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的恐怖故事

2024-05-05

长篇的恐怖故事(通用8篇)

篇1:长篇的恐怖故事

张武属虎,可是他的胆子却像兔子一样小。

这一天晚上他步行着去朋友家玩,所经的一条狭窄的马路漆黑一片。

这条小路几年之前,还是一片老坟地,后来市里要修公路,这里的坟才全部迁走了。

迁坟时,其中一座一百多年的坟包一打开,里边的棺材已经烂了,可是那具女尸却没有腐败,面目如生,张武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正好经过这里,就好奇地看了一眼。

这时,那具尸体见了空气,肤色很快就变黑了,眼窝深陷,白牙外露,张武当时吓得心脏蹦蹦直跳,他一闭眼,面前就晃着那具女尸的模样,做了好久的噩梦。

眼下,张武一个人走在这里,他加快了脚步。

正在这时,左脚好像被什么给拉住了,正在他低头的一瞬间,天上打了一个闪,借着这个闪的亮光,张武看见,一个黑漆漆、臭哄哄的东西正拉着自己的左脚。

“鬼呀!”张武失声叫了起来,他本能地把左脚往回拽,岂料那个东西拽得很紧,根本挣脱不了。

最后张武不顾一切地抬起右脚,狠狠地踢了那个东西一脚,只听见一声惨叫,那个东西不见了。

张武啥也顾不得了,抬脚疯跑起来。回到家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脚脖子崴了,一会功夫,那脚脖子就肿了起来。

张武吓得半死,怕鬼上身,一夜都不敢睡觉。

好容易挨到了天亮,张武才去附近的一家医院看脚,医生确定他的脚骨折了,需要住院治疗。

张武的脚被打了厚厚的石膏后安排到一个病房,里边还有一个病友,一个女子在那里陪同他,那个人伤得比较厉害,不但脚上打了石膏,头上还缠着绷带。

张武就与那个女子谈了起来,他问道:“你相信不相信有鬼?”

女子摇头,张武说:“我以前也不相信有鬼,可是经过昨晚上的事,我相信这世上是有鬼的!”

张武就把昨天的遭遇详细地说了一遍。

这时,床上那个病人激动起来,他指着张武。

女子忙上前,问他发生了什么,那病人说:“就是这个混蛋。我昨晚上掉进了下水道,好容易爬上来,拉着他的脚想让他救命,可是他二话不讲,一脚就把我再次踢进了下水道……”

篇2:长篇的恐怖故事

老北京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故事么,也就不是一般的多,光故宫的稀奇事儿就能整一本书。咱们在这儿,只讲一些平头百姓的故事。

有个卖老豆腐的张大爷,经常在门框胡同、钱示胡同这一带晃悠,挑一个担子,一头是炉子,一头是家伙事儿和材料。他的老豆腐倍儿香。打老远就能闻到豆腐卤的香味儿。

那时候在北京,有好多挑担子买小吃的,走街串巷,卖切糕的、卖关东糖的……相当于现在车站旁边的小摊贩,但那个时候是没有城管的,这些流动摊贩可以随意的边走边卖,到也成了老北京一景儿。

张大爷天不亮就出摊儿,大概戌时收摊,按现在说就是八、九点钟的样子。但是赶上生意好,天气又不冷,卖到半夜收摊儿也是有可能的。

忽然有那么一天,没见张大爷出摊,接着好一阵子都没听见张大爷的吆喝声,吃不到张大爷的老豆腐,胡同里的住户们觉得少了什么是的,浑身不得劲儿。大家都议论着张大爷哪儿去了?孩子们吵着要吃老豆腐,女人们就想着办法哄着,骗着,心想这张大爷怕是病了吧。

过了大概一个月,有人在胡同口看见张大爷又出摊了,只是人瘦了一圈儿,气色不大好。

几个胡同里的住户围上去:“怎么啦,老爷子,有些日子不见了。病啦?”“呃,病了,染了风寒,老骨头了不禁折腾。”张大爷接了一句话便不再作声,男人婆姨们光顾着买老豆腐也就没再多问,赶紧趁热端回去让孩子们吃,众人便四下散去了。

张大爷的故事还是有一次和胡同里的李大爷喝酒,让李大爷给套出来的。

这李大爷的老伴儿死得早,他也没再找,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如今儿女都成家了,李大爷也没什么爱好,一个人寂寞啊。李大爷爱吃张大爷做得老豆腐,常客,每次买的时候俩人都得聊上几句。

时间长了,一来二去的俩人就熟识了,聊得很是投机。哪天张大爷收摊儿早了,李大爷就会把他拽家去喝上几口,俩人一人捏一个小酒盅,滋儿咂儿的,还挺美。

张大爷消失了一个月,再也没有比李大爷更想他的了。那天张大爷刚一收摊,就被李大爷死拉硬拽弄家去了。

李大爷弄了俩凉菜,温了一壶酒,一开始张大爷只是闷头喝酒。直到李大爷问:“他张大兄弟,你跟我说,你这一个月到底是怎么了,咱老哥俩谁跟谁,难不成你跟我还不交心么?!”“李大兄弟,你说我多倒霉啊,咳,也怪我。晦气啊~”李大爷的话匣子打开了。

就让我们回到一个月前。

张大爷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四月初六,生意非常好,张大爷忙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地等张大爷收摊儿的时候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张大爷朝天望了一眼,哎哟,瞧这月亮,生得老高,怕是都到了深更半夜了。老伴儿该着急了。

张大爷赶紧收拾好摊子,往家赶。那天的月亮又大又圆,把地上照得一片雪白,撒了银霜一般。张大爷稳了稳担子,加紧了脚步。三转两转,张大爷拐进了一条胡同,再有几分钟的脚程就到家了。

