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自评工作报告

2024-05-23

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自评工作报告(通用6篇)

篇1: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自评工作报告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关于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自评的报告

**银监分局:

根据贵局《关于转发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材标准(试行)及实施方案的通知》(金银监[2011]130号)文件要求,我联社于8月日起组织人员就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以下简称《良好标准》)认真开展了自评工作,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我县联社及时制订了《良好标准》自评工作方案,成立了由联社理事长为组长、联社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组长的联社理事长对自评工作非常重视,做到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切实抓好该项工作的落实。同时要求联社相关业务科室切实发扬团结协助精神,明确各自职责,积极动员,认真实施自评工作方案,确保自评工作扎实有序推进,防止走过场。

二、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进行金融统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

2、贯彻执行银监局制定的金融统计制度,并接受银监局的监督、检查。

3、及时收集、整理、编制统计数据和报表、资料,依法向银监局报送。

4、保质、保量完成银监局布置的各项统计调查工作。

二、统计违法、违规行为及其查处情况

通过对上报银监局的统计数据的自我检查,没有发现下列统计违法行为。

1、不存在利用统计造假表、做假账;

2、不存在拒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

3、不存在超越权限、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调查或者变更统计制度;

4、不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者变更统计制度;

5、不存在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编造虚假数据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6、不存在其他严重的统计违法行为。

三、统计工作管理情况

1、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

我县联社指定联社风险合规科为上报非现场监管报表、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统计和助学贷款违约统计等工作的牵头部门,同时在风险合规科配备了一名专职统计员,负责各项报表的汇总统计上报工作,并实行AB角配置,换人复核。因部分统计数据涉及其他相关科室,故要求业务管理科、财务电脑科、人事监察科、保卫科等提供贷款行业分类、支农服务、中间业务、理财、关联方、利润分配、结算业务、案件等方面的数据,由风险合规科汇总后一并上报。由于人员缺乏,其他相关科室除财电科及业务管理科配置专职统计人员外,一般由科长或科员兼任。

2、统计制度建立情况:

目前我县联社主要参照上级部门的统计制度开展统计工作,尚未制定联社统计工作制度,未明确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权等。

3、统计培训的开展情况:

我县联社转发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要求全员进行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统计意识,严肃对待统计工作。今年,我县联社准备组织统计培训,针对报表的填报,取数的渠道,数据的质量进行讲解讨论,有效地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助推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平时工作中,对统计人员进行一对一专项辅导,对统计要点进一步说明,明确口径,加强复核。

四、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相应的统计工作制度,职责不明确。

2、统计人员数量偏少,综合素质较低,对统计业务、统计法律知识掌握不全面。

3、统计数据多为手工统计,系统不能取数,个别数据取数困难,造成统计时间上较紧张,存在数据准确性不高的现象。

五、纠正措施及改进办法 通过此次自查,我县联社深刻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同时也发现统计工作中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对统计制度学习不够,对统计口径、统计说明认识模糊,造成统计数据存在瑕疵,从而影响上级部门的监管。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县联社将认真整改,努力确保各项统计数据保质保量完成。

1、依法依规进行数据填报,严格按照银监局要求统计,确保报表的质量,做到不迟报、漏报、错报。

2、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及培训力度,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积累统计经验,确保统计数据及时、准确、统一、完整。

3、加大对统计工作的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正确取数途径,尽快脱离手工统计填报。

4、尽快制定统计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篇2: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自评工作报告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

评估重点

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组编写

2011年8月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重点

前 言

为便于各银行机构更好的理解《良好标准》,把握评估内容,良好标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良好标准评估手册》的基础上,编写了《评估重点》。

《评估重点》可作为银监会派出机构指导银行评估工作的参考书。

《评估重点》的结构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评估工作的组织开展、方式方法和有关原则进行总体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各项原则标准的具体评估方法进行说明。包括1.每项原则的要义解读和总体把握;2.每条标准的评估重点。目 录

第一部分 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总体原则方法介绍.......................................................3 第二部分 各项原则和标准的具体评估方法...............................................................4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4 原则1 组织领导............................................................................................4 原则2 归口管理............................................................................................6 原则3 岗位设置............................................................................................7 原则4 团队建设............................................................................................9

(二)制度建设....................................................................................................11 原则5 管理制度..........................................................................................11 原则6 业务制度..........................................................................................13

(三)系统保障与数据标准................................................................................16 原则7 基础系统.........................................................................................16 原则8 监管统计系统.................................................................................18

(四)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23 原则10 日常监控........................................................................................23 原则11 监督检查.........................................................................................25 原则12 考核评价........................................................................................28

(五)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29 原则13 数据报送.........................................................................................29 原则14 分析运用.........................................................................................31 原则15 资料存储.........................................................................................32

第一部分 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总体原则方法介绍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良好标准》)涵盖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共包含5方面要素,分别为: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度建设,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5方面要素下包含15项原则,15项原则下包含61条具体标准。

希望通过银行对照《良好标准》进行自我评估以及银监会组织实施外部评估,帮助银行确定需要关注的领域,制定行动计划,有步骤地改进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努力达到《良好标准》的要求。

一、评估工作的开展。

第一,先由银行对照《良好标准》开展自评,根据自评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逐年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第二,主监管员应定期跟踪了解银行开展自评和整改的情况,与银行进行沟通、复核、确认,提出实施外部评估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提请实施专项现场检查。第三,银监会组织监管统计人员、主监管员和其他相关监管人员成立工作团队,在银行自评的基础上,对法人机构开展外部评估。外部评估可以和银监会现场检查相结合,也可根据需要单独开展。外部评估中,对数据质量的核查以定期报送报表和数据为主。

二、评估的方法

评估人员在实施评估时,应对照每条标准和原则,通过文件资料查验、相关人员访谈、数据质量核查等手段,从三个方面对银行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现状予以评估:第一,在机构范围内有规范的制度性文件或者具有约束性的其他书面材料,即“有没有”;第二,这些制度文件得到了全面和实质性地执行,即“做没做”;第三,执行达到了预期效果,数据质量能满足监管要求,即“做的好不好”。

评估中首先从每一条标准的评估入手,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评估结果。根据每一条标准的评估结果,结合该项原则的总体要求,进而得出每一项原则的评估结论。每一条标准并不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每条原则下多数标准的评级未必能够代表某一条原则的总体评级情况,需要评估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每条原则或标准的评估结论以定性为基础分为4档:分别为符合、大体符合、较不符合和不符合,评级标准及其使用的简要说明如下:达到“符合”标准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完全达到要求,没有明显不足。评为“大体符合”依据的条件是:银行没有完全符合条款要求,但总体有效性较好,覆盖了 3 主要方面。评估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未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银行具备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达标的能力并且做出了具体安排。评为“较不符合”的依据是: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和政策程序,但存在较明显缺陷;事实证明,有关政策和程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全面执行,由此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影响。评为“不符合”的依据是:在数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面没有规章制度,或相关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严重影响数据质量。

三、评估的原则

在按照以上评级标准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评估应遵循匹配性原则、实质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确定评估档次。第一,匹配性原则是指数据质量管理水平应与银行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的银行,其数据质量管理水平应越高。第二,实质性原则是指数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足以对数据质量产生实际影响。第三,前瞻性原则是指,数据质量管理应对银行未来业务发展和规模扩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 各项原则和标准的具体评估方法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

原则1 组织领导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本行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明确政策和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落实各环节责任。

[总体把握]:

本原则及下属三条标准主要是评估银行董事会、高管层和主管领导对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两个层面的重视程度和组织领导的力度。本条原则奠定了整个《良好标准》体系的逻辑基础:良好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要以银行整体的数据质量管理为基础,也是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估不能忽略银行自身的全面的基础数据质量管理,否则就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但评估的落脚点还是重点针对银行报送监管机构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要以此作为抓手。

这就要求评估人员既要把握重点,又要做一定程度的延伸,将评估导向深入和根本。通过实施评估,一方面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为银行监管夯实信息基础,另一方面也推动银行加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增强其提升数据质量的内生动力。前两条标准评估银行董事会、高管层对数据质量管理的定位、重视程度,以及督促内审、内控等相关部门在全行范围内检查评估并落实责任的力度,突出的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基础。第三条标准评估银行“主管领导”对监管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否有力,支持是否充分,落脚点是监管统计工作。

评估人员应平衡考虑董事会、高管层及主管领导在“基础”和“重点”两个层面的领导力度和成效,做出综合判断。例如,某行董事会和高管层在有关文件中将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内控体系,并能一定程度督促落实,但主管领导对监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协调不力,不能对重大监管统计事项及时部署,对监管统计所需资源也不够支持。该行各标准的评级为:1.1评为大体符合,1.2评为大体符合,1.3评为较不符合。考虑到该行虽然对本行基础数据质量管理较为重视,但对监管统计工作存在明显的“短板效应”,该项原则的最终评级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1.1银行董事会制定明确的政策,将本行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内控合规体系和战略规划之中,并定期对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重点]:

1.董事会是否在相关文件中明确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内控合规和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2.董事会是否督促有关内审、内控合规或其他部门定期对数据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查和评估。

3.能体现董事会对数据质量重视程度的其他方面。

1.2银行高级管理层确立数据质量管理的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权和责任,定期对本行数据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并有效落实数据质量问责制。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对数据质量管理的流程机制、职责分工、考核评价和问责都有明确的规定。2.管理层是否督促银行内控合规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定期对数据质量管理进行考核和评估。

