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案

2024-05-19

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案(共9篇)

篇1: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案

留守儿童活动室亲情电话

管理制度

一、每学期开学都要重新登记留守儿童监护人和代理监护人的联系电话。

二、对留守儿童的家长的联系电话要保留电子文档和书面材料。

三、结对老师要掌握相关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的联系电话;

四、结对老师要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电话的变动情况,以防号码发生变化而联系不上,并将变动后的电话号码及时上报学校主管部门;

五、留守儿童之家设立、开通“亲情热线”,建立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同步教育好“留守儿童”。

六、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突发事件,必须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或在外务工家长,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七、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公布了班主任的联系电话和详细通讯地址。

二O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篇2: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案

(2014—2015学年度)

关爱“留守儿童”,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乡中心校有关“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

 本学期学校留守儿童现状

洪家中心校现有学生419人,本学期留守儿童50人,占在校生比例11.9%,他们的父母都双双外出打工,跟随祖父母生活的有18人,随亲戚生活的3人。他们在老师的关爱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 播洒爱心阳光

本学期为“留守儿童之家”添置了电视机,增添了专门让留守儿童阅读的图书,开通了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能收看新闻节目,了解国家大家,丰富业余生活,尤其是亲情电话开通后,留守儿童可以及时与父母联系,加强了沟通,倾诉心声,体会亲情。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向全校学生发出了倡议,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有的送来了药品,有的送来了图书,有的送来了五彩缤纷的彩球等,不一而足,让留守儿童感到了师生的关爱。在学校内,我们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了故事演讲会、文艺联欢、朗读赛、书画作品展,手抄报、象棋赛、乒乓球赛等。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法制教育,观看了《文明伴我行》、《感恩教育》等有关光盘资料。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留守儿童的生活,让留守儿童感动了温暖,启迪的他们的人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学校留守留守儿童之家领导小组还经常与行政村干部联系,在社会上也创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让他们不论在校还是回家,都沐浴在关爱的温情中。

 展示青春风采

留守儿童在各位老师的关爱下,滋润了心田,增长了知识,发展了特长,茁壮成长。

篇3: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案

偶然的一次, 带我班数学课的张老师到我的办公室批阅作业, 我就随意地翻了翻几本作业, 当我看到她的作业时, 我惊呆了, 她的数学作业与以前相比根本没有什么变化, 反而有越来越糟糕的趋势。

当天, 正好在食堂吃完饭我碰到了她, 我觉得这是个了解情况的大好机会, 不能放过。于是我喊住了她, 边走边聊, 采用旁敲侧击, 打“擦边球”的办法, 问她近来学习怎样啊?作业什么情况啊?她也很坦白, 说不好。我继续追问:“那我看你语文作业不是做得挺好嘛!为什么啊?”她起初不肯回答, 后来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她说:“因为我觉得在这世上只有老师你才关心我!”“啊?那你父母呢?”“他们……他们不……在家, 我跟我外婆住在一起……”她抽噎着说了这席话。于是我静下心来, 仔细分析了个中原因:

1.外婆的无原则溺爱。外婆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 导致她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2.父母爱的缺失。她爸爸、妈妈为了生计, 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到大城市打工赚钱, 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让她的心理十分自卑, 缺乏自信。

3.外婆很少让她与同龄的小朋友玩, 让她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小公主”。入学以后, 在同伴的交往中经常遭到同伴的排斥, 由于种种不良的行为表现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从而加剧了她易暴易怒的情绪。

4.上课不认真听讲, 学习成绩不好, 导致经常被老师批评后就产生讨厌课堂的情绪, 进而疏远了与其她学生的交流, 进而不参加班集活动, 进而变得越来越孤独, 这样上课的时候就很少参加课堂活动, 成绩又下滑。这种状况使她变得更加丧失信心。

于是, 我制定了如下转化方案:

1.多方了解, 建立档案。“党××父母在外地务工, 由其外婆代管。外婆年迈, 又不识字, 只负责让孩子吃饱穿暖。为了弥补其缺失的父母之爱又娇宠她, 尽可能满足她的所有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犯了错误, 总是帮她寻找借口。党××经常不做作业或少做, 如果老师留她补作业, 她会趁教室乱糟糟时逃走。党××在班级里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她玩。党××聪明, 劳动积极肯干。党××对于老师的批评与刻意的少之又少的表扬都无所谓。”这是我接班以后为党××做的档案。

2.加强沟通, 帮助感受父慈母爱。当晚, 我来到了党××的外婆家, 告诉外婆, 宠爱孩子没有错, 但要讲究方法, 否则就是害了孩子, 女儿女婿回来会恨你的。老人家直点头。在老人的努力下, 我与孩子的妈妈通上了电话, 在电话中我建议她们要经常和孩子联系, 关心她的学习、生活, 把父母的爱借助电话线传递回来, 之后的日子里, 我经常会从日记里读到党××接电话后的喜悦。

3.主动牵手, 引导感受同学真情。在周一的班委会上, 我把党××的问题抛了出来, 希望有班委会成员主动与她牵手。班长祝××举起了手。我们讨论后决定, 祝××和她做同桌, 先在学习上帮助她, 不懂的问题课间讲给她听, 慢慢地和她做朋友, 机会成熟, 就引她进入祝××的朋友圈。

4.创设机会, 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平时教给她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她回想生气的原因。请她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学会经常向自己提问题, 经常思考自己的行为。正好班级星期五要开班会, 事先我先跟几位学生班干部说好了她的事情。我在班级说“同学们, 我们班现在已基本走上正轨, 同学们也表现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课堂小练笔活动, 写写你身边学生的优点。十几分钟过后, 学生畅所欲言。我听到了好些个关于她的优点———“勤劳能干”“发言积极”“爱帮助同学”“画画得好”……我悄悄地观察她, 只见泪珠从她的眼角慢慢地滑落下来。我趁热打铁道:“我们班级正好缺一个美术课代表, 请同学们推举一位同学。”在这种情形下, 她顺理成章地成了美术课代表。

5.在集体生活中, 多鼓励她与其她同学交流和玩耍, 多些机会让她参与集体活动, 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积极和其他老师联系, 让他们主动和她亲近, 和她做朋友, 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 并给予帮助。

教育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随“心”携带一份留守儿童档案, 随“时”携带一腔热忱真诚之情, 随“身”携带一双亲切锐利之目, 定会让“留守的心”如花绽放, 相信留守儿童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感动、多一缕阳光、多一片灿烂!让我们始终坚信——“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她,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篇4: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案

【关键词】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网络交互平台 亲情缺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64-0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力度,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的现实课题。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对此,教师可借助网络交互平台架设留守儿童亲情桥梁,展开教育突破。

一、搭建平台,打通留守儿童亲情通道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大多占学生总人数的四到五成,给班级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创建交互平台,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情感交流机制,对缓解留守儿童心理压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一)联系留守儿童父母介入平台

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年龄不是很大,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在七八成以上,这也为他们参与网络交互平台提供了前提条件。学校教师主持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具备多种优势条件,教师参与交互平台与留守儿童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也是必要的。为顺利启动网络交互平台,教师可以学校名义向留守儿童父母发出邀请,诚邀留守儿童父母及时介入网络交互平台,与孩子展开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活动,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二)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联系机制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教师家访也难于碰面,家校联系几乎处于半中断状态,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留守父母能够通过网络交互平台与教师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及时交换管理教育孩子的意见,共商教育对策,一定有益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可以和留守儿童父母展开定期定时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随时留言。为确保联系私密性,教师可以和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个别交流。

案例一:留守儿童小帅性格比较内敛,平时老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快速下降,也许是想念爸妈了。小帅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听说要参与网络平台交流,当天就去买来一部智能手机,并开通了网络。虽然在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在工友帮助下,几乎每天都给孩子留言,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小帅自从与父母建立了网络交流联系,性格开朗了很多,学习热情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许多坏毛病。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要求上网,看父母的留言,然后给父母回复。网络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留守儿童父母一般不会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这也是学校所不允许的。教师主动建设网络交互平台,符合留守儿童和其父母的共同愿望,响应者多,具有可行性。