这时候,张大爷一抬头看见前面有一个人,走在他头喽。之前张大爷一直埋头赶路,也不知道这人是打哪儿冒出来的。人家都说,走夜路的时候,碰见一个人,比没遇见人还可怕。这话是有道理的。你遇见一个人,离你不远不近的,你心里不犯嘀咕么。可咱们的张大爷走走夜路是常事,也一把岁数了,什么没见过,他着急回家,顾不得想别的。张大爷挑着担子,胡同又窄,这人挡在前头,张大爷过不去。这人走得还不紧不慢的,张大爷跟了一会,心里的火冒上来,你说这人怎么这样,走这么慢还挡我前头。

张大爷想着就喊了一嗓子:“借光,借光!”(这是老北京话,请让路、借过的意思)。再看前头那人,跟没听见是的,还是那么慢悠悠地挡着。

张大爷气得腮帮子都鼓起来了,好狗还不挡路呢,张大爷心里骂了一句。可这大晚上的,就他们俩人,张大爷也不想惹出什么事端,早点回家才是王道,所以嘴上还是客气的:“前面的兄弟,麻烦您给让个路吧,我挑着担子,着急家走呢。”

您还别说,这么一说,前面那人突然站住了,张大爷一愣,只见那人一侧身,面朝墙,贴墙而站,让出了一条路。

如果张大爷就这么过去,那也就得了。可这好奇心真是害人啊,要不怎么说好奇害死猫呢。呵呵。张大爷这老头也倔,再加上好奇,他心说,我非要看看究竟谁这么逗我,巴不成就是胡同里那个坏小子。想着,张大爷就一手扶担子,一手拍在了那人的肩膀上,张大爷觉得嗖的一凉,他一使劲儿,把贴墙这位给搬了过来。这要是换作你我,肯定是干不出这事儿的,可咱们张大爷就拍着人家的膀子给人家搬过身儿来,显出了正脸儿。

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血红的舌头,几乎要耷拉到正常人肚脐儿的位置。张大爷一声尖叫,就四仰八叉的躺那儿了。人们发现他的时候,老豆腐撒了一地,人还在那儿挺尸呢。就这样,张大爷病了一个月,吓得。

老伴埋怨他:“你个死老头子,你说你就过去得了,你搬他肩膀干嘛?!看你以后还嘬!”

人们都说张大爷遇到的是个调皮鬼,这种东西就喜欢捉弄人,鬼打墙也是它们的传统项目。所以,同学们,以后要是遇到了,不要着急,不要害怕,因为它们是不害人的。你端正了心态,自然它们也奈何不了你。

★ 校园另类的恐怖故事

★ 短篇校园恐怖鬼故事

★ 宿舍短篇恐怖故事

★ 内涵恐怖故事

★ 非常恐怖故事

★ 经典短小恐怖故事

★ 好看的恐怖故事推荐

★ 经典的心理恐怖故事

★ 吓人的恐怖故事

篇3:长篇的恐怖故事

作者温明远先生长期在我省司法战线系统担任领导职务, 他怀着对黑土地的挚爱与眷恋, 于退休后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作为“西满的儿女们”系列之一, 于2011年5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我省西满地区的一段传奇故事, 在生死离别与爱恨情仇中, 展示了东北黑土大地的历史风云与时代沧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该小说以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充满温情、诚意的写作姿态;真实可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文字流畅、质朴、幽默;对丰富我省地域文学创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是一部可读性强的优秀长篇小说。本次作品研讨会旨在通过分析温明远的创作, 挖掘其作品内蕴与特质, 为“西满的儿女们”系列小说的可持续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拒绝媚俗, 书写真实

商品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文学, 许多写作者开始放弃写作的责任与诚意, 一味迎合读者与市场, 追求功利化、时尚化的媚俗写作, 对于民族、历史、生活以及人的关注, 愈发淡出作家们的视野。温明远的小说, 用生活说话、用心灵写作, 作品真实可感、质朴动人, 散发着泥土地的芬芳, 读来荡漾心灵, 正是对当下文学渐行渐远的文学精神本原的回归。

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丛坤认为, 时下官场小说流行, 领导退岗出书几乎成为一种时尚, 但大多热衷于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吟风弄月, 品味宦海短长者不在少数, 对腐败现象揭露有余却批判不足。明远先生的小说绝非此类。这部小说中描写的农场本是农垦系统中的一个生产企业, 但同时它又包括公、检、法、卫生、教育, 被称为“小社会”。温明远通过农场场长这一独特岗位, 对官场腐败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黑龙江省文学院院长李琦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首先向作者的文学情怀和文学理想致敬。写作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 要把写作当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写作也是寂寞的事情, 当下用文学取巧的人太多, 恰恰是笨、执著、一笔笔写、一个一个故事写, 才能体现一个大师最初的基础。本书作者日后可能成为为西满大地立传的人选, 要把气场做足, 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议结束后, 更认真地往下走。文学是有等级的, 在不同的位置, 带来的襟怀、格局、气度是不同的, 写作可以提升生命的等级, 写作会让人老得漂亮。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君认为, 在众多的当代小说中, 这部小说因作者对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而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此前是一个干部, 但直面当下现实中的问题, 比如农场在经营中的腐败。当下的时代应该是一个产生大作品的时代, 因为我们的社会纠结着很多问题, 但少有作家真诚地去面对问题, 写作者丧失了诚意。获得诺贝尔奖的《古拉格群岛》并没有太多写作技巧, 动人之处就在于对专制时代的裸呈。现在我们有的作家太想利用文学创作去获得什么, 也就绕着问题写, 对现实视而不见, 被文学之外的文学所迷惑。很多作家对形式主义的叙事追求实际上是回避问题的表现, 其实现实往往比小说精彩。温先生退休在家想写自己的东西, 写作纯粹出于内心的兴趣和爱好, 在这里我看到了写作的诚意。

