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矿山颂

2024-04-26

诗歌矿山颂(精选8篇)

篇1:诗歌矿山颂

友情颂

朋友是春天的风,让枯木发出绿芽;朋友是夏天的雨,滋润干枯的心田;朋友是秋天的果,丰盈生命的过程,朋友是冬天的暖阳,温暖心头的寒凉。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生路上,风雨兼程,别人只关注你到达的终点,只有朋友才会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走的苦不苦。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是那个在路上停下来为你擦把汗的人,朋友,是那个风雨中甘心为你撑伞的人。朋友,是当你需要时,他就会立刻出现在你身边,风风雨雨陪伴着你,不求回报,不计较得失,不用说客气话的人。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篇2:诗歌矿山颂

我捧着你

像捧着一杯陈酿

每一滴都如红唇上的蜂蜜

诱人而窒息

夏天大概是因你才如此热情

美丽的青春的信念

矜持如满天繁星

酒、诗和爱情

让人魂牵梦萦的眼睛

美人如花,思念如叶

眉头紧锁中花儿落尽了

也不曾少半分绿意

心酸莫过于少年

艳羡莫过于年少

经不起风雨的是珍贵而不是渺小

火焰从来不会为害怕熄灭

而放弃燃烧

我不相信晨曦

不相信泥土和落红

不相信白发

我不相信丑陋和空洞

不相信所有不值得相信的该死的想念和动摇

深深嵌在每一次的呼吸

盛夏的烙印从未消融

直到成为一个并不奢求的梦

直到赢来一阵悠长而无力的风

该是怎样的再遇

才配得上这淡淡的哀痛

金秋一色

而石榴开了

我泪如泉涌

一片那样熟悉

那样熟悉的红

人生若真如初见

篇3:鉴赏诗歌《西风颂》音乐美的分析

在西方传统文化里,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对西方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风格的形成具有很重要影响。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此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黑格尔的美学普遍原理以及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审美心理判断力, 同时, 对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国内美学方面, 钱冠连先生的“美学语言学”, 其书中对“语言的审美选择”, “语音的审美选择”进行了初步分析。音乐美是指诗的节奏和韵律。中外诗歌不胜其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谈到诗歌的音乐性, 大家常有两种解释:一曰“内在的音乐性”, 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 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多年来, “诗歌内在音乐美论”和“诗歌外在音乐美论”常常各执一词。但是, 音乐美本来是音乐术语, 后来引申到了非音乐的其它领域。关于诗歌的音乐美, 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 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 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出这种的可能性, 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 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古典诗歌正是将某种句型、声调平仄、韵脚等等作为不变量予以递推, 形成了古典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力求诗句具有节拍感是诗歌有别于散文的基本要求, 安排等长的音步是基础。雪莱是个歌唱的诗人, 他的《西风颂》韵式为隔行同一韵aba, bcb, cdc, ded, ee, 韵脚错落有致, 避免了整齐划一的韵式所造成的单调。

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押韵手法

从语音、韵律两大方面来研究诗歌《西风颂》中的音乐美, 来了解诗歌中音乐美的韵律特征, 考查诗歌和音乐本体带来的“韵律美”, 并由此进一步探讨诗歌与音乐在韵律节奏美方面的深化和升华。美国的作家艾伦·坡说过:“我确信:音乐的格律、节奏、韵律在诗歌里是非常的重要。”因此节奏韵律美是普遍存在的, 是人类本能的一种体现。认真研究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是深化当前诗歌研究的重要方面,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一三节是关于“风”的品质的;事实上, 这三个诗节在一起可以直观地看到在每三个小节结束的押韵。而第一三节给“风”的描述, 在第四节开始转向。西风颂是雪莱最经典的作品。诗人想到了当他走在森林里, 强烈的风暴很快来了。和暴风雨一同来到, 风和冰雹。在这样的天气里, 在这种气氛里, 他创作了诗《西风颂》。他在语音渲染的气氛方面特别重视, 用了对比手段来深化主题。他用五步抑扬格, aba, bcb, cdc的节奏, ee形式韵, 使诗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关于诗歌表现形式和诗歌节奏的押韵分析

