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人生作文

2024-04-26

冷暖人生作文(精选14篇)

篇1:冷暖人生作文

人间冷暖交错,但当人们的精神被金钱、名利和荣誉控制,何来温暖?记得前一段时间看过一个叫《冷暖人生》的电视节目,节目广邀各种社会上各方人士做采访,讲述他们的人生。

那天,我和家人正等待节目的开始,我随手拿起报纸翻了翻,不经意地看到三鹿毒奶粉事件的相关报道,触目惊心的受害婴儿数字让我不禁一颤,将报纸丢回茶几上。节目开始了,讲述的是一个朴实勤恳的老大爷的一生。我的妈妈阿姨婆婆被老大爷的善良感动的热泪盈眶,我却无意地瞥见姐姐冷冷地扬起了嘴角。我有些诧异,姐姐不是这样冷血的人啊,于是就问她怎么回事。

姐姐若有思索地望着电视屏幕,手支着下巴回答说:“有没有想过,千百年后,还有这样善良的人么?想像一下,那时候的地球平均最低温30℃,无所谓冰川,世人不知企鹅为何物,但在一座座现代化大都市中穿梭的,却是一阵阵冷风。”

“怎么说?”我饶有兴趣地问。

“人们面无表情地匆匆行走,面无表情地开车,面无表情进入摩登大楼;他们面无表情地穿过一条条污水河,面无表情地经过摔倒在地的花甲老人,面无表情地路过准备过马路的盲人。就连拿着棒棒糖的小孩子也面无表情地从濒临死亡的小鸟身上跨过,留下身后的呻吟和头上盘旋的破空悲鸣。每个人的脸孔都冰冷得像服装店橱窗精致而冷漠的模特。”

我直了直身子,继续听姐姐说。“就拿三鹿事件来说吧,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为了金钱,拿全国的婴儿的生命做赌注。他们丧失了良心,把别人的生命当成生钱工具,认为只要自己过得好,世界就算再黑暗也如同春天般美好。”茶几上的报纸中三鹿奶粉事件的标题刺眼地闪耀着。

“人类从最初的古猿慢慢进化,从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到贪图名利,再‘进化’下去,将会是什么样子?”姐姐冷笑一声,“我想那时候会有人说:‘全球变暖又怎样?地球就算化为灰烬也要为我的荣华富贵付出!’啊,多伟大的地球啊!”

我感叹。的确,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牺牲他人太多。时代在进步,可是腐化的思想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在人们心中发芽。我们只有控制自己,才能让世界真正走向光明。

《冷暖人生》接近尾声,屏幕上老大爷悔恨的表情突然变得令人匪夷所思。

 

篇2:冷暖人生作文

那是灰色的一天,星空都显得那么惨淡,昭示着我们悲伤 的夜 晚。爷爷去世了。

那是雾霾的一天,阳光都显得那么无力,照耀起我们哭泣的灵魂 。爷爷去世了。

或许,对于83岁的他而言生活 已是尽头,经历过世事沧桑,体验过幸福 美满儿孙满堂。但就算是这样的‘喜丧’也不能叫我们忘却悲伤。无力抗拒心底的泪水。道一声‘一路走好’。我们呢?还有几个人能活到他那样的高领,有几个能阅历沧桑?

老人家走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回忆 ,回忆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导;回忆他的敢作敢为、敢闯敢拼;回忆他的处世之道、做人之名······

老人家走了,走的那么安详,殊不知发生的变故怎能令其安息。这冷暖的人生 ,跟亲情 无关、跟血缘不关,金钱诱使下的人啊才着实让人心寒。难道你们真的不‘吝惜’这刚刚过去 的一天吗,难道养大的不是他老人家的点滴汗水吗,在世都是那么孝 道有方,走时却凶相毕露。亲爱 的叔叔亲爱的婶婶,感谢 你们照顾爷爷这么多年,但是难道就不能叫他走的安心一点吗,难道连哥哥姐姐的点滴亲情都要抛到脑后吗,再问一声‘所谓的孝道 ,难道就是那区区的一点金钱吗’可怜。这冷暖的人生,我毅然。

篇3:冷暖人生作文

实践证明, 由于体验式报道迎合了受众心理, 突出了新闻保真、主题求深及报道通俗等新闻特性, 多年来颇具规模的经营, 使它赢得读者广泛认可, 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稳固读者群体, 成为牡丹江新闻行业一种新的试尝。因此, 它要求记者体验必须突出“零距离接触、前期策划和局限突破”三个原则。

一、亲身体验—与百姓零距离

所谓“体验式采访”, 就是记者亲自体验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和经历, 然后将材料积累、思想积累及创作情感积累, 以第一人称直接写进作品的新闻报道形式。每次体验式采访, 都是记者主体意识的介入, 使自己在实际状态下不动声色地观察、记录, 与要表现的主体休戚与共, 偶尔发几句议论。“体验”写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写事在历史变迁中的万端变化。

体验式采访与普通采访有着重要区别、它首先已经知道了采访对象、采访地点、甚至采访的主题, 是一种策划后的采访, 它需要事先作大量的方案设计。另外, 几乎每一个角色的体验都是记者事先联系好采访对象, 在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方才深入到他 (她) 的生活、工作之中, 一天或数天去观察、去体验和感受, 这需要时间、成本投入, 目前的新闻理论还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签。

近年来, “记者体验”栏目刊出了近50期。其包括:苦:擦鞋匠、进城卖菜的菜农、洗车女孩、劳务人员;脏:护理员、掏粪工;累:送水工、搓澡工、建筑工人、清洁工、板爷、锅炉工;其他:聋哑学校教师、网虫、监狱干警、求职人员、足球彩民等40多个角色。

记者深深感受到自己能够“扮演”的诸多角色, 体验到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不同层面群体的人生百态, 令那些通常不被媒介所注意的人物的生存状态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关注普通人的不普通的命运, 折射出他们虽微弱但实为真知灼见的声音扩音, 以及他们被市场经济的喧闹和浮躁所遮蔽的真容。

实践证明, 体验式报道的运作是成功的。在《滚滚车轮辗出板爷艰辛谋生路》刊登后第二天, 三个“板爷车夫”找到记者说:“没想到记者竟踩着‘板爷车’写报道, 太难得了。尤其是有些市民了解了这份辛苦后, 都很尊重我们了。”不少读者打来热线电话邀请记者到他们那里体验一下, 还有读者给记者指出建议、指出不足……。

广大读者对体验式采访的青睐和认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一崭新采访、报道方式的独特优势所在。

优势之一, 体验式采访能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真相。采访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通过亲身体验, 记者的这个认识过程就会更扎实、更自然、更合情合理, 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记者有时要报道完全陌生的事物, 其不仅对读者是完全陌生的, 而且对记者也是完全陌生的事情, 记者只有尽可能全面同那个事情直接接触, 亲自实践, 才能真切了解那个事物。

