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人生作文

2024-04-12

苦乐人生作文(共10篇)

篇1:苦乐人生作文

痛和快乐从来都是形影不离的一对。痛点缀着快乐,快乐充满着痛。

其实,痛与快乐就像大自然安排的昼夜。没了昼的光明就是无所谓的黑暗,没有了夜的宁静就没有了昼的喧嚣,所以我们的生活在忧伤与快乐中,痛并快乐着。

珍珠只因忍受了蚌贝孕育的寂寞,才拥有了倾城的晶莹光泽;寒梅只因忍受了独立风霜的寂寞,才拥有了傲立枝头的芬芳;蚕蛹只因忍受了作茧自缚的寂寞,才拥有了轻舞飞扬的蝶翅。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

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寂寞。

有一种寂寞你没有咀嚼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它们两者都需要用痛和快乐去演绎。否则,我们不会单纯的为快乐去捧腹,更不会为单纯的痛去感动,正是因为痛并快乐着,所以我们在欢乐的艳阳天里学会冷静,在忧伤的黑树林里看到光明。我们因为有了痛才快乐,因为有了快乐才回去寻找痛。痛并快乐着,于是我们便拥有了生活。

篇2:苦乐人生作文

导演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那些富有意味、优美的时刻,那些发自真实生活的但又被赋予了浪漫诗意的细节,那些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表情,都使整部影片显得细致动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心灵感染力!节奏慢起来的时候温情脉脉,细腻入微,能看到风的样子。节奏快起来的时候如若行云流水,纵横捭阖,能够瞬间跨越时空!电影的魅力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仔细体会,这并不是一部完全喜剧的电影,在影片的描述里,饱含着忧郁哀伤和苦乐参半的情调。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在交流沟通上困难重重,每个人与其他人几乎都是格格不入,生活破碎不堪,充满了挫败感。在导演浓郁的幻想色彩和奇妙的想像力之下,是对现实生活和苦乐人生的透视、观照和折射。爱美丽是一个理想化、风格化的人物,可是她的每一部分正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平凡人,她就在我们身边。

这也是一部描述老巴黎的电影,导演以最佳的方式传达了无尽的乡愁,对孩提时代的巴黎,对梦中巴黎的眷恋与依赖。

于此对应,我们能找出另外一幅画,那就是描述英国下层人们生活的素描画,曾经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曾经》描述的是一个落魄的歌手和一个为谋生而努力的离异女子的故事,落魄歌手白天要修理电器,晚上在街头卖唱;离异女子带着婴儿还要抚养着母亲,住在整栋楼只有一台小电视的偏辟小区里,最喜爱弹钢琴,却只能去钢琴店里弹奏。在他们灿烂笑容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窘迫,和对窘迫的漠视,对生活的勇敢挑战!他们卑微,可是他们很乐观,也很坚强,为了梦想而执著地去追求,去努力!

或许是生命的相似,这对男女相遇了,度过了他们两个一段短暂而快乐的日子。最后因为不得以而怅然分离。影片描述了一段清新的爱情故事。谁的人生里没有遗憾呢?每一段曾经,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值得人们留恋。正是那些曾经,让我们长大成熟,懂得珍惜眼前的,感激过去的,憧憬未来的。

篇3:苦乐人生作文

实践证明, 由于体验式报道迎合了受众心理, 突出了新闻保真、主题求深及报道通俗等新闻特性, 多年来颇具规模的经营, 使它赢得读者广泛认可, 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稳固读者群体, 成为牡丹江新闻行业一种新的试尝。因此, 它要求记者体验必须突出“零距离接触、前期策划和局限突破”三个原则。

一、亲身体验—与百姓零距离

所谓“体验式采访”, 就是记者亲自体验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和经历, 然后将材料积累、思想积累及创作情感积累, 以第一人称直接写进作品的新闻报道形式。每次体验式采访, 都是记者主体意识的介入, 使自己在实际状态下不动声色地观察、记录, 与要表现的主体休戚与共, 偶尔发几句议论。“体验”写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写事在历史变迁中的万端变化。

体验式采访与普通采访有着重要区别、它首先已经知道了采访对象、采访地点、甚至采访的主题, 是一种策划后的采访, 它需要事先作大量的方案设计。另外, 几乎每一个角色的体验都是记者事先联系好采访对象, 在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方才深入到他 (她) 的生活、工作之中, 一天或数天去观察、去体验和感受, 这需要时间、成本投入, 目前的新闻理论还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签。

近年来, “记者体验”栏目刊出了近50期。其包括:苦:擦鞋匠、进城卖菜的菜农、洗车女孩、劳务人员;脏:护理员、掏粪工;累:送水工、搓澡工、建筑工人、清洁工、板爷、锅炉工;其他:聋哑学校教师、网虫、监狱干警、求职人员、足球彩民等40多个角色。

记者深深感受到自己能够“扮演”的诸多角色, 体验到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不同层面群体的人生百态, 令那些通常不被媒介所注意的人物的生存状态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关注普通人的不普通的命运, 折射出他们虽微弱但实为真知灼见的声音扩音, 以及他们被市场经济的喧闹和浮躁所遮蔽的真容。

实践证明, 体验式报道的运作是成功的。在《滚滚车轮辗出板爷艰辛谋生路》刊登后第二天, 三个“板爷车夫”找到记者说:“没想到记者竟踩着‘板爷车’写报道, 太难得了。尤其是有些市民了解了这份辛苦后, 都很尊重我们了。”不少读者打来热线电话邀请记者到他们那里体验一下, 还有读者给记者指出建议、指出不足……。

