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的读书心得500字

2024-05-21

悲惨世界的读书心得500字(精选7篇)

篇1:悲惨世界的读书心得500字

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歧视穷人,穷人也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他们乐观的对待生活,相信,明天总是美好的。

所以,今天,我读了这部传世之作。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苦役犯,坐了十九年的牢,被释放出来后,他又渴又累,但是人们都应为他是个穷人而且又是个苦役犯而排斥他,没有人愿意收留他,除了神父。这个神父教会了冉阿让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冉阿让照做了,成为了受人尊敬、爱戴的市长,但是后来,他把自己的真实名字说出来,人们都在抓他,他逃走并带走一个女孩,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本书中,我最难忘的情节是:冉阿让为了救助一个无辜的车夫,不惜把自己的真实名字说出来。我那时真的很感动,因为,他完全可以让那个车夫替他顶罪,而他却没有那么做,我想,在现实社会中,应该没有多少人像冉阿让一样正直吧!

在这部书中,还有一个主人公芳汀,他有个女儿,芳汀因为太穷,所以把女儿暂时放在德纳第妈妈的家,德纳第夫妇是一对骗子,经常敲诈芳汀,最后,那个女儿被冉阿让带走了。这个片段将德纳第夫妇写的淋漓尽致。在现实中,不就有这样的事发生吗:在我的老家,有一对夫妇,他们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善良,但是在家里,他们经常虐待他们大哥的儿子,把他打的遍体鳞伤……

人类吗,你们不要再歧视穷人了,他们其实很可怜,他们需要你们

的温暖,需要你们的关心,他们其实很善良、淳朴,有着一颗美丽的心!不要再歧视他们了!

篇2:悲惨世界的读书心得500字

听大家说平凡的世界写得很好,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的人应该看看。我是八十年代出生的,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阅读了这部书的第一部分。给我的第一感觉很亲切。看完后勾起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常常听我的祖母说起过去的日子。在_期间,人们拿草根树皮来充饥。那个时候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家家都7、8口人,没得吃,孩子们都饿的哇哇哭。就连我小的时候都是和小米汤长大的。当时母亲没有奶水,更买不起奶粉。生活在农村的人很苦,我能体会到少平上学吃高粱面馍的心情。我从小到大都是穿表兄和表姐的衣服长大的。每年春节的新衣服几乎都是亲戚们给买的,或是捡着别人给的新一点的旧衣服当新衣服穿。上中学了都买不起新书包,一直用我表姐给我的,缝了又逢补了又补的书包。当时有的男同学拿我的书吧取笑,我至今记忆犹新。中学的学校离我们家有五里路,每天要走一个来回,中午带饭,夏天的时候都是凉着吃,冬天的时候用班里的火炉子煲热了吃。当时学校也有食堂,但是对我来说只是奢望。我还有一个妹妹,和我年一年二。父亲一个人负担我们两个人的学费已经很吃力了,他们很不容易,我从来不向他们提任何要求。孙少平一家的生活离我很近,虽然我当时能吃饱饭。但是生活在八十年代的城里的孩子,是体会不到我所经历的这一切的。他们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不用考虑明天上学学费还不知到那里去借。和孙少平比,我又是幸运的。毕竟我不用饿着肚子上学,衣服虽然旧点,但不是补丁落补丁。

我感谢我出生在农民家庭,虽然从小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培养了我坚强、不服输的意志。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500字

篇3:世界正在处罚不读书的人

当田北辰看到那些月租从600~1500港币不等、仅仅能放下一张床、没有热水、连洗手间上面都要睡人的“笼屋”时,当他筋疲力尽地扫完一天大街,却发现自己辛苦一天挣来的钱刚好够吃两个最便宜的便当,还要加班才够有钱坐地铁时,这位成功创立了G2000和U2两个服装品牌、毕业于哈佛大学管理系、身家不知道多少个亿的富豪不禁感慨万分地说: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

由于条件实在过于艰苦,这种生活他只体验了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他说,因为只是体验两天,所以他才有斗志坚持下去。但是如果一个月、半年、甚至一辈子都是干这种活,那真是太绝望了。

田北辰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豪门之后,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不知“穷”字怎么写。今年他开始参政,为了赢得政治资本,才决定去体验底层百姓的生活,看看穷人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然后这位满腹经纶的精英分子便得出了“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这样的结论。

