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学读后感范文

2024-05-08

儿童小学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篇1:儿童小学读后感范文

《重新发现儿童》一书包括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和发展儿童五章。作者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按照成人的意志高度同质化,根本没有为儿童而准备。学校,应该让孩子站在正中央,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孩子。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应该会说话,它们是构成儿童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总之,学校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高峰校长将自己管辖的北京海淀区玉泉小学打造成适合儿童发展的乐园。

高峰校长认为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校,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孩子们的行为是规范的,自律的,但心灵应该是自由的,舒展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怀揣梦想上路,最终获得幸福。孩子到学校的目的表面上是来听课、读书、写作业、考试等,但本质上是孩子们在逐步社会化。家长关心孩子教育,但不能将赌资放在传统的高考上。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一种应然的事业,需要怀揣理想仰望星空,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

传授知识不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事,很多知识只需一翻书就会得到。去了解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永远会比我们告诉他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更重要、更有趣。发展心理学证明儿童时期心灵受了伤害的孩子成年时容易出现问题。

高峰校长说对于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其实吃饭远比学习教材更重要。是啊,如果没有了好身体,将来还能干什么?早上值班时,看到一大群孩子在走廊上狼吞虎咽对付一顿早餐时,总忍不住劝他们好好吃饭,然而他们总说没有时间。

书中说如果老师强硬坚持某些原则,孩子会叛逆,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循规蹈矩。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家长和老师都有所保留,能够琢磨成人的心理,人前人后表现不一。等到孩子出了大问题,家长和老师倍感诧异。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一种选择。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要滥用老师的权利,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批评学生,更不能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把老师视作毒蛇猛兽,希望离老师越远越好。

做老师,需要学习。只有将自己变成儿童,才能发现儿童、呵护童心、保卫儿童权益、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继而发展儿童潜力。没有不需要学习的学生,也没有天生的老师。其实,做老师的最大幸福在于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非功成名就时听到的掌声。

篇2:儿童小学读后感范文

一、大自然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大自然给我们描绘了一副美丽的图画,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还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幼年的作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可以娱乐身心,看看“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我们在这蟋蟀的弹奏和油蛉的低唱中感受到了秋的清静肃穆。再看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读书自然枯燥,因为都不懂,自然到园里玩得好,而这正可以借此放松神经,娱乐身心。大概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毫无目的,只是好玩而已,但他们从中却的得到了无以伦比的快乐。

可以获得知识,“还有花斑毛,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将使孩子终身难忘的。

二、快乐地动手,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冬天捕鸟,“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寻秘探险精神。

拔何首乌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怪哉是怎么回事?“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孩子能提出问题,其实不管他提的是什么问题,老师都应该肯定和表扬,欣赏他的这种求知精神,哪怕是一些希奇怪的事情。探究的内容可以作相应的指导,以免步入思考的误区。但求知欲永远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不仅使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还激发了儿童的寻秘探险的精神。“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四、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乐在其中,顺其自然。

“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有用的玩乐,在玩乐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五、引而不发,不怒而畏;严而不厉,严而可亲的教育艺术。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2)

读了鲁迅的书,有利于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还原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人间鲁迅,消解鲁迅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脸谱化形象,让学生认识冷峻鲁迅不为我们所熟悉的一面。

1、童年回忆,见证鲁迅的率真和温情。

鲁迅作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因此,如何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出发,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让学生亲近鲁迅,阅读鲁迅,是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个冷峻的鲁迅也许令人心存敬畏,而一个率真的、温情的鲁迅会让人愿意亲近。从儿童视角解读鲁迅作品,品味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文字,走进一方寄托深远的风雨故园,触摸都市游子的内心情愫,学生或许暂时还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人生况味,但对故乡的脉脉温情,文学的纯粹与人性的温暖,已经深入人心。学生感受到鲁迅的亲和力后,再去了解鲁迅的时代、鲁迅的身世,去阅读鲁迅忧愤深广的作品,这样就能形成一种梯度阅读的良性循环。

