有法律或事实上的利害关系,因公证机构向其核实有关情况而参与公证程序,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主体。

公证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在公证活动中,公证员从思想到工作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律师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对律师行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制度框架。

公证书的更正、修改:是指公证机构对已经发出的有不当之处的公证书,将其收回,进行修改、更正,或另行制发补正公证书的活动。

公证活动的合法原则:是指公证机构证明的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形式、内容、取得方式及公证程序,都应当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公共利益。

律师论辩技巧:是指律师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为实现委托人合法权益,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在依据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就自己的诉讼主张所作出的言辞表达或者其他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公证责任保险:是指公证机构在进行公证时由于存在过错行为给公证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在公证执业责任保险合同规定的范围内,由保险人对公证机构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金额及有关费用给予支付的一种法律制度。

律师执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为了推广律师业务,违反自愿、平等、诚信原则和律师执业行为规范,违反法律服务市场及律师行业公认的行业准则,采用不正当手段与同行进行业务竞争,损害其他律师及律师事务所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篇2:公证与律师制度(名词解释)

1.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证明活动。

2.公作法律制度:是进行公证证明活动的一项法律制度。是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办理公证事项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3.公证法律关系:是国家公证机构依据国家赋予的职权,在公证活动中由公证法所确认和调整的与当事人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4.公证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国家公证机构和申请办理公证事项的当事人,是由具有独立参加公证活动的资格者所构成的。公证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公证机构、公证当事人、公证代理人、公证利害关系人、其他公证参与人。

5.公证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公证机构是公证证明活动的主持者。

6.公证利害关系人:是指与公证事项有法律或者事实上的利害关系而参与公证的主体。

7.其他公证参与人:是指公证机构在办理公证事项的过程中,为了调查核实有关的情况,保障公证程序的顺利进行,而参与公证程序活动的人。主要包括证人、翻译人员、勘验人员、鉴定人员和其他协助人。

8.公证法律关系客体:公证机构依法证明的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即公证机构证明的实体权利和事实,也就是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的对象。公证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

9.公证法律关系内容:指公证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公证的内容。

10.公证的独立性:是指公证机构独立地行使公证证明权,独立承担责任。公证的独立性是公证法律服务活动的本质需要。

第二章 公证活动的基本原则

1.公证活动的基本原则: 2.真实原则: 3.合法原则:

4.公证中的回避: 5.保密原则:

第三章 公证机构与管理体制

1.公证协会:

2.公证管理体制:

第四章 公证员

1.公证员:

2.公证员的职业道德:

第五章 公证书

1.公证书:

2.强制执行效力:

3.公证书的更正,修改、:

第六章 公证执业区域

1.公证机构执业的例外规定:

第七章 公证法律责任

1.狭义的公证法律责任: 2.公证刑事法律责任: 3.公证民事法律责任: 4.公证行政法律责任:

第八章 公证程序

1.公证程序: 2.公证申请人: 3.终止公证: 4.拒绝公证: 5.公证调解:

第九章 涉外及涉港澳台公证

1.涉外民事公证: 2.使(领)馆公证: 3.涉外公证员:

4.对涉外公证文书的公证:

第十章 公证证明活动

1.财产分割协议公证:

2.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公证: 3.法律事件公证:

4.对非争议性事实公证: 5.买卖合同公证: 6.出生证明公证:

7.有无犯罪记录公证:

十一章 公证法律事务

1.提存: 2.保管:

3.代写与公证事项有关的法律事务文书:

十二章 律师法律制度概述

1.实体法:

十三章 律师

1.律师法律制度: 2.社会律师: 3.公司律师: 4.公职律师: 5.辩护权:

6.非诉讼律师事务: 7.解答法律咨询: 8.律师阅卷权:

9..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10.律师会见权:

11.拒绝辩护,代理的权利: 12.律师论辩:

十四章 律师事务所

1.合伙律师事务所: 2.个人律师事务所: 3.同意接待案件制度:

4.律师事务所的民事法律责任:

十五章 律师管理体制

1.律师事务所检查考核:

十六章 律师事业道德和执业行为规范

1.律师职业道德: 2.律师执业秘密:

3.律师执业不正当竞争行为:4.律师广告:

1.证据展示制度: 2.书证:

3.当事人陈述: 4.对比查阅法: 5.重点阅读法: 6.整体浏览法:

1.团队领导者:

2.平等互利的原则: 3.客观标准:

1.非诉讼事务: 2.诉讼事务调查: 3.律师证据收集:

4.及时,合法,有效原则:

1.依法辩论原则:

2.律师代理诉讼法律事务: 3.律师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4.逻辑思维方法: 5.因果互证法: 6.类比论证法:

十八章 阅卷

十九章 谈判

二十章 调查

二十一章 论辩

二十二章 咨询与代书

篇3:浅析公证赔偿制度与公证公信力

公证过错赔偿责任制度包含于民事责任赔偿制度, 是指在公证执业活动中由于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的过错给公证当事人、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而应承担的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后, 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证员追偿, 让其独立承担责任的一种制度。

二、公证赔偿制度与公证公信力

公证作为国家司法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承载国家至高无上的公共权威和信誉的同时也行使着独具魅力的证明权力。公证赔偿制度占公证制度的相当比重, 在公证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确保公证过错责任赔偿制度的正确实施, 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公证制度的认知和信誉, 对公证公信力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所谓公证公信力就是公证机构通过其执业活动使国家公共证明权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所建立起来的公共信用, 体现公众对公证制度的信任, 证明公证行业取信于民的能力。公众公信力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公证制度的认可程度, 公证公信力的强弱取决公证证明作用的发挥程度。所以, 公证公信力是公证的生命和灵魂, 是公证行业的立身之本、执业之基, 有了公信力才有公证。公证行业坚信公信力是行业发展的立业之本, 公证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维护和增强公证公信力, 崇尚公信、践行公信、维护公信的良好工作风尚就是行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 随之社会对公证的认可度日益提升, 公证工作成为促进和保障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也要看到, 少数公证人员缺失公信观念;个别公证处和公证人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办理人情证、关系证, 审查把关不严, 甚至违反办证程序规定, 从而忽视了公证质量的信誉, 造成瑕疵或者错误公证书, 给公证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造成利益损失, 引发公证过错责任赔偿一系列问题。公证赔偿制度在公证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不能正确处理公证过错责任赔偿问题就影响社会公众对公证制度的认知和信誉, 削弱公证公信力, 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公证制度的认知和感受。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 社会信用水平普遍较低, 失信情形很容易被放大, 某一起公证过错责任个案的处理可能就会导致公众对整个行业的失信, 其实公众对公证业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正因如此才要加强公证过错赔偿责任制度, 这也对加强公证公信力建设、维护公证权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公证过错赔偿责任制度的确立

(一) 《公证法》确立了公证过错赔偿制度

为了避免当事人蒙受损失, 确保公正质量, 《公证法》确立了公正过错赔偿制度, 作为独立民事责任主体即公正机构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明确并被赋予了承担公证过错赔偿责任的主体资格。《公证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因过错给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 由公证机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机构赔偿后, 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证员追偿”。为了保障权利的平等实现, 确保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的权益, 第四十三条同时规定“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与公证机构因赔偿发生争议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公证机构作为公证过错赔偿责任主体的公证赔偿制度。为配套保障公证过错赔偿责任制度, 第十五条规定“公证机构应当参加公证执业责任保险”。为了配合公证体制改革的需要, 确保赔偿的实现, 为了提高公证机构的信誉, 使公证机构得以顺利、持续的发展, 衍生了公证执业责任保险, 它是在公证执业责任保险合同规定的范围内, 由保险人对公证机构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金及有关费用给予支付的法律制度。

