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海源阁导游词

2024-05-16

聊城海源阁导游词(共8篇)

篇1:聊城海源阁导游词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近几年来每年增幅均在30%以上。全市拥有销售收入过亿元和利税超过千万的企业达43个拥有上市公司3家。纺织、医药、机械、造纸、化工电力成为聊城的支柱产业。东阿阿胶出口量占全国的90%多。高唐时风农用车在产量效益利等方面均后全国同行业之冠实现利税3亿多元。鲁西化工的尿素和三无复台肥的生产能力己达到10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客车、拖拉机、造纸等产品在国内亦占有重要地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猛,肉牛出口居山东省第一位,肉鸡产星出口星均居山东省第二位,食用菌和速冻、脱水蔬菜产品销往五大洲40多个国家。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全市拥有各类市场432处其中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有32处,形成鲁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目前聊城己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交流与合作关系。全市出口商品达200多种外商投资项目360多家。印尼大马集团、美国首联集团、安宏集团、法国LDC公司欧华公司和瑞典斯堪尼亚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已在聊城投资建厂

聊城是一座独具魅力的江北水城

全市水资源非常丰富,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中华母亲河——黄河在我市自西向东蜿蜒百里;马颊河、徒骇河、漳卫河、赵王河等众多河流在市内纵横交错,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将从聊城经过,形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独特的水系。市区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水面总面积5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徒骇河、周公河、引黄灌渠等30多条大小河流穿城而过,并且水系相通,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

聊城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我市是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古城,拥有文物古迹400余处。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大家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聊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志士众多。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现代中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

聊城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

全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拥有旅游景区(点)20多处。市区内四大景区相连接,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胜景:东昌湖风景区,融湖、河、城为一体,风景秀美,波光潋滟,乘一叶扁舟于碧水之中,既可以观赏到大自然的风光,又可以饱览闻名于世的山陕会馆、光岳楼、宋代铁塔、海源阁等文化古迹;聊城凤凰苑农业科技园,东临大运河,西接东昌湖风景区,南依四河头旅游度假村,是一处融生产示范、科技开发、观光娱乐、综合商贸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姜堤中原民俗游乐园,北连凤凰苑农业科技园,既拥有众多的现代化大型游乐设施,又具有田园风光的韵致;徒骇河风景区,位于聊城市区东侧,与东昌湖水系相通,绿树成荫,风光旖旎。与此交相辉映的,还有阳谷的景阳岗、狮子楼,临清的舍利塔、清真寺等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聊城已经成为国内新的旅游热点。

聊城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近几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建设“江北水城”这一旅游品牌。一是开发建设了东昌湖风景区。该风景区规划面积占聊城市区的2/3。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占地1600亩的湖滨公园已经建成。公园内小桥流水,绿草如茵,大大小小的雕塑和建筑小品点缀其间。

二是开发建设了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聊城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明清时代,曾因运河漕运发达而兴盛400多年。当时的聊城“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为了再现聊城昔日的繁荣景象,从8月开始,聊城市实施了古运河开发工程。目前,一期开发已经完成,开发河道1.5公里,两岸新建了水泥路、绿化带和仿古建筑;二期工程开发正在进行,待三期工程开发结束,昔日聊城水运发达的景象会显现出来。

三是开发了徒骇河新的旅游景区。市区东侧的徒骇河,过去仅是一条行洪河,从1911月开始,我们投资多万元修建了长100米、高5米的全国最大单体橡胶坝,并实施了两岸的绿化工程,初步建成了占地1000多亩的风景区。该风景区与东昌湖风景区遥相呼应,连成一体,形成了“江北水城”一道新的风景线。另外,我们还注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先后建成了聊城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姜堤中原民俗游乐园、马颊河旅游度假村等生态旅游景区;开辟了水浒旅游线和古运河旅游线,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目前,江北水城的框架基本形成,生态旅游已成为聊城新的特色。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原则,注重加强了功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设施,使聊城完全具备了良好的旅游条件。

篇2:聊城海源阁导游词

聊城市地处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位于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总面积为8590平方公里,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约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聊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聊城地处中原腹地、山东省西部,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聊城是京九铁路与胶济铁路、胶济邯铁路、济郑高铁在山东省内的交汇点,横跨冀鲁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枢纽。聊城不仅可以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而且是与晋、豫、冀等省份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便利港口,还可利用中西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的核心城市。

篇3: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管窥*

关键词:海源阁 杨以增 私人藏书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6-0138-03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 Collection of Haiyuange Library by the Yang Family of Liaocheng

Abstract Haiyuange Library by the Yang Family of Liaocheng was first built in 1840, and has been famous in China for its treasured collections, and therefore it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four great librarie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China.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origin of the Haiyuange Library by the Yang Family of Liaocheng, its owner, the ways and features of collection, and the methods of storing the books, the disasters it suffered and its survival.

Key Words Haiyuange Library; Yang Yizeng; private collection of books

私家藏书是迥异于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的藏书形式,因藏书者爱好各异,故在文化传承史上独树一帜。杨氏海源阁(图五)位于山东聊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以其收藏宏富精善而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有“藏书为海内之甲观” ,集“四部之菁英”,举“旷世之鸿宝”,堪称“琅嬛之府,群山之玉”等美誉。

一 海源阁名字的由来及其主人

海源阁初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集藏书、家祠一体的单檐硬山脊南向两层楼房,上下各三间。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杨以增亲题“海源阁”匾额(图八),额后有其自题跋语。通过杨氏跋语,我们可以得知,建立海源阁就是为了承祀事,籍藏书。借《学记》“先河后海”中“海源”一词,再借鉴仿鄞范氏“天一阁”,遂将此楼取名为海源阁。

海源阁藏书始于杨兆煜,经其后人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承训等一脉相承,致力于藏书,历时百年之久,使杨氏藏书蔚为壮观。

杨兆煜(1768-1838),字德馨,30岁中举人,曾任山东即墨县教谕,其斋名“袖海庐”。当时,杨兆煜已藏有很多书,为杨氏藏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使用的印章有“古东郡厚遗堂杨氏藏”、“东郡厚遗堂珍藏”等。杨兆煜卒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终年77岁。

杨以增(1787-1855)(图一),字益之,35岁中进士,曾任贵州荔波知县、湖北安襄荆郧道员、河南开归陈许道员、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权陕甘总督、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咸丰六年卒于江苏清江浦任所,谥“端勤”。海源阁是杨以增在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所建。杨以增在湖北安襄荆郧道员任上开始有计划地收集书籍,其任江南河道总督时,购得江南藏书家黄丕烈的大部分藏书,使海源阁藏书大为充实。杨以增使用的藏书印章有“杨印以增”、“杨氏海原阁鉴藏印”、“东昌杨氏海原阁藏书记”、“东郡海原阁藏书印”等。