广大读者对体验式采访的青睐和认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一崭新采访、报道方式的独特优势所在。

优势之一, 体验式采访能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真相。采访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通过亲身体验, 记者的这个认识过程就会更扎实、更自然、更合情合理, 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记者有时要报道完全陌生的事物, 其不仅对读者是完全陌生的, 而且对记者也是完全陌生的事情, 记者只有尽可能全面同那个事情直接接触, 亲自实践, 才能真切了解那个事物。

时下, 新奇、时尚的网络使网友约见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部分, 但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 它依然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2011年2月22日至3月3日, 记者对这种交友方式进行了体验式采访。记者进入网易聊天站结识了一些牡丹江地区的网虫, 通过网下约见, 发现对方上网聊天的目的各不相同。

优势之二, 体验式采访能更方便地获得需要的材料。体验式采访往往深入到采访对象的行业中去, 这就便于记者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 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 了解到更深入的情况。因此, 当你在采访中, 经过努力仍然不能从采访对象中获得有用材料的时候, 你不妨先溶进他们的生活, 加深与他的沟通, 采访定会出现新的转机。

“打工仔”尽管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但他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2010年10月, 记者走进“劳务市场”, 做了一天地地道道的“苦工”。初春的早晨, 记者站在马路旁, 从行人流露出来的鄙视神情中, 感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上午, 记者被人雇用, 往一家往5楼的住户搬运沙子、水泥, 本已累得浑身冒汗、两腿酸麻, 却因未能放到雇主指定的地方遭对方一顿喝斥;下午, 当遇到热心肠的雇主邀请我们喝上一杯水时, 却备觉感激。一番亲身经历将劳务人员的生存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优势之三, 体验式采访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俗话说, 听过不如见过, 见过不如干过。听过, 可以说“知道”, 见过可以说“了解”, 亲自干过才能有深切的感受。记者写一般的新闻报道, 可以不经过亲身感受。自己没有感动, 是不可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报道的。尤其在记者体验“掏粪工”的时候。

以前见诸于报端的有关掏粪工的报道不少, 但都是表面上的东西。为了探求他们内心世界, 记者于2010年6月钻进一辆吸粪车。当站在粪坑旁的时候, 被里面不堪入目的“镜头”惊呆了。臭气熏得险些栽进粪坑, 可掏粪工们确坦然面对早已适应了的工作, 甚至为了清淘堵塞的抽管, 他把手伸进粪水中。

总而言之, 体验式采访不仅有利于记者正在进行的采访, 而且有利于记者总结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经常进行体验式采访, 能够使记者同生活保持有血有肉的联系, 同社会上的人们保持休戚与共的感情, 避免仅仅从记者角度看问题而产生的许多“职业病”。

二、加强策划—紧扣时代脉搏

体验式报道的自身优势并不能永久地保持栏目旺盛的生命力和满足日益提高的受众心理需求, 随着记者将体验角色集中于苦脏累的范畴, 报道的表现形式过为单一, 且主题尚需要提炼, “记者体验”在报道30多期的时候就陷入了困境。

毕竟报刊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 读者的认可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栏目的命运。在当时, 报纸的领导层曾引发了是否把“体验”继续办下去的争论。最后, 权衡在三, 领导果断决策, 应当保留这品牌栏目, 但条件是必须在“体验”的选题与表现形式上作出重大变革, 主题力求深刻。

经过认真定位与重新包装, 两个月后, “记者体验”又与读者见面了。改版后的体验角色摆脱苦脏累群体, 紧扣时代脉搏, 新闻性明显增强。体验求职人员就是例证之一。找工作是眼下许多人面临的一道难题。每周五和周六, 市人才交流中心都会聚集一些渴望谋得一份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国企、私企的下岗职工们。2010年9月, 记者走进一家销售公司, 满怀自信地去应聘, 可是却遭遇“考官”的不平等对待。随后几次应聘尝试工, 记者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求职所饱尝的内心煎熬与以往身体上的劳累简直无法并论。报道刊发第二天, 就有众多求职者打电话, 诉说各自的求职遭遇, 并赞许记者的体验采访真实再现了他们酸甜苦辣的经历。

报道主题不单单侧重反映体验角色的生存状态, 而且注重通过角色体验增强主题的厚度、力度。其中体验搬家工人算一成功范例。记者跟随一搬家公司搬运工一天, 搬冰箱、抱彩电, 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和技巧的运用, 更从他们所搬运的居家物品上透视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变迁这一厚重主题。

表现形式在保留背景和体验角色、体验时间及地点的标注基础上, 强调背景表述的精炼, 同时在小标题的后面附加一段副题, 集中概述这段的中心思想, 而且“体验”语言更强化平和、直白, 以达到更为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突破局限—使报道与时俱进

体验式采访, 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 直接参与某种活动, 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体验式报道发展延续到今天, 记者察觉到这种采访方式已经受到地域、行业的限制, 许多事难以体验。不过, 体验式采访不能因面临局限而退却, 甚至消失于读者的视野中, 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采访模式, 应当不断对它进行完善、变通, 使之人见人爱、常盛不衰。