(二) 公证过错责任赔偿制度的进一步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14次会议通过, 时间在2014年4月28日。公证损害责任纠纷的被告以及责任性质在规定中得到进一步明确, 对公证机构的过错认定标准, 公证执业过错的具体情形也进一步进行了明确, 还有合理确定公证机构赔偿责任等, 公证法更加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指引公证机构及公证员依法执业。为了使公证法的有关规定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 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得到正确审理,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预防纠纷, 促进全面和谐, 才进一步对其进行了界定。

四、实施公证过错赔偿制度资金保障

2002年7月制定的《公证赔偿基金管理办法》是司法部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来制定的。为适应公证工作改革的需要, 建立公证风险保障体制, 保证公证机构的赔偿能力, 维护公证行业的信誉, 该办法规定“公证赔偿基金是用于偿付公证行业务公证机构及工作人员在履行公证职务过程中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的直接损失, 以及其他有关支出的专项基金”并在第六条规定“公证机构每年年初应按上一自然年度公证业务收总额的3%一次性提取公证赔偿基金”, 第七条规定“公证机构应于每年3月31日以前, 将提取的公证赔偿基金的1/2上缴中国公证员协会。用于集中缴纳公证责任保险的基本保费;其余的1/2作为公证赔偿后备金, 其中:1/3上缴中国公证员协会, 1/3上缴省级公证员协会, 1/3留在本公证机构。《办法》从公证赔偿基金的来源、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为公证过错赔偿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了资金保障, 以此确保当事人或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受损利益得到赔偿。

五、公证机构如何确保公证过错赔偿责任制度的实施

(一) 加强诚信教育, 牢固树立公证公信力观念

公证作为国家司法制度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既享有行使国家公共的证明权力, 又承载着法律至高的公共权威和信誉。因此, 公证从来就是“诚信”的象征, “公证员是诚信的天使”。公证机构要加强对公证员的诚信教育, 培养公证人员品格, 做到诚实守信, 让其树立牢固的公证公信力观念, 积极引导公证人员向诚信为本的执业理念靠拢, 进而维护公证行业的信誉, 维护公证的公信力。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的诚信来自于对事实和法律的忠诚。要忠于法律,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 按照真实合法的原则和法定的程序办理公证事务。公证员在履行职责时, 应做到不受非客观事实和法律之外因素的影响, 以法律为准绳, 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公证机构因公证过错造成公证当事人或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损害时应坚持“尊重事实, 尊崇法律”的执业理念, 按照公证赔偿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 公正、客观地划分公证过错责任, 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实现因公证过错受损的当事人或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的受偿权利来体现公证公平, 正义, 维护公证的公信力。

(二) 建立完善公证公信评价机制

检验公证公信评价机制是否完善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公证工作是否讲诚信, 其中公证机构与公证人员是否严格执法, 依法办证是检验公证公信力最重要的标准。首先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要树立榜样, 发挥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法律的权威作用。其次, 要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 履行职责, 提供优质服务。第三, 建立健全诚信档案, 使诚信成为工作的必需品。

(三) 建立完善公证失信惩戒机制

公证失信惩戒机制的完善将会进一步改善公证工作, 对一切失信、违法违纪行为都应进行严肃处理及惩戒, 严重损害公证公信力的行为要重点查处, 要具有较强地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制约性。另外还要健全公证执业保险制度, 提高公证工作的社会信用度, 取信于民, 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硕.基于公证赔偿责任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 2009 (01) .

[2]杨立新, 刘婷婷.公信力在公证中的重要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篇4:法定公证制度与公司登记改革

关键词:法定公证;公司登记;公司章程

中图分类号: D92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05206

对于法定公证,有学者称为必须公证制度,并认为必须公证法律制度就是在市场经济的特定条件下引介国家公证制度于特定的市场微观交易过程,并使其与登记制度直接衔接,为市场配置的结果提供了一份公信力的保障[1]。本文采用目前学界通用的法定公证一词。关于法定公证,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积累了制度经验,我国学者有所涉及,主要集中在物权登记领域。对于公司章程,目前《公证法》只是将其作为自愿公证事项。鉴于公司法修改后公司信用结构的变化,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与公司登记制度进行衔接具备了市场环境和现实基础,设计好公司章程法定公证与登记制度的程序接轨,将会是完善我国公司登记制度和市场信用构建工作的重要一步。

一、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的制度基础

我国目前的公证法规定了公司章程作为自愿公证事项,公司法律制度则没有这方面的条款。从我国公司登记制度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来看,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也没有制度瓶颈。其实,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已具备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空间。

(一)理论基础

对于法定公证,有学者列举了七个理论基础:一是法定公证可以从“私权的公法管理”理论得到阐释;二是法定公证与“私权自治”、“意思自治”并不矛盾;三是法定公证符合法律经济学有关法律成本的理论;四是法定公证与登记机关职能转变的趋势相适应;五是法定公证与公证制度自身优势密切相关;六是法定公证符合国际惯例;七是地方法定公证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2]。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可以从公证的公信力以及公司登记制度的法经济学基础得到解释。

1.公信力理论

我国的公司信用体系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通过登记获得公信力的支持,提高公司自身的信用指数。我国目前的公司登记公信力主要以国家信用、外观主义以及公司自身的信用加以构建,其中国家信用通过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运用一度成为公司信用的权威担保。《公司法》修改以及公司登记制度变革,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制度被废除,公司资本由公司章程加以规定,公司的自治空间扩大,公司的信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立法通过废除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将公司注册资本信用从公司信用结构中剥离,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章程规定公司资本后公司信用的自我彰显。公司注册资本从实缴制转变为认缴制却并非“任缴制”,公司信用的自我彰显也并非自我定义,而是需要外部的积极评价。换言之,公司信用结构在公司法废除最低注册资本后出现了部分的信用真空,需要一个替代机制弥补这个真空。从目前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能替代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信用的外部机制就是法定公证。

“公证是一种有法律明确授权的行使证明权的司法证明制度,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预先的、对公证事项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来防止这些事项以后产生法律上的风险。”[3]正是基于公证制度的这种风险防范功能及其证明效力,可以有效填补公司资本认缴制所带来的信用真空,同时也可以保障民商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公证是具有公信力的司法证明活动,公证通过对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法律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证明和监督,为市场提供信用,并且保障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从事民事活动,即公证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信用证明的[4]。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以后,公司登记除了有限的国家信用支持外,主要依靠自身信用文化和意识的培养以及法定公证所体现的公信力予以保障。这样的制度安排将以往公司登记公信力的法律结构进行了重构,法定公证应当替代原来国家信用的主要担保作用,与公司自身信用建设一起成为公司信用的基础结构。

2.法经济学根据

有学者从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信息障碍、稀缺性、法律效益五个法经济学的理论与法定公证的关系展开分析,论证了法定公证的必要性[5]。即法定公证具有以法经济学为根据的制度基础。在公司登记制度中,法定公证的法经济学基础主要是信息经济学层面的信息障碍所引发的市场失灵的应对策略,反映到公司登记制度主要就是公司登记作为公司信息公示机制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和信用保障功能。公司信息最为集中的表现形式就是公司章程,如今公司注册资本改为认缴制,由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章程所承载的公司信息就更为丰富,对于市场交易也就具有更为重要的信息指引作用。如何保障公司章程所记载的信息尤其是资本信息的真实性从而维护交易安全是公司登记制度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有的公司登记制度以最低注册资本来构建和维护公司信用基础,并提供具有制度信赖的信息来保护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公司法和公司登记制度修改以后,公司章程对公司资本的规定成为登记制度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公司章程的信息传递依然在公司登记构建的信息平台,但是登记机关的信用担保已经“退居二线”,留下的信用缝隙和市场安全隐患需要相应的替代机制予以弥合。那么,法定公证就成为了公司章程之真实性的有效保障手段,通过公证的公司章程具有极强的公信力,进入登记机关设置的登记簿以后,这种公信力得到了强化,向市场传递的信息依然是具有较强信用保障的真实信息,对于维护市场安全、提高交易效率具有重要作用。endprint