这首诗的押韵形式是aba, bcb, cdc, ded, ee, 诗意之间前后呼应, 推进, 同时, 诗人突破诗歌的束缚。许多诗句显示自由不羁的西风特点, 使重复的韵体诗产生音乐效果, 增强诗的音乐感, 突出西风吹忧伤而甜蜜的表达方式。这首诗基本上的韵律、音节或多音节的重音节落在音节押韵上, 响亮有力。在诗歌和主题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头韵、整首诗的双元音使用, 使西风更真实、更壮观!在第一部分野生西风, 第二部分, 寒冷, 第四节, 野生。围绕“西风”的中心词, 烘托气氛, 使这首诗拥有很美的音乐感。在这首诗歌中的一些句子反映了句尾押韵的形式和节奏的特点。例如: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这几行诗没有拟声词, 但经常以[S][1]音结尾和的元音[:]结合使用产生欢快的旋律, 仿佛春妙般, 给生活带来芬芳, 同时奏出美妙的西风的音乐美感。再如: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

And saw in sleep old palaces and towers

Quivering within the wave's intenser day,

All overgrown with azure moss and flowers

So sweet, the sense faints picturing them!Thou

For whose path the Atlantic's level powers

这几行诗听起来像唱摇篮曲, 使地中海的夏日梦沉, 梦见海底宫殿般楼阁, 跳舞般的朦胧美。听, 哦, 听, 反复吟唱的副歌来欣赏西风的音乐美, 雪莱使风的声音作为世界的音乐声音, “让我的琴以及大自然的壮丽西风, 唱出世界的美好和愿望。”诗歌和音乐以及独特艺术魅力, “韵律美”充分体现了诗歌与音乐。这首诗以音乐和艺术美使音乐与诗歌的节奏美更明显、清晰。

五音步抑扬格:aba, bcb, cdc, ded, ee。押韵和停顿等用于西风颂, 使这首诗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雪莱认为从秋到冬对环境的影响和天气的变化, 他试图表明一个人的想法, 可以传播他对的“死”的思考。雪莱开始对诗的狂野西部风的创作, 然后介绍了死亡主题。“最后一晚”的使用也意味着最后的夜晚。在他看来, 只有在他死的“精神”和“解除”作为波浪, “一片树叶”, “云”来描述“荒野西部风”。“浮石”可能是雪莱的最好的比喻, 雪莱也谈到“地中海”和“夏梦”来让读者喜欢地中海相同的梦。

四、结论

通过分析诗歌的节奏押韵, 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雪莱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享受和诗的音乐美。我们学会了诗歌、音乐与节奏的基本特征以及其独特的音乐特征, 使我们了解和欣赏整个诗歌的美, 有助于我们思考诗歌本身的语言。诗歌中常常表明, 重生是可以通过精神成长而实现。这首诗的最后几行强调这一思想, 用非常明确的方式带来心灵的再生和衰落的画面。而诗歌平行的结构, 整齐的排列, 严谨的格律, 使《西风颂》更具有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雪莱.雪莱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

篇4:诗歌《西风颂》的文学文体解析

关键词:《西风颂》 文学文体 艺术解析

引言

所谓文学文体,并非只是指文学体裁。很多人把诗歌、小说、散文等理解为文学文体,这是不全面的。根据笔者近几年对文体的研究发现,文体更多的是包括文体、语体、风格、格调和用笔方法等。中国古代所记载的文体二字也代表风格和文风的意思。所以文体不只是文学体裁,更多的要从文风与创作进行分析和论述。《西风颂》作为世界诗歌范围内的佼佼者,在引起各方面专家对其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对《西风颂》本身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风格加以研究和论述。所以笔者先从诗歌《西风颂》的创作谈起,具体引出其文学文体的解析。

一、文学文体的定义与分析

文学文体并非只是指文学体裁。而是包括文体、语体、风格、格调和用笔方法等。所以,很多人把诗歌、小说、散文等理解为文学文体,这是不全面的。那么对文学文体的具体研究方向和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对文学文体的研究方向应该主要集中在文体的文风、写作手法和美学表现力上。而对问题的研究方法则更多地通过文学的对比和归纳方式进行。下面笔者就对文体的文风、写作手法以及美学表现力三个方面进行分别解析。

