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精神故事

2024-05-06

战斗精神故事(精选6篇)

篇1:战斗精神故事

铸战斗之心 圆强军之梦

教育目的:

通过对新时期强军目标的学习,引导官兵将“谋打赢”作为最大目标,强调战斗精神在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与加强官兵履职尽责中的作用。

有人认为当前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强军力度不断加大,只要装备好,就能打胜仗。有人认为战斗精神嘛,在战场上一打自然就有了!

一支强大的军队,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大力培育和弘扬部队战斗精神,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各国在军队发展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这种新形势下,“强军”刻不容缓。如何提升队伍的战斗精神,从而实现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当前所有部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一、新时期“战斗精神”的背景意义

日本,与我国有不少领土争议,如钓鱼岛、东海大陆架等,因为一系列领土争议,日本正在不断增加军费开销以及各类军事演练。

美国,在韩国境内部署“萨德”系统,通过这一方式,使我国大部分疆域覆盖在“萨德”反导系统的范围内。

朝鲜,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核武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国家军事实力,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即使反观我们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历年来军费开支在迅速上升,从2001年174亿美元到2016年2150亿美元,在16年间翻了12倍左右,并且近年来先后完成了两艘航空母舰的研究与制造。国际形势的复杂,使得现在各国都在进行国防军备方面的提升,我国也不例外,加大了军事的费用以及研究投入,使国防力量更加强大。在这种背景下,提升战斗精神,实现强军目标迫在眉睫。

二、何为新时期消防的“战斗精神”

作为公安武警消防部队,我们担负着火灾扑救、抢险救援、社会救助等职责,同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我们担负的职能在不断拓展,要在新形势下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实现“强军目标”,重点在于拥有“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

(一)何为“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古人称之为士气,亦或锐气、勇气,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家们历来论兵都把培养和激发军队士气看得尤为重要。

《孙膑兵法•延气》提出的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在本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一词源于我军。外军所谓的“军心士气”、“职业道德”、“战斗作风”等,都与我军提倡的“战斗精神”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美军强调的“军种核心价值观”,认为它是军人信仰、准则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每个军人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俄军常用“军心士气”、“永恒的高尚品质”等表示近似内容。由此可见,虽然称谓不尽相同,但是外军普遍认为,“爱国、忠诚、守纪、勇敢、顽强”等精神品质是构成军人“战斗精神”的基本要素。基于这些认识和思考,结合公安消防部队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认为消防部队战斗精神的主要内涵应该由“荣誉”、“忠诚”、“英勇”这三个核心要素构成。

1、荣誉

所谓荣誉,就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总和。荣誉是人的精神中最深层的精神因素,是人类最核心的价值观。纵观古今中外,都把荣誉作为军队精神的核心和支柱。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就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其中,“仁”就是一种“爱国爱人”的荣誉观。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也始终把荣誉作为军人的行为标志,视荣誉为生命,也始终把荣誉教育优先予以考虑。其校训就是“责任、荣誉、国家”。由此看来,荣誉是各阶级、各时期军队战斗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荣誉之所以能够成为战斗精神构成要素中的核心部分,是因为它可以凝聚军心、激发斗志。既然投身军营,就要在军营奉献青春年华,就要有强烈的成就欲,有强烈的荣誉感。拿破仑曾说过,“只要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够征服世界”。

2、忠诚

忠诚在军人的词典里,抒发的是一种“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爱国情怀,心存的是一种“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忧患意识,表现的是一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最为经典的一次演讲中,就有过这样的表述:“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勇于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3、英勇

英勇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与“打不垮、拖不烂”顽强战斗作风和勇猛顽强、敢打必胜的坚忍不拔意志的叠加,是战斗精神的核心内涵。古今中外,一切军队也都注重强调军人要英勇,我国古代兵法云:“夫战,勇气也”、“狭路相逢勇者胜”。军事家孙武,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英勇是军队克敌制胜的五个重要条件之一。和平时期,公安消防部队使命所系,决定了灭火救援行动过程充满了危险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消防官兵随时都有危险和牺牲的可能。因此,勇敢是消防官兵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无数次大火的成功扑救,无数次急难险重应急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无一不证明,英勇对于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整体作战行动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战斗精神”是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物质因素决定着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战斗精神则是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非常看重人的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有人还形象地把精神比作战斗力的“催化剂”和“倍增器”。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曾说:世界上只有“精神”和“利剑”两种力量,而最终“精神”必将战胜“利剑。这里所说的“精神”就指的是战斗精神。)

当今,随着高新技术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武器装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在现今的武器也需要有战斗精神的人来掌握和使用,战斗精神在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武器装备无论多么先进,都不能代替人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所激发的力量。人,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战斗力构成的核心。因此,大力培养战斗精神,是实现人与装备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是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保证。(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的志愿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飞机加大炮”,装备相差悬殊,但结局却是装备上劣势的一方打败了优势的一方,这有力地证明了战斗精神的重要性。)(烈士:

杨根思: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 邱少云: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 黄继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

新时期以“谋打赢”作为强军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提升部队战斗力,只有战斗力足够,才能保证做到能打胜仗,而只有拥有战斗精神,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才能有保证。

三、如何培育新形势下所需的“战斗精神”

我们消防部队是一支时刻准备同火灾作斗争的军事化队伍,随着消防部队担负的职能不断拓展,更加需要培育官兵的战斗精神,激发官兵献身消防的荣誉感,为消防事业奉献终身的坚定信念。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建立“振奋精神”的“心气”。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紧贴实战,突出重点,围绕坚定官兵的思想信念和凝聚军心鼓舞斗志,采取多种途径,深入扎实地抓好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部队根本职能教育,切实回答和解决好官兵头脑中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紧紧围绕培育听党指挥、勇于牺牲、敢打必胜、严守纪律的战斗意志、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认真抓好专题辅导,引导官兵不断强化真抓实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打牢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而战的思想基础。