如何在体验报道的采访、创作进程中力求尽善尽美。记者潜心思考, 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延长体验时间。能否针对特殊角色扩大采访时间跨度, 利用好图片, 做到图文并茂。

2. 突破地域限制。

记者可以走向农村, 走向外省市, 体验一些牡丹江市民应知欲知而未知的角色, 以满足当今时代受众对新闻的渴求, 报道既要“深”, 也要“新”。

3. 体验式采访要防止片面性。

体验式采访, 有时因记者素质、经验的关系, 容易钻得进, 跳不出来, 使观察和体验产生片面性, 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 当记者进入某一角色后, 不能被一人事牵着鼻子走, 产生片面的同情心和亲和力;而应站得高, 看得广, 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记者平时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积累素材, 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丰富社会经验, 提高自身素质, 以便在体验式采访中更好地把握事实。

4. 选题做到冷热统一。

热点是一个时期内一些人集中关心、议论或热切渴望与要求的, 冰点是指一些通常不被人注意的事或人, 是被遗忘的解落。处理好冷热关系, 就要客观地、真实地按新闻规律办事, 做到关注热点, 不忘冰点, 选题紧扣时代脉搏, 做好舆论服务。

摘要:“体验式报道”阐述记者身临其境, 体验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在写作手法上往往借用电视“再现”的技巧, 现场感强, 讲究寻找最佳点, 从最接近读者的角度切入, 颇具真情实感。“记者体验”做为新闻版面的一个重要品牌栏目, 它要求记者必须遵循“零距离接触、前期策划和局限突破”三个原则, 做到与百姓零距离, 紧扣时代脉搏, 使报道与时俱进, 以达到更为良好的传播效果。

篇4:苦乐人生路

1991年4月18日深夜,贵州省湄潭县15岁的小唐丽徘徊在空荡的大街上,泪水流干的她怎么也想不明白,曾经那么疼爱她的父母为什么会如此绝情地把她赶出家门。

在街头流浪了几天后,唐丽终于从奶奶那里知道自己是父母捡来的,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轰得唐丽呆坐在地上半天。她终于明白小时候别人叫她小孤儿的缘故,也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赶她出家门。

4月25日那天,已无家可归的唐丽从舅舅那里借了100元钱,在表姐的带领下踏上了开往重庆的列车。

唐丽在重庆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工厂里打包。在全厂20多个工人里,身高不足1.50米的她,个子最小,拿的工资也最少。上班不到两个月,个子瘦小、未满16岁的她因人小被老板开除了。

那时正是盛夏,山城的太阳把它的热情毫不留情地倾倒在人间,眼泪汪汪的唐丽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天下这么大,哪里是我容身的地方呀!” 唐丽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一个月以后,她应聘到一家小餐馆当帮工,老板是个十分刻薄的女人。时值年底,餐馆的生意特别好,唐丽每天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0点,腰都快伸不直了,但她还是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一天晚上,餐馆快打烊时,来了一位操外乡口音的小乞丐。唐丽见状,知道遇上无家可归的孩子了,想想自己的不幸遭遇,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她偷偷地将厨房里一盘顾客没有动过的菜给了小乞丐。老板知道后,把她骂得狗血淋头:“我这里又不是慈善机构,要你来发善心!”于是,唐丽又失业了。

为生活,置身发廊学技术

失业后的唐丽又踏上了寻找工作的漫漫长路,然而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收留她。为了节约钱,她每天只敢吃小面和大饼,住最便宜的旅馆。这样坚持几天后,她还是身无分文了。没钱的她只有加入了乞丐的行列,吃的是别人扔掉的饭菜,住的是车站桥洞,有几次还差点被地痞流氓强奸……

一天,一家发廊的招工启事引起了她的注意。身处绝境的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瘦小的身躯,又抬头看了看发廊,鼓起勇气走了进去。

也许是唐丽的一片诚意打动了女老板,女老板收下唐丽为徒并为她提供了住处。唐丽欣喜若狂,十分珍惜这份对她来说非常难得的工作。每次发廊里有客人来洗头,唐丽总是热情地上前招呼。她争着干活,争着打扫卫生,并把店里的一些杂活也包了下来。渐渐地,老板喜欢上了这个瘦小的打工妹。

理发店里人来人往,非常复杂。有的顾客进到发廊,总爱在女老板和学徒工的身上挨挨蹭蹭的,占点小便宜。特别是唐丽长得小巧可爱,一些男顾客总喜欢让唐丽为其洗头,有的还说些不中听的话。遇到醉酒的客人还会在其身上乱摸。这些话对于才16岁、尚不懂男女之事的唐丽来说,简直是不知如何应付。不过,唐丽毕竟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她从刚开始的面红耳赤到坦然自若,唐丽和顾客说些不失尊严但又不得罪他们的话,令女老板对她更加宠爱。

几个月过后,唐丽跟老板学起了理发技术。因为她的乖巧勤劳,老板很乐意教她。可是即使如此,女老板在教唐丽的时候,还是留了一手。为了学到技术,在女老板为顾客做发型时,她会在旁边默默地看,把招式都记在心里。等晚上发廊打烊,只剩她一个人守店时,唐丽就对着店里的塑料模特比比划划,把当天偷师来的手艺重新温习一次……

一晃三个月,唐丽在发廊里学到了不少手艺。她也开始试着给一两个非常熟悉的顾客理发。有一天,老板因为生病住院了,唐丽就大胆地给顾客剪头、做发型。结果,那天每一个由她亲手做出发型的顾客,看着镜子里焕然一新的自己,都高兴地向唐丽竖起了大拇指。