杨绍和(1832—1875),杨以增之子,字彦合,号勰卿,33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等职,同治八年(1869年)将书稿进行校订编册,同治十年杨绍和曾编著并刊行《楹书隅录》十卷,内载海源阁所藏珍本268种。居官北京时,又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使海源阁藏书更加丰富。杨绍和使用的印章有“绍和勰卿”、 “竹言居士”、“杨绍和”(图三)等。

杨保彝(1852—1910),杨绍和之子,字奭龄,号凤阿,18岁中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员外郎、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职,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藏书目》计208300卷有余,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杨保彝使用的印章有“杨印保彝”(图十)、“香南室”、“奭龄鉴藏”等。

杨承训(1900-1970)(图十一),杨保彝嗣子,字敬夫。1921年肄业于山东法政专科学校,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秘书厅秘书厅行走、赈灾委员会干事,后于京奉铁路局文书科、京汉铁路总务处、北洋政府交通部任职。1927年迁居天津。其父去世时,他尚年幼,藏书及家政归母舅代劳。1927年为了避免战乱,唯恐藏书损失,遂将善本书运至天津。杨承训使用的印章有“海源残阁”、“杨印承训” (图十一)、 “聊城杨承训鉴藏书画印”等。

杨氏藏书能够一脉相传,与其四代为官、一心向学关系甚大。杨氏几代人为朝廷官员,经济收入稳定,没有生计之忧,所以能够使得藏书代有所增;杨氏几代人一心向学,藏书热情有增无减;杨氏后代众人无不良嗜好,使得心怀不测之人无缝可钻;杨保彝无子,为防止藏书散落,呈请政府备案,保护得法;杨氏族人忠心耿耿,皆忠悃恳诚,使得杨保彝去世后二十年藏书依然保存完好。

二 海源阁藏书收藏方式、特色及藏书方法

杨氏五代人成就海源阁之浩瀚藏书,更兼其藏有“四经四史”等珍卷善本,遂筑就其独步北方私人藏书的地位。杨氏海源阁藏书的来源、特色及其藏书方法更是为世人称道。

(一)藏书来源

1.利用出外做官、外出经商等便利条件,广收天下图书。海源阁历代主人都有职务在身,且常年在他地任职,这为海源阁能够藏天下奇书提供了便利条件。海源阁杨氏历代曾在贵州、广西、湖北、陕西、甘肃、江南、北京、江苏等数省为官,每逢一地,都致力于珍卷善本的收藏,不断丰富海源阁藏书。异地为官,孜孜以求是搜集图书、完善藏书门类的不二法门。

2.独自刊刻书籍。聊城自唐宋以来,刻板、印刷技术一枝独秀,书坊、书肆等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使得私人藏书家能够根据喜好来刻印书籍。得益于梅曾亮、包世臣、高均儒等校勘家、书法家等大力相助,杨氏几代人曾编著刻印《跛溪年谱》《三续千字文注》《惜抱尺牍》《唐求诗集海源阁刻本》等多达数十种。据考,杨氏刻书种类有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三十九部,多达三百余卷,在清代私人刻书中居于中上。精挑细选、自我刊刻是丰富藏书的重要来源。

3.朋友间的馈赠。文人之间图书的馈赠是表达彼此情谊的一种方式,虽然赠送的图书数量不大,但多是珍本、善本。这也是个人藏书,尤其是珍本收藏的有益补充。杨以增的交游甚广,林则徐、崇恩、胡开益、钱仪吉、许瀚、陈尔墉等都是其至交。林则徐亦爱藏书,家中建有专用于藏书的“七十二峰楼”,兴趣相投,书信频繁,彼此赠书也成藏书之乐,梅曾亮、包世臣等友人也曾赠其大量图书。

(二)海源阁藏书“精”“博”并重,特色鲜明

杨氏海源阁以藏书之精善和广博,从而被誉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又因宋元善本之多,有“男瞿北杨”之称。据《海源阁书目》和《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记载及学界考证,海源阁藏书总数计有四千六百余种、二十余万卷,其中宋元校抄五百余种近两万卷,普通版本大约有三千二百三十六种。如按照《中国古籍定级标准》(草案)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列为一级古籍,海源阁藏书中约有四百余种善本可进入一级古籍之列。

海源阁藏书数量众多,珍卷善本亦不在少数,但最为杨氏所珍爱的是“四经四史”十三部宋版书。杨氏将珍藏“四经四史”的书室题名为“四经四史之斋”。何谓“四经四史”?晚清学者陆以湉的《冷庐杂识》云:“聊城杨至堂河督以增,得宋版《诗经》《尚书》《春秋》《仪礼》《史记》《两汉书》《三国志》,颜其室曰‘四经四史之斋’。是皆可为艺林佳话。”

(三)藏书方法独特

海源阁布局合理。阁基高于地面,能够预防大水灌入阁内。阁上有窗户,便于通风除潮去湿。前有专门的晾书亭,定期晒书。院内有水井流寇,用来防火。海源阁单独建造,与院内其他建筑并不相连,这样可以防止家人随意进出,以免藏书受到损失或干扰。海源阁楼上五间北屋专门放置镇阁之宝—宋元佳椠与精校名抄,如“四经四史”,后院藏明清版本。

海源阁藏书十分谨细。阁内善本书用锦函包裹,然后放在楠木匣内。对于稍次一些的善本采用无函套只用木匣的包装方式,匣内放置一小包白棉纸包装的樟脑面。木箱四周封闭,箱面有通风口,木箱两头为活动挡板,箱内书下有垫板,垫板较书稍小,垫板头上有中间有一木杻,取书时将挡板向上提出,随即将垫板拉出,书随之出匣(图四、图七)。

海源阁藏书秘不示人。除非“契交”,一概不准进入海源阁观书,更谈不上借书。即使家人也得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到阁内观书,第四代传人杨敬夫也是在十六岁之后才得以登阁读书。杨氏旧例,家中仆人不准登楼,以致有服役数十年的仆人,竟然对阁内情形一无所知。即使至交也只能入海源阁一次,能两次入海源阁观书惟有潘祖荫一人。可知,海源阁藏书实行的是关门主义,多年来给人以神秘之感。

海源阁定时晒书。杨氏根据北方天气特点,选择在清明节至立夏之间晒书。因为清明节后,春意盎然,天气清朗,空气干燥,阳光和暖,气温最为适宜。立夏后,因雨水增多,天气逐渐潮湿,湿气容易侵入书内,故不适宜晒书。杨敬夫在《曝书》中提到:“我家遵守旧规,每二年或三年必晒书一次,全家共同从事,并预先邀同亲友数人帮忙,由清明节起,至立夏止。据先世遗言云:‘夏日阳光强烈,书曝晒后,纸易碎裂,不耐久藏,且时多暴风雨,有卒不得收拾之虞;秋季多阴雨,潮湿气盛故易袭入书内。清明节后气候干燥,阳光暖和,曝书最为适宜,立夏后渐潮湿,即不宜晒书矣。’晒书时将每册书按次序散列案上,在阳光下晒一至两个小时即移回室内,再按原来次序排列原架隔上,并用白丝棉纸将樟脑面包成许多小包,随书在函中放入一二,但不得放入书中。海源阁藏书尽属珍本,外有木匣,内有锦函。并在清明后,每日将全部门窗悉行放开,以使日暖风和之气徐徐进入,只将架隔上浮尘掸净,但不启函出书,由上午十时起至下午四时止,大约五天至七天,过此时期,即将全部门窗重行关闭,严密钉锁,同时封条,以照慎重。”[1]由此可见,海源阁晒书极为得法。