二、运行平台,架设留守儿童亲情桥梁

搭建好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平台后,教师要做好辅导服务工作,定期开放交互平台,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多多联系,制定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案。

(一)定期开放交互平台

留守儿童与父母展开网络交流需要具备多种条件: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要有空闲时间,其次是班级网络交互平台准时开放,最后是提供机会让留守儿童介入平台。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确有些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参考多数家长工作时间,做好安排工作,尽量让留守儿童能够和父母进行在线交流。为了提高交互平台工作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家长提供的上线时间,分批安排留守儿童在线交流。也可以让留守儿童和父母采用留言方式展开交流,避免时间冲突造成的困难。

(二)教师介入交互平台

教师介入交互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教师是留守儿童的直接教育者,对留守儿童思想状况比较了解。教师介入交互平台,进行留守儿童、家长、教师三方会谈式交流,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优势,深度介入留守儿童网络交互平台活动,还可以给交互活动带来技术支持。有些留守儿童网上交流能力欠缺,甚至还不会打字,教师介入后,可以直接安排学生与家长进行视频交流,为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提供服务和帮助。

案例二:留守儿童小敏性格内向,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情绪非常低落,有抑郁症倾向。教师联系其父母交流情况,其父母也很着急。教师特意安排小敏跟父母进行在线视频交流,谁知小敏第一次和父母在线上相见时,竟然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泣。小敏父母说了很多安慰的话,教师也对小敏进行心理辅导。小敏的情绪渐渐稳定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后来与父母交流时,虽然话语不多,但明显比较愉快了。

留守儿童年龄都很小,缺少父母关爱是最大的心理短板,产生自卑、焦虑、暴力等心理是普遍现象,教师要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展开教育活动,特别是和留守儿童家长形成良性互动沟通,这样可以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对策。

三、维护平台,成立留守儿童联系小组

网络交互平台带有公共性,需要专人维护管理,确保交互平台的正常运行,为留守儿童提供不间断的信息服务。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参与管理,给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提高网络交互平台的使用效率。

(一)成立专门小组管护平台

农村小学已经实现信息技术的全覆盖,这也为网络交互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网络交互平台运行过程中,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管护平台,所以不妨组织学生成立专门的网络管护小组。管护小组成员以留守儿童为主,也可以吸收部分熟悉电脑的学生参与。管护小组成员定时登录班级公共QQ群,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在线交流,或者是帮助操作上有困难的同学给父母留言,帮助他们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传递亲情。

(二)改进网络亲情交互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交互平台面临升级问题,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对网络交互形式进行改进。短信、电话、QQ、微信等交流方式可并用,给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络工作带来便利。有些留守儿童家长缺少上网条件,教师不妨将家长的短信内容转发到互动平台,让留守儿童看到父母的关心和期望,这对留守儿童应该是莫大的鼓舞。

案例三:留守儿童小萍的妈妈很时尚,喜欢自拍,经常将一些美景照片发给小萍,有城市风情、乡村美景图片,以及其工作、生活图片。小萍每次观看这些图片都露出自豪的神情。其他同学看到这些精美的照片,也都露出羡慕的表情。有些学生也模仿小萍的妈妈,利用老师提供的手机拍照并将照片发给父母。一时间,网络交互平台热闹起来。留守儿童和其家长利用图片交流,效果非常显著。其他非留守儿童也被吸引过来,纷纷参与观看交流平台。甚至有学生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外出打工,也好给自己创造交流机会。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片、动画等信息有特殊敏感性,教师引导留守儿童利用图片展开交流,与留守儿童思维高度契合,交流效果也不错。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始终维持在高点之上,其教育问题比较突出。虽然学校、社会、政府给留守儿童诸多关怀,为其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但亲情缺失问题还是客观存在。教师利用手机、电脑等创设交互平台,可以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创造便利条件,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重要支撑力量。