有心女,理发店成就人生梦

两年以后,唐丽已成为理发店里的设计师,手里也有了一些积蓄。不甘平庸的她有了自己创业的念头,于是她决定辞职。

辞职后的第二天,唐丽就开始为自己的店址奔波。几天以后,她就在江北区最繁华的观音桥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铺面,观音桥是重庆江北最繁华的地段,服务业非常发达。和房东签好合同协议书后,唐丽禁不住热泪盈眶。这一年,她还只是一个17岁的小女孩。

半个月后,经过简单的装修和筹备,唐丽的发廊开张了。开张的当天,她就暗暗地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热情来做好这门生意。来发廊里的顾客,唐丽都热情诚恳地对待他们,并要求雇请的小工也照此标准来做。

由于价格合理、老少无欺,发廊的服务有了口碑。经过老顾客们的免费宣传,又来了许多新顾客。几个月后,生意越来越好,常有顾客排队等着剪发,四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了。唐丽又聘请了两个师傅和四个小工。发廊从早上9点营业到夜间11点,师傅和小工都忙得不亦乐乎,唐丽也为他们提高了工资。在她的带领下,每天的营业额最少都有2000元,有时一天扣除了税收、电费、工资等成本费用后的纯利润都有2000多元。一年下来,理发店的年收入达到了近30万元。这一年,唐丽也不过18岁。

篇5:外婆的苦乐人生高三作文

农历三月,正是槐花飘香的时节。

走进村庄,循着渐行渐浓的槐香,来到外婆家。依旧是朱门苔院,依旧是一树槐花。一阵微风拂过,细小洁白的花瓣纷洒如雪。

这株槐树,是外婆初嫁时亲手栽下的。那时候,十八岁的她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成了这个农家小院的女主人。终于不用再因饥荒而四处漂泊,终于不用再穿哥哥姐姐们穿剩的旧衣……自小就受尽贫寒的她,对这桩婚事自然是心满意足的。

然而,自诩为“进步青年”的外公,对这桩父母包办的婚姻充满了不屑。他要自由地恋爱,他要自己的人生。他将自己的不满一股脑儿地发泄到了外婆身上。他开始夜不归宿,偶然回来也总是对外婆冷眼相对,甚至拳脚相加。他凭着那张英气的脸,给这个家庭招致了那个“传统”的年代里难以想象的丑闻。

在这里,外婆不再是那个受到疼爱的小女儿。她不得不承担起本该由一个男人承担的家庭的责任。她同许多身强力壮的.男人一样,一年四季,没日没夜,在棉田里、麦地里、菜圃里辛勤地忙碌着——不管是烈日炙烤,还是寒风凛冽。

“简直要强得不像个女人啊!”这是家中的长辈忆起她那段苦日子时最常用的评语。我不知道当年的她面对镜中黑黑的脸颊、手脚厚厚的老茧和内心累累的伤痕时,究竟流了多少泪。但在承载了那段岁月的照片里,她始终目光明亮,那是千锤百炼之后的熠熠华光。

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面对始终如一的外婆,外公也终于慢慢收回了他那颗不羁的心,回归到这个对他来说多少有些陌生的家庭。只是这样安宁的日子并不太久,外公在一次下田劳作时突发脑溢血,成了植物人。外婆再一次陷入了苦痛的漩涡……

可在我们面前,外婆对那些苦涩的往事始终只字不提。她只爱给我们讲述那段短暂的快乐时光——外公第一次帮忙做饭,结果在灶膛前烧焦了自己的一绺头发;外公与她一起采摘槐花,两人在密匝的槐花雨中相视大笑;外公第一次带她进县城,给她买了一件她一直没好意思穿出去裙子……

提起这些,外婆总是咯咯地笑着,笑得像个小姑娘,笑得像春风中微颤的槐花。

篇6:高三作文800字:参透苦乐人生

没有人无端地寻求艰苦,也没有人真正地厌恶欢乐。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潮水般涌进来,浸泡我,柔软我,感动我。

苦与乐,是一对冤家,却又常常形影想随。有时互相交替,有时互相融合。最大的欢乐,通常包含在巨大的艰辛之中。犹如明珠潜藏于深海,宝藏掩埋于山岳。快乐,平安,健康,挫折,灾难,时刻都围绕在我的周围。面对快乐,面对灾难,面对一切,放飞的思绪也会随之改变。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留意在我面前飘落的每一个雨滴,也许它正蕴育着彩虹的美丽。

人生的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和痛苦,而一切厄运并非没有希望和欢乐。最美丽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的背景。一个人不要等待明天,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所以每个人要好好地珍惜今天。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人生间曾有多少悲欢离合,生命中曾有几许的无柰沧桑,过去的记忆,是难于忘却的,情到深处人狐独,多少次的寂寞与痛苦挣扎在心头,只是为挽回我那么遥远的爱之梦,多少次我忍住胸口的泪水,只是为了告诉自己,我已不在乎……!自己常以为外来的帮助最重要,实际发自内心深处的力量才是我自己熬过冰雪获得新生的力量。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因为我无路可逃。也许我自认为我很年轻,有时间,其实我错了!时间,以为它有多狡诈,它就有多狡诈,把我变得苍老的是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蹉跎一生,最终后悔不迭的也是它。