(二)科学提升实际战力,掌握“克敌制胜”的“底气”。把作战勇气的培养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上,组织官兵进行信息研判、网上作业等各种先进理念和科学方式,掌握火灾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扑救火灾的有效方法,牢固确立“主动驾驭、攻防并重”的思维方式。组织官兵系统学习火灾发生发展、危化品性质等基础知识,学习研究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的基本性能、工作原理,练习掌握各种操法战术的运用方法,从而增强了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勇气。切实树立基层官兵的忧患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只能在以理论知识的教育为前提上,使得官兵从理论上认识潜在的危险,消除未知的恐惧感。

(三)加强执勤实战训练,培养“一往无前”的“勇气”。“平时养之有素,战时方显有威!”

火灾和抢险救援现场是磨练提高官兵战斗精神的大课堂、大熔炉。培养铸造官兵的战斗精神,要敢于把部队放到风口浪尖上进行锻炼,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练就官兵高素质、高技能和过硬的体魄,提高部队抗疲劳、抗眩晕、抗饥锇等耐力和意志,培养官兵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结合部队执行重大任务、抢险救援、抗震救灾、重大演习等时机摔打锻炼部队,激励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部队以饱满的战斗热情和革命斗志,迎接各种艰难困苦的挑战,勇于接受各种考验。

(四)重点深化心理训练,增强“处变不惊”的“豪气”。敢打必胜的自信心直接影响到官兵战斗精神的发挥。针对复杂环境下应急作战官兵常见的心理问题,扎实开展“锤炼过硬心理素质、驾驭复杂战场环境”实践活动,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邀请军地心理学专家向官兵传授心理攻防技能,帮助官兵了解掌握自身心理特征、变化规律和调控方法。依托卫生队,开设“心理门诊”,建立官兵心理档案,定期组织心理测试和咨询活动,开辟“网上心理导航”专栏,帮助官兵及时解决常见心理问题。根据“攻防一体”原则,按照作战任务和作战阶段,完善多级心理疏导机制,研究制定战时心理攻防预案,加强心理预警能力,让战斗精神能保持长久生命力。

(五)大力培育励志精神,锤炼“无坚不摧”的“锐气”。要着眼新形势下战斗精神的新内涵、新标准、新要求,注重发现和培养灭火救援、执勤训练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选树一批“小老虎”、“大力士”和岗位技术能手、训练标兵、灭火救援尖兵,弘扬他们刻苦训练、努力钻研、勇于攻关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事迹,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广大官兵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明确要求、加强监督检查,引导他们带头锻造战斗精神,以政治信念坚定、战斗作风过硬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影响部队、感召官兵。

篇2:战斗精神故事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不曾中断,这是因为中华人民一直依靠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支撑着。这种精神可谓民族之魂。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这一精神,他指出:“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和„„直到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他将这一精神用之于抗日战争,“不到驱逐日军帝国主义出中国,使中国得到完全解放,这个奋斗是决不会停止的。”

这场历时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最终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而载入史册。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意义:一是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二是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三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时也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独立,而且还产生、凝聚、形成了以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抗日战争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始终。

至今,抗日战争燃烧在中国大地上的烈火硝烟已经熄灭了六十八个春秋,绝大多数抗日英雄也早已安息于祖国大地。但是,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却将永世长存。

抗日战争中的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战斗精神是比较早,持续和流传时间比较长的。

在中国东北战场上,有这样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直到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它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在这场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以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八女投江等为代表的伟大人物和事迹创造了一个千秋万载、永恒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篇章,铸就了一种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人民抗日战争中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捐躯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拼搏的英勇战斗精神;舍生忘死的不畏牺牲精神;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一、捐躯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任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他率部在吉林深江(今靖宇县)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战斗,此时,一个叛徒因为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而出卖了抗日联军。不仅如此,这个叛徒还带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将抗日联军包围了起来。这时的形势非常严峻,杨靖宇决定让主力突围,他自己则带领一支小部队断后以牵制敌人。他说:“我是敌人的眼中钉,吸引力最大。”杨靖宇带领战士们打退了敌人的3次进攻,到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时,留下的战士只剩下几十人和一部分伤员。转移伤员的干部请求留下来保护总司令,可杨靖宇严肃地说:“不行!现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这严峻的时候,领导的责任是带好队伍,保护战士,不把伤员转移出去,我于心不安!”伤员转移走了之后,杨靖宇和他的两个小战士开始寻找吃的,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又没有吃东西,他们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就在杨靖宇寻找食物的时候,敌人发现了他,所有的敌人都向他围过来,杨靖宇对着敌人猛烈射击,敌人也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过了一会儿,杨靖宇发现枪里面只剩下一颗子弹。这时,杨靖宇也身负重伤,他靠着一棵大树,吃力地举起手枪,两眼怒视着周围凶恶的敌人,毫不犹豫地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敌人吓得目瞪口呆。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

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杨靖宇挺身而出,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广大群众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勇赴国难,誓死保卫祖国。捐躯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杨靖宇身上得到了透彻的体现。