篇5: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校广泛联系家长的优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援助渠道,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留守守儿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效”的原则,推进关爱活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家庭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村风、民风建设融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学校教育各类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引入亲情电话、心理辅导等载体,依托村委会、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多类亲子互动活动。

二、总体目标

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缺失,提高留守儿童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通过实施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创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对象

全校学生中父母长年或连续3个月外出务工的在家儿童和孤儿、遗弃儿童及单亲家庭儿童。

四、活动内容 主要措施:

(一)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做到“四有”:有宽敞安全的活动场所,有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扑克等活动器材,有一部亲情电话,有图书室等;设立“三室”:图书室、亲情室、活动室。管理实行“八个一”:一份倡议书、一份成长档案、每学期一封亲情书信、做一次家访、一张爱心联系卡、一个心理咨询台、一部亲情电话、一套规章制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活动之家的亲情和温馨。

(二)推行“四个一”计划,广泛开展社会关爱活动。

1、摸准信息,建立台帐。学校组织班主任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清楚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清楚留守儿童病史状况;清楚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2、实行代理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各教师代理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在留守儿童家长中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利用节假农忙时节,组织召开返乡家长会,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

3、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帮扶活动,广泛发动学校力量,组织教师担当“爱心家长”,积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志愿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同伴结对、师生结对);加强与教师、监护人的联系,保持与留守儿童对话、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弥补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使每一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都能“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4、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两位留守儿童,做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帮扶教师必须按照“三知、三多、三沟通”的家长职责和“三个二”的具体要求,主动履行家长义务,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多到其家中走访 “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托管人、老师联系沟通

“三个二”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两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托管人联两次;每两月到留守儿童家中或住所走访两次

4、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特困留守儿童进行多方面的援助。

五、实施步骤 关爱活动分三个阶段

(一)安排部署阶段(2015年9月20日~30日)。重点做好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全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10月10日~12月10日)。全面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师生对接帮扶活动可分三批依次进行。

(三)活动总结阶段(12月底)。总结活动开展情况,进一步探索建立关爱活动经常化机制。

六、方案评价及反思

本方案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了以家庭、学校为主,临时监护人为辅的共同关爱网络。其一,家庭建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其二,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场所,充分发挥其教育留守儿童主渠道的作用。(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重点应放在了心理及思想层面。但存在以下足: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七、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帮扶结对安排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本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主任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班级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班级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广泛宣传,抓好生的辅导、就餐等日常工作,让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研讨、交流制度。

班级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班级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方案四: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城市和农村双需双赢的大趋势。怎样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家庭较多,我们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爱、教育、管理,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让留守学生感到学校的温暖,让留守学生与其它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联系,形成工作机制。

篇6:留守儿童呼唤亲情化教育

黔江区实验小学教师谢艾琼

“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相比,少了一份父母的呵护和亲情,多了一份成长的压力和烦恼。更重要的是,那些来自心理、教育、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往往被成人忽略。

我班有个叫小杰的女孩,除了性格比较内向外,其他方面都非常优秀:成绩好,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参与校外校外各项活动。一次周记却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他。周记的开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她对父母的强烈思念,然而文尾的话却让我的心紧紧地揪了起来:“爸爸妈妈,我想你们,我爱你们,可我更恨你们!你们口口声声说外出打工是为了我,这纯粹是借口!……你们生了我,却没养我。我恨你们!”

一连串的感叹号,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内心:孩子的心理一定出了问题。于是,我找来了小杰。

小杰站在我面前,娓娓道出他的家庭情况:三岁时,爸爸妈妈将她托付给外婆,便双双外出打工。开始,她还老盼着父母能打电话,听听父母的声音。但他发现,越打电话越想他们,后来干脆不打了。心中无法割舍的思念慢慢变成了对父母的恨意。小杰甚至盈着眼泪告诉我:“当我看到别的父母搂着自己的孩子时,真想冲上去把那孩子拉开,揍他一顿!”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多危险的想法啊!