时下, 新奇、时尚的网络使网友约见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部分, 但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 它依然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2011年2月22日至3月3日, 记者对这种交友方式进行了体验式采访。记者进入网易聊天站结识了一些牡丹江地区的网虫, 通过网下约见, 发现对方上网聊天的目的各不相同。

优势之二, 体验式采访能更方便地获得需要的材料。体验式采访往往深入到采访对象的行业中去, 这就便于记者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 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 了解到更深入的情况。因此, 当你在采访中, 经过努力仍然不能从采访对象中获得有用材料的时候, 你不妨先溶进他们的生活, 加深与他的沟通, 采访定会出现新的转机。

“打工仔”尽管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但他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2010年10月, 记者走进“劳务市场”, 做了一天地地道道的“苦工”。初春的早晨, 记者站在马路旁, 从行人流露出来的鄙视神情中, 感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上午, 记者被人雇用, 往一家往5楼的住户搬运沙子、水泥, 本已累得浑身冒汗、两腿酸麻, 却因未能放到雇主指定的地方遭对方一顿喝斥;下午, 当遇到热心肠的雇主邀请我们喝上一杯水时, 却备觉感激。一番亲身经历将劳务人员的生存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优势之三, 体验式采访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俗话说, 听过不如见过, 见过不如干过。听过, 可以说“知道”, 见过可以说“了解”, 亲自干过才能有深切的感受。记者写一般的新闻报道, 可以不经过亲身感受。自己没有感动, 是不可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报道的。尤其在记者体验“掏粪工”的时候。

以前见诸于报端的有关掏粪工的报道不少, 但都是表面上的东西。为了探求他们内心世界, 记者于2010年6月钻进一辆吸粪车。当站在粪坑旁的时候, 被里面不堪入目的“镜头”惊呆了。臭气熏得险些栽进粪坑, 可掏粪工们确坦然面对早已适应了的工作, 甚至为了清淘堵塞的抽管, 他把手伸进粪水中。

总而言之, 体验式采访不仅有利于记者正在进行的采访, 而且有利于记者总结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经常进行体验式采访, 能够使记者同生活保持有血有肉的联系, 同社会上的人们保持休戚与共的感情, 避免仅仅从记者角度看问题而产生的许多“职业病”。

二、加强策划—紧扣时代脉搏

体验式报道的自身优势并不能永久地保持栏目旺盛的生命力和满足日益提高的受众心理需求, 随着记者将体验角色集中于苦脏累的范畴, 报道的表现形式过为单一, 且主题尚需要提炼, “记者体验”在报道30多期的时候就陷入了困境。

毕竟报刊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 读者的认可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栏目的命运。在当时, 报纸的领导层曾引发了是否把“体验”继续办下去的争论。最后, 权衡在三, 领导果断决策, 应当保留这品牌栏目, 但条件是必须在“体验”的选题与表现形式上作出重大变革, 主题力求深刻。

经过认真定位与重新包装, 两个月后, “记者体验”又与读者见面了。改版后的体验角色摆脱苦脏累群体, 紧扣时代脉搏, 新闻性明显增强。体验求职人员就是例证之一。找工作是眼下许多人面临的一道难题。每周五和周六, 市人才交流中心都会聚集一些渴望谋得一份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国企、私企的下岗职工们。2010年9月, 记者走进一家销售公司, 满怀自信地去应聘, 可是却遭遇“考官”的不平等对待。随后几次应聘尝试工, 记者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求职所饱尝的内心煎熬与以往身体上的劳累简直无法并论。报道刊发第二天, 就有众多求职者打电话, 诉说各自的求职遭遇, 并赞许记者的体验采访真实再现了他们酸甜苦辣的经历。

报道主题不单单侧重反映体验角色的生存状态, 而且注重通过角色体验增强主题的厚度、力度。其中体验搬家工人算一成功范例。记者跟随一搬家公司搬运工一天, 搬冰箱、抱彩电, 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和技巧的运用, 更从他们所搬运的居家物品上透视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变迁这一厚重主题。

表现形式在保留背景和体验角色、体验时间及地点的标注基础上, 强调背景表述的精炼, 同时在小标题的后面附加一段副题, 集中概述这段的中心思想, 而且“体验”语言更强化平和、直白, 以达到更为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突破局限—使报道与时俱进

体验式采访, 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 直接参与某种活动, 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体验式报道发展延续到今天, 记者察觉到这种采访方式已经受到地域、行业的限制, 许多事难以体验。不过, 体验式采访不能因面临局限而退却, 甚至消失于读者的视野中, 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采访模式, 应当不断对它进行完善、变通, 使之人见人爱、常盛不衰。

如何在体验报道的采访、创作进程中力求尽善尽美。记者潜心思考, 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延长体验时间。能否针对特殊角色扩大采访时间跨度, 利用好图片, 做到图文并茂。

2. 突破地域限制。

记者可以走向农村, 走向外省市, 体验一些牡丹江市民应知欲知而未知的角色, 以满足当今时代受众对新闻的渴求, 报道既要“深”, 也要“新”。

3. 体验式采访要防止片面性。

体验式采访, 有时因记者素质、经验的关系, 容易钻得进, 跳不出来, 使观察和体验产生片面性, 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 当记者进入某一角色后, 不能被一人事牵着鼻子走, 产生片面的同情心和亲和力;而应站得高, 看得广, 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记者平时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积累素材, 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丰富社会经验, 提高自身素质, 以便在体验式采访中更好地把握事实。

4. 选题做到冷热统一。

热点是一个时期内一些人集中关心、议论或热切渴望与要求的, 冰点是指一些通常不被人注意的事或人, 是被遗忘的解落。处理好冷热关系, 就要客观地、真实地按新闻规律办事, 做到关注热点, 不忘冰点, 选题紧扣时代脉搏, 做好舆论服务。

摘要:“体验式报道”阐述记者身临其境, 体验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在写作手法上往往借用电视“再现”的技巧, 现场感强, 讲究寻找最佳点, 从最接近读者的角度切入, 颇具真情实感。“记者体验”做为新闻版面的一个重要品牌栏目, 它要求记者必须遵循“零距离接触、前期策划和局限突破”三个原则, 做到与百姓零距离, 紧扣时代脉搏, 使报道与时俱进, 以达到更为良好的传播效果。

篇4:“三儿”的冷暖人生

“小娘子” 那还是在2007年的冬天,隔壁一栋楼搬来了一对新夫妻,单看两人外貌,年龄差距是很大的,不过这个社会老夫少妻倒也不足为怪。

深圳城中村的一些出租楼是很奇特的,用今年的流行语形容,很“duang~”——两栋楼之间的间隔小到可以从窗户一跃而过。

这对新搬来的夫妻就住在隔壁楼与我同层,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窝在家里沏茶玩壶,那对夫妻甚是不解,“你怎么天天没事搓茶壶啊!”这一来二往,便渐渐知道男主人是香港人,小娘子来自湖北咸宁某县,是个地道的农村姑娘。