很显然,他是认为,在香港那样的社会,人之所以找不到好工作,是因为没读书。因为没读书,所以志短,因而更穷,更看不到远方的路。如此循环往复,人就会被压得永远也翻不了身。

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很多没怎么读过书但胆子大的商人抓住了机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第一代富豪生下的子女,便成了传说中的“富二代”。

富二代们一出生就住豪宅、开豪车、有花不尽的钱,他们的起点似乎已是普通人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终点。思及此,穷二代们便心酸了,他们愤怒地呐喊道:“这个世界惩罚的并不是不读书的人,而是没有背景和关系的人!”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未必。

无可否认,这个世界的确有一小部分的富二代、官二代和部分投机取巧的商人通过各种捷径轻易地获取了很多社会资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读书才是他们改变命运和阶层的出路。

我曾经采访过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博士,她就认为,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镇,镇上风气不太好,学风也差,很多人都不喜欢读书,认为读书没什么用,挣不了大钱。她的部分同学,初中毕业后就离开了校园进入社会谋生了。

当时也有亲戚劝她,不要再读了,因为家里没钱,她应该像其他同学一样出去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她顶住了压力,勤学苦练,一路直奔清华的本科、研究生,最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并在某个科研领域取得了不俗成果。

现在的她,可以自由自在地走在美国的街道上,交往的都是跟自己一样优秀的朋友,时不时飞去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在别人的眼中,她就是一个优秀的、受人尊敬的精英知识分子,已然跻身社会的中上层。

她说,如果不读书,那么她现在很可能像某些初中毕业就辍学的女同学一样,早早就结婚生子,成了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家庭主妇,又或者进工厂打着一份朝不保夕的工作。别说什么理想和情怀了,就连生活都成问题。

有人说,没有读过书,但也可以嫁给有钱人成为阔太呀,但那得长得漂亮。没有读过书,一样可以做生意成为有钱人呀,但那得需要无比的胆识和过人的眼光。这个世界虽然是有特例,但生活中更多的是相貌一般、胆识一般、眼光一般的普通人。这些人,读书与不读书,命运回馈给他们的,差别真的太大了。

我在一个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小城长大。我也有很多同学,他们有的读了很多书,有的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学历。现在看起来,那些生活过得好的,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未必很有钱,但至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房有车有存款,比上不足,但比下亦有余。

当然也有一些没有读过大学但混得也不错的同学,但从比例而言只是少数。而且他们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要么家里本来就有钱,要么是在工作或创业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看书。是的,离开了学校,但依然还在看书。

正如北辰所说,没有学历和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长时间地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未来,而是下一顿吃什么。

当今社会经济正在向金融型、知识型的方向发展,专业技能越来越重要。那些没知识、没技能的人,只能一辈子都被挤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除非中奖,否则极难有机会翻身。这些话虽然难听,但却很真实。说到底,世界正在变,从前那种刚从田上下来的大老粗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年代,没文化就要挨打,有文化的,打起人来,根本就是兵不血刃。虽然学识、机遇、运气、制度这些因素都能左右一个人的命运,但我想没有人能够否定读书带给一个人的变化。如果读书对于富人是一种锦上添花,那对于普通人就是救命草。

不读书的弊端又是什么?俗气一点来说,就是没前途,没出息。严重一点来说,就是不但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有可能连自己的孩子也教不好。

祸及子孙,这才是世界对不读书的人最残酷的惩罚。

摘自灼见

篇4:让孩子回到读书的世界

毛泽东同志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做了批注和勾画。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常常借助历史经验和教训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系,阅读是所有人提升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孩子喜欢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可以培养听力、理解力,集中力和持久力也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读书会使孩子有正常的娱乐活动,而不会一味沉醉在电子游戏中,会较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听多了故事的孩子,接触各种文章的内容,表现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好。对于书中人物的言语、行动,孩子会思考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思考力、解读力同样得到培养。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能使人具有远大理想,执著追求。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使之爱上读书,会读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鼓励家长多陪孩子读书。对于家长来说,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影响,要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影响。有调查显示,父母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被调查的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三级学生中,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如父母阅读报纸杂志一项,优秀生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后进生组。所以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学习,提高自己,不要只要求孩子。家长以身作则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孩子共同提高。要想孩子多读书,首先家长得做出爱读书的好榜样,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降低孩子读书的难度。渐渐提高阅读兴趣,当可以自己独立读书时,家长也不要不管不问,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让孩子说一说故事内容,对人物或事件的简单看法,这样,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更会养成读书爱思考的习惯。