看着这个缺少亲情的孩子,我不由得把她搂进怀里。但我知道,孩子此时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及时的心理疏导。于是,我轻轻地告诉她:“我也是孩子的妈妈,所以我能理解母亲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很多种方式——守在孩子身边是爱,可谁又能说为了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背井离乡就不是爱呢?有哪个父母愿意忍受思子之苦独自在外漂泊呢?所以,老师觉得你的父母是最伟大的父母,他们对你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对于有父母陪在身边的孩子,我们没必要妒忌他们,因为你也是有父母疼的孩子,你的父母对你的思念远比他们的父母更强烈,不是吗?”通过近两个小时的沟通交流,小杰的内心终于有所释怀。

然而,小杰所表现出来的嫉妒和仇恨,折射出心理的不健康,却让我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充满深深的忧虑。从那以后,我更加关心小杰,也更加关注所有留守的孩子,希望尽量减轻因为父母关爱缺失带来的伤害。在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的今天,需要对留守儿童大力实施“亲情教育”。

从细处着眼,善于发现。留守儿童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问题,往往不易被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留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包括上课、作业、游戏,甚至是不经意的某个眼神,因为从这些细节中,往往能反映孩子的内心世界,能暴露孩子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用爱心呵护,亲情关怀。留守儿童所期待和需要的是教师“亲情化教育”,即用母亲的情怀呵护他们,用满腔的热情关爱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偏爱”他们,多倾听,多开导,多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适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用耐心、爱心和恒心去滋润他健康成长。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仁爱、平等、尊重的氛围和人际关系,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接受、被欣赏,从而促进他们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同时,鼓励他们主动和父母通话、通信,让亲情在话语中转递,让温暖流入他们的心间。

篇7:留守儿童亲情家园工作制度

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留守儿童,坚守工作岗位,履行岗位职责。

二、要遵守学校常规,按时到校,按时上课,按时下课,按时开会,坚持住校。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离校,不无故旷工。

三、要积极服从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分份内份外,尽职尽责,同心协力,搞好学校工作。

四、要顾全大局,注意团结,齐心协力,勇挑重担,发挥中心小学教师的示范作用,正确树立个人和集体的光辉形象。

五、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品德言行堪称儿童表率.关心爱护留守儿童,注重差生留守儿童转化,不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若造成不良后果个人负全部责任。

篇8: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案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意识,途径

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是目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非正常的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长时间的亲情缺失不仅会淡化家庭成员的情感依赖, 而且会造成留守儿童情感抑郁、性格多变及心理偏执, 更有甚者, 会引发怨恨的对立情绪, 造成留守儿童亲情观的错位或缺失, 更不利于亲情的维系和家庭的和谐稳定。因此, 减缓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社会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最为集中的教学和管理单位。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结构导致学校教育成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性手段, 农村教育工作者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同时,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培养他们积极的亲情意识, 将对留守儿童的未来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农村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亲情观教育:第一, 明确留守儿童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第二, 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权意识。

一、明确留守儿童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

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异于普通家庭, 作为家庭核心成员的父母长期离家外出打工, 势必会对留守儿童的亲情意识带来较大的误导。从近年发生的部分个案可以看出,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亲情渴望、失望、绝望和接受现实淡化情感这一过程。而在这一心理和情感历程中, 家庭教育应当赋予他们的关于爱与被爱的基本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自私、冷漠、孤僻等负面的心理倾向。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农村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确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 让他们对家庭情况有一个积极乐观的认知。教师教育留守儿童明确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明确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角色定位

通常留守儿童最迫切需要的是来自父母对自身的关注和爱, 而与父母的空间距离成为了这一亲情表达的障碍。为了避免留守儿童产生被弃心理及疏离意识, 正确看待父母外出的行为及家庭成员的现实处境显得尤其重要, 同时这也是教育留守儿童树立正确亲情观的重要前提。为此,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使孩子明确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与社会角色定位。