三 海源阁藏书的劫难与新生

海源阁藏书遭受过屡次灾难,第一次是咸丰十一年(1861),藏于杨家别墅“陶南山庄”的珍贵书籍被捻军烧毁近半,尤以经部居多。第二次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藏于北京南顺城街杨保彝家中的珍贵图书被八国联军洗劫,损失惨重。第三次是1928年,西北军马鸿逵部进驻聊城,掠走损毁海源阁部分藏书。第四次是1929年,土匪王金发占领聊城,将珍本秘笈金石字画择优掠去。第五次是1930年,冀匪王冠军匪部盘踞海源阁六个月,将藏书大批运走外,焚毁弃掷书籍文物数量较大。此后各方军队入城,海源阁藏书不仅善本处境极危,就是普通书籍也大量损毁[2]。在多次劫难中,海源阁藏书流出数量巨大,被土匪毁弃或散出后下落不明者两千零四十五种,其余藏书虽历经劫难,但多数还是归国家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所有,成为国家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国家图书馆现藏有海源阁藏书二百四十三种(图九、图十五),山东省图书馆现藏有两千一百九十八种(图十二),山东博物馆现藏有二十八种,台湾图书馆现藏有六十六种,此外尚有六种藏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一种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一种藏于日本中央大学图书馆。

聊城解放时,解放军入城部队执行的一项重要命令就是“保护中国四大书库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图十四),用计将城内匪军诱出城外围歼。1956年12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将海源阁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统一保护行列。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把海源阁、天一阁、建成于明嘉靖十三年的皇史宬、建成于清乾隆四十年的文渊阁列为全国四大典范公私藏书处。1972年毛泽东主席赠送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楚辞集注》一书,就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但是在1966年秋天,这座具有一百二十六年历史的文化遗址被以“破四旧”的名义彻底拆除。

近四十年后,地方政府在海源阁原址,遵其旧制修复重建(封面图)。修复后的海源阁仍然藏有两千五百八十七种藏书,如《海源阁书目》六册、海源阁藏书印章十一方、《杨端勤公奏疏》二十一册、《海源阁丛书》五种、《禹贡九州图》、《恒星赤道图》、《皇朝一统图》、《万国地球图》等千余件珍贵文物。目前,海源阁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瞻仰和学习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查阅珍贵古籍资料的大众性教育学习场所。

海源阁藏书是中国私人藏书的一个典型案例,即使现在藏书四散各地,甚至流失海外,但其在学人心中的位置是不可撼动的,其藏书、刻书等优秀的传统更是赋予中国藏书史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悬挂在海源阁大门两侧胡乔木题写的“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楹联,或许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丁延峰.海源阁藏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7.

[2]杨朝亮.中国著名藏书楼海源阁[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1-104.

篇4:关于聊城概况导游词

聊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今瓶梅》,《老残游记》中许多故事也都取材于这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鸟瞰古城,环城湖水宛如一面明镜,把古城镶嵌在中央,中外专家誉聊城为“中国的威尼斯”,东方的“诺亚方舟”。

悠久的历史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景观,光岳晓晴、巢父遗牧、崇武连墙、绿云春曙、古秋铺琼、圣泉携雨、仙阁云护、铁塔烟霏合称八大胜景。今存聊城古建筑光岳楼与山陕会馆均于1956年被山东省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聊城是湖、河、城融为一体独具特色的城市。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象一条游龙越境而过。江北最大的人造湖东昌湖,犹如锦带环抱古城。光岳楼,冲汉凌空,气势雄伟为鲁西的一大奇观。山陕会馆构筑巧妙,富丽堂皇建于宋金之际的铁塔,俊崇浑朴为聊城古老的象征。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古朴庄重藏书宏富,为清代著名的4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初建寻北宋末年的狮子楼,雕梁画栋因传说公在此斗杀西门庆而闻名海内外。造型独特的临清清真寺、雄伟壮观的舍利塔、坐座于东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闻名遐尔的武松打虎处景阳岗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标志着历史的文明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异彩。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典籍荟萃,历史名人辈出。聊城又是一座水城,市区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面积逾5平方公里。黄河、京杭大运河、徒骇河、周公河、引黄灌渠等多条河流穿境而过,且水系相通,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被誉为“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运河畔。她碧波千顷,处处春水闹古城。她有着独特的风韵和迷人的魅力、灵气。烟波浩淼的东昌湖,曾有凤凰栖息,有胭脂对湖梳妆的倩影;气势恢宏的京杭大运河,象一条玉带穿城而过,令人不由得想起辉煌的往昔;宽阔的徒骇河,象一轮巨大的弯月,簇拥着南部的半个城区,谁说听不到大禹师徒的惊叹!古老的黄河,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它通过引水渠道,为城区编织出一条条水网,构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湖河一体、交互辉映、北国江南的独特水城风貌。“江北水城”因水而美,因人而丽,因名城名企而愈发卓越秀美。

篇5:聊城光岳楼导游词

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光岳楼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山东省聊城市光岳楼 明弘治九年(14),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该楼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在形式上它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继承了唐、宋时代的传统风格,同时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先河。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4层主楼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篇6:聊城旅游景点导游词介绍

我们面前的这座高大宏伟的楼阁就是著名的光岳楼。

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它建于明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年),距今已经有631年的历史了。光岳楼据于聊城古城的正中心,在当时建造这个楼阁的主要作用是:“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的军事作用。楼阁体现了宋元建筑到明清建筑的一种过渡,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在1988年的时候就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有东、西、南、北四个拱门,四门相通,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西曰“兴礼”,东曰“太平”。从建筑结构上说它与同时修建的西安的钟鼓楼相同,都是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我们看到的用砖石砌成的高9米的(准确的说是9.38米)就是墩台,主楼位于墩台之上,高度为24米,整个楼阁的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着它的高度是不可超越的。631年来,光岳楼一直是聊城古城区最高大最雄伟的建筑。

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等楼参观。

(登楼伊始)

因为这个楼阁在当时建造它是军事作用,所以上下通道只有这一个,楼梯比较陡滑,大家在登楼的时候都注意脚下。

在敞轩内檐下我们可以看到一块木制的匾额“共登青云梯”,它是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所题。

(乾隆御碑前)

在我们面前的这块石碑就是乾隆的御制诗章碑。乾隆皇帝曾经九过东昌(5次东巡,6次南巡,9次通过京杭大运河路过这里),六次登楼,在楼上即兴做诗13首,这块碑上就完整的镌刻了5首。碑面两首,碑阴两首,碑侧还有一首。