(一) 对文风研究的意义

一篇文章的文风可能直接反映出来作者的写作功底,文学修养,写作特点等主要内容。一般来说,每一个文学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文风。而通过他们自己独特的文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对自身思想加以表现和推广就是文学创作者的本质创作理念。除了雪莱的《西风颂》之外,还有但丁的《神曲》《新生》、莎士比亚的悲剧集、哀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等,都是这种创作的代表。

(二) 对写作手法的研究意义

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由小见大的创作方式。由小见大是一个写作高手的必经境界。很多东西的把握都是从细节开始的。作者通过对五花八门琐碎的细节的描写,让大世界都进入到一本书中,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典型写法。而且,作者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的把握也是极有技巧。

(三) 对文学文体的美学研究意义

文体的选择和运用对于作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文体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决定了整个文学作品的发展趋势和写作特点。笔者认为,一部诗歌的创作,其思想的赋予与艺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如何将艺术合理地应用在诗歌的创作之中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内容。

二、诗歌《西风颂》的创作概述

《西风颂》创作于1819年,是雪莱在意大利遇到暴风骤雨后创作的千古绝唱。然而正如所有的创作需要灵感一样,暴风骤雨只是激发了雪莱的灵感,雪莱面对暴风骤雨而发出西风颂的感慨正是由于雪莱本人对放荡不羁的推崇以及对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那么诗歌在创作时具体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呢?下面笔者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一) 作者雪莱的个人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雪莱于1792年出生在英格兰,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第二年因为发表《无神论的必然》而被牛津大学开除。在18世纪的英格兰,处于对神非常崇敬的阶段。很多科学家在认知科学的同时都相信有神的存在,对科学无法解释的内容就冠以神的名义。然而雪莱对无神论的支持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挑战。所以可以看出,雪莱的个人性格就是充满了反抗和放荡不羁的,所以雪莱的创作继承他这种性格也是必然的事情。《西风颂》的创作本身就是雪莱性格的一种体现。

(二) 时代发展的模式对雪莱创作风格的影响

雪莱生活于19世纪的西欧,此时的西欧与北美利用工业革命促进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得以诞生和重塑。但是在这些工业国家发展的同时,又生产武器进行殖民统治。并利用各种方式对古文明造成一定的破坏。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主要向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发展,传统的古典艺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遗弃。所以时代的发展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促进,也成就了雪莱的创作和流传。

三、《西风颂》的文学文体解析

根据上文所说,对文学文体的研究方向应该主要集中在文体的文风、写作手法和美学表现力上。所以笔者就从这三点对《西风颂》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论述。

(一)《西风颂》文风的具体表现

《西风颂》的内容时刻充满了对陈腐事物的批判,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迎接。所以《西风颂》本身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雪莱在文中具体描写了西风将枯叶横扫除去。让西风吹响春天的号角,通过播种,迎接新的的生命。经过西风的吹扫,污浊而残破的东西被全部清除,只剩下拥有勃勃生机的生命种子。诗人对西风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自己优美的想象力,配上恢弘大气的诗句,对每一位读者都具有强烈的冲击作用。诗人通过对枯枝败叶的描写,表明了旧世界的残破,通过对西风的赞美表明了对新世界的渴望。所以整部诗歌的文风处于一种斗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之下。

在全诗中对于音律的应用,主要采用的是十四行体、五步抑扬格、双偶句以及三行体,整部诗中将这些音律结合应用,从而塑造了整首诗明快的节奏,让读者可以一下子领略到西风的恢弘气势。

