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工作的反思

2024-04-26

近段工作的反思(共3篇)

篇1:近段工作的反思

整治第二阶段工作的情况报告

一、按照规定 集中教育 自查处纠

“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的第一阶段,突出集中教育动员、深入查找问题、认真自查自纠。县委办公室7月8日印发《关于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集中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学校7月9日后即放暑假。7月9日的散学教职工大会上,结合干部公开述职测评,只作了简要吹风动员。7月14日,县教育局党委的整治实施方案下发,校党委赓即开会研究,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办事机构;7月15日,学校制订了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专项整治问题清单;7月26日,进一步细化专项整治方案,对照检查细化问题清单,形成自查自纠报告。校级干部、中层干部率先对照要求严格查找问题并列出整改措施。8月21日,新学年开学全校教职员工大会,校党委作了全面动员和强调,工作进一步有序推进。

二、第二阶段 集中整治 从严问责

在集中教育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逗真碰硬,重在加大整改力度,着力提高专项整治的针对性实效性,落实在推进新学年新发展。

(一)开展政策业务培训

1.7月10—12日,新教师培训会。张连奇校长以“希望”、“燃烧”、“感恩”和“祝愿”为关键词,向新教师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所有的新教师都能有理想、会生活、懂感恩。真诚祝愿所有的新教师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二中,希望新教师们能在二中健康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2.8月15—19日,新学年行政会。53位中层以上干部参加。学校、中层职能部门密切结合上学年工作总结反思,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查找存在问题,在新学年的工作打算中,必须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各种表象进行查找反思并提出坚决可行的整改措施。

3.召开系列工作培训会。8月21日新学年开学召开了教职员工专项整治的`动员推进会。大会以后,各处室、年级、学科研究中心、年级教研组、班主任等根据学校安排,按系列分部门召开工作培训会。根据学校需求,按照专项整治部署,切合管理常规,突出高标准、严要求,对应“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等等表现,针对干部和教职员工中存在的“业务不精、政策不熟、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工作交流、业务探讨,坚持“青蓝工程”、师徒结对,重点培训与普遍培训相结合,提高干部教师的立德树人业务水平。

4.明确2015—学校工作思路:塑造一种精细品质、明确两个工作目标,突出三项核心工作、强化四个办学理念,归纳为“常规、中心、机制、人文、坚持”五个新关键词。如新学年第一次教学工作会就突出了“坚持常规、落实精神、量化操作、只求实效”主题。

(二)开展批评教育和督查整改

1.认真开展批评教育。针对“不敢担当、不敢负责”“为官不为、廉而不勤”“中梗阻、踢皮球”“漠视群众、冷硬横推”等问题在学校表现的劳动纪律松懈、擅离职守、迟到早退、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二次备课敷衍了事、有偿补课、吃请、教育学生简单粗暴、不节约资源……等现象,通过自我批评、批评教育等方式、找准问题、寻到根子,指明整改方向。在开学前的各层级专项会议中,每位教职员工都对照六大类别一一认真查找并进行整改,各部门认真查找并落实整改。

2.领导带头督查整改。学校、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带头深挖细查,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措施。领导层层督查:校长党委书记督查班子成员,副校级安分工督查分管部门级部的中层干部,基层部门负责人督查到每位教职员工。强调逗真碰硬。如在46位处室级部主任、副主任中,经相关领导督导检查,有38位中层干部的因问题查找不够全面或整改措施尚不具体而进行多次返工,直到符合规定要求。

(三)开展轮岗交流

1.学校重视干部轮岗交流工作。本期对副校级干部分工进行了相应调整,如对分管招生宣传的副校长轮岗交流。

2.处室级部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本期对19位处室级部的主任、副主任作轮岗交流。

3.教师轮岗交流。原则上推行教师年级大循环制,今年送走高三毕业班的年级干部和教师,接手新高一年级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四)通报曝光按规处理

