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

2024-05-04

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精选8篇)

篇1: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

《汤姆叔叔的小屋》写得是谢尔比家的奴隶汤姆叔叔和哈里要被卖了,哈里和母亲伊莱扎逃跑了,可汤姆叔叔却留了下来。伊莱扎一家经过与奴隶贩子的艰苦斗争,终于团聚在了一起。而汤姆叔叔却遇见了心地善良的绅士——圣克莱尔和他女儿伊娃,在那儿开始了新的生活,可父女俩一死,汤姆叔叔就来到了雷格里那儿。汤姆叔叔忠诚的为他服务,可雷格里却以非人的手段招待他。当凯西·艾默林逃走了以后,雷格里却把罪过怪在了汤姆叔叔身上。汤姆叔叔好不容易与乔治久别重逢,却去了天国。乔治遵守诺言让自己家的所有奴隶重获自由。

《汤姆叔叔的小屋》告诉了我世界是自由的、平等的,不能因为长相丑陋、肤色不同……而受歧视、虐待。难道白人都是尊贵、上流,黑人则是卑贱、下流吗?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黑人、残疾人就不会出人头地了吗?美国总统林肯、罗斯福不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吗?而且汤姆叔叔不管主人是善良还是凶恶的,他都十分忠诚,做事也非常认真,决不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主人打了他、骂了他、罚了他,他都坚决不反抗。他好好地为雷格里服务,而雷格里却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凶恶地殴打他,他都忍耐着,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信念:“身体虽是奴隶,但谁都买不走我的灵魂!”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在社会中,不能以貌取人、歧视他人。

篇2: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美国有一位黑奴,名叫汤姆叔叔。尽管他为人善良正直,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卖来卖去。最后竟被他的第三个主人——列格雷活活打死!可见,这个奴隶主列格雷是多么残暴!他完全不把奴隶们当成人,而是把他们当成了劳动的机器、交易的货物!这样的思想实在是太可怕了!

奴隶制度,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与人若是平等的话,当年那些活活被折磨死的奴隶也就不会死于非命了。我很气愤、也很疑惑,同样都是人类,为何要分成三六九等呢?难道肤色就代表等级吗?这对奴隶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

放下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其中既有遗憾,又有一丝欣慰。遗憾的是善良正直的汤姆叔叔最后竟落到如此下场!欣慰的是汤姆叔叔死后,他的第二位奴隶主之子心存善念,给奴隶发放了“自由证书”,奴隶们就不用无偿为别人干活了。可见,尽管奴隶制度如此残忍,但还是有善良的奴隶主。

曾经,我在新闻里看到,有些未成年的小伙伴受不了一丁点挫折和打击,怨天尤人,总认为世界待他们不公。轻则无理抱怨,重则自杀轻生。殊不知我们跟以前的人比起来已是多么的幸运。像汤姆叔叔这样连活着都是一种奢望。再看看我们,是如此幸运,生在了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

篇3: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

对人体来讲, 生理学家研究认为, 30℃左右是人体感觉最佳的环境温度, 也是最接近人皮肤的温度;36℃, 人体产生不适, 属于一级警报;达到39℃, 汗腺疲于奔命地工作, 三级警报。此时容易出现心脏病猝发之危险;41℃, 需要特别小心, 一切能参与降温的器官, 在开足马力后已接近强弩之末。[1]

而在小说中, 不仅能揭示当时社会现实, 而且能对不同时代的社会现象及人类产生深深影响的主题就是小说的温度。那些高于生活, 但来源于生活, 最终会服务于生活的小说主题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人类, 释放着自己的深层温度。

我们就以《汤姆叔叔的小屋》来论。它出自美国比彻·斯托夫人的手, 作者在书中以艾莉查的见闻, 塑造了汤姆叔叔的坚贞隐忍, 忠实诚信的性格。书中所涉及的情节在当时的美国基本都是真实的, 那颇含悲剧性和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 据说是当地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位母亲踩着浮冰过俄亥俄河的真实故事。而所塑造的汤姆叔叔, 在美国当时的到处都有像他一样的悲剧。比如在南方的法庭上, 凡是控诉白人的案件中, 黑人的证词根本无效, 他们的法规就是如此。可以想象, 如果一个奴隶主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暴虐会损失一个奴隶, 而达到残酷的极点时, 恰巧碰到一个顽强抵抗, 决不可屈节的奴隶时, 悲剧就无可避免的要发生了。事实上除非主人性格善良, 奴隶根本就没有生命保障。