黑龙江日报社监审任永恒指出, 黑龙江省写作的人已不多, 让人不免心头悲凉。作者在长期的行政工作后退休, 退休后人变得无功利心, 对生活的理解更真实也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文学曾经是他的梦想, 作者回到了青春时期不经意建立起的精神故乡, 重新捡起曾经的爱好。用文字记录着他的生存经验和他爱的部分。将长篇小说的写作作为一种退休的寄托, 并写得很好, 这一点让人敬重。作者的写作态度具有善意和仁慈的一面, 我们尊重有善意的写作。

二、民间写作, 专业风采

仅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而言, 鲁迅有他的鲁镇, 沈从文有他的湘西, 张爱玲有她的老上海, 萧红有她的呼兰河……每个作家依托其原乡建构起来的精神故乡, 都是独一无二的。温明远带着对西满地区独特的地域体验, 创作了这部充满故乡原味的长篇小说。与会专家从文体结构、语言风格、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等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研讨, 对优长做出积极的肯定, 对作者的后续创作提出深切期待并寄予厚望。

丛坤认为, 作品围绕徐宝秀与师愈元的故事这一主线表现了广阔而厚重的社会现实。作品的厚重感首先体现在对文革民间史的成功补写上。作者选取独特民间视角, 以普通人物的不幸遭遇, 再现了文化大革命的恐怖与残暴。小说直面现实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性摧残, 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当下, 社会出现了一股潜流, 一些人出于对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的不满, 勾起了对上世纪五六十年平均主义的怀念, 进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有了改变, 这是应当令人警醒的。

黑龙江大学叶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 作者有着很好的文体自觉性。小说的叙事结构讲究, 将徐宝秀的现实处境与过去的经历交错在一起。时空的交错切换让小说的故事富有弹性与张力, 显出作者对小说创作的自觉, 这对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很多作家受先锋小说的影响过于强调形式, 某种程度上也让中国当代小说家不觉中丧失了写实的能力。这会让小说显得花哨, 生活远比故事精彩, 老实地写身边的人和事, 就可以写出很动人东西。作者具有十分扎实的写实功底, 文字温和、平静、本色。同时, 叶教授指出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点枝蔓, 应有意识强调叙事的节奏。文字有书卷气但稍欠精简。这点在以后的写作中会自然完善的。佟堃社长从情节和人物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小说的成功主要是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这部小说没有十分刻意地去设计情节, 而是按照人物的命运发展自然而然地表现。主人公及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鲜明深刻。特别是四个场长的描写, 从战斗英雄到知识分子, 每个场长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都表现丰富精彩。老场长柳云豹, 战斗英雄出身, 做事处处显露革命军人的特色。其子柳必成作为革命后代, 又深受主人公徐宝秀的耳濡目染, 在工作中恪守做人底线, 同时在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元文化影响下, 又被迫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情, 使读者感到人物十分丰富, 真实而深刻。

省社科院文学所喻权中研究员则从“以故事说痴情”这一文学主题出发, 认为该小说匠心别裁, 一下塑造出两代时段三家人的情痴群落, 演化出风情迥异的人生传奇。其中, 柳必成是小说中塑造得最为丰厚与立体的人物形象。他纠缠于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中, 在浮躁纵欲、红尘滚滚的乱世, 他一面坚守传统道德的底线;另一面又无时不挣扎在良心与欲望的争夺中。让人们得以见识走出大学校门混迹于官场之中的新一代国人, 怎样在传统的血脉与时尚的诱惑间徘徊。与西方现代派小说笔下不同的是, 柳必成还保有着中国农民身上特有的生命力度。迷惘忏悔与无奈, 构成了柳必成生命的常态。某种程度上讲, 柳必成形象的刻划让小说的情痴群落生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

任永恒认为, 作者善于使用自己的生存经验, 这是作家的基本功之一。作者以他特有的潜质和天赋, 使用形象思维的叙事手法且带有文学色彩的文学语言完成了对“故事”的叙述, 通过回忆来记录西满作为一个地区在他的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的部分, 告诉人们“曾经的年代”和在这年代中生存的人群的文化形态。并用一种文学化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使黑龙江的读者对这一段历史的阅读进行了有意义的补充。小说具有传奇意义, 而传奇在故事本身也是东北文化意义的重要支柱点, 农场在黑龙江省是混杂类的群居性事物, 这样背景下的人物故事是不一样的。赵大勺子是我很喜欢的人物, 他让我们知道俗与卑鄙在生存面前未见得比我们期待的更卑鄙。毋庸置疑, 这是本泛文化阅读的好书。

著名诗人桑克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指出, 作者没有被唯物史观遮蔽自己的个人经验, 小说中的很多话可能就是作者的一句实话, 真话, 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 在这样开放、进步的中国仍然有惊人的语言效果。同时, 小说的语言富有一种高级的幽默感。桑克还进一步谈到作家的写作伦理和做人伦理的区别, 他认为普通人伦理就是善恶的区分, 然而作家伦理就比这个复杂。作家写坏人应该深入人性黑暗深处, 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的立体感, 作家笔下没有万恶不赦的人, 都有值得去悲悯的地方, 打破普通人的善恶观。由普通人伦理向作家伦理转变, 是由业余写作进入专业写作的重要调整。

王新第发言说, 这部长篇中集中笔力塑造比较成功的, 也较能典型地体现其叙述的故事里人物命运和思想历程的是这样两类形象:一是倾注了浓重肯定性审美评价的人物, 如徐宝秀等;二是倾注了强烈否定性审美评价的人物, 如于思贤等。在对第一类形象的塑造中, 作者生动地展示了人生的艰难及母爱的伟大。对人性进行了精细的描摹。而对第二类形象的认识价值在于作者展示出动乱年代里一些丑恶的灵魂, 生动地把这类极少数人物无价值的本质撕裂给人们看, 从而为我们提供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这部现实感很强的小说, 且唤起了我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 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

研讨会的最后, 作者温明远先生做了《我的真情告白》的主题发言, 在谈到写小说的原因时, 他说:“首先, 我是在选择生命存在的方式。其次, 我想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再次, 记录我经历过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我也没写官场小说, 去迎合一些读者和图书市场。我就想写我熟悉的现实生活, 实实在在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人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