他们养了一条狗,我也养了几条狗,平时遛狗时经常碰面,问起小娘子,才知道她是为获取香港身份与这港人生活在一起“假结婚”的。

两年后的某天,我突然发现小娘子的男人不见了,他们租住的那个房子又迎来了一对“新人”。

我后来在楼下发现他们曾经养的那条狗成了流浪狗,便隐约感到了他们的变故,终于有一天,我在城中村里又遇到了那个小娘子,她这才讲起“夫君失踪之谜”。她说:“他坐牢去了,有几个和我一样想取得香港身份的女人和他同居,没想到他居然是个骗子,他在香港早就有老婆了。”

这是我与她最后一次见面,一年多后,听她的另一个老乡讲,她为赚钱去了东莞。

史小姐 2009年的夏天,一家宠物医院给我打来电话。“史小姐看上你的乐乐了,你是否愿意让给她?”乐乐是一只牧羊犬,我当时正想给它找个好人家。于是,应约过去。

史小姐身材高挑,长得很是漂亮,老家河北,住在深圳有名的“贵族花园”金海湾花园。她有些趾高气扬,问我:“你这只狗狗多少钱,说个价,钱不是问题。”接着又指了指身边一个明显比她大十多岁、身材矮小于她的中年男人说:“这是我先生,台湾人。”从心底里厌恶史小姐给我的这种跋扈的感觉,因此我断然拒绝了,我告诉她,我不差钱。

大约两个月后,她买了一只萨摩耶犬,取名“雪瑞”。2010年,快到春节时,她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语气平和了许多,听得出有一点藏不住的沮丧:“你帮忙给雪瑞找个主人,我养不了它了,和先生分手了。”……

我这才明白,原来,史小姐是被那台湾商人包养的,始乱终弃,因为玩腻了,没了新鲜感,她被台湾商人扫地出门,也算是净身出户了,落得连条狗也养不活的地步。

然而这还并不是她最终的结局,就在我帮她把狗狗送人后不到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街上又碰到她,发现她居然已经怀孕了。

我很惊讶,问她:“这么快就结婚了?祝贺你!总算有个好归属了!”

没想到她很洒脱地回答,“没有结婚,还是和我的台湾老公在一起,现在怀孕了,我想为他生个孩子,把他的心拴住。”

几个月后,我接到了一个从上海打来的电话,居然是史小姐打来的,她说孩子出生了。我问她和“老公”怎样了,怎么去了上海。她很平静地说,“他回台湾去了,我只好来上海,跟着亲戚后面讨生活。”

史小姐说老家很穷,她穷怕了,“小三”这个不太光彩的角色,她也很排斥,但为了摆脱贫穷,改变自己的命运,似乎就剩下这条捷径了。

见惯了小三的冷暖人生,我告诫她要做长远打算,保护好自己。

她反问我,“那你告诉我,哪个男人靠得住?你吗?”

高“夫人” 2011年底,我接到一个线索:深圳海关缉私局某李姓官员包养二奶,二奶要举报他。

我见到了这个二奶,她姓高,广西某县人,也出身自一个贫穷家庭。

她爱财,但不惜财,虚荣心强。“没有一万块钱的衣服我不穿”,她如此解释自己为何一身名牌。她高贵得就像一个贵妇人,看不出以前贫困的痕迹。

我把她称作“高夫人”,高夫人说自己以前在北京打工,来深圳后,被李某看上了,于是就成了他的情妇。

李在位时,给高的零用钱很阔绰,现在,李退休了,她的收入也锐减,“他不给,我就举报他包养我,他哪来这些钱包养情妇啊!原来我想跟他结婚的,结婚不成,那就要给我补偿。”

我劝她将材料送到纪委,然后回老家找个安分守己的人嫁了,她不聽劝,直到有一天,她的表姐带着她的母亲来寻求帮助,我的担心变为了现实——李某报案说高某敲诈,高某因此获刑五年。

分明就在眼前,她来电说刚花了数万元买了套新沙发,还说给母亲在老家买了套房子。好端端的一个人,就因贪心不足而进去了。

她表姐说:“哪里给她妈买房子啊!还是住的老屋,要是给家里买了房子,当一回二奶也值了。她太不懂事了,吃点亏也好……”

后来,法院审理查明:2008年6月,高某结识了时任深圳海关缉私局副局长的李某,并开始交往。2009年7月两人分手。分手后,高某联系上李某及其妻,称要找媒体披露其包二奶,以及向海关揭发。李某一共向高某支付38.3万元。法院认定,其中5万元属于分手费,是自愿支付。其他33.3万元则属于敲诈勒索所得。

高某上诉,二审法院认为,检举揭发违法犯罪事实,属于公民的权利。但本案系上诉人以要检举揭发为威胁手段,逼迫被害人交出财物,目的在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于是维持一审原判。

高某的夫人梦,就此彻底破灭……

潜伏 “小三”之于这个社会其实早已见怪不怪了,类似或更离奇的故事数不胜数。

当然,“小三”不是今时今日的产物,也不是中国的“特产”,在传统的道德层面,她们的形象是灰暗见不得光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似乎又很难用道德来简单地评判。

在北京,笔者的一位会计师朋友如此看待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把账做平,做假账能维护关系平衡也行”。问题是如何才能把这本账做平而为社会所接受?他说:“从经济分配方面看,女方贫穷的,通过被包养实现富裕,男方通过包养女人‘转移支付’,在两情相悦中实现了帮贫扶困,没有什么不好。”

这个歪理论我不敢苟同,不过,他的想法倒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有一个女性朋友,给一个与她父亲同龄的人当“小三”,一年时间获得一套60平方米的小居室,“合同期满”,重新觅得一个“主顾”,一年后又得到了一辆价值40多万元的奥迪车。而村里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小姐妹,至今仍在为了每个月两三千元的薪水披星戴月劳作。

“小三”也未必都是为了钱财,亦有真爱,比如有一个35岁的大龄剩女对我坦言,自己就是一个“小三”。她不喜欢这个身份,但实属无奈,她说自己海外留学归来,每月收入两三万元,有房有车,经济独立,但就是找不到谈恋爱、结婚的合适对象,总感觉结识的那些男孩子没责任心,没能力,有些还很“娘”。

在业务往来中,她认识了一名企业高管,属于她一眼就很中意的那种,但可惜对方早就有了家室。两个人保持这种秘密关系已经三年了,她一直尽力保持着自己心态的平衡,不去破坏对方的家庭,夜深人静,当男友离开她回到老婆身边时,失落感还是占据了全部的身心。