阅读中我们知道, 1848年“珍珠”轮船被拦截以后发生了件令人不齿的事, 最令它名声败坏的是进行拍卖混血女孩的勾当。作为此案的辩护律师, 霍金斯·曼先生曾叙述过这件事。他说当时船上有七十六个来自哥伦比亚的黑人, 其中有许多博得来客们赞叹的, 漂亮的青年女孩子。有位名叫艾莉查白·拉塞尔的女孩子, 不幸悄然降临, 她被奴隶贩子抓获了, 将被送到奥尔良的拍卖市场。看到如此美丽的女孩子身陷厄运, 人们一边叹息, 一边纷纷筹钱想借此赎回她的自由, 有人甚至捐出了自己的所有, 最后筹金达到一千八百美金。但可恨的、阴险的奴隶贩子并不就此罢休, 他们毫不动心, 仍然将她送到新奥尔良进行拍卖。还有两个姐妹, 她们也在被拍卖之列。在即将被押送新奥尔良之前, 姐姐去旅馆寻找主人, 哀求看在上帝的份上放她们走。可那个卑鄙的奴隶贩子花言巧语的说, 她们今后会有漂亮的衣服, 奢侈的生活, 如果想要舍弃这些荣华富贵, 真是不识抬举。最终她们姐妹俩还是在拍卖市场被卖掉了。从霍金斯·曼的这段话,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那个时代里有许多个类似的例子。

同时, 在南方的贵族里面有宽厚仁慈、乐善好施的人, 比如圣克莱尔。作者在此还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有位年轻的南方贵族带着男仆抵达辛辛那提。这个男仆虽然对从小侍奉的主人情谊深厚, 却还是趁机逃走了, 年轻的主人愤怒万分, 他向来对这个侍从宽容亲厚, 万万没有想到他会逃走, 可他对自己的忠诚自己也坚信不疑, 所以断定有人从中挑拨, 使仆人产生了叛逆的心理。逃走的奴仆被收留在一位因为一向收留逃亡的黑奴而闻名遐迩的教友会会员的家里。主人依据这个线索, 前去拜访他。教徒接待了这位贵族, 向他叙述了自己的看法。贵族渐渐平息了自己的怒气, 因为这是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观点。他说如果能够与仆人当面讨论这个问题, 只要仆人愿意获得自由, 他一定会成全。于是主仆二人见面了, 主人问仆人是不是对宅内的生活不满, 仆人回答“不, 少爷。你对我总是那么宽厚仁慈。”, “可你是为了什么原因要离开我呢?”, “少爷, 也许有一天你会出事, 也许你会死。到那时, 我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怎么样, 不知道谁会成为我的新主人!我希望自己是自由的人。”年轻的贵族思考了一会儿说:“舍身处地来考虑, 我也会像你这样做的, 我给你自由。”

后来他还给仆人写了一封满怀善意和劝导之情的信、一份自由证书, 并请教徒替奴仆保管了自己给仆人的一笔钱, 留给仆人以后合理使用, 以便帮助这个重新获得自由的人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

正是这些人的存在, 使我们对人类仍然抱有希望。可是否随处可见品质如此优秀的人呢?试问每一个洞悉社会现实的人,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以前很少看关于奴隶制的书, 也很少谈论这方面的问题。本认为奴隶制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 它必将消亡, 可是看了这本书, 才知道当时的奴隶制是多么生动的存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在社会存在令人欣慰的仁善之处的同时, 也有许多不为人们所知的罪恶存在于深邃不见底的死一般的黑暗中!但隐藏于这些事件中的真实事件, 如果没有文字记录也许短时间内就会被忘记, 是文字给了它生命。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情节鞭策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也留给后人深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温度在涤荡不安。