3.银行是否对出现较大数据质量问题的部门和人员实施了问责。4.能体现高管层对数据质量管理重视程度的其他方面。

1.3银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行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亲自或委派领导班子成员(以下简称“主管领导”)组织领导监管统计工作,对制度性变革等重大监管统计事项能够及时研究部署,在资源调配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和保障。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确定一位主管监管统计工作的行领导。2.银行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监管统计工作分工协调机制。3.银行“主管领导”是否对重大监管统计事项及时进行部署。

4.银行“主管领导”是否在统计人员、经费、专用设备等资源调配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支持。

原则2 归口管理

银行对监管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确定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管理本机构的监管统计工作。

[总体把握]:

“归口管理”是监管统计工作的重要原则,但其实质并不是要求银行确定一个部门完成所有的监管统计工作。不同的银行完成监管统计工作采取的模式可以是不同的,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往往涉及银行各个业务、管理部门,一刀切的要求银行有一个部门完成所有的数据填报,既不合理,也无必要。但是银行还是应确定监管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对监管统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推动系统建设和整合、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监控核查,统一出口报送数据等,发挥归口管理部门应有的统一协调和组织管理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保障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良好标准。

本原则重点关注银行对监管统计工作实施归口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体制设计,以及归口管理部门在各方面基本的“归口”履职情况。归口管理部门履职的实际效果在本原则予以适当考虑,但更侧重在后述制度建设、数据质量监控、检查与评价等各项要素评估中体现。如果银行在组织框架上的体制符合原则要求,归口管理部门基本能够发挥牵头组织管理监管统计工作的职责,就可评为“大体符合”以上。当然,归口管理部门若履职存在严重不足或有名无实,也可评为“较不符合”以下。标准2.1是本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标准2.2重点是评估银行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尽到所列的基本履职责任,标准2.3重点是评估银行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是否能保证银行分支机构归口管理部门切实有效履行归口管理职责。

例如:某银行确定一个部门为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并赋予相应的权限,归口管理部门基本能够发挥归口管理职责,牵头协调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并领导分支机构,共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但是归口管理部门在履职方面仍存在不少缺陷,包括对监管统计业务制度没有进行全面的规范梳理,对相关业务部门报送的数据质量监测考核也较薄弱等等。评估组对各 项标准的评级为:2.1为符合,2.2为大体符合,2.3为大体符合。考虑到该行在组织架构和体制方面是符合“归口管理”的要求的,归口管理部门也基本能够履行职责,原则评估结论为大体符合。

具体标准:

2.1银行总行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授权其负责全行监管统计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2.归口管理的职责是否涵盖了全部的监管统计工作任务。3.银行归口管理的授权是否充分。

2.2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授权负责制定全行监管统计工作制度和流程,提出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措施,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定期检查并发现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向主管领导报告。

[评估重点]:

1.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建立监管统计工作相关制度和流程。

2.归口管理部门是否能够协调和督促相关业务部门和分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3.归口管理部门是否能够及时针对监管统计质量存在的问题提请开展监督检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3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确定相应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在总行归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下,有效履行监管统计相关职责。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明确规定分支机构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2.分支机构是否依据总行要求确定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并履行相关职责。

原则3 岗位设置

银行在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设立相应的监管统计岗位,岗位职责明确,并配备能满足岗位履职所需的资源。

[总体把握]:

原则3有三个评估重点:一是岗位设臵的匹配性,即归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是否设立了与本行或本部门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统计专职或兼职岗位;二是岗位设臵的全面性,即岗位的设臵是否能够涵盖监管统计所有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三是统计岗位的 薪酬水平或激励机制是否具有吸引力。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应重点关注上述三个方面。

考虑到三个方面,评估人员就要区分大、中型银行和小银行的不同情况。如小银行岗位设臵相对简单,可能存在1人多岗现象,但岗位职责能够涵盖监管统计工作内容,并且履职情况较好,那么可以评为大体符合。若大、中型银行岗位设臵即使数量相对较多,但可能存在岗位专业化不足、覆盖面不全、激励机制不合理,那么也可以评为较不符合。

一般情况下,评估人员主要根据这三方面的评估重点,对银行的监管统计岗位设臵状况做出判断。例如某大型银行监管统计岗位数量较多,但没有设臵数据分析岗位,对监管统计岗位的绩效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同级其他岗位,存在岗位激励不足,监管统计资源经费也常常得不到保障,评估组对各项标准的评级为:3.1为符合,3.2为符合,3.3为较不符合,3.4位较不符合,3.5位较不符合。综合考虑该行岗位设臵问题较多,评估组对该项原则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3.1银行在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设立与本行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专职岗位。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设臵监管统计专职岗位。2.监管统计专职岗位数量是否能够满足监管统计工作的需要。3.是否能够随着工作量的增长而增加岗位设臵。

3.2银行在其他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设立与其部门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专职或兼职岗位。

[评估重点]:

1.其他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配备了专、兼职统计岗位。

2.其他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专、兼岗位职责是否能够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3.3 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的设置涵盖监管统计所有的工作任务和内容,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岗位均设立A、B角。

[评估重点]:

1.A、B角岗位设臵是否涉及数据报送、制度建设、分析应用等工作内容。2.监管统计岗位设臵的分工是否明确。3.监管统计岗位AB角是否有效。

3.4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的财务预算满足各岗位履职所需,包括设备、差旅、培训等支 出。

[评估重点]:

1.银行财务预算中能否包含监管统计岗位的差旅所需。

2.银行能否满足监管统计岗位数据系统设备维护或升级的资金需要。3.银行能否满足参与银监会培训或自身开展培训而发生的费用需求。

3.5银行监管统计岗位薪酬水平能够吸引和留住合格的工作人员,岗位设置能体现职业成长发展的良好通道。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岗位的薪酬水平与全行类似岗位的比较情况。2.监管统计岗位的吸引力和发展前景。

原则4 团队建设

银行建设一支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并建立有利于提高监管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总体把握]:

原则4强调银行监管统计工作团队的建设,要求银行建设一支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并通过建立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监管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本原则前两条标准是对监管统计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即首先要有一支在人员数量和专业水平上能够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团队,而后两条标准则在不断提高监管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对本原则进行总体评估时,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人员数量的匹配性,二是人员素质和培训状况,三是激励环境和机制。一般情况下,应综合考虑三方面的情况得出原则的评级结论,但如有任何一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则应考虑短板效应。

例如:某银行人员数量可以满足监管统计需求,人员素质优秀,培训状况良好,但对监管统计人员的定级低于同级其他部门人员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统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评估组对各项标准的评估为:4.1符合,4.2大体符合,4.3符合,4.4较不符合,综合考虑将本原则评为“大体符合”,但在整改建议中评估组明确提出银行应对其针对监管统计人员激励机制和措施进行完善和整,提高团队建设的可持续性。

具体标准:

4.1银行应根据监管统计岗位职责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 统计人员。

[评估重点]: 1.归口管理部门专职监管统计岗位配备的人员数量是否与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是否随规模扩大及复杂程度提高而逐步补充新的人员。

2.其他业务条线是否也配备了相应的专、兼职监管统计人员,兼职监管统计人员岗位职责能否满足其承担的监管统计工作需要,并能够与归口管理部门的监管统计岗位人员相互协调配合。

4.2监管统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银行业务,具备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监管统计岗位的职责所需。2.监管统计人员对银行业务和对风险的熟悉程度。

3.监管统计人员对非现场及客户风险统计制度的熟练掌握程度。4.监管统计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4.3银行对监管统计人员定期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方式和频度能满足监管统计工作的需要。

[评估重点]:关键是培训内容和覆盖面。1.考察对归口管理部门统计人员培训的覆盖面

2.对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专、兼职统计人员的培训覆盖面 3.各项监管统计业务和相关风险业务培训的覆盖面。4.是否能对新入职、轮岗人员做出培训安排。

4.4银行建立对监管统计人员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创造有利于提高监管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评估重点]:

1.银行有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人员的考核机制是否合理。3.监管统计人员对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

(二)制度建设

原则5 管理制度

银行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监管统计管理制度,保证监管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总体把握]:

原则5的核心是把握银行监管统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以正式文件形式进行贯彻,以保证监管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标准5.1是要求银行建立的管理制度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科学、有效,同时组织形式规范,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印发,标准5.1是整个原则5的基础;标准5.2是要求银行通过持续评价不仅要保证制度建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要发现制度中不完善的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标准5.3是要求银行主动将管理制度向监管机构备案,并且重大事项要有汇报,通过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保证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监管统计管理制度,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渐近的过程,在评估管理制度时,既要注重良好标准的统一性,又要注重银行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综合评估。对于成立时间较短或规模较小的银行,评估可以更侧重于统计管理制度建立的全面性,而对于成立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银行,评估可以更侧重于统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评估过程中,一般而言,原则5的最终评估结论不会高于标准5.1的评估结论,例如在评估某银行时,标准5.1为较不符合,标准5.2为大体符合,标准5.3为大体符合,但考虑到该行管理制度的内容没有涉及到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相关业务部门的统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对数据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该原则被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5.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建立符合银行监管要求的统计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管理、部门职责、协调机制、安全保密、系统保障、监督检查、数据质量控制以及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等方面,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执行。

[评估重点]:

1.统计管理制度的内容是否全面,考察和评估银行制定的统计管理制度是否包括组织管理、部门职责、协调机制、安全保密、系统保障、监督检查、数据质量控制以及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等内容。其中,关注管理制度是否包涵协调机制和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

2.统计管理制度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例如,在部门职责分工方面,归口管理部门和 11 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划分是否清晰、合理;在协调机制方面,协调沟通机制、路径是否合理;在监督检查方面,监督检查的频度和方式是否合理。这条评估重点需要结合评估银行的实际情况(银行组织架构、银行规模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等)。