篇4:长篇的恐怖故事

关键词:《帕阿派玛尼》;异类婚;母题;文化内涵

顺吞蒲(1786~1855)是泰国著名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他列为世界十大诗人之一,他亦是泰国历史上的“桂冠诗人”,在泰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他的诗博采口语,通俗易懂,语句凝练,音韵和谐,想象丰富。他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创新,是泰国第一个把“格仑”用来叙述故事的诗人,后来也随之出现了许多用“格仑”写成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此外,他还赋予“格仑”以内韵,使“格仑”这一体裁更加优美动听,因此文学史家把他称为“格仑之父”。他的诗对后世诗人影响很大,直到现在仍深受人民的喜爱。每年的6月26日——顺吞蒲生辰的这一天,泰国的各大學校都会举行“诗人节”活动,在纪念他的同时也勉励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长篇叙事诗《帕阿派玛尼》是顺吞蒲的代表作,共两万余行,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是泰国最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它主要叙述了拉达纳国的两个王子帕阿派玛尼与西素旺被父亲逐出国门后的奇异经历。帕阿派玛尼是整个故事的主角,他被夜叉掳去,并强逼成亲,8年后带着儿子逃离,在人鱼与隐士的帮助下获救,并与人鱼结合生下一子。后在海上遇见帕惹国公主素婉玛丽,一见钟情,在战胜其未婚夫武沙林之后,成为夫妇。武沙林不甘失败,率兵来犯,被擒羞死,其妹拉薇公主前来报仇,帕阿派玛尼因迷恋拉薇公主而战败,素婉玛丽又打败拉薇。后经隐士调解,两国共享太平。最后,帕阿派玛尼削发为僧,素婉玛丽与拉薇亦出家为尼。这部长篇叙事诗展现了善良与邪恶的斗争,其中有战场的搏斗,爱情的纠葛,神奇的法术等,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由于这部长篇叙事诗采用的是泰国诗歌惯用的体裁“格伦体”,这一体裁形式本身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国内也有许多泰语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但在这里,笔者不从作品的形式入手,而着重探讨作品的“故事性”,虽然主线故事是主人公的传奇经历,但支线故事也十分繁多且可看作为一个个完整的小故事,笔者主要采用民间故事的类型及母题的相关研究方法,仅剖析作品中“异类婚”故事的类型、情节与母题,从而探讨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故事类型、母题与“异类婚”故事

“母题”(motif)是一个音译词,最早为音乐术语。在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民间故事研究专家斯蒂·汤普森(S·Thompson)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把所有的民间故事分为类型和母题,并且指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后来芬兰民俗学者阿尔奈(A·Aarne)创建了民间故事分类体系,汤普森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阿尔奈-汤普森分类体系”(简称“AT分类法”)并逐渐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的基础理论,可以说所有民间故事研究的开展都离不开这一理论体系的支撑。后来,又有更多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如“母题素”分类法、“人物功能”分类法等。

“异类婚”是指神仙、妖魔鬼怪等人类以外的“异类”与人类婚配的这一故事类型。“异类婚”作为民间故事及其它各种文学作品中一个长盛不衰的母题,从神话传说时代中就开始被广泛运用。如:中国著名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动物(狐狸、蛇等)和人类婚配的故事;国外,半人半兽的人鱼和王子相恋的故事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异类婚”故事。“异类婚”故事是具有世界性的,但由于世界各地区影响这一故事的因素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异类婚”故事又有不同的特点。

二、《帕阿派玛尼》中的“异类婚”故事

但凡民间故事,大都天成自然、少有雕饰,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也具有相当的神秘和传奇色彩。“异类婚”故事可以用一整个故事进行讲述,也可以穿插于别的故事中,但若将其单独陈述,它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帕阿派玛尼》中,虽然主线故事是主人公的传奇经历,但其中的“异类婚”故事也是一个个完整的支线故事。《帕阿派玛尼》中的“异类婚”故事主要有两个:一是主人公帕阿派玛尼与夜叉琅比苏萨姆婚配的故事;二是主人公帕阿派玛尼与人鱼婚配的故事。下面笔者将从故事类型、情节、母题等角度进行探讨:

1.故事类型。(1)按故事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类型:① 追求婚恋型,这主要是主人公与夜叉婚配的故事。主人公和夜叉之前并不相识,是夜叉爱慕主人公,为了追求婚恋而强行将其掳去并成婚。② 异境遇艳型,这主要是主人公与人鱼婚配的故事。主人公在逃难的时候被人鱼所救,后和其结合,是一种异境遇艳。(2)按婚配的对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类型:① 人妖婚配型,这主要是主人公与夜叉婚配的故事。夜叉是妖,而主人公是人。② 雌性妖怪化身的女子与男子婚配型,主人公与夜叉婚配的故事还可以看作是“雌性妖怪化身的女子与男子婚配”这一类型。夜叉是雌性的妖怪,但她是化身为美丽的女子后才和主人公婚配的。③ 半人半兽动物与人婚配型,这主要是主人公与人鱼婚配的故事。人鱼是半人半兽的动物,而主人公是人。

2.故事情节。《帕阿派玛尼》中的两个“异类婚”故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情节:(1)主人公与夜叉婚配的故事:① 夜叉把主人公掳去自己的洞穴;② 夜叉变成一个美女并和主人公生活在了一起;③ 夜叉与主人公生下儿子;④ 主人公发现夜叉的真实身份并带儿子逃走;⑤ 夜叉追赶主人公,吃掉人鱼的父母并毁坏船只;⑥ 主人公被迫杀死夜叉。(2)主人公与人鱼婚配的故事:① 人鱼家庭一家三口救了主人公和他儿子;② 夜叉吃掉人鱼的父母;③ 人鱼带着主人公和他儿子前往奇异岛;④ 奇异岛上的隐士救了主人公、主人公儿子和人鱼;⑤ 人鱼和主人公结合,生下另一个儿子。