更甚者, 还有多少人遭受家庭破碎的摧残和折磨, 这种无助和悲哀的痛苦, 甚至会使人濒临崩溃的边缘。迫于奴隶制的压榨和冷酷行为, 有的母亲为了免遭生离之痛, 被迫扼杀自己的孩子, 然后再自杀。作者呼吁美国的公民关注此事, 并且为这个苦难的民族尽力。为此作者在书中发出了这样的呐喊:“试问在漫漫冬夜里, 依偎在温暖的壁炉旁读着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佛蒙特, 康涅狄各州的农民朋友们;生活在缅因州强壮而大度的船员和船主们, 你们赞同这样的制度, 容忍这样的苦难吗?还有纽约州英勇善良的人们, 额和鄂州惬意、富裕的农民们, 草原上各州的人们, 试问你们支持这样的事吗?美国的母亲们, 因为你们爱自己的骨肉, 所以学会了爱其他人, 学会了怜悯。你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深情, 在他们的摇篮旁边你们度过了一段最圣洁的、最美好的时光。想想你们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如何用爱督促着他们进取向上, 想想你们为他的成长而担忧振奋, 想一想你们对上帝的祷告:让它们永远善良、公正, 虔诚吧!想一想你们自身的这一切情怀。”[2]

作者以排比有力的句子表达了内心对黑奴的同情, 同时也诚挚的去请求人们怜悯那些可怜的黑奴母亲。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警示人们:那些母亲也爱着自己的孩子, 可是她们的爱都被法律制度剥夺了, 万恶的黑奴制度导演着一幕幕惨剧。作者呼吁人们不能再有这样的罪恶!

实际上, 美国自由的人们在纵容奴隶制的合法化, 他们对奴隶制度始终抱有容许的态度, 自己也蓄养着黑奴。假如自由州的人们公正明理, 正确引导儿女, 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成为臭名昭著的奴隶主;不会容许奴隶主贵族们在美国的土地上肆虐横行;也不会在交易场所中买卖奴隶, 把人的身心视为物品一样来赚取交易利润。许多黑奴在不断的买卖交易中辗转于北方的各个城市, 难道除了南方贵族们被斥责有纵容奴隶制的罪名之外, 其他人就不应该担当这项罪名吗?作者的质问发人深思, 使人警醒。

小说中的基督徒们还拥有祈祷的力量, 他们向上帝祷告, 他们笃信基督的万能。因此作者还呼吁这些教徒也为那些处境悲惨的黑奴们祈祷。然而还真有一种奇迹。许多离家弃子的奴隶们有幸得到上天的佑助, 从奴隶制的黑暗地狱中逃脱, 来到自由州的沿海地区。

作者疾呼美国如果不为水深火热中的非洲民族尽一份力量以弥补给他们造成的伤害, 那等待着美国的将是隐患滋生的恶劣后果。

美国黑奴最终解放了。他们自身的禀赋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他们虽然身处困境却终于成功的塑造了自己的优秀品质。他们具有超凡的容忍精神, 诚实、慈善, 为了搭救被凌辱的同胞们甚至不惜抛头颅, 洒热血。在悲惨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黑人能够具有这样的卓越的禀赋, 实在令人惊叹。

作者在书的结尾写到:“上帝仍然仁慈宽厚, 给予我们期限来挽救祖国。在上帝眼里南方和北方都一样是有罪过的, 基督教会本身也犯下了严重的过失……获得救助国家的唯一办法就是忏悔、伸张正义和实施仁慈。”

“所有邪恶和残酷手段必将遭到上帝的惩罚!这也是一条不可更改的、严酷的法规。”[2]

正是通过小说中的这个深层温度它“酿成了一场大战”[4], 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 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而如今, 每当我们翻开这本书时, 我们的心就会随着故事情节而波动。它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还激励着身处困境中的人们, 去思索怎么样才是最好的走出困境的方式, 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其中的文学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http://zjlnb.zjol.com.cn/html/2006-07/19/content_139291.htm.

[2][3]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张敏, 肖静芳, 王红婴, 译.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631.