3.统计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统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体现在组织管理是否严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协调机制是否顺畅、安全保密是否严格、系统保障是否有力、监督检查是否到位、数据质量控制及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是否有效等方面。因此,在检查评估时,不仅要关注银行是否制定了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关注管理制度的实际效果。

4.制定统计管理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否规范。统计管理制度作为银行全行性的规章制度,涉及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因此,其制定过程需要归口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共同参与,在评估时需要重点关注。

5.统计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全面。统计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既可以在一个制度中全部涵盖,也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制度中包含或体现。在评估中,部分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银行的其他制度或管理办法中反映或体现,如系统保障和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方面可在银行的内控管理制度或信息科技制度中明确。

6.统计管理制度必须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印发,最好是以行发文形式,来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备注]:

标准5.1在内容上涉及到了原则2归口管理(标准2.2)、原则10日常监控(标准10.1),原则11监督检查(标准11.2),这些标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评估时,这些标准的评估结论可以作为本条评估的参考内容。

5.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要求和管理实际,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统计管理制度。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统计管理制度进行了持续评价。随着自身经营以及监管要求的变化,需要银行对统计管理制度的全面、科学、有效进行主动的、持续的评价。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统计管理制度进行了及时更新。在持续评价的过程中,银行针对发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否及时更新。统计管理制度制定的时间是关注的重点,可以有效验证在发生重大统计制度变革或调整时,银行统计管理制度更新的及时性。

3.在评估时,一方面可以考察银行对综合性的统计管理办法是否及时修订,另一方面也可考察银行对针对性统计管理制度内容的及时修订,如对数据质量控制、安全保密、系统保 障、监督检查等。

[备注]:

对于此条标准,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都需要落实,如果在评估中,银行无法提供持续评价的有力证据,对这条标准的评估结论一般不能达到符合。

5.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将本行的统计管理制度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监管机构)备案,管理制度若有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统计管理制度向监管机构备案。向监管机构备案实际上是通过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发现制度中存在问题和缺陷,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在具体评估时,可以通过查看统计管理制度是否报送“银监会”或“属地监管局”。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管理制度的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重大调整或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归口管理部门调整、协调机制的变化、主要系统更新等,能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具体评估时,评估人员可根据银行的规模和业务的复杂度,来确定是否为重大调整或变化。报告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书面报告和电话记录等。

原则6 业务制度

银行建立适应本行业务实际的监管统计制度,做好统计数据源和统计项目的归属管理。[总体把握]:

原则6的核心是银行的监管统计业务制度的完整性,统计数据源和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和取数路径要清晰和准确。原则6.1要求银行要建立覆盖所有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的统计业务制度,并且归口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制定过程,是整条原则的基础;原则6.2要求银行建立的统计业务制度能够保证同一统计项目有在内容、方法和口径上有统一规定,同时归属关系和取数路径要清晰、准确。本标准要求较高,对银行数据质量的影响直接、重大。标准6.3要求银行通过持续评价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不完善的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标准6.4是要求银行主动将业务制度向监管机构备案,并且重大事项要有汇报,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来提升统计业务制度的水平。

本原则下各条标准对于原则的判断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原则6的最终评估结论不会高于标准6.2的评估结论。例如,在评估某银行时,标准6.1 13 是大体符合,标准6.2是较不符合,标准6.3是大体符合,标准6.4是较不符合,考虑到检查中发现较多的数据差错均为同一概念的统计项目数据不一致,而这正是因为该行统计业务制度中没有实现对同一统计项目全行规定同一统计口径和内容造成的,此外该行所有手工填报的数据也没有建立归属关系,对数据质量影响较大。最终对该行原则6的评估结论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6.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统计业务制度。统计业务制度覆盖所有的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要求,并正式发布。

[评估重点]: 1.统计业务制度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重点关注银行的统计业务制度是否涵盖了所有的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要求以及制度的可操作性。

2.统计业务制度制定组织形式的规范性。重点关注银行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能否主动参与到相关业务部门统计业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

3.制度发布形式的规范性。考察评估统计业务制度的是否正式发布,正式发布既保证了报表填报人员能够知晓报表填报的流程,同时也使得制度的严肃性得到保障。

[备注]:

在评估过程中,可以结合银行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完整性,来推断统计业务制度的情况。例如,部分监管统计报表需要按照并表口径报送,可查看银行是否有并表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又如,部分监管统计报表需要按照集团客户来报送,可查看银行是否有集团客户管理的相关制度等。

6.2统计业务制度对监管统计的内容、方法和口径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保证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中的每一个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及取数路径清晰、准确。

[评估重点]: 1.统计项目的内容、方法和口径是否统一。可以通过核对监管统计报表中涉及到同一口径不同报表之间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来验证。

2.是否列明所有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特别是需要手工填报的项目;同时,对于所有的统计项目是否在统计业务制度中列明了取数路径,具体包括取数流程、分工、时间安排、系统或者手工取数等。

3.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和取数路径是否清晰和准确,并符合监管和会计规定。[备注]: 标准6.2在内容上涉及到了原则7基础系统(标准7.2)、原则9数据标准(标准9.3),这些标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评估时,这些标准的评估结论可以作为本条评估的参考内容。

6.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要求和管理实际,组织其他相关部门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统计业务制度。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组织相关部门对统计业务制度持续进行评价。监管机构每年都可能颁布新的业务制度要求。同时,银行自身经营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业务品种和新的风险管理制度。这些变化需要银行主动、持续评价业务制度是否仍然完整、统一和准确。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对统计业务制度及时进行更新。对于一些重大的调整或变化,特别是来自于监管机构新的要求,需要归口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共同修改统计业务制度。

[备注]:

对于此条标准,评价和更新都需要落实,如果在评估中,银行无法提供持续评估的有力证据,对这条标准的评估结论一般不能达到符合。

6.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将本行的统计业务制度报监管机构备案,业务制度若有重大变化或调整,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统计业务制度向监管机构备案。向监管机构备案实际上是通过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发现制度中存在问题和缺陷,从而不断完善制度。在具体评估时,可以通过查看改行的统计业务制度是否抄送“银监会”或“属地监管局”来大致判断是否向监管机构备案。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业务制度的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重大调整或变化包括但不限于:新的系统上线使得以前需要手工填报的报表改为系统自动采集;对某一概念的取数规则调整导致数据值出现较大变化;相关风险管理制度的出台或调整,例如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标准的变化等。具体评估时,评估人员可根据银行的规模和业务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是否为重大调整或变化。报告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书面报告和电话记录等。

(三)系统保障与数据标准

原则7 基础系统

银行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实现对监管统计涉及的各项基础业务和管理信息的全面覆盖,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备,具有较强的数据质量控制功能,保证系统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反映业务实际。

[总体把握]:

原则7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系统对监管统计信息的自动采集以及业务、机构的覆盖情况,包括7.1、7.2两条标准,7.1侧重系统功能的自动采集,例如基础系统建设时指标口径的定义应实现与监管统计指标的自动转换,7.2侧重基础系统对业务和机构的覆盖情况;二是基础系统数据维护管理情况,7.3要求数据维护的制度和流程完备,7.4要求数据维护能有效执行;三是标准7.5,对基础系统的可拓展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按照重要性原则,标准7.1、7.2、7.3、7.4,是对基础系统的功能、覆盖面以及数据维护的要求,与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关系较为密切;标准7.5对基础系统的要求较高,对原则结论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7.1、7.2、7.3、7.4的重要性高于7.5。若标准7.2中要求的业务及机构无法全面覆盖,无法覆盖的部分只能采用手工填报的方式,这将大大提高出错率,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造成较大影响;而如若标准7.4中数据复核制度落实不到位,会导致源数据录入环节错误率增加,质疑信息的纠正流程不畅通、力度不足也会使系统内存量的错误信息不断积累得不到有效清理。因此标准7.2和7.4对基础系统保证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具有短板效应,原则7的最终评估结论一般不高于标准7.2和7.4的总体评估结论。

例如,某行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完备且系统架构及功能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为新业务、新产品和监管新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也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程,系统数据维护较为及时,准确率较好其标准7.5被评为符合,标准7.3、7.4被评为大 16 体符合。从覆盖情况看,基础系统对监管统计指标数据的自动采集覆盖率为85%,部分指标未能覆盖,且不能覆盖附属机构和海外分行,在基础系统设计、建设和升级时未将征询监管统计业务需求纳入系统开发流程之中,监管统计需求在系统设计环节未得到充分考虑,其标准7.1被评为较不符合,标准7.2被评为大体符合,其原则7的综合评估结果为大体符合。

具体标准:

7.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的设计、建设和升级改造征询并充分考虑监管统计业务需求,系统功能支持监管统计信息自动采集。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数据源系统建设及升级改造是否征询统计部门需求。2.统计部门需求是否明晰。3.统计部门需求是否实现。

4.监管统计报表自动化采集比例情况。

7.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涵盖监管统计涉及的全行各业务领域及各类相关机构。如由于新的监管要求变化而暂时无法实现全覆盖,要有明确的系统完善时间安排。

[评估重点]:

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覆盖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情况。

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覆盖监管统计相关的分支机构(包括境外分行和并表机构)情况。

3.系统完善时间表。

7.3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有完备的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程,尤其是要有对质疑信息明确核查和纠正的相关规定。

[评估重点]: 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有明确的数据维护管理及流程的制度性规定。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职责分工及配套的奖惩制度。3.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有明确的质疑信息核查和纠正规定。

7.4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信息及时录入,经过复核,并动态更新,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业务实际。对监管统计人员及系统管理人员反馈的存在完整性、准确性等缺陷的质疑信息,及时予以核查并纠正。