(二)现实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公开和法治保障基础之上的信用经济,其良好运行需要市场主体公开自己的真实信息,对于商事主体的重要组织形式公司来说,其信息的真实与公开程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正常运转。我国《公证法》对于公司章程是作为自愿公证事项加以规定的,虽然不是法定公证,却为公司章程进入法定公证事项奠定了基础,预留了必要的制度空间。

1.市场需求

市场需要公开商事主体的真实信息来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市场失灵,登记制度就是作为市场信息公示机制存在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登记制度在收集、整理公司信息方面具有组织结构上的优势,但是对于登记信息的信用担保却在整个市场信用危机的环境中有心无力,因为过去的公司登记制度是希冀登记机关以国家机关的身份对公司登记的信息进行权威担保,保障公司信用,以此维护市场安全。但是立法者的初衷虽好,却违背了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意思自治本质,过渡干预市场交易,反倒适得其反,登记机关在市场信用危机中难以有所建树便是佐证。因此,市场经济中的公司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内部的信用结构以及外部的信用担保,而不是单纯依靠登记机关的权威担保。这样的结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也是培育市场信用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如果说公司信用结构中的内在因素主要依赖公司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文化的培育,那么作为公司信用外部约束机制的外在信用担保则需要一个甚至数个机构同时完成,其中公证机关就是重要的一个。公证机关对公司章程的公证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一同构成了公司信用的外在组成部分,内外协调,共同保障公司的信用指数。其实正如有民法学者提出物权登记应当引入公证制度时所说的:“对一些涉及当事人重大权益和关系国计民生的较大事项,法律应当规定为必证事项。”[6]而公司的设立在市场经济中就是关系到投资者重大权益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这一事项主要通过公司章程来体现,因为公司章程是公司设立和经营的基础性法律文件,市场经济需要对这样的法律文件进行监督和约束,除了来自登记机关的公权干预,私域范围内的最好手段便是法定公证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共同组成的配套机制。

2.制度空间

我国《公证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八)公司章程;……。”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公司章程在公证制度中属于自愿公证的范畴,公司发起人或者股东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意愿对公司章程进行公证,这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做出的规定。这项规定也从另一个侧面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即公司章程是可以进入公证制度的,只不过目前是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这个结果是我国原有公司登记的制度结构决定的。因为原来的公司登记制度偏向于市场安全的价值取向,通过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以及登记机关的严格审查为公司信息和信用提供权威担保,造成了公司信用结构的异化。如今《公司法》修改,废除了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公司资本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其信用结构也开始转型,登记机关退出了公司信用的部分担保领域,这就需要相关替代机制的进入,才能维持登记法律关系以及公司信用结构的平衡。法律制度的此退彼进为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提供了制度空间。再来看我国《公证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证的事项,有关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这就是法定公证在《公证法》中的相关规定。《公证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未经公证的事项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依照其规定。”这些条款的规定,在公证制度和公证程序两个层面为公司章程进入法定公证制度预留了制度空间,也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法定公证对于公司登记制度的作用

关于法定公证对于公司登记制度的作用,学界有一些研究成果,以下根据相关成果将法定公证在公司登记制度中的作用归纳为维护意思自治、降低公权干预、提供信用保障。

(一)维护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之义,早已为学界所证明。而法定公证带有强制性色彩,具有较多公权干预的成分。对于意思自治和国家管制的话题,早有学者指出“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只是在国家设定的高低不同的栅栏中流动,私法自治的领域,事实上自始充满了各种国家强制”[7]。对法定公证制度来说,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并非对意思自治的限制,而是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投资者和市场参与人的保护。因为“公证通过对公司章程制定和修改的适当干预,对公司章程进行规范,使大量可能发生的纠纷得到预防和化解,使投资人关系更加和谐。……通过办理公司章程公证,各投资人能够清楚了解公司章程的内容及各条款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从而实现真正的意思自治”[8]。另外,“必须公证制度的设立不论是引介了公证制度对交易过程予以主动把握,还是建立了法律信用保障体系对信用活动风险形成主动、系统防范,都是信用领域以公信力为基础进行的自治调整,根本谈不上公权力对私权的干预”[1]62。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具有信息公示和信用保障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维护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非不当的干预。

(二)降低公权干预

一直以来,我国公司登记制度受到学界诟病最多的就是其中的公权干预,登记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拥有对登记材料的实质审查权,多造成行政权力对登记制度的不当干预,影响了登记效率的提高,市场领域的意思自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上所述,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能维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降低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几率,减少交易风险。同时也排除了国家公权力对市场关系的过多干预。因为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虽然属于强制公证事项,但是公证机关却是独立于国家机关之外的社会组织,具有公正、公信的社会地位,其颁发的公证文书具有不同于国家权威担保的社会公信力,其中并不涉及公权力的行使。如果说法定公证因为具有强制性而具有公权干预的成分,也是属于法律层面的正当干预,较之国家行政权力的干预,具有更高程度的正当性。有学者认为,我们应借鉴大陆法系国家法制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将公司设立等重大法律行为作为法定公证事项确定下来,因为只有经过公证,才能够有效防止民商事主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4]102。这种侵害有一部分是来自公权力的寻租空间,一旦有了法定公证的前置性程序,公权力的寻租将会被剔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将登记机关的公权力移除,登记机关将实行形式审查,其自由裁量权受到极大限制,权力寻租空间被压缩,公权干预只能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endprint

(三)提供信用保障

早在我国刚刚开始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并引进股份制的时候,就有学者对股份公司章程的公证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我国,对公司章程进行公证,既有利于协助股份公司理顺并明确有关的法律关系,又有利于保证公司章程和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规范性,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股份制企业化公为私,侵占、私分公共财产等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现象的发生。”[9]其实法定公证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还是提供信用保障。对于公司设立登记阶段的公证问题,有学者指出:“强制公证是解决我国公司实践中信用缺失的有效制度。”[10]如今《公司法》修改,对注册资本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公司信用需要重新进行架构,公司登记机关的公权力开始转型或退出登记的部分领域,此时正是改革公司登记与公证制度进行制度衔接的大好时机。法定公证在维护民商事法律秩序中作用巨大,“其一,法定公证让民商事交往有诚信保障……”[11],“公证人介入并出具公证书,使公司设立行为真实、合法、有效,具有公信力和公示力,有助于树立公司信用”[12]。《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促使登记机关对一般公司设立时的注册资本审查转为形式审查,实质审查所具有的公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退出了公司资本信用的保障空间,换言之,公司信用的公信力出现了部分真空,需要相应的替代机制予以补正。但是公司登记制度对公司信用的保障机制依然存在,国务院、工商总局也修改了相关行政法规和规章,2014年8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信用约束机制[13],开始重构公司信用的制度结构。除此之外,公司登记的信用结构还需要一个外部信用保障机制予以支持,而能够对公司章程所规定的公司资本进行信用保障的就应该是公证制度。所以,公司登记制度应当通过法定公证制度对公司信用的制度结构和信用风险的系统防范进行外部强化,以此满足登记机关实质审查权力机制退出后的顺利衔接需求。