细心的可能已经发现,这块碑的中间有断接的痕迹,_期间曾被拉倒毁坏过,史料记载,这里有两块乾隆的御制石碑,在_后只恢复起一块,另一块已经对不起来了。

我们这块石碑有它独特的文物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我们着重来看一下碑侧这首诗。首先我们看它的字体,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皇帝,在他一生当中写诗就达到了一万多首,他在各个景点留下来的字也是相当的多,但乾隆皇帝在其他地方留下来的字多为行草或者是小楷字体,您看这首诗,它是行楷字体,这种字体是不多见的,所以比较珍贵,这是其一。第二点,这首诗是乾隆55年皇帝80高龄的时候最后一次登楼所题,乾隆皇帝80岁写的诗相当少,所以,这首诗就相当的有意义了,我们看他的字写的刚劲有力,圆润流畅,由此可见我们这位皇帝的书法功底是非常浑厚的。如果大家对书法感兴趣的话,一会可以仔细的揣摩一下。

现在大家随我这边请。

(一楼东门)

在一楼东门的门楣之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块木制的匾额,这块匾非常的有意思,您看一下右手边第一个字,非常象我们现在所写的东西南北的“东”字,但是这块匾额是清朝时期所题,在清朝时期并没有“东”字的简写,“东”呢应该是第三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东岳泰山的“泰”字,“泰岱东来做翠屏”,意思就是说:巍巍的泰山也不过是光岳楼东面一座翠绿的屏障。作者用非常夸张的手法,来形容这个楼阁是非常的高大和宏伟的,它的作者就是清朝著名的诗人施闰章。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当时官居山东的学政,他有个学生非常给他露脸,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施闰章就是蒲松龄的老师。施闰章在做山东学政期间曾经断过聊城一个非常有名案件—— 胭脂案,后被他的学生蒲松龄载入《聊斋志异》当中,就是我们的看到胭脂姑娘的故事(在我们湖心岛的望岳亭重檐就绘有胭脂姑娘的故事,故此岛也叫胭脂岛)

(一楼室内,古城模型边)

请大家到室内来。

在我们一楼的大厅,首先看到的就是我们聊城古城的模型图。它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东昌府志》的《东昌府城图》制作的。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聊城古城的边界是非常的方正,边长是一公里,面积就是一平方公里。据于古城正中心的这个高大的楼阁就是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光岳楼。它是四条主干道的交叉路口,这四条主干道方向是非常的方正,呈十字形,其它大街小巷垂直交叉。从整体来看我们的古聊城就象是一个大的棋盘,跟古城西安有几分相似,都是棋盘式方格网状构架。

聊城自古便被誉为:“能陷不失的凤凰之城”,就是说在当时我们聊城的防御体系是非常的完备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聊城的防御体系。首先我们看到就是古城墙,您看在四个角各有一个望敌楼,每隔一处有一个角楼,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外面的方块叫做“瓮城”,有个成语叫“瓮中捉鳖”指的就是我们的瓮城了。聊城的瓮城跟其它地方的瓮城有所不同,它的门都是扭头门,这在当时更增加了它的防御性。瓮城外高秃的部分为护城堤,中间的为吊桥,绕城一周的蓝色地带就是当时宽三丈,深两丈的护城河,防御体系是非常的完备。

这种规模便是明朝建立初年驻守在我们东昌卫的首御指挥佥使陈镛所建。聊城原为宋元所遗留的土城,陈镛认为这种土城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军事需要了,为了跟元军残余部队作战,他便上书皇帝,由原来的苏绿国,也就是现在菲律宾国家运来了一批进贡的楠木来建造聊城古老的城墙,然后他又用建造城墙所剩余的木料和砖石,在城的正中心建造了这样一座具有军事作用的楼阁就是光岳楼,所以建楼之初被人们称为“余木楼”。又名鼓楼。

现在大家再顺着我手的方向往上看,在上方有一个神龛,龛里供奉了一尊神像,他就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在聊城关于这座楼阁的建造有很多传说,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鲁班设计建造的。传说当年陈镛下令建造一座楼的时候,工匠们老是拿不出方案,这时东昌府来了一位白发飘飘的老道,他左手拿着一把没柄的斧头,右手里托着一座小楼的模型,这个小楼模型的高是九寸九。一位老木匠看到后请求老道留下了小楼模型。然后他们照此模型扩大了100倍开始造楼。

工程进行的很顺利,楼盖好了却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原来楼上的木头老是活动,现加楔子急既来不及,也不易楔了。这时,老道又来了,他一声不吭的砍了一大堆木楔子,然后用手一指,楔子全都飞上卯里,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高楼马上稳固了。老道又围楼转了三圈,木匠们也跟着转,转着转着就看出了门道,此楼还有点向西北倾斜,但见老道最后在西北角把他的锈斧头塞进楼基条石下,人们眯眼一瞧,楼身还真正过来了,木匠们知道遇到了神仙,赶忙跪地叩拜,等他们抬起头来,已不见老道身影,人们知道老道是神人,鲁班显圣了,于是,楼建成后,人们就把鲁班的像塑在这里。),

“巧夺天工”四个大字便是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1988年为庆贺光岳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题写的。这四个字发出了对光岳楼的惊叹!

神龛两侧可以看到一副红色楹联,上联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月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下联是“层台射书(鲁仲连射书喻燕将),微乡(殷纣王时期,封其兄启于此,称微子国)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上联写景,描绘了聊城的地理位置,下联写人,说聊城自古人杰地灵,而登上这座楼,就可以让我们想起古人创下的伟大业绩。这是一副人景合一的对联,是1933年聊城县县长孙桐峰所制,1992年10月由山东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蒋维松先生重新书写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楼阁的主要构件。这个楼阁全部都是卯榫搭扣的木制楼阁,在它的主框架结构中,没有用过一颗钉子。我现在手扶的这根两边有红色抱柱的木柱一共有32根,我们在屋里可以数到12根,另外有20根是砌于砖墙之内的。楼阁是框架结构的楼阁,墙倒楼不倒,砖墙只是起到了挡风避雨的作用,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就是这32根木柱,这种木柱我们现在叫金柱,因为它非常的高大,当地人也叫它通天柱,它的高度是11.58米,从一楼一直通到三楼,它是一整根的木柱,中间没有断接的。这种木柱便是由原来的苏绿国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国家由海运经京杭大运河运到我们聊城来的,它是一批贡木,当时是用进贡的木料来建造聊城古老的城墙,可以看出,在当时聊城的军事地位是非常的重要的。

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她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现在就请大家随我登楼参观。

因为楼阁是木制楼阁,为了防火,楼上没有电,楼梯是比较黑的,所以大家在登楼的时候都注意脚下。

(二楼,摄影展聊城俯瞰图前)