[评估重点]: 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建立明确的数据录入复核制度。

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信息是否及时更新。可参考客户风险统计相关指标的更新及时性情况。

3.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对监管统计人员反馈的质疑数据的核查修改情况。可参考客户风险统计相关数据清理的核查修改情况。

7.5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满足新业务、新产品和监管新要求的需要,并为监管统计管理系统预留能够灵活加载的数据接口。

[评估重点]: 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采用模块化、参数化等设计模式,是否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为监管统计系统预留数据输出接口情况。3.监管新要求情况下,系统升级改造时间是否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求。

原则8 监管统计系统

银行建立适应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完善的监管统计系统,实现流程控制的程序化,能够自动提取和加载所需数据,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与错误信息提示功能,保障数据安全和规范操作,并具有可拓展性和灵活性。

[总体把握]:

原则8监管统计系统的6条标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包括标准8.1和8.4,主要从信息科技支持资源和安全防范措施两个方面对监管统计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保证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第二个方面包括标准8.2、8.3和8.5,主要从数据提取和加载、质量控制功能和取数规则对监管统计系统提出的核心要求;第三个方面包括标准8.6,从灵活性和可拓展性方面对监管统计系统提出的较高要求。

按照重要性原则,标准8.1、8.2、8.3、8.4和8.5较为重要,标准8.6对监管统计系统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评估整体原则时仅作为参考。

例如,某行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关于监管统计系统的建设规划,系统框架基本符合监管统计工作的需求,监管统计系统能自动提取51%的监管统计数据,设定了总分、表内和表间检验关系,安全防范措施、系统取数规则及用户使用手册完备。但该行监管统计系统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信息科技支持力度不足,新的监管要求提出后,系统开发或升级部门不能立刻做出响应;系统取数功能欠缺导致很大部分数据需要手工填报;虽设定了基本的校验关系,但不能灵活设定参与检验的指标的逻辑关系,不能自动提示异常变动及错误情况;仍存在少量系统取数规则有待调整。

各具体标准评估结果为:标准8.1评估为“大体符合”,标准8.2评估为“较不符合”,标准8.3评估为“较不符合”,标准8.4评估为“符合”,标准8.5评估为“大体符合”,标准8.6评估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8.1银行将监管统计系统建设纳入本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系统框架设计符合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要求,并配备充足的信息科技支持资源。

[评估重点]:

1.是否将监管统计系统建设纳入本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2.监管统计系统建设规划中的系统整体设计是否符合了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要求,是否与其他相关系统同步推进或升级改造。

3.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中系统开发、硬件购臵、系统维护、信息科技人员配备等方面是否满足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发展需要,已完成的阶段性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目标满足现阶段的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要求情况以及系统运行维护、技术支持等情况。

8.2 银行监管统计系统实现流程控制的程序化,综合处理监管统计业务,能够自动提取相关系统所涵盖的全部监管要求数据,能够自动加载标准化的外部数据。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系统是否集数据录入、加工、检验、查询、分析、输出为一体。

2.监管统计系统是否能实现自动提取全部监管要求数据,可通过统计人员现场演示进行评估。

3.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可实现对手工处理指标数据等外部数据的自动加载。

8.3监管统计系统具有良好的质量控制功能,能自动实现总分、表内、表间检验和预警提示的需要,能灵活设定参与检验的机构、指标的逻辑关系,自动提示异常变动及错误情况。[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具有总分、表内、表间检验功能; 2.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具有预警提示功能;

3.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可以按照监管统计工作需要设定参与检验的机构、指标的逻辑关系,自动提示异常变动及检验结果。

8.4 银行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保证监管统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数据安全。

[评估重点]:

1.是否制定并实施监管统计系统应急处臵方案,是否定期应急演练。2.是否建立监管统计系统数据备份制度,是否定期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备份保存。8.5监管统计系统附有完备的系统取数规则及系统操作说明,为统计人员提供操作规范。[评估重点]: 1.银行监管统计系统的取数规则是否完备,是否涵盖到由其他业务部门填报的监管统计报表,是否为规范的文档格式,而非仅仅是嵌入系统。

2.银行监管统计系统的取数规则是否准确。

3.银行是否制定了系统操作说明,操作说明是否规范、详细。

8.6监管统计系统具备较强的可拓展性和灵活性,能根据监管要求,灵活、方便地增加新的监管指标或报表数据采集,具有灵活定制分析报表、合理管理各类口径数据等统计应用分析功能。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系统是否能够方便、灵活的增加指标。2.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具有灵活定制分析报表功能。

3.在系统不具备灵活配臵指标的情况下,银行是否制定了满足监管统计系统新需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原则9 数据标准

银行数据标准化规划统筹考虑监管统计数据标准化,全面覆盖监管统计数据及指标。数据标准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在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及系统中规范执行。

[总体把握]:

原则9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银行应有明确的信息标准化规划以及规划中监管统计需求的满足情况;二是数据标准的制定与发布情况,以及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 21 定的符合情况;三是具体标准在系统建设中的执行情况。

从三条标准的递进关系可以看出,标准9.1的评估结论一般不低于9.2,标准9.2的评估结论一般不低于9.3,整体原则的评估结论也应至少不高于标准9.1。

例如:某行制定了《数据标准体系规划》,涵盖了客户、产品、协议、交易、资产和财务六方面的数据标准。通过访谈了解到,规划的制定兼顾业务发展需要和监管统计业务需求,并考虑一定的超前性,对于目前信息系统尚未覆盖的业务领域也制定了相应的数据标准。数据标准的制定能够充分考虑国家标准化政策,同时,为满足监管统计业务需求,该行由信息科技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牵头制定管理分析类数据标准,共同规划统一的指标口径定义。在评估中发现,该行六大类数据标准中仅客户标准正式印发文件,并嵌入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其他五类标准还在制定阶段,尚未印发文件。其现有的数据平台也只能实现数据的汇总和存储,无法实现数据按主题分类和清洗转换,信贷系统与客户系统、票据系统与核心系统、资金系统与核心系统之间均存在跨系统的数据信息不一致问题。

该行各具体标准的评估结论为:标准9.1评估为“符合”,标准9.2评估为“较不符合”,标准9.3评估为“较不符合”。综合3条标准情况,原则9评估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9.1 银行充分考虑监管统计要求,将监管统计所涉及的数据标准纳入本行信息标准化规则。

[评估重点]:

1.统计部门是否参与到相关规划、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定过程,是否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化需求。

2.统计部门提出的标准化需求被采纳情况。

9.2监管统计相关的银行数据标准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数据标准明确,文档规范。

[评估重点]:

1.银行数据标准化规划执行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情况。可查阅其参考和索引资料中是否包含了相关国标及银监会的监管制度要求。

2.银行数据标准化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数据标准是否正式启用并印发成文,已成文标准文档是否规范。

9.3银行与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及系统遵循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全行统一的监管统计数据架构,客户、产品、机构、账户等基础信息跨越系统保持名称、定义、口径、来源等方面的一致性。各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实现系统间信息共享。

[评估重点]:

1.已实施的数据标准,在相关系统的实现情况。

2.是否建立了全行统一的数据规范,形成全行统一的数据字典,各业务系统间的对接是否有效,数据是否一致。

(四)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

原则10 日常监控

银行建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实施持续监测,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各环节责任,确保数据质量。

[总体把握]: 日常监控是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环节。本原则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提出总体要求,标准10.1中一方面强调了机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突出了“全流程”监控。二是明确了不同部门日常监控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标准10.2和10.3分别对“相关业务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控中良好做好进行描述。三是提出了日常监管的具体工作方式和方法。标准10.4要求建立“数据质量监测台账”,标准10.5强调监控结果要在行内通报交流,必要时提请问责。

本原则的评估关键点包括:银行的数据质量监控流程、责任是否清晰,错误纠正制度是否完备;银行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数据源信息质量的控制能力,数据源信息质量能否符合监管统计制度要求;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日常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整体把控能力;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数据质量的监控记录是否实时,对问题的分析处理是否有效。

标准10.1是本原则基础,只有在体制机制上对数据质量有了明确措施,数据质量才能达到良好水平。标准10.2和10.3是对各部门提出的具体任务,标准10.4、10.5是对日常监控方式方法的具体要求。本原则的评估档次一般不应超过标准10.1。同时在评估时还要考虑被评估银行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例如某行标准10.2、10.4评为大体符合,而10.1、10.3、10.5评为较不符合。考虑到该行数据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监管统计系统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复核,且该行大多数数据质量问题都是由于日常监控力度不足导致,故该原则总体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10.1银行建立有效的覆盖监管统计数据生产报送全流程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报表数据采集、复核、校验、汇总和报送等各环节的流程、职责是否清晰。2.监管统计数据生产报送各环节的差错纠正制度是否完备。

3.监管统计各项业务制度要求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数据源和监管统计报表的复核功能是否有效。

10.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本部门监管统计的数据源信息质量适时监控,对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的数据源质量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数据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本部门负责的数据源信息录入标准是否明确。2.监管统计数据源信息是否能够满足监管统计报表的填报需要。

3.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及时对本业务条线的监管统计数据源信息进行复核。4.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是否对监管统计数据源信息进行适时监测。5.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的数据源质量问题整改情况。6.监管统计数据源是否出现重复性差错。

10.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监管统计数据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控,强化总体复核,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部门并督促其及时纠正。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监管统计数据进行全面跟踪监控。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数据质量的控制手段是否有效,是否对所有监管统计报表均落实复核要求。

3.银行监管统计信息系统能否将数据质量问题自动反馈到相关环节提示纠正。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发现的数据质量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部门并督促其及时纠正。