三、法定公证与公司登记之间的制度衔接

关于公司登记中的法定公证,大陆法系的法国在其立法中规定,公司章程及其修改必须经过公证。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西班牙等也都有关于公司的法定公证之规定。而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变革意在促进投资,构建公司诚信制度,所以,在公司登记制度中镶嵌法定公证来弥补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后的信用需求和市场安全缝隙是较佳途径,那么法定公证的范围和具体程序设计就应当结合当前市场发展和制度结构的实际予以确定。

(一)法定公证的范围

有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认为“制定公司章程、变更公司章程,公司的设立、注册,公司的转变、合并及公司财产整体转让,公司发起人认购股份或缴付股款,公司股份转让等民事法律行为或法律事实的认定应当进行公证”[14]。但是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公司法律制度的构成来看,不宜扩大法定公证的范围到公司章程之外的其他领域,而只需要规定公司章程的制定、变更作为法定公证的内容。具体分析学者提出的上述内容可以看到,公司的设立和登记注册、公司的转变、合并、公司发起人认购股份或交付股款都和公司章程有关联,需要将相关内容载入公司章程并登记于登记机关。至于公司财产的整体转让,虽然也涉及债权人的利益以及市场秩序,但是这样的转让行为需要股东大会的决议,法律也有具体的程序规范,不需要再经过法定公证来加以干预。对于公司股份的转让,《公司法》和《证券法》都有详细规定,限制颇多,不宜增加法定公证这道程序,否则会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造成不当干预,同时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另一方面,我国以往没有要求法定公证作为公司登记前置程序的传统,如今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先以公司登记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也就是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以后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法定公证的范围比较符合实际。

(二)法定公证在公司法律制度中的接入

法定公证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证明程序,涉及到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范围,在公司法律制度中则关系到公司的设立以及公司信用的建设和市场交易的安全。我国一直以来注重登记机关通过审查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来保障公司信用,但是《公司法》修改后公司信用更多需要自身的培育和市场的促进,因此,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应当成为公司设立的一道重要信用保障。具体来说,公司法和公司登记制度应当对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做出规定。

1.公司法

鉴于我国目前的《公证法》已经为公司章程进入法定公证事项预留了制度空间,所以法定公证接入公司登记制度主要是需要《公司法》做出规定,为法定公证顺利进入公司法律制度尤其是公司登记制度开启大门。不过此次我国修改《公司法》只是集中在公司资本制度方面,并未将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加以规定,《公司法》修改后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目的就是降低公司设立的门槛,鼓励投资者向市场投资,以活跃经济。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初衷,一旦增加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势必增加投资者的成本,影响投资效率,所以立法机关没有将法定公证纳入公司法律制度中。但是公司资本制度的重大变革需要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加以支撑,目前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正在起草相关法规和规章,以此重构公司信用结构。因应于此,法定公证事项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就必须借助公司登记制度的改革。

2.公司登记制度的路径选择

由于公司法的修改,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对公司登记的相关法规、规章,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等进行了相应修改。这表明,公司登记制度进一步放松了登记管制,扩大了公司自治。按照这样改革的精神,“公司在设立的时候,投资者可以一分钱都不缴纳,只要在协议、章程里面,认可今后什么时候分批缴纳,……这种改革符合了公司法发展的重要趋势”[15]。但是此次公司登记制度的现有改革以及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法规、规章均并未涉及公司注册资本的安全保障,而公司章程自行规定认缴资本,应当有一个保障程序来替代原来的实缴资本制,以弥补登记机关退出这一领域的审查后留下的信赖真空。能够作为公司实缴资本制度之信用机制替代方案的就是法定公证,不过从目前公司登记制度的改革无法看到国务院以及国家工商总局运用法定公证的趋向。其实,《公司法》的修改已经为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留下了空间,但是此次公司登记制度改革并未做出安排,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是从另一个视角却体现了国务院和工商机关转变过去积极立法的理念,退出部分私法领域。关于公司登记的法定公证事宜,希望未来改革整个商事登记制度时能够实现相关的制度安排。endprint

四、结语

我国《公司法》的修改大大降低了设立公司的标准,同时也摒弃了过去依赖最低注册资本保障公司信用的传统思维,代之以公司自身信用为主导的公司信用结构。国家权力从公司登记制度有序退出的发展方向要求公司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培育和信用文化建设,以诚信维护市场安全。这是对公司内部的要求,除此以外,还需要公司外部的相关配套机制辅助公司信用的重构,其中之一便是法定公证制度。我国此次修法并未涉及公司登记的法定公证事项,而是集中于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和信息公示以及信用约束机制的构建。纵观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定公证往往作为公司登记的前置程序以维护民商事秩序和市场信用,我国正在进行公司法律制度尤其是公司登记制度的深度改革,将法定公证纳入公司信用体系的保障措施是重构公司信用的重要举措。目前公司登记制度的改革暂时无法实现法定公证与公司登记的制度接入,希望未来全面改革整个商事登记制度时能够实现这一措施。

参考文献:

[1]左燕芹.必须公证制度是构成国家法律信用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J].中国司法,2004,(5):57.

[2]汤维建.物权立法引入法定公证制度的七点理论根据(物权立法中应引入法定公证——“物权法与公证”座谈会专家发言摘要)[EB/OL].(2014-04-22)[2014-09-12].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8751.

[3]孙红梅.公证——一种预防性的法律证明制度[D].长春:吉林大学,2007:42.

[4]那淑伟.公证的公信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91.

[5]李全一.法定公证制度立法之基础考察:以法经济学为根据[J].中国公证,2009,(10):37-42.

[6]杨荣新.公证应成为物权登记的一项必要条件(物权立法中应引入法定公证——“物权法与公证”座谈会专家发言摘要)[EB/OL].(2014-04-22)[2014-09-12].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8751.

[7]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5-16.

[8]丁清波.公司章程公证在预防股权继承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公证,2009,(8):33.

[9]陈国耀,王道珍.股份公司章程公证初探[J].政治与法律,1990,(5):50.

[10]叶林.公司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9.

[11]陈曦.法定公证与民商事法律秩序的维护[J].科技经济市场,2006,(5):154.

[12]俞金香.公司设立中应当引入公证制度[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1.

[13]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EB/OL].(2014-08-23)[2014-09-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3/content_9038.htm.

[14]杨遂全.民商事登记改革与法定公证[J].法学研究,2006,(2):39.

篇5:公证与律师制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题

1、公证执业区域

答:是指各公证机构之间,根据规定在不同区域内按理公证业务的权限。

2、遗嘱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照法律程序对遗嘱人设立遗嘱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证明的活动。

3、公证人员的义务

答:是指由法律规范设定的,在执业中公证员必须遵守的各项行为准则。

4、涉外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对含有涉外因素的公证事项,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

5、基层法律服务所见证

答:是指基层法律服务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或申请,指派具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基层法律服务所和见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名义,就有关的法律行为或法律事实的真实性谨慎审查证明的一种基层法律服务非诉讼业务活动。

6、公证法律关系的客体

答:是指公证机构依法证明的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即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的对象。

7、招标投标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根据招标方或受托方的申请,按照法定程序证明招标投标行为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

8、法人资信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法人资信情况的真实、来源合法予以证明的活动。

9、公证书加章转递

答:是指我国司法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委托的公证人出具的公证文书,必须经过司法部在香港设立的“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审核并加盖转递章转递,才能在内地有效使用,才具有证明效力、执行效力及对抗第三人效力的制度。