第二,围绕课外阅读组织一些活动。课外阅读不是单纯的读书活动,而是综合的复杂心智活动。这取决于阅读者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这时就要考虑孩子的能力,由此激发读书兴趣。对于教师来说,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能够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比如,在早读时间,利用三分钟让学生和大家分享精彩故事或片段,初步培养学生读书的乐趣。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随之形成。为学生设计课外阅读计划,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就积极表彰、奖励;另外班级内每隔一定时间举行“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或者举行“小小故事我来演”活动,学校每月举行“和家长共读一本书”,目的就是通过不同形式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把枯燥的读书融入学习中,让读书变得更有效。

第三,将课堂阅读与课外相结合。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与这篇文章相关的资料都可以介绍给学生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和家长分享,既锻炼阅读能力,又和家长进行亲子沟通,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然后利用课堂阅读时间进行交流。读书切忌放任自流地读,可以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并指导读书方法,如按顺序阅读。每读一篇文章,先按一定顺序阅读,把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找出文章大致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深入读。比如: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读懂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思想与内容后,就要学会提出问题,看不懂的地方就要提出来弄明白。这样学习一是达到了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二是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

第四,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不多。指导学生读书时进行圈圈画画,如好词、好句、好段,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做上各种符号,在自己读书有想法时写一写感受。比如,看到妙词佳句在旁边写写它好在什么地方;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你体会到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起什么作用,等等。小到一个标点大到一段文字,都可以进行自己的剖析。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加深记忆和理解,便于今后学以致用。可以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三言五语也成,一个段落也行,一篇感想也可以,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谈谈自己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等等。读后摘录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尽量按不同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自己写作文时随时使用。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

篇5:悲惨世界的读书心得500字

这本书中,表达了很多不同的爱,有父爱、母爱、友爱等。这本书用不同的故事表达了不同的爱。在这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有一个故事令我的印象深刻,那就是最后一个每月例话——《轮船失事》。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个小男孩是一个孤儿,一个水手带着他上了一艘轮船。并介绍给他和一位孤身海外的小女孩见面,他们聊得很投入,如同亲姐妹一样。就在这时,轮船颠簸了一下,小男孩的膝盖碰伤了,小女孩用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这时那个水手走进了船舱,对游客说:“船底碰到了冰川,破了一个大洞,即将沉船,救生艇上还可以再做一个小孩。”这时他们两个都流出了渴望的目光,小男孩想起了小女孩为自己包扎伤口的情景对小女孩说:“你比我轻,你还有父母,我只是一个孤儿。”边说边把小女孩推上了救生艇……

这个故事中小男孩知恩图报的精神令人感动,这也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精神。只有这样,才会觉得对得起自己,会让人们称赞。

篇6: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500字

我们在感叹《平凡的世界》苦难的同时,从书中字里行间流淌出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那份深厚情意。少安与润叶的爱情,少平与晓霞的爱情,润生与红梅的爱情,少平与金秀的爱情等等,书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语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双水村,亲爱的父亲,亲爱的朋友……总之,所有人世间的真情里一一展现。也正是这些浓浓的爱,像巨大的力量,支撑着深受苦难的人们自强不息,不断前行。

在我们周围,父母千里之外的一个电话、成功时朋友的一声祝贺、失落时爱人的一句安慰,让我们把这些爱的片断品尝、珍藏,不仅作为美好的回忆,更是作为内心的一份宝藏。这亲情、友情、爱情一起织成了一张温暖人心的爱网,时时刻刻给我们温情与力量。因为有爱,世界才变得美丽。

篇7:悲惨世界的读书心得500字

农民子弟孙少安由于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后便回乡劳动,以便供弟弟妹妹上学。他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田润叶从小青梅竹马,但由于所处的阶层不同,受到田福堂的反对,被迫分手。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1975年初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虽然是一个贫困生,但努力上进、勤奋勇敢,受到和他同级上学的副县长田福军的女儿田晓霞的青睐,他(她)共同学习,共同表演,共同进步。孙少安与山西姑娘贺秀莲结婚,田润叶受家庭影响被动与副县长的儿子李向前结婚。

作者在书中以农民子弟孙少安和孙少平的故事为主线,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形象。由“普通”看到不同,由“平凡”看到不凡。特别是孙少平的故事和形象,展现的是那个时代,普通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憧憬、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人们都希望像少安那样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上一篇:企业外用工、临时工的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2011年终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