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农民工工作总结

2024-04-08

社区农民工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社区农民工工作总结

关爱农民工是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深入贯彻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关于印发<东胜区万名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党办政字„2010‟63号)精神,开发区自2010年12月20日起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感召社会各界关注、关心、关爱农民工,促进社会和谐。现就开发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争创文明工地

活动期间,开发区按照区委、政府统一部署,集中开展了“创建文明工地”系列活动。一是在城区主次干道和主要出入口等区域所有新建项目严格执行了建筑施工文明工地管理规定,推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定型化,同时,加强安全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文明工地的施工水平。二是督促在建工程的建筑工地均做好了场地硬化、围墙、大门、安全网、警示牌等标准化工作,并做好了全面围挡、统一封闭工作。三是加强了施工现场环境卫生、临时设施、淤泥渣土、施工噪音管理工作,做到了围墙连续封闭、工地整洁卫生、临时设施整齐划

一、出入口硬地化、排水畅通无积水、车辆进出工地冲洗不污染道路、垃圾及时清理。四是严肃查处文明施工违规行为,对发现的文明施工违规行为,充分利用整改、停工、不良行为记录等手段纠正了文明施工违规行为。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对未按照实施方案阶段工作要求实施的,取消了其评选文明工地的资格,在对各责任单位的整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时,对仍不达标的企业,将对该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限制(如停工),并进行相应的处罚。五是打造社区式工地。建立了一整套工地管理制度,实现了工地系统化、规范化管理。聘请了专门的管理公司对工地的环境等进行维护,确保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部分施工企业还统一规划建设了专门的职工宿舍,饮水、淋浴、卫生等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并完善了邮政、商店、医疗等服务,真正实现了打造社区式工地的目标,真正让农民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二)落实保障金制度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发区牵头组织区安监局、人事劳动保障局等单位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检查活动,切实解决了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一是要求存在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用人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偿还计划。对用人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对重点区域以及工人数量较大的施工企业逐户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二是进一步规范建筑行业民工工资的支付方式。督促建设单位把民工工资从工程款中区分出来,要求建筑单位设立专门管理人员在工地现场负责考勤以及工资发放,且每月向企业申报工资,企业核实后,由企业直接足额支付给工人,有效的保障了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出现。

(三)落实劳保措施

一是落实意外伤害险和医疗保险。开发区始终坚持以落实和保障民生为重点,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狠抓各项保险落实,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工作力度,加大对各施工单位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农民工医疗、工伤等保险一并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农民工个人利益;二是落实劳保用品。为保障节日期间留守农民工的生活便利,开发区组织了“慰问留守农民工”活动,以“关爱农民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向困难农民工赠送一批劳保用品,切实解决了留守农民工生产、生活问题。

(四)落实安全责任

一是针对目前外来施工人员多,施工队伍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安全意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开发区积极组织各承建单位负责人、施工人员重点围绕《安全生产法》进行了培训,并严格检查督促各承建单位严格执行务工人员安全教育制度,使第一线的生产者真正受到教育,提高安全技能。二是积极推行“责任制、责任区、责任人”的区域安全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各成员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单位行政一

把手的安全生产职责,增强各承建单位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并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三是在农民工中开展“责任管理,岗位确认,安全承诺”的活动,层层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明确施工人员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安全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生产岗位危险程度、职业危害、保护措施、规章制度、工作要求;规范员工安全操作行为,使各承建单位在安全管理中形成一级保一级,一级管一级,级级有责,全员管理的安全生产局面。

(五)落实技能培训

此次活动,开发区把宣传、技能培训作为工作重点,从1月初开始,采取集中学习,制作专题橱窗、板报,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单,向职工、农民工发放宣传资料,召开企业负责人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劳动保障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技能的培训,在开发区范围内营造了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同时,印制了大量宣传单,发放到开发区范围内各个建筑工地,为维护农民工利益、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篇2:社区农民工工作总结

为了响应中央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要求,以及山西省团委的统一部署,亲贤社区结合社区党委、居委会中心工作,充分调动社区团组织及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积极性,在我社区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农民工子女得以健康成长。现将活动内容总结如下:

在亲贤社区接到上级要求以后,对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极为重视,组织人员统一行动,成立了多支为农民工子女服务的队伍,定期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参与进行动的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利用自身热情,按照团组织的要求,开展了多种活动。其中最富有特点的就是“放心吧”活动。