2、去脸谱化,还原一个立体的鲁迅。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有限,加上鲁迅作品自身意蕴丰富、艰涩难懂,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误读,甚至不读。在老师们抽象的政治说教和机械的阶级分析中,鲁迅被简单地脸谱化为一个笔如刀剑的战士,一个横眉怒目的好斗者。

事实上,鲁迅不仅是高声呐喊的斗士,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如说他小时候顽皮,上课搞小动作,在课堂上偷偷地描摹图画;他生活小资,好吃小吃,还抽烟,更爱看电影,尤其是3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他还喜欢坐汽车兜风,这可是当时的高消费;他甚至像普通的父母一样,溺爱儿子海婴。鲁迅就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如果我们在文本教学之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点关于鲁迅的相关材料,还原一个立体的、率性的鲁迅,学生也许就不再畏惧鲁迅先生,不再抗拒阅读先生的作品了。

3、多维解读,品味鲁迅作品主题的丰富内涵。

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往往意蕴丰富,角度单一的解读活动难以涵盖其深刻内涵,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学生的收获一定会大得多。

鲁迅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教师的讲解只是一座桥梁,目的是能使学生认真地品读鲁迅作品,以自己的眼光去鉴别,以自己的经验去审视,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以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得到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3)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认为孩子应当是健康、活泼、顽皮的,丝毫没有被压迫的瘟头瘟脑。

在这方面,鲁迅的《五猖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讲的是极其平常的一件小事:鲁迅迫不及待地要去离城几十里地的亲戚家,看那里的迎神赛会,父亲却偏偏在即将起篙开船的当口要他背书,而且书背不出不能去。这件事使鲁迅一直铭刻在心,并且写成了文章,最后一句便是“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孩子总是很渴望到最热闹的、很远的、生疏的、非常的地方去,这是天性的好奇心。这就难怪童年时的鲁迅对于到东关去看五猖会认作“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父亲的一句话“给我读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无疑是在小鲁迅的“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于是,心里不服,却也只能读下去,读下去……好不轻易,终于背下来了,等在一旁的众人露出笑脸,十分地兴奋,可小鲁迅“却没有他们那么兴奋……”留下的,竟是终生难忘的一个“强迫背诵”的记忆。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十分重要的,难忘的记忆往往会影响他一辈子。然而,作为成人,他给孩子留下了什么样的童年记忆,自己却未必了解,而且也不想了解。因为这似乎无足轻重。鲁迅把这段童年记忆写成文章,不也正是从一个侧面强烈地显示出他对儿童读书的某种主张吗?

叫儿子读书、背书,当父亲的当然希望孩子好。这应该没有错。可是,父亲却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儿子此时此刻的企盼。于是,一个好的愿望却变成了对孩子终生难忘的伤害。由此反顾当下的儿童阅读,假如显性或稳性地将大力提倡所谓的“课外阅读”,被大人们视作“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措举,依然强行捆绑在“提高考分”、“提高升学率”的战车上,而不是置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之中、愉悦的自由健康阅读的环境之中,仍然可能是一种有损孩子成长发展的伤害。报载有一份“每周阅读统计表”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督查记录,项目竟有12个之多:阅读时间、阅读内容、读物种类、读书态度、字数统计、美丽词句摘抄、家长评价、每周组内评选、朗读内容摘抄,等等。这就难怪众

篇3:儿童生活的小学语文

关键词:儿童生活,小学语文,学科整合

目前, 中国学校教育的主流课程形态依然是分科课程。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 学习科目普遍多达十一种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思品、书法、心理健康) , 如果再加上校本课程, 有些学校的小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已经超过十五种之多。如此精细的科目, 如此复杂的学习世界, 无疑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严密的知识体系, 很容易导致知识的支离破碎, 脱离儿童生活, 违背教育规律, 使儿童成为一个个精密课程下的机器。小学生的学习心智和认知规律还处于整体形象思维的状态, 过于精密的学科分支, 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 不利于小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 学校过多的分科课程人为地割裂了互通性的知识体系, 割裂了完整的世界图景, 容易造成学生对世界的不完整认识和理解。早在国家教育部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十余载过去了, 如今, 中国学校教育, 尤其是小学教育, 这一现象毫无改观。我们时常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 便以社会化的精细分工来要求和教育一个还处于缪斯世界的儿童, 这样的教育, 遏制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小学教育, 需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 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我们的小学教育, 需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通性”, 需要学科内部知识结构的融合, 契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单就语文学科的学习, 我们提出“儿童生活语文”的概念, 试图探究小学语文教学适合儿童的本真生活, 遵循儿童的整体认知规律, 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动机, 使小学语文走向儿童生活。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儿童生活语文”的灵魂是生活。它的价值取向是:在分科课程背景下, 以开放的视野开展整合性学习, 培植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意识, 主要是以综合性主题学习来带动本学科知识、能力及思想方法的整合, 能够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的认识, 实现能契合儿童生活、滋润儿童心灵、打开儿童想象的小学语文儿童课堂。