刚才我们已经看了聊城的古城模型图,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副图片,它是10月所航拍的聊城的俯瞰图。从这副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聊城古城保留的非常完整,边界非常的方正,边长一公里,面积就是一平方公里。位于古城正中心的就是光岳楼,四条主干道方向是非常的方正,东、西、南、北四座关桥就是当时东、西、南、北四座吊桥的原址部位,绕城一周的蓝色地带就是当时的那条护城河,但是现在经过几百年的开凿,已经形成了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东昌湖,它是北方最大的人工湖,和杭州的西湖相当,它的储水量是1.5亿立方米,主要引用就是黄河水。从这副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聊城这种独特的城市格局: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湖河一体。一会我们便可以在四楼非常直观的看到这种景观。只是有一点比较遗憾,您看一下,这面是西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面的湖面是最窄的,这一部分水面已经让房屋给挡住了,我们看不到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西关桥,它就是当时西吊桥的原址部位。

下面我们到乾隆行宫。

(乾隆行宫内)

乾隆行宫是乾隆皇帝当年题诗和休息的地方。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36行宫之一。

在行宫之内,我们可以看到墙壁之上有一副图,它就是《南巡盛典图.东昌段》,乾隆皇帝南巡之时带了随行的画师,画师用笔把沿途的景色描绘下来,集结成集后,有一部分便称为《南巡盛典图》,它就是其中的《东昌段》,再现了清朝时期聊城的部分景色.我们看一下,最高的楼阁掩藏不住的就是我们的光岳楼,往下是古老的城墙,再往下这条河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京杭大运河.这条河是元至元26年所开凿的会通河的一段.运河给聊城带来四百多年的繁荣史,特别是明永乐十三年,海禁,这条河就成了连通南北的唯一的一条水路通道,因此在当时聊城是非常的繁华,被誉为“漕挽之襟喉,天都之肘腋”,也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旁边的塔就是聊城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北宋年间的铁塔,据今已经有一千所年的历史了。

在乾隆行宫之内我们再抬头往上看,由二楼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到三、四楼的景致,这叫做“空井”,它是宋元的一种建筑风格。空井是用来通风、采光的,而在当时建造这个楼阁的时候,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一个上料口。整座楼都是用木头构建,用料很大,别的地方运很困难,所以通过这个地方用绳子把木料拉运上去,然后进行上层的建筑。

再往上看,我们就可以看到四楼的屋顶,一个非常漂亮的屋顶。是用木头依次雕刻而出的一朵硕大的莲花,周围是荷花、菏叶和莲子来衬托。它的学名叫‘藻井“,也叫“莲花井”,古人把莲花雕刻在屋顶之上有自己很深的用意,楼阁是木制楼阁,最怕的就是火,当时古人已经有了防火的意识,但是他们没有措施,因此便把水中的吉祥物雕刻在屋顶之上,起一个警示的作用,提醒自己一定要防火。你看这朵莲花,它是倒置在屋顶之上的,莲都是生长在水中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屋顶便是水座的,“天水克地火”,古人巧妙的利用这种五行相克的原理,是希望这朵莲花可以镇住这个楼阁,给这个楼阁带来一片祥和。

现在我们到三楼参观。

走到这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的楼梯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因为当时是军事功用,这样易守难攻,便于防御。

(三楼上)

三楼是一个结构暗层,光线非常暗。它是一个过渡层,在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刚才在一楼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我们这个楼阁是由32根高大的木柱起了主要的支撑作用,现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32根木柱的顶端。(在梁枋下面)。这就是其中的一根,11.58米的高度就此终结。在它的上端周围都是一些木头的梁枋,是用圈梁的形式把内外两漕圈起来,我们看到只是它最里面的一部分,外面还有一漕,中间有一定距离,在梁枋上方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笨重的类似龙头一样的构件,它叫做斗拱,这些斗拱都是承重构件,它首先把下边柱子上的压力进行层层的向上传递,然后把楼上的压力进行层层分解,这样上下两个方向的力达到了一个平衡。大斗拱外面檐壁之下还有200多个小斗拱,斗拱内外两部分是连在一起的,这内外两者之间又可以把内外的力层层的分解、传递,使内外两个力达到一个平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建造这个楼阁的时候已经把力学研究的相当的透彻了。

好,现在我们到四楼参观。

(四楼上)

四楼是我们这个楼阁的最顶层。四楼有四个嘹望口,这四个嘹望口就是当年明军嘹望敌情的地方。由这四个嘹望口我们就可以看到聊城古城的全景。

(站在南嘹望口)

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南嘹望口,您看到的湖面就是当时的护城河,现在的东昌湖,桥就是南关桥,是在原南吊桥的原址部位上修建起来的。在前方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古建筑群,它就是清朝四大私人藏书楼阁之一的海源阁。海源阁是由当时江南河道总督聊城本地人——杨以增创建,它是江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与江苏常熟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百百(bi)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1972年,毛泽东主席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的《楚辞集注》就是出自于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

(站在西嘹望口)

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西嘹望口,西面的水域是最宽阔也是最漂亮的。前面的这座桥就是西关桥,也叫东昌大桥,还有个名字叫世纪拱桥。它是二十世纪末开始建造,二十一世纪初建成,有二十一个拱洞,象征跨入二十一世纪。这座桥是目前聊城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座桥梁,全长322米。它的护栏非常考究,全部都是采用北京房山一级汉白玉,用浅浮雕的手法雕刻了266块《水浒》故事图案,如果我们漫步东昌大桥一个来回,就象是看完了一整部的《水浒传》。在西南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半球形的建筑,它就是我们新城的标志性建筑——水城明珠大剧场。水城明珠大剧场是根据澳大利亚悉尼歌舞剧院,由北京清华大学设计建造而成的,全国唯一一个具有开启闭合功能的歌舞剧院,它的高度也是33米,九丈九尺,和光岳楼一样高。里面一共有3636个新型座椅,它也是目前为止国内最大的室内单体剧场。

(站在北嘹望口)

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是北嘹望口,北面的水域是比较窄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到水。前面的桥就是北关桥,是在原北吊桥的原址部位上修建起来的。由北面我们可以看到聊城独特的城市格局,“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湖一体”,东昌湖以内的这些底矮的建筑就是古城区,湖以外的高楼大厦就是新城区。早在建国初期,为了保护聊城历史文化遗产,在制定第一个城市规划时,就确定了“保护旧城,开辟新区”的建筑原则,古城区内所有的建筑物的建筑高度都不能超过12米,也就是光岳楼一楼房檐的高度,因此,较完整的保留了聊城古城原有的风貌。

近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绿色植被比较多的方正院落,这就是范筑先纪念馆。范筑先,山东馆陶南彦寺人,著名民族英雄,时(1936)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他积极拥护党的抗日主张,坚持抵制韩复榘南撤命令,并于1937年11月19日通电全国,誓死抗战到底。1938年11月14日,日军侵犯聊城,由于顽固分子破坏,范筑先等不及撤退,坚守城池15日,日军攻破城池,壮烈殉国。1987年,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和聊城市政府共同在此修建了范筑先将军殉国处纪念馆。中间黑色最大的石碑就是邓小平所题的“范筑先殉国处”,旁边有一个小的石碑,是1947年1月解放聊城时,八路军某政治机关为保护固有文化免于战争损坏,向入城部队发布的三项命令。其中第一条就是“向范筑先烈士墓地立正,敬礼”。第二条在海源阁,“保护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第三条就在我们的东面了,“妥为保护傅斯年在北关街的住宅。”

