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

2024-04-23

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精选13篇)

篇1: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

当超时工作已经成为组织内习以为常的现象时,身为小螺丝钉的员工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种情况?

无论对个人,或是对企业而言,员工期加班都可能是许多潜在问题的警讯,以个人观点看来,需要检讨工作效率是否有改善的空间、时间管理是否得宜;以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则需要重新评估,人力和各项资源配置是否有问题。

加班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较常见的是由于业务量太大,正常时间无法完成预定进度,不得已下班之后还要留下来赶工,久而久之成为组织文化的一环。这种超时工作累归累,总还是有所为而忙,大抵说来问题还不太严重。

最可怕的是所谓恶性加班:部门内的同事或出于同侪间的比较压力,或出于讨好主管的心态,不论有事没事一律爱装忙,明明过了下班时间,说什么就是不肯离开工作岗位,让加班成为约定成俗的习惯。这种加班竞赛不只扭曲了工作的意义,更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费、产生溢领工资等种种弊病,对组织营运的伤害很大,实在是职场中不能忍受恶。

面临以上两种情境,个人应该循以下步骤,正视超时工作的问题。

认清工作的意义和个人特质

首先,静下来仔细想想:从目前的职务中我可以学习到什么样的能力?有没有需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这个职位的展望为何?我又期许自己在这个工作领域中有什么样的表现?

认清工作的意义,可能让你重新找回热忱和动力投入工作,也提供机会,让你停下脚步来评估检视自己的生涯规划。

接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诚实地问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如果你是个天生的work aholic(工作狂),埋首工作能让你的生命充满光辉,获得无限满足,那加班当然不构成问题;但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还渴望风花雪月,要求更全面的人生,就得停下脚步来好好思考:如果往后2、3年,甚至内都必须超时工作,我是否受得了?如果无法接受,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加强行事效率,让工作和生活达到我所能接受的平衡?有无转换跑道的机会?

对于很大一部份人来说,加班其实是阶段性任务,是晋升或学习的必要付出,权衡过这些利害关系,就能说服自己慢慢释怀,

积极找寻可以努力成长的空间

至于那些受制于组织气氛得常常加班,又觉得无所为而忙的人更要积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浮滥加班的情况真的不能改善吗?能否尝试向上反应这种畸形的现象?如果形势逼人,每天就是得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能否用我的力量去影响同事,营造优质正向的办公室气氛?除了目前份内的工作,还可以多做什么提高公司绩效?如何提高工作贡献度,让超时工作也可以有活力、有目标?

其实,适时主动关心同侪,倾听他人的需要,你会发现在组织内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间,一味抱怨只会错失学习成长的机会。

欢喜做甘愿受,在工作和生活间找到平衡点

其实,工作应该要是正向、充满活力的。东方文化中谈到工作,往往崇尚苦行僧精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些社会价值常常让加班者有苦难言。然而,晚近欧美管理思潮已经不这么想了,我常常说,忙没有关系,偶尔也要看看落日,停下脚步来闻闻玫瑰花香。永远保有好奇心和一些些浪漫,其实是减压的好方法,也能让工作更快乐、更有效率。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间找到平衡点,的确是门大学问,但有个不变的原则:欢喜做甘愿受。最差的情况就是不甘不愿,既放不下工作又要抱怨,这不管对于公司或是员工本身,都是双输的局面,不快乐的员工在职场上成功的机率较低,同时也失去了享受美丽人生的权利。

篇2: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

一个年轻的职员和我这样谈到:“每天,我照常地工作、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工作、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他不无困惑地说:“看看其他同事,工作总是充满热情;玩也玩得潇洒。而我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整天百无聊赖、心绪懒散、寂寞惆帐却又不知该怎样解脱。怎么别人就能过得那么充实而我自己就那么空虚呢?”

这位职员提出的问题恰似一片阴云笼罩在一些年轻人的心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虚”。在很多年轻人的印象里,它往往与“寂寞”“孤独”等词是通用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寂寞”、“孤独”对于人并不总是消极的,有时甚至标志着一个人独具个性。而“空虚”却只能消磨人的斗志,侵蚀人的灵魂,使人的生命毫无价值。

空虚是一种内心体验。每当我们听到一些人说着诸如“唉,真没劲”、“唉,这个世道我算看透了”之类的口头禅时,我们就说他是个心灵空虚的人。但实际上,真正空虚的感觉往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只有空虚者自己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人是难以深入体验的。所以,这使得感觉空虚的人不太容易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如果自己再不积极努力的话,只会越来越紧地被空虚所包围。

空虚是随时可以产生的。留意一下周围,有的中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班集体,因没有及时地被接受,就会产生不被理解、无所依托的感觉;有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差、纪律不好、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有的中学生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所束缚,就会觉得中学生活并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么诗情画意……这些时候,空虚都可能会乘虚而入。如果你正好是个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就更容易被空虚所征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地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耽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空虚带给人的,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空虚,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俗话说“治病先治本”。因为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面对空虚,还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极地去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帮他人做点好事,也能对自己的成功颇感得意,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你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你生活中的空白时,你哪还有心情和闲暇去空虚呢?

面对空虚,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时候,人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轻易为空虚所困扰,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够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以进一步侵袭的机会。

篇3: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

一、中华文化需要全球化

“全球化”一词已经全球化 , 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 , 其中包括文化全球化。但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使人们不免质疑:真的需要创造一种全球文化, 为球上约70亿人所接受吗? 中华文化有必要为饱受质疑的文化全球化“增砖添瓦”吗

曾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全社会引起不小的讨论至今尚有余波。有人长舒一口气:莫言获奖说明中华文化有自己的个性, 不一定要“全球化”。这样的论断固然获得不少赞同的声音, 人们的心情着实可以理解。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迁, 真切地塑造了无数熠熠闪光的生命个体。说中华文化是璀璨而博大精深的, 丝毫不过分, 它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的确从一个角度证明, 中国人有能力将中华文化发展得更加灿烂, 充满“中国味儿”。

有些人害怕外来不良文化将我们的文化玷污。太多例证也说明中华文化可能会受到外来事物的伤害。近代中国, 列强侵占了中国人的广袤土地, 霸占了中国人的物质财富, 连中国人的灵魂也不放过。“全盘西化论”和“民族虚无主义”开始甚嚣尘上:西方文化都是优质的, 传统文化都是劣等的。直至今天, 我们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了列强, 却无法从文化上完全赶走他们。打开电视机, 看的是韩剧;走进电影院, 看的是美国片;步入图书馆, 看的是英文书。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似乎又被挤到了不知名的角落。

凡此种种, 让我们怎能敞开胸怀, 放心地接纳外来的文化, 而不管是敌是友呢? 那不是大度, 是糊涂。有史为鉴, 中国人再也不会糊涂了:全球化的大风大浪里, 中华文化会受到冲击, 乃至摧残。但是面对可能的挑战和危机, 中华文化又要走上“闭关锁国”之路吗? 其实此情此景下, 中华文化完全可以借助全球化学习他国优秀文化, 取长补短, 充实自我。中华文化需要全球化。