一、“儿童生活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

1.适合儿童生活的本真。语文即生活, “只要处处留心生活, 随时都能学语文”。“儿童生活语文”就是要走进儿童生活, 研究儿童生活经历, 发现儿童生活规律, 寻找儿童的天性, 打开神秘的儿童缪斯世界, 让我们发现儿童的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儿童生活语文关心儿童的生活, 关照儿童的良知和天性, 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话语、儿童的兴趣和思维方式……

2.遵循语文知识的本源。语文学科的主体是母语,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就是语文知识的本源。我们不能以个人狭隘的视野来解读语文知识, 要以科学的精神, 在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语文、用语文, 给予儿童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 促进儿童民族精神成长, 增强儿童民族文化认同感;在此基础上,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3.探寻儿童学习的本心。语文即本心, 指小学语文本身就是儿童。儿童本身, 就是小学语文无尽的财富。儿童平凡而简单, 但却有真实而深长的意味, 它是语文的“自家宝藏”。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笔珍贵的财富, 这笔财富不需要我们踏破铁鞋千山万水去苦苦追寻, 这些财富就在你的身边。儿童拥有的东西, 就在语文中;只有符合儿童心性的语文, 才是小学语文。“不是本心, 学法无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握好“教什么”, 如若心无儿童, 再好的学法也无所裨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要契合儿童心性, 不要因为教材内容的改变而改变, 要学会“用教材”, 绝不是“教教材”。

二、“儿童生活语文”的核心是整合

“儿童生活语文”着力于寻求各种知识文化的共通性, 突出“整合”, 把知识、生活、生命的高度融合与深刻共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1.语文本身知识体系的整合。沟通听、说、读、写, 沟通课内课外, 沟通不同教材, 沟通学习与实践, 沟通生活的经历,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2.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各学科知识体系具有互通性。整合学科知识至少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 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使人塑造心灵的美, 科学让人发现自然的美, 音乐让人感受旋律节奏美……审美情趣的培养应该是共同点。 (2) 思维方式的整合。人文学科侧重于形象思维, 理科课程侧重于逻辑和理性思维, 思维方式的整合也是我们互通互补的学习目标之一。 (3) 知识完整的互补。学科本体特征注定了语文学科对人的发展先天不足, 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 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互补,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3.语文与生活的整合。亲近儿童生活, 体现语文教学与儿童生活经历融会贯通;走进儿童心灵, 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走进自然, 走向开放, 走向更为广阔的想象世界。

4.语文与人的整合。知识的整合, 终究是人的整合。传统教育是把学生当硬盘, 研究怎么把教材内容装进去;现在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 根据学生需要, 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 从事更加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 而这正是课程改革最期望出现的局面。人人研究教材, 人人研究科学的育人方法, 教师和学生都是关注可持续发展, 教师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 学生从“知识人”走向“文化人”。

