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小学儿童心理学

2024-04-14

期末小学儿童心理学(共8篇)

篇1:期末小学儿童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

(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机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被期望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倾向,在智商为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而且,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

4、简述能倾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能倾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可以概括如下:(1)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

(2)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倾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3)对于能倾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倾水平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1、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答:错误。接受学习不一定就是机械学习。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自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接受学习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但这种学习形式一直被误解为机械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只是因为一些教师使学生进行的是机械学习而采取的又是接受学习方式,才使接受学习被认为是机械的。同样,发现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也可以是机械学习,那种只发现点滴的事实,而不理解其中的规律的发现学习便是机械的发现学习。

2、做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

答:错误。做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做笔记可以引导注意。做笔记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材料而不是其它材料上,这样就能做到明确重点。(2)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建立材料间的内在联系。(3)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所呈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起外在联系。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

1、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的能力呢?这固然可以从塑造其创造性的人格、训练其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入手,但更简便、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解决课堂学业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的理解问题和选择方法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能创造性加以解决的学业问题和允许学生大胆思维的课堂情境。下面就是几种有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1.为学生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1)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提问比如在解决一道课堂常见问题时,不要求学生按书上固有程式给出答案,而是要“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方法”、“列出你所想到的所有事物”、“最大限度说出你能联想到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情况适合于这种办法”„„这种提问方式常可以结合“头脑风暴法”来使用,即鼓励两个或更多的人尽可能多地提出许许多多不同的主意,而教师当时不对任何主意做出评价性反应。这就大大增加了产生有价值的思想的机会。(2)提出要求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仅靠现在所学内容解决不了、而必须结合以往知识或经验进行整体思考的“思考题”,而且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新颖、有趣的课外活动,如制作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帮妈妈管理家庭财政、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农业技术难题等等,使学生突破书本的限制。(3)重视学生独特的想法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教师已讲了几十年,但突然间就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很荒唐的问题或答案,这时教师不要轻视、忽略或是讥讽,而应该给予倾听和考虑,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或验证这一想法。因为教师也往往会因定势等影响而忽略进一步观察事物间的关系,而他们所忽略的又恰恰可能被没有固有观念束缚的学生所看到。(4)允许课程安排和时间的灵活性过分注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内容,将会妨碍教师利用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想法。因此这一堂课中学生讨论如果意犹未尽,不妨告诉学生下一堂课将拿出部分时间继续讨论,希望他们在两堂课之间的这段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再理顺一下或提出更多的想法。另外,为了打破思维定势和允许灵感的产生,没有完成的教学内容或没有解决的课堂问题也最好搁置一段时间再重新拿出来。2.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尽管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各式各样、涉及各个领域,但若加以分析比较,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之处的。比如很多东西是经过对现有事物“反一反”、“缩一缩”“加一加”形成的:照相机加灯就成了闪光灯照相机、钟缩小就成了手表、“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反过来就使人发现了“磁场能转变为电”。