那么什么是“放心吧”呢?顾名思义,放心吧就是免费对社区内农民工子女开放的一个公共的学习和娱乐场所,由社区志愿者轮流管理,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开心的地方。亲贤社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们的基础教育和课外辅导尤为看重。考虑到农民工家长们的工作忙、能力有限等方面问题,而放心吧的建立正是为农民工家长们建立一个能放心托付孩子的地方,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放心吧”建立过程中,亲贤社区领导极为重视,由社区党委书记史润金担任“吧主”,社区常务副书记侯琳和社区党委办主任韩梅君担任“服吧主”,设立了安全保障、卫生保障、后

勤保障等部门,全面发动社区内群众,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资源进行服务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放心吧”的安全及服务质量。

“放心吧”主要是本着“让家长放心”的宗旨,主要任务包括:一是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子女思想道德建设,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新格局,使农民工子女放学后有安定的学习场所,远离网吧的侵蚀;二是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社区党员、社区民警、大学生等多种人才资源优势,为孩子们提供思想道德、法律、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和辅导;三是进行文化教育。让孩子们在这里能够安心写作业,拥有一个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分担了家长们的一部分负担。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于下午4点—6点之间有时间的居民都可以加入志愿者队伍。报名后由社区团委办安排对孩子们进行辅导。而想参与的农民工子女,由家长带领孩子到社区团委办即可报名。

“放心吧”一般辅导一个小时,但是如遇到学生课业量大的时候,也会延长时间,让孩子们写完作业后回家。这样保障了学习效率,也保障了学习效果,让孩子们得以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放心吧”活动开始以后,得到了社区内良好的反映,许多青年志愿者纷纷报名参加,而家长们也都愿意将孩子送到“放

心吧”内学习,他们讲:“平时由于自己忙,很难照顾周全孩子的学习,现在有了放心吧,我们就可以放心把孩子托付在这里学西,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啊。”

篇3: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研究

第一代农民工多是怀着“城市有更好的收入”的期盼进城务工的, 追求高于农村的收入、补贴家庭开支是他们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 很大一部分也进城务工, 相对于父辈来说, 他们学历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有较远的人生职业规划和较强的维权意识。对应于他们父辈笔者称他们为第二代农民工, 也为新生代农民工。

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 但对她们的研究却很少。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对第二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的现状进行研究, 真实的展示已进城农民工的城市生存状况, 为青年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理性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文中所引用的数据来自江苏省创新课题“女性流动人口研究”。

1 研究方法

农民工是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户籍仍在农村的社会群体, 其“身份”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仍被认定为农民, 但实际已从农民中分离出来, 基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春光博士的观点,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是:年龄普遍较小,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成长和受教育于80年代, 基本上于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城市社区融入是指通过改变农民工对生活地域的自我认同, 在角色、身份、生活模式、归属感和认同感方面对二元结构性制度规定实现渐进性的超越。

这次数据采集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还使用了访谈技巧。本课题组选取了流动人口聚集的南京和无锡两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 在具体抽样方法的采用上系统抽样, 在两个城市共发放问卷800份, 有效问卷752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是94%, 在获得的752份有效问卷中, 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问卷510份作为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 采用SPSS16.0对相关数据采取单变量分析, 以便对调查数据作基本的描述。

2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现状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是农村中的精英, 她们怀着对城市的好奇和渴望进入城市, 她们积极改变自己以期待融入城市社区, 成为城市人。但来自城市各方面的社会排斥却使她们仍处于城市的边缘, 生存在城市与农村的夹层中。

2.1 进城动机向生活型转变

新生代女民工作为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成长的一代, 她们大多初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 早已没有了土地的概念, 也没有了父辈们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感。“见世面, 感受城市的生活方式”是多数新生代女民工进城打工的最初动力。通过对510份问卷的“您进城打工的原因是什么”进行频数统计, 结果是选择“城市收入高”的有113份, 占总数的22.2%;选择“农村太单调, 外面世界精彩”的有76份, 占总数的14.9%;选择“出来见世面, 学技术”的有235份, 占总数的46.1%;选择“不愿生活在农村, 想在城市中立足”的有66份, 占总数的12.9%;后三项总计377份, 频数合计达74%。可见, 与她们的父辈相比, 新生代的外出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经济型转到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或者生活型。第二代女农民工进城不再以追求直接的经济目的为主, 她们更多的是出来学技术、见世面、历练自己来逐渐融入城市。