二、勇敢拼搏的英勇战斗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强调:“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东北抗日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阻击日军的江桥战役,就是表现抗日战士英勇顽强的最好例子。当时东北军有很大一部分投敌或退守辽西,日军在辽吉两省如入无人之境,没有受到任何阻击。黑龙江省军队人数不足三万而且战斗力比较弱,但主席马占山却力主抗敌,他在战争一开始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一省长官,守土有责,绝不能将黑龙江寸土尺地,让与敌人。我的力量固然不够,他来欺负我,我已决定与日本鬼子拼命,保护我领土,保护我人民。如果我打错了,给国家惹出乱子来了,你们把我的头割下来,送到中央去领罪。”(马占山将军抗战史料)江桥一役,因为抗日战士从上至下均有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才能英勇顽强,屡次挫敌锋芒,坚持战斗半月,创造了中国抗日战争首战以毙伤俘日伪军万余人告捷的巨大战果。

在面对敌人凶残的进攻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暴,勇敢拼搏,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华人民坚决抵御外侮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充分阐释了面对强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三、舍生忘死的不畏牺牲精神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白杨嘴村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里。但她却毅然投身革命,相继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抗日游击区开展工作。她在《滨江述怀》的诗中抒发了自己坚定的抗日意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1936年6月30日被捕,日军对她施以酷刑,逼其招供。但她宁死不屈,还严词痛斥日军的侵略罪行。日军为了得到口供,将她送到医院看管治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也不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被敌杀害。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呼声中从容就义。时年31岁。

赵一曼没有死。她美丽传奇的一生,已化作中华民族舍生忘死、不畏牺牲的精神象征;赵一曼没有死。她用柔弱瘦小的身躯,在中国人民的心里铸起一座抗日爱国的丰碑。为了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赵一曼英勇斗争,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愿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体现了她舍生忘死、不畏牺牲的精神。

四、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彭真同志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进行抗日斗争。”东北抗日斗争确实非常艰苦。穆青曾经写到:“东北抗日联军这时几乎完全生活于冰天雪地、丛山密林间,时与野兽同居,饥寒相伴,没有房子住,便背着斧锯,在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中砍倒大树,建造“密营”。后来“密营”又遭敌人破坏,从此他们就经年累月的在雪地上睡觉,火堆是他们最亲爱的朋友,腿骨痛时,火堆又成了他们的医生。”“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曾吃过树皮、马皮,甚至脱下自己脚上的靴煮食。数十天不见一粒粮食的事是极平常的。”“一到冬天,风雪寒冷的威胁在丛山密林中更加严重,大雪常深达腰际,偶一不慎,便会被风雪掩埋起来。由于敌人的封锁,他们买不到棉花和布匹,衣衫单薄,常有冻掉脚冻破脸甚至全身冻僵而死者。平常手一拿出来就即刻冻白,一离开枪栓手指就会粘下一层皮来。”(《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但是,他们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的考验,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斗志。李兆麟等人也在《露营之歌》中发出了他们的怒吼: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

夺回我河山。

篇3:论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期, 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突出表现在与天斗、争生存、求解放。在万恶的旧社会, 承受着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军阀等多座“大山”的压迫, 面对“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 社会地位极低、经济待遇极差的现实, 英雄的开滦工人不屈不挠, 英勇顽强地与不平命运作抗争。在旧中国70年的开滦历史中, 开滦共爆发过68次罢工斗争, 在中国工运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1922年10月, 在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 开滦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矿同盟大罢工”。这次罢工声势之大、影响之广、斗争之激烈, 在北方工潮中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工运史上也是一次重大事件, 邓中夏称其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最高峰。”当时正在湖南领导工人运动的毛泽东对此次罢工非常关注, 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深入地分析和评价过开滦矿工, 并赞扬“他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战斗”是毛泽东同志对以开滦矿工为代表的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高度赞扬, 是对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为争取阶级利益勇于反抗、顽强抗争的精神, 为民族国家利益而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 以及在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严密组织纪律性的高度评价和集中概括。

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突出表现在与地斗、夺高产、创效益。新中国成立后, 翻身得解放的开滦工人激情焕发、斗志昂扬, 以“我当个煤炭工人多荣耀”“我为祖国献煤炭”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运用开滦人的勤劳、汗水、智慧和技术, 坚持不懈地与大自然作斗争, 千方百计挖潜降耗、增产增效, 勇敢担当起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力军,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产奇迹。在“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 开滦人勇挑重担、排除干扰, 对保钢铁、保发电、保大城市用煤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恩来总理曾两次表扬开滦煤矿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 开滦人不怕危险和牺牲, 震后第一时间驾车疾奔北京向党中央报告灾情, 在废墟中脱险后即刻组织恢复生产, 震后第10天生产出第一车“抗震煤”, 震后17个月所有矿井全部复产, 并达到震前生产水平, 创造出世界震灾复矿历史的奇迹。改革开放后, 开滦人勇敢迎接市场挑战, 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始终是全国工业战线一面最耀眼的旗帜。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14年底, 开滦共生产优质原煤14.48亿吨、精煤3.58亿吨, 上缴利税362.9亿元, 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夺高产、创效益的过程中, 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集中体现在为国分忧、出力救急的爱国情操, 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 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争先意识, 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英雄品格, 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