因此用“加一加”、“反一反”等方法思考问题,就可以成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当然也就可以对人进行训练。(1)检查单法检查单法又称提示法或检查提问法,有“创造技法之母”之称,就是由一个个固定的思维角度模式组成一个检查单,每遇到新事物就按照检查单上所列进行逐项思考,以期得到创造性的结果。上面所说的“加一加”、“反一反” “缩一缩”都属于检查单上的项目。此外它还包括:“能否扩大”、“能否替代”、“能否改变”、“能否综合”、“能否有其它用场”、“适合与否”等等。(2)类比模拟法 也称原型启发法或对偶法,就是把眼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某类事物相对照,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如哈维(Harvey)通过观察鱼的心脏,并且把它和水泵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血液循环现象。具体地说,它可以包括:①拟人类比:如制造机器人;②直接类比:如由硬甲虫钻橡树而启发产生的将空心钢柱打入岩层后再在其中挖掘的“构盾施工法”;③因果类比:如加泡剂后可使面包省料且体积增大从而创造出泡沫塑料、空心砖等;④对称类比:如狄拉克从自由电子运动中得到正负对称两个能量解,从而大胆提出存在正电子并最终被验证为正确;⑤象征类比:如用风帆簇拥的造型设计建成了悉尼歌剧院,以象征这一港口城市的自由和开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做类比,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学业问题。(3)移植综合法就是将某一学科的理论、概念,或者某一领域的技术发明和方法应用于其它学科和领域,以产生新的结果。比如现代医学中的内脏移植手术、克隆技术等,都是根据了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理。心理学上也有这样的事例:现代信息加工的理论和术语被移植到对人心理过程的分析中,就形成了新兴心理学分支——现代认知心理学。因此教师不妨允许学生借用其它学科的已有知识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4)克弱转换法这种方法是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潜心寻觅有关事物的弱点,从而得出创造性的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有一次听别人演讲中提到非线性方程中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就找来了几乎所有关于孤子的文献,花了一星期时间来挑剔别人的弱点,果然发现所有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空间的孤子的,而在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空间。他从这一弱点入手,很快找到一种新的孤子理论,并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过程,得到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置疑,找出现有方法的漏洞,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5)非逻辑联想法据说一个日本人在控藕时放了响屁而受到嘲笑:“嗨,这样的响屁若对着池底多来几个,莲藕不都会翻出来吗?”旁听者由此受到启发,先用压缩空气、后改用水加压喷入池底,藕终于完整而清洁地被冲刷上来。非逻辑联想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新颖性,它可以把人的思维从死胡同、牛角尖中拽出来。一些始料不及的方案正是在不符合逻辑的奇特的联想中产生的。非逻辑联想的一个变式是“卡片乱配法”,就是把事物的每一性质、特点、需要、操作、要求等分别写在一张张卡片上,然后把卡片混合在一起并随意搭配。这种盲目的排列组合当然时常会驴唇不对马嘴,但有时就会独辟蹊径,带来意外的惊喜。(6)侧向思维法在检查单法里我们介绍过“反一反”的思维方式,它又称“反向思维”,是把已有原理或解题方法颠倒过来以求得新出路。它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动静、有无、是否、正负、内外、长短、好坏、主次等等的颠倒。而侧向思维类似于反向思维,但又因不能说它是反过来的思考,所以称侧向思维。也有人称它为“边缘思考”,就是说把人们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扭转一下,换个角度,采用易被人忽视的方法解决问题。(7)转熟为生法前面讲过影响人理解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定势”,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最容易产生心理定势,从而固着于此而想不到其它方面,这就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很多儿童会发表一些成人料想不到的奇谈怪论。避免这种习惯化的心理定势的一个途径,就是把熟悉的事物再“变成”陌生的,用天真的眼光如看待新事物般看待旧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或者这样要求自己:“如果我从未经历过类似问题,我应该体验到什么?”这种思考方式就可能导致问题的解决脱出平淡、峰回路转。(8)延迟判断生活中常会发现,人们花好长时间解决不了一个问题时,把它搁在一边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再来看时却立刻发现了解决途径。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酝酿效应”或顿悟。它可能也是由于打破定势而产生的,也可能与灵感思维有关。灵感思维是指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思维质变,在潜意识中将现象与创造物间进行了信息接通。不管是打破定势也好,还是灵感思维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人们需要离开具体情境一段时间,才能解放思想、打破定势;而灵感思维所依赖的潜意识活动也需要在紧张思考后,有意识地转换环境和情绪状态,从而得到思想松驰、大脑感受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其活跃起来,易于接受各类信息的诱导。因此当学生面临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让他们先搁置一段时间再重新审视,也许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训练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不只上面的几条,其解决常规问题的策略也可能导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为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本来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创造就来源于日常的普通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与日常教学完全割裂开,而应在课堂上把训练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策略与创造性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及其在学校教育上的主张?