二、中华文化必须全球化

因为相信自己, 因为担忧对方, 有些人才会说中国文化不需要全球化。可“文化全球化”岂是说不需要就不存在? 这一发展趋势, 人们无法阻挡;这一速度, 人们无法减缓。我们甚至想不出比全球化更好更迅速的方式来发展中华文化。

莫言曾不止一次以自己为例说明外来文化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期, 他很忌讳别人说他的文学作品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他希望有本我的、土生土长的文字。但如今他觉得“如果想写出有个性有原创性的作品 , 就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外国作家的作品, 了解世界文学的动态”。

莫言有些无奈地被动地接受了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这样的举动, 却使他受益万分。如果说“受到影响而没有留下痕迹的才是高手”, 那么现在的莫言无疑是高手中的高手。

原来我们无法回避, 必须接受文化全球化的现实。

三、中华文化直面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发扬中华文化, 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化被动为主动,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直面“文化全球化”的现实。这一过程中, 我们需要走出一些误区:

1.“文化霸权 ”不是“文化 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而幻想创造一种可以挟制全世界70亿人的所谓“全球文化”, 只不过是一个带有“文化霸权”色彩的可笑想法。

曾经中国人饱受“文化霸权”之苦, 以至于现在仍心有余悸。当前一些西方国家仍然意图打着“文化全球化”的幌子, 继续行“文化霸权”之实。通过文化传播, 西方势力“极力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及三权分立、多党制、自由民主筹资本本义制度。同时, 他们借助在全世界的话语霸权猛力抨击社会主义制度及价值观”。对此, 除了给予针锋相对的还击, 我们更多的还是要使自身尽快做大做强。

2.“文化趋同 化”不是“文 化全球化 ”。“文化趋同化”是一个事实。全球文化似乎都采用统一标准, 影视是这样, 图书是这样, 甚至优秀学校的标准都趋于雷同。其实世界上每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一朵奇葩。假如世界的大花园只开一种花, 即便不是霸权主义作祟, 终归也不是好事。中华文化从来都有其独特性, 我们更是为此着迷。大家应该集体抵制“文化趋同化”, 保留并发展自己的特色。

3.“一味送出 去”不是“文 化全球化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天朝大国, 太喜欢“帮助”友邦了。以至于我们不太接受有时“被帮助”的现实。 诚然奉献是一件高尚的事情 , 但一味“送出去”有时是因为我们渴望展示自己的优秀之处, 还因为我们不想向别人“露短儿”。

中华人素来讲究自尊自爱, 但也形成了不愿“露短儿”、“露怯”的陋习。 不少人觉得 , 向别人“露短儿”, 似乎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会招来嘲讽。中国人想让那些历史成为尘封的不再开启的片段。苦水, 我们自己咽下, 然后向别人展示自己熠熠闪光的一面。迎来赞誉了吗?或许吧。但也招来另一种评价, “假”。

我们不妨让自己勇敢一点。因为苦难是相通的。这是莫言的作品能够在西方世界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理解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等作品中的苦难、真情和伟大, 并且为之触动, 感同身受。

向别人暴露所谓的短处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曾有一部电影《光棍儿》因为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农村老光棍儿生活, 招来社会上的诸多反对和批评。有小学老师专门跑去对导演郝杰说, 这电影不健康。但就是这部不健康的电影成功地在西班牙国际电影节获奖, 几个中国农村的光棍儿老汉成为电影节上的明星, 得到的是众多友好的目光。许多人告诉他们, 自己国家也有光棍儿, 日子过得也不好。

篇4:如何面对不爱加班的员工

经过和项目经理沟通,觉得他跟公司的氛围格格不入,于是希望他“天高任鸟飞”,他会意的理解了。晚上准备请他吃散伙饭,他却谢绝了。去餐馆的路上发现了他和女朋友提着蛋糕,一问才知道是他的生日。

事实上,我隐约猜到他不加班的原因是刚交了女朋友,他30多岁了,找了个比他小很多的漂亮姑娘,当然会很疼她。可是在我们目前需要加班的工作氛围里,我没有办法保持两全,感到很难过。

三宝

Mr.透透气

首先你需要问一问自己,持续加班是不是一个创业企业所必须的工作方式,还是某些阶段所必须有的爆发力。更需要看清楚,加班是因为员工必须通过这个方式来完成已经约定的工作量呢,还是员工为了在你面前获得印象分在施苦肉计?

所以,你要意识到加班也是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的。如果一个人心没有在加班,身体却在那里充数,不只是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起码加班餐是公司支付的吧),之后还会因持续加班给自己和员工带来的负面情绪支付代价的。

对于一家可持续性的人才密集型企业来说,对员工的高要求应该和长远的利益补偿机制联系在一起。不然,除了创始人因为受巨大的热情和压力的驱使,对大劳动强度的耐受性比较好,即便是创业团队核心人员,长时间付出而看不到回报后,也无法有巨大的动力把自己的时间做冒险的成本。何况是一个没有股份的员工,他为什么要那么付出呢?如果你根本就没关心他的人生大事,他为什么要为你的人生大事付出所有呢?双方的互动和关心,是一个和谐团队必备的前提。

当然,如果是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员工,应该请他走人。问题是,他当初是怎么来的呢?如果他曾经和你一起同事过,确实有自己的专长,也有过愉快的合作,这才是你挑选他的理由吧。从你的话语中其实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贯“不合群”,如果他没有女朋友,其实你们兄弟还是会乐在一起的。

看得出来,他不太善于沟通,那么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你为什么不主动和他聊聊他的生活、他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呢?他找到了意中人,有什么理由要放弃一辈子的幸福来换取成功几率较低的创业呢,更何况还不是他的创业。如果你能让他了解到:如果他帮助你创业成功,他能获得的利益能够为他的家庭带来更多快乐,说不定他会说服女友来公司陪他加班呢。

你在沟通的程序上也有问题。如果是他的工作态度问题,应该先由他的主管出面和他谈,如果解决不了问题,你再出面谈。现在你先跳出来“暗示”,而且完全是单方面要求,无视他的需求。一来效果不会好,因为他连你的面子都不给,为什么要给主管面子呢?二来主管会欠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认为你主意已定。

其实在他不愿加班的背后,你应该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其中隐藏的问题到底有哪些。比如,他是否觉得份内的事情做好了,已经有功劳,为什么要在那里磨苦劳呢?如果他认为自己的主管在管理上有问题,他又没有办法去解决,也不愿意在你面前越级汇报,他又怎样愿意加班呢?