(站在东嘹望口)

过了东关桥就是北关街了,傅斯年纪念馆在北关街的东首。

傅斯年,字孟真,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做过北京大学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务。傅斯年的一生,做了许多深有影响的大事。他创办了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了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和安阳殷墟的挖掘工作等。他是我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也是我们聊城的骄傲。

站在这,我再给大家讲一下光岳楼名字的由来。光岳楼初名为余木楼,它是建造城墙剩余的木料所建,又称“鼓楼”明成化22年,光岳楼大修后,东昌知府扬能,因其地处东昌,将其更名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公元14),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随东昌太守金天锡登临此楼。李赞对这个楼阁大为赞赏。他就是站在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面向东面,隐约中就看到了泰山,据说倒退四五十年以前,在雨过天晴的时候是确实可以看到泰山的。在古时候,泰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因此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这样说道:“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乃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意思就是说这个楼阁靠近东岳的泰山,是受泰山神光的庇佑,所以取名光岳,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说这个楼阁确实是有泰山神灵的保佑也好,或者是说是莲花井的警示作用也好,或者是聊城人们人为保护的好也好,这个楼阁631年来,大小火灾一次都没有发生过。631年了,它一直屹立于聊城古城正中心,见证着聊城的历史和沧桑,它是聊城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聊城历史文化的象征。

篇7:山东省聊城导游词作文

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局势很不稳定。为了防御蒙古族统治集团复辟,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从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将筑土城改筑为砖城。为“严更漏而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又用修城余木,建造了一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故初名“余木楼”。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吏部考工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

光岳楼虽几经重修,其建筑构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遗物,许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风格。

以形式而论,砖台、重檐、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仍袭宋元楼阁遗制;细部以柱础言,从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宫殿已开始用古镜式,此楼仍用宋元以来的覆盆式;就结构来讲,柱之侧角升起,楼置暗层,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也都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同时也与其它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