答: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六个阶段如下:(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不仅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问题,还强调把他的研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认为道德教育不能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也不能采用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学校和社会中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失平衡”),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他提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明辨是非,具有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抓住道德问题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其关键是要让儿童面对道德上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产生失平衡,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产生不满,并寻求一种更完整、更高级的道德思维方式。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原则是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柯尔伯格(1969)实验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思维是从他内心产生的,其变化是渐进的;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按固定的顺序,分阶段地进行的。柯尔伯格主张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论法并建议采用“加一法”。所谓“加一法”是指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时,使每个学生都能面对比自己当前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高出一个阶段的观点,以引起认知矛盾,激起学生进一步思索有关的信息,理解具有更高一级的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的立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柯尔伯格指出,道德问题并非通过讨论在课堂内就结束了,道德问题往往与整个学校、社区的氛围有关。象偷窃、破坏等问题仅靠课堂讨论很难解决,只能在全校范围通过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逐渐加以改变。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明辨是非,具有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抓住道德问题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其关键是要让儿童面对道德上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产生失平衡,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产生不满,并寻求一种更完整、更高级的道德思维方式。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原则是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柯尔伯格(1969)实验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思维是从他内心产生的,其变化是渐进的;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按固定的顺序,分阶段地进行的。柯尔伯格主张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论法并建议采用“加一法”。所谓“加一法”是指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时,使每个学生都能面对比自己当前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高出一个阶段的观点,以引起认知矛盾,激起学生进一步思索有关的信息,理解具有更高一级的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的立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柯尔伯格指出,道德问题并非通过讨论在课堂内就结束了,道德问题往往与整个学校、社区的氛围有关。象偷窃、破坏等问题仅靠课堂讨论很难解决,只能在全校范围通过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逐渐加以改变。

篇2:期末小学儿童心理学

一、指导思想:

全面看书,重点突破!

二、范围:

第一章至第六章

三、题型:

最佳选择(单项)25题,共50分;问答题5题,共50分。

四、重点复习内容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3、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4、简述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

5、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理论?

6、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7、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8、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9、请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小学生的注意?

10、记忆的类型、基本过程和记忆容量?

1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遗忘?

12、简述遗忘的规律。

13、意志有哪些品质?

14、简述小学生记忆的策略有哪些?

15、简述常用的精制策略。

16、简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最后预祝大家考试顺利、考出理想成绩!

开开心心回家过年!

篇3:期末小学儿童心理学

一、开展全面的学情调查与分析,确定复习的重难点和关键

我们要做到期末复习的针对性,必须做好期末复习的一些重要工作,即对本学期教材的再梳理和再认识,对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再审视。此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复习前要对全班同学本学期的学情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从而确定接下来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如果我们平时能注意收集和记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那就更好了。我们可以对本学期一个一个知识块的所有错题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弄清是个别性错误、偶尔性错误还是普遍性错误,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要弄清错误率,还要和教师指导后,学生练习时的错误进行对比,看正确率提高了多少。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还要分析和反思错误的所有可能性,还应当再次翻阅前面每个单元测试的具体情况:错误率统计和分析,特别是对错误率比较的高知识点,我们必须重点加以关注和再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可能情况,并还要与后来的补救性练习后,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比较,了解学生的提升程度。

我们教师必须弄清,有些普遍性错误可能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学生就能掌握了,如,一些计算性知识,但有的数学知识是需要学生长时间地练习、运用、感悟,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如,“比多(少)”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数的意义等。

2. 针对期末复习前测结果进行重点分析

只对学生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的统计和分析还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在某一时间节点学生对某一个认知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了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多个知识的叠加,再与以前的学习内容相互交织,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可预测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原来学生不会和不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启发和影响,现在学生可能会了,理解了。而原来学生会的和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影响和干扰,或长时间不复习、不应用,现在又模糊了,又开始生疏了,不会了,产生误解了。

因此,在期末总复习前有必要根据学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上面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分析,进行一个全面的期末复习前测,前测内容要全面,难度在中等偏下,要将学生平时和单元检测时错误率高的知识点重点考虑进去。检测后,要对前测进行全面的统计、整理、分析,要分析小学生对各块知识的目标达成情况,对教学重点的知识掌握情况,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认真考虑学生平时和单元测试中高错误率知识点的现在状况。

最后,制定期末复习计划,确定复习重点、难点、关键点。弄清楚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理解,还需要教师帮助,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理解,还需要加以训练和巩固,哪些知识学生已完全达标,不必纠缠它了,腾出时间去解决学生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当然,还应当考虑,今后哪些数学知识可以在本学期末复习中进行渗透和铺垫。

二、真正落实主体和主导地位,让学生先复习教师后指导

上面只是根据平时学情和前测情况的主观判断,复习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要做好提高复习质量的准备,还应当根据复习中随时出现的情况随时调整复习计划、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和复习策略。