(二) 《西风颂》写作手法的具体表现

《西风颂》连续性的写作手法。所谓连续性的写作手法以思维的连续性为创作的主要特点。利用不同感情的相對性和互相渗透性为写作主线,将不同的思想串联成整部的诗歌。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整部诗歌虽然是由不同的思想组成,然而各种思想的交织却总体表现出了作者的放荡不羁和桀骜不驯。应该说连续性创作手法是《西风颂》诗歌的整体特点。整部诗歌的感情藕断丝连,将作者的本身感情融入到每一种比喻的描写手法之中。作为读者,我们自然顺着其每一种比喻的方式去寻找作者的基本思想。最终在读完《西风颂》整部诗歌之后,也会感觉到整部诗歌的确以西风为主人公,以无形但是强硬的风格扫遍人间的丑恶。所以这一描写方式无疑是成功的。由内及外的叙事方式。《西风颂》由内及外的描写方式也是整部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作者以自己本身的思想为切入点,利用比喻手法进行具体表现,从而引出整个思想理念的构成。一般不注重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与前提条件。更多的是对整个思想演变过程的侧面描绘主人公从思想变化当中所受到的另一段思想启发。一般来说,新的思想启发与作者本身的性格特点有一个互相辉映的作用。具体在《西风颂》的创作中可以发现,作者利用诗歌本身将自身桀骜不驯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 《西风颂》文学文体的美学表现

《西风颂》的艺术表现主要是对美学研究的表现。而传统美学研究已经具有较高的成果,所以笔者就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出发,对《西风颂》加以研究和论述。接受美学的提出改变了读者对传统文学的认识。其核心理念在于美学要以读者为中心,说的通俗点,就是一本书在出版发行之后也只是半成品,只有在读者读了之后才真正意义上称为一本书。不可否认,这一接受美学的提出多少有点唯心理论的成分。读者读之前书就不是客观的书了吗?笔者认为,提出接受美学这一理论的德国姚斯教授的原意并非如此,而是姚斯教授认为,文学著作应该加入读者的评论这一参照系数。所以接受美学理念的引入,让《西风颂》的文学价值以及文学文体研究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西风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动描写了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在西风“破坏”和“保护”下的形态,西风的意境跃然纸上。细致选择了恰当的音韵和词汇,使得整首诗音乐感和节奏感很强,便于阅读,琅琅上口。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自己对于自然界的浪漫主义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西风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西风颂》的创作不仅仅代表了浪漫主义文风的创作理念,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西风颂》之所以被翻译成不同语言不同版本的基本原因。通过对《西风颂》的研究,笔者充分认识到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新生事物的渴望。比如诗歌中有“我跌倒在生活的荆棘上,让我鲜血直流!”的一句。这句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在反抗旧世界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但是,诗人转言便说喜欢被西风吹拂,说明了诗人对未来新事物的坚定信心。所以,西风在诗歌中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打破旧世界的精神力量,而诗人以西风自居,更是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以及诗人立志改变旧世界的决心。

所以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西风颂》代表了一种反抗精神。这也是《西风颂》被很多学者重视的原因。每一个遭受苦难的民族都應该像西风一样,无形中扫除旧事物的污浊,让新生命充满人间。这是《西风颂》的主要表达手法,更是诗人雪莱桀骜不驯、放荡不羁性格的具体体现。

结语

《西风颂》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著名代表作,整篇诗歌表现了雪莱语言功底的卓越、思想的深邃。本文具体从《西风颂》的创作出发,对《西风颂》的文学文体以及其代表的艺术理念做出深入地探究和论述。笔者认为,文学文体并非只是指文学体裁。而是包括文体、语体、风格、格调和用笔方法等。所以笔者提出了创作应该以文体的文风、写作手法以及美学表现力三个方面进行分别解析。同时,由于《西风颂》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批判意义,也为《西风颂》的流传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语

参考文献

[1]龙毛忠,颜静兰,王回慧.英美文学精华导读[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篇5:诗歌《教师颂》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教师颂》,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教师颂》1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诗歌《教师颂》2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对于每一个学生,相信教师们都是一样的态度——