人生有相爱而结合的终生幸福;有忍痛而分手的永恒遗憾;有突然间失去亲人而所遭受的苦痛;也有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而取得成就的欢乐;这幸福与遗憾,欢乐与痛苦交织着复杂而真实的人生……!想想过去,一切的一切。痛苦与快乐,遗忘是我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真的应该遗忘了。我能怎么办,我自己也不知道?良心告诉我,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我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

人生何为苦,何为乐。人生,记载着岁月的沉重,没有痛苦和磨难,没有欢乐和幸福,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只有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人生在世注定要历经诸多喜怒哀乐之事,学会把自己当成了别人,才不会在喜事面前若狂,在困苦面前痛悲。不会涉及功名利禄之事,不会为名所累、为利所动、为官所困、为情所恼。最重要的是把别人当自己。因为我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花好月圆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艰难困苦。面对别人的不幸,只有调换位置,把别人当成自己,才会真情实意地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苦衷,并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把别人当别人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世界观,各有各的人生观,各有各的价值观。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尊重他人的人格和隐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他人合法的行为和思维的空间,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而自己,就要把自己当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求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别为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报酬,甚至是他人一些闲言碎语,一个不屑的眼神而怒发冲冠,要以平静淡泊的心态去面对种种荣辱得失和情仇恩怨。

人生路上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含透彻一遍。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获得成功和幸福,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一个人是否真正幸福,不在于那些温和而客气的祝福,而是在于自己是否勇敢地接受自己现在所面临的苦难与不幸。只有勇敢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快乐,平安,健康,挫折,灾难。用时间的手去抚平内心的激动与创伤,把生命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自己。给人一束玫瑰花,会留下一缕芬芳。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即使不是直接地帮助自己,也是间接地帮助自己。

篇7:含泪活着,苦乐人生

——观《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有感 今天是影视艺术欣赏课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一节课。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片名是《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这部影片介绍的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从中国的各个地方去日本求学奋斗的影片。

课上老师放的第一部是《小留学生》,讲述的是在北京生活的张素,因为父亲在日本留学,并在那工作。丈夫在工作稳定之下,打算把远在北京的妻子和女儿接来日本。影片把女儿张素为主要介绍对象,从北京出发到日本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小学学习,从没学过日语到和学生们交流不成问题。期间在学校待了2年。我看到了只要认真学习,真心探讨。没有什么是学不好的。最后由于父母的工作关系,决定回国。对于一位只有9岁的学生,相信去日本的这2年能够给她的人生增色不少,也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深深的被张素以及她周围的人所打动。

由于课上时间有线,我在课余时间看了下集,发现在日本的中村老师利用暑假时间来到北京看望张素,让我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小留学生》这部影片是很有魅力的,它的魅力体现在主人公张素那不怕困难,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眼神。影片中还有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那就是每天上学放学陪张素的日本小学生,整整2年的时光,每天如此,让我很是敬佩。这部影片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日本的一些看法,虽然还是有矛盾存在,但这确是一个好的开始。

课上老师放的最后一部片子是《含泪活着》,这是《我们的留学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的最终章。讲述的是家在上海35岁的老丁,为了摆脱现状,前往日本求学,想借助此为以后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满怀憧憬的他告别亲友以及女儿,独自一人来到日本。

来到了日本才感觉到现实的残酷,由于户口过期,他变成了黑户口。为了逃避检查,不想回国的他选择北海道偏僻的阿寒町。在日语学校毕业后,开始置身一人在日本打拼。梦想破灭的他决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给女儿,在日本拼命的打工赚钱,除了每个月的伙食费,他把其他的钱都寄回家里,供女儿的学习。

影片中有两处是十分感人的。一处是父亲与女儿的离别。由于父亲不方便回国,恰巧女儿高考取得好的成绩,被美国周立大学所录取。再去美国的途中需要在日本停留,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这对多年未见的父女里说是多么宝贵的时光啊!女儿在电车未停稳就发现了父亲。一天的时间是不长的,第二天就要坐飞机去美国。父亲送女儿,由于他是黑户口,只能在前一站下车。车上的他们没有多说话,一切尽在不言中,甚至在离别时连一句再见都没说。但是分别后,在车上的女儿和车站的父亲都落下了悲伤的泪水,这一天的见面是女儿等了5年所换来的。

第二处是妻子与丈夫的见面,人物由之前的女儿变成了妻子,但是摄影者的叙事方式却没有改变。妻子所坐的位置依然是当年女儿的位置,就连离别时,摄影机给的角度都没变,这种表现的方式给观众的震撼力要远远大于给观众新颖来的强烈!观众看到依然是那个角度,依然是那个镜头,就会自然的和之前父亲和女儿分别联系在一起观看,理解。也使影片更富有张力,更加吸引人!