篇8:聊城海源阁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山陕会馆山陕会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距今己有26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带动了聊城经济。便利的交通使经济、文化空前的繁荣昌盛,当时的聊城因此享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使聊城百业兴隆,山陕会馆就是当时由山西和陕西商人为了“祀神明、联桑梓”而建立的。“联桑梓”是联络同乡之间的感情,逢年过节时商人们在会馆集会搞一些活动庆祝节日;“祀神明”呢,商人敬奉的神仙是三国时智勇双全的关羽,所以会馆的俗称就是“关帝庙”。因为关羽是山西运城解州人,作为他的老乡,商人们认为关公可以荫蔽他们平安、发财,所以要拜祭他,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完工于嘉庆十四年,工程耗时66年,费白银60465.69,面积只有五亩七分,3311平方米,但布局紧凑,雕刻精美,堪称古建筑之集大成者。山门,是会馆的大门,三间牌坊式门楼,上方悬挂的竖匾“协天大帝”,是说关公是协助上天统御万众的神。下方的木质浮雕垂花门罩,雕刻着白象、骆驼、麒麟等佛教吉兽和托塔天王李靖等佛教天王。大门高3米,宽2.3米,两侧的对联是歌颂关公的,“本是豪杰作为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何必仙佛功德,唯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意思是说:关公的所作所为己经是一位豪杰了,而他的思想和品德就算和圣贤相比,也是无愧的,足可以和东方鲁国的孔夫子相媲美;您何必修仙拜佛呢,关公并没有那样做,但他的浩然正气却能够充塞于天地之间,早已成为最完美的人了。对联将关羽的地位放在顶点,以和孔子相匹配,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两边的小门上方各有石刻匾额一方,体现出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履中”是说做人应该行为中正;“蹈和”是讲接人待物应该和气,在这里也可以体现出商人讲究和气生财的处世哲学。小门两边是砖砌八字影壁,刻有“精忠贯日,大义参天”,是对关公一生的高度评价,由此也可以表明会馆是一座关帝庙的宗旨。在戏楼的后山墙上,刻着“岑楼凝霞”四个字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意为戏楼虽然不大,但雕刻和绘画非常精美就像彩霞一样。山墙中央有一条直通庭院的甬道,甬道旁边有两幅大型石刻版画,左为松鹤延年,右为福禄发财,表现了商人对多财多寿的愿望。版画是石刻插屏架的形式,纹饰有小狮子、牡丹、石榴、凤凰、宝瓶和象征春夏秋冬的牡丹、荷花、菊花、腊梅,均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这两幅版画因为正对两个小门,所以同时具有照壁的作用。石刻作品的上方,各有砖雕垂花门罩,刻有麒麟、飞鸟等图案。在戏楼的后山墙和山门之间,有一座承前启后的建筑---遮雨过楼,它的作用是下雨天遮雨用的。有四个木质倒垂莲花座,每个莲花座的花心有一枚铁环,在节日时悬挂宫灯,以显示节日气氛。站在过楼下,向两边可以望到南北夹楼和钟鼓二楼。夹楼是当年演员唱戏时化妆休息的场所,楼下各有门以便于人们通行,门媚上刻有“望海”“对岳”,是以此表达商人们高瞻远瞩,站在这儿可以看到泰山和东海。钟鼓楼均为建于砖石方台上的二重檐歇山十字脊方形楼阁。钟楼门楣上书“振聋”,石柱上刻着“其声大而远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厥意深且长”意思是说:这钟的声音高而且悠远,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呢?鼓楼上刻的“警聩”是和“振聋”相对仗的。对联是“当知听思聪,岂可耳无闻”,意思是:因为这鼓声,人们都己变得耳聪目明了,难倒你还没听到吗?钟鼓楼的设置,体现了神庙的晨钟暮鼓之习。古代的寺院通过早晨的钟声、晚上的鼓声来提醒众生,不要怠聩,不要迷惑来感悟人生的真谛。戏楼是三间台口,两层结构的一座建筑。瞻下的额枋是木质透雕作品,原材料是整一根完整的木料,雕刻、刨光、彩绘之后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刻有花开富贵、龙凤呈祥、三星高照,表现了商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戏楼的四根石质方柱上刻有对联,内侧的是“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上联中的“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是四大喜事中的头两件。古时候人们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久早逢干霖,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他乡遇故知”,而下联中骑着高头骏马在平坦的大道上飞奔,乘坐着挂着高帆的船在河中顺流而下,这是两件人生快事。对联是说:“吹奏着和谐的音乐,人生最赏心的事情是高中状元之时和洞房花烛之夜;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扮演着各种角色,最快意的事情是坦道骏马时和高帆顺风时。外侧的对联是“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禅世教既奇观。“有两层意思:一是戏楼的雕刻和绘画非常美丽,远望上去象五万朵春天绽放的花朵;二是形容戏楼上演唱的剧目,对于人们是起着劝人向善、健康有益之作用。戏台迎屏大柱上刻有对联“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意思是:响亮的音乐使流云也停住倾听,人们用欢快的乐章庆贺安居乐业的景象;歌唱着高雅的乐曲,百姓们载歌载舞地歌颂着平安的生活。戏楼的二楼是拜神的场所,开戏前拜戏神,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关公单刀赴会和生日的时候拜祭关公,以表示商人的虔诚和敬意。戏楼建筑特点最明显的表现在其顶部,一般的古代建筑顶部多是四个挑角,而戏楼顶部却向东北、东南各伸出两个挑角,向西北、西南各伸出三个挑角,便整个顶部形成十翼角,看去如凤凰展翅,似俊鸟争飞,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气势。外观令人叹为观止,而内部的结构复杂具有难度,这一点从全国来讲都是非常少见的。院内的两棵古槐已有四、五百岁的树龄,是明朝的古树。当年建会馆时,山陕商人买下了这块民宅,当时就有这两棵槐树,商人们取其中间位置作会馆的中轴线,所以会馆是明显的左右对称的古代建筑,并且和两棵明槐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位于院落的南北两侧的建筑是南北看楼,各面阔五间,上下两层,是人们听戏的场所。大殿前两头石狮,各高3.25米,由底座、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须弥座、石狮三部分组成。居左的雄狮目视前方,神态威武,脚踏绣球,意味着雄狮掌握至高的权力,俗称“狮子滚绣球”;居右的雌狮目光朝斜下方,神态温顺和气,脚踏子孙昌盛象征的小狮子,俗称“太狮少狮”。狮子下面刻有精美的图案,是佛教八宝:剑、杵、铃、琵、伞、塔、钵、印。须弥座上则刻着花瓶、石榴、瓜果、小鹿、麒麟以及凤凰牡丹、鸬鹚荷花、彩蝶菊花、喜鹊、腊梅等春夏秋冬吉祥图案。用于表现“平平安安、多子多孙、福禄绵绵、四季吉祥”的含意。关帝大殿即正殿,面阔三间,正殿前檐下悬挂着刻有“大义参天”四字的巨幅木匣,前廊有四根石质方柱,刻有楹联两对。内柱的阳文楹联为“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意思是说:关羽的伟大功业震撼着古今,影响着历史,他的浩然正气和赤诚忠贞之心,使他成为汉朝一世品德最高尚的人,而他杰出的文才武略也使关公成了山西一带千古传颂的伟人。外柱的阴文对联是“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俗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意思是:何必空喊杀身成仁的口号,问问我们当今这些人,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谁能像关羽那样做到节义双全呢? 别说你能通晓经典并能尽其功用,实质上和关公相比,你不过是空读经书罢了!两幅对联都给予关羽高度评价。檐柱上方有三块木质透雕额仿。中间一块刻有老子和八仙人物。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道家始祖。他的两侧分别雕刻八仙,南侧为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吕洞宾,北侧为汉钟离、韩湘子、曹国舅和蓝采和。在这里雕刻八仙,表现了商人希望能像八仙过海一样,各显其能,多多发财。左边额枋刻有“神仙传”的故事。“神仙传”中“蓝柯山”的故事是这样的:古时有个柴夫打柴时观看两个老人下棋,并吃下了神仙吃剩的桃核,下山后发现一切都己改变,他的斧头把柄已经腐烂,村里的人他都不认识了,打听之后才知道山下己经过了好几百年的时光,他遇到的是神仙,吃下的是仙丹。这就是“天上一日,人间千年”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短暂的遗憾。右边额枋刻有行孝图,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几个故事,从左向右为:《哭竹生笋》,其意思是说:晋时有一个叫孟宗的人,少年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年老而有病,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那年冬天,生病的老母忽然想吃竹笋煮的汤。天寒地冻,哪儿有新生的竹笋呢?孟宗一时无计可使,心里焦急,便跑到竹林里去抱着竹子痛哭流涕。最终孝心感动了天地,一刹时竹笋便从地上破土而出。孟宗万分惊喜,便将竹笋拿回家中,并用竹笋做汤献给母亲。母亲吃过之后,本来很重的病竟然立刻痊愈了。《扇枕温衾》,其意思是说:后汉有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便失去了母亲,为此他哀思绵绵,十分憔悴,同乡邻里都称赞他是个孝子。许多事情都由他亲自去做,从来不怕辛苦。夏天暑热,临睡前他总要拿把扇子,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冬天寒冷,每到晚上,他便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被焐热,而后才让父亲入睡。虽为童子,但却有如此孝心,实非一般童子所能为。相传,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这件事在当时曾得到了太守刘护的表彰,并且刘护曾把他收为门徒,与别人区别对待。《怀桔遗亲》,其意思是说:三国吴人有个叫陆绩的人,才六岁,于九江去见袁术,袁术便拿出桔子来招待他。在吃桔子时,陆绩趁袁术不注意,便悄悄地拿了两个桔子揣入怀中。不料,在回归拜袁术时不小心,双桔从怀中掉落地下,正被袁术看到,袁术便开玩笑说:“小陆郎作宾客,怎么怀藏桔子呢?”陆绩立刻跪在地上答道:“我母亲最喜爱桔子,我想拿回家送给她吃。”袁术听了这些话感到大为惊奇。《为母埋儿》,其意思是说:西汉河内温人郭巨,家境贫穷,生有一个儿子,才三岁,郭巨的母亲十分疼爱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给小孙子吃。郭巨感到很不是滋味,便对妻子说:“家里贫穷,不能很好地供养母亲,现在小儿子又分吃了母亲的口粮,为什么不把这小儿子活埋掉呢?孩子我们可以再有,母亲却不可再有第二位了。”妻子不敢违背郭巨的意愿,郭巨便亲自挖坑,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准备为母埋儿,当坑挖到三尺深时,忽然露出一块很大的黄金,黄金上面还写着红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闻雷泣墓》,其意思是说:三国时魏人王衷,事亲至孝。他的母亲生前最怕天上的雷声,母亲去世以后,埋葬在山林里,因为母亲生性怕雷,每遇风雨天,王衷只要听到天上有雷响之声,就立即跑到母亲的墓旁,并跪在那里对母亲说:“有我王衷在这里,母亲您不要害怕了”。《恣蚊饱血》,其意思是说:晋时有一个叫吴猛的人,八岁,因家中十分贫穷,连蚊帐都买不起。每到夏天蚊虫多时,吴猛为了孝敬父母,都任凭蚊子在自己身上叮咬,让蚊子喝饱了自己的血,蚊虫再多他也不去驱赶,直到蚊虫吃饱不再咬人,然后再请父母安歇,这样蚊子也就不再去咬父母了。《卧冰求鲤》,其意思是说:西晋时临沂有个叫王祥的人,因早年丧母,曾和继母朱氏一同过活,因为朱氏生性不慈,故在王祥的父亲面前常说王祥的坏话,致使父亲的耳朵也软起来,从此朱氏对王祥便耍起歹心。有一年冬天,大雪封门,地冻天寒,朱氏真的病了,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此时父亲便忙里忙外,请医调治,而朱氏却趁此机会,命王祥到河中去取鲤鱼为她暖胃。王祥来到河岸,只见河水冰封,为了暖化坚冰,捕鱼给母治病,他便脱掉衣服赤条条卧在冰上,结果孝心感动了天地,冰冻忽然自解,双鲤跃出。然后,王祥便将鱼拿回家中供给了继母。画面上那个站着的人便是王祥,他正怀着喜悦的心情观看鲤鱼跃出。孝悌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二十四孝》最早见于元代,流传版本各有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以孝道来对子女进行教育和约束,以现代的教育眼光来看,有精华的一面,也有糟粕的一面。进入大殿,便可以看到三尊神像。原有的神像在解放前毁于战火,现在的神像是1990年还原复制而成的泥塑像。中间是头戴十二旒冕,手捧镇圭,身穿龙袍的关圣帝君,两侧分别为周仓和关平。关羽生前以忠义闻名,被封为汉寿亭侯汉前将军。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死后被追封为“壮缪”侯。后来各朝各代的皇帝希望人们学习他的忠义为自己的封建统治王权服务,所以对关公的封号也是非常多的。有对联写得好“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从中我们不难了解,各代王朝、儒、释、道三界对关羽的推祟到了何等高度。所以,这儿关公神像的皇帝打扮是有历史依据的,同时也表现了山陕商人对他的崇拜之情。另外,在我们印象中,关羽是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的美髯公,眼前的神像为什么却是黄脸的呢?这里呢,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关羽本姓冯名贤,出身铁匠之家,一身好武艺,好打不平。后来他打死了解州城恶霸“解州虎”,流亡在外。来到漳关,官府缉拿他的文书画像己张贴在城门上,危难关口,冯贤打破鼻子把血涂了一脸,故作疯颠之状,指关为姓,出关而去。可是当他想洗去脸上的血迹时,却怎么也洗不掉。从此,黄脸的冯贤便变成了红脸的关羽,这里的神像,也算是还他本来面目吧!位于会馆的最后一层院落的建筑是春秋阁,高两层,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嘉庆十四年完工,是会馆最高大的建筑。春秋阁的额枋均为木质透雕,内容主要为三国人物、民间故事、牡丹龙凤、瓜果等图案。造型逼真生动,栩栩如生。阁下原供有木雕神像,阁上有关公挑灯读春秋的神像和其生平连环画,但均毁于战乱。只有阁上墙壁还镶有一幅关羽坐式线雕像,线条流畅精美。春秋阁的兴建正是为纪念关公挑灯读春秋这一典故而建的。会馆的大小石碑共有十八块,完整地纪录了从买地、兴建到历次重建所花费的每一笔银两开支数目、捐银两的商号的名称及捐银数量,对于研究会馆的历史来源是非常重要的。南碑亭以西的砖墙上依次镶有五块捐金开支碑,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东数第一块是嘉庆十五年四月的“会馆功竣历年进出银两开列碑”,第二块是道光二十五年一月的“重建山门、戏台、左右二门、南北殿、小鼓棚、重修春秋楼及建立旗杆、狮子碑使费开列碑”,第三块是同治六年八月的“重修旗杆大门一切使费与司事之家暨众号乐输银两咸列碑”,第四块是同治十三年立的“旧米市街太汾公所碑记”,第五块是光绪二十年的“重修建山门外石栏杆序碑”。南碑亭里竖立的四幢石碑,西数第一幢为嘉庆十四年立的“重修关圣帝君大殿、财神大王北殿、文昌火神南殿、戏台、看楼、山门并新建飨亭、钟鼓楼序碑”。第二幢是嘉庆十四年的“春秋阁碑”。第三幢是同治四年立的“山陕众商会馆续拔婪金碑记序”。