小学语文, 乃至整个小学教育, 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眼中要有“人”,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 就是眼中要有儿童。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是教出来的, 更不是逼出来的,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有的人一辈子与儿童打交道, 自称了解儿童, 但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儿童, 而是抽象的、完全社会化的儿童。另一方面, 由于种种影响, 儿童被物化为商品, 这要归咎于某些无孔不入的流行文化。卢梭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 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同样, 在儿童教育中, 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儿童的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研究儿童认知规律, 发现儿童生活经历。每一种教学流派, 都基于对儿童的理解与发现, 基于某种儿童观。几乎每一种理解都是一把钥匙, 都能打开神秘的儿童世界;每一种理解也只提供了一种视角, 尽管都能放眼儿童世界, 但总有看不清楚及看不到的地方;实践每一种理解意味着一种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实践每一种理解也似乎降低着儿童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因此, 很自然地, 苏霍姆林斯基呼吁要“培养完整的人”, 尤其是儿童教育, 我们应该把儿童理解为自然人, 既把儿童理解为天生的探究者, 也把儿童理解为天然的诗人。总之, 要把儿童理解为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这意味着儿童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 其次应该是发展儿童可能性的教育, 最后才是完整的教育。这才是符合当代教育精神的教学思维。

篇4:小学语文应彰显“儿童味”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儿童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离开“儿童味”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成人化的教育只能限制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在仔细研究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同时,努力走进小学生的世界,努力寻找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释放天性,使小学语文课堂彰显“儿童味”。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遵循认知规律,注重教学情趣

儿童有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要使小学语文课堂彰显“儿童味”,就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教学情趣,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打造多姿多彩的课堂。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缺乏抽象性。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强课堂趣味性。

例如:在进行汉字识记时,教师可以通过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歌谣等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在学习诗歌时,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小学生喜爱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小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了解。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用成人化的眼光看待儿童并实施成人化的教育,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会丧失活力,变得索然无味。众所周知,小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枯燥的教学只会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丧失兴趣,因此,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妙趣横生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课文朗诵、组词造句等比赛,并设立合适的奖励,努力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融入新鲜元素,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童趣。

让学生体味生活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自己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热情,教师应该借助小学生的这种热情,帮助他们回归生活,体味生活。相比其他学科,小学语文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也相对较强。只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小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获取灵感,积累素材,语文学习的过程相对而言就会比较轻松。这也是使小学语文课堂彰显“儿童味”的有效途径。

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往往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和成绩认定,具有强烈的工具性色彩,抹杀了小学生的天性,这种教学方式使小学语文逐渐变成了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为了还原小学语文的魅力,就要使小学语文回归生活,并将具有生活味的语文教育带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生活味就等于“儿童味”。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并指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养成自我感受、自我观察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在互动中注重合作交流

自悟、合作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同龄人交流,加强师生活动是彰显“儿童味”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而具体的,他们拥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通过表演的互动为他们提供机会,通过游戏教学法激发学习热情,还可以科学划分小组,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相比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不受拘束,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这样做,可以帮助小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在教学实践中增添充满儿童趣味的内容,迎合小学生的喜好,选择儿童喜欢的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

利用信息技术,增添儿童趣味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小学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运用设备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增添“儿童味”。教师可以为学生挑选适合儿童欣赏的动画、歌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教学,进行生动直观的课堂内容的展示,发挥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由于小学生对拉萨的概念并不清晰,教师想让学生了解拉萨的天空,单凭课本中的几张图或者几段文字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视频、图片以及动态文字的展示,使学生对拉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以往,教师一般都是采取口头表述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而这种方法不够直观,也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更加活泼、形象的影视和动画作品中寻找自己的灵感。

“儿童味”是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缺乏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时刻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力,使小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篇5:儿童小学读后感范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学习与发展目标两部分组成。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平等的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给孩子真正需要温暖的关爱,让他们在自己的引导下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成长。

创设附和孩子发展需要与成长规律的课程、环境,让教育回归幼儿的经验,去追随幼儿的兴趣,提供给孩子自己更多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己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成长的经验。让幼儿自由、自主参与,引导幼儿主动的学习探索,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快乐健康的进步成长。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合作意识,可是在游戏过程中,总是有些孩子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这种现象总是困扰着我。我细细想来,这种现象也和独生子女有一定的关系。孩子们在家受到莫大的宠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幼儿园生活并非如此,孩子们很容易因为没能得到一样物品而发生争执、矛盾。为了让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可以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们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后,我想到在我们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因为担心幼儿不会做、不会画、不会剪等,对幼儿过于包办,不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做,比如: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过于包办、对于小班的幼儿,不让幼儿自己画物体的轮廓、不让幼儿自己使用剪刀,担心幼儿画不像、剪不像。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自己练习本领的机会,结果,老师累了,幼儿却没学到什么东西、能力没得到锻炼,若长期下去,幼儿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和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练习,哪怕要练习很多次幼儿才能掌握,我们需要的是坚持和信心。