1. 学生先整理,教师后帮助梳理

期末复习中,教师要有计划地让学生首先对一类知识复习整理,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因为复习的所有数学知识,都是学生前面学习过的,不是陌生的。让学生先进行复习整理,给学生重新进行知识重组提供机会,给那些还不太理解,掌握得不太熟练,或理解不太全面等情况的学生再学习和再认识的时间,给那些理解和掌握较好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提高学习信心的机会。当然,更给我们教师自己再次了解学生的机会,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重建知识组块、找准切入点做好了准备。

2. 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

期末复习,更多的是让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更优化,让点状的知识组成线,让线状的知识组成网,是为学生以后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容易提取,便于应用。所以,期末复习时组织学生练习(应用)极其重要。让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和前面提的让学生先进行整理一样,学生先行练习,在练习中,我们有时间巡视,容易发现普遍性问题,为后面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我们教师发现学生的个别问题,为特殊的个别辅导提供时间和空间。

不论是学生先进行整理,还是先行练习,紧接着的都应该留给学生互动、展示和提问的时间。学生交流、学生展示、学生质疑,生生互评,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还为学生创造了“巅峰体验”,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当然,更多地也为教师更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提供契机。

摘要:小学数学期末复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不少复习课要么讲风太盛,要么题海战术,要么以考代练,要么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特别缺乏复习的针对性。期末复习必须具有针对性,要做到复习的针对性,就要了解学生平时和现在的学习状况,还应当重视复习的策略,并随时关注学生复习中的状态。

篇4: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期末复习

关键词 复习 兴趣 效率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62-02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巩固,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复习对平日教学进行补充和延伸。然而,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学生厌烦,令老师头痛。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复习效率低下,复习效果差。对此,教师需要对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总结规律,并且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再次感受文化之旅的魅力。我认为做好小学语文期末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复习的意义

复习有三个意义,1.复习是一种强化。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学完之后就能记住和理解的。复习则是一个克服遗忘、强化理解的过程,复习的越及时、越连贯、越系统,学过的知识就巩固得越扎实。2.复习时一种升华。 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平时学到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认识。3.复习可以弥补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对平时没有讲明白的地方或者在某个环节出现疏漏的地方进行查缺补漏。

二、认真制定复习计划

期末总复习时间比较紧,而复习的内容又比较多,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重点,全面复习,我们必须认真地制定复习计划。照计划进行复习,能使我们的复习条理更清楚。复习计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制定复习进度时间表,明确在什么时间复习什么内容。第二,明确复习内容。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复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该如何达到这些目标?这些问题在复习前学生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精心设计复习教案

复习阶段教案的设计要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及相互之间融合,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要认真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组建能够涵盖教材知识的网络图,以点连线,以线结网,使语文复习形成系统化、网络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起来条分缕析,应用起来开阖自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摸清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学习的基础各不相同,为了更有效率的进行复习,教师必须首先摸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教师应该在复习课前采取测验、考查、提问,或通过座谈、个别了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如:在复习时教师可提示:本册教材你自己认为哪个单元学得较好,哪个单元有点问题?哪个知识点你还是感到困惑?让学生在复习前就做到心中有底。根据反馈来的信息,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复习课教学方案。

五、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摸清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之后,我们就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做好辅差工作。同一复习内容,对低层次学生,教师不仅改进教法,还指点学法,清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对高层学生启发诱导,以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不停地向新知识领域迈进。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而应该因人而异,给他们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胆怯的学生要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对容易骄傲自满的学生,要适当的“泼一点冷水”,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

六、多侧面地讲解相关知识

复习课要重温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为复习要体现拔高的原则,所以这种重温又不能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而应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向外拓宽。平时的讲读课教学由于受教学内容和目标、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意拓宽,而复习课上因为经过多篇课文教学、多个知识点的讲解,已具备了拓宽的条件。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在复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多地给予自主复习的机会,坚决摈弃越俎代庖的做法,努力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让学生在复习中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举一反三,自悟规律,自主掌握学法。其次,不搞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复习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复习的时间上和复习次数上,不搞一刀切,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的见解更加多元,体验更加深刻。