首先, 教师可以以群体讨论的方式, 让留守儿童明确父母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并告诉他们父母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需要有实际的行动来支撑, 让孩子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做法是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一种付出, 是为了更好地维系现有的家庭关系。其次, 教师需要让留守儿童了解其他家庭成员 (如爷爷、奶奶等) 在留守期间的责任和义务, 让孩子举例说出家庭成员在照顾和关爱自己的过程中所做的点点滴滴, 从而强化和明确孩子的感恩意识, 避免留守儿童亲情意识的狭隘化。再次, 教师要将焦点回归至留守儿童本人, 通过对话引导他们明确自己在家庭中需要承担的义务, 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让他们懂得为家庭成员的付出是一件有意义并且是十分快乐的事。

2. 明确留守儿童与家庭成员的角色关系定位

在我国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中,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通常被摆在中心的位置上, 这一关系充分体现在儿女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以及父母对儿女的爱护和包容上, 留守儿童家庭也概莫能外。但是由于家庭成员的阶段性分离, 导致这种互动关系存在的人际基础较为单薄, 从而使留守儿童较少感受到父母的舐犊之情, 进而对父母产生一定程度的不理解, 甚至怨恨情绪也伴随而来, 严重影响了子女与父母的感情表达。教师需要教育留守儿童明确与家庭成员 (尤其是父母) 的角色关系定位, 从而为留守儿童正确处理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育留守儿童应当持有什么样的家庭人际意识, 告诉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怎样对待其他家庭成员是正确的, 从而让孩子找准处理家庭各种关系的道德基点。这种教育同时也是针对每一个在校学生进行的, 是中小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次, 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专门性教育, 可以通过个体关怀等形式进行。通过倾听留守儿童比较困惑的家庭关系问题, 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可能存在的危机。如果学校有条件, 可以进行阶段性家访, 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状况, 指导留守家长主动参与与孩子的良性互动。再次, 为留守儿童设置应对自身状况的能力培养空间。可以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抗压能力,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意识和挖掘家庭成员个性和优点的能力, 培养孩子对人对己的豁达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这些做法对于留守儿童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互动将大有裨益。

3. 为留守儿童寻找亲情正能量标杆

人的社会学习在儿童阶段具有模仿性和直接性等特点, 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为孩子树立榜样并指导他们努力与之看齐是学校德育中贯穿始终的教育手段之一。农村教师在留守儿童亲情观的构建上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 即为他们寻找亲情正能量标杆。正能量标杆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起到亲情关系处理的示范作用, 而且相应的标杆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 也可以积极地维护和促进其标杆形象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这种标杆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留守儿童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 教师可以以社会环境为背景, 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甄别和寻找亲情标杆形象。这种社会标杆事迹较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 适合作为家庭道德的楷模。通过学校德育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宣传和讲解, 让留守儿童能够明确家庭道德中的是非标准, 搭建起亲情教育的基本道德框架。其次, 教师要调动自身道德标杆的作用。作为留守儿童德育的主要引导者, 教师一旦成为良好亲情的演绎者和示范者, 那他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不仅会在日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传递道德正能量,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教会孩子如何在现实环境中适当地表达亲情行为。再次, 教师要适时地树立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亲情标杆。这一标杆对留守儿童会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引进标杆、阶段性替代等竞争机制来激发留守儿童努力践行正确的亲情观。

二、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权意识

在我国, 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偏重于年长者承担责任而年幼者享受权利, 一旦家庭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 尤其是年长者暂时性偏离家庭的核心位置, 家庭责权平衡被打破, 年幼者往往会因权利的缺失而无所适从, 甚至由于“瞬间断奶”而导致心理和情感发育出现“营养不良”, 我国大量留守儿童家庭正是面临着这样的现实。培育留守儿童“断奶期”的独立意识, 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家庭责权观念, 是帮助他们适应现实家庭环境, 形成健康的亲情观的重要环节。