2.2 自我改变适应城市——去农村化和城市化

2.2.1 对家乡事物的漠视和对城市社区心理归属的增强。

年轻人离开乡村进入繁华的都市, 新鲜的事物、便利的交通、相对自由的生活对喜好热闹的她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加之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使她们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城市, 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回家乡探亲, 久而久之回家乡探亲就成为一种礼节性的事, 回家后多数只是探望家族长辈和儿时玩伴, 很少再关心春耕秋收和村中政事。村委会主任的选举应该算是大事, 可在我们的调查中有高达96.4%的人没有参加过最近一次村委会主任的选举。其中有高达90%的人认为未能参加选举的原因是“在外地工作, 一时回不去”, 可见时间的冲突和距离的阻隔严重影响了青年人对家乡事物的参与度, 也加剧了她们对家乡事物的漠视度。相对于农村, 新生代女农民工更关心现在城市的生活, 更希望在城市立足。相关的城市新政策、所在社区的管理体制、法律条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她们现在的生活, 于是对城市社区的关注度也在增强, 对城市社区有心里归属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 有高达90%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关注所在城市的政策和法律宣传。

2.2.2 城市话语的掌握和服饰的改变。

城市话语不仅是新生代女民工与市民互动和沟通的主要媒介, 也是她们扮演“新市民”的重要基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说是她们在城市生存的基础条件, 在问卷调查时, 我们统一用普通话与被调查者交流, 她们绝大多数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甚至在与老乡交流时也使用普通话。

穿衣打扮的城市化, 刚刚进城后衣着上的差异使她们明显感受到城乡的差异, 为了追求心理上的平衡, 她们学着按城里人的标准穿衣打扮自己, 追求时尚和品牌, 用于衣着消费的也在逐渐增加。被调查者用于衣着消费平均为221元/月/人。

2.2.3 行为和消费的城市化。

新生代女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在城市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和城市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影响下, 她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她们较之进城前更具有时间观念, 按时上班;使用手机的人数也在增加;通过聊天、逛街、上网等活动丰富她们的闲暇时间;消费结构逐渐多样化, 用于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和娱乐休闲消费等个人消费的金额在逐渐扩大。通过数据分析, 有55.5%的人使用手机或小灵通。很大一部分人希望拥有自己的电脑。

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在以她们的方式努力适应城市生活, 希望能通过在城市的打拼融入城市, 但城乡之间有形和无形的“户籍墙”及其他因素仍阻碍着农民工向市民转变。她们仍被排斥在城市之外, 以“城市边缘女”的角色在城市奋斗着!

2.3 城市社会排斥造就“城市边缘女”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张志胜博士的观点, 社会排斥正是新生代女民工当前境遇的最佳表述, 城市对新生代女民工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关系和制度方面。

2.3.1 经济排斥。

指个人、家庭和地方社区未能有效参与生产、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首先表现在她们的居住状况, 住房消费属于个人消费中的生存性消费, 是她们在城市生存的基础。可是她们的居住条件一直处于相对剥夺状态, 居住面积小且拥挤, 住房设施简陋, 居住环境差, 而且同质性比较强, 其居住模式多以集体居住为主。样本分析显示, 新生代女农民工的人均住房面积仅为3.88㎡。其次表现为求职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她们没有城市户口, 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 所以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非正规就业。求职排斥也表现在就业信息排斥, 她们的就业信息主要是从亲戚、老乡、朋友那获得, 很少是通过政府、职业介绍中心等机构获得。再次表现为她们在工作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同劳不同酬”的现象。

2.3.2 社会关系排斥。

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地位上被排斥出相关的群体或整个社会。她们在城市生存主要依赖于“非正式的社会关系”, 样本数据分析显示有86.6%的人在城市主要与老乡、亲戚和同事打交道, 其中, 同事所占比例高达48.8%, 但受她们从事的职业限制, 她们的同事绝大部分也是来城市打工的打工妹, 所以她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人的交际圈。虽然她们对所在城市有一定的信任度, 但在有困难时求助于所在居委会或有关政府机构的人却少之又少。

2.3.3 制度排斥。

指个人和团体不具有公民资格而无法享有社会权利, 或者即便具有公民资格也被排斥出某些国家福利制度。在我国, 在户籍制度基础上衍生的各种附加制度, 如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以及制度上的属地管理原则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生活的制度范围之外。由于没有城市户口, 虽然她们同样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没有基本的“三险一金”, 在特殊时期无对女工的特殊保护, 无住房、交通、通讯等补贴。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更多的是以学技术、见世面、历练自己为动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 入城动机的生活化促使她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适应城市社区, 并期待能在城市站稳脚跟, 安家落户。但城乡二元结构和长期城乡分离的后遗症仍在发挥作用, 影响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 使她们处于游离于城乡体系之外的尴尬情境中。促使她们得到城市的接纳和认同, 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 促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思考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不同的工作, 分布在各个行业, 她们全心全意为城市社区服务, 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决定她们作为一个整体在城市中生存下去并向市民阶层转变已成为为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分离格局, 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社区, 促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3.1 政府角度