篇4:《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轶事

哈里特比彻斯托(1811-1896)出生在美国东北部,也就是北方的康涅狄格州,是家里十三个孩子中的第七个。父亲是公理会的一个著名牧师。母亲在她5岁时就去世了o哈里特先是进了一所女子学校,接受传统的“男性”教育。离开学校后,她在哈特福德和辛辛那提教书,积极参加当地的文学界和教育界的活动。1836年,哈里特比彻和卡尔文埃利斯斯托结婚。卡尔文是牧师兼神学院教授,还是一位有名的圣经学者。这是他丧妻后的第二次婚姻。他鼓励哈里特从事文学创作,因为哈里特1834年曾出版过《五月花,或清教徒后裔人物、场景》,富有文学才华。随后在1842年的短篇小说集《马克梅里登》之后,比彻斯托一生创作二十多部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她1851年的反对奴隶制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亲身感触奴隶制的罪恶之后的激情之作。

比彻斯托从21岁开始在辛辛那提教书起,一直在这里住了18年。此地与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她平日就接触过一些逃亡的黑奴,并从朋友那里听说过奴隶的悲惨的生活情况。她对他们的命运深表同情,其中一个叫乔赛亚亨森的黑奴的命运深深地刺激了她。

乔赛亚亨森(1789-1883)出生于马里兰州查尔斯县“烟草港”附近弗朗西斯纽曼的种植园,一生下来,他的身份便是奴隶。他小时被卖给了伊萨克赖利。长到青年时代后,由于体力强壮又富有智慧,赖利让他做种植场的监管。22岁那年,亨森和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女奴隶结婚。亨森对赖利表现出最高的忠诚。当1825年赖利经济陷入拮据、遭到起诉时,他帮助绝望中的赖利,按照他的要求,领着18名奴隶步行去到肯塔基州戴维斯县的种植园,把他们交给债主。作为回报,赖利委他以更大的责任,并允许他做一名卫理公会的传教士。但是当亨森想以他所积蓄的350美元和原来赖利许诺再加100元的字据向他赎回自由时,赖利在字据上的100后面加了一个0,将费用改成1000元,并计划把他卖到南方去。亨森担心全家骨肉分离,便带着妻子和孩子们于1830年夏逃亡。他们穿越俄亥俄州和纽约,在加拿大的安大略定居下来。在这里,亨森成为非洲裔加拿大人社区的领袖人物和一个传教士。他后又返回美国,帮助别的奴隶逃跑。亨森还在1842年创办起一座叫“美国英语学院”的非洲裔加拿大人的社团和工业学校,这两个机构已经成为逃亡奴隶的避难所。亨森曾多次去往英格兰,在那里为上流社会所接受。在他第一个妻子去世后,他与一位波士顿的孀妇结婚,最后于1883年在安大略省的德累斯顿去世。

亨森的自传《原来的奴隶、现是加拿大居民亲自叙述的乔赛亚亨森传》出版于1849年。读过亨森的自传之后,斯托夫人心灵受到极大的震荡。她给华盛顿特区反奴隶制刊物《民族时代》的编辑甘梅利尔贝利写信说,她计划写一部有关奴隶制问题的小说:“我觉得现在,连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都可以谈论自由和人权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词原是被禁止说的…我希望每个能写的女人都不要保持沉默。”

另外给予她启示的还有反奴隶制斗士西奥多韦尔德和他妻子安吉丽娜格里姆凯及安吉丽娜的姐姐萨拉共同撰写、1839年出版的《现今美国的奴隶制:一千份亲身经历的证词》。斯托夫人说,书中对穿越俄亥俄河、从蓄奴的肯塔基州逃亡出来奴隶的采访录,也是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些情节的依据。

与此同时,斯托夫人又一次次走访南方,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奴隶制度下的惨状。

不久,在斯托夫人正好40岁的那年,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国家时代》周刊上发表,从1851年6月5日那一期开始,一直连载到1852年4月1日的一期,作者为此支付了400美元。作品最初用的副标题是“不被当人看的人”(The Man That Was AThing),但很快就被改为“卑贱者的生活”(Life Among the Lowly)。

斯托夫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序言”中声称:“本书旨在激发人们对那些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非洲人的同情;揭露了他们在奴隶制下遭遇到的种种不平和痛苦……本书所描述的奴隶制的罪恶,远不及难以形容的全部真相的一半。”(王岩的译文)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作者描写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艾莉查和她丈夫乔治哈利斯等不甘让奴隶主决定自己命运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作品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行为表现和内心世界,赞扬了一部分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奴隶主。小说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黑奴难逃死亡的结局,而敢于反抗的黑奴终会得到新生。