1. 培养留守儿童的归属意识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一, 归属性则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体现。家庭作为社会群体的基本单元, 是个体归属性展现的重要平台。家庭成员亲情意识的强弱与个体归属意识密切相关, 良好的家庭归属感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而且对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作为核心成员的父母游离在外, 导致留守家庭的向心力大大减弱, 家庭归属感培养的亲情氛围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 最终会影响留守儿童亲情观的确立。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 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亲情观, 家庭归属感的强化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培养留守儿童的归属意识可以分三个层次开展。首先, 在德育过程中, 强化留守儿童的群体意识, 通过各类校园活动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并适时地通过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群体人际观念, 让他们能够清晰有效地认识到自身所在群体的大致状况, 为家庭归属感的培养提供健康的外围环境。其次, 帮助留守儿童积极地面对家庭现状, 教育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可以采用家庭环境模拟及角色扮演的游戏形式让留守儿童体验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 从而明确家庭其他个体对于自身的不可或缺性, 帮助孩子从道德情感上形成对家庭成员的认可态度。再次, 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 引导留守儿童积极的行动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我为亲人做件事”等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激发留守儿童的家庭归属感, 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将正面的家庭道德情感展现在家庭成员面前, 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 而且强化了留守儿童家庭归属的意识。

2. 培养留守儿童的能动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思维的能动性是人类的重要属性之一。良好的能动意识是儿童认识世界和适应社会环境的催化剂, 也是体现个体独立性的重要标志。留守儿童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要求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 如果他们采取被动不作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势必会造成个体积累的负面情绪不断加深, 从而使亲情链接越来越薄弱, 甚至导致该链接断裂。因此, 培养留守儿童的能动意识, 积极引导他们能动的亲情认知, 不仅有助于留守儿童家庭道德责任感的确立, 而且也有助于家庭成员的顺畅互动。

教师培养留守儿童的能动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 增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权利义务感。教师在留守儿童已经认识到其家庭角色定位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进行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大致分析, 同时可以通过回馈教育让他们理解个体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进而通过具体的行为去强化责权意识, 在学校隐性德育中也需要有相关的文化氛围加以熏陶。其次, 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和潜力。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和极端思维是妨碍亲情表达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挖掘他们的能力和潜力, 可以有效地破解这一魔咒。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多使用鼓励及赞赏的手段, 逐渐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及潜力并将其发挥出来, 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人际适应能力, 达到与家庭成员良好沟通的目的。再次, 教育留守儿童能动地适应现有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勇敢面对客观环境, 积极适应现有家庭状况是留守儿童摆脱家庭负面影响的必经之路。教师应鼓励和支持留守儿童主动地适应现有的家庭结构, 积极地面对未来的生活道路, 在亲情互动中, 用自身的阳光心态去感染家庭的其他成员, 做生活的领舞者。

3. 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留守儿童而言, 家庭约束力的弱化和缺失直接导致了他们诸多不良行为的发生, 这些行为同时成为了亲情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因此, 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亟须培养和提高。良好的自我管理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而且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农村教师有义务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农村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手段的实施来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 引导留守儿童确立生活和学习的目标。教师可以以学科教学 (包括德育教学) 为契机, 引导留守儿童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针对特殊个体, 可以一对一地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具体剖析, 帮助他们制订相应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并有效地监督执行。同时教师与家长结成统一战线, 辅以开展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目标竞赛活动, 在促进家庭成员的亲情表达的同时, 通过阶段性的总结来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 鼓励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群体参与。群体参与是培养留守儿童人际观念和社会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让他们了解社会良俗和亲情伦理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启发留守儿童划定自身不同的人际圈层, 明白不同圈层对于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提高他们对群体成员行为的辨识能力, 了解面对家庭人际关系自身应当具有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 并在日常德育教学和管理中反复强化, 最终形成留守儿童的思维定势。教师要鼓励留守儿童在群体参与中彰显个性和表达观点, 为他们营造一个渴望独立、勇于担当的成长环境。这会在无形中减轻在外打工父母的焦虑心理, 积极认可子女的成长状况, 融洽彼此的情感交流, 提升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

篇9: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案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校园生活

开学了,报名的学生和家长几乎同样多。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全免,说明家长并不担心缴费的安全,而是想见一见教孩子的老师,和老师说上几句话,安顿好孩子的食宿。在他们几乎一步一回头地离开的瞬间,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难以割舍的亲情,家长那渴望的眼神满是对孩子、老师和学校的期待。