10、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业务

答:是指不具备诉讼要件的法律事务和虽具备诉讼要件,但不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的法律事务的总称。

11、公证机构执业的例外规定

答:是指依照国际惯例、国际条约、双边协定以及国内法律规定,对于特定地域特殊情况下的公证事项,由公证机构以外的特定机关、组织或公民代行公证职能。

12、公证员的执业纪律

答:是指公证员在执业活动中不得逾越的行为规则。

13、认证

答:是指外交领事机关在公证书上注明公证机构的签名和印章属实,或证明前一认证的签名和印章属实的行为,可称为领事认证。

14、基层法律服务

答:是指立足基层并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接受公民、社会组织和基层人民政府的委托,提供一定范围的法律服务,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保障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工作和制度。

15、公证审查

答:是指公证机构受理当事人的申请后,对当事人申请办理的公证事项及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进行核实的活动。

16、公证员的职业道德

答:是指在公证活动中,公证员从思想到工作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

17、婚姻状况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当事人现在的婚姻状况(已婚、未婚、离婚、丧偶、未再婚)这一法律事实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18、涉港澳台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依法办理具有涉港澳台因素的证明事项,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

19、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助公证处办理公证业务

答:是指基层法律服务所在本辖区公证处的指导下,协助公证处所作的公证宣传、公证证源信息的收集传递、介绍联络公证等证前服务事项;协助公证处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索取有关材料、协助向当事人送达公证文书等证中服务;另外还有对公证事项的回访监督、调解等证后服务工作。

20、公证监督管理体制

答:是指关于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公证协会对公证机构、公证员的监督管理及其监督管理权限的制度规范。

21、公证合法原则

答:是指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事项的内容、形式和程序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

22、公证具有证明效力

答:是指公证书是一种可靠的证据,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23、香港委托公证人制度

答:是指对送回内地使用的发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件及文书的公证申请,必须由我国司法部考核后在香港律师中委托的公证人予以办理并出具证书,我国司法部委托的公证人以外的其他机构或其他人员出具的证明文书,送回内地使用的,内地不予承认的制度。

24、诉讼代理

答:是指是指代理人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或法院的指定,在代理权限内,根据法律的规定,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维护被代理人的权利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25、财产分割协议公证

答:又称析产协议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当事人之间签订的财产分割协议,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

26、国籍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对申请公证的当事人具有中国国籍这一法律事实的真实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27、具有法律意义文书的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具有法律意义文书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证明文书的各种文体相符;确认文书上的签名、印鉴、作成日期属实的活动。

28、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

答:是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接受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指派,接受纠纷当事人的申请,运用说服、疏导的方式,主持对纠纷进行非诉讼调解,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维护基层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活动。

29、公证协会

答:是指是指由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发起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公证行业的自律性组织。

30、公证便民原则

答:是指公证工作要一切从为了群众和使得当事人出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准确、认真、负责的办好公证事务。

31、合同法律行为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据法定程序,对当事人有关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32、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纪律

答:是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执业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准则。

33、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代书

答:是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根据委托人的合法意志,以委托人的名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代替委托人书写法律事务文书的一种专业活动。

34、公证法律关系的主体

答:是指国家公证机构和申请办理公证事项的当事人。

35、拍卖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根据拍卖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证明拍击活动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

36、基层法律服务所

答:是指依据《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在乡镇和城市街道设立的法律服务组织,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机构。

37、解答法律询问

答:是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提出的有关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方面的法律和法律事务的询问,依法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以及提供合法的处理意见和建议的一种法律服务活动。

38、出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对当事人申请的公证事项,经审查核实后,认为符合办证条件的,依法制作并出具公证书的活动。

39、公证的法律责任

答:是指根据《公证法》的规定,因公证机构或公证员违反公证法律规范、司法行政部门的部门规章,违反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等,根据过错程度,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40、亲属关系公证

答: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质当事人之间具有亲属权利义务关系这一法律事实的真实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41、《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

答:是指由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公证员协会和台湾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为适应海山两岸形势发展和民事、经济交流日益增多的需要,经共同商谈达成,于1993年4月29日在新加坡正式签署,自签署之日起10日后生效实施的,关于大陆和台湾两地公证书相互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相互核查证明的协议。

篇6:《公证与律师制度资料》

★公证执业区域:是指各公证机构之间,根据规定,在不同的区域内办理公证事务的分工和权限。

公证机构与律师事务所执业区域不同,律师事务所可以不限地区地接受来自任何地区的当事人委托的法律事务,而公证机构,根据我国《公证法》及上述公证法律规范的现行规定,则不可在允许区域范围之外受理本应归属其他公证处受理的公证业务。公证执业区域与法院诉讼管辖不同,由于各公证机构之间地位平等,没有上下级之分,互相不隶属,所以公证执业区域没有执业区域级别的规定;而诉讼管辖中的级别管辖是法院行使管辖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院诉讼管辖相类似的是,公证执业区域有地域范围之分。

★★确定公证执业区域的原则

1、便于当事人就近申请公证原则。

2、便于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的原则。

3、平等原则。

4、均衡原则。

★划分公证执业区域的意义

1、要求公证机构在各自执业区域范围内受理公证业务。

2、避免各公证机构之间不正当竞争。

★公证事项与公证执业区域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向其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公证机构提出。

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公证事项,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可以向其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公证机构提出。二个以上当事人共同申办同一公证事项的,可以共同到行为地、事实发生地或者其中一名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的公证机构申办;当事人向二个以上可以受理该公证事项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的,由最先受理公证申请的公证机构办理。

★公证执业的例外规定的特征

1、这种机构非国家的公证机构,这种特定人员非国家公证员;

2、这些公证事项具有国际性或者特殊性;

3、根据特别规定履行公证职能的非公证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书与公证文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公证执业的例外规定的情形:

1、使(领)馆公证、2、按照国际惯例由特定机关或特定人员出具证明

★按照国际惯例由特定机关或特定人员出具证明包括:

1、检商机构证明

2、管理机构证明

3、商标管理机构证明

4、特定情况下公职人员的证明,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a、在航行的船舶上或航行的航空器上的负责人,对其船舶上或航空器上的公民的遗嘱、委托书等出具的证明书。

b、在野外的勘探队或者考察队队长及其野外工作组织的负责人,对其勘探队员或考察队成员在野外工作期间的遗嘱、委托书等出具的证明书。

c、执行剥夺自由刑罚场所的负责人,例如监狱、劳改场所,对其管理的依法被剥夺自由的员的遗嘱等出具的证明书。

篇7:公证与律师制度(简答题)

1、性质不同。公证是非诉讼活动;民事诉讼法调整的民事诉讼是在人民法院的组织和主持下进行活动。

2、当事人不同。民事诉讼必须有原告和被告。公证活动中只有申请人,没有被申请人。

3、法律依据不同。民事诉讼法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公证制度按照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规定制定。

4、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民事诉讼法对其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作出判决或达成调解协议;公证制度是对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加以认可。

5、不服法律裁判的上诉与不服公证的申请复议不同。

简述公证法律责任的原则

1、公证机构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

2、公证人员个人对内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

3、公证机构与当事人共同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

4、公证机构承担财产责任及其他法律责任原则。

简述律师在行政诉讼代理中的权利

1、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

2、就律师自己所承办的案件,有权收集和查阅与本案有关的材料。

3、在了解情况时,有调查访问权,有关单位或个人应提供事实真相、给予配合。

4、有权出席法庭,参与诉讼。

5、在庭审阶段,经审判长的许可,有权向被告、证人、鉴定人发问或申请法庭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

6、拒绝代理权。

哪些法律行为必须经过公证才发生法律效力?

