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

2024-05-20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篇1: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

破茧重生之美

不能因为人犯过一次错误,就特意疏远和嘲讽,毕竟人总会有一次破茧重生的机会。

当我怀着虔诚读完《悲惨世界》这部长篇后,内心涌起的是一浪接着一浪难以言说的感动,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让我对故事的主人公肃然起敬。

冉阿让是一位淳朴的普通劳动者,他每天幸苦工作,但饥饿和贫穷还是时时困扰着他。有一天,他耐不住饥饿偷了一个面包,结果被抓入监狱。他因惦记着家人,四次越狱,却被加刑至十九年。长期的牢狱生活养成了他阴郁叛逆的性格,他开始仇视法律,仇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出狱后,他没有住处,幸好得到仁慈的莫里哀主教的帮助。但他却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器。主教没有怪他,反而宽恕他,放他走了。主教的感化让冉阿让心灵受到震撼,他原本善良的心受到了唤醒,重新燃烧起对生活的希望。

读到这,我由衷为冉阿让感到高兴,他就像正在逐渐复苏的蚕,正吐露着从善的细丝准备把自己改变。是的,他要开始改变了,不再是令人躲避的对象了。

冉阿让改头换面,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伊小城。经过多年打拼,他从一个成功的商人变为一市之长。成为富翁的他仍不忘主教的教诲,热衷慈善事业,经常帮助一些贫穷的市民。冉阿让的慈善举动引起警察沙威的注意,因为法律滥判无辜,冉阿让再次入狱。

冉阿让再次入狱的遭遇令我着实气愤。为什么?为什么他都已经从善了仍摆脱不了以前的罪名,为什么法律不长眼,一直纠缠着一个洗心革面的人呢?

等他出狱回到小城后,他花重金就住了女工芳汀的私生孤女珂赛特。他带珂赛特隐居,做了一名默默无闻的园丁。珂赛特在他的爱护和照顾下长大成人,后来与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项链,找到了她的幸福。但冉阿让却因为他的过去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度不被?人原谅。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冉阿让的一生是悲惨的,但也是精彩的,令人感叹的。他曾经是个心中失去爱的逃亡者,但他并没有完全失去本性,在主教的感化下,他的心得到洗礼,得到升华。尽管之后一再落入法律的魔爪,但他不再暴躁,不再埋怨,始终怀着一颗圣人之心,用爱与宽容去对待所有人。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个化茧重生的冉阿让,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冉阿让,过去的罪恶并不能阻挡他慈善的脚步。

在生活中,我常常因为受了一些委屈,而去抱怨别人,也曾在心底记恨一些人,在读完《悲惨世界》之后,我明白了宽恕的重要。以后,我一定要放宽心胸,宽容的对待别人,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成长。

篇2: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

文中讲述了法国大革命之前的黑暗时期,一位叫冉阿让的穷人,因迫不得已,偷了一个面包而被捕,受了至少五年的苦役,从此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当他偷走了一位主教所有珍贵的银器时,被主教仆人发现并报了警。冉阿让再次被捕,主教头一句话就说:“没关系,放了他吧,是我把这些宝贝都送给了他。”冉阿让热泪盈眶,发誓洗心革面、改邪归正,变得乐于助人、自信乐观。后来他居然当上了市长,还在法国人民革命起义战争中立了大功,度过了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读完书后,令我最感动的是主教和冉阿让,如果不是主教的信任和帮助,冉阿让不会重新做人。冉阿让知错就改、心中充满了正义感且乐于助人,如果不是这样,他一辈子都将是个苦役犯,他也不会去救受伤的青年马吕斯,更别提带领大家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了,他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大家的榜样。

可是我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多么的自私自利、冷漠麻木!骑车撞伤他人不但不负责任反而逃之夭夭、面对他人的求助,不但不伸出援手,反而避之唯恐不及。这些都是许多青少年一贯的“作风”。

篇3:悲惨世界雨果读后感600字左右

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与182月26日出生于法国的贝尚松省,父亲曾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悲惨世界》吧

《悲惨世界》讲的是:主人公冉阿让是个因饥饿而偷一个面包而坐牢的苦囚犯,因为四次逃狱都被发现而加刑。在监狱里度过了十九年,他出狱后在一个小镇收到主教的教化,决心从善,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一个小城,成为巨富他广施仁爱却不能挽回自己因为饥饿而偷一个面包的错误,这时他碰到了苦难的芳盯,芳盯因为太穷而被迫把女儿寄养给两个暴发户,可她自己却不知情,还蛮以为自己的小宝贝,吃得好穿的好,其实那两个人把她的心肝当成女佣了,这时芳盯受到了冉阿让的接济,可是没过几天芳盯却死了。冉阿让也被抓了,冉阿让故意掉海里去,死里逃生了,他把珂赛特(芳盯的女儿)接回了自己家,并把她抚养大,最后成为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珂赛特嫁给了一个叫马吕斯的人,但是冉阿让也去世了。

篇4:炮兽雨果读后感800字

我们可能还是不能了解这怪兽是何等的精灵,雨果更用他浪漫的笔触,让我们得以有了更“直观”的印象:“一个大浪头打击了一下炮门,没有系好的大炮就向后退,挣断了铁链,开始在中甲板里面向四面八方疯狂地滚动。对于这种古怪的滚动要想得到一个概念的话,只要想象一滴水在玻璃上面滑走就得了。”中甲板上的怪兽——玻璃板上滑走的一滴水,多么绝妙的联想!而且,你能想象,要“抓住”玻璃板上滑走的一滴水,谈何容易!