用心关爱,用心培养。

教师的工作是普通的,但教师的情怀确实不平凡的。

对于教师,有许多的诗歌予以歌颂。

但教师们更希望看到的不是空洞的言辞,而是学生们切实的进步!也许,这也是教师们值得歌颂的地方。

诗歌《教师颂》3

当浩荡的春风拂过我的面颊

我知道

是您来了

曾把我们吹绿

为神州大地

献上一片葱郁

当和煦的阳光爱抚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

我知道

是您来了

如慈母般

为我们拭干泪水

温暖我们那因寂寞或伤感而冰冷的心房

当丝丝雨露浸润着我们的心田

我知道

是您来了

为久旱的生灵

从天而至

洒下一片甘霖

当明亮的启明星映入我们的眼帘

我知道

是您来了

在一片黑暗的地方

为迷途的人

指引着方向

当海燕的羽毛飘落在我们的手心

我知道

是您来了

带着希冀

让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狂风暴雨的洗炼中振翅翱翔

当红烛闪烁的烛光在我们眼前晃动

我知道

是您来了

点燃千支火炬

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

引路护航

啊,老师

您是春风,吹开了祖国的花朵

您是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房

您是雨露,滋长了莘莘学子求知的欲望

您是启明星,引领我们走出迷惘

您是海燕,带着我们穿越知识那广阔的海洋

您是红烛,为祖国迎来一轮轮朝阳

您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颂歌

啊,老师

是您在燃烧青春

用双手和智慧编织我们金色的理想

篇6:秋叶颂诗歌

悬着一把明晃晃的弯刀,

残华挥洒,

似一层丝薄的被。

对晚长亭,

相约残月,

与我共饮一杯

忘情的水。

长青树上,

结满枝头的花蕾,

诉说着,

青春本是残琴断弦,

一场虚无缥缈的凄美。

踽踽独行,

酒不醉人景醉人,

景不醉人人自醉。

秋风的无续,

和着脚步的旋律齐吹。

对酒当歌,

亦无对影成三人。

闭眸,

随风

飘零,

心灵的丰碑。

花凌了,

人走了,

篇7:煤火颂诗歌

令人爱的东西

让我左右为难

天天细心伺候着你

可是

还光给俺脸色看

着了

让我心静灭了

让俺长吁短叹

早上睁开眼

急急的来到你的身边

先摸

再看

温暖

便心喜欢

凉了

便心黯然

晚上

把你细细摆弄

让你吃饱

睡甜

煤火犹似人

摸着脾气

才能美美把玩

一天俩天

朝夕相处

心连一片

细水长流的着

源源不断的添

只要心中安静

煤火才能

腾腾的燃

带来光和热

温暖在弥漫

相互关爱

篇8:诗歌矿山颂

关键词:雪莱,西风颂,译文探析,诗歌特点,艺术风格,语言特色

珀西·比希·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是英国十九世纪初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恩格斯曾经称赞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马克思更是赞他为“彻头彻尾的革命家”。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 他不仅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政治讽刺诗, 而且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他热爱生活、勤于思考, 一有感触, 便付著笔端。他的这些性格特征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使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蕴含深刻的哲理。其抒情诗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一、哲理深邃。二、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奇特。三、意象优美丰富。

诗人在《西风颂》中提到的西风, 既是自然的保护者, 也是破坏者。它一方面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横扫枯枝败叶, 一方面又将种子播洒, 给大地带来了色彩和芬芳。它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激励着生命的创造力, 催生着对未来的希望。他开篇就恰当地借秋风扫落叶的威势表达了对丑恶现实的愤怒和清扫旧势力的决心。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 寄托他对于未来的希望。全诗五节七十行, 采用但丁的三行诗节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结合的形式, 每节的十四行由四个三行和一个对句组成, 使用五步抑扬格。全诗韵律工整, 宛若行文流水, 跨行以及跨节的反复运用, 创造出一种激情奔放的感觉。艺术地表现狂放不羁的西风的形象, 产生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围绕着 (秋天) 这一主要意象, 该诗编织了植物、人、神的各种形式的死亡和再生的轮回。”诗的前三节写秋风横扫大地、席卷长空、震撼海洋的剧烈场景, 后两节抒发了诗人与西风同行的渴望和向往。最后两句则以他乐观主义的预言结束: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由景到情, 达到情与景的交融, 使诗的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主题鲜明。