1、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定、条例、通知等的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经过公证,非经公证不发生法律效力。

2、依照当事人的约定,必须经过公证。

3、根据国际惯例、国际条约和双方协定,必须经过公证。

简述法律援助的意义

1、体现国家对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为诉讼当事人提供平等的司法保障,实现司法公正。

3、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4、促进法律服从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

什么是公证的确定管辖?

确定管辖是根据法律规定,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确定的直辖市、省(自治区)辖市公证处与该市所辖区、县(市)公证处之间的管辖权限划分。确定管辖不是法律直接规定的管辖,而是法定的享有确定权的行政机关确定的管辖。确定管辖不是对事物的管辖,也不是确定对人的管辖,而是确定有关公证处之间的管辖权限的范围。

确定管辖有两种情况:

1、直辖市与其所辖区、县(市)公证处之间的管辖划分、由直辖市司法局确定;

2、省(自治区)辖区公证处与其所辖区、县(市)公证处之间的管辖划分,由省(自治区)司法厅确定。

申请人申请公证应向公证处提交哪些材料?

1、身份证明。如居民身份证、工作证、户口簿等。

2、代理人代为申请的,委托代理人应提交授权委托书。法定代理人应提交代理权证明;其他代理须提交代理资格的证明。

3、需要公证的文书、如合同书、遗属书、毕业证书等。

4、与公证事项有关的财产所有权证明、如房产证。

5、与公证事项有关的其他资料。

简述办理死亡公证应注意的问题

1、公证书中关于死者死亡时间和地点要写得明确、具体;死亡原因要写得准确、简练。

2、公证机构办理外籍人在华死亡公证、程序上要严格。死亡证明书中除了要写明死者的死亡日期和地点外,还应写明死因。

简述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特征

1、独立的法律地位。顾问律师进行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干涉。

2、平等的法律关系。顾问律师与聘方是一种权利义务对等的契约关系。

3、服务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具有明显的预防性。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为聘方提供的法律服务是全方位的。

简述律师见证的特点

1、律师见证的证明主体是律师。

2、律师见证是一种法律适用,是律师根据现行法律对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确认。

3、律师见证必须是在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发生之时亲眼所见。

4、律师见证必须基于当事人的委托,见证人只是中证人,具有作证和法律监督的双重性质。

5、见证律师出具的见证书起证明作用,在发生纠纷诉讼司法程序时,见证律师负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简述辩护律师在起诉阶段进行调查取证时应注意的事项

1、辩护律师调查时须出示律师事务所的调查证明和律师执业证书,一般不得少于2人。

2、辩护律师调查要取得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同意,有关单位或个人拒绝会见或提供材料的,辩护律师有权申请人民检察院收集调取,必要时也可以直接申请人民检察院调取。

3、辩护律师向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调查收集证据,必须经上述人员同意并经人民检察院同意。

4、辩护律师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必须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遵守法律的有关规定。

5、律师调查应针对不同对象注意调查的方式和方法,做好调查笔录,由被调查人核对后签名或盖章。

简述涉外公证与国内公证的区别

1、申请公证的当事人不同。涉外公证的申请人包括我国公民,还包括国外华侨、外国人等;国内公证申请人只能是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行使公证管辖权的机构不同。申请涉外公证应当向司法部批准的有权办理涉外公证业务的公证处申请,无涉外公证员资格的公证处,或者无涉外公证权的公证处不得办理,国内公证不受限制。

3、申请人所处的地域不同。涉外公证申请人既可以在中国境内,也可以在中国境外;国内公证只能是我国境内申请人申请的

4、使用文字不同。涉外公证文书应当根据使用国和当事人的要求,附有相应的外文,并经过外交程序予以认证;国内公证文书不必有外文译文,也不需要外交途径认证。

5、使用地域不同。涉外公证文书发往或带往域外使用,并在域外发生法律效力;而国内文书必然在国内使用。

6、使用法律有特别要求、涉外公证文书,既可以适用我国法律规定,也可以适用外国法律规定;而国内公证出具的公证文书只能适用我国法律规定。

简述涉港澳台公证与涉外公证的不同

1、不需要认证。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需要认证,香港、澳门回归后也不需要认证。

2、不需要附译文。发往港澳台地区使用的公证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文字,不需要附议任何译文。

3、公证文书使用地不同,发往港澳台地区使用的公证书是在我国领域内使用,而涉外公证书是在他国使用。

简述涉外公证文书的认证

1、涉外公证文书的认证,是指外交、领事机构在公证文书上证明公证机构的签名和印鉴属实,或证明前一认证机构认证的签名和印鉴属实的行为,也称为领事认证。

2、认证仅是国家外交、领事机关证明公证机构在公证文书上签名与印鉴属实,以便一国的公证文书能够在域外使用,即领事认证的目的在于使公证文书在他国被认可。

3、涉外公证文书的认证程序为:首先由我国外交部领事司或者外国驻华领事馆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外事办认证,证明我国公证机构的印鉴属实和公证员印鉴属实:然后再由公证文书使用国家驻华大使馆、领事馆认证,证明公证文书上我国外事部门的认证印章属实。

简述公证机构办理抵押贷款合同公证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抵押贷款合同中的贷款方要有特定的资格,即必须是国家规定的金融机构。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均没有资格作为贷款方。

2、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作为抵押物的财产必须是法律允许转让的且抵押人又享有处分权的财产。同时抵押人担保的债权不得超过抵押物的价值。

3、公证人员有权要求对抵押物进行勘验、清点、评估并登记。公证机构应当设立抵押登记簿。对已办理公证的抵押贷款合同,应对抵押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处所、所有人或经营管理人,权益的有效期限等内容进行专项登记。

简述公证机构签发执行证书应当审查的重点内容

1、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的事实是否确已发生。

2、债务人对债权文书规定的履行义务有无疑义。

3、债权人已经全部或部分履行债权文书规定义务的事实和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4、债权人的申请有无超过申请执行的法定期限。

5、当事人是否就该债权文书的执行问题已经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6、该项公证事务是否属于本公证处管辖等。

简述侦查阶段律师为犯罪嫌疑人代为申请取保候审的情况

1、涉嫌情节较轻,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根据案件性质和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程度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再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患有严重疾病。

4、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5、拘留后需要逮捕但是证据不足的。

6、拘留、逮捕超过羁押期限的。

简述公证调解的程序

1、公证调解应当由当事人申请。当事人申请包含了双方申请或者一方申请后,另一方同意调解。如果一方申请,另一方不同意调解,不能调解。

2、公证调解的案件范围是特定的,只能是经过公证的事项,并且是在履行中发生的民事纠纷。

3、公证调解后,双方达成新的协议的,根据当事人申请,公证机构可以公证,调解不成的,公证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仲裁。

简述律师在刑事公诉案件二审程序中辩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二审辩护除了针对原起诉书指控的罪名和事实外,主要是针对一审法院的判决意见,如果二审是由于检察机关抗诉还要针对检察院的抗诉发表意见。

2、会见被告人、查阅案卷资料、调查取证都要有重点、有目的的围绕原审判决认定存在的错误或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进行。

3、认真研究原审中被告人和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总结经验教训。

4、辩护不受上诉范围和抗诉理由的限制。

5、如果二审不开庭,辩护律师应重视辩护词的撰写,通过辩护词表达辩护意见。

6、注意维护被告人上诉不加刑的法定权利,防止二审法院对提出上诉的被告人加重刑罚或者变相加刑。

简述公证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

1、必须有公证机构或公证人员的过错行为。

2、公证机构或公证人员的过错属于违法行为。

3、有当事人或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有损害后果发生。

4、公证机构或公证人员的过错与当事人或公证事项利害关系人的损害后果有必然联系。简述公证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必须有公证机构及公证员的职务行为。