最终老丁决定回国的那段让我很是感动。同时也展现出了父爱的伟大与。为了将女儿培养成才,之身一人在日本打拼。他在临走前来到了初次到日本的地方,北海道的阿寒町。镜头给了外语学校内部设施的特写,空无一人的教室,生锈的设施,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老丁此时的心情。不过落叶归根,最终的结局是

完美的,女儿考上了理想的院校。夫妇俩团员。

篇8:苦乐初三行

当然这种“传说”有夸大现实的嫌疑, 不过若是去掉一些形容词, 初三生活的轮廓已经基本呈现在你眼前了。

刚刚步入初三的我, 怀揣一颗紧张又十分期待的心, 还算圆满地考完了第一次重要的考试——摸底考。这次考试给了我一定的信心, 让我对于“传说”的紧张感有了点点的平复。于是, 在开学的头一个星期, 我感觉一切都好。

初三, 第五门主科也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化学;这门学科, 接触起来并不困难。我很快对它产生了兴趣, 并且让它成为了我的优势科目。多了一门主科, 就意味着多了一门作业, 正如前面所说的, 开始似乎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但是, 多交一项作业的弊端渐渐显露出来了。

初三的第二个星期, 作业量开始稳步上升;第三周、第四周, 一个月过去了, 作业和考试像沸水冒泡一样蜂拥而出, 愈发勇猛, 来势汹汹。面对这些有着向“传说”发展趋势的情况, 我终于意识到, 初三生活可不是轻轻松松的。

渐渐地, 由于按照以前的作息安排学习, 我无法保证按时完成计划的内容, 每天为了完成所有的作业不得不到凌晨时才睡觉。毕竟, 我不是夜猫子, 时间一长, 听课效率不如以前, 最糟糕的是——我的成绩开始有下滑的危险!

终于有了危机感的我开始做自我分析——回家一定要先写作业, 不能像原来那样先休息一会儿才动笔了;写作业的时候也不可以东摸摸西碰碰, 一定要抓紧时间;平时在学校争取多完成些作业, 这样回家学习的时间更多……分析完毕, 我不禁感叹:是要抓紧啊, 根本没有时间容我休闲娱乐呢!

及时的调整, 让我得以稳住了成绩下滑的趋势, 并且逐渐使它上升。这种上升是缓慢的, 但在一段时间后, 我终于掌握了主动, 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成天困得睁不开眼, 而是将时间以新的方式安排得游刃有余, 不光按时完成每天应做的, 还留出一部分富余时间让自己预习新的内容、消化当天的知识、回顾旧的课程。

第一学期的题海战术让我被迫改变了舒适懒散的学习习惯, 于是改变后的我得到了不少好处。

第二学期开始了, 我信心满怀地又一次踏入校园, 惊喜地发现这学期的作业量大大减少, 不过都是留给我的自主复习时间。就在我以为初三生活可以有所放松的时候, 体育老师又扔来一排响雷——体育标准上升了!

这对于体育不好的我来说是血淋淋的当头一棒, 我痛下决心——不光回家要练体育, 在学校, 放学后也要练!很快, 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在放学后冲到操场上, 奋力地练习, 天快黑了才回家。

初三的下学期, 美术、音乐、外教……都没有了, 每天到学校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锻炼中去, 然后带着一天的收获, 回家细细消化。

看似非常累、非常枯燥, 其实是可以提炼出丝丝乐趣的。累的不是我一个人, 每个努力的同学都是一样的。身边还有老师、家长在鼓劲等等, 想到这些的时候, 心里还是特别的愉快。每天看着已经写完的作业, 厚厚的笔记, 成就感与自豪之情也是实实在在的。

现在的我早已从容看待初三生活, 不是吗?初三生活就是这样的, 虽苦犹甜。

篇9:人生苦乐如潮汐

莲·怨

在我看来,祥林嫂似一朵莲花,她应是想“出污泥而不染”的,奈何那个黑暗肮脏的社会,容不得她这个“清莲”的存在,因而她被吞噬了,死后又像垃圾一样被抛弃了,所以她应是怨的,亦是恨的。

那是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习俗甚嚣尘上的世界。信鬼敬神、保守顽固,侵占着人们的思想。礼教是那样森严,比军法更不容违背,对女人的态度,远比对敌寇决战勇猛,着实令人叹息。祥林嫂不过是旧中国遭受迫害与侮辱,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形象,看了却让人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哀伤,无法忘怀,唯有同情。她周遭那些麻木了的人们都在逼迫她,她是那么的无辜与艰难。一树桃花要等到桃之夭夭,是一生的事,砍断它却只是片刻的惊动,而祥林嫂被硬生生地砍断了的,仅仅是渴望像普通人一样,想好好生活的平凡愿望。被婆家以暴力强逼再嫁,夫死子丧后带着疲惫的心与身体回到鲁镇,渴望被接纳的心,却一次次地被捅得鲜血淋淋。人们说她违背道德伦理,应“从一而终”。可是她又何尝不想,何尝不愿呢?我似乎可以想象到她沦落为乞丐的那一日,她用尽一生的心,却无法得到救赎。夜半阑珊时,她又该怎样的哀伤?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还要忍不住奢望,奢望可以得到救赎,得到解脱?所以她才会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

最后,她死了,我想,她应是怨的。

花·梦

翠翠比之祥林嫂,我觉得她应算得上是幸福的。

翠翠生活的湘西,是块没有被封建礼教侵蚀的净土。这里风光旖旎,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不为功利,为真情。在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翠翠当然是像花儿一样纯洁地成长着。她自是不知有祥林嫂这样的一个人物和她的苦难人生,所以翠翠这朵娇艳的花儿,才为没人知晓的心事而莫名地哀伤。

夕阳在山、红霞如染,她没有世俗人那许多的感怀,只是她少了什么似的莫名骚动,亦是不安,配上此景,当真唯有哭和赌气才可表现出她的天真。

翠翠就像生活在梦中,所想的未来都是美好的,即使后来天宝死了、傩送走了,爷爷也因焦虑过度而撒手人寰。翠翠坐在爷爷的墓前等待傩送,即使这样,我还是希望她可以等到尘风停香花尽,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朗、花好月圆。