教师要以关爱、积极的态度接纳全部的孩子,更要接纳孩子的全部,关注每个个体,因材施教。老师要愛孩子,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当前,并为孩子制定今后的发展目标,同时,努力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让我们的爱不盲目。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需要家长全身心投入,要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材料来促进每个孩子的有意义的、积极的学习。在生活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读后感(二)

本书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为帮助教师了解3-6岁幼儿发展与学习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全面系统的表述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合理发展目标和期望。这些领域是幼儿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领域,也是幼儿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通过这些领域的学习,幼儿将获得身体的、社会性的、认知的、语言的、美感与表现等各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收获较大,得到了一些启发,也萌生了一些想法,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深的层面上,对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有了一些可操作的措施,也使我懂得了教育幼儿不只是要教给他们什么,还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他们自由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他们的潜能。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应注重各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幼儿的发展又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应充分理解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按照自身速度和方式向更高水平发展。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是幼儿教师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幼儿教师的行为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止。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还应该不断学习,热爱孩子和幼儿教育事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的按照这些指导和理念,弥补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教育幼儿的信心和能力。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读后感(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指南》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每个年龄段的目标明确,主要的价值取向清晰。所有领域的目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该领域特有的价值,在目标表述上较多地使用了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教育建议“主要可分两大点:

一是点明该领域的教和学的特点。因为各领域的知识性质不同,幼儿的学习方式与会随之变化,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以提高教育学的效果。

二是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指南》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了儿童学习、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直接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一、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健康领域目标2中指出“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记得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要想做到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平等地对待幼儿要注意那些“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

一个班级中,最惹人注意的往往是那些最出色或最让你头疼的幼儿,而那些平时默默无闻,规规矩矩的孩子是最容易被老师所忽视的,因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醒自己,给每一位幼儿以表现的机会,不能淡忘了这部分幼儿,并且也要同等地关注他们的发展。

在一个班级中,幼儿的个性特点、才能品质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不能在班级中表现出特别喜欢哪位幼儿,或者特别头疼哪位幼儿。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不能集中在几位孩子的身上,即便是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孩子,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二、创造机会交流、沟通

在语言领域目标2中指出:“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我觉得一要重视非言语的沟通,心理学实验表明幼儿需要教师的身体接触。对幼儿来说,动作比语言更容易理解。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拉拉手,抱一抱,亲一亲,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到温暖、安全,消除紧张感。动作远比语言更能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也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和你交流,愿意和你说知心话。二是利用言语沟通。教师与幼儿交谈,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与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敏锐的抓住时机,创造谈话气氛。不仅要和爱说话,聪明的孩子交谈,还更应该和内向不爱说话甚至口齿不清的孩子多交流。

三、加强家校合作

《指南》的制定能有助于教师与家长澄清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期望,对儿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形成基本共识,在教育实践中更全面了解儿童,因而,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有了《指南》引领,家长和老师能够充分的沟通,共同树立对幼儿期望值正确的思想,以身作则,全方位的帮助孩子成长,更能使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点、教育方式跟上时代的要求。另外,作为家长也能充分理解和支持老师,让我们和家长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中来,充分调动每一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篇6:儿童小学读后感范文

泗泊河小学 何小军

为了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我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

乡成立由书记、主任和帮扶教师及志愿者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

3、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帮扶教师。由帮扶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志愿者及帮扶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帮扶活动

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位帮扶老师来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5、建立谈心制度

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积极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6、注重心理辅导

篇7:儿童小学读后感范文

可爱的孩子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共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是一件关心到学校发展,社会和谐的大事,在这里,我代表学校的全体老师,向孩子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向我们辛勤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问候!

上一篇:护理专业学生个人学习计划下一篇:我的妹妹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