小说立即获得读者的广泛欢迎。于是,波士顿的出版商约翰·P·朱厄特与作家联系,将连载的小说出版单行本。很快,《汤姆叔叔的小屋,或卑贱者的生活》由约翰P朱厄特公司在1852年3月20日分两卷出版,首印5000册,每卷都配有画家查尔斯哈梅特比林斯的扉页设计和全页插图各三幅。不到一年,此书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销量,在美国卖出了300000册。到12月,销量开始下滑时,朱厄特又推出仅售375美分的廉价本来促进销售。作品在英格兰也卖得很好:1852年的第一版销出200000册。几年里,该书甚至卖出1500000册,虽然多数都是盗版。法语译本1853年在康布雷和巴黎出版。到1857年,此书已经译成20种语言。

篇5: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之所以令我感动,是因为作者斯托夫人真实地描写出当时美国社会黑奴的悲惨状况。故事中他们叔叔无论处境如何总是乐于助人,而且汤姆叔叔除了乐于助人这个优点外,它还十分善良忠诚能干精明,还有任劳任怨的t谢尔贝先生管理。庄园还有伊丽莎,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哈利不被下被先生卖掉,只好连夜逃走,不惜为儿子选择一条既遥远又艰辛的道路,天天都要担心手下。并且还要逃避一路上奴隶主的疯狂追捕,虽然伊莉莎的本性善良胆小怕事,但是为了儿子伊莉莎将母爱发挥到了极点。

令我喜爱的还有善良天真纯洁的伊娃,伊娃有着天使一般的美丽脸庞,纯洁的心灵,心中充满了爱和宽恕,能够不分彼此的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会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们。

篇6: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

文中的汤姆和乔治的妻子听说要被卖掉后,忠实的汤姆相信主任会用钱赎回,而乔治的妻子伊利莎选择带着孩子从美国跑到加拿大。

汤姆被卖掉后他还时常在轮船上看《圣经》,而他的忠实也让他现在的主人很放心,可以在船上自由的走动,再后来他被卖各一个叫克莱尔的主人家,在那里,他结识了学多朋友,其中最好的是克莱尔的女儿――伊万杰琳,他们仿佛是最要好的亲人,汤姆对克莱尔同样也非常的善良,忠诚,而克莱尔也非常的信任他……

篇7: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一本书中的汤姆,是一个为自由而奋斗的黑奴。在黑人和黑人谈话的时候是平等的,可是要是黑人和白人在一起谈话,那就是会受到白人的歧视。汤姆叔叔那种坚决不屈服命运的精神很使我感动。他虽然被白人害死了,但是死后他的遗愿达到了,让黑人们获得了自由。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位同学考试没有及格,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都嘲笑她、歧视她。后来我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一本书,知道了我们不应该嘲笑同学而是鼓励她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不再考不及格。

篇8: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

一、弗洛伊德本能理论

心理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分析理论, 其中本能理论最为著名。弗洛伊德的论证结合了学术上的心理学考量和生物学思考。他发现人类行为处于不断重复过程中,这种重复是无可避免的。人这样的有机体,因本能固有保守型,也具有恢复原始无机物状态的倾向,即死亡。《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著作之一,阐述了他本能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本著作中,弗洛伊德修正了早期的本能学说,提出全新的“生本能和死本能二分法”,即人具有死本能和生本能。在之前的著作中,他清晰地阐述“生物机能的主要动力是死本能”。后期,弗洛伊德意识到人类生命具有双重本能 :生本能和死本能二重性。

二、汤姆之死

2.1为谢尔贝一家而死

汤姆跟一般的黑奴不一样,他诚实、稳重又能吃苦,“把我的(谢尔贝先生)整个庄园管理得井井有条”。正因如此, 谢尔贝夫妇和农场上其他的奴隶都很尊重汤姆。然而,谢尔贝先生深陷财政危机,需损失一些财产和家里的奴隶才能缓解危机,他不得已同意与黑奴贩海利交易,卖掉忠诚的汤姆和乖巧的小哈里。当伊莉莎偷听这一消息后,将噩耗告诉汤姆,不同于伊莉莎带着小哈里的逃亡,汤姆选择留下来给主人抵债。