自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第一次将本诗翻译介绍到中国以来, 80多年间又出现了许多的版本, 本文介绍的三种极具影响力的译文, 分别译于上世纪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20年代郭沫若的译文、50年代查良铮 (穆旦) 的翻译、以及八九十年代傅勇林的译诗。其中前两位不仅是翻译家更是诗人, 三位在形式、语言表达、和传达原文神韵方面都各有特点。下面仅就语言特色、表达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简略评析。郭沫若代表了我国老一代翻译家的英诗汉译主张。他的翻译重气韵, 为了抓住原诗的气韵, 在不损伤其意义的范围之内, 不拘泥于原文中的语序;主张用“创作的精神来翻译诗歌”, 根据阅读时脑海中浮现的景象, 在翻译时进行仿佛身临其境的再创作。查良铮先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前辈, 在介绍翻译外国诗歌的工作上功勋卓著。他翻译的《西风颂》, 收录在1958年出版的《雪莱抒情诗选》中。从该书的《译者序》中, 我们可以看出查良铮先生对雪莱《西风颂》有着深入的研究。“《西风颂》可以说是这类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 它将永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这首诗里, 诗人一方面以西风为中心, 准强有力地描绘了这一系列自然现象, 写出了树叶、流云、海洋等如何在西风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却以此象征了当时整个现实……”他反对死板地照搬“信、达、雅”这三原则中的“信”, “译诗不仅要注重意思, 而且要把旋律和风格表现出来……要紧的, 是把原诗的主要实质传达出来”。傅勇林先生是翻译英诗的后起之秀。他翻译《西风颂》时参考了8种译文, 系“细雕之作”。他的译文挥洒自如, 诗情画意浓郁、富于音乐美和视觉美, 风格俊逸。下面选取了原诗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节, 具体分析一下三家不同的译文。

郭译:哦, 不羁的西风!你秋之呼吸, 你虽不可见, 败叶为你吹飞, 好像魍魉之群在诅咒之前逃退;黄者、黑者、苍白者、惨红者, 无数病残者之大群。哦, 你, 你又催送一切的翅果速去安眠, 冷冷沉沉的睡在他们黑暗的冬床, 如像死尸睡在墓中一样;直等到你阳春的青妹来时, 一片笙歌吹遍梦中的大地, 吹放叶蕾花蕊如像就草的绵羊, 在山野之中弥漫着活色生香。不羁的精灵哟, 你是周流八垠, 你破坏者兼保护者;你听哟, 你听!

查译:哦, 狂暴的西风, 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 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 纷纷逃避:黄的, 黑的, 灰的, 红得像肺痨, 呵, 重染瘟疫的一群:西风呵, 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崔送到/黑暗的东床上, 他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尸, 冰冷, 深藏, 低贱/直等到春天, 你碧空的姊妹吹起/她的喇叭, 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 (唤出嫩芽, 像羊群一样, 觅食天空) /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不羁的精灵呵, 你无处不运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 你且聆听!

傅译:狂荡的西风哟, 你这晚秋的精灵, /你飘飏而起无形中驱尽残叶/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 黑白红黄似瘟疫压顶, 那满天落叶/纷纷扬四散调零;哦, 是你哟, /驾长车往那幽黑的冬夜/载去翻飞的种籽, 低深地一片冰凉/它们在坟茔里躺着酷似僵尸具具, /直至碧色葱郁你那春色妹妹吹响/清越的号角传遍寰寰梦境, / (飏起芳蕾如驱遣羊羔于惠风里牧草) /给平原山陵鼓满鲜活的流彩和芳馨:/狂荡的精灵哟, 你四处运行;/你扫荡一切又维持生命;听哟, 听!

首先从译者所选用的表达形式来分析。中国传统翻译是以忠实为目标, 并且这种传统沿用至今。所以在这种要求之下, 译者的第一选择是尽可能多地忠于原文, 不仅在内容上, 也包括与原文形式上的统一。雪莱的原诗韵律工整, 查和傅较好地保留了原诗的韵脚和章节, 形式基本和原诗一致。然而, 他们在细节上处理得又有所不同, 因此, 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查很大程度上译出了原诗的节奏感, 形式上非常贴近原文。傅不同于查的是, 他在原诗的形式上做了细微的调整, 使译文形式上更加对称工整, 朗朗上口, 使得原文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气势都得以加强。而郭则将每一节十四行合为一个整体, 译为自由诗, 对原诗的跨行调整较多。这就和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关。20世纪20年代, 汉语发展不够完善, 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 白话文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外国诗歌刚刚被引入到中国。“我译书的目的是要望读者得我的刺激能直接去翻读原书, 犹如见了一幅西湖的照片生出来直接去游览西湖的愿望。”基于这种目的, 译者的重点就不在于形式, 而是其深层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上。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诗的内容, 他舍弃了形式。