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 改革相应的劳动人事制度, 从政府和政策方面打破市民保护主义, 为农民工在城市择业和自由流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逐步消除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各种附加制度, 监督相关企业为农民工设立“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制度, 保证她们的基本权益。放宽对农民工获得城市户口的限制, 推动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民工完成身份转变, 进入市民阶层。

3.2 社会角度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推进, 社区工会组织发展农民工的主客观条件已经逐渐成熟, 发挥社区工会在促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中的巨大作用已具有现实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社区工会要真正为农民工维权和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工作。社区工会要真正成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要督促政府劳动、安全管理等部门严格按照《劳动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 保护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合法权利, 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 提供公平的求职环境等。社区工会要真正为外来农民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农民工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居住社区度过的, 社区管理与服务影响着农民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增强社区支持力度是促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社区支持的日常生活化, 为在社区中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提供各种卫生保健、托养、文化娱乐和教育等服务, 使农民工在获得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脱离了农村社区旧的初级网络关系找到新的归属感。

3.3 农民工角度

要充分发挥自身融入城市社区的主观能动性, 如积极参加工会或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 有困难时试着与所在居民社区联系, 加强法律意识, 通过合法程序维护自身权益;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针对在工作中的知识欠缺, 加强职业学习;从深层次融入城市社区, 逐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体会学习城市文化。

城市社区融入本身需要一个过程, 融入其实是社会化的一种形式在农民工身上的展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中的生力军, 她们的城市社区融入程度影响着整个农民工群体在城市融入和家庭稳定。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工的共同努力。

摘要:以江苏省四个发达地区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为例, 调查其进城动机、居住状况、消费支出、交往人群、政治参与等。调查结果分析显示,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积极改变自己来融入城市社区, 如学说普通话、注重自身衣着打扮、关注城市政策变动等, 但城市社区仍在经济、社会关系和制度方面排除她们,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仍处在一个与其父辈相似的尴尬状态。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出应从政府、企业、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四方面努力来推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融入

参考文献

[1]时立荣.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新视野, 2005, (4) .

[2]王亚琴.社区工会: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助推器”[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会学院学

[3]张志胜.脱根与涅槃——新生代女民工的市民化释读[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1) .报, 2003, (4) .

篇4:社区农民工工作总结

据中建二局四公司工会主席任学勇介绍,天津尚斓苑项目临时社区创建于2012年3月,是该公司在工程项目创建的16个临时社区中,规模较大、服务设施较齐全、服务质量较高的一个。该项目位于长江道与南开区五道口交会处,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是一座集五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现有6支协助队伍,施工高峰期农民工达1300多人。为了让农民工生活上舒心、工作上称心,该项目工会在农民工生活区的基础上,修缮了餐厅、体育活动室、农民工夜校、娱乐放映室,还设置了便利超市、保健室、快餐店等便利设施。工会投资7万元,建立了项目农民工实名制网络管理系统,免费为农民工办理实名制卡。这种兼银行卡和工作证两种功能于一身的“一卡通”,使农民工不出工地就可以在食堂、超市等消费场所刷卡消费,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

据了解,中建二局四公司现有在施工程项目21个,其中76%的项目建立了农民工临时社区。2011年以来,公司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工程项目实行社区化管理,提升了为农民工服务的水平,使得农民工工作积极性、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普遍提高,公司“用工荒”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天津 姜明 吴希鹏)

篇5:社区农民工工作总结

活动小结

根据《洛阳市精神文明办公室文件关于报送组织开展“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公园巷社区开展关爱农民工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一、开展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志愿服务。

以拓展畅通转移就业渠道为目标,通过开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岗位推介、权益维护等方式,为农民工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有效服务,对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进行摸查,根据求职登记情况,把合适的岗位信息直接送到村、送到户、送到人。

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志愿服务。

组织相关项目管理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志愿者,向广农民工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普及宣传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逐步提高法律素质。继续发挥好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作用,帮助调解等各种矛盾纠纷,减少不安定因素,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开展向农民工赠送法律图书、开办有关法律知识培训,组织志愿者开展以做案说法活动,选择涉农典型案件,向农民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三、开展健康义诊志愿服务。

积极开展卫生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宣传卫生常识、健康常识和艾滋病防治等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

四、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

组织志愿者陪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做游戏、聊天交流等,和他们交朋友、做伙伴,倾听他们的诉说、心声和愿望,促进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开展“爱心志愿者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助学、情感关怀、生活扶持等方式,为困难农民工子女送上爱心。