5.同类型数据质量问题是否重复出现。

10.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建立与报表频度相适应的数据质量监测台账,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实时记录,定期分析。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建立了与报表频度相适应的数据质量监测台账。2.数据质量监测台账是否实现了电子化自动记录。

3.数据质量监测台账是否涵盖了时间、内容、问题原因、责任人等信息。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数据质量监测台账反映的问题定期组织分析。10.5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通报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并提请实施问责。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情况进行定期通报。

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是否对通报反映的问题实施了整改。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适时组织相关培训与交流。

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数据质量通报中反映的问题提请实施问责。

原则11 监督检查

银行将数据质量检查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建立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实施。

[总体把握]:

按照重要性原则,本原则下标准11.1和11.2是评估的重点,这两条标准的评估结论对 25 标准11.3、11.4的评估结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而对本原则的最终结论产生影响。例如,如果某行既没有将数据质量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没有牵头组织统计现场检查(只是被动式的配合监管部门组织过一次检查),则标准11.1和11.2应评估为较不符合以下,与标准11.2紧密相关的标准11.3、11.4也应评估为较不符合以下。因此,在评估过程中,一般而言,原则11的最终评估结论不应高于标准11.1和11.2的最高评级。

本原则的评估关键点有:银行是否将数据质量纳入内控合规管理;是否建立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内控合规部门、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各司其责,分别对数据质量定期组织检查;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得到整改;整改情况是否得到有效跟踪评价;问题的责任追究是否落实。在以上要素都实现的情况下要重点评估监督检查的规范性和全面性,是否存在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和未全覆盖的问题。

如:某行标准11.6评为大体符合,标准11.1、11.5评为较不符合,标准11.2、11.3、11.4评为不符合。本原则最终评估结论除了考虑各标准的评估结果比例外,更要总体把握本原则的评估重点,根据评估重点,该行在监督检查方面存在以下重大问题:一是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实施检查的制度长期缺失,直到2011年4月才建立起本行的数据质量现场检查制度。二是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没有全面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未组织总行本级的监管统计现场检查。三是该行内部审计部门制度执行不力,虽然将数据质量纳入常规审计范围,但从未开展针对数据质量方面的专项检查。综合以上因素,评估组对该行本原则最终评估结论为不符合。

具体标准:

11.1银行将数据质量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内控合规管理部门在制定检查计划时充分考虑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在相关制度中明确将数据质量检查作为内控合规体系的组成部分。2.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是否将数据质量纳入检查计划。

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向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提出数据质量检查的意见和建议,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是否采纳,不采纳是否给出合理解释。

4.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是否对数据质量进行专项检查。

11.2银行建立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定期牵头组织行内监管统计现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监管统计法规制度的执行及其数据质量等情况。

[评估重点]:

1.是否建立了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检查的内容、程序、报告、整改和处理流程是否 明确。

2.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牵头组织开展规范性的统计现场检查。

3.统计现场检查内容是否涵盖了监管统计法规制度的执行及其数据质量情况。11.3归口管理部门将统计现场检查报告报主管领导,对影响数据质量的重大问题,提交内控合规部门跟踪检查,并报监管机构。

[评估重点]:

1.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统计现场检查形成了检查报告,报告内容是否详实。2.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统计现场检查报告报主管领导,主管领导的批示意见。3.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统计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重大数据质量问题提交内控合规部门,并报属地监管机构。

4.内控合规部门是否对提交的问题进行跟踪检查。

11.4银行督促被查单位根据统计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归口管理部门的要求实施整改,及时对整改情况跟踪评价,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将统计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查单位。

2.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统计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3.被查单位是否对统计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短期内不能整改的问题是否有计划安排,整改情况是否报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4.银行是否对被查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11.5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定期对监管统计的数据源信息质量进行检查,及时组织整改,并将检查整改结果抄送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评估重点]:

1.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对所负责的监管统计数据源信息质量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覆盖面是否具有针对性。

2.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对检查中发现的数据源信息质量问题组织整改,是否将检查整改结果抄送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11.6银行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及责任人予以问责和处理。

[评估重点]:

1.监管部门、外部审计部门以及银行内部的统计检查中,是否发现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 重大问题。

2.银行对数据质量重大问题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员是否予以问责和处理。

原则12 考核评价

银行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保障全系统监管统计工作的有效落实。[总体把握]:

建立考核奖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质量,所以评估时更要关注实际效果。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该原则的档次一般不应超过标准12.3。

本原则的评估关键点有:是否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考核体系是否覆盖到归口管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考核、归口管理部门对分支机构和相关业务部门数据质量的考核,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对本业务条线数据源质量的考核等;银行的奖惩措施是否有效。关注银行数据质量考核的覆盖面、力度和效果。包括考核内容是否涵盖监管统计管理工作各方面、监管统计报表各指标、各业务条线数据源等;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占绩效考核的比重能否对相关单位起到足够的激励约束作用;银行定期通报的数据质量问题是否及时得以解决。

如:某行标准12.2评为大体符合,标准12.1、12.3评为较不符合。考虑到该行绝大部分报表由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填报,而该行既不赋予归口管理部门对相关业务部门数据质量的考核权限,也未将数据质量纳入相关业务部门绩效考核中,故该原则总体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12.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对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结果在行内公布。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以制度性规定赋予归口管理部门对本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通报的职权。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数据质量的考核对象是否既包括分支机构又包括总行相关业务部门。

3.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的内容是否覆盖了所有监管统计报表指标。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定期开展考核工作。

5.各期考核结果是否在行内公布,公布范围如何,考核发现的数据质量问题是否及时得以整改。

6.银行对考核结果采取了何种奖惩措施。

12.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按照业务范围对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落实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

[评估重点]:

1.银行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制定了数据源质量考核评价的制度性文件。2.银行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按制度要求对数据源质量进行考核。

3.银行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针对数据源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12.3银行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考核结果纳入本机构绩效考核体系。[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分别将归口管理部门、分支机构、各相关业务部门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2.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在各单位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该比重能否起到足够的激励约束作用。

(五)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

原则13 数据报送

银行加强向监管机构报送数据环节的管理,积极落实各项报送要求,认真审核,减少迟报、漏报和差错。

[总体把握]:

本原则评估的重点是数据的报送,目的是确保数据报送的及时、完整和准确。本原则从四个方面提出良好标准要求:一是建立规范的报送流程管理制度,确保报送渠道畅通;二是通过安全、快捷的软硬件环境,保证报送的及时性;三是不存在漏报现象,保证填报地区、机构范围和统计内容的完整性;四是报送文件格式正确,符合逻辑校验关系要求,并对存在重大差异进行报备。

本原则第一条标准是数据报送的制度性基础,这是保证数据报送及时、完整和准确的保障。后三条标准对数据报送的及时、完整和准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四个标准看,第一条标准是后面三个标准的基础,后三条标准相互较为独立。

在对本原则进行总体评估时,既要考察其相关制度建设情况,也要考虑数据报送及时、准确、完整的实际情况。评估时应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结合后三条标准的评估等级,综合进行评估。例如:对某银行13.1、13.2、13.3和13.4的评估结论分别大体符合、符合、符合和大体符合。该行存在小部分报送信息非数据字段有一定问题,制定了相关报送制度,但有待进一步规范,考虑到该行全年数据报送总体情况良好,故评估结论为大体符合。

具体标准:

13.1银行建立数据报送流程管理制度和报送联系人制度,保障与监管机构联系畅通。[评估重点]:

1.建立监管统计报表报送流程管理制度,制度涵盖对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的管理内容,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修订,同步更新相关流程制度。

2.统计报送人员对监管统计报送管理制度熟悉程度,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制度,报送后进行必要的报送成功确认。

3.建立报送联系人制度,联系人发生变动及时修改并及时报备监管机构。若没有出示联系人报备文件资料,需要向监管部门咨询确认。

13.2银行与监管机构建立网络连接,实现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的快速、安全传输,按监管统计制度规定的频度和时间要求及时报送数据信息,并建立监管统计报送应急预案。

[评估重点]:

1.报表报送是否有迟报现象,是否被监管部门通报批评。当出现迟报时是否向监管部门及时说明情况,并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措施及时恢复报送。发生迟报情况是否向上级汇报并分析原因做出整改。

2.按照监管统计制度规定的频度和时间要求及时报送数据报表。制定报送各环节的时间表,并能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3.建立数据报送应急预案,数据报表审核及报送的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

4.建立专用网络报送渠道,专网与外网实现物理隔离。电脑软硬件和宽带速度达到报送要求,并且能够根据数据报送要求变化提供可扩展性和升级性。

5.建立电脑网络管理和维护制度。确定相关人员或部门负责电脑软硬件和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升级。电脑软硬件和网络有应急预案,出现应急事件及时有效进行处理。

13.3数据报送符合监管统计制度要求,不存在漏报的数据信息,保证填报地区、机构范围和统计数据的完整性。

[评估重点]:

1.监管部门要求的报送文件格式必须体现在相关统计制度中。

2.考察报送的监管统计报表是否涵盖了所有机构、所有业务和所有地区。3.监管统计相关业务报表中各项要素是否齐全。

13.4数据报送的文件格式正确,系统能正常读取数据,符合逻辑校验关系要求。对数据异常变化的质询能做出合理解释;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改,说明缘由,并报送监管机构备案。

[评估重点]:

1.统计归口管理部门要将所有报表的报送格式要求和校验关系通过文件或者培训的方式告知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报表人员,并编制相关的操作手册。

2.各类报表的表内、表间的校验关系是如何制定并落实的,对数据异常变化的解释是否合理。

3.对历史数据修改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向监管机构备案。

原则14 分析运用

银行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共享和使用监管统计信息,为本机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服务,同时通过扩大共享、加强分析、适时披露,促进数据质量提升。