2、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3、责任主体是公证机构及公证员。

4、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

5、职务过错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简述刑事案件中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代理人接受委托后的主要工作

1、帮助委托人撰写附带民事起诉状。

2、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3、指导、帮助委托人收集证据,进行调查、申请鉴定。

4、建议或者帮助委托人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5、参加法庭审理,指导、协助或者代理委托人行使各项诉讼权利,指导委托人参加法庭调解,帮助准备调解意见。

6、征求委托人对一审判决、裁定的意见,告知委托人有权对一审判决裁定中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协助委托人提出上诉。

简述涉外律师实务应遵循的原则

1、国家主权原则。

2、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3、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原则。

4、使用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原则。

2、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原则。

简述公证书的基本内容

1、公证书的编号。

2、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3、公证证词。

4、承办公证员签名或盖章、公证处印章和钢印。

5、出证日期。

简述公证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忠于事实、忠于法律;

2、爱岗敬业、规范服务;

3、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4、清正廉洁、同业互助。

简述律师的任务

1、律师的任务是由国家明确规定的,通过律师执行职务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2、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是我国律师的直接任务。

3、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律师执行任务的根本目的。

4、律师任务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公证机构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公证应当审查的重点内容

1、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有效。

2、转让方是否具备法律规定的转让资格。

3、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否符合法定的转让条件,及合同内容是否真实、合法、条款是否明确、齐全。

4、合同规定的土地使用地块、条件、用途及期限,是否与出让合同及登记文件中载明的权利义务相符。

5、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6、被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有无出租、抵押的情况。

简述公证机构办理不可抗力事件公证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要求当事人提交合同原本,并根据合同的规定对不可抗力事件的真实性予以确认。

2、承办公证员应当对不可抗力事件进行实地勘查,并制作详细的勘验笔录,以确保公证事项的真实性。

3、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在公证申请人一方延迟履行合同期间,公证机构一般不予公证;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在对方延迟履行合同或者违约期间,公证机构可以依法出证。

4、公证人员应当按照公证文书使用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出证。

简述民事案件律师代理权终结的原因

1、律师代理人因故辞去代理,委托人因故撤销代理,从而解除委托代理关系。

2、诉讼过程中,因律师丧失了诉讼行为能力或死亡而终结代理权限。

3、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继承人放弃继承权。

4、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

5、一方当事人死亡,中止诉讼满6个月没有继承人参加诉讼。

6、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

简述法律行为公证的出证条件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3、行为内容和形式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简述民事法律行为公证的出证条件

1、当事人具有从事该行为的资格和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3、该行为的内容和形式合法,不违背社会公德。

4、【公证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5、不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公证的办证规则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

简述公证机构的任务

1、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

2、证明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法律文书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3、维护法制、预防纠纷和减少诉讼的发生,建立和睦团结的社会环境。

简述辩护律师的责任

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收集、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1、律师进行辩护活动的内容,是收集、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以及维护其诉讼权利的材料和意见。

2、必须依法辩护,不得捏造事实、歪曲法律。

3、必须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利益。

简述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的条件

1、申请人与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

2、申请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无争议。

3、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于公证处的业务范围内。

4、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于本公证机构管辖。

简述公证文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条件

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前款规定的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构。

公证文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条件:

1、以给付为内容。

2、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

3、合同文书需要公证。

简述出生公证的办理条件

当事人申请办理出生公证,应当向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档案管理部门的证明;公证机构一般只对我国国内出生的事实进行证明;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的,以医院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以确切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简述申请律师执业的条件

申请律师执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拥护宪法;

2、通过国家司法考试、3、在律师事务所实习已经一年。

4、品行良好且向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申请。

5、没有公务员、人大常委委员等禁止兼职的情形。

简述公证员任职的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积极条件:具有我国国籍;年龄在25周岁至65周岁之间;品德良好;公证员任职需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在公证机构实习2年以上或具有3年以上其他法律职业经历,并在公证机构实习1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消极条件:即有下列情形的,不得担任公证员: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被开除公职的以及被吊销执业证书的。

简述公证书的证据效力

是指公证书在法律上具有的能够直接证明公证所确认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是真实的、合法的效力。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或有法律意义的事实与文书。应当作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证据效力是公证书的最基本的效力,任何公证书都具有公证效力。在国际上,公证书也得到广泛承认,在域外也具有法律证明力。

简述公证书的效力内容

1、公证文书作为证据的效力。

2、债权文书公证书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3、法定公证事项通过公证生效的效力。

简述律师收费的形式

1、计件收费,一般用于不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事务。按标的额比例收费,适用于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事务。

2、计时收费,适用于全部法律服务。

3、风险代理收费。风险代理收费是一种将收费数额与办理法律事务结果挂钩的收费形式,律师办理法律事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多收律师服务费,达不到预期效果,少收或不收律师服务费用,严格禁止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以及群体性诉讼案件实行风险代理收费。

简述提存公证的审查内容

1、当事人的身份、行为能力及清偿依据。

2、债权关系是否真实、合法。

3、提存标的物与债的标的是否相符,是否适宜提存。

4、提存标的物是否需要录取特殊的处理或保管措施。

5、是否存在应予提存的原因及证明材料。

6、当事人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实、合法。

简述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适用情形

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1、被告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2、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3、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简述律师可以拒绝辩护或代理的主要情形

1、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从事犯罪活动的。

2、委托人坚持追求律师认为无法实现的或不合理的目标的。

3、委托人在相当程度人没有履行合同义务,并且已经合理催告的。

4、在事先无法预见的前提下,将会给律师造成不合理的费用负担。

5、委托人提供的证据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或经司法机关审查认为存在伪证的。

6、其他合法缘由。

律师在刑事案件中的调查取证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律师取证有时间要求,只能在审查起诉阶段介入调查取证活动。

2、律师进行刑事证据调查必须符合刑事诉讼的特殊规定,必须经过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才能调查取证,或者经过人民法院批准后才可以进行。

3、根据【律师法】及律师职业道德要求,律师的刑事调查取证权偏重于对被告人有利证据的收集。

4、律师调查所取得的证据材料不能直接作为法庭定案的依据,必须经过法院调查核实后,才能作为证据使用。

简述公证执业区域的确定原则

1、便于当事人申请公证的原则。

2、便于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的原则。

3、平等原则。

4、均衡原则。

简述律师谈判中的合理让步及其技巧

合理让步是谈判中很重要的一环,虽然合理让步可能花掉部分成本,但是却因为给对方带来了好处而使谈判在陷入僵局的时候出现转机。

1、让步时机要合理。

2、让步幅度要合理。

3、让步原因要合理。

简述律师辩论的平等原则

辩论平等原则是律师进行论辩活动的准则。它包含:

1、双方当事人的论辩地位是平等的。

2、双方律师与双方当事人论辩地位是平等的,论辩机会是均等的。

3、双方律师之间的论辩地位也是平等的。

简述公证员应当承担的义务

1、遵纪守法的义务。

2、恪守职业道德的义务。

3、依法履行公证职责的义务。

4、保守执业秘密的义务。

简述合伙律师事务所的特征

1、合伙律师事务所属于合伙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

2、合伙人有参与本所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3、财产属合伙人共有,合伙人可以依约分配利润。