3.故事母题。根据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的民间故事母题索引,《帕阿派玛尼》中的两个“异类婚”故事主要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母题:(1)动物(B81.美人鱼、B82.人鱼、B651.与人形动物结婚)。主人公与人鱼的婚配故事符合B类“动物”中的“B81.美人鱼”与“B82.人鱼”;而主人公与夜叉的婚配故事类似于“B651.与人形动物结婚”,只是故事中化作人形的是妖,不是动物。(2)诡计(K.1300-K.1399 诱奸或骗人的婚姻)。主人公与夜叉的婚配故事符合K类“诡计”中的“K.1300-K.1399 诱奸或骗人的婚姻”,是夜叉强行把主人公掳去,并变成漂亮女子和主人公结婚,是骗人的婚姻。(3)超自然的帮手。在主人公逃脱夜叉魔爪的时候,他遇到了人鱼,人鱼并带他去了奇异岛,在岛上获得了隐士的帮助,人鱼、奇异岛、隐士等都是“超自然的帮手”。(4)救助。作为人类的主人公虽然具有一定的“神力”,但还是不足以和夜叉抗衡,主人公得到人鱼的“救助”,而后来也和人鱼婚配并生下一子。(5)复仇。民间文学中正义和邪恶永远是势不两立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善恶有报”也蕴含着人们朴素的善恶观,人们总是希望善良的人们有好报,坏人有恶报。因此,在民间的“异类婚”故事中也加入了“复仇”母题。《帕阿派玛尼》中主人公最终杀死夜叉正是这一母题的体现。

4.故事蕴含的文化内涵。(1)万物有灵观。在智慧蒙昧的时代,人类只能顺从于自然,屈服于自然。于是人们就神化大自然,崇拜大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人们对拥有神奇力量的动物产生了羡慕或崇拜的感情,他们希望与这些动物一样拥有這些特殊的能力,便希望通过婚姻的方式维持着与与动物的这种特殊关系。虽然社会在进步,但万物有灵这一崇拜并没有消失,而一直存在于泰人的观念与生活中。《帕阿派玛尼》“异类婚”故事中的夜叉、人鱼、主人公具有神力的“萧”都无不是这一论断的最好佐证。(2)生殖崇拜。在原始先民的观念里,生殖活动是一件十分神圣、崇高、庄严的大事。原始社会中,最初的生殖崇拜开始于原始人类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人类开始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并逐渐融入于民间故事之中。《帕阿派玛尼》中的“异类婚”故事也能看到这种生殖崇拜的影子,从与人结合的“异类”来看,鱼类代表着女性生殖崇拜,主人公与人鱼的结合就正是生殖崇拜的体现。(3)婚姻价值观。在古时候,泰人对于婚姻的态度和现在是不一样的,“一夫多妻”是那时的普遍现象。《帕阿派玛尼》中的“异类婚”故事就是泰人婚姻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主人公和夜叉结合生下一子,又和人鱼婚配生下另外一个儿子,而故事的后来主人公甚至又和两个国家的公主结了婚。(4)宗教信仰。佛教对于泰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渗透到了泰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佛教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在《帕阿派玛尼》“异类婚”故事中也是有直接体现的,夜叉作恶多端,最终被主人公所杀,这正是佛教善恶观的最好体现。(5)泰国社会对女性的价值取向。《帕阿派玛尼》“异类婚”故事中的几个主要女性角色:夜叉、人鱼、素婉玛丽、拉薇分别代表着不同女性的性格,也侧面反映着泰国社会对女性的价值取向。夜叉凶恶、暴躁是被人所厌恶的;人鱼对主人公矢志不渝,即使主人公最后变心也依然对他不离不弃是被歌颂的;素婉玛丽温柔美丽,但爱争风吃醋,美好但有缺憾;拉薇骁勇善战是值得被肯定的。

三、结语

国内有关《帕阿派玛尼》的研究还十分少,本文以前人的研究理论和成果为依托,旨在运用民间故事的相关理论剖析这部长篇叙事诗中“异类婚”故事的类型、情节、母题,并对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作一初步探讨,希望能填补一些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并为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 斯蒂·汤普森著,郑海译.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 叶莹莹. 顺吞蒲及其作品研究[D]. 云南大学. 2011.

[3] 李建宗. 裕固族民间故事母题初探[J]. 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9(01).

[4] 叶培斯. 中国神话人兽婚母题研究[D]. 中南民族大学. 2012.

[5] 邱新霞. 哈萨克族“异类婚”故事分类探析[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02).

篇5:长篇的超吓人的恐怖故事

等了许久,电视中出现的新年倒数的钟声,看着里面人们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样子,我不由自主的抽泣起来。

哎,已经两年没有回家的我在外孤苦无依的飘荡着,看着这出租房内一片凄苦连个窗花都没有,哪儿去找什么年味。刚过十二点,一阵冷风冻得我不由自主的打起了喷嚏。

“乒乒乓乓”一阵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随着新年的钟声突然在这个时候响了起来。循着这声响我的目光朝着厨房的方向望了过去,又是一阵碰撞声,我暗自嘀咕了起来“妈的,这大过年的,不会遭贼娃子了吧?”