在推进科学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新的历史征程中, 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突出表现在与人斗、转方式、谋跨越。近年来, 随着煤炭储量锐减、生产成本提高、社会包袱沉重、产业结构单一等矛盾问题的困扰, 一直被尊称为煤炭行业“老大哥”的开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历了艰难的蛰伏和嬗变的阵痛。痛定思痛, 开滦人深刻感到:作为传统资源型企业要想走出发展困境, 最重要的就是勇于自我变革、自我革新, 摆脱传统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依赖, 主动在思想上转型、发展上转向、体制上转轨, 努力走出一条凤凰涅槃的发展新路。面对资源型企业转型这个世界难题, 新一代开滦人确定了“开放融入、调整转型、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战略指导方针, 着力构建“一基五线” (即:以煤炭产业为基础, 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文化创意和房地产业、节能减排产业) 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形成从一元化向多元化、从产量增长向循环增长、从自身发展向城企互动、从单区域向多区域、从封闭式向开放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的“六大转型”发展模式。在全球市场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 开滦不仅保持了矿区持续稳定, 而且创造了逆势而上、快速发展的奇迹。美国《财富》杂志2015年世界500强榜单发布, 开滦集团以2014年营业收入297.273亿美元位列榜单第400位, 开滦集团已经连续4年入围世界500强。开滦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 再一次为“特别能战斗”精神注入了崭新的内涵。

篇4:蚊子的战斗精神

蚊子善飞、个小,却长着长长的吸管,这个与身体比例严重不协调的武器,透露出蚊子邪恶的本质。据说蚊子吸血是为了繁衍下一代,这更增添了人们对它的厌恶,被其吸了一滴血,则会衍生出更多的刽子手,使人类更受其害。于是,同蚊子的战斗成了人类一个长久的目标,能够消灭蚊子,也是很多人的愿望。可惜直到今天,人类已经实现了高度文明,可以说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对于蚊子这样小小的对手,却苦无良策。

以前住在一楼,深受蚊子之苦,重新买房时,毅然选择了12楼,在我想来,这么高的地方,蚊子是决计飞不上来的。搬了新居,的确睡了几天安稳觉,当时是满心同情还住在低层饱受蚊啮的同胞们,每当闻到从他们窗口飘出的蚊香味道,听到“啪啪啪”自己打自己的声音,仿佛看到他们同蚊子战斗的坚强身影。不曾想几天过去,家里又渐渐有了蚊子,尽管数量不多,却躲在看不到的角落,总在熟睡之际出来侵扰。当时很纳闷,这么高的地方,蚊子是怎么上来的,后来在电梯里看到蚊子,才知道这家伙很聪明,它也搭上了咱们高科技的交通工具。

对蚊子没辙,反过来倒钦佩其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对于这个比人类小得太多的物种,生活在阴暗角落,严冬时还要忍受寒冷煎熬,能够延续生命也着实不易。与人类斗争的过程中,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有许多蚊子因为吸食不到鲜血而完不成生命的繁衍,想来也是非常痛苦的。蚊子虽然是人类的敌人,但也是由其生存规律所决定的,假如它们能够找到替代的食品,是决计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来与人类为敌的。当然,蚊子空有顽强精神,却没有足够的智商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这对它们来说是一种悲哀。

篇5:战斗精神教育教案

同志们,做好战斗精神准备,是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的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任务之一,新的《政治工作条例》、《基层建设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围绕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大力弘扬和培育部队的战斗精神。作为一名海军官兵,优良的战斗精神是其信念、斗志、品格和情感的综合反映,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对于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极为重要。但当前有部分同志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当前建设信息化海军和科技强军的力度不断的加大,再多强调培育战斗精神有点小题大做了、战斗精神一打就有等。之所以存在这些模糊认识归根结底是对战斗精神的作用意义和内涵的理解不透,因此本节课我将从什么是战斗精神、其作用意义如何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给同志们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战斗精神的本质、特点和内涵

(一)战斗精神的本质

战斗精神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作为军事术语,特指官兵和部队从事军事、战争实践的良好精神气质,是军人和军队的总体精神面貌与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在敌我对抗矛盾运动中动员起来的一切思想、情感、热情、斗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聚和升华,是忠于、军心、士气、斗志、勇气、胆量、毅力、气节等精神要素的总和。战斗精神在军人的精神因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渗透在军人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战斗的全过程,处于军人精神世界总开关的位置,隐含着行为方式诱导功能,起着方法指引和信念支撑作用,是构成军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讲,战斗精神是官兵和部队打胜仗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包括:战争立场、战争态度、战争欲望、战争热情、战争作风、战争意志、胜利信心、纪律观念等等方面。相对于武器装备而言的,是对战争中人与物关系的再深入、再确认。所以说,战斗精神是战争中的活力源头,抓住战斗精神与武器装备的关系,也就抓住了战斗力的根本。

历史经验证明,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不但可以弥补武器装备上的不足,而且能使现有的物质力量充分发挥出最大效益,甚至对战斗的胜负起到决定性作用,创造以劣胜优的战斗奇迹。如: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中,阿根廷飞行员驾驶比较落后的“超军旗”攻击机,在海浪高达10米的恶劣条件下贴着海面飞行,凭着熟练的飞行技术,顽强的战斗作风,机智避开了英军雷达的严密搜索,仅用30秒就将有全套现代装备、被英皇家海军引以骄傲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击沉。

(二)战斗精神的特点

1、是政治性。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斗精神同其他战争力量一样,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根本指向是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政治目标。我们强调战斗精神,就是为了准备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战。在新的形势下,听党指挥、服从战略全局,是战斗精神的最高要求和根本属性。

2、是目的性。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一支军队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不是为消灭敌人而存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因为战斗精神目的性强,所以要求反对一切“盲动”和“冒进”,反对逞匹夫之勇,反对“英勇的愚蠢”,要求科学的战斗精神,把勇敢与纪律结合起来,把勇敢与正确的计划结合起来,把勇敢与智慧结合起来。

3、是对抗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是意志和心理的对抗,是迫使对方服从自志的行动。因此战斗精神的准备和发挥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必须用己方的意志征服敌方的意志。