你也要分析一下自己的局限性。很多老板喜欢员工陪自己加班,这无可厚非,适应这种工作风格的自然会留下来。但是你不需要家庭生活,不等于别人不需要,如果一直用这种标准,恐怕挑选人才就会很受限制。

理性、中立、换位思考、防患未然、善于沟通、不犯相同的错误,都是创业者的必修课,如果你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情愿把和兄弟们加班吃饭的时间省下来,好好琢磨,一定不会再在此类事情上浪费情感。

网友评论

篇5:三八妇女节上班算不算加班

众所周知,五一、十一等全体公民放假的法定假日,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劳动的,应当支付三倍工资。眼下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将临近,对于这类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正常工作的劳动者可否获得三倍工资呢?

[案例回放]

一、案情简介

陆某系外来务工人员,2005年5月20日进入上海某服饰有限公司工作,双方于同日签订劳动合同,约定陆某在裁剪辅助工岗位工作,2006年及2007年由于三八妇女节均在工作日,陆某正常上班。2008年8月29日双方就解除劳动关系发生争议。

二、仲裁裁决

陆某即申请劳动仲裁,其中一项请求为补偿2006年、2007年“三八”妇女节的加班工资60元以及25%的补偿金15元;青浦区仲裁委员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工资问题的函》之规定:“在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期间,对参加社会或单位组织庆祝活动和照常工作的职工,单位应支付工资报酬,但不支付加班工资。如果该节日恰逢星期

六、星期日,单位安排职工加班工作,则应当依法支付休息日的加班工资”驳回了陆某的该项仲裁请求。

三、法院判决

陆某随即起诉至法院,继续主张该项请求,公司在法庭上辩称,“三八”妇女节被告(上海某服饰有限公司,下同)单位放假半天,原告(陆某,下同)即使上班也不应支付加班工资”。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根据考勤记录记载,原告在2006年、2007年的“三八”妇女节均上班,根据有关规定,妇女在“三八”妇女节应可休息半日,被告应按300%的标准支付原告“三八”妇女节上班8小时的加班工资68.83元(扣除已支付的工资)。被告未及时支付原告“三八”妇女节的上班的加班工资,另应支付25%的补偿金。现原告主张“三八”妇女节的加班费60元,于法无悖,法院遂判决被告上海某服饰有限公司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原告陆某2006年、2007年“三八”妇女节上班的加班工资60元以及25%的经济补偿金15元。[案例评析]

本案中,仲裁委员会和法院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部分公民法定假日的法律性质和法律适用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本例其争议焦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三八妇女节是否属于法定休假日。

所谓法定休假日,是指国家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的公民应放假休息的节日。这也是国家以立法的方式保障劳动者休假权的具体体现。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由于该办法系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故而其性质与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相同,均属于“法定”的休假日。与全体公民放假的法定休假日相比,三八妇女节等特定公民放假的节日仅在适用对象(前者适用与全体公民,后者仅针对女职工)和补假处理上(前者在双休日的应当补假,后者在双休日的不再补假)存在差异。

第二,特殊公民法定休假日加班是否应支付三倍工资。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由于三八妇女节属于法定休假日,故按照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未放假而安排劳动者正常上班的,该半天工作时间应计算三倍劳动报酬。

而在2002年2月12日公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工资问题的函》(劳社厅函[2000]18号)规定,在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期间,对参加社会或单位组织庆祝活动和照常工作的职工,单位应支付工资报酬,但不支付加班工资。如果该节日恰逢星期

六、星期日,单位安排职工加班工作,则应当依法支付休息日的加班工资。此规定缩小了劳动者主张部分公民法定假日加班工资的范围,即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在正常工作日的,劳动者无权主张加班工资。

对这一规定,笔者认为,第一,与上位法《劳动法》的规定相冲突,因劳动法并未区分法定休假日是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还是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第二,该规定属于规范性文件,而非法律法规,其等级效力较低,在司法审判当中规范性文件仅具有参考意义,而不具有直接适用的效力。在与劳动法规定相冲突的前提下,该规定当属无效,更不应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这也是本案中法院改判的主要原因。

篇6: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

1、在得到新的工作时,如果你有足够的“职场竞争力”,那么可以向你的主管或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不加班”或“少加班”的要求,一般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慎重考虑。

2、平时要经常与领导和下属沟通交流你正在进行的工作,按阶段(如每周)主动提交自己的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让自己的工作成果在办公室可以耳闻目睹,这样即使你按时下班,别人也无话可说。

3、下班时,把自己今天已完成的工作和明天计划的事项写在一张纸条(最好使用一面已打字的,在背面写)上,不经意地丢在办公桌,这样即使领导过来巡视发现你已经离开,也会相当感动,不会过多怪罪你。

4、把必须要在办公室完成的工作(如一些申请、审批、文字处理的工作或同事的交流与沟通等)尽量安排在上午,把需要外出完成的工作如拜访客户,办理工商税务手续,参加展会,与同行交流等事务安排在下午。这样就不会耽误你下班了。

5、在适当的时候,与领导交流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很重要,例如自己的家人每晚都要烧饭等自己,等到最后不得已再端回冰箱或倒掉,自己的爱人一个人处理很多家务,自己非常歉疚等。如果领导自己也有家的话,他也会感同身受,对你不愿加班也就会有所理解了。

篇7:如何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挑战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怎么样?根据活动的相关报道,我们了解到:山东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目标。全省上下文化改革发展氛围浓厚,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近10%,去年达到1230亿元,占GDP比重3.12%。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翻两番,达到5000亿,平均增幅将超过30%。

这么一个成绩,确实让人感到振奋,可谓成绩喜人,催人奋进。但是面对山东丰富悠久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能进一步发挥山东自身的资源优势,挖掘文化产业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

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前,山东全省已有373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这个力度可谓很大,但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山东文化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我们这个改革还得继续深化、细化。改革就是要使山东的文化产业更有活力、更有效益,所以我们必须要统筹安排,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强化措施,使得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好制度保证,创造良好环境。

要立足长远进行高起点规划。一部好的作品,光靠好的内容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好的规划;一项好的产业,只靠自身资源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好的策划。发展文化产业绝不能有侥幸心理,要由大的思路、大的气魄。应该坚持高起点规划,要立足长远,明确文化产业总体布局,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要求打造,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工业农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将山东的传统文化传承好,将山东的文化产业发展好。

篇8:面对困境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 煤炭价格持续走低, 煤炭行业面对生产成本一压再压, 企业经济效益亮起红灯的严峻形势, 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困境,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积极性、主动性尤为重要。