第四幢为嘉庆十四年立的“会馆大工告竣碑记序”。在碑亭的西墙上镶着一块乾隆八年的“山陕会馆置买园地阔步数目,四至及买价画字税契碑”,内容是这样的:其地东西长四十三步,南北阔三十步,东至河涯,西至官街,南至大王庙,北至魏宅,四至分明。又后门南角园基一段东西长十二步,南北阔十一步,零三小尺,东至庙后,西至宫街,南至小街,北至本馆,四至分明亦载于契内。共买价,白银812两整,外画字银24两,其园基自来无粮。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于乾隆元年七月二十六日税契粘尾。将红契存于秋会匣内,年深日久,恐有遗失,因此立石。大清乾隆八年岁次癸亥中秋,吉旦。山陕众商公立。从这篇碑文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山陕商人是做事严谨和善于保护自我权益的,所以会馆建立至今二百多年,从未因土地产权和周围的居民发生过任何纠纷。而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考证,碑亭中四块大碑的背面记载的商号捐赠的银两和其工程开支的总数是相等的,会馆所花费白银60465.69两的数字就是从这里得出的,对于了解明清时的经济情况是非常有价值的。南大殿是拜祭文昌神和火神的地方,有四根方形石柱,柱身刻有祥云仙鹤和花卉图案,正面刻有对联“气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壁;功源济水,居离宫位按两丁。”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午夜时遥望光芒四射的奎壁二星时,那就是文昌星所在;只要您保持好的商业道德,就可以功德无量,而使大神安居在离宫中,这也能水火相济而生财。“位南天以居尊神焰荧荧临斗柄;领北极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光芒四射的大星位于斗柄所指的南天;文昌神所处的东方和北方相邻。檐柱上方额枋均为木质浮雕,中间刻有首尾相接,神态各异的七只芦雁和菊花,两侧刻梅花、荷花瓶、大香炉和茶壶。北大殿,是商人祈求发财的地方。殿前有方形檐柱四根,和南大殿相同的是也以狮子、大象作柱基。柱身刻有花卉、图案、对联。“德兆阜财,奉万国物华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商人有好的商业道德,会预示着发财,可以把天下珍宝都聚集过来;靠好的行为和太平盛世获得利益,因此应该庆贺一世的天下太平。“位津要而掌财源,万里腰缠毕至;感钱神以成砥柱,千秋宝载无虞。”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处在水陆要冲又掌握生财之道,万里之外的财富也可以全部随身携带而来;感动了财神就可以扭亏为盈,千秋世代都可以有充足的财产毫无忧虑了。山陕会馆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布局紧凑,雕刻精美,所以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虽然建在山东,但原材料和五大工匠均来自山西、陕西,因此会馆具有浓郁的山陕两省的建筑雕刻风格,也就使当时的商人们有了“如处秦山晋水之间”的感叹!山陕会馆不但反映了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而且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堪称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古代建筑。

上一篇:如何培养德语思维?下一篇:检察院民事申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