一想到锅中还煮着汤圆,我急忙顺手抄起了一把折叠板凳猫着步子朝厨房踱过去,刚到门口,我腾出一只手迅速的打开厨房的白炽灯想看看这谁这么不长眼,都偷到我头上来了。

可就在灯开的一瞬间,我立马蒙了,直直的矗立在了当场。只见得一个全身瘦骨嶙峋的老者正把手伸进锅中,在仔细一看,妈呀,这老头哪儿有半点人的样子?这大冬天的赤裸着上身,干枯发黄的皮肤包裹着光秃秃的肋骨。花白的头发稀稀拉拉的落在秃头上,而一双大的出奇的眼睛,却深深的突了出来盯着汤圆,仿佛那眼珠儿立马就要掉下来一样。

我晃晃地上,哪儿有半点儿影子……

恐惧,沉默的恐惧弥漫了我的身体,回过一点神后我大叫一声“妈呀”之后便头也不回的拔腿就跑。可有句话叫做:“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缝”,刚刚奔出厨房的我却不知怎么的被自个儿给绊了一下,轰的一身倒在了冰凉的地上。

这一摔可着实不轻,直让地上的我来了个七荤八素昏天暗地。我绝望的想到:这下完了,这新年,老子还真是过不上了。想罢便直躺在地上等着那老鬼来收拾我了。

可等了约莫一分钟左右,整个屋子里也没有什么动静,我悄悄的睁开双眼,只见得刚刚还是通亮的房子现在却变得漆黑一片,又是一阵寒风吹到了我的身上冻的我鸡皮疙瘩都掉了一地。突然,漆黑的天花板上一阵响动。

之后一个苍老的声音从后面传了过来:“咳……咳,你个年轻人怕个啥子?小老儿不就是吃你两个汤圆嘛。嘁……”

一听这个声音我立马想到了厨房中的老鬼。本来就处在崩溃边缘地我再听这么一说,立马晕了过去,嗝屁了。

第二天,我从地板上吃力的爬了起来,看着四周没什么动静。恐怕这老鬼是走了,阿嚏……

之后的一个星期,我患了重感冒,再然后我连房租都没要直接卷铺盖回了老家。

篇6:长篇恐怖鬼故事里的故事

计划一开始,他就利用到了妹妹从孙玲身上获得的信息,知道史大海和孙玲在黑天使旅馆有约会。

他就事先偷偷住进了黑天使旅馆301房,并且经常性地了解服务员的时间规律并且熟悉了黑天使旅馆的房体结构。而后在孙玲和史大海住入时,他还时不时了解到了孙玲和史大海的作息规律。

在获得这些信息后,谢旭就开始安排他的杀人计划。

后来史大海搬出了黑天使公寓,谢旭察觉到自己的机会到了,在精心策划后,终于在10月6日,开始他的杀人陷害计划。

他知道孙玲每次赴约的时候都会习惯性洗澡,于是他算好时间,利用一个陌生号码给孙玲发了约她的短信。孙玲由于不知道对方是谁,好奇的她自然也没多想,准备入浴室洗澡,刚打开喷洒头,此时的谢旭已经戴上手套马上跑到了307房,用手机再发了第二条信息玲,知道我是谁吗?我在楼下,你出来看看我吧!

就这样,还未洗澡的孙玲顾不得关水,拿着手机连忙跑到窗前往下看,可是孙玲没有想到,她的头一伸出来,一个准备在窗户口的绳套套住了她的脖子,将她迅速拖出窗户之外,她连尖叫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绳套勒死拖上了三楼307,而拿在手里的手机也因此掉在楼下摔坏了。

再说到谢旭早已经熟知服务员时间规律,他知道服务员一定还没有上来。谢旭不慌不忙地整理尸体,正要装入箱子的时候,他看到孙玲的戒指后,他萌生了一个陷害史大海的计划。

他故意将割断的绳子系上了窗台口,拆下孙玲的戒指。然后把孙玲拖到了301放入箱子,再走到305的偏窗,将戒指丢入305,因为这样如果被人发现的话,他们就会注意到史大海了。

可后来,当他鸣鸣得意将过程说给谢晴后,谢晴脸色大变说:如果史大海被警察抓到了一查,到时不就露馅了吗?

听到妹妹这么说,害怕的谢旭慌忙让谢晴想办法,谢晴就让他快点借机逃跑,而谢晴她自己就尽量把警方的眼光摆在史大海身上,而自己还编造谎话干扰警方,给谢旭争取时间逃离。

谢旭和谢晴没想到警方的速度如此之快,结果谢旭还未逃离出西南城,就已经被警方抓获,并且供认了所有的罪状。

在警局里,阿波笑着说:龙队,你也有失算的时候啊!

篇7:关于励志的长篇故事

1968年10月12日,第十九届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幕。上午11时许,墨西哥总统狄亚斯和81岁高龄第五次连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布伦戴奇等人来到会场。狄亚斯总统主持开幕式并宣布了大会开幕。

这是一届在高原上举行的奥运会,同时也是充满了突破的一届奥运会。

开幕典礼比1964年东京奥运会更为壮观。四万个彩球飘浮天空,一万只鸽子迎风飞翔,礼炮声、号角声、乐曲声响彻云霄。整个会场笼罩在富有南美特色的狂欢气氛中。

当墨西哥20岁的女田径选手诺玛·恩里克塔·巴西利奥·德索克罗高举火炬绕场一周,登上90级台阶点燃火焰时,全场八万多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巴西利奥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女性。随后,东道主的田径运动员帕布罗·加里多代表运动员进行了宣誓。为了加强裁判员的责任感,本届开幕式上首次列入裁判宣誓。仪式安排在运动员宣誓之后。这次高原盛会除了开幕大典隆重热烈、盛况空前外,使人难以忘怀的是男子田径赛中创造的神奇的世界纪录。

10月14日,美国选手吉姆·海因斯在100米短跑决赛中首次突破10秒大关,以9秒9获胜。这项成绩电子计时为9秒95,直到1983年才被美国另一名运动员卡尔文·史密斯以9秒93刷新。当海因斯打破了百米跑世界纪录,并闯进10秒大关后,他激动地摊开双手,仰头朝天高喊了一句话。当时他身边没有麦克风,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

后,一位记者在资料片上看到了海因斯的那个镜头,他想,海因斯当时一定说了非常重要的话,于是,他去采访海因斯,问他当时到底说的是啥。面对记者的提问,海因斯笑着说:“我当时冲着天上说,上帝啊,原来那扇门是虚掩着的!”