一、依法治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开启了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企业必须积极并严格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 通过依法治企为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蓬勃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建章立制,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要实现依法治企, 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要认真对照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 从进一步规范企业经济运行程序、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企业安全生产、员工福利保障等关系企业发展建设的重大领域入手, 加快推进整章建制进程, 不断提升科学规范管理水平。要对已有的制度进行全面审查,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立即修正, 对弹性的要求尽量刚性化, 对需要制定实施细则的予以配套完善, 使企业内部各项制度规定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进而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二是要强化宣传, 进一步增强员工法治意识。要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各种宣传教育的载体和阵地, 强化推进依法治企工作的宣传, 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形式, 为员工学习法律法规提供互动平台。要在重大节庆活动中, 以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宣传依法治企的重要性, 让员工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三是要严格考核, 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依法治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各项法律法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否真正落实到位, 是检验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要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法律法规的约束考核机制, 加大奖惩力度, 逐步形成事事有法可依、项项按章操作的良好环境, 使依法治企变为常态。要通过自查、抽查、督查等方式, 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 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二、潜身下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动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汇集、提炼、升华与传承关键在于加大领导力度、夯实基础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重基层, 突出抓好班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展现和执行关键体现在基层、落实在基层、执行在基层。因此, 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是潜身下行的重要体现。而班组是企业管理中最小的细胞, 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就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班组文化建设, 围绕“重现场、打基础、抓班组”的理念, 通过建立班组文化理念宣贯机制、员工职业行为训练机制、班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重点人员包保机制、班组长教育管理机制、利益考核驱动机制, 确保企业文化在基层班组中规范运行。二是要打基础, 突出抓好企业文化理念系统建设。要通过企业愿景的确立、弘扬、延展, 在基层为企业“举旗”;通过理念提炼、更新、宣传、渗透、开发, 在基层为企业“铸魂”;通过持之以恒的文明行为养成, 规范日常工作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在基层为企业“导行”;通过积极的舆论宣传、庄重的文化仪式、典型的榜样示范, 在基层为企业“造势”。三是要苦练基本功, 努力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面对困境, 企业要全面提高员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培养力度, 努力打造一支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能经受市场竞争考验的经营管理队伍和具备相应岗位技能、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

三、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

要重视并突出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一是要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让全体员工广泛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事业中去, 促进员工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于心, 外化与行, 从而形成符合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 形成面对困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二是要关心关爱员工, 从维护员工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 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好, 要关注员工群众的收入分配, 努力实现工资分配公开、透明、合理, 严厉查处侵害员工群众利益的问题。三是要重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集中培训、班前培训、评聘首席工人技师、开展技术比武、推进员工技能升级等措施, 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水平。要进一步拓宽员工的成长通道, 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 并为个人进步提供机会和帮助, 激发员工岗位成长的积极性。要明确体现“为企业多做贡献多收益”的原则, 遵循“先一线后辅助、先工人后干部、先基层后机关”的分配政策, 在资金和利益分配上进一步向一线倾斜, 使一线员工享受到待遇上的优越感。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进一步加强和谐企业和团队建设, 使每一名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自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劳动和创造。

四、公开透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素

篇9:产假期间上班能拿加班工资吗

2013年10月,在多次与公司交涉无果后,周雪琳把北京市毅凡商贸有限公司告上了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按照平均工资的200%付给自己加班工资。

在法庭上,北京市毅凡商贸有限公司代表承认了周雪琳在产假期间上班1个月零11天的事实,但他坚持认为公司已经向周雪琳支付了产假工资,再支付1个月零11天的加班工资没有依据。

点评:我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对加班工资支付规定了三种情形:1.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工资。2.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的,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工资。3.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工资。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在审理后认为,周雪琳的情况不符合法律对加班工资支付规定的这三种情形,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的诉请缺乏法律依据,因此不同意周雪琳的请求。

2014年3月,周雪琳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向北京市毅凡商贸有限公司讨要加班工资。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虽然北京市毅凡商贸有限公司已经向周雪琳发放了产假期间的工资,但双方一致确认周雪琳在产假期间上班1个月零11天,表明周雪琳在产假期间又提供了1个月零11天的正常劳动。法律对加班工资支付仅规定了三种情形,周雪琳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的诉请虽然缺乏法律依据,但周雪琳作为女职工,其在产假期内的权利应给予特殊保护。按照规定,产假期间加班可申请补休。但鉴于周雪琳已经辞职,无法安排周雪琳补休,所以,应由公司将周雪琳未休的产假折算成工资进行支付。

篇10: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

1.1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汉语中较古老的词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可赞天地之化育”,等等。西汉以后,“文化”开始并用,当初是指文治教化,即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礼乐典章对人的制约与感化,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在我国一直持续到近代[1]。近代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西语中也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如拉丁文cultura以及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它们原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后引申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修养,这与中国古义的文化有近同的意义。而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culture却是从人类物质生产劳动中出发,后引申到精神领域。令人遗憾的是,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却是由欧洲人所创。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文化的涵义在西方历史上就有160余种。我们比较同意这样一种定义,即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中国历史演化而成的一种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表现,是中国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结构特点,表现为大陆型文化、农业社会文化和宗法制度文化三个特征[1]。

1.2 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体育生活中形成的身体活动上、生活方式上,以及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上体现人类身体教育智慧和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总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袁大任也曾把体育文化的定义为“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不固定的,但内涵是一致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在近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社会活动、体育生活中形成的身体活动方式上、生活方式上,以及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上体现中华民族身体教育智慧和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总和。它大体上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2]。但由于地理位置和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色的一面,它是以儒家“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活动。其特质表现为:(1)以人类农业社会文化为基础,主张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以及动作与呼吸和谐一致的运动观。(2)以封建宗法制度为文化基础的竞技运动多重视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采取谨慎的娱乐观以及注重竞技体育活动的个体性、技艺性和表演性[1]。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

自西方体育19世纪传入中国开始,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民族传统体育一直被西方体育所笼罩。从20世纪发端开始的“土洋教育”争斗,到我们在20世纪末对西方体育近乎全而地接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世界体育整体也呈现出被西方体育所笼罩的趋势。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除了区域性少数民族以及晨练中老年人常练的太极拳仍在开展之外,已经很难再找到其他可以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运动项目了。

我们在一代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已经逐渐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隔膜。可以设想,今后我们若是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必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在现实社会中渐渐流失,那么传统体育文化的存在就只能成为历史,甚至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割断它的历史[3]。由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正在逐步的趋于边缘化甚至灭亡。那么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边缘化的局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又该怎么解决处理?这是目前中国传统体育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

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徵。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体育都是围绕“养生”为主题开展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在与通过与自然的交换排除自身内部的浊气、吸取真气、五脏通达、六腑调和,并认为决定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在人体的内部而不在于外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形态上强调整体观和意念感受、动作简单而内涵深刻,很少有强烈的肌肉运动,因此缺少激进和冒险行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整体修炼和内在和谐之美,正在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新的独特风格而走向市场。中国的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且在中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不能放弃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它体现了一个国家56个民族的不同的体育文化背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本质内容,是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体现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体育文化。

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全球化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发展,必须走向现代化与世界接轨,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只有适应现代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发展,发展的目的就是社会和人的需要,这包括与中华民族的价值、传统有一致的文化和精神[4]。同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文化土壤,同时融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

4.1 增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增加我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话语权