4、是能动性。“狭路相逢勇者胜”,高昂的士气和勇猛杀敌的精神对夺取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以劣胜优的战争中,战斗精神往往可以弥补军事技术和装备等物质条件的不足。

5、是传统性。战斗精神首先表现为民族精神。人民军队在历史上能够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就凝聚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捍卫独立的民族精神。同样,部队所经受的战斗锻炼、军队在历史上取得的荣誉,一支光荣部队的番号和旗帜等,都会成为战斗精神的源泉。

6、是时代性。战斗精神具有永恒的基本内容,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必须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战斗精神培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

(三)战斗精神的内涵

1、战斗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性内涵。战斗精神是官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融合体。军人对战争性质、对作战重要性的认识、对自身战斗作用的认识,是战斗精神形成的基础;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等情感,是战斗精神的内在动力;在军事活动中所体现的坚强、坚韧、坚定的心理品质,是战斗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有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战斗精神来自于军事战争实践,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战争是一种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特殊社会活动形态,战斗精神的内容势必随着军事战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技术决定战术,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改进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斗精神内涵的变化。在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等各个不 同时代,战斗精神具有不同的内容取向和表现特征。如:我国古代的兵家就曾以“仁、礼、勇”为武德理想。孙武曾指出:为将者应有“智、信、仁、勇、严”五德。在现代条件下,战斗精神的概括更是丰富多彩。一般说来,战斗精神涵盖振奋的军心士气、勇敢的战斗作风、顽强的对抗意志、强烈的备战观念、自觉的纪律约束、能动的创造精神诸多方面。

2、从我军的发展历程看,战斗精神具有鲜明的特征。历史上的“井冈山精神”、“上甘岭精神”、“老山精神”,毛主席、邓主席概括的“两不怕精神”、“五种革命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无不体现人民军队英雄本色。我们今天所要弘扬的战斗精神,大体来说,有六个方面:一是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坚定政治信念;二是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信心;三是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四是讲求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五是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战斗作风;六是处变不惊、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概括起来说,就是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3、从未来战争的特点看,战斗精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许多显著特点,要求官兵必须具备较强的战斗精神。一是受制因素复杂,即是激烈的军事斗争,也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斗争,参战官兵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法纪观念。如:在海湾战争中,许多伊拉克士兵面对美军的“先进武器”不战自降,有的甚至一看到美军的无人驾驶飞机、预警飞机就跪倒在地,使美军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伊军的惨败,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缺乏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二是武器的杀伤和毁坏力大,战场环境艰苦惨烈。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中,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大众媒介为主力、网络为平台的现代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的加入,战斗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的攻防对抗空前激烈,势必对官兵的战斗精神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因此,参战官兵必须具有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敌方为配合军事打击将实施全方位的心战宣传,企图动摇我军士气,参战官兵必须具有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如:同样是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充分利用现代高技术手段,对伊拉克军队实施了“急风骤雨”式的心理攻击。美军的“海湾之声”无线广播电台从地面和空中每天播音达18个小时,持续20多天;运用多种飞机和火炮,共向伊军投放了33种不同内容的2900万成份传单,伊军在美军强大的军事打击和心理攻击下,意志崩溃,士气低落,成群结队投降、逃离,以至于“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敢死队”等部队在一夜之间“蒸发”了。四是我军武器装备与强敌相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总体上将处于劣势,参战官兵必须具有不畏强敌、扬长避短、忙乱劣胜优的信 心;五是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空前加大,人的“智力”因素在人与武器结合中占首要位置,参战官兵必须要有很强的科技素质,能熟练使用高科技武器;六是未来作战将是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联合作战是基本样式,参战官兵必须要有服从大局、全力制胜的思想观念。

二、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未来作战要做好战斗精神和武器装备两个方面的准备。铸造过硬的战斗精神,是战斗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夺取未来高技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一)从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看,精神因素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物质因素决定着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战斗精神则是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大家知道,军队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许多个人一旦构成整体,其力量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会产生新的力量,这种合力是个人力量的综合放大,战斗精神正是起着这种放大的作用。恩格斯在评论拿破仑时代的法国骑兵时指出:“勇敢和必胜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他认为,两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发生冲突的紧急关头,谁在精神上表现得更勇敢,谁就可以赢得优势。列宁认为:“在任何战争中,胜利归根到底是由在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情绪决定的,士兵们确信战争的正义性并且意识到必须为了自己弟兄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会使他们斗志昂扬并且能忍受空前的艰难困苦。”斯大林也说到:“赢得战斗胜利必须依靠军人的智慧和勇敢,指挥员高超的指挥艺术。”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要发扬勇敢战斗精神,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并一再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这些重要思想和精辟论述,以崭新的世界观、历史观、战斗观,深刻揭示了战斗精神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

(二)从我军发展历史看,战斗精神是我军从小到大、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我军组建以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在武器装备上都不如敌人,但不管是国民党军队,还是美国佬、日本鬼子,都被我们打败了,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的历程。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民军队有听党指挥、勇猛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军没有顽强的战斗精神,能由小到大走过那么多艰难困苦的岁月,最终取得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吗?如果没有这种战斗精神,当年的红军战士能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渡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最终胜利会师吗?如果没有这种战斗精 神,“郎岈山五壮士”能够成功牵制日军主力这么长的时间吗?如果没有这种战斗精神,我军也不会涌现出那么多象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式的战斗英雄。正因为有这种战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军在武器装备、技术等物质条件上的不足,成为了战斗力的“倍增器”。正如毛主席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所指出的: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子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毛主席讲的这个“钢”指的是武器装备,而这个“气”,就是指的战斗精神。这个优势,过去管用,现在管用,就是今后武器装备有了新的发展,仍然管用。“部队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所形成的战斗力,是任何先进武器装备都取代不了的。这是永远不可改变的真理,(三)从当今世界军事变革发展态势看,各军事强国都把培育战斗精神摆在军队建设的突出位置。