我曾劝过她早点结束,因为感情加深,心态迟早失衡,这种互不干扰的关系便再也难以维系,到时候所有与这件事相关的人都会受到伤害。她回答我:“这辈子宁当小三,也不将就去和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

我列举了这么多“小三”的例子,不是为“小三”代言,更不代表我去支持这种现象。我只是想通过这些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告诉大家,“小三”就潜伏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你的小姐妹,只是你还没发觉。

无论她们是基于权钱交易、钱色交易还是出于“真爱”,无论你理解还是鄙夷,她们都是这个社会中真实的一部分。(冷锋)

篇5:观《冷暖人生-墓园》有感

在看凤凰卫视《冷暖人生•墓园》以前,对我们国家十年文革的历史,我的印象只是觉得十年文革是一场浩劫,曾经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至于具体的什么灾难、影响范围等都只是在历史教科书上寥寥几笔带过,对文革并没有很多感受。

而看完纪录片《墓园》以后,这次真的是给我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不容易被电影电视剧等感恸的人,但这次看纪录片后,不知怎么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就滑落了,看到那位老婆婆为四十年前曾经还是十四岁的翩翩少年的儿子因为文革武斗遭遇杀害,老婆婆唯一的儿子被无缘无故地被子弹打死了,老婆婆显得是那么地无助,多么想帮帮她„„

对于文革的历史,后来人都知道的很少,而且正史很少提及,似乎总是极力回避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为文革斗争的“高潮”,武斗直接给无辜的人们生命造成伤害,无论是参与者、旁观者,都付出了鲜血的代价,曾经没有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却亡命于可笑的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真正反思过文革,或许根本就没有勇气去面对文革给我们带来的惨痛伤害,但是不去面对文革这段尘封的历史,又如何对文革进行反思,不反思文革,我们以后又如何去吸取文革的教训,不让文革重蹈覆辙?

在全国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举国陷入混乱的狂潮,正常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国家机关几近瘫痪,武斗迅速发展并演变到无法控制。我们必须敢于面对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极力回避,我们应该深刻地去反思,而不是好像当作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至于武斗的原因,无疑是出于对毛泽东的绝对拥护和狂热崇拜,认为自己是在坚定不移地捍卫毛泽东文革路线的。在派性组织强大的宣传攻势不遗余力的煽动鼓吹下,无不偏执地认为对方是反对毛主席,偏离毛主席路线的。出于誓死捍卫毛泽东的激情,大批受到蛊惑根本无法清晰认识当前形势的人疯狂地投入到这场混乱的武斗中。武斗的大规模爆发,也触动了一些市民内心深处的躁

动心态,他们只是渴望宣泄自身的情绪,有的更是抱定了“以血还血”的决心。

而至于参加武斗的两派,无论是“815派”还是“反到底派”,实际上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信仰的固守,而是双方对权力的极度渴求。争夺权利成为两派的利益冲突上的根本对立。已经掌握某单位、地域大权的造反派组织首领往往为了一己私利仇视对方,发动挑衅,以求进一步扩张势力。一旦造成人员伤亡,往往引起更大规模的报复行动。打着维护毛主席路线的旗子,对利益、对权力的追求才是根本目的,践踏民主制度,无视生命,没有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却平白无故得死在了同胞的手上,而且至今处于懵懂状态,死得毫无价值。若是至今我们都不去不面对,不去反思,不能吸取教训,那么这些成为文革的牺牲品的冤魂将永远无法得到安息,或许更可怕的是——重蹈覆辙。当然,我们希望文革这段历史永远成为历史,但是却不能够回避这段历史,我们或许需要时常拿出来进行反思,以示警醒,改正不足。

篇6:人生的冷暖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美文

生活原本没有烦恼,当欲望之火被点燃后,烦恼就来敲你的心门了;生活原本没有痛苦,当你开始计较得失,贪求更多时,痛苦便来缠身了。不幸往往源于自己错误的追求,烦恼往往源于比较,痛苦往往源于不知足。心好一切都好,心快乐一切都快乐,人生的冷暖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人生是一种平衡,你拥有了这样,必然会错过那样;你什么都想得到,结果往往会失去更多。不要奢望人生中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就如天平的两端,一端的付出越多,别一端才能承载更多的希冀。所以,在我们处于波谷的时候,不必太过悲观,总有一天会朝上走;置身波峰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总有一天还要下来。生活如舟,摇摆不定;生活如水,平淡最美;生活如麻,千丝万缕;生活如料,酸甜苦辣;生活如酒,纯而不腻;生活如竹,步步高升生活是,生下来,活下去。百变的生活,如一的命,走哪条路,是自己的选择,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路旁的风景很美,生活也会在不经意间变换,越变越好!

学会去微笑,渐渐地你的气质会越来越好;学会去适应,渐渐地你的处境会越来越顺;学会去理解,渐渐地你的`知己会越来越多;学会去包容,渐渐地你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学会去欣赏,渐渐地你的人际会越来越广;学会去谦让,渐渐地你的肚量会越来越宽;学会去良善,渐渐地你的世界会越来越净。

无常是随时随地都在的,就像我们正在喝茶的这一刻,有人正在热恋,有人刚刚失恋;也就在这一刻,有人正在欢欣大笑,也有人正在悲哀哭泣。如果我们仔细聆听,会同时听到婴儿的生的啼哭与老人死的悲叹,因为生命无常,所以每一泡茶都要专心地泡;由于人生短暂,每一个此刻都要用心地生活。

篇7:冷暖人生作文

1、真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好人。

2、与平凡的男人握手,与英俊的男人交友,与成功的男人过日子,与高深的男人多交流。

3、有一种伤叫悲伤,是睫毛再也承受不住泪球的重,轻轻碰到就会滴落。

4、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5、心眼多的钻被窝,心眼少的唠嗑,一个心眼的唱歌,缺心眼的死喝。

6、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7、叹气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哭泣是浪费力气的行径。

8、谈论别人的缺点,你是小人;谈论人类的缺点,你成哲人。

9、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10、人允许一个陌生人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晋升。

11、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

12、人生的冷暖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13、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篇8:冷暖人生作文

一、从栏目名称、人物采访、故事讲述方式, 显现节目的人文定位

(一) 栏目名称的人文解读

正如栏目简介所称:《冷暖人生》所指的“冷”是寒冷、饥饿和黑暗。“暖”是底层人物顽强的生命力与他们心中那一抹希望。社会边缘多故事, 冷暖人生传递人间不同的温度, 让观众感受人生热度。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曾经说过, 凤凰不会沉沦于贵族的、沙龙的、媚俗的电视文化当中。文化作品不能不强调社会功能, 要引导我们的社会追求崇高。作为一个商业性媒体, 凤凰一直有一种文化使命感, 一直在致力于为观众提供精良的文化产品。前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助理、《鲁豫有约》总策划刘春认为:电视和观众交流的不是知识, 而是思想和观点。电视栏目应该突出社会关怀, 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就是名人也要走下神坛, 什么叫人文, 人文就是对人的关怀, 人文无处不在。