体育总局袁大任在《解读中国体育文化:强化软实力》这篇文章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夏天,中国奥委会负责人宴请萨马兰奇,席间的一番问答令人难忘且不安。萨问:现在世界上单项体育组织联合会有六七十个,中国人担任主席的有几个?答曰两个:武术、龙舟,即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和国际龙舟联合会主席是中国人。萨又问:夏季奥运会28个大项目的国际单项联合会,中国人任主席的有几个?答曰零。过去我们有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席徐寅生和国际羽毛球联合会主席吕圣荣,随着徐、吕年龄大退出领导岗位,如今担任较重要的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主席的中国人,一个都没有了。”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在国际奥委会中缺乏话语权,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试问还有多少人会去主动的了解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从表面上看我国现在缺乏懂体育、会外语、善交际、能胜任国际体育组织要职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但实质上还是说明了我们体育软实力不强,体育文化影响力不大。因此我们要增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增加我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话语权。但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就得先提高体育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连国人自己都难接受都不知道的体育文化是走不出国门的,但如何增加国内影响力呢?笔者有以下两个看法:

4.1.1 以大学生为主题增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来扩大体育文化的国内“知名度”

大学是全国各地学生的聚集地,也可以说是全国各地传统体育文化的聚集地,在大学组织传统体育文化宣传和发展的志愿者联盟,让志愿者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向社会宣传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等知识。要作为为一个好的宣传者必须具备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亲和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了与人交流的平台,对培养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率。

4.1.2 以手机作为宣传的媒介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08年)8月31日发布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7月底,手机用户数超过6亿户,前7个月增量达6107.3万户,月均增加870万户,为历年最高[5]。2008年的手机已经超过6亿,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更是随处可见,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一资源来很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呢?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手机可以说是和我们形影不离。我想一条关于传统体育的传说或小故事之类的短信远比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短信要好得多,这种短信要简单易懂,字数也不易太多,就算在怎么不喜欢看也会达到耳濡以沫的效果。当然这种实施方法要和相关部门沟通好才行,可以先在一个地区做试验点,然后在取得成效之后在普及推广。

4.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以“擂台再现”的形式进入奥运会

2008年的奥运会上太极拳、武术等传统体育的表演赛,让世界各国了解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现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机遇,民族传统体育正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融入世界,这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繁多,一个小国家、一个城市根本无法举行,因此,奥委会在进行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瘦身”计划,这样一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就更难进入奥运会。对此本人提出了奥运会“擂台再现”的建议。当今人们对奥运会的推崇及关注,大多在于奥运会运动项目本身的刺激性、娱乐性等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享,而再现古代“擂台”的做法更是结合了现阶段人们的心里要求,打破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过于强调礼仪性、表演性及其养生性,我们只有战胜传统体育文化这种自身弱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才可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当然这种打擂的方式是以世界上大多数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中国的传统体育为前提的。就此我国应该加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派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进行国外讲课和传授,扩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使更多的人学习中国的传统体育,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奥运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形成新的体育文化风格,打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品牌效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越来越多地在各个方面融入国际社会,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众多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内涵、特点、规律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多种独特的形式来寻求自身的发展。这样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动因已经不再是一元化的奥林匹克文化模式的影响,而是多元化的因素在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走势。这一过程不仅出现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在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都同样经历着这一过程[6]。只要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文化风格,才能让人们喜欢和接受,才能让人们感到新奇,人们才愿意花时间来学习。因此我国必须建立新的体育文化特质、体育文化制度,以及形成新的体育文化风格、体育文化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内在结构的需要,从而打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品牌效应”。

5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想要很好的生存下去,必须克服其自身过度强调利益性、表演性、养生性的弱点,并充分地了解当前人们欣赏体育文化的心理需求,以此来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新的体育文化风格,建立新的体育文化特质和体育文化制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郑念军,乔全胜.分立、碰撞与融合—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之比较,谈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0-3,22(1):88-90.

[2]钞群英,涂传飞.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整合方法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6-11,28(4):35-36.

[3]蔡晓楠.后奥运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的融合[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1):122-123.

[4]陈颖川,吉建秋,刘建军.“人文奥运”语境下的传统体育文化本源回归与实践价值[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12,21(4):41-42.

[5]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超过六亿[N].新京报,2008-09-01.

篇11:上班族如何面对加班文化

我们附近的一家公司由于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为合理使用劳动力,减少用工成本,公司一直坚持就近招收季节工。三个月前,我们再次被公司招收为季节工后,由于订单倍增,而人手有限,为了完成任务,公司经常要求我们加班加点,甚至周末、法定节假日也得照常上班,平均日上班时间为9~12小时。可针对我们要求发放加班工资的请求,公司却一再拒绝,理由是我们只是季节工,属临时工之列,自然不能享受正式工的待遇,更何况我们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加班意味着增加了产量,收入也已随之被提高,即已经是多劳多得。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

读者:黄梅珍等11人

黄梅珍等读者:

公司的做法是错误的。公司应当向你们发放加班工资。

篇12:从一则案例看如何确认加班事实

2007年12月17日, 封某进入上海某公司工作, 担任财务部主办会计, 每月工资6000元。

2008年10月28日, 封某向公司提交了辞职报告, 内容为:“本人在公司工作近一年, 近期因一些工作无法完成以及个人原因, 现决定辞去公司会计一职, 并按规定配合公司办理离职手续。”

公司于2008年11月27日做出批复, 同意封某的辞职申请, 要求其完成交接手续后才可离职。

2008年12月8日, 封某向公司所在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 认为其实际离职日为12月7日, 超过了一个月的审批期, 应当视为公司解除劳动合同。

他要求公司支付其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6000元及2007年12月21日至2008年11月26日期间的加班工资共计17000余元。

争议焦点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 合同解除的原因和加班事实的认定。

劳动者封某认为, 他于2008年10月28日提出了辞职, 但公司直至12月7日才让他离职, 应当视为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此外, 其在公司工作期间, 由于公司安排的工作量比较大, 自己经常需要加班才能完成指定的工作, 但公司却从未支付过加班工资, 故要求公司支付其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及加班工资。为证明自己主张, 封某向仲裁庭提交了自己近一年来实际的上下班时间记录。

用人单位则认为, 2008年10月28日封某已向公司提交了书面辞职报告, 应认定为劳动者单方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 而非公司提出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因此, 公司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而针对加班工资, 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 加班均需填写加班申请单, 且经部门领导审核签字后才有效。公司认可的加班, 已安排封某轮休, 故无需支付其加班工资。

仲裁结果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审理后查明:封某于2008年10月28日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公司的规章制度规定:“公司确因工作需要, 可依法安排员工加班。公司按《劳动法》规定为加班的员工安排同等时间的调休或依法支付加班费。但调休需得到所属部门的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员工因故需要加班, 必须提前书面填写加班申请单, 由部门领导签字批准。员工不得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自行安排加班。因员工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没有及时完成而进行的超时工作, 不计入加班, 因而不予支付加班费或安排调休。”此规章制度封某亦有签收。