4、合伙人按照合伙形式对该律师事务所的债务依法承担责任。

简述公证活动的基本原则

1、真实原则。

2、合法原则。

3、独立原则。

4、自愿与法定公证结合原则。

5、回避原则。

6、保密原则。

7、使用本国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简述涉外公证的作用

1、用于办理出境和入境的手续。

2、用于民间往来和办理各种民事事宜。

3、用于涉外经济活动。

4、用于域外诉讼或仲裁。

简述律师会见证人时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

1、律师向证人表示尊重。

2、尽快会见证人。

3、在会见时将证人隔离,不要允许证人的朋友、家人或其他证人在场。

4、在会见时宽泛的开放式询问和窄式的开放式问题交互进行。

简述公证执业区域的慨念及其划分的意义

公证执业区域,是指各公证机构之间在不同的区域内办理公证业务的分工和权限。其划分意义在于:

1、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2、避免各公证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3、增强我国公证在世界各国的公信力。

简述律师法律制度的特征

1、律师法律制度以国家法律的确认为前提。

2、律师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提供法律服务,且这种服务不具有强制性。

3、律师法律制度以促进依法治国和保障公民权利为宗旨。

4、律师法律制度是规范律师及与其相关主体的法律制度。

简述律师事务所终止的情形

1、不能保持法定设立条件,经限期整改仍不符合条件的。

2、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被依法吊销的。

3、自行决定解散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

5、律师事务所在取得设立许可证后。6个月内未开业或无正当理由停止业务活动满一年的,视为自行停办,应当终止。

简述律师会见当事人时询问的主要内容

1、询问原始事实或信息来源。

2、询问细节;此外还要了解案件发展情况,双方的主要争议之处。

3、就律师费进行协商。

简述法律代书的特点

1、以委托人的名义书写。

2、反映委托人的合法意志。

3、代书的内容必须具有法律意义。

4、代书是律师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简述公证员的法定权利

1、获得劳动报酬,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

2、提出辞职、申诉或者控告的权利。

3、非因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被免职或者处罚。

简述公证机构应当终止公证的情形

1、因当事人的原因导致该公证事项在6个月内不能办结的。

2、公证书出具前当事人撤回公证申请。

3、因申请公证的自然人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不能继续办理公证或者继续办理公证已无意义的。

4、当事人阻扰、妨碍公证机构及承办公证员按规定的程序、期限办理公证的。

篇8:公证与律师制度(名词解释)

一、《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律师与公证制度》是法学专业开设的专业任选课, 通常在第三学年开设, 32个课时。本课程主要讲授律师制度、公证制度及其实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律师与公证制度的基本内容、律师与公证业务的范围, 掌握律师与公证制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程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律师与公证专业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运用本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从事司法实践。《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型和实践性的特点。长期以来, 《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教学忽视了本课程的特点, 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学时安排不足、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 严重制约本课程的教学实效, 制约了创新性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因此, 必须对《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

(一) 本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通常采用课堂讲授法, 在课堂讲授法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基础理论知识, 学生的任务是被动地听老师讲, 师生之间难有沟通与交流, 缺乏正式的对话,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可能确立。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其目的是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中, 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 充分激发其求知欲望, 避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师生双方之间互动的加强,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增长, 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本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其法律实务能力。本课程教学改革将加强实践教学, 采用模拟教学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使法律条文以动态的方式得以呈现, 避免传统教学活动的枯燥、乏味, 有利于学生去伪存真, 使其较快地掌握了法庭陈述、法庭辩论、书写司法文书等律师必备的法律技能。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将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窠臼, 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提高其法律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本课程理论知识于司法实践之中,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案件的分析及处理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法律实务能力。

二、《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 对《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而言, 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改进课堂理论教学,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一) 改进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工作非常重要, 创新性法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改进课堂教学。法律课程具有其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对法律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设律师与公证实务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律师与公证制度的兴趣以及探究律师与公证制度的激情,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律师与公证实务知识的发生过程, 培养法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律师与公证制度》的教学实效, 应该针对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经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知识基础比较好。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有其固有的弊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 因此, 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缺乏必要的训练。完善课堂讲授法的根本就是扬长避短。在讲解《律师与公证制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的具体思路有:提倡案例教学法, 引入研究性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1.提倡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的案例教学法, 由兰德尔首创, 在他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推广。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过程, 有利于教学相长,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传统法学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法优势明显。案例教学法使课堂的主导不再是教师, 而是学生。在《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有助于学生掌握律师必备的办案技巧。教师应选择典型案例, 通过对具体案例中法律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使法条、法理与实例三者实现无缝对接。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增强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性。[1]不过, 案例教学中必须注意:专业性、时效性、典型性、真实性与疑难性是选择案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案例教学应由浅入深,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停留在教师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层面上是案例教学之大忌。

2.引入法学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20世纪起源并盛行于美国, 它“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 导致教学形式的革新与创新”[2]。为了让使学生获得最直接而最生动的法律实践能力, 研究性教学往往是以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 把对法律文本的解读与理解过程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创新思维, 有助于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法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仅以接受知识为目的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才能学好本课程。研究性教学引入本课程, 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是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较强的教学设计和引导能力也是教师应具有的素质。本课程教师要深入研究, 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与学, 而且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果。[3]

3.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的优势非传统教学可比, 不仅促进了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 而且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思想的变革。在《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教学中,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有限的教学时数与过大的教学容量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 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 因为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多媒体可以实现法理、法条、案情三者之间的自由切换, 《律师与公证制度》课堂教学的容量因此增加了, 教学效率也因此提高了。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交互性与智能化良好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经常与学生沟通, 解疑答惑, 这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效果非常有利。必须特别注意克服多媒体教学固有的弊端。本课程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 我们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教师不可重形式而轻内容;教师应把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加强实践教学。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 不仅强调理论知识, 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律师执业技能是《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的重要目标。宋代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4]实践出真知, 加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刻不容缓, 可考虑引入模拟法庭教学与法律诊所式教学。

1.引入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以模拟法院开庭审理的方式, 在教师或法官的精心安排下, 由不同的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不同诉讼角色, 依照人民法院法庭庭审的模式审理某一刑事、民事以及行政案件。”[5]模拟法庭教学设计性非常强, 这种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真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性、应用性特点非常明显, 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既传授了学生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能力, 使二者有机结合, 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法学知识。《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引入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法律技能: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见, 庭审时进行法庭陈述、法庭辩论, 寻求法律要素之间的冲突。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提高了其法律应用的能力;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法庭审判的实践中去, 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使学生获益良多:熟悉了庭审程序, 掌握了举证、质证、辩论的技巧, 提高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

2.引入法律诊所式教学。法律诊所式教学是由案例教学法发展出来的实践教学方法, 源自美国。在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 法学院学生在教师或律师的指导下, 亲自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 锻炼了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典型的诊所式教学是课堂外代理真实案件, 老师指导学生去办理真实的案件。学生在办案过程中如同一般执业律师, 享有很多资格, 能够出庭、会见当事人、会见被告、调查取证、阅卷等。[6]在《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教学中实施法律诊所教学较为适宜, 因为经过两年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比较多的法学知识, 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具备了一些实践能力。法律诊所式教学使学生获得参与实际案件的机会, 使学生在代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 直接面对困难, 并寻求解决办法,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律师技能,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学会了运用“律师性思维”。在课程实施诊所式教学时, 要注意:案件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教师“临床”指导应适时;评价应具激励性。

摘要: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我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对《律师与公证制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进课堂理论教学, 同时加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理论教学,律师技能,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德兴.劳动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 2010, 8:130

[2]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143

[3]夏锦文.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97

[4]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刘潇潇.模拟审判与法律实务能力训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1

上一篇:园林工程施工总结下一篇:xx人才事业部人力资源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