海因斯接着说,自从欧文斯创造了10.3秒的百米跑世界纪录后,科学界断言,人类肌肉纤维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小于10秒,人类不可能跑进10秒大关。看到自己跑进了10秒大关,他突然明白,原来10秒大关这个门并没紧锁,它是虚掩着的,一推就开。人类正是突破一个又一个“不可能”,才走到今天。

对于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怀着一种莫名的崇敬,以为那是完全不可改变的正确。然而,上帝的那扇门永远是虚掩的,只要你去推,那门便会轰然而开。打开的必然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然而,推门的勇气来源于不断的拼搏,如果你放弃努力,那门便不是虚掩的而是紧闭的。海因斯的努力,证明了一切都有可能,所谓的科学论断也只是预测,而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要肯相信,只要肯努力,奇迹就在我们身边。

关于励志的长篇故事:萨科齐的退避

举世瞩目的法国总统大选已尘埃落定。现年52岁的法国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萨科齐成功击败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塞林格·罗雅尔女士。入主爱丽舍宫,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6任总统。

对于成功的萨科齐,这个矮个子的、曾被人断言“在法国永无出头之日”的匈牙利移民后裔,许多人熟悉他性格的强硬、霸气,却少有人知他审时度势的谦逊和“退避”——事实上,正是这种巧妙的退避。成为萨科齐取胜的关键,并让他赢得最终的胜利!

在选举前期的民意调查中,罗雅尔与萨科齐的支持率相差无几。通过首轮投票,得票数居高的萨科齐与罗雅尔将进人电视辩论。毫无疑问。竞选双方第一次在电视上面对全法国观众的“交锋”,会直接影响中间选民的选票走向,决定最后的成败,因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电视辩论于5月2日进行。而在此前的所有总统候选人辩论和竞选活动中,萨科齐总是表现得咄咄逼人。因此。许多人预测,在这场辩论中,他依然会向对手发起“猛烈攻势”。但辩论一开始,选民就大感“意外”——反倒是罗雅尔向萨科齐发动了猛攻,萨科齐却悄悄收起了锋芒,一反强硬、好斗的形象,变成了一个诚恳且沉稳的绅士……

随着辩论的不断展开,选民们又发现,不动声色的萨科齐,正在有条不紊地刺激罗雅尔的神经。只见罗雅尔的表情越来越愤怒。萨科齐却很“恳切”地向观众发问:“不懂得克制情绪,如何担任国家元首?”闻听此言,罗雅尔更加生气。立即回击说:“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我有权生气!”罗雅尔指责萨科齐的政见是“政治道德败坏”,萨科齐仍不愠不恼:“我可没有质疑你的诚信,所以你也不必质疑我的道德。你太容易发脾气了。”

整场电视辩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刚开始,观察家们都很好奇:口才上佳的萨科齐为什么要让罗雅尔占据上风?但后来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萨科齐要让法国人看到优雅的罗雅尔的另一面——易怒,情绪容易失控。在辩论的最后,萨科齐“告诫”罗雅尔:“女士,当个总统是要承担非常严肃的责任的。”其实,他这句话也是说给选民听的,是要告诉那些还没有做出最后选择的选民: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堪当重任,而对方不能。

两千万法国人观看了当天的电视辩论。法国电视台的统计显示,在那场辩论中,萨科齐与罗雅尔共就20个问题进行了“激战”。其中,表面上一直处于攻势的罗雅尔,在16个问题上败下阵来。萨科齐靠冷静的“退避”、巧妙的激将法转换形象,对5月6日的选民投票产生了直接影响,直至最终赢得大选的胜利。

萨科齐以“退避”显示了自己的稳重与“大气”,在人们看来,这正是一个总统的素质。

关于励志的长篇故事:奔跑在死亡边缘

智利的阿他加马寒漠,历来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正在进行。

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一样直线下降。此刻,林义杰和同伴坐在一块黝黑的大岩石下喘着气,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

他们最终逃过了这一劫。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的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赛的冠军。那年,他28岁。

想起那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在神秘的亚马孙雨林,他捧回了亚军奖杯。

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

如果不是个性执拗,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的旅途。

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的!你好好听我劝。”在这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才是正途。

实际上,是高中的一次比赛让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己的“正途”。那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我尽力。”教练却狠狠地打了他的头,叫着:“要拼命!”“尽力,就是你跑到终点后,还有力气坐下来喝茶聊天;拼命,就是跑到终点后直接送医院。”凭着这股狠劲儿,这个台湾小伙子终于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

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形。

1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的官员、好莱坞的大牌导演。他们想通过记录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

沙漠的太阳分外毒辣,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途经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那是一个地雷遗留区。虽然一行人可以绕开雷区,可流沙会裹挟着地雷四处流动,因此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

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返回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孙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而最难挨的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其他人多是三五人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只有他,一个亚洲小个子,什么都得自己死扛。

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因此而开始改变。小时候,他拼命跑,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功成名就后接着跑,是因为他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而再接下来,又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他对待生命的态度。

有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女孩,哭着对他说谢谢。这个女孩的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篇8:长篇小说《最后的炮战》序

三方较量,毛泽东打打停停胜出一筹

《最后的炮战》讲述“8·23”炮战的来龙去脉和台海局势的风云变幻……

1958年8月23日打响的金门炮战,注定要成为一页载入新中国史册的鲜活史实,成为一桩了解考察台湾海峡局势变化发展难以绕开的重要事件,成为一个上世纪50年代福建前线军民的生命印记。

也许很多人从教科书看过,从影视剧见过,从前辈回忆听过,从碎片化信息解读过。但我相信,通过小说走进它,是鲜见的。以至于作者明确告诉我最近完成了小说《最后的炮战》,我还要求证追问,是小说不是纪实文学?