仲裁庭认为, 封某于2008年10月28日书面提出辞职, 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故对劳动者要求经济补偿金的请求不予支持。作为用人单位, 公司有权依法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对员工进行管理, 公司的员工手册显示:公司实行加班审批制度。故劳动者在没有提供相关加班申请单的情况下, 仅凭自己的记录证明加班情形依据不足, 故其要求加班工资也难以支持。

律师点评

按照法律规定, 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加班的, 应当支付加班工资。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延长工作时间都是加班。延长工作时间按照劳动者加班的主动性, 可分为自愿延长工作时间和被动延长工作时间两种。用人单位依法要求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 属于加班。但是, 劳动者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凡未经用人单位批准的, 不属于加班。

无需讳言, 在很多企业的确存在员工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但也有个别员工将本来可以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的工作, 故意延长至下班后来完成, 以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 这对公司造成了困扰。因此, 实践中很多企业要求对员工加班的工作内容及是否需要加班进行审查, 经核实确实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的才批准员工加班, 这就是加班审批制度。

篇13: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活在解释之中

文化不是无根之木,而是流动的历史,这种流动性,往往来自“现代”对“古代”的重新定义与重新解释。从15世纪到19世纪,西方文化的不断创新,正是通过不断返回自己的古典文化传统,通过古今对话来变革政治理念、调整经济政策、重新平衡政治秩序,最终使得自己不断开出新意、发展壮大。

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现代性压力,各大古老文明都面临痛苦的现代化转型的任务,不仅仅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伦理和价值层面的挑战:各大古老文明如何面对自身的传统?当代,视西方文化为普世文明而力图切割自身传统的激进主义与视西方文化为欲望膨胀之祸而力图返回自身传统的原教旨主义,似乎都不愿意承认,传统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以自己的行动和话语重新诠释传统。

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资源是经典文献:《四书》、《五经》、历代史书。文明传承的基本方法是经史互释,经无史而不彰显,史无经则散乱。历代士人精英,抒发政治理想、革新政治纲领,都需要从各自面对的时代命题出发,重新解释经典、重新解释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遇到过必须重新解释传统、重新解读经典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降,佛教思想大为盛行,使得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极大挑战。在思想文化领域,佛教思想对士人精英的影响广泛。虽然不时有儒家学者排佛之论,如唐时韩愈《谏迎佛骨表》以纲常伦理、夷夏之防来否定佛学,但只能从较为浅层的现实效果来批评,无法从理论深度加以驳斥,因此,无法收拾被佛法吸引的人心。唐代藩镇割据之后,中原秩序再度分崩离析,武人政治暴烈,文脉散落民间,重建政治秩序意味着不仅要抑制军权,也需要复兴儒家思想来收拾人心。宋时,平民士人担纲起复兴文脉之责。他们已经认识到,佛教内含着深刻的形而上学思考,而儒家思想偏于世俗,较为朴素,正是不足所在。宋儒需要完成的工作是吸收佛家思想中的思辨因素,将朴素“三纲五常”予以形而上学的论证,如此,才能真正说服精英、教育精英。而儒家经典中,《五经》史论较多,难以进行形而上学论述,而《四书》讲心性,则可以进行思辨发挥。由此,朱熹历时二十余年重注《四书》,使得儒家重新夺回思想领导权。这场斗争,如果从韩愈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方获成功。

重新解释传统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重新解释中,也体现在制度设计上。明中叶以后,商业贸易勃兴,中美洲白银通过贸易不断向中国流动,白银资本发达,土地兼并加快,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嘉靖十五年(1536),大学士夏言上书请求开放民间祭祖,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惯例。“礼”向老百姓开放,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了围绕祠堂,建立大家族的经济共同体,用祠田等来维持共同体,抵御商品经济冲击和流民化的趋势。依靠宗族的力量办学校、修路、兴建小型水利、供养鳏寡孤独。事实上,这是推动以宗族为中心的地方共同体建设,也可称之为明代的“社会建设”。

中国的历史实践表明,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活学活用。要做到活学活用,就得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将传统看做解决问题的资源和经验,使传统活在解释中,活在日常生活中,活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断回应和接续传承之中。今天,当我们讨论“传统文化”时,为了避免将之概念化,有必要先明确我们所处的历史语境。

二、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语境

早在清末,李鸿章等人就已经认识到, 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面对的挑战,的确也远胜于唐宋之变和明清之变。今天,中华文化要消化这种外来的冲击,所要付出的努力势必也远大于消化佛教文化。而我们要重新解释传统,首先是应该理解当下所处的历史语境,理解我们当前所处的思想环境。

1.百年激进反传统历程

19世纪末,晚清政府面对西方的屡次入侵,屡战屡败,而历次改革,也屡改屡败。

“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希望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他们接受的是西方器物文明优于中国的理念。甲午海战的失利,人们又转而相信,对器物文明的学习,要看到器物与制度的内在一致性。到了“维新运动”,对西方的学习进入到制度文明的层次,康有为等人希望引进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改变中国僵化的政治体制。“维新运动”旋而失败,士人精英对统治集团丧失信心。辛亥革命虽推翻了王朝体制,但革命还会遭遇复辟,革命后也无法避免国家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所以,思想界观念日趋激进,认为只变革制度,不变革文化,革命仍不彻底。由此,“新文化运动”兴起,力图彻底抛弃传统文化,通过批判家庭、批判父权制、批判礼法制度,不仅反对中国的政治传统,还致力于反对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文化革命来倒逼政治革命。

近代以来,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逐渐认为,西方文化不仅在器物武器上优越于中华,在器物背后,也有一套高深的意识形态,并且还有着强大的政治能力。而这种力量、意识和政治的三位一体,造成了士人精英在面对西方文化时,逐步丧失了文化自信心: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最后到“全盘西化论”。

现代中国两个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激进思潮的产物。正如王奇生在其著作《党员、党权与党争》中所展现的一般,孙中山力图借助苏俄模式重整国民党,而中国共产党则直接模仿苏共的模式建立起来。不过,与中共不同,国民党模仿苏共的组织模式,但在政治纲领上则以民族主义为旗帜,强调传统文化,既反自由主义,又反共产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马列主义旗帜,既反自由主义,又反文化保守主义。

当然,在百年激进思潮中,还有另一条对待传统文化的思想线索。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如严复、梁启超、梁漱溟、冯友兰等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文化的固有缺陷,并认为,中西文化可以相互学习,通过吸取西方文化中的正面因素,革除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内容,恰恰是对传统文化的荡涤和发扬。以严复为例,他早年致力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以个人、自由、平等、民主等叙述来摧毁原有的等级秩序。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中国学人感受到西方文化内在的冲突。严复晚年在写给熊纯如的信中,就提到西方“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而更晚一辈的学人梁漱溟则开始系统反思中西文明的各自优劣和沟通交流之可能性,这种将西方文化的冲击看做是传统文化自我发展机会的观点,也为今天正确处理百年激进反传统历程的努力指引了方向。