我们知道,美军特别重视武器装备建设,其实它也特别重视人的精神作用。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曾发表过一次著名的讲演辞,其主题就是“责任、荣誉和国家”。他在演讲中说到:责任、荣誉、国家,三个神圣的词指明了你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和努力方向。军人不同于常人,更需要具备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献身。你们的使命始终如

一、坚定不移、不可违背——即赢得战争。军人生涯中的其他一切都不过是献身精神的必然结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退役将军厄尔就提出了“震慑理论”,其核心是“把寻求影响敌人意志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在削弱敌人的战斗能力和能力的行动中,贯彻“震慑”思想,以摧毁对方的战争意志,美军用“震慑”理论指导伊拉克作战,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而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力不及北约的1/39,实力不及北约的1/96,武器装备差距悬殊,然而和北约作战78天,整个民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保住了90%的人员和装备,击落了包括F-117在内的各种飞机110多架,靠的就是全民族战斗精神的支撑。

美军在总结海湾战争时进一步认识到“能赢得这场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机械或技术,如果部队无斗志、素质不高,那么,给这样的部队配备最现代化的导弹和激光制导武器也毫无意义”。其它各国也是如此,如:享有盛誉的俄罗斯“阿尔法”特种部队、以色列“梅特卡尔”特种部队、美国绿色贝雷帽部队、印度伞兵特种部队、德国边防第9反恐怖大队等,都十分重视野战条件下生存能力和不怕艰难困苦战斗意志的锤炼,刻意在荒漠和原始森林中进行极其艰苦的野战生存训练,有人将其称为“兽营”训练。日本自卫队在制定建军计划时,明确把精神教育列为其教育训练重点之一,制定了“自卫官精神准则”;德国国防军在90年代的发展设想中,把军官、士官的“精神领导能力”作为衡量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最近世界上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给我们有两点深刻的启示:军事技术成为物质领域的制高点,战斗精神成为精神领域的制高点,越是高技术战争越需要战斗精神。其原因为:第一,高技术战争笼罩着一层高压恐怖的烟云,高技术兵器的精确性和杀伤力,作战的高密度和快节奏,空前加剧了参战人员心理应激反映,增加部队的紧张恐惧心理,削弱官兵的作战热情和战斗意志。第二,高技术战争的指导更加注重剥夺敌方的对抗意志,战争指导者力求将有限的军事打击和强有力的政治、心理攻势结合起来,争取瓦解对方意志达成战略目的。第三,高技术条件下的军事技术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现代战争具有“不对称性”、“快速决定性”,特别是在“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不对称作战中,战斗精神的地位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

篇6: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古已有之,说它崭新是因为在新世纪新阶段这一问题又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新时期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高技术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但并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定律。正如恩格斯在《德国战争短评》中指出:“··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美军在总结近几场高技术战争时反复强调:“士兵和指挥人员的本领、勇气、性格、坚持力、创造性及意志力等精神因素总是起决定性作用(唐开敏,2005)。”世界各国也都为赢得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的胜利而在纷纷抓紧做好战斗精神的准备工作。当前,我国的安全环境不容乐观,东海、南海岛屿争端、中印领土争端以及国家内政问题不时受西方一些国家的无理干涉。中国军人应当时刻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和高昂的战斗精神,牢记自身使命职责。军事斗争准备是当前我军最大、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军事斗争准备,既有物资准备,又有精神准备,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准备更重要、更迫切、更根本。新时期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本职仍然是精神力量支撑下的物质力量的较量,要想在未来战场上克敌制胜,一方面,需要重视武器装备建设,另一方面,更需要重视现阶段部队官兵在战斗精神方面的教育,以此来弥补我军物质技术上的差距。

要从我军实际出发,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军事斗争需要,进一步增强培育战斗精神的紧迫感,就需要不断探索战斗精神的实质内涵,积极掌握强化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什么是战斗精神?未来作战需要什么样的战斗精神?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科学测量来探寻部队战斗精神的内容,通过全面了解我国陆军野战部队士兵战斗精神现状,比较分析其特点,进而有的放矢的提出发展培育对策,旨在探索新时期条件下强化我军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1.1 文献综述

1.1.1 战斗精神的概念

(1)定义

对战斗精神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综合说;认为战斗精神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战争领域中的各种精神现象和军队在战争中的各种精神品质等要素的综合(彭怀东,2004)。二是传统说;认为战斗精神就是我军在几十年血与火的考验中所体现的不怕艰难困苦、不破流血牺牲、敢打必胜、前赴后继的精神(玉奎,2004)。三是层次说;认为从战略层次来说,战斗精神是对作战准备规律的揭示,为作战准备中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战术层次来说;它又是部队官兵的实践问题,即作战个体的实践活动(顾伯冲,2004)。四是狭义说;这种观点是相对于综合说和层次说而言的,认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就是战斗精神最核心的内涵(高一勋,2003)。

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或是部队实践,对战斗精神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总的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存在共识的;一是总体归属上认识一致。普遍认为,战斗精神是战斗领域的精神现象,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是战争中精神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构成要素上大体统一。普遍认为,战斗精神是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军队总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基本要素包括理想信念。军心士气、战斗作风、心理情感、意志毅力和价值倾向等内容。三是在本职特征上看法趋同。普遍认为,爱国主义是战斗精神不竭的力量源泉;革命英雄主义是战斗精神的更本标志;科学创新是战斗精神的最新体现;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是战斗精神的本质核心。