(二) 人物采访上坚持以人为本

冷暖人生, 人生如戏, 关注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命运起落, 聆听来自城市边缘的呼吸。栏目从2003年开播到今年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 近500期节目, 记录的都是普通小人物的人生百态。结合热点, 立足人文, 故事讲述彰显人文关怀, 用平民化的视角呈现。为弱小的力量提供展示他们存在的平台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是媒体良知的体现。媒体有责任让社会、政府和主流人群看到弱小的存在, 并提醒他们去着力改变, 这也是媒体作为“大海上的瞭望者”的责任, 社会稳定需要这样的“瞭望者”, 这也是《冷暖人生》栏目的价值体现。

《摄影师与六个地震孤儿》讲述的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师焦波与六个汶川地震孤儿的故事, 他用手上的照相机作为媒介, 通过摄影让孩子们快乐起来, 把那几个身心受到地震创伤的孩子带出了心灵的阴霾, 特别是让一个有严重叛逆倾向的孩子, 从自暴自弃的边缘被重新拉回来。摄影让孩子们有了精神上的收获、建立了自信心, 也顺带有了一技之长, 两年后在北京给孩子们办了专门的摄影展览、引人注目。

(三) 故事讲述上彰显人文关怀

栏目从创立初期的定位边缘、另类人物、弱者, 到后来的关注普通人和历史中被遗忘的人物, 再过渡到现在的定位新闻、历史、现实中的历史题材人物, 唯一不变的是以人文关怀为节目主旨。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 不管背景的狭窄与宏大, 《冷暖人生》一直秉承一切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去记录、去发现。走进人物、解读人物、感受人物, 体现对人的关怀是《冷暖人生》一以贯之的视角。

《陈思和跳桥者》是从去年网上传出的一则武汉长江大桥跳桥事件引出主人公陈思, 同样的一座横架在长江上的桥, 不同的人生际遇。南京长江大桥上第一个自杀救助者陈思, 十年间给了曾经想在这座大桥上了结生命的人带来了重生的机会。陈思, 这一位普通的南京市民, 十年来, 每周双休日在长江大桥上专门等待自杀者, 十年时间, 陈思从大桥上救下了251名跳桥者, 几百人和大桥的生死命运也被改变, 他成了这座大桥的守望者。生活中谁都会遇到坎坷, 这时有人拉你一把, 也许这个坎就能跨过去了。

二、主持人以平民化角度解读主人公内心世界

在倾听这一点上, 《冷暖人生》同样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整场访谈节目中, 女主持人陈晓楠说的话语可能并不多, 甚至会有一段时间的冷场与空白, 但恰恰是这些恰到好处的留白, 反而给了受访对象一个自由敞开心扉、述说心事的机会, 主持人耐心的倾听使得受访者感到自己是被尊重和平等对待的, 于是从心里消除了可能产生的戒备, 消除了隔阂, 打消了顾虑, 在无言中获得慰藉。主持人恰到好处的倾听, 给每期节目增加了一笔不可或缺的亮色。

陈晓楠, 北京人, 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凤凰早班车”节目, 曾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担任主持, 拥有丰富的现场主持经验, 以轻松亲切的风格见长。陈晓楠曾说:我并不愿意让被采访者觉得, 我是一个记者。我愿意做一个白描者, 用最朴素的线条来勾勒出他们的轮廓。人生会有无数奇妙的缘分, 我能在这样的时候与他们相逢, 希望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来自陌生记者的问话;带走的, 也不仅仅是一个作品。

在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的提问方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类型, 正问、侧问、追问、反问等等。根据节目类型、访谈需要及主持人自身性格特点的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提问技巧和方式。陈晓楠在《冷暖人生》中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知性善良、真诚友好的提问方式和态度。《冷暖人生》中的陈晓楠, 从来不会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 在节目中, 她就像是一个温婉的倾听者, 细腻、含蓄、清新、自然。在采访中, 她注意引导嘉宾娓娓道来, 在嘉宾有一种倾诉欲望的时候, 她的主持人身份是“隐”的, 耐心专注地去聆听嘉宾的故事, 放大他们在节目中的位置。陈晓楠的感性、聪敏和善解人意充分渗透在节目里, 充满个性魅力。

陈晓楠说过, 形形色色的人有形形色色的人生, 我觉得无论怎么活着, 每个人都自有他的那份价值, 而且也自有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某种感动, 所以《冷暖人生》这十年在做的就是去观察, 去记录, 去体会, 去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

三、节目制作朴素、温情、旁白平实

配音也是节目的一个特色, 这个声音基本上是听过一次就不会忘记。熟悉《冷暖人生》的观众都知道, 每期节目中都有一个含蓄而内敛的声音把你带入故事的情景之中去, 而他的声音, 也早已经成为《冷暖人生》这个品牌栏目的标志之一。他叫季业, 是《冷暖人生》的编导。或许很多人都没想到, 这个《冷暖人生》标志性声音, 其实, 从未经过配音的专业训练, 是个标准的门外汉。

“其实开始配音很偶然, 因为条件所限, 我们没有专职的配音师, 过去节目也请过一些人, 但总觉得不大方便。于是我提议, 我们编导自己来吧。刚开始的时候, 还不大适应, 现在要是再听当初的配音, 会觉得挺不堪入耳的。”慢慢地, 季业慢慢摸索出一种理念, 他觉得, 写文章也好, 做片子也好, 任何艺术最高的境界都是含蓄内敛, 才会呈现出一种最大的张力。“有的配音, 你有五分的感情, 你非要把他配到十分的感情, 这就相当于你把情感卸掉了, 就没有那种张力了, 相反给人一种煽情的感觉。用一种最克制、客观的方式来写解说, 然后用克制和客观的语调来配音, 它就会形成一种内在张力, 因为人物本身的命运, 这个故事本身的戏剧性, 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足够打动人了, 事实上你通过这种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 就把这种内部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这和整个节目追求的基调是一致的。”现在, 配音已经和节目融为一体, 只要一听到这个声音, 不看画面也可以感受节目所传达的种种普通人的情绪。

除此之外, 节目从不追求过度包装, 所配的音乐也是一直延续温情、朴素的原则。《冷暖人生》从不追求华而不实的包装, 自始至终用朴实手法贯穿节目, 用最本原、质朴的节目内涵打动观众心灵。

在这个传播事业高度发达、新闻媒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渗透的时代, 大众媒介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事实上, 以“人文关怀”的视角, 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 不仅可以使媒介的“社会利器”效用充分发挥, 还可以使新闻媒介自身“打动”受众的心。大众传播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性和人格传播。就在许多大陆媒体还在一味追求“贵族化”、许多学者正对媒体的“话语霸权”颇有微词的时候, 以《冷暖人生》为代表的一些栏目, 却在探索一条实实在在的“平民化”的“亲民”路线, 在大众传播越来越朝受众倾斜、互联网的交互性正在对电视媒体形成严重挑战的当口, 《冷暖人生》却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 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信息化时代的更为珍贵的人情味。

参考文献

[1]凤凰网[DB/OL].