正确处理百年激进反传统,最大的挑战或许来自于,如何应对激进主义消退后的历史虚无主义: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叙述衰落后,思想界如何回应历史终结论,如何确定历史的未来。

2.马克思主义历史叙述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历史叙述在全球的影响与两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一战后期,俄国爆发革命,继而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的诞生对落后国家的知识精英造成极大的震撼,也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可见的政治实体作为支撑。二战之后,苏联的影响急剧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形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革命似乎就在眼前,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历史阶段论也成为很多人所尊奉的信条——就像天国必将降临的宣告一般,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广大的历史观。而到了1990年代,伴随苏东剧变,马克思主义历史叙述也面临挑战。丧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实体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就像失去圣殿的弥赛亚主义,再度蛰伏于地底,默默等待从新的世界体系危机中汲取力量。

从中国的现实看,马克思主义也在丧失收拾人心的作用。在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迅速接受,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阶段论叙事密切相关: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阶段论就像对儒家历史观中三代论的颠倒,共产主义就像大同世界一般令人向往。但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条件下,这种塑造新人的动力只能依靠不间断的运动维持。而一旦普通人厌倦运动,回归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就从个体生活中脱离出去,悬浮为一种理论宣传,失去伦理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调整为对内改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对外加入以美、欧为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马克思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制度化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解放,执政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下降,马克思主义不仅在政治领域受到自由主义观念的正面冲击,在日常生活领域也经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侧面瓦解。对普通民众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复杂高深,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感情痛苦无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获取安慰,民众纷纷向传统伦理靠拢,向各种宗教靠拢,以求内心安稳,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影响力再度复兴,发展势头强劲。

3.自由主义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自由主义的回归是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叙述的衰落并行的,而中国的自由主义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改革需要社会释放空间,限制国家的过度干预,激发经济活力。自由主义的传统理论,尤其是经济自由主义恰恰可以为这些目标提供助力。经济自由主义以个体为本位,主张以权利限制权力,提倡市场化。1980年代以来,这种主张事实上得到了官方的默许,因为经济自由主义可以在民间为官方的改革开路。

1990年代以后,自由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政治自由主义主张。与经济自由主义相比,政治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公权力的滥用,要求不仅要保障民众的物质权利也保障民众的政治参与权。政治自由主义,提出以权力平衡和权利制衡的模式来维系共同体,这对于权力的制度化运行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也是中国传统中所欠缺的。但如果将政治自由主义的主张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历史叙事,政治自由主义就可能激进化。

毫无疑问,中国的自由主义目前有着强大的力量。自由主义的中国叙事,是随着中国市场化、城市化的方向而积淀起来的。它面对的真实问题是市场社会转型后个人权利诉求的扩张需要。自由主义叙述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简洁——纯正的自由主义者几乎可以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市场不彻底,产权不明晰,政治不民主。这套叙述因为简单反而有解释力。

但自由主义的历史叙事是否具有普遍性,是有待检验的。

自由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反对旧的政治架构——天主教精神秩序和封建领主制权力秩序。自由主义是新的权力哲学,将政治秩序的基础奠定在个体同意之上。自由主义背后有一种新的“是非观”、宇宙论和世界观作为支撑:个体的至上性。

自由主义必须落实到个体的权利之上,而个体的权利不仅是不断扩张的,也是有成本的。从西方历史的角度来观察,英、德、美、法各国,对于民众不断增长的权利诉求,在无法进行内部掠夺的条件下,只能依靠对外掠夺。欧美各国历时数百年的对外殖民,在扩张市场的同时也在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权利诉求。二战后欧美在自由主义框架下维持的福利国家的整体平衡,也是有其历史条件的:首先二战后的重建推动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其次二战后的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工业,使得工业基础上了台阶;三是廉价的石油;四是二战后的独立国家都要现代化,都要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所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有利的国际环境中,领土殖民虽然结束了,但可以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殖民”,回应本国人民的权利诉求。今天中国虽然加入了这个国际体系,并且也高举全球贸易自由的旗帜,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可能重复。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在马列主义叙事衰落的同时,自由主义的叙事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自由主义的国际叙事原来是要推动国际自由贸易。1990年代全球化以来,新自由主义进而成为国际性思潮。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那种“低买高卖”的经济殖民大循环被打破。中国以其巨大的体量和工业生产能力夺取了西方工业品的市场,导致西方依靠贸易的获利迅速减少,其国内的平衡也被打破,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与此密切相关。西方各国政治上发生的民主制度和自由主义的危机,也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有关。自由主义的国际叙事已经遭遇到了严重挑战。

三、吸取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如今,当历史终结论的乐观主义烟消云散之后,当主流的意识形态叙述面临重重危机的时候,返回传统,不是为复古而复古,而是面对传统资源,扬长避短、祛芜取菁。

1.从革命辩证法到保守辩证法

在今天重新讨论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方法。

百年来的激进反传统历程,酝酿出了可以称之为“革命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并通过大量的历史著作、文艺作品、舆论宣传的影响,事实上成为了主流的行动逻辑:因为救亡的急迫,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为彻底向西方学习开辟了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自由主义和马列主义结盟,攻击传统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本人就是五四激进反传统的传人,他的《矛盾论》,重视的是矛盾的转化,目的是为革命胜利鼓足信心和指引方向。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辩证法的论述,可以概括为“革命辩证法”。革命的辩证法意味着,当执政集团不承担义务,不代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就丧失了合法性,革命就是必需的。

不过毛泽东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复杂性。在国共合作抗战时期,毛泽东抬高了民族主义叙述,讲中庸之道,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949年以后,在写作《论十大关系》时,他接续着这种思想,虽然也是在谈矛盾,谈辩证法,但这篇文章已经充满了儒家的智慧。过去,他提倡斗争的绝对性,转化的绝对性,基本上是革命的辩证法;在写作《论十大关系》时期,他讲的则是对立面的统一。他不再简单讲一分为二,不强调转化,不强调一方压倒另一方。比如,他指出,要发展重工业,就要优先考虑农业、轻工业。他强调人民内部、央地之间、城乡地域之间都有矛盾,但应避免矛盾向对抗性发展,应该是“合作共赢”。这种辩证法与儒家的中道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重视对立面的统一,知道有对立,但重在统一。以一方对另一方的让步来建立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从而建立统一。

儒家传统强调,要维持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央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其实质是追求一种差异平等,主导思想是中庸之道。中道是处理矛盾的总原则、总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儒家的保守主义辩证法。这或许是中国的最高智慧:矛盾早就被发现了,古希腊人和古印度人也谈矛盾——但如何处理矛盾差异却很大。《论语》中并没有过多涉及这一问题,但《论语》中处理问题的根本思想方法是中道——比如学和习,夏和夷,文质彬彬等。