八、精选习题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巩固所学知识,复习课必须要有适当数量的复习资料,这是搞好复习工作的物质基础,但现在的复习资料铺天盖地,我们不能一味拿来。而必须要精心挑选,否则,学生如果不加选择地做题,做得越多越糊涂,头脑越乱,反而不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养成自编资料的习惯。编写的原则是: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要摸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掌握差的知识要优先编入资料中。

九、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小学语文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是复习中一个突出的矛盾,为了减轻工作大力,提高复习效率,应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开展科组内集体定计划、备课和编写复习资料的教研活动。集中众人的智慧,提高了资料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争先为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献计献策多作贡献,形成了教师群体的整体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校各班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篇5:发展心理学期末试卷

体育教育专业(本)2012级《发展心理学》试题

(答案一律卸载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我们常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当然是我们自己,可实际上最难认识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塞万提斯说,把认识自己作为任务,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认识你自己”也是一条镌刻在德尔菲智慧神庙上的箴言。“我是谁?”这一问题是古往今来一直让人类迷惑的问题。

发现自我,为什么这么难呢?《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正解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又怎样才能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而正确地认知自己呢?你是不是脑海中也过飘过这样的念头,我真的了解自己吗?我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请运用发展心理学理论分析自我发展的历程:

 可以就就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发展进行分析;

 可以就自己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进行分析;

 可以就性别的社会两极化进行探索,就个人友谊和爱情的发展进行分析;  可以就所学的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探索,就我眼中的我进行分析;

 可以就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进行探索,就自己对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要求:

1、能够灵活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分析;

2、论述中,对自我发展的分析有一定深度;

3、说明对自己未来心理发展的启发意义;

4、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段落分明;

5、语言表达准确,书写工整,无错别字;

篇6:社会心理学期末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很多案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和普通人们的从众现象,并用老师上课教授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去加以解释。从而抑制大家的从众心理,真正引导大家去坚持自己的意见,多做亲社会化的事情,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关键词:从众、集体无意识、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羊群效应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在心理学上“羊群效应”说的就是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从众行为还可以分类为:真从众,权益的从众,假不从众,真不从众。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大家从众的原因。比如前段时间H7N9流感病毒肆意泛滥时,一位甚至多位所谓的“专家”说了:喝板蓝根可以预防流感。这家伙,话一说完,大家挤爆了全国各家药店,板蓝根顿时价格堪比黄金,很多药店一大早就得挂出:“板蓝根已售罄”的标示,这场**席卷了中国各地,还引发了微博的各种段子。记得看过一个段子是这样写的:三个屌丝向一个女神表白,甲说:我有宝马别墅,乙说:我有切糕,丙说:我家有很多板蓝根。此时甲乙默默离去。笑话反映了当时大家的盲目购买板蓝根的行为。

一加分析,他们从众的本质原因是个人受到了群体的压力。因为大家都在买板蓝根,你不买大家会觉得你这个人不要命啦怎么怎么的。这种无形的压力导致了大家盲目跟从,为什么叫盲目呢,因为大家根本不知道这样做是否科学,而且忽视了正确的预防流感方法。下面说下群体压力来自哪里。本例中,群体压力一是来自信息影响,是指遵从群体规范是获得信息的方式。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看到大家纷纷去买板蓝根,在这种矛盾和不确定的情景中,人们对自己的感知没有把握,所以大家都去跟从。第二个来源便是规范影响,规范影响是指,从众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接

受和表扬,避免受到惩罚和排斥。该观点认为,人们有被他人接受的需要,我们所有人都想要被喜欢,被接纳。避免成为“异类”,渴望融入集体。有时大家不知道自己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仍然希望追随集体。另外,就算有人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完全正确的,还是会追随融入集体。就如例子中中,看到大家都去抢板蓝根,如果自己不去买肯定会有种不被接受的感觉,所以大家都去参与其中。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规范影响的因素和信息影响的调节因素。