我与作者在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共事十多年,当作者邀我为小说写篇序时,我很忐忑但又感到荣幸。当我收到作者发来的《最后的炮战》电子版时,我彻夜未眠,一口气读完了小说。

写这样题材的小说不容易,也很难讨巧。作者要在忠于历史原貌和虚构细节、塑造人物之间挣扎,拿捏的既不能随意解构这段半个世纪前的史实,又要塑造与这一历史时期契合的人物内心历程和性格特征。试想如果一味为创作让步,随心所欲肢解或编排客观史实,失去历史原本肌理与脉络,作品也就无法呈现时间积淀与空间纵深。一样的道理,倘若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缺乏与那个时代及炮战前因后果的有机联系,形象就不生动、不丰满、不可信。作者不啻在历史围合中扬想象翅膀,在现实桎梏中展灵魂舞姿。

作者很明智。在远近、虚实之间游刃,刻画人物群像。

近景,以解放军福建前线驻军刘锋军长为主人公,发散开去塑造与其关联的解放军将士、前线民兵等人物。与之对应的是国民党金门守军司令汪海山及官兵。这两组人物为炮战的敌我双方,构成小说情节展开的冲突元素。作者不是在炮战中瞬间爆发他们的冲突,而是从金门战役交手铺排过来,其间又自然穿插讲述他们戎马生涯的传奇经历,看似信手拈来却夯实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基调,为把冲突推向高潮做了铺垫。当他们隔着海峡再次对垒,追求荣誉的军人使命感和纠结怨仇的个人情感,使这场他们只是前方执行者的炮战显得更加震撼与悲壮,炮火硝烟中人物形象便立体地向我们走来。明知近景中的人物群像是虚构的,但读过小说多少还有探究人物生活原型的冲动,这兴许能从一个侧面表明人物塑造的成功吧!

远景,展现的是历史经纬中的领袖人物,共产党的毛泽东和他的将帅,国民党的蒋介石和他的幕僚,美国的艾森豪威尔、苏联的赫鲁晓夫……或运筹帷幄,或审时度势,或胸有成竹,或瞻前顾后,折射出不同阵营的战略谋划与利益博弈,无不搅动世界风云、台海波涛。不难看出作者着墨这些人物是谨慎的,难免留下运用丰富史料的痕迹。在尊重领袖人物思想与行为真实性基础上,作者对他们的内心活动、情感表达和生活细节描写颇费心思。也许作者让这些人物出场的初衷在于,交代炮战所发生年代的国际局势背景及炮战的成因结果,撑开宏观格局,增强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好在作者不满足史料中冷冰冰的叙述,而注意描写这些人物微观感性的情感活动和生活场景,一个个风云际会人物才如此鲜活地跃然纸上。因此,我更愿意把他们看成小说塑造的又一组人物群像,与前一组人物群像交相辉映,共同写就了那段历史,构筑了作品的骨架。毕竟历史的天空总是缀满星星,无论耀眼还是平淡,抑或瞬间陨落,都会在长空划出一道痕迹,在浩瀚坐标中留下自己应有的位置。

如果说人物形象不被历史故事所淹没,凸显的是小说有别于纪实文学的美学价值,那么故事线索安排则直接关乎读者的阅读体验。作品没有囿于仅仅铺陈炮战情节,而是将两岸心战广播作为另一情节线与之并行展开。这样布局相当合理精妙,不仅将炮火威慑与心灵呼唤相交融,延伸了炮战的意蕴内涵,还生动写照了对台广播的发源及雏形,致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对台广播前辈。没有硝烟的战场与硝烟弥漫的战场相辅相成,给了作品刚柔相济的审美张力,自然带给读者·愉悦。

作品细致描写了对金门有线广播的组建过程、技术设施、内容设计、播音技巧、心战效应。读者感知颇具神秘色彩的特殊战线,恐怕不仅仅获得管窥的快感,可能还有听到历史回响的震撼。历史就是如此神奇,往往回眸它才发觉某个节点竟有里程碑的建树,品味它才倍加珍视传统基因的宝贵。对台广播正是诞生在金门炮战隆隆炮声中,尽管时过境迁,但对台广播以情感人、讲求艺术性感染力、润物细无声的理念或经验,依然传承发展着,始终扮演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角色。应该说作者驾驭这个情节更得心应手,这与作者30年新闻媒体职业生涯,其中15年对台广播从业经历息息相关。那份对台情结和对广播事业的挚爱,一旦遭遇灵感通道,必然迸发挥洒得酣畅淋漓。

不知是否作者新闻笔触的习惯,作品语言质朴得素面朝天。没有更多人物外表描摹,情绪渲染和环境烘托,一切都以平实的叙述、简约的交代将故事流畅地娓娓道来。习惯也好,有意为之也好,这一语言气质倒符合了历史题材作品理性冷静的格调。人物语言风格也是那么简洁朴实,个性化色彩不浓,还偶见借人物之口,讲述大段直白道理。单从小说写作技巧较真,似乎存在缺憾,不过我能理解作者良苦用心,写这场炮战岂止是还原历史本真,更重要的是要昭示蕴含其中的政治智慧、历史意味。这层含义不吐不快啊,只是一时还未找到更佳的直抒胸臆的出口。当我们看到小说里炮战老兵说,炮战摸清了三个底牌,一是美国不会为金门马祖几个小岛与新中国打一场不知输赢的战争;二是蒋介石会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台湾在蒋介石手里绝不会独立;三是当时情势下,解放军能占领金门马祖,但解放不了台湾。顿感解渴,心境随之豁然。

感谢作者,在阅读碎片化、文学快餐化、审美娱乐化的当下,难得如此严肃、如此投入写这样的作品。无论读者阅读的兴奋点在哪里,作品至少从新的维度展现了金门炮战的全景,在历史真实背板前演绎了时代人物,在炮火硝烟散去后留给读者对历史对现实乃至未来的思考。

上一篇:诗歌鉴赏知识下一篇:描写江景的古诗句