[总体把握]:

本原则强调通过对监管统计信息的应用,提升数据质量。本原则重点从三个方面提出良好标准要求,一是对监管统计信息进行充分合理的共享;二是建立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框架,各部门在框架的指导下做好分析工作;三是应关注披露信息与监管信息之间的差异。

本原则第一条标准是银行做好监管统计信息分析的前提性要求,第二、三条标准是本原则的核心,第四条标准则是通过对外披露的方式加强提高数据质量的内生动力。

在对本原则进行总体评估时,一般情况下,原则评估结论不应高于对14.2和14.3的综合评估结论。例如:对某银行14.1、14.2、14.3和14.4的评估结论分别较不符合、不符合、大体符合和较不符合。该行对监管信息合理分类,但共享广度和深度不够,归口部门未建立相关分析框架,但各部门均根据本行实际情况撰写相关分析报告,为经营决策作参考。原则14评估结论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14.1 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对监管统计信息合理分类,对相关业务部门设定合理的用户权限,充分实现机构内的统计信息共享,扩大运用范围。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牵头对监管统计信息进行合理了分类。

2.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建立了监管统计信息共享平台,平台运行情况如何,用户权限设定是否合理。

3.是否制定了信息共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4.相关保密工作是否完善。

14.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全面、科学的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框架,做好监管统计信息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评估重点]:

1.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牵头建立了全面的、涵盖各项主要风险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框架情况。

2.归口管理部门有哪些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

3.归口管理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的频度、广度、深度。

4.归口管理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的使用范围,阅读人员对分析报告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5.关于归口管理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的领导批示及其执行情况。

6.通过分析报告,发现过哪些数据质量问题,为本行的经营决策提供过哪些参考。7.归口管理部门如何开展风险预警工作。

14.3相关业务部门有效分析使用监管统计信息,为本行合规审慎经营提供决策参考,并以此推动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评估重点]:

1.业务部门有哪些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

2.业务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的频度、广度、深度。

3.业务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的使用范围,阅读人员对分析报告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4.关于业务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的领导批示及其执行情况。

5.通过分析报告,发现过哪些数据质量问题,为本行的经营决策提供过哪些参考。14.4银行应关注报送监管机构的监管统计信息与对外披露的相关信息间的差异,并将其中重大差异主动向监管机构做出说明。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明了披露信息和监管信息之间差异。

2.披露信息和监管信息间差异产生的原因、知晓范围,是否及时告知银行高层领导。3.对披露信息和监管信息之间的重大差异,是否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备。

原则15 资料存储

银行按照规定加强对监管统计资料的存储管理,保证监管统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总体把握]:

本原则强调监管统计资料的存储管理,目的是保证监管统计数据信息的安全和连续。本原则重点从三个方面提出良好标准要求,一是监管统计资料统一管理,建立全面、严密的管理流程和归档制度;二是规范监管统计资料的交接和归档工作;三是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整理监管统计资料,提高数据研究和使用价值。

本原则前两条标准是对银行日常监管统计资料存储管理的基础性要求,也是决定监管统计资料连续和安全的关键。第三条标准在银行保证数据连续性和提高数据价值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对本原则进行总体评估时,重点应在标准15.1和15.3上,一般情况下,原则评估结论不应高于对15.1和15.3的综合评估结论。例如:对某银行15.1、15.2和15.3的评估结论分别符合、符合和大体符合。某大型银行建行时间较长,对监管统计资料管理工作完成良好,能够做好存储和交接工作,做了大部分指标的历史数据口径可比工作,并有专人负责,其数据整理的连续性、可比性较好,基本能满足其目前各项分析工作的需要。虽然外评15.3为大体符合,认为此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总体情况良好。原则15评估结论为符合。

具体标准:

15.1银行对监管统计资料统一管理,根据保密规定和档案管理要求,建立全面、严密的管理流程和归档制度。

[评估重点]:

1.检查银行是否有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是否对统计资料进行统一管理,重点检查历年统计制度、报表、报告、内部管理规定和制度实施细则等资料是否统一存放,评估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全面性、严密性和执行情况。

2.检查银行保密管理情况,检查银行纸质和电子文档存放的安全性。3.检查银行借阅登记是否纳入制度要求,查看资料借阅登记簿历史记录。15.2当内部职能变更、人员变动时,做好监管统计资料交接存档工作。[评估重点]:

1.检查银行内部职能变更或人员变动时,资料交接和存档工作完成情况,查看资料交接记录。

2.重点检查涉密人员的脱密管理,是否有明确的脱密期。

15.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整理监管统计资料,做到相关统计资料口径可比、数据连续、存储安全,提高监管统计数据的研究和使用价值。

[评估重点]:

1.检查银行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定期整理监管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管理是否具有连续 33 性,当资料有了调整修改时,是否有存储的更新和说明。

2.检查银行对哪些资料做了可比性整理和时间序列整理,提供给哪些部门和个人使用。重点检查统计报表制度修订后时间序列报表数据是否可比,口径说明是否正确、清楚。

篇3: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自评工作报告

新标准将考虑影响页岩油气地区资源开采技术的地理条件, 并提供数据管理和报告的最佳做法以对此引起高度关注。在美国, 页岩油气开采活动主要集中在德克萨斯州 (伊格福特区页岩, 巴耐特页岩) , 北达科他州 (巴肯页岩) , 宾夕法尼亚州 (马塞勒斯页岩) , 路易斯安那州 (海内斯维尔) , 俄亥俄州 (尤蒂卡页岩) 和加利福尼亚州 (蒙特里页岩) 。基于国际范畴考虑, 新标准还参考了欧盟和澳大利亚的页岩油气作业报告指南。

新标准旨在帮助规范数据, 保证政府机构、行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更加有效地对水力压裂作业的数据进行收集、交换、提取和分析。新标准所关注的数据管理和报告支持以下四个领域:

·化学品披露和报告

·水资源的使用、质量和取样

·健康和环境风险

·良好的完整性和试验

WK42803还对政府规定和现行的已经用于规范这些作业的IT政策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考虑。工作组与不同的利益方 (石油天然气行业代表, 政策制定者, 国家政府机构及非政府组织) 紧密合作, 制定出这些利益相关方和公共部门所需要的支持不同模式和报告要求的标准。这一标准将提供一个清晰一致的报告和最优方法以确保公众对油气行业作业的信心和认识。同时还为现在和将来所研究的有用的重要数据的鉴别和收集提供进一步支持。

起草新标准的委员会会员们赞成在水力压裂作业开始前开展严格评估并且持续整个废水处理和监测的生命周期。新标准将促进公众和环境健康与安全所需的作业信息披露的公开进程。

欢迎所有对此领域标准感兴趣的专家们, 特别是石油工程师和有关页岩油气作业相关领域的专家, 参与ASTM WK 42803的标准制修订。更多会员信息请登录网站:www.astm.org/JOIN。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联系ASTM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斐, 电子邮件:fliu@astm.org;电话:010-5109-6033。

篇4: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自评工作报告

关键词:状态数据;高职院校;VBA;数据源表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23-03

200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各院校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初期,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用单机Excel版的形式(以下简称“标准版”),各院校均采用单机版采集数据。由于单机版的局限,2009年,教育部批准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优化研究”的课题立项(教高司函〔2009〕234号),推介部分省市陆续开始使用网络版,使得平台不仅成为采集状态数据的主要工具,而且逐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日常管理、宏观调控、社会监督的重要工具,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虽然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存在标准版以及网络版两个版本,并且教育部相关部门也一直推荐和鼓励各院校使用网络版,但根据截止2015年初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仍有约70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标准版采集状态数据,可见标准版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存在的价值,从而,标准版和网络版一样,仍需不断进行优化改善。

一、标准版现存的问题

标准版虽然经历多次修改及完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在标准版中,数据普遍存在不唯一的现象。例如在表中7.1.1开设专业表中的专业与其他工作表中的专业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另外,教工、课程等方面的数据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2)在标准版中,数据容易出现岐义现象。例如馆藏图书资料的纸质图书(万册)、3.5固定资产(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等数据项,容易出现歧义数据,但这些数据对评估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至关重要。

(3)在标准版中,相关数据表的数据缺乏逻辑检测的机制。例如,表中7.5产学合作的专业合计数在逻辑上应该与7.1.1开设专业表中的专业合计数相等,但由于这两张表的数据可能是由不同的人进行采集的,从而往往导致这两个数出现不相等的现象。

(4)标准版难以多人协同工作。由于标准版是一个单机的Excel文件,所以,多人协同采集数据显得十分困难。

(5)在标准版中,多记录的数据表容易出现数据重复现象。例如,对于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内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等多记录的数据表,应该以教工号作为表的关键字,即不允许出现教工号重复的现象,但平台没有有效的检测重复关键字的机制。

(6)往年标准版的数据难以重用。在平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学院的静态数据(即不会经常变化或变化较少的数据,如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师基本情况等),但平台缺乏对静态数据进行重用的机制。

(7)标准版在当年版本发布后,难以持续改进。软件制作的特点,决定了发布的软件一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但标准版发布后,如果发现错误,修改十分麻烦,因为用户可能已经开始使用旧版的标准版采集数据,而将这些数据移植至新版的标准版中的操作十分繁琐。

二、标准版的优化升级

针对标准版存在的问题,结合Excel文件的操作特点及VBA编程技术,笔者对标准版采取了如下的一些优化升级的技术手段:

(1)导入去年的静态数据。在标准版中设置一键导入去年静态数据的机制,通过VBA程序将去年的静态数据逐格放入本年度的标准版相对应的单元格中。根据统计,标准版中约50%的数据属于静态数据,这一举措可节省标准版50%的数据采集工作量。

(2)在标准版中将六张数据表定义为数据源表: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内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外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外兼课教师基本情况表、开设专业表以及课程设置表。用户在采集数据时,必须先采集这六张数据源表的数据,然后,在其他表的数据采集中,只需输入教工号、专业代码、专业方向代码或课程代码,然后通过VBA程序自动导入相对应的教工姓名(以及相对应的教师基本情况)、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名称和课程名称。

例如,在专业带头人表中,当用户输入教工号以及选择教师性质后,系统采用vlookup函数自动导入教师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单位名称,如图1所示。

(3)在标准版中用VBA程序实现分拆导出及合并导入功能。首先,该功能可分别将六张数据源表的每条记录,分拆导出成为单记录单文件的形式,以方便将这些文件分发给每个人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将各人的单记录单文件存放在一个指定的文件夹后,又可以合并导入至源表中,从而在标准版中初步实现了协同操作的功能。

(4)在标准版的多记录数据表中,如果在逻辑上该表应存在关键字段,则在该表中设置判断关键字段是否重复检测列。

例如:在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中,教工号应是不允许重复关键字段,因此,可在该表设置检测教工号是否重复的检测列,然后在每一行中使用数组公式检测该行的教工号是否重复。

例如,检测公式为:

=IF($C11="","",IF(COUNTIF($C$11:$C$1500,$C11)>1,"重复","不重复"))

(5)在标准版中建立逻辑检测机制,用VBA程序自动检测标准版数据的逻辑合理性。

在2015年的标准版中,共对19项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如表所示。

(6)在标准版中,对部分关键数据项设置合理范围检测机制,一旦输入的数据超出合理范围,则对用户进行提醒,如图2所示。

(7)在标准版中,设置导入当年旧版数据的功能模块,以方便标准版的持续改进。

三、数据智能同步系统

使用标准版采集完数据后,需将数据上报教育部,为此,专门开发了一个数据上报系统“数据智能同步系统”,以将数据统一打包成XML文件,然后将数据包上传教育部云中心。

数据智能同步的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由于标准版在采集数据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错误(特别是当用户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从别的Excel中复制数据时),因此,在数据上报教育部云中心前,需进行多重的数据错误检测(如对下拉列表的正确性、时间格式的正确性、数据格式的正确性以及长度的正确性等进行检测)。

四、总结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3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借助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完成了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累计采集数据量达数亿条记录。其中,大部分的院校都使用标准版作为主要的数据采集工具。今后,标准版仍会继续使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作为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数据标准。每年教育部都会公布状态数据采集的标准,而标准版则是数据标准的具体表现。

(2)作为各种网络版与教育部交换数据的标准接口。当前,可供各院校使用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网络版有多个版本,这些版本的数据只需导出至标准版,然后就可以通过数据智能同步系统将数据统一上传教育部云中心。

(3)作为部分院校的状态数据采集工具。由于地区及管理的差异,不一定每间高职院校都具备条件使用网络版进行数据采集,因此,标准版可供部分不具备网络采集条件的高职院校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应菘.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践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2]李萃.高职数据采集平台制度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篇5: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自评工作报告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农信办、各县(市、区)农信联社、农商银行:

现将《××省农村信用社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2014年8月21日

村信用社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沟通协调等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贷业务部,具体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决定和工作部署,负责领导小组对外联系、协调事宜,统计、汇总、分析、通报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工作开展情况,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各市农信办和县级行社要相应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的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级农信社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实施工作。

三、有效组织实施

(一)认真组织自评(2014年7月1日—2014年8月29日)

全省各级农信社要组织由信贷、财会、科技、合规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评估团队,严格按照《良好标准》中5 方面要素、15 项原则和 61 条具体标准的相关要求,对本机构数据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自评,认真查找现有监管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支持本机构评估结论的文件资料,不仅要列名清单,还应将文件资料作为自评依据,整理成册。自评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分析,撰写自评报告,对61条具体标准进行归纳分析,明确提出影响本单位当前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的薄弱环节,并据此逐步进行整改。

(二)分级有序整改(2014年9月—2016年12月)

“1104”报表系统。前期省联社已将“1104”报表系统的相关需求提交给新一代IT系统的数据仓库模块部分,并将于2014年10月份上线,省联社将做好相关测试和培训工作,争取在2015年3月份前使用新的“1104”报表系统报送数据,届时,数据自动采集率将达到80%以上,数据质量和报送效率将大幅提高。二是研发新版风险客户端统计信息系统。目前,省联社已与相关公司签订了系统开发合同,将于2014年10月前完成需求提供,12月前完成程序开发,2015年3月前完成数据补录、测试、培训等工作,确保2015年6月实现正式报数。三是推进金融统计数据标准化工作。省联社前期已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国家金融统计标准化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将存款、贷款等基本业务的数据元标准提交新一代IT系统,将于2014年10月逐步实施。2015年起,省联社将逐步将信托、理财等业务的数据标准纳入相关的统计系统,并根据银监部门要求,在2016年12月前,将主要监管统计所涉及的数据标准纳入相应科技系统。四是明确操作标准和流程。待相关各系统测试完备后,省联社将组织相关人员编制详细的操作指导手册,解释各业务指标含义,明确操作步骤和流程,为基层统计人员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使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

2.县级行社层面整改措施。县级行社作为数据质量第一责任人,要强化全局意识,全力配合省联社工作部署,建立

不断提高监管统计的科技支撑水平。

四、加强考核验收

在整改落实过程中,省联社和县级行社要逐年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整改落实进展情况,按季度撰写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推动工作评价报告,总结前期整改情况,制订下步整改计划,确保整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与此同时,省联社也将组织检查组,配合银监部门的外部评估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县级行社的整改工作进行现场检查,督促县级行社做好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推动工作。

五、实时反馈信息

在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工作推动过程中,全省农信社要建立良好沟通协调机制,尤其是县级行社,要针对数据质量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与省联社的沟通与交流,积极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保证全省农信社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始终适应工作实际需要,各项机制保持良好运行效率。

六、加大问责力度

篇6: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自评报告

保山市板桥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00八年九月十日

一、安全评价说明

1、根据建设部《关于开展建设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程的指导意见》(建质[2005]232号)和《云南省建设厅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云建建[2006]151号)及《保山市建设局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的通知》(保建发[2008]73号)的安排部署,为开展好达标工作,我公司组织了全公司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并按照行业标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03)的有关规定作出公司的自我安全评价自评报告。

2、安全评价组成员:

组长:张勇(董事长)副组长:王家宝(安全总监)成员:杨连晟、林德国、杨绍国、李义学、蒋朝建

3、安全评价工作计划(1)首先准备安全评价资料,建立安全评价的资料文件清单,汇总装订成册。(2)结合现行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和国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按照《标准》中规定安全生产条件评价项中的平分项目和安全项目和安全生产业绩中的评分项目和安全生产业绩中的平分项目整合,进行施工现场审查、评价。(3)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制定对策、措施与建议。(4)整理资料,出具安全评价报告。

4、安全评价的目的:本次安全评价是针对公司的安全现状进行合理的安全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危

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公司在生产运行期间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程度内。

二、安全评价的内容及结果

1、评价等级划分(1)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单项评价等级划分

(2)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业绩单项评价等级划分(3)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综合评价等级划分

2、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评分(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分项评分 表A01 应扣实序评分项目 评分标准 评分方法 得减得号 分 分 分 未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或制度不齐全,扣10~25分 责任制度中未制定安全管理目标或目标不齐全,扣5~10分 承发包合同中无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指标,扣安全生产5~10分 1 25 3 22 责任制度 有关层次、部门、岗位人员以及总分包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得到确认或未落实,扣5~10分 未制定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制度或制度不齐全,扣5~10分 未按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制度落实奖罚,扣3~5分 未按规定建立制度或制度不齐全,扣10~20分 安全生产未落实安全劳防用品资金,扣5~10分 2 资金保障未落实安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扣5~10分 20 0 20 制度 未落实保障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资金,扣5~10分 未按规定建立制度,扣2分 查管理制制度未明确项目经理、安全专职人员、特殊工种、度目录、待岗、换岗职工、新进单位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内容,并安全教育

训要求,扣5~15分 抽查企业20 5 15 培训制度 企业无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扣10分 及施工现未按计划实施教育培训活动或实施记录不齐全,场相关记扣5~10分 录 未按规定制定包括企业和各层次安全检查制度,扣20分 制度未明确企业、项目定期及日常、专项、季节安全检查性安全检查的时间和实施要求,扣3~5分 4 20 5 15 制度 制度未按规定对隐患整改、处置和复查要求,扣3~5分 无检查和隐患处置、复查的记录或隐患整改未如期完成,扣5~10分 未按规定制定事故报告处理制度或制度不齐全,扣5~10分 未按规定实施事故的报告和处理,未落实“四不生产安全放过”,扣10~15分 5 事故报告未建立事故档案,扣5分 15 0 15 处理制度 未按规定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扣10分;意外伤害保险办理率不满100%,扣1~10分 未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未建立应急救援小组或指定专门应急救援人员,扣5~10分 分项评分 100 13 87