规范影响的因素。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群体凝聚力,即一个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强烈程度。群体凝聚力越强——即群体成员越是相互依赖——从众行为产生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最大化这种相互依存感和群体凝聚力。例子中,大家的目标就是大量储备板蓝根,以预防H7N9。影响从众水平的第二个因素是群体规模。从众水平看起来与同谋的数量成正比。但是在同谋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从众水平就会稳定下来。比如说,当有些个别人觉得并没有什么板蓝根可以预防流感的说法,而不去追随买药潮流,那么这些个别人逐渐增多,这些个别人就不会感到是单个的个体而形成另一个群体,新的群体成员就会感到遵从的压力,以避免社会排斥。影响从众行为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规模不同,它不是提升从众行为的比率,相反它会减少从众行为的发生。比如,当发生买板蓝根**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讲明不需要抢药的道理,那么只要有人相信他,就会对社会共识形成一种形式的破坏,以降低从众行为的可能。但是,社会支持必须是一致性的。比如起初支持那个站起来讲道理的人,后来反又倒向了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从众行为会处于通常水平,不会有降低。

信息影响的调节因素。信息影响是从众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有两个因素调节信息影响。第一个因素关乎个人。参与者越不自信,就越有可能遭受信息影响。例子中,追随者对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了盲目相信别人,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个因素关乎情境。比如文化规范。在个体主义文化,如美国能够产生很高的从众行为。那么在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如中国,会产生更高的从众行为。

下面说下中国的大学生从众现象。大学生群体中,有一个人用苹果手机,很快,他周围的人也会陆续用苹果。即使经济条件不允许,哪怕卖个肾也要搞来一部苹果。学习上,你上自习,我也上自习。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学习。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

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从主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还有,一个人恋爱了,他周围的人就要寂寞了,恋爱不?不恋爱吧,这叫咋回事,他们都恋爱了,我不恋爱不就太没面子了。于是怎么也要赶紧找一对象。还有就是入党,大家争先恐后入党,也不知道为啥入党,总之就是你入我也入。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也有很多从众的,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别人干什么工作,自己也要去试一试。殊不知自己即将走上一条不归路。

探讨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必须深入到主体内部,挖掘从众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我们可以发现群体环境、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群体环境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群体易使个体产生对其的信任。对群体越信任,个体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众。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把“信得过”的老学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盲目从众。在学习上表现为“老生老乡怎么学就怎么学”,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老乡看齐”,如此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二是群体的压力大,容易超过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行为。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强,个体就越容易从众。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一主要原因。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策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果个体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正义感不强,缺乏原则性,则容易随大流。加上现在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他们事事依靠父母,这种依赖心理在短期内依然存在并导致依赖他人,盲目从众。

中国式过马路、见死不救、见老不扶、冷漠麻木等中国式集体无意识也属于从众现象。中国人骨子里缺乏自我意识,在涉及包括社会公德在内的道德问题的时候,人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相反的,我们应该做一些亲社会行为。避免麻木者的这样的心理行为:发生什么事了吗?——他不需要我帮助——不是我的责任——

我帮不了他——算了太危险了。

篇7:东师《心理学》期末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智力

答: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2.暗适应

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代。这是视觉感受怀逐渐提高的过程。3.图式

答: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4.情景记忆

答: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就是观察,优缺点在于是否适合你,每种方法适合不同的人,没有什么绝对的优缺点。想学好,就要掌握基本的佛洛伊德知识。然后再去学荣格的,根据学的东西去观察周围的人,为什么他会这样做,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不这样做,他以前做什么的,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意识。

答:

一、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从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三、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仅仅把意识理解为人脑的机能,并不能完全说明意识本身。因为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外界的信息输入,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但人脑并非是一块“白板”,并非只对外界作机械的应答,而是要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对外界信息进行能动的改造,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简答概念的种类。

答:概念包括正统概念和模糊概念。4.思维及其特征。

答: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智力三元理论。

答:(1)斯腾伯格(Sternberg,1985)于1985年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广泛的智力行为。(2)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3)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及相应的过程)。(4)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5)智力经验亚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斯腾伯格认为,应对新异性刺激的能力和自动化的能力是完成复杂任务时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2.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情感: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篇8:期末小学儿童心理学

一、生字词的复习———趣

生字词是学生语文知识库中的基石,掌握好了生字词,学生才能正确遣词造句,写自己想说的话,所以复习生字词是语文复习课的重头戏,是语文复习的第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自主记生字。在布置学生抄写生字的任务后,我是这样要求的:1每个单元的字、词,只要你在听写的时候能保证正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抄写作业可以不做。2如果你没有把握保证正确率,可以抄写一遍或两遍,也可以只抄写自己平常出错的字词,数量自定。3如偷懒,明知自己不会,还不愿意努力,则要接受“惩罚”。此招比较受学生欢迎,而且效果并不比天天抄写生字要弱。