[2]冷暖人生 (系列丛书) [M].

篇9:专车司机的“冷暖人生”

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全国有出租车120多万辆,承担400亿次运输任务,行业总收入达1590亿元。据估计,中国潜在的专车市场规模达4205亿元。

2010~201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从7800万辆增加到了1.37亿辆,而出租车数量仅仅从101万辆增加到117万辆。

因为各地政府对出租车规模有所控制,限制发放牌照,所以出租车数量仅会稳步小量增长。

凭着更加低廉的价格,更加优质的服务,移动出行O2O规模为2.4亿,在互联网的渗透率为21%。

竞争趋于稳定

随着对用户量的竞争已基本接近尾声,专车公司开始缩减补贴额度,加上交通部计划提高专车门槛,专车司机收入明显下降。

专车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期,爆发式增长已经成为过去。

兼职司机越来越多,补贴却越来越少,从每单补贴三四倍降低到每单补贴10元左右。

三成司机来自商业、金融业。

篇10:冷暖自知作文

康熙二十四年的五月暮春,一阵西风吹过,吹落残花遍地,吹过宫墙院柳,吹入大清才子的梦中。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在这最后的时刻,西风到底是吹散了无边的恨,吹散了眉弯。

年仅31岁的大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逝世。

白落梅曾经说过: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炼过的青莲,贪恋了人间烟火的颜色和气味,注定今生这场红尘游历。他舍弃千年的修行,只为换取一世烟火,他或许风光霁月,却注定了灵魂的颠沛流离。

他的《饮水词》横空出世,引得家家争唱,殊不知饮水饮水,人如饮水。冷暖自知。他的词埋藏了他的心事,读不懂、道不明,其中的苦恨只有自己知晓。

纳兰的一生太多的苦,太多的恨,对身份的厌倦,对仕途的看轻,对官场的不屑,对爱情的求而不得与流连向往,杂揉成了他不被理解的一生。

那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

犹记那年立于廊庭轩榭的少年,他出生名门,钟鸣鼎食,金枝玉叶,满园春色更称得如玉公子气宇轩昂。

他文韬武略,年纪轻轻便被康熙帝亲自任命为御前侍卫,前途光明,万人艳羡。

可就是这样一个身份煊赫的贵公子,身上却散发着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忧郁气质。纳然容若最爱的是留的残荷听雨声,最欣赏的是南唐后主的遗世风骨,他心如草木,自认不是人间富贵花,他建渌水亭与文人吟诗作对,赌书泼茶。他拥有一个词客所有的特质,向往着一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生活,他能做好一个文人、一个雅士,唯独做不好一个政客。

他在家世权贵的洪流中挣扎,厌恶逐流,却又被家族狠狠束缚;他不甘停在原地,孤傲的灵魂在撞击中头破血流。

纳兰曾说自己是天上痴情种,他追求的是一生一代一双人。奈何天不随人意,先有青梅竹马的离开,后有结发爱妻的离世,就连在江南烟雨中邂逅的美丽女子也因为门第观念不能相依,所有的期待都化作了泡影。情路上的坎坷成就了《饮水词》的巅峰与空前绝后,他苦、他愁、他恨,他将这些无法诉说的情感倾注在词间,他梦见亡妻时对他说着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他也怨自己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容若的一生,是佛前青莲般的一生,花开动人,花落断肠。他在世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仿佛从未来过。纳兰容若的逝去其实并没有多么惊心动魄,这就好像四季轮回、草木枯荣,他从尘世中盛开,又最终归于尘土。

篇11:冷暖自知作文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丧失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诚然,想要计算机利用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懂得人情道德,拥有七情六欲,会了感性判断。有许多技术要克服,因此,这个情形会在多年后成为我们的考虑范畴,现而今无需过度担忧。

然而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更让库克担心,因为那样的人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那么为什么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人的出现让库克担心呢?原因许是现代人在不自知的状态中渐渐失去自我,变得机械化。接着再看致使这一现象的理由有二,其一是占据人类智能活动的事情——工作。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步细化工作的分工,于是每个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本分工作,并且此工作因细化而越来越简单,让人不用思考除了正确与否外的诸多事情,简单又重复快失去意义的`智能活动容易造成人遗忘了自己的价值观;其二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下,生存成为大部分现代人的最高追求,而别的文化艺术之类的追求基本是上流人物的“专利品”。著名评论员曹林在《时评中国》里说:“财富是文化生长的土壤。”确实如此。宏大的思想殿堂带给人更高的思想去考虑他人,那么只追求生存的人缺乏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以后,容易失去感性判断,很难再怀有为他人考虑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就是同情心。因为生存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人极易陷落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

有人说大多数人其实25岁就死了,到了75岁才埋。这话大约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失去了价值观、同情心,只会判断0还是1的人已经在生活中慢慢浮现并且扩散。故而现代人就要尽早觉醒过来,学习古希腊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首先要自己觉察出精神世界快被“二进制思考”所湮灭,才能有下一步的挽救自我。计算机思考是简单又冷漠的,而人的思考是复杂又温暖的,因为人有人性。发现这点之后,人们要明白自我思想缺失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找回来,暂时放下工作一段时间,在书中与加缪、萨特畅聊存在主义,或是自己喜欢的作家找回自己的价值观,还能游山玩水在自然中找回人情。只要脱离如机器般的生活一段时日,那个能分辨什么感情是冷酷什么是温暖的“冷暖自知”之人便会带着价值观和同情心回来。

可是最可悲的是许多人无法做到第一步——自识,无法懂得一味去生存没思想的人是像计算机一样冰冷思考的,而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才是人心得“火炉”。故而我只能用“这类人永远会在并且作为社会底层的基石来衬托会自识人的高大”这一观点安慰自己对他们产生悲悯的心。

篇12:车厢冷暖作文

自从上高中就开始坐公交车,至今也快有三个月了。

在车厢里,除了发呆之外,还有一些事,却是伤人的雷同,对此我感到惭愧与内疚。

早上五六点,除了我们这些需要早起的学生,最多的还是老人。老人是个笼统的`范畴――相对年轻点的五六十岁,老一点的,就有七八十――差了这几十岁,那看上去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要说的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家里的老人虽然也有七十好几了,但好在身体硬朗,以至于我对老人的不便没有特别直观的认识。