我国研究者刘振忠(2005)将战斗精神的定义归纳为:军人在军事斗争和执行各项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他包括战斗欲望、战斗热情、战斗作风、战斗意志、道德情操、胜利信心、组织纪律性等方面,是一支部队,一名军人政治信仰、思想觉悟、道德素养、生理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

(2)战斗精神与士气、凝聚力的区别

提到战斗精神必然会与士气、凝聚力等相联系。但战斗精神与二者虽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不可一概而论。

士气对于组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术语涉及面很广,可见于军事、工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而战斗精神则特指在军事层面上的精神现象。在同处于军事领域中的士气与战斗精神内涵又存有微妙的差别。战斗精神是战争中精神力量的主体,相对于军事战斗中它的概念要比士气更为丰富细腻,它是一支部队、一名军人政治信仰、思想觉悟、道德素养,生理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唐开敏,2005).而士气定义主要层面有: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需求满足或倾向于满足的状态、一种组织认同感和团体效能感(李春苗,2006)。我国台湾学者颜志龙认为士气是一种基于团队关系的潜在精神力量。(Psychological Forces);另一些研究者将士气定义为个体的感觉、决心、工作热情和动机,如美国陆军(Army)(1983)在其《领导者野战手册》中这样定义士气;士气是个体的心理的、情感的和精神上的状态,它指的是一个人对快乐、希望、自信、感激、无价值、悲哀、不被认可或抑郁的感觉;Baynes(1967)认为士气是一个群体的成员从事组织规定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Thomas W.Britt(2004)等人认为士气是动机和能量的反应,而不是一种情绪或情感。战斗精神则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军人对战争有关问题的认识,包括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对本次战役和战斗重要性认识、对自身战斗作用的认识,以及共同的理想信念等,是战斗精神形成的基础。同时,军人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构成战斗精神的军人情感,最直接和最显著的就是军人的爱和恨,即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这就是战斗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

战斗精神和凝聚力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李春苗,2006)。Carron(2000)将团队凝聚力定义为“为了团队目标的有效达成,并保证成员情绪需要满足的一种动态过程,这种过程反映为团队成员愿意留在团队中并保持团结的趋势。”战斗精神是官兵在军队团体内的精神支柱,是把部队战斗力诸要素凝聚起来、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粘合剂”与“倍增器”,是一支部队英勇克敌的力量源泉,它对部队凝聚力能够起到促进、增强作用。同时,一支部队凝聚力的增强也会无形中强化其战斗精神,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1.1.2 战斗精神的演变

从广义上说,人类原始的征服、掠夺、复仇等精神欲望,就是战斗精神的雏形。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与自身和外界不息斗争的一部战斗精神史。从狭义上说,战斗精神是军事活动实践的产物,是自有军队以来军人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战斗精神作为军队总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在敌我对抗中动员起来的一切思想、情感、意志、斗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结与升华。昂扬的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兵法大国闻名于世,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战斗精神的重要论述,其中不少思想直至今日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国古代非常重视“气”的培养,古代所说的“气”实际上就是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尉缭子·战威》说“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孙子兵法·军争》中就提出“治气”问题,指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随着军事实践活动的发展,对精神力量的重视也进一步深入。明代何良臣撰写的《阵纪》是一部比较集中体现激发战斗精神的兵书。何良臣非常重视精神胆气的发现和培养。到了近代,孙中山在《军人精神教育》中提出“革命精神”,即“其生也为革命而生,其死也为革命而死(林超平,2005),”并在《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定义为军人之精神。无产阶级军队的战斗精神既有对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军队战斗精神的继承,更有其产生的独特条件和背景。它来源于无产阶级军事斗争实践的长期积累及思想的长期熏陶,是在长期斗争革命实践中锻造和磨练出来的。高技术战争出现以后,“唯武器论”的观点一度回潮,崇“高”媚“高”的气氛甚嚣尘上,人的因素、勇敢精神受到贬低,但这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站不住脚的。美国军队对此的看法值得品味,就海湾战争美国国防部给国会的报告中指出:“尽管技术是美国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湾战争中,有什么气的因素显示了重要意义?首屈一指的是人。”是“青年男、女士兵在战场上表现的勇敢牺牲精神(刘振忠,2005)。”

我军当前的战斗精神教育相比国外有着悠久的优秀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提出有关战斗精神的内容较早,但对此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概念、理论研究,新时代的要求和当前严峻形势的考验,部队加大加深了对战斗精神的研究和教育问题。外军与之相近的概念如“军心士气”、“军种核心价值观”等,虽发展历史不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术研究延伸至军事心理的各个层面,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已进行的比较广泛深入。当前我国的“战斗精神”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侧重与战斗精神地位作用的阐述、定义内涵的解释。方法途径的探究和面临问题的分析上,研究基本还处于初始阶段。