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明显者,按照《师德师风建设考核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若干规定》的相关条款,予以量化扣分、通报曝光、扣发期终常规管理考核奖等处理。相关干部对所属人员的违规负连带责任,亦会受扣款处理。春期终统计,全校计有29人受到相关处理:扣50分、考核不合格、全扣常规考核奖500元者1人;扣20分、扣常规考核奖200元者1人;扣15分、扣常规考核奖150元者2人;扣10分、扣常规考核奖100元者5人;扣5分、扣常规考核奖50元者16人;领导带头,负连带管理督查责任者4人不扣分、只扣常规考核奖)。

三、践行“三严三实” 促进学校发展

“三严三实”,修身做人用权律已基本遵循,干事创业行为准则;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干在实处,走有前列;在“深”字上下功夫、狠抓班子政治建设、筑牢思想政治防线,在“实”字上下功夫、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层级管理主体责任,在“严”字上下功夫、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教育监督管理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整治重在常态化、高效化持久化,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泸县二中一直在路上

篇2:近段工作的反思

关键词:畅销书,大众化,泛娱乐化,跟风,阅读习惯

1 中国畅销书现状

1.1 2009年第一季度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

青春文学的两大领军人物--郭敬明和韩寒依旧表现不俗。《小时代1.0折纸时代》是郭敬明继2007年的《悲伤逆流成河》之后, 第二次为其创作团队制作的杂志书《最小说》量身打造的长篇连载小说。《小时代》的发表促成了良好的双赢态势, 一方面《小时代》独立成书, 销量可观;另一方面, 《小时代》在成书之前在《最小说》上连载, 并借此推动《最小说》的销量连创新高。通过《小时代》和《最小说》的成功策划, 不难看出, 郭敬明确实是青春文学作家中最善于进行市场化营销的。除此之外, 吸引人眼球的是同时占据排行榜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李可, 她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下销量逐步走高, 受到了即将步入职场的在校大学生和已经在职场生存的外企白领的追捧。《狼图腾》和《追风筝的人》这两本小说自发行之日起, 便在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 足见其经典程度。这两本书已经成功的从畅销书转型为常销书。

1.2 2009年第一季度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

最明显的特点便是中医养生类图书占据了“半壁江山”。“国学健康绝学”系列成功打造出了“求医不如求己”和“不生病的智慧”等数个品牌, 其中"求医不如求己"系列更是从2008年便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其作者民间医者———中里巴人也随之声名鹊起。现代人注重生活质量和保健的心态在这一类图书的畅销上便可略窥一二。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潮渐渐退去, 易中天和于丹等荧幕学术“超男”和“超女”风光不再, 不过易中天仍凭借其原有的人气, 在激烈的畅销书市场上分到一杯羹, 足见当年百家讲坛的红火。

2 畅销书繁荣背后的冷静反思

2.1 泛娱乐化:

《娱乐经济》的作者沃尔夫在书中提到, 消费者不论购买什么, 都会在其中寻找"娱乐"的成分。在消费时代享乐主义文化的熏陶中, 大众正在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阅读。畅销书为了配合读者这种"恶俗趣味", 不断降低书籍内容的品味。越来越通俗的故事、越来越"炫"的彩页插图成为当今畅销书的主流范式。2007年, 盗墓小说风靡一时, 吹皱内地图书市场原本平静的"一池春水"。大红大紫的"百家讲坛"系列同样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的专家将"百家讲坛"斥为对国学经典的低级化和娱乐化解读, 学术"超女"和"超男"们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 在嬉笑怒骂和轻松调侃中剥离了古典文化的生存土壤, 使其赤裸裸的置于娱乐时代, 任由大众以"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想当然的"意淫"。

2.2 媒体依赖症:

纵观2007年和2008年的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 《品三国》、《于丹 (论语) 心得》、《于丹 (庄子) 心得》均榜上有名。尽管在2009年第一季度排行榜中这些熟悉的"面孔"已经消失, 但是易中天的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仍然在众多保健养生类书籍的夹击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否认, 这些书的成功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密不可分, 正是由于“百家讲坛”栏目的强大社会号召力和广泛的受众群体, 才铸就了如此众多的“百家讲坛”系列畅销书的辉煌。长期垄断全国各大健康类排行榜第一名的《不生病的智慧》在宣传上也不甘人后, 江苏文艺出版社将宣传的重点放在纸质媒体上, 在《健康时报》、《新京报》和《京华时报》等各类报纸上采取狂轰滥炸式的媒体造势。在宣传中, 该书作者被称为“悬壶济世奇医”;当红的“白领丽人职场心得”———《杜拉拉升职记》则被称为“难以超越的经典口碑之作”和“比比尔·盖茨的故事更值得参考”。容易“堕落”成“沉默的螺旋”的大众, 往往迅速沦陷在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字眼的强大攻势下, 在甚至还没了解这本书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 便晕晕乎乎的交出了钞票。但是, 在这种看似繁华的背后, 实则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出版社热烈期盼能够策划出一本畅销书, 使出版社名利双收。但是现在的出版社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给畅销书制造话题, 如何使其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上, 而非专注于怎样提升作品的内容和装帧质量。一本失去了内涵的“空壳”书, 即使能够凭借宣传攻势在一时之间成功吸金, 但是, 当舞台的大幕徐徐拉开, 大众瞧见其真实肉身的时候, 前一刻的繁华不过是昙花一现和过眼烟云罢了。

2.3 跟风出版:

随着江苏文艺出版社《不生病的智慧》热销, 江苏文艺出版社随即出版了《不生病的智慧2》、《不生病的智慧3》、《不生病的智慧4》和《不生病的智慧5》等4本与之类似的书, 而且这四本书的作者全都不是《不生病的智慧》一书的作者“健康教母”--马悦凌。江苏出版社的做法其实是聪明的, 因为该出版社深谙业界跟风出版的习惯, 如果江苏文艺不推出“续集”, 别的出版社推出的琳琅满目的跟风之作照样会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一本书大卖之后, 其他的出版社为了搭顺风车, 分到一杯羹, 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出一系列名字和原书差不多的“换汤不换药”之作, 妄图混淆读者试听。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继2001年《谁动了我的奶酪》大卖之后, 《谁敢动我的奶酪》、《我能动谁的奶酪》和《奶酪够了》等数十种“奶酪”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让业内人士惊呼:“奶酪馊了!”时隔8年之后, 跟风仍然在出版界司空见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不生病的养生智慧》、中国纺织出版社的《男人不生病的智慧》和中国画报出版社的《孩子不生病的智慧》相继出版, 如此众多的跟风之作大有赶超当年“奶酪”之势, 使大众对图书编辑的策划能力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图书编辑早已得了“策划无能症”。这种恶劣的跟风做法, 不仅浪费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出版资源, 而且也使出版人的整体形象受损, 是编辑出版人不遵守职业道德的体现。

3 畅销书问题的根源

独立撰稿人傅国涌在回忆1978-1988年国人的阅读心理时, 说道:“那真是一个生吞活剥的阅读阶段, 什么深奥的书都敢读, 什么冷僻的书都想读, 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那时, 禁锢心灵的十年浩劫刚刚结束, 中国大地呈现出一片万物回春、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在这个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 各种思潮纷纷涌动, 当时国人可以为了买一本卡西尔的《人论》或者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而在新华书店门口排起长龙, 这种一书难求的空前盛况, 相信很难再现了。众所周知, 不论是卡西尔的《人论》还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均是艰深难懂的大师级理论著作, 就如傅国涌所说, 当时购书的中国人中的绝大部分即使看完全书也一头雾水, 根本不能理解。但是他们仍愿意尝试阅读, 因为在当时的国人心中, 这些外国大师的著作就是知识和新思潮的象征, 经历了心灵封闭和人性扭曲的十年, 国人从废墟中爬起, 尽管满身伤痕却求知若渴。如今中国已经打开国门30年, 外国的新鲜事物在国人眼中早已新鲜之感不在。不得不承认, 国人的阅读方式正在向“浅阅读”、“动漫化”、“图解化”和“快餐化”转变, 时至今日, 卡西尔的《人论》已经让国人难以下咽了。