从语言特色上来说, 原诗表现出雄浑豪放而又不失清新飘逸的风格。而且原作节奏明快, 音韵和谐, 修辞贴切。郭沫若的语言特点非常明显:多语气词、白文夹杂、方言夹杂、多戏剧化的语言等, 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白文夹杂。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 白话文创作才处于探索阶段, 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也就不难理解。由于他本人非常喜欢戏剧创作, 因此他的译文也就不可避免地有戏剧语言的成分在里面。整体来说他的语言高度洗练, 充满古典美, 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 译文中半白半文的语言晦涩难懂, 所以译文的接受程度就相对而言低一些。但是我们在分析郭老的译文时, 必须考虑其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 “通过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人的积极倡导和辛勤努力, 翻译事业便和当前的需要与反帝反封建的阶级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他的译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原诗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鼓舞和影响了很多有志之士, 应该肯定它的意义。查译的语言很朴实,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有一种自然之美。读起来平直流畅, 严谨又不失自然。值得一提的是, 查老先生在1958年翻译《西风颂》时的境遇与雪莱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十分相似, 他当时也是频受政治打击, 可以说他在翻译原诗时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 和作者产生共鸣。在他的译文中, 他善于使用短词语, 增强诗的节奏感, 如“黑暗的冬床上, 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穴, 冰冷, 冷藏, 低贱”, “你无形, 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纷纷逃避”。较短的语言, 朴实的表达, 却让读者领略了西风的威力。而傅译做得好的是, 运用了大量的叠声词和叠韵词, 如“寰寰梦境”、“芸芸众生”、“咎咎乌云”、“夏梦绵绵”、“积云密布”、“雷雨倾盆”、“霹雳裂空”、“冰雹如喷”……增强了原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并且他非常注重润色, 所以整首诗充满浓厚的诗情画意。但是, 难免也有疏忽的地方, 如他把Angels of rain andlighting:therearespread (第二节第四行) 译为“是天使挟雨带电:一泻云河”, 和原文意思有偏颇。雪莱在此把乱云比作带来雨水雷电的天使, 而不是指雨和电本身是由天使带来的。

就艺术风格而言, 傅译的最大特点, 是在忠于原文思想、艺术风格与原文的风格贴近的基础上, 做了细节改动, 不仅译出了原文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气势, 再现了原诗激情奔放而又不失清新飘逸的风格;而且他的译诗的节奏甚至还在原文之上, 他的译文增强了原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画面也更加浪漫唯美。查良铮先生准确地把握了原诗的精神和内容, 所译的作品准确严谨, 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革命精神和艺术风格, 读来质朴自然, 严谨流畅。总体而言, 郭沫若的翻译以归化为主, 使读者读起来更流畅, 就像阅读他的原创中文作品一样, 克服了文化上的障碍。他把原诗的精华部分吸收, 然后进行一次身临其境的再创作。袁锦祥给郭译的《西风颂》以很高的评价。他说:“人们读了郭译后, 深感译诗气势豪放, 音调雄厚, 犹如暴风驰骋, 神韵不减原作。不少词语笔力雄厚, 诗意盎然, 也和原诗不相上下。”

结语:文章从雪莱《西风颂》诗歌本身的特点和特色出发, 从表达形式, 语言特色, 艺术风格三个方面, 对三篇具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探析, 可以说所选的译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社会以及现在汉语发展的不同阶段时期。就英汉这两种语言本身来讲, 句法等方面差别就很大, 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留原文的句式形式, 又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还要讲究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着实是对译者的巨大考验。就我个人来看, (本文所列举的) 各个译文之间没有高低之分, 其差别是受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译者本身的文化素养的影响所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价值, 相反的, 会在时间的反复见证下灿灿生辉。那些优秀的译作, 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参考文献

[1]M.H.艾布拉姆斯《诺顿英国文学选集》诺顿出版公司, 1986:696。

[2]肖斌如.郭沫若佚文集 (上册)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106。

[3]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91。

[5]王守仁, 方杰英国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郭著章主编.翻译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7]袁锦翔郭沫若翻译初探.84

上一篇:英吉利制药厂GMP建设工程搽剂车间下一篇:《啊,汤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