就是在这样一个悲壮的场面中,朗德纳克出现了,显出他的严厉、冷峻和刚毅。这个阴惨惨的、色彩神秘的开场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雨果就以这样的笔法,营造出残酷的、命运捉摸不定的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雨果认为这种浪漫手法同样能达到真实的效果,他在小说中说:“历史有真实性,传奇也有真实性。传奇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传奇的真实是在虚构中去反映现实。”这里,浪漫手法与写实手法殊途同归了。浪漫主义宗旨是与“理”相对立的,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而雨果,却将浪漫与写实熔为了一炉。

在法语里,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雨果笔端的炮兽,则演绎着恐怖的浪漫:“四只车轮在死人身上碾过来碾过去,把他们切着,剁着,剐着,五具死尸切成二十段在炮舱里滚来滚去,那些人头仿佛在叫喊,像小溪似的血随着船身的颠簸在船板上弯弯曲曲地流着。”血淋淋的场景,似乎只是炮兽的无任“快意”,这是极言炮兽的疯狂、炮兽的嗜血、炮兽的兽行,它的无可制服、它的骄横、它的血腥,令人毛骨悚然。

而哪怕是对于这样的一个“破坏者”,却还有一种“诗意”的浪漫:“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赋予其诸般个性、特质,简直是可大可小、可重可轻、可徐可疾,变化万方。还不止于此,“它的底下有甲板在摇动它。它被船摇动,船被海摇动,海被风摇动……”则完全是一种咏叹了!

朗德纳克对“汉子”(炮队队长)的处置,更具别开生面的浪漫。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汉子之功,可谓大功,而汉子之过,实为“罪过”。所以,“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这是“天平的两端”。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但是,通常地说起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该给予汉子奖赏,布瓦斯贝特洛船长就代表了这种普适的“想法”,他提示:“将军,根据这个人刚才所做的一切,你不认为他的上级应该有什么表示吗?”汉子果然得到了奖赏,而且是最为崇高的奖赏。我们万万想象不到的则是,汉子在刚接受了奖赏的刹那,即遭到朗德纳克决绝的处决。如果不是雨果,我们恐怕很难设想该拿汉子怎么办。

篇5:雨果红与黑读后感800字

全文以主人公于连为主线,以他与德·雷纳尔夫人和马蒂尔德之间短短几年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展开的。于连是一个身份卑微锯木厂主的儿子,但是命运向他提供了机会,他拥有清秀的外表、羸弱的身体和一颗聪明的大脑。被一位老军医所看中,教他拉丁文。正因为如此才让他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羡慕那些高薪的神甫们,希望有天能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成为高贵的人。而德.雷纳尔先生聘于连为家庭教师成为了他人生的起点,但是在他实现自己野心,满足愿望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小小的插曲。温和的德·雷纳尔夫人深深的吸引了他,同样她也被于连的学识和激情所折引服。但是他们之间的恋情是有悖常理的,身份之间的障碍在那个年代是一个禁忌,更何况德·雷纳尔夫人还拥有自己的家庭。虽然她尽可能维护于连的尊严,顾忌他的感受,但于连一开始心中对德·雷纳尔夫人所存的那份报复就和着现实预示着他俩的分离与悲剧。德·雷纳尔夫人作为贵妇人,她沉稳温和,但是在内心深处她依然渴望着自由与激情,她不满上层人的那种虚伪,死气沉沉的生活。就像她的丈夫因巨额的财富而纵容她的行为,这亦让她心寒,原来自己还没有地位与财富重要,所以她的那丝内疚早就消失殆尽。但它同样是理智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所以她放走了于连,成就了于连而自己却陷入痛苦。

马蒂尔德,作为贵族的典型代表,她傲慢、高贵,藐视一切。认为一切应随她而转。她并不像 德·雷纳尔夫人,她狂热、年轻,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是个非常有才干,可就因为自己是个女人就将自己满腹的才华淹没。做惯了高贵的女王,因而在于连故意忽视她时,却成功吸引了她的注意力,激起了她的斗志。而于连正在他计划的路途上前行,他也在计划着征服。他们俩之间是否存在爱情,谁也不会清楚,但是他们都从各自那里尝到了征服的快感。

于连在感情上向贵族发起了攻击,权利与金钱他同样也不放过。从修道院到德·拉莫尔侯爵家,他的地位与财富不断地增长,谁能想象昔日伐木工的儿子也可以与他们高谈阔论。其实于连的人生也让我们明白教会在当时已沦为人获取名利的工具或途径。宗教已失去它本身所具有的救赎意义,就像德·雷纳尔夫人的忏悔被当作一份礼物送给德·拉莫尔伯爵手中。

不仅仅是教会,那些自恃清高的贵族们也做着丑陋的行迹。为了地位,他们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在这里你很难洁身自好,于连便是从一个贫穷的教师变为享受生活的花花公子,才会导致最后他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去伤害德·雷纳尔夫人。《红与黑》的结局是悲惨的,于连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最终醒悟而选择接受死刑。我想‘红’与‘黑’便是于连前后人生的写照,‘红’代表着激情,去追求你心中之物,而‘黑’则代表着人性的黑暗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上一篇:关于暑假读后感下一篇:《师德师风》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