五、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普及志愿服务。

组织志愿者向农民工宣讲社会礼仪、生活礼仪和职业礼仪等知识,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新要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

公园巷社区

篇6:社区农民工工作总结

康体检总结

2010年,是我镇首轮渔农民健康体检的第三年,为确保农渔民健康体检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中心成立了农渔民健康体检小组,制定了健康体检计划。再次明确了这轮渔农民健康体检的工作目标和当的工作任务,在***的领导下,体检小组已按时完成首轮30%的目标。

一、基本情况

全镇当年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11891人 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4651人 0-7岁儿童为552人 中小学学生为490人。截至目前已完成体检人数为3698人,体检率为31.1% 其中60以上岁老年人1506人,完成学生体检278人,0-7岁儿童体检213人。同时,为所有的参检者建立了纸质健康档案和电子档案,这次体检比前几次准备更加充分,工作更加仔细,并做好体检单的保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也深得上级政府肯定。

从受检群众的健康状况看,全镇总计查出患病人数有3017人,总患病率为18.3%,发现高血压818例,胆囊炎152例,糖尿病133例,各类肿瘤33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8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7例。

二、主要做法

在具体工作中,我中心着重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抓住宣传发动环节。积极发挥职能管理作用,多次组织管理员,联络员,分管领导会议,提出具体工作目标任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确保了体检人数。

二是抓住体检质量环节。每年的农渔民健康体检工作,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中心的医务人员力量有限。为提高参检率,体检组成员,主动加班加点开展体检,有各村干部和联络员积极努力、全程参与,保证了健康体检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是抓住体检考核目标环节。为确保健康体检工作顺利完成,达到卫生局制定目标。我中心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措施。领导小组及时了解体检情况及工作指导,有力和有效地推动渔农民健康体检工作。

三、存在困难

一是医疗力量有待加强。我中心人员都比较紧凑,为了健康体检,中心抽出10余名业务骨干从事体检,所以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它工作的开展。

二是体检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不够,体检人员的紧张,时间方面的抓紧。可能有影响体检质量。三是体检工作环境要所改善。社区居民体检,体检组一般都下村开展,由于各社区地理偏远,交通欠发达,体检场所的不合理和交通的不方便也可能影响体检质量和体检人员的积极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7:社区农民工工作总结

活 动 方 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管理服务、权益维护、文化教育、党团活动为重点,动员社会力量积极为农民工送温暖、献爱心,推动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行动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活动主题

“关爱农民工兄弟、共建美好家园”

三、活动内容

**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具备管理服务、权益维护、文化教育、党团活动四大功能,提供以下十项基本服务:

1、提供职业培训服务

为了提高辖区内农民工技术质量水平和安全防患意思,开展安全教育等培训活动,努力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安全教育培训机会。根据**社区辖区农民工实际情况,为了不影响农民工正常工作和生活,培训活动采用夜校形式,为辖区内农民工创业提供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就业意识能力;

2、提供就业服务

为农民工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的就业信息平台;

3、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为了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畅通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渠道,使农民工及时获得法律帮助。充分发挥社区人民调解员的作用,帮助调处劳务纠纷,力争将用工矛盾化解在基层,组织志愿者开展向农民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4、提供文化娱乐服务

开展放电影活动、农民工合唱等活动,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使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5、提供咨询服务

为农民工提供解答问题、讲明政策的平台;

6、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经办服务

适应农民工子女入学需求,提供农民工子女入学接续服务;

7、提供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服务

为农民工提供计划生育、计划免疫等公共服务;

8、提供宣教服务

为农民工设立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窗口,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政策的知晓率,提供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9、提供党团组织管理服务

建立基层流动党团组织,吸纳农民工中的流动党员和流动团员,并做好农民工中的新党员、新团员发展工作,加大农民工流动党团员的管理服务力度,使农民工党团员能够参加正常的党团组织生活;

10、提供居住登记、公共证件办理等服务

四、工作要求

1、摸清农民工情况,明确综合服务需求。摸清农民工在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情感关怀、文化服务、素质提升等方面服务需求基本情况。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行动。围绕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情感关怀、文化服务、素质提升等内容,不断增强综合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

3、加强综合服务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对服务人员在开展“关爱行动”前,进行普及志愿理念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五、工作步骤

篇8:浅谈城市社区农民工之权益保障

大量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忍受着诸多问题的困扰。城市容纳程度的有限, 现行制度的弊端以及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 使得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处于“经济接纳, 社会排斥”的边缘地位, 产生了青年农民工的融入需求与城市社区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 并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 城市农民工之权益保障也就无从谈起。本文结合本地社区实际情况, 就城市社区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希望对推进城市社区农民工权益保障有所裨益。