如前所述, 一本图书往往只有在符合大众阅读口味时, 才有成为畅销书的可能。因此, 编辑们往往费尽心思, 想要了解大众究竟愿意读什么书。作为一名有职业道德操守和文化底蕴的编辑, 应该认识到国人的图书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书籍不应该一味迎合大众的某些“低级趣味”, 书籍应该在适当时机为大众创造阅读需求。“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的图书编辑要打造出成熟的畅销书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孙月沐.30年中国畅销书史[M].北京:中国出版集体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9, 1.

[2]孙月沐.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9, 1.

篇3:反思近几年湖北宜昌中考语文命题

基础教育阶段各科的教育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完整的系统,语文也不例外,因此必须按系统论的观点从宏观上加以整体考察。所以,站在高中教育的角度对中考命题改革和初中语文某些教育改革进行反思,是应有之义。

中考改革以来,应该说初中毕业生的思维活跃性的确有一定提高。但是,无庸讳言,高中生生源质量却严重下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语文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一)积累太少。3500个常用字能基本写对的人很少,在常用词语尤其是常用成语的使用中就更是错别字连篇;千古传诵的古诗文名篇记得太少,甚至连教育部规定必背的篇目都没有记住,更遑论理解、记住常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常见文言句式了;常用词语尤其是成语积累量远远低于大纲要求;名句、名段积累远远不够;短小必背的现代诗文名篇,基本上没有人去记;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更是一片空白。(二)感悟熏陶不够。很多学生是被引导读了一些书,但基本上是流于脑筋急转弯式的智力游戏,而少有认识上的深刻思索和情感上的深刻体验,这种阅读简直就是买椟还珠。(三)学习习惯太差。现在的独生子女本来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影响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加上我们的语文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喧嚣式的思维活跃,以至于没有养成认真听讲、认真读书、做好笔记、书写规范、仔细观察、深入思索、真情体味、不断积累、修正错误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四)语言运用缺乏规范有序的科学性。比如,不知道同一意思在不同场合如何表达,实用文体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条据不会写,甚至连必须掌握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几种基本文章体裁都不会写,结果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四不像”。

近几年,在高中师生投入精力和心血是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和语文中考改革以前数倍的前提下,我市高考质量尤其是语文教学质量仍严重滑坡,除了宜昌市大的教育环境极其恶劣之外,恐怕和教改的走虚及中考改革导向失误不无关系吧!2000年以前,高中语文新课一般是在四月份结束,分点强化和综合训练时间极短。从2000年开始,高中语文新课在头年11月份甚至在九、十月份就结束了,分点强化三个月左右,综合训练和查缺补漏两个月左右。而在高考试题难度系数可比的情况下,课内外衔接实验和中考改革之后的语文高考成绩比此前成绩平均分要低5分以上,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值得我们思索吧!