当时南方种植园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地方,成千上万的奴隶因繁重的劳作而死亡。汤姆深知当被卖到南方,他将会与家人永远分开,他可能会跟大多数奴隶一样被折磨致死。但忠诚的基督信仰使他甘愿走上通往南方的“赴死” 之路,不辜负谢尔贝先生的信任,为主人度过危机。汤姆赴南方之行,昭示着不幸的开始和死亡的逼近,内在的死本能使“所有的有机物质加速自我毁灭”,体现出一次精神式死亡。

2.2为伊娃而死

在汤姆前往南方船上,好心的南方奴隶主圣克莱尔的女儿伊娃买了汤姆。圣克莱尔是一位心善的奴隶主,女儿伊娃是一位善良而虔诚的基督教徒。然而,不幸降临,天使般的伊娃和仁慈的圣克莱尔在给予汤姆自由前相继死去,汤姆再次面临被卖掉的命运。伊娃临死前,汤姆曾向上帝祷告,他愿意替伊娃死,让伊娃活下来。愿意替他人而死的行为恰恰体现出弗洛伊德的理论,“生物有机体的主导力量是死亡本能”。

2.3为基督教精神而死

“我们屈从于死亡的状况已经满足,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所有的悲欢离合之后,永久的生活仍然属于我们”。在格雷的仓库,非人的对待不断折磨着汤姆。当格雷逼问汤姆凯西和艾米琳藏身之处时,他谨遵基督精神,宁可被打死,也没透露她们的行踪。而等待汤姆的便是死亡。在格雷的鞭笞下,汤姆奄奄一息,但他深信基督的力量,不惧死亡。这一次,汤姆为了自己信仰的基督精神而死,他的死本能促使内在有机体加速自我毁灭。

对于汤姆而言,世俗的死亡并不可怕,他信仰基督,相信灵魂的重生和自我复活。他为自己信仰的基督精神而死, 并相信能在天堂中遇到天使伊娃。坚信上帝始终与他站在一起,不会放弃他。他用基督灵魂感化他人,宽恕格雷的打手, 在濒死之际用爱唤醒了他们的良知。汤姆死前出现一副神圣的画面,一抹明亮的、光荣的(极好的)的笑容划过汤姆的脸庞,他说道“噢!爱,欢乐,和平。”

三、结语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一场奴隶交易开场,以善良的汤姆之死结束。阅读作品时,读者留下了同情的眼泪,对奴隶制的愤怒、对奴隶的怜悯油然而生,拷问奴隶制带给了整个民族的灾难性后果。本文探究主人公汤姆的三次“死亡”, 汤姆身上体现出寻求回归到平静死亡状态的死本能的主导作用。汤姆为了谢尔贝一家而“死”、为伊娃求“死”以及为基督精神而死以其基督英雄主义暗示世人反对罪恶的奴隶制。这正是斯托夫人创作小说的目的,希望通过汤姆叔叔唤醒人们对奴隶的同情和对奴隶制度的批判。这本小说对当时的美国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美国的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的爆发。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汤姆认为死亡是通向永生的珍贵实际,死亡之际是表达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之时。汤姆面对和接受死亡时的勇气,展示出超越死亡的意义,成为反抗罪恶的奴隶制度的有力武器。汤姆相信死亡并不意味着完结, 而能体现出神助的动力,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知,虽然肉体舍离,但可以追求更大的精神升华。死亡是个体生命的终点, 也为新生命的到来提供了可能,人的本能就是循环往复归于平静死亡、重获新生。汤姆接受死亡,超越肉体的死亡,在基督信仰中延续着自己的精神生命。

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谨遵基督教博爱的教义,为保护其他奴隶,奉献自己的生命。汤姆面对和接受死亡的勇气,已然超越死亡意义,也成为反抗奴隶制的有力武器。

上一篇:“六个严禁”专项整治工作自查自纠情况报告下一篇:医保办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