一、城市社区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特殊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产生, 是我国从二元经济转向现代多元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轨过程中, 推行渐进式改革, 各项改革非均衡推进的结果。具体来说, 在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根本改革的前提下, 农村劳动力市场率先放开, 农村劳动力被允许自由流动。因此, 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比较自由地选择职业, 包括在城市就业, 但他们不能自由地选择户口, 不能自由地选择永久居住地, 不能自由地改变社会身份。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虽有很大改观, 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就业工种歧视

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以及政府举办的劳动力市场, 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 很少向农民工开放。一些地方出于增加本地就业的考虑, 在制定用工政策时, 往往对外来农民工实行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 甚至干涉企业合法使用农民工。一般情况下, 只有那些为城市劳动者所不屑的工作, 如脏、累、险、重的粗活, 才允许由农民工来填补, 而那些收入高、劳动环境良好的工种却为城市居民所独有。这种就业工种的歧视, 造成了农民工在择业、医疗、子女求学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困难重重, 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

(二) 劳动待遇歧视

1. 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大, 工资待遇低, 劳动时间长, 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

据河北省2007年10月的一份调查表明。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日为5.6天, 每天工作时间为9.4小时, 每天加班时间为1.4小时。城市农民工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26.28%, 每天工作11—12小时的占10.70%;有2.91%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46.90%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 36.7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6天。农民工的工资通常要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水平或者低于该地区劳动力的最低水平。一些企业经常搞所谓的“承包制”, 只包工作任务, 不包工作时间, 来逼迫农民工加班加点, 无形中取消了农民工应得的加班费用, 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2. 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 工资报酬拖欠问题严重。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1亿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约1 200亿元, 人均千余元。2004年, 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超过1 000亿元。有65%以上的三资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存在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有些企业以试用期、三角债、经营亏损等为由, 无理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 有些企业明明有按时支付工资的能力也故意拖欠, 致使一些农民工辛苦一年连返乡的路费都挣不到。

3. 工作及居住环境的恶劣。

劳动安全卫生差, 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威胁。由于农民工大多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 卫生条件差、生产工作环境恶劣、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伤事故比例高、重特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调查显示, 13.86%的农民工没有劳动安全防护措施。在高温下作业, 有19.26%的农民工未采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我国每年因公致残人员近70万, 其中农民工占绝大多数。

4. 社会福利和保险无着落。

城市居民享受的养老、医疗、生育以及工伤保险, 对于农民工来说, 只是一种奢望。《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大多针对的是农民工从事的较稳定的行业, 而对于流动性较大的行业, 如建筑业, 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未能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民工来说, 劳动收入就是他们生存的唯一来源, 一旦他们失去工作的机会和能力, 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51%的女性农民工因生育受到企业歧视, 其中, 30%的妇女虽有产假但基本工资被扣除或降低, 21%的妇女因怀孕或生育被企业辞退。

(三) 农民工在自身培训和子女受教育方面受到歧视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城市社区居民一般都能享受到培训、再学习的机会, 即使对于下岗职工, 政府也专门开办再就业培训中心为他们服务, 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然而, 这些再就业中心并没有向农民工开放。其实, 农民工缺乏劳动技能, 且文化素质低, 更需要进行培训。用人单位通常不愿意出资对农民工进行上岗培训, 即使有岗前培训, 也是相当有限, 而且培训期间只给生活费。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据《人民日报》报道, 我国1.2亿流动人口中, 适龄儿童达200万人左右。尽管国家已经对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作了规定,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和相关部门管理上的漏洞, 很多公办学校仍然收取高额借读费, 使得许多农民工不得不将其子女送到城市边缘地带的学校读书。这类学校收费低廉, 但基础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较差, 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这种弱势境遇的恶性循环, 客观上扩大了弱势群体的规模, 严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社区农民工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原因

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过渡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角, 在这种转变中, 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农民工权益保障比较困难, 当前城市社区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有多方面的原因, 既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 也有法律方面的原因, 还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等等。

1.社会制度存在弊端。传统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最深层次的原因。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 是靠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来维系与运行。户籍制度就是管理住户和人口的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5], 它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人排除在城市工业文明之外。农民工无论进城打工多久, 也不论在城市居留多久, 只要你没有城市户口, 就无法改变你的农村户口的身份和地位, 许多面向城镇居民的优惠政策, 你就无法享有。