二00八年九月十日(2)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分项评分表 表A02 应扣实序评分评分标准 评分方法 得减得号 项目 分 分 分 企业资质与承发包生产经营行为不相符,扣30分 查企业资企业总分包单位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安质证书与资质全生产管理人员未经过安全考核合格,经营手册,和从不具备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抽查上岗 1 30 0 30 业人扣10~15分 证及教育员资其他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等其他从培训记录,格 业人员未经过安全培训,不具备相应的抽查施工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扣5~10现场 分 企业未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查企业安安全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扣全管理组生产10~25分 织网络图、2 25 0 25 管理无相应安全管理体系,扣10分 安全管理机构 各级未配置足够的专、兼职安全生产管人员名册理人员,扣5~10分 清单等 未制定对分包单位资质资格管理及施查企业对分包工现场控制的要求和规定,扣15分 分包单位单位缺乏对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管理记录,资质及施工现场控制的证实材料,扣10分 合格分包 3 和人25 7 19 分包单位承接的项目不符合相应的安方名录,抽员资全资质管理要求,扣15分 查施工现格管50人以上规模的分包单位未配备专、场管理资理 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扣3~5分 料 未制定对安全设施所需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的供应单位的控制要求和规定,查企业对扣20分 分供单位无安全设施所需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管理记录,供应供应单位的生产许可证或行业有关部合格分供 4 单位20 5 15 门规定的证书,每起扣5分 方名录,抽管理 安全设施所需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供查施工现应单位所持生产许可证或行业有关部场管理资门规定的证书与其经营行为不相符,每料 起扣5分 分项评分 100 12 88

二00八年九月十日(3)安全技术管理分项评分 表A03 应扣实序评分项目 评 分 标 准 评分方法 得减得号 分 分 分 未进行危险源识别、评价,未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查企业及施危险源控控制策划、建档,扣10分 工现场相关20 1 5 15 制 对重大危险源未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扣记录 10分 无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审批制度,扣20查企业技术分 管理制度,施工组织施工组织中未根据危险源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或抽查企业备 2 设计 安全技术措施无针对性,扣5~15分 20 0 20 份或施工现(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包括修改方案)未经技术场的施工组负责人组织安全等有关部门审核、审批,扣5~织设计 10分 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施工项目,未按要求单独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包括修改方案)无针对性,扣5~15分 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包括修改方案)未经有关部抽查企业备专项安全门和技术负责人审核、审批,扣10~15分 份或施工现 3 20 5 15 技术方案 技术负责人未组织方案编制人员对方案(包括修场的专项方改方案)的实施进行交底、验收和检查,扣5~案 10分 未安排专业人员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进行安全监控管理,扣3~5分 未制定各级安全技术交底的相关规定,扣15分 查企业相关安全技术未有效落实各级安全技术交底,扣5~15分 规定企业备 4 15 3 12 交底 交底无书面交底记录,交底未履行签字手续,扣份及施工现3~5分 场交底资料 查企业规范未配备现行有效的、与企业生产经营内容相关的安全技术目录清单,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扣15分 标准、规抽查企业及 5 15 0 15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配备有缺陷,扣范和操作施工现场的5~10分 规程 规范、标准、操作规程 抽查施工组选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或工艺,扣10分 安全设备织设计和专选用国家推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或有6 和工艺的10 0 10 项设计方案市级以上安全生产技术成果,加5分 选用 及其他记录 分 项 评 分 100 13 87 二

00八年九月十日

(4)设备与设施管理评分表 表A04 应扣实序评分项评分方评分标准 得减得号 目 法 分 分 分 查企业设备安未制定设备(包括应急救援器材)安装(拆除)、验全管理收、检测、使用、定期保养、维修、改造和报废制度,查制度或制度不完善、不齐全,扣10~25分 企业设购置的设备,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或证书备清单设备安不齐全,扣10~25分 1 25 0 25 和管理全管理 向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个人出租或租用设档案,抽备,扣10~25分 查施工无企业设备管理档案台帐,扣5分 现场设设备租赁合同未约定各自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扣备及管5~10分 理资料 装拆由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不具备相应资抽查企格的人员承担,扣25分 业备份大型设大型起重设备装拆无经审批的专项方案,扣10或施工备装拆分 2 25 0 25 现场方安全控装拆未按规定做好监控和管理,扣10分 案及实制 未按规定检测或检测不合格即投入使用,扣10施记录 分 企业对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和有较大危险因素查相关安全设的场所及有关设施、设备缺乏安全警示标志的统规定,抽施和防一规定,扣5分 3 20 5 15 查施工护管理 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警告标识不符合安全色与现场 安全标志规定要求,扣5分 抽查施特种设未按规定制定管理要求或无专人管理,扣10分 4 15 0 15 工现场 备管理 未按规定检测合格后投入使用,扣10分 查相关未按有关规定配备相应的安全检测工具,扣5安全检记录,抽分 查测试查施工配备的安全检测工具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5 15 5 10 工具管现场检证或证件不齐全,扣5分 理 测工具 安全检测工具未按规定进行复检,扣5分 分项评分 100 10 90

二00八年九月十日(5)安全生产业绩单项评分

表B.0.1 序应扣实评分项目 评 分 标 准 评分方法 得减得号分分分 〃安全事故累计死亡人数2人,扣30分 〃安全事故累计死亡人数1人,扣20分 查事故报生产安全 0 〃重伤事故年重伤率大于0.6/,扣15分 表和事故30 0 30 00事故控制 0〃一般事故年平均月频率大于3/,扣10分 档案 00〃瞒报重大事故,扣30分 〃受到降级、暂扣资质证书处罚,扣25分 〃各类检查中项目因存在安全隐患被指令停工整改,每起扣5~10分 查各级行〃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警告处分,每起扣5分 政主管部〃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经济处罚,每起扣10分 安全生产 门管理信 2 〃文明工地,国家级每项加15分,省级加8分,25 0 25 奖

罚 息资料,地市级加5分,县级加2分 各类有效〃安全标化工地,省级加3分,地市级加2分,证明材料 县级加1分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省级加5分,地市级加3分,县级加2分 〃按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对施工现场进行各级大检查,项目合格率低于100%,每低于1%扣1分,检查优良率低于30%,每低于1%查各级行 扣1分 政主管部 〃省级及以上安全检查通报表扬,每项加3分;门管理部 项目施工地市级安全生产通报表扬,每项加2分 门管理信 25 10 15 安全检查 〃省级及以上安全检查通报批评,每项扣3分;息资料,地市级安全生产通报批评,每项扣2分 各类有效 〃因不文明施工引起投诉,每起扣2分 证明材料 〃未按建设安全主管部门签发的安全隐患整改指令书落实整改,扣5~10分 〃企业未贯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标准,扣20分 〃施工现场未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扣5~15安全生产查企业相分 4 管理体系应管理 20 10 10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行率低于100%,推行 资料 每低1%扣1分 单 项 评 分

二00八年九月十日(6)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汇总表

表C01 安全生产条件单项评价 安全生产业绩单项评价 序实得分 评 分 分 项 号(满分100分)87 ①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88 ② 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 单项评分实得分 80 97 ③ 安全技术管理(满分100分)90 ④ 设备与设施管理 单项评分实得分 ①×0.3+②×0.2+③×0.3+④87.8 ×0.2 分项评分表中的分项评分表的实得分为零 实得分为零的评0 0 的评分项目数(个)分项目数(个)单项评价等级 单项评价等级 合格 合格 安全生产能力 合格 综合评价等级 评价意见:以上两项单项评价为合格,符合《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中 合格等级规定,公司的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等级为合格。评价负责人 评价人员(签名)(签名)

企业负责人 企业签章 年 月 日(签名)

三、对策、措施与建议 通过本次安全生产自我评价活动,公司的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等级为合格,但这不说明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面不存在问题,为了在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为创造平安单位、平安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现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1、公司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制度,但更重要的是执行制度,要执行好制度,就需要管理人员对制度的理解,要做到用制度管人,人人按照制度办事,特别是奖罚制度更是要严格遵照执行,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2、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不够,课时普遍较短,在今后公司应加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力度,考核成绩要与经济效益挂钩,考核不合格坚决不准上岗。

3、各项目部对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表现在购买防护用品及安全设施还有部分缺项,这直接影响作业人员的施工安全,公司将制度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项目安全资金的正常使用,并加大监督机制建设。

4、各项目部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还不够重视,多数工地没有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公司应抓紧督促项目部制订救援预案,购置应急救援器材。

5、各项目部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不够完善,不能有效的

指导施工,工人还是按照经验施工,这样一来就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各项目部应加强力量,充实技术管理人员,把方案做成实用的指导施工的技术文件。

6、施工现场设备与安全设施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设备设施安装验收程序不全,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个别施工现场安全警示标牌数量、位置不满足要求,公司应督促鉴别施工工地按平面布置图设置安全警示牌,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并完善各种设施安装验收程序。通过进行安全生产评价,为企业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创造了条件,达到了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改善企业安全状况的目的,施工企业要建立覆盖每一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体系,实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自律的长效机制,通过安全评价,将推动建筑行业的监管模式,推动建筑施工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为创建“平安单位”“平安社会”做出建筑施工行业应有的贡献。保山市板桥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00八年九月十日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汇总表

安全生产条件单项评价 安全生产业绩单项评价 序实得分 评 分 分 项 号(满分100分)87 ①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88 ② 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 单项评分实得分 80 97 ③ 安全技术管理(满分100分)90 ④ 设备与设施管理 单项评分实得分 87.8 ①×0.3+②×0.2+③×0.3+④×0.2 分项评分表中的实分项评分表的实得分为零 得分为零的评分项0 0 的评分项目数(个)目数(个)单项评价等级 单项评价等级 合格 合格 安全生产能力 合格 综合评价等级 评价意见:以上两项单项评价为合格,符合《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中 合格等级规定,公司的安全生产综合能力评价等级为合格。

评价负责人

评价人员(签名)(签名)

上一篇: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活动下一篇:反对自由主义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