酒·烈

水生嫂人不似酒,但她的故事却如陈年佳酿,香醇浓烈,回味无穷。

她亦是一女子,却不似祥林嫂的凄苦无依,不同翠翠的天真烂漫,只因她生活在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她成熟、明理亦坚强。她舍不得丈夫却依旧支持他投身革命,她陪同女人们去看望丈夫时的稳重,她遇见鬼子时的冷静和后来成为一名战士的威猛,这些画面都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她是白洋淀的女子,是一个在战争中成长的女子,在不经意间,显现了像烟花被点燃才能看到的辉煌。

她是怎样一个坚强如烈酒一般的女人呵,她不需要人们象对待祥林嫂般的同情,对待翠翠般的挂心,她只能让人们赞她如天,那样的宽广,那样的伟岸。她和众多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女人一起保家卫国,如此明大义、识大局的女子怎能不令人钦佩?她的故事浓烈香醇,那一瞬间,我恍惚了……

戏·感

人世是一条小巷,有多少人走过来、走过去,来来回回间躲不开的是命运与苦难的纠缠。人们常说人生如戏,那么谁是戏中人?戏如人生,那看戏人是谁?每个人都有翻云覆雨、起伏跌宕的人生。

人生苦乐如潮汐,确如是言。

篇10:苦乐人生作文

——霍懋征教师教育思想“苦乐论”的探究

摘要:霍懋征是我们中国国宝级的语文、数学教师。她始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任何学生她都给予很大的关爱和极大的耐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在霍懋征老师从事教学的这六十多年中,她慢慢也形成了一种自身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所领悟到的教育思想,那就是——苦乐论。

关键词:苦乐论 关爱教学 奉献教学

霍懋征老师在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逝世。霍懋征老师在世期间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誉称号。并且在从教的几十年来,霍老师受到了周恩来、温家宝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称她为“国宝”级别的优秀教师;薄一波副总理为其题词“一代师表”;温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国务委员刘延东称她为“教育大家”。或许这些称号和名誉不足以完全将霍懋征老师终生的教学成就完全展示出来,但是并不阻碍我们可以从这许多的奖项和称号中得以查看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工作者她所具有的一颗终 生为事业、为学生、为祖国奉献的真挚的心与高尚的灵魂。

“那到底是什么支撑着霍懋征老师,是什么推动着她鞭策着她,让她的在教学的殿堂上创造出如此多的奇迹呢?”我不禁抚心自问。然后我自己在终于在霍懋征老师的著作《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经验谈》书中得到了答案,那就是——苦乐论。

苦乐论到底是什么呢?霍懋征谆谆教导,她所认为的苦乐论,那就是“在为教育事业和学生发展所做的奉献中,快乐和幸福是最好的精神回报。”霍老师将这苦乐论扩展为六条要点理论,而上面简单的两句话并不能完全明确领悟到霍懋征老师的思想,那下面就将这苦乐论具体的六条分别都进行详细的说明。

苦乐论:第一条,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霍老师曾经说过,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需要有学无止境的努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工作既是职业,更是可以寄托理想的事业。但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个老师心里都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成钢。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教师是学生在学海途中的领航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而且先进的思想来对指导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学业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小学教师。因为小学教师在学生的生命中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优秀而恰当的教学指导对于孩子未来人生的成长是毋容置疑般的重要的。所以教师不但需要提高自身的师教技能,同时也需要提高自身对于教育对于教学等方面上有一个更高层次上的认识。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并且配合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来教学,这样保持着思想的先进性,才能在各种突发的事件中能够正确地带领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少走更多的弯路。

第二,教师要忠于党的事业,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要有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决心,要热爱学生,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一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于此,霍懋征老师曾经在她自身的报告中就明确说出她对于学术和她个人的育人方法。那方法就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八个字,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我始终认为我的学生 “人人都是材,人人都成才。”我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直都是霍懋征老师的教学理念的精髓。但这种爱不但是面对学生的,而且是需要自身也对教育对教师这行业也要产生爱。但是因为教师是一份持久而长远的工作,或许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就会陷入一个无力而疲倦的局面,使到当初热爱这份工作甘愿用热血来倾洒浇灌的心而慢慢变冷。所以爱上自己的职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很重要,但需要持之以久地为这份教师的工作而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汗水,让自身不会患上职业厌倦感,细水长流的继续下去就更为重要。所以学会调节自身的感情,适当地解放压力,时常学会在枯燥而长久的工作发现新的乐趣和感受,这样才能更加长久在教师的职途中越走越远,越走越久。

热爱自身的职业才能很好地深入其中,并且甘愿为之努力,甘愿为之拼搏。即使这份工作做的时间再久,也不会感到枯燥无趣,而是时时从里面不断发现新的乐趣。而这新的乐趣新的体验又会对自身教学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在教师这行业中走得越远越好。“以爱育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懋征老师的这句名言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的意思,这需要更深层次地进行思考,你会发现字句下面藏着珍珠般炫目的宝藏。