一、当前校园生活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家长期待的不仅仅孩子学习好,更多的希望是孩子的健康的成长。何为健康成长,显然“灌输”一个书呆子,不是健康成长。家长的离去不是转瞬的事,长时间的远行,意味着孩子不再能够享受纯粹家的温馨,而学校成为他们孩子重要成长的场所。我们怎么办?时代要求我们去完成塑造留守儿童完美人格的使命,给这些孩子们创造一个涌动生命活力的学校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作为农村学校,并且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给留守孩子提供充满朝气的校园生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首先要反思过去甚至是当前的学校生活。生活与教育,生活是根本,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实的学校把教育纯粹化了,学生成为为教育而生活,上学、学习、考试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似乎他们生来就是为了上学、考试、分数,只有知识没有其它。也就是说现实学生接受的许多东西都是强加的,且毫无意义,因此这样的学校生活失去了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充斥着单调、乏味和枯燥,哪有生命活力可言?

二、改善“封闭化”的教学模式

另外,现实学校中,功利的驱动和应试教育的需要,大力宣传什么校园“封闭式管理”,制度严谨等。把学生封闭在学校和课堂,自然少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但社会进步的、丰富多彩的东西也被隔绝了。学校固然是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但不是唯一的空间,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把学生封闭在学校和课堂之中,就很少有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感悟人生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们创新思维被桎梏,何谈发展。学校制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规则,对于保障学校有序运行是不可缺少的。但制度过严、过于苛刻,则成为“驯化”学生的工具,每个人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谈不上了。

1.减少理想化的说教方法

我们让学校生活更贴近实际,尽量少一些理想化的说教。开学之初,新生入学,学校不是单纯的、严肃的纪律教育,而是生活教育和规范行为教育同时进行。先让生活老师打头阵,耐心引导他们如何住宿(穿衣、叠被、洗漱、物品摆放等),如何就餐(购饭卡、排队、打饭、刷洗碗筷等),然后才是纪律、学习方法教育。他们父母不在家,寄宿制学校对学生衣、食、住、行的教育最现实不过了,这样学生初步找到了家的感觉。

2.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校生活要充满生命活力应敢于放手让他们“玩”。“寄宿”的学生,很少有与父母一起游戏、玩耍,在父母面前撒娇、“顽赖”的时间,生活老师和文化老师应设法接替这个角色,做他们代理家长。于是我们微机室老师带他们“上网”,食堂里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校内“怡心园”设有棋盘,它们可以对弈,小鱼池他们可以垂钓。春天柳树发新枝,老师教他们制“柳笛”;“音乐室”可以纵情唱,“书画室”他们可以“练一笔”,操场的云梯、秋千可以爬一爬,荡一荡。“想出去玩!”,行!背起行囊到野外去,拔“毛燕”,捉泥鳅、挖芦根……。这样让学生走出单纯的科学世间,将日常生活世界、人文世界融入其中;走出书本知识,将社会实践融入其中,使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走出课堂,将课外生活融入其中,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这样让孩子成长的过程更趋完整,家的感觉更浓了。

3.“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的创建

“留守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免不了会有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问题学生也多属于“留守学生”。对此我们设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之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专门培训了一部分老师做兼职“咨询师”,定时开放“活动之家”和“咨询室”,要求咨询师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的什么问题,不恼怒、不训斥。把咨询师们能引导学生把心里的问题倾诉出来并能排解,作为考核他们成绩的标准。他们不仅听他们自愿上门说,而且结合班主任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和这些学生攀谈,和他们玩,一起吃饭、下棋,甚至引导他们落泪、发泄。淡化课堂,释然后又把他们送回课堂,卸掉心理负担后的他们,对学校这个大家庭更依赖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没有爱就不存在教育。作为老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且还应有一定的爱心、真心和耐心去帮助和关心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掌握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涌动生命的校园生活逐渐将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问题得以淡化。

参考文献:

[1]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马勤.浅谈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09)

作者简介:

上一篇:管理会计模拟实验报告下一篇:高三英语复习三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