1.1.3 国外有关战斗精神的研究

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战的理论研究,是当前中外军事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新时期条件下,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个军事强国正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本国军队的心理攻防能力。由于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考察外军战斗精神研究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与我军“战斗精神(Fighting Spirit)”完全相同的表述形式。通过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对比分析,外军所谓的“军心士气(Military Morale)”、“战斗准备(Combat Readiness)”、“职业道德(Professional Ethics)”、“团队凝聚力(Group Cohesion)”、“军种核心价值观(Service Core Values)”等都与我军提倡的“战斗精神”存在关联,可惜助这些内容来了解国外对“战斗精神”的研究。如:美国强调“军种核心价值观”(Service Core Values),认为它们是军人的信仰、准则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其职业能力的具体反映,是每个军人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以色列和美国是最早对军队士气进行研究的,美军在一战和二战时就成立的士气的组织和研究机构,70年代开始对士气进行系统的测量,80年代中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如何在平时培育部队士气,其中最为人知的工作是对“单位人员配备系统(Unit Manning System)的研究(Frederick,1991)。以色列也是最早对士气进行测量的国家,其军事学家编制了著名的战斗准备士气问卷(CRMQ)(梁宇红 金志成,2007)。俄国虽有“战斗精神”一词,且与我军“战斗精神”的概念基本吻合,但条令文件、文章讲话中并不固定使用该表述,而是常用“军心士气”、“精神道德建设”、“永恒的高尚品质”等表示近似内容。日本军队尊崇“大和魂”、“武士道精神”和“自卫宫精神”。印度军队主张树立“克制、自尊、守纪的集体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要求军队必须“能为印度的自由、幸福和繁荣死而无怨”等(杨宇杰等,2005)。除在军事上对士气的定义与测量外,外军更注重对士气影响因素的研究。个体和群体因素都会影响军事单位的士气,个体因素如个体健康状况、食物、睡眠及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等;群体因素的研究较多,一些研究者认为群体成员间相似的宗教信仰、种族、阶层、出生地域、甚至相似的人格等都有助于发展群体士气(Grinker,1945)。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人种、婚否、居住区域等变量与士气相关不显著,对士气有决定性影响的是领导和群体内部的动力(林超平,2005)。传统观点认为,群体成员的熟悉对士气有正向的贡献作用,士兵相处的时间越长,共同经验越多,集体认同感和群体士气就越高(Frederick J,1991)。然而Uzi ben-Shaiom等人对2005年阿以冲突中以军战斗单位的士气研究的结果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还有研究者试图用社会动力学的一些理论解释这种直接群体“迅速信任”的重要机能(吴友明,2004)。对于凝聚力与士气的研究中,Paul T.Bartone(2002)等人通过对挪威海军军官学校的学生强化训练前后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外部压力、成员的熟悉性、个人毅力等都对凝聚力和士气都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外部威胁对提升群体士气的作用最大(张予鲁,2006)。Fred A.Mael等人(1993)还考察了60个轻型步兵排的领导团队的凝聚力与它们的凝聚力、认同、工作投入、工作动机有显著地相关关系。另外,很多研究也证明了领导与战士之间的良好关系对士气有正向作用(罗建明 徐安鑫,2005)James Grifith(2002)用多层分析法考察了美军驻扎在美国和欧洲的104个连队的凝聚力、士气与战士的健康、压力、认同,战斗准备的关系,发现不论从个体层次上还是群体层次上分析,领导的工作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建立战士对组织的认同,减少离开组织的可能。外军的战斗精神培育,即精神教育,主要是从履行军队的根本职能出发,以期达成把军队建设成“事业型”军队的目的(唐开敏,2005)。我国学者方亮(2006)通过对外军战斗精神培养的研究,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①院校与部队相结合,注重用教育来灌注战士精神;②军队与社会相结合,注重用环境来熏陶战斗精神;③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注重用利益来激发战斗精神;④平时与战时相结合,注重用实践来锻造战斗精神。学者翟振华(2005)还详细撰文指出了外军培育战斗精神分别采取了渗透方式进行精神灌输、借助宗教力量掌控官兵情绪、运用法规制度规范官兵行为、采取福利待遇激发官兵热情、借助社会辅助功能稳定官兵情绪、通过训练强化心理品质培养、强调长官模范行动带兵等。

1.1.4 国内战斗精神的研究

我军所提出的战斗精神是由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军队的宗旨等决定并受制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客观因素,具有本国、本民族的鲜明特色(路加模,2005)。在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国内军事单位对战斗精神的研究最为广泛,但多从战斗精神的重要性、本质及培育方面进行,宣传教育理论性的文献较多,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战争模式转变对战斗精神培育的研究;普遍认为,新时期战争形态的转变,令战斗精神的形成、保持和作用发挥难度更大,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也更多。我国研究者张予鲁(2005)对一体化联合作战军人战斗精神培育进行了理论构建,分析了军人战斗精神培育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适应战争形态转变和新的作战样式特点培育战斗精神的对策与途径进行了研究。朱生岭(2005)认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未来战争,必须注重官兵个体战斗精神的培育,大力培育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态度分析作战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充分发挥人脑的作用,讲科学与智谋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超常发挥智能潜能。

⑵有关战斗精神内涵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中总结发现顽强的对抗意志、能动的创新精神、协作的团队精神、求实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扩展了战斗精神的内涵。如周正舒(2005)认为在战斗精神的动力范畴中,军人主题意识处于核心地位。龚伟(2005)分析了战斗精神的心理机制,提出了战斗精神是一种高级心理现象,再起确立和实现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及自我意识等个体心理和民族精神等社会心理发挥的指向、推动和制约等重要作用,张春(2005)开创性的运用心理力场理论来探讨战斗精神的模型及其应用,他认为心理力场是人行为的推动力,是战斗精神的源泉。培育战斗精神应从强化官兵的心理力场,寻求内外力场的最大合力着手,加强激励、教育引导、实践磨练、完善制度等,以满足官兵的需要结构,矫正其心理认知结构与个性心理特征,营造良好的军队组织环境。

上一篇:行业代理商合同下一篇:引领时尚潮流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