第三,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 学”。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就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霍懋征老师从中受到极其深刻的启发,随后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她向学生提出了10点要求:“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这就是霍懋征老师著名的“10个学会”。纵观这10个学会,看似随意说出,但是认真一看,才明白霍懋征老师是独具匠心地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精心思考过得出的理论。这样得出来的10个学会就囊括了多方面的学习要求,而不仅仅只是要求在成绩方面的硬性要求,而是符合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建议。

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教师不但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学习产生兴趣而自主学习,主动地去探讨知识。这样的学习就不会是形式化的死背硬记的,而是灵活多变而充满乐趣的享受过程。而学生也会更加愿意自主来学习,自主地去学习,那样的知识才能记得牢。而一旦形成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就不需要老师和家长来对学生进行监督才会学习。那么长久下去,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会给学生人生产生强大的影响,使其能够受益终生。

第四,当一名教师必须时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今天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长流水,只有渊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

第三条苦乐论里面,我们提到了霍懋征老师对学生提出了“10个学会”是具体是哪个10个学会。但霍懋征老师并没有忘记这“10个学会”仅仅是面向学生而提出的要求而已,她认为,学生做好了还不够,老师也需要相应地提高更方面的实力。因为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更要靠老师以身作则。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老师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待人接物,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素质教育并非单对学生,它是针对双主体而言,有什么素质的老师就有什么素质的学生。”教师自身的素质之重要,是无需重复赘言的。学习是个终身的活动,任何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时代是不断进步,而思想理论也会不断地适应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所以必须终身学习。而教师身为传授知识的桥梁,为了与时俱进,对于这种终身学习就显得更为迫切而必不可少的了。

第五,要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备课要进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出“因材施教”这个至理名言。所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每一个教师或者师范生都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师教技能。而在课堂的40分钟内,为了能很好地有质量地上好一节课,单靠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来教学还是不够的,这是需要认真地备课,是为了让老师对课文进行彻底的了解,然后在根据老师自身的理解来选择性地采取各种师教技能来辅助教学,来达到教学目标,最终都是为了上一堂优秀的好课,使到学生更好更快更容易地吸收新知识。

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要帮助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智慧之门,但需要清楚的是,因材施教,教法不一定只有一种,但却会有最适合的一种。而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不断地思考改进。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要因人、因内容而有所变化。教学、教法,有教又有学。而学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必须谨记。

第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依据的,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能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爱学喜学,自愿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研究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探讨的热点。教师确实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去从高处俯视学生去指导着学生学习。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课堂中,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所以在课堂上,霍懋征老师觉得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压抑地只注重分数的地方,我们的教学不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是着眼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所以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的地方,在那里师生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不受限制的,实事求是,没有禁区。要做到那样,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能用心倾听学生的建议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多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与他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

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再加上各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教案设计上合理安排课程的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趣事扩展等等。那么到温馨融洽的课堂氛围必定水到渠成。而好的课堂气氛有助学生接受掌握知识轻松的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获取知识这样同样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最后这样的课不会获得成功才是真正的怪事。

霍懋征老师是最早的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之一,她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而勇敢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使得她的一些教育理论在今天看来是难免显得有些粗糙而且缺少重要理论的证明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霍懋征老师提出的理念不够好不够先进,应该恰恰相反倒转过来是很好很先进。那是因为霍懋征老师几十年前提出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即使是放在今天来看依旧还是十分有说服力的。就那这苦乐论来讲,即使是抽开来只讲其中一个方面也是足够让先进的教育学者来进行十分长篇大论的讲解分析了。所以这不能说霍懋征老师的教学理念浅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现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教师在考虑授课之前、授课过程中和授课过程后都需要有更多的考虑和思考。这并不意味着霍懋征老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不适合于现今使用,但是在接收的同时也需要创新性吸收,来将理念进行改动,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的教学中使用,这就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对霍懋征老师的理论思想来进行新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现代教学。

虽然霍懋征老师的理论是需要新时代的学者来进行理论性的改革,但是霍懋征老师对待学生的那种非常耐心而爱护的行为和名言,依旧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为许许多多的人民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应对方法,特别是师生关系这一方面,霍懋征老师在她教学的几十年里,她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大声呵斥过学生。遇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惹她生气,她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待自己冷静下来再解决。她说:“教师向学生发火,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对学生要严格,但不是严厉。”所以看到学生的错误总是先检查自己的不足。在发生争执的时候,老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因为是一个教师,所以应该马上冷静下来,首先想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放大事情错处不松口。与其说霍老师是教老师怎样上课,她更加是教育了老师如何真正地做一名人民教师。霍老师还认为,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所以,如果每一个老师心里都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成钢。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这才是我们的最本职的要求。

霍懋征老师的苦乐论从多个方面来提出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很多的老师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训喜欢小孩子很容易,把这种喜欢信守一辈子不易。一生不离开小学课堂,一生坚守在孩子们身边,用全身心的爱守护着没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她用自己敏锐的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她用一生证明了爱的传奇。

霍老师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养,扎根小学教育工作。她从教60年,踏踏实实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以自身的实践告诉我们:“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 很快我也要踏上教师这个讲台了。经过认真读了霍懋征老师的这两本书,我会根据霍老师她提出过的要求来严格要求我自己,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使到能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学会学习以及收获学习的喜悦和成果。那么直到我从教师的职业上退下来的时候,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也像霍懋征老师一样,在重新回头看待我走过的教学岁月中,我并没有辜负我自己的理想,更加没有侮辱教师这个神圣职业所给予加冕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百

上一篇: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术年会下一篇:博古架模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