2.法制不够健全。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国家也仍然在加强立法建设, 但是关于劳动者权益尤其是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第一, 关于农民工保护法律的欠缺。我国现行的《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后, 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 主要是以保护全体劳动者为目的, 而忽视了农民工的特殊性, 不利于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所以农民工虽然可根据《劳动法》寻求权益保护, 可他们实际所受到的保护远远低于劳动法。《劳动法》中的一些条文存在着“有规定, 没标准”, 实际操作性不强的漏洞。比如, 《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争议实行“先仲裁, 后诉讼”的解决方式, 不利于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 与《劳动法》相关的配套法规不健全。这些都使得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可依。农民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 在保护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上还存在盲区, 导致保护农民工权益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

第二, 对劳动者保护力度不够。如劳动者相对用人单位来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但劳动法并没有向劳动者倾斜, 使得劳动者, 特别是农民工, 无法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法规的操作性也不强。如《劳动法》规定, 订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对于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不签合同的用人单位, 行政机关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制约手段。

第三, 在司法方面。其一, 由于我国对劳动争议案件是实行“先仲裁, 后诉讼”的解决方式, 导致农民工在发生劳动争议之后寻求公力救济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过高, 而救济效率却很低, 结果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其二, 在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方面, 套用民事案件审理中的“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 而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法律知识贫乏, 往往无法举证或举证能力有限, 也不利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其三, 是我国的执法环境不理想。我国有许多法律, 但是法律制定出来就被束之高搁, 役有被严格执行。其四现行法律援助制度不健全, 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很难获得法律援助。我国司法环境不理想, 法律维权的成本高、风险大, 是法律难以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根本原因。

3.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 维权意识淡薄, 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主观原因。“中国的基层社会, 尤其是乡村社会, 至今基本上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长期在一个地方或者同一个单位生活, 形成了各种相互牵连, 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人们不愿意为了一般的权利纠纷而严格依法处理, 伤及这种社会关系, 倒是愿意放弃一些权利, 赢得一些情理, 以改善同周围的社会关系。”农民工的这种传统意识和较低的文化素质, 使他们很难接受现代法治观念。

4.工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缺位。《工会法》第二条规定,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 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作为合法组织, 应当维护“工人阶级”整体的合法权益。农民工进城务工, 按理当然属于“工人阶级”的范围, 但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弊端, 农民工在身份上仍然属于农业人口, 是“农民阶级”。因此, 实践中各单位工会很少考虑到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三、城市社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几点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 城市社区农民工往往在权益维护方面处于不利境地。因此, 要建设好和谐社区, 真正保障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除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关心他们的外部环境外, 还需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及法律援助体系。

(一) 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机制

1. 继续深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改革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城市化步伐、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因此, 政府应下决心及早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彻底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 逐步实现公民迁徙自由, 推进城镇化, 减少农民数量, 最终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消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二元现象。

2. 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 劳动权等基本人权。应通过各部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使宪法赋予所有公民的各项权利能在农民工身上得到具体、全面、充分地落实。当前, 除了《劳动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所做的宽泛的规定外, 农民工权利几乎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所以, 首先应制定专门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该法应当规定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 确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制度, 用专门章节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动条件、居住环境、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和待遇、子女入学等做出原则性规定,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歧视和侵犯。同时, 还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其次, 应对《劳动法》进行具体的修改, 使它能够更好地保护广大农民工, 同时要制定与之配套的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监察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在劳动法或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中, 应规定不准歧视农民工的用人原则、农民工劳动争议处理费由用人单位预先垫付原则、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的特定义务, 确立劳动争议或裁或审的制度;农民工工资预先执行制度、明确最低工资支付制度等。

(二) 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律责任的追究

农民工工资问题是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重中之重。对现阶段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切实加强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最低工资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加大执法力度。

要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 所有使用农民工的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按照“谁用工、谁负责,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劳动、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对没有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没有执行工资最低标准、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而不给加班费等行为, 要严加惩处。

2. 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

我国地区差异较大, 不能仅确定一个地区性的最低工资标准, 还要逐步制定行业性、工种性最低工资标准。改变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关起门来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作法, 要吸收行业工会、行业协会等组织, 以及农民工代表参与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要建立农民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通过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等, 引导用人单位合理调整各层次劳动岗位农民工工资水平。

3. 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为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形成正常支付机制, 要加快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对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发放工资情况, 要实行重点监控。对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 应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 实行专户专账管理, 并由劳动主管部门或工会监管。当用人单位发生克扣、拖欠工资现象, 或没有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等规定时, 可先用工资保证金进行支付, 再进行调查处理或劳动仲裁等处理。