这样的复习形式既不枯燥,又趣味十足,效果自然好了许多。

二、课文内容的复习———提高

课文内容是语文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但复习课文内容时最容易犯机械重复的错误, 往往会把以前讲过的一些知识点以相同方式重复一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让重点内容换一种方式呈现,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积累。如复习苏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时,我把本单元读读背背里的《小池》和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复习,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就清楚诗人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之后让孩子们背一背曾经学过的和儿童、荷花有关的诗句,然后引导说说课外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和荷花的诗。整个复习过程中,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非常踊跃。紧接着我趁热打铁, 把古诗专项练习出给学生做:根据情景写诗句,诗句配对……各种题型,不同挑战,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小高潮。

三、练习的复习———理解运用

教材中的练习内容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而来的,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感。复习时,这部分内容不能简单重复,我们可以先归类,然后分而复习,或朗读记忆,或即兴表达,或联系实际运用。如复习苏教版语文四下练习四中“处处留心”药品说明这一板块时,编者的目的是以回答奶奶提问的形式练习,通过交流,掌握药品说明书的方法。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书上的内容早已失去了兴趣, 所以复习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个药盒或药品说明书,这样复习过程中就可以完全抛开书本上的原文,运用学到的方法,以每个学生拿来的药盒或药品说明书为材料, 通过同桌间的互问互答进行有效复习。不但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更使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何乐而不为?

四、作文的复习———方法

语文学习中,作文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不管是教学还是复习,我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现在,作文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越来越大,所以,作文跑题现象越来越严重,怎样指导学生正确审题呢?

1.从题目的总体认知上审题 。

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推敲、揣摩、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题目。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件,而是“一件”,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同时,“我班”对事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做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偏题,所以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每一个词、一个字的含义,这样题目才能审清楚。

2.抓住不同题目的 “题 眼 ”审题 。

我针对学生审题马虎、不仔细和粗心大意的毛病,把一些相关的、意思相近的题目组合在一起进行审题练习,尽量找出这些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这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用这样的方法复习审题,可以把相似题目的微小差别区分开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编写提纲,分清详略,在布局谋篇上运筹帷幄。

考场作文一般来说时间很紧张,学生没有更多时间打草稿,因此, 我班大部分学生写作文, 往往对想写的材料不做全面安排,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最终造成条理不清、层次混乱……要想避免或减少刚才所说的种种毛病,在复习和平时写作中,就要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选取什么材料,哪些材料先写,哪些材料后写,哪些材料写得详细,哪些材料可以简略,文章分几层意思来说,前后怎样连贯,最好列个提纲,这样写起来比较顺利。

五、习惯、方法———养成、指导

(一)复习中培养良好的错误纠正习惯。

培养良好的订正习惯,对孩子有效“查漏补缺”,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复习有着直接作用。就订正而言,我要求孩子做到:

1. 准 备一 个 “ 纠 错 本 ”, 记 录 自 己 错 过 的 题 目 , 重 新 做 一做。 定时归结错误,有针对性地整理复习。

2.订正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笔。 (用铅笔做的作业用钢笔订正,用钢笔做的作业用铅笔订正,最薄弱的问题可以用红笔订正)

3.订正要在错题附近 ,不能将错误的答案擦掉 。 这 样复习时才能明确发现自己当时为什么会错。

4.订正要完整 ,词语中错的字一定要连词语一起订正 ,句式句型的错误则一定要完整订正。

(二)指导复习方法并适当指导应试技巧。

毕竟孩子面临的考试还有很多, 复习方法对他们今后考试有指导意义,应试技巧同样能帮助他提高考试成绩。有的孩子已经能有效地在考试时分配时间, 还有的孩子能利用试卷本身的“资源”作为练习提示,从试卷中尝试性找到提示,甚至答案。这些应试策略的提示不能不说是提高孩子临场应对能力的一种途径。

上一篇:俩小伙东北出发沿海岸线徒步环游中国的励志文章下一篇:飘英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