2.权利与责任的平衡理论

如果从保守辩证法的逻辑出发,来处理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分化问题,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基本的伦理观念调整。有必要建立权利与责任平衡的伦理观,缓和权利伦理过度张扬带来的问题。

以权利为本位的伦理叙事来自西方。围绕着权利平等这一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叙述将革命视为人民的天赋权利,革命是天然正当的,这一思想的基础就是革命的辩证法;自由主义则假定个体权利基本相同,个体之间可以相互联合,结成利益集团,再通过普选来实现少数服从多数、协调利益集团的争斗。

以权利为本位的伦理发展到极端就是有问题的。权利主体最后落实到个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诉求。权利事实上是有成本的。权利的成本要体现为具体的责任,总体的权利要和总体的责任基本相等。如果大家都不承担责任,把责任交给国家,那么国家权力的扩张就是必然的。正如前文所说,西方社会在无法进行内部掠夺的条件下,其对外殖民正是在扩张市场的同时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权利诉求。

为了缓和权利伦理带来的破坏性,新的伦理观应该更注重责任的维度。在政治生活层面,应该明确,权力来源于责任,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其对民众和国家担负的责任。在社会生活层面,需要强调,个体的权利要与责任相适配。这意味着现代公民的自我教育,享受个人权利的同时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主张个人权利时要看到自身的责任。

当然,如果说西方以权利为本位的伦理在今天遭遇到了诸多问题,传统儒家的伦理观也难以回答如果公权力不承担责任的话该怎么办?因而,今天我们讨论儒家传统,并不是要简单地唤回儒家伦理观,而是要吸收西方以权利为本位的伦理的有效部分,建立权利与责任平衡的伦理观。

3.治理转型大国有必要吸取传统治理大国的经验

中国现在面临的两大挑战,第一是世界潮流的巨大变迁: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同时发生,在这如此变动的条件下,维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更为艰巨。第二是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强大的技术壁垒和制度壁垒。发达经济体支配的世界贸易体系和世界经济结构,不断收割后发国家的经济成果。若想突破这种不平衡的经济格局,势必需要强大的国家能力,呼吁大一统的决策机构。

西方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地方自治经验,却缺乏治理转型大国的经验。唯一称得上是大国的唯有美国,但其历史也很短暂,它的兴起也有很多无法复制的因素。对于中国而言,治理转型大国需要同时应对转型期治理和大国治理两个挑战。治理转型大国面临的问题,一是稳定一是发展。转型治理可以借鉴各国的历史转型经验,而大国治理的经验只能从中国的历史上加以寻找。中国有着两千余年的大一统国家历史,正如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所指出的,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出现“现代国家”的体制。治理大国的经验我们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那么早就开始运用郡县制、科举制来治理。这些治理的经验在今天是不能以“专制”这样的概念简单废除的。

中国有着两千余年的大一统国家历史,正像钱穆所指出的,中国历史上发展出一整套治理大国的“士人政治”传统,相对于西方而言,长期延续了稳定的政治秩序,保存了文明的源流。“士人政治”传统最大的优势,是执政集团在理论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保持统一。执政集团以儒家“民本主义”为指导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在政治“责任感”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远大于西方阶级政党意义上的政治“代表性”的特征。从现代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是一党执政,而从传统的视角来看,中国的一党执政延续着“士人政治”的历史惯性。

4.历史观问题与重新解释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民族。作为一个世俗文明,中华文明没有强大的宗教传统,文明的向心力靠的是历史观来维系。历史观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价值。中国的史学则内涵丰富,既有如同宗教般的价值信念,又有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直到今天,这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未曾改变。

对于共产党国家而言,历史观就非常重要。因为“共产党”并不是以选举为目的的代表性政党,而是领导型政党;作为领导型政党必须回答民众,我们从哪里来?现处何地?今后要到哪里去?每走一步,民众都在评判,只有走对了,才会继续跟着走。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当时的条件下给出了一套历史叙述,即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最后到共产主义。到了邓小平时代,面对现实,共产主义的图景不断被延宕。十三大以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用初级阶段来反对毛泽东的“左倾”激进。既然是初级阶段,就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这个史观和原有的新民主主义史观叙事是一致的,只是丰富了其中的内涵。而十八大以后的历史叙事,已经体现出共产党运用民族主义史观、民族复兴的叙事来重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程,力图接续传统,重建历史观。

但现在的民族主义历史叙事面临的困难在于,它处于原来的新民主主义史观之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史观与原来的史观是自洽的,但民族主义史观与原来的史观之间的接续并不顺利,还存在很多具体的困难。要缓解两个史观之间的差异,需要的是既用中国传统重新解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要将中国百年来的革命史、工业化历史以及民族复兴的历程来重新叙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传统思想与社会主义之间本来就有着密切关联。古代中国,在经济领域一向有“有恒产者有恒心”。儒家传统历来将社会稳定建立在土地资源供给相对平均、稳定的基础上,指向的是多数人的共同生活,而不是资本主义式的恃强凌弱。这与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气质是高度一致的。在社会生活领域,儒家传统思想也往往强调协调,强调休戚与共,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承担责任,这正符合广义上的社会主义。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和儒家可以相互解释。

在当下,很多人批评中国“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但中国依然有着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土地国有制度和国有资本制度。对于土地国有制而言,其面临的问题是土地增值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要为多数人谋福利。只要土地增值的收益能为大多数民众所共享,能为公共事业服务,它就代表着社会主义。同样,未来的国企改革,不仅需要进行管理机制上的改革,也必须进行利益分享机制的改革。

以民族主义史观来对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史观,意味着承认市场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矛盾,但不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这正是我们要强调的保守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强调保守辩证法,并不是为了“守旧”和“复古”,相反,保守辩证法提倡的,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性的承认。对于思想界和学术界而言,保守辩证法,要求我们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来理解中国,解释中国,并在过去和现在生长出的脉络中,定义未来的可能性。

四、“以中国为问题、以中国为方法”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三种思潮。第一种是“以中国为中心,以西方为方法”,即借用西方理论来改造中国;第二种是以“西方为中心,以西方为方法”,力图使中国变得比西方还西方;第三种是“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是以中国经验为尺度、以中国现实问题为标准,这种观念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刚刚出现,在学界表现为各种保守主义思潮,但还含混不清。

“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文化保守主义,但这种主张,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指向未来。因为对未来的自信,而要求重新解释传统,使得传统“开出新意”。

“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另外一个特质是对市场化带来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市场化使得人心散乱,而价值和心灵问题是可以吸收和借鉴传统资源来解决的。传统文化有很多资源,处理身心问题,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处理身心关系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类在不同时期创造不同的思想,思想的穿透性,在于其可以不断地被重新解释,不断被修正,修正是为了当前的需要。而中国的方法就隐含在中国自身的发展之中。

上一篇:写菊花姿态的句子下一篇:学马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