但自从在公交车上看见他之后,彻底改变了我以前对老人的看法。他脸上的皮紧巴巴地皱在一起,沟壑刻画得特别深,仿佛是老树皮一般。戴着一顶粗毛线编织的帽子,身上是厚重且单调的黑色的棉衣。

我眼看着他颤巍巍地挪到车门前,伸出枯柴般的双手死死抓住汽车的栏杆,再使劲发力,以一种引体向上的姿势把僵直的身躯提上公车的台阶。不仅如此,他还需要把僵直的双腿使劲扳上第二级台阶,再用同一只脚扳上第三级台阶。看这场景,不知为什么,我动也不敢动。等他迈上车厢内的实地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松了一口气。

他在颤颤巍巍地寻找座位――一般都是栏杆后面的那个照顾专座。但那也需要时间挪过去,用手抓住栏杆,以此为圆心慢慢转过去。等他最终慢悠悠地落座,我才把目光收回。

直到现在想起这一幕,我都会觉得愧疚与不安。为什么当初我就不能上前帮那位老人一把呢?

“我要去北站”。他亮了嗓子对司机喊道。声音沙哑,但在寂静的车厢里格外刺耳。其实不必那么响的,“我要去北站”。他反复喊道。遇到热情的司机也许早早回应他了,如果碰到一个闷声不吭的,那他也只好不放心地收回伸长的脖子。

“北站,到了没?”“北站,到了哦。”车厢里没有人理会他,他只好自问自答。其实离北站还有一站的距离。

车厢里只有寥寥几个人,十分静,静得我发虚,没有一个人说话,连一声咳嗽也没有了。突然觉得车厢的空间被无限地拉伸了,每个人仿佛都是一座孤岛。我一直没有站出来,这时候更是不敢露脸,只好把自己的脸使劲转向车外,几成九十度角,想尽量磨灭自己的存在感。天晓得这段时间是多么的难熬。

司机什么也没说。

他又同样困难地颤巍巍地下去了,恍惚间,我又看到他转身的方向和北站的方向相反。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篇13:企业冷暖

一个17岁乡下女孩到城市“寻梦”, “被招工”到一家大企业。几乎没感受到什么新鲜劲儿, 不适和不快就接踵而至。“我被分到苹果生产线, 负责目检, 就是检查屏幕损坏没有。15秒种要看一个, 每天12小时, 要重复几千次一样的动作。还经常加班。”她很快就厌烦了。但不敢说。

还有更让她烦心的:一是入厂第二天是除夕, 第三天是她17岁生日, 可是厂里既没有年味的红火, 也没人给她生日祝福, 很失落。二是离家时爸爸花400元给她买了部新手机, 并塞给她500多块钱, 嘱咐她“多加小心”。但不久新手机掉水里坏了, 找堂姐借了一部又被人偷走了, 很郁闷。三是宿舍住8个人, 分在8个部门, 来自不同地方, 谁跟谁都形同陌路, 很孤独。

工作一个多月后, 她身上只剩不到10元钱。工资一直没发, 她去问线长, 线长让她自己去要。结果, “我在两栋楼间跑了一上午, 那里的人都不搭理我。”举目无亲, 四处碰壁, 涉世不深的脆弱女孩受到致命伤害。她哭着回到宿舍, 一夜没睡。

现实是冰冷的, 一没钱花, 二没手机联络家人, 三没倾诉之处, 人和人“冷得像石头”。思前想后没活路, 她彻底绝望了。转天早上8点多, 她从三楼爬上四楼, 翻过围栏跳了下去……

当时媒体报道:2010年3月17日早9时许, 深圳富士康员工田玉, 从宿舍楼的四楼跳下, 重伤。

再说另一企业。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近期播出一则招聘启事:本市某高科技企业急招100名青年女工, 有50多个岗位可供选择, 待遇一切从优。应聘条件:年龄18~25岁, 未婚;学历大专及以上;身体健康无各种病史;品德优良善待他人, 无不良嗜好;五官端正清丽优雅。联系方式……

电台初接此稿颇为生疑:是不是骗子啊?为什么专招少女, 还要健康漂亮的?为了一探虚实, 台里派出一位美女记者乔装“潜入”该企业。记者经多方接触摸底, 真相大白。

原来这家千人大厂, 产品都是庞然大物, 90%以上职工为男性, 稀少的女性大都是孩妈妈。由于社交圈子狭小, 接触女性机会少, “剩男”越来越多, 生产骨干和技术尖子中30岁上下的“光棍”就有200多个。厂工会很着急,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联手人力资源部给厂领导打报告, 要求以招聘形式, “栽好梧桐树, 吸引凤凰来”, “搭好鹊桥渡织女, 成全牛郎美姻缘”。厂领导极为赞赏, 并表示若引来“织女”并相亲成功, 将来买婚房时企业掏首付款的一半予以补助。许多“剩男”闻讯落泪, 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 纷纷表示:“没二话, 好好干!”

电台记者趁此挑明了身份, 希望采访“剩男”典型。不料被工会挡驾:你想选女婿呀?不用看, 都是好小伙, 文化大学以上, 月薪四五千, 身体倍儿棒, 技术上有绝活……将来搞集体婚礼时再劳驾电台记者报道吧。

两个企业, 两种管理, 两种结果, 令人感慨。

天津这家企业, 是效仿李瑞环当天津市长时的做法。工会也体现了它为职工解困的价值。

富士康也有工会。不知“十几连跳”之后它有没有反思和改进?老板郭台铭最近表示:富士康现在有机器人1万台, 明年增至30万台, 后年达到100万台, 以取代人工劳动。机器人不会跳楼, 但光干不休息它照样短命。它也肯定不喜欢“血汗工厂”。

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之基。

篇14:北京“鼠族”们的冷暖人生

这些被称为“鼠族”的新北京居民大约有100万。严格来说,这类住屋是非法的,政府规定闲置的地下室不能用来出租。但就像很多事一样,它们也处在灰色地带。

地下室的租金一般只需地上房屋的一半,个人租住面积一般在3.7~9.2平方米之间。鼠族大多是年轻人,希望在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站稳脚跟。他们中有保险推销员、地铁清洁工,也有新婚夫妇和时尚业者。

张新文:即将离京的化妆师 湖北青年张新文10岁那年,母亲离家出走,此后家里全靠父亲独撑,虽然省吃俭用,还是没法供他念完大学。2013年,22岁的张新文退学来到北京学习化妆和造型。

“刚开始,我把自己跟明星的合影发到网上,老同学看了都很羡慕,以为我在北京过得多么光鲜,从一家酒店到下一家酒店。”他说,“我确实奔走在高档酒店之间,但下班后得回到阴冷潮湿的地下室去。不过现在,我并不忌讳这一点,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住地下室。”