做任何事墨守陈规、不思变革,肯定是死路一条。但不顾客观实际、不顾事物特性甚至违背事物的规律,也必定会以失败告终。可能有人又会说,改革嘛,摸着石头过河,哪有不犯错误的呢?我想,这不能作为我们盲目实验、规避责任的借口。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对改革领域和对象的特点及规律毫无认识,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是在情理之中的。1994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类似的困难,又“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到现在若还有人用“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借口,为自己盲目的决策和因之而带来的恶果辩护,我们还能原谅他吗?虽然,我们的许多国家干部现在还正在孜孜不倦地做着这种事。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我们已有近百年的认识,就是其人文性的特点我们也已接受十多年了,母语的特点和少年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我们早已吃透了,那么,我们一切的语文教育改革都必须遵循这些特点和规律。可是,我们遵循了吗?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应该是很少有争议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谁都不能否认,而且事实上也无法否认。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这个系统,也是不能否认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对课内外衔接实验和中考语文开卷考试改革进行深刻反思。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语文不可能像政治等以方法论为特性的学科一样,只需要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即可。以方法论为特性的学科,在教学中不需要大量的积累、深刻的感悟,只需要有基本的积累,掌握基本原理,弄懂基本方法,能解决问题即可。这样的学科课堂上抛开课本搞搞游戏、考试时搞搞开卷当然可以,但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绝对不可以。

既然语文具有工具性,就必须有足够的量的积累,就必须加以科学的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你一搞开卷考试,本来就因怕吃苦而厌学的学生难道还会积累吗?老师还会去督促学生落实吗?我调查过很多学生,初中语文不少课文和基本知识都没有上,比如学《岳阳楼记》,有的老师就是这样处理的:“反正开卷考试,同学们把书看一下,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了。”试想,这样教学,学生能学到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吗?学生能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吗?更遑论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了,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更是免谈!再者,初中语文教育还远远没有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而高中还要继续完成并且还要接受高考的检验。你一开卷,学生“双基”不牢,你叫高中老师怎么办?你叫高中学生怎么弥补这个损失以迎接高考的挑战?退一万步讲,就算初中已完成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但还有我们无法改变的高考指挥棒悬在学生头上啊!难道我们就可以置学生的将来于不顾而加以错误引导吗?而且我们知道,作为母语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可是由于初中乃至小学语文教育踏虚,学生积累不仅仅是知识,也包括能力、认知和情感远远不够,就算是高中阶段花再大的精力和心血,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试问,在此情况下,高考质量能不滑坡吗?我甚至还有一个看来滑稽但绝对让我们无法轻松起来的担心: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说话或写文章,手头都要拿一本字典、词典或电子词典什么的,边说边看,边看边写——这是怎样一个场景啊!当然,这也可能把我国的经济拉动一两个百分点。

既然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就应该在道理的认知上和情感的熏陶上多下功夫,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感悟真善美的真谛,认清假恶丑的本质。这岂是演演课本剧、搞搞游艺活动的课内外衔接所能承担得了的?我们不否认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教改努力,因为语文的本质作用在感悟、在熏陶、在运用,而感悟、熏陶和运用是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的,诚如美国语言学家华特·B·科斯涅斯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从理论上说,语文课内外衔接是可行的,但是必须处理好“内”和“外”的关系。所谓“内”,就是以科学学习语文教科书为根本任务的课堂教学;所谓“外”,就是能将课堂所学语文知识加以运用的生活场景和各种活动。“内”永远是本,永远是我们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外”永远是末,永远是为“内”这个根本服务的。因此我们绝对不能黑白颠倒、主次不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现实恰恰就是,为“内”服务的“外”鸠占鹊巢,次要的取代了主要的东西。不是有人为了迎接检查验收而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排练戏剧、赢得据说是一个语文权威的赞赏吗?我在想,像这样的课,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本是多大?学生究竟能得到多少语文方面的东西?我们的语文课何不就用戏剧课来代替呢?戏剧学院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试想,如果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科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不能引导学生真切体味文章丰富的情感,不能引导学生鉴赏文章所体现的各种美,不能引导学生在涵咏优美文章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而仅仅是以浅薄的游艺活动,以廉价的笑声和掌声,以形式大于内容、事倍而功半的课本剧表演来代替语文课堂教学,那么,除了能给学生浅薄、喧嚣和炫耀外,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我们能给学生培养其健全人格、促进其一生发展的东西吗?

上一篇:集义小学师德师风整顿方案下一篇:辛岸小学冬季取暖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