(三) 赋予农民工选择诉讼的权利

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复杂, 不利于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因此, 劳动者损害赔偿可以灵活选择诉讼方式, 保证农民工诉讼的简便高效进行。以追讨工资为例, 农民工追讨工资的手段主要还是通过仲裁和诉讼解决。因为以行政手段追讨, 随着时间的推移, 行政工作重点的变动, 追讨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力度会有所减弱。追讨工资, 不是复杂的劳动纠纷, 应当尽量简便程序, 使农民工不为过于繁琐的程序所累。由于农民工往往都不在户籍所在地工作, 想要取得相关部门的一些证明文件比较困难,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 很难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因此, 有必要给予农民工选择权, 使其可以选择现有的先仲裁后诉讼的程序, 也可以直接选择诉讼程序, 而不必进行仲裁。由于诉讼程序有二审终审制的保障, 直接选择诉讼程序并不影响案件的公正性。这样, 既可以简便程序, 减轻当事人的讼累, 又缩短了诉讼期间, 加快了农民工权益的实现, 有效地节约了诉讼资源, 也不影响案件的公正性。如果农民工提出的讨薪要求即将超过诉讼时效, 或者涉及欠薪的人数比较多, 法律援助机构可先行受理, 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 真正使这种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定化、法律化。

(四) 实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举证倒置

劳动争议的双方, 农民工实际处于弱者地位, 举证不能、举证困难使农民工很难在仲裁或诉讼中获得法律支持。因此, 对有关工资拖欠、职业病及工伤的劳动争议, 都应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具体有:工伤认定中劳动者人身伤害与用人单位未尽到安全保护义务之间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职业病认定中劳动者人身伤害与用人单位未尽到安全保护义务之间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工资拖欠案件中用人单位对其已付工资的举证责任。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者数量最多的国家, 而农民工又占有相当的比重, 在任何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劳动法都被视为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因此我们的《劳动法》更应当多从如何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角度加以重视并修改完善。

(五) 创立适应农民工需求的社会保险体制

在我国《劳动法》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专章中, 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它要求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 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设立社会保险基金, 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可靠的帮助和补偿。但现阶段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险发展的一个瓶颈, 应当引起重视。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 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时应当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殊状况。可以考虑建立一种社会保险关系可在城乡之间自由转移、待遇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第一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由于流动性大, 特别是有回乡务农的可能性, 致使农民工社会保险有可能中断。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险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农民工社会保险无法向农村转移。如果不能转移, 农民工社会保险就不能持续, 农民工只得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离开原就业地时, 用一次性领取的方式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实际上起不到社会保险的作用。因而, “一次性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的做法应当由社会保险转移来取代。农村社会保险的转移要在同一统筹地区内、不同统筹地区间及城乡之间和不同险种间分步实施。进城农民工中, 有一部分人的转移具有不可逆性, 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对这部分“沉淀”下来的转移人口, 无视其今后的生活保障问题是不现实的。应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对那些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 如个体商贩等, 主要以个人储蓄和参加商业保险的方式取得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对那些在正规部门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应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就业单位应在支付工资报酬之外为这些流动性极高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统筹费。

(六) 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大力支持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1. 加强学习, 从多方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加强对其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

首先, 农民工应加强自身学习和各类技能的学习。其次, 应加强针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 有针对性地选择农民工集中的贫困农村、改制国有企业、建筑工地、大中型煤矿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火车站等地方进行宣传, 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使更多的农民工了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等相关法律知识以及自身所享有的合法权益, 使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2. 组织统一的维权组织。

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这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在组织上的保障。我国《宪法》、《劳动法》、《工会法》都对公民的集会结社自由和加入工会组织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国工会十三大提出“哪里有职工, 哪里就必须建立工会组织”的建会原则, 要求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来。此后又不断加大力度, 对新建企业, 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组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要求。这些都为各级工会, 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工会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发展符合条件的城镇农民工入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导, 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七)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共同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除了依靠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解决农民工问题外, 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共同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城市各级领导机关应高度关注农民工, 及时关心和帮助农民工。比如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 加强居民与农民工的沟通;当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 积极为其主持公道。新闻媒体则发挥其传媒作用, 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 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 从而逐步转变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歧视;对于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和行为要给予曝光, 并进行跟踪报道。法律援助中心要以其专业优势, 义务帮助农民工, 以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

总之, 在城市社区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上, 我们应该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指导, 为农民工提供一个自由而公平的空间, 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区,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

[2]张秋俭.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J].中国工运, 2006, (7) .

[3]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4]吕冀平.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学与实践, 2006, (1) .

[5]江立华.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 .

[6]李永芳.试论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地位[J].社会主义研究, 2004, (6) .

[7]于定远.论农民工合法权益之法律保护[J].社会科学, 2004, (5) .

上一篇:研究生公共政治课总结下一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