来北京一年多后,考虑到人口多和饮食不习惯,张新文准备离开。“我的计划是迅速上完化妆培训课,然后回武汉。这里没什么可留恋的。”

陈拉秀:地铁6号线保洁员 陈拉秀(音译)觉得,待在北京至少“比在家里种地强”。这位五十多岁、来自贵州六盘水的农妇为了给3个儿子赚娶媳妇的钱,一年前跟着丈夫和小儿子来到北京。

“干农活儿太苦了。”陈拉秀坐在床上说,“就算地里的活儿干完了,你也不能闲着,回家还有一大堆家务活儿,我根本闲不下来。但在这里,一下班我就能休息了。”

现在她和丈夫都在6号线上做清洁服务。丈夫在呼家楼站,她在东大桥站,相隔不远,方便照应。他们住的地下室离得不远,在东四环附近。

在房东看来,他们是他见过的最温馨的一家人:儿子给父母张罗了住处,自己还找了女朋友,女朋友的爸妈就住在离陈拉秀几道门的地方。

虽然听不太懂未来亲家的浓重山西口音,但陈拉秀经常找他们聊天。其余时间她爱逛街,不过只看不买。她打算把一半的工资存下来,一部分给儿子结婚使,其余留着夫妇俩养老用。

徐俊萍:一家三口的简单生活 对46岁的山西农妇徐俊萍来说,北京的地下室就像临时庇护所。8年前,她来到这里打工,很享受北京的安静和简单。不像在老家,她在这里来去自如,不必担心左邻右舍或亲戚们怎么看。作为虔诚的佛教徒,白天她在拥挤的市场里推销佛经、香炉和护身符,晚上回地下室。

“我真的不想回家!在这里,我饿了就找东西吃,困了就回地下室睡觉,生活里没有太多复杂的事情。如果在农村,我得今天给这家帮忙,明天去那家干活儿,成天闲不下来。这里过日子非常安静,也很简单。”徐俊萍说。

去年11月,她搬到城东边的地下室,跟小儿子待在一起。17岁的儿子早就不念书了,现在北京高新区一家公司学习电脑维修技术。她的大儿子在南京。

徐俊萍的丈夫现在是北京某公司的保安,独自住在城市另一头的地下室。他会不定期地过来看看母子俩,带些从街边买的小吃食。每次他过来,一家三口都要挤在一张双人床上睡。

郭小龙:我是“鼠王” 40岁的郭小龙(音译)在很多城市的KTV或夜总会干过。现在他管着地铁6号线附近的一处地下居所,手里有72间地下室,共100来位租户。他本人也住在里面。

小时候,他梦想当运动员,至少也得是个体育老师。虽然梦想没实现,但他现在经常穿着阿迪达斯等品牌的运动服。他在地下室的工作包括日常管理,还有搞卫生、换门锁和电工之类。为了防偷窃,大部分时间他在地下室入口的一间屋里看监控。

郭小龙话不多,但把地下室经营得很有人情味。他跟碰面的人打招呼,也会帮他们忙。郭的父母4年前去世了,他说自己是个没家的人。“没妈的孩子没有家,如果你们管住地下室的人叫‘鼠族’,那我就是‘鼠王’。”

常万乐:刚到北京就被骗了 去年,常万乐(音译)从老家河南安阳来到北京。刚出火车站,伟大首都就给了他重重一击。拉他的黑车司机要了高于平常10倍的车费,让他对北京有了非常糟糕的第一印象。

现在,18岁的常万乐和女朋友住在一间地下室里,月租金500元。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车间做电器插座,后来辞职到北京南站附近的饺子馆打工。小常说自己喜欢静谧的地下室,“那里特安静,能睡个好觉”。

平时闲了,他也愿意和同事一起吃喝玩乐,有时还会去趟天安门,拍些照片发给老家的朋友看看。“我愿意给家里人展示我的生活状态。‘看,我在北京呢!’他们会觉得待在北京特牛气、特有面子,只有我爸会叮嘱我凡事小心,别惹麻烦。”

李扬:住地下室的北京人 与大多数地下室居民不一样,李扬(音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家在通州,距市中心30多公里远。以前他在家庭农场打零工,后来迷上了一种非常高超的钓鱼技法:飞钓。2012年,他在一场钓鱼比赛上拿了奖,结识了国内某电视台钓鱼频道的编辑。此后,他开始为该频道撰稿,希望未来能靠出版相关书籍谋生。

过去3年,他做过不少工作,送餐员、快递员、收银员、摆摊卖鞋……他住地下室“是为了省钱”,现在房租每月五六百元。“在住宿方面,我很务实。”

但地下室很潮湿,有时还有股霉味,特别是夏天。“放在床头的毛巾一夜就能长出绿的、蓝的、白的小霉斑。”

李扬能接受“鼠族”这个标签。“描述挺准确的。”他说,“可能很多人看不起住地下室的,但我不觉得自己的境遇可怜。我有间屋子,有床,能踏踏实实地躺在上面,这和其他人有什么两样呢?”

刘昊:“长期晒不到太阳,我很累” 刘昊(音译)住的地下室上面是复式公寓,那里的人会去星巴克喝咖啡,在无印良品那样的日本百货店买东西。公寓后面有个小门,推开门就能进入刘昊的世界。他是个新生代作家、诗人、摄影师和导演。

在河南老家,他的父母拥有12亩地,种些花生玉米等作物。刘昊从会走路开始就帮家里干农活儿,等上了高中,他忽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纪录片摄影,以及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电影。

“2006年,贾樟柯在一个电影节上拿了大奖,看到这条新闻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有机会做一部电影,说不定也能得奖。即便不行,当个摄影师也挺好的,我可以回老家河南开个小店,接些婚庆、拍广告之类的活儿。”

“我这一代和父母截然不同——我们喜欢做公务员或者汽车销售员,没有人愿意务农。农田周边工厂也越来越多了,有加工小食品或方便面的,还有做卫生纸的。总之,父母那辈靠土地过活,而年轻人已经离开了庄稼地。

“我从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看到了地下室,片子的主人公就生活在里面。我在北京住过的第一间地下室很大,但很潮,每月租金700元,一个月后房子里就有了霉味儿,东西都变质了。后来我找到了现在的这间房,8平方米大,一月360元。我现在基本没收入,住这里还行,过得去吧……可能因为长期晒不到太阳,我总觉得很累。”

在笔记本上,刘昊记录了自己的感想,他写道:房间一间挨着一间/走廊错综相连/所有这些都好像在指引你/去你想去的方向/夜幕降临/你找不到自己的路/你找不回自己的屋/每一天你都在不停地穿梭/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地上地下

摘自《青年参考》

上一篇:xx中学政史地组教学研究活动总结下一篇:八年级下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